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民說·無用的文學:卡夫卡與中國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評論與鋻賞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夏可君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評論與鋻賞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010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01029
    作者:夏可君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如果要舉出一位當代zui能和但丁、莎士比亞、歌德相提並論的藝術家,卡夫卡是第—人。”書中分八段破解卡夫卡斷片式寫作的語言藝術,及其文本碎片中隱藏的罪愆、苦難、希望與真途,為讀者呈現一代文化偶像。既是哲學書,也可作為文學評論讀本。


        2.直擊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本書關於卡夫卡與中國文化尤其是老莊哲學的關繫之研究,但根本上是為了從中國道家思想的路徑解析卡夫卡文學創作中的中國意像,以回應現代性的危機,回應現代人之精神困局。


        3.哲學原創思想。夏可君將“無用”的概念帶到世界哲學論壇,同時打開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學的一個新方向。其哲學文章創作多於說理,富有個人色彩。

     
    內容簡介

        為什麼,卡夫卡說“從根本上我就是中國人,並且正在回家”?


        為什麼,卡夫卡要把他的生命枝嫁接到中國文化的生命樹上?


        文學*驚人的時刻出現了。


        夏可君以十個獨特的閱讀法則,深入卡夫卡的文本,在“無用” 的重新思考中,以卡夫卡、本雅明所隱含著的新助力,“以中國為方法”“以中國為道路”的新原理,讓西方人通過中國來認識自身,讓進入現代性的中國人去反思自身。

    作者簡介

        夏可君,哲學家,評論家與策展人。


        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留學於德國弗萊堡大學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述十餘部,從“無用”出發,撰有《虛薄:杜尚與莊子》《庖丁解牛》《一個等待與無用的民族:莊子與海德格爾的第二次轉向》,以及英文著作Chinese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Unthought of Empty
        夏可君嘗試讓“無用”“虛化”以及“餘讓”的中國範疇,生成為當代世界哲學的核心概念。

    目錄
    楔子 閱讀卡夫卡:多餘的十誡
    切片 卡夫卡與中國:無關之聯與空無之道

    段 助手們的無用工夫論:虛無主義的三重解釋學
    1.1 《鄰村》:你說這是誰家的村子呢?
    1.2 桑丘:這家伙是一個道家或者就是莊子?
    1.3 虛無的解釋學:瘋狂默化的工夫論

    第二段 多重譬喻的弔詭:卡夫卡式的腹語術或雙簧戲 2.1 走過去:這是走到中國?
    2.2 譬喻與卮言:相互的轉化
    2.3 許多聲音:從拉比的解釋學到無用的解釋學

    第三段 “奧德拉德克式”的姿勢詩學: 同時表演三個人的“樣子”
    3.1 奧德拉德克:如此多變的樣子

    楔子 閱讀卡夫卡:多餘的十誡


    切片 卡夫卡與中國:無關之聯與空無之道


     


    段 助手們的無用工夫論:虛無主義的三重解釋學


    1.1 《鄰村》:你說這是誰家的村子呢?


    1.2 桑丘:這家伙是一個道家或者就是莊子?


    1.3 虛無的解釋學:瘋狂默化的工夫論


     


    第二段 多重譬喻的弔詭:卡夫卡式的腹語術或雙簧戲 2.1 走過去:這是走到中國?


    2.2 譬喻與卮言:相互的轉化


    2.3 許多聲音:從拉比的解釋學到無用的解釋學


     


    第三段 “奧德拉德克式”的姿勢詩學: 同時表演三個人的“樣子”


    3.1 奧德拉德克:如此多變的樣子


    3.2 一分為三:“天敵”或“死皮”


    3.3 “第五維度”:一種新的自由科學


     


    第四段 卡夫卡需要的中國鏡像:仙道式助手打開的小門


    4.1 本雅明與道家:生命的相似性


    4.2 中國鏡子:卡夫卡的困惑


    4.3 “前世界”:發明仙道式的助手


     


    第五段 卡夫卡的“猶太式法西斯主義 ”?無用之樹與生命之樹


    5.1 捕鼠器,捕鼠器:卡夫卡的“猶太式法西斯主義”?


    5.2 布萊希特的教諭詩:“彌賽亞之道家化”的歡樂


    5.3 依然位於“關口”:魯迅與中國


     


    第六段 《中國長城建造時》:成為一個無用的民族


    6.1 沒有教訓:中國人所處的兩難絕境


    6.2 《中國長城建造時》:“牆文化”的形式語言


    6.3 形式本身的重構:自然的彌賽亞化


    6.4 無用的民族:時間的加速度與折疊的拓撲學


     


    第七段 總是來得太晚:皇帝的聖旨


    7.1 看似不必要的文本還原


    7.2 寄喻:不可能的寫作


    7.3 無限的中國卻沒有時間


    7.4 弔詭的工作:認真做某物,又空無所成


    7.5 不可摧毀之物與彌賽亞性


     


    第八段 卡夫卡式的弔詭寫作:從未抵達與早已結束


    8.1 句法組織的不可能性


    8.2 聚集時間的音樂


    8.3 弔詭的模態


    8.4 如何解咒


     


    殘段或餘論 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


     


    附錄 無用文學的三個斷片


    禪教劇:兩個中國“猶太拉比”的深夜交談


    這是個壞世界?不,是糟糕!不,是還不夠糟糕!


    刺客庖丁謠傳


     


    參考文獻

    前言
    楔子
    閱讀卡夫卡:多餘的十誡

    “我若是一個中國人……”一個猶太人如是說。
    “我想,我若是一個中國人,而且馬上要回家的話……”一個說德語的、布拉格的猶太人卡夫卡,以虛擬的語氣寫道。
    面對眼前具有東方情調的森林風景,又是寫給愛人的書信,並且處於對未來幸福的憧憬中,卡夫卡,於 1916 年 5 月, 在一封寫給未婚妻菲莉斯的明信片上,似乎要徹底放棄自己猶太人身份的本源,回到大自然這個根源,回應某種更為本能的召喚,竟然如此這般寫道:
    “人們終究無須崇拜泉源而消瘦,但在這樣的森林裡隻能就地巡遊。而此刻良辰美景經由靜寂與空無、經由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感受力而升華;反之那灰暗、莊重的天氣則幾乎毫無影響。我想,我若是一個中國人,而且馬上要回家的話(從根本上我就是中國人,並且正在回家),也肯定過會兒就忍不住,再來這裡重遊。”

    楔子


    閱讀卡夫卡:多餘的十誡


     


    “我若是一個中國人……”一個猶太人如是說。


    “我想,我若是一個中國人,而且馬上要回家的話……”一個說德語的、布拉格的猶太人卡夫卡,以虛擬的語氣寫道。


    面對眼前具有東方情調的森林風景,又是寫給愛人的書信,並且處於對未來幸福的憧憬中,卡夫卡,於 1916 年 5 月, 在一封寫給未婚妻菲莉斯的明信片上,似乎要徹底放棄自己猶太人身份的本源,回到大自然這個根源,回應某種更為本能的召喚,竟然如此這般寫道:


    “人們終究無須崇拜泉源而消瘦,但在這樣的森林裡隻能就地巡遊。而此刻良辰美景經由靜寂與空無、經由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感受力而升華;反之那灰暗、莊重的天氣則幾乎毫無影響。我想,我若是一個中國人,而且馬上要回家的話(從根本上我就是中國人,並且正在回家),也肯定過會兒就忍不住,再來這裡重遊。”


    【道閱讀法則或誡就出現了:不要隨意地附會與延伸,閱讀卡夫卡的語詞與語句一定要停留在它的字面書寫上,此表面上的書寫紋理已經具有某種中國版畫的紋路。比如,這“若是”(wäre)虛擬語氣的著重符號標記(ä)就表明了某種悖論,這到底是可能的還是不可能的呢?總是有著某種“好像”或“似乎”,而且此“好像”還不可消除。】


    與小說的枯燥與反諷不同,卡夫卡在這個溫泉療養處,寫到了樹木與森林,這封明信片上的文字,與一封1916年5月14日的書信大約同時, 而在那封長長的書信中,卡夫卡寫到了正在發生的世界大戰與自己的神經疼痛,還自我追問道:“生命枝!我的生命枝長在何處,誰鋸開了它?”在這次孤獨的旅行中,卡夫卡寫出了自己詩人一般充滿愛意與溫情的即興遐想,而且他再次強調,盡管是在括號裡,以略帶戲謔的口氣,重復強調了這個語句:


    “從根本上我就是中國人,並且正在回家。”


    何謂“從根本上”?為什麼卡夫卡要說自己“就是”一個中國人?他的“生命枝”要長在何處?而且,隻有成為一個中國人,猶太人卡夫卡纔可能“回家”?


    回家,對於猶太人卡夫卡,似乎隻有通過成為一個中國人,纔可能!?


    是的,也就是說,一個猶太人,從根本上,要成為一個中國人,他纔可能回家。就在隨後的1917—1918年,在大量閱讀老莊道家文本的同時,在寫作成熟的時刻,圍繞《中國長城建造時》的寫作,以“我們的民族”(unser Volk)與“我們中國人”(wir Chinesen)的口吻與筆調,卡夫卡展開了小說的敘事。寫著寫著,說著說著,卡夫卡好像就變成了一個中國人似的,一個中國學者似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中國情結”(China Komplex)或“中國動機”(chinesische Motive)?它還與19世紀以來歐洲神學家與漢學家們,尤其是德國文學家們,對於中國的好奇與想像有所不同 ,隻有卡夫卡這個猶太人,次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中國人,而且,性命攸關的是,他的生命枝要嫁接在中國文化的生命樹上——他隻有“成為”一個中國人,纔可能回家!文學為驚人的時刻出現了。


    【由此出現閱讀與思考卡夫卡寫作所必須面對的第二道法則:不再有根基,不再有生命樹,但又必須從生命樹的根據上思考生命書寫的嫁接手法。】


    誰是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一個在布拉格說德語的現代猶太人,現在要成為“一個在布拉格的中國人”!他甚至認為,他的生命枝已經被切斷,必須嫁接在中國文化的生命樹上纔可能餘存。猶太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繫,在“卡夫卡式”(Kafkaesque)的書寫中,乃是一種“餘存”的關繫(如同猶太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剩餘者”[remainder]或“餘外者”,在整體與部分的邏輯之外),猶太性與中國性本沒有什麼關繫,這又是一種“多餘”的關繫(如同中國這個民族之為民族是一種“多餘類”,在有餘與無餘的邏輯之外),但又是如此必不可少且無用的必然性關聯,因為此餘化的關聯似乎並沒有發生,並沒有起什麼作用。但這個現代猶太人卡夫卡還一直在悄悄改寫著自己的身份,他要在寫作中把自己“轉化”為一個中國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冒險記與變形記?


    從如此餘存與多餘的關聯中,從如此無用的必然性關聯中, 從如此不可能的關繫中, 卡夫卡的寫作也許從未完成,卡夫卡與中國,這將打開一個新的卡夫卡:未完成的卡夫卡式寫作。


    【於是出現了第三條閱讀法則或第三根生命枝:如何在如此多餘的關繫中發現如此必需的餘存?如何在看似如此無用的關聯中找到不同生命彼此共存的必然性條件?】


    甚至,卡夫卡在與密倫娜的交往中,認為自己是“後的中國人”。此外,作為卡夫卡自己名字Kafka的一種變音式書寫Kakanien(字面上省略了輔音f),是對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帝”的諷刺別名。這個王朝的官僚制度與中國儒家君主政權極為相似,可能這也導致了卡夫卡把《一道聖旨》中的中國帝王身份與自己名字以暗中重疊的方式書寫出來—這就是一種從未寫出之物,“後的中國人”也是“後的帝王”?詩人霍夫曼斯塔爾之前也寫過《中國帝王說》,寫到世界中心的天子被一道道圍牆,即“長城”所圍住,這也許暗示了卡夫卡對自己布拉格-猶太人身份的異質化。


    對於熟悉猶太教喀巴拉神秘主義“生命樹”隱秘復雜像征性意涵的卡夫卡而言,個體生命枝的折斷與再生,需要嫁接在道家的生命樹上?當然道教“太極圖”的自身封閉性可能也不足以面對現代性的混沌衝擊了,這需要什麼樣的魔法式純語言書寫?讓喀巴拉充滿天使靈知的“生命樹”與中國老莊無何有之鄉讓人安眠的“無用之樹”嫁接起來?如同卡夫卡自己寫到的:“生命之樹——生命的主人。”


    【隨之也出現了第四條戒律或第四道枝條:生命樹在成為個體生命書寫的主人時,其主權顯露的時刻也必然是無用的。】


    猶太人與中國人本不相關,甚至還是對立的。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指明了這個對立:“兩者之中,哪一個纔是更可相信的呢?是摩西呢,還是中國?”西方文化當然認為是摩西!


    但現在,卡夫卡卻要讓猶太人轉變為中國人,這是一次巧妙的“改宗”?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句子是被帕斯卡爾置於括號中的,隨後的一句話也許更值得玩味:“這不是一個可以籠統看待的問題。我要告訴你們,其中有些是蒙蔽人的,又有些是照亮人的。”甚至,帕斯卡爾還反對那種認為中國使人蒙昧不清的指控,認為中國也有明晰性與光亮可尋,值得去尋找。但這是什麼光亮呢?對漢學和精神分析有過研究的哲學家克裡斯蒂娃也思考了這個問題,如何“細看”而不是籠統看中國,依然是巨大的挑戰。中國人真的沒有本質嗎?西方人在欣賞中國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時如何看到其致命的缺陷?這難道不是一張“死皮”——“對生命過程既專制獨裁又沒能真正掌控”?對於卡夫卡,個體的書寫,每日持久又無用的書寫——不是為了發表,甚至是為了燒毀,如此在餘燼上的書寫,就是為了去除這層無處不在的“死皮”?


    從根本上,這是一個“無關之聯”或一種“沒有關繫的關繫”,一種不可能的關繫,一種不可能的邏輯!也許,整個現代性的生命關聯都處於這種“沒有關繫的關繫”或“無關之聯”的悖論中,一種現代性纔出現的“X without X”的悖論中。如同布朗肖接續卡夫卡的寫作,如同德裡達使之更為明確化的悖論邏輯或“雙重約束”:必然有著關繫,但也必然沒有關繫,無關之聯,這是現代性為根本的邏輯或為普遍性的生存情態。


    【此第五道法則與戒律異常詭異:一切表達都富有邏輯的嚴格性,但一切邏輯“也許”都是無用的,悖論是可解的,但悖論也是不可能解決的。這是 pas sans pas(無步之伐,step without step), 乃至於 sans sans sans(絕無之絕,without with-out without)的弔詭播散邏輯(對應莊子的“無無”),在法語中這兩種語句的詭異多變與不可確定性,也將貫穿在我們對於卡夫卡與道家的弔詭思考中,無疑這也是現代性為弔詭的書寫“邏輯”之一。】


    “無關之聯”:來自卡夫卡對老莊道家文本的仔細閱讀,在並不可靠的傳記——年輕崇拜者古斯塔夫·雅諾施的《卡夫卡對話錄》中,寫到了卡夫卡對老莊的著迷。對於我們,可能更為關鍵的是去再次閱讀卡夫卡很多日記中的格言與片段,尋覓一個猶太人轉化為中國人的方式或道路。這需要我們有著雙重的聽力與敏感,因為卡夫卡的很多語句其實都受到老子與莊子思想的影響,這是異常微妙與巧妙的改寫。這些改寫——因為西方學者不能閱讀中文,而中國研究者也有著對於卡夫卡德語改寫的盲目——迄今為止,還一直沒有被發現出來。


    【這是第六道法則:閱讀隻能開始於一種假借之力,一種看似無用的助力,開始於彼此的盲點。但隻有如此的行動,纔可能得到天使的幫助!尋找卡夫卡文本中的新天使,將是無用的文學之令人著迷的衝動。】


    這些語句,這些殘碎的語句,一直在那裡,如同一節節斷裂的鐵絲,一直在冰冷地燃燒。 是的,冰冷地燃燒,很少有人感受到它們矛盾的激烈性。在德語中,依然被冷凍著,有待於思想的觸動而得以解凍。


    一個尚未完成的卡夫卡,在走向廣義的無用文學寫作時,成為無用的教義之助力時,將更為明顯。


    卡夫卡與中國,這是我們閱讀卡夫卡文本時必須面對的問題: 為何卡夫卡要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為何隻是在20世紀,一個現代猶太人要把自己轉變為一個中國人纔可能回家?為何還要成為一個半弔子的或自我嘲諷的中國學者— 一個準漢學家?一個學習了一半希伯來語,從翻譯作品中學習了一點點中國智慧的人,當然隻能是一個不合格的助手,一個有些笨拙的助手,但正是這樣的“助手”纔至為關鍵,纔可能施行某種意外的轉變。


    而如此的轉化與變形,有著什麼樣的現代性意義?它隻是猶太人的需要嗎?也許與之相應,一個中國人也要轉化為一個猶太人?或者,一個德國人也要轉變為猶太人?


    如同現代化的中國,就是不斷把自己的思想德國化,無論是中國哲學的德國古典化與現像學化,還是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化,如此多重的轉化與變異(弔詭的問題是:這真的讓 中國人的生命與精神結構改變了嗎?), 中國人不就有了一個德國式的腦袋?但是,20世紀德國的第三帝國卻在殺戮猶太人。也許因為預感到即將來臨的大屠殺,他纔認為隻有從猶太人轉變為中國人,或者德國人也轉變為中國人,纔可能避免大屠殺的發生?同時,我們中國人隻有轉變為猶太人, 纔可能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暴力?但這也許隻是個一廂情願的夢想與願望而已。又或許,這就是卡夫卡對於中國的想像與期待。


    卡夫卡與中國,猶太人成為中國人,中國人成為猶太人。如果猶太人是“他者性”的化身,那麼中國人則是“自然性”的化身。如果在列維納斯那裡面容是他者的顯現,那麼在中國人那裡,則並非人性,而是自然山水畫與花鳥畫,或者就是漢字在書寫時的面相。現在,他者性與自然性將發生感通與轉化,如同女權主義有所夢想的轉化,但這是不可能的關繫,這是不可能的轉化。然而,這是現代性重寫中為驚人的夢想,它可能已經發生在卡夫卡的寫作世界中,它需要再次被書寫出來,它在卡夫卡的文本裡,卻從未成為研究的主題。如果有著所謂的閱讀,它將如同本雅明所言:這是去發現從未寫出之物,這是去發現一種生命轉化的變形記,發現一種無用的文學。


    【卡夫卡與中國,隻有同時帶著雙重的目光—中國道家的神秘主義與猶太教喀巴拉的神秘主義,且帶著中國人與猶太人“無關之聯”的弔詭關繫,我們纔可能發現這些語句的奇特之處,纔能進入卡夫卡神奇的書寫世界,成為一個勉強合格的書寫備忘錄的“助手”。】


    這些片段主要來自卡夫卡 1917 年左右的日記。 從 1916 年鼕天開始,卡夫卡就在約 80 頁的八開筆記本上寫作(中文見《卡夫卡全集》第 5 卷),其中的格言被友人勃羅德編輯出來,大約作於1917年10月19日至1918年2月26日,有近百條是卡夫卡自己選擇出來的(這些條目是卡夫卡自己編寫的,但標題《對罪愆、苦難、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觀察》則是勃羅德所加)。這些語句一直在那裡,因為我們缺乏準確的問題與視角,它們在那裡卻並沒有顯出自己的崢嶸——“不可摧毀之物”的信仰及其存在的解放:


    “理論上存在一種完美的幸福可能性: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毀性,但不去追求它。”


    ——沒有此不可摧毀之物的信念,不會有真正的信仰,如果有著彌賽亞,那是對此不可摧毀之物的見證。但是,如此的彌賽亞又是多餘與無用的,因為有此信仰,卻不去追求它。不去追求,乃是讓此信念不去試圖成為誇耀,也不去外在實現,以免導致破壞,去摧毀其他事物。這是彌賽亞信仰的徹底個體內在化?這是彌賽亞的無用,這是無用的神學。


    【由此出現閱讀的第七道法則:閱讀卡夫卡的著作,乃是對此不可摧毀之物信念的喚醒,但不要去運用此信念,否則會成為偶像崇拜。無論是文學的還是神學的偶像崇拜,甚至連荒誕與虛妄的崇拜也不允許。】


    1917 年,也許可以被稱為卡夫卡的“成熟之年”或“創傷年代”,甚至是“轉折之年”,其格言體的寫作方式,嚴峻自我反思的準確提煉與提純,讓卡夫卡在語言表達與思想悖論上達到了的自覺。而其轉折的標記,也許還來自《中國長城建造時》的寫作,也許就來自中國老莊的激發。


    如此斷片化與日記式的寫作方式,看起來就如同德國浪漫派所要求的斷片式寫作,以日記的筆記本方式,也便於日常攜帶。卡夫卡隨時寫下這些短句與長句,斷斷續續,有的如同散文,有的還是對話,甚至就是小說的片段與雛形,形成了一種個體化的“雜文式”寫作,就如同“浪漫”這個詞的原意本來應該是混雜多樣的總彙詩,作為潛能的有機體,隻是萌芽的種子,甚至一直處於某種拒絕成為作品的原則,即寫作本身以無作與無用為條件。這些筆記本上還有:塗鴉,謎一樣的姓名、地址,信件草稿,已經完成的作品的關鍵詞清單,撕下與調換的頁面,粘貼上去的紙條……以至於根本無法整理,或者按照德國研究者的洞見:這其實也是暗示“分段修建的體繫”的不可能成功,或者說此種工作方式的“無用”——也許如此的斷片寫作方式,就來自卡夫卡臆想中國長城建造的方式,卡夫卡似乎把一種中國式的總體生存運作模式轉化成了一種普遍化的文本寫作方式,即,卡夫卡以一種道家無用論的方式來建構自己的整個寫作,無論是文體還是問題,卡夫卡以此針對自己玻璃球遊戲方法的不適當,而如此拼貼的方法當然也好似一個笨拙助手的拼湊了。直到後,承認自己的失敗,燒毀自己的手稿,使其不成為作品,以見證一種無用的書寫,為了無用的文學,卡夫卡式的寫作已經在灰燼或餘灰上完成。也許1920年代的魯迅也有著同樣的“混雜式書寫”的痕跡(這也是“雜文”式書寫的現代性文體特征?)。


    而且,在剛剛開始寫這些筆記時,卡夫卡還寫了一個夢或者一個不是小說的小說,即一個中國人來訪,這個中國人說著不被聽懂的語言,引起好奇,他還逃避夢中的“我”,“我”抓住他的絲綢腰纔把他抓回來。這是一個小個子的“學者”,這個開始時的夢似乎預示了整個卡夫卡寫作的“中國夢”—— 期待得到一個中國神秘學者(也許就是一個笨拙助手)幫助的夢。


    【這是閱讀的第八道法則:隻能以“斷片式”或“分段修建”的方式去閱讀,一切需要重新裁剪與拼貼,並沒有現存已經完成的文本,一切有待於到來的閱讀者以自己的問題去重組。】


    道家的方法隻是“助力”,道家化的解讀隻是“助手式”或“協助式”的備忘錄準備,如同柏拉圖的純粹哲學真理其實需要幫助,不可能直接傳達,現代人也不可能從古代直接獲取真理。在卡夫卡與雅諾施的對話涉及老莊的段落中,卡夫卡明確指出了隻有在此時此地,人們纔能獲得真理或者失去真理,而且並沒有任何現存的指導原則,通向真理的道路並沒有時刻表,任何開方子的行為本身就是倒退,就是懷疑,因而是歧路的開始;的出發點,就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而需要被幫助。就如同卡夫卡異常徹底地認定:“在你與世界的爭鬥中,你要為世界充當幫手。”


    中國學界的卡夫卡研究不是沒有注意到卡夫卡與中國文化以及老莊之間的關繫,但沒有深入分析這些語句中隱含的個人化“經驗改寫”(卡夫卡如何面對個體的虛無經驗?),也沒有將其展開為一種根本的“解讀原則”(道家的無用論如何改寫猶太教塔木德的解經學?), 更沒有提高為一種普遍性的現代性問題及其“原理變異”(在彼此的變形記中是否可以化解現代性的暴力?)。卡夫卡式的道家或猶太的道家化在於:經驗改寫——解讀原則——原理變異,都集中於對“無用”的重新思考。當然,這隻是助力而已,隻是某種隱含著的默化力量。 一切都要變異,但一切還是無用。如同英國漢學家亞瑟·威利曾經對伽內蒂所言的, 卡夫卡有著“自然化的道家主義”傾向。


    我們這些研究者,如同卡夫卡很多日記中即興書寫的斷片故事都在描繪的一些苦苦研究的學生與經師,僅僅是助手,我們的所有解讀,也總是顯得笨拙無比,甚至顯得愚蠢,隻是盡量不讓自己的鼻子擋住自己前行之路的視線,不讓自己的腳絆住自己的上路。


    【閱讀的第九道法則出現了:看似笨拙的助手,也許能帶來助力,也隻有承認自身的愚蠢,智慧的交流纔可能發生,反諷就成為雜文書寫的先在條件。】


    在一個喪失了真理的世界,有著無數的真實,甚至是殘酷的現實處境,但如此殘酷的“真實”處境,甚至是個體不可治愈的痛苦,卻並不通向“真理”。即,即便是巨大的災難,就 如同卡夫卡已經預感到的即將來臨的大屠殺,如此可怕的災難事件,也並不具有真理性的內涵。


    這就是現代性生存的悖論:有著切身的受難,但這是無用的受難,此受難無法通向真理;真實並不意味著真理,連痛苦的真實都無法通向真理。卡夫卡的寫作乃是對此處境為徹底的揭示,那文學寫作的真理性內涵何在?任何寓意寫作也隻是教義的殘骸或者剩餘物,但此後的剩餘物則是那不可摧毀的信念,在真實與真理之間,隻有一點點差別,如同那要來臨的救贖世界與這個丑惡世界之間的那一點點差異,就是此“不可摧毀”的信念。


    【這裡的任一解釋學原則,盡管有時候聲音稍微顯得刺耳響亮,但隻是個體苦思後的某種發洩,僅僅是道路上的臨時停頓與持久躊躇,隻是表明某種探路的路標而已。卡夫卡害怕的是不耐煩與懶惰,如同布朗肖敏銳感受到的生存情調。文學的寫作與閱讀並沒有道與路可走,隻有在路上足夠的躊躇與猶豫,足夠的停留與停頓,切莫著急與不耐煩,閱讀的耐心是的標準。】


    “我想,我若是一個中國人,而且馬上要回家的話。”卡夫卡錘打著自己的內心如是說。


    在德裡達式書寫《明信片》的意義上,寫在這張明信片上的話語,可能從未抵達過西方思想界的領地,當然它的信息可能也從未被“我們中國人”接收到,它一直還在漂浮與傳遞之中,它可能已經字跡模糊了,幾乎不可讀了。


    這個寫在明信片上的“卡夫卡與中國”的關聯是否真的存在過?所有看到的讀者一掃而過,可能都讀得太快了,它不得不等待一場“新的訴訟”,不得不接受新的空無之錘打。


    【這是閱讀的第十條法則:不可能成為作品,寫作一開始就以拒絕作品為條件。這些文字在那裡,卻從未被以一種不可能的可能性或不可讀之讀的方式去解讀,無用之為大用,“用無用”,乃是一種新的閱讀方式。】


    那在卡夫卡生前尚未完成的寫作,將繼續保持其未完成性,將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而無用的文學並不存在,它隻是隱藏在斷片被重新連接的時刻;無用的文學並不存在,隻是在重寫中,在死灰或餘燼點燃的時刻;閱讀,不過是去發現這從未寫出之物。

    在線試讀
    殘段或餘論
    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

    卡夫卡與中國。
    首要的問題還是:為什麼我們要在當下再次閱讀卡夫卡?
    1938年的歷史危機時刻,在寫給自己的猶太朋友肖勒姆的書信中(1938 年 6 月 12 日,巴黎),本雅明首先援引了卡夫卡的朋友勃羅德的觀點,認為卡夫卡和布伯一脈相承,這就像在網裡捕蝴蝶,其實翩翩飛舞的蝴蝶在網裡投下的隻是影子。把卡夫卡與布伯相關聯,無疑還因為布伯是老莊與中國文學的翻譯者,卡夫卡的中國動機無疑深受布伯影響,蝴蝶的比喻甚至也與莊子的蝴蝶夢相關。
    本雅明把卡夫卡的寫作描繪為一個橢圓式的結構,這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嚴格管制的機器體繫與彌賽亞神秘主義隱晦傳統—這兩個遙遙相隔的焦點上,彌賽亞救世主可能的來臨給予了卡夫卡觀照嚴酷現實的獨特目光,其的感悟與寓意纔顯得如此特別。但如此的觀照方式,需要我們有著猶太教神秘主義彌賽亞的回眸目光(還並非基督教與諾斯替主義)?!如果沒有,又如何可能明白卡夫卡寫作的寓意?本雅明繼續說,卡夫卡生活在一個需要補充的世界,他的小說試圖去發現這個虛無世界的某種“補充物”。
    本雅明接著指出, 所幸還有著少許歡快的餘地(der herrliche Spielraum),並未被災禍波及, 這有利於卡夫卡做出驚恐的舉止。盡管卡夫卡費勁在聽,但其實傳統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以傳遞,世界歷史處於徹底虛無主義時代,由此卡夫卡的寫作隻是對世界已無真理可言的“譬喻”(如同莊子在古代中國認識到時代的徹底無正義而開始卮言式寫作),這也是為何卡夫卡作品中隻有“謠言”和“愚蠢”這兩種奇怪的遺產,隻有支離破碎的智慧。
    或者說,隻有智慧的無用與無用的智慧。但愚蠢也非一無是處,可能那些笨拙的助手,他們勤勤懇懇工作的傻勁,如同桑丘牽引著堂吉訶德,也許有著某種奇特的輔助作用,看似無用,其實有著大用。

    殘段或餘論


    走向一種無用的文學


     


    卡夫卡與中國。


    首要的問題還是:為什麼我們要在當下再次閱讀卡夫卡?


    1938年的歷史危機時刻,在寫給自己的猶太朋友肖勒姆的書信中(1938 年 6 月 12 日,巴黎),本雅明首先援引了卡夫卡的朋友勃羅德的觀點,認為卡夫卡和布伯一脈相承,這就像在網裡捕蝴蝶,其實翩翩飛舞的蝴蝶在網裡投下的隻是影子。把卡夫卡與布伯相關聯,無疑還因為布伯是老莊與中國文學的翻譯者,卡夫卡的中國動機無疑深受布伯影響,蝴蝶的比喻甚至也與莊子的蝴蝶夢相關。


    本雅明把卡夫卡的寫作描繪為一個橢圓式的結構,這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嚴格管制的機器體繫與彌賽亞神秘主義隱晦傳統—這兩個遙遙相隔的焦點上,彌賽亞救世主可能的來臨給予了卡夫卡觀照嚴酷現實的獨特目光,其的感悟與寓意纔顯得如此特別。但如此的觀照方式,需要我們有著猶太教神秘主義彌賽亞的回眸目光(還並非基督教與諾斯替主義)?!如果沒有,又如何可能明白卡夫卡寫作的寓意?本雅明繼續說,卡夫卡生活在一個需要補充的世界,他的小說試圖去發現這個虛無世界的某種“補充物”。


    本雅明接著指出, 所幸還有著少許歡快的餘地(der herrliche Spielraum),並未被災禍波及, 這有利於卡夫卡做出驚恐的舉止。盡管卡夫卡費勁在聽,但其實傳統已經沒有什麼秘密可以傳遞,世界歷史處於徹底虛無主義時代,由此卡夫卡的寫作隻是對世界已無真理可言的“譬喻”(如同莊子在古代中國認識到時代的徹底無正義而開始卮言式寫作),這也是為何卡夫卡作品中隻有“謠言”和“愚蠢”這兩種奇怪的遺產,隻有支離破碎的智慧。


    或者說,隻有智慧的無用與無用的智慧。但愚蠢也非一無是處,可能那些笨拙的助手,他們勤勤懇懇工作的傻勁,如同桑丘牽引著堂吉訶德,也許有著某種奇特的輔助作用,看似無用,其實有著大用。


    但這個補充物,尚未完成的補充,其輔助式的工作,不可能來自西方自身的傳統。本雅明認為卡夫卡肯定了傻子幫助的必要性,比如像堂吉訶德的僕人桑丘那樣的人物,而本雅明在他1934年左右研究卡夫卡卻一直被後人所忽視了的筆記中指出,在卡夫卡道家化的無用論中,這個桑丘已經不是僕人,而是成為一個老莊式的道家主義者(給桑丘所戴上的這頂奇怪的“帽子”式戲法,西方沒有任何學者對此有所研究!),桑丘,這個一無所用、無所作為的家伙,這個變戲法的家伙,變出了堂吉訶德,讓世界得以在敗壞與污泥中,還有著少許的歡樂。


    這樣一來,堂吉訶德不過是桑丘的木偶,自然主義或者道家無用化的“侏儒”桑丘,纔是彌賽亞救贖者這個“木偶”的操作者,針對資本主義拜物教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喀巴拉神 秘主義傳統的彌賽亞主義,這二者之間的關繫,因為卡夫卡的桑丘道家化改寫, 將全然不同, 不再隻是 1940 年《論歷史的概念》中的唯物主義木偶與神秘主義彌賽亞侏儒的彼此操縱關繫。


    卡夫卡與中國,中國與卡夫卡,在未完成中,相互促成,這也是相互的借鋻與啟發,相互的助力與協助,相互的錘打與擊碎,這將讓我們更好地看到現代性的困難。


    卡夫卡的小說世界也照亮了一個事實—我們中國人依然生活在卡夫卡的世界裡:


    一方面,卡夫卡的世界好地暗示了中國社會的處境,喪失了外在超越參照的中華帝國,就是一個自身封閉的圓圈,一個看似可以內在無休止自轉的太極圖,如同萬裡長城“牆文化”的自我封閉性,是無論如何也走不出去的,無論接受多少西方現代性的產品與技術,也隻是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封閉而已,並沒有走出自身,也並沒有從根本上達到人性的改善與自由的解放。一旦此資本拜物教還與現代官僚統治機器合謀,所有生命都將成為被資本征用的“多餘生命”,終導致內部的塌陷與毀滅。


    另一方面,卡夫卡也認識到猶太人的外在超越,在世俗歷史之外,也無法進入世界,尤其是當世界越來越世俗自足時,彌賽亞的救贖越來越多餘,越來越無用。但中國道家文化的自然觀已經在儒家自然化的倫理化政治禮儀秩序之外,打開了一個世界,彌賽亞進入這個自然化的世界,也許可以由此“迂回”,而再度“進入”世界?


    卡夫卡不是沒有認識到“我們中國人”:在思想方法上清晰與不清晰的同時存在,漠然的同時卻並沒有悖論感。卡夫卡的寫作對此生存悖論的徹底無感及其詭異有著深刻的洞見:


    在當年建築長城期間和自那以後直至今天,我幾乎完全致力於比較民族史的研究, —有一些問題可以說非用這個方法搞不透徹—並且發現,我們中國有某些民間的和國家的機構,有些純然的清晰,而有些又純然的不清晰。


    ——我們中國,其行事的方式,有著純然的清晰又純然的不清晰,此“悖論的無感”纔是中國人的“麻木”或“自欺”之根源, 纔是“虛假的弔詭”—毋寧說是“詭詐的操弄”, 一切看似清楚明白,有著規則與禮儀秩序,但一切似乎都並沒有什麼用處,可以隨時取消。越是對偉大的無用之物著迷,越是對其實現手段毫無建樹。更為奇妙與可笑的則是,此兩種 狀態同時並存而毫不相悖。


    如何感知到此無感狀態?隻有進入“非真理”狀態,或者進入帝國危機滅亡的時刻,或者在殘局中體驗僵局的可怕之處。一旦中國人無法對此“無感”有所感之時,就隻有借助於外力,此外力之助來自哪裡?如同阿多諾所言,隻能來自彌賽亞救贖的目光:


    走向終結。—哲學,還負責任的哲學,乃是在面對絕望,尋求去思考一切事物時,應該從救贖的立場來思考事物將如何呈現自身。如此的認識,將沒有其他的光照,唯有救贖之光能照亮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過是復建和保持為技術的片段而已。如此的視點必須建構出來,相似於這個世界並使之變得陌生,並顯示出其中所有的裂痕與罅隙,如同它們曾經作為貧乏與扭曲的樣子,而讓它們在彌賽亞的光照下得以顯現。沒有任何的任意與暴力全然從如此對立的視點中超越出來,去贏獲一個視點,思想隻能從此而來?


    甚至,齋戒高貴的饑餓表演藝術也是無用的了,這種無用,對於卡夫卡而言,也是小說本身的無用—小說並不傳達什麼真理,盡管一再要講不是故事的敘事),但現實生活的荒誕勝過了所有的故事。 小說家要掄起錘子, 錘打語詞,更加講究,認真地錘打我們的心髒,但立刻同時要認識到,這是無用的,這是無用的技藝。甚至也是信仰的無用,因為這是練習空寂,是對缺席之物的期待。據說,卡夫卡的寫作過程本身也是如此,卡夫卡經常保持一頁紙的空白,這是他寫作經常被打斷的征候,好回頭再來書寫,如同那高處的表演者總是被一座在高處的弔杆懸弔著。


    這是雙重的無用,或者有用與無用的疊加:一方面,饑餓表演,確實一個人在“表演”現實肉體的絕食,但已經無用了,人們不再關注這門表演藝術,本來表演饑餓就不是一門藝術,其本身已經無用;但另一方面,如此的表演,乃是對無用的表演,是對小說本身或信仰本身的無用之暗示,即饑餓表演所顯現的那種至高的激情已經無用了。


    而且,我們中國人似乎也遺忘了自身思想中來自無用的化解力量。


    但到底何謂道家的無用論?這是來自老莊對於“無”與“用”,無用之為大用的思考。簡而言之,這是在有與無的對立之外,以虛為用:“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第五章)以及:“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間世》)這也是“以無為用”與“讓無來為”: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莊子·知北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不夭斤斧, 物無害者, 無所可用, 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遊》)以及“以明”的態度:“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是亦一無窮, 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尤其是莊周夢蝶,既是作為人類的莊周夢為自然的蝴蝶,也是自然的蝴蝶重新夢為或生成為新的人性或新的第二自然,是自然生命的再生與轉化。


    進入現代性,此無用之思,卻被現代性的發展進化觀所擠壓與排斥,被一種整體的實用主義所徹底遮蔽,道家的無用之思有待於面對現代性困難,與西方神論思想對話後,重新激活。


    卡夫卡與中國,既是猶太思想對中國道家的想像,反過來,對於中國思想,這也是對自身思想資源的再理解,如此的自身理解,經過了變異,“無用”成為“教義”,無用的文學乃是一種新現代性重寫的虛托邦想像。


    卡夫卡的小說就並非僅僅是少數人或小民族的“少數的文學”, 而是屬於所有人或無用之人的“無用的文學”!確實,卡夫卡曾經在日記中思考了《論小化文學》的特點,但其 中,在“輕松性”的要求下,寫出了“無用的廢物”(Abfall der Unfaehigen)這個題目, 也許這纔是卡夫卡寫作的核心秘密?無用的藝術乃是另一種切割術?另一種割禮標記?


    饑餓表演,這失敗了的表演,這無用的技藝與心齋之術,可能是我們穿越熙熙攘攘的廣場時,要停下目光的時刻。


    哪些文學寫作已經是無用的文學?卡夫卡那些與中國文化關的雜文式書寫已經是嘗試中的無用文學。也許德國早期浪漫派大量未完成的斷片寫作,如同布朗肖所繼承的寫作方式(大量的小說以及文論,尤其是《從卡夫卡到卡夫卡》以及無盡的交談中對於“無作”與“無用”的非功效的討論),克萊斯特的寫作,荷爾德林未完成的戲劇作品以及瘋狂之前的哀歌與祖國頌歌,還有尼采的格言式寫作,超現實主義的一些作品,阿爾托的殘酷戲劇,昆德拉的某些小說,策蘭的詩歌,梅爾維爾的《書記員巴特雷比》, 布萊希特關於墨子的寫作,等等,也可以從無用來解讀。中國現代文學中魯迅的《野草》,也是無用文學的代表作。


    當然,莊子的自然化也隻是一種協助,西方的彌賽亞需要幫助:西方神論之間的衝突——上帝主權的天敵導致無盡的暴力,資本主義拜物教——人類欲望之虛無的深淵誘惑也是天敵,法西斯主義或民粹主義的興起——自然本能叢林法則的天敵,如此三重的天敵一旦結合,人類不可能從此天敵中獲救。因此,需要莊子的幫助,莊子自然的虛化,回到混沌,可以不斷激活自然的再生性潛能,讓彌賽亞自然化,也許是一種出路。


    同時,莊子的自然化也需要彌賽亞性的協助,自然化需要彌賽亞化的幫助:從本雅明“微弱的彌賽亞力量”,到德裡達“沒有彌賽亞主義的彌賽亞性”(尤其是與 chora 虛位的結合),再到晚期海德格爾與卡夫卡的“彌賽亞的無用化”,直到重新喚醒本雅明“彌賽亞的自然化”,再次激活莊子的自然,讓“自然彌賽亞化”。


    如此的跨文化對話,或相向而行,或彼此的相互協助,可以化解當下的世界危機?


    我們依然生活在卡夫卡所虛構的現實世界裡,天敵們無所不在, 這看起來如此詭異, 卻又如此真實。卡夫卡與本雅明的文本中所隱含著的“以中國為方法”或“以中國為道路”的 新原理或新助力,既讓西方人通過中國來認識自身,也讓中國人——進入現代性的中國人——去反思自身,這是一個雙面鏡。


    而一個來自《道德經》“為無為”與莊子“無用之用”的方法或道路,可以化解猶太人乃至整個現代性的危機嗎?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道路,也是西方尚未思考的方法,盡管曾有過“歐洲道家化”的謠言(如同斯洛特戴克的思考),但在卡夫卡與本雅明的寫作中,這種西方或彌賽亞的道家化,或者1945年左右海德格爾所施行的亞洲或“東亞轉向”其實已經發生了,隻是因為二戰與冷戰,因為“9·11”事件與恐怖主義盛行,這條打開的道路被不斷遮蔽著。


    如今重新揭示出此無用的教義, 其實也隻是再次的“接力”與“借力”,不隻是顯示西方曾經有過的“借力”,還是我們中國人需要借助於卡夫卡—既然我們依然生活在這個卡夫卡的現實世界,這個並無真理可言的世界——再次“借力”來反思我們自己的道路,我們得再次成為學生與助手,不僅僅是中國文化古老教義的助手,還是異質性猶太教思想的學生, 如同我們一直都是德國哲學的勤奮研究者。


    卡夫卡與中國,卡夫卡隱秘地改寫著道家的思想,當然也是為了改寫猶太人自身的命運。


    卡夫卡與中國,閱讀這些改自道家的語句,其中有什麼改寫的秘密可以發現?這就是猶太人的彌賽亞精神,竟然要通過老莊無用之思的迂回與過渡,纔可能在塵世間施行出來,猶 太人纔有獲救的機會, 這不再是基督教的“道成肉身”(上帝成為某個人的肉身),而是彌賽亞“救贖的自然化”(認同卡夫卡看到自然風景時的渴望,讓自己成為一個與自然風景同在的中國人)。這也是猶太人在回應現代性的根本危機:如果集中營大屠殺或者現代性的災變必然發生,如果這也是現代人的普遍命運,不隻是猶太人,猶太人隻是體現了如此的征候,是對這災難的殘酷見證,其實也是對整個人性本身死亡的見證,那麼,如何避免此不可逃避的災難?這是生存的困境,也許,先知性的卡夫卡與本雅明事先已經預感到這一災難,似乎在隱秘地尋找一條不可能的道路來避免這種不可避免的命運。


    這就是:彌賽亞的道家化,彌賽亞的無用化,彌賽亞的自然化。彌賽亞的救贖既然不與世界相關,彌賽亞又不可能如同基督教那樣道成肉身,彌賽亞找不到與世界的關聯點,那就隻有通過此道家式道路的迂回與轉化。借由此“無關之聯”,猶太人纔可能不重復之前被放逐的命運,以及被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排斥的命運,此彌賽亞的道家化與喀巴拉神秘主義的道家化是西方從未走過的道路。


    這是一次大膽的改寫、一次隱秘的改寫,在歷史中已經出現但從未被讀出來:這是彌賽亞的自然道家化,也是自然道家的彌賽亞化。這是西方思想迄今從未明確的連接,從未發現的關聯,不是陶伯斯指明的猶太教神學政治傳統,也不是齊澤克的左派式暴力革命,也不是阿甘本結合彌賽亞主義與保羅革命神學的身體無用論。


    阿甘本認為保羅神學的復興有待於通過本雅明的“彌賽亞式馬克思主義”, 但在我們看來, 通過本雅明的卡夫卡研究,則不再僅僅是保羅基督教化的彌賽亞傳統的現代轉化(或者它還必須首先經過南希的基督教自身解構),也非齊澤克的保羅與列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同盟(它無法化解無產階級專政導致的巨大暴力), 也非巴迪歐的保羅式基督教普遍主義(作為剩餘與餘外的猶太性恰好是反對基督教式普遍主義的),也非肖勒姆純粹猶太教的神秘主義與虛無主義的彌賽亞性(上帝回縮後的空間一直沒有找到革命的主體),當然也非施米特的天主教的彌賽亞主權(神權政治的世俗化導致的暴力模仿無法自我解決),也非海德格爾存在歷史命運的“詩性彌賽亞主義”(民族的詩性神話回歸並沒有打開新的開端),也非德裡達的沒有彌賽亞主義的彌賽亞性(此彌賽亞性還是過於依賴技術化或者假器化的上帝), 此彌賽亞性還需要再次與柏拉圖的 chora 聯繫起來重新思考,這就可能走向自然化或道家化的彌賽亞性。


    此“彌賽亞式的道家”(Messianic Daoism)或“彌賽亞的自然主義”(Messianic Naturalism), 也並非上帝死亡的神學, 而是走向無用的神學與文學,是救贖之為第五維度“非時間性”,與自然的再自然化生命條件,二者結合的節奏,伴隨對於社會歷史事件的懸置,這是新的時間整合所形成的事件性,不同於之前對於事件的革命暴力思考。或者,它有待於重新理解布伯開啟的方向、後期海德格爾的讓予姿態、德裡達與薩裡斯對 chora 的重新思考、伊利格瑞等人的女權主義神學,等等。這些細微的差別,有待於一本專著來展開研究。


    反倒是本雅明在 1920 年左右所寫的《神學-政治學殘篇》中所言的“彌賽亞式自然的節奏”開啟了思想之新的可能性:彌賽亞的自然化—自然的彌賽亞化,彌賽亞的無用化—無用的彌賽亞化,這是一個中國研究者可以發現的關聯?這依然是一個無關之聯,抑或這是一個有待於發生的事件?這是從未寫出之物,卻有待於發生的真理性事件?一個無用的新教義還有待寫出。


    卡夫卡與中國,二者之間其實隻有一道非常窄的橋,因為這是一個並沒有真理可言的世界,其與真理對立的“非真理”(Unwahrheit)也不啟示反面的真理性。


    我們已經處身於時間意識中的“地獄”。我們並非在等待彌賽亞的來臨,我們可能隻是在等待一個巨大的“整體危機”的來臨,不是例外狀態,既然世界一直處於餘外狀態與僵局之中,此狀態也就成為多餘的,借用漢語的“字思維”的內在觸及,那就隻能在總體化的無餘狀態時刻,我們所生活的殘局世界纔可能被終結。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