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何士光文集:今生:吾誰與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作者】 何士光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4878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1148780
    作者:何士光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何士光是新時期中國文學的重要作家,是貴州文學的一面旗幟,其創造的獲獎記錄貴州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chaoyue,但是何士光先生的著作出版比較混亂,極不成繫統,本次出版何士光文集,既是對何士光先生創作的一次整理,更是對其廣大讀者的一次回應。 
    內容簡介
    《今生:吾誰與歸》是何士光沉寂多年後的一部自傳體紀實散文。作者多年精研佛法和道義,對生命有了大徹大悟的理解,結合自己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厚積薄發,寫成了這部感悟生命、詮釋生活的自傳體紀實散文。書中不再囿於講述有頭有尾的故事和告訴讀者文本以內的東西,而是注重於心靈的修習和探索。通過對瑣細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的探索,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的關懷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作者簡介
    何士光,1942年生,貴州省貴陽市人。1964年畢業於貴州大學中文繫,在黔北農村任鄉村教師,1982年到貴州省作家協會工作。二十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曾以“梨花屯鄉場”為背景寫作繫列文學作品,對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鄉情和人情有深切的體察和記述。《鄉場上》《種包谷的老人》《遠行》《喜悅》《青磚的樓房》和《苦寒行》等作品,曾獲多種獎項。後從事傳統文化研究,著有《煩惱與菩提》《今生:經受與尋找》和《今生:吾誰與歸》等作品,對傳統文化中的“道”有深入的體悟和表述。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貴州文學院院長。
    目錄

    目錄


     


    章(引言)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尾聲) 

    媒體評論
    何士光對生活的發掘,具有一定的深度。他逼著我們不得不去理解和思考隱藏在事件裡的深刻意義。
    ——蹇先艾(五四運動以來於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卓越的短篇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
    這位從邊遠一隅偏僻之鄉步入文壇的作家,長期置身在山野鄉民中,親身經歷過新舊交替時期,憑著他那敏感的心靈,清高的氣質,摯愛的人道精神,終於用充滿抒情和地方色彩的筆調,記錄下了他所經歷的人生和時代,發出了新時代關於人性、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呼喚,而這時代的人性的呼喚,卻又帶著作者深深的個性的印記。
    ——徐兆淮 丁帆(南京大學中文繫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以何士光老師為代表的貴州作家群崛起,他們敏銳、有力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如果我們在文學中尋找改革浪潮的記憶,可能我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何士光老師的《鄉場上》。
    ——李敬澤(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原《人民文學》雜志主編)

    何士光對生活的發掘,具有一定的深度。他逼著我們不得不去理解和思考隱藏在事件裡的深刻意義。


                                                               ——蹇先艾(五四運動以來於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卓越的短篇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


    這位從邊遠一隅偏僻之鄉步入文壇的作家,長期置身在山野鄉民中,親身經歷過新舊交替時期,憑著他那敏感的心靈,清高的氣質,摯愛的人道精神,終於用充滿抒情和地方色彩的筆調,記錄下了他所經歷的人生和時代,發出了新時代關於人性、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呼喚,而這時代的人性的呼喚,卻又帶著作者深深的個性的印記。


                                                              ——徐兆淮  丁帆(南京大學中文繫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以何士光老師為代表的貴州作家群崛起,他們敏銳、有力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如果我們在文學中尋找改革浪潮的記憶,可能我們首先想起的就是何士光老師的《鄉場上》。


                                                              ——李敬澤(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原《人民文學》雜志主編)


    何士光在文壇或者文化界存在的意義,並不是他在文壇的高度,而是他用自身的實踐和選擇,提供了另外一種路徑和可能。不管是純文學厚度,還是跨文化研究的心得,還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詮釋和解構,還是小說到散文甚至“去文體”的述說。


                                                              ——《貴州日報》

    在線試讀
    章(引言)
    1.
    我們的這棟宿舍是一棟老房子,座落在許多新建起來的高樓之間。前面有一個窄窄的院子,正對著一處巷道一般的斜坡。沿著這道斜坡往上走,就是熙熙攘攘的大街了。所以巷道口那兒現出來的一段街景,就像是這日子的一道背景似的。這些年來,早晨我洗漱的時候,從窗口望出去,就會看見一街的車輛川流不息地流淌過去,常常會讓人想起來“逝者如斯”的句子。那雖然說的是光陰,但也正像我們的奔流著的日子。
    我們常常說這日子會奔向遠方,那遠方在哪裡,又會是怎樣的景像?其實那遠方也並不遠,也還是在我們的身旁。如今這些相鄰的宿舍裡,住著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們,當初大家也都是從遠遠的歲月裡出發,後纔來到這裡。對於當年來說,這也就是遠方了。這樣就讓人看到,就生命的存在的狀況來說,這院子裡的景像,也庶幾就是遠方的景像。
    2.
    你的眼光從街口那兒稍一挪動,就會看見對面不遠的一處陽臺上,依舊站立著一位老同志。他曾經是我們的領導,他的老家是在北方的一個村莊裡。年青時候他所遭逢的年代,是一個人們正在爭江山、打天下的年代,所以他的人生的拼搏,就是在戰場上進行的。村莊裡有好些人,不管是跟著這支隊伍的,還是跟著那支隊伍的,都在和對方的戰鬥之中,或者在和自己的同事的鬥爭之中,紛紛地死去了,他則隨著隊伍來到南方,後來到這座城市裡。那麼一如佛法所說,諸行本來無常,諸法本來無我,在年光散盡、一切都成了煙雲之後,他就每天都會獃獃地站在那裡,常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地站立下去。
    這是在稍遠一點的陽臺上。你把眼光收回來,陽光已經從近旁的大樓的縫隙裡,照到院子裡來了。這時候又像往日裡一樣,一位同樣年事已高的鄰居,也依舊在花壇旁邊曬太陽。他是一位音樂家,曾經是我小時候的音樂老師,當初也是纔華橫溢、風度翩翩的,有時候還會穿一身白衣裳,如今神志卻有些恍惚,也心生而萬法生、心滅而萬法滅了,總是一副笑吟吟的樣子,眼光異樣地發亮。記得夫子當年也曾經說過,哀莫大於心死,但有的時候事情又剛好會反過來,是哀莫大於心不死,或許老師的心裡雖然沒有了歌聲,卻又還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吧,他坐在那兒,每當有人從院子裡走過去,或者有車輛從身旁開過去的時候,他都會像小孩子一樣的呼叫起來,要人們停下來,帶他一塊去。
    恰好這時候從他身旁走過去的,是一位老大姐,老師看見她拄著手杖走過來了,就興奮地呼喊起來,問她要去哪裡。但我們都知道,這位老大姐資歷很深,卻脾氣不好。她年青的時候為了爭取婚姻自由,曾經從富有的家庭裡出走,投奔過北邊的解放區。如今也一切都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了,她現在每天從這巷道裡走過去,則是要去找一處棋牌室打牌。她雖然也聽見了有人在呼叫她,卻是頭也不回,隻是沒好氣地說,混喫等死,還去哪裡?說完就兀自地往前走了。

    章(引言)


    1.


    我們的這棟宿舍是一棟老房子,座落在許多新建起來的高樓之間。前面有一個窄窄的院子,正對著一處巷道一般的斜坡。沿著這道斜坡往上走,就是熙熙攘攘的大街了。所以巷道口那兒現出來的一段街景,就像是這日子的一道背景似的。這些年來,早晨我洗漱的時候,從窗口望出去,就會看見一街的車輛川流不息地流淌過去,常常會讓人想起來“逝者如斯”的句子。那雖然說的是光陰,但也正像我們的奔流著的日子。


    我們常常說這日子會奔向遠方,那遠方在哪裡,又會是怎樣的景像?其實那遠方也並不遠,也還是在我們的身旁。如今這些相鄰的宿舍裡,住著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們,當初大家也都是從遠遠的歲月裡出發,後纔來到這裡。對於當年來說,這也就是遠方了。這樣就讓人看到,就生命的存在的狀況來說,這院子裡的景像,也庶幾就是遠方的景像。


    2.


    你的眼光從街口那兒稍一挪動,就會看見對面不遠的一處陽臺上,依舊站立著一位老同志。他曾經是我們的領導,他的老家是在北方的一個村莊裡。年青時候他所遭逢的年代,是一個人們正在爭江山、打天下的年代,所以他的人生的拼搏,就是在戰場上進行的。村莊裡有好些人,不管是跟著這支隊伍的,還是跟著那支隊伍的,都在和對方的戰鬥之中,或者在和自己的同事的鬥爭之中,紛紛地死去了,他則隨著隊伍來到南方,後來到這座城市裡。那麼一如佛法所說,諸行本來無常,諸法本來無我,在年光散盡、一切都成了煙雲之後,他就每天都會獃獃地站在那裡,常常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地站立下去。


    這是在稍遠一點的陽臺上。你把眼光收回來,陽光已經從近旁的大樓的縫隙裡,照到院子裡來了。這時候又像往日裡一樣,一位同樣年事已高的鄰居,也依舊在花壇旁邊曬太陽。他是一位音樂家,曾經是我小時候的音樂老師,當初也是纔華橫溢、風度翩翩的,有時候還會穿一身白衣裳,如今神志卻有些恍惚,也心生而萬法生、心滅而萬法滅了,總是一副笑吟吟的樣子,眼光異樣地發亮。記得夫子當年也曾經說過,哀莫大於心死,但有的時候事情又剛好會反過來,是哀莫大於心不死,或許老師的心裡雖然沒有了歌聲,卻又還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吧,他坐在那兒,每當有人從院子裡走過去,或者有車輛從身旁開過去的時候,他都會像小孩子一樣的呼叫起來,要人們停下來,帶他一塊去。


    恰好這時候從他身旁走過去的,是一位老大姐,老師看見她拄著手杖走過來了,就興奮地呼喊起來,問她要去哪裡。但我們都知道,這位老大姐資歷很深,卻脾氣不好。她年青的時候為了爭取婚姻自由,曾經從富有的家庭裡出走,投奔過北邊的解放區。如今也一切都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了,她現在每天從這巷道裡走過去,則是要去找一處棋牌室打牌。她雖然也聽見了有人在呼叫她,卻是頭也不回,隻是沒好氣地說,混喫等死,還去哪裡?說完就兀自地往前走了。


    老大姐說的仿佛是一句戲言,卻也不是一句戲言。能夠像這樣等候著死亡的到來,還不能不說是一件有幸的事情。就在這些屋頂下面,在你認識的人們之中,已經不能夠再出門的,或者長久地臥在病床上的,又不止是一人兩人。而且說不定在白天或是夜晚,救護車的聲音還會在近旁響起來,把哪一位鄰居送到醫院裡去。如今那醫院裡的情景,就是無法再言說、也不用再言說的。我看著老大姐瘦弱的身軀,一步步地往斜坡上挪動過去,心思因此也牽連起來的時候,就想起了我的外祖母。她已經過世多年了,我想到她當年即使願意在這人世上等候下去,也是做不到的。外祖母年青的時候出嫁的人家,是一戶地主,後來到了晚年,在人們發動起來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就一再地受到鬥爭和批判。那時候她住在一處縣城裡,見到有人死去了,就不住地嘆息,說閻王把人們一個個地都帶走了,為什麼不把自己也帶走呢?後她就是去到一間柴房裡,自己悄然地離開的。


    白天就這樣開始了。盡管人們一直在說,這生命和生活都燦爛而美麗,但這生命和生活的沉重、苦難和空幻,又仍然是人們無法不感受到的。你活著,每天每天地,固然要面對著生活,讓自己能夠活下去;在生活的後面要面對著人生,要能夠賦予這生活一種意義;但在這生活和人生的後面,你始終在面對著的,又還是生命,還是生命之謎。盡管日子來到今天,人們已經為自己積累起來了許多的知識和見地,乃至都已經讓人們驚喜不已,但這些層出不窮的知識和見地,又還是不能為我們解開這生命的秘密,所以你活著,又始終還是活在生命和命運的這個謎裡。你不欲生時不得不生,不欲死時不得不死,活著就是還沒有死去,實則是身不由己。而你一路地走過去的時候,就像一位俄國作家在一篇叫《人》的文章裡寫到的那樣,前面是看不見的黑暗,身後則是燃燒過後留下來的灰燼,所以這人的心底深處,又不免是迷茫而荒涼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你,在這樣地存在著,也不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並且終都會有什麼意義。


    這就好比說,一個人在不知道真話的時候,就不會知道假話,你在不清楚這生命的底細的時候,其實也就是不知道應該和可以拿這個生命去做些什麼的。所以人們也常常說,這生命隻是一個過程,結果並不要緊,你隻能在不斷的追求之中,去享受這個過程,如同詩人所說,莫問收獲,隻問耕耘。但盡管是這樣,你自己也明白,這樣的一種勸說,其實也並不能安慰自己。因為你又不會不疑惑,一個過程怎麼會沒有結果呢?一個沒有結果的過程,又會是怎樣的一種過程呢?如果不問結果,你也就不知道該怎樣耕耘,不知道該用怎樣的尺度來識別和判斷你的耕耘,乃至你也完全可以不耕耘。但在一個白天又開始的時候,隻要你還活著,你就還是得為這生命找到一種歸依,纔能讓自己從這些歲月之中走過去。


    這時候如果你能夠,如果你願意,你固然也可以留在這窗戶跟前,看著巷口那兒的街景;或者你也可以從眼前的那一道斜坡上走出去,然後掙扎著,把那些已經重復過無數遍的事情,抑或總是大同小異的景像,再依舊地做下去和看下去,盡管已經是不可能了,人們也一直在呼喚年事已高的人們始終要保持著激情,仍然像年青人一樣地生活下去;如果你覺得這樣也很好,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那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如果你不能夠是這樣,不願意是這樣,這又怎麼辦呢?這樣你就不得不回過頭來,一次又一次地去尋思和確認,這生命除了這樣的自生自滅之外,是不是還有別的結果和可能呢?仍然如詩人所說,微斯人,吾誰與歸呢?


    3.


    這裡我是要說,每逢我的心思這樣牽連著的時候,到了後來,我就會想起一位老先生。仿佛我的心思不管怎樣來來往往,到後也隻有一條路徑,都會回到這位老先生的身上。如今這位老先生也已經離開這個人世了,但他生前也曾經在我們的這一片街市之間生活過。二十多年以前,我就是在我們這一隅的日子之中遇見他的。我想我應該說,能夠遇見這位老先生,在我的今生今世的際遇之中,就是一段有幸的因緣。這位老先生的人生,就為我們示現了生命的另外一種可能,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條路徑。


    你說怎麼樣呢?既然我們活著,是生活在生命的這個久遠的謎裡,那麼如同哲人所說,認識你自己,就是我們的生命所固有的一種含義,是我們人生一世所面對著的一個根本的問題。記得在《華嚴經》裡,佛陀就曾經把這生命的真相比喻為一座山峰,叫做“妙高峰”,那麼在我們的長長的、古往今來的歲月裡,人們就一直在尋找著這樣那樣的路徑,希望能夠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科學是這樣,佛家道家也是這樣,所以萬法同宗,萬法歸一。我們一向不是以為,這生老病死和悲歡離合乃是人之常情,事情不就仿佛終止在了這裡?但這樣的終點,其實又應該纔是事情的起點,人又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和悲歡離合呢?這一切的真相是什麼,是不是能夠超越,或者還包含著另外的可能呢?當年的釋迦牟尼王子就是從這樣的質疑開始,去為眾生作艱難的探索的。而在我們居留著的這一片土地上,從久遠的時候開始,比如從黃帝、從老子的時候開始,人們也一直薪火相傳地,在追尋著這世界和生命的真諦,然後把一條道家的路徑,留在了我們的日子裡。盡管隨著歲月的流駛、時代的變遷,這一切不免顯得有些玄秘而遙遠,但它又還是在我們的日子裡流傳著,源遠而流長,始終有自己的傳承。我常常想起來的這位老先生,就是一位畢生修道的人。


    老先生年青的時候,曾經在一處著名的道觀裡學道。一個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就曾經見到過他當年著道裝的照片。應該說老先生從年青的時候開始,就已經把認識和把握自己的生命,當作了人生的要義。後來由於社會的動蕩,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初期,老先生離開了道觀,便來到了我們的這一片街市裡,也參加工作,也娶妻生子,之後就在日常的勞作之中,一直過著平平常常的的日子。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吧,這人間的生活雖然是千姿百態的,但如果把人們的生活歸結起來,似乎又隻有這樣的兩種生活:一種是我們慣常的生活,是在追求和享受生活之中,滿足和耗散自己的生命;一種是修行的生活,則是在平常的衣食和勞作之中,擔負和超越自己的生命。一個能夠修行的人的日子,就往往是簡單的、勤懇的、抱樸見素的。隻是到了晚年,老先生在退休之後,又纔給有緣相見的人們講說佛法和道義的法訣。那時候我身旁的人們能夠接觸到佛法和道義,就是這位老先生傳授的。那麼老先生的傳授,也同樣是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在飲食攤子上一起喫早餐的時候,在晚間大家一起喝茶的時候,隨意而方便地流淌出來的,不需要什麼格外的道場,也沒有什麼費心的裝點。這樣的一種傳授,也應該就是老先生的一種使命。


    我當年也就是由於朋友們的引見,纔見到老先生的。那時候看上去,老先生留著斑白的胡須,大約六七十歲的年紀。但後來一位在雜志社工作的同事告訴我,他也曾經見到過老先生的一份證件,若是依照證件上的年月推算起來,老先生的年紀就還要大許多,但精神卻那樣清朗,身體也那樣健康。那麼,人們不同的人生過程,就會引導出來不同的人生一世的結果,好比不同的耕耘,也就會有不同的收獲。我們的日子漫長得過不完似的,仿佛能夠讓我們永遠地過下去,但這日子又短暫得仿佛不值一瞬,就在你又抬起頭來的時候,結果就已經來臨。後來有一天,大家又在和老先生一道喫飯的時候,老先生就對大家說,他要走了,希望大家往後要用心修行。老先生的話並沒有人相信,當時大家還說,不會的,老人家的身體這樣健康,怎麼會呢?但在一個星期以後,在一天晚飯過後,老先生就安詳地走了,如同佛陀所說,大樹是依照它傾斜的方向倒下的,老先生離開的情景,就是預知日期,死無病痛,入於圓寂。老先生這樣的離開,就像許多古往今來的佛家和道家的行者一樣,他們來到這個無盡滄桑的人世上,經過了一生的努力之後,就把握了自己的生死,得知了生命的根柢,並用他們圓滿的離去,為人們留下了一種生命和人生的蹤跡。


    4.


    我想說這些年來,當我的心思回到了老先生身上的時候,我就會一次一次地,去尋思二十多年前的那個秋天裡,我見到老先生的情景,尋思在告辭的時候,老先生私下地留給我的一句話。我或許也可以這樣說吧,老先生給我留下的這句話,也仿佛是一個謎。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疑義,也是一種牽引。從那時候開始,我就不能不試著去解開其中的含義。


    那一天,是寺院和道觀的一個節慶的日子,幾個朋友約了你,一起去近旁的一處道觀裡喫素餐。你好久都沒有去過那一處道觀了,許多年來,在革命潮流的衝擊之下,人們都已經習慣了把佛法和道義看作是封建迷信,但仿佛是在一夜之間,我們的寺院和道觀又還是變得昌盛起來,那人流如潮、煙火興旺的景像,又同樣讓人詫異。到了午飯的時候,你就在那兒見到了老先生。


    記得剛一見到老先生,一位朋友就伏下身去,給老先生磕頭。那時候老先生就阻止了他,一邊讓他起來,一邊嘻笑地說:起來起來,不要行大禮,我說不要行大禮,就不要行大禮,你給我行大禮,我也要給你行大禮,那我們兩個人的額頭上,豈不是都要踫一個包?老先生的話不是讓人有些意外,仿佛不像智者的言語?朋友們告訴我說,老先生平日裡的言談和風範,就是這樣嬉戲一般的、自自在在的。常言不是說道貌岸然?其實道貌經天行地,隻是自然的樣子,若是岸然了,也就不是道貌了。而一個打開了心扉、還原了智慧的智者,也就是不用再現沉思狀的。你過後想一想,老先生的意思,其實也就是在告訴大家說,既然大家都是以道為師,一起來學習道義的,大家便是同道,便是同學,這種自然、平等而真切的關繫,就是一種道義,就是不需要去模仿世間森嚴的等級和招搖的習氣,用這些多餘的格式來扭曲和掩蓋它的。你不能不說,這樣的話就是換一個人說不出來的,老先生於平平常常和似有若無之中,隻三言兩語地,就說清楚了事情的真義,能給人莫大的啟迪。所以平日裡老先生也不允許大家稱他為師父,至多隻允許稱他為大師兄。這裡的“大”,就隻是說他的年紀更大一些,在聞道的先後上也更早一些,並沒有別的意思。一個人的心性若真是已經回小向大了,變得智慧、清淨而平等了,那就連大小這樣的概念也沒有了,就不會像我們所喜好的那樣,總要加上一個“大”字,以為很大了,反倒顯出小和隔膜來了。


    那一天的陽光寬闊、澄清而明亮,道觀裡把飯桌和條凳都安放到了房前的空地上。喫飯的時候,有人向老先生問起了學佛學道的事情,老先生即隨口回答說:學什麼佛、學什麼道呀,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就是學佛學道。那神情仿佛是說,喫飯就好好喫飯吧,還說什麼佛道?又有人問起了出家修行和在家修行的事情,老先生卻嘿然地笑了,反問他說:如來佛不是有妻室、釋迦牟尼不是有妻室?那神情又仿佛是說,你問這麼多做什麼?老先生的言語雖然又還是玩笑一般的,但過後想起來,又仍然是一語中的。這樣和老先生在一起,就讓人感受到,一個人真要是明道見道了,便不僅不會再有什麼執著和掛礙,而且就連佛也沒有了、道也沒有了,好比一個人已經在快樂之中,就不必去模擬和追問什麼是快樂了。剩下來的,就是在自己的境況之中接住自己的日子,該喫飯就喫飯,該遇見些什麼就遇見些什麼,等到今生今世的因果了卻了,也就可以奔赴自己的歸宿和前路了。


    那天我們坐下來的時候,你正好坐在老先生的身邊。因為你和老先生還不熟悉,你們之間也就沒有什麼交談。老先生的手裡帶著幾頁紙張,坐下來以後,就自得其樂地讀起來。你試著靠近了老先生一些,想知道他在讀的是些什麼,老先生就對你說:我讀了,你再讀。說來或許也會讓人覺得意外,你跟著老先生讀下去,卻是幾頁不知道從哪兒拾起來的稅務局的文件。不久米飯盛上來的時候,老先生把他的那一份撥了好些在你的碗裡,你們之間也仍然沒有什麼交談。但到喫完了飯,大家正要散開的時候,老先生卻側過頭來,私下地對你說了一句話,並且就隻說了這樣一句話:遇到困難來找我。你後來常常會想起來的,也就是老先生那天對你說的這句話。


    5.


    老先生讓我遇到困難去找他,這是要告訴我什麼呢?那天你從道觀裡出來,秋日的陽光依舊寬闊而明亮,但也依舊帶著一種渺遠的蒼涼,一種如水的憂傷。身旁的菜地裡,還有零星的菜花在開放,小小的黃花落在無邊的秋光裡,那樣無聲而孤寂,也仿佛我們的生命似的。那時候你想,人總是與困境相伴而行的,如果自己會遇到什麼困難,也是人之常情。但會遇到什麼困難,並且要讓老先生來幫助你呢?一時間卻也想不出來。你那樣地想了一會,也就把事情放下了。你自然想不出來,你活著,不過是生活在你自己可憐的一點點經驗和知見裡,笨拙而又固執,對於這個世界和生命所包含的著的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你能想到多少呢?


    但在這之後不久,你在對氣脈的修習之中,就有了一連串離奇的體驗、現像和遭遇。我們的生命之中,除了這具物質的軀殼而外,還包含著一個精、氣、神的能量體繫,這是你原來不清楚的。而這些體驗、現像和遭遇,就和我們的精氣神有關繫,和我們的心靈的功用有關繫。說它們離奇,是說這些現像和功用,就是你在多年來的生命體驗之中,所不曾體驗和遭遇過的,或者說是被遮蓋和忽略了的。如果你不是實際地有過這樣的體驗和遭遇,也不會以為它們是真切的。在《黃帝陰符經》裡,我們的前人不是早就給我們指出來過,“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這也就是說,人們平日裡隻知道神奇的事物是神奇的,而不知道、或者是忽略了,平常的、我們已經見慣了的事物,比如我們的生命本身、這身軀和心靈本身,其實也是非常神奇的;所以應該說,那時候你有過的這些遭遇和體驗,不過隻是這精氣神會有的一些表現。並且還應該說,這些遭遇和體驗,包括其中的走火入魔在內,都能夠幫助你更深入地去認識自己的心靈和生命,能夠讓你在魔障之中見到菩提,所以還是一種難得的因緣。所有這些,在往後的章節裡,我們自然還會來作更深入和仔細一些的敘說,而這裡我隻是想說,事情正如老先生為你預見的那樣,過後看起來,這些也就是你要遇到的困難了。那麼你在遇到了這些困難之後,是不是應該去找老先生呢?


    我照說是應該去找老先生的。老先生不是預先知道了你會遇到困難?你推測起來,老先生就不僅清楚事情的底細,而且還和事情的本身有關繫,除此以外,你就找不到別的原因和頭緒。但在頭一陣的驚詫和疑惑過去以後,你的心思也開始平復下來,那時候你就想自己先來想一想,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並且又會有怎樣的含義。你這樣遲疑和尋思著,一直沒有去找老先生,也就把日子拖延過去了。直到後來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到家裡,告訴了你老先生離開的消息,並給你講述了老先生在晚飯過後告別了家人,然後安然睡臥而入於圓寂的情景,你心裡纔不禁一怔,那一刻你纔想到,由於你的遲疑和拖延,讓自己失去了一種機緣和可能。所以你後來也常常會這樣想,如果當初你去找老先生了,那又會怎樣呢?或許那樣一來,自己後來的修習又會是另外的一種情景?但事情自然是沒有假設的,這也是你自己的因果所致吧,或許又如常言所說,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於是這些年來,你也就隻有努力地追尋著和守候著,由自己來面對著這件事情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