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小說鋻賞:(雙語修訂第3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評論與鋻賞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美)布魯克斯,沃倫 編著,馮亦代 等譯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評論與鋻賞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547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254755
    叢書名:大學堂
    作者:(美)布魯克斯,沃倫編著,馮亦代等譯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這是美國新批評派學者布魯克斯和沃倫合編的一部短篇小說鋻賞集,是新批評(the new
    criticism)理論觀點和方法在小說批評與理論領域的體現。作者選用各種題材和多種風格的短篇小說,加以分析討論和互相比較,提出鋻別好小說的一些原則,闡述小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為我們提供了小說批評與賞析的範例;目的是為了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其鋻賞力,使讀者更接近於成功小說的真諦。

    作為新批評派細讀式(close
    reading)批評和理論闡述的名著,本書幫助新批評派在美國大學的文學講壇中確立了“文學批評”的地位,也是文學愛好者的自修讀物。本書采用中英文對照模式,對於廣大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文學愛好者和英文專業的師生來講,它又是一部難得的英語閱讀材料。

    作者簡介

    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1906-1994),美國著名的文化批評家,新批評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形式主義批評理論的創立者。任教於耶魯大學,曾為美國高等教育中的詩歌教學變革做出過突出貢獻。代表作有《現代詩歌與傳統》(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ndition, 1939)和《精致的甕》(The Well Wrought Urn,
    1947)。與沃倫合著《詩歌鋻賞》(Understanding Poetry, 1938)和《小說鋻賞》(Understanding
    Fiction, 1943),共同創辦了當時美國有影響力的文學雜志《南方評論》(Southern
    Review,1935-1942),推動新批評理論盛極一時。



    羅伯特·潘·沃倫(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89),美國著名詩人、小說家和評論家,新批評派代表人物之一,任教於耶魯大學。創作並發表了大量詩歌和9部長篇小說,其作品擅揭示南方傳統鄉村價值腐蝕下的道德困惑。長篇小說《國王的人馬》(All
    the King‘s men, 1946)和詩集《許諾》(Promises,
    1957)均獲得普利策獎。《國王的人馬》為新批評派扛鼎之作。短篇小說集《閣樓馬戲團》(The Circus in the
    Attic,1948),其中包括著名的《春寒》(Blackberry
    Winner)。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和博林根詩歌獎等多種獎項,1986年成為美國位桂冠詩人。

    目錄
    審閱者序 曹文軒
    譯者序 李文俊
    原序 主 萬 譯
    Preface
    章·小說的意圖與要素·主 萬 譯
    Intentions and Elements of Fiction
    001.進攻堡壘 (美)弗朗西斯·帕克曼 著·主 萬 譯
    The Attack on the Fort by Francis Parkman
    002.艾賽亞·塞勒斯船長 (美)馬克·吐溫 著·主 萬 譯
    Captain Isaiah Sellers by Mark Twain
    003.格拉米格納的情人 (意)喬萬尼·維爾加 著·姚梅琪 譯
    Gramigna's Lover by Giovanni Verga
    004.沃爾特·米蒂的隱秘生活 (美)詹姆斯·瑟伯 著·馮亦代 譯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by James Thurber

    審閱者序 曹文軒

    譯者序 李文俊

    原序 主 萬 譯

    Preface

    章·小說的意圖與要素·主 萬 譯

    Intentions and Elements of Fiction

    001.進攻堡壘 (美)弗朗西斯·帕克曼 著·主 萬 譯

    The Attack on the Fort by Francis Parkman

    002.艾賽亞·塞勒斯船長 (美)馬克·吐溫 著·主 萬 譯

    Captain Isaiah Sellers by Mark Twain

    003.格拉米格納的情人 (意)喬萬尼·維爾加 著·姚梅琪 譯

    Gramigna's Lover by Giovanni Verga

    004.沃爾特·米蒂的隱秘生活 (美)詹姆斯·瑟伯 著·馮亦代 譯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by James Thurber

    005.年輕的布朗大爺 (美)納撒尼爾·霍桑 著·主 萬 譯

    Young Goodman Brow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第二章·情·節·潘慶舲 譯

    What Plot Reveals

    006.帶家具出租的房間 (美)歐·亨利 著·劉文榮 譯

    The Furnished Room by O.Henry

    007.萬·卡 (俄)安東·契訶夫 著·汝 龍 譯

    Vanka by Anton Chekhov

    008.埋·葬 (英)約翰·科利爾 著·潘慶舲 譯

    De Mortuis by John Collier

    009.鷹溪橋上 (美)安布魯斯·比爾斯 著·江錫祥 紀 鋒 譯

    An Occur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 by Ambrose Bierce

    010.進入波蘭 (俄)艾薩克·巴貝爾 著·潘慶舲 譯

    Crossing into Poland by Isaac Babel

    011.項·鏈 (法)蓋伊·德·莫泊桑 著·鄭克魯 譯

    The Necklace by Guy de Maupassant

    012.戰·爭 (意)路易吉·皮蘭德婁 著·潘慶舲 譯

    War by Luigi Pirandello

    013.國王迷 (英)路德亞德·吉卜林 著·潘慶舲 譯

    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 by Rudyard Kipling

    第三章·人物性格·王秋榮 譯

    What Character Reveals

    014.田納西的伙伴 (美)布雷特·哈特 著·主 萬 譯

    Tennessee's Partner by Bret Harte

    015.阿拉比 (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 著·宗 白 譯

    Araby by James Joyce

    016.縣城的醫生 (俄)伊凡·屠格涅夫 著·豐子愷 譯

    The District Doctor by Ivan Turgenev

    017.僑·民 (美)卡森·麥卡勒斯 著·彭嘉林 譯

    The Sojourner by Carson McCullers

    018.醉·漢 (愛爾蘭)弗蘭克·奧康納 著·彭嘉林 譯

    The Drunkard by Frank O'Connor

    019.請買票 (英)D.H.勞倫斯 著·邢 歷 譯

    Tickets,Please by D.H.Lawrence

    020.理·發 (美)林·拉德納 著·雨 寧 譯

    Haircut by Ring Lardner

    第四章·主·題·劉文榮 譯

    What Theme Reveals

    021.愛情:某獵人筆記上的三頁 (法)蓋伊·德·莫泊桑 著·劉家有 譯

    Love:Three Pages from a Sportsman's Book by Guy de Maupassant

    022.愛·情 (美)傑西·斯圖爾特 著·劉家有 譯

    Love by Jesse Stuart

    023.殺·手 (美)阨內斯特·海明威 著·海 觀 譯

    The Killers by Ernest Hemingway

    024.林中之死 (美)舍伍德·安德森 著·劉文榮 譯

    Death in the Woods by Sherwood Anderson

    025.人,差點兒 (美)理查德·賴特 著·劉家有 譯

    The Man Who Was Almost a Man by Richard Wright

    026.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美)威廉·福克納 著·楊豈深 譯

    A Rose for Emily by William Faulkner

    027.好人難尋 (美)弗蘭納裡·奧康納 著·屠 珍 譯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by Flannery O'Connor

    第五章·新小說·劉文榮 譯

    The New Fiction

    028.花園餘影 (阿根廷)胡裡奧·科塔薩爾 著·劉文榮 譯

    Continuity of Parks by Julio Cortzar

    029.相·遇 (阿根廷)喬治·路易斯·博爾赫斯 著·劉文榮 譯

    The Meeting by Jorge Luis Borges

    030.密·室 (法)阿蘭·羅布-格裡耶 著·劉文榮 譯

    The Secret Room by Alain Robbe-Grillet

    031.二十九條臆想 (美)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著·藍仁哲 譯

    29 Inventions by Joyce Carol Oates

    032.愛瑪琴的手 (美)彼得·泰勒 著·劉文榮 譯

    The Hand of Emmagene by Peter Taylor

    033.氣·球 (美)唐納德·巴塞爾姆 著·劉文榮 譯

    The Balloon by Donald Barthelme

    第六章·小說與人生經驗·劉文榮 譯

    Fiction and Human Experience

    034.沒有你的位置,我的愛 (美)尤多拉·韋爾蒂 著·劉文榮 譯

    No Place for You,My Love by Eudora Welty

    035.我怎樣寫作? (美)尤多拉·韋爾蒂 著·劉文榮 譯

    How I Write by Eudora Welty

    036.中午酒 (美)凱瑟琳·安·波特 著·李文俊 譯

    Noon Wine by Katherine Anne Porter

    037.《中午酒》的源流 (美)凱瑟琳·安·波特 著·劉文榮 譯

    Noon Wine":The Sources by Katherine Anne Porter

    038.春·寒 (美)羅伯特·潘·沃倫 著·鄭啟吟 譯

    Blackberry Winter by Robert Penn Warren

    039.《春寒》:一段回憶 (美)羅伯特·潘·沃倫 著·劉文榮 譯

    Blackberry Winter":A Recollection by Robert Penn Warren

    第七章·閱讀材料·雨 寧 譯

    Stories for Reading

    040.芙·恩 (美)吉恩·圖默 著·雨 寧 譯

    Fern by Jean Toomer

    041.拳擊大賽 (美)拉爾夫·艾利森 著·雨 寧 譯

    The Battle Royal by Ralph Ellison

    042.遠和近 (美)托馬斯·沃爾夫 著·萬 紫 譯

    The Far and the Near by Thomas Wolfe

    043.狗 (法)科萊特 著 萬 紫 譯

    The Bitch by Colette

    044.魔·桶 (美)伯納德·馬拉默德 著·董衡巽 譯

    The Magic Barrel by Bernard Malamud

    045.戴米舍 (法)馬瑟爾·埃梅 著·萬 紫 譯

    Dermuche by Marcel Aym

    046.黑聖母 (英)多麗絲·萊辛 著·萬 紫 譯

    The Black Madonna by Doris Lessing

    047.A和P (美)約翰·阨普代克 著·雨 寧 譯

    A & P by John Updike

    048.伊凡·伊裡奇之死 (俄)列夫·托爾斯泰 著·草 嬰 譯

    The Death of Ivan Ilych by Leo Tolstoi

    049.新娘來到黃天鎮 (美)斯蒂芬·克萊恩 著·萬 紫 譯

    The Bride Comes to Yellow Sky by Stephen Crane

    050.鼕·夢 (美)弗·司各特·菲茲傑拉德 著·雨 寧 譯

    Winter Dreams by F.Scott Fitzgerald

    051.岩·石 (美)詹姆斯·鮑德溫 著·萬 紫 譯

    The Rockpile by James Baldwin

    重要詞彙 馬 昕 譯

    Glossary

    出版後記

    前言
    審閱者序
    與這樣一部書相遇也許是值得慶賀的。

    審閱者序

    與這樣一部書相遇也許是值得慶賀的。


    這些年,無論是出入文學創作的圈子還是出入文學批評的圈子,時不時總有一種清冷的、空寂的孤獨感莫名地從心野浮起,且由淡而濃。如此狀態,倒也不是我沒有朋友--我這樣一個對人性抱了寬容態度的人是不可能沒有朋友的;隻是覺得自己對文學的領會、理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那一套文學主張,未免太有點兒單腔獨調。面對那些陌生的目光,我覺得自己已是一個跟時代(時尚)嚴重脫節的落伍者。雖然在許多場合還是振振有辭地宣揚那些不合時宜的言論,但心中的虛弱感卻是抑制不住地搖撼著自己。越是聲調向高,就越是感到世界闊大無邊、聲音猶如被海綿吸盡一般淒清。我試圖放棄自己的言說而進入那樣一種趨之若鹜的話語,但總不能成功--不是我難以掌握那樣一個知識繫統,而是內心不肯對這樣一種知識繫統就範,加上性格的固執,盡管身處那樣一個強大的語言場域之中,但依然還是你是你我是我,無法加入那樣聲勢浩大、金碧輝煌的大合唱。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這些年我一般也就不參加那些以文學的名義而召開的國內國外的各種學術會議了。但在2005年的夏天,我遭遇了美國人哈羅德·布魯姆的《西方正典》,心中不禁感動不已。那個遠在天涯的美國人對文學的認知與解釋,甚至是在對觀念的敘述上,都與我如出一轍,而這個人是個學界宿將、文壇大腕。那些天,我逢人必談哈羅姆。從那個夏天開始,我的孤獨感大大地緩解了。


    沒有想到,2006的秋天,我又與布魯克斯和沃倫的《小說鋻賞》相遇。他們的出現,再度使我感到了極大的欣慰。布羅姆、布魯克斯和沃倫讓我知道,在這一片天空下,並不隻是我一個人是那樣看待文學、解讀文學的。環顧四周,我覺得天地間雖然蒼茫四合,但天邊卻有熟悉而溫和的人聲。我再也不必去懷疑自己,隻顧走下去就是了。我相信這遠方的聲音是實在的,是永恆的。


    《小說鋻賞》將小說放置在文學而不是社會學的範疇中來加以分析--這樣一種分析實在已經久違了。它感興趣的問題是人物、敘述、結構、場景、情節、細節,在這裡,小說是被當成藝術品來鋻賞而不僅僅是被當成社會學的一份材料來加以利用的。小說被看成是一種天然的、自足的形式。這種形式是小說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優秀的小說家,必須重視形式,並處心積慮地在形式上顯示自己的智慧和對形式做出別出心裁的處理。通過對作品細致入微的分析,該書將若干容易被我們忽略而又恰是小說成功的十分素向我們展示出來。它思考的問題看上去似乎都微不足道:這篇小說中為什麼會設計一個旁觀者?如果將這篇小說擴展成較長篇幅的小說,那麼在現有的這篇作品中被省略的神秘中間部分可能是什麼?為什麼要通過萬卡寫信的方式訴說萬卡的苦難處境而不是直接由作者去敘述?這種別具一格的手法是否有利於小說情節的推進?這個人物為什麼會被安排在這一刻而不是那一刻出場?這段風景描寫對於氛圍的營造究竟有何意義?那女人為什麼在說這句話時是“突然發出一陣狂叫”而不是淚流滿面?為什麼用這麼多的筆墨去描摹那個人物的姿態?……


    如此精微地解讀小說,這在近20年時間的中國文學批評中,幾乎已經絕跡。中國文學批評進入了有史以來好大喜功的時期。批評家不再安於批評家的角色,而一個個爭當起思想家來。沒有人再有耐心去關注布魯克斯和沃倫的問題,話題一天天地大了起來,直到與天地相當甚至與宇宙相當。“深刻”二字猶如頭上懸劍,催迫著他們一路向前去追尋碩大的話題。說是評論小說,而實際上是扯不上幾句,就早撇開作品撒開歡兒往前奔突了。評論小說隻是一個幌子,心機全在比試所謂的文化大題上。這裡沒有文學,沒有形式,沒有藝術,而隻有與文學無關的社會的、政治的、倫理的、哲學的、神話學的豪華理論。誰也不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指認它是一篇小說?為什麼確認它是一篇好小說?其結果是托爾斯泰、魯迅就隻剩下一個思想家的身影在高空中飄忽,而文學家的身影則蕩然無存;殊不知這些人被認定為思想家正是在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前提下被認定的,這樣的思想家與一般意義上的思想家有天壤之別,他們的思想隻依附於文學而存在。關於文學的評論和關於文學的會議,雄辯滔滔、一瀉千裡,談論的話題很少有文學本體的話題,而盡是政治、革命、現代性、全球化、三農、第三世界、殖民主義、獨裁之類的話題。這些批評家們在布羅姆的眼中,是“業餘的社會政治家、半弔子社會學家、不勝任的人類學家、平庸的哲學家以及武斷的文化史家”,似乎還可加上一條:捕風捉影的巫術術士。


    近二十年時間中,中國批評日益染上一個難以扳正的毛病:戀思癖。一部作品來到世間,批評家們蜂擁而上,但角度隻有一個:解讀它的思想或者是用思想加以解讀。何以評論?惟有思想。難道僅思想一維就能判斷作品高下了嗎?藝術呢?形式呢?姑且拋開形式不論,一部好的作品,其維度也不當是一項,還有審美之維、情感之維等等--難道這些維度其價值就一定比思想之維低嗎?就布羅姆所指認的“正典”來看,那些具有文學史意義的大師們之所以是大師,就在於他們能將各種維度均衡地結合在一起。


    就我個人的創作經驗以及我從同行朋友們那裡感受到的是:一個小說家一旦確定基本寫作意圖之後,糾纏於心的就是如何干好這件活。他們思量的、盤算的、運籌的恰恰是布魯克斯和沃倫所素。他們會為一個人物何時出場再三琢磨,會為一個詞的出人意料的安排興奮不已,會為一個絕妙細節的產生快意非常,會為一種新型結構的浮出欣喜若狂。在寫作的那些日子,案前、路上、榻上乃至廁中,心頭盤旋的都是這些問題,哪裡有什麼現代性、全球化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這一切是不必費心去思考的,他身處的時代、語境,這一切都會自然而然沉澱到文字中去。此時,他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在寫一篇小說,在做一件藝術品。其情形猶如木匠做活,心裡總想著怎樣將這件活做得好看,該塑造成怎樣的形狀、安排成多大的尺寸……事實上,他們一旦進入工作狀態,滿腦子就隻剩下一件事:手藝--以及如何盡可能完美地施展自己的手藝。


    對於這樣的寫作事實,布魯克斯和沃倫看到了。他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帶領我們這些閱讀小說的人真正進入小說家的寫作情景,去體察小說家們的寫作心機,去觀摩他們是怎樣“制作”一篇小說的。相對於那些不潛心剖析文本而隻顧由著性子妄談大而無當的話題的宏文大章,我真寧願去看布魯克斯和沃倫那些安靜的、細微的、深入的分析、提示與追問。我更願意相信他們關於小說言論的真實性--那是可信的、可靠的。他們引領我們走上了這樣一條直接走向小說之門的通途,他們的閱讀方式在幫助我們逐漸培養起一種穩妥而良好的閱讀姿態。看著他們的文字,我們纔會切實地體會到一個詞:鋻賞。而當下的閱讀在那些“高屋建瓴”的批評指引下,鋻賞幾乎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就隻有雲山霧罩的闡釋。這樣一種閱讀實在是太糟糕了,也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鋻賞--何等美好的情景與心境?透過這個詞我們回望從前先人們的閱讀,可以看到他們在品評一件藝術品的優雅姿態,耳邊甚至依稀能聽到他們的出神入化的點評。若干世紀以來,藝術品就是這樣被閱讀的,也正是這樣一種閱讀,使文學成為了文學。說《小說鋻賞》是新批評的產物,我感到有些奇怪,因為從前的文學批評不就是一直這樣一脈相承下來的嗎?比如說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裡的《文心雕龍》、《滄浪詩話》、《詩品》,以及張竹坡、脂硯齋、金聖嘆等人的評點,所言所論,十有八九都是關於藝術與形式的。金聖嘆一句“絕妙好詞”,頓時使我們解悟了遣詞造句的奧妙與語言的魅力究竟所在。而這樣的感嘆,當然隻能夠來自於鋻賞而不是闡釋。就此一句,無論是對作者而言還是對讀者而言,其作用與意義大概都不在一個關於文化的嚇人的大話題之下。重讀古代批評,我們會知道,所謂新批評,隻不過是重撿“老槍”,又出新招而已。


    說布魯克斯和沃倫隻關心形式,這是不確切的,《小說鋻賞》同樣關心著小說的內容,但這樣的關心依然是在文學範疇的領域裡展開的。它告訴我們,小說是怎樣與人生經驗糾纏在一起的,什麼樣的經驗對小說而言是有意義的,什麼樣的經驗對小說而言是無價值的,小說為什麼要在意它的恆久作用而對偶然作用可以忽略不計,諸如此類。他們很清楚一個道理:如果隻是到文學這裡索取思想,何不直接去閱讀哲學、政治學、社會學?顯然,文學世界裡除了思想,還有其他種種維度。


    《小說鋻賞》是美國大學的教材。中國的大學也應當有這樣的教材--當下的中國大學(誇誇其談、已經沒有正經的閱讀姿態的大學)更需要這樣的教材。而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可能更有助於他們掌握理想也是有效的閱讀方式,從而使他們更確切地理解小說何為,直至終抵達小說風景為旖旎的腹地。

    這本書在當下語境中的再版,委實意味深長。

    曹文軒

    2006年11月5日於北京大學藍旗營



    譯者序


    二十多年前,翻譯家前輩雨寧先生找到我,要我“幫幫忙”參與一部小說集的翻譯工作。我了解後,纔知道這部書即是聞名已久的《Understanding
    Fiction》。後來商定下來,讓我翻譯的是素以文筆細膩著稱的美國女作家凱瑟琳·安·波特的《中午酒》。我譯完交稿,後來也拿到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樣書,此後對這件事再沒有多想。想不到不久前,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的編先生找到我,說他們公司要出版此書的英漢對照本,而且表示,我是本書尚健在的譯者中適合審閱並寫序的人。本來,以我的文藝理論素養,是沒有條件寫好這樣的一篇文章的。但是我面前仿佛出現了先我而去的一個個譯界師友的影子,這裡面有荒蕪、咸榮、亦代、雨寧、樂山、紹武、主萬等等。他們走得匆忙,有些事沒能來得及做完,總得有人“幫忙”打點吧,於是便答應了下來。


    美國著名作家、批評家克林斯·布魯克斯(1906-1994)與羅伯特·潘·沃倫(1905-1989)合編的這部書初出版於1943年,後經多次修訂。這次出版的是1979年出版的第3版。在編這本書之前,他們就編過一本《詩歌鋻賞》,引起很大反響,於是便續編了這本《小說鋻賞》。這本書的體例比較特殊,它既是一部短篇小說鋻賞集,又是一本文學教科書。全書共收入作品51篇,除了英美的以外,還有歐洲、拉美等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編者從小說鋻賞與寫作的角度,把全書分為7章。每一章的開頭都有編者撰寫的前言,就優秀小說的一些總的原則和小說的基本要素做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前5章所收的每一篇小說之後,還附有針對該篇小說的討論和思考題。我們通過對這些材料的閱讀與思考,不難對每一篇具體作品以及文學這一總的現像,都能有較深一步的了解。即使光從學習英語的角度來說,這些作品可以說都是值得細讀的範文。作者們(包括英譯者們)的語言都是既準確而又優美的。所附的中譯文,據我判斷,我自己譯的姑且不論,也都譯得嚴謹而又相當流暢。我相信,原來就有一定英語水平的朋友,在參照中譯讀過這部集子後,再閱讀一般的英語小說原著,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對於原書的兩位編者我倒多少有些了解。眾所周知,克林斯·布魯克斯也是一位研究福克納的專家,著有這方面的專著多種。我在翻譯與研究福克納的過程中曾一再學習與參考他寫的書。他雖然是“新批評派”文藝理論家,但是在評論福克納時仍然很注意聯繫作家的時代、地域與家族歷史。他在為1985年出版的《南方文學史》所寫的福克納專論中就很明確地指出:“福克納不僅僅在出生地上沾了‘地利’的光,他在降生時間上也得到了‘天時’的好處。”至於羅伯特·潘·沃倫,我除譯過他寫的一些詩歌外,也很清楚地記得他所寫的論福克納的文章裡那個警句式的結尾。他是這樣寫的:“也許它(指考利的《便攜本福克納選集》)可以給福克納的名聲標志一個轉折點。那對福克納關繫倒不大,因為他能同我們這國家這時代的任何大作家一樣處之泰然。他能等待。但我們能等待嗎?”我感覺到,從他們二位那裡得到的知識要遠遠超過某些以某種怪異理論去硬套福克納的大部頭專著;而且我還覺得,“新批評派”所主張的“細讀”(close
    reading)與具體分析,倒正好能糾正我們這裡流行了多年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那種“三段論”式的外國文學講授程式呢。

    李文俊

    2006年深秋



    原序


    編選一部出色的短篇小說選集並不難。這首先因為有很多作品可以說都已成為名篇--事實上,比任何一部普通集子所能收入的都要多,甚至足夠為若干部特殊趣味的小說選集提供材料,如愛情小說選集、動物小說選集、兒童題材小說選集、種族關繫小說選集,等等。英文anthology(選集)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一束采集起來的鮮花,而可供采集的花朵實在是太多了。


    一部供教學用的選集--教科書--必須考慮到許多不同的因素。本書是一冊教科書。不過,就是教科書中選的小說,也應該和任何其他選集中的作品一樣,除非為了教


    學原因而選入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它也應當給讀者以樂趣。事實上,如果一冊教科書達到了加深理解力和提高學生鋻賞力這一目的,那麼它終應該可以比普通選集提供更多的樂趣。一個真正懂得足球或是棒球的看客觀看一場比賽,自然要比一個對比賽規則一竅不通的人更能欣賞。


    然而,好的小說並沒有一定的章法。相反的,我們隻有某些總的原則,這從本書章至第四章的標題上就表明出來了。不過,對這些原則的理解(在本書中是通過對一篇篇小說的研讀與討論而取得的),目的在於使讀者較為接近寫得成功的小說的真諦--接近一種意識,知道小說與過得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關繫。就連所選的那類情節或是人物個性的刻畫,雖然似乎隻是從技巧方面出發,卻也有一個深遠的心理根據,如同我們試圖表明的那樣。當然,這種關繫的一個方面在第六章中變得很明顯,第六章的標題為“小說與人生經驗”;在該章中,三位作家試圖說明他們的小說的根源--初出現的一個萌芽或是初出現的一個綜合因素,終如何有了可能,成為對一次似乎偶然的經驗的一種較為深刻、較為詳盡的解釋。


    在這一版中,我們徹底檢閱了過去幾版選入的全部材料。如果先前收入的某篇作品和我們所能找到的其他任何一篇作品收到同樣的效果,我們就保留下來。換言之,我們的準則絕不是單純追求新奇。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一些的確為各項不同的原則提供較為出色、較為有趣的實例的作品。盡管在章至第四章中我們繼續探討方法與意義之間的關繫,我們在第七章中卻保留了(稍有改動)幾篇作品,不加評論,不提出問題,這樣,學生在接觸那些作品時,就可以像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那樣--獨立地、好奇地去領略其中的意義。概括起來,這次所做的改動就是:在這一版的全部51篇作品中,我們新收入了21篇。


    第五章“新小說”是一個全新的內容。在20世紀,科學理論和社會變化自然會影響到一定數量小說的內在設想。空間與時間的嶄新的科學見解,以及心理學的持續發展,使人聯想到根本的差別。不論從何種來源,都重新強調了騷動不安與虐待狂式的人物--也就是有時稱為哥特式的那類作品。為此,我們選了巴塞爾姆、科塔薩爾、泰勒及其他人的作品,作為實例來說明這種變化。


    《小說鋻賞》第2版有一篇附錄,題為《小說寫作中的技巧問題與原則》。顯而易見,這篇附錄是針對重點放在短篇小說寫作上的那些課程的(這類課程很多)。我們略去了這篇材料,把它收入《教師手冊》內,因為我們認為,倘若本書用作實際寫作的一種依據,那麼教師作為一個對班級了解的人,會知道特殊的問題應於何時提出並與哪些小說或章節聯繫起來。我們被迫多少以提綱挈領的形式處理這些原則,而教師個人對這些原則的應用和闡述,會證明對該班級是極有價值的。


    後再說一句:即便粗略地翻閱一下這一版本,也可以看出,我們在這一版中甚至比以前更嚴格地遵循我們的一般歸納法,認為這是給學生以置身事內之感,並使學習成為一種自然的擴張與發展的方法。


    我們深為感激凱瑟琳·安·波特和尤多拉·韋爾蒂,她們為《小說鋻賞》中收入的她們的作品特地寫了背景情況。本書使用者的意見在修訂過程中對我們很有價值,他們的人數太多,這裡無法一一列舉。不過我們要特別提及耶魯大學的戴維·米爾奇、仔細校訂原稿的克勞德·科尼爾斯和Prentice
    Hall公司的羅布·裡維爾,謹向他們表示謝意。

    克林斯·布魯克斯

    羅伯特·潘·沃倫

    (主 萬 譯)

    在線試讀
    章 小說的意圖與要素
    當夜色籠罩著外邊的世界,穴居人空閑下來,圍火坐定時,小說便誕生了。他因為恐懼而顫抖或者因為勝利而躊躇滿志,於是用語言重現了狩獵的過程;他詳細敘說了部落的歷史;他講述了英雄及機靈的人們的事跡;他說到一些令人驚奇的事物;他竭力虛構幻想,用神話來解釋世界與命運;他在改編為故事的幻想中大大誇贊了自己。在高度發展的現代世界,穴居人爐邊故事中的組成部分有許多都已經成為我們推論和研究的學科了——例如,歷史學、文學、物理學、神學,以及心理學。我們發現在我們的小說裡有許多原始的衝動在發揮作用。然而,我們發現它們並不是抽像地在發揮作用——像我們發現它們在心理學或哲學課本中那樣——而是在人們現實生活的形像中發揮作用,像在小說或戲劇中那樣。正如我們富於想像力地進入小說境界時那樣,小說使我們擴大了經驗,並使我們對於自我可能遭遇的情況增加了知識。小說是進行中的生活的生動體現——它是生活的一種富有想像力的演出,而作為演出,它是我們自我生活的一種擴展。
    我們好提醒自己,小說追溯到史前史,它體現了我們的某些為深切的需要與利益,這是很恰當的。不過,還要提醒自己,小說經過多少年代,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的藝術,正如西斯廷教堂中米開朗琪羅的壁畫不同於史前洞穴中的動物繪畫那樣,它已不同於爐邊故事,這也是很恰當的。
    因此,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現代的實例及其組成要素。我們必須記住,隨著世道的改變,小說也改變了,每一時代產生出自己的那種小說。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記住,雖然在我們的技術世界中,改變一般總被認為意味著進步,藝術世界中的改變(而小說基本上是一門藝術)則未必意味著進步;誰也不會認為近的一部暢銷書就一定比荷馬的或莎士比亞的作品好。更為常見的是,我們預料到起伏不定,往往還有衰退。因此,我們在本書中探討小說時,既涉及新的,也涉及老的,既涉及它們差異之處,也涉及它們類似之點。我們試圖在可能範圍內找出一些持續不變的原則。不過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敘述短篇小說的歷史,而是加深我們對各種形式的小說的鋻賞,從而加深我們對小說的興趣。
    讓我們首先看看我們一般同意稱之為小說的所有作品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情節、人物和主題。 Intention and Elementsof Fiction

    章 小說的意圖與要素

    當夜色籠罩著外邊的世界,穴居人空閑下來,圍火坐定時,小說便誕生了。他因為恐懼而顫抖或者因為勝利而躊躇滿志,於是用語言重現了狩獵的過程;他詳細敘說了部落的歷史;他講述了英雄及機靈的人們的事跡;他說到一些令人驚奇的事物;他竭力虛構幻想,用神話來解釋世界與命運;他在改編為故事的幻想中大大誇贊了自己。在高度發展的現代世界,穴居人爐邊故事中的組成部分有許多都已經成為我們推論和研究的學科了——例如,歷史學、文學、物理學、神學,以及心理學。我們發現在我們的小說裡有許多原始的衝動在發揮作用。然而,我們發現它們並不是抽像地在發揮作用——像我們發現它們在心理學或哲學課本中那樣——而是在人們現實生活的形像中發揮作用,像在小說或戲劇中那樣。正如我們富於想像力地進入小說境界時那樣,小說使我們擴大了經驗,並使我們對於自我可能遭遇的情況增加了知識。小說是進行中的生活的生動體現——它是生活的一種富有想像力的演出,而作為演出,它是我們自我生活的一種擴展。

    我們好提醒自己,小說追溯到史前史,它體現了我們的某些為深切的需要與利益,這是很恰當的。不過,還要提醒自己,小說經過多少年代,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的藝術,正如西斯廷教堂中米開朗琪羅的壁畫不同於史前洞穴中的動物繪畫那樣,它已不同於爐邊故事,這也是很恰當的。

    因此,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現代的實例及其組成要素。我們必須記住,隨著世道的改變,小說也改變了,每一時代產生出自己的那種小說。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記住,雖然在我們的技術世界中,改變一般總被認為意味著進步,藝術世界中的改變(而小說基本上是一門藝術)則未必意味著進步;誰也不會認為近的一部暢銷書就一定比荷馬的或莎士比亞的作品好。更為常見的是,我們預料到起伏不定,往往還有衰退。因此,我們在本書中探討小說時,既涉及新的,也涉及老的,既涉及它們差異之處,也涉及它們類似之點。我們試圖在可能範圍內找出一些持續不變的原則。不過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敘述短篇小說的歷史,而是加深我們對各種形式的小說的鋻賞,從而加深我們對小說的興趣。

    讓我們首先看看我們一般同意稱之為小說的所有作品中的三個基本要素:情節、人物和主題。 Intention and Elements
    of Fiction

    As soon as the cave man had leisure to sit around the fire while
    darkness covered the world beyond, fiction was born. In words, he
    relived, shivering with fear or gloating in victory, the events of
    the hunt; he recounted the past history of the tribe; he narrated
    the deeds of heroes and men of cunning; he told of marvels; he
    struggled in myths to explain the world and fate; he glorified
    himself in daydreams converted to narrative. In the sophisticated
    modern world, many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cave man's
    fireside tales have led to branches of speculation and
    study—history, literature, physics, theology, and psychology, for
    instance—and we find in our fiction many of the original impulses
    at work. We find them at work, however, not in the abstract—as we
    find them in the textbook of psychology or philosophy—but in images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lived as in fiction or drama.
    Fiction, as we enter into it imaginatively, broadens our experience
    and increases our knowledge of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self.
    Fiction is a vital image of life in motion—it is an imaginative
    enactment of life—and, as such, it is an extension of our own
    lives.

    It is well to remind ourselves that fiction goes back to
    prehistory and that it embodies some of our deepest needs and
    interests. But it is well to remind ourselves, too, that fiction
    has, over the ages, become a complex art, as different from the
    fireside tale as Michelangelo’s frescoes in the Sistine Chapel are
    from the animal paintings in prehistoric caves.?

    So let us consider modern practice and the elements that go into
    it. We must remember that fiction changes as the world changes,
    that each age produces its own kind of fiction. More important, we
    must remember that, though in our world of technology, change is
    generally taken to mean progress, change in the world of art (and
    fiction is primarily an ar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progress;
    nobody would think that the last best seller is necessarily
    superior to Homer or to Shakespeare. More generally, we expect
    fluctuation, and sometimes decline. So in considering fiction here
    we are concerned with both the new and the old, with both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ir similarities. We are trying, insofar as
    possible, to find continuing principles. But our main purpose here
    is not to give a history of the short story. It i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d consequently our pleasure in, the various
    forms of fiction.

    Let us begin by looking at three basic elements found in all the
    compositions that we generally agree to call fiction: action,
    character, and theme.



    003.格拉米格納的情人

    (意大利)喬萬尼?維爾加 著

    親愛的法裡娜,

    我現在寄給你的並不是一篇完整的小說,而是一篇小說的梗概。因此,它至少具有簡潔、真實的優點——按現時的說法,它是一篇人類的記錄。也許,這會引起你,以及那些想研究人心這部巨著的人的興趣。故事是我在鄉間小路上偶然聽到的。我深信,與其要你從書本的字裡行間,或者從作者的角度去探索它,還不如讓你面對赤裸裸的事實。所以,我多少打算按照我聽到的那樣,用講給我聽的那些人的樸實而生動的語言來敘述它。簡單的充滿人性的事實,總會引起我們深思,它的價值就在於它永遠是真實的,真誠的眼淚,興奮激動,真情實感。種種激情交織在一起,以它們隱蔽、曲折,有時又似乎是互相抵觸的方式融合、成熟、發展。這個神秘的過程在未來很長時期內還會構成一種心理現像的誘惑力,而這種心理現像正是現代科學分析試圖極為精確地注意著的,我們則稱之為小說的主題。今天的這篇故事,我僅僅講個開頭和結尾;對你,這已經足夠了,或許有朝一日對其他的人也會很夠了。?如今,由於采用了不同的藝術方法,我們在藝術上取得了許許多多極其輝煌的成就。我們對細節比過去更為講究、更為重視。為了使故事發展符合邏輯,我們情願犧牲過去的藝術大師們憑著幾乎是超人的直覺構思出來的悲劇性結局與心理危機的巨大效果。這樣,我們就必然沒有過去那麼驚人,那麼具有戲劇性,雖然也同樣是劫數難逃的。我們即便不是太自卑,也是太謙虛了,不過我們在描寫真實心理上的維爾加這封信的收信人。

    收獲,將使未來的藝術同樣獲益匪淺。難道我們在研究感情方面,就永遠不能達到這樣一個盡善盡美的境界,使得進一步去考察人的內心世界成為沒有必要的了嗎?難道人類心靈的科學,這門新的藝術的碩果,就不能把想像力的種種源泉開發到這樣的深度和廣度,使得未來的小說和故事僅僅成為這種現像的各個不同事實的記載嗎?

    同時,我也相信,當小說的各部分圓滿地聯結起來,使整個創作過程同人類感情的發展過程一樣神秘莫測,小說的形式完美一致,小說的內容真實可信,小說的方法與存在如此吻合,使小說具有真人真事的效果,不露一絲人工雕琢
    的痕跡,藝術作品似乎自行變得成熟,一點兒不必依賴作者,就像自然事件那樣本能地表現出來。到那時,小說就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就會成為所有藝術作品中完美、富有人性的創作。這樣,在小說的各個現行形式中,我們就看不出任何構思的跡像,任何想像的幻影,任何吐出句話,如同造物主的命令那樣的痕跡。小說像它應該也必須做到的那樣,自成一種體裁。它像一尊巍然常存的銅像,經常洋溢著生活,而它的作者則以非凡的勇氣把自己隱藏起來,消失在他的不朽著作之中。

    幾年前,人們在那兒沿著西莫內托河追捕一名強盜。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是一個名叫格拉米格納的家伙。這個名字和它所代表的那種莠草一樣,受到人們的詛咒。它使全省的人一聽到就恐怖萬分。騎兵、步兵和民兵騎警隊跟蹤了他兩個月,始終沒有能逮住他:他孤身一人,卻抵得上10條漢子。這棵莠草甚至揚言要扎下根來。再說,收獲的季節即將來臨,田野裡堆滿了一垛垛干草,沉甸甸的麥穗正催著人們去收割。雖然割禾的人們早已鐮刀在手,但依然沒有一個地主膽敢到自己的田裡去一下,因為他們生怕踫上格拉米格納蹲伏在壟溝裡,兩腿夾著槍,準備把個下田來窺探他的人的腦袋轟掉。人們因此怨聲載道。省長於是把所有的警官、騎兵軍官和民兵騎警隊長全召集攏來,向他們訓話,使他們全凝神靜聽。第二天,他們展開了全面行動:每條溝渠裡,每堵石牆後,到處都布滿了巡邏隊、小股的武裝人員和崗哨。他們通過電報傳遞消息,騎馬、步行,日以繼夜地追捕著他,就像去追趕一隻可惡的野獸那樣跑遍了全省。格拉米格納一次次從他們手中溜掉。假如他們追趕得太近,他就用子彈回敬他們。在曠野,在村間,在農莊上,在小酒館的樹蔭下,在俱樂部和大會堂裡,格拉米格納和這次瘋狂的搜捕以及他的拼死的逃竄,成了人們的話題。騎兵的馬精疲力竭,倒了下去;民兵疲憊不堪,橫七豎八地躺在馬廄裡;巡邏兵站著就打盹;隻有他,格拉米格納,永不感到疲乏,從不合眼打盹,他不停地逃竄,攀下懸崖峭壁,偷偷地溜過莊稼地,匍匐著爬過滿是仙人掌的叢林,像一條狼似的從干涸的河床裡脫身出去。在俱樂部和村裡的門階上,交談的主要話題就是,被追捕的人在6月毒日曬得焦干的廣闊平原上,必定會感到口干舌燥。閑聊的人們說到這個,不由得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那時,佩帕,利科迪亞的美貌姑娘之一,正打算和綽號叫“蠟燭”的鄰居菲努結婚。他自己有一小塊土地,馬房裡還有一頭栗色的騾子。“蠟燭”是個個兒高高的小伙子,像太陽那樣漂亮,他不用彎腰就能像一根柱子似的把聖瑪格麗特的旗子高高擎起。?

    佩帕的母親因為女兒交上了好運,高興得流下了眼淚。她花了好多時間去翻看新娘箱子裡的嫁妝:全都是白色的四件一套,“可以和一個皇後媲美”,垂肩的耳環,能戴滿十個手指的金戒指。她擁有的金子和聖瑪格麗特一樣多。婚禮就定在聖瑪格麗特節舉行,恰好在6月干草收獲以後。每天晚上,“蠟燭”從田裡歸來,把騾子拴在佩帕家門口,然後進屋對她說,今年的收成好極了,假如格拉米格納不來放火的話,那間打開了門正對著床的小谷倉,無論如何也放不下今年的收獲。他覺得似乎還要等上一千年,纔能讓自己的新娘坐在騾背上他自己的身後,接回家去。

    隨後,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佩帕對他說:“那頭騾子你也用不著了,我現在不想結婚了。”可憐的“蠟燭”簡真像遭了雷打似的。那個老女人聽到自己的女兒回絕了村裡好的一門親事,急得動手揪自己的頭發。?

    “我喜歡的是格拉米格納,”姑娘對母親說,“除了他,我誰也不嫁。”?

    “啊!”母親像一個女巫似的披散著花白頭發,尖叫著滿屋亂撞,“啊,這個魔鬼居然跑到這兒來迷惑我的女兒啦。”?

    “不,”佩帕回答說,眼神就像鋼鐵一般堅定,“不,他沒來過這兒。”

    “你在哪兒見到他的?”?

    “我沒見到過他,隻是聽人說起過他。可是,聽呀!在我被燒死之前,我可以感覺到他就在這兒。”?

    盡管他們試圖瞞住這件事,可村裡還是議論紛紛了。那些原先因為豐產的麥田、栗色的騾子,以及不用彎腰就能舉起聖瑪格麗特大旗的那個漂亮小伙子而忌妒佩帕的主婦們,四處散布流言蜚語,說格拉米格納和她夜晚在廚房裡幽會,說她們有人看見他躲在床底下等等。可憐的母親給在煉獄裡滌罪的靈魂點了一盞燈,甚至神父也來到佩帕的家裡,用自己的聖衣去踫她的心房,好把盤踞在她心頭的那個格拉米格納魔鬼驅趕走。她始終堅持說,自己確實連看也沒看見過他,隻是在晚上夢見過,早上起來嘴唇干裂,似乎她自己的身體也感到了他必然經受著的那種干渴。?因此,老女人隻得把她關在家裡,不讓她聽到任何有關格拉米格納的議論。她甚至用聖像把門上的裂縫都遮擋住。佩帕站在聖像後面偷聽著外面的街談巷議,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好像魔鬼把一切痛苦都趕到了她面前。?後,她聽說格拉米格納已經被趕進了帕拉戈馬的仙人掌叢中。“他們交火了兩小時,”主婦們說,“死了一個騎兵,三個以上的民兵負了傷。但密集的子彈像陣雨一樣朝他射擊。這會兒,他們在他待過的地方發現了一攤血。”?於是佩帕在老女人的床頭對著自己身上畫了一個十字,就從窗口逃出去了。

    格拉米格納藏在帕拉戈馬的霸王樹叢中,盡管身負重傷,十分痛苦,他們仍舊沒能把他從野兔的藏身之地趕出來。兩天來,他沒喫過一點兒東西,臉色蒼白,發著高燒,卻仍然牢牢地握著槍,當他在朦矓的晨光中看見她穿過仙人掌叢,果敢地朝他走來時,他猶豫了一下,不知是否應該開槍——“你想要什麼?”他問她,“你到這兒來干嗎?”

    “我來和你待在一起。”她對他說,眼睛堅定地望著他,“你是不是格拉米格納?”

    “是的,我是格拉米格納。如果你是衝著這20個沾滿血污的幾尼來的,你可打錯了算盤。”
    “不,我是來和你待在一起的。”她回答道。

    “回去!”他說,“你不能和我待在一起,我不要什麼人和我待在一起。如果你想來弄點錢,那你可找錯了人啦!看見嗎?我告訴你,我身無分文!兩天來我連一片面包也沒喫過!”?

    “可現在我沒法回家去,”她說,“路上盡是兵。”?

    “走開!這不干我的事!人人都必須當心保護他自己。”?

    當她像一條被人用腳踢開的狗那樣轉身打算離去時,格拉米格納又叫住了她:“聽著!到那邊的小溪裡去給我打一瓶水來。如果你真要和我待在一起,你不得不冒生命的危險。”佩帕一聲不吭地走了。格拉米格納聽到槍聲,便尖刻地大笑起來,一面自言自語道:“這些可都是為我準備的啊!”但是不一會兒,當他看見她臉色蒼白,鮮血淋淋,腋下夾著一個瓶子跑回來時,他猛地撲上去,一把奪過瓶子,直到喝得喘不過氣來後,纔問她道:?

    “這麼說,你躲開了他們?你是怎樣逃脫的?”?

    “士兵們都在那邊,這邊的仙人掌又很密。” “不過他們還是在你身上打了個窟窿?衣服底下在流

    血嗎?”?

    “是的。”?

    “你哪兒受了傷?”?

    “肩上。”?

    “這沒關繫,你能走。”?

    就這樣,他答應讓她留下。她追隨著他,衣服劃破了,身子因為那個傷口而發著燒,還要光著雙腳去給他弄一瓶水或是一片面包。每當她冒著槍林彈雨空手回來時,她的情人由於受不住饑渴的煎熬,就會揍她。後來,有一天晚上,月光照在仙人掌叢上,格拉米格納對她說:“他們過來了。”他叫她在石縫的底部躺下,隨後自己就逃到另一個地方。仙人掌叢中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槍聲,東一點西一點的火光一閃一閃地劃破了漆黑的夜空。突然,佩帕聽到身旁響起了一陣腳步聲,抬眼一看,格拉米格納拖著一條斷腿走了回來,正靠在仙人掌寬闊的莖葉上往槍裡裝子彈。“全完了!”他對她說,“現在他們要抓住我了。”然而,使她恐懼不安的是他那閃閃發光的眼睛,就像瘋了一般。接著他像一捆木柴似的倒在干枯的樹枝上,許多民兵一擁而上。?

    第二天,他被放在一輛馬車上,從村裡的街上慢慢走過,渾身上下傷痕累累,血跡斑斑。圍觀的人們蜂擁而上。當他們看到他這樣瘦小,像傀儡戲中的丑角那樣蒼白、難看時,他們止不住大笑起來。佩帕正是為了他纔離開那個“蠟燭”的!可憐的“蠟燭”跑去躲了起來,好像這是他的恥辱。佩帕的金子雖然和聖瑪格麗特一樣多,卻戴著手銬,被兩個士兵押走了,像是另一個強盜那樣。為了使自己的孩子獲釋,可憐的老母親不得不賣掉嫁妝中“所有那些潔白的什物”,金耳環和十個手指上戴的戒指,去請律師,隨後還得把她帶回家去。佩帕這時候貧病交加,受了恥辱,簡直和格拉米格納一樣丑陋,懷裡還抱著格拉米格納的孩子。等審訊結束,他們把女兒交還給那個可憐的老女人時,她在朦矓的暮色籠罩著的光禿禿兵營裡,當著騎兵反復念誦著“聖母瑪利亞”,仿佛得到的是一件無價之寶,因為女兒就是她的一切,可憐的老東西。寬慰的淚水如同泉水似的湧了出來。與此相反,佩帕的眼淚似乎已經枯竭,她什麼話也沒說,也從沒見她在村裡走動,盡管母女倆從此不得不靠辛勤的勞動來維持生活。人們說佩帕在灌木叢中學會了晚上出去偷東西的本領。事實上,她像一隻野獸一樣被悄悄地關起來待在廚房裡,直到她的老母親因為操勞過度而死去,不得不把房子賣掉。這時,她纔重新露面。?

    “你瞧!”仍在愛著她的“蠟燭”說,“每當我想到你給自己和別人帶來的不幸時,我真想一頭撞死在石頭上。”

    “是的,”佩帕回答說,“這我知道!這是上帝的旨意。”

    她把房子和留下給她的幾件家具賣掉,然後同上次回來時一樣,在夜裡離開了村莊,一次也沒回頭看看自己居住了那麼多年的家。她遵循著上帝的旨意,帶著她的男孩到城裡去,在關押格拉米格納的監獄附近住了下來。在高大死寂的監獄正面,除了窗子的鐵柵,什麼都看不見。倘若她目光炯炯地站在那兒尋覓著他的“家”時,看守總把她趕走。後,他們告訴她,他已經不在那兒了。他們給他戴上手銬,脖子上套上籃子,從海上帶走不少時候了。她什麼也沒說,也沒有搬走,因為她不知道去哪兒是好,也沒有人可以投奔。她似乎已經成了這幢陰暗寂靜的高大建築物的一部分,靠著給士兵和監獄的看守干一些零星活兒勉強糊口。

    後來,她又對那些在仙人掌叢中用子彈打斷了格拉米格納的腿、把他從她身邊帶走的騎兵產生了一種恭敬而體貼的心情,一種對蠻力的獸性的崇拜。每逢節日,當她看見騎兵們帽子前面插著那簇鮮紅的羽毛,穿著鑲有紅條紋的深藍軍禮服,佩戴著耀眼的肩章,結實而挺直地站在那兒時,她總目不轉睛地看著。她老是在兵營各處走動,打掃一間間公用的大房間,給他們擦皮靴,後來他們干脆叫她“騎兵們的擦鞋布”。隻有在黃昏時分,當她看到他們佩帶好武器,卷起褲腿,腰間插著手槍,一對對地出發,或者看到在路燈下,他們騎著馬,步槍被照得閃閃發光,聽著馬刀的鏗鏘聲和馬蹄聲漸漸遠去,隻有到這時,她纔會臉色慘白,哆嗦著把馬廄的門關上。她的孩子和一些小頑童一起在監獄前的平地上玩,在士兵們的胯下竄來竄去。當那些孩子跟在他後面,叫他“格拉米格納的小崽子,格拉米格納的小崽子”時,她就勃然大怒,用石頭把他們趕走。
    003.Gramigna’s Lover

    By Giovanni Verga

    DEAR Farina,

    I’m sending you here not a story, but the outlines of a story. So
    it will have at least the merit of being brief, and of being true—a
    human document, as they say nowadays, interesting, perhaps, for you
    and for those who would study the great book of the heart. I’ll
    tell it you just as I picked it up in the lanes among the fields,
    more or less in the same simple and picturesque words of the people
    who told it to me, and you, I am sure, will prefer to stand face to
    face with the naked, honest fact rather than have to look for it
    between the lines of the book, or to see it through the author’s
    lens. The simple human fact will always set us thinking; it will
    always have the virtue of having really happened, the virtue of
    real tears, of fevers and sensations which have really passed
    through the flesh. The mysterious process by which the
    passions  knot themselves together, interweave, ripen, develop
    in their own way underground, in their own tortuous windings that
    often seem contradictory, his will still constitut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 attractive power of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which
    we call the theme of a story, and which modern analysis seeks to
    follow with scientific exactitude. I shall only tell you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story I am sending you today, but for
    you that will be enough, and perhaps one day it will be enough for
    everybody.

    Nowadays we work out differently the artistic process to which we
    owe so many glorious works of art, we are more particular about
    trifles, and more intimate; we are willing to sacrifice the grand
    effect of the catastrophe, or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which
    was visioned forth with almost divine intuition by the great
    artists of the past, to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and hence we are
    necessarily less startling, less dramatic, but not less fatal; we
    are more modest, if not more humble; but the conquests in
    psychological truth made

    The recipient of Verga’s letter, in which form the story is cast
    by us will be not less useful to the art of the future. Shall we
    never arrive at such perfection in the study of the passions, that
    it will be useless to prosecute further that study of the inner
    man? The science of the human heart, which will be the fruit of the
    new art, will it not develop to such a degree and to such an extent
    all the resources of the imagination that the novels and stories of
    the future will merely record the various facts of the case?

    But in the meantime I believe that the triumph of the novel, that
    most complete and most human of all works of art, will be reached
    when the affinity and the cohesion of all its parts will be so
    complete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will remain a mystery, a
    mystery as great as tha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passions;
    and that the harmony of its form will be so perfect, the sincerity
    of its content so evident, its method and its raison d être so
    necessary, that the hand of the artist will remain absolutely
    invisible, and the novel will have the effect of real
    happening,

    and the work of art will seem to have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