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蟋蟀在堂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651-944
    【優惠價】
    407-590
    【作者】 李零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38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7683858
    作者:李零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

    編輯推薦

    《蟋蟀在堂》是李零暌違雜文出版領域九年,繼《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何枝可依》《鳥兒歌唱》後,與《我的天地國親師》一並推出的新作,同為首次結集出版的雜文集。


    李零此前出版的雜文集,主題各有側重。《蟋蟀在堂》收錄的則是一些不易歸類但作者尤為重視的內容,凸顯雜文之“雜”的趣味。全書分為三輯:輯“說話要說大實話”探討傳統文化的去向,觀照國運和人文的宿命,格局宏大;第二輯“我的讀書生活”是讀書心得與生活雜談的交融,辛辣幽默;第三輯“歷史、考古與漢學”所聚焦的主題則多是李零的主攻方向,兼具專業層面的真知灼見和行文上深入淺出的特點。


    這些文章的寫作時間跨度較大,記錄的多是“眼前發生的‘一剎那’”——正如作者所言,“多少年過去,回頭一看,這不就是‘今天’剛變‘昨天’、學者叫作‘歷史’的東西嗎,一幕一幕,歷歷在目”。在當下與過往的互文中,這部印刻著思想軌跡的文集,能帶給讀者新的啟迪。

     
    內容簡介

    “蟋蟀在堂”含有時序更替、步入歲暮的意味,本書則帶有“拾遺”色彩,收錄的是李零看重的一些發言、訪談、讀書心得和隨感,橫跨二十年(2001—2021)。這些文章首次結集成書,滲透著作者“躲在學術後面”的感受和“奇思怪想”,是“人生片段”與“學術敘錄”的交融,別具生趣。

    作者簡介

    李零,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研究、著述範圍涉及諸多領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獻,以及方術史、思想史、軍事史、藝術史和歷史地理。


    李零已在三聯書店出版了《我們的經典》《我們的中國》《波斯筆記》《鑠古鑄今》《萬變》《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蘭臺萬卷》《小字白勞》《十二生肖中國年》等書。他說,他的書都是讀書筆記。

    目錄
    寫在前面
    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有話好好說,別一提孔子就急
    ——和立華談心
    血薦軒轅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祭
    20 世紀猛回頭
    ——被圍、突圍與入圍
    人文的宿命
    ——訪中文繫李零老師
    從燕京學堂想起的
    我勸天公重抖擻
    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寫在前面


    輯 說話要說大實話
    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有話好好說,別一提孔子就急
    ——和立華談心
    血薦軒轅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祭
    20 世紀猛回頭
    ——被圍、突圍與入圍
    人文的宿命
    ——訪中文繫李零老師
    從燕京學堂想起的
    我勸天公重抖擻
    愛我中華,振興中華
    和三聯一起過生日
    賀三聯韜奮書店重新開業
    我與文研院


    第二輯 我的讀書生活
    為什麼說曹劌和曹沫是同一人.
    ——為讀者釋疑,兼談兵法與刺客的關繫
    南白和北白
    ——讀《歷史的壞脾氣》
    南城讀書記
    說名士,兼談人文幻想
    萬歲考
    談談《論語》
    世界杯感言
    歷史與文學
    電視、魚缸及其他
    ——座談會:藝術•未來生長點(兩段對話)
    讀《聶紺弩舊體詩全編》
    十問十答
    我的讀書生活
    ——以閱讀經典為例


    第三輯 歷史、考古與漢學
    偉大不需要吹牛
    ——“中國歷史發展階段和特點”討論會上的發言
    《書品》訂正
    我對“夏”的理解
    從“文明”二字想起的
    ——《了不起的文明現場》引言
    西高泉秦墓發掘記
    ——我的點滴回憶和感想
    送鼠迎牛
    ——我的賀歲書
    百年高羅佩
    ——談《中國古代房內考》
    同一個中國,不同的夢想
    ——我對法國漢學、美國中國學和所謂國學的點滴印像
    沙畹
    ——從《泰山》到《投龍》,一個沒有講完的故事

    前言
    寫在前面
    古之所謂“雜”有雙重含義:一是兼收並蓄,什麼都包括,如《呂覽》之“雜”;二是無法歸類,內篇不收,外篇不入,後剩下的話,如《莊子》分內、外、雜篇之“雜”。前者不以學科、門派、家法劃界,後者是“多餘的話”。
    我的雜文寫於不同時期,隨作隨輟,難免雜亂無章,但編成集子,還是要分分類。
    我寫雜文,大約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用筆名(吳欣)。我寫過一篇小文,《服喪未盡的餘哀》,刊於《東方紀事》1989年1期。誰來約稿,我已記不清。當時,沒人知道我是誰,使用筆名,就更沒法知道。雜志介紹作者,說我是“理論家”,真逗——“理論家”就是無法歸類的家!
    從那個時代起,我拉拉雜雜寫過不少文章,前後編過四個集子:
    1.《放虎歸山》,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過此書的增訂本,所謂“增訂”,主要是加了“近作十篇”。
    2.《花間一壺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再版,先出平裝本,後出精裝本。

    寫在前面


    雜文的特點是“雜”,不用板著面孔用學術講話,我喜歡。
    古之所謂“雜”有雙重含義:一是兼收並蓄,什麼都包括,如《呂覽》之“雜”;二是無法歸類,內篇不收,外篇不入,後剩下的話,如《莊子》分內、外、雜篇之“雜”。前者不以學科、門派、家法劃界,後者是“多餘的話”。
    我的雜文寫於不同時期,隨作隨輟,難免雜亂無章,但編成集子,還是要分分類。
    我寫雜文,大約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用筆名(吳欣)。我寫過一篇小文,《服喪未盡的餘哀》,刊於《東方紀事》1989年1期。誰來約稿,我已記不清。當時,沒人知道我是誰,使用筆名,就更沒法知道。雜志介紹作者,說我是“理論家”,真逗——“理論家”就是無法歸類的家!
    從那個時代起,我拉拉雜雜寫過不少文章,前後編過四個集子:
    1.《放虎歸山》,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8月。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過此書的增訂本,所謂“增訂”,主要是加了“近作十篇”。
    2.《花間一壺酒》,同心出版社,2005年。2010年和201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再版,先出平裝本,後出精裝本。
    3.《何枝可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4.《鳥兒歌唱——二十世紀猛回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過此書的繁體版。
    上述四集多講“當下感受”,等於個人眼中的“現代史”,即古之所謂“私史”。讀者不難看出,前兩個集子,喜怒笑罵,語多嘲諷,後兩個集子,越寫越嚴肅。風格不同,時代使然。我的每個集子各有主題,為了突出主題,後出的集子有時會酌收早先收過的文章,現在擱一塊兒出,當然不合適。
    這次彙集舊作,除上述四集,又加了兩個集子,《我的天地國親師》和《蟋蟀在堂》。責編李方晴跟我反復商討,對所有文章做重新調整。舊集,凡重出之作,盡量刪除,隻保留初出現的文章,例外,我把懷念父母老師親友的文章從各集中抽出,編入《我的天地國親師》。這活兒挺煩人,我很感謝她的耐心和細心。
    另外,與雜文創作有關,我還有兩個集子,順便提一下。
    2013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過我的自序集《小字白勞》(孟繁之編)。這些自序是我的另一類雜文,特點也是講“當下感受”,擱筆之際的“當下感受”。
    2014年,我還出過一個雜文選,題目作《大刀闊斧繡花針》,強調文體改造。此書是應北島、李陀之邀,先刊於《今天》2014年秋季號《視野:李零特別專輯》,後作為“視野叢書”之一,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活字文化”在中信出版社出過大陸簡體版。此書所收幾乎全是舊集中的舊作,沒什麼新鮮玩意兒。同年三晉出版社出版的《回家》也是。
    上述六個集子,不包括《大刀》《小字》中的文字。
    上面說了,我的雜文多是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剎那”,包括自序。多少年過去,回頭一看,這不就是“今天”剛變“昨天”、學者叫作“歷史”的東西嗎,一幕一幕,歷歷在目。
    考古學家講“歷史”,喜歡用“過去”一詞,如“閱讀過去”。
    “歷史”就是“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逝者如斯,不可能推倒重來。我的文章肯定有不少錯,一下筆,白紙黑字,追悔莫及。我愛截句,截句也有截過頭、標點太碎的毛病。錯字病句應該改,可以改,但歷史不能改,不可能改,想改也改不了。
    這次重出的舊作,凡舊作按出版社要求“自我糾正”因而以省略號隱去的地方,請參看舊作。舊作還保留著歷史原貌,包括我的各種錯誤。新作,有些不便講的,咱們也撤掉。
    文天祥《正氣歌》有這樣兩句,“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董狐是山西人,我敬佩的山西人。我想尊重歷史,盡量保存歷史原貌。


    2022 年8 月14 日寫於北京藍旗營寓所

    在線試讀
    選摘一

    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節選)

    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這是我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大家身邊非常熱鬧的問題。
    前一陣兒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紅心鴨蛋”事件。鴨蛋為什麼這樣紅?事情比較簡單,質監局一查就查出來了,鴨蛋裡面放了蘇丹紅。但我們要談的事可不一樣,後邊的背景很復雜。
    臺灣有家報紙,登過篇文章,題目是《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它是學我們的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這是個敏感問題。不了解前因後果,不能理解它。比如,於丹為什麼這樣紅?知識分子的眼睛為什麼這樣紅?不管是高興的紅、生氣的紅、嫉妒的紅——電視廣告詞:酸不溜丟的山裡紅。
    現在,《論語》走進千家萬戶,民工發,監獄學,領導高興,群眾歡喜,知識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絕於領導和群眾。
    有人說,孔子死了,兩千五百年纔出了個於丹,太可愛,太可愛;就她把孔子講透了,講活了,了不起,了不起。這是捧。
    有人說,此人活像一說書的,講的全是心靈雞湯,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論語》有什麼關繫?夫子之道,全讓她糟蹋了,我們得保衛孔子,保衛他的道。這是罵。
    還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說人民群眾讀《論語》,傳統文化被發揚,畢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論語》也分雅《論語》和俗《論語》,人民群眾歸你管,知識分子的地盤你休想進。我們知識分子講《論語》,那是另一番天地,我纔不帶你玩兒。
    這三種反應,和我無關。

    選摘一


     


    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節選)


     


    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這是我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大家身邊非常熱鬧的問題。


    前一陣兒有件事,大家都知道,就是“紅心鴨蛋”事件。鴨蛋為什麼這樣紅?事情比較簡單,質監局一查就查出來了,鴨蛋裡面放了蘇丹紅。但我們要談的事可不一樣,後邊的背景很復雜。


    臺灣有家報紙,登過篇文章,題目是《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它是學我們的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雷振邦的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孔子為什麼這樣紅?這是個敏感問題。不了解前因後果,不能理解它。比如,於丹為什麼這樣紅?知識分子的眼睛為什麼這樣紅?不管是高興的紅、生氣的紅、嫉妒的紅——電視廣告詞:酸不溜丟的山裡紅。


    現在,《論語》走進千家萬戶,民工發,監獄學,領導高興,群眾歡喜,知識分子不能太孤立,自絕於領導和群眾。


    有人說,孔子死了,兩千五百年纔出了個於丹,太可愛,太可愛;就她把孔子講透了,講活了,了不起,了不起。這是捧。


    有人說,此人活像一說書的,講的全是心靈雞湯,心得是她的心得,跟《論語》有什麼關繫?夫子之道,全讓她糟蹋了,我們得保衛孔子,保衛他的道。這是罵。


    還有人,深得中庸之道,說人民群眾讀《論語》,傳統文化被發揚,畢竟是好事,我支持你,但《論語》也分雅《論語》和俗《論語》,人民群眾歸你管,知識分子的地盤你休想進。我們知識分子講《論語》,那是另一番天地,我纔不帶你玩兒。


    這三種反應,和我無關。


    不錯,我是知識分子,但不樂意戴這頂帽子。儒這個林大了,什麼鳥沒有?


    填表,我是群眾(群眾是集合概念,其實應叫群眾分子,和知識分子一樣)。群眾有什麼了不起?人多勢眾,未必真理在握。我還是群眾一分子呢。一分子就是一分子,他們代表不了我,我也代表不了他們。


    一本書,一人讀,想不到鬧出這麼大動靜。我讀《論語》,就是我讀《論語》,自己寫點讀書筆記,講點個人想法,誰也不代表,犯不著綁上一堆人說事。


    現在,舉國若狂,復古一邊倒,不正常。我的聲音太小,但我要大聲說給你們聽,請大家認真想一想,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什麼是傳統?


     


    “傳統”這個詞兒,現在地位很高,高得嚇人,除了過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誰敢說個不字?


    大家記住了,這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神話,將來肯定是笑話。


    傳統是什麼?不就是過去,好的壞的,一鍋亂燉?跟現在沒什麼兩樣,用不著撥高,用不著貶低。《蘭亭序》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兒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東西,什麼沒有?你別以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纔叫“孝”。楊伯峻說,“道”是正面的東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來的東西,合理的,三年不許改,三年以後就可以改了嗎?難道我們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嗎?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寶貝,一件寶貝,是中國人。古今中外,一切遺產,都是為我所用。人喫飯,人是主體。不管什麼飯,總是被人喫。飯不能分體用。“中餐為體,西餐為用”,那不是笑話?但我們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渾身的毛病。《孝經》,開宗明義章,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好壞都不能拒絕。比如我爸爸的禮物是震顫,我媽媽的禮物是過敏。遺傳病,年輕沒事,年紀大了纔暴露。可見就是體,也是好壞參半。


    傳統,誰都有。比如美國,立國不過兩百三十年,家家藏槍,就是傳統,所以老有校園槍擊案。當然了,溜門撬鎖的也要小心,私闖民宅,人家會開槍。


    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別人的孩子未必比你的差。你排斥人家,人家不排斥你,喫虧的是自己。西方人,開口閉口,言必稱國際,你的我的,都是他的。國際二字,背後有霸道,但他們四海為家,氣魄比我們大。


     


     


    西化有什麼可怕


     


    全盤西化是個不爭的事實,但大家愛爭。我講全盤西化,不是價值判斷,而是事實判斷。不管好不好,愛不愛,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隻要睜眼看一看,周圍的一切,幾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國產自己造。


    我們中國人,特別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歷史上,我們特別能化人。古書上講的“柔遠能邇”“遠人來服”“歸義”“歸化”,都是講這類事。就連不濟的宋以來,漢族多次被異族統治,我們還是把他們給化了。還有,抗戰時,我們講四大發明,國人稱之為文化饋贈,很自豪。但結果怎麼樣?人家學了,卻拿船堅炮利來還禮,我們又學他們。


    可見,老師和學生是換著當。


    中國人的心態很簡單,我化別人,我愛聽;別人化我,絕不行。近代中國,明明已經被人化了,有人還在幻代怎麼樣,清代怎麼樣,那麼大的塊頭兒,不也叫咱們漢族給化了?多少年後,還會大翻盤。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文懷沙說,王魯湘,你的唐裝是滿服,我穿的和服纔是唐裝,倘若日本把中國滅了,沒關繫,結果是,中國多了個日本族,第五十六個少數民族(這話,不僅中國人聽了生氣,日本人聽了也生氣)。


    現在的日本,現在的美國,你給我化化看,別做夢了。想不到這種明擺著的事,照樣有人犯糊塗。


    誰化誰,表面是爭誰的文化更優越,其實是爭支配權。我占有這個勢,怎麼化都行,什麼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沒有,纔分彼此,纔爭高下。想不通的事,換位思考,道理很簡單。


    中國近代史是部挨打的歷史。中國人挨打,中國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個國學來,我叫它“國將不國之學”。二是剩下一堆國粹,其實是全盤西化還來不及化,或化而不動,後剩下來的東西。好像熬藥,藥被人喝了,留在砂鍋裡的,全是藥渣。原汁原味,本來是藥,沒有藥,隻好拿藥渣說事。所謂國粹,其實很多是國渣。前一陣兒,各地申遺,什麼都申,很多就是這類東西。其實不少是這兩年剛造出來的東西。


    還有一樣,令人自豪,則是我們的國寶。這是真正的寶貝,西化化不動的東西,隻能毀而不能造。造出來的都不是國寶。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明輝煌,當然很自豪。古跡、古物和古書,盡管使勁糟蹋,留下的東西還是不少。物質文化遺產,實實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虛虛假假。


    古董,很多本來也是普通玩意兒,日用的東西,家家都有。毀的毀,棄的棄,後剩下來,全是寶貝。保古和西化,如影隨形。西化的破壞,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價。


    文物,擺進博物館的展櫃,都是稀罕玩意兒,無所謂精華糟粕。糟粕精華,隻有進入現代生活的東西,還在使用的東西,纔有這類問題。我們把古董擺進展櫃,但不必把自個兒也擺進去。


     


    國寶要保不要造


     


    中國歷史太悠久,地上地下寶貝多。古人說,地不愛寶,稍一動土,就有發現。


    古跡古物,和我們的萬裡河山分不開。保護自然生態,保護文化生態,是我們肩上的重任。


    我們的地面遺跡,長城、大運河,很宏偉。長城斷斷續續,運河斷斷續續,保護起來費勁。後者的現狀非常慘,我親眼所見,不是排污渠道,就是垃圾坑。利用南水北調,古的變新的,不像話;不利用南水北調,又沒有錢。


    中國的考古發掘,年年大豐收,但盜掘也十分猖獗。


    傳世品和出土品,書畫、陶瓷、青銅器,博物館的收藏很豐富。近兩年,全國都在蓋新館。但很多文物流入私人手中,流入海外市場。


    地面遺跡,《封禪書》《郊祀志》《水經注》等書所載,如甘泉宮、後土祠、八主祠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古代遺跡。嶽鎮瀆海的廟,也有存留。古建,山西多,大德癸卯年地震後的劫後餘存。


    這些都是真古物、真古跡,一定要保。


    假古跡,也不少,用《紅樓夢》上的話說,很多都是“從這敬愛上穿鑿出來”的東西。比如陝西的黃帝陵,湖南的炎帝陵和舜廟,河南的二帝陵和太昊陵,山東的少昊陵,紹興的大禹陵,江蘇的泰伯祠,還有各地的關廟,等等。這些古跡,歷代翻修,本身也是古跡。但各地公祭,燒香磕頭,十分滑稽。不僅如此,為了尋根問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各地還拆了不少真古跡,造了不少假古跡,十分荒誕的假古跡。保護真的沒錢,造假倒有錢。


    現在的中國,文物古跡大破壞,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不能怪“五四”,不能賴“文革”。中國的地方官、旅遊部門、施工單位、考古文博單位,都有責任。


    …………


    中國傳統再偉大,也不能靠毀真造假來弘揚。推而廣之,就是古代思想,也是同樣的問題。真孔子,沒人愛。大家更愛假孔子。


     


    說經典閱讀


     


    說起讀古書,我們會想起魯迅。


    今人厚誣魯迅,主要因為他是左翼,是延安樹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後,在思想文化界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但我國知識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國的大老粗一般見識,以為隻要沾個右字就好。毛澤東不是說,魯迅活著,不是右派,就是在監獄裡(鳳凰臺有個節目,專門考證過這個問題)。他要活著,算什麼派?有人說,匕首亂飛、皮帶亂飛,都是魯禍引起,恨不得掘墓鞭尸,這話公允嗎?


    關於讀古書,魯迅說過逆耳的話,那是忠言。有人說,他自己讀了很多古書,卻反對讀古書;不讓別人讀,自個兒躲起來悄悄讀。我讀過魯迅的書,他的想法沒這麼簡單。


    ,他說,要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主要是為了樹立新學的地位。他並沒說,不許讀古書,而隻是說,新書和舊書,還是以新書為主,舊書好擱一邊兒,當務之急,還是讀新書。今天的中國,也是這個格局,我看不能反過來。就像中醫,保護中醫我同意,但用中醫代替西醫或領導西醫,我看沒人會同意。


    第二,他說,讀經不能救國,這也是對的,今天我也這麼看。


    第三,他說,與其讀經,不如讀史,與其讀正史,不如讀野史,看看中國的歷史有多麼爛,我看也很有深意。世界歷史學的趨勢,日益重視生活史、口述史。野史正是生活史、口述史。其實,子學的地位比從前高,也是順理成章。


    第四,他說,要治國學,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治,而是像王國維那樣治。很多古書的研究變成專家之學,也是勢所必然。它不再走進千家萬戶,我看沒什麼不好(西方早就如此)。


    古書是一種文化結構。“五四”以來,這個結構被顛覆,非常合理,非常正常。


    六經是孔子時代的經典。漢以來,儒生是以孔子的經典為經典,五種不同的東西湊一塊兒,沒什麼道理。現在,經典的概念早已變化,文史哲各繫,分別去讀,沒什麼不好。


    漢代有五經,唐代有九經,宋代有四書五經。《論語》本來不是經。漢代,《論語》是四大傳記之一,所謂傳記,多是儒家的子書。四書五經,《論語》也是四書之一,不算經。隻有十三經,纔把《論語》列為經,這是後起的概念。我們拿《論語》《孟子》當子書,和《老子》《墨子》擱一塊兒,是恢復諸子的本來面貌。


    宋代樹道統,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一脈單傳。這個道統是虛構。“五四”以後,《論語》降為子書,道統被打散。孔、孟重歸諸子,跟荀子擱一塊兒,這也是儒家的本來面目。沒有這種調整,隻有經學史,沒有中國哲學史,更沒有中國思想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是一個儒字所能概括。中國典籍,經史子集,也絕不是一個經字所能概括。


    現在,很多自己都讀不懂經書的大人,卻瘋狂鼓吹讀經,甚至鼓吹少兒讀經,我是不以為然的。少兒讀經,不是讀《詩》《書》一類經。《詩》《書》,連教授也啃不動。他們所謂經,是《三字經》這樣的經,其實是蒙學課本,可笑。


    我在北大開經典閱讀課,不是讀傳統意義上的經典,而是以“鬼子”為榜樣,讀他們理解的四大經典:讀《論語》,讀《老子》,讀《孫子兵法》,讀《周易》經傳。我覺得,這樣安排更合理。


    ,這四本書有思想性,有代表性。《論語》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講人文,這兩本有代表性。《孫子兵法》講行為哲學,《周易》經傳講自然哲學,講技術,這兩本有代表性。


    第二,它們的篇幅比較合適,《論語》大一點,有1.5萬字,其他三本都在5000—6000字。別的子書太大。總之,古書可以讀,但不必是過去的讀法。


     


    我們的信心建在哪裡


     


    我們的信心該建在哪裡?是真傳統,還是假傳統?這個問題,和大國崛起有關。


    我一直說,中國人的心底,埋著個夢,就是重新當大國。不當大國,堵得慌。


    歷史上,大國崛起,往往有小國背景。如小邦周克大邑商,亞歷山大征波斯,都是小國勝大國。


    亞述,號稱世界帝國,本來是處於四戰之地的小國。因為怕挨打,纔窮兵黷武,以血腥殺戮和野蠻征服著稱於世。亞述宮殿的畫像石,為我們留下了恐怖的印像。歷史上的大國,往往都有這種背景。


    中國曾經是大國,歷史上了不起的大帝國。然而世事滄桑,近百年來,我們衰落了。就像歷史上的很多大國一樣。


    近代,從前的文明古國,全都災難深重。伊拉克是亞述、巴比倫,伊朗是波斯,全是挨打或準備挨打的對像(看看美國樣板戲《亞歷山大》和《三百勇士》的暗示吧)。早期探險家初到這些地方,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聖經》和古典作家筆下,天堂般的奇跡,怎麼會是這等荒涼破敗。


    歐洲,所謂大國崛起,原來都是小國。希臘、羅馬是小國,即使成為大國,內部也很松散,還保持城市自治。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也一直是小國林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沒有政治統一,隻有宗教統一。草原帝國,都是部落聚合,也是以宗教為凝聚力,聚得快也散得快,缺少真正的黏合劑。和親、女王一類東西,也是小國的特產。


    西方傳統,是小國傳統,比如民主制,就和小國有關,和他們保持的原始特點有關。希臘、羅馬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對外征和奴隸制之上(柏拉圖的《理想國》,原型是斯巴達的軍事共產主義)。對內特別仁慈,對外特別殘酷;上層特別優雅,下層特別野蠻。今天的大國,古風猶存。我們面對的還是古老的現實。


    基督教統治下的歐洲,他們的統一是宗教大一統,不是政治大一統。普世性的宗教,和政治大一統有類似功效。這是思想上的專制主義。


    對比他們,我們該作何感想?


    1980年代,怨天尤人罵祖宗,大家還記得嗎?當時罵什麼?主要是罵專制主義,罵封閉停滯,罵小農經濟,罵喫糧食不喫肉,心理自卑,達到憤懣的地步。大家恨傳統,簡直恨到了根兒上。《河殤》的播出是高潮,就是表達這種悲情。當時,我寫過三篇文章(一篇登在《中國文化報》上,一篇登在《東方紀事》上,一篇登在《知識分子》上),力陳傳統並非如此:其弊固多,不如是之甚也,何必眾惡歸之,集為怨府,把明明屬於中國現代化的不良反應,全都怪在傳統的頭上。但這種聲音,並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國人幾乎一邊倒。


    現在的中國,正好相反,從罵祖宗變賣祖宗,急轉直下。我們的自信心仿佛一夜之間就提高了,高到令人驚訝的地步。舉國若狂,一片復古之聲。然而,隻要耐心傾聽,在《狼圖騰》中,在近播出的《大國崛起》中,我們還是可以聽見《河殤》的聲音,忽而哀怨忽而亢奮的聲音。


    一句話:大國夢想,小國心態,表面自大,骨子裡還是自卑。


    現在的人,迷托古改制,常拿歐洲說事。他們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迫於宗教傳統的巨大壓力,不托古,不能求新。大家樂道的闡釋學,不過是這類玩意兒。說是復興中國文化,其實是步歐洲後塵。現在,西方史家有反省。大家猛回頭,纔發現,很多傳統都是假傳統。假希臘,假羅馬,對傳統和現代都是破壞。


    中國的復古,是因為信仰缺失,就像俄國,乞靈於傳統。


    但我們的傳統,精英文化,不語怪力亂神。下層見神就拜,也沒有宗教大一統。


    中國的傳統很實在。沒有教,不必造。現在,很多英雄氣短的人,寧願相信假傳統,也不願相信真傳統。就像古之好事者,登臨懷古,沒有真古跡,也要造一個出來。中國需要這樣的造神運動嗎?中國的運動還少嗎?


    現在的復古,是真復古,還是假復古?孔子教導我們說,他的目標是奔西周,你會照他說的辦嗎?王莽倒是打這個旗號,你能學得來嗎?說復古的,往哪兒復,怎麼復?哪朝哪代哪個皇帝?你的復古方案是什麼?請給大家說說看。你要迷這帝那帝,曾胡左李,就別講什麼“走向共和”。


    20世紀初,國人驚呼,神州陸沉,亡國滅種。然而現在怎麼樣?國未亡,種未滅,中國人還在,中國的萬裡河山還在,以往的歷史,可以平心靜氣看。


    我的看法是:


    研究傳統,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信。中國的歷史遺產,雖遭破壞,還是相當豐富。古書也好,古物也好,古跡也好,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尚未開發的地下資源,更幾乎百分之百在中國大陸。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人。中國人還在,不信邪的精神還在。我們的一切,已經納入現代化的視野,古今中外已經擺上了同一桌面。


    臺灣有點東西,都是大陸帶走的,集中在史語所和臺北“故宮”,還有一個歷史博物館,很小。社會上盡瞎吹,說好東西全在臺北“故宮”,其實,臺北“故宮”的收藏隻有四個強項,其他都比不了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他們,報告發光,圖錄出盡,就沒有資源了。人,“臺獨”政治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傳統文化。


    香港太小,沒有祖國的萬裡河山,完全脫離中國文化的主流,眼中沒有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生活(隻能從旅遊和電影了解),殖民統治太久,沒根。他們的居民,要麼很土(各種怪力亂神的崇拜),要麼很洋(官場、課堂說英文,連名字都是英國的),傳統文化,同樣很淡薄,缺乏自主原創力。


    歐美和日本的漢學家,是另一個天地,他山之石吧。我們不要以為,隻有幾個美籍華人就是國際漢學界。


    對中國傳統,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天是中國的天,地是中國的地,人是中國的人,根本用不著氣短。


    我們的文化資源,研究中國自己的資源,世界任何地方都比不了。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對著有血有肉的中國生活,用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體驗,寫中國自己的歷史,這是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自卑?我們有這麼多真東西,干嗎還要拿假的壯膽,拆了真的造假的,跟著別人起哄?


    托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闡釋,全是無聊把戲,對中國的形像,有百弊而無一利。不是愛中國,而是害中國。


    傳統不必這樣紅。


     


    2007 年4 月18 日寫於北京藍旗營寓所


    4 月19 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演講,5 月1 日改定


    (原刊《香港傳真》No.2007-50)


     


    選摘二


     


    人文的宿命


    ——訪中文繫李零老師


     


    采訪記者:郭九苓、黃鯤


    采訪時間: 2012年6月21日,上午10:30-12:00


     


    在本次訪談中,李零老師描述了其嚴肅認真而又不拘一格的治學風格。一方面,李老師覺得學術是一種“好玩兒”的事,從不為自己設置學科壁壘;另一方面,李老師堅持從原始材料出發,掌握研究分寸,力求以簡明的語言還原歷史真實。他對高校的現狀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


     


    一、厚積薄發:永遠的探索者


     


    記者:李老師,非常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您在教學、治學上非常有獨到之處,今天想請您談一下這方面的心得體會。


     


     


    李老師:現在,什麼都是表演。我不善言辭,講課講不好。講話不如寫東西,可以從從容容,反復修改,改好了再發表。我不喜歡講話,除了私下聊天,我不喜歡講話,特別是在大庭廣眾的場合下講話。講課是一門藝術,很難很難,我駕馭不了。準備太多,寫成文章,太累,寫出來再講也索然無味。沒有準備,思緒萬千,線頭太亂,人家又不知道你在講什麼。講話,條理和節奏很重要,領導講話,半天蹦一個字,倒是有條理,但多是千篇一律的廢話。隨機的想法,有條有理說出來,不容易。錄音稿,自己看了都臉紅。我講課,主要是吹風,要把問題說清楚,還是靠寫。我的好幾本書都來自課堂,但絕不是原始錄音。我是把講課當寫書的草稿,一遍一遍講,一遍一遍改。講課,容量太小,還是看書更有用。我自己就不愛聽課。


     


    記者:您的研究涉及很多領域,這個特點是怎麼形成的?


     


    李老師:我到北大,一直在中文繫的古典文獻專業,近又調到古代文學專業。但老實交代,我一天也沒學過古典文獻,一天也沒學過古代文學。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就是名不正也言不順。我是學考古的,但既不在考古繫,也不在歷史繫,我是四處出擊,咱們的文科繫,我幾乎都能插上一隻腳,我甚至插足歷史地理,插足醫學史,插足藝術史。我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繫當過客座教授。我發現,學科和學科之間有很多三不管的盲區,你以外行的身份涉足其間,既是挑戰,又充滿樂趣。很多不同學科的人都把我當內行,但我心裡很清楚,你哪兒是什麼內行,玩一把就算了,趕緊撤回來。不當內行的好處是,我不必天天想著,當個內行要怎麼端著。


     


    記者:您寫的很多書雖然背景是晦澀的古文,但讀起來感覺很輕松,很容易讓人接受,能談一談您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嗎?


     


    李老師:做學問,我一直追求簡潔明快,從不認為學術就是把別人繞糊塗了。我認為,如果你說,你研究越深就越講不清楚,這是你自己沒本事,功夫全折在半道上。你要想讓別人明白,先得自己明白。想明白了,自然也就講明白了。


    我理解,講課不是嘴皮子的功夫,你要把話講深講透,必須先有研究。而要做研究,就要從資料做起,從細節入手。比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獻,哪樣不是“慢功細活”。做學問,好比爬樓,從簡單到復雜是上樓,上樓隻是一半。下樓,從復雜到簡單,這是另一半。這一半更難。很多學者,隻會上樓,不會下樓,頂多“獨上高樓”,頂多“衣帶漸寬”,就是差後一步。後一步是“驀然回首”。“驀然回首”就是通俗。


    有人以為通俗是小兒科,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通俗不是步,而是後一步。沒有深入的淺出,那叫膚淺。沒有研究的通俗,那叫庸俗。


     


    記者:《論語》和孔子是您很晚纔研究的,您的著作《喪家狗——我讀〈論語〉》得到了讀者很高的評價,當然因為標題的緣故也引起了不少爭議。您能夠以此為例,闡述一下您做人文研究的特點嗎?


     


    李老師:我不上網,也不看報,說好說壞都沒怎麼注意。我隻是認認真真把《論語》看了一遍,覺得《聖跡圖》上的這個故事,司馬遷等人講的故事,能概括其一生。“喪家狗”的意思是什麼,原書講得清清楚楚,不讀書就罵人,我纔沒工夫搭理。我讀《論語》,其實是用司馬遷的路子,即把《論語》當孔子的生命來看待。我是用他坎坷的一生來箋注《論語》,我是把他當人而不是神來看待。我對他的尊重,就是尊重歷史。


     


    記者:對人文研究,您還有什麼感觸比較深的地方?


     


    李老師:咳,全是老話了,說也沒用。現在戕害學術,荼毒士子,莫甚於好大喜功有如修長城的“課題制”。現在什麼都是工程,什麼都是課題。很多管理者以為,管理就是撒錢,有錢能使鬼推磨。我想,早晚有一天,個人學術將被集體學術徹底消滅,所有成就歸老板,就像鳳凰臺的節目,出品人是劉長樂,每個節目都是他老人家的節目,個人頂多混個燈光、道具什麼的。現在的課題制,都是靠圈錢,攤子越大,纔越來錢,大錢出大活,誰來扛?領銜的學術帶頭人,他自己纔干不動呢,他隻能靠分錢,把活一層層包下去,千軍萬馬,雇人來干。越是胡子一大把,越不消停。尊老的人也不讓他消停。你不消停也就算了,還拖著拽著年輕人。人攏共能活多少年?你不能說隻有鴻篇巨制纔是學術,那樣,全部學術史都得改寫,除了《四庫全書》,別的都不是書。長城倒是修起來了,可憐白骨無人收。


    我很頑固,我的書沒有一部是這種書。


     


    記者:您的治學風格可說是既嚴謹又靈動。我想問一下,您是怎麼帶研究生的?


     


    李老師:我們繫有個老師,他已去世,他跟我說,你在北大立身,必須占住三條,一是北大出身,二是師門過硬,三是個人努力。我不是“三不沾”,隻是“兩不沾”。北大出身,我不沾。師門,我也不沾。我的老師張政烺,說起來也算名師,但他早就不在北大。今年,社科院歷史所和中華書局給他過百年,很多人還在那兒討論,咱們北大,是誰把他趕走了。兩大前提,我都沒有,隻有後一條,我還沾一點邊兒。我理解,學生是學生,老師是老師,學生不是老師的工具,老師也不是學生的工具。我討厭培養子弟兵,安插子弟兵。我理解,老師跟學生的關繫,是“成人一願,勝造十級浮屠”。我既然討厭摧眉折腰,當然也討厭呼奴使婢。


    現在的學生,“著書都為稻粱謀”,他們寫論文的時間太少,很多時間都花在應付考核和找工作上了。很多論文都是半成品,要求太高,誰也甭畢業,放一把吧,又全都過。我跟他們說,將來你們干什麼,我不管,但你總得善始善終,畢業後,你把論文好好改一下,爭取早點兒發表,那時你再跟學術說再見,這總行吧。現在的學生,聰明的太聰明,他們經常覺得自己比老師還高明,我是樂得讓他高明,不用太費心。但不聰明的學生又太不聰明,說是不聰明也許不對,其實是太不熱愛,讀書隻是混出身,我也沒轍。我帶學生,首先是拿自己當學生。我覺得自己都沒把自己教好,何以教人?我對自己很不滿意。我的夢想是當個好老師,但我不是個好老師。老師太難當了。


     


    二、信言不美:人文學者有“阨”


     


    記者:現在大學在管理上的確是更符合理工、社科,特別是一些“熱門專業”的特點。這也反映出人文學科與人文學者的地位在下降,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李老師:現在的大學都是理科領導社科,社科領導文科。比如校長,肯定是理工科的,好是院士。文科也好由商科來管。大學產業化,就是把大學當買賣做,一幫研究風花雪月的人怎麼懂這些。文盲領導科盲,是大勢所趨,我沒意見,隻不過不要斬盡殺絕,好還有個“印第安人保留地”。我記得,北大推倒南牆那陣兒,大家都哭窮。我們中文繫的朱德熙副校長參加人大會,與領導吵起來。領導以為,改革開放的核心是“放”,大學也跟農村一樣,隻要放開,像包產到戶那樣,經濟就搞活了。朱先生氣急而問,那北大化學繫就該做肥皂去?領導丟下一句話,叫“大勢所趨”。當時咱們學校很可憐,有個繫的老師在校園裡擺攤兒賣賀年片。他們拿自己的書到出版社,出版社的人說:“這還有必要印嗎?復印幾份就得了。”


    現在怎麼樣?***大把大把撒錢,課題滿天飛,錢是有了,命也丟了。要錢不要命,顧頭不顧腚,這就是大勢所趨。大家發愁發的是,錢多得不知怎麼花。《儒林外史》頭一回,王冕說,“一代文人有阨”。現在就是“一代文人有阨”。錢比八股還厲害。


     


    記者:現在並不是經費不足,關鍵是“分配不公”。如果大學有合適的管理機制,您覺得人文學者能渡過這個“阨”嗎?


     


    李老師:沒有這個“如果”。大勢所趨,哪有這個“如果”。


    講點現實問題吧。


    現在什麼都是買賣,學校也是個買賣。買賣當然要由買賣人來管理。比如咱們學校的出土文獻中心吧。人家清華也有這麼個中心,他們請領導看竹簡,領導大筆一揮,他們就有了一億人民幣,可以蓋大樓。我們怎麼樣,“房毛”都沒有。老朱(朱鳳瀚)跟學校申請,學校管文科的校長說,這很容易,咱們校園裡,你們瞅哪兒合適,自個兒蓋個樓,不就得了。這不是扯嗎?我們要是有錢,還跟學校張什麼嘴?這不等於我們替學校蓋樓,還給學校交錢嗎?這也太經濟學了吧。


    今年,我已六十四歲,應該走人。我之所以還在延聘,主要是想留個辦公室。你們都看見了吧,北大有個臨湖軒,我也有個臨廁軒。如果沒有這個臨廁軒,我就得把書扔掉。家裡已經沒地兒了。


    人文學者便宜,也貴。為什麼說便宜?因為他不需要雇人,不需要買設備,隻要有口飯喫,有個地方住,還能放書就得了。但為什麼你又說他貴呢?因為他要有人養著,這屬於非營利開支,不符合經濟學呀。


    我們是屬於“難養”之輩。如果不是為了裝點門面,人家就不養你。


    不養你也沒轍。


     


    記者:假如國家把人文學者養起來,我們怎麼能保證人文學者充分發揮主觀積極性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人文學者的學術成績呢?


     


    李老師:你的問題應該去問國家。我又不是管理者,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現在教育搞不好,關鍵在管理者。學校為***打工,我們為學校打工,我們的關繫是雇傭關繫。我是被管理者,每天想的隻是如何委曲求全,盡量減少管理者的破壞搗亂。我不需要激勵機制,我干學術,是因為我愛學術。我們的管理者,他們不相信的就是人。他們以為人跟驢差不多,懶驢上磨屎尿多,你得前面拿喫喝誘著,後面拿小鞭子抽著,這樣纔能“出成果”。我的話,他們聽不懂。他們的話,我也聽不懂。


     


    (原刊《北京大學教學促進通訓》第25期,


    題目作《一代文人有阨》)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