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藝術文獻集成:徐有貞集(全2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1854-2688
    【優惠價】
    1159-1680
    【作者】 徐有貞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340750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28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軟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4075025
    作者:徐有貞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

    產品特色

    /

    編輯推薦

    本書是明代前中期政治家、書法家徐有貞的詩文集合編,對於研究徐有貞的文學造詣及思想頗有幫助。

     
    內容簡介

    本書是明代政治家、書法家徐有貞的個人詩文集合編,主要涵蓋了徐有貞生平所著大部分的詩文作品,對於研究徐有貞在詩文方面的造詣及其主要思想頗有幫助。

    作者簡介

    徐有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符玉,號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復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徐有貞善書法,長於行草,傳世作品有《別後帖》書札。其書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勁不凡,撰有《武功集》。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親自指教、提攜,成為“吳門書派”的中堅,在詩文書畫諸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目錄
    前言一
    武功集卷一
    蒙學稿
    君師論
    文武論 前
    文武論 後
    寬猛辯
    言行說
    夢遊賦
    靜齋記
    送翁孟學序
    朱氏昆季字序
    瀋麟字說
    玉山說

    前言一


    武功集卷一


    蒙學稿


    君師論


    文武論 前


    文武論 後


    寬猛辯


    言行說


    夢遊賦


    靜齋記


    送翁孟學序


    朱氏昆季字序


    瀋麟字說


    玉山說


    記林泉靜翫圖詩後


    竹泉山房後記


    跋訥庵清玩卷


    與人觀文書


    制縱論


    諫說


    水仙花賦


    範古九首


    寓興五首


    閑居寫懷四首


    緩歌行


    遠遊篇


    古遊俠行


    羽林孤兒行


    老卒詞


    出自薊北門行


    少年行


    征婦詞


    出塞行


    春日行


    鞠歌行


    行路難


    望海篇


    明月篇


    羽林子五首


    少年樂


    五雜組三首


    自君之出矣


    靜夜思


    長門怨


    金閨夢二首


    裁衣辭


    搗衣詞


    長信秋詞


    擬唐宮行樂詞七首


    車遙遙


    君馬黃


    校獵篇


    結客少年場行


    白頭吟


    白苎辭


    寄衣詞


    北征行


    幽州城邊少年子


    遊子行


    壯士吟


    西山


    海子


    自勉


    登西山頂


    上祭酒胡先生


    南遊篇


    南遊道中寫懷親友


    過揚子江


    客思三首


    滹沱河二首


    思親


    得家書


    遊北山紀事


    題何處士山居圖


    江叟吹篴圖歌


    題圮橋進履圖


    贈隱者


    樵叟


    送鄧道士


    送陳州佐


    周節婦


    中秋書齋翫月寫懷寄同學


    春日登鼓樓


    薊北覽古


    雪中答友


    歲暮


    <有感


    壬寅鼕餘初至吳中諸故老與


    遊石湖上方抵夜還舟宿楓


    橋飲間陳叟季行為之歌音


    甚清壯諸老使餘為詩和之


    因以老字為韻雲


    紀遊


    徐公八馬圖行


    遊王氏林亭留題五首


    遊天平山


    尋呂公山居


    林屋山人


    遊虎丘嘲同遊者


    遊支硎山夜還楓橋乘月復酌


    呈同遊諸君子


    滯雨夜泊相城狄貶村寄陳


    孟賢


    天平山龍口泉


    在吳中久將北還寄親友


    予思北還諸鄉老邀遊湖上


    諸山因留題


    宿虎丘僧院曉起題壁


    虎丘東溪紅梅歌


    予將北歸吳中諸耆舊咸


    以詩文贈行設席寓館酒


    闌懽甚賦以酬之


    送湯景高


    贈王隱君


    送友人


    題歲寒三友圖


    湖山小隱圖


    題四時小景四首


    題畫梅


    題畫蘭


    遣懷


    閑居春興


    鼕日登樓


    秋思


    月夜登樓


    暮鼕偶成二首


    雪中與友人閑行口說


    瓶中梅


    日觀燈回作


    梅花


    早春登海子橋閑眺


    齋居春曉


    觀戰國策有感


    效古贈同志


    和友生言志


    遣興


    讀書偶成


    贈同學


    閑居寫懷春興


    賦得齋居春曉寄同學


    尋高處山君


    訪李逸人


    夏中書墨竹


    友人馬士權亟索吾詩不得


    辭漫吟發笑


    謝瀋司封中寄登科錄


    戲和士權盆池魚二絶


    嚴子陵


    畫池上鷺


    和友人郊居晚興


    池上偶題二首


    送陳山人還吳


    送張逸人還武當山


    戲題鍾離雲房像


    秋山琴興


    送王文魯


    題野渡橫舟圖


    秋日看杏花


    秋晚登臺


    客居


    題張以文漁父圖


    題小李將軍畫


    知章摘蓮圖


    題金文鼎畫二首


    題張叔大所藏畫


    題戴居士水西小隱


    筠村


    湖山勝概圖


    得月樓歌為都彥容題


    題王將軍裕所藏臥虎圖


    題所翁出海龍圖


    題萬玉圖


    武功集卷二


    登瀛稿


    海子橋觀海賦


    居庸關銘


    順天府學射圃記


    濟南重脩伏生祠堂碑


    文淵閣賞雪詩序


    東宮受朝頌


    車駕廵邊頌


    試三農望雪賦


    <功與唐凌煙功臣優


    劣論


    周禮在魯論


    孔子手植檜贊


    擬以戶部尚書兼詹事誥


    戒飭邊將嚴守備璽書


    西域歷書序


    西湖草堂記


    木軒記


    屺思堂記


    贈醫士陸仲文序


    送許明逵序


    送吳叔鏞序


    送陳志行赴潛江知縣序


    送吳大尹還永興詩序


    送顔知縣赴邵武序


    送王憲副序


    送孫孟吉序


    閑趣軒記


    逯怡庵哀辭


    虞子敬哀辭


    洪遂初畫像贊


    題十先生畫像


    題龔聖與瘦馬圖


    跋蔣節婦傳


    進德齋箴振作


    拙庵先生傳


    瞻雲四章


    雲耕辭


    漚屋辭


    初入翰林贈同選諸公


    二首


    中秋和益之文學


    慶成宴


    <西苑賜觀燈應制


    三首


    進賀瑞應龍馬詩


    泰山春雲歌


    假日同賴吉士德受謁文丞


    相祠徐容翁詩


    韻為詩示以和之


    挽劉希哲


    次韻酬餘都指揮斌


    送陸士賢還南兼柬孫孟吉


     


    贈黃將軍大方


    孝節堂


    送徐中行司訓還永嘉


    迎萱堂為連邵陽賦


    奉節思親


    四明宋舍人琰家園雜興六首


    芸香閣


    來青樓


    春風亭


    澄月沼


    竹軒


    梅磵


    題盛子昭畫


    馬行為張御史琪賦琪先廵


    按南直隸復奉使江西至


    是召還出此卷請予賦以


    補之


    丹荔白鷴


    題章御史聰彩繡堂


    荊茂堂


    題明皇觀馬圖三首


    蓬萊春曉圖二首


    題海虞李氏具慶堂二首


    題墨竹二首


    題畫梅二首


    題張士美蒓室


    題尹處士水竹居


    送姜啓洪兄啓吾還臨川


    分題得揚子江


    送俞賓州大雅還任


    西崑群玉為建溪王處士賦


     


    太原書室歌為


    圭作


    題莊周夢蝶圖


    送曲揮僉恂赴鳳陽


    送周參政鋻致事還錢唐


    送李憲副還廣西


    送蘇員外良金從弟還閩


    送周奉化考績還分得


    窗字


    <上舍貞赴濮州司訓


    送孫隱赴廣靈王府教授


    送李御史敬致事還巴西


    贈鄉人


    送珩上人還錢唐報國寺


    送邵道官弟璘還雲南


    寄訊友人南遊不還者


    二首


    次韻答楊希善先生二首


    題孔員外謨所藏四景圖


    四首


    題畫四首


    題半窻風雨竹圖二首


    題王孟端所藏畫二首


    題陳士謙畫二首


    題漁父圖


    探梅圖


    題郭純畫騎驢待渡圖


    題竹林七賢圖


    題張澹古所作枯木竹


    石圖


    寄題金華章氏山翁環秀


    亭歌


    竹雪山房歌為李笙臺賦


    滄洲趣為姚怡雲題畫


    春晩書懷


    述懷


    暑雨休沐城南別墅二首


    秋齋臥疾


    觀河冰初泮


    送王參


    送陶文學得告還浙東分韻


    得未字


    送陳主簿還吳


    送江吉士淵兄瀚還巴渝


    送於霈甥


    文華殿賜對二首


    秋七月望日與友人遊潭柘山


    龍泉寺留題連環韻


    又倒用前韻


    賦得簡所知二首


    感時


    雨中七夕


    夜坐


    題扁舟五湖圖


    題鵪鶉圖二首


    桂花鳥


    檜鶴


    美人月下調琴圖


    貞婦孔氏挽詩


    挽宣郎中嗣宗


    挽瀋學士民則


    送薩廷珪


    送王伯宣


    寄孫征士


    送顧言


    和友人春晩寫懷二首


    贈蔣揮使斌分韻得概字


    宣德甲寅九月甲申送少


    傅東裡楊先生扈從巡


    邊二首


    送少傅建安楊先生扈從廵


    邊二首


    酒後走筆送蕭都指揮華


    武功集卷三


    史館稿


    贈許錬師序


    送德越上人雲峰住持序


    池允齊省齋記


    贈龔職方序


    贈欽天監主簿劉中孚序


    送曲將軍詩序


    送王谷誠序


    貞壽堂詩序


    湧翠軒詩序


    贈李給事中序


    春谷說


    先春堂記


    公餘清趣說


    俞節婦貞節詩卷序


    聯璧堂銘


    客中清趣卷序


    跋劉氏全衝堂卷後


    徐處士挽詩序


    煙波釣客賦


    孝思辭


    養志堂詩


    贈醫士盛文繼序


    段讓字序


    序海虞徐氏家規


    袁德新傳


    簡默堂記


    湖山深處記


    題彭御史教官箴


    送太守況侯述職詩序


    送太守況公述職序


    雙節詩有序


    跋華彥謀友竹卷


    張氏世德堂銘


    敘一簾春色圖序


    記範舜臣承澤卷後


    趙孝子至行錄


    送伊吉士序


    師友集序


    答況太守問芝草書


    又己未春正月十五日再


    復書


    贈太常博士顧惟謹序


    愛日堂記


    送張進士序


    金臺倡和詩序


    題西遊遺稿後


    華峰書舍記


    存誠齋銘


    陳廷瑞字序


    送葉玄圭知呉縣詩序


    送王教諭之建陽序


    送鄭教諭開寧之海門序


    邵仲仁哀辭


    陳氏雙節堂銘並序


    慈節堂銘


    陳介庵誄


    送錢季學赴大寧都司序


    段瓛母施氏挽詩序


    施宗銘挽詩序


    題胡宗伯所著武進學


    記後


    賀楊都督進秩序


    如意堂記


    贈醫士孫氏父子詩序


    送太學生丁振詩序


    題武侯像並出師表


    故翰林編修林君行狀


    武功集卷四


    史館稿


    江鄉歸趣詩序


    雪舫齋記


    胡母鄭氏挽詩序


    送道士張碧虛赴常州玄妙


    觀住持序


    恭儉齋說


    昭忠詩卷序


    肄武餘閑詩卷序


    洛河別圖詩序


    梅月雙清圖記


    送羽士邵希先還滇南


    詩序


    送長洲丞邵君宏啟序


    可竹齋辭


    學庵箴


    跋王大參原之慈訓堂卷


    怡怡堂銘並序


    終慕堂詩序


    書恆軒卷後


    李光祿挽詩序


    楊顛道哀辭


    招拙逸詞並序

    前言
    徐有貞(一四○七—一四七二),原名珵,字符玉,吳縣(今蘇州)長洲鳳凰鄉吉祥裡人。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土木堡之變爆發,徐有貞倡議都城遷南京而遭致朝野非議,隨之在正統、景泰年間仕途蹭蹬,在大學士陳循授意下改「珵」作「有貞」。據明雷禮《國朝列卿紀》卷十「徐有貞」條載:「(景泰)二年,(徐)珵因屢薦不允,一日為陳循推命,侑以玉帶曰:『推先生命,玉帶至矣,故敢以獻。』循受之,乃教珵曰:『汝當更名,毋使內家習知也。』即更名。」可知,徐有貞更名當在景泰二年(一四五一)。
    由吳寬《耕隱翁墓表》與《天全先生徐公行狀》知,徐有貞曾祖徐文貞、祖徐子復、父徐孟聲均不顯仕宦;其有兄弟三人,排行第二。長兄為松庵府君,名字不詳;三弟徐有賢,字符僅,因父母早喪,放棄科試,專力於農商,苦心經營而家業豐贍。
    徐有貞自幼便秀異穎脫,十二三歲入小學,熟諳古文辭,秀出班行。轉從名儒吳訥問學,後經由吳訥推薦,從國子祭酒胡儼受舉子業。吳訥精通小學、文史、刑法之學,胡儼擅長天文、地理、律歷、醫卜之學,這對徐有貞立足儒業、涉獵博通的治學特點具有直接影響。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徐有貞中順天府鄉試。按,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九「宣德癸丑科」錄「徐有貞武功集八卷」,注:「榜名珵,字符玉,宛平籍,吳縣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可知,徐有貞當為占籍宛平而中式。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徐有貞進士及第,選為翰林庶吉士,因對策卓異而授史館編修。

    徐有貞(一四○七—一四七二),原名珵,字符玉,吳縣(今蘇州)長洲鳳凰鄉吉祥裡人。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土木堡之變爆發,徐有貞倡議都城遷南京而遭致朝野非議,隨之在正統、景泰年間仕途蹭蹬,在大學士陳循授意下改「珵」作「有貞」。據明雷禮《國朝列卿紀》卷十「徐有貞」條載:「(景泰)二年,(徐)珵因屢薦不允,一日為陳循推命,侑以玉帶曰:『推先生命,玉帶至矣,故敢以獻。』循受之,乃教珵曰:『汝當更名,毋使內家習知也。』即更名。」可知,徐有貞更名當在景泰二年(一四五一)。


    由吳寬《耕隱翁墓表》與《天全先生徐公行狀》知,徐有貞曾祖徐文貞、祖徐子復、父徐孟聲均不顯仕宦;其有兄弟三人,排行第二。長兄為松庵府君,名字不詳;三弟徐有賢,字符僅,因父母早喪,放棄科試,專力於農商,苦心經營而家業豐贍。


    徐有貞自幼便秀異穎脫,十二三歲入小學,熟諳古文辭,秀出班行。轉從名儒吳訥問學,後經由吳訥推薦,從國子祭酒胡儼受舉子業。吳訥精通小學、文史、刑法之學,胡儼擅長天文、地理、律歷、醫卜之學,這對徐有貞立足儒業、涉獵博通的治學特點具有直接影響。宣德七年(一四三二),徐有貞中順天府鄉試。按,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九「宣德癸丑科」錄「徐有貞武功集八卷」,注:「榜名珵,字符玉,宛平籍,吳縣人。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封武功伯。」可知,徐有貞當為占籍宛平而中式。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徐有貞進士及第,選為翰林庶吉士,因對策卓異而授史館編修。


    正統初,徐有貞與修《宣宗實錄》、《玉牒》,遷為經筵侍講。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率部反叛,英宗輕率親征,同年八月被俘於土木堡。於謙主持軍政,派遣文臣以監察御使身份分守各地,並組織當地軍民勤王。徐有貞被委派至河南,先綏撫治所彰德的山中流民數萬人,對其加以軍事訓練,以作勤王之用;又於湯陰祭祀嶽飛墓,為之建立祠堂,撰制《精忠廟碑》,以激發當地軍民勤王的士氣。也先敗退後,由於郕王朱祁鈺已在英宗被俘期間登基,是為景帝,英宗遂遜位,為太上皇。隨之,徐有貞召還,治績為分遣各地文臣之首。


    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徐有貞升為春坊諭德。當時黃河至山東沙灣段決堤,漕運不通,為患多年。景泰四年(一四五三)十月十一日,商輅以徐有貞熟知水利,薦舉其為都察院右僉事都御史,使赴山東治理水患。到達張秋後,徐有貞廣泛巡訪民情,親自勘察水患區的徑流分布及其源流走向,制定了詳密的治水方案。鋻於此前多年治水兵民已疲敝不堪,他分批漸次遣返勞工回家,與之約定來年開工日期,以使之得到充分休整。經過近兩年的治理,徐有貞除修築堤壩抗洪防災外,主要疏浚由張秋金隄至濮陽泊、博陵陂、沙河、東西影塘、白嶺灣、竹口蓮花池、大瀦潭等水道,以聯通黃河自範濮、澶淵、河沁而來的水路,其將所築之渠命名為「通濟渠」,並建立「通源閘」八道,以調節水勢。經其疏導,黃河之水由沙灣改行距其十二裡的張秋,自此與臨清、濟寧的水路貫通,漕運也得以恢復,並惠及兩岸農田灌溉。治水期間,徐有貞還拜祭曲阜、鄒嶧的孔孟祠堂,治水功成,徐有貞返朝,上書恢復並擴大孔孟祠堂多被侵占的祭田,並分配佃戶耕種,以供日常祭祀之需。徐有貞後於景泰六年(一四五五)撰制《大明賜復顔孟廟田之碑》,以旌揚孔教。


    景泰八年(一四五七)正月,景帝染病,罷朝數日。正月十一日,已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徐有貞與左都御史蕭維禎開始謀劃冊立皇儲之事,召集石亨、張輗、張軏、於謙、王文、胡濙、楊善以及文武群僚等於左掖門商議封事起草事宜。十三日,景帝傳旨禁止討論立儲,聲稱十七日將早朝。同日,群臣聯名請求立儲。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石亨等人則意圖輔助英宗復闢,經過多日密謀,十七日,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石亨等人借口邊事緊急,征調城外軍馬三千多人入宮,全城戒嚴,當夜起事。徐有貞等人擁立英宗即位,以迎立襄王朱瞻墡的罪名逮捕於謙、王文、陳循、蕭鎡、商輅、俞士悅、江淵、範廣、王誠、舒良、王勤、張玉等人。英宗本欲原宥於謙,徐有貞堅稱「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終以「雖無顯跡,意有之」(清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五「南宮復闢」)為據,將於謙、王文等人棄市。英宗復闢後,徐有貞官拜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爵武功伯,恩祿榮顯,位極人臣。然而,其一手制造的於謙等人冤獄亦引起朝野側目,是為其政治生涯的一大污點。



    天順四年(一四六○年),石亨罷免,坐其姪石彪謀反被賜死;次年,曹吉祥意圖篡廢而被誅。徐有貞歸鄉後,慶幸幾經危難而終得保全,因自號「天全翁」。徐有貞當時隻有五十餘歲,「負其材,謂上思我必且召,而上竟弗召也」。(明王世貞撰《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卷八十八 「文部·史傳·徐有貞」條年(一四六五年),憲宗朱見深僅賜其章服,朝中更無為其推轂者。徐有貞亦自知飽受是非公義的詬病而難被敘用,於是放情山水,與祝顥、劉鈺、瀋周、夏昶、杜瓊、施堯卿、陳孟賢、陳孟英、劉廣洋等致仕鄉賢組成詩社,「登臨山水為適,不駕官船,惟服巾野服而已。所至名山盛境賦詠,竟日忘倦,或填詞曲以侑觴」。(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下)徐有貞家境優渥,其晚年手札中就不乏「田事、租事及放米事」,(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續錄》明名人尺牘冊」)這也是其恣情遊衍的基礎。成化八年(一四七二)七月十五日,徐有貞病卒,享年六十六歲。


    徐有貞一生學以致用卻頗雑陰陽方技,斥逐閹宦又黨同伐異,摽榜忠義而投機儌寵,立志廊廟復寄意山林,一如王世貞所言:「辱以榮伏,毀繇名致。瑕瑜千載,矛盾一世。」(《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卷一百四十六「文部·徐有貞像贊」)王氏之說,洵為的論。


     


    徐有貞政治人格思想的核心,一言以蔽之,即為「真儒」二字。其《文武前論》說:「予固學儒者也,懼無以自靖,且欲得吾儒者之舉,真儒也。」《文武後論》亦說:「吾之所謂儒者,蓋真儒也。腐儒非儒,又烏足道耶?故曰:欲得天下之全纔,必得真儒而後可。」徐有貞的「真儒」理想具有文武合用、兼濟天下的強烈指向,黃帝、堯、舜、禹、湯、文、武、風後、力牧、臯陶、伯益、伊尹、萊朱師、尚父、周公旦、孔子、範仲淹等古今聖王賢者則是其崇奉的「真儒」楷模。他認為經術為儒者立身之本,研習經業則須以經濟天下、建立功業為目標,有了功業自然就有名利,而不是相反。其《嘉定縣儒學科第題名記》說:「維夫經術,所以經濟天下之具也。士必用乎經術而後經濟乎天下,譬則梓人之必用乎規矩,而後可以經營乎宮室也。宮室完而功歸乎梓人,天下治,功歸乎士。功之所在,名之所在也。」因此,徐有貞更看重惠及後世的不朽之名,而非榮耀當時、死後無聞的一時之名,其《蘇州府儒學鄉貢題名記》就說:「夫惟不以一時之名為名而以萬世之名為名者,其庶幾乎所謂豪傑之士哉!是故叔孫氏之論三不朽,惟立德、立功、立言而已。孟軻氏之論大丈夫,惟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而已。」他反對將「儒」片面的理解為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學者,在其看來這隻是「腐儒」;他也反對將文、武兩種本來在古今聖王賢者身上合二為一的屬性剝裂開來的世俗之見,所謂「今也文不知武,武不知文。天下之人各尚其所好以自傳於二者之習,呻吟呫哔、詡詡弄筆者,則自謂之文;跳梁搏攫、蹶蹶而馳者,則自謂之武。彼為是者,固可笑矣。而所謂儒者,又徒矻矻自守於章句之末而不復識其所謂文、武者焉在。問之,則反以為此非我所學」。(《文武前論》)正因如此,徐有貞在任史館編修期間,專攻天官、地理、考古、軍旅、刑獄、水利等實用之學,自稱:「使朝廷一日有事用我輩,吾恐學之已無及矣。」(吳寬《天全先生徐公行狀》)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前,他就居安思危,預見西北邊患的嚴峻性,上奏《條議五事疏》、《戰備五事》等數千言要求加強邊防軍備,受到英宗嘉獎。「奪門之變」成功後,身兼兵部尚書與翰林院學士的徐有貞自撰《鐵券文》說:「若夫定策以安宗社,代言而贊皇猷,自古為難,於斯乃得。眷惟文武之全纔,宜典鈞樞之重任。……纔堪華國,道足經邦。資弘毅而秉忠純,貫天人而通今古。」(明祝允明《成化間蘇材小纂》「簪纓纂一·武功徐公」)盡管上述多為自我誇耀之辭,一定程度上也印証了他文武兼濟、名動天下的追求。


    徐有貞的「真儒」思想具有「純儒」、「文儒」、「武儒」、「醫儒」、「儒吏」、占卜之儒、「仙儒」等外延,其顯然將「儒」視作函納眾有的極高的道德範域,且往往借化外延,闡發其對於「真儒」活潑多樣、濟世致用的理解。


    徐有貞將董仲舒作為「純儒」的典型,其《正誼齋記》說:「以仲舒自擬者,擬乎其儒之純也。儒之儒純者,學乎道,行乎誼,體乎心,用乎事。內以正己,外以正物,上以正君,下以正民。小行而小正焉,大行而大正焉。」由之可見他對漢儒表裡如一、內外兼修、正君化民的崇奉。不過,宋儒對徐有貞的影響也很大。其《〈濂溪遺芬圖〉為周綱文敘題》自稱:「嗟予生晩學且迂,每懷濂洛諸先儒。雖然不獲與親炙,平昔所事皆其書。朝來方讀《易》通罷,默坐還觀《太極圖》。……興來長誦《愛蓮說》,浩氣直與神明俱。」上述是對周敦頤的贊譽。二程、楊時也是徐有貞欽奉的儒者,其《無錫學先賢祠記》說:「夫文運之所在,即天運之所在。初,二程之學乎周子也,宋運方盛於北,吾道亦從而北。及楊氏之學乎程子也,宋運將徂於南,吾道亦從而南。此其所關繫也大矣,豈偶然哉?自龜山傳之豫章羅氏,豫章傳之延平李氏,延平傳之考亭朱子,考亭因是而集大成,則斯道之有傳於今也,實自龜山始。揆其始,雖天下之學祠焉可也,獨錫山哉?」正因受到宋代理學的影響,徐有貞強調「心法」在宗經求聖過程中的重要性,其《君師論》說:「夫堯舜誠有君師之道德而能盡其任與責者也,而傳之又有心法在焉。何謂心法?《書》所謂『精一執中』是也。堯傳之舜,舜傳之禹,湯、文、武繼而傳之。夫所以三代繼王而同一揆者,無他,以此也。故曰:得聖人之法者,則有聖人之道矣。有聖人之道者,則有聖人之德矣。有聖人之道德者,則亦有聖人之功業矣。」他甚至還用二程「心虛應物」來融通莊子「虛白」之說,其《虛白說》雲:「吾以求之吾儒之說,抑猶有其至者焉。洛程氏有雲:『心兮本虛,應物無跡。』非虛白之謂乎?且其虛也,有誠以本之;其白也,有敬以主之。誠以本之,故靜亦虛也,動亦虛也;敬以主之,故靜亦白也,動亦白也。所謂誠立明通,而賢人、聖人之所以為賢人、聖人,亦不外此。然則,其為虛白也不亦至哉?」由上不難看出,濂溪、伊洛之學實為徐有貞道德本體論的重要基石。


    徐有貞首推的「文儒」當為子遊。其《常熟縣學興修記》說:「夫言遊氏天下儒學之先哲,而常熟之鄉先生也。其於孔門以文學為稱首,而其言學必曰道、曰本、曰禮樂之原,及其行事見於魯論、漢紀彰彰焉。然則其為學也,豈徒文哉?蓋子遊之學之道,仲尼之學之道也;仲尼之學之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學之道也。學惟其道,雖窮而在下可樂也;學非其道,雖達而在上可恥也。古如是,今亦如是。不如是,不足以言學。」可見,他並不簡單肯定子遊在孔門十哲中「以文學為稱首」的地位,而是沿用宋儒道統意識,將子遊置於文、武、周、孔之道的承啟發揚的軌跡中,突出子遊「文學」中對「道」、「本」、「禮樂之原」的皈依與闡發,這基本也是徐有貞評價當世「文儒」的根本標準。其《明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思庵吳公神道碑》評價吳訥說:「為人端重純明,履方居約,不以窮達易所守。其學務遵儒先,闡經訓,以淑人心、正士習,故凡為文章,鑿鑿焉,斷斷焉,根據義理,有裨世教,不徒作也。」上述即從宗經為文之本的角度評價吳訥。


    「武儒」多為徐有貞津津樂道。其《李光祿挽詩序》稱道李雲慶「慶平生磊落多奇,雖為儒家子而獨喜譚武事。居常忼慨,以功名自許」的豪氣;其《孫建陽挽詩序》則認為孫源雖為懷遠將軍同知建陽衛事的武職,卻「為人恂恂謹厚類儒生,動循矩度,其廉潔之操,得之天質」;其《王武德墓表》更贊許武德將軍王璟「武弁之士而躬儒紳之行」。上述亦是其《文武前、後論》文武兼濟觀念的延伸。


    「醫儒」是徐有貞詩文中頌揚的一大主題。其《徐以純挽詩序》贊許徐以純「資淑善而好修為,於父母隆孝敬,於昆仲篤友愛,於朋友信義交致,於鄉人賢與長者,禮之無失,又能世其家之醫學而進學乎儒」;《錢氏生幼堂記》稱道錢伯康醫術醫心:「進乎吾儒之道矣,醫雲乎哉?」《盛芝岩壽詩序》稱道吳中盛氏「自其中葉以儒為醫」的家風,尤其稱許「(盛)芝岩獨好儒術,又旁通堪輿家言,不專於為醫」。《陸仲文墓志銘》贊陸尹「其行則儒,其名則醫」,稱道其「見忠義奮發者,輒躍躍嘆慕,願從其遊;於憸邪誤國者,則切齒怒罵,若父兄之讐恨不手僇其人。至與人議論,動必援古折今,辯是非曲直,不苟依阿」。他還從醫理與儒理之間尋求二者的共通性,以闡發醫心、醫術的道德內涵。其《淡庵序說》說:「近世丹溪朱延修氏之為醫也,其學上溯軒、岐,下演長沙、易水、東垣。集諸家之善而去其末,其嘗著《格致餘論》等書,獨以淡為用藥之本,而養生、濟生。即其所言,求其所知,蓋與吾儒合也,是以吾儒與之。……擴而充之,由夫醫之道而求吾儒之道。於凡養心、養德,濟世安人之事,皆有以得其所以然之理。」這就將醫家用藥之「淡」的醫術提升到儒者內修涵養的層次。他還關注醫術的社會政治價值。其《贈太醫院使蔣君主善序》稱道蔣主善之父「以儒醫之道事仁宗於東宮」,並強調御醫有助治化的功能說:「夫太醫之官,視百執事尤難其人。百執事之官各有司存,不能相通,故諫諍之臣常以嚴見憚而不得朝夕左右,暬御之臣常以親見狎而不能有所匡救。故既親且嚴,惟醫職為然。蓋其出入禁近,保和聖躬,諫臣所不得至之地,而得至之暬御所不得言之事而得言之,此其人之得失而為損益豈小小哉?……起居服食而必謹必戒,而後政事可得而修、治功可得而成也,然則君之績豈出百執事之下耶?」可見,徐有貞並非一般的肯定醫者救死扶傷的作用,而將其提高到治國經邦的高度來看待,這與視醫卜為賤業的世俗之見大相徑庭。


    徐有貞對「儒吏」不乏贊詞。其《仰大理壽藏記》稱道仰宗泰「學明經術」,又不肯趨附閹宦說:「正統癸亥,權奸方竊政柄而弄之於內。既殺忠臣以杜天下之口,乃益為峻法以鉗制人,毒及無辜弗恤也。時諸輔政大臣暨內外百司之長率奔走其門,雖有號君子者,亦不免屈節毀操以求容。至其小人,則遂奴事之,甚而呼之為翁父、藉聲勢以作奸者,不可指數。其初度諸公卿皆至為壽,而大理獨否。」上述頗有惺惺相惜之意。《明故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思庵吳公神道碑》稱道吳訥雖以擅長醫術被舉薦,而不願「舍儒從醫」,後為監察御史,「執法體剛而用正,侃侃之言,卓卓之行,論者謂其得大臣體」。《吳樂清墓銘》贊賞吳瓊:「在宣德、正統間,屢書民情、吏病數十事,事多施行。其言剴切而通傳於天下。國家之利病皆有所達明,非獨一邑而已。世為儒吏,兼優稱之。其守以清慎,勤為之主,而臨民以公寬,惟是獲乎上下而無疵議。」上述均表彰了諸家秉守儒家操守,又剛直不阿、政績突顯的特點。


    徐有貞偏好陰陽學,對兼具儒行的占卜之士與方外之士也不吝贊譽。《袁德新傳》贊許袁德新「其學於陰陽、醫藥靡所不通」、「賣卜自給,卜輙奇中,人有大疑,不遠千裡趨叩之」的學品,又激賞其「為人卜,每依於禮,其不以義叩者,輙拒之」的品格。他不斷旌表兼宗儒術的方外之士,如《贈許錬師序》稱道道士許拱明儒道合一說:「餘所見許錬師拱明者,獨異於衆也。其心專慤而寡欲,其行潔廉而無累,以其所學之言自治其身,而不以言於人。視物利之過乎前者,澹然而無所干焉,蓋老氏之良也。…… 彼不背老氏,而肯背孔氏哉?」《楊顛道哀辭》稱楊子恭雖為道士,實為至孝之儒者,贊其「繄夫子之高潔兮,與古人其同心。…… 冠黃冠兮衣羽衣,矢終養乎慈闈。…… 羌時俗之固陋兮,謂夫子其為顛。樂受之而無尤兮,聊托跡乎神仙」。《送張履信南還詩序》為京城狂士張履信而作,後者雖「去為黃冠師,彷徨山澤間,以求仙為事」,卻有「少而學乎儒,為親而廢業,違軒冕之願,從力役之勤而無幾微怨嗟之言色」的義舉。《福濟觀新建祠宇記》稱道道士郭宗衡所論:「吾師吾道之所寳者三,慈也,儉也,清淨也,是吾教所宜然也。今吾徒從事於斯,其必寳吾之清凈以養吾之真,寳吾之儉以養吾之身,寳吾之慈以養吾之人,庶乎其可耳。吾又聞之,儒之君子,民生於三,事之如一,是世教所宜然也」,認為其言「為言幾乎義理者」。徐有貞晚年傾心於仙道之思,並將儒家與道家彙通融合,提倡「仙儒」人格。他不僅稱道友人為「仙儒」,如「吾聞古有列仙儒,觀之章翁乃不虛」(《寄題金華章氏山翁環秀亭歌》)、「退庵老人列仙儒,一登仕籍即隱居」(《賦得枌榆壽周玉成八十》)等;他還在《滿庭芳·雨後遊天平諸峰》下闋自詡:「道是神仙,神仙來也,不道是個老儒生。」又在《十丈蓮賦》中大力渲染「若之仙似儒非儒,吾之儒似仙非仙者」、「庸詎知仙之不為儒,儒之不為仙乎?」的幻妙之境。


    總之,徐有貞的「真儒」而駁雜,其在將儒者身份不斷泛化理解的同時,也架空了儒者品格的應有之諦。尤其他偏好陰陽、占卜之學,其所謂占卜之儒及「仙儒」動搖了儒者不言怪力亂神與「未知生焉知死」的理論底線,從而使其價值體繫中注入了僥幸投機、妄度冒進甚而競逐名利以排除異己的危險因素,故而王世貞評價說:「武功之占候奇矣,其事再驗,一不驗,幾遂悞國,世之所謂不祥人也耶?」(《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卷八十八「文部·史傳·徐有貞」)四庫館臣亦尖鋭的指出:「(徐有貞)干略本長,聞見尤富,其文雖多參縱橫之學而逸氣坌湧,博辨不窮,謂之不醇,則可;謂非奇纔,則不可。錄存其集,猶襍家之錄《鬼谷子》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十八「集部六·別集類五·武功集」)這正是徐有貞標榜「真儒」而迷失「真儒」的根本所在。


    徐有貞具有一定的文學成就。明史鋻《謁徐武功墓》稱其「文名推獨步,相業沮垂成」,韓雍也說「天全公歷事累朝,文翰相業,獨步一時」(《襄毅文集》卷十二《跋錢允言遊山詩卷》)。不過,徐有貞詩歌多應酬之作,數量不少,佳作罕見,較可代表者如《雪湖賞梅》,俞弁贊其「雋逸可誦」(《逸老堂詩話》卷下);《羽林子》二首,朱彝尊《明詩綜》稱其「出自右丞」,四庫館臣則認為「語亦平平,僅具唐人之貌」(《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武功集提要」)。除詩歌外,徐有貞的詞作也具有一定的水平,其《水龍吟》就曾「膾炙人口,盛傳於世」(《逸老堂詩話》卷下)。吳寬對其詞作推崇備至說:「長短句莫盛於宋人,若吾鄉天全翁其庶幾者也。翁自賜還後,放情山水,有所感嘆不平之意,悉於詞發之。既沒,而前輩風流文采寥寥乎不可見已。」(《匏庵家藏集》卷六《跋天全翁詞翰後》)王世貞也說:「天全翁自金齒還吳十餘年,多遊吳中諸山水,醉後輒作小詞,獻、辛稼軒家語,風流自賞。詞成,輒復為故人書之。」(《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文部·天全翁卷」)不過,徐有貞自入仕之初,就不屑以文名自立,吳寬《天全先生徐公行狀》說:「公之入翰林也,一時前輩若楊文貞、文敏諸公皆雅知公名而器重之,而公不屑以文名也,益欲為有用之學。」正因如此,徐有貞更以經世致用為鮮明特色的文章撰制見長。萬安評價說:「若武功伯徐公有貞,平生立朝大節,持危扶顛,廷臣無岀其右。負其豪氣,志在行其所學,真所謂間世之纔而用世之文也。」(《吳都文粹續集》卷五十六 萬安《武功伯徐先生文集序》)四庫館臣亦說:「其干略本長,見聞亦博,故其文奇氣坌湧而學問復足以濟其辯。集中如《文武論》、《制縱論》及《題武侯像出師表》諸篇多雜縱橫之說,學術之不醇,於是可見,纔氣之不可及,亦於是可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武功集提要」)上述之論均正中肯綮。


     


     


     


     


     


     

    在線試讀

    君師論
    天下何治?有君矣。天下何教?有師矣。天下何君師?王天下者任天下之君師矣。夫天之降斯民也,能生之而不能治之,故作之君以治之;能性之而不能教之,故作之師以教之。君師,天下所宗主而表儀者也。有君師之德而後能盡君師之道,有君師之道而後能盡君師之職,德也其體,而道也其用。體全而用備也,然後天事脩而民生遂,天理明而民心順,而君師之責始塞焉。故曰:一民不安,非治之善也;一民不誼,非教之善也。治教之不善,君師之過也。
    惟昔聖王知其然,於是夙夜孜孜,敬脩其躬,以明其德,凝其道而治教乎天下之民。民之有口腹之嗜也,則養之以牲谷而不使其饑;民之有形體之便也,則被之以布帛而不使其寒;民之有土處之宜也,則營之室廬城郭之固而不使其憂;民之有筋力之施也,則分之井牧工業之均而不使其勞。謹其司牧,厚其撫字,驅其盜賊,除其暴戾,一以去其害而存其利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性也,則篤之以五典之敘;因其有吉兇賓祭之事也,則隆之以五禮之秩;因其有俊乂慈良之美也,則昭之以九德之要;因其有纔技聲文之習也,則進之以六藝之長。遊之學校,章之宅裡,觀之燕射,勸之風歌,一以格其惡而導其善也。《書》雲:「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是之謂已。於戲!是誠知天之生民之德也。
    民之生於天而治教之在己也,是誠知任責之大且重而不敢易之也。然則,後之王者奈之何?負其責而不知求其道也。彼受月直者之為人牧羊豕也,失牧則斥;受束脩者之為人訓子弟也,失訓則逐,而況其大者乎?今夫王者之命於天也,其所受則有四海之富,其所牧而所訓則有億兆之衆,且民之與王固皆人耳。惟以其能治教乎己也,故尊之而為君,仰之而為師。尊之為君,尊之至也;仰之為師,仰之至也。尊之至則其治之亦必至矣,仰之至則其教之亦必至矣。乃或不能治之而反害之,不能教之而反敗之,則是棄天之所命而負人之所尊仰也。斯其為失也,亦甚矣。噫!後之王者奈之何?負其責而不知求其道耶?
    曰:然則,求之奈何?曰:亦求之上古帝王之盛者而已矣。求之上古帝王之盛者,則莫若堯舜也。夫堯舜誠有君師之道德而能盡其任與責者也,而傳之又有心法在焉。何謂心法?《書》所謂「精一執中」是也。堯傳之舜,舜傳之禹,湯、文、武繼而傳之。夫所以三代繼王而同一揆者,無他,以此也。故曰:得聖人之法者,則有聖人之道矣。有聖人之道者,則有聖人之德矣。有聖人之道德者,則亦有聖人之功業矣。於戲!後之王者,有其任而不知其責,不可也;知其責而不求其道,不可也;求其道而不求之堯舜,不可也;求之堯舜而不求之心法,不可也。

     


    君師論


    天下何治?有君矣。天下何教?有師矣。天下何君師?王天下者任天下之君師矣。夫天之降斯民也,能生之而不能治之,故作之君以治之;能性之而不能教之,故作之師以教之。君師,天下所宗主而表儀者也。有君師之德而後能盡君師之道,有君師之道而後能盡君師之職,德也其體,而道也其用。體全而用備也,然後天事脩而民生遂,天理明而民心順,而君師之責始塞焉。故曰:一民不安,非治之善也;一民不誼,非教之善也。治教之不善,君師之過也。


    惟昔聖王知其然,於是夙夜孜孜,敬脩其躬,以明其德,凝其道而治教乎天下之民。民之有口腹之嗜也,則養之以牲谷而不使其饑;民之有形體之便也,則被之以布帛而不使其寒;民之有土處之宜也,則營之室廬城郭之固而不使其憂;民之有筋力之施也,則分之井牧工業之均而不使其勞。謹其司牧,厚其撫字,驅其盜賊,除其暴戾,一以去其害而存其利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性也,則篤之以五典之敘;因其有吉兇賓祭之事也,則隆之以五禮之秩;因其有俊乂慈良之美也,則昭之以九德之要;因其有纔技聲文之習也,則進之以六藝之長。遊之學校,章之宅裡,觀之燕射,勸之風歌,一以格其惡而導其善也。《書》雲:「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是之謂已。於戲!是誠知天之生民之德也。


    民之生於天而治教之在己也,是誠知任責之大且重而不敢易之也。然則,後之王者奈之何?負其責而不知求其道也。彼受月直者之為人牧羊豕也,失牧則斥;受束脩者之為人訓子弟也,失訓則逐,而況其大者乎?今夫王者之命於天也,其所受則有四海之富,其所牧而所訓則有億兆之衆,且民之與王固皆人耳。惟以其能治教乎己也,故尊之而為君,仰之而為師。尊之為君,尊之至也;仰之為師,仰之至也。尊之至則其治之亦必至矣,仰之至則其教之亦必至矣。乃或不能治之而反害之,不能教之而反敗之,則是棄天之所命而負人之所尊仰也。斯其為失也,亦甚矣。噫!後之王者奈之何?負其責而不知求其道耶?


    曰:然則,求之奈何?曰:亦求之上古帝王之盛者而已矣。求之上古帝王之盛者,則莫若堯舜也。夫堯舜誠有君師之道德而能盡其任與責者也,而傳之又有心法在焉。何謂心法?《書》所謂「精一執中」是也。堯傳之舜,舜傳之禹,湯、文、武繼而傳之。夫所以三代繼王而同一揆者,無他,以此也。故曰:得聖人之法者,則有聖人之道矣。有聖人之道者,則有聖人之德矣。有聖人之道德者,則亦有聖人之功業矣。於戲!後之王者,有其任而不知其責,不可也;知其責而不求其道,不可也;求其道而不求之堯舜,不可也;求之堯舜而不求之心法,不可也。


    或曰,夫君師之任固王者有之矣,而王之治教乎民,則有司徒典樂百執事之人在。天人之責,奚獨在於王耶?曰:不然。夫治教之官,則固有其人矣,然孰選而命之乎?是固在王矣。天命王,王命官,王任治教之道,而百官任其事。王任則官任矣,王不任而官任者無之。是故任則王之任也,不任則王之不任也。今舍此而責之彼,則將使後之王者尸其位而廢其道,負其任而忽其責,幾何而不為大亂之道也。於戲!是焉可論君師之道哉!


    文武論 前


    世常以文、武為二事,予甚病之。非予之病之,為天下病之也。為天下病之者何?文、武為二事,則天下無全纔。天下無全纔,則吾道之用闕。吾道之用闕,而天下之事不治。夫文、武皆吾道之用,固儒者之事也。為儒而不備文、武者,不足以為儒。古之聖賢皆儒也,若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暨風後、力牧、臯陶、伯益、伊尹、萊朱師、尚父、周公旦,或為君,或為臣,或治治,或治亂,其所為萬有不同,而其所成則一。使其纔不全,道不備,能然乎?


    昔者夫子定《詩》、《書》,正禮樂,贊《周易》,作《春秋》,而其文燦然以著於萬世。及夫為魯相,誅少正卯,會夾谷,戮萊人,則其武又赫然以威於天下,乃所謂真儒也。古者軍將皆命卿,有事則釋菜於頖,成功則獻馘於頖。出謁於學,入告於學,蓋凡武事而一行之以文,文與武胥用,纔無偏能,道無獨行也。是故益以文、武贊帝之德,詩人以文、武美吉甫之功。春秋之世,趙衰亦以說禮樂,敦《詩》、《書》,舉卻縠而以為將。然則文、武之為儒者事尚矣,而後世乃離而二之,何哉?且古之所謂文,非今之所謂文也。古之所謂武,非今之所謂武也。夫六藝之具,所以徽乎五教、九伐之法,所以經乎七德內脩而後脩外,此治而後治彼,故合而言之,則儒者之事備矣。


    今也文不知武,武不知文,天下之人各尚其所好以自傳於二者之習,呻吟呫哔、詡詡弄筆者,則自謂之文。跳梁搏攫、蹶蹶而馳者,則自謂之武。彼為是者,固可笑矣。而所謂儒者,又徒矻矻自守於章句之末而不復識其所謂文、武者焉在。問之,則反以為此非我所學。故世之人,遂以腐儒目之也,其亦不足以為儒矣。


    嗟乎!天下無全纔,而吾道之用闕,由儒者之事失而然也。雖然,此豈特為儒者之病哉?天下之任在文、武,文、武失而天下之事胥失。求天下之治,得乎哉?治不可得也則亂,亂而欲求其復治,得乎哉?安不得其用,危而欲得其用,又可得乎哉?予故為天下病之甚矣。儒者之不可不事其事也,使儒者而知事其事,文、武之纔萃於厥躬。天下治,則謀謨本朝而萬民以寜;天下亂,則指顧六師而四海以定。以是為儒,不亦偉歟?而不知出此,脫人君之用之,其不負社稷之托而誤天下蒼生者幾希矣。縱令幸免,不亦大可恥哉!


    予固學儒者也,懼無以自靖,且欲得吾儒者之舉真儒也,故論著其事,庶有所警雲。


    文武論 後


    予既為《文武論》,有見而疑焉者曰:「文、武之為二途亦已久矣,子奈何一歸之乎儒?若文之為儒固也,而武之為儒則吾滋惑焉。請聞其說。」


    予乃嘆曰:「嗚呼!文、武之為二途,此予之論所以作也。如其不為二途,而予之論又何為作耶?一歸之儒,為天下論也,豈予之所得為哉?今吾子疑之,以為文、武果二乎?其不得為一乎?則予有說矣。子其以古之聖賢為儒乎?非儒乎?以為非儒,則不可以為儒也。則其所為,足為文、武乎?不足為文、武乎?以為不足為文、武,則不可以為足為文、武也。則其所為,果一乎?果二乎?若黃帝、風後以下,君臣之事業,考諸經史可征矣。吾夫子嘗曰:『我戰則克。』而冉有之言戰,亦曰『聞諸夫子』,則武之為儒也,又何惑之有乎?」


    曰:「子之說則然矣,如今之人,非古之人,何子且使匹夫而為聖賢之事?吾恐其難也。」曰:「奚若此歟?彼非儒者,吾曷言?吾為儒者言之也。夫儒者,固學聖賢事,事非聖賢,奚以學為哉?」


    曰:「子之言則然矣,吾恐儒者之難乎為武也。」曰:「子以為必擊刺鬭爭而為武耶?蓋亦有其事矣。」曰:「然則,吾知子之所謂事者,其亦有孫吳之術歟?」曰:「吾豈徒言是事哉?蓋亦有其本矣。夫和順剛健之德存乎中,英華果鋭之氣發乎外,則所以為仁、義、勇、智,所以為禮、樂、征、伐,於是乎在,乃所謂文、武也。故文、武皆為道之用,若世俗之所謂文、武者,亦有是乎哉?今吾子亟問武,請姑言武事。夫所謂武者,非手執兵而鬭也,非馳馬而矍鑠也,非攘臂掉舌而誑人也,非袖錐挾刃而刺人也,非誦兵符、談戰策空言而動人也。蓋惟勇而不撓,智而不惑,而以之大正於天下。天下之詐欺弗能入也,天下之要害弗能懼也,非九伐之法弗用也,非百夫之良弗任也,非能慮而能成弗謀也,非善始而善終弗為也,非順言正名,非立忠扶義,非能利於天下而除害於百姓弗事也。夫是,故居則為王佐之道,動則為王者之師,而天下莫敵也。古之大儒固以聖之功,後之儒者有能髣髴其意,皆以之立高名大節於當世,抑豈特自善而已哉?國家得安,其治天下之民物得遂其生也。自儒者之失其事,遂分而畀之戰鬬之人而以名為武,彼其為人不出乎古之卒伍之夫,其勇非勇也,其智非智也,不知兵政之謂何而以之為將帥,其所知而為之者,惟搏擊之而已矣,剽掠之而已矣,勝則肆暴,敗則竄降而已矣,敚攘矯處,牟利徇私而已矣,又烏知所謂經國之道、正君之義耶?故其用之而天下之害滋甚,上無所施其仁,下無所蒙其利,至其奸雄之作,則篡其主而虐其民者從而有焉。若然,而望國家之存,民之免於塗炭,幸也非實也。嗚呼!天下之不治,文、武之不得其人,究其所自,蓋儒者之事失而然也。苟欲振之者,必儒者之復事其事也歟?」


    曰:「然則,世俗之所稱謂舉非乎?」曰:「彼所謂文,吾不知其為文也。彼所謂武,吾不知其為武也。彼所謂儒,吾烏知其為儒哉?吾之所謂儒者,蓋真儒也。腐儒非儒,又烏足道耶?故曰:欲得天下之全纔,必得真儒而後可。」


    寬猛辯〔一〕


    或問寬猛之說。曰:「寬猛之說,經未〔二〕之有也,聖人亦未之有也。其起於左氏所傳子産之言乎?經若聖人之言,寬則有之矣,然非猛之比也。其與猛比者,蓋〔三〕自子産始倡其說,而諸子和之。或又假之以為孔子之言者,後之人由是以為為吏者之法。為吏者守之而不失,而遂以為為政之道、治人之術,無踰此者。然,非也。夫為政之道、治人之術,豈徒寬猛而已哉?」


    曰:「然則,人之〔四〕習固矣,為吏者之守久矣,子如非之,則莫若從而道之。今世之為政者,有尚寬者矣,有尚猛者矣,有尚寬猛之中者矣。某也吏,請為擇之。」曰:「固哉,若之請也!之三者,奚擇焉?矧今之為言也與昔異?昔之寬者,寬其寬爾;今之寬者,直柔以弛而已矣。昔之猛者,猛其猛爾;今之猛者,直暴以急而已矣。昔之寬猛之中者,寬其寬、猛其猛爾;今之寬猛之中者,直柔暴之無分而已矣。且夫寬則生盜,猛則殺人,寬猛交施,其政必雜。昔之不免,而今之雲乎『之三者,奚擇焉』?雖然,子謂〔五〕我從而道之,姑為是擇之,則莫若平之為政也。昔之言寬猛者,固嘗以水火喻,今亦以水火喻之,可乎?〔六〕夫水之弱也,固不壊舟而亦不載舟;火之微也,固不灼物而亦不熟物。政之寬也,固不厲民而亦不制〔七〕民。水之大者則勝舟,而覆舟甚矣;火之烈者則煉物,而災物甚矣。政之猛者則威民,而殘民甚矣。故水平而舟楫之行,得〔八〕其濟;火平而烹飪之宜,得其味;政平而民俗之成,得其乂〔九〕。有所利而無所害,有其治而無其亂,蓋政平之善也。然平之為政也大矣,豈寬猛之足謂哉〔一○〕?所謂為政之道、治人之術,蓋有在乎?是已為吏者,知所以守之,其進乎德矣。雖假之寬猛可也。曰假之寬猛,則何如曰寬之以仁,猛之以義?寬猛乎仁義之中,是德禮政刑之施也。雖治天下不難,而況〔一一〕為吏乎哉?」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