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青春1968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518-752
    【優惠價】
    324-470
    【作者】 賈宏圖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766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377669
    作者:賈宏圖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2月 

        
        
    "

    編輯推薦
    到目前為止,這是我接觸的知青題材作品中史料容量、思想深度、作者評述**歷史價值的作品。翻開這部書,猶如推開一道沉重的歷史之門,撲面而來的,卻是豪情滿懷的鮮活人生:純真的理想,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以及柔韌亮麗的人性之花……北大荒知青們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讀來無不為之動容。我們可以看看來自國內外的一些評論——

    美國的《世界日報》在報道中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有2000萬城市青年奔赴農村邊疆,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賈宏圖**長篇紀實文學《我們的故事》中,完全呈現。”“作者像位考古工作者一樣,在北大荒和知青返城的家鄉間奔跑,尋找老知青的足跡和他們發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歷時多年,用愛和激情寫成這部書。”《光明日報》、《文彙報》、《文學報》等十多家報紙選載或連載了書中的故事。《作家文摘》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特選作品”專欄裡連載了這部作品,按語中說:您的筆忠實又藝術地記錄和保存了知青歷史,可使我們的長輩、同輩和晚輩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審視和評價這段難忘的歷史,可謂功德無量!真心希望輯錄成書,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 
    內容簡介
    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有2000萬城市青年奔赴農村邊疆,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幕,震驚中外。在下鄉北大荒的數百萬知青中,作者采寫了50個男女知青在邊塞苦寒的自然環境和艱苦卓絕勞動中的努力拼搏,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呈現了特殊年代知青的生存狀態,書中記述了知青淒美的愛情和與當地百姓患難與共的友情,也表現了後知青時代的返城知青們,借中國改革大潮中從頭再來,重新創業的經歷。

    這部紀實作品,藝術地再現了黑龍江的知青歷史,讀來感人至深,更具史料價值。

    這部書是我社2008年1月出版的《我們的故事》和2009年1月出版的《我們的故事-2》的精選本。本書三次印刷,加上第二本書,共發行三萬冊。

    我們做精選本,故事更精到,定價更低一些,可滿足更多讀者的需要。


     

    作者簡介
       賈宏圖 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省政府文史館館員。1968年5月從哈爾濱上山下鄉到北大荒,並開始文學創作。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屆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名譽委員,曾任三次擔任中國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評委。出版各種文學作品集二十餘種,四百多萬字。所著報告文學曾三次獲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獎,也曾獲“當代文學獎”和“改革開放30年優秀報告文學獎”、“徐遲優秀報告文學獎”和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目錄
    作者說明
    原序言一
    原序言二
    1、 孤獨的守望者
    2、 我不想告訴你她的名字
    3、 山路彎彎
    4、 倒在春雨裡
    5、 葉落白樺林
    6、 遲到的懷念
    7、 被遺忘在大山裡的孩子
    8、 神秘之火
    9、 走出傷心地
    10、 燃燒的青春
    11、 好喫不好餃子作者說明

    原序言一

    原序言二

    1、 孤獨的守望者

    2、 我不想告訴你她的名字

    3、 山路彎彎

    4、 倒在春雨裡

    5、 葉落白樺林

    6、 遲到的懷念

    7、 被遺忘在大山裡的孩子

    8、 神秘之火

    9、 走出傷心地

    10、 燃燒的青春

    11、 好喫不好餃子

    12、 愛的呼喚

    13、 我的引龍河

    14、 早春的芍藥

    15、 尋找自己的棺材

    16、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鳳

    17、 歸根

    18、 一個人和一條河

    19、 懺悔高崗屯

    20、 百合,美麗的百合

    21、 兩地書——437

    22、 天鵝湖

    23、 割斷情緣

    24、 樂不起來

    25、 仲夏夜之夢

    26、 孩子啊,你在那裡

    27、 美麗的代價

    28、 詩人的非詩意生活

    29、 火鳳凰

    30、 血脈相連

    31、 青春鋪就的路

    32、 堅守上甘嶺

    33、 走進大山

    34、 長眠在你的懷抱裡

    35、 生得頑強

    36、 親愛的小鴿子

    37、 長相憶

    38、 狩獵者說

    39、 前赴後繼

    40、 在遙遠的三江彙合處

    41、 荒原深處有個“烏托邦”

    42、 讓我們蕩起雙槳

    43、 燦爛的笑容

    44、 小提琴之戀

    45、 三人行

    46、 “玉強牌”

    47、 高山大海

    48、 走上高高的興安嶺

    49、 米沙的命運

    50、 有多少浪漫可以重來

    附錄

    1、陸天明白燁等作家力薦賈宏圖的知青故事

    2、與梁曉聲的通信

    3、肖復興的文章——他的故事撞擊我的心

    4、賈宏圖在上海圖書館的報告——我為知青作證
    前言
    原序言之一:
    誰來證明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
    我有一個夙願,要為“我們”――當過知青的“老三屆”――寫一部書。從2006年5月18日開始還願,用一種通俗的辦法,在黑龍江省發行量的《生活報》上開一個專欄《我們的故事》,每周一篇,經過一年以後,讀者紛紛要求能盡快結集出書。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對這本書懷有期望,這樣一來,這本書就擺在你的面前了。
    “在沒有戰爭和災荒的情況下,老三屆可以說是20世紀有文化的年青人中遭受多磨難和折騰的群體之一。他們的經歷不妨看成一段歷史的生命化縮影。文革的具體事端會漸漸淡忘,但這群人及後代卻以一種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久性的記載。”
    這話是餘秋雨先生說的,出自他的那本《文明的碎片》中的那篇《老三屆》的文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年夏天,我曾陪他夜航黑龍江,路上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原序言之一:

    誰來證明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

    我有一個夙願,要為“我們”――當過知青的“老三屆”――寫一部書。從2006年5月18日開始還願,用一種通俗的辦法,在黑龍江省發行量的《生活報》上開一個專欄《我們的故事》,每周一篇,經過一年以後,讀者紛紛要求能盡快結集出書。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對這本書懷有期望,這樣一來,這本書就擺在你的面前了。

    “在沒有戰爭和災荒的情況下,老三屆可以說是20世紀有文化的年青人中遭受多磨難和折騰的群體之一。他們的經歷不妨看成一段歷史的生命化縮影。文革的具體事端會漸漸淡忘,但這群人及後代卻以一種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久性的記載。”

    這話是餘秋雨先生說的,出自他的那本《文明的碎片》中的那篇《老三屆》的文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年夏天,我曾陪他夜航黑龍江,路上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

    關於知青的回憶文章和文學作品,我的朋友梁曉聲、張抗抗、肖復興和同代作家史鐵生、賈平凹、葉辛、陸星兒等,已寫過許多,每一篇都讓我們感動。但他們對知青運動、對老三屆的觀點卻大相徑庭。有人認為,我們和祖國一起經歷了苦難,我們在苦難中成長,有所作為,因此“青春無悔”。有人認為,我們是文革和知青運動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們把紅衛兵極左的思潮帶到了廣闊天地,給人民和自己都帶來了災難,我們應該懺悔……

    無論別人怎樣說,我還是要寫,寫我和我們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為這段歷史留下“生命化的縮影”,以告誡人們不能讓那些刻骨銘心的悲劇再次發生。也告訴人們,在那個陰風浩蕩的年代,在那邊塞絕寒之地,也曾有鮮艷的人性之花的開放。

    我要寫“知青時代”我們的苦難與風流,我還要寫“後知青時代”我們的艱辛和坎坷。我要寫我們,還要寫和我們共命運的父老鄉親。我要寫成功者的輝煌和燦爛,我更要寫失敗者的沮喪和無奈。總之寫我們中的許多人在逆境中奮發拼博,把種種人生經歷變成財富,把的苦難咀嚼粉碎,憑著一股堅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國一起從黑暗走向光明。當然我們也會反思和審視自己,由於當年的愚昧無知、狂妄自大、膽怯懦弱、自私和利已,怎樣使自己和別人的命運雪上加霜。也許上帝都會原諒我們在那個特殊的時代的錯誤,但我們還是應該毫不回避地記錄下來,那可能是我們的後代為珍貴的《人生寶鋻》。

    我在開闢專欄講述這些故事時,曾對老知青們說:

    “朋友啊,朋友,請你告訴我!

    把你過去和現在的人生故事告訴我,

    把你的苦難和幸福告訴我,

    把你的成功和失敗告訴我!

    因為――我們是時代的標本,

    我們是一代苦難的風流。

    我們走過漫長的風雪迷蒙的鼕季,

    我們的青春留在了無花的季節。

    然而我們畢竟走過來了。

    在那充滿泥濘的路上,

    我們攙扶而行,

    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跡。”

    現在我要對親愛的讀者說,請你看一看我們的故事吧,關望一下我們這群在歷史上漸去漸遠的身影!

    從1968年12月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指示、全國出現上山下鄉的高潮算起,已經四十年了。當年的知青遂漸走下歷史的舞臺,懷舊的情節,讓我們再一次走回人生的起點。跟隨戰友們的腳步,我也回到了我當年下鄉的位於大小興安嶺交界的大山褶皺裡的那個小山村,我要尋找寫滿我們愛情的那片白樺林,尋找那埋在白樺林中我的戰友的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樺林已開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已蕩然無存了。我把從地邊采來的一束鮮花放在那片地裡,點燃了從城裡帶來的黃紙,我叨念著心中的祭辭,眼淚流在臉上,滴落在地上。那黃紙化成紅色的火苗,舞動著向天上飛旋,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飛向遙遠的天際。

    回來的路上我們都沉默著,我耳邊聽起了樸樹的那首憂傷的《白樺林》――

    天空依然陰霾依然有鴿子在飛翔

    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村莊依然安祥

    年輕的人們消逝在白樺林……

    有一天戰火燒到家鄉,

    小伙子拿起槍奔赴邊疆……

    我想,我們――當年的知青何償不是因為戰火要燒到邊疆,勇敢地奔赴黑龍江,走進白樺林。我們獻出了青春,許多戰友獻出了生命!當年的2000多萬年青人義無反顧地從城市奔向農村邊疆,那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大移民!你想一下,如果這2000多萬年青人在城裡不斷地折騰下去,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大學停辦了,誰能在城裡給2000萬的我們找到飯碗!我們是懷著崇高的理想走的,我們的出走,為共和國承擔了巨大的困難!然而一代人負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價!我們真的是不該被忘記的。

    “誰來證明那些沒有墓碑的愛情和生命”?

    我來。

    那就是這本書。

    2007年6月

    原序言二:

    我們為自己哀惋  更為自己驕傲

    這是《我們的故事》的續集,上一集寫了六十幾個故事,這一集又寫了五十個故事,總算完成了要寫一百個北大荒老知青故事的夙願。但是,我的心緒還是平靜不下來。

    今年的12月22日,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整好40年,各大城市的知青都自發地組織紀念活動。每一個知青自然要對自己人生中重要的那段歷史進行回顧,但結論卻大相徑庭。也許歷史都是自己寫的,而結論要由後人來作。不過今年5月15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的《青春敘事――知青油畫展》卻石破天驚地對知青運動發表許多精彩的論斷,不僅用那些有震憾力的藝術形像,還有諸多名人在展覽序言中的表述。

    這個頗具歷史意義的展覽,因發生了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影響力有所減弱,但畫家和評論家對知青運動的新認識卻長久地寫在歷史上。這裡,我要摘述他們的意見,因為我是紀實文學作家,更習慣用別人的言與行表達自己的思想。

    “四十年前興起的城市青年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事件。一千七百萬中學畢業生以及他們的家庭,都深深地被卷入這場聲勢浩大、無可避讓的社會運動中。一代青年由城市而鄉村,由學校而社會,告別父母和家鄉,走向田野與農村。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他們在中國邊遠地區和窮鄉僻壤中揮灑汗水,辛勤勞作,磨練身體和意志,收獲成熟與堅忍。”

    ――周禹鵬(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黑龍江建設兵團4師42團上海知青)

    “老三屆知識青年以花季年華,參予了農村、邊疆的社會主義建設,他們有過歡樂、幸福、愛情的回憶;也有失敗、挫折、失戀的回味;他們英勇過,也懦弱過;他們偉大過,也世俗過;但無一不真實過……十年際遇,宛若隔世,已經雲淡風清,可甘苦猶存。一生難泯,十年無悔,恰宛如隔日,恍然歷歷在目,造就了一代人的堅毅、質樸、自律和犧牲精神,升華了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原黑龍江兵團5師55團上海知青)

    “所謂知青運動,是社會的隱痛、時代的敗筆;數千萬知青以光榮始而被遺棄終。我們不是革命者,但親歷革命的後果;我們不曾參予建設,但個個目睹了背後的代價;過去三十年,社會已經草草地安頓並打發了知青一代,此後人到中年晚年,一事無成,既不如上一代標榜革命而創建國家,也不及下一代,能以可度量的各種專業標準躋身國家棟梁。從祖國花朵、紅色青年,直到回歸芸芸草民,其中千分之一,略有所為。”

    ――陳丹青(旅美畫家、原江西寧都黃石公社石子頭大隊插隊上海青年)

    “在人類歷史上有因為戰亂和災荒的人口大遷徙,但從來沒有過一次人數如此之眾多、時間如此漫長、以純粹年輕人為主體的如此壯觀的生命大遷徙。這樣的事情,過去未曾有過,今後也不會再發生。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人類歷史上也未曾發生。上山下鄉運動,是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的歷史強音。”“知青們用自己的聰明纔智給荒原帶來文明,用自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的身軀,在黨和國家困難的時候,支撐了共和國的大廈。他們不僅將青春甚至將自己的生命托付給了自己為之奮鬥、深深摯愛的土地。歷史不會忘記知青,也不該忘記知青。”

    ――毛時安(上海美協理論藝委全主任)

    我看以上各位從不同角度對知青運動的評價,大體涵蓋了對知青運動的各種意見。說出了我想說又說不好的心裡話。對這個問題,我還有一個自己的“發明”。在看電影《集結號》時,我淚流滿面,不僅是為連長谷子地的那四十幾個為掩護大部隊撤退而犧牲的戰友,也為我們那些為承擔國家困難,而在農村、邊疆堅守十年左右的二千多萬(城市知青加回鄉務農的知青)戰友難過,如果不是鄧小平吹響了“集結號”,我們返回了城市,不知還有多少戰友,還要在那裡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生再獻子孫呢!事實就是這樣,是以犧牲二千萬知青的青春為代價,在國家經濟陷於崩潰的邊緣的時候,保持了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試想,如果無學可上、無業可就的二千萬青年人遊蕩在社會上,中國又是什麼樣子。我的“發明”,沒有藝術家和理論家說的那麼講究,但確是大實話。

    沒想到我寫的這些陳舊的“故事”受到讀者的歡迎。這本書,作家出版社版印了一萬冊,根據市場的需要,又加印了六千本,還有加印的可能。我在哈爾濱和上海搞了幾次簽名售書,都很火爆。當然買書的多數都是老知青,有給自己買的,也有一次買幾十本,要寄給在外地的老戰友的。也有“80後”給自己的父母買的,他們是知青的後代。還遇到一個女孩子買兩本,一本給母親,一本給未來的婆婆,她們都是知青。也有的青年是買給自己看的,他們在網上看到了“我們的故事“的片斷,想看全部故事,就買書了。我看到了他們在網上的讀後感,很感人的。誰說,這一代孩子冷漠,他們有如火的激情,更有冷靜的思想,應該說他們比當年的我們更成熟,這是民族的大幸。

    為了提高簽售的速度,我事先寫好一些贈言供老知青們參考,如“青春永恆”、“情繫北大荒”、“艱難歲月美麗青春”、“我們為自己驕傲”等,沒想到許多人選了“我們為自己驕傲”這一條,讓我寫在他(她)買的書上。可以肯定,他們就是陳丹青所說的那批被社會草草打發的“一事無成”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芸芸草民“。他們沒有報怨,沒有遺恨,沒有沉淪,而是樂觀地對待人生,平靜地生活。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就是馮遠先生贊揚的“堅毅、質樸、自律和犧牲精神”,也顯示了他們“此生不渝的理想境界追求”。

    我們真的該為自己驕傲。為自己苦難而壯麗的青春驕傲,為自已不屈的“知青精神”驕傲,為自己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驕傲!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但是後,我還是把這篇文章的題目確定為“我們為自己哀惋,更為自己驕傲”,因為我們中的多數人在那場“運動”中失去了青春、夢想、前途、愛情,甚至生命,這一切都一去都不復返了,難道不值得哀惋嗎?

    但是,我們還要驕傲地活著,驕傲著述說著我們的光榮。盡管都是些苦難的故事。哈爾濱醫大的退休教授陳先生是在看了汶川大地震的電視後,看《我們的故事》的,他說一樣的流淚,一樣的感受。我說,因為這些故事發生時,中國也在鬧“地震”,不過那是人禍。

    社會發展了,時不時地讀點苦難的故事大有禆益。就像喫糖太多容易得糖尿病,適當喫點黃蓮能消炎和敗火。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發展中,是不能不遭遇苦難的,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作為過來人,我們應該向我們的後代,說出一切。那怕那是多麼痛苦。

    也許這就是我為老知青代言這兩本書的原因。

    我要感謝我書中寫到的那一百多個知青戰友,無論你們的幸福和痛苦都變成了永恆的歷史。

    祝願活著的人快樂安康,祝願死去的人靈魂安寧。

    這本書權當擺在北大荒原野裡的知青墳前的一束鮮花吧!

    2008年6月5日寫於阿城鴿子洞
    在線試讀
    孤獨的守望者
    每當流過這座無名的小山,黑龍江總是放慢了腳步,浪花拍打江岸,嘩嘩作響。這時小山上的松林也搖動著枝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聲響就變成淒楚低沉的嗚咽,在江面上、在山林中久久地回蕩。
    在無名小山的不遠處,有一個不大的村落,在村落的邊緣有一棟低矮的房舍,房舍裡住著一個女人。每天日出和日落時分,她總是站在自家的門前,傾聽黑龍江拍打江岸的聲響,遙望那座無名的小山,遙望那山中被山林和荒草掩蓋了的7座墳茔。
    幾十年過去了,她還守望著這座無名的小山,守望著山下那有名的墳茔。山上的樹越來越密了,而她的頭發越來越稀了;山上的花越開越鮮艷,而她的青春越來越枯萎。想走的人都走了,她不時感到孤獨,感到悲涼。
    然而,她總是忘不了那一天,也許就是為了那一天,她還要守望下去。
    那一天是1970年5月28日。那時她還很年輕,年輕得如山上帶露的花朵。她是天津1968屆初中畢業生,和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樣,帶著理想和浪漫來到這黑龍江屯墾戍邊。她所在的建設兵團一師獨立三營二連就駐扎在黑龍江邊。連裡有一個打魚排,排裡有一個由女知青組成的織網班,她就是其中的一個。她心靈手巧,很快學會了織網,而且成了其他青年的老師。她熱愛這個工作,每當在江邊金色的沙灘上支起長長的漁網,姑娘們穿梭飛線,邊干邊唱:“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織漁網……”後來她被調到附近的一個連隊,去當織網班的班長。
    5月28日這一天,她突然覺得應該回老連隊看一看,她請假說回去取行李,實際想回去會一會小姐妹。她剛到連隊,看見織網班的伙伴正在上船,要到十幾裡外的“漁房子”織網。她也跳上了船,在船剛要啟動的那一刻,她突然想留在家裡拆洗被褥。(其實她那天有了“情況”,已經不方便行動了。)這時,站在岸上的北京知青賈延雲說:“你不去,我去!”她是姐妹中歲數小的,本來是留在家裡燒水燒炕的。她跳下了船,而讓小賈上了船。排長劉長發搖動小船,船上的7個姑娘鵲躍著向她告別的時候,當時她真有些後悔。她們都走了,給她留下一片笑聲。
    不知為什麼,那一天她總是心慌意亂的,什麼也干不下去,不一會兒就到江邊轉一轉,盼著姐妹們早點回來。傍晚時分,江上起風了,在她望眼欲穿的時候,天津知青楊大豐哭喊著跑回來了:“快去救人,船扣在江裡了!”因為她在學校學過遊泳,隻有她遊上了岸,劉排長和6個女知青全被衝得無影無蹤了!全連人馬都出動了,沿著黑龍江邊找邊喊,手電筒和探照燈把江面都照亮了。她也在其中邊哭邊喊。


    孤獨的守望者

    每當流過這座無名的小山,黑龍江總是放慢了腳步,浪花拍打江岸,嘩嘩作響。這時小山上的松林也搖動著枝葉,發出沙沙的聲響。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聲響就變成淒楚低沉的嗚咽,在江面上、在山林中久久地回蕩。

    在無名小山的不遠處,有一個不大的村落,在村落的邊緣有一棟低矮的房舍,房舍裡住著一個女人。每天日出和日落時分,她總是站在自家的門前,傾聽黑龍江拍打江岸的聲響,遙望那座無名的小山,遙望那山中被山林和荒草掩蓋了的7座墳茔。

    幾十年過去了,她還守望著這座無名的小山,守望著山下那有名的墳茔。山上的樹越來越密了,而她的頭發越來越稀了;山上的花越開越鮮艷,而她的青春越來越枯萎。想走的人都走了,她不時感到孤獨,感到悲涼。

    然而,她總是忘不了那一天,也許就是為了那一天,她還要守望下去。

    那一天是1970年5月28日。那時她還很年輕,年輕得如山上帶露的花朵。她是天津1968屆初中畢業生,和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一樣,帶著理想和浪漫來到這黑龍江屯墾戍邊。她所在的建設兵團一師獨立三營二連就駐扎在黑龍江邊。連裡有一個打魚排,排裡有一個由女知青組成的織網班,她就是其中的一個。她心靈手巧,很快學會了織網,而且成了其他青年的老師。她熱愛這個工作,每當在江邊金色的沙灘上支起長長的漁網,姑娘們穿梭飛線,邊干邊唱:“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織漁網……”後來她被調到附近的一個連隊,去當織網班的班長。

    5月28日這一天,她突然覺得應該回老連隊看一看,她請假說回去取行李,實際想回去會一會小姐妹。她剛到連隊,看見織網班的伙伴正在上船,要到十幾裡外的“漁房子”織網。她也跳上了船,在船剛要啟動的那一刻,她突然想留在家裡拆洗被褥。(其實她那天有了“情況”,已經不方便行動了。)這時,站在岸上的北京知青賈延雲說:“你不去,我去!”她是姐妹中歲數小的,本來是留在家裡燒水燒炕的。她跳下了船,而讓小賈上了船。排長劉長發搖動小船,船上的7個姑娘鵲躍著向她告別的時候,當時她真有些後悔。她們都走了,給她留下一片笑聲。

    不知為什麼,那一天她總是心慌意亂的,什麼也干不下去,不一會兒就到江邊轉一轉,盼著姐妹們早點回來。傍晚時分,江上起風了,在她望眼欲穿的時候,天津知青楊大豐哭喊著跑回來了:“快去救人,船扣在江裡了!”因為她在學校學過遊泳,隻有她遊上了岸,劉排長和6個女知青全被衝得無影無蹤了!全連人馬都出動了,沿著黑龍江邊找邊喊,手電筒和探照燈把江面都照亮了。她也在其中邊哭邊喊。

    楊大豐對她說,這一天大伙可高興了,3個小時就把大拉網織好了,然後我們劃著小船到江中的小島上去玩,一起唱歌,一起朗誦詩詞,從來沒有這樣開心過。中午,劉排長給我們做了一頓吵吵了近一年纔喫上的魚丸子,大家美餐了一頓。

    晚上回來時本來要走山路,劉排長說,晚上路不好走,我劃船送你們。那是一條小船,坐上7個姑娘,再加上劉排長就有些擠了。當時江上起風了,坐一條船不安全,排長讓我們去兩個人跟另一條大船走,那船上都是男知青和老職工,誰也不願意去。

    小船走到江中,風越刮越大,天也暗了下來。江水突然湧進船裡,船上的人本能地都站了起來,這時劉排長喊:“不要慌,不要動!”但不等我們反應,船就翻了過來……我遊出水面時,聽到有人在喊:“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回頭看,那是和她一起下鄉的天津知青章秀穎在喊,在為她鼓勁,也是在為自己鼓勁。接著就聽著戰友們的哭喊聲,後來這聲音也沒有了,江面黑森森的,看不見一個身影,死一般地寂靜。

    “我拼命地喊,可沒有人回答。我遊上岸,爬上沙灘,就往連隊跑。”

    全連人找到天亮,一無所獲。這時江畔都是人,團裡的領導和師首長都趕來了!這件事驚動了整個兵團,也驚動了北京。周恩來總理指示,要千方百計找到知青的遺體。對岸的蘇方提出嚴重抗議,認為中國有意制造邊境事端。接著這件事被上升為“政治事件”——“排長劉長發帶6名女知青投修叛國,留下楊大豐潛伏,並指使她謊報軍情,以亂視聽。”

    這個轉業軍人被開除黨籍和公職,死裡逃生的楊大豐也被審查,失去了人身自由。她被迫一遍又一遍地交待事件發生的經過,專案組想從中找出破綻。楊大豐幾乎被審問得精神崩潰了,她整宿地睡不著覺,有時大哭,有時驚叫。全連的職工人人自危。當時黑龍江省正進行深挖“蘇修特務”的運動,而地處黑龍江畔的黑河地區是這場運動的重點。這個事件被定性為“蘇聯特務策劃的裡應外合的叛逃事件”。

    大約半個月後,劉長發的尸體漂了上來。接著發現的是班長、哈爾濱青年許淑香,她衣著依舊,像在熟睡中。哈爾濱知青劉毓芳和北京知青李金鳳的尸體是在對岸被蘇方發現後,又被送回的。哈爾濱知青孫艷漂到一個爭議島上,尸體已面目全非,她身上的一張照片證明了她的身份。天津知青章秀穎4個月後纔被發現,尸體竟然完好無損。北京知青賈延雲始終沒有找到。

    “叛逃事件”也沒人再查了。他們被草草地安葬在連隊附近一座無名的小山上,賈延雲的棺材裡裝著她穿過的一件舊軍裝。連隊的知青和職工流著淚在這座小山上種了許多松樹。

    安葬的那一天,天黑沉沉的,後來下了雨。黑龍江上煙雨蒼茫,狂風嗚咽。

    從此我們的主人公——天津女知青俞宏茹變成了另一個人。她不喫不睡,整天坐在江邊哭,她說:“賈延雲是替我死的……”她一天天地消瘦下去,臉色蠟黃,目光獃滯。她被送到團部醫院,懷疑膽被嚇破了。又轉到師部醫院,診斷為肝昏迷。在小俞得病的時候,連隊老黨員宋欽柱,總讓自己的女兒去看她,有時送來煮好的幾個雞蛋,有時送一碗熱面。臨到師部醫院住院時,老宋讓女兒送去50斤全國糧票錢。俞宏茹一直在醫院住了8個月,老宋不斷派人看她。出院以後小俞又回到了這個連隊。老宋還是經常找她到家喫飯,連自家園子裡新摘下來的西紅柿、黃瓜、香瓜,都給她留著。

    這時連裡的老職工對她說,人家老宋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報答呀!干脆給人家當兒媳吧!當時她聽著臉都紅了。老宋的兒子叫宋修江,在另一個連隊當農工,她幾乎沒有見過他更沒說過話。有一次小俞在江邊遊泳,宋修江在江邊走過,在兩人目光相交的那一刻,兩人都紅了臉。女伴告訴她,那就是宋修江,你看多精神的一個小伙子,嫁給他吧!當時她的心不禁一陣激動。她本來是有男朋友的,也是知青。可是他回去探家的時候,竟和她連個招呼都沒打。也許是因為她得了病。在困難的時候是老宋一家伸出了熱情的手!如果在北大荒生活下去,這一家纔是真正的依靠。

    1973年7月15日,俞宏茹不顧家裡的反對,在連隊的一間土房裡和宋修江結婚了。當時她隻有21歲,也許還不懂愛情,但是她在宋修江寬闊的胸膛上感到溫暖,在宋修江有力的臂膀中得到安寧。成家以後小俞的病都好了。大家說,她比過去漂亮了。

    以後的日子平淡無奇。在大批知青返城的時候,她沒有走,說不清是舍不得老宋一家,還是牽掛著那無名小山上的7座墳茔。後來一個跑到江對岸又回來的人說:“我在老毛子那兒,看到一個中國小姑娘給人家喂馬,好像你們連的賈延雲!”她總覺得小賈沒有死,她要在這兒等著她。開始那幾年,每到清明節,或是5月28日那一天,她總是和大家一起爬上小山,去給她們7個人掃墓。可是後來去的人越來越少了,上山的小路也漸漸長滿了樹叢和蒿草,她想去也去不了了。

    她成了守望者,每天早上和傍晚,她都站在家門口把那座小山遙望,在煙雨朦矓的日子,她好像聽到那山裡傳來她們的歌聲和笑聲。在雨後天晴的時候,她看到那山裡飛起一道彩虹。在狂風暴雨之夜,她突然聽到她們的哭聲,這時她總是把宋修江叫醒,靠在他的肩膀上,和她一起度過一個無眠之夜。她的淚水浸濕了枕巾。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