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嶺上多白雲——南山如濟的茶隱生活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108-158
    【優惠價】
    68-99
    【作者】 南山如濟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36690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1366905
    作者:南山如濟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一架茅棚,一座大山,一爐茶香。讓我們跟隨南山如濟的足跡,走進終南山,走進終南茅棚,搬柴運水,煎水烹茗,尋找那一片屬於我們每個人心底的桃花源。


    一位隱士遠離紅塵的山居生活筆記;

    一位禪者對佛法和生命感悟的慧語。

     
    內容簡介


    本書由多篇散文連綴而成,講述了南山如濟在終南山茶隱時的衣食住行等平淡事以及飲茶、吹簫、作畫等雅事,展現了普通人很少能接觸、體驗到的住山生活。書分為山中草廬、山居茶事、修心怡情、茶禪一味四個大的部分,全書既有平實生活的寫照,又有類似心靈感悟的慨嘆,同時包含了諸多典籍故事、詩詞歌賦、佛家公案,另配有作者的山居生活圖片以及作者自創的詩歌,既清幽雅致又莊嚴有味,平淡之中蘊含高雅。

    作者簡介


    南山如濟,名馬嘉善,字守仁,別署冷香齋主人、如濟居士、煎茶翁等。現任中華茶道文化研究會會長、“中華煎茶道—南山流”宗主。平生無他好,唯嗜茶、書而已。讀書之餘,坐而瀹茗;煎水之暇,起而讀書。以為人生樂事,不過如此。曾有詩偈曰:人生有真味,趺坐瀹茶湯,亦日常生活之寫照也。


     

    目錄
    我的南山亭
    山中草廬
    南山亭
    茅棚
    住山
    閉關
    清淨
    終南茅棚
    廣福茅棚
    慚愧
    擔水
    劈柴
    燒火
    山居茶事

    我的南山亭 

    山中草廬

    南山亭 

    茅棚 

    住山 

    閉關 

    清淨 

    終南茅棚 

    廣福茅棚 

    慚愧 

    擔水 

    劈柴 

    燒火 

    山居茶事

    煎茶 

    煮茶 

    飲茶 

    普茶 

    瓦罐茶 

    喫茶一鬥 

    獨飲得趣 

    杏花入茶 

    荷香入甌 

    修心怡情

    聽琴 

    圍棋 

    筆墨 

    聽雨 

    烹雪 

    敲冰 

    臨風 

    賞月 

    茶禪一味

    山泉 

    石灶 

    山廚 

    鍋碗瓢盆 

    禪堂 

    茶鼓 

    山門 

    木橋 

    蓮池 

    千竹庵 

    南山如濟詩詞選錄

    後話 


     


     


     

    媒體評論
    樓宇烈(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值得一讀的一位修道者的山居人生體悟。
    比爾·波特(美國著名漢學家):悅讀如濟先生的新作《嶺上多白雲》,無法不為那娓娓道來的茶桌閑語式的文字所觸動,並深覺醍醐灌頂、眼前一亮,無法輕易遠離書中那份來自山林清居的淡泊寧靜。然而當我終放下書、返至家中,發覺其實那山野與雲朵竟早已與我一路隨行。如此,若想山林之雲飄於你的家園,請別輕易錯過這本佳作。
    肖鋒(《新周刊》雜志總主筆):如濟先生倡導“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是要找回人性的博大,這源自大自然的浩瀚無垠和寬宏大量。一間茅棚,一畦青菜,一縷清風,一輪明月,你幾乎就已擁有了大自然的博大與富足,何求他哉!
    範增平(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大學生時,常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層”自勉。讀如濟兄《嶺上多白雲》,豁然開朗。此時此刻,面對紛繁浮躁之社會,此書是一股清流。中華文化之本質,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我等俗世中求不得,於如濟書中,得些滿足和安慰。

    樓宇烈(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值得一讀的一位修道者的山居人生體悟。

    比爾·波特(美國著名漢學家):悅讀如濟先生的新作《嶺上多白雲》,無法不為那娓娓道來的茶桌閑語式的文字所觸動,並深覺醍醐灌頂、眼前一亮,無法輕易遠離書中那份來自山林清居的淡泊寧靜。然而當我終放下書、返至家中,發覺其實那山野與雲朵竟早已與我一路隨行。如此,若想山林之雲飄於你的家園,請別輕易錯過這本佳作。                                    


    肖鋒(《新周刊》雜志總主筆):如濟先生倡導“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是要找回人性的博大,這源自大自然的浩瀚無垠和寬宏大量。一間茅棚,一畦青菜,一縷清風,一輪明月,你幾乎就已擁有了大自然的博大與富足,何求他哉!                     



    餘悅(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員、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會長):流淌的筆端,聽雨、臨風、賞月、對花,常人傷感的境遇,成為滋潤心田的良辰美景;鮮活的文字,草廬、擔水、劈柴、烹茶,淡泊簡約的生活,自成瀟灑自得的豁達風流。


    範增平(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大學生時,常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層”自勉。讀如濟兄《嶺上多白雲》,豁然開朗。此時此刻,面對紛繁浮躁之社會,此書是一股清流。中華文化之本質,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我等俗世中求不得,於如濟書中,得些滿足和安慰。


     


     

    在線試讀

    代序
    儒、道、佛、隱都有真假之別。我隻是想說今天的終南山中,還存在著隱士生活的追求者,他們吸引著許多中外人士的目光。這些在大山茅棚裡居住的人的思想、知識及思考範圍已遠遠地超過了古人,我們不必去辨別他們是大隱還是小隱,真隱還是假隱,隻要他們存在,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研究的社會問題。
    作者馬嘉善有許多別號,南山如濟隻是其中之一。他酷愛古詩與茶,在國內外有許多的朋友。六年前,他來浙江湖州,要我帶他去瞻仰茶聖陸羽墓。驅車來到妙西鎮側的杼山上,我向他說明陸羽墓早已堙沒,這隻是當地百姓自籌自建並每年按時祭祀的一個紀念性的地方。嘉善先生穿著中式服裝,虔誠地獻了茶並叩頭祭拜,然後坐在石頭上拿出他隨身帶著的竹簫吹奏起來。我靜坐在遠處,看頭頂上翠竹蔽空,陽光稀疏地灑在身上,耳畔的竹簫聲隨著輕風在這杳無一人的山裡悠悠回旋。以前,我曾陪伴過無數的中外茶人來到此地瞻仰,但像他這樣的還是位。此後,我們多次在不同的國際會議上見面,他依然簡樸、認真、虔誠地組織海內外茶人一起品茶、聯詩、座談,並拿出他的竹簫吹出我們聽不懂卻可意會的曲子。現在,他給我發來了《嶺上多白雲》的文稿請我寫序,我的心一下子凝重起來,我寫些什麼呢?
    我看完了十萬字的書稿,因為我沒到過終南山,就想像著山的凝重大氣與茅棚的簡約矮小。再讀或優美或深邃的文字,讀佛與禪茶的典故,任由思緒翩然升起落下於紙於心,仿佛我也推開了斑駁的木門,聽到了火的哔剝,感受到了瓦罐中水的翻騰與在鼻翼邊閃過的茶香,而心中忐忑的卻是不知他給我的是粗茶碗還是細茶盞。如果他搬出整套細瓷茶具,不管他泡的茶是鳳凰單樅、武夷水仙還是雲南普洱,那我會掉頭就走。因為我是進入山野茅棚不是到富麗的軒殿。我覺得我進入他的山居也是進入我內心的一種渴望。嶺上白雲,屋裡茶香,我要的是一分短暫自由與自在。
    終南山依舊,隻是換了人間。住在茅屋裡的是現代的隱士。至少他們從手機裡可以知道妻子的召喚,可以向千裡之外的茶友發一首詩,奉一盞茶。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詳細地看到南山如濟有能力營建他的茅屋與茶亭。怕人來偷盜,故意把新買的的鋁鍋敲上幾處凹痕;在煙熏火燎成黑色的茶缸裡泡出的卻是價格不菲或是稀有的名茶,然而這都是些所謂的皮相。如果細看這本書,就可以知道,南山如濟這位現代的隱士同樣有著與兩千年前終南隱士一樣的清澈無塵的內心。隻是,他還多了一份責任,就是通過文字讓我們了解現代社會中還有著一種傳統的隱士文化、隱士實踐,了解他們詳盡的佛、禪、茶事生活與思想。



    代序


    禪茶白雲際


    寇  丹



    隱士文化在三千多年前就萌生了。在道家學派的《易》中,就以贊揚的口吻說隱士是一群“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人。“高尚其事”就是不關心世事,也不去管國家有什麼政令,隻滿足於在清靜的環境中自我耕作,自由生活。古史傳說中的巢父、許由;商末時的伯夷、叔齊;到後來魏晉時的劉伶、阮籍等“竹林七賢”、陶淵明等就是出於不同動機而成為了隱士的人。三國諸葛亮的“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隱逸思想,影響著世代的文人士子。這句話也被今天許多人寫成條幅掛在家裡。就在你手上的這本書中,作者寫了一群在終南山裡獨自守衛著自己的精神家園,恪守著(哪怕是有時間性的)漠視物質享受、追求內心安寧的民族人文傳統的人。


    儒、道、佛、隱都有真假之別。我隻是想說今天的終南山中,還存在著隱士生活的追求者,他們吸引著許多中外人士的目光。這些在大山茅棚裡居住的人的思想、知識及思考範圍已遠遠地超過了古人,我們不必去辨別他們是大隱還是小隱,真隱還是假隱,隻要他們存在,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研究的社會問題。


    作者馬嘉善有許多別號,南山如濟隻是其中之一。他酷愛古詩與茶,在國內外有許多的朋友。六年前,他來浙江湖州,要我帶他去瞻仰茶聖陸羽墓。驅車來到妙西鎮側的杼山上,我向他說明陸羽墓早已堙沒,這隻是當地百姓自籌自建並每年按時祭祀的一個紀念性的地方。嘉善先生穿著中式服裝,虔誠地獻了茶並叩頭祭拜,然後坐在石頭上拿出他隨身帶著的竹簫吹奏起來。我靜坐在遠處,看頭頂上翠竹蔽空,陽光稀疏地灑在身上,耳畔的竹簫聲隨著輕風在這杳無一人的山裡悠悠回旋。以前,我曾陪伴過無數的中外茶人來到此地瞻仰,但像他這樣的還是位。此後,我們多次在不同的國際會議上見面,他依然簡樸、認真、虔誠地組織海內外茶人一起品茶、聯詩、座談,並拿出他的竹簫吹出我們聽不懂卻可意會的曲子。現在,他給我發來了《嶺上多白雲》的文稿請我寫序,我的心一下子凝重起來,我寫些什麼呢?


    我看完了十萬字的書稿,因為我沒到過終南山,就想像著山的凝重大氣與茅棚的簡約矮小。再讀或優美或深邃的文字,讀佛與禪茶的典故,任由思緒翩然升起落下於紙於心,仿佛我也推開了斑駁的木門,聽到了火的哔剝,感受到了瓦罐中水的翻騰與在鼻翼邊閃過的茶香,而心中忐忑的卻是不知他給我的是粗茶碗還是細茶盞。如果他搬出整套細瓷茶具,不管他泡的茶是鳳凰單樅、武夷水仙還是雲南普洱,那我會掉頭就走。因為我是進入山野茅棚不是到富麗的軒殿。我覺得我進入他的山居也是進入我內心的一種渴望。嶺上白雲,屋裡茶香,我要的是一分短暫自由與自在。


    終南山依舊,隻是換了人間。住在茅屋裡的是現代的隱士。至少他們從手機裡可以知道妻子的召喚,可以向千裡之外的茶友發一首詩,奉一盞茶。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詳細地看到南山如濟有能力營建他的茅屋與茶亭。怕人來偷盜,故意把新買的的鋁鍋敲上幾處凹痕;在煙熏火燎成黑色的茶缸裡泡出的卻是價格不菲或是稀有的名茶,然而這都是些所謂的皮相。如果細看這本書,就可以知道,南山如濟這位現代的隱士同樣有著與兩千年前終南隱士一樣的清澈無塵的內心。隻是,他還多了一份責任,就是通過文字讓我們了解現代社會中還有著一種傳統的隱士文化、隱士實踐,了解他們詳盡的佛、禪、茶事生活與思想。


    這本書通過茶的媒介展現、傳播饒有趣味的莊子、孔子、釋迦牟尼思想,也通情達理地用茶禪一味啟悟人們。仿佛在他的千竹庵裡,彙集了古今哲人、茶人在討論著人生的種種課題。茶喝干了再倒,水罐裡始終都有嘟嘟的水聲和一縷縷茶香。那茶香,牽綴起時空,讓我們忽遠忽近地溫習著一段久失的氣息,讓這充滿浮躁和缺失信仰與道德的空間有暫歇的清空。


    南山如濟是位有情趣的人。他法喜充盈的眼裡看到的大都是事物美好的一面,他向佛座燒香、誦經、耕鋤,更不忘在桌上擺幾枝山花枯籐;他抻紙書畫,或讓低回的洞簫來表達內心的波瀾。我始終認為,人生不由己,死是共同的終點,當中或長或短的一段活著的時間,都是在享受一個情字。有情有愛,旅途纔有風景,人生纔有滋味。佛要普度眾生,如果不以情為基礎,怎會有慈悲二字?菩是覺悟,薩指情愛,覺悟了的對眾生的情愛是大家樂於接受的。隱士文化在時光的流逝中又似潛流突然冒出地面,的確是社會的一個折射亮點。


    巍巍終南山經歷了億萬年的滄桑,涇河的清澈和渭水的渾濁糾纏著在大地上流淌。那山溝裡的茅棚以纖弱的身軀積蓄著能量,悠悠的白雲見證著一群人用智慧在尋求理想。佛的緣起因果學說驗證著歷史的發展,這本內涵豐富又有茶香禪意的書,給了我們豐富的營養。


     


     


     


     


     


     


     


     


     


     


     


     


    總有一盞茶湯在那裡等你


    張劍峰



    雲在山頂上絲絲蔓延,雷聲從雲層中穿過,聲音驚起一片山鳥。聽到雷聲,劉玄德會嚇得丟掉手中的酒杯,而雲層下一片竹林中一個茅庵裡一個人在煮茶,聽到雷聲,他抬起頭看一眼,繼續低頭煮茶,茶香裊裊上升。那人就是那個移蘭花上山的人——千竹庵主人。


    千山暮雪中,萬徑無人,風中有人吹簫,墨綠的竹林茅舍中圍著紅泥小火爐獨自吹簫的,就是千竹庵主人。

    微雨中挽著褲腿像要蹚過河水去,不是去約會,而是去煮茶的那個人,不是寫《茶經》的陸羽,而是千竹庵主人。

    千竹庵主人雅致,像我這樣會爬上樹去睡覺的粗人卻也曾經有幸去他的茅庵裡討過茶喝。

    幾年以前,終南山心一居士向我推薦了一位城南名士,聽說為了一盞茶,很多人不遠千裡來終南山下找他。祈禱了很久,我終於在城市的一隅見到了傳說中的千竹庵主人南山如濟。


    認識久了之後,我常參悟南山如濟先生的茶事功夫到底在哪裡。因為同在終南山中建茅庵,我經常去冷香齋或者千竹庵向先生討教。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出坡干活,在山上干起活來,他的功夫令人稱奇。在茶盞前,他的手法干淨利落。


    每次他總會提前一天準備茶室,每次約見,他總先我到達。某次一起去采辦山中物品,路上我照舊姍姍來遲,並認為做事也要像喝茶那樣悠然,但是先生則認為做事要利落,煮茶纔悠然。那一次,我次破天荒地以快的速度辦完事,然後我們在山上很悠然地喝了半天茶,然後又悠然地回到城市中。


    唐朝的時候,有人站在終南山上向山下的長安城望去,看燈火中長安城萬丈紅塵。但是在那個時代,茶事在生活中占著很大的比例,那些穿著素衣的人,或坐在庭院的花樹下聽著水聲,或支頤獨坐。那些關於茶和人的事物現在已經定格成為古畫,現在沒有人再願意穿那些寬大的衣袂飄飛的衣服,坐在樹下或屋檐下煮茶了。在這樣一個時代,一點點茶事微小得使人幾乎無從談起,但足夠使人慰藉。


    自唐宋以來,中國那些有風骨的人都容易在一盞茶湯裡找到生活的真味,飲茶不僅風雅而且是一種生活的尊嚴。宋以後,我們民族的尊嚴連同茶盞一起被弄丟了。現在國人在酒足飯飽之後開始關心茶事,但是更多人所熟悉的仍然是茶藝而不是茶的靈魂。茶聖陸羽認為茶宜儉德之人飲用,飲者從那時起就有了格調,一個懂得修持的君子纔真正配稱為茶人。自古以來就有一部分人在茶這種靈性的樹葉中完善了自己的生命,隻有這樣纔使一片有生命的樹葉不被浪費。


    懂得感恩,關心農事,過清貧生活。這是如濟先生在茶事中處處流露出來的情懷。捧讀先生的這本書,你會了解,幾千年前我們的古人也是這樣生活的。如濟先生自號南山子,有時候我想,他正像古代潛伏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位君子,他的存在就是讓我們由一杯溫暖的茶湯開始心生愉悅,目光清澈,更加深入地回歸到生命自身來。而這正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一切文化終的用心。


    山中的月夜天湛藍,雲如水墨流動,月光能夠將身體照透,這時候我常想起如濟先生,他也應該在望月吧,在月光中,他時而撫琴時而徘徊,有茶湯做伴,他的茶杯裡多一個月亮,他獲得的月光比我多一些。


     “過清貧快樂的山居生活。不依賴他人,不依附社會,將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單純而誠懇。用汗水澆灌腳下土地,用智慧長養心中菩提,與山相適應,以山為鄰,以山為友,以山為依止。將自我身心和山林融為一體。”有一段時間,隱士文化大受關注,如濟先生見面經常念叨著一句古人的詩:“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前不久,他效仿陶彭澤棄官歸農,丟下優厚的公職踏著清風歸山去了,還好他留下了這些有關茶事的文字。


    不管水中煮的是神馬,終我們喝的總是各種各樣的水。一釜煮盡千江水,即使小小的一壺茶也足以照見天光雲色和隱者的表情。一個人能夠品味水的真味,就離道不遠了。


    水利萬物而不爭,人須有水的變化萬千和柔和,這是水之德。水來自天上,依大地而流轉升降,化於萬物而不失真性。在中國沒有能逃出山水範疇的事物,一枚小小的茶葉需要得天地的滋養孕育而與水調和,水來自天地間,茶葉得天地生發之氣,二者合二為一,喝茶者站在天地、山水、草木間,獲得天地的眷顧,還有什麼患得患失的?


    在你疲憊的時候,不管你走在人群中還是走在天涯海角,希望總有一盞升騰著熱氣的茶湯在那裡等你。能夠看見一個小小的茶盞,你就是人中的白蓮花。


    大地之上無處不是終南山千竹庵,無處不是茶事。

     


     


     


     


     


     


     


     


     


     


     


     


    我的南山亭



    這些文字是七八年前修建終南山茅棚時寫的,記錄了當時的一些所見所聞和感想。在心裡一直猶豫要不要將這些文字發表出來,一是覺得機緣尚未成熟,二來怕影響到住山行人的清靜生活。但又想,或許我們身邊這個世界現在很需要一服清涼劑,使生活回歸簡樸,使思想重歸理性。所以躊躇再三,還是決定將這些文字略作整理,一則供養大眾,二來使大家對終南山茅棚以及住在這裡的修行者們,有一個真切的理解。


    現在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個光電信息的時代,文化已淪陷為庸俗娛樂的代名詞,精神也頹廢成一片荒原。我們身處這樣的時代,究竟該如何找到人生的出路?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動物,所依賴的不僅僅是物質。在某種層面上說,我們依賴精神會更多一些。

    一朵山花開放在山崖上,她所依賴的是土壤、水分、空氣和陽光。如果土壤、水分是物質,空氣和陽光就是精神。

    當然,這隻是個譬喻,畢竟人類的生命要比花草豐富得多。

    或許,隻要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擺脫了物質的束縛,精神就會得到相對自由。而擺脫這種束縛的方法,或許就是拋棄現代文明,一個人在大山裡隱居。


    太陽上山了勞作,太陽下山了休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王的政令對於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呢?

    據說這是上古堯帝時期的一首民歌,名為康衢老人《擊壤歌》,描寫了那個時期人們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

    當然,我並非鼓勵大家都住到山裡去。我所說的大山,是指我們後的精神家園。

    中國一直是個農耕社會。中國人對山林的喜愛,遠遠超越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隱居”
    “隱遁”“隱士”“隱逸”“棲隱”“山居”這些字眼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為中國人所熟知。中國歷代許多詩歌、文章以及繪畫等,所表現的也是這類題材,這在世界文化範疇內是的。


    而我們卻拋棄了這些傳統,我們在標榜“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這些西方口號的同時,輕易就否定了東方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傳統。現在看來,這很輕率。所以現在的問題很多,歸納起來無非就是西方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並沒有學會,東方傳統美德和文化精神卻被完全丟棄了。我們現在所謂的文化乃至精神是殘缺、扭曲甚至畸形的。中國古代有個“邯鄲學步”的寓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種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引導下,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出現了嚴重偏差。我們內心的貪欲越來越強烈,濫用權勢,貪圖物質享受,蔑視個體生命,違反自然規律……在洶湧的經濟發展洪流中,我們徹底潰敗了,淪落成為富足的文化乞丐,成為現代文明的可憐囚徒。


    我們已經向大自然索取了很多,現在更是強取豪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河流減少、山林損毀、湖泊干涸,大地山河在人類的貪欲和攫取中痛苦呻吟。伴隨著現代文明的迅猛普及、泛濫,我們還能保留住身邊這一處後的棲身地嗎?


    韓國已故法頂禪師曾如是說:“大自然是現代文明的解毒劑”。現代文明不但污染了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污染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到處都在開采煤礦、拆遷房屋、建築施工,身處這樣的“建築工地”中,人們的心裡普遍煩躁,不得清淨。人類為了眼前利益而違反自然規律,隨之而來的是不安全食品泛濫、疾病肆虐、交通擁堵、自然災害頻發等一繫列問題,這一切無疑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警示。但我們卻視而不見,繼續著殺盜淫妄的惡業,等到劫難到來時,恐怕已經無可挽回了。


    我們太注重金錢、太注重眼前利益、太注重物質享受了,這些都是內心貪欲的體現。

    中國聖人李聃在《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意思是“艷麗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耳根遲鈍,美味的食物使人味覺麻木。”現代人易患的煩躁、抑郁、頹廢等病癥都是物質太過豐厚引起的。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貴病”,則是過多攝取物質營養的結果。


    唯有過清貧日子,纔能治愈人心貪欲。

    可惜,我們身邊大多數人還沒有完全從噩夢中清醒。

    也許我們對這些“傷痛”的覺悟和治愈要在幾十年後,但我們現在就應該做好保護大自然的工作。珍惜每一滴水,愛護每一朵花,保護每一隻小鳥。因為它們是治愈現代文明污染的良藥。


    歸根結底,這一切莫非因緣和合的結果。一個人有宿命,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乃至一棵樹、一株草、一朵花、一隻螞蟻,也逃不過宿命的安排。


    這些大的因果我們不可能改變,但應該盡量營造一個小環境,來消除自己的業障,來成就自己的道業。佛陀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我們應該珍惜此身,不枉此生。


    我經常在思考: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是一句禪宗話頭,意思是要我們放下妄想執著,隻注重當下一念。

    我個人覺得,要活在當下,就應該過清貧生活,就應該重建人格尊嚴。

    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裡很痛,因為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知道,我們目前在生活中並沒有建立起應有的人格尊嚴,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使我們困惑和難堪。


    所以學會過清貧的生活是關鍵。我們對這個世界所求越少,身心就越會得到解脫。如果我們能將個人生活所需降至,對社會、他人的依賴就會很少,障緣也會隨著減少。過分依賴社會和他人,我們的個人尊嚴就很難建立起來。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隱士,他們不依附他人,遠離社會,過著清貧快樂的生活。許由在河流中清洗耳根,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陶彭澤棄印歸農,都是這個意思。禪宗教人放下,也是這個意思。


    蘇軾有詩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其實我們的身體乃是“地、水、火、風”四大的合成,本來非有,隻是自以為有個我的“身體”而已,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我執”。隻有破了我執,纔可以真正過清貧生活,纔有足夠資糧入山修道、住茅棚,甚至止語閉關。


    我個人以為在當前社會人文環境下,提倡“過清貧生活,重建人格尊嚴”,比西方人士倡導的“環保” “關愛”
    “分享”等話題更適用,也比時下國人間所流行的“綠色” “低碳” “環保”等更有意義。

    如果每個人都能體面地勞動、生活,獨立思考、閱讀,生活變得美好而有尊嚴,我們身邊的世界也就會隨之而改變。佛經中說,山河大地、草木魚蟲都是我們心力的外在體現,如果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清淨了,身邊的世界也就清靜了。


    我們為什麼不願意生活在一個清靜、美好的世界裡呢?

    人類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隻是隨著工業文明的迅猛發展,我們漸漸迷失了,忘記了自己曾經的家園。我們看不見山林,看不見河流,我們將身心禁錮在鋼筋水泥鑄成的城市監牢裡,過著富裕的囚徒生活。


    貪婪和愚昧驅使我們隻懂得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懂得保護和回報。

    佛陀在經典中說,譬如有人,以瓢舀取大海水,海水終有舀盡的時候。海水尚且如此,而按照我們現在這樣肆意索取的進程,用不了幾十年,自然資源就會用盡。能源枯竭,災難頻發,疾病蔓延,這是可預見的悲慘結局。


    人類隻有親近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纔能恢復清澈澄明的本性,纔能重建人格尊嚴,這很可能是我們免於劫難的方法。

    我個人因為特殊機緣,這些年有幸能斷斷續續地在終南山裡居住,用身體親近大自然,用心靈感受大自然,獲益良多,並陸續記錄下一些文字,結集取名為《嶺上多白雲》,希望“過清貧日子,重建人格尊嚴”這樣的話題,能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真能如此,則如濟所願也。




    山中草廬



    終南山有很多隱修者的茅棚,有很多簡陋的茅草亭,其中一個草木搭建的亭子,名叫南山亭。南山如濟的南山亭更像是一座雲中草堂,它位於終南山的一處幽靜的山谷,是喝茶的好去處。


    對於終南山白雲深處的隱士們來說,有座可以棲身的茅棚,有個可以飲茶的茅草亭,是他們清修生活中的一大樂趣。一個住山的人,有時候隻需要一個水壺、一頂鬥笠、一片樹葉、一些簡單的食物。上古的隱士們據說隻需要一把野菜、一張琴,過一種閑雲野鶴的生活。


    在千竹庵,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一壺暖茶,喚醒那顆炎涼世態中顛簸太久的心。木頭燃燒起來的時候,木質的香氣會溢滿你的衣袍,風吹過來,你會覺得那是陳年的酒香、稻花的清香,可以入夢、可以洗滌內心的塵垢。也許我們無法像上古的隱士那樣,站在一棵樹下,等待一年,為的隻是那顆松子自己掉下來。但隻要借來山中一壺茶的溫暖,我們就可以讀懂隱士們的那顆心。當煮茶的木柴散發出迷人的泥土氣息、積雪的清冽味道,茶碗裡飄蕩著的是桃花和春風,還有整座山的綠色和蒼翠。一碗茶下肚,你的所有煩憂都會化作一縷炊煙消散。南山如濟的簫聲會在水聲歡騰、火苗跳動的瞬間,在清風拂來的星光下響起,你可以嗅到松子、森林的新鮮氣息,在樂音中回到對上古時代隱士們的沉思中。


    草廬這種建築形式在古老的東方世界,由出色的隱士們、詩人、僧人乃至傳說中的修仙者創造。在千竹庵,在草廬迎風展卷,墨香、茶香四溢的黃昏,人被青草和風的波浪包圍,衣袍就像仙人們飛升之時那樣擺動,這樣的美就像水墨畫的寫意,輕松而自得。為自己建造一座草廬,在深山中,有山、有水,這就夠了。青燈黃卷一頁頁翻過,不如對話春野,心無所住、無所滯,戴著草帽雲遊青山、泉石之下,茶湯暖人,夫復何求?


    在南山亭喝茶,是幸福的。

    一座草廬就是一個桃花源,在這裡,許多人輕易地忘記了世間,每天聽著鳥鳴和流水的聲音過日子。

    更多的時候,為了喝到南山如濟的一壺茶,我們需要有耐心等待潔淨的水、茶器以及散發木材芳香的火慢慢地生起,就像我們坐在山谷看月亮、白雲,看蓮從水裡悄悄地開出花來,明淨的光和茶碗裡的茶湯是那樣的溫暖。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我們看到的也隻能是一壺茶、一座山,而看不到茶中的春花秋月、水中的潮起潮落,看不到人生的焦灼與落寞,無法了悟茶水中的百千味道。茶,是將古老世界的水源與現世的性情陶冶一爐,其中滋味皆由住山的品茶者自己拿捏。那些曾經敲打高山的冰雪,投壺煮茶、談笑自若的羽仙、茶仙、棋仙們似乎已經飛走了,我們要想喝到仙人的茶,念頭就不能太粗,心不能太窄狹,不能太聰明。


    在山中,千竹庵草廬是會呼吸的,有生命的,草木建築的生命哲學和時間觀與我們所遵循的混凝土、合金、玻璃不同。在這裡,你會感覺到時間原來是有味道的,時間和炊煙原來都是吹過草廬的一陣風,留下米粥的香味、野菜的清香。你攀爬到亭子上面修葺茅草棚的時候,往往會被這種木頭、雨水的氣息陶醉,忘掉手中的活計。


    在千竹庵喝茶,坐在院子裡,我們就是一朵雲,漂泊了千山萬水,在山谷裡找到了自己的家。身在雲中、心在方外,而時光則是藏在剛剛洗淨的茶壺中,日月的潔淨光芒落在茶水裡,草廬的春秋就是這樣來臨。




    南山亭


    南山亭是如濟居前的一座茅草亭,南對紫閣峰,東望丫髻山,西看圭峰山,北通紫閣峪。翼然佇立於山頂上,視野很開闊。

    為了搭建南山亭,如濟讓人拆掉坡下坍塌已久的舊瓦房三間,將椽木運至山頂。腐朽者斧之,蟲蠹者鋸之,榫之、卯之,規之、矩之、繩之、準之,下鋪舊木板,上覆干茅草,不求雅觀,但能遮風擋雨足矣。雖無亭之華麗,而有亭之實用。


    亭成,先生獨坐亭中,把盞臨風,悠然四顧,志得意滿,欣然曰:“此真吾亭也,從此可以置茶器,攜佳友,逍遙徜徉乎其中矣。”

    山民笑道:“人家的亭子都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你的亭子隻是老木數根,籐條幾莖,覆以茅草,掛以葦簾,這個也能算做亭子?”

    先生笑曰:“正是此亭,正是此意。”因以南山亭名之。


    如濟贅語:

    西方哲人聖弗朗西斯(St.
    Francis)曾經說過:人類居住的建築,其材料應該以泥土和木料為主,這樣的居所有益人類身心健康。

    如今,這樣的“土”建築已經很難見到了,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人類被囚禁在鋼筋水泥鑄造的都市叢林裡,很難體會到大自然的清涼和芬芳。


    終南山裡目前還遺留著一些這類“土”建築,我們都將之保護起來,加以修繕,成為簡陋的“茅棚”。修建其他一些附屬建築,譬如廚房、柴房、茅亭、草棚、茅廁等,也盡量不使用鋼筋水泥和化工原料,保持山居本色。


    我們為什麼迷失?我們為什麼墮落?是因為我們太注重物質享受,遠離了我們曾經的家園。我們已經習慣了方便優越的都市生活,再也不能過清貧煩瑣的山居生活了。


    貪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之一,貪圖享樂和懈怠更是現代人的通病。我們的身心都已經墮落了,我們感受不到季節的變化,我們聽不到大自然的聲音和警示。我們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視若無睹,我們任由身體浸泡在酒精、油膩中,對大自然失去了覺知。


    我們失去家園的同時,失去了赤子之心,也失去了簡單的快樂。

    快樂不是過量擁有,也不是財富堆積。快樂是從簡單生活中領悟到的人生智慧。

    擁有這樣智慧的人,即使生活清貧,內心依然充實快樂。在生活中迷失的人,即使擁有無量財富和權勢,內心依然空虛痛苦。

    孔夫子稱贊顏回說:顏回真是難得的賢纔哪!一竹器飯團,一瓢清水,在窮陋小室中,別人不堪其憂,顏回仍能不改其樂。

    安貧樂道,知足不辱,這是中華文明的大智慧,值得我們關注和繼承。

    現在許多人都在談論隱逸文化,“山居”“隱居” “遁世”等名詞經常見諸報章和網絡。這大概也是中華文明重新歸復的一種氣像吧。

    山居的基本要求是能過清貧生活,遠離現代文明和物質享受,回歸大自然,使自我人格和精神得到升華。

    清,就是不媚俗,不向世俗社會妥協,保持清雅高潔的生活情懷。

    貧,就是不貪,不貪圖物質享受,不貪圖名利,不貪圖權勢,不貪念這世間的一切。

    清貧生活本質是遠離世俗社會,使道德得以完善,使人格得到升華,在清貧生活中重新找回人格尊嚴。

    “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這是古人所寫的一聯詩,是說真正隱居生活的難能可貴。

    山居生活是清貧的,住房、衣著、飲食、用器等莫不如是。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拋棄一些看似必需的日常用品,如計算機、電視機、煤氣灶、自來水乃至浴池、馬桶、床鋪、衣櫃等,重新回歸簡單、清貧的生活。這些,往往是現代都市人所無法做到的。


    山民們也不能理解這些,所以會常常取笑我們。他們如今都搬到了山下,住上了樓房,用上了自來水、蜂窩煤、煤氣灶甚至電磁爐。看著我們還在堅守清貧,自然要取笑一番了。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