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李素伯紀念文集(紀念李素伯先生的重大成果,研究李素伯文學成就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872-1264
    【優惠價】
    545-790
    【作者】 李克東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784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217841
    作者:李克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5月 

        
        
    "

    編輯推薦

    《李素伯紀念文集》是李素伯的姪子李克東、姪女李品廉兩人三十多年勞動整理的結晶,是紀念李素伯先生的重大成果,是研究李素伯文學成就的重要資料。


     

     
    內容簡介

    《李素伯紀念文集》全面繫統收集了關於李素伯的各種研究性文章和紀念回憶類作品,以豐富的資料完整展示了李素伯的創作成就,具有資料參考研究價值。作品的部分側重對李素伯文學創作的研究,第二部分側重對李素伯品格形像的介紹,第三部分收錄贈詩祭詩。所列文章的排列,基本上按刊發時間(已發表)或創作時間(未發表)的先後為序。


    《李素伯紀念文集》是李素伯的姪子李克東、姪女李品廉兩人三十多年勞動整理的結晶,是紀念李素伯先生的重點成果,也是研究李素伯文學成就的重要資料。

    作者簡介

    李克東、李品廉是李素伯先生的姪子姪女,本書的編著由兩人共同完成。


    李素伯(1908-1937),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縣(今海門市)中和鎮,後隨家人遷居南通縣墾牧鄉(今啟東市海復鎮)。原名李文達,又名李絢,字素伯,又字質庵,號夢秋、夢秋子,筆名所北。現代散文家、詩人、散文理論家。


    李素伯於1923年入通州師範學校讀書,成績優異。在通師讀書期間,李素伯開始文學創作,同時鑽研繪畫、書法。畢業後,李素伯先後執教於南通實驗小學、南通縣鄉村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1936年,李素伯患病期間為庸醫所誤,從此一病不起。1937年,李素伯不幸英年早逝,年僅30歲。李素伯生前創作了大量舊體詩詞、文言小品、新詩、散文、文學論文,並發表於《爝火》《藝風》《文學》《中學生》《文藝茶話》《人言周刊》等刊物,影響甚大。他發表於《中學生》雜志的《春的旅人》,當時曾被選入北新書局的活頁文選和不少學校的語文補充教材。除此之外,他還撰有散文理論研究專著《小品文研究》,於1932年由新中國書局出版。《小品文研究》既是對“五四”以來散文創作和研究的全面總結,又為此後的散文發展開拓了道路,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目錄
    目錄
    序 徐乃為―001

    一顆耀眼的星星——關於李素伯其文―001

    《書報春秋》 棠 臣―003
    《書報提要》 明―011
    《申報》載《小品文研究》一書的廣告―013
    李素伯論朱自清、冰心的小品文 阿 英―014
    李素伯和他的遺作 巴 彥―016
    《李素伯詩文選》編後記 陳像新―023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評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 李克東―026
    李素伯對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的評述 袁良駿―042

    目錄


    序 徐乃為―001


     


    一顆耀眼的星星——關於李素伯其文―001


     


    《書報春秋》 棠 臣―003


    《書報提要》 明―011


    《申報》載《小品文研究》一書的廣告―013


    李素伯論朱自清、冰心的小品文 阿 英―014


    李素伯和他的遺作 巴 彥―016


    《李素伯詩文選》編後記 陳像新―023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如來


    ——評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 李克東―026


    李素伯對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的評述 袁良駿―042


    《小品文研究》及其作者李素伯 欽 鴻―046


    中國現代小品文概觀 李 寧―048


    對素師《答謝勛閣師贈言》一詩的我見 王建白―049


    讀李素伯先生遺作(代序) 鄭康伯―051


    素伯老師的詩(編後漫筆) 王建白―052


    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 倪墨炎―054


    李素伯和他的小品文研究 陳 遼―057


    李素伯小品文漫評 可 道―061


    李素伯與《小品文研究》 任 暉―072


    文本說散文批評以朱自清、李素伯為領銜人 範培松―075


    魯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 王吉鵬等―087


    “滿園春色關不住” 彭 偉―090


    一代風騷多寄托 十分沉實見精神


    ——李素伯詩詞賞析 張 暉―092


    在“文本”與“人生”之間


    ——評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 張 穎―111


    《李素伯文集》序言 範培松―119


    進退盈縮 與時變化——論李素伯的“周作人觀”


    ——兼談李素伯學術觀念的幾度嬗變 李正東―122


    遊弋於古典與現代之間


    ——讀《李素伯文集》 郭曉斌―158


    “《野草》研究的一場革命”


    ——試談李素伯的“魯迅觀” 逸 農―163


    滄海遺珠:李素伯其人其文 郭曉斌―172


    刻不容緩地推進新文化啟蒙運動


    ——南通版民國雜志《爝火》管窺 張路路―176


    中國現、當代散文批評界對李素伯文學理論的評述


    (45 篇例文存目)―191


    中國現、當代散文批評界對李素伯之作家論的評述


    (52 篇例文存目)―194


    中國現、當代文學界對李素伯詩論的評述―198


     


    打開塵封的記憶——關於李素伯其人―199


     


    筆訊·南通 鄭康伯―203


    我們底國文教師(人物素描) 張俊城―204


    又一篇(人物素描) 茅啟疑―207


    素伯先生(教師印像記) 徐鴻庥―209


    又一篇(教師印像記) 葛德生―211


    《寫作與閱讀》編者按語―213


    追懷素伯先生 丁 令―214


    悼李素伯 巴 彥―217


    回憶李素伯先生 季仲實―222


    回憶我的弟弟李素伯 李文奎―224


    回憶李素伯先生語文教學工作片斷 顧巴彥―228


    《李素伯先生紀念碑》碑文―233


    點燃爝火的人 任哲維―234


    《李素伯專輯》名人題詞―238


    李素伯先生傳 陳像新―240


    李素伯對周作人小品文的評價 王愈疏―247


    我所知道的素伯師 王愈疏―249


    活在我心中的塑像 林煒肜―252


    “度盡神針不計功”


    ——懷念李素伯師 任哲維―255


    對李素伯老師的幾點回憶 高若愚―260


    我所知道的李素伯先生 陸文蔚―263


    回憶我的啟蒙老師 程 和―265


    五十年前憶甘霖 胡紀箴―267


    追思李素伯老師 葛德生―270


    對素伯老師的一些印像的追憶 孫汝中―272


    李素伯先生將永遠活在後人的心中 張俊城―274


    復王建白 黃稚松―281


    復建白 李蜀芝―282


    復陳像新 曹從坡―283


    致啟東縣政協文史辦公室 王力炎―284


    紀念素師 宋問漁 陳像新―286


    憶素伯老師 邱曉星―291


    為王建白刊印《李素伯詩詞集》題辭 黃稚松―294


    度盡神針不計功 慰 秋―295


    教改先驅 王建白―298


    春風常在我心間 韓覺民―305


    校慶懷素師 顧巴彥等―306


    文壇遺珠


    ——追憶李素伯先生 瀋惠忠―312


    在母校通師舉辦的“李素伯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大會”


    上的發言 陳像新―320


    樹人樹木百年事 春風春雨千載心


    ——在通師舉辦的“李素伯先生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稿 慰 秋―327


    南通師範校史(1902—1938)―333


    懷念我師素伯先生 吳迪儆―336


    素伯師師澤永存 瀋達尊―338


    20世紀語文教學改革的先驅李素伯 徐鴻庥―340


    李素伯:人生不在長短 欽 鴻―343


    李素伯的文人畫 李克東―348


    中國現代小品文研究開拓者——李素伯 王建華―353


    在啟東市李素伯研究會成立儀式上的發言 逸 農―357


    我市成立李素伯研究會―361


    李素伯:不止啟東文化的驕傲 陸 欣―362


    推崇範伯子詩文的李素伯 彭 偉―368


    追憶我的小伯李素伯 李品廉―370


    李素伯對徐志摩散文的評述 慰 秋―378


    文本論散文理論批評先驅李素伯 張建昌―381


    作家出版社推出《李素伯文集》―385


    李素伯 可 道―387


    李素伯與海復鎮 田耀東―393


    李素伯《小品文研究》發現臺灣版 楊谷森―401


    文人的柔腸,戰士的風骨


    ——記李素伯二三事 田耀東―403


    徐乃為致李品廉函―407


    有關文章(37篇例文存目)―408


    四級地方志中的李素伯記憶(13篇例文存目)―411


    部分文學工具書中的李素伯(12篇例文存目)―413


     


    贈詩悼詩集萃―415


     


    謝李素伯贈言 曹勛閣―417


    李生素伯以所畫山水卷子屬題 顧怡生―419


    贈李素伯 曹勛閣―420


    贈素伯 顧怡生―422


    挽 詩 曹勛閣―425


    野望懷素伯 顧怡生―426


    追懷李素伯君 管勁丞―427


    原韻酬海安更生同窗 陳像新―428


    無 題 王建白―430


    金縷曲·書《李素伯詩文選》後 瑯 村―431


    憶王孫·懷素師 王熾武―433


    七絕一首 楊更生―434


    七絕二首 楊更生―435


    鷓鴣天


    ——題王建白同志編《李素伯詩詞集》 任哲維―436


    四祭李素伯先生 陳像新―437


    原韻謝薛漢賢同志 陳像新―439


    弔素師八絕句 陳像新―440


    詠李素伯 徐乃為―442


     


    附 錄―443


     


    李素伯年譜長編―445


    南通版《爝火》雜志全目錄―524


    跋―535

    前言

    徐乃為

    “物華天寶”,是因某地之山川秀麗、物產豐富而對皇天饋贈的慨嘆;“人傑地靈”,則是因某人之天賦異稟、成就卓特而對後土賜予的感頌。我啟東,江海之一隅,歷史其一瞬;其土,本屬江渚海洲中連接的斥鹵不毛之地;其人,多為天災兵燹中奔逐的逃難墾荒之眾。物本不足為奇,人亦鮮見有異。因此,人們說啟東之景物,難說其“物華天寶”;說啟東之人物,難說其“人傑地靈”。
    然而,當仔細讀完《李素伯文集》以及《李素伯紀念文集》之後,卻情不自禁地迸出“人傑地靈”一詞。


    徐乃為


     


    “物華天寶”,是因某地之山川秀麗、物產豐富而對皇天饋贈的慨嘆;“人傑地靈”,則是因某人之天賦異稟、成就卓特而對後土賜予的感頌。我啟東,江海之一隅,歷史其一瞬;其土,本屬江渚海洲中連接的斥鹵不毛之地;其人,多為天災兵燹中奔逐的逃難墾荒之眾。物本不足為奇,人亦鮮見有異。因此,人們說啟東之景物,難說其“物華天寶”;說啟東之人物,難說其“人傑地靈”。


    然而,當仔細讀完《李素伯文集》以及《李素伯紀念文集》之後,卻情不自禁地迸出“人傑地靈”一詞。


    李素伯(1908—1937)先生出生在啟東長江邊的西南部小鎮,本寒素之家,且極為坎坷: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少年時期即顛沛流離,寄身於親戚之家,勉強完成師範學業,此真人生之不幸。而李素伯所處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貧弱、愚昧、腐朽、沒落而東西方先進文化窺伺浸淫之際,或謂舊世界之瓦解而新秩序之重建之期,卻是個奔騰激蕩而天翻地覆的時代。因得時代之衝刷,社會之磨礪;其歷國破家亡,經塵難世險;負笈求學,質疑問難;撰文研學,結社編刊,以致迅速成纔。“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因使其文如萃撥,學似星耀,因此而成為江海大地的文化名人,此又其人生之大“幸”了。


    關於李素伯的名聲地位,這裡有一組有趣的類比。南通有“中國近代城”之譽,與之相應的,則是人纔輩出。從晚清到民國,按其被先後稱述之序,有四代“通州四纔子”之說:——代在晚清,是為張謇、範伯子、朱銘盤、顧延卿,姑且稱之“老四纔子”;第二代在晚清則已漸露頭角,民初盡顯纔華的徐益修、曹文麟、顧貺予、顧怡生,此四人恰都是李素伯的老師,故稱之“中四纔子”;第三代則是民國時期在南通求學而砥礪成長的,則是李素伯、吳天石、黃稚松、史友蘭,曾被稱為“小四纔子”;還有一組則蜚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年代,是&ldquo、俞銘璜(如皋)、吳天石、李俊民”……被稱為“蘇北四纔子”。此“蘇北四纔子”其實是與“小四纔子”並行交叉的一輩,而吳天石恰是騎跨兩組的人,表明兩組“纔子”的相關與相似。


    張謇早先雖被稱“通州”的“四纔子”,卻是,因此後來“升級”為“晚清四纔子”,其他三位是“繆荃孫、王壬秋、趙爾巽”,都是當時學壇巨擘,聞之如雷貫耳之人。“張謇‘通州’組”範伯子,也是大纔——清詩壇的流派即是“同光詩派”,範伯子與陳三立、鄭孝胥、瀋曾植、張謇等同為這一詩派之翹楚;而朱銘盤、顧延卿,張謇一向視為同道,在《挽顧延卿錫爵》中寫道:“昔年鄉裡推同輩,周(海門籍著名學者周家祿)顧朱張範五人。旗鼓顏行差少長,風雲旅食各鼕春。”至於“中四纔子”,稍舉例一說,徐益修(1877—1953)就是聞名遐邇的大學者,長期擔任之江大學、無錫國專的教授,著述達三十七種一百二十萬字,與學壇巨匠丁福保齊名;而著名學者魏建功、陸侃如、陳從周、蔣禮鴻等為其入室弟子,在學術界享有盛譽。顧怡生是全國著名的教育家,其七十歲時,郭沫若曾專門賦詩:“成人蘭桂騰重馥,淑世琴書仰正宗。”


    後一組“四纔子”,俞銘璜曾是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後還曾任南京大學中文繫主任,全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吳天石是“文革”前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李俊民(1905—1993)是著名作家,是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是革命烈士。


    回頭說李素伯一組,李能居其首,吳天石既騎跨兩組,則李素伯的地位可知。


    其各組之成纔,自有特殊條件:張謇之,與他的轉益多師,拜遍天下名師是有相當關繫的。僅江寧一地,拜中山書院李小湖、惜陰書院薛雨濃、鳳池書院張裕釗等一代學者;還曾拜在瀋葆楨、夏同善、林天齡、翁同龢、盛昱等高官門下。而徐益修等四人,又多在當時江蘇學政衙門直屬的南菁書院學習;俞銘璜、吳天石四人曾於無錫國專深造。而李素伯沒有這樣的條件,由於家庭經濟原因,隻在南通師範讀書。而且,他的主業是師範學校的教師。他的創作生涯與學術研究是在業餘時候完成的,這與徐益修等專業學者又有很大區別,這就全憑天賦與勤勉了。


    而更重要的是,李素伯不到三十歲而英年早逝,卻有“小四纔子”之首的聲譽,若天假以年,能壽終正寢,其可限量乎?


    李素伯是作家,是學者,是教師,其一身而三任,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李素伯的成就是關於小品文的學術研究與創作,正是這一點,奠定他在中國現代的學術史與文學史上的地位。


    文藝散文(即小品文),雖然與小說、詩歌、戲劇並稱為文學的四大體裁,但是關於小品文的學術認知與理論研究,是落後於其他三種體裁的。新文化運動中的旗手作家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等雖然是散文創作的高手,對散文研究卻隻做了些零星的感悟性述說,他們的散文理論研究並未有意識地去形成體繫。直至20世紀30年代初,李素伯撰寫《小品文研究》,纔使我國新文學研究中,有了本繫統的較為深入的文藝散文研究的理論著作,具有開山的意義。


    他在概括小品文特質時,強調了“自我表現為作品的生命;作者個性,人格的表現,尤為小品文必要的條件”,這些話,是極切中肯綮的,至今讀來,猶覺振聾發聵。


    他對在五四以來的小品文作家與作品作了分類分序介紹,上編部分分為章節敘述的次序是:周作人、魯迅;朱自清、俞平伯;徐志摩、落華生;冰心、綠漪、陳學昭。下編的不分章節,分別依次排列介紹,他們是:葉紹鈞,郭沫若,鐘敬文,王世穎,徐蔚南,孫福熙,鄭振鐸,豐子愷,繆崇群。


    顯然,李素伯的閱讀非常廣泛細致,研究非常深入,因此,評鋻亦非常到位,即令從今天的眼光看來,其排序是符合創作實際的。


    李素伯還分出一編,專談“怎樣做小品文”,分“作者的修養與準備”與“做法上的要點”兩章,章四節,第二章六節。既是對當時散文名家創作方法研究的概括提升,也是對自己創作的體味梳理,不僅切合實際,也具有可操作性。


    對於李素伯在散文研究中的地位,範培松先生是這樣說的:


     


    在五四之後,中國散文理論研究逐漸形成三大派別,一是以周作人為代表的“言志說”散文理論批評,二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社會學”散文理論批評,三是以朱自清、李素伯為代表的“文本說”散文理論批評。“文本說”散文理論批評特點是以散文史論、創作論和作家論的“三合一”的全方位研究,標志性成果就是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


    ——範培松《李素伯文集·序言》


     


    範先生是研究中國散文的學者,這是他縱橫比較而得出的結論。因此,我們可以說,在認知與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撰寫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散文史,研究文學創作,尤其是散文創作,李素伯都是不可忽視的一代學者。


    有這樣的理論指導,有這樣的細心體悟,因此,他的創作自然就不同尋常。他的小品文,貼近生活,清新暢達,娓娓動人。他的《苦荼草》繫列,使我們看見了當時那類知識分子的生活,甚至會浮現出他們形貌與內心。而其《夏之樂曲三章》《春的旅人》《秋樹》,在當時就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


    實際上,李素伯對詩歌也曾做過專門研究,一篇叫作《中國詩人與自然》,大致是對古典詩歌的研究;另一篇《漫談新詩》,則是對新詩的研究。


    《中國詩人與自然》這篇文章,是專題論文。其實,中國的古人,對詩歌的“情與境”“意與境”“志與境”“理與境”等都有深入的體悟與述說,唯獨對發生“情、意、志、理”的主體的人,關切不多。因此,作者就“人”這一主體與自然的關繫,作了觀察與思考。文中涉及自然與自然美;涉及人與自然關繫,涉及人類社會中自然的種種屬性,或者說人在自然中的觀照,等等。論文從《詩經》到唐宋詩歌中的“客觀自然”都作了分析。說到《詩經》中的比興之像,說到《楚辭》中對自然的神化,說到漢魏時期人的真性情在自然中的流露,說到晉宋對大自然的歌頌等等,說到“真隱逸”,也說到詩人“身在山林,心縈魏闕”的寄慨,也說到“終南捷徑”。還對早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謝靈運都做了分析。


    在《漫談新詩》這篇文章中,對誕生不久的新詩體做了較為深入的思考,涉及了作者、涉及了形式、涉及了韻律。


    作為理論文章,這兩篇似乎有急就章之嫌,然而,在他留下的古典詩歌與新詩中,還是看出了詩人的高卓與無盡的纔華。他似乎信手撚來,倚馬可待;詩思如風生水起,湧流不絕。有一題謂之《柳絮》的七律,旁人看來,題目是那麼的具體狹窄,然而他竟然一氣寫下八首之多!從不同視角,有各自旨趣,不見重復,不覺空泛,令人稱奇。今隨手另引幾首——


     


    過舊送別處


    柳碧傷心樹,桃紅無賴春。


    空餘舊年色,不見舊年人。


     


    第三句“平平仄平仄”,是合理變格。


    這首短詩,似乎讓人們領略晏殊的《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意境,柳桃宛在,舊景依然,人卻“杳如黃鶴”。


     



    秋來城郭氣蕭條,郭外長江接海遙。


    山外夕陽鴉點點,水邊寒荻雁蕭蕭。


    西來淮水浮屠影,東去風帆落葉飄。


    誰識天涯遊子意,鄉思今夜夢魂勞。


     


    看來,詩人對“人與自然”有深切之感,把自己融進自然景物之中:秋天、城郭、長江、淮水、遠海、文峰塔(浮屠)、風帆。這些景物,空疏中曠遠,溫婉中淒清。頷聯中化用隋煬帝“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劉禹錫“故壘蕭蕭蘆荻秋”等典故,不著影跡。後極為自然地融進作為遊子的詩人的鄉關之思中。


    當然,較多詩句表達出詩人的家國情懷而有時代氣息:“落盡書生憂國淚,中原大事費商量”(《觸目》);“幽思壯志誰堪訴,獨立斜陽意渺然”(《秋日雜感》);“尚能容我天還大,不可言人事莫為”(《言懷》);“斡旋天地無來者,排擊風霜有此身”(《乙丑重九後四日十八初度感賦》),從中看出憤世嫉俗而欲一試身手的青年志士的形像。


    讀李素伯的新詩,猶能觸摸到郭沫若、聞一多等人創導的狂飆突進時代的餘緒。有韻有律是李素伯新詩的顯著特征,說明著他是帶著舊時代的影跡而來。其中《春之夜》四節,每節四句,每句九字,每節一韻,顯然受了聞一多新格律詩的影響而作的實踐。


    作為文人的李素伯,他的涉及是寬泛的,纔華是全面的。


    他的“文言小品”,題材多樣,形式活潑;駢散自如,典實熨帖。抒發情愫的真摯,駕馭文字的嫻熟,在他那個時代,他那種類型中,是出類撥萃的,是難以企及的。即使是幾句的銘文,亦充盈理趣:


     


    鎮紙銘


    紙之卷,猶可直也;


    心之過,不可滌也。


     


    非識之博而思之銳者,何以寫得出如此警醒之語!


    李素伯有非同一般的藝術天賦,他的繪畫亦負盛名。他的國畫,我們從《李素伯文集》的插頁可窺見一二。在20世紀30年代,他與尤無曲、丁守謙被稱為南通畫壇三傑,這實在令人訝異不已!他隻是師範畢業生,而當代著名國畫家尤無曲(1910—2006),幼時曾為陳師曾等大師指點,1929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科,為黃賓虹、鄭午昌等名家親授。而李素伯竟然與尤無曲齊名,並常為尤無曲的畫題簽,其天分、其畫藝、其名望便可見一斑了。


    至於說他作為教師的成功,或者說他教育方面的業績,我們隻需正視這樣的事實:作為早已過世的歷史人物的李素伯之所以被重新提起與研究,得益於他的早已退休的學生的回憶以及對他生平事跡與作品的搜集,這足以說明問題,享有這樣殊榮的老師,在教育史上是不多見的。關於這一點,本書有許多這樣的文章,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英年早逝的李素伯先生是全纔,是奇纔,是大纔;而其所以成纔,令人關切,令人好奇,值得推究一番。


    一、李素伯有過人的天賦,這是其成纔的基礎條件。李素伯在農村小學啟蒙,在海復鎮上小學,這與歷史文化厚重的南通、如皋、海門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文集中,早的詩歌是十五虛歲時所作,為“樂府詩”舊題“子夜歌”二首;特別是同一年作的七律《九日感懷》,令人印像深刻:


     


    五年做客當今日,九日黃花復此朝。


    滿眼江山羊祜淚,終身孤憤子胥潮。


    無多憂樂華顛換,幾許風霜髀肉消。


    我欲登高愁悵望,燕雲青紫黯魂銷。


     


    此詩完整圓熟,情境和諧,從題旨內容,詞語用典無可挑剔。典故“羊祜”“子胥”“憂樂”“燕雲”“青紫”,非十五歲兒童能熟知並使用。隻是作為相挨韻腳的“消”“銷”,音全同,義亦近,確在避忌之列。首聯兩個“日”字,亦當注意,後可改“月”,題中已有“九日”,讀者會知其用心所在。他可是十五虛歲的孩子呀。他在十六七歲時已作了大量的詩作,有的非常老到,在十七歲時,已有結集的意向,真是早慧又早熟了!


    二、李素伯有遠大的志向,這是其成纔的重要條件。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教條示龍場諸生》)李素伯的性格是溫婉靜穆的,是想而後切實做、行而不必見於言的那種。當然,他在暗中是立下遠大理想的,否則,很難想像他年紀輕輕而取得如此成績。十九歲那年寫的《傷春三疊·序》中有這麼一句:“詩成甲子當編集,生後庚寅合有辭。”上句有自注“予學作詩自甲子始”。甲子是他十七歲的時候,那是說,他那時就立下寫詩即當編集傳世的志向。下句則須解釋一下,李素伯短暫的一生未逢“庚寅年”,他出生前的庚寅年是1890年,死後的庚寅是1950年。而“寅”即虎。“庚寅”,即“庚虎”,“庚虎”是“白虎”。指二十八宿中位於西方的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因庚在五方中屬西方,故白虎又稱“庚虎”。唐呂岩《七言》詩:“庚虎循環餐絳雪,甲龍夭喬迸靈泉。”《協紀辨方書》秘樞經》:“白虎者,歲中兇神也。”因此,此句之意是指自己死後。而“合有辭”,指後世對他的評價,他是在乎的,自然是正面的、榮隆的。可見,李素伯早早就立志著述成編,流芳百世。當然,他說得很委婉,說得很隱約。再說他十五虛歲做的《重陽感懷》,即可看得出,還是孩提的李素伯就崇尚羊祜一生的重大建樹,感佩羊祜死後被人懷念的光榮;他悲悼伍子胥的悲劇,感嘆他以定時的潮汐表現心志的永恆。而範仲淹的“憂樂”觀也已經深入了他的心志。在《秋日雜感二首》中“作賦須追王勃後,執鞭要在祖生先”,顯然,這裡將王勃之纔視為自己目標,以祖逖之志作為實現目標的榜樣。《乙丑重九後四日十八初度感賦》中“閉門羞為陳正字,虛名敢羨杜樊川。酒酣那覓封侯處,獨自長吟寶劍篇”句,這裡以陳師道、杜牧之自詡,以“封侯”之榮作為自己的目標。“獨吟寶劍篇”,則表明他的矜持。這些都說明了,他要做歷史上的王勃、杜牧之流的一流文學家。


    李素伯在過二十五歲的生日時,竟然有九首《絕句》是“集龔詩”,這是發人深省的。龔自珍為什麼那麼引起他的共鳴呢?從其所集的詩句中可以找到答案,首是題自己的照片的:“子雲壯歲雕蟲感,狼藉丹黃竊自哀。今日不揮閑時淚,九州生氣恃風雷。”他把自己比作揚雄,空有學問,無人援引,從而表示出無比悵惘。其他八首,有與其相類者。這樣暗中表示其志向的還有不少。一個人,有志向,纔有目標;有目標,纔有動力,纔能實現。


    三、李素伯的勤勉與用心,是他成纔的根本條件。我們舉幾個具體實例。


    他在十八歲那年,自己編訂《獨賞集》,收錄古今人詩四千多首,凡十六卷,共八冊。其披覽之廣,閱讀之勤,品鋻之深,收獲之實,可以想見了。


    十九歲那年編《海門耆舊傳》,其“序”中說,他“既悼末俗之陵替,懼文獻之放失,因不自揆,乃旁羅載籍,荟萃舊聞,為耆舊傳二卷,附列女傳一卷,所以賡揚前烈,誘迪方來,……餘之志也”。請注意,他不是從“志乘”中獲得,而是“旁羅載籍”所致,他是這樣的有心,這樣的用心!對祖國文化、對家鄉人文,那種摯愛之情,那種負責精神,是那樣的深切與高遠,令人肅然起敬。


    《李素伯文集》附錄的末,是《讀書筆記輯存》,凡二十四則。涉及詩文語句,典則故事,文物雜項,古今人物,遺詩巧對,……今隻舉第二十四則《惆悵錄》,凡一百五十六字,所引書有《王氏譜》《衛玠別傳》《漢書》《世說新語》《晉書》及桓譚的《新論》,其如此用心,能不成為大家嗎?


    我們從他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把古時經典似乎已經盡皆讀遍,於是他把眼光轉向近代的聖哲。剛纔舉其“集龔詩”九首,集中還有“集龔”的《綺懷十絕句》,可見對這位近代進取的大詩人龔自珍詩研讀的深入。他還有《讀散原精舍詩有作》,那是讀了陳三立的《散原精舍詩文集》後所做;又有《讀海藏樓詩有作》,那是讀了鄭孝胥詩集後所做;我還發現他的詩文中的許許多多素……他就是這樣用心地搜羅吮吸古今學養的。


    李素伯的文思是十分精深思辨的,在其十八歲那年,有《字質庵說》一文,那是對自己的自取字“質庵”的解釋,詮釋自己為什麼取“質”,論說“文”與“質”的關繫。文質之爭,是古代學人的傳統論題,著名的哲學命題。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繫,同時也具有文華和質樸的含義。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提出了“文附質”“質持文”,文質並茂、互為依存的觀點。李素伯取“質”為字,體現出他對“文質”關繫的看法,認為“質”在“文質”中的主導地位,潛意識地表露出他固本求質、不尚浮華的品格,——當然,他不排除本“真”中之“善美”,此以其所留文集為證。由此可知,李素伯對傳統文化的崇尚以及獨立思考。——那時,他纔十八虛歲。


    還須一說的是,李素伯的文章中,屢屢引用日本及西方學者的論著,還翻譯了歐洲小說《新車》,這足以證明李素伯善於廣泛吸取先進文化,可以看出他所以有廣闊高遠的學術視野。


    李素伯有這樣的天賦,立有這樣的志向,又那樣的勤奮,思辨是這樣的縝密,他取得這樣的成就,就不難理解了。


    行文至此,使我想起了他同時代的兩位蜚聲學壇的同鄉,住在他老家二三十裡遠的海門三陽鎮的陸侃如(1903—1978)與海門湯家鎮的卞之琳(1910—2000)。陸、卞兩人是創作與研學兼顧的,卞則初以創作聞名,而陸後以研學譽世。李素伯創作之業績,約略如卞之琳;而治學之成就,約略如陸侃如。倘天假其年,必能兼陸、卞之長,而譽滿當代,光耀史乘。


    可惜,天妒英纔。李素伯不到三十歲,就英年早逝了!這是何等的痛惜與遺憾!李素伯是啟東“地靈”生長出的“人傑”,李素伯是啟東的驕傲。我們紀念李素伯先生,更要研究李素伯先生,傳承李素伯先生。我們應當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的文化。留給人們,留給歷史。


     


    徐乃為


    2021年3月1日於南通霄泉齋


     


     

    在線試讀
    《書報春秋》
    ——《小品文研究》李素伯編,新中國書局出版

    棠 臣

    書分五編,但是可以綜括起來分作兩部。部是“小品文概論”或“小品文作法”一類的東西。內容也就是“隻是就自己(編者自稱)所知道的,以及別人說的話,掇拾起來排列著”,並沒有多少新穎特異的處在——這類的著述,本就不會有什麼新穎特異的。但是編者加以整理,整理得有條理,很清爽,看起來不會使人沉悶,這便是編者的匠心了。類此的書,近來也還有幾部;相形之下,不無遜色。
    第二部是“中國現代小品文作家與作品”,分上下編。上編是“大家所熟知的幾個已有相當成就的小品散文作家”,“隨便的排列著”有周作人、魯迅、俞平伯、徐志摩、落華生、冰心、綠漪、陳學昭等九位。下編是幾位“作品雖不多而也曾寫過些小品文字的,或以他種創作見稱於世而以小品隨筆一類文字為其餘事的;但零珠碎玉,別有精彩”的作家,“想到就寫,並無軒輊於其間”地介紹了葉紹鈞、郭沫若、鐘敬文、王世穎、徐蔚南、孫福熙、鄭振鐸、豐子愷、繆崇群等九位。一共十八位。這裡的內容,也還是“隻是就自己知道的,以及別人說的話,掇拾起來排列著”的,排列得當然也還是有道理,很清爽,看起來不會使人沉悶。
    使我想說幾句話的,是第二部的人選問題。人選的去取,至少是編者自己的主張,所以這一點他應該負責。編者自己說過:“遺珠想來是不免的。”我看的確是“遺珠”了。其實“遺珠”這問題,對於本書的價值,倒並不算怎樣嚴重;就是對於被遺者,也毫無關繫。何以故?因為本書原不是什麼《小品文品》,像鐘嶸的《詩品》那樣的著作;其實就是《詩品》的品評,對於作家自身,又有什麼關繫呢?我不過是想借此機會,談一談研究當代文學的人所遇到的魔障,而這些魔障又是如何地難以克制而已。

    《書報春秋》


    ——《小品文研究》李素伯編,新中國書局出版


     


    棠 臣


     


    書分五編,但是可以綜括起來分作兩部。部是“小品文概論”或“小品文作法”一類的東西。內容也就是“隻是就自己(編者自稱)所知道的,以及別人說的話,掇拾起來排列著”,並沒有多少新穎特異的處在——這類的著述,本就不會有什麼新穎特異的。但是編者加以整理,整理得有條理,很清爽,看起來不會使人沉悶,這便是編者的匠心了。類此的書,近來也還有幾部;相形之下,不無遜色。


    第二部是“中國現代小品文作家與作品”,分上下編。上編是“大家所熟知的幾個已有相當成就的小品散文作家”,“隨便的排列著”有周作人、魯迅、俞平伯、徐志摩、落華生、冰心、綠漪、陳學昭等九位。下編是幾位“作品雖不多而也曾寫過些小品文字的,或以他種創作見稱於世而以小品隨筆一類文字為其餘事的;但零珠碎玉,別有精彩”的作家,“想到就寫,並無軒輊於其間”地介紹了葉紹鈞、郭沫若、鐘敬文、王世穎、徐蔚南、孫福熙、鄭振鐸、豐子愷、繆崇群等九位。一共十八位。這裡的內容,也還是“隻是就自己知道的,以及別人說的話,掇拾起來排列著”的,排列得當然也還是有道理,很清爽,看起來不會使人沉悶。


    使我想說幾句話的,是第二部的人選問題。人選的去取,至少是編者自己的主張,所以這一點他應該負責。編者自己說過:“遺珠想來是不免的。”我看的確是“遺珠”了。其實“遺珠”這問題,對於本書的價值,倒並不算怎樣嚴重;就是對於被遺者,也毫無關繫。何以故?因為本書原不是什麼《小品文品》,像鐘嶸的《詩品》那樣的著作;其實就是《詩品》的品評,對於作家自身,又有什麼關繫呢?我不過是想借此機會,談一談研究當代文學的人所遇到的魔障,而這些魔障又是如何地難以克制而已。


    重魔障,是研究者自己主觀的好惡。當代的文學,好像一堆沾泥夾土的金沙,沒有經過時代的洗汰,研究者就得負起這披沙揀金的全部責任。然而這工作談何容易!一個人的主觀的標準,那是未必靠得住的。因此真正的金沙,有時就得遭“遺珠”之阨。第二重魔障,是作家的相互推許,這在作家們自身說起來,實際也還是主觀的好惡在作祟,也許不是有心的標榜。可是這對於研究者確是外來的一重魔障,內魔與外魔來一套裡應外合,更叫人招架不住了。本書第二部在人選方面有“遺珠”之憾的根由,就因為編者未能克制這兩重魔障。


    我從本書部裡面,可以看出編者對於小品文的觀念是:用精確的觀察,豐富的想像,生動的感覺,微妙的情緒,將事物的細小處,渲染潤飾,使之富有閑情逸趣,而用有澀味與簡單味的雅致的俗語文寫出來的散文。這樣的觀念,我疑心是“小品”兩個字的暗示。編者這種觀念,從他的理論看起來固很明顯;即從其所選錄的作品和舉示的例證,也可以推論出來的。於是,西滢的“閑話”不獲入選了。其實西滢的“閑話”若照編者所引的,廚川白村說明小品文的那一段:


     


    如果是鼕天,便坐在暖爐旁邊的安樂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香茗,隨隨便便,和好友任心閑話,將這些話照樣地移在紙上的東西,就是Essay。興之所至,也說些以不至於頭痛為度的道理。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罷。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憤)。所談的題目,天下國家的大事不待言,還有市井的瑣事,書籍的批評,相識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過去的追懷,想到什麼就縱談什麼,而托於即興之筆者,是這一類的文章。


     


    並沒有什麼不合,就是和魯迅先生的雜感《熱風》《華蓋》諸集,也都是一類的文章。然而不獨不能入上編之選,並不能在下編裡得一介紹的地位,這是很難了解的。


    下編裡介紹過孫福熙,孫先生的《山野掇拾》《歸航》《北京乎》諸作,我是看過的,的確是衝淡飄逸。但是他有位老兄——伏園先生——似乎也有些遊記雜記之類的作品,按附傳之例,至少也應該順便提一下,然而未也。這也許因為主觀的標準不同,所以去取之間,亦有互異。然而有一位新起作家——梁遇春先生——也絕未提及,未免可怪。假如“小品文”就是翻譯的英文Essay的話,那我敢堅持梁著的《春醪集》確乎是小品文,而梁先生確乎是小品文作家。再假如照編者所說:Essay文學,在英國的文壇上,放著特殊的光彩的話;那麼梁先生的散文便應該認作是小品文的正宗,因為他的作品,很明顯的是英國Essay的風格。編者不知看過梁著的《流浪漢》那篇文章沒有,那實在是一篇精心結撰的Essay。梁先生現在是“已經成了古人了”,但是當本書出版的時候,梁先生固依然健在,則其不獲入選也,當然不是什麼著述體例上的關繫了。那麼為什麼緣故呢?大概是由於“新起”二字吧?這是第二重魔障反面的證明。(棠臣)


     


    ——載北平《新月》1932年第4卷第3期《書報春秋》欄,第139—141頁


     


    注:棠臣,即葉公超(1904—1981),原名崇智,字公超,廣東番禺人,著名評論家、外交家、書法家。葉公超在《新月》雜志上發表大量書評,用簡約的文字介紹海內外新出的名著,從出版界到著作家的重要信息等,使讀者及時了解世界文壇的現狀和走向。徐志摩去世後,《新月》陷入困境,葉公超便接了過來。《新月》後6期,由北平新月書社發行。葉公超晚年回憶說:“有趣的是,《新月》停刊前後三四期,除了少數幾位朋友投稿外,所有的文章幾乎全由我一人執筆。在一本刊物裡發表好幾篇文章,自然不便全用葉公超一個名字,因此,用了很多筆名。”(葉公超《我與〈學文〉》載臺北《聯合報》副刊1977年10月16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