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時代(卷二)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作者】 師永剛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89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388986
    作者:師永剛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編輯推薦

       美國主流媒體中國100年現代史


      《紐約時報》版文化大革命十年文獻


      《時代》版朝鮮戰爭中美交戰記錄


      《華盛頓郵報》版中美建交秘史


      《紐約客》版鄧小平的改革


      《新聞周刊》版蔣介石興衰故事


      《生活》版中國百年影像記憶


       一個中國  兩種表達


       一本各自表述的美國國家立場的中國實錄


       忠實記錄美國國家利益的中國一百年意見書


       中國版的《光榮與夢想》


       圖書版的《參考消息》


      《時代》周刊圍觀中國的“政治技術內幕”


       中國人了解現代百年史的“全政治內參”


       100萬字,25位學者,歷時八年,六美國主流報刊編就的一部美國觀的中國現代史,中國人了解美國主流媒體刻錄中國的方式與觀察。

     
    內容簡介

      西方如何認識中國?他們如何發現中國,發現同樣的一件事的背後與我們認知不同的部分。本書試圖探究美國人對於中國歷史的記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看待中國,如何圍觀中國的方法。


        了解他國對中國史的研究,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進而引發多層面更深入的思考為此,我們需要一本原始的,沒有任何修飾的美國人對於中國歷史的記錄方式,不管這是一種偏見還是洞見,不管是一種真知還是誤讀。


      這本美國人撰寫的參考消息式的中國現代史,對我們認識正在快速前進的中國有著積極意義!


    100萬字,25位學者,歷時八年,六本美國主流報刊編就的一部美國觀的中國現代史,中國人了解美國主流媒體刻錄中國的方式與觀察。

    作者簡介

      師永剛,曾從軍十五載,現為香港鳳凰周刊雜志社執行主編,作家,圖書策劃人,媒體研究人。內地畫傳熱潮的策劃與發起者、曾策劃編著《宋美齡畫傳》、《蔣介石圖傳》、《鄧麗君畫傳》、《切格瓦拉畫傳》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鳳凰衛視的專著《解密鳳凰》、研究《讀者》雜志的《解密讀者》、研究美國花花公子雜志的《兔子先生》與美國《時代》周刊的傳記《中國時代》等。

    目錄
    序章:圍觀者記錄的中國時間
    圖傳
    1977—1978年鄧小平曲折復出
    1979年 中國的新長征
    1980年 清掃陰霾
    1981年 社會主義的新變化
    1982年 通向世界之門
    1983—1984年中國的精神污染
    1985年 稍微減緩改革的步伐
    1986—1987年 《時代》封面人物鄧小平
    1988年 蔣經國後的兩岸
    1989年 變化中的中國
    1990年 不完全的解凍期
    1991年 必須面對的移民潮和污染

    序章:圍觀者記錄的中國時間
    圖傳
    1977—1978年鄧小平曲折復出
    1979年      中國的新長征
    1980年      清掃陰霾
    1981年      社會主義的新變化
    1982年      通向世界之門
    1983—1984年中國的精神污染
    1985年      稍微減緩改革的步伐
    1986—1987年 《時代》封面人物鄧小平
    1988年      蔣經國後的兩岸
    1989年      變化中的中國
    1990年      不完全的解凍期
    1991年      必須面對的移民潮和污染
    1982年      正在崛起的巨人
    1993—1994年下一個超級大國
    1995—1996年遏制中國及中國的未來
    1997—1998年網絡與中國新時代
    1999年(A) 現代化中國軍隊
    1999年(B) 新的心態,新的形勢
    1999年(C)   美國導彈和考克斯的挑釁
    2000年(A) 新世紀的挑戰和機會
    2000年(B)   迷失的網絡一代人
    後記:制造中國版《光榮與夢想》

    前言

    序章圍觀者記錄的中國時間


     


    一本或者更多的美國報刊的中國觀念,


    傲慢或者偏見,指路牌或者參考消息,


    關於選擇美國的幾本主流媒體作為對中國現代歷史記錄的補充的想定。


     


    西方如何認識中國?他們如何發現中國,發現同樣的一件事的背後與我們認知不同的部分。他們的立場,以及價值觀,甚至他們為什麼會記錄,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並不重要的某一部分事實,或者他們發現的與我們同樣經歷的歷史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或者判斷。巨大的差異,甚至立場鮮明的對立,或者干脆就是隔山打虎的胡思亂想的結論,但一切就這樣被他們記錄了。


    這種無奈也許從很早就開始出現了。在19世紀的時候,馬可·波羅或者西方的探險者就開始了他們自己的親歷記事。故事像是發生在天國,遙遠、神秘、華麗、偉大、傳奇、輝煌,這些獻辭天生符合歷史中對於1900年或者更早的中國的歷史描述。而其後的歷史則在1900年之後的西方目擊者中,開始變異了。他們對於中國的好奇,像對一個正在發生的變化中的神秘事件的仔細探聽或者歷險。帝國的崩潰、新世界的出現、落後愚昧的農民和軍閥、帝王式的新統治者,溥儀、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鄧小平,日本人、美國人,“二戰”、抗戰、帝制、新共和以及政權,革命者的紅色蘇維埃、新中國,逃到臺灣的中華民國,英國、葡萄牙遺落的兩個殖民地……“文化大革命”、偉人的離去,開放、奧運……中國從來沒有一個百年經歷如此多的巨變,如此多的災難,如此多的奇跡。這一切全在一代人或者兩代人、三代人的眼前發生了。這個百年如此豐富,又如此經歷不凡。而這樣的歷史,在每個記錄者的筆下都發生了變異。那些歷史的撰稿人所寫的“正在發生的中國時間”,則不斷地提醒著我們,他們對於這段歷史的真實圖景或者假像,甚至誤解。


    東西方的經緯使東方人與西方人的認知如此截然不同,卻又高度一致。共同的利益以及對於世界的想像力,包括我們需要發現的事件的西方位置,對於行進的、改革的、開放的,以及更加希望得到認同的中國人來講,如此急切,也更加重要。


    而對於身處這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這一切意味著他們需要更多的坐標,或者路牌。


    而在更多的路牌中間,在中國的這一百年間經歷天翻地覆變化的時候,美國——這座世界文明突然出現的高峰,則在平靜地延續著他們的歷史。而他們所擁有的價值觀或者文明,使這些圍觀者們,則從很久以前就開始記錄著遠在東方的中國。


    這些記錄者中,就有《時代》周刊的背影,就有《紐約時報》的眼神,就有《紐約客》的文化注視,就有《新聞周刊》的報告中的隻言片語,就有已退出歷史舞臺的《生活》雜志的中國影像……


    美國人的主流媒體群所記述與想像的一百年間的中國,代表著某種文明對於另外一種文明的打量,甚至好奇。一部美國主流媒體群版本的中國百年現代歷史,就這樣無意中形成了。


     


    這些媒體在中國的聲名之大遠超過中國人對它的了解。如《時代》周刊,這本號稱全球有影響力的美國新聞雜志,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美國人所描述的“歷史的基本草稿”。它巨大的被“神話”了的影響力與它所謂的 “《時代》好像是由一個人之手寫出來給另一個人看的立場與記述”的風格,使這份誕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雜志,不僅成為美國人創立的價值觀下描述世界歷史的方式,甚至許多世界知名的新聞周刊,例如美國的《新聞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德國的《鏡報》甚至中國的一些著名雜志在封面設計、內部新聞的分類上都借鋻了《時代》的方式。


    但這本雜志對於中國人來說仍然很陌生與神秘。許多中國人隻知道它的名字卻很少見到過這本雜志的全面目。這個悖論具體體現在一些知識分子或者學者或者一些可以真正接觸到這本雜志的人所制造出來的假像。至少在20世紀80年代後的今天,我們可以無數次地聽到《時代》所評選出的某人成為它的封面人物,從《參考消息》或者官方的新聞機構透露出來的隻言片語讓許多人對這本神秘的、陌生的英文雜志心生好奇。它是西方的官方新聞代言。這種可怕的價值觀就這樣在一部分中國讀者的心目中誕生了,哪怕這是一本自由主義至上,甚至它的創辦人盧斯或者歷任的主編們所曾經持有的反華立場。雖然這一切在盧斯去世前數年,反華態度纔開始有所轉變。中美建交後,對華報道纔變得比較充分、客觀。


    關於《時代》對於中國的報道的開始,許多人都把這歸結於曾在中國遊歷過的盧斯的中國情結上,但我更願意認為,這一切隻在於《時代》作為一份雜志的雄心與對中國的尊敬而進行的遙遠的描寫,而盧斯的中國情結恰好成為一個理由而已。精明的盧斯很早就發現了中國的重要,他在早創刊的前三期就開始零散地介紹中國。雖然隻有幾百字或更少的介紹,但繫著辮子的中國,走向共和的中華民國,仍然被他們快速地介紹給美國。中國就這樣偶然地出現在了這份雜志上。一位資深的媒體研究者稱,“在早期,《時代》對中國的報道涉及政治層面的比較多,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中國開始在世界的經濟舞臺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時代》也相應加大對中國報道的力度,同時也拓寬了報道的範圍,把中國的文化、體育、教育、經濟等多個層面的東西介紹給世界。”


    《時代》雜志告訴世界的中國是這樣的:他們刊登了至少500萬字關於中國的報道。、周恩來、鄧小平、蔣介石、宋美齡等50多位中國人成為《時代》的封面人物。而更老牌的《紐約時報》對於中國報道的介入,則可以延伸至晚清。這家自19世紀中期創刊,歷經150餘年仍踞美國乃至西方主流媒體的領袖地位的老牌報紙。至少在1854年,就有文電從晚清的北京傳送至遙遠的紐約,而晚清的中國,正經歷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從神秘封閉的東方老大淪為“東亞病夫”,帝制遭遇千年未遇之質疑,士大夫政治沒落,積弱之國,以及西洋初遇中華時的踫撞,都在遭遇前所未有之變。《紐約時報》以當時中國人還未具備的近代眼光和技術,即時、全面、連續地觀察和記錄了這段歷史,這種跨越百年的文獻式的報道方式,令人驚嘆。而由《紐約時報》的晚清變局之報道集《晚清的帝國》,在中國出版後,更是以其獨具一格的報道模式與視角,而被評價為“這是力圖以時報原始資料重現一個世界大國之編年史的偉大嘗試”。而這家報紙至少自晚清至今,刊發了關於中國方面的報道達數千篇,近百萬字。這種獨特的美國主流報刊群對美國主流社會形成美式“中國觀”的影響線索進行了實證的探索。這些媒體對於中國的關注與《時代》上的中國,相映成章,一個即時性的甚至帶有美國式的中國觀就此形成。而他們這種連續性的報道,則間接地撰寫了一本獨特的美國史觀的中國的現代史。


    另一本雖然已走入歷史的美國《生活》雜志,則用影像記錄了他們認識的中國。那些他們理解的中國人的肖像,拂去歷史的塵埃,仍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的中國表情,帶著初次面向世界的生澀與靦腆。這些美國主流媒體所描述的中國,代表著美國人對於中國自晚清以來的觀察,以及認識。


    這份報紙對於中國的某種關切,更多的時候在於他們試圖找到了解中國人的方法。而他們在自己的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天的報紙中關於美國觀察中國的方式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中國不是一塊‘禁地’,在空中已有間諜衛星的年代,已經沒有‘禁區’”。中國領土的總面積比美國50個州的總面積稍大,在美國偵察衛星的鏡頭下,中國的一切暴露無遺。然而在世界上眾多的國家中,數中國為神秘,其神秘令世界好奇。……


    對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一個很容易理解,另一個則讓人喫驚。個答案是美國對中國了解並不多,因為中國非常神秘,從而掩蓋了一些事實,讓人捉摸不透。另一個讓人喫驚的答案是,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除了有可能比不上蘇聯,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


     


    一個在中國研究了20多年中國問題的專家說:“‘漢學’現在在美國非常流行,現在美國有10個比較大的和50個比較小的學術中心在研究中國,約有5000

    對中國的觀察與研究已成為美國政策演變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為了取得必要的資料,做出現實的分析,美國政府和學術界的專家們都在利用大量各種各樣的公開和非公開資料。美國的領事館位於中國香港,在那裡有一個翻譯組,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中國期刊,有些期刊還是從偏遠的地方偷運出來的。北京的電臺廣播以及其他一些內部電臺的廣播,都在美國設在中國周邊的先進偵聽設備的監聽之下。無人駕駛飛機、高空飛行的U2飛機和衛星照相記錄下公路、鐵路、鋼鐵廠、油井、核工廠、導彈射擊場和軍隊的行動。他們很早就預報了中國3顆原子彈爆炸的時間。這種圍觀者的心態在《時代》雜志以及後來的《新聞周刊》的字裡行間彌漫,到處都是他們無法想像的世界,有關中國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政府和學術界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面臨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去梳理和鋻別這些資料。


    這就是他們分析出來的中國的方式。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分析方法包括認真閱讀中國的報刊,主要是兩報一刊,他們會從上面領導人的排位來分析出領導人的地位以及政治動向。他們甚至會認真地分析一些中國人甚至也不在意的《人民日報》社論的字眼,或者公報中的部分說法,這些美國人就從與我們一起所看到的報刊與宣傳中,推斷一個他們所要認識的中國。比如他們會從報刊上的出現次數來判定他是否得病了,而數個關於毛生病的不實的推測就在這些報刊上出現。以至於中國與西方形成了一個有趣的互動,一旦有這樣的猜測出現,中國方面必然會安排這位領導人在公眾中出現一次,比如讓毛接見一位無足輕重的來訪者,而鄧小平的復出也是如此,他在被打倒的一年後,突然出現在了一次宴請中。這些就是美國人描述的中國政治,以及他們認為的中國故事。


    而現在,美國人了解中國顯然比以前容易多了,互聯網打開了這扇窗戶。現在的問題是,關於中國人的信息浩如煙海,突然撲面而來,這反而增加了他們尋找有效信息的困難。因為更重要的信息與情報被淹沒了,他們必須要找到相匹配的方法。


    但顯然,我們仍然可以從這幾家主流的美國媒體上看到仍然是誤解或者可以賣出大價錢的關於中國的“負面新聞”。這使中國讀者非常不能理解,甚至部分地導致了他們對這些媒體的不信任。奧運期間的CNN,就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的標靶。但形成這種誤解的原因,則在於“那些編輯和選取這些新聞的人隻不過是服從於他們這個行業裡的市場原則,越負面,越有人看;爆炸性新聞是有市場的;好消息等於沒有消息。”“很多中國城市居民對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感到比較滿意,不會成為幫助報紙熱銷的頭條新聞。”這個由美國著名學者羅德所講述的關於西方的媒體對於中國的想像與報道模式,代表著美國主流媒體的基本價值觀。一切首先得是賣點,然後纔是政治的平衡。


     


    從一本或者更多的美國報刊裡發現民族主義、種族主義、自我優越感,以及對於另外一個國家的嘲諷或者居高臨下的偏見,在《紐約時報》、《時代》、《新聞周刊》、《華盛頓郵報》、《生活》的字句裡,俯拾皆是。他們描述中國的態度帶著冷戰時代的政治見解,甚至誤解。


    這些媒體在20世紀60年代的語辭充滿著意識形態氣質。大部分的描述除了讓現代中國人充滿好奇與神秘甚至新鮮之外,更多的部分則是一些誤讀,他們大量的美國式隔山炮般的解讀,使這些描述的準確性充滿著想當然的結果。甚至把一些他們不熟悉的人的故事加到另外一個人的身上,那些初出茅廬的新記者們會用大量的形容詞來表達他們對於某個人的情緒性的描寫。而這種方法也體現在《時代》、《紐約時報》等報刊上,即使他們的記者還不能常住中國的時候,也大致如是,這使他們某一時期的報道看上去令人喫驚,如此明顯的錯誤甚至猜測會出現在這些以獨立報道聞名的報刊上。而這些錯誤多次被他們所報道的中國人詬病,甚至懷疑他們的真實意願。這種報道的不專業違背著基本的《時代》價值觀,或者《紐約時報》的獨立性。事實上,對於《時代》雜志的盧斯來說,價值觀在他喜歡中國的蔣先生或者臺灣的時候,就開始有失公允了。這使我們對於任何可能堅決地持有公平的價值觀的寫作略帶著有些絕望的心情。


     



    在線試讀
    鄧小平曲折復出
    1977-1978年
    鄧小平有望復出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一周年的活動中,出現了要求立即恢復鄧小平職務的大字報。
    1977年1月中旬,在香港有謠傳說,鄧小平實際上已經被任命為總理。鄧小平有可能復出的個政治跡像是來自北京的銀幕上所放映的紀錄片《 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 》,影院中回響著鄧小平在周的追悼大會上致悼詞的聲音。此後,100多萬臂纏黑紗的中國人湧向天安門廣場,他們哭泣著,高唱《 國際歌 》。不一會兒,整個廣場似乎都被大字報( 幾乎永遠是政策變化的預兆 )覆蓋了,它傳遞著一個準確無誤的信息:“我們要求立即讓鄧小平出任總理;不要再讓8億人民等待;鄧小平當總理,周總理可以含笑九泉。”
    鄧小平的復出從某些方面來說是一個政治奇跡,因為他已經兩次在批鬥中幸免下來。60年代,鄧小平作為黨的總書記,他開始從“大躍進”立場上退縮,傾向於進行溫和的經濟改革。
    有關鄧小平復出的猜測在1977年1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華國鋒及其12人政治局連續而且公開地出席紀念周恩來的活動。但鄧仍然沒有露面。自從鄧再次露面以後,華的公開的活動就是與來訪的洪都拉斯共產黨代表團舉行會談。
    鄧小平再次復出
    1977年7月北京的新華社宣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表決通過重新起用73歲的鄧小平,恢復他的副總理、黨的副主席和軍隊總參謀長職務。同時,公報說,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已經被從黨內清除出去,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鄧的歸來也是中國在過去20年不穩定的發展時期中具有戲劇性的起起落落。

    鄧小平曲折復出


     1977-1978年


    鄧小平有望復出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一周年的活動中,出現了要求立即恢復鄧小平職務的大字報。


    1977年1月中旬,在香港有謠傳說,鄧小平實際上已經被任命為總理。鄧小平有可能復出的個政治跡像是來自北京的銀幕上所放映的紀錄片《 敬愛的周總理永垂不朽 》,影院中回響著鄧小平在周的追悼大會上致悼詞的聲音。此後,100多萬臂纏黑紗的中國人湧向天安門廣場,他們哭泣著,高唱《 國際歌 》。不一會兒,整個廣場似乎都被大字報( 幾乎永遠是政策變化的預兆 )覆蓋了,它傳遞著一個準確無誤的信息:“我們要求立即讓鄧小平出任總理;不要再讓8億人民等待;鄧小平當總理,周總理可以含笑九泉。”


    鄧小平的復出從某些方面來說是一個政治奇跡,因為他已經兩次在批鬥中幸免下來。60年代,鄧小平作為黨的總書記,他開始從“大躍進”立場上退縮,傾向於進行溫和的經濟改革。


    有關鄧小平復出的猜測在1977年1月得到進一步的證實。華國鋒及其12人政治局連續而且公開地出席紀念周恩來的活動。但鄧仍然沒有露面。自從鄧再次露面以後,華的公開的活動就是與來訪的洪都拉斯共產黨代表團舉行會談。


    鄧小平再次復出


    1977年7月北京的新華社宣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表決通過重新起用73歲的鄧小平,恢復他的副總理、黨的副主席和軍隊總參謀長職務。同時,公報說,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已經被從黨內清除出去,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鄧的歸來也是中國在過去20年不穩定的發展時期中具有戲劇性的起起落落。


    鄧小平的復出( 人們期待已久 )被蒙上神秘復雜的色彩。他官復原職的個信號是出現在1977年7月下旬,當時北京的一張大字報突然進入人們的視野。這張40英尺長的大字報寫在黃色的紙上,醒目的黑字呼吁中國人民熱情歡迎和堅決支持鄧小平官復原職。然而,當天夜裡,大字報被清除了,所有的信息痕跡都被從牆上刮了下去。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推測,大字報是一些鄧小平的狂熱支持者為加快其重新掌權而進行的嘗試。然而,觀察家們也注意到,今年春天曾在北京和廣州出現的大字報還曾宣稱鄧小平被任命為總理,後來證明都是假信息。然而,在張大字報消失後的第二天,又有幾份類似的大字報貼了出來。外國駐京記者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響遍大街小巷,估計那是在進行遊行的彩排,準備慶祝鄧小平的復出。


    早些時候,100多萬參加慶祝活動的人沿著冒熱氣的街道,湧向北京天安門廣場,僅僅在15個月前,有人還曾在這裡猛烈抨擊過鄧的“反革命背叛”行為。由於受鄧復出的鼓舞,他們揮動著數千面旗幟,打镲敲鼓吹喇叭,燃放爆竹和煙花。在上海,有50萬人走出來慶祝。與此同時,北京電視臺播放了一部反映中國新領導層的影片剪輯。在華國鋒的右邊坐著鄧小平,在華的左邊是78歲的國防部長葉劍英。


    據新華社的公報說,7月16日至7月21日,160名中央委員在北京舉行會議。會議的目的是:討論恢復鄧小平的職務和對“四人幫”的後處理決定。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華國鋒對鄧小平政策的支持態度。


    雖然鄧是毛長征時期的老戰友,直到20世紀60年代,一直與保持密切的私人關繫,但鄧不同意毛1958年搞大躍進的做法,它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災難性的打擊,特別是在農業領域,後果更加明顯。在“大躍進”的後期,當時作為黨的總書記的鄧小平,推行了一個為恢復經濟的農業改革計劃。在1962年的一次講話中,鄧稱 “為達到增加農業生產的目的,可以千方百計,哪種形式能夠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不管黑貓白貓,隻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鄧的這一思想後來一直伴隨著他。


    兩年以後,鄧第三次被打倒,原因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立場。為防止科學院受到衝擊,鄧於1975年宣稱:“科學院是搞科學研究的,不是研究白菜和大豆的。”他很實際地認為:“資產階級的科學家也能做貢獻,讓他們工作遠遠強於讓他們閑坐在那裡無所事事。”


    鄧小平還提出全中國的工業都要置於中央的監管之下。鄧還主張對“一部分工人”采取提高工資和其他刺激措施,提高生活水平。他指出:“如果沒有足夠的蔬菜和肉類,工業生產怎麼能夠正常進行?”他說:“搞平均主義是錯誤的,它否定差異的存在,不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際外交的以賽瑪利


    紐約時報 》的文章表明,美國駐臺北領事館的簽證窗口已經成了華盛頓—北京關繫一個可靠的晴雨表。當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外交聯繫更緊密時,就會有許多臺灣人申請獲得美國居住權。如今這一活動又變得非常活躍了。


    雖然臺灣島內的生活依舊,但在這個250英裡長、距大陸海岸線100英裡遠的島內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緊張的跡像了。農民、出租車司機和商人們都會緊張地向美國的遊客們詢問關於卡特當局承認北京的時間表。許多大學也已經開始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提供翻譯服務,這樣臺灣人就可以用英語向華盛頓政府說明他們的擔憂。近幾個星期裡,已經有大約142000封信函寄往白宮和國會。臺灣的香煙上也不再是“吸煙有害健康”的警告,取而代之的是鼓舞民眾士氣的口號:“保持自尊、自強,臨危不驚。”


    當然,保持冷靜並不意味著放棄。遠非如此。他們已表示拒絕放棄其基本的原則立場——北京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因此蔣介石1949年逃離大陸後,在臺北建立起來的國民黨政府現在已成了外交領域的以賽瑪利( 譯注:《 聖經 》中的人名,意為被遺棄的人 )。自從1971年臺灣被逐出聯合國,讓位於北京之後,共有39個國家已經和臺北政府斷絕了外交關繫。迄今為止,隻有23個國家還與臺灣保持著外交關繫,其中重量級的國家也隻有美國和堅定反共的沙特阿拉伯這兩個國家了。


    初,包括蔣介石的兒子、67歲的蔣經國先生在內的許多臺灣領導人,都希望卡特總統擱置與北京政府恢復邦交關繫的舉動。他們指出,共產黨政權還沒有達到卡特總統的人權標準。但這一渺茫的希望已經破滅了,6月份美國國務卿萬斯在一次講話中宣布華盛頓政府決心加快與北京政府邦交恢復的進程——根本就沒有提及臺灣。


    盡管如此,臺灣在美國的遊說活動仍舊保持相對低調。擁護臺灣的人士已經盡力在許多市議會和州立法會通過決議,反對“以臺灣利益為代價”和北京建立全面外交關繫( 現已在21個州的立法會通過了決議 )。臺灣港口城市高雄的官員們與喬治亞州的普萊恩斯市發表姊妹城市宣言,並邀請莉蓮小姐前來訪問( 被她禮貌地回絕了 )。在華盛頓,因為“韓國門”丑聞,臺灣的遊說活動已經降溫了。文化和經濟的交往仍在繼續。但是臺灣駐華盛頓大使詹姆士C.H.申介紹說,因為“TONGSUN公園綜合征”,國會議員已經停止了訪問臺灣。到該計劃停止之前,約有30名國會議員及他們的工作人員近200人已訪問了臺灣。


    迄今為止,臺灣的緊張還隻是在外交方面的,而不是經濟方面的。現在臺灣已經是一個微型的工業強區。雖然,其人口隻有1660萬——僅為中國大陸的1/50,但是它與美國的貿易額在去年達到將近5,比中國大陸多出了14倍。臺灣經濟的迅猛增長——自60年代以來絕大多數年份都高於10%——已經使其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17。在1974—1975年間全球範圍的經濟衰退期間,臺灣的通貨膨脹率曾一度盤旋升至40%,但從那以來臺灣當局已經使其降到了3%以下。


    一些國家雖然和臺灣切斷了官方聯繫,但是臺灣注意通過建立準官方貿易和文化辦事處的方式,與這些貿易伙伴保持了關繫。這些“私下”關繫中重要的當屬和日本的關繫,日本與臺灣之間所謂“交流聯合會”的工作人員都是一些“暫時請假”的外交部官員。1972年日本斷絕了與臺北政府關繫並與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繫,與此前相比,現在日本和臺灣的貿易額還有所增長。


    那麼對於和美國斷絕關繫,臺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緊張和擔心呢?一些專家認為,美國放棄對臺灣的防務承諾將會導致這樣的後果:北京政府更有恃無恐,將盡力通過以經濟報復相威脅或軍事行動把在臺灣的外國公司和投資者們嚇跑。“如果一些人被嚇跑了,”一位高級政府官員說,“這對我們來說,其經濟後果可能會是災難性的。”


    臺灣很可能具備了抵擋大陸軍事進攻的能力。臺灣空軍擁有500架飛機,還配備了性能先進的美國F-5E殲擊機,被認為是優越於大陸那些落後過時的飛行編隊;另外,解放軍也不具備使部隊登陸臺灣島所需的兩棲登陸艦。不過,如果美國決定斷絕和臺灣的官方關繫,這可能會大大挫傷臺灣人的士氣。但是如果真是要斷絕關繫,在發生之前是無法知道臺灣終失去其強大的盟國將對其造成多大的精神打擊。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