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昨日之河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129-187
    【優惠價】
    81-117
    【作者】 李黎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956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1089561
    作者:李黎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編輯推薦

    1、以1949之變為大歷史背景的私人書寫:不同於《1949:大江大海》波瀾壯闊的宏大敘事,本書以細膩而充滿畫面感的感性書寫刻畫1950年代南臺灣小鎮光陰,透過孩子的眼光向我們勾勒出了似乎全然陌生又有幾分熟悉的臺灣社會氛圍。這既是一位生在大陸、長在臺灣,後留學美國、參加海外保釣運動的女作家的個人記憶,也是一九四九之變後兩岸離遷的真實歷史書寫。

    2、這同時是一本異常感人的親情之書,一本獻給母親的書,書中充滿諸多關於親人的親切而美好的記憶。這一切與作者的身世有關:抱她到臺灣、養育她長大的父母,實際上是舅父舅媽;她的親生父母,一直留在大陸……作者說:“給了我生命、帶我來到這世間的人,在大陸上。用愛心和耐心的營養澆灌我、養育我長大成人的,是帶我來到臺灣的人。每當想到自己的身世,就覺得是一個多麼巧合的、大時代像征性的縮影。”

     
    內容簡介

          1949年,大陸易幟,百萬軍隊和民眾跟隨國民黨政府遷臺,一歲的李黎是這逃難途中的一員。她跟著父母和奶奶,經杭州、上海、福州,渡海到臺灣。此後的1950年代,她在高雄鳳山成長,讀書,學畫畫,聽收音機,好奇地觀察周邊世界……六十年後,李黎以她細膩的充滿畫面感的文字,起筆書寫她的南臺灣記憶,歷歷往事紛至沓來,父母情緣、家族往事、身世之謎不時進入記憶的河流;半世紀前的老物件、鳳山的燦爛陽光,混合著糕餅鋪的香氣,宛若昨日時光再現;戒嚴時代臺灣社會的氛圍、留在大陸的隻能悄聲提及的親人們,其實也早在幼小的心靈裡刻下了烙印……

    作者簡介

      李黎,本名鮑利黎,祖籍安徽,1948年生於江蘇南京。高雄女中、臺灣大學歷史繫畢業。後赴美留學,就讀普度大學(PurdueUniversity)政治學研究所。1970年代,參與海外保釣運動。曾任編輯與教職,現居美國加州從事文學創作。曾獲《聯合報》短、中篇小說獎。
       李黎遊歷過世界許多國家,也經歷過生命的種種轉折,數十年來在兩岸三地出版作品數十種。著有小說《最後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別後》《天地一遊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玫瑰蕾的名字》《海枯石》《威尼斯畫記》《浮花飛絮張愛玲》《悲懷書簡》《加利福尼亞旅店》等;譯作有《美麗新世界》。

    目錄
    溯河之源(大陸版序)前言第一章 彼岸 南京,一九四八 和煦堂與大善橋 春望 渡海第二章 第一個家 花非花 任意門 信封的背面 收音機年代 告別式第三章 小巷歲月 走出家門 來來來,來上學 赤腳的同學 伊是哪裡人? 左鄰右合 養女阿寬 雞兔同籠第四章 風崗路外 錯過的電影 遠方的戰爭 曹公廟和城隍廟 鳳凰花樹 窗外飛逝的人生第五章 童年再見 陌生的二叔 人間喜劇 山水畫家 浮世畫家 表哥 打人的老師 告別童年第六章 身世 真相 命運,一九四九 重逢 歸鄉第七章 回首來處 我的父親 父親離家 偽造的家信 母親回家 我帶爸爸回家後記 童年的終結
    媒體評論

    2012臺北金鼎獎入圍作品
    尉天驄、蘇偉貞、駱以軍聯合推薦

       我非常非常喜歡這本書。讀時,深深被超過我的什麼撞擊、感動……祝福這麼美好的書在大陸出版。——駱以軍

       《信睿》雜志專題文章《李黎的故鄉與異鄉》(楊在宇文):1968年,是李黎生命的轉折點。19歲的李黎因緣際會跟隨朋友去溫州街巷子底,見到了形同隱居的自由主義者殷海光先生,對殷先生的博學與睿智深深懾服,也開始思索“什麼纔是理想的制度”。隨後,專欄作家柏楊被捕,與她最親密的干姊以及她最崇拜的小說家陳映真等人也被捕了。幼時學校裡不可言喻的晦暗,成了一張真實存在、觸手可及的黑網……

    在線試讀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爸爸攙扶著小腳的奶奶、領著媽媽抱著未滿一歲的我,從黃浦江乘船去福州換搭大船去臺灣。當江輪緩緩駛離外灘,他對上海投出最後一瞥,極目所見難以忘懷的是什麼景像?六十年來家國,爸爸若還能親眼看見今天的上海令全世界目眩驚艷的變化,又會是何種心情?
    我多麼想知道,告別上海的那一刻,爸爸心中想著什麼?他可有預感此生再也、再也無法回來?再見,上海——永遠不能再見的上海……
    爸爸不能回去的上海,成了我永遠的鄉愁。
    溯河之源(大陸版序)
    這本書裡說的,其實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一個生在大陸、長在臺灣、旅居美國多年的寫作者,一個不斷離鄉“出走”的外鄉人,在海峽兩岸的祖輩父輩都離開人世之後,為了不讓屬於他們的那段歲月在時間長河中被遺忘湮沒,再次踏上一條漫長的心靈歸途,憑借昔時記憶引路,沿途撿拾汲取過往,以文字紀錄凝固……
    回首童年往事是回家之路必走的第一段:崎嶇、美麗,而且不免傷感。
    這並不是一本自傳,更稱不上是一部個人傳記,卻是借著當年小女孩的視界和身世,映照出一個家族和國族的歷史,一段六十年家國的滄桑。
    孩子的眼睛雖有童稚的無知,又有洞徹的敏銳。我早已覺察到,在那個封閉且有太多禁忌的年代,當家中大人提到一處地方和一些人時,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壓低了聲音:在一個叫做“大陸上”的地方,有幾位沒有跟我們一道來的親人,提到他們的名字或者稱呼時,大人用著謹慎的、幾乎是戒懼的語氣輕聲低語,卻又帶著那般溫柔與親昵;我的耳朵偶爾捕捉到的隻是片斷,沒有完整的故事。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這些斷續飄忽的低語和片斷,構成了一幅遙遠、朦矓而神秘的圖像。
    然而在收音機的廣播、街頭的標語、學校升旗臺上的訓話甚至課本裡,“大陸”是一個巨大的、深不可測的黑洞,是敵人的世界;那麼,我不禁奇怪:住在“大陸上”的讓我的爸媽奶奶用那般溫柔思念的聲息提及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呢?縱使好奇,小孩家竟也知道不該多問。
    便是周遭熟悉的人也有神秘不可知的:深夜來道別的叔叔,從此也成為壓低聲音提及的親人;精神病發作時就喊口號的鄰居,學校裡失蹤的老師……他們發生過什麼事,後來到哪裡去了?有一年——回想起來是一九六〇年代初,收到來自上海通過香港輾轉寄達的家信(上海啊,對於我更是個神奇的地名,像是那巨大的黑洞深處閃爍著的微光);爸爸稱之為“萬金家書”,他那種壓抑的興奮與感傷,縱然是孩子也能感受到,無須解說,終生難忘。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爸爸攙扶著小腳的奶奶、領著媽媽抱著未滿一歲的我,從黃浦江乘船去福州換搭大船去臺灣。當江輪緩緩駛離外灘,他對上海投出最後一瞥,極目所見難以忘懷的是什麼景像?六十年來家國,爸爸若還能親眼看見今天的上海令全世界目眩驚艷的變化,又會是何種心情?
       我多麼想知道,告別上海的那一刻,爸爸心中想著什麼?他可有預感此生再也、再也無法回來?再見,上海——永遠不能再見的上海……
        爸爸不能回去的上海,成了我永遠的鄉愁。

       一個晴朗的上午,鳳山鎮上陽光燦爛,媽媽抱著我買完東西回家,我們走過一條狹長的巷子,空氣中有糕餅鋪傳來的香氣。媽媽叫我拿著那一小包東西,這樣她就可以用兩隻手牢牢地抱住我。一路上,媽媽不斷叮嚀:“拿好啊,抓緊啊,不要掉了……”纖瘦的媽媽緊緊抱著幼小的我,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走過很長很長的回家的路——走向我今生的第一個家。


    溯河之源(大陸版序)
    這本書裡說的,其實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一個生在大陸、長在臺灣、旅居美國多年的寫作者,一個不斷離鄉“出走”的外鄉人,在海峽兩岸的祖輩父輩都離開人世之後,為了不讓屬於他們的那段歲月在時間長河中被遺忘湮沒,再次踏上一條漫長的心靈歸途,憑借昔時記憶引路,沿途撿拾汲取過往,以文字紀錄凝固……
    回首童年往事是回家之路必走的第一段:崎嶇、美麗,而且不免傷感。
    這並不是一本自傳,更稱不上是一部個人傳記,卻是借著當年小女孩的視界和身世,映照出一個家族和國族的歷史,一段六十年家國的滄桑。

    我最早的明確的記憶,開始於我稱之為“第一個家”的地方:一九五〇年代的南臺灣小鎮——鳳山,隔成一半的半棟日本式平房裡,住著一個來自大陸江南的公務員四口之家:爸爸媽媽奶奶,和我。那個顛沛流離之後的安頓棲身之處,周遭的人事和景物,從小女孩那雙童稚而明澈的眼睛看出去,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既是家常卻又新奇的事物,甚至於充滿了奇妙與不可解……
    孩子的眼睛雖有童稚的無知,又有洞徹的敏銳。我早已覺察到,在那個封閉且有太多禁忌的年代,當家中大人提到一處地方和一些人時,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壓低了聲音:在一個叫做“大陸上”的地方,有幾位沒有跟我們一道來的親人,提到他們的名字或者稱呼時,大人用著謹慎的、幾乎是戒懼的語氣輕聲低語,卻又帶著那般溫柔與親昵;我的耳朵偶爾捕捉到的隻是片斷,沒有完整的故事。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這些斷續飄忽的低語和片斷,構成了一幅遙遠、朦矓而神秘的圖像。
    然而在收音機的廣播、街頭的標語、學校升旗臺上的訓話甚至課本裡,“大陸”是一個巨大的、深不可測的黑洞,是敵人的世界;那麼,我不禁奇怪:住在“大陸上”的讓我的爸媽奶奶用那般溫柔思念的聲息提及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呢?縱使好奇,小孩家竟也知道不該多問。
    便是周遭熟悉的人也有神秘不可知的:深夜來道別的叔叔,從此也成為壓低聲音提及的親人;精神病發作時就喊口號的鄰居,學校裡失蹤的老師……他們發生過什麼事,後來到哪裡去了?有一年——回想起來是一九六〇年代初,收到來自上海通過香港輾轉寄達的家信(上海啊,對於我更是個神奇的地名,像是那巨大的黑洞深處閃爍著的微光);爸爸稱之為“萬金家書”,他那種壓抑的興奮與感傷,縱然是孩子也能感受到,無須解說,終生難忘。
    童年的世界既小又大,因為那許多的不可說與不可解,大人可能無法想像一個好奇卻羞怯的孩子漫長等待的耐心——直到要等待許多年後,有些事情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自然顯示了它們的意義,有些事卻是要等待回到最初的來處方纔明白;當然,還有些對我依然是永遠未解的謎。

    好奇的孩子一到長得夠大時就要離家,以為答案都在家門外面那個廣大的世界上。結果我發現:原來離家是為了回家,為了尋根,為了追溯最初。一九七七年,我到美國的第七個年頭,就第一次踏上尋根之路。那時“文革”剛結束不久,當時還極少有“來自臺灣的美國華人”訪問中國大陸。彼時的我有家歸不得,由於在美國參加了七○年代初的“保衛釣魚臺島”運動,被國府列入黑名單不敢回臺灣;既然回家不得,我反而干脆做出當時留學生不敢做的事:去大陸。七七年秋天我從美國洛杉磯取道香港,過羅湖橋,進入深圳(那時還是個荒涼的邊境小鎮,沒有一棟像樣的建築),從廣州上北京,還繞了一圈大西南,最後纔到上海,見到從小到大聽過無數次用壓低了的聲音提及的親人,至此我總算不再需要壓抑,帶著.哽咽我大聲的稱呼了他們,認證了自己的身世和家族的命運。
    尋根不僅是血源的,還有文化的求索。從七○年代末到八○年代初,我像瞻仰歷史文物一般尋訪文學大師:茅盾,瀋從文,巴金,錢鍾書……我以為他們隻存在於中國文學史中,他們和他們的作品在我成長的年代和地方同樣是禁忌,是我文學傳承的一段空白,我急於要填補這份空白。何其有幸,我竟然能夠與他們面對面交談,將他們的音容笑貌與文字作品連在了一起。

    從離家到回家,終於,我也為自己填補了童年的那段空白。然而我並未急於書寫,心底並不覺得童年已經遠去——直到母親去世。母親的離去讓我深深感到世事的飄忽無常,思念固然強烈但記憶的維續可以非常脆弱;因而在母親去世一年後,我開始提筆寫下童年往事,以及追溯身世的種種。同時我也翻箱倒櫃的找出舊照片,並且向親族收集家族的紀念照,盡我可能的以文字加圖像來保存呈現那一去不復返的時空。
    我曾把書稿給大陸的親友們看——我們原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然而將近半個世紀的隔絕,時間上我們雖然一同成長,空間上卻是在兩塊斷然分隔的土地上,各自背負了那一半的歷史與另一半的空白,以及各自的命運。有意思的是:當他們饒有興味的讀著我描述那許多的“異”(正如他們所料的、理應發生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的情狀),卻竟也有那許多“同”,倒是出乎他們和我意料之外的。我因而省悟:無論是意料之中的“異”,或是意料之外的“同”,我的敘述我的故事,或許補足了我們之間本該共有的那些記憶的空白與斷層吧。
    書中收入的許多老照片,對於我當然是極其珍貴的個人和家族紀念冊,但即使對於非親非故的讀者,也是一段歲月和時空記憶的遺痕與見證,一個小小的歷史空白的填補——正如我的文字和我的故事。

    《昨日之河》出大陸版,完成了我回家故事的最後一筆。這本書帶著我上溯昨日之河的源頭。這本記憶之書、尋根之書,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二〇一二年夏,於美國加州斯坦福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