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或此或彼 1985—2015》《黎明時分的拾荒者——第四個十年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評論與鋻賞
    【市場價】
    1302-1888
    【優惠價】
    814-1180
    【作者】 吳亮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評論與鋻賞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43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204360
    作者:吳亮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9月 

        
        
    "

    編輯推薦

    文學雄獅捕捉的風之初聲&文學紳士指認的波濤深心


    一份雄辯的當代文學圖錄


    十五位作家構成的小說海平面


     


    一份文學批評書寫的年輪

     
    內容簡介

    《或此或彼 1985—2015》是吳亮三十餘年來*為重要的評論性文章結集,談論的是作家、作品,關注的是思想、思潮,在時代與觀察間,在描述與分析外,絕非隻是非此即彼的判斷,更是辨認或此或彼的道路。


    《黎明時分的拾荒者》是程德培第四個十年集,所收皆為萬字以上長文,融細密閱讀、精致闡釋、優雅行文於一體,在詞語的連綿間,見當代文學的波濤翻滾,見當代作家的心性格局,進而超乎單純的文學批評,抵達寫作之本義。


    附贈的《文壇掠影》則是吳亮、程德培二人合著專欄的結集。1985年8月10日,《文彙讀書周報》“新闢《文壇掠影》專欄,邀請中青年評論家介紹評論文壇新作,使讀者能從中了解文藝創作的*成果,窺測當代文藝創作的發展趨勢”——吳亮、程德培幾乎“承包”了該專欄的所有文字。至1987年12月28日止,兩年四個月,二人共點評百餘部作品,推介近百位作家。

    作者簡介
    吳 亮
    廣東潮陽人,1955年生,現居上海。著有長篇小說《朝霞》,文集《文學的選擇》《批評的發現》、《秋天的獨白》《被湮沒的批評與記憶》《我的羅陀斯——上海七十年代》《夭折的記憶》等數十種。

    程德培
    廣東中山人,1951年生於上海。1978年始從事文學評論和研究工作,發表論文及批評文字300餘萬字。著有《小說家的世界》《小說本體思考錄》《33位小說家》《當代小說藝術論》《誰也管不住說話這張嘴》《批評史中的作家》等,編選並評述《探索小說集》《新小說在1985》《新聞小說’86》等。
    曾獲首屆、第二屆“《上海文學》評論獎”,屆“上海市文學作品獎”,首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表彰獎”,第三屆“《作家》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等。

      


    廣東潮陽人,1955年生,現居上海。著有長篇小說《朝霞》,文集《文學的選擇》《批評的發現》、《秋天的獨白》《被湮沒的批評與記憶》《我的羅陀斯——上海七十年代》《夭折的記憶》等數十種。


     


    程德培


    廣東中山人,1951年生於上海。1978年始從事文學評論和研究工作,發表論文及批評文字300餘萬字。著有《小說家的世界》《小說本體思考錄》《33位小說家》《當代小說藝術論》《誰也管不住說話這張嘴》《批評史中的作家》等,編選並評述《探索小說集》《新小說在1985》《新聞小說’86》等。


    曾獲首屆、第二屆“《上海文學》評論獎”,屆“上海市文學作品獎”,首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表彰獎”,第三屆“《作家》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等。


     

    目錄
    《或此或彼 1985—2015》目錄
    描述與觀點

    當代小說與圈子批評家3
    文化、哲學與人的“尋根欲”11
    當代小說:一次探索的新浪潮——對一種文學現像的描述、分析與評價24
    中國鄉村小說裡的若干現代主義傾向47
    回顧先鋒文學——兼論八十年代的寫作環境和文革記憶54
    吳亮:先鋒就是歷史上的一座座墓碑68
    以文學的名義100
    思想的尖叫107
    立錐之地——讀書札記之一113
    無處藏身——讀書札記之二130
    《資本論》的芬尼根化與守靈人傑姆遜143

    《或此或彼 1985—2015》目錄


    描述與觀點


     


    當代小說與圈子批評家3


    文化、哲學與人的“尋根欲”11


    當代小說:一次探索的新浪潮——對一種文學現像的描述、分析與評價24


    中國鄉村小說裡的若干現代主義傾向47


    回顧先鋒文學——兼論八十年代的寫作環境和文革記憶54


    吳亮:先鋒就是歷史上的一座座墓碑68


    以文學的名義100


    思想的尖叫107


    立錐之地——讀書札記之一113


    無處藏身——讀書札記之二130


    《資本論》的芬尼根化與守靈人傑姆遜143


    作為自我反諷的批判與朗西埃的不滿155


    隱藏的肖像——當代文學三十年批判論綱168


     


     


    評論與作家


     


    《小鮑莊》的形式與涵義——答友人問179


    愛的結局與出路186


    馬原的敘述圈套194


    人的尷尬境況——評李慶西的《人間筆記》208


    韓少功的感性視域215


    韓少功的理性範疇226


    《金牧場》的精神哲學235


    關於洪峰的提綱244


    一個臆想世界的誕生——評殘雪的小說254


    訾議的陷阱——評殘雪《突圍表演》273


    讓世界充滿時裝277


    貓頭鷹的預言280


    無指涉的虛構——關於孫甘露的《訪問夢境》283


    在孫甘露作品研討會上的發言286


    在陳村文學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288


    城鎮、文人和舊小說——關於賈平凹的《廢都》291


    還有無數人的記憶像鴻毛那樣飛向天空——論《很久以來》的“輕與重”294


    閱讀是一種搜尋,故事還在延續——關於六篇評論與一篇小說309


    微型作家論315


     


     


    時代與觀察


     


    要麼暢銷要麼沙龍341


    論浮淺主義345


    拒絕的權利349


    論達達批評353


    再論達達批評358


    真正的先鋒一如既往362


    缺乏想像力的時代367


    今日文學之命運373


    論學院派380


    遊戲的權利385


    自由的幻想390


    消費社會中的先鋒藝術395


    想像的逃遁401


    期待與回音——先鋒小說的一個注解405


    論報紙副刊413


    底層手稿418


    崇高之幕422


    論私人化寫作427


    銳普:糟粕就是經典430


    論對壓迫的反抗434


    偉大小說與文學懦夫439


    論今天的浪漫主義和精神導師444


    速朽一代451


    民意的娛樂化濫用458


    論資產階級趣味及對它的不滿465


    論低級趣味472


    文化的敵意481


    批評備忘錄490


    論色情讀物498


    超文學手記504


    批評的活力510


     


    《黎明時分的拾荒者 第四個十年集》目錄


     


    序:時間之繩  1


     


    “洋蔥”的禍福史或“眾聲喧嘩”戲中戲


    ——從《花腔》到《應物兄》 1


    捆綁之後


    ——《黃雀記》及其闡釋中的蘇童 75


    打碎,如何重新組合


    ——評長篇小說《日夜書》兼論韓少功的小說修辭 113


    鏡燈天地水火


    ——賈平凹《帶燈》及其他 147


    你就是你的記憶


    ——以《紅豆生南國》為例的王安憶論 180


    文化和自然之鏡


    ——阿來“山珍三部”的生態、心態與世態 212


    一個黎明時分的拾荒者


    ——評吳亮的長篇《朝霞》 237


    我講你講他講閑聊對聊神聊


    ——《繁花》的上海敘事 277


    我們需要走在一個能磨擦的地方


    ——讀寧肯的長篇小說《天·藏》 296


    遲子建的地平線


    ——長篇小說《群山之巔》啟示錄 316


    你所在的地方也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


    ——弋舟的底牌及所有的故事 336


    要對夜晚充滿激情


    ——張楚小說創作二十年論 366


    鏡子並不因為擦亮而變得更清楚


    ——以李浩的長篇小說《鏡子裡的父親》為例 397


     


    附錄:


    被記憶纏繞的世界


    ——莫言創作中的童年視角 431


    折磨著殘雪的夢 444


     


    《文壇掠影》目錄


    一種共時態的敘述 程德培/001


    問題小說與民意 吳亮/003


    憂國憂民 雅俗共賞 程德培/005


    下一代人能懂嗎? 吳亮/006


    “悲劇比沒有劇好!” 程德培/007


    他們這樣活著 吳亮/008


    無聲的感覺 程德培/009


    商州:遊子的回歸和夢尋 程德培/010


    俚俗:幽默與荒誕的載體 吳亮/011


    何立偉的絕句小說 程德培/013


    錫瓶裡的章永麟 吳亮/014


    這“活兒”給他做絕了 程德培/015


    不可原宥的榮譽 吳亮/017


    莫名的心緒揪心的悲涼 程德培/018


    逐美的畸變 吳亮/019


    我們唱而無憾 吳亮/021


    嚴峻悲涼的《紙銬》 程德培/022


    尋找鑰匙的徒勞 吳亮/023


    碎鏡中的世界 吳亮/024


    “文章”越老越辣 程德培/026


    恍恍惚惚的心理現實 程德培/027


    現代的足音 吳亮/029


    “清平灣”,昨天與今天的疊影 程德培/030


    王安憶的“瑣碎風” 吳亮/031


    三言兩語致少功 程德培/032


    對待歷史悲劇的態度 吳亮/033


    假作真時真亦假 程德培/035


    心中有個彼岸 吳亮/036


    悲愴的呼喚 程德培/037


    在“發財”的背後 吳亮/038


    荒誕,一種對現實的透視 程德培/039


    嘈聲與詩的合奏 吳亮/041


    橫向與倒流的鋪展 程德培/042


    微瀾也屬時代 吳亮/043


    一個值得記住的故事 程德培/044


    漾漾蕩開的畫面 吳亮/045


    擴張的《鐵屋》 程德培/046


    難忘的集鎮風情 吳亮/047


    知青的歷史命運 程德培/049


    浪漫之夢縈浪漫之英魂 吳亮/050


    歷史與現實的“撕咬” 程德培/051


    也是一絕 程德培/053


    不是重見,便是永訣 吳亮/054


    究竟怎麼個“活法” 程德培/055


    晃來晃去的人 吳亮/057


    城市的經驗與法則 程德培/058


    少一點雜碎湯 吳亮/059


    當代神話一個 程德培/060


    從期待到逃離 吳亮/062


    當代人的焦灼 程德培/063


    俗化的文學與平等的態度 吳亮/064


    “大師們不死,你也不死” 程德培/065


    愛欲的漲落 吳亮/067


    走不完的“路” 程德培/068


    我在哪裡 吳亮/070


    黃土地的哀調挽歌 程德培/071


    他出入於兩個世界 吳亮/072


    太陽卻是一個 程德培/073


    始於符號終於符號 吳亮/075


    苦痛與尊嚴 程德培/076


    現代婚姻的陣痛 吳亮/078


    殘雪之謎 程德培/079


    一個農民:歷史的縮影 吳亮/080


    同情被吞噬 程德培/082


    這一招很絕 程德培/083


    博大胸襟的傑出虛構 吳亮/085


    現實是不可侵犯的 程德培/086


    真假不是主要的 吳亮/088


    “地震”的幽靈 程德培/089


    為自己的故事所惑 吳亮/091


    過於匆忙的“報告” 程德培/092


    人的弱點和悲劇 吳亮/094


    篩去的與留下的 程德培/095


    太多的諷刺 吳亮/097


    智慧的較量 程德培/098


    《歡樂》的錯誤 吳亮/100


    “魚又能把人怎麼樣?” 程德培/101


    蘇童的語言 吳亮/103


    冗繁削盡 程德培/104


    後的,或是初的 吳亮/106


    讀《琉璃瓦》 程德培/107


    生活不是詩 吳亮/109


    一切都不知怎麼搞的 程德培/110


    生活給了我們什麼 吳亮/112


    金塊?黃尿嘎巴? 程德培/113


    生存是艱難的 吳亮/114


    昨日有過的一幕 程德培/116


    有情人不成眷屬 吳亮/117


    你敢不敢相信 程德培/118


    它活在歷史中 吳亮/120


    精練的嘮嘮叨叨 程德培/121


    對一種模式的批評 吳亮/122


    《醉寨》筆調之妙 程德培/124


    嘿,真正的藍色 吳亮/125


    一個陳舊的故事 程德培/127


    我喜歡質樸詩 吳亮/128


    “飯碗”的奏鳴 程德培/130


    關於老人的秘密 吳亮/131


    豪華賓館的普通新聞 程德培/133


    我們不再一廂情願 吳亮/134


    質樸何以有魅力 程德培/136


    來自“未名派”的文學 吳亮/137


    何止負心二字 程德培/139


    熱愛生命 吳亮/140


    若干提示 程德培/142


    冥想的遊動 吳亮/143


    “買辦”在當代 程德培/144


    文學外的世界 吳亮/146


    預告《論辯的基本方法》 吳亮/147


    “逃亡者”蘇童 程德培/149


    推薦《招商集團》 程德培/150


    語詞的幻想 吳亮/152


    李曉的敘述標記 程德培/153

    在線試讀
    《或此或彼 1985—2015》當代小說與圈子批評家
    他們。
    當代小說猶如一棵參天人樹,數不清的枝椏在自由伸展,向空間展拓,謀求生存。僅僅關注這棵大樹下的土壤,或者僅僅看到這棵大樹的樹身,已經遠遠不夠了。僅僅說所有的樹都仰賴土壤而生存,或者僅僅說一切枝椏都從樹干上生長出來,也已經遠遠不夠了。說一切樹呀、花呀、草呀都是植物,於我們知識的增進又有何益?批評愈來愈要求細密化、精確化和特殊化,那種大而無當的批評應當壽終正寢了。
    由於批評家知識結構和審美習慣的定向化和普泛化,使他們容易產生自以為可以對一切小說發表議論的幻覺——當然,也隻是普泛的層次上發表議論。可是,令人失望的是,並不是任何小說都能一目了然地提供普泛意義,進而順順當當地裝進那個事先準備好的理論匣子裡的。當小說的實際閱讀發生了障礙,和既成的判斷尺度無法對應時,那個普泛的尺度就開始失效了。對無法把握和觀察的事物是談不上進一步測定的,而簡單的異議又缺乏可靠的依據和充分的自信,於是緘默就成了批評家的後一道防線。
    但是小說家們受不了這種難堪的緘默,因為他們多少懂得,倘若沒有有力的小說批評作為見證,他們的實驗小說和其他種種和既定規範有悖的小說是很難長久確立的。當代小說的變幻莫測,在時間的飛輪下很快就會變成一道彩虹,隨後就因為水汽的蒸發而消散得無影無蹤。小說批評和理論概括,就如一架攝影機的快門,隻要略一按動,就能把瞬息即逝的藝術幻影化為永恆。小說家們愈來愈希望有一種真正理解他們用意的批評,如果他們的希望落空,他們就忍不住自己出面撰文了。
    小說家圈子事實上在若干年以前就悄悄地形成了,因此,小說家們自己的批評,顯然就是圈子批評家出現的預告。他們的批評,避免了隔靴搔癢的毛病,又有切身的經驗和體察,往往具有局外人難以做到的細微和會心之處。他們闡發和交換各自的經驗和印像,並不期望人們在理論上的高度歸納。他們彼此通信,侃侃而談,把正兒八經的批評家撇在一旁,津津樂道地議論著隻有他們感興趣的各種藝術問題,或者相互呼應,或者爭得面紅耳赤。總之,他們已經不僅僅通過小說,而且也通過議論,來向社會說話了。

    《或此或彼 1985—2015》當代小說與圈子批評家


     


    對變幻莫測的當代小說再要作一完整的巡視和綜述,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由一兩個人來承擔了。一年來的小說創作現狀像團不斷擴張的迷霧,把原先公認的那些清晰框架弄得一片模糊。這些紛至沓來的小說如同一大群匆忙向前趕路的旅行者留下的雜亂足跡,簡直難以辨認。批評家剛剛理出一點頭緒和輪廓,打算予以及時的歸納,但是新湧現的小說馬上使原先確立的某幾個觀點發生了傾斜。今年初,張辛欣和桑曄的《北京人》在五家文學雜志同時和國內讀者見面,隨後就引起了批評的騷動。當有人振振有辭地以虛構是小說的基本構成這一規範向《北京人》提出疑問時,另一些人則以“口述實錄”這一紀實的形式本身擁有的審美認識意義——如可靠的逼真性、實況效果和還原性等等範疇——來為《北京人》的非虛構性進行理論上的辯護。不過,與此同時,這樣的批評家卻極難對差不多時間出現的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做出敏感的反應。由於對西藏民族歷史、宗教、神話和種種野蠻的風俗所知甚少,也由於對那種怪誕的敘述形式和隱語感到極為生疏,人們隻好對之表示沉默。這種沉默開始在蔓延——曾寫了轟動一時的《棋王》的阿城,寫了若干篇實驗性的印像筆記體小說《遍地風流》,至今還未能看到批評家的反應。由於這串小說不但舍棄了情節,而且也難以看出那些印像背後究竟有什麼像征意味,結果批評家就感到缺乏一種讓他們闡發見解的客觀依據。然而,恰恰是印像本身,構成了我們日常感覺的重要方面。日常感覺、心境、情緒和對某種氛圍的期待,組成了《遍地風流》的幾個要素,這一點被批評家們不以為然地忽視了。


    批評家開始感到迷惑和惶然,往日那種全知全能的地位在迅速瓦解。當校園小說《你別無選擇》和人們見面後,除了一些華而不實的贊詞,更普遍的反應仍然來自對一般社會變遷乃至心理波動的描述與概括,或者從一代人的觀念落差中窺見了大洋彼岸塞林格的影子,甚至還看到了海勒筆下的尤索林的幽魂。當然,指出這篇小說的反叛精神,一種青春期的躁動與不安分,是不無理由的。可是對這篇小說所涉及的某些音樂領域的課題,卻還沒有人作出內行的應答,而這恰恰是理解這篇小說的樞紐所在。小說在今年的大分化趨勢中,愈來愈走向小型化、圈子化和專門化。這顯然是對全知型批評家的重大挑戰。權威的意義被縮小了,權威的影響也跟著縮小。已經很難聽到一錘定音的批評之聲,這聲音已經被抹去了。各種聲音此起彼伏,它們彼此合奏,彼此干擾,不能傳得更遠。權威消失了,是人們各自的個性崛起讓它消失的——你們、我們還有
    他們。


    當代小說猶如一棵參天人樹,數不清的枝椏在自由伸展,向空間展拓,謀求生存。僅僅關注這棵大樹下的土壤,或者僅僅看到這棵大樹的樹身,已經遠遠不夠了。僅僅說所有的樹都仰賴土壤而生存,或者僅僅說一切枝椏都從樹干上生長出來,也已經遠遠不夠了。說一切樹呀、花呀、草呀都是植物,於我們知識的增進又有何益?批評愈來愈要求細密化、精確化和特殊化,那種大而無當的批評應當壽終正寢了。


    由於批評家知識結構和審美習慣的定向化和普泛化,使他們容易產生自以為可以對一切小說發表議論的幻覺——當然,也隻是普泛的層次上發表議論。可是,令人失望的是,並不是任何小說都能一目了然地提供普泛意義,進而順順當當地裝進那個事先準備好的理論匣子裡的。當小說的實際閱讀發生了障礙,和既成的判斷尺度無法對應時,那個普泛的尺度就開始失效了。對無法把握和觀察的事物是談不上進一步測定的,而簡單的異議又缺乏可靠的依據和充分的自信,於是緘默就成了批評家的後一道防線。


    但是小說家們受不了這種難堪的緘默,因為他們多少懂得,倘若沒有有力的小說批評作為見證,他們的實驗小說和其他種種和既定規範有悖的小說是很難長久確立的。當代小說的變幻莫測,在時間的飛輪下很快就會變成一道彩虹,隨後就因為水汽的蒸發而消散得無影無蹤。小說批評和理論概括,就如一架攝影機的快門,隻要略一按動,就能把瞬息即逝的藝術幻影化為永恆。小說家們愈來愈希望有一種真正理解他們用意的批評,如果他們的希望落空,他們就忍不住自己出面撰文了。


    小說家圈子事實上在若干年以前就悄悄地形成了,因此,小說家們自己的批評,顯然就是圈子批評家出現的預告。他們的批評,避免了隔靴搔癢的毛病,又有切身的經驗和體察,往往具有局外人難以做到的細微和會心之處。他們闡發和交換各自的經驗和印像,並不期望人們在理論上的高度歸納。他們彼此通信,侃侃而談,把正兒八經的批評家撇在一旁,津津樂道地議論著隻有他們感興趣的各種藝術問題,或者相互呼應,或者爭得面紅耳赤。總之,他們已經不僅僅通過小說,而且也通過議論,來向社會說話了。


    由於隔膜,也由於那些小說的費解——本來小說的概念是明確的,批評家可以輕松地參照這些概念來看小說的創作意圖和內部的隱語——使得原來無所不評的批評家陷於窘境。但是,憑著多年藝術感受能力的熏陶,他們又直覺地感到這些小說是有意味、有分量的,不過就是難以一語道出。他們痛感小說家們自己撰寫的文章主觀隨意性大、立論不充分、武斷、偏頗和自鳴得意,但由於那些小說家們談到了一繫列他們感到生疏的課題,而他們一下子又不可能熟悉和通曉那些領域的知識,於是就很沒有發言的把握,並由此感到心理的不平衡。今年初以來,韓少功、阿城、鄭萬隆、鄭義紛紛談起了傳統文化和文學的根應當扎在何處的問題,它的餘波至今尚未平息。指出這一問題在提法上的偏頗和對它的補救措施,其實隻是批評家為了恢復自信和心理平衡的表現,而很少有批評家真正多年如一日地深入研究文化的課題。這一疏缺,無疑影響了理論的深度和說服力;但這個缺陷,在小說家那裡則被一種想像力,智慧風貌和俏皮幽默所掩蓋了——批評家卻無力做到這一點。


    無論如何,當代小說的多向性發展已經召喚著圈子批評家的成批出現,這一趨勢明擺著了。批評家不可能是一支機動的、配備齊全的空降部隊,哪裡有了需要,他們就在哪裡迅速降落,等到平息戰火後便安全撤離。不,這已經不可能了。批評家必須是有專題研究的,他不必要也不可能對任何小說現像都議論一通。即便是文化小說,裡面也包括著若干地域性的專題,要跨越這些文化地理上的屏障絕不是件容易事。李抗育的《炸墳》刊出後,還未有人將它剔離出來,放到吳越文化的背景下予以考察,更不用說一一指陳這篇小說所包蘊的諸種含義了。例如這篇小說的俚俗、幽默、荒誕和像征,構成了連成不等邊四角形的四個點,這種構成關繫和磁場引力,若要從美學意義上加以探討,顯然隻能是屬於專題批評家的分內之事,外人插手總覺得別扭。往上推移一下,像韓少功的《爸爸爸》,通體散發著既濃烈又峻冷的楚味,若單單從像征的角度來闡釋丙崽病態精神包含著的國民心理狀態的含義,仍然是遠遠不能窮盡這篇小說所隱含的復雜內容的。關於生存狀態,關於民族和種族的原始記憶,關於風俗和迷信,關於語言的組合帶來的暗示能力,都可以引發許多饒有深意的理論思考。遺憾的是,批評家們的專門知識過於貧乏了。再往上推移,鄭義的《老井》既令人窒息又令人激動地出現在人們眼前,對這篇小說批評家們說了些什麼呢?對鄭義黃河之行歸來後一繫列嚴峻的思索,批評家們又知道些什麼呢?批評家坐在書齋中,遙觀著一篇又一篇新刊出的小說,對它們所賴以形成的歷史文化條件和小說家的特殊經歷卻所知甚少。批評家對小說家的徒步遠遊表示了贊賞,但也不過是致以一個遠距離的敬禮而已,他們自己仍然不能貼近小說家,和他們共同體驗某種心境,諸如喜悅、憂慮和困惑。圈外的批評家,也許可以不被偏愛所拘囿,可以獨立自主地發表個人的意見;然而,基於不理解之上的批評往往是難以妥帖中肯的。小說發展的多樣化和小型化,暗示了一種批評分工的前景,這一前景已經向我們隱約地呈現出一個新的組合模型:不是小說家和批評家各自成為兩個營壘,而是由幾個小說家和幾個批評家組成一個文學圈,這個圈子有著自身的運轉機能和協調機能,以及對外說話的多種媒介工具。


    圈子批評家的任務當然不止於被動地作闡釋和作注解,他們還將獨立地發展自己的批評尺度與模式,提出主張,推動文學和文化的繼續繁榮。他們將言之有據,自成一格,他們把自己的批評看作圈內小說的組成部分,而絕不是無所作為的伴郎。


    圈子批評家和圈子小說家的攜手,並不是單指一般意義上的友人關繫。他們往往因為氣質、審美意向、興趣、主張等方面有著相通之處。此外,還因為他們都觸及同一個專題或同幾個專題,當然,是以不同的方式:前者是知識和概念的,後者是經驗和感覺的。另一方面,這些圈子批評家又特別重視圈子小說家的經驗和感覺,而小說家也十分贊同批評家的知識和概念——他們本身也在探求著和他們的藝術傾向有關的各種知識。事實上,他們是水乳交融的統一者。


    對小說家經驗和感覺的熟識和領略,是圈子批評家的素質。批評家自身的確立和自信,反而使他們不恥下問,深入到小說家創造出來的幻像世界中去汲取感覺的營養。相反,隻有不那麼自信的全知型批評家,纔害怕和小說家的平等交流與對話,生怕被他們的纔華所吞沒。這種害怕心理,促成了隔膜的形成,對雙方都極為不利,既有損於小說在規範意義上的確立和研究,也有損於抽像思辨的飽滿內容。批評家的這種自誇意識其實是自卑感的無意識流露,他們竭盡全力地將一些貌似艱深的語彙和範疇來籠罩小說的藝術整體,可是這種籠罩物本身卻極為無力與稀薄。


    感覺,這溝通小說和批評的個媒觸和中介,好像總不那麼受到特別的關注。過多的概念思維,把批評家的感覺機能磨鈍了。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實際上很大程度地喚醒和打動了人的感覺,批評家不是沒有意識到。可是,他們仍然不由自主地憑著慣性思維,用一層知性的概念之殼來封裹那一連串新鮮的感覺印像,並有意無意地將它推進一個預制好的先驗模式。從《透明的紅蘿卜》中發覺了“魔幻”和“童話”,這當然是有眼光的,可是若不能指出它是如何的“魔幻”和怎樣一種“童話”,這種標簽仍然顯得蒼白。至於用某些浮泛的措詞來探討這篇小說的藝術特征,如含蓄,虛實和模糊,同樣令人感到無關痛癢,進而反顯得模糊不清。批評家的尷尬,實在是因為不肯放下一副整天思索深奧理論的架勢,在任何一個問題前都要高談闊論一番。這也是因沒有圈子意識和圈子交流而產生的隔離現像——批評家抓住某幾個藝術癥候,作隨意聯想,既遠離了藝術本體,又沒有批評主體的詩情洋溢其間。這樣的批評漫遊實際上便淪為一種無價值的空談和知識的炫耀。關於莫言小說的感覺,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美學和心理學問題。它涉及到感覺記憶、感覺的內視性、幻聽和錯覺,涉及到行為動作中的信息交換和自娛功能,涉及到語言轉換過程如何保留初的直觀性質,還涉及到童年的觀察、想像力和夢境的再現。由此,它還將涉及到作家的個人資稟和氣質類型。很難想像,那些圈外批評家能對上述一繫列問題作出令人滿意和使人信服的回答。


    陝西的賈平凹也有相類似之處:由於他氣質上的羸弱和極度敏感,這一內向性格使他迷醉在各種傳統文化的典籍、野史和筆記之中。若對他的個性不屑於研究,又不能對那些典籍、野史和筆記有所了解,就使批評家們滿足於在一般社會歷史範圍內對他的小說進行單方面的功利主義評價,而把他小說裡的某些精髓遺漏了。在這個框架裡,批評家完全依據單一的尺度,忽而說賈平凹陷於迷途,忽而說賈平凹有了巨大的突破。這種外在的評判,實在和他精神的探索相距甚遠。圈外的、全知型的批評家,總是企圖找一把的尺子,來衡量所有的小說現像,這樣就容易變得狹隘和武斷。能彌補這一缺陷的,隻有靠那些圈子批評家,因為唯有他們纔深知小說家獨特的精神探索軌跡,並諳熟小說家所熱衷的某些專題乃至各種古怪的個人癖好。


    當代小說的圈子化趨勢有增無減。無論是前述的莫言、賈平凹,還是尚未論及的張承志、張煒、陳村和王安憶,都開始走向了自己風格的基本定型。莫言繼《透明的紅蘿卜》之後,又有了《秋千架》和《球狀閃電》;賈平凹的商州繫列仍然不衰地持續出現,他的中篇《商州世事》讓人感到那真是一個偌大的世界。張承志寫了《晚潮》《殘月》以後,他的《胡塗亂抹》和《黃泥小屋》又將相繼問世;張煒的《本林同志》和陳村的《從前》至今還未見到評論,而這兩篇小說都比他們的前作有了新的含義。陳村的《美女島》馬上就要出籠了,批評家將如何評價這部既非常荒誕又非常現實的小說呢?還有王安憶,她從《大劉莊》開始就有了對小說敘事結構的有意探索,《小鮑莊》也許是她近年來的一個高峰,她今後又有怎樣一個發展前景呢?


    要謹慎而細密地回答上述問題,是非圈子批評家莫屬的。圈子批評家是圈子小說的對外發言者,他們溝通圈子和圈子的聯繫,協調著相互的關繫和彼此的理解程度,為當代文學史的宏觀記錄提供翔實有據的材料和論證。圈子批評家完成著輪的篩選工作,把易被遺漏和易遭誤解的小說重新推到研究者的面前,並附上一份辯護詞和委托證書。圈子批評家在大分化的歷史趨勢中並不驚惶失措,他們將卓有成效地分工,並通力合作,澄清理論的空幻迷霧,把新湧現的小說現像理順,並把裡面的新經驗逐一予以歸納和合理化;他們修正著既定的文學理論和小說理論,為時代精神的更新和固有文化的整理提供活生生的依據。圈子批評家既是圈子小說的熱情鼓吹者,又是嚴格的諍友,他們將毫不諱言友人的過失與迷誤,並理智地汲取來自圈外的合理意見,糾正自己的偏頗——當然,他們的謙虛絕不意味著喪失定見,他們將堅持某些主張和觀點;雖然可能有錯,但至少可以留待時間的公正裁決。


    為應付小說發展如此變幻莫測的龐雜局面,促成圈子批評家的出現將是一個有效的對策。不然,在若干年後,人們將意識到:由於我們輕視了這一歷史的請求,當代文學的整理失去了許多可靠和詳盡的依據。事後總結既感到累人,又因為沒有充分的目擊者和知情人提供的原始證詞,判斷就很成問題了。


     


    寫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初的某一天


     


    《黎明時分的拾荒者 第四個十年集》“洋蔥”的禍福史或“眾聲喧嘩”戲中戲


    ——從《花腔》到《應物兄》


     


    其實,“真實”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如果用範老提到的洋蔥來比方,那麼,“真實”就像是洋蔥的核。一層層剝下去,你什麼也找不到……洋蔥的中心是空的,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味道,那層層包裹起來的蔥片,都有著同樣辛辣的味道。


    ——李洱《花腔》


     


    結構主義分析並不打算發現潛藏的意義:巴特寫道,一部作品就像洋蔥,“多個層次(或多重表面,或多個體繫)疊合在一起,它的體內沒有心髒、沒有內核、沒有秘密,也沒有不可化約的原則,隻有把它自身包裹起來的無窮的表層——這些表層包裹的不是別的,就是自身的集合”。


    ——喬納森·卡勒《羅蘭·巴特》


     


    不誇張地說,我感覺到這倒是我對知識分子日常生活奇跡性的發現。知識分子生活好像時刻處於一種“正反合”的狀態,各種話語完全攪和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就是剪斷了也還理不清。


    ——李洱《問答錄》


     


    眾聲喧嘩,曾經被合並進小說中(無論合並的形式如何),是另一個人以另一種語言表達的話語,它以曲折的方式幫助表達作者的意圖。這樣的講話構成了雙聲話語的一種特殊類型。它同時為兩個說話人服務,同時表達兩種不同的意圖:正在說話的角色的直接意圖以及作者的曲折意圖。在這樣的話語中存在著兩個聲音、兩層含義、兩種表達。同時這兩種聲音具有對話關繫、相互聯繫,它們事實上知道彼此存在;這就像兩人實際上在進行交談一樣。雙聲話語總是內部對話的。這類例子包括滑稽、反諷或戲仿性的話語,敘述曲折的話語,人物語言的曲折表達,整個被組合後的話語——所有這些話語都是雙聲、內部對話的。它們中嵌入了潛在的對話,一旦被揭示出來,就會發現是兩個聲音、兩種世界觀、兩種語言的集中對話。


    ——巴赫金《長篇小說的話語》


     


    上虛論篇


     



    2001年《花腔》首發於《花城》雜志,次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那時李洱35歲。很多同行羨慕作者的年輕,連遠在德國的馬丁·瓦爾澤都說:“《花腔》用三段不同故事來展示個人在歷史中的細微感受,其方法、視野和思辨力令人望塵莫及,德國作家也不具備此種能力。倘若我如李洱一般年輕,我會妒忌他。”原來,衡量年輕與否的標準來之於作品的分量。《花腔》涉足中國復雜且微妙的歷史,其講述方法也是典型的中國腔調,即便如此,外國作家也能感同身受,其影響力可想而知。


    “多年來,我無數次回到《花腔》的開頭,回到那個大雪飄飄的夜晚。一名將軍出於愛的目的,把一個醫生派往大荒山。這位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人,此行卻隻有一項使命,那就是把葛任先生,一位傑出的知識分子置於死地,因為這似乎是愛的辯證法。幾年後,我終於寫下了《花腔》的後一句話。那是主人公之一,當年事件的參與者,如今的法學權威範繼槐先生,對人類之愛的表述。範老的話是那樣動聽,仿佛歌劇中華麗的那一段花腔,仿佛喜鵲唱枝頭。但寫下了‘愛’這個字,我的眼淚卻流了下來。許多年前的那個夜晚的雪花,此刻從窗口湧了進來,打濕了我的眼簾。”① 李洱回顧性的自我闡釋令人動容。人類生死相依的愛恨情仇不僅是文學的永恆議題,也是我們無盡的思索和無限延遲的對話。


    對《花腔》的熱烈反應和持續闡釋差不多整整八年時間,2009年王宏圖《李洱論》的發表算是基本告一段落。這不是其首篇評論,實際上早在2002年,王宏圖已有專論《花腔》的《行走的影子及其他》一文落地。在李洱小說的接受史上,王宏圖無疑是強有力的評論家,就是今天看來也是如此。王宏圖從關繫入手:經驗與命名、個人與現實、革命與歷史、知與行,甚至傳統手法與現代小說的糾結,不同引文之間的糾纏不斷歧義紛呈。作品的有序與世界的無序兩相對立不可避免,連接的跨度愈加寬廣,所要連接的物質之間的關繫也就更加微妙。小說是架連接的機器,它與分離一切的死亡之力抗爭,試圖在簡單到復雜與寬廣的整合之間,編織出一張形式確認的關繫網。


    李洱經常把“經驗”掛在嘴上,王宏圖則揪住“悖論”不放。“作家從繁復的經驗中找到的不是信念的佐證,而是腐蝕劑一般的懷疑。在悖論意味的經驗中他們深深地感到了命名的困惑。李洱自己曾以為,‘我感到與重新審視已有的經驗同樣重要的工作,是審視並表達那些未經命名的經驗,尤其是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相互作用下的現代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家的工作便是命名,是賦予那些混沌糊塗的生活以一個清晰的形式。”李洱將“命名”看作一種穿透能力,而試圖穿透的過程又經常伴隨難以穿透的困難。生活漂白了我們的固有認知,社會變化更是布滿了無法“命名”的陷阱。這也是為什麼《花腔》這樣一部涉及個人與歷史關繫的舊案,追尋歷史真相的作品,作者也不忘在敘述中插足當下社會中出現的“新鮮事”,諸如金錢消費、走穴演出、建希望小學、搞傳銷公司、消費聯盟、購買阿拉斯加海豹油,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經驗”和“命名”都是在相當寬泛的意義上使用的。如同奧古斯丁使用“記憶”一詞一樣。奧古斯丁認為,一些記憶的東西蜂擁而出擠在心裡,當我尋找並想要迥然不同的東西的時候,它們跳到我的面前說道,“我是你想要的嗎?”我用內心的手把它們從我的記憶的面前趕走,直到我想要的從模糊一片中擺脫出來並從其隱藏的地方出現。記憶總是和我們過不去,我們記住的東西模糊了,而我們忘記的東西又重現了出來。這讓我想起另一位重要的評論家敬文東。敬文東是有特色的,盡管有些人可能不滿意其文章中的無限引申和煩瑣注釋,但我們又不得不佩服其視野的開闊和理解的專注。在《記憶與虛構》一文中,作者詳細地辨識了記憶與回憶的異同後指出:“李洱的小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正是利用了回憶和記憶之間的矛盾關繫,為小說空間和小說敘事營造了某種恬淡的、詭秘的、含混的、不確定的氛圍。”①這裡談論的是李洱早期的中短篇小說,一年之後敬文東另有更詳盡的專論《花腔》文章發表,這裡暫且從略。問題是,過度強調記憶和回憶間矛盾關繫的作用,是否有失偏頗和牽強附會了?成因總是復雜的,本雅明始終捍衛的是那些接近自然而生活的人,試圖恢復繫統中更為復雜的經驗模式。“後來他將這個任務賦予藝術批評,認為它可以將美轉為真,通過這種轉換,‘真理不是那種破壞了神秘性的昭然若揭、真相大白,而是一種證明了神秘性昭示和顯靈。’光暈的概念終作為必要的外表替代了美的幻像,而光暈消解時,則揭示了復雜經驗的神秘性。”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