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波伏瓦訪談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外國隨筆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作者】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德愛麗絲·施瓦澤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外國隨筆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738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73831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瓦、[德]愛麗絲·施瓦澤/著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4年03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波伏瓦:“今天,我為什麼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從1972到1982,長達10年5次深度訪談,波伏瓦最後30年的生活和思想大公開
    ★波伏瓦生前最後的訪談錄首度面世:波伏瓦以一貫犀利的言辭和激進的態度,談論性別權力關繫、性取向、女性地位、愛與尊嚴等話題,也真誠坦露個人隱私,講述自己垂暮之年的感受,以及與薩特的開放式關繫
    ★女權主義思想導師西蒙娜·德·波伏瓦 × 德國女權運動先鋒愛麗絲·施瓦澤,法、德女權主義領軍人物唯一對談
    ★版權售出巴西、克羅地亞、丹麥、法國、英國、希臘、日本、韓國、荷蘭、西班牙、土耳其、美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盜版更是在無數女性團體中傳播,影響了全世界的婦女運動
    ★特別收錄波伏瓦生平大事記
    ★精裝小尺寸,盈盈一握出行通勤,思想寶藏“小紅書”

     
    內容簡介

    1970年,施瓦澤在女權運動高漲的巴黎結識波伏瓦,在共事的過程中萌生了采訪她的想法,於是就有了本書的第一篇訪談:為什麼在《第二性》出版23年後,波伏瓦纔首次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
    在接下來的10年裡,施瓦澤陸續對波伏瓦進行了多次訪談。采訪者百無禁忌,受訪者赤誠以待。波伏瓦以一貫犀利的言辭和激進的態度,談論性別權力關繫、性取向、女性地位等話題,也真誠坦露個人隱私,講述自己垂暮之年的感受,以及與薩特的開放式關繫。
    這些訪談後來結集成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盜版更是在無數女性團體中傳播,影響了全世界的婦女運動。
    如今,距離二人最後一次訪談已過去40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作家和女權主義者的作品和生活,至今仍啟發和鼓舞著女權運動。希望這本書能如波伏瓦所言:“它會讓人們更了解我,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更了解我全身心投入的這項事業。”

    作者簡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哲學家、作家、女權主義者,1945年和薩特共同創辦《現代》雜志,致力於推介存在主義觀點;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女權主義的經典。她和漢娜·阿倫特、蘇珊·桑塔格並稱為西方女性學術的三個中心。
    愛麗絲·施瓦澤
    記者、出版人、女權主義者,1970年在巴黎結識薩特和波伏瓦;1971年將法國“婦女解放運動”引入德國;1977年創辦女性雜志《艾瑪》並擔任主編至今,影響一代又一代讀者,引領德國女權運動的發展。

    目錄

    新版序言
    前言我會非常坦誠地回答
    今天,我為什麼是一個女權主義者
    波伏瓦如何成為新女權運動的同路人(1972)
    薩特和我——一種相互滲透
    波伏瓦和薩特以及與“第三者”的關繫(1973)
    永恆女性是個謊言
    “女性天性”和男性的反彈(1976)
    當人老了,糟糕的是,仍覺得年輕
    70歲的波伏瓦談衰老和性(1978)
    和他不一樣,我充滿激情
    波伏瓦談愛與尊嚴(1982)
    波伏瓦生平與作品
    內容說明

    在線試讀
    新版序言
    我第一次見到波伏瓦是在1970年5月,當時她對我態度頗為冷淡。不過,那次我是約了薩特,踫巧遇見她的。那段時間,我在巴黎擔任特約通訊員,那次是去采訪這位哲學家,請他談談當時再次備受關注的“革命暴力”問題:個人是否有使用暴力進行反抗的權利?如果有,“以暴制暴”的限度在哪裡?
    我坐在薩特位於拉斯帕伊大道的單間公寓裡。采訪時間是30分鐘,訪談即將結束時,有人用鑰匙轉動門鎖打開門,走了進來,來人正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她不悅地掃了我一眼(還有我的半長金發和迷你裙),然後冷冷地、近乎生硬地提醒薩特,他們一會兒還要出席新聞發布會。隨後,她在離我們稍遠些的地方——薩特的書桌前——坐下,開始工作。
    我能感覺出來她因為采訪拖延了時間很生氣,這讓我有些不自在。我頭一回領教波伏瓦那出了名的“ête de chameau”(直譯為“駱駝頭”)性格——當她遇到不喜歡的人或感到別扭的事,就會板起臉,一副冷若冰霜、拒人千裡的模樣。後來我纔知曉,她是一個決絕的人。這種決絕的性格一體兩面,另一面是:一旦她心裡裝下一個人,就再也放不下。
    直到今天,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的激動心情。在當時的法國,薩特是“五月風暴”的頭號理論家,因支持青年反叛運動的激進態度而聲名大噪。見到薩特,我已經激動不已,更何況,還見到了波伏瓦……我和她之間的聯繫可比和薩特的多得多。
    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西蒙娜·德·波伏瓦這個遙遠的存在,對於我們那代人既是空前的挑戰,也是莫大的鼓舞。我這裡指的不僅是她的作品回憶錄和論著,還有她的生活。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她是勇敢且可敬的反抗者,她參與那個時代最具爆炸性話題的政治辯論,旗幟鮮明地表達立場(比如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反對法國殖民者);作為一名女性,她過著和伴侶不結婚、不同住的“開放式愛情”生活;作為一位作家,她獨樹一幟、成就斐然,並且魅力四射。總而言之,她是一個曠世無雙的奇女子!用今天的話來說,她是一個頂級“偶像”。
    如果那時有人告訴我,在波伏瓦的漫漫人生路上,會有一段旅程與我同行——我將和她進行這些訪談,而且它們將會影響全世界的婦女運動——我大抵不會相信。更讓我想不到的是,我們對談的那些年(1972—1982)還廣為人們接受、享譽世界的波伏瓦,在她去世(1986)後不過數年,就被誤解、被無視,甚至幾乎被遺忘。

    新版序言
    我第一次見到波伏瓦是在1970年5月,當時她對我態度頗為冷淡。不過,那次我是約了薩特,踫巧遇見她的。那段時間,我在巴黎擔任特約通訊員,那次是去采訪這位哲學家,請他談談當時再次備受關注的“革命暴力”問題:個人是否有使用暴力進行反抗的權利?如果有,“以暴制暴”的限度在哪裡?
    我坐在薩特位於拉斯帕伊大道的單間公寓裡。采訪時間是30分鐘,訪談即將結束時,有人用鑰匙轉動門鎖打開門,走了進來,來人正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她不悅地掃了我一眼(還有我的半長金發和迷你裙),然後冷冷地、近乎生硬地提醒薩特,他們一會兒還要出席新聞發布會。隨後,她在離我們稍遠些的地方——薩特的書桌前——坐下,開始工作。
    我能感覺出來她因為采訪拖延了時間很生氣,這讓我有些不自在。我頭一回領教波伏瓦那出了名的“ête de chameau”(直譯為“駱駝頭”)性格——當她遇到不喜歡的人或感到別扭的事,就會板起臉,一副冷若冰霜、拒人千裡的模樣。後來我纔知曉,她是一個決絕的人。這種決絕的性格一體兩面,另一面是:一旦她心裡裝下一個人,就再也放不下。
    直到今天,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的激動心情。在當時的法國,薩特是“五月風暴”的頭號理論家,因支持青年反叛運動的激進態度而聲名大噪。見到薩特,我已經激動不已,更何況,還見到了波伏瓦……我和她之間的聯繫可比和薩特的多得多。
    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西蒙娜·德·波伏瓦這個遙遠的存在,對於我們那代人既是空前的挑戰,也是莫大的鼓舞。我這裡指的不僅是她的作品回憶錄和論著,還有她的生活。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她是勇敢且可敬的反抗者,她參與那個時代最具爆炸性話題的政治辯論,旗幟鮮明地表達立場(比如在阿爾及利亞戰爭中反對法國殖民者);作為一名女性,她過著和伴侶不結婚、不同住的“開放式愛情”生活;作為一位作家,她獨樹一幟、成就斐然,並且魅力四射。總而言之,她是一個曠世無雙的奇女子!用今天的話來說,她是一個頂級“偶像”。
    如果那時有人告訴我,在波伏瓦的漫漫人生路上,會有一段旅程與我同行——我將和她進行這些訪談,而且它們將會影響全世界的婦女運動——我大抵不會相信。更讓我想不到的是,我們對談的那些年(1972—1982)還廣為人們接受、享譽世界的波伏瓦,在她去世(1986)後不過數年,就被誤解、被無視,甚至幾乎被遺忘。
    然而,西蒙娜·德·波伏瓦正在被重新發現。在當前關於兩性話題的爭論中,身份認同主義者強調人與人的差異,普世主義者強調人與人的平等,而波伏瓦的平等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尤其涉及性別關繫。她理想中的性別關繫是一種“兄弟姐妹情誼”。與此同時,沒有人像她那樣激進地分析和徹底地質疑社會性別,卻並不否認生理性別。
    今天人們稱為“性別解構”的概念,波伏瓦早有先見,雖然她並不是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的第一人,但她的分析最是鞭闢入裡,她一針見血地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 塑造“女性氣質”和“男性氣質”的不是生物學構成(Biologie),不是自然本質(Natur),而是文化:終生的性別角色分配把人割裂為女人或男人,剝奪了他們的另一面。波伏瓦理想中的人,是擺脫了性別角色束縛的完整的人。
    然而,身為哲學家的波伏瓦並不否認生理性別,也不否認性別經過了千百年的塑造。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中,她寫道:“拒絕永恆女性、黑人靈魂、猶太人性格的概念,並非否認今日有猶太人、黑人、女人:這種否定對上述幾種人並不代表一種解放,而是代表一種非本真的回避態度。顯而易見,任何女人都不能真誠地自認為置身於自己的性別之外。” 對男人來說,道理亦然。
    例如,在當前關於跨性別的討論中,性別改變後否認先天性別的經歷和印痕作用,就是“不真誠”。真誠的做法是,承認並接納出生性別和所期望的性別這兩方面的經歷。因此,波伏瓦堅持摒棄文化性別角色,但她也深知印痕作用的真實性和自然的不可逆性。她在《第二性》的結尾寫道:“人類的任務是讓自由王國在既定的世界實現突破性飛躍。為了取得這一最終勝利,男性和女性應超越他們的自然差異,明確表達相互之間的兄弟情誼。” (若是在今天,她大概會說“兄弟姐妹情誼”。)
    在當前的性別身份認同辯論中,有些人既質疑社會性別,又質疑生理性別,即將文化與自然等同起來。而在波伏瓦看來,“自然性別”即生理性別當然是不可逆轉的,隻是它不應該再成為分配性別角色的借口。
    在20世紀初全球歷史性的女權運動過去半個多世紀後,“新女權運動”應運而生,在美國被稱為“第二次浪潮”。我們這些七十年代的女權主義者都讀過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並在其理論基礎上加以發揮。不久,該書作者也成為我們中的一員,公開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並積極參與女權主義運動。
    1970年9月,我加入了巴黎的一個女權先鋒小團體。次年春天,我們的行動就被視為一股運動,媒體稱其為“婦女解放運動”(Mouvement de Libération des Femmes,簡稱MLF)。我們發起了一次又一次引人注目的行動,其中包括反墮胎禁令運動。1971年4月,包括一些知名人士在內的343名女性在《新觀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雜志上公開聲明:“我墮過胎,我要求每個女性都享有同樣的權利!”波伏瓦就在這些女性之列。我將這個運動理念從法國帶到了德國,1971年6月6日,374名女性在德國《亮點》周刊(Der Stern)挑釁地宣稱:“我們墮過胎!”
    自加入女權運動起,波伏瓦就一直與激進女權主義少數派合作,她在政治上和感情上都信任我們。她從不拒絕我們的請求。如同薩特成為一部分新左派的“同路人”(Compagnon de route),現在的波伏瓦也是激進女權主義者(反生物決定論者或普世主義者)的同路人。
    對約定的事情,無論是參與政治活動還是參加私人宴會,波伏瓦總是準時到場。她痛恨不守時。她沒時間可以浪費,討論中她言辭精闢犀利,分析富有洞見,激情洋溢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感染力極強。對於她,不激進,毋寧死。然而,激進如她,卻總是風度優雅、儀態端莊——瞧她把手提包放在膝頭的樣子……
    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似乎一切皆有可能;政治活動讓人著迷,占據了我們全部的生活,我們沉浸其中、如醉如痴。每天晚上都被聚會、討論、餐會、活動填滿。“和西蒙娜共進晚餐”(Les bouffes avec Simone)成了大家樂此不疲的習慣。每隔幾周,大家輪流做飯聚餐,但從不在波伏瓦那裡,她討厭做飯。大多數時候在我這裡,我喜歡做飯。我們六到八個女人,大快朵頤,開懷暢飲,笑談天下,然後共商女性解放大計。
    在這樣的一次“晚餐會”中,我萌生了采訪波伏瓦的想法,後來就誕生了我們的第一次訪談。曾是保守社會主義者的波伏瓦宣布“改信”女權主義,成為積極的女權主義者,我認為茲事體大。我之所以這樣看, 是因為1949年《第二性》面世後,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女權主義理論家之一,波伏瓦卻認為女權運動沒有存在的必要。她當時稱,相信“在社會主義內部,婦女問題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但後來,“現實社會主義”和斯大林主義使波伏瓦和薩特的幻想破滅了,當然,幻想破滅的不止他們兩個。
    我們的首次訪談也因為波伏瓦這一政治立場的轉變而創造了歷史。該訪談於1972年年初發表,那時在西方國家,正在興起的女權運動與左派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合法性之爭,而女權運動的一部分參與者正來自左派。恰在此時,與激進左派過從甚密的薩特的伴侶站出來宣稱:“我是女權主義者!”她支持獨立於左派的女權運動,並批評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裡的“親愛的同志們”。我們的訪談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甚至包括日語,盜版在無數女性團體中傳播。
    一年後,我為北德廣播公司(NDR)做了一次波伏瓦的電視專訪。本書關於波伏瓦和薩特的關繫問題的訪談,就取材於這次專訪。這個片子1972年9月拍攝於羅馬。據我所知,這是他們唯一一次一起回答該問題。他們的關繫被視為“開放式愛情”的典範,影響了幾代人。
    政治活動和訪談之外,在羅馬的那些日子開啟了我們真正的友誼。還記得露臺上那些漫長的夜晚,波伏瓦、薩特和我,我們三人談天說地、嬉笑怒罵,不亦樂乎;我們有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喜歡聊八卦,八卦可比某些哲學討論更饒有趣味,更富有啟發性。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我們的第三次訪談中,波伏瓦就曾警告說,要提防信奉“女性天性”(也包括男性天性)的論調重新抬頭。她譏諷道:“既然不能贊美女人刷鍋洗碗是美的,那就贊美做母親是美的。”
    波伏瓦在訪談中的言論,特別是關於母性的言論,招致了抗議風暴,情形和《第二性》出版時有關愛、同性戀和母性的章節引起的軒然大波別無二致。世界各地的女性寫信到她巴黎的私人住址(11 bis,Rue Schoelcher)控訴她:“你對母親懷有敵意!你大概自己生活不如意!不要因噎廢食!”直到今天,那些無法容忍波伏瓦不願在思想上自我欺騙或任人欺騙的人,仍然不想去了解她,並堅持誤解她。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多少回她不得不耐著性子回答人們的問題:不曾做母親是否讓她感覺缺失了生命中極其重要的東西?試問有人問過薩特,他不曾做父親,還覺得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嗎?因此,在她有關母性的言論中,不免有一股不勝其煩的怒火。同時,對於女性傾向於自欺和不真誠,正如薩特所闡釋的那樣,她也確實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憤怒。
    那麼關於母性,波伏瓦究竟說了什麼?她說,人們借母性之名要求女性承擔照顧子女之責,但母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馴化而成的。做母親的生物本能,即生育能力,並不理所當然地意味著有責任和能力去承擔社會性母職的任務,即撫養孩子。母職本身並不是創造性行為,而是生物學現像。母職也不是女性的終生職責。母職往往把女性變成名副其實的奴隸,把她們禁錮在家中。因此,必須停止這種母職實踐,即傳統的男女分工。今天一些女性政治家也發表了類似的言論,隻不過比波伏瓦晚了半個世紀。
    在1976年的訪談中,我們都認為,討論以女權主義之名對女性氣質的盲目神化非常重要。波伏瓦激烈抨擊任何聲稱女性“特別”或“更好”的論調,她說:“這是陰險的生物決定論,和我所有的觀念背道而馳。如果男人告訴我們:乖乖地做女人吧,把權力、榮譽、事業所有這些煩人的事情都交給我們吧,安於你們的現狀:腳踏實地,專注於人類的使命……如果他們這樣說,我們就該警惕了!”
    在1982年9月的最後一次訪談中,我們又一次談到執著於這種性別“差異”——基於不同的性別印痕和性別現實,男女差異的確存在——而非追求平等所帶來的危害。
    1978年1月,在她70歲生日前的一天,我們做了第四次訪談,談論她自己的晚年。波伏瓦的著作《論老年》(La Vieillesse)對老年和衰老提供了富有預見性的全面分析,就其對女性的意義而言,可與《第二性》相媲美。在這次訪談中,波伏瓦表現出一種她特有的性格特征:她並不是一個耽於自我沉思的人。她寫了這部關於老年的著作,並不意味著比起其他人她對自己的晚年有更多話要說。她有充分的自知,但同時與自身保持著距離,這使她一生都無拘無束、灑脫恣意、生氣勃勃,這也體現在她的思想上。然而,就像她的回憶錄一樣,在這次訪談中,她也沒有說出全部真相,這在她去世後得到證實。她這樣做也是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或許不僅僅出於這個原因。但波伏瓦通過遺物,即她留下的信件,尤其是寫給薩特的信,道出了全部真相。她知道,自己去世後繼承人希爾維·勒邦(Sylvie Le Bon)會發表這些信件,她自己在薩特去世後就公開了他的信件。不過,波伏瓦生前還顧及尚在人世的當事人的感受, 她的繼承人則沒有她那樣的顧慮了。
    在波伏瓦1986年4月14日意外去世前,我在最後一次訪談中問她,身為作家,假如回望過去,是否有些事情今天會做出不同的選擇。她回答道:“有,我會更誠實。”“關於我的性取向,我沒有說出全部真相。” 事實上,關於她的雙性戀傾向,她沒有說出全部真相;對於她為“開放式愛情”所付出的代價,她也沒有說出全部真相。
    這樣的契約——與薩特保持伴侶關繫,同時可以與第三者有情人關繫——對於不能亦不想把愛和性分開的女性,往往更為困難。大概這也是為何除了與薩特,波伏瓦終其一生未再進入另一段嚴肅的關繫。唯一可能危及薩特位置的人,是納爾遜·阿爾格倫。波伏瓦和他經歷了一段充滿激情的關繫,之後離開了他。
    私下裡,波伏瓦和我也曾多次坦誠地談論性。有一次在交談中,她向我吐露她第一次體驗到性高潮是和阿爾格倫,在她38歲的時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她可是一個因“開放式愛情”而聞名世界的人啊。可在那樣的年代,女性就是這般處境,西蒙娜·德·波伏瓦也不例外。再者,在薩特和波伏瓦的關繫中,性並沒有那麼重要。薩特曾說,自己對性並不太感興趣,還是個糟糕的情人,讓他欲罷不能的是征服女人。這樣的好處是,他和情人們的性關繫不會對他和波伏瓦的關繫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他們兩人親密無間,也會情意綿綿,但那種感情更類似親情。
    她也沒有一味放任對女性的愛情,她通常選擇與她地位不對等、年齡相差懸殊的女性作為伴侶。直到薩特生命的末期,她纔讓一位女性,希爾維·勒邦,在她生活中占據了中心位置,這並非巧合。雖然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寫了女同性戀,這在那個年代已是罕見的打破禁忌之舉,但直到女權運動風起雲湧的70年代,她纔得以將這方面的認識從政治上並結合實踐做了徹底的梳理。
    顯然,對波伏瓦來說,對女性的愛情既令人心馳神往,又讓人膽戰心驚。因為早年對她雙性戀傾向的猜測,已然掀起軒然大波,導致她名聲受損,社會地位岌岌可危。她想必覺察到,隻有借助一位男性的支撐,或是身邊有一位男性相伴,纔能實現她對個人完整性的追求。
    難道這纔是她與薩特——“孿生的”男版自己——將契約進行到底的真實原因?芳華之年的波伏瓦之所以選擇纔華橫溢、卓爾不群的薩特,是因為隻有在他身邊,她纔能拿到進入那個女性被拒之門外的世界的通行證?因此,她纔竭力避免使兩人的共生關繫陷入危險?常被言之鑿鑿談起的她和薩特的“相互滲透”,是她探索男性世界的一種方式?和薩特在一起以及通過他,她釋放了身為女性不能釋放的所有情感和欲望?那麼,對她來說,薩特是否也隻是一種媒介,借助這個媒介,她作為女人也能“像男人一樣”思考和行動?故而,薩特實際上被當成了她的另一面——作為他者的波伏瓦被剝奪的另一面?
    1908年1月9日出生於巴黎的波伏瓦,是20世紀第一代接受教育的女性精英,在那之前,接受教育是男性的特權。她擺脫了中產階層的束縛,闖入外面的世界。從那一刻起,她就想要主客體合一,既為客體,亦為主體;既是女人,亦是男人,完整的人。
    1947年7月3日,她在給當時的情人阿爾格倫的信中寫道:“生活中的一切我都想要。我想是女人,也想是男人,想有很多朋友,也想一人獨處,想工作和寫出很棒的書,也想旅行和享樂,想隻為自己活著,又不想隻為自己活著……你看,要得到我想要的一切,殊為不易。要是做不到,我會氣瘋。”
    這裡我們又看到了波伏瓦的決絕。當然,她深知不同的性別印痕和性別現實的存在,在她自己身上亦是如此,但她選擇了存在主義的自由。她不願再讓自己分裂為頭腦和身體,不願再二選一,要麼被人尊重,要麼令人傾慕。她既想是富有魅力的知識分子,又想是動人心魄的窈窕女子。
    今天,婦女解放運動的後浪們面臨著和當年波伏瓦一樣的使命:將認識與行動、理智與情感統一起來。波伏瓦作為女權主義先驅,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偉大榜樣。她有時會失敗,但也贏得了若干勝利。她隻是做了自己人生的主人——決心要幸福。
    愛麗絲·施瓦澤
    2022年夏於科隆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