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穿越與升華---中學教材中經典作品個性解讀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理論
    【市場價】
    139-201
    【優惠價】
    87-126
    【作者】 李錫琴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理論 
    【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394249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3942497
    作者:李錫琴著

    出版社: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5月 

        
        
    "

    編輯推薦


    畢淑敏曾說:“不讀書的女人,無論她怎樣冰雪聰明,隻有一世纔情,可書中收藏著百代精華。”女人如此,男人呢?想來,不讀書的男人,無論他怎樣的玉樹臨風,隻有半個人生,可書中收藏著萬世瑰寶。自然地,中國人要讀中國書,尤其是包蘊了民族智慧與精髓的國學經典。

    多讀書吧,多讀國學!讓生命在閱讀中放牧,從古聖先賢的文字中尋找自己的人生導師,給自己的生命預設更多的出口,讓人生綻放出更多的精彩,讓靈魂得以升華到美好的境界。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分為詩歌、散文、小說等五輯,每一輯、每一篇,作者都力求有一個獨特的視角或思想作為靈魂,對原作作深層的挖掘與解剖,並作合理的聯想與拓展,與歷史、現實、人性、生活等智慧地、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作品具有深刻性與鮮活性,回避了某些普通讀者接受有困難的學術概念,用隨筆書寫,即緊扣文本,又有所拓展,讓讀者或從文學鋻賞,或從思想情感,或從人生智慧等某一個或多個方面獲得啟示。

    作者簡介


    李錫琴

    中學高級語文教師,重慶市作協會員,江津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市“十佳讀書明星”、知名兒童文學作家,文化公司簽約作家,暢銷圖書作家,教輔圖書知名主編。在《兒童文學》《少年文藝》《意林》等數十家報刊發表作品1000餘篇(首),近二十家報刊專欄作家。

    著有《疣豬牙牙歷險記》《小學生國學經典》《文苑英華》《作文啟蒙》等四十餘冊,為魯迅的《我的個師父》、朱自清的《我是揚州人》、汪曾祺的《草木春秋》和汪國真的《熱愛生命》等國學名著作評注,主編各類圖書五十餘冊。



     



     

    目錄
    輯詩歌◆情愫
    千古征夫淚--讀《詩經·采薇》
    完美人格的詩化展現--讀屈原《離騷》
    怨而不哀,兩棄婦光彩異呈--讀《詩經·氓》、樂府詩《白頭吟》
    “瀉水置平地”洩郁憤人生--讀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詩仙”的赫然降世--讀李白《蜀道難》
    學道成仙,追逐快樂人生--讀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潯陽江頭遇知音琵琶仙樂嘆人生--讀白居易《琵琶行》
    悲歌晚吟道盡淒涼--讀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音樂的旋律,在典故中縈回--讀李商隱《錦瑟》
    四紀天子空幽情馬嵬歸來妒莫愁--讀李商隱《馬嵬·其二》
    人生因婉約而完美--讀柳永《雨霖鈴》
    俗諺雅語中的百姓人生曲五首
    走出青春的“雨巷”--讀戴望舒《雨巷》輯詩歌◆情愫

    千古征夫淚--讀《詩經·采薇》

    完美人格的詩化展現--讀屈原《離騷》

    怨而不哀,兩棄婦光彩異呈--讀《詩經·氓》、樂府詩《白頭吟》

    “瀉水置平地”洩郁憤人生--讀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詩仙”的赫然降世--讀李白《蜀道難》

    學道成仙,追逐快樂人生--讀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潯陽江頭遇知音琵琶仙樂嘆人生--讀白居易《琵琶行》

    悲歌晚吟道盡淒涼--讀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音樂的旋律,在典故中縈回--讀李商隱《錦瑟》

    四紀天子空幽情馬嵬歸來妒莫愁--讀李商隱《馬嵬·其二》

    人生因婉約而完美--讀柳永《雨霖鈴》

    俗諺雅語中的百姓人生曲五首

    走出青春的“雨巷”--讀戴望舒《雨巷》

    一生收藏春光--讀韓愈《感春》、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采桑子·重陽》

    為生活搭一架梯子--讀俞平伯《憶·選一》

    見證詩意青春不老奇跡--評述汪國真詩歌

    第二輯散文◆致趣

    “雙贏”理念退秦師--讀《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避其鋒芒擊其柔軟--讀《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西楚霸王本是個政治糊塗蟲--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一眼看穿英雄成敗--讀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繁簡人生巧剪裁--讀司馬遷《太史公自傳》

    壁立千仞柔彙江海--讀李密《陳情表》

    至愛親情感天動地--讀韓愈《祭十二郎文》

    今日李蟠何在即在何人獎掖--讀韓愈《師說》

    人生失意總有時清風明月好慰藉--讀蘇軾《前赤壁賦》

    追夢南閣子夢斷項脊軒--讀歸有光《項脊軒志》

    我的“看護主義”--讀魯迅《拿來主義》

    愛,使生命逝而不死--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

    被“罐裝”隻有毀滅有陽光就有希望--讀夏衍《包身工》

    在“風”中具化人生態度--讀楊絳《風》

    淚珠如珍珠般美麗--讀琦君《淚珠與珍珠》

    願在大地詩意地棲息--讀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

    在自然的壯歌中獲取靈魂的救贖--讀周曉楓《斑紋》

    第三輯小說◆人物

    從旁細看,更見其鮮活--讀施耐庵《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命運,在情節跌宕中沉浮--讀蒲松齡《促織》

    為活著而守護尊嚴--讀曹雪芹《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

    “帶著絞絲銀鐲子”的也隻是女人--讀魯迅《祝福》

    無言訴說的悲涼難以掙脫的絕望--讀魯迅《藥》

    魯迅文和那些女人們--讀魯迅《祝福》《傷逝》《明天》等

    第四輯戲劇◆場景

    愛情,因距離而使悲劇永恆--讀《孔雀東南飛》《牡丹亭》等

    呼天搶地奇冤難伸--讀關漢卿《竇娥冤》

    柳絲難繫玉驄斜暉不解離恨--讀王實甫《西廂記》

    人格在生活中分裂--讀丁西林《三塊錢國幣》

    都是為了孩子--讀畢淑敏《一釐米》、《韓非子·曾子殺彘》

    第五輯大師◆靈魂

    道之以德天下和諧--讀《論語》(節選)

    走過莊子的心靈花園--讀《莊子》

    莊子與陶淵明的悲情人生--讀《莊子》、陶淵明《讀〈山海經〉》《歸園田居》《乞食》等

    生命,在極辱的烈焰中涅槃--讀司馬遷《報任安書》

    橫看側看王半山--讀王安石《泊船瓜洲》《桂枝香·金陵懷古》等

    豪放東坡的婉約情懷--讀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等

    透過寒灰文字仰視絕代情種--讀郁達夫《江南的鼕景》《秋景》《給王映霞的一封信》《春風沉醉的晚上》《零餘人》等

    泣出血來,為喚醒民族良心--讀巴金《小狗包弟》

    在自然中生活--讀《莊子》《徐霞客遊記》、周曉楓《斑紋》

    草色遙看近卻無--讀李白《行路難·其二》、杜甫《秋興八首·其四》


     

    媒體評論


    當下,某些人心態很浮躁,他們或忙於撈金,或疲於奔命,即使充實了錢包,富裕了生活,卻往往貧苦了靈魂。因此,多讀書吧,不僅是學生,希望有更多的成人加入到閱讀行列中來。書中能找到人生的導師,如孔子教你三十而立,莊子教你生有所息,蘇軾教你進退人生,還有魯迅的犀利、季羨林的溫良、錢鐘書的精闢、馮友蘭的境界……

    在線試讀
    輯 詩歌◆情愫
    千古征夫淚
    ——讀《詩經·采薇》
    那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天,淫雨霏霏,雪花紛紛。人跡稀罕的崎嶇小路上,踽踽行走著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他是否就是後來杜甫詩中“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的那一位,人們不得而知。這位古戰場上的幸存者又饑又渴,但畢竟盼來了歸家的這一天。邊關漸行漸遠,鄉關漸行漸近,此刻,他感到無比的興奮——有多少白骨在邊關無人收,有多少征夫成了邊陲的野鬼,又有幾多征夫能盼得歸家的機會呀!
    然而,回望那多年戍守的邊關,再遙看那久別將歸的家園,他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有太多的回憶,有太多的感慨。
    戍邊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艱苦,將士們常年食不果腹,很多時候不得不靠采野菜充饑。從嚴鼕盼到春天“薇亦作”,從春天盼到夏季“薇亦柔”,從夏季盼到秋天“薇亦剛”,年年四季輪回,年年薇菜生生滅滅,將士們年年采薇菜,年年看著薇菜從破土發芽長到柔嫩茂盛,再從柔嫩茂盛長到粗大強壯,時間在流逝,而將士們的年華卻一年一年地在邊關消逝,從“歲已莫”到“歲已陽”,但家鄉已經多年杳無音信,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無時無刻不讓將士們憂傷痛楚。
    行軍作戰的生活萬分緊張,卻又那麼讓人激情澎湃。衛國戰鬥一場緊接一場,頻繁不已,將士們不得不每天枕戈待旦,嚴陣以待。看吧,一隊壯士護衛著那四匹強壯的馬拉著的指揮車,裝備齊全而嚴整,一隊人馬鬥志昂揚地奔赴戰場。這又是一次短兵相接,將士們在刀光劍影中沒有畏懼退縮,隻有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英勇的將士們從戰場上頻傳勝利的捷報……在追述這些戰鬥生活中,在“維常之華”的興比中,在“君子之車”的彰顯中,這位退役征夫的功業之感與自豪之情,不由自主地流露在他那滄桑的臉頰上。
    為什麼會戰事不斷、無暇休整?為什麼會居無定所、有家難歸?為什麼會饑寒交迫,但將士們卻戰鬥激情那麼高昂?征夫對這些問題曾作過長久的思考,畢竟,他隻是一個來自平民的普通士兵,他未必深明大義,但是,他反復說“豈不日戒,■狁孔棘”,因為他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狁人對周王室疆土的侵犯實在太猖狂,邊關形勢實在太緊張,作為周朝王國的一介子民,保家衛國,義不容辭。雖然,家裡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但是,舍小家顧大家,出生入死,流血犧牲,這是匹夫的責任。同時,這位征夫有著郁結不散的家鄉戀情,他年年月月天天“曰歸”,離家多年,但家人送別他的場景,他至今記憶猶新,那“楊柳依依”之情,無時無刻不在他心中縈繞。輯 詩歌◆情愫

    千古征夫淚

    ——讀《詩經·采薇》

    那是兩千多年前的一天,淫雨霏霏,雪花紛紛。人跡稀罕的崎嶇小路上,踽踽行走著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他是否就是後來杜甫詩中“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的那一位,人們不得而知。這位古戰場上的幸存者又饑又渴,但畢竟盼來了歸家的這一天。邊關漸行漸遠,鄉關漸行漸近,此刻,他感到無比的興奮——有多少白骨在邊關無人收,有多少征夫成了邊陲的野鬼,又有幾多征夫能盼得歸家的機會呀!

    然而,回望那多年戍守的邊關,再遙看那久別將歸的家園,他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有太多的回憶,有太多的感慨。

    戍邊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艱苦,將士們常年食不果腹,很多時候不得不靠采野菜充饑。從嚴鼕盼到春天“薇亦作”,從春天盼到夏季“薇亦柔”,從夏季盼到秋天“薇亦剛”,年年四季輪回,年年薇菜生生滅滅,將士們年年采薇菜,年年看著薇菜從破土發芽長到柔嫩茂盛,再從柔嫩茂盛長到粗大強壯,時間在流逝,而將士們的年華卻一年一年地在邊關消逝,從“歲已莫”到“歲已陽”,但家鄉已經多年杳無音信,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無時無刻不讓將士們憂傷痛楚。

    行軍作戰的生活萬分緊張,卻又那麼讓人激情澎湃。衛國戰鬥一場緊接一場,頻繁不已,將士們不得不每天枕戈待旦,嚴陣以待。看吧,一隊壯士護衛著那四匹強壯的馬拉著的指揮車,裝備齊全而嚴整,一隊人馬鬥志昂揚地奔赴戰場。這又是一次短兵相接,將士們在刀光劍影中沒有畏懼退縮,隻有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英勇的將士們從戰場上頻傳勝利的捷報……在追述這些戰鬥生活中,在“維常之華”的興比中,在“君子之車”的彰顯中,這位退役征夫的功業之感與自豪之情,不由自主地流露在他那滄桑的臉頰上。

    為什麼會戰事不斷、無暇休整?為什麼會居無定所、有家難歸?為什麼會饑寒交迫,但將士們卻戰鬥激情那麼高昂?征夫對這些問題曾作過長久的思考,畢竟,他隻是一個來自平民的普通士兵,他未必深明大義,但是,他反復說“豈不日戒,■狁孔棘”,因為他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狁人對周王室疆土的侵犯實在太猖狂,邊關形勢實在太緊張,作為周朝王國的一介子民,保家衛國,義不容辭。雖然,家裡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但是,舍小家顧大家,出生入死,流血犧牲,這是匹夫的責任。同時,這位征夫有著郁結不散的家鄉戀情,他年年月月天天“曰歸”,離家多年,但家人送別他的場景,他至今記憶猶新,那“楊柳依依”之情,無時無刻不在他心中縈繞。

    “曰歸曰歸”,天天在思念著家鄉,天天在希望能回家鄉,卻久戍不歸,讓人“憂心烈烈”;“曰歸曰歸”,天天在思念親人,天天在希望與家人團聚,卻鄉關何處?讓人“憂心孔疚”。眷眷的懷鄉情結,與強烈的戰鬥激情,在他的心裡糾結,戀家思親的個人之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之感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穿越時空,看到了兩千多年前那位征夫就站立在我們面前,那麼鮮活,那麼真切。家鄉情結屬於兒女私情,卻也是鐵血男兒應有的柔情軟意;愛國熱情當為義士勇夫的胸襟,這也是鐵血男兒應有的大勇大愛。這首詩就這樣,一方面渲染了征夫的私情,另一方面又在頌揚征夫的大愛,這樣的立體刻畫,怎能不讓作古的人從歷史中活過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當初,離家從軍去,楊柳依依輕搖,親人折柳相贈,依依難舍。從此一別,兩地相離,生死難卜,相思之情,牽掛之情必將牽扯著彼此的心。這兩句經典詩句至今成為多情人兒離情別緒的像征。後來的詩人們說:“古來征戰幾人回?”“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采薇》中的征夫畢竟沒有被戰爭吞噬在戰場,棄骨在邊關。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今天終於可以回家了,可是後來漢代民歌唱道:“家中有阿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都該是在寫這位征夫歸家的矛盾心理吧?長年的戰爭不但斷送了無數將士的生命,也摧毀了不少人的家園,這一點,對於這位有著多年征旅生活的征夫來說,他不會不清楚,所以,他越是離家近,對家的想像就會有更多的擔憂與悲恐。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征夫雖然又饑又渴,但還是嫌自己走得太慢,他多麼希望能早些回到家中,看到一切如故的家園,看到個個健在安泰的親人。雖然詩歌並沒有寫出征人回到家後看到的情景,但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悲切之景,暗示了一幅怎樣的景像,我們應該可以猜測得到。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切都在猜測之中,也一切都可能在不測之中。

    全詩後以一個“哀”字結尾。征夫雖然未把哀傷的原因歸結於周王室連年發動的征戰,但是,征夫對惡劣的戰爭環境,對傷亡不定、生死難測的命運也是憂心的。不但如此,這一個“哀”字寫在他已歸家之時,我們還不能斷定戰爭給他的家造成了怎樣的災害與苦難嗎?

    讀完此詩,用心感受詩中對征人形像的刻畫,可見他雙面的性格特征,也可見他內心世界的豐滿性,還可見他人性思想的鮮明性。於是,一個鮮活的人物就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古戰場上向我們走來。他沒有自私膽怯者在戰爭面前的驚懼畏死,也沒有孤膽英雄在戰場上的豪言壯舉。他就是一個普通的征夫,他聽從國家的召喚奔赴前線,他履行軍人的職責參與戰事,他思念家鄉,牽掛親人,他渴望歸家,厭倦戰爭,這是一個普通的戰士形像。正因如此,他就不再是他,而是那個遠古時代所有征夫的典型代表,所以《詩經·采薇》一章纔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百讀不厭,而征夫的故事纔讓我們津津樂道。

    完美人格的詩化展現

    ——讀屈原《離騷》

    可以說,《離騷》全詩,是現存古詩篇幅為恢宏,影響為強烈的抒情詩歌。德國詩人歌德說過:“在藝術和詩裡,人格確實就是一切。”《離騷》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就是作者用自己的人格書寫而成的。如果說,詩人有什麼樣的人格,就會有什麼樣的詩作的話,那麼這首氣貫長虹的詩歌傑作之所以震古爍今,就在於它表現出了詩人屈原崇高而磅礡的人格之美。這種人格升華為一種強大的人格魅力,千百年來,為之傾倒的不隻是歷代文人騷客,以至於整個華夏民族,並波及世界熱愛中華古詩的人們,它的作者屈原,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就是一個好的明證。

    1. 高貴身世的魅力

    詩歌一開頭,詩人就說自己是古代帝王高陽氏的後代,稱先父為“皇考”,以言其偉大而優秀。接著說自己出生在吉利的正月庚寅日,而父親又給自己起名為“正則”,表字為“靈均”。寫這些,看似煩瑣平淡,卻表現了詩人有貴族的血統和優秀的遺傳。而且吉利時日出生的屈原,一降生就氣度非凡,又從父親那裡獲得了嘉名。高貴的血統和得天獨厚的內美集於一身,使屈原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先天資質。

    2. 自身修養的魅力

    屈原並不因自己有得天獨厚的資質而自傲自大、自我滿足,而是千方百計加強後天的自我修養。在“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詩句中,屈原用比喻手法,說明了自己的品質追求:他要將各種香草披在身上,或者作為佩飾掛在身上。這未必是實寫,但一定是一種像征,它體現其一生執著追求高潔與完美,極力將內在之美與外在修養相結合,使自己言嘉德懿。

    3. 渴建功業的魅力

    在“汨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中流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嘆惋,但他的嘆惋不是針對個人對人生易老的感傷,他是擔憂自己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創建自己的功業,所以他說自己早上忙著摘“木蘭”,傍晚忙著采“宿莽”,但仍然憂心於“美人之遲暮”。當然,這裡的“木蘭”“宿莽”與“美人”都是一種像征,像征他所追求的人格的高度、政治的理想與功業的偉大。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就是他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這是詩人對君王、對國家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藝術體現。

    4. 見賢思齊的魅力

    詩人在《離騷》中,用多個詩句熱情地歌頌了先古的堯舜和三王,因為他們有高尚的品德而賢纔群聚,進而能統率天下走上正道而且光明暢通。超人的美德與不凡的情操是屈原傾其一生“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能像先王們那樣重用賢纔、興國圖治是他用其全部生命執著尋覓的漫漫長路。面對君王昏庸、國家危難的現實,詩人痛斥暴虐的桀紂,狠批奸臣佞黨,目的在於委婉勸諫楚王要向古明王聖君看齊,不要被小人所困溺。

    5. 忠誠執著的魅力

    在“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的詩句中,詩人並非在申訴自己遭誹謗打擊的不幸,而是申明自己無論遭受怎樣的禍殃,都隻會一心惦記楚王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這種以謇謇之心事奉君王的忠誠使屈原首先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然後纔是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流放途中,得知楚國都城郢被秦國所占之後,自沉於江,以身殉國的壯舉,千百年來,讓華夏人民以劃龍舟、喫粽子的形式年年祭奠,以此表達不盡的贊美與無上的崇敬之情。

    綜上五點,屈原這位作古兩千多年的先聖詩人,一個具有高尚而偉大人格魅力的愛國者形像,至今仍以傑出的華夏子孫的形像和非凡的人格品質活在我們的心中,讓所有華夏子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怨而不哀,兩棄婦光彩異呈

    ——讀《詩經·氓》、樂府詩《白頭吟》

    《氓》中的女主人公是個真誠、善良、勤勞而忠貞的女子。在戀人氓曾借口做絲生意來與她幽會後,在告別戀人時,她痴情地送氓渡過了淇水,一直翻越過了頓丘,可見她對氓的一往情深。在沒有媒人來為氓向女子正式提親,而氓迫不及待要求結婚時,這位女子違背明媒正娶的習俗,私自答應讓氓秋天來娶她,在出嫁時,她還讓家裡為自己準備了豐厚的嫁妝,可見她對自己這門婚事的真心與純情,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與憧憬。

    然而,一心向往追求幸福美好愛情生活的女主人公,嫁給氓之後,雖然與氓曾在“三歲食貧”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也曾“夙興夜寐”,晝夜不息,但反遭到了丈夫氓的暴行虐待,到後來甚至“士貳其行”,移情別戀,從而遺棄了女主人公。面對氓這個喜新厭舊、卑劣無恥、虛偽殘暴的負心漢,女主人公在痛苦地“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之中,獨自飲泣,自吞苦果。

    但是,女主人公在回憶往昔與氓戀愛時的幸福甜蜜中,在反思氓對自己從喜愛到遺棄的經過中,她總結出了“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社會生活的一般現像。她已明白了丈夫雖然往日“信誓旦旦”,而今已“不思其反”了,於是,在痛苦怨憤中,她知道氓已不再是她期待的幸福所在,這場婚姻“亦已焉哉!”

    無獨有偶,傳說西漢纔女卓文君寫過一首樂府詩《白頭吟》,詩裡也塑造了一位棄婦形像。這兩首詩所塑造的女子的命運有不少相同之處。

    首先,她們對愛情生活都有著美好的向往。《氓》中的“於嗟鳩兮,無食桑葚!”借不要斑鳩鳥偷食桑葚來比喻女主人公不希望有第三者來破壞她與夫君的愛情生活,從而體現了她對忠貞高貴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同樣,《白頭吟》中的開篇句“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也借用了白雪與月光來表現女主人公對忠貞高貴愛情的向往與追求。

    其次,這兩位女子在遭到負心的丈夫遺棄後,並非像別的女人那樣,要麼抱著從一而終的心態,委曲求全,勉強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要麼尋死覓活,糟蹋自己的生命,而是勇敢地面對現實,《氓》中的女子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感嘆中,毅然離開了夫家,另尋自己的生活之路,《白頭吟》中的女子“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更表現出干脆與灑脫的性格特點。由此可見,這兩個女子都具有獨立自尊的人格,都是堅強果敢、衝破傳統道德與思想的叛逆女性。

    但是,這兩位女子,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文學形像,因此又有其不同的地方。

    ,這兩個女子在遭受遺棄之後,對愛情都有新的認識,但各自的認識又有所不同。

    《氓》中的女子感慨“於嗟女兮,無與士耽!”不僅是對自己過去輕率嫁夫的否定,也是對天下女同胞的告誡,並且她還分析說明了女人不可輕易傾情於男子的原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從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這位女子在愛情幻滅之後對男人的失望心情,有“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驚悚,還可推知,她離開夫家之後,從此獨身不願再嫁的情形。而《白頭吟》中女子的獨立人格走得更遠,她對天下男子發出了忠告:“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由此看,這位女子重感情而輕錢財的秉性,在“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的詩句中,還可見她對忠貞愛情的執著追求,大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達觀。

    第二,這兩位女子在遭遺棄後,雖然都表現出超然激進的態度,但表現在詩中的心態也有所不同。《氓》中的女子終決心離開已有二心的氓,不願委曲求全,不願在愛情已經喪失的屈辱生活中苟且偷生。這裡有她的心路歷程:當她知道氓負心於她後,她曾想用自己在夫家喫苦耐勞的表現來挽回丈夫的心,她哭訴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甚至在丈夫“言既遂矣,至於暴矣”時,也都忍耐過來了,還曾把自己的苦衷向娘家人訴說過,但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就在這樣先遭負心,再遭虐待,還不被親人所理解與同情的情況下,這位女子纔不得不自己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身世與遭遇,這纔感嘆到“及爾偕老,老使我怨”,表示寧願自己獨居一生也不願再與負心的丈夫勉強維持形式上的婚姻。在梳理這位女子的心路歷程中,我們能感受到她的怨憤與仇恨,但是,堅強的本性終於讓她從怨恨中自解出來,走向了獨立自由的道路,而《白頭吟》中的女子比《氓》中的女子表現得更為樂觀。“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說的是她來與負心的丈夫決絕時,是帶著酒來的,大有“好聚好散”的架勢。雖然這次婚姻失敗了,但她並沒有對天下所有男人都痛恨絕望,她相信自己還有如“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一樣再有戀愛的機會,希望有用情專一、輕財重情的男人能與自己“白頭不相離”。

    第三,從整體上看來,詩歌在塑造《氓》中的女子形像時,角度更多,層次更多,因而塑造得更為豐滿生動,讓人能夠從詩句中感受到她的單純、善良、鐘情、寬容,以及堅韌、剛強等性格特點,正是因為詩歌能從多方面體現人物性格,所以這位女子的形像是立體的、鮮活的。而《白頭吟》中的女子,其性格特點相對要單一一些,但是,她的果敢、達觀與對愛情執著的追求,仍然讓讀者千百年來被她光彩照人的形像所感動。

    將《氓》與《白頭吟》比較閱讀,不但能更深刻透徹地理解作品的意蘊,還能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人生,或者從中獲得人生的經驗。

    “瀉水置平地”,洩郁憤人生

    ——讀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成就的文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嘉三大家”。鮑照少年時就很有志氣,26歲時,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並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並不死心,繼續獻詩言志,之後,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後來也做過太學博士、中書舍人之類的官。然而,在他所生活的南北朝時期,社會中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世族,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進之路。鮑照就生活在門閥制森嚴的社會裡,雖有蓋世纔華,但因沒有高貴的出身而仕途黯淡。他雖用心於功名,始終隻能是“下僚”,不能盡其所長,更不能有所作為。為此,胸中郁結著憤憤不平之氣。

    鮑照的組詩《擬行路難》就是他試圖宣洩這種情緒的郁憤之作,其中的“其四”,開篇陡然一句“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寫“瀉水”於地、四方流淌的情狀,這雖沒有波濤洶湧之壯闊場面,沒有清澈平滑如帛的幽遠意境,但是,在這看似日常司空見慣的自然現像中,詩人看到了與之相似相通的人世哲理,看到了自己如“瀉水”般難以收拾的人生命運。“水”成為這首詩歌核心的意像,詩人寫“瀉水”“東西南北”地流瀉,流向不同方位的“水”,不隻是詩人的自喻,更是比喻了社會生活中處於社會底層人士前途無定向、生活無定所的現實。試想,在南北朝時門閥制度濃黑地統治著社會之時,出身卑微的人,幾乎完全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權力,有纔識之人,多像一杯被他人拿在手裡的“水”呀,想什麼時候倒你於地就倒你於地,想把你往哪裡倒就往哪裡倒,一切都是由處於社會高層的貴族權勢之人在掌握在操縱。我們的詩人鮑照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雖有一身蓋世纔華,但就因為出身的卑微而難尋理想的前途。清代學者瀋德潛曾評價此詩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是充分地揭示了詩人由於激憤不平而借用“瀉水”將憤懣之腸一瀉無餘的心情。

    任何人對不平的命運,心裡定然都會憤憤不平。鮑照對自己的命運除了藝術地作客觀描述外,還轉向自己的內心作深層思考。“人生亦有命”一句,就看出詩人的宿命思想,簡單地看,這似乎讓人感覺鮑照的人生態度有些消極,但是,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一想,詩人作如是的感嘆,並非出於真心,而是面對強大的門閥制度而進行的自嘲。社會現實與人生理想的截然錯位,無疑對詩人滿腔的生活熱情給予了無情的打擊,這種打擊把作者推入了痛苦的深淵。希望從這種深淵中解脫出來,這是一種本能,所以,詩人在悲歌“行嘆復坐愁”的同時,隻好“酌酒以自寬”。然而,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經驗告訴他“舉杯銷愁愁更愁”,進而這酒喝得就連借以傾吐心中悲憤的《行路難》歌,都因“舉杯”而如鯁在喉,無法唱出,可見,詩人郁積在胸中的悲憤塊壘,不但無法借酒澆除,反而使他的愁緒倍增。

    所以,詩人感慨“心非木石豈無感”。從中看出,詩人到底是對世事感悟更加透徹了,因為他終於明白,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面對社會的黑暗,遭遇人世的不公,要想無動於衷,無所慨嘆,那除非是草木。應當說,此刻詩人心中的憤懣,已郁積成密度的塊壘,似如江河猛漲的洪水,已經達到了超越河限。詩人心靈之堤,隨時都可能像江河決堤一樣崩潰,然後會洶湧而出,一瀉千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詩人卻來了一聲低沉的哀嘆:“吞聲躑躅不敢言!”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我們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經驗,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憋了一肚子的話塞在喉頭,時機來臨,正想一吐為快,可是,剛張開口,卻突然意識到了這樣的做法是有違天命的,同時,這樣的做法除了能一時換得內心痛快外,對詩人極為不滿的現實世界卻毫無裨益。於是,“洪水”退卻,詩人極為無奈地隻好把嘴邊的話收回去,做“忍氣吞聲”狀,以克制的方式向強大的門閥社會妥協了。

    縱觀全詩,似乎詩人都在寫自己,寫自己如“瀉水”被覆倒於地,四處流溢,不知所往;寫自己面對不幸的命運,不甘坐嘆悲愁,卻話到嘴邊又咽下;寫自己為了解除心中悲愁而舉杯,卻不但不能消愁,反讓自己更加傷感;寫自己想將滿腔的不平向不公的人世訴說,卻猛然明白這樣的做法於事無補。其實,作者寫自己的命運與處境的不幸,折射出的是當時社會政治的黑暗、統治的殘酷無情,因為,在這樣的社會與統治中,人們的靈魂窒息了,尤其對於寒微士人的壓抑,已經到了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道路以目的地步!人們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隻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裡。如果說詩歌表現了詩人個人命運的不幸,可轉而思考當時的社會,該是人間多麼大的不幸!這不幸從何而來,已盡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這正如瀋德潛曾說:“妙在不曾說破。”

    慶幸的是,鮑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擅長詩、賦、駢文,並都不乏名篇傳世,猶以詩歌為甚,而詩歌中,又以《擬行路難》。杜甫在稱贊李白詩歌時曾說“俊逸鮑參軍”,就是肯定了李白受到鮑照詩歌風格影響。

    “詩仙”的赫然降世

    ——讀李白《蜀道難》

    生活在交通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不要說通行於“蜀道”不再是難事,就是“上青天”也是普通人購買一張機票就能實現的小事。可是,在遙遠的唐朝,在那連車馬舟楫都隻有貴族豪富纔能享用的朝代,某一天,詩人在送別執意要上“蜀道”西去遊宦的友人之時,一聲“噫吁嚱!危乎高哉!”的吟詠,驚世駭俗,在中國詩歌的長河之上一回蕩就是一千多年,至今餘音繞遍神州山川,經久不絕。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狷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隨詩人蓋世的絕響,似乎愈來愈高,愈來愈難,以至讓人不願相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本是借用了一種誇張的表現手法。

    不知道詩人是挽著友人的手臂,還是拉著友人的行囊告誡著他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反正,詩人一直追憶到四萬八千年前,蜀國開國數萬年也無法與秦地相通的亙古之事。無論是蜀王蠶叢也好,還是魚鳧也罷,雖身居君王高位,卻終因隻是凡人,從哪裡纔能借用神力開山劈石,修築通衢?就連六條神龍駕車來到蜀道,也隻能無奈打道回車。要不是蜀地為阜盛的天府之國,要不是蜀王荒淫好色,要不是秦惠王貪念蜀地,也就沒有那“五丁”在前去蜀地迎接美女歸秦時,途遇大蛇,且勇鬥之,之後山崩地裂,五嶺相分。無知無畏的“五丁”命喪蜀道,蜀國美女玉顏不再,然而,他們的犧牲,終於山開路通,雖是天梯石棧,但秦蜀兩地總算能互相往來了。這是一則多麼淒美悲壯的神話故事。詩人啊,在你引用的“五丁開山”這一傳奇的神話故事中,我們讀出了人力在“蜀道”面前是多少渺小的哀嘆,在神話故事中犧牲的五鬥士和五美女雖是多麼的無辜,可我們讀出了蜀道之開闢,雖然付出了難以估量的代價,但創造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

    如果我是一千多年前詩人的那位西去的友人,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去行走蜀道的。不要說“捫參歷井”之高,讓人仰天屏息,不要說“畏途巉岩”之險,讓人望而卻步,在前不挨村、後不著店的茫然中,當你在那茂密陰森的古木叢林裡踽踽而行時,除了能聽到自己魂悸魄動的心跳聲外,便是悲鳥高一聲低一聲的哀鳴,當你把一彎蛾眉爬涉成了一盤冷月之時,除了會生出時間的漫長與道路的綿延無盡外,便是子規“歸去——歸去——”的一聲聲淒涼的苦勸。可是,人在中途,上路時難歸更難呀!真讓人不知道是繼續向那遙不可及的地方邁進,還是背叛曾經的執著,回到有母親點著燈盞的窗下,或者有妻子玉臂浸露中秋月的庭院?

    如果我真是一千多年前詩人的友人,我一定會聽詩人的那份由衷而善意之勸:“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是的,人生不就是一個追求快樂的過程嗎?然而,當一個又一個的空中樓閣,或者海市蜃樓在我們的眼際隱隱現現時,我們會是多麼忘情地感嘆那是個怎樣難得的機遇,我們會是多麼固執地認為那裡會有讓人怎樣怎樣的快樂和幸福。然而,當我們真正上路之後,便會發現通向幻想的境地,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崢嶸而崔嵬”的劍閣,不知道有多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豺狼虎豹。追逐功名或許能讓人有成就之快感,獲取利祿或許能讓人有滿足之幸福,然而,也免不了會有詩人在他的《行路難》中,撥劍四顧、茫然感嘆到的那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在唐朝首都長安,不知道那天是否是天高且雲淡,是不是春雨濕城柳,反正有一位躊躇滿志的後生,為扣開入朝參政之門,尚未彈撲掉進京時一路沾染的滿身風塵,就先急忙手執一卷《蜀道難》,敲響了禮部侍郎賀知章的官邸之門,以求尋得一份薦舉之辭。同為詩人的賀知章,放下了高官身架,以詩友之禮款待了這位尚未成名的詩界後生。這是一位多麼可敬可畏的後生呀!讀罷他的《蜀道難》,賀禮部情不自禁地高聲慨嘆道:“公非人世之人,莫非是太白星精耶!”後來,李白的官運並非因此一路亨通,但“謫仙詩人”的雅號倒是響徹了整個盛唐。李白雖早已在一個有酒有月的夜晚,命歸於水中撈月的浪漫傳奇之說中,但“詩仙”那飄逸豪邁之氣魄卻在他“噫吁嚱!危乎高哉!”的詩句中,氣勢高遠宏闊地一直激越地活到現在,活到無限的未來。

    學道成仙,追逐快樂人生

    ——讀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以下簡稱《廬山》)一詩是李白與友人盧虛舟結伴同遊名山廬山之後寫成的。詩中極盡詠嘆之能事,詩人用特有的浪漫而狂放之筆,先以在山腳仰視的角度,直接寫出廬山“瀑布相望”“銀河倒掛”“翠影映月”“鳥飛不到”的雄奇風光,再以登上廬山後,以遠眺的角度,通過寫長江“茫茫東去”“黃雲萬裡”“九派流雪”的雄偉氣勢來烘托廬山的高峻壯麗,既而寫出了廬山整體風景的奇絕,遊覽者的飄然,甚至猛然生出學道成仙之欲望。想像豐富,境界開闊,這固然是李白詩歌的一貫風格,但尋其思想軌跡,卻也另有緣由。

    人們都知道,李白是一個極好遊歷的詩人,他的遊歷要分前、中、後三個時期來分說。在前期,他有“奮其智能,願為輔弼”的政治理想,但他又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他希望憑借自己的纔能和聲譽,實現“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宏願,於是他“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42歲時,終被唐玄宗詔至長安,供奉翰林。但是,李白是一個集仙氣、纔氣、酒氣於一身的怪纔,縱酒狂歌,桀驁不馴,對於世俗中的權貴及其榮華表現出強烈的蔑視。終一邊高吟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一邊結束了他僅3年的仕途生涯,然後離開長安,開始了他第二時期的遊歷。

    此後的十年間,李白主要南遊於長江下遊一帶。理想的破滅、人生的失意,以及對現實的不滿,使他一邊把酒吟唱“人生得意須盡歡”,一邊恃纔自傲地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單從《將進酒》中的這兩個詩句而言,就可見這個時期的李白,思想充斥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55歲的李白,隱居在廬山時,永王李璘以平定安史之亂為號召,請李白做僚佐,於是,又一次鼓起了他始終未眠的愛國雄心。然而,李璘和其兄唐肅宗李亨爭奪帝位事敗,李白受牽連被捕入獄,判流放夜郎,幸虧中途遇赦而還,從此開始了第三時期的遊歷。

    《廬山》一詩便寫於李白獲罪遇赦之後的第三時期的遊歷之中。

    在《廬山》一詩中,我們再也看不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的意氣風發,隻能看到本詩中“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憤青之癲狂;我們再也看不到李白“我欲攀龍見明主”(《梁甫吟》)的宏圖大志,隻能看到本詩中“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灑脫與隱逸;我們再也看不到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秋浦歌十七首》第十五首)的豪情與自信,隻能看到本詩中“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的超然仙心。由此看出,在寫《廬山》一詩時,李白在經歷政治上幾度挫折、沉浮世事的痛楚與艱難之後,已明白了仕途並不適合於像他這樣具有高潔理想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的理想已破滅,他的豪情已跌落,他隻有滿懷怨憤遠離塵世,尋求他自己理想的精神歸宿。於是,我們在《廬山》一詩中讀到“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的詩句時,仿佛看到了李白循著謝靈運之足跡,求仙訪道的身影,在讀到“遙見仙人彩雲裡,手把芙蓉朝玉京”的詩句時,仿佛看到了李白靈魂真的升仙成道後,與神仙同樂的美麗幻景。

    李白有不少寫升仙成道的詩,這不僅體現了李白浪漫、飄逸的詩歌風格,更體現了李白豁達、樂觀的性格特點。人生一世,挫折難避,失意難免。有人在挫折與失意面前沮喪氣餒,甚至一蹶不振,從而一生悲楚痛苦,甚至因絕望而輕生。但李白面對人生的幾度起落沉浮,尤其是在他被流放夜郎,對仕途已完全喪失信心之後,雖然我們在《廬山》一詩中也能感覺得出他的悲憤與怨氣,但看不到他的喪氣與絕望,看到更多的是他一如既往的“仰天大笑”、尋仙訪道的高傲放縱神情。

    在人生多艱的生命中,多一些李白的人生態度,會使心靈少一些哀傷,多一些快樂。其實,人,本來就是為快樂而生的。李白一定會贊同我這樣的人生定論。

    潯陽江頭遇知音  琵琶仙樂嘆人生

    ——讀白居易《琵琶行》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潯陽江頭,琵琶女纖手素指彈撥而起的琵琶聲,早已消逝在了那個楓葉荻花的季節,早已消逝在了那個風清月白的夜晚,然而,白居易卻用他的詩筆,把那讓他“青衫濕”的琵琶樂曲聲,用文字的形式譜寫進了他的《琵琶行》中,讓這曲千古之音,不但讓他終生為聽,也讓我們世代為聽。自古以來,還有誰描寫音樂的作品能為我們留下這麼多品味不盡、玩味無窮的意蘊?稱白居易為詩化音樂而名蓋古今之天纔,相信不會有人反對的。

    千餘年來,人們反復品誦著《琵琶行》,沒有人不會為那些石破天驚的音樂描寫咋舌,諸如琵琶女的神情之美,音樂的形像之美,景物的烘托之美等。然而,翻閱眾多評論,卻少有人能透過紙背,跳出音樂本身,從白居易對音樂描寫的意義這個角度來通透詩人的良苦用心。

    白居易在朝中先後任過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和十年六月,朝中重臣跟擁兵割據的濟勾結,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廷內外一片嘩然,但官員們大都隻做明哲保身狀。而白居易卻洞明勢態,不顧個人利害安危,毅然站出來,提出堅決討賊的主張,認為如若放縱奸人,那國將不國。白居易的主張是從維護朝廷利益的角度出發的,但他的反對派們卻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給他羅列出一串無須有的罪名,於是遭貶江州。

    寫《琵琶行》那年,白居易四十五歲,也是白居易被貶到江州做司馬的第二年。人生遭受如此巨大的打擊,哀傷一定還沉沉地郁積在他的心裡,於是,在“楓葉荻花秋瑟瑟”的那個傍晚送客江邊之時,巧遇了來自京城的琵琶女之後,借筆於音樂,書寫苦衷。

    從詩歌所寫的順序看,琵琶女是在“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之後,纔“自言本是京城女”的,這說明白居易是先聽琵琶曲,再知琵琶女身世的。如此,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猜想,在白居易聽琵琶女彈奏琵琶曲之時,他並不知曉琵琶女為京人,也並非覺得此琵琶女彈奏的樂曲就一定優出別的琵琶女多少,後來,他纔了解到她曾經是“名屬教坊部”,傾倒了京城無數的少年粉絲,但隨著年長色衰,便“門前冷落鞍馬稀”,雖有幸“嫁得商人婦”,但“商人重利輕別離”……聽了琵琶女這些悲傷的傾訴之後,白居易怎能不聯想到自己從朝中被貶到“黃蘆苦竹繞宅生”“嘔啞嘲哳難為聽”的僻遠之地?於是,再回味琵琶女所奏之琵琶曲,就不再是普通歌女的娛樂性演奏了,而每一個音符似乎都是一段心曲。“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與其說是琵琶女的自述,不如說白居易在訴說自己的“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與其說是琵琶女在傾訴,不如說白居易在感慨今日遇上了知音。如此,又怎能不讓白居易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

    如果從身份的角度來看,歌女向白居易傾訴自己的身世是不難理解的,而白居易畢竟為士大夫,何以向一位歌女傾訴自己的身世?但我們聯想到當樵夫鐘子期感嘆出“巍巍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琴師俞伯牙便欣然贊嘆“善哉,善哉,子之聽夫”時也就理解了慘遭命運打擊的白居易,不但從琵琶曲中聽出了演奏者的遭遇,更從中聽出了自己壓抑已久,卻無處傾訴的心聲,似乎,琵琶女彈奏的每一個音符,都在為他訴怨、洩憤。如此,琵琶女與白居易之間,也就不再是主客關繫,而是“高山流水”中的子期與伯牙般的知音了。

    既然琵琶女手彈之樂曲是白居易心中樂曲,那麼,詩歌中那段歷來膾炙人口的關於音樂的描寫,也就並非全是出於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更多的是白居易對音樂豐富而深刻的感悟,或者說,琵琶女是借用琵琶在傾訴自己的不幸,而白居易則是以描寫音樂為名,用詩句來委婉地發洩自己心中的悲憤。如果我們在鋻賞《琵琶行》時把這樣一根感情之絲抽掉了,就音樂而論音樂,那麼,這首千古經典之作,便會被誤讀為音樂評論之作了。曾有人將《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進行比較,說白氏用敘述的筆法依彈奏的順序進行描寫,李賀則不表現時空順序,而著重強調音樂驚天地、泣鬼神的效果。如果隻作這樣的鋻賞,那就真如清人方扶南所說:“白香山‘江上琵琶’……摹寫聲音之至文”而已。誠如是,隻是對《琵琶行》音樂描寫的淺表認知,並非讀出了其中音樂描寫的真實意義。白居易自己就有詩論佳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九書》)可見白居易是多麼強調詩歌之“情”的。緣此,在解讀《琵琶行》中,要通透作者對音樂描寫的意義,應該從人到音樂,從情到音樂,而不是相反。

    在那唐代浮華一世的大背景之下,在那個秋風瑟瑟、月光清冷、荻花飄飛的晚上,一個由紅及衰的不幸歌女,用她的纖纖素手,在淒楚的琴弦上演繹她淒慘的人生;一個由朝臣被貶為司馬的落魄詩人,用他“石破天驚”的詩句,在字裡行間,宣洩著他久積的憤懣。不管是因古今淪落的人太多,還是因白居易的詩句千古奇崛,反正有那麼多人已從他的詩句中吟出了自己的人生,也可相信,在永遠的將來,還會有更多的人,也能從《琵琶行》的詩句中吟出自己的人生。

    悲歌晚吟  道盡淒涼

    ——讀杜甫《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年輕時的杜甫心懷“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到長安尋求政治前程,可在長安困居十年,終不為所用。後又多年飽受戰亂之苦,從四十八歲時起,他就被迫從長安漂泊西南,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在生命的後兩三年裡,他暫居長江夔州(今重慶奉節),創作了四百來首詩歌,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這些詩作,猶如杜甫在晚年的回憶錄,又如晚年的生命紀實。《秋興八首》《詠懷古跡》和《登高》等,就是他晚年作品中的傑出代表。

    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秋興八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面對瑟瑟的秋風、蕭條的秋景,聯想到自己淒苦的處境、國家破碎的山河,詩人怎能不觸景傷懷,詩興大起?極目觀秋,但見“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與其說詩人寫出了夔州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像,不如說詩人在感慨自己的身心被困苦的生活所“灼傷”,為郁積心頭的憂情而感到蕭森,“一切境語皆情語”呀。

    五十來歲的杜甫就儼然是位憔悴的老叟(從生理年齡來看,也不過處於中年),站在秋風中,在“江波兼天湧,風雲接地陰”的遼闊背景中,會是怎樣的孤單?會是怎樣的無助?詩人又怎能不在“叢菊兩開他日淚”中,感傷自己與親人隻能兩地觀菊,相思成淚?怎能不在“孤舟一繫故園心”中,倍感漂泊生活的孤苦、對家鄉的萬般思念?然而,收住思鄉的情緒,回到眼前的情景:風霜淒緊,嚴鼕將至,那千家萬戶準備寒衣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又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來!淒苦之情,思鄉之意,全在了這寫景之句中,字句寥寥,卻餘意無窮啊!

    青塚埋荒草,琵琶訴哀怨——《詠懷古跡·其三》

    昭君隻身獨赴塞外,雖離鄉背井,飽受朔漠沙塵吹打,但是,她以美麗而纖弱之身擔負起民族大和之重任,那青塚雖早就被荒草埋沒,但其民族氣節與大義永遠讓人贊嘆。“愛屋及烏”,杜甫因贊美昭君而以壯麗的詩句贊美她的家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句氣勢飛動,大有驚天動地之勢。

    然而,詩人的感情畢竟不隻是對昭君的贊美,因此,第二聯的情緒陡落,書寫著昭君遠嫁異域,隻身“一去”而“獨留青塚”的悲涼,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強烈,令人不忍深思。詩人抑制不住悲憤之情,控訴了導致昭君悲劇的根本原因:那昏憒得令人發帝,竟然在選妃時隻憑毛延壽送上的一張畫像,而他又哪知,從中可能有人作弊?美人已去,思慕已遲,夜月依稀聽環佩作響,可昭君之魂哪能回歸?

    詩人理性的質問和悲淒的想像,難道隻為昭君喊冤叫屈?當然不是。詩人寫昭君,而昭君早已為古人,那麼,詩人追憶王昭君的歷史故事,本隻是為抒發自己懷纔不遇的失意之情。在昭君的悲劇裡,隱喻著詩人一心想參與朝政,成為國君的左膀右臂的政治理想。然而,杜甫以賢纔之名雖已納入朝廷後備人纔庫,可怎奈奸佞小人為討好皇帝,聲稱天下之纔已盡用,從此杜甫的出仕之路斷絕。這樣的徇私舞弊,不是像極了當年改變昭君命運的歷史故事嗎?因此,詩句中那千古哀怨的琵琶之聲,何止是為昭君而彈響的?

    高臺病客吟,老叟嘆江流——《登高》

    在九九重陽登高的節日裡,一個拄杖傴僂而行的老叟,蹣跚著登上高高的江堤,舉著老眼向著故鄉的方向遠眺,可是,充斥兩耳的隻有瑟瑟的秋聲和哀切的猿嘯,映入兩目的隻有渺無邊際的蒼穹和單調淒清的沙渚。“猿嘯哀”哪是猿嘯哀,那是詩人內心的哀傷。如果說“清渚白沙”讓回飛的鳥兒總算有一個歸宿的話,那麼,這裡的“飛鳥”則成了杜甫有家難歸的反襯,使“哀”情更加濃厚起來。

    “哀”從何來?思鄉不及,思親無信,眼前隻有蕭蕭飄零的木葉。“作客”他鄉、飄無定所、年邁多病、孤苦寂寥,怎能不哀不悲?杜甫向著蕭瑟秋風,悲嘆自己滄桑的身世與窮困的處境時的神情便如在眼前,這不能不讓人為這位曾有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不得遂願的詩聖嘆惋,不得不讓人為這位始終心繫黎民卻自己生活艱難、半生飄蕩不定的詩聖落淚。

    曾幾何時,詩人寫著“白日放歌須縱酒”“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這樣一些歡飲的詩句,而現在“潦倒新停濁酒杯”,連一杯濁酒也不得不戒了,是因為病重而考慮身體健康,還是因窮困無錢沽酒,抑或兩者都有,其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讓一個有嗜酒之好的人不得不停杯,其中該會有多少難言的無奈。

    杜甫在自己“床頭屋漏無干處”時,卻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博大之愛,杜甫一生憂國憂民,能不讓人扼手贊嘆?而在這三首詩裡,我們纔讀到了一些真正為他自己吟誦的詩句,但讓我們讀得心如木葉“蕭蕭下”,淚如長江“滾滾來”,個中滋味,怎一個“悲”字了得?

    音樂的旋律,在典故中縈回

    ——讀李商隱《錦瑟》

    “詩家都愛西昆好,隻恨無人作鄭箋。”這好問評價李商隱詩歌的著名詩句。意思是說:每個人都知道李商隱的詩句好,都非常喜歡他的詩歌;但遺憾的是他的詩句過於隱晦朦矓,難於理解,沒有人能做出準確的解釋。

    其實,也不盡然。

    《錦瑟》成詩之後,有數十名詩家作過評析,往往解讀結果也各有所執。然而,從詩歌的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中,詩人很形像真實地描述出一位多情善思的少年,懷抱裝飾華美的“錦瑟”,十指彈撥著五十根韻律各異的弦索,用音樂來抒發自己對人生的千般感懷。

    我們曾讀過白居易《琵琶行》對音樂的描寫,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比喻音樂音量的錯落變化,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來描繪音樂的低回婉轉,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描來襯托音樂餘韻繞梁的絕妙,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來烘托音樂引人入勝的魅力。但《錦瑟》對音樂的描寫截然不同。李商隱集中運用了四個典故來表達錦瑟所彈奏出來的豐富多變的情思。這真是奇思妙想呀!

    在“莊周夢蝶”這個典故中,借用莊周夢見了蝴蝶,而不知自己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自己的故事,來表達出錦瑟所奏音樂中,那如莊周一樣追求超然若脫的人生境界的內容。

    在“杜鵑啼血”這個典故中,作者借用蜀地失國的望帝,化身為杜鵑,哀啼至泣血的故事中“淒厲、淒婉”的情調,來表達錦瑟所奏音樂中所蘊含的悲切、哀傷的情感。

    在“滄海遺珠”這個典故中,作者借用大海深處被人遺忘的珍珠的處境,來表達錦瑟音樂中所傳達出來的如滄海珍珠般耀眼發光的人纔,卻被無端埋沒不聞者的落寞與失意。

    在“藍田玉煙”這個典故中,作者用藍田所產著名美玉,光澤熠然而又“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之特點,描狀錦瑟所奏音樂,給人炫目耀眼,而又縹緲朦矓的意境,正如所追求的理想與希望,可想而不可即一樣,讓人惆悵無奈。

    大家都知道,屬於聽覺的音樂,比屬於視覺的圖畫更抽像,感受起來,更需要想像與聯想能力。正因為音樂過於抽像性,而在《錦瑟》一詩中,詩人把這種極為虛渺、難以捕捉的藝術形式,用讀者熟知可感的典故來描狀,也就是聽覺感受到的音樂,變換為了一幅幅形像具體、色彩鮮明的畫面。盡管《錦瑟》的樂譜早已不知所向,但我們依然能從李商隱的文字中,聽出音樂裡時而超然,時而哀切,時而孤寂,時而悵惘的韻律來,那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又多麼意蘊深長。

    四紀天子空幽情  馬嵬歸來妒莫愁

    ——讀李商隱《馬嵬·其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白居易《長恨歌》裡著名的詩句。從《長恨歌》到《馬嵬·其二》,都包含了對唐明皇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真摯愛情的贊美與歌頌的詩情,李隆基這位天子與絕代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成了歌頌帝王忠貞愛情的千古絕唱。

    在封建禮教的嚴酷禁錮下,像劉蘭芝不能取悅婆婆,進而被逼得與丈夫雙雙殉情的愛情悲劇,像陸遊與愛妻唐婉恩愛鴛鴦被迫兩分離,在瀋園偶然相見卻不敢相認,隻有紅綃濕透的愛情悲劇,像杜十娘身陷煙花柳巷,幸得李郎相贖,卻又被賣與紈绔弟子,終懷百寶箱怒沉江底的愛情悲劇,以及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與柳夢梅,生生死死、死去活來的悲苦愛情……無不都隻是普通百姓生活中,青年男女愛情悲劇的代表,司空見慣的人們,喜聞樂見的不再是故事內容本身,而是故事的情節與形式。

    然而,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與以上的愛情悲劇截然不同,因為悲劇的主角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統天下的大唐天子,是四十多年位居九五之尊的大唐皇帝。照理說,身為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寵愛一個女人還不容易嗎?確實不容易。因為,在天子的身上,重要的是國家社稷的根基與命運,是千百萬黎民百姓的生存大計。就像魏徵進諫唐太宗所說的那樣,要思考“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從而達到“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如此看來,帝王如果要“愛江山,更愛美人”多半隻是理想,現實中,卻往往二者不可兼得。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正在於此。

    對於唐明皇李隆基來說,四十多年的帝王生涯,不能說他對國家與社稷徒勞無功,也不能說“安史之亂”的禍根就是楊貴妃,這裡有復雜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必然性。但是,李隆基一生的悲歡喜怒沒有全在社稷的興衰成敗上,而是傾情於一個於社稷不但毫無裨益,反帶來危害的愛妃身上,因此,李商隱在《馬嵬·其二》中,把筆觸完全放在“馬嵬兵變”之後,寫出了唐明皇對“馬嵬兵變”之哀惋,寫出了唐明皇對被迫賜死的楊貴妃思之切、悼之傷,寫出了楊貴妃死後,遣道士仙女尋寵妃卻不可尋得的失落,寫出了“七夕”節空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孤寂悲情,寫出了身為帝王卻呵護不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的傷痛,寫出了李隆基自嘆不能是一介如盧姓男子一樣的百姓,還可百事無聞,隻與莫愁相親相愛,直到地久天長的內心感慨。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是呀,尊為天子,可以一統大唐江山,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女人生死相依!鄙陋之人希望貴為天子,而作為天子的唐明皇,卻希望自己能像普通平民一樣,隻因愛情而幸福,而不是因江山而尊貴。

    不妨再欣賞一回電視劇《唐明皇》中的插曲,再一次感受帝王能有真愛的可貴,以及帝王難以擁有真愛的可悲:

    幾曾帝王有真情,

    卻怎麼三千寵愛在一身,

    辜負了大好盛世千秋業。

    難道他不愛江山愛美人?

    經歷了多少刀光劍影,

    換來這九五至尊。

    原說是明月永照長生殿,

    誰料到漁陽聲鼓卷煙塵,

    隻剩得馬嵬坡前草青青,

    到如今春來舊緣茵茵。

    人生因婉約而完美

    ——讀柳永《雨霖鈴》

    柳永的《雨霖鈴》,被譽為古典詩詞中的十大金典作品之一,這樣的贊譽,無人會質疑。

    這是一首123個字的詞作品,從北宋到現在,對其評論的文章,該是汗牛充棟了吧。我也曾讀過不少關於《雨霖鈴》和柳永的文章,這些評論者,幾乎都在中規中矩地站在賞讀者的角度,隔著千年的渺渺時空,很客觀很平靜地評說著:柳永在這首堪稱絕唱的離詞中,通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等詞句的直接抒情方式,同時通過“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楊柳岸,曉風殘月”等一組清秋景物的描寫,采用間接抒情的方式,表達了柳永與愛戀之人在一場淒苦的離別場景中的愁緒。這些評論者之說,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們能夠從這些千年前的字句中窺視到柳永內心的深處,看到柳永當時在為心愛之人心碎腸斷的情景。

    可是,這樣的評論未免太客觀,太缺少評論者自己的情感與柳永之情的互動。因為,這樣的評論者,隻是把柳永以及他的詞當成了一個客觀的審美對像,而自己隻是隔著久遠的時空,站在21世紀的今天,遠遠地觀望著一千年前的柳永。於是,無論他們怎樣申明自己是如何在深度解讀柳永及其詞作,而解讀出來的東西還都是柳永的,與評論者自己的情感世界並無多少直接關繫,而這些評論者之所以仍然有成就感,隻是做了一個古典式的愛情的發現者而已。

    而我認為,一個秀的賞讀者應該是這樣的:一方面去發現作者寄托於作品中的思想意蘊;另一方面,要敞開自己的感情世界,並從中找到自己的情思與作者的情思的交合點,並在此實現心靈的踫撞、情思的融合,也就是不但在品讀原作品中實現作者情思的感受過程,更要讓自己走進原作品,甚至讓自己幻變為作者本身,要有自己就是作品中的那位多情主人公的臆想,由此實現自己的一次情感體驗。唯有這樣,纔能算得上把一個優秀的作品讀透了,在此基礎上,纔能有資格評說一個作品的美之所在。

    這樣的賞評,一定是人心向往的。如果我們能夠在賞讀《雨霖鈴》時實現自己與柳永的替換,我們就成了一千年前的那位多情公子柳永了,就成了那個多愁善感、工於美艷之詞的柳永了……這似乎確實很美,但似乎隻是一種幻夢,因為,我們真不是柳永那般的纔子,更沒有柳永那腔讓人剪不斷、理還亂的綿延情懷。

    按理說,如果要做一個能歌善賦的纔子需要天賦的話,那麼,隻要是人,都應該是情感的動物,感情誰都會有,關鍵是,是否誰都會適時搖蕩起自己心底那潭感情之湖,讓它為恰當的對像漾起層層漣漪。可是,在現代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繫越來越復雜,相互之間的感情卻似乎越來越淡漠。於是,人們心底那潭感情之湖,即便有時表面看起來波起浪湧,但多半不是發自心底的,甚至隻是逢場作戲罷了,而真正的情感之湖卻常常處於凝結般的沉寂。

    試問,有多少人,還會營造像柳詞裡都門設帳餞別的離別場面?

    試問,有多少人,還會在告別時像柳詞裡那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我們品讀《雨霖鈴》,沉浸其中,或許真能被字行裡回蕩著的繾綣情絲牽扯著心緒,甚至潸然而淚下,但當我們回到現實,置身在一場現代版的別離場景中做主角時,反而有些無動於衷了。這似乎有些不可理解,但細細想來,也不無原因。

    多年前,我也曾有過一場與愛人將天各一方的長久別離。那時,愛人送我到了機場,我換登機牌後,就要過安檢了。我想,過了安檢,那道不可隨便逾越的門就將把我們相隔兩方了,於是,我猛然回轉身,緊緊擁抱著愛人,平生次地在大庭廣眾之下與愛人這樣地親密相擁。我想,此時此景,愛人會更緊地摟抱著我,還會說“真不想讓你走”,然後,他的話讓我淚流滿面,像無數次看過的電影裡那樣的特寫鏡頭……但,一切都未如我意料的那樣發生發展,愛人卻是輕輕地推開我,笑了笑說:“別這樣,去吧!一天一次電話,不就等於天天相見了嗎?”就這樣,我很浪漫地預設在眼底的淚水,隻在眼眶裡打了幾個轉,終究是沒有流出來的,而期盼中能籠罩著“淒切”氛圍的別離場面,終究是沒有上演。

    我似乎沒有太多的理由埋怨愛人不解風情。當我過了安檢,剛在候機室坐下,愛人的電話就打進來了,當我乘的飛機在千裡之外的機場降落後,愛人的短信就從手機屏上跳出來了,當我在新的工作點開通了網絡之後,愛人的音容笑貌就又重現在了電腦視頻裡了,當個長假即將到來之際,愛人提前一天也乘飛機空降到了我的身邊了……

    在空中有飛機、地面有高鐵這樣四通八達而且高速的現代交通時代裡,這已經是一個天涯咫尺的世界了,怎麼能讓我們再回到“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無限顧念中去呢?在手機、短信、網絡無處不在的現代信息時代裡,這真是一個能耳聽八方的世界了,怎麼能讓我們再走進“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牽掛中去呢?看大街小巷來往過客匆匆,看樓上樓下電梯起落升降,看職場內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在這樣的快節奏的生活中,還有多少人的心裡能騰出空間去虛設“良辰好景”呢?“便縱有千種風情”,又哪裡有更多的暇日去享受呢?

    這樣說來,似乎我們為人情的遠逝和淡漠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但真是這樣的嗎?

    不管怎麼說,物質的富有隻能滿足我們的溫飽需求,隻有人情的深厚纔能安撫我們心靈的孤寂。難怪有人說,身家億萬的富翁也許就是一個精神世界的貧窮者。當然,生命對物質的基本需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物質的富足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再多的錢財隻不過就一張嘴一身衣的享用,精神的富足卻是真正的占有,因為,你一旦占有,別人隻能共享卻不能分享的。柳永表露在《雨霖鈴》中那種淒美的離情,在當時,有與他“執手相看淚眼”的情人共享,有顧念他“千裡煙波,暮靄重重楚天闊”的情人共享,有牽掛他“今宵酒醒何處”的情人共享,不但如此,千百年來,還有多少紅男綠女,老老少少的讀者,也沉迷在他用真情千回百轉而營造出的意境中與他共享,於是,柳永的這份原本隻有一縷的情感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一份變為兩份、四份,早已是無窮無盡了。到如今,還有誰敢與他攀比情感的富足呢?

    既然,我們那麼愛著柳永,那麼愛讀他的《雨霖鈴》,那麼盼望與他一樣能在“冷落清秋節”裡享受一回淚眼中的離別之情,我們是否可以在每個星期的雙休日裡,或者每個月騰出那麼三兩天,不用開手機,不再看電視,不必再上網,不要再去購物,甚至不去健身房,不去遊樂場,每當我們有遠足的時候,也不用乘飛機,不用坐高鐵,我們可以讓自己從現代快節奏的燈紅酒綠中逃離出來,完全屏蔽現代都市囂聲,回溯古典,嘗試一回步履的艱辛、鞍馬的勞頓、舟行的淒苦,返璞歸真,或尋一堤柳岸,或尋一葉蘭舟,就隻有自己與相親相愛之人,掏心掏肺地找回不經意間流失在現代紅塵中的情感源泉,然後,學著宋朝的某一位十七八歲的女郎,手執紅牙板,以纖纖細細的輕柔之音,吟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如此一來,我們的人生定會因為曾經像柳永般地婉約過而驟然變得更加幸福完美,並定然會讓人回味終身。

    俗諺雅語中的百姓人生

    曲五首

    本文所曲五首”,是指張可久的《醉太平·刺世》,馬致遠的《夜行船·秋思》,白樸的《天淨沙·秋》,關漢卿的《大德歌·夏》,王實甫的《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我們習慣了說“唐詩、曲”,曲朝文學的主流,更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第三座高峰。我們也都朝是蒙古人的天下,他們以異族的歧視給漢人以非常不平等甚至殘酷的待遇,民族矛盾與衝突始終劇烈。他們不但從政治上統治漢人,還破壞著漢民族古典傳統文化。以前,讀書人被稱為儒生,被看成是人之上品,代,卻把人分為十等,而讀書人位居第九,被稱為“九儒”,連工匠、娼優都不如,名位僅在乞丐人如此蔑視文化,這使得中國的思想領域淪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時期,因而,詩詞等文學作品再也沒有昔日的正統名義,更沒有一個供展示的華貴殿堂。但是,這正好促使了前人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