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追隨本心:回蕩世紀的劍橋哲思(《仰望星空》《自由之旅》姊妹篇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外國隨筆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Arthur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外國隨筆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1411931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4119312
    作者:Arthur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8月 

        
        
    "

    編輯推薦

    美國AMAZON和BARNS&NOBLES兩大網絡書店原版銷售數據:精平裝版本、大字本及KINDLE和NOOK電子書銷售合計超過5740萬冊 

    ★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第28任院長經典作品
    ★全球銷量過億冊,有19種英文版本,再版達101次
    ★影響歐美大學人的不朽傳世作品
    ★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亞瑟?克裡斯托弗?本森教授**一部論述內心自省的經典作品

     

    更多精彩圖書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是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亞瑟?克裡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都是經典的對人生進行思考的作品,在西方被譽為劍橋大學留給人間的精神瑰寶。本森教授本來就是個冷人生觀的作家和學者,治學嚴謹,學術建樹頗多,這本書是繼其作品《仰望星空》和《豐富人生》後的又一部全新思考人生和內心自省類的深刻反思作品。

    作者簡介

    亞瑟·克裡斯托弗·本森
    英國著名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第28任院長。其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哲學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間,擔任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
    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了世上最長的400萬字日記,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他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其代表作有:《日落島》(TheIsles of 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 Child of the Dawn)、《無所畏懼》(Where NoFear Was)、《劍橋教育論文集》(Cambridge Essays on Education)等。

    目錄

    心的惘惑?一
    廢墟就廢了嗎?
    凡人不能永恆?
    朋友,你為何緘默了?
    誰說地球應該全部是綠色的?
    迷信就是封建?
    藝術就是人生?
    八卦怎麼了?
    看書很了不起嗎?
    寫信有用嗎?
    如果鼕蟲沒有喫夏草?
    逆耳就是忠言?
    何必要下決心呢?


    心的惘惑?一
    廢墟就廢了嗎?
    凡人不能永恆?
    朋友,你為何緘默了?
    誰說地球應該全部是綠色的?
    迷信就是封建?
    藝術就是人生?
    八卦怎麼了?
    看書很了不起嗎?
    寫信有用嗎?
    如果鼕蟲沒有喫夏草?
    逆耳就是忠言?
    何必要下決心呢?
    八哥隻是一隻鳥?
    原創就好嗎?
    真誠就真嗎?
    庸俗就俗嗎?
    公開就沒有隱私?
    第六感靠譜嗎?
    為啥要嫉妒?
    自憐有用嗎?
    心的頓悟?二
    死亡的模樣
    首相,首先是一個人
    被人曲解的時候
    他,隻是一個世界公民
    詩人的意義
    憐憫的尺度
    圓滑不易
    驕傲的罪與罰
    民主好簡單
    愛玩是必須的
    心碎的解析
    像風一樣自由
    止戰之殤
    心不在焉怎麼了
    我就喜歡
    賭,是一種態度
    其實,英語很簡單
    談話的藝術
    隻為向兒女吹牛
    銘言的真諦
    歲月的勝利
    樂極生悲
    牧師的救贖
    牧師的布道
    外面的世界
    心靈的體驗
    心的感恩?三
    懷念父親
    布倫特圓丘
    小狗羅迪
    我家的老保姆
    平和的心
    真我的風采
    內在的人生
    夜半的鐘聲
    心不設防
    隱士的救贖
    秋天歸家的路
    詩意地棲息
    年輕就是好
    寓言的淚水
    總有你陪伴
    愛的寬恕

    前言

    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想,即收集或是再版之前已經發表過的文稿,是一件很讓人遺憾的事情。作者的心中往往會懷著一股柔情,以慈父般的目光審視自己心智所結出的這些小小“果實”。誠然,為雜志所寫的文稿一般都是有關時事或是一些重大的問題,而且通常是按照題目的要求,迅速完成雜志所要求的稿子。所以,這些文稿有點即席創作的意味,往往堆積一些臨時的材料,作者根本沒有時間就所寫議題進行深入的了解。


    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想,即收集或是再版之前已經發表過的文稿,是一件很讓人遺憾的事情。作者的心中往往會懷著一股柔情,以慈父般的目光審視自己心智所結出的這些小小“果實”。誠然,為雜志所寫的文稿一般都是有關時事或是一些重大的問題,而且通常是按照題目的要求,迅速完成雜志所要求的稿子。所以,這些文稿有點即席創作的意味,往往堆積一些臨時的材料,作者根本沒有時間就所寫議題進行深入的了解。
    所以,在寫作的時候,我內心有兩個比較明確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激起讀者對於生活及性格中一些小問題關注的興趣,了解人性的衝突以及疊加,有一股清新之風拂面的感覺,仿佛這一切是如此難以理解,卻又有趣得如此不可思議——這一切都根源於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關繫。我活得越久,就越覺得每一天都充滿著人性交往的無限復雜與美感,感覺到一些很龐大卻又高尚的問題正被逐漸地分解,在漫長的延宕中獲得自然的解決。文明就具有這種巨大的能量,讓人類遠離孤立與敵對的狀態,感覺到自己不能遠離別人,隻是自私地循著自己的路線來走;相反,我們是互相依賴的,彼此都應該給予鼓勵與幫助。我們最不起眼的動作或是一閃而過的思想都肯定會影響別人;善與惡都會播下種子,生根發芽,直到我們在耐心與愛意中漸臻完美。當我更加深入了解人性之後,驚訝地發現,人其實通常都意識到一些高尚與美好的理想,雖然是以很微茫與不確定的方式表現出來,但他們卻似乎因為在生活中無法實現這些理想而感到悲哀,憂郁地意識到,自己沒有在生活中做到最好,發揮自身最大的力量。所有那些充滿活力、不斷奮鬥、滿懷希望及有感而悲的人們——而不隻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是超脫於永恆的帷幕——增強了我對人類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的信心。我真心相信,這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未來,因為歡樂是精神中最原始的天性,是不可能屈服於悲傷與痛苦的。若這些悲傷與痛苦的存在隻是為了讓我們最終獲得歡樂與平和的話,那也是可以暫時容忍的。當我們愈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與他人,就會發現人類的可能性愈加豐富與復雜;若能讓心靈去追求永恆與精神的話,將目前的一些事情或是物質放在正確的位置,這對我們來說會更好一些。人們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充斥著許多被誤導的情感、悲傷與失望,讓我們為一些根本不值得為之煩心的事情感到郁悶,為一些小事而惡言相向,固執的成見難以撼動。而在所有嚴苛的理念中,最為惡劣的,當屬某些人覺得,要是人們不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獲得快樂的話,那他們也最好一點兒都不要快樂。我覺得,這就是英國人性情中最大的一個缺陷——對自身幻想與觀念固執的堅持,極度缺乏憐憫之心與相互理解。所以,我在這些文章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我的讀者解釋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能夠了解——互相諒解、欣賞、寬容以及兄弟間友愛的極端重要性。若是可以的話,我想說,自己真的希望有生之日能見到這成為現實!我絕不是鼓吹任何人輕易放棄自己一直所珍視的信念。但是,在不去蔑視或是懷疑他人真誠信念的前提下,我們也依然可以堅強與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信條。
    其二,我試著去喚醒讀者對普通事物的興趣——諸如我們所見的地方,所聽到的言語抑或所讀的書籍,日常簡單的生活體驗等——隻要我們願意去找尋與發掘的話。精神與心智最為可怕的敵人,就是潛入勤奮之人腦海中沉悶的思想——面對日常生活的肮髒污穢,他們內心難有波瀾,泰然處之;看到人生漂亮的燈火漸次熄滅,表情冷漠,從未泛起再次點亮的念頭;他們悶悶地看著,毫無表情地聽著。但若是人們能捫心自問:“這到底意味著什麼?背後隱藏著什麼?為什麼這些東西會存在,成為現在這副模樣?”我們就可發現很多讓人震驚與美好的紐帶,源頭可追溯到過往,莫不與現在的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繫。
    亞瑟?克裡斯托弗?本森

    寫於古老的鄉間小舍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1912年8月5日

    媒體評論
    我活的越久,就越覺得每一天都充滿著人性交往的無限復雜與美感,感覺到一些很龐大卻又高尚的問題正被逐漸地分解,在漫長的延宕中獲得自然的解決。文明就具有這種巨大的能量,讓人類遠離孤立與敵對的狀態,感覺到自己不能遠離別人,隻是自私地循著自己的路線來走;相反,我們是互相依賴的,彼此都應該給予鼓勵與幫助。我們最不起眼的動作或是一閃而過的思想都肯定會影響別人;善與惡都會播下種子,生根發芽,直到我們在耐心與愛意中漸臻完美。當我更加深入了解人性之後,驚訝地發現,人其實通常都意識到一些高尚與美好的理想,雖然是以很微茫與不確定的方式表現出來,但他們卻似乎因為在生活中無法實現這些理想而感到悲哀,憂郁地意識到,自己沒有在生活中做到最好,發揮自身*的力量。所有那些充滿活力、不斷奮鬥、滿懷希望及有感而悲的人們——而不止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是超脫於永恆的帷幕——增強了我對人類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的信心。我真心相信,這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未來,因為歡樂是精神中最原始的天性,是不可能屈服於悲傷與痛苦的。若這些的悲傷與痛苦的存在隻是為了讓我們最終獲得歡樂與平和的話,那也是可以暫時容忍的。當我們愈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與他人,就會發現人類的可能性愈加豐富與復雜;若能讓心靈去追求永恆與精神的話,將目前的一些事情或是物質放在正確的位置,這對我們來說會更好一些。人們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充斥著許多被誤導的情感、悲傷與失望,讓我們為一些根本不值得為之煩心的事情感到郁悶,為一些小事而惡言相向,固執的成見難以撼動。而所有在所有嚴苛的理念中,最為惡劣的,當屬某些人覺得,要是人們不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獲得快樂的話,那他們也最好一點都不要快樂。我覺得,這就是英國人性情中*的一個缺陷——對自身幻想與觀念固執的堅持,極度缺乏憐憫之心與相互理解。所以,我在這些文章中盡自己*的努力,向我的讀者解釋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能夠了解——互相諒解、欣賞、寬容以及兄弟間友愛的*重要性。若是可以的話,我想說,自己真的希望有生之日能見到這成為現實!我絕沒有鼓吹任何人輕易放棄自己一直所珍視的信念。但是,在不去蔑視或是懷疑他人真誠信念的前提下,我們也依然可以堅強與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信條。

    我活的越久,就越覺得每一天都充滿著人性交往的無限復雜與美感,感覺到一些很龐大卻又高尚的問題正被逐漸地分解,在漫長的延宕中獲得自然的解決。文明就具有這種巨大的能量,讓人類遠離孤立與敵對的狀態,感覺到自己不能遠離別人,隻是自私地循著自己的路線來走;相反,我們是互相依賴的,彼此都應該給予鼓勵與幫助。我們最不起眼的動作或是一閃而過的思想都肯定會影響別人;善與惡都會播下種子,生根發芽,直到我們在耐心與愛意中漸臻完美。當我更加深入了解人性之後,驚訝地發現,人其實通常都意識到一些高尚與美好的理想,雖然是以很微茫與不確定的方式表現出來,但他們卻似乎因為在生活中無法實現這些理想而感到悲哀,憂郁地意識到,自己沒有在生活中做到最好,發揮自身*的力量。所有那些充滿活力、不斷奮鬥、滿懷希望及有感而悲的人們——而不止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是超脫於永恆的帷幕——增強了我對人類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的信心。我真心相信,這是一個充滿歡樂的未來,因為歡樂是精神中最原始的天性,是不可能屈服於悲傷與痛苦的。若這些的悲傷與痛苦的存在隻是為了讓我們最終獲得歡樂與平和的話,那也是可以暫時容忍的。當我們愈加深入地了解自己與他人,就會發現人類的可能性愈加豐富與復雜;若能讓心靈去追求永恆與精神的話,將目前的一些事情或是物質放在正確的位置,這對我們來說會更好一些。人們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充斥著許多被誤導的情感、悲傷與失望,讓我們為一些根本不值得為之煩心的事情感到郁悶,為一些小事而惡言相向,固執的成見難以撼動。而所有在所有嚴苛的理念中,最為惡劣的,當屬某些人覺得,要是人們不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獲得快樂的話,那他們也最好一點都不要快樂。我覺得,這就是英國人性情中*的一個缺陷——對自身幻想與觀念固執的堅持,極度缺乏憐憫之心與相互理解。所以,我在這些文章中盡自己*的努力,向我的讀者解釋自己的觀點,希望他們能夠了解——互相諒解、欣賞、寬容以及兄弟間友愛的*重要性。若是可以的話,我想說,自己真的希望有生之日能見到這成為現實!我絕沒有鼓吹任何人輕易放棄自己一直所珍視的信念。但是,在不去蔑視或是懷疑他人真誠信念的前提下,我們也依然可以堅強與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信條。

    在線試讀
    一心的惘惑
    廢墟就廢了嗎?
    我時常會思忖一個問題,即人類從對廢墟建築的沉思中所獲取的快感,到底根源於何處呢?凡人可能會自然地認為,樂於見到某個建築或是教堂——這些給我們帶來歡樂或是虔誠的地方,一些見證著眾多逝去人生,隱逝的榮耀或是幻如青煙的奢華——的殘骸,這裡面必然有某種病態的思緒在作怪。這些殘垣斷壁承載了許多過往的希冀、情感與歡樂,還有數不盡的恐懼與悲傷!我竊以為,這些地方的魅力之一,就是某種“過往美好卻被糟蹋的事物”的那份魅力,感覺到生命的歡樂,勇敢無懼的念頭,宏大的向往。而眼前的一切又是那麼的簡單,彌漫著難以言喻的哀傷,往昔這裡所遭受的苦難,仿佛滑進了無盡黑暗的淵藪,牢牢緊閉著。也許,這就是那些歷經人生風雨或是想像豐富之人,站在這些古代廢墟之前的感慨吧。當夏日的陽光拂在爬滿常青籐的山牆與崩塌的拱門之時,有一種萬物皆靜與從容之感。此刻,肉身的死亡或是泛濫的洪水,都不能將之湮沒。原來,廢墟本身也具有如此的美感。
    我以為,這樣的情感並非古而有之,最早也隻可追溯到100年前而已。讓人詫異的是,我們眼前所見到的這些殘垣斷壁,在中世紀的建築者們眼中,是沒有任何上述的哀婉或是沉吟之情的。他們發自內心地希望以新式建築取代古老的。他們也不會想在一座古老或是簡樸的教堂前加上一個宏大前廊之類的東西。他們似乎總是樂於推倒一切,用更有創意的事物加以代替。就廢墟本身而言,他們覺得這隻不過是一堆毫無用處與沒有存在意義的石頭而已,頂多也隻是一個露天礦場,方便取石而已,雖然這是過往國王與特權階層享受的地方。我們還須記得,自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直到霍勒斯沃波爾 與格雷 出現之前,哥特式建築被人們認為是丑陋與野蠻的,理應被更為經典與結構對稱的建築取代;反之,人們也隻能沉默地忍受著。所以,這種關於古老廢墟建築的情感,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我以為,這是一種很柔和的觀點,有益於心靈與智慧;雖然這可能暴露了我們對提升自身能力方面上缺乏自信的問題。這種情出現感的歸因,就是我們找不到屬於當代自身的建築,不是勇闖新路,而是不斷地整合與重建過往的路子。

    一心的惘惑
    廢墟就廢了嗎?
    我時常會思忖一個問題,即人類從對廢墟建築的沉思中所獲取的快感,到底根源於何處呢?凡人可能會自然地認為,樂於見到某個建築或是教堂——這些給我們帶來歡樂或是虔誠的地方,一些見證著眾多逝去人生,隱逝的榮耀或是幻如青煙的奢華——的殘骸,這裡面必然有某種病態的思緒在作怪。這些殘垣斷壁承載了許多過往的希冀、情感與歡樂,還有數不盡的恐懼與悲傷!我竊以為,這些地方的魅力之一,就是某種“過往美好卻被糟蹋的事物”的那份魅力,感覺到生命的歡樂,勇敢無懼的念頭,宏大的向往。而眼前的一切又是那麼的簡單,彌漫著難以言喻的哀傷,往昔這裡所遭受的苦難,仿佛滑進了無盡黑暗的淵藪,牢牢緊閉著。也許,這就是那些歷經人生風雨或是想像豐富之人,站在這些古代廢墟之前的感慨吧。當夏日的陽光拂在爬滿常青籐的山牆與崩塌的拱門之時,有一種萬物皆靜與從容之感。此刻,肉身的死亡或是泛濫的洪水,都不能將之湮沒。原來,廢墟本身也具有如此的美感。
    我以為,這樣的情感並非古而有之,最早也隻可追溯到100年前而已。讓人詫異的是,我們眼前所見到的這些殘垣斷壁,在中世紀的建築者們眼中,是沒有任何上述的哀婉或是沉吟之情的。他們發自內心地希望以新式建築取代古老的。他們也不會想在一座古老或是簡樸的教堂前加上一個宏大前廊之類的東西。他們似乎總是樂於推倒一切,用更有創意的事物加以代替。就廢墟本身而言,他們覺得這隻不過是一堆毫無用處與沒有存在意義的石頭而已,頂多也隻是一個露天礦場,方便取石而已,雖然這是過往國王與特權階層享受的地方。我們還須記得,自文藝復興時期之後,直到霍勒斯沃波爾    與格雷    出現之前,哥特式建築被人們認為是丑陋與野蠻的,理應被更為經典與結構對稱的建築取代;反之,人們也隻能沉默地忍受著。所以,這種關於古老廢墟建築的情感,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我以為,這是一種很柔和的觀點,有益於心靈與智慧;雖然這可能暴露了我們對提升自身能力方面上缺乏自信的問題。這種情出現感的歸因,就是我們找不到屬於當代自身的建築,不是勇闖新路,而是不斷地整合與重建過往的路子。
    誠然,對當代人而言,廢墟往往與快樂的假日時光、野外探險或是野炊等活動聯繫在一起。在廢墟身上,又能體現某種野趣、歡笑、幽默或是不同尋常的食物與自身正常身心的休閑狀態。回想我童年時期的夏日,在這些地方遊玩的情景,試著去解開其中所蘊涵的魅力所在。這些破爛的地方當然不會跟風景秀麗一詞掛鉤,也無法激起什麼美好的想像。小時候,我從未在腦海中勾起過往的生活:那些披著盔甲的騎士,穿著嚴實的女人,在守衛室及廳室裡苦中作樂的情景,從來沒有閃過我幼稚的腦海。我所能想到的樂趣,就是沿著破碎的梯子上匍匐前進,遠眺著讓人昏眩的護牆,窺視著黑暗的拱頂,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願望,希望能夠踫巧發現埋藏的珍寶,在某一個土制的瓷器中找到一大堆古幣,或是在一塊風化的骨頭上找到一枚戒指;這些事情是常有發生的,為什麼就不會讓我踫到呢?我也並不像馬修阿諾德日記中記錄他八歲大的兒子那樣,在被帶到弗內斯修道院時的那般反應。阿諾德的兒子的綽號叫巴奇。當看到古時馬車孤零零的殘骸,他的內心對這個浪漫氣息地方的一切充滿了驚嘆。也許,這些驚嘆隻普遍存在於高度教養的圈子裡。這位聰明的巴奇靜待內心洶湧的審美情趣消散之後,突然孩童般特有的恐懼感湧上心頭:“多麼肮髒與讓人可怖的地方啊!”我想這個天真無邪的念頭、冷靜的判斷,就是一顆自然的心靈在沒有被錯誤的情感、後天的教養蒙塵之前,看到一座巨大建築化成廢墟之時,理應感受到的憂傷,為之痛惜,心靈雜亂。
    但無論巴奇所說的那句話是源於哪種思緒,也是不可能出自一顆成熟心智思考後的結論。我曾在彭布魯克郡待過一些時日。這個地方甚是荒涼,北風呼嘯,千回百轉的小溪奔向大海,懸崖嶙峋,石島遍布。但這裡卻是神奇浪漫建築的聚集地。越過一個個山谷,可見到封建時期的堡壘——伊洛海登,卡魯,馬諾比爾——單是這些名字就給人一種震撼!村村落落,都有常青籐覆蓋的石拱據點。現在的人們很難再去想像過去怎樣的生存狀態,纔會造就出與此類似的森嚴、肅穆的居住環境。片片山嵐,都有一些矮拱、牆厚的教堂,還有一個望風塔,枕著山脊,開著堞眼,高牆輕微地向最高處靠攏。“混合”,這是一個術語——這些建築在天際劃下了優美的輪廓。
    鼕日沉寂的午後,陽光慘白照射下來,我們不經意間來到了一個名叫蘭斐的地方。我之前還沒聽過這個名字,這個名字讓我有某種極為期待的心情,想要去看個究竟。這裡有聖大衛主教的七座房子之一,但因為巴洛主教而使亨利八世不得見。巴洛主教似乎是教會中對於繁文縟節最為反感的牧師了。他曾與一個被解散了的女修道院院長結婚,她的名字叫阿加莎維斯本。而他的5個女兒也都嫁給了主教!我不敢妄自對主教的品行加以評論,因為這隻是他身旁的人所說的而已。他拆了聖大衛的宮殿,還將屋頂上的鉛金屬賣掉了。他是在蘭斐這個地方與國王道別的。他所喜愛的教子德弗斯是埃塞克斯學院的創辦人。事實上,這位時乖命蹇的伯爵,伊麗莎白時代的受害者與寵兒,正是在這個塔樓上度過自己快樂的青春年華。
    沿著峽谷往下走,心情甚為愉悅。峽谷下面,就是一座廢墟的房子,周圍的小溪水勢迅疾,水流潺潺,繞著蒼翠的山嵐,緩緩蕩過莎草叢生的牧場,滿溢到灌木森森的峽谷之中。空氣柔和,甜美。身形龐大的棕櫚樹傲然挺撥於一大片開闊的廢墟牆堵邊上,常青籐爬滿了倒塌的護牆,生機盎然。過往的遊樂園現在成了一堵高牆環繞下的花園。在花園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巧奪天工的小塔。塔的頂端有一個很漂亮的拱形涼亭。這是14世紀聖大衛的主教戈武的得意之作。他留下了很多藝術風格獨特的宮殿。眼前的這幢建築保存的很完整,沿著小溪旁足有兩個街角之寬,建築的日期、設計,小塔、堡壘、山形牆、扶垛,上面都覆蓋著常青籐,羊齒植物與籐蔓植物在上面肆無忌憚地生長。牲口被困在拱底之下,花園的工具都儲藏在雄偉的房間裡。駐足此處,滿眼綠色的孤獨,溪流在腳下宛轉流淌,風兒刮過叢林,在時間的發酵下,這些建築漸成廢墟。
    嗚呼!這個地方曾經必然是蘭斐著名的建築。身處這裡,人不禁感懷起來,想著在這個地方為耶穌基督服務的僕人,那些加利安漁民後代的坎坷人生與命運;與此對比的,是世俗的繁華,封建時代的奢華與排場!聖大衛的主教身邊一幫隨從與騎士,甚至還有屬於自己的七幢城堡,幾乎沒有心思去踐行宗教上的責任。但即便如此,教會在讓世界上這文化荒涼的一角充滿了基督的仁慈與教化的功勞,也是不能抹殺的。正因為教會後來趨向於好大喜功、世俗的影響力、財富等誘惑,讓墮落與掠奪成為一種旋律。遵循上帝或是財富的引誘,這是一個問題。選擇是明晰的,勸誡是淺白的。當眼中隻有金錢,無論其謙卑的多麼高尚,也很難不去為過往純真的生命與真實的流逝而感到惋惜。但是,這些殘碎的高樓,褶斷的護牆,都在散發出一種信息——上帝的勝利,非憑力量與氣概所得也。
       凡人不能永恆?
    我坐在大學小禮堂唱詩班的位置上,聆聽一個小男孩站在鍍金的鷹旗下讀經臺上,以幼稚的童聲誦讀著教義。大堂裡懸掛著深紅色的帷幕,似將空氣都染上顏色;金黃色的風琴管在帷幕上折射著光。陽光穿透飽經歲月的窗欞玻璃,重重地壓在地上;而精雕的尖頂卻仍是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線的蹤影。身穿白色袈裟的人一排排坐開,不論是專心致志,或是神遊萬裡,都正襟危坐,緘默不語,也許惦掛著身前身後事,回憶著往昔激情的冒險,或是憂傷於所有本該做但卻未做的事情;但我想,他們的這些思緒,無疑會因此處的古色古香而蒙上一層柔美的色彩。
    這些教義都是如此樸素的箴言!——獻給丈夫、妻子、小孩、主人、僕人、精明或善良之人——希望他們勿要好高騖遠,要享受平實;同時也要去追求高尚與美好的事物,很多舉手投足間難以捕捉的偉大,是最易被漠視的。
    手中捧著《聖經》,雙眼一行一行橫掃而過。我覺得,沒有比《聖經》中那些傳遞給某些“聖人”的私人信箋或是建議更讓人感動與震撼了:而在他們中,大部分人都隻是徒有名字而已!當聖保羅身陷囹圄,處於不安與逼仄之時寫下的信箋,他是如何也想不到這以後會產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影響!在忠實地給予別人建議之後,他的心就會想起朋友們的臉龐,想起那些簡樸之人,於是就將自己的問候與愛語填充於信箋之上。正是這些擁有著平凡名字的男女們以如此溫馨與富有人性的言語將過往的記載傳承下來,然後用如此率真的愛與情感表露出來。
    他們也如我們一樣接收了這些信息。倘若他們能想像到如這個小禮堂的地方,充滿著肅穆與飽滿的氣息,聆聽著他們樸素的名字在教堂裡被大聲地朗誦,以及傳遞給他們的箴言與愛——而且不止在一間教堂,而是在數以千計宏偉的大教堂裡——他們會作何感想呢?可能這一切對他們而言,就像置身於傳說中的天庭,風管樂器奏起的音樂在拱頂上久久回蕩。不朽的名聲?也許吧!他們的一切,我們無從知曉,無從考證,就像荒野上豎起的一塊墓碑,上面鐫刻著名字、生卒年以及一些關於此人美德與優雅的模糊記載——除此之外,其餘的一切都湮沒在茫茫的歷史煙雨間。
    亞基布!這個名字在《聖經》裡被提到了兩次。從《聖經新約》的使徒書到腓利門書中,他都是一位“忠誠的戰士”,裡面有一段直接給予他的信息。“對亞基布說,務必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這是屬於他的職責所在。但對於他的一生,無論是在此之前或之後,都一無所知。流傳著關於他殉道的故事,也許是真實的吧。但當時的牧師有何具體職責,他又是如何去將這些信息傳播出去的,我們不得而知。
    有時,我希望《聖經》燦爛的版本之所以成形,不因其功用與儀式,而是因教徒對此發出由衷的尊敬,從中感受到閃耀智慧與莊重的聲音。當一封長信被翻譯時,裡面諸如“thou”(古,汝)與“ye”(古,你們)的字眼,使內容散發出古典文獻的味道,就好像是一位聲名隆盛的主教出於自身的尊貴地位,寫信給其他的一些高貴人士。當聖保羅向歌羅西人講述這封信內容的話語在勞迪西亞被復述之時;而當這封信在向勞迪西亞人講述後繼續在歌羅西的教堂裡復述,在一個擠滿崇拜者的雄偉建築裡高聲齊誦羊皮書上的經文,讓人覺得一切都是極為正式莊重的,忘記了現實中這些言論是多麼的樸實無華。這封信的內容曾真實地在一間破舊的房子裡,對著許多普通的人朗誦。一位布道者可能將信的內容寫給他的幾位老友。人們也會逐漸對信的內容失去初時的新意。現在,基督教已然成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並與權勢、世俗以及受人尊敬的事物相聯繫。人們早已忘記了基督教在其雛形之時,是多麼讓人覺得新奇、猜疑,覺得不合常規,或是所謂的平等——當時似乎隻有一小撮人以全新及不確定的信息來自我安慰。當時,基督教無足輕重,所以纔能從所有的成規與偏見中解脫出來。那些篤信這封信箴言與愛語的人,當時無疑被鄰居們視為走火入魔、滿肚憤懣或是自我幻想的人。因為這些人不安於過往沿襲下來固定模式的生活,而是任由自己的想法趨於狂野、極端,沉湎於躁動不安的意淫之中,這一切竟是皆由一位無足輕重、情感熱烈、脾氣暴躁、四處遊蕩的牧師的布道所致。此人不知從何來,現在終因攪起混亂而被繩之以法,正身陷囹圄。歌羅西這座小鎮當時正逐漸沒落,貿易交往銳減,往日榮光不再。但當時,那些安於現狀的理智公民必然鄙視這些深受新觀念影響的少數狂熱分子,他們必定對這些新思潮的興起無奈地搖著頭,投以深深懷疑的目光。而那些敢於接受新觀念的人必然感覺,自己正在做一件不切實際與不受歡迎的事情,而且沒有任何回報!這是我們必須考慮到的各個方面。基督教當時還不是一種富有影響、傳統深厚與為人熟知的力量,而是給人新穎、不安與危險的感覺。我敢說,當年在歌羅西傳播基督教的使徒們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他們必然亟須從聖保羅所給予的愛語與箴言中汲取營養,以保持信念。
    這不單純是一封具有安慰意味的信箋——聖保羅對於其中的一些教義是深感憂慮的,具體是哪些內容,他自己也很難分辨出來,隻是覺得某些雜質混淆於信念之中了。對此,他是極為認真嚴肅的。大眾對這封信也並非全盤滿意,有些內容是錯誤的。我們很難想像,給予丈夫、妻子、主人、僕人的樸素箴言竟會如此漫不經心地出自聖保羅之口。他必然是已經聽說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以及別人的誤解,就好比一片雜草叢生的田野,要想獲得豐收,就必須要將雜草連根撥起。但是,醞釀已久的情感最終還是噴湧而出,這也許源於聖保羅激情的文字的秘密所在吧。他寬廣的心能讓善男信女們樂意去接受,從此再也難以忘懷。聖保羅對於任何過錯都難以容忍,他懷著憤怒、悲傷與激昂的心情去寫作。但最後,世人對他的印像,卻是一張張著名經典的臉孔、一個個手勢以及一句句友善的話語。而臨別之言,總是那麼充滿善意純真的愛。
    所有這一切都是那麼神奇——超越了想像之域。如斯古老的信箋與祝福,時至今天,仍然充滿著全新的活力,感染著無數的心靈。聖保羅對亞基布所說的話,也曾對眾人說過。亞基布最後終於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當這份工作的新意與興奮感逐漸褪去的時候,他必然會感到有些厭倦。聖保羅當時對他也不是百分百地有把握,但還是將如此樸素的箴言告知與他。亞基布的確有這種天賦,但他會好好利用嗎?
    我們無須像與官員或是教士交談時,使用那麼專業的詞彙。而對教士而言,這就意味著一種宗教儀式。這也許不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演講的義務,照顧生活貧窮的基督徒,保持教會的團結。無疑,他在別人眼中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他舉止得當,心靈善良,能將內心所想表達出來。也許,他之前也有屬於自己的工作。他可能是一位店員,抑或隻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他是無愧於聖保羅的“忠誠戰士”這一稱號。即便現在成色還不足,但將來等這些信條的力量漸漸彰顯,他終將會得此殊榮的。
    漫談了如此之多,亞基布的形像從黯淡的過往瞬時耀出一絲光亮。他原先有自己的工作,並且做得很好,雖然有時不很細心,但生活仍在繼續,苦樂有常,人生如常。他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做著工作,收獲甚微,一生默默。許多偉大的將領、法官、政治家都早已為世人淡忘,但亞基布卻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聲。而他所依賴的,也許就是被我們稱為“運氣”的東西吧。但試想一下這種“運氣”的微茫吧。聖保羅在囹圄中寫的一封信,交由一位忠實之人的手中,漂洋過海,穿山越嶺,最終落到了一些老朋友的手上。而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過程中,竟然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這些保存下來的信條,讓我今天也能聆聽到的。之前已經歷盡千山萬水,跋涉無數,飄飄然兩千年過去了,仍舊如故。絕不是僅靠運氣所能解釋的。
    我想,當我們在教堂裡聽到《聖經》的朗讀時,心靈中若能更多地感懷一下此般思緒的話,會覺得更加有趣,為這一切非同尋常的本質而感到驚訝與感動。但很多人卻理所當然認為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許,我們嘗試去安靜地冥想,亞基布這個名字以及他所做的事情,在充滿心機、計劃、希望與興趣交錯的大腦中,蕩起層層漣漪,難以交融,更難說去改變些什麼!毋需多少思想,即可有此番思緒。那些艱苦“取經”的過程,很多書籍都有涉獵。我們隻需自問一下,就會仿佛置身於黑暗的過往,基督教的光芒從茫然混沌黑暗的大地上,悄悄冒出來,分布得很疏散,慰藉了成千上萬人的希望,帶給他們生活的真諦,細聲訴說著生命的秘密與永恆。世界轉變的步伐是蹣跚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煩憂重重地壓在你我的肩上。就在此時,上帝派來了諸如聖保羅這樣的人,告知我們,生命被無形的鏈條緊緊拴住,從我們熟知的朋友與鄰居到那些帶給我們莫名恐懼與希望的素未謀面的人身上,都是如此。接著翻著手中古老的文字記載,呈現出一幅人類在歲月中緩慢前進的冗長歷程,極盡視聽,隻為追尋這封信箋中傳遞出的光明與聲音。渺遠的思緒與情感將我們緊緊抓住,朝著黑暗的更深處、更遠處跋涉,在上帝的心房裡找尋最終的歸宿。
      朋友,你為何緘默了?
    多年前,我有一位無所不談的好友。我們可以談論書籍、人物趣事、地域風情、事件影響與思想深度等方面的話題。大學畢業之後,他改變了許多。他受到了一些影響——具體的影響,我不便明說。我逐漸意識到,再次遇見他的時候,再也很難與他進行坦率的交流了。我想,他可能是對很多事情抱有一定的成見吧。要是談到某件事情,他會說自己不喜歡八卦;若是某人的名字被提及,他會說此人是他的朋友,所以不想進行評論;若是某個想法被提出來,他會說,顯然這個想法在他眼中是神聖的,不容他對此進行任何討論。他這樣說的時候並沒有顯得語氣唐突,而是相當的謙和。因此,我們的交流完全失去了以往的坦誠。但對我來說,談話的樂趣卻完全在於此。可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會慢慢逝去的吧。我覺得,我們對彼此的尊敬沒有任何改變,我毫無保留地信任他。若是需要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向他提供幫助,一定會盡力地給予滿足。我想,遇到相同的情形,他也會這樣做的。
    但是,談話、討論與發言的自由隨和的感覺早已不見蹤影,因為害怕觸踫到他的情感與敏感的神經。
    我說這些,並不是為了說明自己仍保持著一顆開明的心境。我甚至願意準備相信,在此事上,他是處於正確的一方,而我則是錯誤的。我並不質疑任何人有那樣做的權利,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我們該在哪個層面上將事物神聖化,而是在於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有權利要求別人對此保持沉默,讓別人同樣覺得這是神聖的。問題關鍵在於,人們是否在這個過程有所得失,抑或牢牢地抱住自己的一個觀點,始終無法去認同別人,或因任何反對的聲音而倍感痛苦。
    當然,這純粹是如何對事物進行界定的問題。誰也不敢說自己所抱有的信念、感想或是觀點都是十分神聖的,不允許他人對此有所質疑或是進行討論。我所疑惑的是,將自身所持的觀點看得那麼神聖,然後要求其他人都不準對此反駁或質疑,這種做法是否明智呢?這個世上,很多事情都隻是我們主觀上的一己之見罷了。世上一些最為美好的東西,諸如宗教、美感與情感都屬於這一類性質的。一些人可能對某些觀點抱著深沉且不可動搖的信念,可能真心希望別人能分享他們心中的這些信念。但是,畢竟這些信念隻是個人從人生閱歷演繹出來的想法而已,他人可能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觀感。在我看來,倘若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那麼進步就無從談起了。討論某個觀點的時候,我更傾向於給任何反對聲音一種支持,想聽到任何合理的反對意見。這種反對的意見可能讓我信服,改變我之前觀念,但我絕不贊同交流中任何的支配與操縱。我想,無論在任何話題上,在人生早年就將自身所有的觀點打包封存起來,不願再作任何改變與增添,這算不上是一件讓人歡喜的事情。真正的堅持,並非去固守一個觀點,而是在看到道理擺在眼前,隨時準備去作出改變。
    過去,那位朋友跟我說的很多話都是極為真實且富有意義的。我能明白他的觀點,也知道他那樣說是有道理的。但是,倘若人們不願意作出妥協,是很難真正獲得全面的視野。我記得曾與一位朋友發生過爭論,當時彼此的立場都很堅定。我對他說:“我並不贊同你的觀點。要是你能深入解釋的話,也許,我會另有一番看法。”“不,”他說。“我無法去加以解釋。在我看來,這些觀點都是無可置疑的。它們是如此之神聖,我甚至都不想向那些沒有與我分享這一信念的人訴說。在這個話題上發表自己的想法,我覺得是一種褻瀆的行為。”
    在我看來,他這樣說就故意將談話中的坦誠都抹殺了。他似乎深信,人與人之間是無法進行經驗的交流。我們必須要承認一點,人生尚有許多深沉宏大的莫測與神秘有待挖掘。每個人的閱歷都是有限的。要想獲得真正的內涵,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世間萬物,而要看到別人到底是如何做出他們衡量的標準。讓我獲益匪淺的人,基本都是那些心智清明,願意傾聽別人的觀點,坦誠地說出心中所想的人。急躁、鄙視甚至嘲諷都是阻礙彼此進行友好談話的障礙。對交流真正有所幫助的,是雙方真摯的憐憫之心,認可對方有不同意自己觀點的權利。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喔,要是某人對一個信念的感受十分強烈,那麼他就應該語氣強硬地表達出來,這是贏得道德制高點的做法。”我對此不敢苟同。也許,一顆軟弱的心在某時沿著堅強意志的道路前行,能夠有所獲益。但是人生與進步的真諦在於,我們可能在某個時刻獲得屬於自身真正的觀點,而不是全盤地接受別人的觀點。
    所以,我覺得,要是某人發現自己對反對的聲音越來越不耐煩,每當遇到的時候就想將持不同意見者斥之為愚蠢或不敬,覺得自己越來越容易感到震驚,那麼,他不應該覺得這是一種堅守原則的信號,相反,這可能是他失去與人友愛與基督教徒憐憫之心的前兆。教條主義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讓彼此慢慢疏遠,讓人退守到個人的思想堡壘之中。這樣做給人帶來極大的災難,眼前所得的一時利益並不能失去的東西相提並論。
    但是,有人又會說,努力讓自己擁有更為寬廣的憐憫之心,難道不會弱化果敢與決心嗎?答案是:絕對不會!無論何時,表現出騎士般的風度,這纔是個人力量最為優雅的體現。對自身力量毫無感覺的時候,就是其力量最為強大的時刻。一旦我們意識到到可以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願,讓他們閉口緘默,讓他人服服帖帖,此時,我們正深陷可怕的誘惑之中。這個誘惑的微妙之處,在於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純潔、高尚的動機。我們可能會采取果斷堅決的行動去抵制這種誘惑。若是我們強迫別人服從,最好還是要給出自己的理由。有時,若不得不要求別人去順從自己,最好也要認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別人發自內心的服從,而不是嘴上的唯唯諾諾。
    還有,要是這種“自我禁閉”的思想盛行,這將給彼此間真摯的關繫帶來莫大的傷害!在此,我並不是指那些“熟人”——與他們相處的時候,我們必然要有所謹慎。但即便對“熟人”而言,這種思想帶來的傷害也是無法估量的。我想,彼此間越來越親密的時候,就該敞開心扉,坦誠相待,這有益於所有人。遇到一位可以讓自己拋開所有姿態與做作的朋友,不理會這些成人社會禮節,無話不談,把酒言歡,言及心中所想,談及心中所憂,這是怎樣的一種快慰呵!讓人毫無拘束、放開心胸的人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將他人最好的一面激發出來。誰也不願意生活在一個虛偽的世界裡。我們展現的謹慎與羞怯,隻是遠古那個充滿戰爭與敵意時代的殘存而已。那時的人們出於原始的恐懼感,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對年輕人來說,某種程度的緘默是必需的。因為年輕人有時要比老年人更容易“口不留情”,喜歡挖苦別人,舉止還不夠成熟。當人的年齡越來越大的時候,最好試著慢慢地褪去偽裝的羞怯與自私的謹慎,卸下對別人的提防,活得就會更加開心舒暢。
    某個晚上,我與一位名人坐在一起。他很有禮貌,顯得很友善,但卻不願意說些真誠的話語。也許,他覺得我將話題轉移到個人信仰或是觀念問題的做法,是十分魯莽且唐突的。但這些都隻是自己的猜想!他從不談及個人的喜好,也不說一些坦率的話。所以,我感覺自己就像坐在一尊精美的雕像旁,雕像是由堅實的大理石做成的。晚餐後,我遇到另一位名人。好運最終還是降臨到我頭上。我與他就如何平衡社交與獨處這一問題進行了有趣的交談。期間,我們言談甚歡。他說了很多讓我耳目一新、極富魅力的話,讓我獲益匪淺,這些都是我希望去銘記的。他並沒有讓我感覺自己人微言輕,或是他與我交談似乎是給我榮耀的印像。他隻是讓我覺得很和藹,能夠用極富魅力的語言坦誠地分享自己的信念與經歷。我覺得他與我同道中人,彼此都走在朝聖的旅途之上。他也深知,這是一段極為有趣、奇妙、充滿歡樂與神秘的旅程,希望以驚奇的閱歷、無盡的希望以及強烈的欲望來掩埋路途的冗長乏味。遇人則滿懷歡欣,坦率,不留猜忌,也不急於張揚自己的個性,這纔是獲得真正影響力的秘密所在。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