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劉一明與興隆山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396-576
    【優惠價】
    248-360
    【作者】 丁述學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335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93352
    作者:丁述學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

    編輯推薦

    劉一明(1734-1821),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道教內丹修煉家、易學家、道醫子,別號素樸散人,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是繼王常月(?-1680)後乾嘉年間全真龍門派*影響的人物之子博學多纔,著作等身,其著述質量上乘,歷來廣受好評。


    本書彙聚了劉一明著述、劉一明年譜、劉一明本末、劉一明書畫、碑刻、刻板、書影擇選……及劉一明著作《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關文》等珍貴史料。

     
    內容簡介

     中國道教界一代子劉一明住榆中棲雲山長達四十二年,於八十八歲羽化登真。著有三十七部著述均在自在窩刊刻行世,彙十方之力修建棲雲、興龍兩山宮觀廟宇73座,修煉課徒,授道傳教,弟子達上千人,使興隆山成為道教名山。隨著歷史的變遷,興隆山經歷了非常時期的浩劫,文化慘遭毀滅,是有志於劉一明文化傳承的有志之士收集整理保存了豐富多彩的劉一明文化遺存。


    本書彙聚了劉一明著述、劉一明年譜、劉一明本末、劉一明廣結善緣、劉一明興建棲雲、興龍兩山道觀、劉一明棲雲二十四景詩、興隆山與榆中八景、劉一明仙話傳說、劉一明興隆山楹聯集錦、劉一明興隆山興建廟觀募疏記、劉一明興隆山碑記恩師雲遊記》唐璉繪劉一明三十六幅畫像及注釋、劉一明書畫、碑刻、刻板、書影擇選、劉一明創建棲雲、興龍兩山道觀老照片、劉一明興隆山道脈傳承覓考、劉一明創建興隆山原貌回憶錄及劉一明著作《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關文》等珍貴史料。


    《劉一明與興隆山》一書集史料的厚重性、公眾的可讀性、劉一明創建興隆山豐功偉績的完整性、興隆山文化遺存和文物普查的全面性於一體。尤其恩師雲遊記》唐璉繪劉一明三十六幅畫像及注釋堪稱此書的書膽和精華。
    作者簡介

    丁述學,男, 1952年生,甘肅省榆中縣人。曾任榆中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三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榆中縣政協副主席等職務;甘肅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榆中縣劉一明文化研究會會長。


    他搜集整理了多部榆中民間文藝資料,刊印了榆中民歌集等文獻專輯,榮獲國家*十大民間文學集成貢獻獎;他主編出版了《中國地理幾何中心—榆中》、《伊斯蘭在榆中》、《秦韻秦情》等史料。


    崇尚道教界一代子劉一明,成立榆中縣劉一明文化研究會,征集劉一明住棲雲山四十二年珍貴史料和文化遺存,潛心研究劉一明文化,編著《劉一明與興隆山》一書,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努力。
    目錄
    目錄

    一 劉一明簡歷及著述/1
    二 劉一明本末/4
    三 劉一明廣結善緣/18
    四 劉一明興建棲雲、興龍兩山道觀/21
    五 劉一明創建棲雲二十四景/23
    六 劉一明與榆中八景/31
    七 劉一明仙話傳說/36
    八 劉一明興隆山楹聯集錦/46
    九 劉一明興隆山興建廟觀募疏記/81
    十 劉一明興隆山碑記/91
    十一 恩師雲遊記》/98
    ——唐璉繪劉一明三十六幅畫像及注釋

    目錄


     


    一  劉一明簡歷及著述/1


    二  劉一明本末/4


    三  劉一明廣結善緣/18


    四  劉一明興建棲雲、興龍兩山道觀/21


    五  劉一明創建棲雲二十四景/23


    六  劉一明與榆中八景/31


    七  劉一明仙話傳說/36


    八  劉一明興隆山楹聯集錦/46


    九  劉一明興隆山興建廟觀募疏記/81


    十  劉一明興隆山碑記/91


    十一  恩師雲遊記》/98


         ——唐璉繪劉一明三十六幅畫像及注釋


    十二   劉一明書畫、碑刻、刻板、書影擇選/137


    十三   劉一明創建棲雲、興龍兩山道觀老照片/164


    十四   劉一明興隆山道脈傳承覓考/171


    十五   劉一明創建興隆山原貌回憶錄/217


    十六   劉一明年譜/257


    十七   劉一明著述選錄/263


        《修真九要》/264


        《神室八法》/275


        《通關文》/284

    在線試讀
    序一

    劉一明真人(1734-1821),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子,原籍山西平陽府曲沃縣,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道教內丹修煉家、易學家、醫學家、書畫家。他在青年時因病入道,先後拜民間異人龕谷老人、仙留丈人為師,得授丹道修煉全法全訣,自四十六歲始,開壇演教於甘肅省榆中縣棲雲山、興龍山(今統稱興隆山)四十餘年,醫病濟人,著書立說,修造宮觀,普化一方,為弘揚道教文化和復興名勝古跡做出了巨大貢獻。
    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龍山,幽岩深谷,鐘靈毓秀,自古以來就是出塵高士的隱修之地。直到子劉一明入主於茲,他作為具有真知灼見的內丹修煉證悟者和篤行者,懷抱救世度人的聖賢之心,不滿足於一己之小成,立志普惠蒼生,以其高尚德行感召有緣,凝聚善信,披荊斬棘,開闢道場,令興隆山地區道教文化達到鼎盛,一躍而升為西北地區的道教重地。我有幸承擔過《劉一明修道文集》的整理出版工作,子著作二十七種。在此過程中,感欠缺的就是所用底本大多是晚近的刻本,隻有《棲雲筆記》、《孔易注略》、《道德經要義》、《道德經會義》、《心經解蘊》、《金剛經解目》等六種著作采用了為精良的自在窩初刻本。除此六種而外,在經過百餘年歷史風波淘洗之後,世間尚有滄海遺珍否?即使有,也非我等普通學人所能觸及。而且限於各種主客觀條件,我未能親履甘肅榆中縣作實地調查,無法獲得更深入的客觀資料,所有的引經據典都僅限於紙上談兵,不免留下了諸多遺憾。顯然,這些涉及面更深更廣的事功,非榆中本地專業學者不能承當,非其中有大力者不能承當。



     


    劉一明真人(1734-1821),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子,原籍山西平陽府曲沃縣,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的道教內丹修煉家、易學家、醫學家、書畫家。他在青年時因病入道,先後拜民間異人龕谷老人、仙留丈人為師,得授丹道修煉全法全訣,自四十六歲始,開壇演教於甘肅省榆中縣棲雲山、興龍山(今統稱興隆山)四十餘年,醫病濟人,著書立說,修造宮觀,普化一方,為弘揚道教文化和復興名勝古跡做出了巨大貢獻。


    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龍山,幽岩深谷,鐘靈毓秀,自古以來就是出塵高士的隱修之地。直到子劉一明入主於茲,他作為具有真知灼見的內丹修煉證悟者和篤行者,懷抱救世度人的聖賢之心,不滿足於一己之小成,立志普惠蒼生,以其高尚德行感召有緣,凝聚善信,披荊斬棘,開闢道場,令興隆山地區道教文化達到鼎盛,一躍而升為西北地區的道教重地。



    我有幸承擔過《劉一明修道文集》的整理出版工作,子著作二十七種。在此過程中,感欠缺的就是所用底本大多是晚近的刻本,隻有《棲雲筆記》、《孔易注略》、《道德經要義》、《道德經會義》、《心經解蘊》、《金剛經解目》等六種著作采用了為精良的自在窩初刻本。除此六種而外,在經過百餘年歷史風波淘洗之後,世間尚有滄海遺珍否?即使有,也非我等普通學人所能觸及。而且限於各種主客觀條件,我未能親履甘肅榆中縣作實地調查,無法獲得更深入的客觀資料,所有的引經據典都僅限於紙上談兵,不免留下了諸多遺憾。顯然,這些涉及面更深更廣的事功,非榆中本地專業學者不能承當,非其中有大力者不能承當。


    直到後來,經由寧波蔣門馬先生的引見,我有幸拜識榆中前輩丁述學先生,並蒙丁先生惠示他的《劉一明與興隆山》書稿。拜讀之下,頓覺資料珍稀,滿目琳瑯,珠璣燦然,方知丁老先生早已完成了我無法企及的工作,真所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也。


    丁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榆中人,是榆中縣的老干部,曾歷任縣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的三館之長。今雖退居林下,本可悠遊歲月,不問世事,然而在無官一身輕之後,他選擇回歸鄉下老家,變得更加忙碌,修橋鋪路,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扶貧助學,成了一位閑不住的退休“老兵”。更重要的是,數十年從事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工作經歷,令他敏銳地意識到:興隆山是劉一明文化的發祥地,擁有無數的劉一明文化遺存,雖有前輩賢德對有關資料做了很多搶救工作,但因歷史的局限,加之一些有識之士漸漸老去,劉一明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於是他毅然肩負起了傳承劉一明文化的歷史使命,在2014年成立了榆中縣劉一明文化研究會,並籌劃建立劉一明文化博物館。隨後數赴棲雲山、興龍山實地考察,深入挖掘劉一明在興隆山地區的豐功偉績和文化遺存,這部《劉一明與興隆山》就是他辛勤田野考察研究的成果彙編。


    《劉一明與興隆山》一書的選材重點子著作之外的補充資料上,且大部分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獨一無二的珍貴材料。據我看來,如下幾點尤具價值:


    一、文獻珍稀。書中收俗家弟子、著名畫家唐璉繪制恩師雲遊記》彩色畫傳三十六幅,這部畫傳可謂是此前學界聞所未聞的珍貴資料,幸賴數位老前輩幾經周折精心護持,如今方得重見天日。憑此一件,丁先生弘揚國粹之功大矣!此外,大煉師劉老先生之塔》、《恩師劉老夫之塔》、《劉老夫子贊並塔銘》、《興隆山道教戒條碑文》等等碑文,以及興隆山地區道教傳承譜繫、近代宮觀修繕記錄等都是研究興隆山文化不可多得的手資料。書末所收呂信道老人撰寫的《劉一明創建興隆山原貌回憶錄》,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佇立棲雲山頂,面對莽莽群山、茫茫林海,遺世獨立,從容不迫,如數家珍地訴說著那一幕幕蒼茫往事,山水名物、掌故民俗、歷史沿革,纖毫畢現,時空於焉倒轉。


    二、圖文並茂。書中大量呈現了棲雲山、興龍山舊貌黑白照片、新顏彩色照子石刻碑刻真跡以及其他實物照片,並配以簡潔的說明。其中的老照片記錄著棲雲山、興龍山未遭破壞時的蒼顏古貌,極具歷史文獻價子親書“寄調四邊靜”碑刻字跡清晰,如行雲流水,子這位書畫大家確實名不虛傳;還有照片上已被鄉民截為三段的劉真人碑,令人不禁想起古人“拂拭殘碑,依稀堪讀”之句,滄海桑田,感慨何限!書頁輕輕翻動,圖片瞬息覽遍,但對於不明就裡的普通研究者而言,想面面俱到地獲得如許貨真價實的材料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三、古籍重子著作的自在窩初刻本極為精良,但因年代久遠,外界極少流傳,甚至有絕響之虞。然而根據丁先生書中所提供的古籍書影,可知在榆中地區文化部門仍頑強地收藏著多部自在窩刻本,其數目至少可達十七種:《沙脹全書》、《眼科啟蒙》、《瘟疫統治》、《雜疫癥治》、《經驗雜方》、《經驗奇方》、《悟真直指》、《參同直指》、《周易闡真》、《會心集》、《孔易注略》、《道德經會義》、《道德經要義》、《西遊原旨》、《棲雲筆記》、《心經解蘊》、《金剛經解目》。自在窩初刻本,經過劉一明親自核正,文字罕有失誤,而後人的各種翻刻本,就難免各種差錯。因此,這些自在窩古本是毫無疑問的重量級善本、珍本甚至孤本。據我所知,至今為止子的林林總總的影印出版物中,尚無一家真正采用過自在窩刊本。丁先生的發現,令學界繼續發掘自在窩刻本重獲信心,我們熱切企盼著將這些珍本早日集齊影印發行的那一天。


    電子時代,文化繁榮,信息發達,此為天時之機;丁先生身在榆中縣,自然占據地利之便;而他的任職背景,又助他在搜集珍稀資料方面穩居人和之利。天時、地利、人和,丁先生兼有之,於是《劉一明與興隆山》之書應運而生。而丁先生老當益壯、造福當代、利益後人的善行義舉,則又隱約投子當年不辭勞苦孜孜弘道的身影。世事機緣契合,巧妙安排若此!


    可以確信,不遠的將來,在丁先生的努力下,會有來自興隆山的更多可喜的消息,為我們研究劉一明真人提供更本土本真的文化支撐。


     


    滕樹軍


    謹序於天津


    2016/10/30


    序 二


     


    道貫天地源流長析理弘道有來人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北地區有一位著名的全真道道士,即長期活動於甘寧青地區,後來於興隆山修煉的龍門派第十一代徒裔劉一明。清《金縣志》如下記述:“劉一明子,又號素樸子、被褐散人。……博學工書,尤其精於醫。……乾隆間,訪龕谷老人,嘯詠於興隆山中,一時士夫樂與之遊,每教人以養身之術,兩山梵宇募化重修,凡四十餘年……年八十八而歿。”


    199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道教史》中稱劉為清中葉的“高道”,譽其“邃玄教,精易理,擅養身,長醫術,是當時著名的內丹家、醫學家,撰著了大量有關易學、內丹學和醫學的著作”。


    劉一明的著作大約三十餘種,早年其門人弟子木刻印刷,在道教界廣泛傳播。嘉慶年間,“常郡護國庵”又將上述書籍再行結集為一書,取名《道書十二種》;光緒年間上海翼化堂銅板重新印刷發行;1990年7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根據古版本修訂精裝本出版;1992年8月,巴蜀書社編纂出版《藏外道書》時,將該書收載於第八冊。近年,劉一明的不少著作還大量以單行本出版發行。讓人贊賞的是《西遊原旨》一書。在此書裡,劉一明以儒、釋、道理論剖析西遊,鞭闢入裡,絲絲入扣。他認為,書中以取經故事發《金剛》《法華》之秘,以九九歸真,闡參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演河洛、周易之義。因此,他指出,西遊一書即《陰符》,即《參同》,即《周易》,是修煉性命之書。


    劉一明的著作博大精深,為世人矚目,贏得了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道教學者李養正先生在《明清道教識略》中贊:“在清代引人矚目的道教內丹煉師和學者是乾隆、嘉慶年間的劉一明。”佛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禪海蠡測》一書中論述丹道發展狀況時,有如下評價:“清代學者頗多,而以乾嘉道學著、朱雲陽二人為其翹楚,尤其之說理修煉,純主清靜,力排方士諸說,參合佛理要旨,於丹道法中,又別創一格。”清代著名高道閔一得更是誇贊劉一明“不愧為全真派一代宗師也”,“餘學問子,豈僅小巫大巫已哉”。1979年在瑞士舉行的第三次道教研究的國際會議上,日本學者宮川尚志的論文《劉一明的哲學——道教精神修煉之研究》對劉一明的學術著作作了全面論述。《中國道教史》對劉一明的思想予以高度概括:(一)以先天真一之氣為道生萬物之中介的宇宙觀;(二)以道心制人心,五德代五賊的人性論;(三)先命後性、循序漸進的內丹說;(四)三教融合的修道論。……


    由此可見,劉一明的哲學思想、道學思想、內丹學說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層次之高。這不是隨便哪個人說了就算數的,這是歷史的定論,是劉一明一生苦苦追求中思想升華、“九轉還丹”的結晶物,是他人格的魅力和感召,是他求道途中每個艱難腳印鑄成的軌跡……


    如今,我們面對他那些等身的著作,除了無法理解他是如何在那“自在窩”中一盞孤燈奮筆疾書,無法深鑽細研他為後世留下的經典,無法像他那樣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他終極的目標。相比之下更為當代人在橫流的物欲誘惑下,難以自控、難以抵制而表現出的迷茫、浮躁、空虛、無奈、奢靡以致墮落而感到遺憾和悲哀。由此也深感劉一明在《通關文》、《修真九要》、《神室八法》中為後學者界定的“關口”和為加強自我修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及入門捷徑的重要。這不僅僅是那些深山老林、千年古剎的修煉者的“戒律”和方法,也是給我們滾滾紅塵中凡夫俗子做人的警示。


    近年,有自然道人呂空淨者,護守劉一明仙跡,苦履劉一明遺蹤,春夏秋鼕,不避寒暑,遠離紅塵,孤苦伶仃,以山水為依,青松作伴,雲霞為友,麋鹿比鄰,“靜坐恍惚逍遙遊,動陪魚鼓唱仙歌”。他與一般道士不同之處在於,以弘揚劉一明學說為己任,搜尋殘碑散卷,展示文物典籍,聯絡四方道友以結知音。他手抄、整理散失篇章,接待全國各地尋訪自在窩仙跡的客人,廣結研究劉一明學說的專家、學者,慘淡經營,始終如一,樂此不疲。他經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磨難,請看他除夕之夜的感受:“戊寅除夕立絕頂,俯視金川燈火明。滿太空,萬民辭舊迎新春”,“香煙隨風貫山林,罄聲送舊又迎新”,“俯視興隆各廟燈”、“仰觀太虛更有興”,“群星眨眼逗我樂,北鬥運轉指航程”,“莫道孤身隻影人,原來仙祖候洞中”。在萬家燈火、合家團聚的喜慶時刻,站在棲雲山頂,恍若隔世,常人是何感受?呂空淨先生卻是樂在其中,別有天地。得益於這種心境,纔有了他心中苦苦追求的事業,纔有了他的十數年如一日的成果老師本末》就是在這種精神狀態下日夜不息抄錄的結果,其意在於讓眾人了解劉一明自幼年起一心慕道,苦苦追求一生的歷程,以便更全面領悟、繫統了解他學說的真諦,懂得求道的艱難,明白人生一世何為大事,何為小事,不至於糊塗一生,空度歲月,枉活百歲。


    馬啣山下土生土長的丁述學,早歲即對劉一明事跡耳濡目染,成人後日漸通曉其中道理。大學畢業後,丁君即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數十載,其間,搜集地方民歌小曲、軼聞掌故,尤其被劉一明在興隆山四十多年修葺道觀廟宇、振興兩山以及闡述道家經典的事跡所打動,雖然冗事纏身,而研究弘揚劉一明著述、精神之心常念念於心,從未間斷,厚積薄發,時有感悟,鑽研、了解更為廣泛、深入,欲潛心研究而公務繁忙,難以靜心,中道時時間斷,未能繩繩相繫。


    庭前花未開,梧桐葉已落。倏忽之間,述學已入“耳順”之年,早歲之念萌動——弘揚道家學說,傳承素樸精神,流傳道長根脈。毅然揚起大旗,張掛“劉一明研究會”大牌,入農家柴扉草屋,或進學府深院,拜道友,尋知音,喜得百年前木刻殘版斷碑,收錄興隆山道脈傳承歷史資料,復制唐璉手繪恩師劉一明本末畫卷,整理、校注劉一明經典著述。丁君不辭勞累,奔走於草野鄉間、高山大林、尋常巷陌,追根溯源,深挖細尋劉一明遺蹤,得一線而窮追,覓一物而不舍,終成洋洋大觀之收藏……


    道之不傳也久矣。時下,人心不古,學風難正,傳統文化日漸衰落,有志之士大聲疾呼,或辦學以傳,或演講報告,不一而足。丁述學君以一己之力如昔年素樸散人求道之誠意,東奔西走,挑燈夜研,孜孜不倦,以結善緣,為承繼一代道祖劉一明文化遺產,弘揚道脈,實屬難得。道貫天地,源遠流長,後繼有人,但願此書出版發行如虎添翼,讓更多有志者了解、接受、發揚劉一明修葺、振興兩山的精神,傳布養生以及道教文化,無疑對提升興隆山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梳理、深化道家傳統養生理論,打造蘭州近郊休閑養生基地造福一方,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金耀東


    2016年秋於棲雲山下


     


     


    一  劉一明簡歷及著述


    導  語


    子劉一明,山西曲沃縣人。19歲時至甘肅金縣(榆中)龕谷峽,拜龕谷老人為師,結緣榆中。自清乾隆四十四年46歲時,住榆中縣棲雲山長達42個春秋,住世88年羽化登真,墓葬在興龍山新莊溝。所著34餘部著述由其弟子和善士助力在棲雲山自在窩均刊刻行世。金縣是劉一明文化的發祥地,自在窩藏有劉一明著述的經書刻板、刻板印書等文化遺存。筆者經查閱有關資料,並參考呂信道、單進倉、孫永樂、趙學儉、金耀東、張文玲等老先生提供的文獻資料考證,整理了劉一明生平史話。


    劉一明(1734—1821),清代著名道士。山西平陽曲沃縣人子,別號素樸散人,全真教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在西北地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關於他的生平,在其《會心內集》卷下“窮理說”自述雲:


    劉一明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著有《周易闡真》、《孔易闡真》、《修真辨難》、《參同直指》、《悟真直指》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後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此外還著有《三易注略》、《周易參斷》、《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棲雲筆記》以及醫學著作若干種,全部著作至今可考見者凡33種。


    其著作大體分為三類:


    一為自撰。包括《修真辨難》、《修真九要》、《神室八法》、《通關文》、《像言破疑》、《會心集》、《西遊原旨》、《悟道錄》、《棲雲筆記》等九種。


    二為注釋。有《周易闡真》、《孔易闡真》、《羲易注略》、《周易注略》、《孔易注略》、《周易參斷》、《陰符經注》、《參同直指》、《悟真直指》、《黃庭經解》、《百字碑注》、《敲爻歌直解》、《金丹四百字解》、《無根樹解》、《道德經會義》、《道德經要義》、《金剛經解目》、《心經解蘊》等共十八種。


    三為整理。有《眼科啟蒙》、《沙脹全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雜疫癥治》、《瘟疫統治》等六種。


     


    二劉一明本末


    序  一


     


    自羲皇畫卦,文王繫辭,而後教天下,後世無非以修身保全性命為本也。故宣聖雲:“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至宋,程子《易·序》雲:“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後之了性命之道者,俱遵古聖之脈,作天下希有之事,成無上至真之道。豈知天下希有之事即天下至難之事乎?故古人雲:“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以其難而懈之,比比皆然。我素樸師,幼時因大病後,看破一切虛假,惟性命是真,遂棄世離俗,訪求細微。遂雲遊至甘肅、寧夏,假瘋癲,無分晝夜,苦人所不能苦,受人之所不能受,如是者年餘。離寧夏,遊秦川一帶,復至甘肅岷州二郎山,昏迷七日,忽來道童,問繫故人。噫,此等事跡,古之成真者不敢明道,我師說破,其度世之心切矣。何以見之?自三十六歲三清臺下苦之後,至岷州昏迷七日,時年三十九歲,前後三年,死中得活,假裡藏真,所謂道童者,少陽也,真水也,大藥王也,當年失去之故人也。此豈非大洩天機以覺方來乎?自二郎山得朋,天關在手,地軸由心,毫不費力。至榆中棲雲山,開壇演教,驚俗度迷者四十餘年。去歲嘉慶二十五年夏,曾示人曰:“我死期在來春。”年(1821)正月初二日立春,初六日亥時,師忽入墓洞而坐,呼集眾門人,囑以“性命為重,功行為先”,言畢,脫然而逝。所有真履實踐事跡,俱著《雲遊記》中,同學友人刊刻附於《會心集》內,緣是聊贅數語以開其端雲。


     


    大年春二月從學弟子唐璉敬題


     


     


     


    序  二


     


     


    聞之,“俞扁之門不拒病夫,繩墨之側不拒庸纔”,是以古之明哲者,因纔教人,歸於正道,不因病庸而輕棄之。夫人自有生以後,內而七情傷,外而六淫惑,內外感傷,耗散氣血,所以百病橫生,精竭神枯,雖欲不死,得乎?是所望於教之者,顧孰是不教而知惜性命者也!古人不拒而教之者,正為此爾。予生也晚,幼習儒業,未能成立,因碌碌於風塵之中,東奔西馳,以苦為樂,耗散精神,實不自覺。前數年由公事旅寄金城,目疾復發,延醫調理,百藥不效。聞棲雲山素樸老人善醫,遂往求治,未半載,舊疾痊愈,且朝夕聆老人教,以保身之言指示予,予即虔誠下拜,奉以為師。蒙授《指南三書》並《修真辯難》等若干卷,謹受辭歸。又蒙示一紙貼,上寫“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十六字之訓。歸後,杜門謝客,朝暮先讀《通關文》五十條。久之,如夢驚醒,始知在虛假中作生活,件件具是沉痾,般般皆入骨髓。我師隨病用藥,按穴下針,善導善誘,引我速出苦海,早登道岸,不忍以庸纔病夫聽其沉水入火自取滅亡也。年春,我師羽化,遺《雲遊記》一卷,前後細閱,蓋吾師自幼時,因大病後,看破萬狀,放下千般,訪求名師,證明大道,以故年至耄耋,履盡辛苦,始終不苟,卒歸於陰陽混化,與天為一矣。


     



     


     


     


    師劉先生本末


    (又名《素樸師雲遊記》,自在窩原始木刻版本)


     


    師姓劉,法名一明子,又號素樸子,又號被褐散人。原籍山西平陽府曲沃縣人。生於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九寅時。方圓面,黑黃色,微須,中等身材,約長五尺餘。自幼習儒,志圖功名,尤好技藝。醫卜星相,地理字畫,俱皆留心。百家之書,凡所見者,亦必略觀大意。


    年方一十七歲,一日閑看《呂》,至“黃粱”故事,自嘆曰:“人生在世,富貴榮華,百年歲月,瞬息間耳!古往今來,誰人打破?昔祖師因夢大覺,出塵超凡,得證天仙,至今一千餘年,普度群生,隱顯莫測,不知熬煞多少世路英雄,真乃出乎其類,撥乎其萃者。我求功名,將欲何之?”遂有物外之思焉。因素日功苦,有傷勞之癥,久治不愈。自思嚴君貿易甘肅鞏昌,數年未歸,一則赴西省親,二則尋覓良醫,調治沉痾,遂辭母赴西,時年一十九歲矣。


    路過涇陽換腳,閑遊關帝廟,見廊下坐一道者,蓬頭垢面,目如朗星,聲如洪鐘,問師曰:“子有疾乎?”又問曰:“傷勞之癥乎?”師曰:“然。”道者曰:“吾有靈應膏一方,能治子病,今傳於子,然能治病,不能治命,世有金丹大道,聚氣凝神,延年益壽,子急訪之。”師叩拜受方而回寓。其方:生姜四兩,茯神三兩,神曲二兩,朱砂一兩,晉棗肉調和為膏,隨飲食任意服之。


    師至鞏昌省親後,服靈應膏月餘,舊病頓去,精神如故。三月後,復染瘟疫,臥床不起。一日昏迷不醒,止有微息,神已離室。恍惚遊至深山,步入一谷,見有庵觀,順路而進,行至山門,一道童迎之曰:“爾何氏子,來此何為?”師道姓名,求引一遊,道童許之。引入一院,松柏蔭濃,花卉艷麗,鸛鶴和鳴,清雅異常,知是仙府洞天,非人間俗地。正賞玩間,忽庵後一老人出曰:“爾得來此地,繫是有緣。”即賜食賜茶,其味清香,與凡品大異。少頃拜辭。叟取畫一軸授之曰:“此畫贈子。”師展視之,乃畫紫竹一科,其葉交錯,隱隱有“清靜”二字。師拜受出門,忽然驚覺,乃是一夢。渾身汗珠滾滾,疾病全消,四肢爽快。暗思:“神仙如此清閑快樂,我何必戀世情,自尋死地?一時三寸氣斷,枉來世間一回,有何實濟!”又憶涇陽道者之語,定非虛謬。於是一心慕道,訪求高明。朝王暮李,東詢西問,所遇緇黃,皆野狐葛籐之語,依教乞食之輩,並未有一人稍知正理者。因看《悟真篇》,方知大道幽深,有奪天地造化之秘,非等閑尋常之人可知。遂思遠遁,暗置道服,昏夜出城。單身隻影,數日至會寧鐵木山,風雪交加,四顧無人,脫去俗衣,改換道服,隱姓埋名,尋師訪友,時年二十歲矣。


    由會寧過靖遠,至黃家凹大山之峽,遇群狼截路,師左右支持,正在危極,忽山坡一牧童奔來,並力驅逐,方得脫難。過大山,至開龍山潮音寺掛單。其寺有神,靈驗不爽,自號“法王菩薩”。瞻其塑像,乃齊天大聖孫行者也。主持僧細述平日感應事甚異,師聞而笑其怪誕不經。僧驚曰:“謹言,勿謗菩薩。”是夜,夢走山路,正當懸崖狹窄之處,有一猴持棒擋路,師以淨鏟擊之,忽然驚覺。明日,會眾上山,神前請事,有神提伴當者,即平日代神傳言之人,自寺院西廊一筋鬥平空翻至東殿,約四五丈之遙,瓦屋震動,眾皆悚然。忽大叫:“北方童子近前!”眾皆不知呼喚何人。復叫師俗名,師始異之,即進前叩問:“何所示?”神問:“群狼擋道有否?”師曰:“有。”又問:“夢中見猴阻路有否?”師曰:“有。”神曰:“此皆吾也。”復問曰:“吾神保唐僧西天取經,有此事否?”師曰:“並無此事,乃丘祖借三藏取經之事演道耳。”神曰:“正是!正是!”遂述古歌曰:“金丹有,金丹有,不斷辛葷不忌酒。說下手,於中丑,教君大笑不合口。太乙爐中含日月,昆侖頂上擒星鬥。原來止是這些兒,教君往往天下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汝細參可也。”又囑曰:“爾目前兇多吉少,前途有阻,可暫居吾山,待時而行。”又吩咐會眾住持:“將僧房改靜室,好好留住,不可輕慢!”師聞之悚然,遂奉命住山。自三月至六月,適逢觀音會期。十九日神至,開消會事已畢,叫師曰:“吉星來臨,爾可行矣。速往西方尋師,必遇高人。異日得志,莫忘今日。”師感謝再拜下山。


    離開龍,過靖遠,聞金城多有高人,遂往訪之。到省數月,並不遇緣。後聞金縣小龕峪峽有龕谷老人者,原籍廣東,俗姓樊,雲遊至此,時而儒服,時而道冠,行跡異常,人莫能測。即往叩謁。細觀老人,一動一靜,一言一語,俱有道理,雖不知其事業深淺,確識其是高人也。遂皈依門下,聽其教訓。居住日久,老人問曰:“生平所得者何事?”師即陳稟歷來所學之事,老人皆劈其妄。師又陳稟昔年曾遇四川彭道人,授以靜功之訣,行之日久,隱隱知數日吉兇。老人曰:“此乃靜養後天識神之事,專心致志,久而亦開狂慧,但於性命大道,兩不相涉。若一認真,異日縱明正理,反礙大事,不能行矣。”又問生平所看何書,師即陳稟平日所看書籍。老人指其何書為真,何書為假,獨稱道光所注《參同契》、三子所注《悟真篇》、丘祖所著《西遊記》為修真之指南,乃丹經中千真之理窟,可細玩之。其餘書籍,真假相混,邪正相雜,如王邦叔托紫陽之名作《玉清金笥錄》,無名氏借尹真人之名作《性命圭旨》,更有彭好古解《悟真篇》為女鼎爐火,無瑕子解《敲爻歌》為搬運工夫。其間偽書極多,若不分真假,亂看亂讀,不但枉費工夫,而且反蔽識見,須宜謹慎。老人又為之首言先天,次推坎離,開釋三教一家之理,分析四像五行之因,劈破旁門外道之弊,撥開千枝百葉之妄,使其必先窮理,擴充識見。於是師居峽中,日夜攻苦,細研經書,日久總無頭緒可覓,憂心如醉。老人一日忽問曰:“爾近日有悟否?”師曰:“無。”老人曰:“聖賢心法,不在文字中,其妙義俱在言外,不得真訣,枉自猜量。古人雲:高人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不多遇明人導引指點,如何能大悟大徹?新營鎮有瘋子田道人者,饑寒不顧,生死不懼,乃修煉志士,曷往見之?”師奉命而往,將入城門,見一人蓬頭垢面,破衣跣足,靠牆而臥,及問鄉人:“此是何人?”答曰:“此田瘋子也。”師即市食跪奉。道人笑顏而食之,問曰:“爾何來?”師曰:“自龕峪峽而來。”道人曰:“來有甚事?”師曰:“為性命事。”道人曰:“吾乃瘋癲人,止是日圖三餐,夜圖一眠,除此之外,別無一知。若問性命事,回問爾師。”師三問而三答如是。師不解其意,拜辭而回峽,以是述老人。老人曰:“此知道者,但有頭無尾,止可修性,未能造命。”彼時亦未解其意。


    住峽日久,大事不明,遂叩辭老人,在外雲遊。行至搭那池龍鳳山歇腳,此時在山掛單道人十餘眾,相集講道,或言服食,或言采戰,或言打坐,或言搬運,各撚門戶,爭論是非。師退而嘆曰:“以是為道,便是謗道,若非遇恩師指點,幾被此等門戶瞞過,耽誤一生,可不畏哉!”復至開龍山叩謝神恩,住居數月,遊至海城米糧川,適逢嚴君尋覓相見,回至鞏郡。月餘,二造龕谷,老人曰:“孝道不可虧!”師曰:“無常迅速,性命難保,奈何?”老人沉吟良久曰:“吾有保身之術傳汝,放心回去,先盡人事,再辦己事。”師叩求曰:“恩師若大發慈悲,敢不奉命。”老人遂以毒蛇引路之訣授之,復戒之曰:“得了手,閉了口,勿輕洩也!”師得訣後,從前疑惑盡釋,暢然歸裡,暫慰二親,時年二十二歲矣。


    奉親之暇,對證丹經,始知師所授者,乃全角之道,非延命之術。明年入秦,三造龕谷,叩問端的。老人曰:“藥自外來,丹向內結。”又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爾當極深研幾,細心窮理,仍須先盡人事可也。”師遂叩拜,怏怏而回,疑終不釋,時年二十三歲矣。


    回晉以後,嚴君恐其外遊,遂捐國學,使務舉業。師即托求名之事,遊京都,潛訪明人,來往二次,五年有餘,未遇大匠。因母有病,以書召回。時年二十八歲矣。


    醫治母病愈後,即遊河南。明行醫道,暗訪高明,三年有餘。所遇緇黃,皆葛籐野狐之語,曲徑旁門之事,求其稍明聖道門戶者,絕不可得。即返晉省親,時年三十二歲矣。


    居家數月,復遊平陽、汾州、太原,凡所過州邑鄉鎮,名山勝境,無不尋訪。二年有餘,枉勞跋涉,慨嘆回裡。適逢嚴君病故鞏昌,急赴西奔喪。居鞏數月,欲往金縣謁師,老人已東遊秦川矣。聞漢上徐公高明,遂往謁之。徐公原與龕谷老人同受道於白石鎮梁仙人者。師住漢南數月,未得遇面,知其無緣,怏怏而回。


    路過仙留鎮,聞有齊丈人者,乃成道之人。丈人亦與龕谷老人同學道於梁仙人。丈人少讀詩書,秉性魯鈍,未得梁仙人實惠,因其老實志誠,梁仙人曾將丈人托於樊、徐二翁,令其指點。其後樊老人西遊,丈人聽徐公指教,同住漢南十餘年,磨煉百般,受盡無數苦楚,終無所得,知其法緣未至,遂離漢南,赴甘肅訪人。苦盡甜來,蘭州阿干鎮,得遇喇嘛餘丈人。餘丈人繫西寧沙唐川人,曾為喇嘛僧,轉生七世,未迷本來,得遇異人,授以性命大道,遂了其事。此時餘丈人俗裝遊戲,齊丈人亦不識。餘丈人猛呼齊丈人曰:“爾是甚人?所作甚事?”齊丈人曰:“出家人乞化。”餘丈人又問曰:“止是乞化,到底還有別事否?”齊丈人曰:“還求出家事務,非止乞化而已。”餘丈人曰:“既是如此,可脫道衣,扮俗人隨吾去。”齊丈人始知為異人,遂更換衣冠跟隨。遊西寧、涼州、甘州、肅州,二年而得事。於此餘丈人深隱,不知所終。齊丈人自明大事後,仍舊俗扮,遊寧夏、定邊、慶陽、平涼、西安等處,未遇有緣之地,遂入棧道,行至褒城仙留鎮隱居焉。古之仙留鎮,即今所稱黃沙鎮者是也。丈人在黃沙,送河打柴,傭工受苦,人莫能識,二十餘年,大事完成。山中采藥,救人疾病,出言吐語,事後皆驗,漸漸人皆知是異人。因其行藏虛實,人不能測,咸以“簑裡毛”呼之,丈人亦以“簑裡毛”應之。丈人數十年居黃沙,自不言姓名,人不知其姓齊,竟以姓“簑”呼之矣。


    師訪問謁見,叩求道要。丈人問曰:“爾師有何指示?”師以毒蛇引路之訣稟之,又以“藥自外來,丹向內結”並“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之語陳之。丈人曰:“爾悟否?”師曰:“前事已明,後事不解。”丈人曰:“爾止向自己作工夫,如何到的佳境?若禮下於人,必有所得。他家真寶,不難為我所有。”師不解其意,又叩問之,丈人曰:“真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師再求曰:“弟子愚迷,請明指示。”丈人曰:“我已指示,爾自不明,何必再問!”彼時師亦知是盤之中迷,但解悟不得,遂三返晝夜,廢寢忘飧,憂疑交加。至四日,正在烹茶之際,丈人取《論語》一本付之曰:“汝看此書去。”師接書,前後細閱,凡有合乎道理者,一一陳稟,丈人皆一一然之。師自思,雖所陳稟者合理,終非迷中奧意,翻來復去,自清晨至午,忽有所悟,舍書出室,丈人曰:“爾欲何往?”師曰:“江邊去。”丈人曰:“江邊作何事?”師曰:“江邊去打魚。”丈人曰:“魚潛於淵,奈何?”師曰:“以食引之,以鉤釣之,何患不得。”丈人知其有所悟,是夜即以丹法火候細微,一一分別,始終全授之,並勉之曰:“此事須要下二十年死功夫,方得見效,爾其努力無怠,吾將隱矣。”師奉詩曰:“一十三年未解愁,仙留鎮上問根由。而今悟得生身處,非色非空養白牛。”時年三十五歲矣。


    自漢南返鞏,料理諸事,急搬父柩回晉。聞龕谷老人居鳳翔太乙村,路過往謁,至其村,方知老人已羽化矣。大失所望,淒慘而回。返晉至裡,擇日送葬。大事完畢,辦理家務整齊,意欲滅跡,遂裝瘋賣癲。日久,家人不防,一日夜半,換穿暗藏舊衣,日常所穿衣服盡皆拋丟滿院,連夜出門,渡過汾河,及明已到絳州地界,無人認識。自此緩行,渡禹門,過蒲城、慶陽、延安、定邊,至靈州,遂居焉。易名金寓吉,時年三十六歲矣。


    居靈州一年,明則醫道濟世,暗而打煉身心,混俗和光,方圓應物。間或見孤貧老幼,憐憫周濟,便為俗子所驚。師曰:“彈丸之地,不可以久居也。”遂去靈州,至寧夏,觀其地脈,賀蘭爭秀,黃河繞流,俗樸民醇,大有古風,師甚喜之。住居數月,有李子東明、閻子繡庵來訪,誠敬日久,絕無懈怠之意,師遂以實言告之。二子曰:“先生若居此地,我二人願護持之。”師即易形變相,破衣垢面,歌笑於鬧市,睡臥於街衢,人皆以瘋漢目之。一日城南拾柴解悶,偶見三清臺地僻靜雅,暗思此地可以煉磨下苦。其臺繫當年大觀,為寧鎮名區,乾隆二年,地震數月,神殿牆垣俱皆搖塌,道場變為廢地矣。師於臺下搬磚弄瓦,壘砌小塔,自歌自唱,伴月煉魔,外雖辛苦,內實快樂。後移西北城角觀音堂,日夜不睡,亦如三清臺之苦。時有《觀音堂二十四曲》以樂道。一日師在城外遊,偶遇同學米師,邀至堂中,相伴下苦。不意米師塵緣太重,致師魔障百般,曾有《五更詞》以自嘆。於是去寧,時年三十七歲矣。


    遊固原、平涼、彬州,過梁山至鳳翔,留心靈地,以為久遠計。所歷之處,皆未可意,遂入棧道,至鳳縣住居數月,聞嶺南南臺山為鳳邑之勝境,即往山遊戲。登臨眺望,雙峽水鎖,四獸有情,中聳一嶺,跌落三層,脈旺地靈,藏風聚氣,喜而居之。時有門人弟子數人訪至,即令開墾山地,接待來往。常住者十餘人,或來或往者不計其數,而留心采取道器者並無一人,遂作《解三省》四曲以嘆之。又屢遭道魔、小人不足。自知功行不大,多生障礙,獨至秦嶺麻峪河,修橋補路,以結人緣。與虎狼為伍,魍魎作鄰,猶如不知。磨礪身心,鍛煉志氣。如是數月,工完出峪而回山,時年三十九歲矣。


    師初居南臺,意欲立叢林為接待來訪計,及看常往道人並無實心顧眾者,遂西遊甘肅。一衲一瓢,肋掛藥囊,隨處濟人。鏟挑犬皮一張為坐具,餘無別物累贅。過兩當、徽成、西和、禮縣,至岷州二郎山菩薩洞掛單。時屆中秋,忽四大不收,百脈俱息,自知時候已到,謹閉六門,返照神庭,昏昏迷迷,無識無知,如是七日。忽一道童持淨水一盞,紅藥一丸,扶師曰:“可服此藥。”服之少頃,頓覺精神爽暢,踊躍而起,問:“是何人來此扶持?”童子曰:“當年故人也。”師細觀之,方真師兄,共敘離情,再拜救命之恩焉。離二郎山,西至三足洞掛單,夜半靜坐,月朗星稀,忽寒風透骨,隱隱現出一怪,牛首紅發,身長七尺,手執板刀,直奔面前。師大喝曰:“是何怪物?不得無禮!”怪大聲曰:“吾乃牛首精靈,特來爾家借宿。”師曰:“爾有爾家,我有我家。何得冒宿!”怪大怒,持刀來斲,師初以“一字訣”咒之,怪不敢前;再以《五廚經》誦之,怪不能遁;又以《大洞經》制之,怪倒地下,遂以淨鏟除滅之。時年四十歲矣。


    蘭省有異人趙貴者,繫直隸真定人,自幼慕道,因妻有犯,誤傷其命,充配蘭城。曾遇觀天亮,得授其道,下苦修煉,為修真烈漢。師曾二十年前相遇,欲往探之。觀天亮者,不知何許人,自亦不言姓名,因其不歇寺廟房屋,爛衣破裳,不俗不道,露居野處,徹夜喊叫走轉,永不睡臥,人皆以“觀天亮”名之,蓋韜明養晦、潛修密煉之士。有時與小兒同群遊戲,有時舞大棒自歌自笑,人多不識,皆以癲漢目之。惟有黃中堂深知,心悅誠服,屢次招進公衙,賜衣賜食。所受衣物,出衙散與貧人,大笑而去。來往蘭城,十有餘年,後不知所至。師去岷,行至顏家大莊古廟掛單。其夜大雪尺餘,明日冒雪而行,忽然天晴雪消,腳踏泥水而行。至黃香溝,夜宿山坡方神廟,又無門窗遮風,依壁而蹴之。天明遂行,不知鞋襪已凍成冰,腳跟裂破,忍疼而行。至狄道西南城角寺,喇嘛僧不肯留單,連夜行走。至省城瀋家坡五聖祠掛單。進城化緣,見逸人大街行走,猶是二十年前作為,不過比昔年作的馴順耳,可惜知前不知後,有始無終,然亦開狂慧,自謂道即如是,不知還有大事也。居省數月,寧夏閻繡庵使人來接。二至寧夏,觀其風景氣像,與昔年大別,無心久居。


    明年春月南行,三上開龍,此時其神已去久矣。師止瞻像叩首,拜謝當年指引之恩。其神是白猿成道,借齊天大聖之名,處處修寺建廟,積功累行,每逢亢旱連陰,祈晴禱雨,如鼓應聲,感應非常。平時像前止用住持僧焚香一炷,不許供獻一切食物果品,一處工完,別處又覓山場矣。會寧鐵木山,靖遠曲沃山,中衛衍龍山、二龍山並開龍山,俱是工完即行,不久戀一處。可知是扶危救困,利物濟人之神,非同妖邪止享血食者可比,故師心服之。開龍會長住持,強留過夏。忽憶多年有解注《西遊》之念,東西來往,無有定處,未得了願,借此清淨之所,將祖師心法真脈,發揮闡揚,上續諸真之燈,下結知音之侶,承先接後,不枉入於道門一場。於是細閱正文,體貼本義,暫起草本。住山五月,求藥方者,縷續不斷,難以專心用功,遂遷於靖遠紅山寺,雖其寺幽雅,而閑遊之人甚眾,亦不安靜,復擇西闇門寺居之。五月而草稿已出,於是赴省。時年四十二歲矣。


    至省,擇居白塔山羅漢殿,削改謄真,不分晝夜,廢寢忘食,細心辨別,搜尋深意,每到難解難釋處,恍惚如有神告,順手寫去,俱合本旨,大抵心虔意誠,祖師暗中指點耳。三鼕已過,正值新正月底,冰橋已開,浮橋未搭,所備煤炭油燭皆盡,無錢可辦,且米食已了。正在作難之際,忽來白犬一隻,口咬羊油燭一束,有三十餘支,丟於殿後而去。師疑是住持之燭,及問僧:“曾少燭否?”僧曰:“不少。”又問山頂塔院僧,亦曰未少。本殿至山底人家一二裡之遙,犬如何能口噙如此之遠,且燭並無一支傷損,真是異事!明日又有善人駕皮筏送來煤炭數十,米面數升。及至二月底,其書工完,燭已盡,米面煤炭已了。明日,橋已搭成,遂辭僧下山入城。時年四十五歲矣。


    四月間西遊,行至平番,聞有蘇瘋子者,皆以有道稱之。及見其面,有名無實,真是瘋漢,不過能受饑寒,打煉睡魔耳。遊涼州數月,欲往肅州訪梭羅仙遺跡,因其雪山雪消,溝渠水盛,難以行走,遂赴西寧,拜睡仙張真人冥塔,為真人作傳以記本未,復作《五供養》五曲以為贊,又為作對聯,闡揚其道。其聯雲:敲開戊己門致虛守靜收靈藥,鑽入鴻蒙竅自有歸無脫法身。細觀真人昔年所處舊城土窩,小泉濕地,忘物忘形,齊一生死,非了性命之真仙而能若是乎?


    由西寧旋至河州、狄道,轉金縣,聞有棲雲山,乃秦李二仙修道之處,即赴山往訪仙跡。觀其脈來馬寒,向對虎丘,左有鳳凰嘴,右有興龍山,鳳凰嶺為兜案,牛肚山為朝應,雙峽水鎖,四獸有情,鑽天峰、白草原、九宮臺、棲仙崖、翻影庵,皆在指顧間耳,真仙境也!惜其神廟,基址有蹤,棟宇無跡。問土人,皆曰:“明末流賊焚毀。”僅有靈官殿一楹尚存,亦破漏不堪,神像水淋剝色,將有傾倒之患,且徑路樹枝攀扯,水衝成溝,登陟甚難。明年,收拾銑钁鐮斧,至山修路。時有省城相識善人來訪,師曰:“神殿將傾,善人若發誠心修補,功德莫大焉。”善人曰:“道人若肯煩心,吾願成就。”明年鳩工庀材,一氣完成,煥然重新,神妥人安。山根又建洗心亭一小院,招安住持道人早晚焚修。時年四十七歲矣。


    正在乾隆四十五年,工方告竣,意欲遠遊,又有善信數人問師曰:“道人何不重開此山,以復古跡?”師曰:“予遊方道人,有何大力,且怕煩心。”善人曰:“此乃大功大行之事,道人若行,吾等募化,並力成之。”師初未允,因其再三懇強,出於誠心,不得已而應之。明年大開舊基,量地建造,一時各處信士發心領疏者,不約而合,起建三清殿、黑虎殿、五圖峰、均利橋、牌坊道房。其工方半,忽遭撒臘作亂,蘭城人民受害,所化布施,俱皆落空,錢糧無出,暫且歇工,師遂赴南臺。明年三月,仍赴棲雲,遠方募化,方得完工,乾隆四十七年告竣,時年四十九歲矣。


    工畢,遊秦川,復至南臺,整理常住。五十年仍至棲雲,其年,歲稔年豐,欲興大工,募化布施,如有神助,遠近善人信士,或自送錢谷,或請疏募化,樂輸恐後。錢鈔口糧應手,修造甚易,但工力費事,斬崖破石,開闊地基,凡一磚一瓦,一木一坯,水土物料,皆自山底要運山頂,上下來往,約有七八裡之遙,幸其道俗行功者二三十人,所以不甚掣肘。遂建閣、經柱亭、東峰雷祖殿、西峰鬥母宮、後山門馬靈官樓、半山壽星庵、西嶺王母宮、東崖白雲窩、北峰二仙洞、山底山門、呂祖閣、丘祖堂、福緣樓、自怡樓、澹然亭、碑亭、客房、廚房,五十五年告竣。同眾施主商議,買水地六十六畝,山旱地五十四畝,澆灌水地三溝一晝夜。又峽內旱地一十八畝,作主持焚修養膳之用,時年五十七歲矣。


    其後每年接續修補,添建北鬥臺、朝陽洞、三聖洞、碑亭、牌坊、各殿道房。五十六年,重建興龍山半山靈官殿,並建道房,置買常住香火地二十六畝,招住持道人焚修。五十八年,重建三大士殿,金裝神像。時年六十歲矣。



    嘉慶四年,重建興龍山聖母殿、廂房、廚房、山門、圍牆,並彩繪大殿,金裝神像,因其錢谷難辦,延至嘉慶十一年,方得告竣。嘉慶六年,開兩山界內新莊溝山坡地五十餘垧,每年取租,以為棲雲山零星補修之費。七年,補修三教洞,又重修魚籃菩薩殿,改塑神像。十年,因附近貧人無地埋葬,募化善信,置買禪寺溝山坡為義塚地,使貧人隨便葬之。十二年,重修興龍山玉皇行宮,大展地基,續建東西兩廊、山門、靈官樓、道房、廚房。工將完成,秋雨連綿月餘,山門地基走挫,棟宇上下皆傾斜開裂,欲為重工做作,限於錢谷無出,不得已而往固原,鹽茶募化,始得完工,為興龍壯觀之所。並建禪寺溝孤魂殿一楹,廂房三間,為守義塚常住之處。十三年,三官殿柱朽下挫,牆倒像歪,棟宇將脫,起立重修,補塑神像,金裝彩畫,收拾崖牆水道,兩年方得告竣。十五年,重建迎善橋,遷移碼頭,破石斬崖,幫修道路,建立過亭、牌坊並道房,招安主持,常為照應。所餘錢鈔,在外營利,防備不虞,以為長久計,兩年告竣。十七年,因山根道旁舊泉水不潔淨,重開淨水泉,上建亭子一楹,以備兩山取汲、供神。十八年,重建關帝閣,開展地基,或幫或斬,量其地形,改移坐向,離虛就實,易殿為樓,前建看河亭,側立兩遊廊。山門外南北各起穿路小樓一間,上供水火二神,連接石菩薩殿。又移立石菩薩殿為正坐,並雕刻聖像,上下一氣,配合成局,兩年完工。山頂官修楊四將軍廟,拆移魚籃菩薩殿於嶺右,占去殿基。其年菩薩殿因地基潮濕,使土木斜歪開裂。師別選良基,遷移重建,金裝彩畫。至於東嶽臺、大佛殿,亦皆幫助善信成工。兩山神殿,俱皆敗而復興矣。以上神工,皆有碑記細述可考。


    師初居棲雲,開山建廟,非僅修工而已,特借修工,苦煉身心耳。以故,日則打塵勞,監管修造,夜則注經書,闡揚道脈,日夜辛苦,無有寧時,然師樂在其中,苦不知也。其書則《三易注略》、《周易闡真》、《參悟直指》、《道德會要》、《西遊原旨》、《指南針》、《會心集》、《指南三書》、《棲雲筆記》……儒釋道三教書籍凡二十二種。或解或注,破群仙之隱語,揭丹經之寓言,劈旁門之邪說,指大道之源流,略詞藻而就常言,去文章而示實意,言愈淺,理愈明,語甚俗,意甚顯。可為學人之階級,志士之炬燈。幸借知音善士大力,俱皆刊刻行世矣。


    師在棲雲,修造廟宇三十餘年,著解經書三十餘年。當兩山神工告竣之時,即書工刻刊方完之時,亦師壽八十有二之時。此時內外事畢,心無掛礙,身莫勞苦,安居自在窩,靜養精神,一切外事,皆不應酬,與世無與矣。時有《絕言歌》以書懷,刻刊於《通關文》之後,取其願心已了,再不於文字中作事也。


    師平素閑暇之時,自卜吉地於新莊溝山頂之陽,乙木行龍,坐艮向坤,辛戌水口。相識善人預為之箍墓洞、建冥塔、立祭臺、修圍牆,以備臨時方便辦事、龍飛。



    師四十餘年,四次整南臺,三次開棲雲,非圖沽名,乃自行苦行耳。前四十年行為,乃師常自述經歷事跡,勉勵學人者;後四十年行為,乃弟子常隨左右,親目所睹者,非有裝點虛造,俱是真實行藏。謹述本末,刻刊於《會心集》之首。凡我同心學者,觸目驚心,各宜惕厲,勉旃可也!


     


    三月三日從學門人張陽志謹述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