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顛倒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574-832
    【優惠價】
    359-520
    【作者】 汪暉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638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56380
    作者:汪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編輯推薦

        汪暉是當代中國學者中備受矚目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之一。本書是繫統展示作者直面當代思想文化問題研究姿態的代表性作品集結。


        本書回顧了自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生發的重大思想文化問題,作者以一個學者的角度,拾檢消失的中國時代記憶,探討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背後復雜的歷史動因。


        作者眼界寬廣,在對當代的研究中展開歷史的視野,古今中外,縱橫捭闔,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重新認識當代世界的使命感,一種新的歷史觀的努力。


        這是一本學術專著之外的汪暉。全書所選文章不同於汪暉的理論著作,可讀性強,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五個部分的作品:一、人物回憶;二、重要著作的序言;三、對當代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研究;四、《讀書》編輯手記;五、世界歷史問題探討。所選篇目皆是作者在這一體裁裡的代表作品,並且可讀性和傳播性較強,既呈現出作者的思想脈絡,也使讀者比較容易地追隨作者的視野進入對當代思想文化問題的探尋。


    汪暉無疑是當代中國學者中備受矚目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之一,這與他直面當代思想文化問題的研究姿態密切相關。本書即是繫統展示作者這種研究姿態的代表性作品集結。


    作者的研究起點和重要思想資源是魯迅,讀完全書,會對其問題意識、思考方式和深度,甚至行文風格,均有很深的魯迅的烙印這一點印像深刻。不管是紀念人物、追溯往事,還是分析歷史、批判現實,作者都深懷情感,目光如炬,解剖的刀刃犀利深刻。從對自己導師的懷念,到對魯迅的理解,到分析甚至直接介入社會運動,到執掌《讀書》雜志十年推出的問題討論,再到後敘述猶太人在歐洲和亞洲的遷徙故事,作者在本書中展開縱橫兩個方向的視野,而貫穿始終的,是對於二十世紀中國和世界的變遷的分析,是對於社會和歷史復雜交錯的動因的思考,是一個知識分子重新認識當代世界的使命感,是提出一種新的歷史觀的努力。

    作者簡介

    汪暉,清華大學教授,當代中國著名學者,研究領域為思想史和當代思想文化。 主要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無地彷徨:"五四"及其回聲》《死火重溫》《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去政治化的政治》《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別求新聲》《聲之善惡》等。2013年獲意大利帕西奧利獎。

    目錄
    VII “視野叢書”總序 北島
    IX 自序
    編重影
    3 重影
    28 明暗之間
    ——記石承先生
    37 “火湖”在前
    ——記唐弢先生
    48 金沙江之子
    67 墓園• 顛倒

    第二編死火
    83 死火重溫:
    ——《恩怨錄—魯迅和他的論敵文選》序

    VII “視野叢書”總序 北島


    IX 自序



    重影


    3 重影


    28 明暗之間


    ——記石承先生


    37 “火湖”在前


    ——記唐弢先生


    48 金沙江之子


    67 墓園• 顛倒


     


    第二編
    死火


    83 死火重溫:


    ——《恩怨錄—魯迅和他的論敵文選》序


    103 《死火重溫》序


     


    第三編
    十年


    119 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緒論)


    147 小小十年


    ——《二十一世紀》與《學人》


    160 《改制與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命運》附記


     


    第四編
    夜的孩子


    169 聯繫著我們又分離著我們的桌子


    171 雙重否定的等待


    174 意外死亡,或尚未終結的歷史


    177 二十年,不息的歌吟


    180 讀圖時代的《麥客》


    184 從“無力”中尋出“希望”


    186 在“具體的敵人消失以後”,我們如何歌唱?


    190 “法西斯細菌”


    192 賽義德的遺產


    195 歷史的鏵犁


    197 時間的劃痕


    200 “差異與分歧如狂風暴雨”


    203 藝術地政治,政治地藝術


    206 踏上死者的立場


    209 夜的孩子


     


    第五編
    超越紀念碑


    213 公理、時勢與越界的知識


    ——在帕西奧利獎(Luca Pacioli Prize)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227 紀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開始

    前言
    自序

    今年初春,我離開有些寒冷的北京,經多哈,往約翰內斯堡。

    這是我的第三次非洲之旅了。行前,北島幾次電話,都是督促我盡快完成為《今天》所做的專輯。按他的說法,專輯的目的,是以作者個人的經歷和思想軌跡,以小見大,呈現時代的變遷。雖然我按期收到寄來的《今天》雜志,但大約是為了給我一點編專輯的啟發,也為了給我一點壓力,北島不惜重復地將新出版的張承志專輯、徐冰專輯、李零專輯和韓少功專輯一一送給我。從一年前說定編輯這份專輯起,他的督促電話就沒有斷過。這些已經出版的專輯如此精彩,真讓我難以著手。去年夏秋之間,我將自己的舊作統統交給編輯經驗豐富的何吉賢,拜托他從這些舊文稿中選擇若干,按照《今天》的要求,編成專輯的模樣。吉賢慨然應允,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自序


     


    今年初春,我離開有些寒冷的北京,經多哈,往約翰內斯堡。


     


    這是我的第三次非洲之旅了。行前,北島幾次電話,都是督促我盡快完成為《今天》所做的專輯。按他的說法,專輯的目的,是以作者個人的經歷和思想軌跡,以小見大,呈現時代的變遷。雖然我按期收到寄來的《今天》雜志,但大約是為了給我一點編專輯的啟發,也為了給我一點壓力,北島不惜重復地將新出版的張承志專輯、徐冰專輯、李零專輯和韓少功專輯一一送給我。從一年前說定編輯這份專輯起,他的督促電話就沒有斷過。這些已經出版的專輯如此精彩,真讓我難以著手。去年夏秋之間,我將自己的舊作統統交給編輯經驗豐富的何吉賢,拜托他從這些舊文稿中選擇若干,按照《今天》的要求,編成專輯的模樣。吉賢慨然應允,給了我很大的鼓舞。


     


    但北島說:至少有一篇必須是沒有發表過的作品。這篇作品便是收錄在文末的《紀念碑的限度,或真知的開始》一文。至少有兩年吧,文章初稿一直存在我的電腦裡。這次登機之前,我匆忙將一些相關資料隨身帶上,在往南非的航程中,開始修訂和增補。借著微露的舷窗透出的天光,我一路沉浸在15 年前的舊事中,不覺間已經飛越亞洲和海灣地區,到了另一個大陸。在約翰內斯堡期間,除了幾次演講和交流之外,便是四處訪問,從約翰內斯堡到索維托,到處都是種族隔離的遺跡和反抗鬥爭的紀念碑,歷史的一頁似乎翻過去了,但新的排外浪潮讓人覺得翻過去的那一頁依舊停在半空,仿佛隨時復燃的死火。在憲法山(Constitution


    Hil l),我躑躅於關押甘地和曼德拉的囚房,思考紀念碑的意義。


     


    夜晚歸來,滿天的星鬥,除了臨近街上的酒吧裡偶爾傳來喧嘩的人聲,街道寂靜無人。我偶爾想,若是在這兒,而不是在往返柏林和北京之間的旅途之中,起筆寫這篇關於猶太人的故事,感覺和視野或許都會有所不同。可惜交稿在即,我已經來不及將自己在非洲的所感組織在寫作之中了。


     


    學術生活大多沉悶乏味,即便自覺有趣,要想感染別人實在是很難的;沉浸其中,往往被問題牽著走,下筆枯燥,不能顧及文辭。我偶爾寫點隨筆性質的東西,多半因事而起。一是紀念逝者,感懷舊事;一是完成新作,草成序跋;一是行旅之中,記下一點痕跡。筆端忽而有了感情,文字有所靈動,多半與此有關。平居時期,沉潛於研究工作;遠遊的時候,閱讀、觀看、交往的對像都有所不同,連早已遺忘的人與事,點點滴滴,浮雕一般,降臨在遠離家鄉的夜晚,窗前燈下,或者黑暗之中,與我相伴。記得次去非洲的熱帶雨林和大草原,叢莽和森林之間,危機四伏:尼羅河中鱷魚河馬,森林之中封豕長蛇,叢莽草原獅豹像牛,即便是豺狗,也是招惹不起的。我仿佛覺得自己身體裡的自然被次喚起,那種遏制不住的亢奮,連帶著原始的恐懼,讓人晝夜不眠。我忽而覺得,那是我初生時的感覺,是在成長中被不斷剔除的能量。初生時連記憶也尚未出現,但這些感覺卻蟄伏於身體的深處,難以察覺。在森林草舍的昏黃燈下,我展筆記錄未曾經歷的感覺,如此分明,卻無從著筆。這是遠遊的成果,因脫離生活的常軌而產生的記憶和回想。漸漸地,我開始習慣這種周而復始的狀態,甚至習慣攜著書本負重旅行,在別處進入寫作。除了查找資料等研究工作外,由旅行而創造的距離,對於思考——包括對於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的反思─而言,似乎也有意義。


     


    1996 年至2007 年,前後11 年半的時間,我應董秀玉之邀,擔任《讀書》的編輯,也因此陸陸續續寫下了許多“編輯手記”。這是我寫作生涯中的“例外狀態”。早幾年,曾經有出版社來聯繫黃平和我,希望將我們陸續寫下的文字單獨成冊,我們也為此做過討論,但終因各自奔忙於新的工作而無暇顧及,一再耽擱,怕是連邀請我們的編輯也已忘卻了吧。編輯工作如流水,日日奔湧不息,每月一篇,多半在發排的前一夜纔能倉促成篇。手記篇幅短小,內容不一,謀篇布局、講求文辭都是從容的產物,而我們的手記多半因應正在發生的變化,一星半點,急就章而已,唯有折射時代的氛圍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編輯《讀書》的十餘年,不但中國和世界發生著巨變,而且我們自己、我們身處的所謂知識界,也日日分化組合、糾纏搏鬥,曾被人譏為“杯水風波”的思想爭論,竟然演變為全國性的軒然大波,恐怕並不是幾個文人的不安本分使然。我們所寫的“編輯手記”多半因時因事而起,限於周遭的氛圍和編輯的身份,或喜或悲或怒或諷,都不能像普通作者一般傾瀉而下,總是有所節制,力求客觀,即便暗含褒貶,偶爾推敲修辭,多半起於顧忌而非炫耀文字。其實,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婉而多諷,在其初期,恐怕不是出於辭章之講究,而是情境使然,久而久之,卻成為一種審美的習慣。我達不到這樣的境界,難免氣急敗壞,但身為編輯,不得不時時克制自己,不知不覺間,也會有所謂“曲筆”。無論如何,留下幾篇手記,錄此存照,算作一段證言,也還合適。這次出版專輯,吉賢特意選出一些“編輯手記”編成一組,在文體上也算別具一格。


     


    對於文章及其體式,我一向信奉曹丕的說法:“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纔能備其體。”(《典論•
    論文》)我喜歡邏輯嚴密、史料詳備的文字,對於搖曳多姿的文辭,雖有閱讀的雅興,卻很少入勝的感覺。作為編輯,對於圓通簡練、靜穆幽遠的作品是不能忽略的,但我得坦承自己重視的仍然是洞見和新意,以及在這洞見和新意中呈現的作者的胸襟、品質、情懷和世界觀。


     


    就文字言,讀所謂學者散文,多半不及讀詩人、文學家的文章有趣;現在居然將這些“閑筆”結集成冊,並在《今天》出版,惶惑之感,在所難免。但是,相比於研究性的作品,在我的寫作中,這些文字或多或少可以呈現一個如我一般的行者所走過的道路,透露思考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動機或契機。這或許也就是《今天》編輯出版這套專輯的用意所在。想到這一點,心也就漸漸地沉靜下來,連窗外貢多拉船夫的歌聲也聽得分明了。


     


    2015 年4 月19 日於威尼斯

    在線試讀
    “火湖”在前
    ——記唐弢先生
    我早想寫點關於唐弢先生的文字,在他生前,在他走後,這想頭像擺脫不開的灰色的影子時時追逼著我。在秦嶺深處,多少次抬頭望著遠處無盡的靜穆的山巒,聽著淅淅瀝瀝的冷雨,心中隻能憶起告別時的場景:先生走近我,神色黯然地說:“我一向不願占去你寫作的時間,但早知如此,不如留在北京幫我寫魯迅傳”;又拉著我的手說:“或許你回來時,就見不到我了。我老了。”他的聲音在我的雨中的記憶裡是悲涼的,那時先生果然已長臥病榻,在生命的盡頭孤獨地掙扎。得到先生病危的訊息是一個煙雨迷蒙的早晨,我從山中星夜趕回北京,但他雙目緊閉,對我的呼喚毫無反應。
    今年的春天來得真早,但先生已命歸黃泉;想起先生的晚年,每天從早至晚,獨坐燈下,苦思冥想,寫作不輟;想起他病中的生活,每日頑強地掙扎,時好時壞,充滿了痛苦與渴望,仿佛一個孤獨的、注定要失敗的登山者。我默默地想:或許隻有在死亡的深淵中,他纔能得到休息。先生不是他所喜愛的魏晉名士式的人物,而是一個入世的、始終關注著現實的人,雖然他的心底裡蕩漾著浪漫的詩意。不止一次,在他的書房裡,他說到高興處竟搖頭晃腦地背誦戴望舒、徐志摩、孫大雨等現代詩人的詩,那聲音洪亮又帶著濃厚的鎮海鄉音:
    飛著,飛著,春、夏、秋、鼕,
    晝,夜,沒有休止,
    華羽的樂園鳥,
    這是幸福的雲遊呢,
    還是永恆的苦役?
    ……
    假使你是從樂園裡來的,
    可以對我們說嗎,
    華羽的樂園鳥,


    “火湖”在前


    ——記唐弢先生



    我早想寫點關於唐弢先生的文字,在他生前,在他走後,這想頭像擺脫不開的灰色的影子時時追逼著我。在秦嶺深處,多少次抬頭望著遠處無盡的靜穆的山巒,聽
    著淅淅瀝瀝的冷雨,心中隻能憶起告別時的場景:先生走近我,神色黯然地說:“我一向不願占去你寫作的時間,但早知如此,不如留在北京幫我寫魯迅傳”;又拉
    著我的手說:“或許你回來時,就見不到我了。我老了。”他的聲音在我的雨中的記憶裡是悲涼的,那時先生果然已長臥病榻,在生命的盡頭孤獨地掙扎。得到先生
    病危的訊息是一個煙雨迷蒙的早晨,我從山中星夜趕回北京,但他雙目緊閉,對我的呼喚毫無反應。


    今年的春天來得真早,但先生已命歸黃泉;
    想起先生的晚年,每天從早至晚,獨坐燈下,苦思冥想,寫作不輟;想起他病中的生活,每日頑強地掙扎,時好時壞,充滿了痛苦與渴望,仿佛一個孤獨的、注定要
    失敗的登山者。我默默地想:或許隻有在死亡的深淵中,他纔能得到休息。先生不是他所喜愛的魏晉名士式的人物,而是一個入世的、始終關注著現實的人,雖然他
    的心底裡蕩漾著浪漫的詩意。不止一次,在他的書房裡,他說到高興處竟搖頭晃腦地背誦戴望舒、徐志摩、孫大雨等現代詩人的詩,那聲音洪亮又帶著濃厚的鎮海鄉
    音:


    飛著,飛著,春、夏、秋、鼕,


    晝,夜,沒有休止,


    華羽的樂園鳥,


    這是幸福的雲遊呢,


    還是永恆的苦役?


    ……


    假使你是從樂園裡來的,


    可以對我們說嗎,


    華羽的樂園鳥,


    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後,


    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 ·



    我知道,先生的心裡從未失去過對遙遠的生活的幻想,他不自禁地問: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後,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不過先生又總是立刻從幻想中回到
    現實,他自己說,由於他的出身和經歷,他離“天上的花園”遠了一點,他的腳踩在中國的大地上,和農民父兄們一同熬煎著苦難。在劍橋訪問(1983
    年)時,他情不自禁地想起徐志摩,幾乎為志摩的詩的想像所覆蓋,但靜下一想,卻又覺得志摩“仰臥著看天空的行雲”時候多,而很少“反僕著摟抱大地的溫
    軟”;他吟味著志摩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卻又覺得在歷史的重軛下不該如此的輕松灑脫。我私心裡覺得,先生
    活得太累,牽繫於中國、於現世的太多,這於他的詩情、他的學者生涯的充分發揮未必都是益處。當我看著先生那樣認真地放下手頭的工作去參加各種會議時,當我
    發現即使焦唇敝舌也不能勸阻他寫那些與現實相關的短文時,當我發現到了晚年,他的性情變得急切而且更加直言不諱時,我每每地覺得他太認真。舉世滔滔,奔走
    相競;清流濁流,何時能分?有時我真想問一句: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後,那天上的花園已經荒蕪到怎樣了?


    先生那時是不會回答的,但現在,
    我想先生一定知道答案。不過,我忍不住地問:在茫茫的青空中,也覺得你的路途寂寞嗎?我聽不到先生的回答。但我知道先生生前時時是憂郁的,雖然他總是面帶
    微笑,聲如洪鐘,不失學者的優雅風度。記得是在1988
    年的年底,我陪先生住在賓館裡寫《魯迅——一個偉大的悲劇的靈魂》,每晚躺在床上,在暗中聽先生講他的過去:他的童年,他的寄人籬下的少年,他靠自學走上
    文學道路的數倍於人的艱辛,以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壇掌故……我印像深的是他談到幾十年來在中國的殘酷的政治鬥爭和復雜的人際關繫中的經歷,當說到
    朋友間的友誼和失和時,我感到他心裡有一種很深的隱痛。


    在黑暗中,我看著先生斜支起身體,聲調變得急切而復雜;我知道,我太年輕了,年
    輕到一句話也說不出的程度。我也向先生談過我對生活的想法,不想先生卻覺得我的想法過於復雜,這纔知道心中存著天上的樂園的我,其實更深地、幾乎是宿命般
    地陷於現世的泥淖。先生事後給我寫了封信,說:


    昨天談話,我覺得很好,可以增進彼此了解,我似乎覺得連心也貼近了一步。我至今還不明
    白,像你那樣年齡、環境,為什麼有那樣復雜獨特的想法。你對問題不隨便放過,這當然是主要的一面,但什麼使你有這樣習慣的呢?我年輕時性格內向,喜歡沉思
    而不多開口,原因是多年來一直寄人籬下(我從14
    歲即寄活別人家裡),不得不時時約束自己。你呢?為什麼會有那樣奇特的想法?我認為一個有社會感和時代意識而生在中國(包括大作家、大詩人)的人,要不憂
    郁、孤獨,實在困難(你看,我仍不免要提及時代)。時代如此,不過每個人的表現又各不相同。……魯迅對中國社會的思考的確比現在一般研究者所說的要深刻的
    多,但千萬不要將他放在悲觀絕望的深淵中,我想你是不會的,你沒有忘記他對悲觀絕望的反抗。


    可是,先生,您在病倒之前,為什麼又那樣迷
    惘呢?您分明地說:您一生中有過許多挫折,幾入絕望之境,但您終於沒有失去過信心,而現在,您卻有些理不清頭緒了。其實我自以為是理解的。您不是說過:一
    個生在中國而又有社會感、時代感的人,要不憂郁、不孤獨,實在困難麼?倘若這人的心底裡又追念著那個永遠不能抵達的荒蕪的花園,那麼他將承受怎樣的內心的
    折磨——不單是對現世的感受,而且還有內省時的痛楚?


    晚年的先生時時說起生老病死,但不知怎的,在我的記憶裡,那聲調總和他誦讀《樂園
    鳥》的抒情的聲音纏在一起。也許這兩種情境都來自一個經歷了現世苦難的人面對天國時的虔誠。我知道,對於死,先生是坦然的。他說過,我做得太少,也太貧乏
    了,如果靈魂必須受審,我便是自己靈魂的審判者,“火湖”在前,我將毫不遲疑地縱身跳下去,而將一塊干淨的白地留給後人。先生又一次提到了“火湖”這個聖
    經上的詞,那英文是:And whosoever was not found written in the book of life was
    cast into the lake of f ire。66
    年前,唐弢先生曾被他的英國老師勃朗夫人叫起來分析這個句子,而學校外面正響著緊密的槍聲。年輕的先生用不很純粹的英語答非所問地說:


    在我開始分析之前,先得把這句話的意義弄清楚,這是靈魂受審時的規則: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現在,火湖就在眼前,可是我們的名字呢?題在生命冊上了嗎?


    也許我能理解,先生為什麼總是不能克制地寫那些在別人看來是“應景”的文字,而終於沒有完成他個人處心積慮的願望——他的魯迅傳和文學史。因為,六十餘年來,那“火湖”總在面前,烈焰在他前後激蕩,他怎能那樣靜穆地在生命冊上從容刻寫他的名字呢?


    但我心底裡還有一個冷酷的聲音:這是先生的不幸,但不幸的不隻是先生。



    今年 1 月 4
    日的傍晚,我突然接到若昕的電話,告以先生已於上午仙逝。我站在路邊電話亭的高臺上,聽任鼕天的寒風吹拂,心頭的記憶卻怎麼也連不成片。為先生的喪事和紀
    念活動而奔波,勞人碌碌,回憶卻如鼕天的枯草一般僵臥著。紀念性的學術討論會開得隆重,那麼多師友寫了文章,先生的四十餘本著作俱在,我又何必多言呢?直
    到聽說有人指責先生晚年培養的博士生並非“接班人”而是“掘墓人”時,我的記憶纔如越鼕的枯草一般蘇生過來,像是要藐視那些匿名的孱頭們。但記憶依舊是零
    落的,就像魯迅先生形容的那樣:好像被刀刮過了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體上,有些是掉在水裡了,將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閃爍,然而中間混著血絲,連我自
    己也怕得因此污了鋻賞家的眼目。


    在我的印像裡,先生的學術有兩塊基石:一是史,一是詩。


    在他看來,一個從事文學工作
    的人,可以不寫小說,不寫散文,但倘不寫點詩,那就不必搞文學了;而一個研究者,又必須多讀史,從歷史中總結出理論,所以他又一再推崇章學誠的“六經皆
    史”。不過,我覺得,史也好,詩也好,在先生那裡又總是立足於日常的現實生活。他喜歡說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是開放的,因為映現著中國的歷史生活,又充滿
    了詩情。追隨先生學習的幾年,我自覺學到的並非具體的東西,而是一種觀察人世的方式:從日常的現實關繫中審視對像,又從超越了這種現實關繫的位置上審視
    對像。先生的嚴正與寬容似乎來自一種切身的體驗。先生論林語堂,以為他把紳士鬼和流氓鬼萃於一身,他覺得林語堂先生有正義感,比許多文人更強烈的正義感,
    同時又十分頑固,和他同鄉前輩辜鴻銘一樣冥頑不化,例如明知沒有的事,卻要批評什麼“馬克思生理學家”、“馬克思列寧自然科學”。不過先生並不就此把林先
    生說得一無是處,他從林先生無中生有、深文周納卻又沾沾自喜的神態中看到了一種“詩意”:林先生是天真的,雖然偏頗,隻要不是存心捏造,有時倒比中庸主義
    坦率,能夠說出多一點真話。


    先生常說:生活的復雜在於,有是非,還有似是之非,似非之是,不能一概而論。1986 年至1987
    年,關於周作人出任偽職一事眾議紛纭。先生的看法自然也有從民族大義出發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談生活的小事,談周作人在處理家庭事務中的那一面,他失望於周
    作人自私卻又欲加以掩飾的陰暗心理,因為他不能忘懷當年談婦女問題、介紹卡本特、藹理斯的周作人。至於“大義”,先生也是從日常生活之中體會的,他幾次談
    到魯迅在救國宣言上找尋周作人的名字的細節,他的心陣陣作痛,禁不住淚下潸然。他後來寫道:愛護人,愛護一個人的清白乃至開明的歷史,難道這隻是單純的、
    僅僅由於所謂手足之情嗎?


    我自己是感受過先生的愛護的人,但因年輕和任性,又為這愛護而冒犯過先生。讀書期間,先生曾要求我們在發表論
    文前先送他審閱,這是他積幾十年文字生涯的經驗而做出的規定。1986年我寫了一篇關於《野草》的論文,兼及魯迅與尼采、基爾凱廓爾等存在主義先驅的關
    繫,未經先生審閱便交約稿的先生帶走。有人告到先生那裡。先生立即命我將文章復制一份給他,我在送文章時又附了一封信解釋。先生後來給我寫信說:別人說起
    此事時,他未發表意見,“我不能輕率地在人前說我的研究生‘是’或‘不是’。我當然有我自己的看法,但不會勉強我的研究生一定要和我抱一致看法,和我不同
    意見,隻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我還是尊重的,也不會影響我對他為人或文章的看法。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和你們談話時,總是談寫法方面多,談思想內容(除非
    我完全不能接受的顯著的錯誤)少,因為意見容許有各人自己的體會和見解。”他又多次以嚴復“一言之立,數月踟躕”相告,他在信中說:


    ……我從魯迅那裡學到的東西不多,但我以為謹慎、認真、勤奮是從他那裡來的,魯迅沒有以謹慎教育人,隻是我覺得魯迅尚且如此謙虛小心,我就應當謹慎為是;認真是正面的,直接的;勤奮集中在“鍥而不舍”這點上,不急於求成。但這種感覺又常常是和個人的境遇相結合的。……


    先生仔細地寫了閱讀意見,並讓我交給研究生院,以防萬一。他就是這樣地愛人以德,同時又並非脫俗的訓誡,而是“入俗”的愛。



    先生的嚴正與寬容中隱含著一貫的原則,那是作為學者和普通人的良知或道德感。先生一生研究魯迅,但他即便在魯迅研究中也從不固守教條,而是從生活的進程
    中汲取思想的動力。他的魯迅傳起初定名為《魯迅─一個天纔的頌歌》,但動筆之後,卻又改為《魯迅─一個偉大的悲劇的靈魂》,這之中隱含了先生對中國社會和
    魯迅的不斷深化的認識。“文革”之後,先生覺得必須改變自己的習慣思路考慮問題,正是寫舊的不願,寫新的又一時不能,但經過痛苦的思考,他終於重新開筆,
    寫出了諸如《西方影響與民族風格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輪廓》《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學》等精彩的篇什。為研究魯迅學醫的過程,他東渡日本,收集了大量蘭學資料;為研究魯迅與尼采的關
    繫,他不但閱讀尼采的著述,而且比較了許多大部頭的論著(如盧卡奇的《理性的毀滅》);……我時時驚異於先生以七十多歲的高齡仍葆有這樣的求知的、開放的
    心態,但這不正是一切以探求真理為目標而不是把真理據為己有的真正的學者的品格麼?


    記得是在1989
    年的下半年,某權威雜志約請先生寫一篇評論“重寫文學史”的文章。我曾勸先生不要寫,因為倘先生表述他的一貫的見解,自然不合時宜,而且先生的手頭還忙著
    他的魯迅傳。但先生還是寫了,這一是因為他早就對現有的文學史——包括他自己主編的兩種文學史不滿了,他在“新時期”寫下的關於藝術風格和文學流派,關於
    錢鐘書、廢名、師陀、張愛玲的文字也都是為重寫文學史做準備;二是因為從魯迅那裡他學到的還有對青年的愛惜與保護。對於研究過文網史的先生,他是深知中國
    的有些文人深文周納的本領的。在他看來,文學史總是要重寫的,重寫的過程中自然也有是非,但那是學術的是非,也可以說是學術研究中的正常現像。該雜志先是
    壓下了先生的文章,後來又復制幾份當時的批判“重寫文學史”的文章連同先生的文章一同寄回,供先生“參考”。先生又一次將文章寄給該雜志,隻作了個別文字
    的處理,並聲明不得修改他的觀點,否則退回即可。結果先生的文章在稍晚之後登出時被移入“爭鳴園地”,而後面又刊發了另一位先生批判“重寫文學史”的雄辯
    的大作。先生見我時苦笑道:還是你說得對呵!


    我無言以對。我沒有見過年輕時的先生,沒有見過中年時的先生,我見的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逾矩”的先生。倘人真有孔子所說的那個“進德之序”的話,先生的一生也在不斷發展。師母說先生晚年的性情有很大變化,我則從而知道所謂“不勉而中”的境界
    其實是有代價的,甚或有致命傷。不知怎的,我總想起魯迅憶韋素園時的話,是:他太認真;雖然似乎沉靜,然而他激烈——對於先生而言,這是一種老年的認真和
    激烈,一種身處生命終端不願做一點違心之論的良知!


    但魯迅的追問仍在: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麼?魯迅那時的回答是:至少,在那時以至現
    在,可以是的。那麼,在二十世紀將盡的此刻呢?魯迅的原話是:“一認真,便容易趨於激烈,發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著,又囓碎了自己的心。”呵,先生,我
    終於明白了您不能縱情馳騁於浪漫天國、不能任性瀟灑於曠野荒原的原因。我心中懷著遺憾,卻沒有勇氣再問: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後,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
    了?歸真返璞,先生的自由隱藏在他的樸素、平實、散發著塵世氣息的日常生活之中。


    看一看日歷,已是清明。生命冊上深深地鐫刻著先生的名
    字,“火湖”卻仍在作為生者的我的面前。現在燈火明亮著,入夜的街上仍有嘈雜的聲響,而先生卻聽不見、看不到。但我又分明地在深的夜中看到先生的眼睛,沉
    靜中帶著渴望;“先生之謂易”,而先生終於是沉默的。我記起先生晚年喜愛的艾青的《魚化石》:


    你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先生曾評論說:自由在天邊召喚,詩人渴望聽見自由的聲音,好比魚的渴望聽見浪花的聲音。我知道先生如魚化石一般是不甘的,他的夙願未竟,在人生的大海
    中,他既盼望出發也盼望到達。然而,我想,即使讓先生如死火般地復活,他也不會是一個純粹的寧靜的學者,他還會說:那我就不如燒完。倘若我為失去導師而痛
    惜,他定會說:走自己的路,“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我說:先生,您終於是魯迅的弟子呵!


    1992 年清明於紛紛細雨中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