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與鳥為鄰(跨度新美文書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作者】 劉亞榮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2374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523745
    作者:劉亞榮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

    編輯推薦

    小時候的夏天,喜歡一個人鑽到百年老屋旁邊的林子裡,靜靜地坐在樹底下,聽蟬鳴一聲接一聲地鼓噪,奇怪的是整個人居然很快就靜下來,一絲涼意從腳底升起,汗水不知不覺就收了,天地之間,除了那蟬鳴在耳旁響起,周圍竟然出奇地安靜下來,蟬鳴越是悠長有勁,身子周邊就愈是安靜,仿佛蟬鳴聲就是一把鎖,把人間的噪音都給鎖起來了。我就是那個在鎖外面徘徊長大的少年,隻知道樹上的蟬兒鬧得越兇,心裡就會越安靜下來,根本就沒有想到古人還有寫這種境況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時光就像流水一樣,總是在不經意外流走了許多美好的回憶,與蟲為伴、與鳥為鄰的日子很快就從我眼前消失了,我從鄉村裡走向了水泥鋼筋構築的城市。這座城市大得無邊無際,除了夜間能從高樓大廈縫隙間抬頭仰望到鄉村裡曾出現過的月亮外,其餘的都是不曾有過的噪聲與車水馬龍,霧霾時不時地襲擊一下,隻有從張家口那邊吹過來的大風猛烈而粗暴時,藍天白雲纔會君臨天下,於是便格外懷念起鄉村的日子,懷念起那些有飛鳥與蟲魚走獸的日子,這樣的日子雖然平淡而清貧,但令人心曠神怡,念念不忘。


    庚子年春夏之交,人們的心情格外沉重而壓抑,新冠病毒的肆虐與瘋狂如陰魂附體一般,令人惴惴不安,就在這個時候,散文家劉亞榮的集子《與鳥為鄰》如鳥一般飛到我的案臺上。隨手翻開冊頁,一幅北國瀦龍河畔的風光畫卷便在我的眼前緩緩打開:葫蘆船渡、川妹子,石頭變成羊、花果四處香;狐狸木、皂莢樹,鄉村倫理與豆腐;蛙事兒、水坑記,桂舅種貝母,鳴蟲響唧唧。正所謂:一條瀦龍河的前世今生,寫不盡恩怨是非;一個孟嘗村的古今傳說,道不完的鄉思愛戀。


    實力散文家劉亞榮的個人寫作著眼於故鄉遠去的風景以及自己成長道路的遠近記憶,特別是她那段從醫生涯的真實記錄,寫的是病人,憶的是自己,以藥名入文,借病痛敘事,畫的卻是一幅漸行漸遠的青春歲月。她的筆觸既有女性的細膩多情又有男性的寬厚有趣,對故鄉瀦龍河畔的風土人情、田地莊稼以及親戚朋友進行了詳盡的描摹狀寫,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存法則,敘寫這塊土地上數十年來的人事變遷,或懷念,或抒情,或憐憫,或評判,給讀者營造了一個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典故精彩紛呈的紙頁故鄉。作者文筆優美,細節設置搖曳生姿,在看似娓娓道來的敘述當中,鋪陳了一種社會歷史變遷的慘烈與陣痛,從日常生活中寫出了大境界,大情趣。歡迎各界關注收藏。

     
    內容簡介

    《與鳥為鄰》是一部散文隨筆集。精選作者近年創作的散文精品。作家筆觸聚焦鄉土題材,地域風情、花鳥魚蟲、人間草木,用類似印像派的畫面語言穿越歷史、地域、情感和認識論的時空阡陌,打撈散落的吉光片羽,在美學上的意義不言而喻。字裡行間,關乎人情冷暖、家鄉變遷,同時穿插自己人生的獨特經歷,讓文本有了與眾不同的氣質。全書語言優美,情感細膩,文字背後的獨特精神品質,是對人性的療傷也是救贖,在文字的敘述中去呈現新時代大背景下的沉思與探索,傳遞溫暖而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氣格。

    作者簡介

    劉亞榮,女,河北省蠡縣人。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先後在《散文》《散文百家》《黃河文學》《散文選刊》《天涯》《山東文學》《山西文學》《湖南文學》《西部》《文學港》《美文》《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紙雜志發表散文隨筆數十萬字。有作品入選年度選本並多次獲獎。現供職某純文學刊物。


     

    目錄
    目錄





    輯與鳥為鄰

    石榴 石榴/3
    河邊有群石頭變的羊/8
    種貝母的桂舅/15
    李子青李子紅/19
    磨平的斷掌紋/23
    村裡的川妹子/29

    目錄


     


     


     


     


     


    輯與鳥為鄰


     


    石榴  石榴/3


    河邊有群石頭變的羊/8


    種貝母的桂舅/15


    李子青李子紅/19


    磨平的斷掌紋/23


    村裡的川妹子/29


    與鳥為鄰/33


     


    第二輯葫蘆船渡


     


    花果四題/43


    記憶麥子的兩個方向/57


    鳴蟲三章/65


    水坑記/72


    瀦龍河絕唱/81


    葫蘆船渡/93


     


    第三輯魚事雜記


     


    醬的形而上和下/103


    蛙事兒/111


    魚事雜記/117


    面食的個人史及其他/127


    豆腐的鄉村倫理/138


    餑餑簡史/147


    炕田記/154


    茅草記/163


    探親記/167


     


    第四輯花落之院


     


    1990:延伸和終止/177


    花落之院/187


    尋找一隻玉鐲/196


    二奶奶和她的旗袍/203


    擺渡的舅爺/210


    狐狸木皂莢樹/215


    寒號鳥的屬性/220


    鄉醫院和半個夏娃/228


     

    前言
    春芳歷歷新
    王祥夫
    說是給這本書寫序,其實在我心裡感覺是在給這本書做一次編輯,當老師出身的人,看別人的作品總像還在學校裡批改學生的作業,外面刮著風,像是要下雨了。通常是,我會一邊看稿子一邊改一下,如果有什麼錯字病句都會一一給改過來,而看劉亞榮的這本集子,我卻沒得改,很長時間以來,她一直在叫我師傅,這個稱呼好像是要比老師更親切一點。師傅是要教徒弟學一些事的,但我卻沒得教她,寫文章向來是沒辦法教的,她若喜歡會自己摸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摸索過來摸索過去,如果說有經驗,也都是摸索出來的。讀她的許多文章,我倒是學到了一些東西。

    春芳歷歷新


    王祥夫


    說是給這本書寫序,其實在我心裡感覺是在給這本書做一次編輯,當老師出身的人,看別人的作品總像還在學校裡批改學生的作業,外面刮著風,像是要下雨了。通常是,我會一邊看稿子一邊改一下,如果有什麼錯字病句都會一一給改過來,而看劉亞榮的這本集子,我卻沒得改,很長時間以來,她一直在叫我師傅,這個稱呼好像是要比老師更親切一點。師傅是要教徒弟學一些事的,但我卻沒得教她,寫文章向來是沒辦法教的,她若喜歡會自己摸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摸索過來摸索過去,如果說有經驗,也都是摸索出來的。讀她的許多文章,我倒是學到了一些東西。


    寬博,劉亞榮的散文富有寬博之氣,讀她的散文,像是行走在小說與散文之間,所以其氣寬博,我在心裡想,她如果認真寫起小說來會是什麼樣,這其實是不可想像的,但讀她的散文讓人想到她如果寫小說什麼樣,起碼可以說明她的散文有小說的東西在裡邊。相對時下的文化散文而言,我還是喜歡看劉亞榮這種有著濃厚生活氣息的散文,不妨就把它叫作是生活散文吧,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寫文章其實跟角兒們在臺上唱戲一樣,你一張口,人家就會明白你有沒有。劉亞榮散文的寬博之氣就在於她有,就在於她的生活特別厚實,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其實誰都不會缺乏生活,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便也就是這麼個意思。從這一點來說,劉亞榮的散文之所以耐看就在於她善於發現生活中往往被人們忽略掉的那些東西。加之她的散文很少做文化探討的姿態,所以,讀她的散文就總覺得特別親切,她文字裡邊那種質樸的生活氣息總是撲面而來,讀她的散文會發現,她筆下的一事一物往往都離我們不遠,但我們卻往往又沒注意到,或者是被我們忽略了,而一個好的作家往往善於在尋常的生活裡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好作家的使命其實就是要把那些往往容易被人們忽略掉的美呈現給人們,我以為亞榮在這方面是做到了。還有,她的散文裡有許多本該屬於小說的東西,比如《村裡的川妹子》,你把它當作小說來讀也可以。我們知道,小說的間架結構總是要比散文大那麼一些。所以說,她的散文讀起來像是要比別人的散文更加厚實一些,分量重那麼一些。


    情趣,亞榮的散文讀起來讓人感到有趣,為文之輕松、為文之有趣的前提是需要作者的寫作狀態極為放松,而能做到這一點不是一件容易事。有些作者寫東西就是放不松,總是緊著。但有時候,一個作者的心情與狀態總是很緊張也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對小說寫作而言,氣憤著或激動著對寫作有時候倒是一件好事,寫小說怕的就是麻木,一個作家任憑你外邊怎樣的天翻地覆或地動山搖他都無動於衷,這實在是一件可怕的事。而寫散文,卻往往又不容許你激動過頭大喜大怒,我個人認為散文寫作好的狀態應該是放松。在這一點上,亞榮的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輕松有趣,首先是與她的人分不開,文章的好與壞,有趣或無趣,其實都取決於一個作家怎樣看待這個世界?怎樣看待她周圍的事事物物。即如她筆下的《石榴 石榴》和《鳴蟲三章》,從小小的事物一路寫下去,似乎整個時代都在裡邊了,對童年的短暫回憶其實給我們重現了一個時代。而那篇關於小蟲子的文字,真是有奇趣,從小蟲竟然寫到了父親,寫到了喫飯,再從熱湯面寫到了蟲子。正面是寫這個,而反面敷粉的效果是把那個時代的艱難困頓呈現給了我們。在亞榮的散文裡,即使是單純隻寫小蟲的那篇《驢駒及驢駒葫蘆》,也可以看出作者興趣之廣泛與生活場景可以隨手撚來皆成妙趣的好來。如果說這是一篇記寫小蟲的小文章,但其景深特別深廣也特別寬闊,已遠遠超出了小文章的範疇。我以為這是亞榮散文寫作的一個特點。從這篇散文可以看出作者澹蕩如波橫無際涯的文心。而其情感的傾訴又一如“素心一片如淡月,感人隻在朦矓間”。


    是為序。

    在線試讀
    水坑記一
    南方人的水塘,帶著一股子詩意,一個“塘”字,就把俗常的水坑升華到有文化內涵的地步。南方水塘那滿池的荷花、蒲草,和活蹦亂跳的魚蝦,也讓北方的大坑望塵莫及。我的家鄉,大部分水坑就叫大坑,土得掉渣,像沒人憐惜的野孩子。我也覺得叫它大坑更合適,它有時候沒水,裸露著干涸的坑底,那些翹起的泥片頗像屋瓦,踩上去,嘎巴嘎巴地響。遠看,鱗片一樣,平坦的坑底像一條首尾被埋著的大魚。唯有孟嘗村中間的那個大坑,因為賦予了傳說,被稱為官坑。這些大坑,是村莊的肺,不僅是肺,小時候,雨水勤,村子裡的大坑,有蓄水排澇的功能,不至於讓本就貧瘠的村莊再成為澤國。
    大坑在我眼裡,藏著諸多的秘密,是我神秘的後花園。
    奶奶家往南,隔一戶人家,一溜三個大坑。路左的坑小,路右的坑,底比較平坦,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場所。沿著這條朝向西南的路,直角往西,是四隊的場院,南側也有一個大坑,占據了四隊的東南和整個南面,成了天然的“護場坑”。這條路是去四隊的必經之路,不同的是,拐到西面的路邊,也是南面坑的北沿,長著幾棵大柳樹,與北邊大坑沿上的柳樹,成圍剿之勢,把個大水坑圍了個嚴嚴實實,藍的天,白的雲,綠的水,也有些詩情畫意。
    每次大雨後,這幾個大坑滿了,水會溢到路上,偏偏這的路面是膠泥的,一走一滑,走起來戰戰兢兢的。如果不是有要緊的事到場裡找娘,我萬萬不敢走這。但這個大坑忒仁義,坑雖大雖深,卻從來沒淹過人,也從沒殤過人。
    平時,這個大坑蠻誘人的。且不說大柳樹上的鳥,也不說那可以換零錢的知了皮。我喜歡在傍晚帶著空罐頭瓶,拿著小木棍,去找知了龜,給姥姥喂雞。這個大坑周圍幾乎不長草,光溜溜的地上布滿了小圓孔,洞口圓乎乎的,是知了龜自己爬出去的,口沿不整齊的,自然是被孩子們用手指頭或木棍捅壞的。每次大雨來臨之際,大柳樹的樹身都濕漉漉的,褶皺裡的苔蘚都能滴下水。這時候,蛤蟆拼命地叫著,仿佛是在告白它是先知,預示著雨要來臨。
    坑北沿的柳樹還小,卻一棵挨著一棵,這樹得地利,是天然生成的。我喜歡攀著這些小樹,看淺水處的“魚虱子”,它們和大姥爺毛衣上的虱子神似,隻是顏色要好看得多,有著靚麗的黃橙色。找到能站穩腳的地方,我還會用手撈起這些黃澄澄的小玩意。撈起來也沒用,太小,雞也不喫。看一會兒,還扔到坑裡。
    與這些魚蟲相比,我更喜歡“鱟”。這在當時,是我們眼裡的神奇之物,稍硬的殼,分為兩片,像一個人背披著盔甲,長著胡須,有長長的尾巴,記得它的腳有好幾對,撈起來,也數不清楚。不知道大坑干涸時,這鱟藏在了哪裡。如今它更像一個隱者,早隱到逝去的時光裡,我隻是憑著記憶,還原它的樣貌,我們喊它“海馬”,至今也不知道它的真實名字。我寫“鱟”,是看過生活在淺海裡的鱟的圖片,它們有著相似的樣貌,也許是近親。

    水坑記



    南方人的水塘,帶著一股子詩意,一個“塘”字,就把俗常的水坑升華到有文化內涵的地步。南方水塘那滿池的荷花、蒲草,和活蹦亂跳的魚蝦,也讓北方的大坑望塵莫及。我的家鄉,大部分水坑就叫大坑,土得掉渣,像沒人憐惜的野孩子。我也覺得叫它大坑更合適,它有時候沒水,裸露著干涸的坑底,那些翹起的泥片頗像屋瓦,踩上去,嘎巴嘎巴地響。遠看,鱗片一樣,平坦的坑底像一條首尾被埋著的大魚。唯有孟嘗村中間的那個大坑,因為賦予了傳說,被稱為官坑。這些大坑,是村莊的肺,不僅是肺,小時候,雨水勤,村子裡的大坑,有蓄水排澇的功能,不至於讓本就貧瘠的村莊再成為澤國。


    大坑在我眼裡,藏著諸多的秘密,是我神秘的後花園。


    奶奶家往南,隔一戶人家,一溜三個大坑。路左的坑小,路右的坑,底比較平坦,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場所。沿著這條朝向西南的路,直角往西,是四隊的場院,南側也有一個大坑,占據了四隊的東南和整個南面,成了天然的“護場坑”。這條路是去四隊的必經之路,不同的是,拐到西面的路邊,也是南面坑的北沿,長著幾棵大柳樹,與北邊大坑沿上的柳樹,成圍剿之勢,把個大水坑圍了個嚴嚴實實,藍的天,白的雲,綠的水,也有些詩情畫意。


    每次大雨後,這幾個大坑滿了,水會溢到路上,偏偏這的路面是膠泥的,一走一滑,走起來戰戰兢兢的。如果不是有要緊的事到場裡找娘,我萬萬不敢走這。但這個大坑忒仁義,坑雖大雖深,卻從來沒淹過人,也從沒殤過人。


    平時,這個大坑蠻誘人的。且不說大柳樹上的鳥,也不說那可以換零錢的知了皮。我喜歡在傍晚帶著空罐頭瓶,拿著小木棍,去找知了龜,給姥姥喂雞。這個大坑周圍幾乎不長草,光溜溜的地上布滿了小圓孔,洞口圓乎乎的,是知了龜自己爬出去的,口沿不整齊的,自然是被孩子們用手指頭或木棍捅壞的。每次大雨來臨之際,大柳樹的樹身都濕漉漉的,褶皺裡的苔蘚都能滴下水。這時候,蛤蟆拼命地叫著,仿佛是在告白它是先知,預示著雨要來臨。


    坑北沿的柳樹還小,卻一棵挨著一棵,這樹得地利,是天然生成的。我喜歡攀著這些小樹,看淺水處的“魚虱子”,它們和大姥爺毛衣上的虱子神似,隻是顏色要好看得多,有著靚麗的黃橙色。找到能站穩腳的地方,我還會用手撈起這些黃澄澄的小玩意。撈起來也沒用,太小,雞也不喫。看一會兒,還扔到坑裡。


    與這些魚蟲相比,我更喜歡“鱟”。這在當時,是我們眼裡的神奇之物,稍硬的殼,分為兩片,像一個人背披著盔甲,長著胡須,有長長的尾巴,記得它的腳有好幾對,撈起來,也數不清楚。不知道大坑干涸時,這鱟藏在了哪裡。如今它更像一個隱者,早隱到逝去的時光裡,我隻是憑著記憶,還原它的樣貌,我們喊它“海馬”,至今也不知道它的真實名字。我寫“鱟”,是看過生活在淺海裡的鱟的圖片,它們有著相似的樣貌,也許是近親。


    剛下過雨的大坑,相對是安靜的,隻有蛙鳴,連鳥也不知道去了哪裡。淘氣的孩子們的興趣,不會在此時黃兮兮的水中,且水深,哪家大人也不會讓孩子冒險,情願孩子去遠一些的瀦龍河摸魚玩耍。麥秋,大人們放心地在場裡干活,孩子們泡在大坑裡,誰家孩子打架,母親們都聽得清清楚楚。


    東邊的坑裡長著浮萍,還有一叢一叢的苘麻,很多年頭它們都占據著這個坑。苘麻開花很好看,深黃色,它結籽的托很特別,有小孩子做十二晌,蒸百歲用它的托點胭脂,雪白的散發著麥子香味的大饅頭上像盛開著一朵花。苘麻有一股子奇怪的味道,籽不難喫。大坑水淺的時候,我們會踏著坑底裸露出來的土堆,結伴去坑裡采幾個,坐在大坑的水簸箕上啃著喫。


    大坑干枯的時候,我們在坑裡玩耍,翻開泥片,挖出很多“膠泥石”。它一般都有一拃長,像一根用泥土捏成的曲曲彎彎的鉛筆,表面疙疙瘩瘩,又像巨型蚯蚓吐出來的一串泥巴,折斷它,會露出鐵鏽色的芯,除了泥土味兒,似乎帶著鐵腥味兒。膠泥石的名字,不記得是誰先說出來的,也許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很多年後,我常常思索,當年的膠泥石到底是什麼,肯定不是龍骨之類的東西。當我得知,家鄉正處於戰國時期燕趙的邊界線附近,也是宋遼拉鋸的地方,還有明朱棣的爭奪帝位之戰,導致這裡空無人煙。這大坑也許是古戰場,在這三四米的地下隱藏著戰爭的遺跡。這包裹在泥土中,吸附著泥土的鐵質的內核,也許就是兵器的遺骸。從孟嘗村西行二十多裡,有個大宋臺,傳說是穆桂英的點將臺。孟嘗村的名字就來自於孟嘗君,這裡是他的立足之地。新中國成立前還建有他的廟宇,有神像被人們供奉。而我們劉家人正是明初由山西遷來,村子裡的他姓人家,祖上也多是由山西遷來,我家族的遷移史,是有家譜記錄的,可惜劉家家譜不慎在“文革”中遺失。當我看過一些關於家鄉歷史的書籍,這個迷迷糊糊的結論逐漸清晰。


    回憶這些,像撿回自己童年失落的羽毛。



    這大坑,不僅是盛放童趣的地方。還泡過編簸箕的柳條、稈子,也泡過紅麻。說到底,這坑水浸泡的是生活,這渾濁的水裡,也蘊涵著酸甜苦辣。


    泡紅麻的事兒,我記得清清楚楚。鄉親們先是將長長的紅麻打成捆,泡到坑裡。這個初秋,孩子們再也沒法泡在坑裡了,漚麻有一股子臭味兒。生產隊長發話,剝麻的麻稈歸個人。爹干活本來就利索,又琢磨了個竅門,爹和娘隻剝下麻根部的皮,攢到一堆,我和妹妹坐在麻根上,爹和娘合力把這幾十根麻皮,從麻稈上扯下來。濕漉漉的麻很光溜,麻皮順溜整齊,麻稈也絲發無傷。這剝麻的活兒賺來的麻稈,在院子裡堆了一小堆,娘看著這堆好柴火就露出笑容,我家的土炕著實暖和了一段時間,麻稈好燒,沒有燒草時的濃煙,麻稈的灰都發白呢。


    這坑裡泡得多的是柳條。坑四周的人趁陰天下雨,出不了工,在家裡偷著編幾個簸箕,換糧食,或者零花錢。天好的時候,會趁生產隊集合等候的工夫,編幾道繩。所以,常常會看到坑沿下泡著一捆一捆的柳條,這是干部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兒,糧食不夠喫,總不能眼看著餓死人。


    爹差點沒死去。剛分家,沒多少糧食喫,爹的胳膊上長了一個大火癤子,扛著腫疼,在晌午該睡覺的時候編簸箕,午飯喫了兩個用簸箕換來的桃子。火癤子總不好,爹實在忍不住了,纔去村裡的衛生所拿藥,沒想到喫了長效磺胺,過敏,眼睛腫得睜不開,手指間都躥出了大水泡,差點要命。


    娘提起來這事兒,總是耿耿的,說分家時奶奶隻分給我家三十斤高粱,一件爺爺留下來的皮襖。奶奶給皮襖的時候,又把黑粗布皮襖面拆了,隻給了一個光板的皮襖心。娘也說,你奶奶也不容易,她要有,能難為自己兒子嗎?


    我家當時借住在北頭大娘家,離生產隊有點遠,爹晌午加班編簸箕的時候,會讓我們聽著鐘聲,鐘響三遍就要下地了。爹就趁這工夫多編幾道繩。


    北院的豬圈旁長著一棵毛桃樹。桃子不大,也不多,桃毛卻很多,但也是妹妹的好喫頭,我也喜歡喫,但每次喫完都刺癢得要命,抓得出血痕。那時候小,也不懂是桃毛過敏。每次想喫桃,娘就從樹上摘下來,洗洗,給我們喫。那次娘沒在家,我也小,摘不到桃,我們倆就趴在地窨子口(一般與北方的白菜窖大小相仿,有方便上下的門。濕潮,編簸箕不傷柳條。)叫爹給摘,爹說等會兒,差兩道繩就好了。這時候,生產隊的鐘響了兩遍了,妹妹小,哭著大聲喊著要喫桃,爹不理她,她氣得在地窨子口搓搓腳,哭起來沒完。鐘響三遍,爹拿著根柳條從地窨子爬上來,啪啪打了妹妹兩下,下地去干活了。妹妹沒受過這委屈,差點背過氣去。直到現在還狡賴爹從來沒打過人,卻抽過她兩柳條。她那時候不過三兩歲,我奇怪她怎麼會記得這件事兒。爹總是一臉歉意,說後這道繩弄不好,這半張簸箕就白編了,別怪爹,咱們得顧嘴呀。


    大坑裡的柳條有白條,也有青條。這源於平原人和山裡人需求的不同,所以簸箕有白條的,也有山裡人喜歡的青條。白條就是剝了皮的柳條,青條是隻把柳條的表皮刮掉,留著柳條的內瓤,太陽曬一些時日,會變成棕紅色。這樣的簸箕遠不如白條的好看,但山裡人說這樣的結實,也許有道理,白條是夏季收割,青條是秋天,或者霜降後再收割,生長期較長。


    包產到戶後,糧食有盈餘,我家也種過一地柳條。那個深秋,我女兒不到兩歲,娘帶著我女兒,白天喂雞喂豬,還要刮青條。晚上,在電燈下,納鞋底,給我女兒做棉鞋。那時候,大人們都穿上了皮棉鞋,好打理,美觀,但是防寒性不如家做的棉鞋。天還不冷,娘就找工夫給我女兒做好了棉衣,為了做棉鞋,娘早在春天就打好了袼褙,花條絨鞋面、白棉布鞋裡、底子繩和鞋口的黑棉布也都備好了。


    沒料到,鞋底還沒納好,娘就病了,僅八個月時間就離開了我們。整個鼕天,病中的娘一直念叨,要知道一病不起,該給孩子做好棉鞋呀。那堆青條也沒刮完。有幾年,我看不得滿地舞動的柳條,也盡量不走大坑那邊的路。


    大坑越來越小,直到消失。


    下意識裡,我覺得大坑掌管著村子裡的秘密。人們用悲憫的眼神看它,惋惜它的消失時,說不定大坑早看到了村莊的發展和變遷,以及每個人的命運和結局。



    大坑裡,有一種被我們稱作“賣香油”的黑殼蟲。長長的身子,細長的腿,細長的腳,不停地在水面滑行。它們的技藝太高超,如果沒有風,看不到水面有一絲波動。


    淘氣讓他爺爺給捉,爺爺用掃帚給他捂蜻蜓,大多是黑眼睛紅身子的,也有那種綠眼睛藍身子的。淘氣爺爺在生產隊裡喂牲口,農活不忙了,除了鍘草,喂牲口飲牲口的,有點小閑工夫。我們在大坑裡玩膩了,就跟著淘氣來找爺爺。淘氣爺爺住的屋子,一股子牲口棚和煙味兒,但是有時候有煮黃豆黑豆,這簡直是當時解饞的東西,雖然豆子裡還帶著豆梗。淘氣從鍋裡抓,爺爺坐在裡間屋的炕沿上吸煙,煙袋鍋冒著煙,他的鼻子也冒著煙。淘氣抓豆子他也不管,我害怕,隻揀幾顆帶花紋的,但這些原本和小兔子臉一樣的花紋,煮過就變形了,我舍不得喫,曬干了,卻更難看,皺巴巴的,咬不動。


    淘氣在大坑裡待的時間長。上樹掏喜鵲蛋,下到大坑裡捉“海馬”,捅馬蜂窩,每天在大坑邊的柳樹上哧溜哧溜數個上下。新鞋子幾天就有了洞,淘氣娘說他是鐵腳,蠍子毒(音,意為蠍子有毒的尾巴部分)都敢摸。


    淘氣的爺爺當過偽軍。如果不是偶然聽到,打死我也不相信。這個老人脾氣很好,和電影裡、書中的偽軍一點也不一樣。這是我當時的想法。就是他,在我們家欠隊裡的工分分不到口糧的時候,站出來說用他的工分抵。我想,爺爺當偽軍的事兒淘氣肯定不知道。淘氣是個樂天派,學習不好。好像因病休學一陣子,我記得他的手指頭肚是黑的,還有裂口。淘氣上樹爬牆是好手,還無師自通,會翻筋鬥,一連翻好幾個。讀書不好,總被罰站,完不成作業,被老師用乒乓球拍打手心。我想,“水深火熱”一詞,用在課堂裡的淘氣身上正合適,課間他很活躍,玩得忘乎所以。村裡成立的老調劇團救了他。


    不愛學習的淘氣,在老調劇團如魚得水,他的嗓子天賦不太好,但是他的武功棒,那些戲曲中的招式他很快就心領神會,熟練地掌握。那時候淘氣年紀小,沒有扮演過有分量的角色,但是在龍套演員中他確是佼佼者。我五年級,淘氣就是劇團的小演員了。村裡過年開大戲,我在舞臺邊想看看平時的小伙伴是什麼模樣。淘氣臉上畫著油彩,身上穿著戲裝,手裡還握著一把木質的塗著銀粉的刀,從化妝間跳出來,嚇了我一跳。這不是那個在大坑裡泡著的小男孩了,雖然還淘氣,但濃重的油彩掩蓋不住他對舞臺的渴望。


    大坑已經牽不住它。此時的大坑,也脫離了我的視線。我讀初中,上衛校,差點忘了大坑。包產到戶,生產隊也沒有了。大坑還在為人們服務,更多的人加入編簸箕的行列中,大坑邊上的樹,沒了。柳樹是做簸箕“舌頭”(簸箕底部靠前的木板)的好材料。倒是在不多的水裡泡著一捆捆柳條,簸箕舌頭,杆子,有青條,也有白條。


    總記得那個寒鼕,到大坑裡撈柳條。濕漉漉的柳條尤其重,大坑的邊沿結著冰,提著柳條走在路上,冷風吹著,手鑽心地疼。緊走慢走到家,放下柳條,手都伸不直了。伸到爐火上,半晌纔緩過來。我和淘氣都是幸運者,都逃離了種地和下地窨子編簸箕的命運,變成喫商品糧的人。更多一起在大坑裡玩耍的小伙伴,還在村子裡過活。


    淘氣的娘,住在淘氣花錢蓋的三間房子裡,一個人打發著歲月。見到我有說不完的話。我因而得知淘氣考上戲校後,開始還可以。後來劇團改制,他自己走南闖北地招呼著一幫人,愛人是同行,在西北安了家。他待的地方古時是苦寒之地,荒涼,缺水。大坑,我估計更沒有,這家鄉的大坑,是我們這些離鄉人共同的胎衣。


    那些年,孩子們成群地生,喝著風長。大坑也遵循著自然規律,水大,或者水小,豐盈,或者干涸,固守著它的道。存在和消失,也許並不相悖,隻是時間長河裡的必然邏輯。


    光陰是一個魔術師,消亡和改變是它的拿手好戲。大坑和大坑裡玩耍的那些人,都走在老去的路上,說不清誰影響誰,誰陪伴誰。



    大坑的周邊,土質板結,顏色也較平常的黃土淺淡,有流水衝刷的紋,像毛筆勾勒的墨跡,仔細瞧,又似瓷器上美麗的冰裂。


    這些裂痕的發端,串著一戶戶人家,其中有兩個姑娘。我給她們起名叫玉蘭和辛夷,她們確實像春季裡的玉蘭花。


    玉蘭和辛夷都是玉蘭樹所生,隻是玉蘭特指玉蘭花,辛夷在中藥房是治鼻炎的一味良藥,長得毛茸茸的樣子,像個微型毛絨玩偶。辛夷是玉蘭樹干燥的蓓蕾。


    帶著幽香的玉蘭和辛夷是同齡人,都編的一手好簸箕,簸箕舌頭上的鑽孔疏密有致,簸箕角方圓合適,柳條和繩經緯分明,整個簸箕形狀漂亮。那簸箕上雪白的柳條塊兒,就像她們笑起來露出的牙。唇紅齒白,一對窈窕淑女。


    玉蘭在北方是稀罕樹種,如今是城市裡隨處可見的觀賞樹,它和迎春一起喚醒北方的春天。走在園林裡,盛開的玉蘭花,總讓我邁不開步子,無論是像牙色的白玉蘭還是紫玉蘭,不僅姿態美麗,還洋溢著一股子吸引人的香氣。玉蘭和辛夷因而總是走進我的心裡,和盛開的玉蘭花相比,辛夷是含蓄的,生活中的辛夷也是,總是一副羞怯怯惹人憐愛的樣子。


    妙齡的年紀,每天窩在地窨子裡,委實不是長久之計,但孟嘗村自打編簸箕成為一門糊口的手藝,有哪個姑娘能逃脫地窨子的束縛,除非嫁到外村去。玉蘭、辛夷她們給自己訂了任務,這也是家長同意的,每天編八個簸箕,其餘時間歸自己。於是,在緊張的一天之後,姑娘們鑽出地窨子,長舒一口氣。洗澡洗臉,搓上郁美淨,換上好衣裳,溜達到村北的大堤,或者村南的公路上。


    這些俊鳥,在等待可棲的梧桐樹。


    先是辛夷經媒妁之言和外村的一名男子訂婚,在那個明媚的春天,桃花開著,梨樹也看著就要雪一樣白,辛夷結婚了。大紅的囍字喜洋洋的,可是,剛要脫離地窨子的她,卻去了更深的地下,且不復出來。辛夷和家人賭氣喝了農藥,聽說她臨死前在大坑周圍轉了好幾圈。懂事的辛夷肯定是怕驚了大坑裡的水。至於辛夷為啥走絕路,誰也不知道,有人說為了嫁妝,有人說因為結婚穿了姐姐結婚時的紅嫁衣,被男方恥笑,也有人說她覺得活著沒意思……她死在了娘家。婆家人不肯收留她,孤零零一個人葬在了槐樹林裡。那時候,槐花還沒開。


    玉蘭的婆家是他父親敲定的,男方家在河北岸,做皮毛生意。玉蘭不用在大坑裡泡柳條,鑽地窨子編簸箕了,並以玉蘭花開的速度嫁了過去,眨眼連生了兩個丫頭。我在大坑邊遇到她,她懷裡抱著小女兒,臉上塗著粉,身上有股花露水的味道。衣服明顯不合身,緊巴巴的。皮毛生意突然沉寂下去,她的日子也許不如她說的好過,但我隻是聽著,並不反駁。


    過年回老家,見到她。頭發金黃,衣服顏色艷麗,身材膨脹得像個大面包,說話眉飛色舞,指手畫腳的,一副見過大世面的樣子。我極力把她和村裡人風言風語的她剝離,還原那個在大坑裡泡柳條還要對著水照一番的清純姑娘。


    大坑的西側,是四隊的場院,是普天之下平原上無數個場院中的一個,每天都上演著辛勤勞作的活劇,分糧食是麥秋兩季的事兒。麥秋也是它為繁忙熱鬧的時候。四隊的場院裡,曾經有過一個粉坊,所以,在我少年時期的飯碗裡,這些短短的粉條,讓稀湯寡水的熬菜有點撈頭。對於生產隊的一切,我在《水坑記》裡不準備過多的筆墨,唯有一事而不得不說。四隊在西孟嘗村的八個生產隊中,屬於比較“富裕”的,不用總喫返銷糧,春耕時,還可以在隊裡喫幾頓大鍋飯。曾經有兩次,集體桐油中毒,嘔吐嚴重的被送往縣醫院。因為油大,那油汪汪的白面餅著實誘人,一層疊一層,紙一樣薄,一抖就散開。可是,誰也沒聞出那是桐油的氣息,誰喫得越多,誰中毒越嚴重,上帝給四隊人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也是被其他生產隊人恥笑的事兒,一個地方跌倒了兩回。


    大坑就在我們腳底下,先是被人們慢慢填平了,變成宅基地,又壘上新房子。我的鱟、魚虱子、膠泥石和大坑一起風干為記憶。如果不是親歷,絲毫看不出這裡曾經的痕跡。坑邊的大柳樹仿佛經歷了窯變,搖身變成了大楊樹,所有的舊事,都被封入時間的殼,變成一枚枚我獨自盤玩的琥珀。


    孟嘗村中央的官坑也消失了,這個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神奇大坑,從一個地標淪落為孟嘗村的一個地名。村中的幾座廟,先後毀於新中國成立前後,那座做了課堂的佛殿也失去了影蹤,乾隆下江南住在孟嘗村大寺的傳說,幾乎沒有了傳播途徑,沒有人對這些老掉牙的沒新意的事兒感興趣。集市也由東西向,改為南北向。傳說中,因乾隆旨意不再開口叫喚的蛤蟆們,沒有了家。


    大坑這個舞臺,隻是人生歲月的一個背景,我熟悉的人和故事都隱在了時光幕後,我試圖用文字修復和還原它們,以抵御時間的荒涼無情,固執地重建曾經的存在。它們在我眼前重現,真實又縹緲。讀祝勇先生的《猶在鏡中》一文,“這是一種眷戀,是對年華和歲月的不舍”。深以為然,又覺得缺點什麼。我深吸了一口,吐出來的卻不是嘆息。大坑隻是我自己的一個秘密,我拼接著它的碎片,織補童年少年溫暖的夢。


    寫著寫著,又覺得茫然,就像韓文戈老師詩中所說“突然我變得束手無策/因為我不能把死去與逃離的人再一一找回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