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孫康宜 等著,瀋建中 編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086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5808698
    作者:孫康宜等著,瀋建中編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3月 

        
        
    "

    編輯推薦
        孫康宜教授自1984年開始與施蟄存先生交遊通信,《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不僅富有學者交遊之情趣(涉及施、孫與張充和、錢歌川等學者往來情形),而且還實錄了兩位學者之間治學生活、方法與經驗,從中能使讀者能了解到施先生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和晚年生活,尤其是晚年閱讀生活;同時又可了解孫教授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女作家選集》的撰寫經歷,以及對柳如是評介的逐步深入的過程;特別是施先生晚年一項重要的學術活動,即親自編輯《詞學》集刊第9輯(海外詞學特輯)並擬籌備學術會議等相關情況和孫教授在美約稿的情況,都有非常詳細記錄。
     
    內容簡介
          《從北山樓到潛學齋》實錄了兩位學者之間治學生活、方法與經驗,從中能使讀者能了解到施先生的學術思想、治學方法和晚年生活,尤其是晚年閱讀生活;同時又可了解孫教授重要著述《情與忠》《傳統女作家選集》的撰寫經歷,以及對柳如是評介的逐步深入的過程;特別是施先生晚年一項重要的學術活動,即親自編輯《詞學》集刊第9輯(海外詞學特輯)並擬籌備學術會議等相關情況和孫教授在美約稿的情況,都有非常詳細記錄。除了兩位學者的往來通信錄外,《從北山樓到潛學齋》還收入孫康宜教授的詞學、施蟄存研究相關論文若干。
    目錄
    序言  來自北山樓的信件
    上輯 交遊篇(施蟄存與孫康宜往來信函)
    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6年9月14日)
    二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7月11日)
    三 孫康宜致施蟄存(1988年7月24日)
    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7月26日)
    五 孫康宜致施蟄存(1988年8月3日)
    六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8月11日)
    七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8年9月1日)
    八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2月4日)
    九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3月6日)
    附錄 施蟄存致張充和(1989年3月6日)
    十 孫康宜致施蟄存(1989年3月23日)
    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4月4日)
    十二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4月12日)
    附錄 吳琦幸致孫康宜(1989年4月12日)
    十三 孫康宜致施蟄存(1989年4月19日)
    十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7月28日)
    十五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8月22日)
    十六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10月21日)
    十七 施蟄存致孫康宜(1989年11月28日)
    十八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1月17日)
    十九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1月27日)
    二十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2月12日)
    二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3月28日)
    二十二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5月10日)
    二十三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7月11日)
    附錄 錢歌川致孫康宜(1990年6月23日)
    二十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7月28日)
    二十五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8月6日)
    二十六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8月16日)
    二十七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8月25日、26日)
    二十八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9月10日)
    二十九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9月30日)
    三十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0年10月14日)
    三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0年11月25日)
    三十二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月16日)
    三十三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月30日)
    三十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3月14日)
    三十五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5月18日)
    三十六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6月28日)
    三十七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7月16日)
    三十八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0月21日)
    三十九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lO月23日)
    四十 孫康宜致施蟄存函(1991年11月27日)
    四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1年12月12日)
    附錄 張充和致施蟄存(約在1992年1月)
    四十二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2月20日)
    四十三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5月4日)
    四十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5月20日)
    附錄 施蟄存致張充和(1992年5月10E1)
    四十五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2年7月16日)
    四十六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8月11日)
    四十七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8月14日)
    附錄 施蟄存致張充和(1992年8月21日)
    四十八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8月24日)
    附錄 施蟄存致劉裘蒂(1992年8月24日)
    四十九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10月17日)
    五十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2年12月8日)
    五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1月8日)
    五十二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3年1月20日)
    五十三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2月16日)
    五十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3月23日)
    五十五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3月26日)
    五十六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3年4月3日)
    附錄 施蟄存致張珍懷(1993年4月15日)
    五十七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4月21日)
    五十八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3年5月16日)
    五十九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5月21日)
    六十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6月13日)
    附錄 施蟄存致葉長海(1993年6月14日)
    六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9月11日)
    六十二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11月29日)
    六十三 施蟄存夫婦致孫康宜夫婦(1993年12月10日)
    附錄 劉慧娟致孫康宜(1993年12月10日)
    六十四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3年12月27日)
    六十五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4年1月23日)
    六十六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4年6月4日)
    附錄 施蟄存致康正果(1994年6月4日)
    六十七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4年12月9日)
    六十八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5年12月15日)
    六十九 孫康宜致施蟄存(1996年5月9日)
    七十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6年5月23日)
    七十一 施蟄存致孫康宜(1996年5月24日)
    七十二 孫康宜致施蟄存(2000年2月14日)
    七十三 唁電(2003年11月19日)
    下輯 研究篇(孫康宜相關研究論文)
    柳是對晚明詞學中興的貢獻
    語訛默固好——簡論施蟄存評唐詩
    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
    “童化”與“教化”
    《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序言:重新發掘施蟄存的世紀人生
    施蟄存的詩體回憶:《浮生雜詠》八十首
    施蟄存的西行逃難詩歌
    本書輯錄之隨想——代跋    
    前言
    來自北山樓的信件 本書的題目《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乃是編者瀋建中先生所擬定的。我必須承認,當初瀋君提出這個題目,我感到有些不妥。人人皆知,施蟄存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壇巨擘,以我之纔疏學淺,又屬晚輩,怎敢拿自己的“潛學齋”貿然與施老的書齋“北山樓”相提並論? 隻是在瀋君的一再建議下,我纔接受了他這個命題。不管怎麼說,瀋君編此書,主要是想將我和施蟄存先生多年(指1980 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的來往書信公之於眾,補充些施老晚年談讀書論學問的資料。確實,我當年能藉著書信往來和施老建立起那樣寶貴的忘年交,並能從他那兒不斷學到廣泛涉獵學問的治學方法,甚至受他那種道德風骨的潛移默化,乃是我個人的幸運。記得每回我收到從北山樓寄來的信件——或由施老的友人轉來的書籍——我都會興奮得怦然心動,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好好地閱讀一番。如今施老已經去世多年,每當我回憶從前通信的情景,難免有流年易逝,人生無常之感。因此我在幾年前就把施老那批信札整理出來,連同我的潛學齋藏書一起捐贈給北京大學,由該校的“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永久收藏。現在藉著瀋君所編的這本書,讀者終於能看到施老給我的信件的影印本,特別令我感到欣慰,也算是一個紀念。(必須一提,在掃描這批信件的過程中,北大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顧曉玲女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此特別向她致謝。) 其實,當年施先生不隻給我一人寫信。隻要參考瀋建中先生的新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讀者就會發現當年施老的海外筆友數量之多,實在驚人。以一個終日在書齋中努力治學寫作的老人,居然還能拿出精力和時間來應付那麼多信件的來往,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有關這一點,施先生的女弟子陳文華教授曾在她的《百科全書式的文壇巨擘——追憶施蟄存先生》一文中說道: 施先生晚年足不出戶,但這並不妨礙他與世界各地學者的聯繫。來自北山樓的信件 本書的題目《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乃是編者瀋建中先生所擬定的。我必須承認,當初瀋君提出這個題目,我感到有些不妥。人人皆知,施蟄存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壇巨擘,以我之纔疏學淺,又屬晚輩,怎敢拿自己的“潛學齋”貿然與施老的書齋“北山樓”相提並論? 隻是在瀋君的一再建議下,我纔接受了他這個命題。不管怎麼說,瀋君編此書,主要是想將我和施蟄存先生多年(指1980 年代初到1990年代末)的來往書信公之於眾,補充些施老晚年談讀書論學問的資料。確實,我當年能藉著書信往來和施老建立起那樣寶貴的忘年交,並能從他那兒不斷學到廣泛涉獵學問的治學方法,甚至受他那種道德風骨的潛移默化,乃是我個人的幸運。記得每回我收到從北山樓寄來的信件——或由施老的友人轉來的書籍——我都會興奮得怦然心動,總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好好地閱讀一番。如今施老已經去世多年,每當我回憶從前通信的情景,難免有流年易逝,人生無常之感。因此我在幾年前就把施老那批信札整理出來,連同我的潛學齋藏書一起捐贈給北京大學,由該校的“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永久收藏。現在藉著瀋君所編的這本書,讀者終於能看到施老給我的信件的影印本,特別令我感到欣慰,也算是一個紀念。(必須一提,在掃描這批信件的過程中,北大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的顧曉玲女士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此特別向她致謝。) 其實,當年施先生不隻給我一人寫信。隻要參考瀋建中先生的新著《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讀者就會發現當年施老的海外筆友數量之多,實在驚人。以一個終日在書齋中努力治學寫作的老人,居然還能拿出精力和時間來應付那麼多信件的來往,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有關這一點,施先生的女弟子陳文華教授曾在她的《百科全書式的文壇巨擘——追憶施蟄存先生》一文中說道: 施先生晚年足不出戶,但這並不妨礙他與世界各地學者的聯繫。

    對於來自港、澳、臺乃至世界各國的後輩學者,他照樣來者不拒,熱情指導和幫助。耄耋之年的先生,每天晚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給海內外求教者回信。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期間,我就是那些從海外向施先生 “求教者”之一。那時我剛開始研究明清文學和中國女詩人,雖然已在耶魯大學當起“教授”,但我卻把自己視為施老的“研究生”。我經常在信中向他提出有關古籍和研究方法的問題,而他總是每問必答,為我指點迷津,而且還為我旁搜各種典籍和文獻,不斷托朋友帶書給我。記得1986年我剛開始研究明末詩人陳子龍時,施老就在信中為我列了一個應讀的書目:《陳子龍詩集》,《陳忠裕公集》,陳子龍的《明詩選》、《史記測議》、《皇明經世文編》,錢牧齋的《列朝詩集》,杜登春的《社事始末》等,而且還指出每部書的特殊性和版本問題。後來他知道我開始在研究明清女詩人,他就為我到處搜尋《柳如是詩集》(包括上卷《戊寅草》、下卷《湖上草》和尺牘)、《名媛詩歸》、《眾香詞》等。他感遺憾的是,他從前曾擁有一部明末女詩人王端淑所編的《名媛詩緯》(明刊本),是1933年買到的,但可惜在抗戰時因日軍轟炸而毀去——否則他也願意慷慨割愛。後來我從日本獲得《名媛詩緯》以及王端淑本人的詩集《吟紅集》影印本,施老非常高興,還請我影印三卷《吟紅集》給他。可以說,當時我之所以順利收集到許多有關明清女詩人的原始資料,大都得自於施老的幫助。

    後來有機會讀施先生的詩作《讀翠樓吟草得十絕句殿以微忱二首贈陳小翠》,更加能體會他對古今纔女那種深入獨到的認識。在他自己的日記中,他也曾自豪道:“此十二詩甚自賞,謂不讓錢牧齋贈王玉映十絕句也。”“王玉映”即王端淑也。有趣的是,在該組“ 贈陳小翠”的詩中,施先生曾把現代纔女陳小翠比成明代的纔女王端淑: 綠天深處藕花中,為著奇書藁作叢。

    傳得古文非世用,何妨詩緯續吟紅。

    當初讀到施老“何妨詩緯續吟紅”之詩句時,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那時我剛找到王端淑的《名媛詩緯》和她的《吟紅集》。

    1991年底,施老送來一張新年賀卡,那原是他於 1988年為紀念纔女陳小翠逝世二十周年而制作的卡片。卡片上注明“北山樓印”,上印有小翠的 “寒林圖”及題詩“落葉荒村急”等語。後經考證方知,原來少年時代的施先生曾與能書能畫的纔女陳小翠有一段奇妙的因緣。

    1921年,周瘦鵑主編的通俗小說半月刊雜志《半月》在上海出版創刊號。

    那年施先生纔十七歲不到,就為該雜志封面《仕女圖》作題詞十五闋;主編並請天虛我生的女兒陳翠娜(小翠)續作九闋。施先生後來自述:“其每期封面,皆為仕女畫,出謝之光筆。其時餘年十七,初學為韻語,遂逐期以小詞題其畫,凡得十五闋,寄瘦鵑,未得報書。《半月》出版至第二卷期,忽刊登拙作,並倩天虛我生之女公子陳翠娜女士續作九闋,以足全年封面畫二十四幀之數。瘦鵑以二家詞合刊之,題雲(《<半月>兒女詞》。”(《翠樓詩夢錄》)當時有人想將兩人聯姻,施父亦頗為積極,但年輕的施蟄存卻“聞之大驚異,自愧寒素,何敢仰托高門,堅謝之,事遂罷”。後來又過了四十多年(正是施先生的閑寂時期),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施先生聽說陳小翠已移居上海 (從友人處得到陳小翠的住址),乃於1964年1月間前往上海新郵陳小翠的寓所拜訪之。當天小翠贈他新印的《翠樓吟草三編》,幾天後施蟄存即作詩《讀翠樓吟草得十絕句殿以微忱二首贈陳小翠》以為答復。此後兩人陸續有詩文往來。可惜不久“文革”開始,小翠受不了兇惡的批鬥,競在1968年 7月1日以煤氣自盡。後來施先生寫《交蘆歸夢記》 (1976)、《翠樓詩夢錄》 (1985)等短篇以紀其事。

    陳小翠的故事令我心酸,經常使我想到古今許多纔女的命運。另一方面,施先生對纔女的看重與提撥,同樣令我感動。1960年代至1980年代間施先生還先後與陳家慶、陳樨常、丁寧、周鍊霞、張珍懷等人交往並搜集她們的作品。

    。1996年那年,我到上海拜訪施先生時,曾當面問過他:“您為何特別看重女詩人?”他說:“我看重女詩人,主要是在‘發掘’她們,因為她們經常被埋沒。” 由於受到施老的影響,我一直是以“發掘”的態度來研究女詩人的。

    1999年我與蘇源熙(HaunSaussy)合編的那本《傳統中國女作家選集》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記得書剛一出版,我立刻寫信給施先生: 在這個Valentlne's Day寄給您這本詩集,特別有意義。此選集剛出版,在序中特別謝了您(見p.vii),但還是語猶未盡,因為若非您的幫助,許多女詩人的作品很難找到。多年來您對我們(指63位漢學家)的幫助,豈是語言可以表達的?書中的書法是張充和女士寫的。

    這也是值得紀念的! 除了女詩人方面的研究以外,施先生還為我打開他的“北山樓”的四面窗。施老的“治學四窗”是世界有名的;他會按朋友的需要而隨時打開任何一窗。他的四窗包括古典文學研究,西洋文學的翻譯工作,文藝創作和金石碑版之學。此外,我一直是施先生的文學創作(包括詩和小說)的忠實讀者,因而也經常向他提出有關寫作的問題。為了表示對我的肯定和鼓勵, 1993年6月他還特地為我手書杜甫的佳句“清辭麗旬必為鄰”,以為紀念。

    到目前為止,我一共撰寫了七篇有關施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每篇的寫作都與我個人當時的研究方向有關,而且都體現了我從施老那兒學到的知識和靈感。必須一提的是,長的兩篇——即有關施先生的《浮生雜詠》和他的逃難詩歌——卻是今年春天纔著筆的。在很大程度上,這兩篇的寫作完全是瀋建中先生給催逼出來的。

    此次蒙瀋君不棄,此七篇文章全被收進這本《從北山樓到潛學齋》中,我也隻有對瀋君心存感激了。

    孫康宜 2013年7月7日寫於美國康州木橋鄉潛學齋


    在線試讀
    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 “你怎麼到現在纔來看我?你再晚來一點,就看不見我了。”這是九十一歲的施蟄存先生在我初訪他時不斷重復的一句話。我完全能理解他這句話中的期待與責備,因為自從十多年前我們開始通信以來,我一直打算來上海看他,但每次在安排前往上海的計劃之後,又臨時因為家累或其他緣故而取消行程。我常常為此而感到遺憾。一直到今年春天,自己許下心願,無論如何要克服一切困難來實現多年的願望。我終於在6月4日由美國飛往上海。次日抵上海後纔聽說施先生近日身體大衰,本來要立刻做全身檢查,但他堅持要等見了我之後纔放心進醫院。如此忠誠的“等待”令我感動。
    我與施先生的特殊友情始於一個偶然的文字因緣。1984年春我突然接到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轉來施先生短函,信中說他多年來熱衷干詞學研究,不久前聽說我剛出版了一本有關的英文專著,希望我能寄一本給他。
    現代文學巨星專攻古典文學 施先生的來信令我感到喜出望外:沒想到曾以三個“克”erotic,exotic, grotesoque(色情的、異國情調的、怪異的)的文體聞名於上海文壇的三十年代先鋒作家會對古典文學有興趣。後來纔慢慢發現,這位現代文學巨星早已於 1937年左右轉入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可以說他的後半生(其實是長達約六十年的大半生)一直在與中國古典詩詞、歷史、金石碑版等題材打交道。他的治學態度之嚴肅與認真給我提供了一個典範,於是十年來我自然而然把他當成學問上的導師。後來我研究陳子龍和柳如是的詩詞,接著又從事於女詩人作品的探討及編纂,有很大部分是得自施先生的鼓勵與幫助。我每有詩詞版本方面的問題,都必向施先生請教,而他總是一一作復,其中所獲得的切磋之益與相知之樂,可以說是述說不盡的。
    尤其讓我感激不盡的是,他把多年珍藏的善本書 ——例如《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眾香詞》、《名媛詩歸》—— 都給了我。多年來他在郵寄與轉托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麻煩與困難,更是一言難盡。總之,我很珍惜自己與施先生之間的忘年之交,覺得如此可貴的神交,看來雖似偶然,實非偶然。
    此次終於如願以償,與施先生初次見面,內心喜悅之情,自難形容。我覺得自己有許多話要說,不知從何說起。後我鼓起勇氣,問了一個較富哲學性的問題:“你認為人生的意義何在?”對於這個坦率而不甚實際的問題,九十一歲的長者起初報以無言的微笑,接著就隉慢地答道: “說不上什麼意義。不過是順天命、活下去、完成一個角色一…·” 沒想到我提出的問題激起了施先生的回憶,在他愚園路的寓所中,我們展開了長達近四小時的對話。老作家由大學生活談到抗戰期間的流離遷徙,由抗戰勝利說到自己創作生涯的變化,又從後來的反右說到“文革”的個人經驗。
    原來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開始了“靠邊站” 的生活:1957年他正式被貶為農民,在嘉定做苦工;1960年以後被派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繫資料室工作。施蟄存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 “你怎麼到現在纔來看我?你再晚來一點,就看不見我了。”這是九十一歲的施蟄存先生在我初訪他時不斷重復的一句話。我完全能理解他這句話中的期待與責備,因為自從十多年前我們開始通信以來,我一直打算來上海看他,但每次在安排前往上海的計劃之後,又臨時因為家累或其他緣故而取消行程。我常常為此而感到遺憾。一直到今年春天,自己許下心願,無論如何要克服一切困難來實現多年的願望。我終於在6月4日由美國飛往上海。次日抵上海後纔聽說施先生近日身體大衰,本來要立刻做全身檢查,但他堅持要等見了我之後纔放心進醫院。如此忠誠的“等待”令我感動。

    我與施先生的特殊友情始於一個偶然的文字因緣。1984年春我突然接到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轉來施先生短函,信中說他多年來熱衷干詞學研究,不久前聽說我剛出版了一本有關的英文專著,希望我能寄一本給他。

    現代文學巨星專攻古典文學 施先生的來信令我感到喜出望外:沒想到曾以三個“克”erotic,exotic, grotesoque(色情的、異國情調的、怪異的)的文體聞名於上海文壇的三十年代先鋒作家會對古典文學有興趣。後來纔慢慢發現,這位現代文學巨星早已於 1937年左右轉入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可以說他的後半生(其實是長達約六十年的大半生)一直在與中國古典詩詞、歷史、金石碑版等題材打交道。他的治學態度之嚴肅與認真給我提供了一個典範,於是十年來我自然而然把他當成學問上的導師。後來我研究陳子龍和柳如是的詩詞,接著又從事於女詩人作品的探討及編纂,有很大部分是得自施先生的鼓勵與幫助。我每有詩詞版本方面的問題,都必向施先生請教,而他總是一一作復,其中所獲得的切磋之益與相知之樂,可以說是述說不盡的。

    尤其讓我感激不盡的是,他把多年珍藏的善本書 ——例如《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眾香詞》、《名媛詩歸》—— 都給了我。多年來他在郵寄與轉托的過程中所遭遇的麻煩與困難,更是一言難盡。總之,我很珍惜自己與施先生之間的忘年之交,覺得如此可貴的神交,看來雖似偶然,實非偶然。

    此次終於如願以償,與施先生初次見面,內心喜悅之情,自難形容。我覺得自己有許多話要說,不知從何說起。後我鼓起勇氣,問了一個較富哲學性的問題:“你認為人生的意義何在?”對於這個坦率而不甚實際的問題,九十一歲的長者起初報以無言的微笑,接著就隉慢地答道: “說不上什麼意義。不過是順天命、活下去、完成一個角色一…·” 沒想到我提出的問題激起了施先生的回憶,在他愚園路的寓所中,我們展開了長達近四小時的對話。老作家由大學生活談到抗戰期間的流離遷徙,由抗戰勝利說到自己創作生涯的變化,又從後來的反右說到“文革”的個人經驗。

    原來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就開始了“靠邊站” 的生活:1957年他正式被貶為農民,在嘉定做苦工;1960年以後被派在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繫資料室工作。

    雖被剝奪了任何著作的出版權利,但從此過著與世無爭的淡泊生活。可以說,多年來在創作與學術的領域中,他一直扮演著被遺忘的角色。施先生一再強調,人生的苦難隻有使他更加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反正被打成右派也好,靠邊站也好,我照樣做學問。對於名利,我早就看淡了 ……” 利用機會讀書做學問 這種對付災難的人生態度特別引起我的注意,所以我進一步請他說明“文革”期間的個人經驗。他說:“我從不與人爭吵,也從不把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當成一回事。在‘文革’期間,我白天被鬥,晚上看書,久而久之我就把這種例行公事看成一種慣常的上班與下班的程序……總之,無論遇到什麼運動,每天下午4點鐘以後就可以回家去讀自己的書了。”換言之,無論在任何環境中,施先生的一貫心態是:利用機會,趁機讀書做學問。我認為他之所以能持有如此超然的態度,乃是因為他在書中找到了真實的精神世界,所以對任何外界的干擾(包括別人給他的傷害和侮辱)都能置之不理。因此,他雖然在反右及“文革”期間受盡了折磨,但政治形勢所造成的不利和隔離的環境卻反而造就了他在學術上的非凡成就。

    P158-160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