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好日子:我們的小康路(精裝)——南京大學口述歷史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陳勇、武黎嵩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996722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9967226
    作者:陳勇、武黎嵩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8月 

        
        
    "

    編輯推薦


    ★全面奔小康,中國做對了什麼?
    ★一本書講透“蘇大強”為什麼這樣強?
    ★蘇版脫貧“學霸”的逆襲故事!

    《好日子》,致敬新時代小康路上的追夢人——
    一本書,洞悉鄉村巨變的中國樣本
    新時代鄉村振興偉業的現實寫照
    一個村莊的小康之路,濃縮了大中國鄉村振興偉業的光輝歷程。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三十六份來自村頭地角的鮮活記錄,一枝一葉見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方方面面。
    耄耋之年的老阿婆說:“共產黨的干部是我們的活菩薩;”
    與共和國同齡的老黨員說:“黨員就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走村串巷的鄉村醫生說:“夜半騎車出診再也不會掉進河裡了;”
    扎根基層的鄉村教師說:“教育改變了鄉村落後的模樣;”
    嫁到金華的外埠媳婦說:“我從不後悔嫁到金華村來;”
    定居金華村的務工者說:“安家在金華是一種幸福;”
    留學歸國的金華新青年說:“歸來萬裡,獨戀原鄉;”

    “40後”古稀老人說:“喝水不忘掘井人;”

    ★全面奔小康,中國做對了什麼?

    ★一本書講透“蘇大強”為什麼這樣強?

    ★蘇版脫貧“學霸”的逆襲故事!

     

    《好日子》,致敬新時代小康路上的追夢人——

    一本書,洞悉鄉村巨變的中國樣本

    新時代鄉村振興偉業的現實寫照

    一個村莊的小康之路,濃縮了大中國鄉村振興偉業的光輝歷程。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三十六份來自村頭地角的鮮活記錄,一枝一葉見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方方面面。

    耄耋之年的老阿婆說:“共產黨的干部是我們的活菩薩;

    與共和國同齡的老黨員說:“黨員就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走村串巷的鄉村醫生說:“夜半騎車出診再也不會掉進河裡了;

    扎根基層的鄉村教師說:“教育改變了鄉村落後的模樣;

    嫁到金華的外埠媳婦說:“我從不後悔嫁到金華村來;

    定居金華村的務工者說:“安家在金華是一種幸福;”

    留學歸國的金華新青年說:“歸來萬裡,獨戀原鄉;”

     

    “40後”古稀老人說:“喝水不忘掘井人;

    “50後”金華村民說:“金華的好都是因為黨的政策好;

    “60後”婦女主任說:“我為建設小康穿針引線;

    “70後”超市老板說:“我幸運得不可言喻;

    “80後”村干部說:“農村是發揮纔干的大舞臺;

    “90後”新青年說:“就算給我一千萬,我也不舍得離開金華村;

    金華村民的口述,情感真摯,有溫度,接地氣,見微知著。受訪者將自己的致富體驗,將自己對黨、對祖國、對家鄉的濃情厚意傾注在字裡行間,雖然,《好日子》記錄的隻是一個村莊的小康故事,但這小小的切片,令我們深深感受到:在黨的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給中國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帶來的巨變。千言萬語,百姓心聲,凝結成這發自肺腑呼喚——《好日子:我們的小康路》。

     
    內容簡介

    有人說,2020年注定是用來見證奇跡的。新年伊始,中國力量便不斷書寫著中國風采。神州萬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無疑是2020年中國人生活中*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康不小康,變化看老鄉。在重重考驗面前,“蘇大強”脫穎而出,領跑全國,當仁不讓地成為全面奔小康隊伍裡虎虎生威的生力軍。江蘇的脫貧攻堅靠什麼?江蘇決勝全面小康經驗何在?一個村落的小康故事,講透“蘇大強”為什麼這樣強?

    金華村,它曾經是“赤貧”與“落後”的代名詞。條件差、底子薄、開發難,村民紛紛背井離鄉,舉家外逃。40年改革開放,40年砥礪前行,今天的金華村家家戶戶、園林別墅,一舉成為“蘇大強”*爭氣的脫貧“明星仔”、小康“課代表”。

    《好日子:我們的小康路》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走訪了36位金華村農民,采集中國農民40年變遷口述生活史,傾聽農民兄弟的悲歡迭起的奮鬥故事,記錄他們對鄉村巨變的真摯感受,分享他們對小康社會建設的深切觀察與殷殷期許。

    作者簡介

    《好日子》主編

    武黎嵩,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當代口述歷史研究領軍學者,

    陳勇,江蘇昆山人。1997年9月參加工作,江蘇省委黨校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研究生學歷。現任昆山市檔案館長、地方志辦公室主任。

    目錄
    築夢金華(武黎嵩、萬熙雯) / 010
    做老百姓的“擺渡人” / 1
    我在村裡教娃娃 / 2
    那一年我懂得了“擔當”的重量 / 3
    一路走來,分不清臉上是雨水還是淚水 / 5
    “共產黨的干部是我們的活菩薩” / 8
    經濟就是村民的“著肉布衫” / 10
    “擺渡”島民住進了“蘇州園林” / 12
    這是我此生做過的有意義的事 / 14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17
    國家強,老百姓也強 / 18
    纖繩上的舊時光和苦日子 / 19
    我們奮鬥,我們幸福 / 21
    喝水不忘掘井人 / 25

    築夢金華(武黎嵩、萬熙雯) / 010

    做老百姓的“擺渡人”  /  1

    我在村裡教娃娃 /  2

    那一年我懂得了“擔當”的重量 /  3

    一路走來,分不清臉上是雨水還是淚水 /  5

    “共產黨的干部是我們的活菩薩” /  8

    經濟就是村民的“著肉布衫” /  10

    “擺渡”島民住進了“蘇州園林” /  12

    這是我此生做過的有意義的事 /  14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17

    國家強,老百姓也強 /  18

    纖繩上的舊時光和苦日子 /  19

    我們奮鬥,我們幸福 /  21

    喝水不忘掘井人  /  25

    “貧苦”是舊時代鄉村的標簽 /  26

    “老黨員”就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  28

    我們的腳步丈量著金華村的巨變  /  31

    隻有社會主義纔能救中國 /  32

    金華村真正走了一條美麗鄉村路 /  34

    改革開放,一年更比一年強  /  37

    兩任書記對金華村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  38

    改革開放後,生活好起來 /  38

    從赤貧到小康  /  41

    讓人想要逃離的舊金華 /  42

    新農村從“廁所革命”起步 /  43

    金華“夕陽”無限紅 /  45

    一切都要感謝我們的共產黨  /  49

    黨培養了我,黨教育了我 /  50

    做一個“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文藝老人 /  53

    金華的好都是因為黨的政策好  /  57

    花草都被偷喫了 /  58

    部隊這個大熔爐 /  59

    我們的扁擔都挑斷了 /  60

    被水“圍”出來的臘肉特色 /  61

    一路通,路路通 /  63

    我的鄉村醫生生涯  /  67

    做醫生是因為熱愛 /  68

    夜半騎車再也不會掉進河裡了 /  70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鄉村  /  73

    實心實意搞現代化建設 /  74

    我教學生自強不息地奮鬥 /  76

    算盤聲裡的致富經  /  81

    苦樂都在水上搖 /  82

    脫貧致富先修路  /  83

    民俗是生活變革的一面鏡子 /  87

    舌尖上的小康  /  91

    行路難,求學苦 /  92

    大家全都富起來了 /  93

    脫貧的橋,致富的路  /  97

    苦日子逼出來的特色臘肉 /  98

    三代婚俗看脫貧 /  99

    家家戶戶,花園別墅 /  100

    把好日子過出鄉村特色來  /  105

    我見證了金華村的巨變 /  106

    民以食為天 /  107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安居樂業 /  109

    小汽車開到了家門口 /  111

    家長裡短話小康  /  115

    我幸運地遇到了四個好人 /  116

    粉牆黛瓦、濃濃鄉情是我家 /  118

    腌篤鮮,穿新衣 /  119

    給力的福利政策 /  121

    隻要長壽,好日子就能一直過下去  /  123

    有電視機就是光榮 /  124

    我在田間治病救人 /  125

    把新娘“搖”回去就算結婚了 /  126

    年過得越發有滋有味起來 /  127

    健康是要緊的福利 /  128

    我也住上了小別墅  /  131

    我赤著腳上學,讀完了高中 /  132

    在村辦企業工作的苦辣酸甜 /  132

    喫住行裡話今昔 /  134

    婦女主任為建設小康穿針引線  /  139

    金華村的干部做事認真 /  140

    村婦女主任的艱辛 /  141

    我們蹚過苦河,如今住上了園林  /  145

    種“隔江田”,那時候金華人過得好苦 /  146

    熬苦日子,生活就像悶頭遊水 /  148

    有橋有路,幸福從“腳下”開始延伸 /  151

    共產黨的干部領導管理有方  /  157

    喫肉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呀 /  158

    我在金華村工作了差不多一輩子 /  160

    鄉下人也住上了小洋樓 /  161

    我整個人生都變得舒坦起來了  /  165

    大家都開始向往鄉下了 /  166

    從苦日子過到甜日子 /  167

    我幸運得不可言喻 /  169

    我從不後悔嫁到金華村來  /  173

    作為金華村民,我感到很幸福 /  174

    好日子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  176

    新農村,大變樣  /  179

    怎麼也想不到會過上這麼幸福的日子 /  180

    的奢望是喫上一塊紅燒肉 /  181

    我和金華有緣分 /  183

    我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座大公園裡 /  184

    安家在金華是一種幸福的體驗  /  189

    金華村的人都比較善良 /  190

    保持好心態,有付出就有收獲 /  192

    幸福中國家  /  195

    兒時的田野樂趣 /  196

    帶著花生米看露天電影 /  197

    逼上梁山也要干 /  199

    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  201

    金華村的老人真幸福 /  203

    從“富起來”到“美起來”的金華村  /  207

    能喫上紅燒肉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 /  208

    金華村的變化真大啊 /  210

    五支隊伍共建美麗金華  /  213

    撿稻穗,看星星,不亦樂乎 /  214

    我要穿新衣服 /  215

    五支隊伍,大美金華 /  216

    生活,是一朵慢慢開放的花  /  219

    清貧中自娛自樂 /  220

    船去車來,節節高的生活 /  222

    開滿鮮花的村莊 /  223

    農村是發揮纔干的大舞臺  /  227

    沒有玩具的年代 /  228

    要致富,不要污染 /  229

    村干部工作如繡花  /  233

    江南水鄉看金華 /  234

    柳暗花明又一村 /  235

    村裡的工作千頭萬緒,尤其需要耐心 /  237

    我見證了金華的改變  /  241

    一碗青菜喫兩三天 /  242

    一座橋改變了金華 /  244

    歸來萬裡戀原鄉  /  247

    香甜是童年的滋味 /  248

    一座橋,接渡著從貧乏走向豐裕的金華今昔 /  251

    人是畫中景,家是眼中畫 /  253

    鄉情不改是金華  /  259

    溫馨鄉情是我成長的搖籃 /  260

    真的很為家鄉自豪 /  262

    年味十足話金華 /  263

    就算給我一千萬,我也不舍得離開金華村  /  267

    有一種純粹的甜,叫作童年 /  268

    適合養生的家園 /  269

    讓青春在金華閃光  /  273

    關於路的老故事 /  274

    總有一種情懷常駐心間 /  275

    美金華路,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小康路  /  279

    走穩特色發展之路,再創新經濟增長點 /  280

    共建公共服務,孵化智慧鄉村 /  282

    黨員帶頭,群眾跟上 /  284

    愛心慈善,精神文明的標杆 /  286

    一枝一葉見證全面小康 /  287

    附錄一:金華村簡介  /  290

    附錄二:金華村大事記  /  293

    附錄三:金華村村規民約(自治)  /  297

    在線試讀
    築夢金華
    ——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四十年變遷口述歷史調研報告

    武黎嵩 萬熙雯

    引言
    走進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碧水環繞,綠樹成蔭。一棟棟新建民房錯落有致,濃郁的田園風情撲面而來。
    改革開放前的金華村,一條吳淞江把村子阻斷成交通閉塞的“孤島”,“開門就見河,出門一支櫓”,這裡曾經是遠近皆知的貧窮村,村民生活艱苦,收入微薄。
    窮則思變。經過多年發展,金華村走出了一條“黨建紅色、發展金色、生態綠色、民生橙色、文化紫色”的五彩振興之路,從昔日經濟薄弱村,變身為如今村級穩定性收入超20的經濟強村,村民人均純收入4,村經營性資。
    據張浦鎮金華村黨委書記瞿桃林介紹,近兩年,金華村通過產業規劃,引入“薰衣草花海”以及“十裡香”餐飲等項目,引導金華村向著“鄉村 文創”的目標發展。尤其是2019年3月,金華村與田園綜合體實踐者——田園東方集團成功簽約,雙方以“田園客廳”為載體,以農、文、旅結合為產業核心,打造了集農事體驗、藝術田園、鄉村眾創、親子度假於一體的產、學、創、遊相結合的鄉村振興綜合示範區。如今,張浦金華花海已成為上海、蘇州等周邊城市的新晉“網紅”打卡地,每到薰衣草開放的季節,花香四溢,遊人如織。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金華村面貌發生滄桑巨變的四十年。每一次,金華村都因地制宜地緊跟國家政策,利用集體智慧,讓村子活起來,讓村民富起來,讓家底厚起來,讓村莊美起來。“共建公共服務,孵化智慧鄉村”是金華村現階段發展的重點。建設美麗鄉村,培植文明鄉風,成就了金華村的與眾不同。

    築夢金華

    ——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四十年變遷口述歷史調研報告

     

    武黎嵩 萬熙雯

     

    引言

    走進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碧水環繞,綠樹成蔭。一棟棟新建民房錯落有致,濃郁的田園風情撲面而來。

    改革開放前的金華村,一條吳淞江把村子阻斷成交通閉塞的“孤島”,“開門就見河,出門一支櫓”,這裡曾經是遠近皆知的貧窮村,村民生活艱苦,收入微薄。

    窮則思變。經過多年發展,金華村走出了一條“黨建紅色、發展金色、生態綠色、民生橙色、文化紫色”的五彩振興之路,從昔日經濟薄弱村,變身為如今村級穩定性收入超20的經濟強村,村民人均純收入4,村經營性資。

    據張浦鎮金華村黨委書記瞿桃林介紹,近兩年,金華村通過產業規劃,引入“薰衣草花海”以及“十裡香”餐飲等項目,引導金華村向著“鄉村 文創”的目標發展。尤其是2019年3月,金華村與田園綜合體實踐者——田園東方集團成功簽約,雙方以“田園客廳”為載體,以農、文、旅結合為產業核心,打造了集農事體驗、藝術田園、鄉村眾創、親子度假於一體的產、學、創、遊相結合的鄉村振興綜合示範區。如今,張浦金華花海已成為上海、蘇州等周邊城市的新晉“網紅”打卡地,每到薰衣草開放的季節,花香四溢,遊人如織。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金華村面貌發生滄桑巨變的四十年。每一次,金華村都因地制宜地緊跟國家政策,利用集體智慧,讓村子活起來,讓村民富起來,讓家底厚起來,讓村莊美起來。“共建公共服務,孵化智慧鄉村”是金華村現階段發展的重點。建設美麗鄉村,培植文明鄉風,成就了金華村的與眾不同。

    美麗鄉村建設,讓金華村徹底改變面貌。2017年,在北華翔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後,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對村莊規劃進行修編,制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規劃設計方案,加快農房翻建速度,目前翻建率已超過80%。2019年1月,金華村率先試點頒發農房不動產權證書。“農房翻建不僅讓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更實現了提升環境、留住人氣、入駐項目的良性循環。”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經過梳理整合房前屋後的空間,建設健身步道等配套設施,搭配綠植展現田園風貌,金華村村民的私家車可以開到家門口,平均每戶家庭都有兩個停車位,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抱著“生態賬也是發展賬”的理念,金華村以“一控二改三清”為具體舉措,先後投入近40,積極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實施水環境提升工程和村莊綠化、亮化工程,實現四條河道水體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景觀提升,建成“3A級”公廁、垃圾“四分類”亭、垃圾處置站、污水處理站等,實現了全村綠化率75%以上的目標,描繪出一幅“村在園中、房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好畫卷。

    培植文明鄉風,讓金華村民富而好禮。2019年金華村成立了“三官一律一員”工作室,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人民調解員經常性地駐村工作,下沉到村中的小網格,接待群眾咨詢服務,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糾紛。今天的金華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金華村還建立了“市民驛站”,推出“全科社工”便民服務新模式,把與群眾密切相關的57項民生類服務項目,從鎮行政審批局延伸至村市民驛站,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金華村在昆山市率先建立了村級慈善工作站,重點幫扶村內患有疾病的困難人員和單親家庭未成年子女。2018年,金華村結對幫扶貴州省壩黃鎮坪茶村,為27名貧困兒童每人每年提供助學金2。截至2019年底,慈善工作站已累計收到捐款20,資助家庭100餘戶。

    金華村發展的經驗是什麼?瞿桃林書記總結道:“黨員帶頭,群眾跟上。”在集資修橋、拆違改建、美麗鄉村建設中,每一次都是黨員干部實打實地率先行動起來。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村民除了聽你說了什麼,更在乎你做了什麼。黨員帶頭做了,村民沒話說。在這樣一份調研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蘇南村莊,從貧窮落後,過到“好日子”的全景歷程;它是黨員干部帶領村民,一起奔小康的口述實錄,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偉業的現實寫照。

    2018年,江蘇省檔案館在全省檔案館繫統組織開展“百村萬戶”口述歷史采集工程。昆山市檔案館選取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作為口述史調研采集對像,昆山市檔案館蘇曄同志,帶領金華村自己成長起來的四位大學生,開展口述史手資料的采集,後續由我們南京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配合完成整理工作。接下來,讓我們共同領略金華村的小康路。

    一、往日回眸:昆山市張浦鎮金華村的歷史風貌

    (一)建制沿革與地理環境

    碧水環繞,綠樹成蔭。走進張浦鎮金華村,一股濃郁的田園風情撲面而來,清新的空氣令人神清氣爽。從空中俯瞰村莊,一棟棟新建民房錯落有致,與美麗的花海共繪成一幅精致的新農村美景圖。

    金華村位於蘇州昆山市張浦鎮區北,原名華翔村,由南華翔和北華翔兩個自然村落構成。華翔村原屬正儀鄉管轄 ,新中國成立初期,村裡成立互助組(後改為初級社),分別為金華社和華星社,後合並為“金華高級社”,這就是後來的金華村,現歸張浦鎮管轄。

    2001年,張浦鎮行政區劃調整,全鎮59個村民委員會合並成29個村民委員會。 北村村民委員會建制被撤銷,北村行政村被並入金華村。至2008年底,金華村轄北華翔、南華翔、墳堂浜、下張浦、涇東、南張、西北裡、南朝、北村、盛巷、姚巷、三灣村、大窯14個自然村,轄區面積達3.4平方公裡。共有26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026戶,總人口3563人(其中女性1875人)。

    2012年,因鎮區和鎮工業經濟區建設需要,張浦鎮先後動遷北村、南朝、南張、下張浦、盛巷、西北裡、涇東等7個自然村,村民搬遷至盛巷、心泊佳苑、親和佳苑等農民動遷公寓集中居住。

    金華村東鄰周巷村,南與張浦社區相接,西隔小直江,與白米村渡頭相對,北部有吳淞江流經,與玉山鎮隔江而望。 村莊四面為吳淞江環繞,內部河溪如網,湖蕩相連,主要有橫灌涇江、範基江、西橫涇江流經。這些河流構成了金華村的水陸網絡,也是沿岸工廠和居民用水的主要來源。村內自然河及人工河一般較為短小,不具備較大船隻的航運功能,隻是起排澇、灌溉作用。目前金華村內的人工河及自然河有陸浦江、北村江、南朝江、紅星中心河等。過去,金華村是地地道道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落,村民們在祖輩留下的田地上勤懇而精細地耕作。

    (二)鄉村建設與民風民俗

    1989至2000年的十來年間,張浦鎮掀起了一輪鎮村建設高潮。在“市鎮城市化,農村城鎮化”思想的指導下,張浦鎮開始實施“以鎮建區,以區興鎮”的集鎮區東拓計劃。金華村借此推進村內平房翻建樓房。一大批農戶告別了“灶連房合客堂,爺娘下場破草棚”的泥牆草屋,住上了多層樓房。1994年以後,隨著村內建房空間逐漸飽和,“建房熱”開始消退,富裕起來的村民們也轉向城鎮購房。

    進入21世紀,農村建房在“城鄉一體化”政策的指導下嚴格進行。截至2008年,金華村居民樓房戶達到730戶,占總戶數的90%;而在張浦鎮及昆山城區有房戶數達496戶 。

    2006年,張浦鎮成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加大農村環境整治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金華村成為推進該工作的四個試點村之一。在建設過程中,金華村堅持“一村一規劃”,在保護村莊原來基本風貌與鄉土特色的同時,提升村莊居住環境。到2008年,金華村累計接受投資5,建設面積2172平方米 。

    金華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多次受到上級政府表彰,先後被評為“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村莊建設整治示範村”“昆山市新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達標單位”“蘇州市‘綠色庭院、美化家園’雙百綠色行動先進村”。金華村成為昆山市和張浦鎮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先進典型。

    金華村民風淳樸,鄰裡關繫和睦,在現代中蘊含著傳統氣息。據村民施向青回憶:我初中的時候,家裡造房子,來了一船八五磚,還有瓦和樓板,不用特地去找別人幫忙,隻要看到船停在家門口,喫過晚飯以後,鄰裡就會來幫你把這一船東西扛上岸去。隻要你家動工了,大家差不多這三天就會把你的房子當自己的房子在造。 在辦理婚喪事宜時,村裡的人也會互相幫忙,從結婚天開始,三天都在這幫忙,搬桌子、洗菜、借碗……像自己家辦事一樣。

    過去,水路交通是村民們的主要出行方式,金華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村中辦喜事時,通常要先進行“搖船”活動,即男方將女方從家中接到船上,搖船在水上兜行幾圈,再送至男方家中 ,女方嫁妝必須有“子孫桶”(木制馬桶,有時放紅喜蛋於其中),以示吉利,祈願子孫綿長。又因為村民以農耕為主,所以金華村有“走三橋” 以祈願豐收的習俗。村民刁月花記得:正月十五的時候,我們每家每戶都要去“走三橋”,拿著燈籠去走完三頂橋,這寓意著大忙的時候會豐收。燈籠都是自己扎的,有兔子燈、龍燈、花燈等等,一般今年是什麼生肖,就做這個生肖的燈籠。燈籠裡還要點一根蠟燭,那時候沒有路燈,外面黑漆漆一片,大家點起燈籠走三橋,會照亮我們整個村,孩子們都歡天喜地地放鞭炮。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地的許多民俗都已有了改變。如今還保留下來的是本村獨有的特色產品——金華臘肉。“金華腌肉”在明清時就見載於書中,由於金華四面環水,長期外出不便,農民多自行種田、養豬,年底時將豬宰殺並進行腌制,掛在屋檐下風干。這樣制作的臘肉既能長期保存,又方便隨時招待客人。如今,金華臘肉已經成為金華村特有的美食名片。

    二、四十年騰飛:金華村發展歷程

    (一)穩抓機遇、兩次提速

    鄉鎮企業:盤活經濟、轉移勞動力

    昆山的鄉鎮工業萌生於197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 據村民祝銀林回憶:第三任書記上任後,金華村辦起了村辦企業。一開始,蘇州插隊青年辦了一個塑料廠,雖然說是一個廠,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小作坊,大概十幾個人,幾部電烙鐵,幾臺高密儀,專門做塑料袋。是塑料廠早的工人之一,他和幾個同伴一起到蘇州學習如何制塑料,回來之後就開始做塑料袋,後來越做越好,錢越賺越多。於是又擴大業務,開始制筆。到了1981年,塑料廠已經很興盛了,有100多個工人,年利潤十多萬。經過發展,轉變為了制塑廠,現在叫作蘇州華吉仁塑膠有限公司。此後,村裡的企業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五金廠、燈泡廠、罐頭廠、日化廠……有四五個小廠。

    在當時交通不便的金華村,村民以務農為主,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一些村民趕上了村辦廠的好時機。1978年,經上海振蘇磚瓦廠一個上海老師傅家屬的介紹,金華村辦起了一個小型五金廠——金華鐵工廠。部分金華村的村民開始了“上班”生涯,根據村民李秋生回憶:那個時候還是賺工分的,賺的錢放在廠裡,後分紅。相比田裡賺工分和廠裡賺工分,廠裡賺工分省力一點。村裡的工廠可以帶來額外的收入,甚至“隻有有點門路的人纔能進入村辦企業” ,進入村辦企業工作的名額,是按照各家勞動力狀況來分配的。

    當時,金華出名的企業是由蘇州人陳根開辦的金華噴霧機廠,有100多個工人,規模比較大。後來,陳根回老家開廠,這邊的工廠便要停工了。為了使工廠能夠重新開張,臨危受命的湯仁青付出了很多,通過各種門路使工廠起死回生:從陳根在時年利潤30多萬,通過三年時間,年利潤達到100多萬,驚動張浦。 村辦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改善了村裡的設施建設,學校也是那個時候建起來的。

    1990年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集體經濟的模式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和優勢。就在金華企業發展的高峰時期,在上級的統一部署下,村辦企業、隊辦企業完成了轉制、改制工作,盛極一時的集體企業也就不復存在了。

    金華第二次騰飛是抓住了開發浦東的契機。1990年代,中央決定開發上海浦東新區。距離上海市中心隻有60多公裡的昆山,看準了這次機會,利用上海的輻射作用,積極配合浦東開發。當時,正值臺資企業由珠三角地區向長三角地區擴張轉移,昆山憑借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政策支持,獲得了臺商的青睞。1992年成立張浦鎮外商投資服務中心,1994年成立張浦鎮外商投資管理委員會,2003年成立張浦鎮外商投資企業招商服務中心 ……這一繫列的政策措施,使這裡的投資環境越來越好。

    洽興日化廠是被村民多次提及的臺商企業。村民姜華英回憶道:1997年左右,我們幫上海的企業加工化妝品……加工睫毛膏、口紅、唇彩、粉餅等等。 1995年到金華村工作的村民黃立洲作為駕駛員進入了洽興工作,他回憶道:我當時開面包車,負責接送臺灣的培訓人員,沒事就跟著他們……他們的員工在培訓的時候,我自己也學了一點。 後來黃立洲由駕駛員轉變為技術人員,進入車間工作。

    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給金華村的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使金華村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丁新良回憶:當時他們家的房子是租給外來人口的,後來廠越來越多,租房子的人也越來越多,村裡有一條很長的沿河路,差不多有四五十戶人家,這條沿河路發展成了網吧、飯館、理發等服務業林立的商業一條街。 專門為租住在金華村的外來務工者服務的產業在那時出現了。

    除了外資企業的進駐,很多村民也趁著這個機會創業。陳紅在1995年自己申請開了一個小店,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小型社區超市。胡勤花一家,白手起家,做成了一個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建築平臺——聚利龍建材有限公司,一個一站式的建材購物中心。她說:本地的裝修建材行業,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福州人、溫州人壟斷著, 到我開始接觸這個行業纔發現:其實昆山本地人是有義務突破這種行業壟斷局面的。……而今,我們已經做成了一個讓老百姓省心省力又省錢的平臺……現在,在昆山範圍內,我們也是發展得小有名氣的一個建築裝修平臺了,一般搞裝修的人都知道我們這個平臺。

    在經濟轉型的浪潮中,金華村這個 “靠天喫飯”的傳統農業村莊抓住了機遇,轉型為產業結構相對健全的新農村。

    產業轉型:農旅一體、特色田園

    新世紀以來,金華村面臨著新的選擇和轉型,傳統農業生產受到自然條件制約,陷入瓶頸;鄉鎮工業逐漸衰落,低端制造業難以為繼。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借力上海、蘇州等國際化大都市崛起的輻射效應,金華村又把主意打回田園農業和旅遊業,力圖用綠色發展“盤活”鄉村經濟。

    黃桃種植:從“販賣”到“體驗”

    村中人雖有在門前屋後種植果樹的習慣,但並未形成規模。新中國成立之初,,果樹種植一度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尾巴”,被嚴格限制。1987年,張浦鎮引進錦繡黃桃,金華、三家等村有連片果園630畝。截止2008年6月,金華村有桃樹果園200畝,占張浦鎮桃果園總面積的50%以上 。錢桂珍如此描述金華村的狀態:各家各戶,房前屋後,全部種上了果樹和花木。除了美化環境,果樹結果老百姓自己也可以喫一喫;有些人家還會自己種一些花草,來美化自己的家園。

    金華村的黃桃種植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產供銷一條龍經營的模式。此外還種植了水蜜桃、葡萄、草莓等經濟作物。同時,金華村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農莊,開辦起了“農家樂”民宿,遊客可以在農莊中一邊飽覽田園風光,一邊享受親手采摘水果的樂趣。村民刁月花如此形容金華村的現狀:金華村已經變成了越來越紅火的旅遊勝地,村裡就有草莓園、農家樂等旅遊項目。 村民馬建蘭也說:金華村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小康之路,比如農家樂、水蜜桃林、草莓園等。

    “苗木 果園 荷塘 農田”的富庶田園風光,一年四季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還有不少新婚伴侶專程來金華村取景拍攝婚紗照。

    金華臘肉:從“民俗”到“品牌”

    金華村腌制臘肉的歷史久遠,村中流傳著不少關於臘肉的傳說,比如“後娘臘肉計”和“打耳光勿肯放”,還有“爺三個”與“一人喫”。 臘肉的鮮美味道,是許多村民童年記憶中的一道美食。舊時代沒有保鮮設備,村民們會在臘月裡腌制臘肉,以作來年節日打牙祭享用。錢桂珍回憶道:以前,臘肉曬出來是真的要喫上一年的,臘肉曬在院子裡,我們這些小孩子饞得不行,還會偷偷剝一點來喫喫,肉曬久了都熟了,紅通通的,香得不得了。

    金華村交通不便,生活物資的銷售和購買均不方便,故需要以腌制的方法來儲存肉類;這裡的民風淳樸,臘肉是他們用來招待客人的重要食材。村民祝金發分析道:為啥要腌制臘肉而不是其他的產品呢?那個時候金華是一個島,交通情況十分地困難,出行都是靠走路和擺渡,村裡人到張浦去辦點事要走一個多小時。我們早晨從村上出去,買個菜回來就到中午11點了,親戚來家裡面拜訪怎麼辦呢?我們金華村民風淳樸,親戚來拜訪,不管家裡有沒有錢,總要做一個像樣的小菜,所以隻能切一刀臘肉做一點菜。

    1990年代,湯仁青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鄉村特色,力推金華臘肉回憶:村干部千方百計動腦筋,想辦法帶領大家辦企業、發展金華臘肉等特色產業。 祝金發回憶金華臘肉的腌制竅門道:當時,腌制臘肉是下午從生產隊做完農活回來就殺一隻豬。那隻豬除了掛起的一條豬腿,其他全部拿去腌制。剛殺好的豬,身體還沒有僵硬,趁豬肉還沒有僵硬就用鹽腌制,鹽分比較容易進入豬肉裡,因而臘肉容易入味。

    近年來,金華臘肉的生產已經逐步規模化、規範化、專業化、品牌化。村裡還建立了專門的臘肉協會,協會起到的作用是強化監督,科學管理臘肉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如今,金華臘肉已經成為金華村暢銷各地的旅遊土特產品。全村每年銷售臘肉3.5萬腿,淨收入達18。許多村民因此獲益。

    2019年3月,金華村與田園綜合體實踐者——田園東方集團成功簽約,雙方以“田園客廳”為載體,以農、文、旅結合為產業核心,打造集農事體驗、藝術田園、鄉村眾創、親子度假於一體的產、學、創、遊相結合的鄉村振興綜合示範區。

    (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鄉村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供水供電、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諸多部分,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 薄弱的基礎設施往往是制約鄉村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自籌資金,修建吳淞江大橋

    金華村四面環水,與外界溝通困難,村民出門要靠擺渡。村中隻有小學,大一點的孩子需要坐船去張浦中學讀書。徐漢生回憶:我們上學都要靠擺渡,早上五點半就要起床,喫完了粥就出發,即便如此,到張浦中學時還是難免遲到,老師看到我們金華村的孩子,遲到了也不會說什麼。 對於村民來說,分田到戶的都是隔江田,所以到田裡勞作也要靠擺渡。擺渡船十分危險,孩子一不當心就會掉到河裡;再則是擺渡有時間限制,施向青回憶:小時候,我們上學、上班、外出遊玩或者是到昆山去辦事情都要擺渡出去,擺渡又有時間限制,早上六點半開始到晚上五點半結束。那時,金華人的出行還是以步行為主,在我的記憶裡,當時的情況是很辛苦的。 讓錢桂珍記憶猶新的是1980年代初,她和幾個十七八歲的小姐妹去昆山燙頭發,燙完頭發已經很晚了:擺渡船都收工了,回村的時候喊擺渡,喊了好久沒人答應,後是爸爸來接我們回村的。其實,平時我們基本上是不怎麼出村子的,外出一趟就要一天,走去再走回,回來時天已經黑了,擺渡都沒了。沒有橋的金華村就像一座孤島。

    1992年湯仁青上任村支書後,決心解決造橋問題。他回憶道:

    為了造這座橋,我也確確實實喫了一番苦,的困難就是經費問題。這座橋主橋跨度110米,寬度5.5米,造價125萬,引橋部分需用的砂石路有900多米,需,跨小橋需3萬,加起來總共需要13。而且,這是村裡的橋,市裡不可能撥款給你造橋,要造,就必須自己造。那時,村裡根本沒有錢,隻能靠我自己的人際關繫,一借二討三捐款。老百姓每人,按2000人計算,隻得10萬;振蘇那邊的廠子給了25萬,市裡交通局給了25萬,鎮裡再給我們25萬。其餘的資金呢? 我隻能出去討。那時我說自己就是個高級“叫花子”。我們的主任,我們的會計,為了討錢,光是應酬喝酒就醉了十幾次。為了老百姓,為了金華村的發展,我們是拼過命的。 就這樣,“百姓捐一點,上級給一點,親朋好友討一點” ,橫跨吳淞江的金華大橋建成了,孩子上學、大人工作都方便了許多,村民們由衷地將金華大橋稱作為後代造福的“幸福橋” ,這也翻開了金華村人命運的嶄新篇章。

    拓寬道路,讓車開到家門口

    “要想富,先修路”,四十年間,金華村的道路從爛泥路、渠道變成石子路,再變為水泥路,後鋪上瀝青。跨過21世紀的個十年,村民富了,私家車也多了。可是村路邊小房子較多,村民們開門做生意,道路狹窄擁塞,汽車無法通行。張桂生回憶:我回到了金華村,村書記讓我負責道路拓寬。金華村原本河灘邊一溜都是村民自搭自建的小房子,路窄的地方,一輛三輪車都過不去。為了建設新農村,我帶上12個老黨員,一家一家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全村合力拆掉了400多間自建小屋,路邊鋪設石子做路基,拓寬改造後便可以通汽車了,家家戶戶的汽車都可以開到自己家門口了。 如今的金華村已經實現了全村百分之百的道路硬化,瀝青道路達到11000平方米,也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 ,家家戶戶的汽車都可以開到家門口。過去逢到年尾做臘肉時,卡車將豬肉送到村口,各家還要自己用小三輪車運回,道路改造之後,這樣的場面再也看不見了。

    通水通電,致力於廁所革命

    金華村基礎設施的改變一點一滴地滲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起初,村裡用水是靠一個泵打上去,然後通到各個老百姓家裡。到了1998年,自來水接通了張浦的水廠,但常常因為壓力不夠而停水,停水時村民就用自家的井水。2002年,張浦水廠升級,水管加粗加大,時常停水的情況自此終結。

    通了自來水,村裡將污染環境的灶頭改換。之前用灶頭燒飯時,生活諸多不便,大人出去干活,小孩在家燒飯,一個不小心便容易引燃草堆,火災就比較多。村裡給居民發了煤氣罐,原先使用麻煩、比較危險又污染環境的柴火灶就不再用了,村民的廚房看上去干淨多了。

    到了2006年,南、北村的路燈全部裝好,監控安裝也完成了,村裡的夜晚不再四面漆黑。同時,衛生問題也得到了妥善的處理。據村民李炳泉反映:過去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糞坑(旱廁),到了夏天便臭得不得了,蒼蠅大得不得了,走在路上都能聞到陣陣惡臭。到了2006年,新農村建設時,我和老書記一起把金華村300多個糞坑全部敲掉,敲掉以後,首先要解決馬桶的問題,我們決定給每家每戶都裝抽水馬桶,這都是村裡出錢的。因為要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把衛生問題解決好。 一場轟轟烈烈的“廁所革命”,由集體經濟埋單,鄉村的生活面貌,徹底地改變了。

    近幾年來,金華村又將家家戶戶原有的破舊圍牆拆除,建設了清一色的新圍牆,營造出了江南水鄉、粉牆黛瓦的景像。

    (三)整治環境,重拾綠色生態農業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將“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如今,金華花海已成為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每到薰衣草開放的季節,花香四溢,遊人如織。今昔對比,金華村的變化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鄉村發展的曲折道路。

    丁新良記得:2000年,我們昆山的外向型經濟慢慢地開始起步,那個時候大量的工廠、臺資企業、外資企業進駐昆山。我們家的房子都是租給外來人口的,自然村演變成商業一條街。但是,那時大家的文明意識普遍較低,白色垃圾、河道污染等問題愈發嚴重,走在路上也常常能聞到惡臭。回憶起十多年前的金華村,村民印像深的就是髒、亂、差,各種廢棄的東西都漂在河裡,河道就像一個垃圾桶。 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效益的行為,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在意識到污染之後,金華村便開始投入人力、物力整治環境,村裡統一安置了清一色的垃圾桶,有統一的保潔人員定期收垃圾,運垃圾,村裡面的環境衛生變好了。 新農村建設開始以後,“全村共拆除違章建築19800平方米,清理亂堆亂放垃圾2100多噸,建設生態河道6500多米,全村設置了納米淨化繫統18臺,種植水生植物3.8萬株,建設浮島250平方米,鋪設種植槽1600平方米,實行退耕造林,全村綠化率高達80%”。 2017年,金華村被列為江蘇省農村污水管網處理試點鄉村。農村污水接管排放之後,污水進行集中統一處理,大大改善了環境狀況,尤其是水質狀況。  

    變美的家園,讓走出去的人萌生不舍。施向青認為:現在住在城市,有噪聲、光污染,金華村比較適合居住,空氣好,林木多,污染少。 如今的金華村變成了村民有目共睹的“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的美麗鄉村。

     

    (四)完善服務福利,對標城市生活

    在“集體主義”時代,曾有“透支戶”的說法。村民靠勞動賺取工分,年底根據工分分得糧食和現金。透支戶由於勞動力數量有限,通過工分分得的糧食不夠全戶消耗。年終結算時,透支戶不但不能分紅,還反要因提前透支了糧食而向集體交錢。

    自改革開放以來,金華村的經濟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村集體給予村民的福利、補貼也在不斷增加。如今村級穩定性收入超20的經濟強村,村民人均純收入4,村經營性資。據村民錢桂珍回憶:金華村的福利政策其實已經實行好多年了,1990年代,首先發的福利是煤氣罐和液化灶,一年裡還發幾瓶煤氣的錢,初隻有60歲以上的老人纔能享受到這個福利。後來村裡經濟強大起來,每個村民都能發到兩瓶煤氣的錢。村民的福利分紅,起初是每人每年1000塊,現在增加到1300塊。 錢桂珍所說的每人發放1,其資金來源是集體土地和房屋出租的收益。除了分紅,利用集體資產收益,金華村還在不斷完善公共設施的修建。

    金華村早有醫務室,不過常常是由“赤腳醫生”到病人家中問診。1957年出生的朱桂榮回憶說,舊時,金華村沒有正規集中的醫療救治點,鄉村醫療以家庭門診為主,生了病就去人家家裡看病。大夫會背上藥箱到病患家中去。 幾十年間,赤腳醫生隻能診治普通、常見的疾病,病癥嚴重的患者必須要到鎮上或者縣裡。由於交通不便,患者隻能乘船進出,急性病就被耽誤。做過赤腳醫生的趙小娥回憶:曾有一個病人打了青霉素,出現了過敏反應, 我們保健站裡五個醫生,大家爭分奪秒地給他做搶救治療,緩和之後馬不停蹄地送出去治療,用的是掛艄機船,當時沒有汽車,隻能急救之後從水路把病人送出去治療。 從1971年就開始做赤腳醫生的李仁林也說:遇到不會治療的毛病,我要跟蹤,陪他到昆山去看,昆山醫生檢查下來是什麼毛病,以後我就知道了。 2004年,北村與原金華村合並後,原來的醫務室改為社區服務站,村醫們在站內工作。社區站的主要診治範圍是上感、發燒、腸胃炎、一般外傷處理等,尤其重視跟蹤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狀況,及時建檔,按時隨訪。

    顯著的還有基礎教育的變化。早在1980年代初期,金華村就成立了自己的幼兒園,一開始基本上不分大中小班,都混在一起上,老師這邊上完了之後那邊上,轉一個頭就上另外一種課。 幼兒園建立之初,小學和幼兒園連在一起,都在一排矮小、破落的平房中。村民李密芳出生於1963年,1970年至1975年她在金華村讀完了小學。據她介紹,1975年她在讀五年級時,正規的小學纔正式成立,之前並沒有正規的學校。 李密芳提到的“正規的學校”於1970年開始建設,原本的規劃是建立五年制小學加兩年制初中,一共七年制的學校。但因生源有限,1981年兩年制初中被裁撤,該校成為六年制小學。1994年,金華村在該校校址上建設了全新的校舍。

    改革開放以前,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有限,隻能偶爾到張浦鎮上看看露天電影,逢年過節時,村干部會組織村裡的戲劇隊唱戲,或者邀請別村的戲劇隊來演出,一年到頭難得有休閑娛樂的時光。2006年至2008年,金華村集中建設了多個休閑活動場所。其中,金華園占地十畝,包含老年活動中心、棋牌室、多功能放映廳等多種設施。1997年出生的新時代金華人施倩雲說:金華村的老年活動中心和金華園都是在我上小學以後建起來的,具體時間我不記得了,但建起來之後,我和朋友們都會去玩,雖然叫作“老年活動中心”,但那裡有電視室、圖書室,還有桌球室,也有一些健身器材,所以男女老少都可以去活動。那裡常有很多小朋友和老人放松娛樂。 。此外,金華村的各類健身場所、百姓舞臺、公園也不斷建設完成。金華村還組織成立了門球隊、文藝戲曲隊等等多個文體隊伍,定期開展活動。村裡配合門球隊專門斥資十餘萬建造了門球場。文藝戲曲隊經常開展跳舞、打鈴槍等活動,參加文藝彙演,還拿回了一個二等獎。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深入,村辦企業、土地承包經營等新生事物和新的經營方式紛紛湧入金華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是金華徹底改觀的基礎。金華村“2013年,村級總收入達到20,經營性資產達到1”  。村級資產在不斷壯大,福利也在不斷提高。比如,金華村將土地和部分集體所有的廠房、門面房等資產統一出租,所獲得的租金用來為擁有金華戶口的村民發放“福利”。同時,金華村在擴大投資,建設新的廠房、門面房的過程中,會向村民集資募股。2012年,金華村出租門面房達到1260平方米,打工樓11312平方米,入股村民戶均分紅6。 近年來,村內老廠房實現了轉型升級,文創產業逐步發展起來。以“文創、智創、農創”模式發展“民宿經濟”,也成為農戶利用閑置農房、創收增收的重要途徑。除了分紅以外,金華村每年還有扶貧濟困的資金,對生大病者或是比較困難的家庭都會有補貼 。正如外來的黃立洲所說:昆山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地方,外來打工的人特別多,但是像我們這樣,能夠在本地落戶的真不多,這主要取決於咱們金華村整體的生活氛圍好。 正是環境和福利吸引了外來人口的流入。

    三、展望未來:“金華之路”的經驗

    從曾經與世隔絕、貧弱落後的“小臺灣島”,到如今遠近聞名、村強民富的示範村,金華村經歷了從“富起來”到“美起來”的巨大轉變。2013年,金華村經營性資產達到1,村級總收入達到20,村民福利支出4,位列昆山。回望歷史,金華村走過的是一條借時代之東風,踏改革之浪潮,先進黨員帶頭,全體村民參與,不斷延長,持續拓寬的“金華之路”。

    (一)總結金華經驗

    首先,金華村的成功經驗不能脫離時代背景而展開。金華人抓得住時代的脈絡,辨清了政策指向,用好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初期,金華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成為踐行“蘇南模式”大軍中的一員。隨著改革的深入,金華村又靈活地改變村企經營模式,勇於執行村辦企業“公轉私”的政策。進入新世紀,金華村在村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分工的細化、資源的重組,開闢出經濟發展的新路。

    其次,金華村的成功經驗在於集中力量突破瓶頸問題。金華村四面臨水,交通不便。湯仁青書記克服重重困難,籌措資金,在1993年,建造金華大橋,結束了擺渡入鎮的歷史。正是在大橋通車後,金華村的經濟開始騰飛。

    第三,對於金華村這樣規模的村鎮而言,人的因素至關重要。金華村四十年的發展離不開張桂生、湯仁青、瞿桃林等幾代優秀共產黨員“領路人”的奉獻。農村改革經常會觸及鄉村深層次的利益格局,而平衡“公”與“私”之間的矛盾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在這種時候,一個堅定的改革推動者往往是破除集體行動困境的關鍵。張桂生回憶:為了建設新農村,我帶上12個老黨員,一家一家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全村合力拆掉了400多間自建小屋。 湯仁青老書記的經歷甚至還有幾分“驚險”,他說:在拆除期間,有一天夜裡1點半,我家兩扇窗戶被投石砸了好幾個洞,兒子、兒媳連夜要接我回市裡住,但我堅決地回絕了他們:“為了集體,我不怕得罪人;面對困難,我絕不退縮。”我自己帶頭,將家中的正房平臺拆了一部分,……又動員親戚朋友,日夜做他們的思想工作。我的嫂子不肯拆,躺在地上又哭又鬧地阻止拆除。雖然經歷了很多波折,但終他們還是同其他村民一樣,以每平方米補償的條件拆除了路邊小房。

    除了集資造橋和動員拆遷,在金華村干了27年4個月的湯仁青書記,他的“擺渡人”生涯還有諸多動人的事跡。2000年,並入金華之初的北村,在經濟上相對落後,他帶著“村兩委”干部走農戶、進千家,問需問計於民,先後投入了30,進行道路的統一硬化、橋梁整修,改善了北村的出行條件。 讓本來對並村持有疑慮的北村村民在並村後第三年就“自覺主動繳納了水電費和農業稅” 。另外,金華村400多畝魚塘復耕的項目驗收當天,正是湯仁青老丈人出殯的日子。為了確保獲得400多畝的土地指標,湯仁青為大家舍小家,臂纏黑紗迎接了驗收組,成功為村裡賺得400多萬的“桶金”。同樣是為了村裡的集體經濟,他甚至“將自己的結婚證、房產證、身份證都拿出去抵押,為集體貸款” ,給金華村的產業發展注入了筆原始資金。

    楊守松在評價昆山改革先行者之一的吳克銓時曾說:“大聰明者既非庸碌的俗物,也不是出世的神仙。大聰明者總是實事求是的。……隻有發展經濟纔能埋葬封建主義,也隻有發展經濟纔能建成社會主義。吳克銓懂得這個國情,所以他的思路很實在,他的思路始終圍繞著發展經濟這個中心,而且實實在在地使昆山的經濟前進了一大步。” 作為金華村的改革領路人,湯仁青同樣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首先是肯干,其次是敢干,後是知道怎麼干。他不計個人榮辱,犧牲小我,因為無私,所以能服眾。在農村這個微妙的地緣文化熟人群體中,用口碑凝聚民心。成為了金華村從貧困村到明星村的“擺渡人”。而這正是習近平同志多次提到的“老支書精神”。他們未必多麼驚天動地地偉大,但是確實為人民所擁護,帶領人民一起干出了一番事業。

    第四,科學的觀念先行。盡管,乘著蘇南發展的大趨勢而擺脫貧困的村鎮有許多,但金華村在發展時的規劃意識讓它少走了許多彎路。有學者總結過:“改革開放以來蘇南鄉村聚落功能先後經歷了三次轉型,即從‘工業生產+農業生產+生活居住’三位一體到‘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生活居住’相互分離,再到‘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生活居住’三者分離。” 綜觀金華村的發展,事實上它也大致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每一次聚落功能的轉型,都有可能造成“推倒重來”的資源浪費,若想減少浪費,“必須對農村地域空間重構及其綜合價值追求作出科學的規劃和布局” 。金華村的發展做到了這一點。從村莊道路的建設,到村內村民個人空間、生態空間、旅遊產業空間的分配,金華村的治理有層次、有遠見、有繼承,理順了農村政治、生活、經濟各組織單位之間的關繫。

    第五,金華村的成功啟示我們:建設新農村必須找到自身的特色。金華村的特色模式可以概括為旅遊開發型特色田園鄉村。為了建設這一類型的新農村,金華村發展出了以桃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業、臘肉產業、文創旅遊三大支柱。早在2008年,金華村就擁有200畝桃樹種植面積,超過全鎮桃樹種植面積的一半 ,鄉親們也說“村裡建起了桃園、葡萄園、草莓園,濃濃的鄉村特色都展現出來了” ,金華臘肉始終是金華的特色,若要評出金華村的“一村一品”,金華臘肉當之無愧。如今的金華村,正積極探索臘肉衍生的農副產品,將臘肉主題料理與農家生活體驗相結合,建成臘肉生產、制作、銷售、品嘗的一體化中心。作為昆山市首批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的三個試點村之一,金華村的特色旅遊產業搞得也是如火如荼。它結合“四面環水的地域特色,打造休閑綠道,形成慢生活體驗區” 。金華村還在黨建引領的條件下,與“田園東方”等田園文旅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建設融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獨家、會務、養老等職能為一體的產業齊全的鄉村文創旅遊中心。現在的金華村,儼然是一個“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功能和社區特征” 的特色小鎮,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後,金華村對公共服務供給體繫建設的重視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教育、醫療、娛樂,這些小事件件關乎民生,正是金華村對這些小事情投入的大精力成就了一個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共同體。

    從赤腳醫生因陋就簡的醫藥箱,到社區服務站設施齊全的診療室,金華村不斷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為健康鄉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村民李仁林和趙小娥在金華村數十年的行醫生涯是這段變遷歷史的折射。趙小娥回憶道:鄉村醫生叫“赤腳醫生”,就是背著藥箱,走村串戶,到田間地頭為老百姓看病服務的醫生。赤腳醫生是很辛苦的,村裡人都在田裡做農活,醫生就到田埂上去給人看病。 之後,國家加大了對農村醫療服務的投入,赤腳醫生拎著藥箱出診的畫面成為了歷史。現在的診療室條件好了許多,同時,這裡除了常見病的診治,還提供基礎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現在工作上消耗比較大的項目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支出與隨訪。病人定期來檢查的話,我們就通過電腦記錄好;不來的話,就通過電話進行咨詢,有的病人會要求他過來量血壓。

    教育是村民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金華村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歷程堪稱曲折。初,金華村沒有初中,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小學教育。村民錢桂珍回憶:村上的學校也蠻有意思的。那時候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沒有六年級。 之後,因為村裡無法得到進一步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村裡設法辦了一個“戴帽中學”,任課教師從張浦鎮抽調而來。 再之後,考慮到教育質量的問題,這個中學被撤銷了,學生仍然要到張浦鎮讀書。基於同樣的原因,村小學也逐步並入了張浦鎮中心小學,1984年,村小學的五六年級被取消,2001年,三四年級也被裁撤了,遲到2003年,金華村的孩子全部進入張浦中心小學讀書。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興辦學校還是裁撤年級,金華村一以貫之的目標就是: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為孩子們提供盡可能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服務。

    當然,金華村的發展並非不存在問題。村莊合並之後,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均衡,凝聚民心,彌合矛盾,在特色農村建設中避免雷同,走出特色發展之路,諸此等等,都需要依靠持久而強有力的鄉村建設。在未來的發展中,如何留住人,引來人,積極應對“空心化”問題,擺脫對地租收入發展模式 的依賴,樹立自己的特色產業,這些都是位於蘇州、上海之間的金華村,需要深入思考和持久發力之處。

    (二)暢想明日金華

    金華村如今的種種成就建立在其雄厚的經濟基礎之上。金華村的村民享受著集體福利和優質的公共服務,這是村裡能夠吸引人口流入、持續發展的基礎。金華村傳統的經營模式為通過出租廠房、商鋪、住宅獲利,具有重資產、輕創新的特點,外部適應性較弱。如何實現升級和突破,是擺在金華人面前的新課題。

    與傳統的發展模式並行,今天的金華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培育村莊發展新動能。鄉村旅遊產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連帶作用。通過發展鄉村旅遊業,村莊污染得到治理,風貌得到改善,傳統民俗得以留存,文化生活日漸豐富,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收入增長,獲得感增強了;同時,鄉村旅遊業附加值高,可持續開發,符合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文化需求不斷擴大的現實,符合發展第三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的時代要求,具有光明的前景。

    現階段,金華村還應緊緊抓住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的政策。舊有的政策紅利正在逐漸消失,而目前,對中國鄉村發展影響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農村宅基地流轉制度改革。“宅基地是農民重要的財產之一,長期以來,考慮到宅基地的保障性質,我國對宅基地的買賣和流轉做出嚴格禁止的規定。” 長期以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金華村的許多村民前往城市務工,離土又離鄉。如此就導致了許多宅基地閑置荒廢,農村的寶貴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隨著宅基地流轉改革的深入推進,廣大農村閑置的宅基地和農房作為可以流轉的財富而重新煥發了活力。困局正在被打破,改革探索呈現不斷加速的趨勢。2019年1月,金華村在昆山市率先試點頒發農房不動產權證書。金華村基礎設施完善,村容村貌自然優美,鄉村旅遊發展如火如荼,如果能夠有效利用這次改革,盤活的土地資源,引入向往田園生活的新人口,增加鄉村新素,必能使得金華發展再上一個臺階。相信金華村人的智慧能對政策正確解讀,搶抓改革釋放的紅利,揚帆再起航。

    “黨建紅色、發展金色、生態綠色、民生橙色、文化紫色”,金華人走在五彩振興之路,走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