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舒國治旅行文學代表作2冊套裝:理想的下午+遙遠的公路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673-976
    【優惠價】
    421-610
    【作者】 舒國治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5446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5754461
    作者:舒國治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4年05月 

        
        
    "

    編輯推薦

    《理想的下午》


    ★ 去走散漫的路吧,讓它成為你的生活!
    ★“永遠的浪遊者”舒國治經典代表作,精裝紀念版!收錄舒國治新版自序,再度帶給你《理想的下午》。
    ★ 熱銷十餘年,深度影響無數年輕人的生活態度。迄今仍位於豆瓣熱門旅行文學TOP20,全網自發曬書無數!
    ★ 世上哪有一件事,是真那麼要緊的呢?所有的聲音都叫你向前衝,舒國治卻勸你慢下來,拒絕標簽與固化,學會給人生做減法。
    ★ 30餘篇舒氏散文對標年輕人的精神困境,在理想的下午尋找生活的新出口。天下之大,有人一生隻專注一事將之做好,有人東摸摸西摸摸一事無成將之晃過。
    ★ 《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文學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十大好書獎!
    ★ 李安、詹宏志、楊照摯愛,梁文道長文作序推薦!“舒國治,他的人就走在他自己的文字裡,閑散淡泊,品味獨具。”
    ★ 精裝雙封隨行小開本,內附舒國治20幅攝影作品及珍貴藏書票。隨手一翻,便是一場citywalk。



    《遙遠的公路》


    ★《遙遠的公路》簡體中文版首次問世 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作品
    不染媚態、率性自由的舒式風格,文字雅韻清簡,卻輕易就觸動人心。
    ★著名導演李安長序推薦
    他寫的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總能自辛苦不變的旅途中蒸餾出不凡的意境,從微不足道的雜物中道出個所以然。尤其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處,甚或是夜間荒野,在他筆下尤見精彩。——李安
    ★美國深度、寶藏探索指南,和“會玩、會喫、會過日子”的舒國治一起暢遊美國。無關有錢有閑,每個人都該保有看世界的任性。舒國治一輩子隻上過三個月的班。他花費七年時間開著二手雪弗蘭隻身一人走過美國44個州,隨心上路、循路而行,織就一張充滿當地風情與風土的浪遊地圖。
    ★一場始於三十歲的旅行,一次獻給現代都市中所有焦慮、迷惘心靈的抽離方案,誰說人生的意義隻有工作、家庭能賦予?31歲到38歲,在別人為了工作疲於奔命、憂慮未來時,舒國治選擇開車上路,在遙遠的公路上無休無止、漫無目的地前行,掇拾風景、體悟人生。他認為人生,要有一個時期放自己去流浪,去千山萬水裡熬時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糲你的知覺,直到你能自發地、甘願地回抵原先的枯燥崗位做你身負之事。這過程,會讓人懂得活著的本質。

     
    內容簡介
    《理想的下午》
    是旅行文學奠基人、“永遠的浪遊者”舒國治代表作。以一種超俗的眼光,與閑散的人生情懷,講旅行、講山水,看待周遭、尋覓佳境。自出版以來榮獲華語文化圈多項大獎,被譽為“文藝青年人手**之書”。是流浪,是生活,亦是美學。
    本書由作者親自編選32篇散文。梁文道親自作序,介紹舒氏其人其文,並勾勒出舒國治從青年時期到成熟期的變化軌跡,更有舒國治為22周年紀念版作的新版序言。
    生活本是毫無規劃,願我們以自己的時間行走。庸庸碌碌後的美好時光,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百的理想,鬧中取靜、亂中從簡亦是一份恬淡自如。理想的下午自是有限,享受短暫而午後時光則更顯愜意。
    《遙遠的公路》
    舒國治硬核旅行文學經典《遙遠的公路》。1983年到1990年,這七年間舒國治在美國,開車在公路上到處跑,在別人上下班、憂慮工作的時候,他在美國公路上無休無盡地奔來奔去。

    《理想的下午》



    是旅行文學奠基人、“永遠的浪遊者”舒國治代表作。以一種超俗的眼光,與閑散的人生情懷,講旅行、講山水,看待周遭、尋覓佳境。自出版以來榮獲華語文化圈多項大獎,被譽為“文藝青年人手**之書”。是流浪,是生活,亦是美學。
    本書由作者親自編選32篇散文。梁文道親自作序,介紹舒氏其人其文,並勾勒出舒國治從青年時期到成熟期的變化軌跡,更有舒國治為22周年紀念版作的新版序言。
    生活本是毫無規劃,願我們以自己的時間行走。庸庸碌碌後的美好時光,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百的理想,鬧中取靜、亂中從簡亦是一份恬淡自如。理想的下午自是有限,享受短暫而午後時光則更顯愜意。



    《遙遠的公路》



    舒國治硬核旅行文學經典《遙遠的公路》。1983年到1990年,這七年間舒國治在美國,開車在公路上到處跑,在別人上下班、憂慮工作的時候,他在美國公路上無休無盡地奔來奔去。


    他隻身一人經過荒野和公路,有時睡在車上,有時驅車萬裡隻為看一座小鎮。回憶小時候,看當地人不安定的謀職,汽車拋錨也隻能夜宿原野。當他停止來,回頭看世界空空莽莽,惟有留下裡程表上累積的幾千裡幾萬裡。

    作者簡介

    舒國治


    1952年生於臺北,原籍浙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熏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原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1980年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在文壇大放異彩。此後以旅行文學見長。自謂是少年貪玩、叛逆的不加壓抑之延伸。而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簡淡中深富雅韻,人稱“舒式風格”。其文風及浪遊心態,影響了無數文藝青年的生活態度。


    代表作《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窮中談喫》《雜寫》等。

    目錄


    媒體評論

    舒國治,他的人就走在他自己的文字裡,閑散淡泊,品味獨具。讀來忍不住要點頭認同,“是啊,事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似乎你很久之前也曾想到過這一點,隻是不知怎的卻把它給忘了。
    ——梁文道 


        二十歲形狀未定時,讀見此書,喫驚有個前輩人活成這樣,後做什麼,如賴床、漫無根由的旅行,似全部可以。不怎麼為世情所局,為他人所動,因此度過自在的青年時代。
    ——洪愛珠


         我們仰望舒哥閑雲野鶴的氣質。
    ——李安


      去不了遠方,就讀書吧。讀舒國治《理想的下午》,跟他一同去紐約、巴黎,或者京都,用文字沾染點異鄉氣息。掩卷時,就算還在原來的屋子裡,哪兒都沒去,也已經渡過一個最理想的下午。                                                             
    ——瞿欣怡



    他寫的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總能自辛苦不變的旅途中蒸餾出不凡的意境,從微不足道的雜物中道出個所以然。尤其是一些民不見經傳的小處,甚或是夜間荒野,在他筆下尤見精彩。——李安


    舒國治《遙遠的公路》之所以遙遠,其個中之意並非緬懷,而是丟出另一種旅行的可能,強調“瞥見”的累積,“行經”的不可惜,以及“再出發”的必須。
    ——《Shopping Design》盧奕昕

    在線試讀
    摘自——《遙遠的公路》
    每隔一陣,會出現路牌:“有鹿穿過”(DEER CROSSING),“路徑變窄”(ROAD NARROWS),這一類,隻受人眨看一眼。在懷俄明州,遠處路牌隱約有些蔽翳,先由寬銀幕似的擋風玻璃接收進來,進入愈來愈近的眼簾,纔發現牌上滿是子彈孔,隨即飛過車頂,幾秒鐘後再由後視鏡這小型銀幕裡漸漸變小,直至消逝。
    在亞利桑那(Arizona)停車,是一件找樹蔭的工程。否則引擎依然涼不下來,而人依然在烤。在密蘇裡州(Missouri)的內華達(Nevada)鎮睡午覺所收容的蒼蠅,要到堪薩斯(Kansas)的道奇城(Dodge City)纔能散放干淨。在得克薩斯的狹長土地(Texas Panhandle)上突遇午後暴雨,雨刷竟來不及刷,隻好停在路旁。路旁是半沙礫半泥之地,十五分鐘後,輪胎的下層橡膠已然看不見,開始有點體會美國洪災之可能意思。
    在猶他(Utah)原野看到的彩虹大到令人激動,完美的半圓,虹柱直插入地裡。大自然對驅車者偶一的酬賞。40號州際公路近得州阿馬裡洛(Amarillo)路旁,十輛各年份的凱迪拉克車排成一列,頭朝下,也斜插在地裡,當然,也是為了博驅車者匆匆一覷。
    內布拉斯加(Nebraska)草原遠處不時見到灰黑圈形物事隱隱在動,當然,那是龍卷風。有人說某小鎮刮起龍卷風,次日在七十五裡外的另一小鎮找到一張原放在此鎮銀行抽屜的兌過支票。這類故事極多。科羅拉多(Colorado)的閃電,那種低空橫移的長形光波曲線,隔著汽車擋風玻璃這種天然寬銀幕看去,既驚悚又美到不可方物,遙想一百多年前西部牛仔趕牛深夜遇閃電而致牛群驚竄,據當時描寫,電光在長角牛的牛角上波形移動,自這頭牛移至那頭牛,並且同時電光也在牛仔帽檐呈圓形移動,那種千鈞一發的美感,那種全黑大地上一閃即逝的光條,令人說不出的向往。
    當午後大雨下得你整個人在車上這隨時推移卻又全然不知移動了多少的小小空間完全被籠鎖的灰暗摸索而行幾小時後,人的思緒被衝滌得空然單淨。幾十分鐘後,雨停了,發現自己竟身處蒙大拿龐然大山之中,那份壯闊雄奇,與各處山稜後透來的黃澄澄光芒,令你心搖神奪,令你覺得應該找點什麼來喟嘆它。這種景光,我突然有衝動想要對著遠山抽一根煙。那年,我已戒了好一陣子煙了。
    八百裡後,或是十二天後,往往到了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境地。距離,或是時間,都能把你帶到那裡。景也變成風化地臺了,植物也粗澀了,甚至公路上被碾死的動物也不同了。
    空荒與奇景,來了又走了。隻是無休無盡的過眼而已。過多的空荒挾帶著偶一的奇景,是為公路長途的恆有韻律,亦譬似人生萬事的一徑史實。當停止下來,回頭看去,空空莽莽,唯有留下裡程表上累積的幾千裡幾萬裡。

    摘自——《遙遠的公路》


     


    透過擋風玻璃,人的眼睛看著一徑單調的筆直公路無休無盡。偶爾瞧一眼上方的後視鏡,也偶爾側看一眼左方的超車。耳朵裡是各方汽車奔滑於大地的聲浪,多半時候,嗡嗡穩定;若轟隆巨響,則近處有成隊卡車通過。
    每隔一陣,會出現路牌:“有鹿穿過”(DEER CROSSING),“路徑變窄”(ROAD NARROWS),這一類,隻受人眨看一眼。在懷俄明州,遠處路牌隱約有些蔽翳,先由寬銀幕似的擋風玻璃接收進來,進入愈來愈近的眼簾,纔發現牌上滿是子彈孔,隨即飛過車頂,幾秒鐘後再由後視鏡這小型銀幕裡漸漸變小,直至消逝。
    在亞利桑那(Arizona)停車,是一件找樹蔭的工程。否則引擎依然涼不下來,而人依然在烤。在密蘇裡州(Missouri)的內華達(Nevada)鎮睡午覺所收容的蒼蠅,要到堪薩斯(Kansas)的道奇城(Dodge City)纔能散放干淨。在得克薩斯的狹長土地(Texas Panhandle)上突遇午後暴雨,雨刷竟來不及刷,隻好停在路旁。路旁是半沙礫半泥之地,十五分鐘後,輪胎的下層橡膠已然看不見,開始有點體會美國洪災之可能意思。
    在猶他(Utah)原野看到的彩虹大到令人激動,完美的半圓,虹柱直插入地裡。大自然對驅車者偶一的酬賞。40號州際公路近得州阿馬裡洛(Amarillo)路旁,十輛各年份的凱迪拉克車排成一列,頭朝下,也斜插在地裡,當然,也是為了博驅車者匆匆一覷。
    內布拉斯加(Nebraska)草原遠處不時見到灰黑圈形物事隱隱在動,當然,那是龍卷風。有人說某小鎮刮起龍卷風,次日在七十五裡外的另一小鎮找到一張原放在此鎮銀行抽屜的兌過支票。這類故事極多。科羅拉多(Colorado)的閃電,那種低空橫移的長形光波曲線,隔著汽車擋風玻璃這種天然寬銀幕看去,既驚悚又美到不可方物,遙想一百多年前西部牛仔趕牛深夜遇閃電而致牛群驚竄,據當時描寫,電光在長角牛的牛角上波形移動,自這頭牛移至那頭牛,並且同時電光也在牛仔帽檐呈圓形移動,那種千鈞一發的美感,那種全黑大地上一閃即逝的光條,令人說不出的向往。
    當午後大雨下得你整個人在車上這隨時推移卻又全然不知移動了多少的小小空間完全被籠鎖的灰暗摸索而行幾小時後,人的思緒被衝滌得空然單淨。幾十分鐘後,雨停了,發現自己竟身處蒙大拿龐然大山之中,那份壯闊雄奇,與各處山稜後透來的黃澄澄光芒,令你心搖神奪,令你覺得應該找點什麼來喟嘆它。這種景光,我突然有衝動想要對著遠山抽一根煙。那年,我已戒了好一陣子煙了。
    八百裡後,或是十二天後,往往到了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境地。距離,或是時間,都能把你帶到那裡。景也變成風化地臺了,植物也粗澀了,甚至公路上被碾死的動物也不同了。
    空荒與奇景,來了又走了。隻是無休無盡的過眼而已。過多的空荒挾帶著偶一的奇景,是為公路長途的恆有韻律,亦譬似人生萬事的一徑史實。當停止下來,回頭看去,空空莽莽,唯有留下裡程表上累積的幾千裡幾萬裡。
    西行,每天總有一段時光,眼睛必須直對夕陽,教人難耐。然日薄崦嵫的公路及山野,又最令人有一股不可言說之“西部的呼喚”。此刻的光暈及氣溫教人癱軟,慫恿人想要回家,雖然我沒有家。我想找一個城鎮去進入。這個城鎮最好自山崗上已能俯見它的燈火。
    經過了荒山,經過了原野長路,在夜幕方垂之時,人若正巧在高處山崗俯見下方市鎮的燈火滿布,何等的風塵意況,是“征程”二字的本意,經過它,千山萬水,你終究抵達了某地。是溫暖即將來臨;是原本的微饑現下更形激烈,專等下一刻即有熱餐;是突然間血脈賁張、眼亮腰直,要再加一把力便可人車擱平、徹底舒出一口長氣的目的地。這種城,像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這種公路,像66號公路。進入這鎮時候的音樂,像湯姆·威茲的《在附近》(In the Neighborhood)。我喜歡那種感覺;在許多荒涼之後的繁華,像是酬答艱辛的獎賞。雖然我並不奔赴那鎮。我隻是不斷找鎮去離開。我奔赴,並沒有受詞。
    蒙大拿州的比尤特城(Butte City)像是典型的達希爾·哈米特[]偵探小說的罪惡西部小城,也是汽車經過長旅後最喜進入的“氛圍”之城。
    比尤特整個是一個高起的山城,附近皆是挖空采枯的礦。城市雖早沒落、滄桑,但房子最好看、最有駁雜的風格。
    匹茲堡是個地形跌宕、雄奇萬千的舊日城市,非常適合一個多年前曾經待過一兩天卻還沒怎麼搞熟的外地客多年後又開車進入的一種城市。
    因為它的山丘、河流、橋梁、涵洞、盤旋道路等造成它的城景豐富與它的格局如迷宮般的令人不易一眼看盡。
    俄亥俄州的克萊德鎮(Clyde,Ohio)要從尼加拉瀑布遊完,原本心中全是轟轟隆隆向西走著走著,一不留神地就進了這個安靜極矣的舍伍德·安德森寫《小城畸人》(Winesburg, Ohio)的真實場景。
    辛辛那提(Cincinnati)要從南邊的肯塔基州的可溫屯(Covington)向北跨鐵橋,渡過被傑斐遜稱為“舉世最美的河流”的俄亥俄(Ohio)河,如此進入。這個角度的辛辛那提最是風華絕代,不愧這句名號“西方皇後城(Queen City of the West) ”。
    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Asheville),要從東面慢慢進入,自40號州際公路高上低下的逐漸靠近這個山城,隻覺這藍嶺(Blue Ridge)山脈的厚大胸膛正隨著你的爬高躥低而起起伏伏。
    長期的公路煙塵撞擊後,在華燈初上的城鎮,這時全世界最舒服的角落竟是一個老形制的卡座(booth)。如果這卡座恰恰在一家古老的食堂(diner)裡,而桌上裝餐紙的鐵盒是藝術裝飾(Art Deco)風格線條、鍍銀,又抓起來沉甸甸的,咖啡杯是粉色或奶黃色的厚口瓷器,那麼這塊小型天堂是多麼的令人不想匆匆離去。即使喫的也必隻是那些重復又重復的漢堡、咖啡、碎炒馬鈴藷(hash brown)、烘蛋(omelette)、雞絲與面條燉湯(chicken soup)等。
    夏夜很美,餐館外停的車一部部開走,大伙終歸是要往回家的路上而去。而我正在思索今夜宿於何處。
    我打算睡在這小鎮的自己的車上。睡車,或為省下八或的住店錢,或為了不甘願將剛剛興動的一天路途感觸就這麼受到汽車旅館(motel)白色床單的貿然蒙蔽,或為了小鎮小村的隨處靠泊遊移及漫漫良夜的隨興徜徉的那份悠閑自在,都可能。但睡汽車也有其苦惱:道奇城的居民會在三十米外的家中撥動窗簾監視我的車子動靜,二十分鐘後仍然通知了警察來請我走。在漢茨維爾[]選的地點已經極佳了,但夜深如此,竟然還有高跟鞋聲一步步貼近我車,再走向車後方樹叢,原來是一女子至樹叢後撒尿。老實說,這種音效是有一些恐怖感的。很顯然,我自認停得不錯之地點——打烊的空手道館及花店——仍料不到附近有一家開到很晚的俱樂部。在多樹的城鎮,像夏洛茨維爾[
    ],車頂的鐵皮上不時有東西爬動,也令人提心弔膽,雖然隻不過是松鼠之類的動物。
    在牛津[]東找西找,竊想在密大(U.Miss.)的校園中應最安全了,然駛進沒多久,便隱隱覺得後有一車在跟,跟了一陣,發現後方有警燈開始閃,而我聽見他車中的外方打進來的無線電聲音中傳出我的車牌號碼及車主的名字,接著當然我便慢慢停下,接受他盤查、建議,並且離開。
    睡車,最好是挑選居民停好車後鑰匙並不撥出的那種小鎮,像佛蒙特州的伍德斯托克。而不是挑選蒙大拿州的比尤特城那種城中區(downtown),像是充滿能單手卷紙煙的昔日漢子的城市。睡車,其實真正的好處,是忘掉趕路。有時每天隻走八十到一百裡,並且不是向前直線的走,而是繞圈圈走。到了晚上八九點鐘,睡覺還太早,我通常去看一場電影。看完後,夜漸深了,路上人也少了,先到後備箱裡取出枕頭與毯子,丟進後座,再輕輕開到早已看好的夜宿位置,駛近時,熄大燈,滑行幾十尺,停定,熄小燈,熄火,隨即人從前座爬至後座,便能睡了。連開門、關門都不用被周遭看到。南方有些禁酒小鎮,如亞拉巴馬州的斯科茨伯勒(Scottsboro)看來也很適合睡車,隻是人睡到一半,突然音樂聲、吶喊聲大作,並且強光四射,原來是周六夜青少年正在“遊車河”(cruising)。
    長途行旅之後的一場觀影,是特殊的一種爽。不隻因為前者太枯燥而後者太刺激、前者太遠隔而後者太凝注,也因為前者太真實、太腳踏地土、太廣見芸芸愚茫眾生,而後者太虛幻、太胡意妄想、太多浪漫出色的另一番愚茫作亂行徑。而這整個便是美國;就像難以吞咽的漢堡與可樂仍然可以化成極具吸引力的畫面故事之廣大魔幻現場。
    現實中的美國,一如電影或廣告片中的美國,已然可以深深地麻醉人了,用不用大麻、迷幻藥、可卡因都不重要了。小鎮裡或大城裡食堂中的人在喫飯,每個人慢慢地舉叉子把食物放進嘴裡,安安靜靜,伴著永遠有的easy listening []永恆音樂——它永恆存在,不管在超級市場、百貨公司、飛機場——就這麼一口來一口去,喫著嚼著,再抹一下嘴角,喝著咖啡或可樂,不時他們抬起頭來,茫茫看往無所視的空處。你若盯著看他們的眼睛,他們的無所注焦眼睛不得不讓你確信,他們已麻醉了(stoned)。被他們的周遭,被他們的活命方式,被他們安詳有條、充滿理由的完美社會。
    每隔一陣子,也會下榻汽車旅館。這時自有線電視(cable)上可以看到老片,像卡萊·葛倫(Cary Grant)演的《女友禮拜五》(His Girl Friday)與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演的《電腦風雲》(Desk Set)會被安排成同天放映。假如今晚播映比利· 懷爾德(Billy Wilder)的《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或拉烏爾·沃爾什(Raoul Walsh)的《殲匪喋血戰》(White Heat),或羅伯特· 奧爾德裡奇(Robert Aldrich)的《死吻》(Kiss Me Deadly),或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藍色大麗花》(The Blue Dahlia)這類所謂黑色電影(film noir),我馬上知道,今晚不用睡了。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黑白片,愛德華· 羅賓遜(Edward G.Robinson)、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亞倫·賴德(Alan Ladd)等這些遠去的人物與城市、公寓樓梯、百葉窗及窗內的人影、街角停著的汽車,是最佳的睡夢前的美國。
    夜晚,有時提供一種極其簡約、空寂的開車氛圍,車燈投射所及,是為公路,其餘兩旁皆成為想像,你永遠不確知它是什麼。這種氛圍持續一陣子後,人的心思有一襲清澈,如同整個大地皆開放給你,開放給無邊際的遐思。有些毫不相干的人生往事或是毫無來由的幻想在這空隙迸了出來。美國之夜,遼遼的遠古曠野。當清晨五點進入吐桑(Tucson,Arizona)或聖塔菲(Santa Fe,New Mexico)這樣的高原古城,空蕩蕩的,如同你是亙古第一個來到這城的人,這是非常奇妙的感覺。
    千山萬嶺驅車,當要風塵僕僕抵達一地,這一地,最好不是大城,像紐約。乃紐約太像終點。你進入紐約,像是之後不該再去哪裡;倘若還要登程,那麼在格林尼治村、在中央公園、在上西城、在華盛頓高地、在默裡山(Murray Hill)、在亞斯特坊廣場(Astor Place)都會變得不知如何處置,不知是要盤桓還是匆匆擦身過眼。紐約這個我前前後後待過共兩年的大城,當接下來的五年開始以汽車踫擊公路煙塵後竟不怎麼能夠玩它使它了,甚至不怎麼喜歡它了。路上有人穿著硬石咖啡(Hard Rock Café)的T恤衫,我會覺得不耐。至於在麥克唐勾街(MacDougal)或布裡克街(Bleecker)的咖啡店我會坐不住,隻想買一杯唐肯甜甜圈(Dunkin'Donuts)的紙杯咖啡帶走。紐約,最好像是駕車經過時,忽瞥見一黑色銅像的手上被綁了一個黃色的氣球,或是再過了兩條街又見一個嬉皮在郵局的鐵管上乒乒乓乓拍打,節奏有如自設計精巧的鼓所打出來一般,然後,它們便愈來愈遠地消失在你車子的後方了的那種城市。
    小鎮小村,方是美國的本色。小鎮小村也正好是汽車緩緩穿巡、悄然輕聲走過、粗看一眼的最佳尺寸。通往法院廣場(courthouse square)的鎮上主街,不管它原本就叫主街(Main Street),或叫華盛頓大街(Washington Street),或叫中央大道(Central Avenue),常就是美國公路貫穿的那條干道。
    為了多看一眼或多沾一絲這鎮的風致,常特意在此加點汽油。既要加油,索性找一個老派的油站,一邊自老型的油泵中注油,一邊和老板寒暄兩句,順便問出哪家小館可以一試之類的情報。一兩分鐘的閑話往往得到珍貴驚喜。他說這裡沒啥特別,但向前十多裡,有本州最好的豬排三明治;“擲一小石之遠”(“just a stone's throw”他的用字),有最好的南瓜派……“街尾那家老藥房有最好的奶昔,我小時每次喫完,整個星期都在企盼周末快快到來……你不妨下榻前面五裡處的那家汽車旅館,當年約翰· 韋恩在此拍片就住過……”
    那個豬排三明治的確好喫,南瓜派我沒試,老藥房的老櫃臺如今不見任何一個小孩,倒有稀落的三兩老人坐著,像是已坐了三十年沒動,我叫了奶昔也叫了咖啡。咖啡還可以,奶昔我沒喝完。記憶中的童年總是溢美些的。
    我繼續驅車前行,當晚“下榻”在一百多裡外另一中型城鎮裡的自己車上。
    這些三明治或是有故事的汽車旅館,我仍嘗過許多,但加油站那一兩分鐘搭談所蘊含的美國民風民土往往有更發人情懷的力道。譬如說,美國人有他自有的歷史意趣,說什麼“約翰·韋恩當年……”,說什麼“小時候我……”,即使不甚久遠,他也嘆說得遙天遠地。
    或許美國真是太大了,任何物事、任何情境都像是隔得太遠。
    當無窮無盡的公路馳行後,偶爾心血來潮扭開收音機,想隨意收取一些聲音。幾個似曾相識的音符流灑出來,聽著聽著,剎那間,我整個人懾迷住了,這曲子是《夢遊》(SleepWalk),一九五九年桑托和約翰尼(Santo&Johnny)的吉他演奏曲。我幾乎是渴盼它被播放出來一樣地聆聽它,如痴如醉。我曾多麼熟悉它,然有二十年不曾聽到了,這短短的兩三分鐘我享受我和它多年後之重逢。
    這些音符集合而成的意義,變成我所經驗過的歷史的片段,令我竟不能去忽略似的。
    而這些片段歷史,卻是要在孤靜封閉的荒遠行旅中悄悄溢出,讓你毫無戒備地全身全心地接收,方使你整個人為之擊垮。於是,這是公路。我似在追尋全然未知的遙遠,卻又不可測的觸摸原有的左近熟悉。
    偶我也會自己哼起歌來,令不知是否已太久沒機會發出話語的喉嚨也得以震蕩出些許聲音。先是隨口唱個幾句:


    I know where I'm going
    I know who's going with me
    I know who I love
    But my dear knows who I'll marry.


    歌詞不能盡記了,便又跳接上別的歌:


    I'm a rolling stone, all alone and lost
    For a life of sin, I have paid the cost
    When I pass by, all the people say
    There goes another boy, on the lost highway.


    又接上別的歌,如伍迪·格思裡(Woody Guthrie,1912—1967)的:


    Ramblin' round your city
    Ramblin' round your town
    I never see a friend I know
    I go rambling' around.


    緊接著,自然而然跳到:


    Sometimes I live in the country
    Sometimes I live in town
    Sometimes I have a great notion
    To jump into the water and drown.


    唱著唱著,竟也頗得抒發幽懷。而出乎我自己意料,這些個歌,大多是曲調最粗簡的老民歌,而不是我少年時最著迷的搖滾。甚至連《再見,老潘》(Goodbye,Old Paint)、《拉瑞多之街》(Streets of Laredo)或《紅河谷》(Red River Valley)等西部歌也受我不斷地哼吟。委實有趣。莫非人愈是深入荒蕪單調而致心無所繫、心無所戒,愈是不自禁會流露出童子軍年代的自己所最深浸之最初喜好?
    在這寬廣的地方,美國,我連口味也漸平淡了,竟也偶覺比爾·門羅(Bill Monroe)的藍草音樂(blue grass)甚是好聽。即食物,亦甘於粗喫,甜甜圈(doughnut)與稀薄如水的咖啡也常入腹中。當時不曾意識及之,多年後,離開了美國,纔驀然念及。
    斯蒂芬·福斯特(Stephen Foster,1826—1864)的歌詞真是太美,我是說,即使是中文的譯詞,“夏天太陽——照耀我肯塔基鄉……”夏天太陽四字,怎用得如此好!我幾十年來偶一哼到,總是驚嘆不已。多好的起頭,多好的意像,多簡的用字,可又是多亙永的期盼。
    有時一段筆直長路,全無阻隔,大平原(The Great Plains,如艾奧瓦、內布拉斯加、南達科他)上的風呼呼地吹,使我的車行顯得逆滯。為了一些車力,遂鑽進一排貨櫃車的後面,讓前車的巨型身體替我遮擋風速。當前行的五六輛貨櫃車皆要超越另一部慢速車——如一輛老夫婦駕駛的露營車(RV)——時,你會看到每一輛貨櫃車皆會先打上好一陣左方向燈,接著很方正地、很遲鈍地、很不慌不忙地進入內車道,超過了那輛慢車,再打上一陣右方向燈,再進入外車道。就這樣,一輛完成,另一輛也完全如此,接著第三輛、第四輛、第五輛,然後是我,我於是也不自禁地、很方正地、很不慌不忙地,打燈、換道、超前、再打燈,然後換回原道。完成換道後,我聽到前行的貨櫃車響了兩下喇叭,又看到駕駛員的左手伸出,在左後視鏡前比了一比,像是說:“Good job! (做得好!)”我感到有一絲受寵若驚;他們竟然把我列入車隊中的一員。
    再美好的相聚,也有賦離的一刻。這樣的途程持續兩三個小時,終於他們要撤離了。這時我前面的貨櫃車又很早打起右燈,並且在轉出時,按了兩聲喇叭,如同道別;我立然加上一點速度,與他們平行一段,也按了兩聲喇叭,作為道別,以及,道謝。
    大型卡車,所謂“十八輪兒”(Eighteen Wheeler),是公路汪洋上的巨艦,常在公路上成艦隊形式,要超過它們全數,須費極長時間。
    卡車司機們配備周全,無線電臺(CB Radio)、手勢、喇叭符號、車隊禮儀等,構成卡車文化。
    十九世紀美國的馬,到了二十世紀變成汽車。十九世紀的牛仔,在二十世紀變成卡車司機(trucker)。當年西部沙龍[]前拴著成排的馬,如今的卡車驛站(truck stop)外亦是成排地停著轟轟隆隆、引擎不息的大卡車。卡車司機戴牛仔帽、蹬馬靴,穿打釘子的西部襯衫,繫大鐵環皮帶,一切全如牛仔。並且他們的屁股長期貼在駕駛坐墊上,於是下車走路,極其怪狀。這就像常坐鞍上的牛仔,下了馬,以羅圈腿邁步,真讓人捏把汗。
    美國的汽車文化之無限制發展、之自然翱翔、之野意不文,在在欠著西部騎士一份人情。他們說,如果美國人的浴室門夠大,他會把車開進去上廁所。這就是西部牛仔驅馬衝入沙龍搖擺門的一脈承襲。
    美國人的動作,是汽車動作。汽車是美國全體大眾的**玩具。演員勞勃·瑞福的眼神與回身環視,是久用汽車習瞥後視鏡的機警動作;伍迪·艾倫則沒有。乃前者開車,後者不。
    開車所訓練出的登路警惕,亦是美國自有的通情。有這樣的笑話:一個老太婆聽說,根據統計大多的美國車禍發生在離家五裡之內的範圍,哇,不啰唆,第二天就搬到離家二十裡外的地方了。
    在拉法耶特(Lafayette)的阿拉莫汽車旅館(Alamo Motel)中,沒事挖鼻屎,挖了一陣子,留在手上,因為一直沒看見垃圾筒,就走了兩步,把它丟進馬桶內,再回到床鋪上繼續看電視。過了幾小時,去撒尿,看見馬桶內有一塊像拇指一般大的灰白色東西。異常驚訝,這是什麼怪東西,難道從馬桶洞裡鑽出來的?
    過了一下,纔恍然大悟,脫口道:“Jeez(天哪)!”
    在90號公路上,經過路易斯安那州的某個鎮,黃昏時,正逢大雨,有一黑人小男孩站在門廊前向前院撒尿。他有對於雨這種天然東西的先天的自發反應。
    橫跨美國(cross country)中,我踫過兩隻烏龜,正要爬過公路,一次是一九八六年的堪薩斯,一次是這次在密西西比州由南向北走納切斯小道(Natchez Trace Parkway)。第一次我經驗不足,雖然遠遠已見到它在爬,但沒有閃過,把它壓死了。心裡不好過。第二次,我看見它,動作很小,像是偷偷地移動。我先望前方,看有否來車,再看後視鏡,看後面有無快車衝來,皆沒有,我這纔從容地一閃而過,沒聽見咔啦一聲,再回望,它也沒有扁。我知道它活了。
    窄窄一條公路,對它而言,搞不好也是一次cross country,很不容易如此登上一回路呢。
    巴士,啊,我其實喜歡它多於汽車。自高處向外向遠看,以那種你無法控制的速度,你無需預知的停留定點去看待景物。車中的共乘人們,不時給你騷擾,但也不時給你娛樂。灰狗巴士上你見不到西裝革履、神色匆忙的有事之人,有的是老婦、幼童、棄子、流浪漢等。有時三兩個入伍的年輕軍人背著綠色軍用帆布袋往車後廂移動,頓時一股遠行的旅愁油然生出。一個老太婆坐在位上,說她要去小石城探視她的妹妹。鄰座的黑人在看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而我在睡覺。一段昏天黑地的公路行駛後,他全身蜷扭地睡著了,我卻醒了。他的書歪躺在我腿邊。我開始取來看。人生可能便是這樣;這書有幾頁我特別有印像,而我是在這麼奇特的狀況下看來的。
    不管開車、不管選路、隻顧歪身倚窗的乘車之旅,睡睡醒醒、醒來睜眼又環顧窗外的乘車之旅,固然是灰狗的獨有情調,然風景二字,其實未必見著。一來它走大路(走州際公路)。二來你太快就踫上它走夜路;往往一班車接個不對,白天所看盡是平鋪無奇,即要來的風景,卻已是漆黑一片。三來你太容易在車上昏睡,往往黑夜也睡、白天也睡。這是灰狗這艘大艦自然的力量。
    灰狗車站。又一個灰狗車站。我已在這種車站停過太多太多的等待時光。兩百或三百個小時。見過太多不知要往何處去的過客。我看著他們,他們看著別人或我。譬似我們都是無處可去的遊晃者或甚至是無處不可去的隨遇皆安之人。
    一排排候車椅上安設的一排排黑白電視機,是最最堅固的畫面美國。打開它,隻消投一個quarter(二十五美分)。
    灰狗車站的最大爽處,是那種對前程未知卻又有四五條路線橫你面前由你自選的“遠走高飛”之感。有的流落路途之人,在得梅因(Des Moines)錯過了西向的巴士,原或要往鹽湖城(Salt Lake City)或是往特拉基(Truckee),這一下臨時變計,索性向南,登上往休斯敦(Houston)的車。車站裡空蕩傳出的播音,老式唱名的那種聲腔,一個接著一個的英文地名: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索諾拉(Sonora)、範霍恩(Van Horn)、埃爾帕索(El Paso)、拉斯克魯塞斯(Las Cruces)、特魯斯康西昆西斯(Truth or Consequences)、阿爾伯克基、聖塔菲、拉頓(Raton)、普韋布洛(Pueblo)、科羅拉多斯普林斯(Colorado Springs),一個接著一個,在在召喚著你,你聽著這些或熟悉或生疏的音節,既感到自由遼闊,又微微覺著茫然。
    美國最有意思的遊看,是看它的聚落之選址。也就是,這個鎮、這個村為什麼出現在這裡。然後它為什麼隻有八百人大或兩千人大?因為再過去就是山,再過去就是河,再過去就是森林。能適宜人用的,就是現在你看到的那麼大的幅員!
    於是它的墓園,就永遠是那麼大。新罕布什爾州的哈裡斯維爾(Harrisville, N. H.)墓園在一塊突出於河流的尖尖半島上,美極了,同時也天成。
    佛蒙特(Vermont)州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被稱為美國最理想的小鎮,但也隻能那麼大,因為新英格蘭的山水總是相對險峻崢嶸,平曠之地有限,也於是伍德斯托克東面不遠處就有奎奇峽谷(Quechee Gorge),它被稱為佛蒙特州的“大峽谷”。
    便是這種“選址”,形成了太多的小村小鎮。也就是,甲鎮既已滿了(哪怕隻是幾十人),我何不在山的另一面建造一個乙鎮(哪怕一開始隻是一戶人家)。這難道不是我們在西部電影中看到的景像?而真實的美國,如此廣大的土地處處流露出人們形成聚落的完整痕跡,也敷陳出其中的美學。而我,一部車開著便能幾乎盡收眼底。這簡直太絕了。
    我在路上已然太久,抵達一個地點,接著又離開它,下一處究竟是哪裡。
    這是一個我自幼時自少年一直認同的老式正派價值施放的遼闊大場景,是沃德·邦德(Ward Bond)、羅伯特·瑞安(Robert Ryan)、斯特林·海登(Sterling Hayden)、哈利·
    戴恩·斯坦通(Harry Dean Stanton)等即使是硬裡子性格演員也極顯偉岸人生的闖蕩原野,是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內爾松·阿爾格倫(Nelson Algren)、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文字中雖簡略兩三筆卻繪括出既細膩又刻板單調的美國生活原貌之受我無限向往的荒寥,如黑白片攝影之遠方老家。老舊的卡車,頹倒的柵欄,歪斜孤立的谷倉,直之又直不見尾盡的公路(highway)與蜿蜒起伏的小路(byway),我竟然毫不以之為異地,竟然覺得熟稔之至。而今,我一大片一大片地驅車經過。
    河流中,人們垂釣鱒魚,而孩子在河灣中遊泳。一幢又一幢的柔軟安適的木造房子,被建在樹林之後,人們無聲無息地住在裡面,直到老年。樹林與木屋——最最美國的像征。許多城鎮皆自封為“美國樹城”(Tree City, USA) 。如安娜堡(Ann Arbor)、內布拉斯加市(Nebraska City)。太多的地名叫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叫伍德斯托克,叫弗農山莊(Mount Vernon),叫鮑靈格林(Bowling Green)。太多的街名叫白楊(Poplar),叫櫻桃(Cherry),叫松樹(Pine),叫鐵樹(Sycamore)。而我繼續驅車經過。美國小孩都像是在樹屋(tree house)中遊戲長大,坐著黃色的學童巴士上學。長大後,女孩子都像多麗絲·黛(Doris Day),而男孩子都像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檐下門廊(front porch)是家人閑坐聊天並茫然看向街路的恬靜場所,這習慣必定自拓荒以來便即一徑。每家的信箱,可以離房子幾十步,箱上的小旗,有的降下,有的升起,顯示郵差來過或還沒來。無數無數的這類家園,你隨時從空氣中嗅到草坪剛剛割過的青澀草香氣,飄進你持續前行的汽車裡。
    啊,美國。電影《逍遙騎士》(Easy Rider)中的傑克·尼科爾森感嘆地說:“這曾經是真他媽的多好的一個國家。(This used to be a helluva good country.)”
    如今這個國家看來有點臃腫,仿佛他們休耕了太長時間。艾奧瓦畫家格蘭特· 伍德(Grant Wood,1891—1942)所繪《美國哥特式》(American Gothic)中手握草叉的鄉下老先生、老太太,不在農莊了,反而出現在市鎮的大型商場(shopping mall),慢慢蕩著步子,兩眼茫然直視,耳中是easy listening音樂(美國發明出來獻給全世界的麻醉劑),永遠響著。坐下來喫東西時,舉叉入口,咬著嚼著,既安靜又沒有表情。光陰像是靜止著的。這個自由的國家,人們自由地服膺某種便利及講求交換的價值。家中的藥品總是放在浴室鏡櫃後,廚房刀叉總是放在一定的抽屜裡,每家一樣。冰箱裡總放著Arm & Hammer Baking Soda[],每家一樣。而我,驅車經過。
    累了。這裡有一片小林子,停車進去走一走。樹和樹之間的地面上有些小花細草,伸放著它們自由自在少受人擾的細細身軀。不知道在哪本嬉皮式的雜書上看過一句話:“如果你一腳踩得下六朵雛菊,你知道夏天已經到了。”
    停在密西西比河邊,這地方叫山下納奇茲(Natchez-Under-the-Hill),沒啥事,撿了一塊小石,打它幾個“飛漂”,然後再獃站一兩分鐘,又回返車子,開走。
    常常幾千裡奔馳下來,隻是發現自己停歇在一處荒棄的所在。
    一波起伏的丘岡層層過了,不久又是一波。再不久,又是一波,令我愈來愈感心魂痴蕩,我不禁隨時等待。難道像衝浪者一直等待那最渾圓不盡的浪管;難道像飽熏大麻者等待吉米·亨德裡克斯(Jimi Hendrix)下一段吉他音符如鬼魅般再次流出?
    我到底在干嗎?我真要這樣窮幽極荒嗎?
    在路上太久之後,很多的過往經驗變得極遠。它像是一種歷劫歸來,這個劫其實隻有五星期,然再看到自己家門,覺得像是三十年不曾回來一般。
    在路上太久之後,很多的過往經驗變得極遠。好些食物,後來再喫到,感覺像幾十年沒嘗過般的驚喜。抵西雅圖後在朋友家喫了一顆牛奶糖,幾令我憶起兒時一樣的泫然欲淚。
    在路上太久之後,很多的過往經驗變得極遠。我在車上剪指甲,這裡是佛蒙特州的諾裡奇(Norwich),突然想,上次剪指甲是在何地?是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是達勒姆(Durham),抑是牛津(Oxford)?
    有些印像竟然很相似。今天中午進入一個小餐館,竟覺得像以前來過;一樣的長條吧臺,一樣的成排靠窗卡座,收賬臺背後的照片擺設竟然也一樣,甚至通抵這餐館的街道也一樣。但跟哪一家餐館相像,卻說不上來。我隻知道,這個鎮我從來沒來過。
    八百裡後,或是十二天後,往往到了另一片截然不同的境地。
    三十個八百裡之後,或是三十次十二天之後,景色、植物或是碾死的動物最後全都不見了,剩下的隻是一股——一股朦矓。好像說,汽車嗡嗡不息的引擎轉動聲。


    一九九八年九月六日《聯合報》刊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