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海天譯叢:清算已畢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外國隨筆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法國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臺學青譯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外國隨筆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5073135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731356
    作者:[法國][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臺學青/譯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2021年04月 

        
        
    "

    編輯推薦

    ▲ 波伏瓦,世界女權運動先驅,20世紀*有影響力的偉大女性之一。


    ▲ 《清算已畢》為波伏瓦四卷本回憶錄的*終卷,中文版首次正式授權出版!


    ▲ 她是對世界女性主義運動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是親歷重要國際事件和民間運動的社會活動家,也是獲得法國至高文學獎的作家,多重身份使她的回憶錄具備了難以比肩的廣度、高度和深度。


    ▲ 關於自我認知的分析、女性意識的辯證思考,鞭闢入裡,可謂當下廣大獨立女性尋求“自我”覺醒的精神典範。


    聽波伏瓦說波伏瓦:關於生存、死亡、親情、愛戀、友誼的梳理和反思。在大眾熟悉的強硬外殼之下,波伏瓦在回憶錄中坦率表露自己柔軟長情的一面:“我是個特別不願意失去過去的人,找回青年時代的這段友誼對我來說彌足珍貴。”


    ▲ 關於她的閱讀和寫作,看波伏瓦如何正面“回懟”偏見輿論對其作品的謬評和攻擊。


    ▲ 與薩特遊歷世界各國:意大利夏日風情,日本社會見聞、禪與藝術,在法國鄉間重新發現旅行的意義……


    ▲ 親歷20世紀國際風雲:會見蘇聯領導人,與意共、法共的領導人的交往,與薩特一起參與


    羅素法庭對越戰暴行的審判工作,1968年法國歷史上著名的“五月風暴”學潮始末及其影響,還有埃及、布拉格、巴勒斯坦、以色列……


    ▲ 在被奉為女權主義“聖經”的《第二性》中,波伏瓦說:“女人並非生為女人,而是變成了女人。”20多年之後,在晚年*終回憶錄《清算已畢》中,波伏瓦對女權主義思想有了更成熟的闡述和辨析:“女性追求的不是成為女人,而是成為完整的人。”

     
    內容簡介

    《清算已畢》為波伏瓦四卷本回憶錄的*後一卷。


    作者在本卷中回顧了其性格的成因,與重要女性友人的交往,與薩特遊歷世界各國的見聞,她的閱讀與寫作,她對文學、藝術和國際政治的看法,等等,並對於《第二性》中提及的一些女性主義觀點作了進一步的補充闡述,可以說是對前三卷的總結,對研究波伏瓦的著作與生平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法國哲學家、作家,女性主義重要理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認為是“啟迪了全世界女性以及改變了許多人思考方式的偉大女性”。


    1945年與薩特共同創辦《現代》雜志,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1954年,她憑小說《名士風流》獲得龔古爾獎。晚年出版了自傳體回憶錄四卷,《清算已畢》為終卷。

    目錄

     


     


    章............................................................. 001


    第二章............................................................. 102


    第三章............................................................. 123


    第四章............................................................. 191


    第五章............................................................. 229


    第六章............................................................. 256


    第七章............................................................. 306


    第八章............................................................. 382

    媒體評論

    這是波伏瓦時期*的編年史。


    ——法國《世界報》


     


    在波伏瓦的筆下,那些知識分子的面孔都復活了。


    ——《法國文化》


     


    作者逝世32年之後,她的回憶錄終於被收入了著名的“七星文庫”。


    ——《費加羅報》

    在線試讀
    關於薩特
    假如沒有認識薩特,我會如何發展?我會更早還是更晚擺脫個人主義、理想主義和唯靈論的困擾呢?我不知道。事實是我遇見了他,那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事件。
    我很難確定那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偶然。遇到他不完全是個意外。由於決心要上大學,我已經給自己創造了的機會,來促成這樣一場相遇:十五歲時,我就夢想自己的理想伴侶一定要是個知識分子,與我一樣渴望了解世界。另外,自從進了索邦大學,我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留意在我的同學中找到那個我與之契合的人。我的開朗待人為我贏得了很多友情,先是赫爾博,通過他我又認識了薩特。
    不過,如果他早一年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如果我晚一年參加考試,我們會彼此錯過嗎?也不一定。赫爾博會為我們牽線搭橋。我們甚至常常設想,就算1929年沒有相遇,我們相識也是遲早的事,因為我們後來都加入的年輕左翼教師聯盟是個小圈子。我肯定會寫作,與一些作家交往,會看到薩特的書,進而希望結識他。由於反納粹知識分子團結一致,我的願望在1943年到1945年之間肯定會實現。我們之間必定會建立某種聯繫,也許與現在不同,但必定非常密切。
    如果說我們的相遇部分是出於偶然,後來把兩人生命連在一起的那個契約則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這種選擇不是簡單的決定,而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我的選擇首先體現在:我決定留在巴黎兩年,先不去擔任教職。我接受了薩特的朋友們,走進了他的世界,並非像某些人說的因為我是個女人,而是因為那是我向往已久的世界。他也接受了我的朋友圈子,與扎扎很合得來,但不久之後,我的舊友裡就隻剩下我妹妹、斯黛芬和費爾南德了。薩特的朋友比我多,他們之間的關繫有些是出於情感,有些是由於觀點一致。
    我警覺地經營著我們的關繫,避免讓它褪色。我掂量著,我和他身上哪些東西可以接受,哪些應該杜絕,免得損害我們的關繫。我本該同意讓他去日本,雖然不情願,也不至於感到絕望,兩年之後我們肯定會像彼此承諾的那樣重新在一起。那期間我做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去馬賽,而不是跟他結婚。在其他所有問題上,我的決定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除了這件事。我很不想離開薩特,然而考慮到未來,我選擇了當時對我來說難的那條路。那也是一次我感到自己的決定使我避開了某種危險,給我的生活來了一記有益的當頭棒喝。
    如果我接受了,又會發生什麼?這個假設毫無意義。我一向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我知道薩特不想締結婚姻,我不能一廂情願。我曾經在一些小事上強迫過他(他也對我做過同樣的事),但永遠不能想像自己在重大問題上逼他就範。如果萬一—出於我想像不出來的原因—我們不得不締結婚姻,我知道我們也一定能想出辦法,維護兩人的自由。
    關於美國

    關於薩特


    假如沒有認識薩特,我會如何發展?我會更早還是更晚擺脫個人主義、理想主義和唯靈論的困擾呢?我不知道。事實是我遇見了他,那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事件。


    我很難確定那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偶然。遇到他不完全是個意外。由於決心要上大學,我已經給自己創造了的機會,來促成這樣一場相遇:十五歲時,我就夢想自己的理想伴侶一定要是個知識分子,與我一樣渴望了解世界。另外,自從進了索邦大學,我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留意在我的同學中找到那個我與之契合的人。我的開朗待人為我贏得了很多友情,先是赫爾博,通過他我又認識了薩特。


    不過,如果他早一年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如果我晚一年參加考試,我們會彼此錯過嗎?也不一定。赫爾博會為我們牽線搭橋。我們甚至常常設想,就算1929年沒有相遇,我們相識也是遲早的事,因為我們後來都加入的年輕左翼教師聯盟是個小圈子。我肯定會寫作,與一些作家交往,會看到薩特的書,進而希望結識他。由於反納粹知識分子團結一致,我的願望在1943年到1945年之間肯定會實現。我們之間必定會建立某種聯繫,也許與現在不同,但必定非常密切。


    如果說我們的相遇部分是出於偶然,後來把兩人生命連在一起的那個契約則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這種選擇不是簡單的決定,而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我的選擇首先體現在:我決定留在巴黎兩年,先不去擔任教職。我接受了薩特的朋友們,走進了他的世界,並非像某些人說的因為我是個女人,而是因為那是我向往已久的世界。他也接受了我的朋友圈子,與扎扎很合得來,但不久之後,我的舊友裡就隻剩下我妹妹、斯黛芬和費爾南德了。薩特的朋友比我多,他們之間的關繫有些是出於情感,有些是由於觀點一致。


    我警覺地經營著我們的關繫,避免讓它褪色。我掂量著,我和他身上哪些東西可以接受,哪些應該杜絕,免得損害我們的關繫。我本該同意讓他去日本,雖然不情願,也不至於感到絕望,兩年之後我們肯定會像彼此承諾的那樣重新在一起。那期間我做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去馬賽,而不是跟他結婚。在其他所有問題上,我的決定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除了這件事。我很不想離開薩特,然而考慮到未來,我選擇了當時對我來說難的那條路。那也是一次我感到自己的決定使我避開了某種危險,給我的生活來了一記有益的當頭棒喝。


    如果我接受了,又會發生什麼?這個假設毫無意義。我一向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我知道薩特不想締結婚姻,我不能一廂情願。我曾經在一些小事上強迫過他(他也對我做過同樣的事),但永遠不能想像自己在重大問題上逼他就範。如果萬一—出於我想像不出來的原因—我們不得不締結婚姻,我知道我們也一定能想出辦法,維護兩人的自由。


    關於美國


    美國一旦覺得某個民族或人民運動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就要出手鎮壓。為了能讓自己舒舒服服地掠奪第三世界的財富,美國人讓數百萬人過著非人的生活。然而,荒謬之極而又令人氣憤的是,經濟學家們告訴我們,這掠奪來的數並沒有讓美國人民過得好一些:大多數的美國人—尤其是黑人—生活貧困,有的甚至極度貧困。政府把巨額收益投入到了戰爭工業中,結果,美國在瘋狂開發地球中取得的成就,就是讓自己具備毀滅地球的能力。


    在美國國內,在我次赴美時就讓我對黑人的狀況感到憤怒,近幾年越發令人發指,這導致非裔美國人之間的暴力事件增多,隨之而來的是政府進一步的強壓。黑豹黨成員們紛紛被抓捕、收監、暗殺。警方似乎成功地瓦解、削弱了大批民間運動組織,其中包括推崇恐怖手段的白人革命組織“氣像人”。然而,我與之交談過的多數美國人都認為,政權已搖搖欲墜:國內暴力事件頻發,失業嚴重,大批人口靠救濟金生活,經濟即將崩潰;在技術層面上也存在著無法解決的矛盾。“崩潰是一定的,因為無法持續下去了。”許多朋友這樣說。這場崩潰會引發全球革命嗎?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活著看到那一天,不過這種前景使我感到欣慰。


    赫魯曉夫的“招待”


    ……一個小時後,我們到了赫魯曉夫的私人屬地。那是一片很大的樹林,種的是全蘇聯美麗、稀有的樹。赫魯曉夫親切地接待了我們。他穿著淺色西裝、烏克蘭式高領襯衫,帶我們參觀了他讓人在海邊修建的遊泳池。泳池一望無際,四周圍著玻璃牆,按下一個按鈕,玻璃牆就會收起,他開心地重復展示了好幾遍這個操作。


    接著我們進了會議室,在一張張小桌子旁就座,赫魯曉夫開始講話,我們越聽越喫驚。既然他邀請我們來做客,我們以為他會表現得熱情親切。完全不是。他把我們痛罵一通,仿佛我們都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他謳歌了社會主義之美,聲稱對蘇聯出兵布達佩斯負責。完事之後,他擠出了幾句客套話:“再說了,你們也是反對戰爭的,我們還是能一起喝酒喫飯的。”過後蘇科夫私下裡對他說:“您講得太棒了。”赫魯曉夫干巴巴地回答道:“得讓他們明白狀況。”


    我們沿著海邊一條開滿鮮花的小徑,走向他的住宅。泳衣為我們準備好了。維格萊利和蘇科夫遊了一會兒,其他人都在聊天。接著我們上了一棟漂亮的格魯吉亞風格老房子的二樓,一頓豐盛的大餐等著我們。赫魯曉夫臉色仍很陰沉,他大概還沒消氣。


    關於馬爾羅


    萊利斯在《原纖維》結尾部分列舉了他寫作時始終努力遵循卻不是總能做到的幾個原則:不撒謊,不自誇,拒絕任何言過其實的說法,不出言輕率,不嘩眾取寵,不把文學當萬金油,像一個懂得說話的人那樣寫作,以的嚴格和誠意對待文字。馬爾羅的做法與這些訓誡恰恰相反。今天,宣稱兄弟親善不是虛偽的粉飾,這是可恥的謊言,如果馬爾羅還知道謊言和真相這兩個詞的含義。可他顯然把二者混為一談,詞語對他來說隻是些無意義的空話,可這不妨礙他使用它們表達思想。當他想出某個說法時,他自認為創造了一種思想。觀察某個物件,然後老老實實說出他看到了什麼,這對他來說過於簡陋了:他不是去面對,而是逃避。這套把戲太顯而易見了,很快就讓人無法忍受,他永遠得“想”到點其他的什麼。他想得到什麼呢?他從來不明說,其他東西又讓他想到另外其他東西,對這東西他也沒什麼想法。這是一層層疊加的空洞:什麼都沒說明白,所有問題都不停地被回避了。在開羅時,他想到了墨西哥、危地馬拉還有安提瓜;在安提瓜的時候他想到了美麗的巴洛克城市諾特。站在面前他想到了托洛茨基、中國皇帝和“軍隊將領們生鏽的鐵甲”;看見長城他想到了弗澤萊;在德裡他想到巴比倫花園、科爾特茲的士兵以及杭州的荷花;出席讓·穆蘭葬禮後,他寫道:“我想起了米什萊寫的雅爾納克男爵與劍客拉夏特尼埃決鬥的故事。”類似的聯想我還能繼續列出滿滿幾頁紙來。


    博朗告誡人們,不要手捧鮮花進入文學的花園。馬爾羅卻披掛著花環與花冠走了進去,還把他號稱要表現的東西藏在華麗繁復的辭藻下面。寫他與尼赫魯和的會面,他也沒有向我們描述任何一個人物。我們都知道,這種官方的會談,即便是精心安排,又能有什麼價值。而且馬爾羅還沒有傾聽的能力,他隻會說。如果是提問,他那份固執會讓對方不得不按照他既定的框架回答。結果我們根本聽不到對方真實的聲音,聽到的全是馬爾羅強加給他的腔調。馬爾羅也無意向讀者提供什麼信息,隻是想把他們弄得暈頭轉向,讓他們知道作者的知識多麼淵博,見過多少世面,結識了多少名流。他誇張造作的風格隻是為了掩蓋內容的貧乏。在談話時,這種把戲或許會給人留下卓越不凡的印像;但如果是閱讀,很容易就會發現,這些眼花繚亂的套路實際有多空洞,它們掩蓋的是些無聊的套話。在《反回憶錄》裡,馬爾羅從頭到尾炒冷飯,寫的都是他已經寫濫的主題,比如現實主義藝術,還有些右派的老調調:贊成剝削,把特權階層的價值觀和信念當作普遍的人類狀況。用這種論調滿懷激情地談論法國,可從來不提法國人。


    關於女權主義


    ……女性是文化的產物,而不是生物學上說的先天注定,沒有一個美國女權主義者質疑這個觀點。她們與我書中觀點的分歧主要在實踐層面:她們拒絕寄希望於未來,寧願今天就把自己的命運抓在手裡。而我的思想變化也在這點上:現在我認為她們是對的。


    《第二性》或許對女權戰士有用,但這並不是一本號召鬥爭的書。我本來認為,女性的地位會隨著社會變革而變化。我在書裡寫道:“總的來說,我們贏了一局。如今對我們來說,許多問題比那些隻涉及我們的問題更為重要。”在《事物的力量》中,談及女性地位時,我寫道:“女性的地位取決於勞動在未來世界裡的狀況。隻有生產發生重大的變化,女性地位纔能真正改變。所以,我不願把自己局限於女權運動的視角。”之後不久,在一次接受讓松的采訪時,我說,要準確闡述我的思想,就要以徹底的方式把它與女權主義聯繫起來。但這些觀點當時僅限於理論:我堅決否認女人天性的存在。現在,我認為女權主義就是要為實現女性特有的訴求而鬥爭,這種鬥爭與階級鬥爭並行,我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不,我們並沒有贏得這一局:實際上,自1950年以來,我們一次也沒有贏。僅靠社會革命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一半以上的人類:如今我認為這些是關鍵問題。我驚訝於人們竟如此輕易接受對女性的剝削。如果回顧深深根植於平等思想的舊式民主,我們很難意識到,奴隸總是以為自己理所當然是奴隸,因為我們以為奴隸能輕而易舉地看到其中的矛盾。或許有一天,後世會同樣驚愕,不理解資產階級民主或人民民主制度,怎麼會如此厚顏無恥地維持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盡管我清楚地看到背後的原因,也不免時常感到驚異。簡言之,從前我以為階級鬥爭優先於性別鬥爭,如今我認為這兩項鬥爭應並行不悖。


    …………


    女權主義者之間也有很多分歧。比如關於家庭的未來,她們意見不一。一部分人,包括舒拉米斯·費爾斯通,認為家庭必須解體,否則女性、孩子和青少年就沒有自由。雖然那些試圖取代家長角色的機構都失敗了,但這說明不了什麼:那就像社會邊緣的垃圾場,而整個社會都需要徹底重新構建。這種觀點是對的,我覺得費爾斯通對家庭的批判也是對的。女性通過孩子以及在孩子身上濫施威權,被置於受奴役的境地,這使我哀嘆。父母把孩子帶入施虐受虐的遊戲當中,把自己的意淫、執念和神經癥投射在孩子身上,這種狀況極其不健康。父母本應平衡分擔父母的任務,盡可能避免把孩子一味地扔給家長,限制家長的權力,並嚴格監督家長行使權威。如果能做到這些,家庭是否還有用呢?在某些團體中,孩子由全體成人撫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結果。但這樣的事例太少了,不足以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男性的仇恨使某些女性否認一切男性認同的價值觀,反對所有她們稱之為“男性模式”的東西。這我不贊同,因為我不認為這世上有什麼品質、價值觀或生活方式是純屬女性的:那等於承認女人是天性,而這是男人發明出來的說法,目的是讓女性永遠處於被壓迫的地位。女性追求的不是成為女人,而是成為完整的人。拒絕所謂的“男性模式”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文化、科學、藝術和技術都是由男人發明的,因為從前他們代表著一切。正如無產階級用自己的方式繼承過去的遺產,女性也要奪過男性鍛造的工具,用它們爭取自己的利益。確實,男性創造並發揚的文化反映出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他們使用的詞語也透著同樣的傾向。我們從他們手上得到財富的同時,要保持警惕,分辨哪些是普世適用的,哪些帶著男性的偏見。“黑”“白”這種字眼我們同樣可以接受,但“男子氣”這個詞則不行。我覺得女性可以放心地學習數學和化學,生物學就比較可疑,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就更不用說了。我認為對這些知識重新修訂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盤否定。


    關於衰老


    另一個衰老的信號更加顯而易見,也是我一直在抵抗的,那就是我與未來的關繫。老年人接受采訪的時候,即便表現出一定的樂觀,也總會提到衰老的壞處。讓我喫驚的是,他們從不談未來的萎縮,萊利斯在《原纖維》中對此有精闢的表述。有些人確實感受不到這一點,我的女友奧爾迦就說過:“我永遠生活在當下,而當下即永恆。我從來不相信未來。所以無論是二十歲還是五十歲,對我來說幾乎是一回事。”還有一些人,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個重擔,未來越短暫,生活就越輕松。我的情況則不同:我始終面向未來,興高采烈地去迎接明天的我。我急切而貪婪,預感到自己每一次開疆拓土都會給將來留下永不磨滅的回憶。現在,我還有勇氣制定一些短期計劃—旅行,閱讀,會面—但曾經推我前行的強大激情停止了。用夏多布裡昂的話說,就是我的人生接近尾聲了,我不能再用太大的步伐行動了。我如今把“三十年前”“四十年前”掛在嘴上,再也不提“三十年以後”了。這短暫的未來已有定論。我感到自己人生的作品已到了完結篇,即便再多寫上兩三卷,也不會改變整體的樣貌了。


    然而時至今日,我的世界仍然在不停地擴大。在談到戰後經歷時,我注意過這個現像,而今它愈加顯著。外界事件對我個人生活的影響降低了,我的生活按既定軌道運行,偶然的成分幾乎為零。新認識的人大多都是因為喜愛我的作品而給我寫信:我與他們之間建立的關繫,是由我的回應所產生的反作用力而產生的。隨著活動範圍越來越廣,我的生活成了許多不同軌跡的交彙之處:這就是為什麼一段時間以來,我生活中的巧合越來越多。J-B.彭塔利斯說過,小說的無聊之處在於,總是同一群人在故事裡不停地相遇。此言甚是。我發現現實生活幾乎也一樣。我交好的一位四十歲的女子,嫁給了我從前在勒梅爾夫人那裡認識的一位先生,當年他十六歲。薇奧萊塔·勒杜克偶爾跟麗莎以前交往的兩個男同性戀朋友之一約會。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以各種方式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也因為我所屬的那個知識分子圈子很小。


    我的生活日復一日循著同樣的節奏,我做著同樣性質的事情,與同樣的人來往,然而我完全沒有停滯的感覺,重復隻是我生活的底色,新的內容層出不窮。我每天都在閱讀,但讀的書是新的;我每天都在寫作,但寫作中遇到的問題是無法預料的。我懷著迫切的心情關注著時事的發展,這些事從未重復,如今已成了我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變老的好處之一,是我可以完整地觀察到一些人的人生軌跡,見證他們出人意料的發展道路。我怎麼也想不到,花神咖啡館那個“勾魂”的姑娘,美麗而又一臉迷茫,時間會把她變成一個出色的女企業家;還有另一個姑娘,懶散而又有點野性,日後居然會成為法國好的卡夫卡專家;還有英俊的尼克,長大後會拍出那麼美的電影。我想像不出,那麼不拘一格,看上去又對榮譽滿不在乎的波朗,日後會披上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的禮服。我也萬萬想不到,寫出《希望》的人願意在技術官僚統治並與弗朗哥交好的法國政府裡當個部長。這些人的人生軌跡讓我喫驚,顯然是因為我隻看到了他們的外表,而不了解他們人生的底色。我對他們的童年一無所知,而童年是了解一切的鑰匙。


    關於自我認知


    事實上,雖然嘴上不承認,其實任何人都不願變成自己之外的樣子。畢竟對所有生命來說,生存就意味著讓自己存在。人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行為,但不見得就會改弦更張。阿米艾爾在《他的日記》中不停地感嘆自己懶惰,宣稱自己要克服懶惰,然而行為卻一如既往。其實他是選擇了要做一個躺在自己的懶惰上呻吟的懶漢。這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愛自己。我說過,一個人在童年時沒有得到應有的愛,學會用父母的眼光看待自己,那麼他會在內心整合出一個令人厭惡的自我形像,終生無法擺脫。但這種自我厭惡來自他的主體,於是他一邊痛苦,一邊認同。在這種本體認同下,某些人驕傲地承認自己有一些在我看來難以承認的性格缺點:“我看重錢,我不會浪費它……看到認識的人有煩心事我感到好玩……我可不像那些歇斯底裡的人一樣,非得要知道真相。”我立即會認為:這是個吝嗇鬼;這人真壞;這女人自欺欺人。但他們會否認這些定義。幾乎不可能說服別人承認那些在我們看來顯而易見的缺點,如果他們認為那不是缺點,那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不同,所以把我們的批評隻當耳旁風。費爾南德·畢加索說:“如果街上的人不衝我起哄,我就會覺得自己的帽子不夠帥。”別人以為衝他起哄是侮辱他,他隻覺得那是在誇他優雅。


    我也有這種對自己的認可。有個精通筆跡學的朋友在研究了我的字後,給我描述的人格肖像相當讓我自鳴得意。她說:“您覺得滿意,是因為您自己選擇了成為現在的您。其實我們也可以從負面理解。”確實,我專注工作、善始善終的特點可以被描述為自覺、有毅力或堅韌不撥,但其中也有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的成分。我的求知欲來自開放的心態還是膚淺的好奇心?至於我,我是毫不猶豫地接受自己的。如果我覺得別人評論說的“像我”,我隻覺得有趣。我一度用研究普羅旺斯風景一樣的方法研究音樂,我自己心裡意識到了這一點,可這並不妨礙我的狂熱。我對別人的評價也適用於我自己:我是很難被傷害的。假如別人的批評和指責說得不對,我會置若罔聞;假如說得對,我甘之如飴。隨便他們把我當成女知識分子或女權主義者,我都不在乎:我就是我,我對自己負責。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