[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家庭內外(漫說文化再續新章;北大陳平原主編;彙集史鐵生、王安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名家作品
    【市場價】
    617-896
    【優惠價】
    386-560
    【作者】 陳平原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名家作品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3194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6131945
    作者:陳平原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三十年前風靡中國的漫說文化叢書,由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攜手十二位中青年實力派學者,再續新章。陳平原總編、總序,講述編選原則與架構。

    2. “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從改革開放起編選,直到2020年,記錄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社會、文化、生活變遷。

    3. 漫說文化叢書 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兩個甲子的風起雲湧,鳥語花香,借助千多篇散文得以呈現。

    4. 一部以文學為經、以文化為緯、兼及思考與休閑的專題散文集,一套文章好讀、裝幀好看的小書。

    5. 家庭是中國40年巨變的一個縮影,從日常物件到婚戀觀、教育觀,42位作者、52篇文章組成一組豐富而壯麗的生活畫卷。家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根,它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與夢想。家是歲月的沉澱,是滄海巨變的縮影,折射著改革開放創造的中國奇跡。

    6. 《家庭內外》彙集史鐵生、王安憶、莫言、李銀河、汪曾祺、餘華、季羨林等共42位著名作家學者的52篇文章,以家庭為中介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書寫時代變遷中的情感故事,展現對兩性、婚姻、家理解。

    7. “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封面插畫由2023年美國傳達藝術獎(CA獎)獲獎者、插畫師stano專門創作,切合主題,使用中國傳統配色,兼具復古與現代氣息。特別繪制書脊叢書logo,體現中國文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理念和“筆寫山河”的叢書主題。封面使用雅美紋紙,內文使用JM書紙。裝幀雅致精美,閱讀、收藏、贈送皆宜。

    8. 隨書贈送全文有聲書,隨時可聽可讀。

     
    內容簡介

    家是小的國,國是千萬家。近四十年來,從國到家,上上下下都有著巨大的變化。家共生的時代直觀的縮影。在家庭層面,獨生子女家庭增多,而每戶家庭的人數顯著減少;大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到廣闊社會,以尋找和實現個人更大的價值;代際之間的婚戀理念、價值觀有著巨大差異,導致家庭、婚姻和教育的形式化。


    本書從家庭視角切入,窺見與日常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改變,涉及的內容包涵家庭的性質、結構、功能和倫理關繫等,全書共分為四輯,“關於父母”一輯回憶了與父母的相處經歷,也喚醒了童年記憶和成長經驗;“夫婦之間”一輯,以文學的形式觀察夫妻相處,反映了化的婚姻理念;“家有兒女”一輯中,我們我們可看到兩代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以後的理解、原諒;“情理之思”一輯,則有對男女家庭分工、性別平等、性別意識的思考。

    作者簡介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繫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繫主任)、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研究領域有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中國小說史、中國散文史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大學何為》《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餘種。


    顏浩,1975年生於湖南,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繫,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訪問學者(2008年),美國柯蓋特大學東亞繫訪問學者(2000年)。出版專著年:歷史與文學中的日常生活》、《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主編《新文藝和文學遺產》《中國現代文學作品導讀》等,發表各類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近年來主要關注中國近現代文學思潮、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與婦女生活、中國近現代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等多個研究領域。

    目錄
    總序 | 陳平原
    導文化語境中的人倫變奏 | 顏浩
    輯一 關於父母
    合歡樹 | 史鐵生
    面包祭 | 鐵凝
    父親的書 | 王安憶
    三松堂斷憶 | 宗璞
    我的母親 | 汪曾祺
    母親的廚房 | 張潔
    母親的看 | 韓少功
    子欲養而親不待 | 陳平原
    大大和朱干干 | 張兆和
    早該說的一些話——祭先父 | 蘇叔陽
    母親 | 莫言

    總序 | 陳平原


    導文化語境中的人倫變奏 | 顏浩


    輯一 關於父母


    合歡樹 | 史鐵生


    面包祭 | 鐵凝


    父親的書 | 王安憶


    三松堂斷憶 | 宗璞


    我的母親 | 汪曾祺


    母親的廚房 | 張潔


    母親的看 | 韓少功


    子欲養而親不待 | 陳平原


    大大和朱干干 | 張兆和


    早該說的一些話——祭先父 | 蘇叔陽


    母親 | 莫言


    致母親 | 李修文


    輯二 夫婦之間


    妻子 | 韓石山


    初為人妻 | 陳丹燕


    李章給我照相 | 王安憶


    憶初戀 | 吳冠中


    病妻 | 吳冠中


    生命的輝煌時刻 | 葉夢


    從前,有個老頭和他的老太婆 | 趙園


    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小波 | 李銀河


    家的快樂有時在房子外面 | 蔣子龍


    怎得長相依聚——蔡仲德三周年祭 | 宗璞


    漂泊、愛情及其他 | 塞壬


    往後 | 龍鼕


    輯三 家有兒女


    母親 | 賈平凹


    訓子篇 | 吳祖光


    對奏的夜曲 | 張承志


    凝眸 | 斯妤


    多年父子成兄弟 | 汪曾祺


    兒子長大以後 | 蔣子龍


    兒子的出生 | 餘華


    父子之戰 | 餘華


    女兒 | 北島


    陪考一日 | 莫言


    面對沒有父親的男孩兒 | 徐曉


    我吻女兒的前額 | 閻綱


    女兒不在家的日子 | 趙玫


    輯四 情理之思


    女孩子的花 | 唐敏


    愛情的靈肉一致 | 舒蕪


    關於賢妻 | 張中行


    有家可歸 | 劉心武


    離婚的人有膽不離婚的人有心 | 周濤


    千古男女 | 韓小蕙


    說家庭 | 賈平凹


    愛情問題 | 史鐵生


    寬松的婚姻 | 周國平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 王小波


    “奸近殺” | 王小波


    談孝 | 季羨林


    現代與家庭 | 梁曉聲


    家的疆域 | 畢淑敏


    性別意識是一種基本的社會意識 | 梁鴻


    編輯凡例

    前言
    導文化語境中的人倫變奏
    顏浩
    在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創作中,家庭始終是重要的主題。五四新文化運動改變了家族倫理與王朝政治同構的社會傳統,人們開始以新的眼光審視父子、夫婦、兄弟等人倫關繫,表達關於愛情、親情的現代體驗。這不僅使文學創作在題材上有較大的突破,也相應地建構了新的價值理念和美學原則。
    以家庭為中介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書寫時代變遷中的情感故事,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文學的審美關注視域。但與五四時期色彩鮮明的反傳統不同,四十多年的社會環境復雜多變,思想雜糅,對於兩性、婚姻、家庭的理解呈現出多種形態,也因此為文學創作開闢了多重話語空間。

    導文化語境中的人倫變奏


    顏浩


    在中國現當代的散文創作中,家庭始終是重要的主題。五四新文化運動改變了家族倫理與王朝政治同構的社會傳統,人們開始以新的眼光審視父子、夫婦、兄弟等人倫關繫,表達關於愛情、親情的現代體驗。這不僅使文學創作在題材上有較大的突破,也相應地建構了新的價值理念和美學原則。


    以家庭為中介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聯,書寫時代變遷中的情感故事,也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文學的審美關注視域。但與五四時期色彩鮮明的反傳統不同,四十多年的社會環境復雜多變,思想雜糅,對於兩性、婚姻、家庭的理解呈現出多種形態,也因此為文學創作開闢了多重話語空間。



    盡管處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快速轉型之中,但情感觀念的變化仍然是觀察這四十年有效的途徑。改革開放突破了固有的社會組織模式,也改變了家庭的形式與結構,甚至結婚成家、生兒育女都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擇。生物學革命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家庭和婚姻的本質都受到質疑與挑戰,人們對於親密關繫的體認必然不同於以往。但是,傳統的倫理觀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深受消費主義和工業化影響的新世紀語境中,社會原子化造成的孤獨、遊離的個體,將對家庭的回歸和依附視為抗爭和自我拯救的手段,也會因此強化倫理體繫中的共同性因素。這種矛盾和悖論的狀態在兩性議題上體現得為直接。雖然這些年來女性在政治、經濟和法律上擁有越來越多的權利,但整體上看,社會的性別意識並未同步提升,爭取性別平等的道路依然阻礙重重。由此帶來的首先是女性對於自我定位的困惑。唐敏在《女孩子的花》中坦言,因為深感女性生存不易,所以不願意生育女孩,“愛到根本不忍心讓她來到這個世界”。她在文章中做出的“女子是一種極其敏銳和精巧的昆蟲”和“男人是泥土造的,苦難使他們堅強”之類的對比,和韓小蕙在《千古男女》中以更激進的態度發表的“女人怨恨男人是有道理的”“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階梯”等言論,都不能從反本質主義的角度作出簡單批判,更應該看到其中體現出的女性在處理自身經驗時所遭遇的壁壘和承載的重負。


    不同於五四時期以“出走的娜拉”來對抗封建專制,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姐姐妹妹站起來”的革命召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於兩性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在結構性和體制性的層面。因為剝離了宏大敘事和民族寓言的表達方式,更多地顯示出性別議題中堅硬與曖昧、清醒與含混、偏執與包容並存的特征。例如,同樣是關涉性愛的主題,舒蕪在《愛情的靈肉一致》中借助“五四”資源的重新引入,辨析性道德中的時代內涵,倡導以性自由為標志的女性權利;女作家葉夢則在《生命的輝煌時刻》中大膽直白地書寫初夜體驗,以對情欲的正視來張揚自覺的女性意識。在情感與道德的選擇中,塞壬在《漂泊、愛情及其他》中坦承婚外戀帶來的孤獨感,展示了戀愛自由口號下的欲望與倫理的衝突;而史鐵生在《愛情問題》中將性愛視為獲取靈魂自由的中介,因此不拒絕“性吸引從來不是一對一的,從來是多向的”假設;周國平在《寬松的婚姻》中則認為婚姻應在忠誠與寬容之間謀求平衡,“以便為愛情留出自由呼吸的空間”。情感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往往是矛盾的角色。愛情與性的私有性和日常性所標識的個人意志,與婚姻、家庭的公共屬性之間必然會產生的抵觸與激蕩,在主義的當下中國顯得尤其突出。


    然並存的時代語境也開拓了性別言說的新空間,賦予了多維度思考情感和兩性問題的可能性。在陳丹燕的《初為人妻》中,曾經熱衷於閱讀喬治·桑作品的女大學生將賢妻良母觀視為封建糟粕,也為婚後無法顧全事業而焦慮不安,但終解決問題的途徑仍是女性主動付出與犧牲,“當她心裡充滿溫柔地體恤他的時候,她在精神上就平等了”的表述,並非向傳統價值觀妥協,而是顯示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特有的理想主義姿態。王安憶在《李章給我照相》中借日常小事表達對婚姻中平等問題的思考,也帶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代特征,但“他對他們說,老婆是作家協會的打字員”的結尾,觀照的是平等話語所遮蔽的生存現實。如果與王安憶同時期完成的小說“三戀”對照來看,更能凸顯出女性作家對於性別秩序的困惑與自省。李銀河在悼念王小波的文章中,通過渲染心靈互通、智力對等的詩意愛情,表達了失去靈魂伴侶的深切痛苦。然而“被愛已經是一個女人的幸福”等文字,還是在不經意間顯露出知識女性自身性別觀念的復雜面向。


    相較而言,男作家大多回避了性別議題中的挑戰性和抗爭性因素,更習慣於“借題發揮”,通過探討愛情和婚姻問題來針砭現實之弊。周濤關於“離婚的人有膽,不離婚的人有心”的判斷,指向的是金錢與欲望的博弈這個頗具時代感的命題。梁曉聲在何為真正的“現代家庭”的探討中,蘊含的是對現代性價值內涵的深層反思。韓石山在《妻子》中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誓言、劉心武在《有家可歸》中對家庭共同體的理解、蔣子龍在《家的快樂有時在房子外面》中對夫妻相處之道的闡述,以及張中行在《關於賢妻》中對女性賢內助的定位,都體現出以儒家傳統倫理文化和情義觀影響現代婚姻理念的意圖。王小波在《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和《“奸近殺”》中的反道德主義立場,則顯示了具有現代意識的知識分子的理性自覺。


    然而,如此眾聲喧嘩的狀態在近十年間有所變化。隨著全球化的深度發展,社會的性別意識更加多樣化,婚姻關繫的形態也更為復雜,未婚同居、婚外戀情、開放式婚姻、同性戀與形婚等多種模式共存,進一步改變了關於婚姻的傳統認知,也對文學觀察和表達生活提出了新挑戰。但從近十年的創作成果看,文學的應對顯然有所滯後,散文直擊世態人心的功能並未得到充分發揮,這也造成本選集在選文上的時間空檔。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現像也可以證明,從思想性和歷史性的角度對當代中國家庭問題的考察,仍然有著待充分拓展的空間。



    作為人倫的重要一環,家庭代際關繫也在百年裡經歷巨變。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幼者本位”的現代倫理觀顛覆了“長者、尊者本位”的傳統倫理,滌蕩了祖先迷信、愚忠愚孝等“東方古傳的謬誤思想”,為反抗父權與君權確立了思想根基。共和國成立初期,在主流意識形態的詢喚之下,血緣倫理焦慮切換為階級倫理認同,代際矛盾更多地體現為政治理念的不同和知識水平的差異。改革開放之後,現代性的追求解構了革命大家庭的想像,城市化進程改變了鄉土家族的格局,獨生子女政策則將當代中國家庭的主旋律導向了以養育後代為中心。但與五四時期“幼者本位”中的立人和啟蒙的意圖不同,當下社會對於“子一代”的重視,更多的是與傳承、責任、回報等情感命題相關。在封建父權退場和革命話語隱身的後現代語境中,代際關繫中的新變化不僅具有倫理層面的意義,更顯示出我們對於家庭的理解有了不同的內涵。


    費孝通曾將一對夫婦和子女所構成的核心家庭稱為“社會結構中的基本三角”,孩子的降生是這個三角關繫得以成立的基礎。這顯然是西方家庭的基本模式,而非中國傳統的網絡化、差序化的家族結構。但在變革和轉型的四十年間,中國的家庭形態也經歷流動、分離與裂變。以子女為中心的小家庭成為主流,不僅解構了聚族而居的舊有格局,也更新了家庭價值的認知體繫。在賈平凹的《母親》、張承志的《對奏的夜曲》、斯妤的《凝眸》中,都有因為子女的出生而感嘆人生翻出新意的內容。賈平凹強調“孩子成了我們幸福的源泉和理想的寄托”,認為共同哺育子女的經歷有助於夫妻關繫的穩固。張承志則將守護孩子的成長視為體驗生命的過程,並由此獲得重新審視自我的動力。女作家斯妤細膩地描述了孕育和生養的真實感受,欣喜於“孩子,你使我新生,使我強壯”,顯示出女性通過母親身份的體察來建構性別主體意識的清晰路徑。


    借助於“兒童的發現”來反思國民性、呼喚具有獨立意識的新國民,是五四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促使兒童從“家”的狹小空間走出,彙入民族國家的宏大敘事中。從賈平凹等人寫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章來看,新時期以後知識分子對於兒童問題的解讀,在觀念上激活了五四傳統,重視少兒作為“新人”的意義,但同時也剝離了意識形態的規訓和政治工具的色彩,強調血緣親情的倫理價值。情感性因素牽引兒童重新回歸家庭的範疇,“祖國的花朵”的社會化想像被“太陽出世”的世俗化追求覆蓋,時代轉型的深刻印記也由此凸顯。


    從“體制型家庭”(institutionalfamily)向“伴侶型家庭”(companionatefamily)的轉變,意味著代際關繫的重新理解和家庭權力模式的重新建構。餘華在兩篇具有連續性的文章《兒子的出生》和《父子之戰》中,寫出了從初為人父到產生父子矛盾的過程,並通過與上一代父子關繫的對比,反思“兒子瓦解父親懲罰的過程,其實也在瓦解著父親的權威”。聯繫餘華在同時期的先鋒小說中對於父子關繫的書寫,可以看出他將瓦解父權等同於精神上的“弒父”,並視為個體成長的必由之路。同樣也是通過兩代父子關繫的比較來反思為父者的角色,老一輩的汪曾祺則顯得更為達觀,“多年父子成兄弟”不僅是生活智慧,更是對自我權威的主動放棄和對生而平等的認可。北島在《女兒》中將代際矛盾與文明衝突同構,“下一代怎麼活法”的困惑蘊含在歷史反思之中,體現出更具思想內涵的反專制和自我解構的意圖。相較而言,吳祖光的《訓子篇》和蔣子龍的《兒子長大以後》中對於子女成長的焦慮、煩惱,甚至憤怒,或許更具有普遍性。在日常化的瑣碎糾紛之中,隱藏著傳統親族倫理與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衝突。蔣子龍關於父子之間不該是“革命的法則,解放的法則”的無奈嘆息,如果與五四時代反抗封建父權的言論進行對照,可以清晰地看出家庭權力結構演變的歷史邏輯與時代特征。


    “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這是百年前魯迅針對“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給出的答案。五四知識分子希望通過瓦解基於傳統孝道的代際聯繫,將個人從家庭束縛中解放出來。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血緣、情感和責任的存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繫具有超乎想像的韌性和彈性。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市場化和全球化帶來的壓力,個人反而更深地嵌入家庭代際關繫之中。“啃老”是這種“再家庭化”的直接例證,而且值得關注的並不隻是成年子女對於父母的依賴,還有父母通過經濟支援和讓渡權力來重構親密關繫的意願。與此類似的還有孝順、感恩等傳統話語模式的回歸,“你養我大、我養你老”的代際合作與互惠,以及父母相親會中的權力分配和利益交換等現像。盡管表現形態不斷變化,但代際關繫始終是理解中國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基點,也可以為文學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的題材資源。



    與處理和子女的關繫相比,如何理解和評價自己的父母,恐怕是一個更艱難的課題。近現代中國對儒家綱常的批判打破了固有的家庭等級秩序,父母的權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思想觀念上的反父權與日常的人倫經驗之間,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對父母的天然情感並不會就此消失,隻是投向父母的眼光難免發生微妙的變化。另外,五四時期對於父母之“恩”的解構與對於親子之“愛”的呼喚同步共生。冰心把“愛的哲學”引入家庭內部,將神聖的母愛渲染為“濟世之源”,寫過“憐子如何不丈夫”的魯迅也將舐犢之情稱作“生物的天性”。李澤厚評價朱自清《背影》的好處在於“表現了新一代知識者在走上人生道路中對傳統的轉換了的感受和體驗”,正是因為文中的父親並非傳統禮教之下刻板的嚴父形像,“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顯露的是父子間真實的情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社會環境不同於五四,但人倫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之間的復雜關繫依然存在。這也意味著關於父母形像和親情的書寫,必然要經歷一個去蔽與重塑的過程。


    由於受習俗和觀念的影響,我們對父母的情感表達往往采用追憶的形式。隔著時空的距離,懷想已逝的雙親,初的動機多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悔之情。史鐵生在《合歡樹》中回憶母親為自己的殘疾付出的辛勞,面對亡母手植的合歡樹,發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樸素深沉的筆調頗有《項脊軒志》的風韻。李修文對母子永訣之時的追念、陳平原因工作繁忙而無法陪伴父親的自責,都能喚起為人子者共同的情感體驗。雖然未涉及生死,但韓少功在《母親的看》中刻畫的蒼老、病弱的母親形像,也具有類似的共鳴效應。這是血緣倫理特有的情感召喚機制,顯示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共同人性。


    追憶雙親的另一層效果,便是與父母關繫為緊密的童年記憶和成長經驗被喚醒。歷經歲月滄桑,青少年時代的反叛精神不再,更多的是人到中年的理解與認同。莫言感懷母親在艱難生活中給予的自尊教育,將母親辛勤勞作的模樣視為“我人生記憶的起點,也是我文學道路的起點”。考察他在《豐乳肥臀》等小說中對於女性“地母”形像的塑造,可見此言不虛。汪曾祺關於自己三位母親的溫情記憶,與他在小說中對女性的悲憫與關懷也有內在的關聯。張兆和在《大大和朱干干》中回憶代替母職的保姆,感念她在幼時的嚴格教育令自己終身受益。張潔在《母親的廚房》中側重於母親走後的反思,尤其是“她的一生都很寂寞”的感嘆和對女性生存價值的思考,體現出較為明晰的女性主義立場,同樣可與她的小說代表作《愛,是不能忘記的》《無字》互為對照。


    除了情感宣洩與撫慰的作用外,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子女對於父母的回憶和追述還有“代父母立傳”的個人史和家族史價值。深感中國缺乏傳記文學傳統的胡適,在自己撰寫的《四十自述》中將個人寫傳的意義推崇為“給史家做材料,給文學開生路”。無論是自傳還是他傳,個人史的寫作可以穿透正史宏大敘事的壟斷和壁壘,展現時代風雲中的個體命運,呈現私人記憶中的歷史細節,以去中心化和去英雄化的方式,建構起觀察國家史和民族史的新視野。鐵凝的《面包祭》、王安憶的《父親的書》等篇章,都通過回溯父母的人生經歷來重新審視歷史,再現歷史變局中普通人的離合悲歡。個人視角的加入提供了在場感和紀實性,呈現出難得的豐富與真實,因而具有歷史建構和主體塑造的意義。


    然而,兒女代父母立傳也存在以真實性為原則的敘事倫理與“子不言父之過”的世俗倫理之間的衝突。身為人子評判父母的道德品格,本身便非易事。尤其是面對父母人生經歷較為復雜、父子/母子之間存在矛盾等狀況,兒女的回憶文章如何避免主觀化和情緒化帶來的遮蔽,既不誇飾,也不隱惡,顯然更具有挑戰性。宗璞的《三松堂斷憶》將父親馮友蘭的人生選擇置於二十世紀知識分子心靈史的脈絡中,強調“評價每一個人時,也不要忘記歷史”,體現了將個人命運歷史化的理性思維。蘇叔陽在祭父文《早該說的一些話》中,沒有回避父親在婚姻關繫上處理不當帶來的傷害,但也寫到了自己中年以後對父親的理解和原諒。尤其是以“當一個人拋棄了他的過失並且竭力追回正直的時候,就能無愧地勇敢地面對死亡”為父親做出的人生總結,使得父子和解超越了情感需求,表現出哲理思考的力量。


    由於篇幅所限,本選集沒有收錄老鬼的《母親楊沫》和李南央的《我有這樣一個母親》,但這兩篇頗具影響力、同時也極富爭議的長文是“代父母立傳”另一種形態的代表。兩篇文章大膽直白地書寫父母復雜的人生歷程,披露家人之間長期的紛爭與衝突,甚至毫不留情地揭發了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私。不可否認,兩篇文章都有揭示革命或政治扭曲和異化人性的意圖,但如何在感性和理性、真實性與文學性之間求得平衡,如何以同情之理解面對歷史大潮中的個人,或許這兩篇長文提供了可以深入辨析的例證。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後的四十年間,中國社會經歷了復雜而深刻的變革。在這特殊的歷史時空中,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後工業文明等多種文明形態並存,傳統性、現代性和後現代性等文化因素不斷踫撞和交鋒。家庭的性質、結構、功能和倫理關繫的變化,正是共生的時代直觀的縮影。其中固然有矛盾和危機,但也蘊含著突破、希望和新的可能。文學是歷史記憶的證詞,是世態人心的記錄。如果想要回望這四十年裡我們的“家”,就請翻開這本小書,一起來細細品讀吧!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