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馬鵬波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96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3329613
    作者:馬鵬波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高鐵和飛機真的能帶我們回到故鄉嗎?


    故鄉還是記憶中的那個地方嗎?


    陝西愣娃馬鵬波,以筆為馬,帶我們回家


    記憶中的麥客越來越少,直到*後,他們終於消失在機器大轟鳴的聲音中。


    夏天到了,麥子又黃了


    麥客,再也不會回來了


     


     
    內容簡介

    當一個人不再被人記憶,意味著徹底死亡;當一個群體不被記憶呢?麥客、漆匠、盜墓賊、風水先生、關帝廟裡的老居士,社火、秦腔、廟會……這些人和事是鄉村的魂,也是這個時代每一個“我們”的記憶。陝西楞娃馬鵬波,用文字為故土立碑,為故鄉招魂,以秦腔嘶吼: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

    作者簡介

    作者丨馬鵬波


     


    陝西寶雞人,中文繫畢業。現為自由撰稿人,持續關注鄉土文化變遷並發表繫列文章,用文字為故鄉招魂。


     


    攝影丨謝萬清 


    1955年出生於陝西隴縣峰山村,小學文化,15歲接觸攝影,農閑時用一臺二手相機拍攝,用堿面、尿素衝洗照片,拍攝了8000多張記錄陝西鄉村社會的照片。其作品《征服》《樸實的愛》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展出,被稱為“泥腿子攝影家”“中國窮的農民攝影家”。

    目錄
    1 自序
    輯:故土
    11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沉淪
    19 入土“未”安的漆匠
    28 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
    38 劁匠的春天
    49 盜墓賊譚先生
    57 陰陽先生父子
    66 後一個女巫
    75 胡家嗩吶
    83 二胡皮醫生
    91 瓦匠的講究
    第二輯:故鄉
    99 十裡香客

    1  自序


    輯:故土


    11 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沉淪


    19 入土“未”安的漆匠


    28 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


    38 劁匠的春天


    49 盜墓賊譚先生


    57 陰陽先生父子


    66 後一個女巫


    75 胡家嗩吶


    83 二胡皮醫生


    91 瓦匠的講究


    第二輯:故鄉


    99 十裡香客


    107 羊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117 少年與竇娥


    126 上墳


    131 社火在地神的節日


    139 人約黃昏後


    145 喝碗豆花再上路


    153 炒面客


    161 往事如煙


    172 三個乞丐


    179 老兵九十


    第三輯:故事


    187 老屋


    195 老師,你好美


    203 父親“偷”書


    211 上學記


    217 和自行車飛快成長


    224 中學時代


    230 兄弟


    236 婚事一樁


    245 尋狼


    252 鄉村電影


    第四輯:故人


    261 祖父不是文化人


    268 祖父是鄉賢


    274 祖母的佛經


    280 夏天、西瓜、外祖父的棋局


    286 她目送我走出童年


    296 後的日子


    303 我從來不敢誇耀過去


    代後記


    311 與故事有關的故事


    附錄


    323 《百鳥朝鳳》——傳統規矩撕裂時的哀鳴

    在線試讀

    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


    “客”的意思是“寄居”,是“客”就注定擺脫不了跌宕漂泊的宿命,麥客也一樣。他們是這個世界上逐麥而居的生物,每年六月到八月,奔走在中國秦嶺以北的廣大區域,喫百家飯、居千家屋,追著麥子的顏色,從南到北、從異鄉一步步退回故土。
    麥子黃了,麥客就來了;麥子落了,麥客也該走了。麥子會說話,隻有麥客纔聽得懂。十幾年前,我總能與這些麥客舊雨重逢,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季節,就像事先約定好的一樣。我很熟悉這些人,或者說我很熟悉麥子。
    盛夏是躁動不安的時節,如今想來,卻也未必全是如此。至少,在我的記憶裡,夏天總是開始於一段漫長的死寂與沉悶。熱氣蒸得人難受,蒸得鄉下人心慌。學校放假了,外出的農民回來了,大家從四面八方返鄉,在暑氣中一起煎熬等待。祖父每天都要去地裡轉一圈。捋一把麥穗,捻碎攤在手心,一口氣吹散麥皮,捏起幾粒,扔進嘴裡,仔細咀嚼,來來回回感知麥子的脾性。嘴裡的麥粒一天比一天干爽,終於到了一咬就碎的程度。祖父從地頭走到地尾,看著眼前這一片金黃,自言自語道:“是時候開鐮了!”
    有人在塬上割倒了把麥子,又有人割倒了第二把,一個又一個,麥子應聲倒下,如同相互傳染一般。鄉親們煎熬得太久了,死寂隨即轉入一片沸騰。知了的嘶鳴被埋入一陣高過一陣的割麥聲中,暑氣一天比一天來得熱烈,塬上的麥子在一夜之間全部變干變黃。用不了幾天,這些熟透的麥穗就會重新落入泥土,鄉親們必須趕在麥子脫落之前,就將它們全部脫粒歸倉。留給莊稼人的時間所剩無幾,男人們加緊揮動手裡的鐮刀,女人們也挽起袖子一頭扎進麥浪,孩子們跟在大人後面,一路撿拾提前凋零的麥穗,老人們疾走於田間與灶頭,將茶水、飯點一樣不落地送進麥田。
    村裡趙家寡婦撇下鐮刀,癱坐在麥子上。“還是去請幾個麥客吧!”她感嘆道。有人直起身子,掃視一遍這十裡金黃,重復了一遍寡婦的話。一陣熱風掃過,麥浪一層層翻滾,於是,大家都開始贊同寡婦的提議。
    “請麥客吧!請麥客吧!”麥子黃了,麥客也該來了。

     


    麥子黃了,麥客不會回來了


     



    “客”的意思是“寄居”,是“客”就注定擺脫不了跌宕漂泊的宿命,麥客也一樣。他們是這個世界上逐麥而居的生物,每年六月到八月,奔走在中國秦嶺以北的廣大區域,喫百家飯、居千家屋,追著麥子的顏色,從南到北、從異鄉一步步退回故土。


    麥子黃了,麥客就來了;麥子落了,麥客也該走了。麥子會說話,隻有麥客纔聽得懂。十幾年前,我總能與這些麥客舊雨重逢,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季節,就像事先約定好的一樣。我很熟悉這些人,或者說我很熟悉麥子。


    盛夏是躁動不安的時節,如今想來,卻也未必全是如此。至少,在我的記憶裡,夏天總是開始於一段漫長的死寂與沉悶。熱氣蒸得人難受,蒸得鄉下人心慌。學校放假了,外出的農民回來了,大家從四面八方返鄉,在暑氣中一起煎熬等待。祖父每天都要去地裡轉一圈。捋一把麥穗,捻碎攤在手心,一口氣吹散麥皮,捏起幾粒,扔進嘴裡,仔細咀嚼,來來回回感知麥子的脾性。嘴裡的麥粒一天比一天干爽,終於到了一咬就碎的程度。祖父從地頭走到地尾,看著眼前這一片金黃,自言自語道:“是時候開鐮了!”


    有人在塬上割倒了把麥子,又有人割倒了第二把,一個又一個,麥子應聲倒下,如同相互傳染一般。鄉親們煎熬得太久了,死寂隨即轉入一片沸騰。知了的嘶鳴被埋入一陣高過一陣的割麥聲中,暑氣一天比一天來得熱烈,塬上的麥子在一夜之間全部變干變黃。用不了幾天,這些熟透的麥穗就會重新落入泥土,鄉親們必須趕在麥子脫落之前,就將它們全部脫粒歸倉。留給莊稼人的時間所剩無幾,男人們加緊揮動手裡的鐮刀,女人們也挽起袖子一頭扎進麥浪,孩子們跟在大人後面,一路撿拾提前凋零的麥穗,老人們疾走於田間與灶頭,將茶水、飯點一樣不落地送進麥田。


    村裡趙家寡婦撇下鐮刀,癱坐在麥子上。“還是去請幾個麥客吧!”她感嘆道。有人直起身子,掃視一遍這十裡金黃,重復了一遍寡婦的話。一陣熱風掃過,麥浪一層層翻滾,於是,大家都開始贊同寡婦的提議。


    “請麥客吧!請麥客吧!”麥子黃了,麥客也該來了。



    我們家有五畝麥子,每年在麥子熟透之時,照例要請上兩個麥客。


    麥客們有固定集散地,他們夜宿於縣裡農貿市場的大車店,拂曉之時三三兩兩立在街頭,靜靜等候主家來挑選。麥客們都有一把趁手的鐮刀,刀刃磨得锃亮,寒光逼人,夾在腰間或者背在脊背,如同古時關中的刀客。除此以外,布褡也是麥客隨身攜帶的物件兒,由無數布片綴成,花花綠綠,裡面收有用來充饑的大餅、磨刀的礪石、賬本、水杯、毛巾,還少不了一張驅鬼闢邪的靈符,有了它,麥客就不會迷失在異鄉的夜路上。麥子熟透的季節,麥客總是很搶手,請麥客要趁早,遲一步就得耽擱一茬麥子。


    麥子干得快,熟得透,稍微一動,麥粒就會重新落進泥土。夜裡的露水正好濕潤了一地麥穗,讓麥粒禁得起麥客搖晃,鐮刀咬在濕漉漉的麥稈上,走起刀來也干淨利落。正午來臨之前,暑氣還沒有升騰,正是割麥子的好時段,父親早晨五點起床,洗把臉,喝杯濃茶後,就得前往縣城請麥客去了。麥客們為了趕一天當中的好時節,通常不到主家喫早飯,他們站在街頭,接過主家遞過來的香煙,相互客套幾句,商定好價錢,便跟在主家後面,徑直邁向地頭和等待了他們一整年的麥子相會。


    麥客來了。麥子開始笑了,笑得那麼熱烈,那麼喜慶,爭搶著倒在麥客的懷裡。麥客用步子丈量一遍土地,在心裡估摸出眼前土地的具體畝數,脫去外衣,從用爛布包裹的一層又一層的刀片中撿出一個,穩穩地安在鐮架上。喝一口濃茶,緊一緊褲腰帶,往手掌中啐一口唾沫,握緊鐮刀,揮起手臂,麥客放下了今夏鐮。麥子們應聲倒下,把自己的一生交給麥客,麥客們熟練地將這些無根的“伙計”捆成一股又一股,讓麥子安穩地橫躺在大地上。


     



    記憶中的麥客頭上戴一頂白帽子,這是回族男人的特有裝扮。


    故鄉地處陝甘交界,一條公路將兩省貫通。縣裡住著不少回族人,他們大多聚居在更北的高寒山地,漢民們習慣稱他們“回回”。故鄉回漢雜居的傳統已經存在很久,朝那會兒就有了,縣城裡有一座伊斯蘭寺院,建築造型奇特,綠色穹頂上掛一彎月亮,月亮底下的故事在我童年時代始終是一個謎。印像中,回族人是種土豆的行家,也是販賣辣椒的高手。鼕天一到,回回們就滿載一拖拉機土豆,戴一頂白帽子,扯起嗓子吆喝著遊走在漢民聚居的鄉間,過不了幾天,滿載一車玉米或者是麥子,再次踏上返鄉之路;待農閑時,他們又穿梭在鄉裡小道,一遍遍叩響漢民家的大門,挨家挨戶客氣詢問,盡情尋覓收購辣椒的生意。


    回回們的特殊打扮讓漢民的孩子總是感到好奇,我常常問母親:“回回們為什麼要戴白帽子呢?”那時,母親為了不讓我每天到處亂跑,就神秘地告訴我:“回回戴白帽子要販小孩呢!”有一次回到家,我一把推開家門,撞見祖父和一個回回正在院子整理幾串辣椒,我轉身就往外跑,天黑之後纔躲在祖父身子後面怯生生回來。母親一臉哭笑不得地跟我講,回回隻抓不聽話的小孩兒,我轉念一想,母親不是老說我不聽話嘛。於是,回回們的白帽子便成了我兒時記憶中的噩夢。不過,回回們除了倒賣土豆、販賣辣椒外,他們個個還是割麥的好手。


    遊走在故鄉的麥客以回回居多,有的來自甘肅,有的就是本地居民。


    回回們也種麥子,他們聚居在地圖更靠北的地方,與漢民們的環境相比,那裡氣候稍寒,地氣更涼,回回們的麥子總是落在一年當中後一批熟透。靠力氣喫飯的時代,勤苦耐勞就是莊稼人生存的本錢。當北方大地上批麥子熟透時,回回們就要打點行裝,背起行頭,跨過自家綠油油的麥地,從地圖北的地區一直向南奔走,然後再追著麥子的顏色,又一刀一刀地由南向北,後割回自家地頭。


    童年時,麥客們每年割到我們家麥地裡時已經是盛夏了!


    農口奪食的日子,鄉下每一個人都不曾閑暇一刻。麥客是麥地裡的主角,大人們則是麥客的幫手,小孩跟在麥客後面,把一捆捆扎好的麥子從田間拎到地頭。麥客們一粘上麥子,便如同開動的機器一般,似乎永遠不知疲倦。麥客們戴著白帽子把頭埋進麥浪,一步一步向前,放倒一片又一片麥穗,偶爾拾起搭在脖頸的毛巾,把即將跌落的汗珠揩干淨。


    那時出於對回回們的恐懼,我從來不肯在田間和他們靠近一點兒。鄉下人看來,麥客是給一家老小收獲口糧的人物,必須給予十二分的敬重。按照規矩,主家每天給麥客管兩頓飯,中午面條,晚上燒餅小菜,再加一碗稀飯,每天額外供應一包香煙。父親會在中午和麥客們一起從麥地返回,母親吩咐我們提前準備好一盆清洌井水,放上毛巾,擺好桌凳,泡好茶水,碼好香煙,盛情等待麥客們歸來。


    母親知道我對麥客頭上帽子的抵觸,每年在麥客進家前,她總要提前和麥客商量著煩請他們把帽子取下藏進布褡,在童年記憶中,我隻有對回回的恐懼,對麥客卻存有另外一份敬意。


     



     


    麥客說話時帶著濃重鼻音,速度如同他們揮舞鐮刀般那樣飛快!


    “娃娃,跟我們去甘肅吧,烤洋芋,香著咧!”麥客們從母親那裡了解到我對回回的恐懼後,總在洗臉的檔口故意逗我。我當時隻是看著他們洗臉,和眼前這些沒有帽子的回回不說一句話。


    麥客們的年齡都在三四十歲之間,早已滑過娶妻生子的年齡。他們離開家鄉,奔走在外,寄食於漢民家裡,不免會常常想起遠方等待他們的妻兒。麥客們喫過午飯,正是一天當中酷熱的時段,他們要重新打磨一遍變鈍的刀刃,順便和父親坐在前廳嘮嘮家常。


    “地裡麥子長得好呀,穗大!”年輕麥客給刀片過一遍涼水,笑著對父親說。


    “趕上好年景了!”父親吸一口香煙,看著麥客把刀片在礪石上來回摩擦。


    “娃娃上幾年級了?”


    “三年級了!書念得湊合,一天淨亂跑,收不住腳!”父親喝一口茶水,回頭看看我。


    麥客停下手裡的活兒,笑著衝我道:“書得好好念咧,不然長大就得和我一樣當麥客了,苦著咧。我兒子上一年級,小兔崽子死活學不進去,也愛跑,這次回去得好好拾掇拾掇!”麥客堆起一臉歡笑,繼續打磨刀片,一根煙咬在嘴角,冒出的煙圈熏得他將一隻眼睛瞇成了一條線。麥客們一個人每天能收割一畝麥子,年輕麥客會收割更多。照規矩,麥客的工錢按收割的數量來計算,家裡五畝麥子,母親每天把該給的工錢提前準備妥當,整整齊齊和地契並排擺放,等待麥客回來一一核算。


    麥客們似乎更相信自己的腳步!開鐮前,他們邁著步子在地裡丈量一圈,地畝多寡早已心中有數,他們極少翻動主家提前準備的地契。在麥客看來,那是一家人的產業,翻動地契一方面是對主家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有“窺人家財”之嫌,而麥客們隻想謹守本分,靠力氣掙足自己該拿的那一份。有麥客存在的那些年頭,故鄉很少聽聞麥客與主家發生糾紛的事情。


    麥客在忙完一天後,就得重新尋找主家,趕著和下一批麥子相會。


    十多年前,我奔跑在夏日的傍晚,總能在街邊的屋檐下、地頭的麥垛旁,見到麥客們酣睡正香的身影。第二天晨光初露之時,這幫靠力氣喫飯的莊稼人又要開始遊走於田間地頭,揮舞起手裡的鐮刀,讓熟透的麥子回到它該去的地方。


     



     


    夏收在每年農歷六月接近尾聲。


    當塬上後一片金黃消失,知了已不再鳴叫,盛夏即將過去,麥客們也早早出發前往更北的地區。他們還會回來嗎?母親說會的、會的,麥子黃了,麥客就回來了。


    我在麥子熟透的年歲裡逐漸長大,麥客們也依然遵守著同麥子的約定,他們照例年年踏上南下的路途。麥子們越來越少,麥客們卻不曾忘記他們的諾言。後來,麥客們和收割機幾乎一起趕來履行同麥子的約會。


    二○○五年盛夏雨水豐沛,整整一月未能遇到一個完整的太陽。那一年家裡總共五畝麥子,由於雨水不斷,本應在半個月前就顆粒歸倉的莊稼已經耽擱好久。進入農歷六月,麥子在地裡變黃又變干,潮濕的空氣中,陣陣霉味逐漸由麥地往村落擴散。祖父卷起褲邊,抬頭瞅一眼天邊壓過來的烏雲,戴上草帽,趁驟雨初歇的檔口,踩兩腳黃泥走進麥地,又帶著兩腿泥回來。他神色凝重,將一把麥穗攤在簸箕裡頭,捻碎,吹散麥皮,留下一層變黑的麥粒。祖母捏起一粒,扔進嘴裡,又立馬吐出來,連同唾沫混入雨水中間。


    “請麥客去吧,再不割全爛地裡了!”祖父衝父親說。


    父親和我夾起雨傘往縣城的方向走去。雨水淅淅瀝瀝,一路上我看見許多麥客斜靠在路邊房檐底下,他們抬起惺忪睡眼打量來往人群,也打量著我和父親。我問父親:“為什麼不就近請這些麥客呢?”


    “都是些好多天找不到活干又沒錢住宿的,躺在路邊,肚子都喫不飽,哪有力氣割麥子。”父親露出嫌棄的神色。


    “可以讓他們先喫飽再下地呀?”


    “小子,現在是搶收,比不了往年。得找些老把式下地。”


    父親在集市上挑選了四個麥客,在一片喧嘩中和他們大聲講價,由一,勉強壓到一畝八十。父親有點兒不高興,但又無計可施,四個麥客背起鐮刀來到家裡,祖父急忙迎出來。“行情亂了!平時一畝地頂破天不!”父親向祖父抱怨。祖父瞪父親一眼,給四個麥客每人遞上一支煙。“年景不好,全拜托鄉黨出力!”麥客們接過香煙,夾在耳朵後頭。


    小雨時下時停,祖父給麥客們每人準備了一片油紙(塑料布)披掛上陣,四個麥客負責在泥地裡割,父親、祖父和我動手將割倒的麥子往家裡搶運。即便如此,直到天擦黑,搶收回來的麥子也不過區區一畝。瞅著剩下的四畝地,祖父和父親心急火燎。


    那一年也是我生平次在地頭看見大型收割機。然而,鄉下人對這個突然出現的鐵疙瘩並不怎麼買賬,那輛收割機在官道上開上開下,似乎並未接到過幾單生意,司機每天躺在收割機下面睡覺,鄉下人都快把他當作一個笑話看了。


    “要不試試收割機?”父親向祖父提議。


    “能行嗎?不知道割得干淨不。”


    “反正都到這個光景了,再壞也是爛地裡,不如試他一試!”父親說。祖父默然。小雨在停歇半天之後,父親決定把酣睡的司機叫醒。


    “鄉黨,咋割咧?“


    “一畝六十,算割算脫粒,直接倒在你屋曬場!”司機抬手拍拍收割機輪子。


    於是,父親走在前面,收割機跟在後面,那時的父親就像一個帶隊出征的將軍。我們家叫收割機下地割麥的消息立馬在村裡成了一個新聞,甚至鄰村的鄉黨也專門趕到地頭看熱鬧。收割機師傅不讓主家人下地,叮囑父親到村裡喚一輛拖拉機過來,車廂要空,裡面好鋪一層油紙。


    陰雲密布,收割機在泥濘中開動,把低垂的麥穗盡數吞噬,就像割韭菜一般,不到一個小時,四畝地就變成了光頭。父親把拖拉機開到收割機旁,麥粒混合著六月潮濕的空氣,呼啦啦吐進拖拉機車廂。祖父盯著麥粒,眼睛睜得很大,父親則跳進車廂,嘴裡樂開了花。鄉下人一睹收割機的風采,繼而奔走相告,連連喝彩。麥客們背著依舊锃亮的鐮刀,站在地頭,看著收割機在轟鳴中將一畝麥子收割殆盡,他們眼睛同樣睜得很大,就如同在打量一件剛剛出土的史前文物。


    那個潮濕的夏天過後,麥客們繼續遊走在田間地頭,但他們很少再有這麼多機會到麥浪中盡情收割一把了。留給他們的,隻剩下附近山上逼仄的小塊旱地,之後幾年,記憶中的麥客也越來越少,直到後,終於消失在機器大轟鳴的聲音中。


    “麥客還會回來嗎?”我問母親。


    “回來也沒人請!”母親冷冷地回答。


    夏天到了,麥子又黃了,麥客,再也不會回來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