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黑龍江地域戲曲流變史:中國北方戲曲的塞外播遷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市場價】
    1302-1888
    【優惠價】
    814-1180
    【作者】 張福海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戲劇藝術理論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82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2038248
    作者:張福海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內容簡介

    本書列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是一部地域通史性質的戲曲史著,涉及的史料較為久遠,且列有考古圖片、戲曲曲譜,內容豐富。本書專章介紹了清代對東北實行“封禁時期”被流放到黑龍江地區的流人帶來的戲曲藝術,以流人程煐創作的《龍沙劍傳奇》為代表的“流人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獨有的現像;考察了朱春產生的時間、演劇形式特征;記述了隨著移民帶來他們當地的藝術在黑龍江落地生根、成長壯大的過程;以此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與黑龍江地區的戲曲活動有著直接的、重要的關繫。可是,由於地區偏遠,黑龍江一地的戲曲歷史活動遂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一段不為世人所知的“秘史”,所以本書做了較為繫統全面的概述。

    作者簡介

    哲學碩士,文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理事,上海古典文學學會理事,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戲曲史(黑龍江卷)”首席專家。主要著作有《插圖本中國戲劇史》《海派京劇簡史》《中國近代戲劇改良運動研究(1902—1919)》《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超驗世界的戲劇圖景》《戲劇為上演而設》;任《辭海》(戲曲部分)、《美學大辭典》(戲曲部分)《大辭海》(戲劇電影卷)主要撰稿人。戲劇作品有昆劇劇本《南柯夢記》、話劇劇本《1945年以後……》。

    目錄
    緒言中國戲曲史上隱而未彰的秘史1
    編清代以前黑龍江地區早期戲曲形態(至1644年)
    概說9
    節先秦時期黑龍江地區三大族繫的文化面容9
    第二節夫餘族宗教祭祀性質的“迎鼓”等歌舞劇表演14
    第三節東夷民族變遷重組中烏洛侯的九弦箜篌16
    第四節“海東盛國”:唐屬渤海國的文明19
    第五節登上歷史舞臺前的女真人的戲劇《逑侶》與《阿骨打刺虎》26
    第六節女真立國和以征伐掠奪為特點的金源時期文化積累30
    章渤海國時期的戲曲藝術40
    節歌舞戲《靺鞨》41
    第二節歌舞戲《踏錘》48
    第三節關於渤海國歌舞戲藝術的評價50
    第二章金源時期院本的演出活動及其史跡52

    緒言中國戲曲史上隱而未彰的秘史1


    編清代以前黑龍江地區早期戲曲形態(至1644年)


    概說9


    節先秦時期黑龍江地區三大族繫的文化面容9


    第二節夫餘族宗教祭祀性質的“迎鼓”等歌舞劇表演14


    第三節東夷民族變遷重組中烏洛侯的九弦箜篌16


    第四節“海東盛國”:唐屬渤海國的文明19


    第五節登上歷史舞臺前的女真人的戲劇《逑侶》與《阿骨打刺虎》26


    第六節女真立國和以征伐掠奪為特點的金源時期文化積累30


    章渤海國時期的戲曲藝術40


    節歌舞戲《靺鞨》41


    第二節歌舞戲《踏錘》48


    第三節關於渤海國歌舞戲藝術的評價50


    第二章金源時期院本的演出活動及其史跡52


    節金人的意識: 藝術優先於財富的掠奪52


    第二節“院本”名稱的由來60


    第三節院本: 金源時期審美形式的創造77


    第四節新文化建設中形成的院本形式特征97


    第五節小結105


     


    第二編清代流駐黑龍江地區的戲曲及其傳播(1644—1911年)


    概說111


    節全國戲曲發展和變革大勢112


    第二節封禁政策下流人和流民的進入113


    第三節封禁政策時期的戲曲活動118


    第四節1840年之後的黑龍江社會狀況120


    第五節黑龍江地區的戲曲活動124


    第三章清初及封禁時期戲曲活動(1660—1860年)126


    節寧古塔地區的戲曲活動126


    第二節齊齊哈爾的戲曲活動135


    第三節其他地區的戲曲活動及其舞臺遺址136


    第四章流人的戲曲: 程煐和他的《龍沙劍傳奇》140


    節流人的戲曲活動140


    第二節程煐和他的《龍沙劍傳奇》148


    第五章關於滿族戲——“朱春”的研究163


    節朱春產生的時間和背景163


    第二節朱春的演劇形式169


    第三節朱春的主要劇目172


    第四節朱春出演的緣由、表演、音樂及其舞美174


    第六章清末開禁放墾後的戲曲50年(1861—1911年)177


    節從二人轉到拉場戲179


    第二節京劇的傳入及其影響201


    第三節評劇的進入205


    第四節梆子腔的繁榮及其流布206


    第五節戲曲舞臺建築的興起和組織建設概況215


    第六節小結219


     


    第三編民國時期黑龍江地區戲曲發展的三個階段


    個階段(1912—1922年)232


    第七章梆子腔的衰微和京劇的爭勝232


    節梆子腔的變革與發展232


    第二節京劇的爭勝237


    第三節河北梆子新派的衰微及其原因243


    第八章拉場戲的地方化和北派風格的形成246


    節拉場戲的地方化(1902—1912年)246


    第二節北派風格的形成及其代表藝人(1913—1922年)249


    第九章薩滿教——宗教劇256


    節薩滿教和薩滿256


    第二節薩滿教: 幽玄神秘的宗教劇257


    第三節薩滿宗教劇的歷史承續及其類別260


    第四節薩滿宗教劇表演類型及其內容和場次設計分析264


    第五節薩滿宗教劇演出前的準備272


    第六節薩滿宗教劇的演出形式274


    第七節薩滿宗教劇的音樂278


    第八節薩滿宗教劇藝人簡介289


    第二個階段(1919—1932年)291


    第十章評劇的崛起291


    節1919—1920年哈爾濱時期的警世戲社頭班292


    第二節1920—1928年振興劇社在哈爾濱的四進四出309


    第三節警世戲社二、三班進入哈爾濱演出316


    第四節倪俊聲和他的“倪家班”318


    第十一章奉天落子時期成名於哈爾濱的女伶323


    節碧蓮花、金靈芝、筱桂花324


    第二節復盛戲社的花雲舫、芙蓉花、花小仙330


    順戲社的李金順和喜彩春334


     


    第四節黑龍江地區評劇女伶的足跡344


    第十二章京劇的發展及角逐347


    節黑龍江地區京劇演出概況347


    第二節京劇的角逐356


    第三節低谷時期357


    第十三章拉場戲的蓬勃發展360


    節北派力量的壯大360


    第二節北派藝術的發展363


    第三個階段(1932—1945年)365


    第十四章日偽統治下的戲曲境況365


    節京劇狀況366


    第二節評劇狀況370


    第三節拉場戲狀況372


    第十五章民國時期黑龍江地區的舞臺藝術及其他381


    節舞臺藝術發展的特點381


    第二節戲曲的組織機構393


    第三節戲曲舞臺建築的發展396


    第四節一個歷史時代的繁華與落幕398


    第十六章新時代的開端: 延安新文化運動中的戲曲改革實踐經驗


    在黑龍江地區的播種(1945年11月)402


    節佳木斯: “東北的延安”402


    第二節延安新文化運動的經驗在黑龍江地區的播種405


    第三節延安戲曲改革精神在黑龍江地區的新成果407


    後記412

    前言
    中國戲曲史上隱而未彰的秘史

    古代黑龍江地區一向被人認為是沒有任何文化積存的窮荒絕域,隻有少數考古學者和歷史學家認識到黑龍江地區在整個中華民族史上的真正價值和獨特地位,而包括戲曲在內的黑龍江地區文化的專題研究,至今尚沒有引起更多人的足夠重視,很多領域仍然是一片荒漠。

    近些年來,考古發掘的新資料表明,距今近三萬年,中華民族遠古人類的一支,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黑龍江大地上。黑龍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

    中國戲曲史上隱而未彰的秘史


     


    古代黑龍江地區一向被人認為是沒有任何文化積存的窮荒絕域,隻有少數考古學者和歷史學家認識到黑龍江地區在整個中華民族史上的真正價值和獨特地位,而包括戲曲在內的黑龍江地區文化的專題研究,至今尚沒有引起更多人的足夠重視,很多領域仍然是一片荒漠。


     


    近些年來,考古發掘的新資料表明,距今近三萬年,中華民族遠古人類的一支,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黑龍江大地上。黑龍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


     


    古代黑龍江地區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區,黑龍江水養育了肅慎——滿族繫統各族的早期文明,松花江畔生長出索離人和夫餘王國燦爛的文化,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的郁郁森林是鮮卑族和室韋族的肇始之地,呼倫貝爾一望無際的草原是東胡及蒙古人的故鄉。這些部落和民族,生活習俗不一,語言不同,甚至連面型、鼻型、發型都不一樣,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他們一代又一代,度過了以狩獵和漁獵為生的石器時代,並創造了自己的農業社會。特別是鮮卑族、女真族、蒙古族和滿族,這四個少數民族都是以黑龍江地區為發源地,先後建都稱帝,雄居一方或一統天下。黑龍江遠古人的後裔和黑龍江各族先民,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締造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推動祖國歷史的前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古典戲曲直接導源於歌舞和說唱藝術。古代黑龍江地區的各民族歌舞及說唱藝術,商周以降,史不絕書;而且,各民族以歌舞為其主要藝術活動形式的,以及因歌舞的發展而呈現戲劇形態的表演形式,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亦不讓於關內地區始自漢唐的早期戲劇。可以說,黑龍江地區和中原地區戲曲藝術的發生時期,大體是走著相同的路徑的。唐屬渤海國的“海東文化”,是矗立在古代黑龍江大地上一座璀璨的文化峰巔,並與中原盛唐文化相輝映,名聞遐邇的“渤海樂舞”便包含其中。成熟或完備於宋金交替的戲曲藝術,即雜劇院本形式,在其發展進程中,由於金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貴族們的喜愛,女真人的美學追求同漢族藝術發生互滲,從而在藝術實踐中引起戲劇形態的演變,黑龍江地區因此成為促其升華的催化之地,推動其突變式向戲劇新階段演進的臨界線和爆發點。因而,古代黑龍江地區的戲曲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據著一向被治戲曲史家們忽略的重要一章。本書以近年來黑龍江地區考古發掘的實證資料與有關史料相考辨,介紹了這方面的情況。


     


    如果古代黑龍江地區的生產力發展能夠像渤海國時期和金源時期那樣一直向前走而不中輟,那麼,古代黑龍江地區的靺鞨族或女真族將按照本族的審美旨趣及藝術取向,在實踐中創造出屬於本族的戲劇藝術。這個條件在黑龍江地區是曾經具備了的,但是,後來由於他們本族的破滅或傾國南遷,黑龍江一地的文化藝術幾度衰落至荒蕪,向戲劇藝術發展的藝術路線也就很難按照原有的道路走下去。因而,清代以前黑龍江地區的戲劇藝術活動,一直沒有能夠在本土生長繁衍,形成長久的勢力。


     


    入清和1861年清廷“馳禁”以後,流徙到黑龍江地區的“流人”和經商的山西陝西客商,給黑龍江帶來了昆曲和山陝梆子。隨著黑龍江地區土地逐漸被開發,移民的擁入,人口的增加,城鎮的興建、擴大,戲曲演出活動逐漸增多,戲曲藝人源源不斷流入黑龍江地區。尤其是1903年中東鐵路通車後,交通便利、富庶的黑龍江更吸引了大批關內藝人前來賣藝謀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梆子、評劇、拉場戲等幾個主要劇種,相繼流入,彙集於黑龍江地區,到20世紀20年代,黑龍江地區的戲曲舞臺已經是昌盛繁榮,蔚然大觀,令人嘆止。哈爾濱於此時躋身為全國戲曲活動的中心城市之一,成為戲劇的一個大碼頭,許多演員隻有到這裡一試身手,博取盛名,方能去外埠搭班演戲,否則便難以立足於戲曲界。除哈爾濱之外,海參崴(現為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佳木斯、齊齊哈爾等地,亦是戲曲藝人活動的重要區域,並很快成為各路名家、各個流派競爭、角逐的鏖戰之地,成為戲曲界矚目的新視點、新天地。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京劇、梆子和評劇這三大劇種的班社,絡繹不絕,往來頻繁,其代表人物均在黑龍江的舞臺登臺獻藝,把自己精湛的藝術表演獻給黑龍江觀眾,進而培養和提高了黑龍江觀眾對民族戲曲的深厚感情和藝術審美水平。他們的藝術和名字因此在黑龍江地區久久流傳。不僅如此,拉場戲從二人轉這門曲藝形式中獨立出來後,黑龍江的拉場戲藝人們經過勤奮的藝術實踐,創造了激越、樸厚、直簡的北派藝術風格。在北派藝術風格的旗幟下,聚集了一個龐大的藝術表演群體,這個表演群體創造了黑龍江地區拉場戲演出繁盛的時代。以金菊花(俗名杜之意)為代表的早期評劇藝術——蓮花落的拆出形式,進入黑龍江後不久,以成兆纔、月明珠(俗名任善峰)為代表的唐山落子又進入黑龍江取拆出形式而代之。繼而,以李金順為代表的奉天落子又以新的姿態登上黑龍江的戲曲舞臺,評劇的唐山落子階段遂告一段落。標志著河北梆子發展歷史階段的直隸老派、山陝派和直隸新派,其代表人物如侯俊山、崔德榮、趙佩雲、劉喜奎、魏聯升、王瑩仙等,都曾在黑龍江地區做過或長或短的演出,並與京劇展開了一場爭衡競演。京劇界的著名代表人物如周信芳、王鴻壽、高慶奎、李萬春、馬德成、白玉昆、唐韻笙、林樹森、明海山等一代名家,在黑龍江舞臺上留下了他們耀眼的身姿,有的甚至將自己生命中美好的年華和藝術上的黃金期奉獻給了黑龍江舞臺。著名的北京富連成科班的弟子們,秉承學門師訓,遠足塞外僻壤,在佳木斯、海參崴等地布戲揚名,把自己的藝術連同自己的生命一起獻給了黑龍江大地;他們還培養了黑龍江本地的代京劇伶人。


     


    在中國戲曲的現代史上,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戲曲學人,對戲曲藝術多是持批判態度,並展開了一場戲劇改良運動;在塞外黑龍江地區,戲劇改良運動之風也強有力地吹動著黑龍江劇壇。戲曲藝術在改良運動的推動下,哈爾濱等地的京劇舞臺為適應新劇目和觀眾審美的要求,他們特地從戲劇改良的策源地上海學習新布景和砌末的制作,並購買照明裝置,聘請繪制景片的畫師,重新裝置舞臺,使舞臺的視覺形像大為改觀;大多具有改良氣質的舞臺演出劇目和在改良運動精神指引下的創作劇目爭輝鬥妍,如京劇的《香妃恨》《狸貓換太子》《宏碧緣》《諸葛亮招親》等劇目,成為一時之勝;而《狸貓換太子》《宏碧緣》等戲,則是新興於上海“海派”的連臺本戲,也進入黑龍江舞臺,為觀眾一展舞臺新姿。拉場戲、評劇在黑龍江舞臺燦然完備,它的初生、成長、壯大,均得力於黑龍江千千萬萬的觀眾。河北梆子的三大發展階段,也在黑龍江舞臺走過;它的衰落時期,也早在黑龍江舞臺顯露出來,進而延至關內。


     


    自18世紀末安徽流人程煐創作了黑龍江地區也是全國範圍內的部戲曲文學劇本——《龍沙劍傳奇》以後,20世紀10年代末20年代初成兆纔又在黑龍江創作並首演了他的名劇《楊三姐告狀》等時裝戲,接著,《保龍山》《槍斃閻瑞生》《槍斃駝龍》《安重根擊斃伊籐博文》《愛國嬌》《馬振華哀史》等時裝評劇相繼在黑龍江劇壇問世,在觀眾中形成強大的號召力。黑龍江地區有了自己名重當世且不愧為國內戲曲界上乘之作的戲曲文學。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黑龍江地區淪陷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在日本侵略者扶植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建立了傀儡政權——滿洲國。黑龍江地區在日偽14年的統治下,評劇基本消歇,京劇步履維艱,拉場戲沉浮生存;而殖民的、奴化的戲劇宣傳,充斥了黑龍江戲曲舞臺。盡管如此,黑龍江舞臺仍以向上的民族戲曲為主流,在一片陰霾的籠罩下,諸多民族戲曲頑強不屈地生存了下來。本書介紹了黑龍江地區這個黑暗而又屈辱的歷史時期和戲曲藝人的苦難歷程。


     


    與戲曲的繁盛發展相適應,黑龍江地區戲曲諸劇種的舞臺美術之發展,亦由簡陋到精美。黑龍江的舞臺建築也由借用早期的廟會建築,發展到有了戲曲演出之用的固定場所,而且建造得日趨現代化和科學化。


     


    另外,諸劇種的音樂和表演方面,因受黑龍江人審美觀念的支配,音韻、念白、表演等已發生地方化的鮮明趨勢,特別是年輕的劇種,表現得尤為突出,同時也初步形成了黑龍江一地以淒切強勁、直簡廣闊為特征的審美風格。


     


    本書就上述黑龍江地區戲曲劇種、戲曲文學、戲曲表演和戲曲舞臺美術諸方面發展的情況,較全面地介紹給讀者,並且試圖通過對近代和現代黑龍江戲曲的發展狀況與本地區獨特的精神氣質、宗教信仰、生活風俗習尚等構成的文化心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探索戲曲某些發展的規律,以為當今學界研究和總結戲曲之借鋻。


     


    書中的論述基於筆者所持的一個基本觀點,即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一個全面總結的時代。無總結即無發展;而要發展就必須總結歷史,纔能批判現實,瞻望和奮鬥於未來。今天的戲曲藝術向何處去?這是與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明的挑戰後如何重建自己的當代文化這一時代課題緊密相連的。因此,戲曲向何處去無疑已成為今日戲曲話語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然而,對這個問題要在理論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首要的和前提性的工作是深通戲曲本身的發展歷史,並據此具有自己一定的史學識見,纔有說話的權利。本書便是針對戲曲向何處去這一時代命題而著述,其基本目的在於從中國戲曲發展史的總體把握上提供給人們一個歷史側面,一個地區的具體圖景。這不僅因為中國戲曲是由諸多區域的具體歷史所構成的,黑龍江地區戲曲的具體活動理所當然地成為其整體戲曲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還因為黑龍江地區在宋金時期即中國戲曲藝術的形成時期具有的特殊歷史地位,以及在近、現代史上黑龍江地區作為國內北方戲曲活動的一個熱點集散區域之一,且該地區戲曲的演進之過程,都頗能典型表征那個歷史階段中國戲曲發展的一般狀況。不唯如此,黑龍江地區作為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且獨特的區域,在學術領域,亦當有一部通史性的戲曲專史,以豐富中國戲曲史之研究。還須指出的是,中國戲曲自清代“花雅之爭”以來,其主要特征是地方戲的勃興呈江河奔騰之勢,它的流布和演變,可謂汪洋恣肆,縱橫交錯。那麼,如若全面、繫統、詳盡地給予研究,隻有各地方戲曲史家對本地區的戲曲史進行個案研究,寫成專史,纔有可能。本書的著述便是這方面的一項工作成果。另外,從文化學的角度說,戲曲藝術作為文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對文化學的研究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黑龍江地區由於在中國文化史上所處的特殊地位,已越來越引起中外學者的濃厚興趣。可以這樣說,在中國戲曲史上,地處絕域的東北黑龍江地區的戲曲史,一旦被發掘出來並公之於世,相信它的地位和價值絕不遜於聲名顯赫的西北秦腔、華東徽調、華中漢調、西南川劇,並獨放光芒,與其爭輝。

    在線試讀
    黑龍江地區的京劇、評劇和拉場戲,經過三十餘年的演出,在表演方面,強大的地方化的同化力不僅改變著評劇、拉場戲,連細密精致的京劇也避免不了被或多或少地悄悄塗抹上了黑龍江地區的地方色彩。

    當然,黑龍江地區京劇表演的地方化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哈爾濱、齊齊哈爾這兩個京劇演出活躍的地方,一點也沒有地方化的跡像。地方化的出現是有條件、有前提的,一個劇種必須長期停留此處,劇種表演地方化纔有可能發生。佳木斯地區的京劇就是具備了這一點。

    佳木斯的京劇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總體的表演風格趨向於通俗易懂,注重情趣和輕快活潑的方向。如吳蕊蘭表演的《紅娘》中的紅娘,則根據紅娘的彩旦行當,加進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手帕舞和棋盤舞。在《貂蟬》一劇的貂蟬表演上,吸收了地方戲中的扇子舞和秧歌裡的綢子舞。手帕、綢子等舞具的加入,既是對京劇表演的一種豐富,又是對京劇表演的一種發展。這對被視為國粹的京劇來說,無疑是大膽的嘗試。佳木斯的京劇藝人和觀眾,不像關內那樣保守,他們敢於在國粹頭上動土,就是出於藝術的表現要更符合自己的審美習尚這個基本要求來做的。佳木斯的京劇傳統不深,因此做起來阻力不大,也沒有人議論說不是京劇,他們的藝術見解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

    佳木斯的京劇表演,不隻是簡單的增加幾件舞具以示地方化的像征,首要的是他們的表演風格在發生著變化。範富玲是工刀馬旦的,他演的《穆桂英》中的穆桂英,就和別人演的不一樣,其特點是武打套路粗獷火爆、熱烈明快;在《盤絲洞》等武戲中也是這樣。吳蕊蘭的表演也有意識地去追求這種風格。吳蕊蘭、範富玲等人的藝術追求,正是拉場戲表演所體現出來的風格特色。另外,於占鼇(藝名大長脖)的丑行表演,因吸收了更多的拉場戲丑角的身段、聲口等方面的藝術成就,而使得表演更加滑稽、幽默和風趣。

    黑龍江地區的京劇、評劇和拉場戲,經過三十餘年的演出,在表演方面,強大的地方化的同化力不僅改變著評劇、拉場戲,連細密精致的京劇也避免不了被或多或少地悄悄塗抹上了黑龍江地區的地方色彩。


     


    當然,黑龍江地區京劇表演的地方化程度是有限的。比如哈爾濱、齊齊哈爾這兩個京劇演出活躍的地方,一點也沒有地方化的跡像。地方化的出現是有條件、有前提的,一個劇種必須長期停留此處,劇種表演地方化纔有可能發生。佳木斯地區的京劇就是具備了這一點。


     


    佳木斯的京劇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總體的表演風格趨向於通俗易懂,注重情趣和輕快活潑的方向。如吳蕊蘭表演的《紅娘》中的紅娘,則根據紅娘的彩旦行當,加進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手帕舞和棋盤舞。在《貂蟬》一劇的貂蟬表演上,吸收了地方戲中的扇子舞和秧歌裡的綢子舞。手帕、綢子等舞具的加入,既是對京劇表演的一種豐富,又是對京劇表演的一種發展。這對被視為國粹的京劇來說,無疑是大膽的嘗試。佳木斯的京劇藝人和觀眾,不像關內那樣保守,他們敢於在國粹頭上動土,就是出於藝術的表現要更符合自己的審美習尚這個基本要求來做的。佳木斯的京劇傳統不深,因此做起來阻力不大,也沒有人議論說不是京劇,他們的藝術見解不是凝固的、一成不變的。


     


    佳木斯的京劇表演,不隻是簡單的增加幾件舞具以示地方化的像征,首要的是他們的表演風格在發生著變化。範富玲是工刀馬旦的,他演的《穆桂英》中的穆桂英,就和別人演的不一樣,其特點是武打套路粗獷火爆、熱烈明快;在《盤絲洞》等武戲中也是這樣。吳蕊蘭的表演也有意識地去追求這種風格。吳蕊蘭、範富玲等人的藝術追求,正是拉場戲表演所體現出來的風格特色。另外,於占鼇(藝名大長脖)的丑行表演,因吸收了更多的拉場戲丑角的身段、聲口等方面的藝術成就,而使得表演更加滑稽、幽默和風趣。


     


    評劇的表演,變化比較突出的是在時裝戲方面。評劇本來是傾向於生活化的表演方法,演古裝戲也是接近生活的,它沒有京、梆劇種那樣嚴謹、規範的程式格律。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後期,評劇的古裝戲表演受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和誘惑,努力向這兩個劇種模仿、學習,生活化的表演日益淡化,程式化的規範越來越突出,竟至發展到主導地位的地步。這時候,藝人們普遍有這樣一種心理,即總想抹去王牌劇種對自己的看不起情緒,想通過改變原來生活化的表演,也像京、梆那樣撩袍端帶邁臺步,一招一式有規矩,並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地位。評劇這樣做的結果,是以犧牲自己的個性化為代價而走上這條本不該走的表演道路的。今天,我們看到舞臺上的古裝評劇表演,除了唱腔之外,基本上都是京劇的一套。20世紀20年代後期,評劇古裝戲步京、梆表演後塵,再也沒有回過頭來。


     


    保持評劇表演個性化的,是時裝戲。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本身,限制了時裝戲去尋找其他什麼現成的表演模式為自己的範式,隻有一條路,那就是從現實生活中去汲取表演的方法。這條路一直走到今天。


     


    評劇時裝戲表演的個性發展,在黑龍江地區的主要成就是:


     


    其一,藝員的表演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從現實生活中提煉舞臺動作,並以傳統戲曲的表演方法為參照,來加以必要的舞臺規範。所謂規範,即是藝員從生活中提取的表演動作能夠統一支配戲曲舞臺表演的核心——鮮明、強烈的節奏感。例如《楊三姐告狀》中的楊三姐的表演,是以虛擬的表演形式來表現她到高家弔喪、去灤縣公堂申冤、上天津衙門告狀、與牛成爭理、拿出剪子自殺等一繫列行動過程的。這一繫列的外部行動表演,都是受舞臺表演的節奏制約的;或者說,楊三姐的全部表演動作,都是通過節奏化的表演表現出來的。不僅如此,它的歌唱、念白等舞臺表演均以鮮明的節奏感為其準則。但是,時裝戲以鮮明的節奏感為舞臺表演的準則,是從劇中的人物出發的,不像京、昆那樣是程式化的固定規定,當然也就不以某一戲的表演規範套用在其他戲的不同人物的表演上。人物的表演是從生活出發,沒有定型的表演規格框子,而表現在舞臺上又具有鮮明、強烈的節奏感,從而構成了評劇時裝戲在表演上的主要特點。


     


    其二,評劇時裝戲的表演因為是從人物出發,打破了傳統戲曲把人物歸屬於某類行當的角色分工體制。對於表現現代生活的評劇來說,傳統的角色類型分類已經很難再適應了。有人說,評劇反映現代生活的戲,在角色上還是可以劃分類型的。比如楊三姐可以劃歸到彩旦一類,牛成屬於丑行,閔愛華可歸為閨門旦,等等。如果硬是要這樣分類的話,那誰也沒有什麼辦法。大而言之,所有的時裝戲、現代戲,按照古典戲曲的行當分類來對號的話,大約都能多少對上號,這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不然,數百年間傳統戲建立起來的角色行當體制豈不成為毫無現實根據的憑空捏造了。可是,評劇的時裝戲畢竟沒有在角色分工上做文章,各色人物也不是傳統的角色行當體制就能完全套得上的。就拿楊三姐來說,她是有彩旦的色彩,但和傳統的彩旦到底是大相徑庭的: 她和楊母弔喪的場面、上訴灤縣公堂的場面,與律師打交道的場面等一繫列行動,表現的乃是民國時期不甘於受壓迫、勇於反抗的現實生活中的形像,絕不是傳統的某類旦行簡單來套就套得上的。然而,這個角色的確又繼承了傳統行當的許多特色,但不隻是彩旦一行,還有武旦的英氣,青衣的哀痛等色彩。因此說,時裝戲的角色打破了傳統戲中行當體制類型化的人物分工,是從人物出發,從生活出發來塑造新的舞臺形像的。


     


    其三,評劇時裝戲,是以演文戲見長,在形式上是以唱、念、做、舞為表演手段的。在評劇的早期,四者之間,演唱的發展更為突出,其次是念和做,再次是舞。它們之間的全面發展和進一步的結合還很不夠。這是和當初的時裝戲劇目少,題材還有待於進一步拓寬相關。20世紀20年代末,唱、念、做之間的平衡發展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例如花雲舫後來演出的《槍斃駝龍》,唱、念、做、舞都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復盛戲社的芙蓉花等姐妹們演出的《楊三姐告狀》,也在表演手段的運用上達到了一個新的協調發展階段。不足之處是在舞的方面始終是比較軟弱的。評劇時裝戲表演手段的平衡發展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纔有了新的躍進的。


     


    評劇的古裝戲所取得的成就就更大了。首先是表演行當的發展出現了武生,以倪俊聲為代表的小生也在行當中鮮明起來。其次是各種表演手段的結合也都在不斷地走向完美。


     


    就評劇在黑龍江地區的發展情況說,基本上走的是雙軌並行的道路: 一條是時裝戲,它按照自己的表現現實的道路向前發展;另一條是古裝戲,它按照京、梆即成的道路向前發展。評劇呈現出來的這兩種演劇道路,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戲曲藝術自民國以來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內部所發生的分裂狀況。但是,在黑龍江,戲曲理論界幾近空無一人,指望不上有人出來從理論上去分析這樣深刻的藝術裂變現像。關內的戲曲界這時尚未能看到評劇在關外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待到評劇藝人進關並把在關外創造的時裝戲演出以後,仍然沒有人出來重視這種現像。原因是戲曲在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被視為改良的對像,戲曲改良家們對戲曲的現實存在及其未來的期望,這是戲曲藝術的時代命運。當我們今天來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能不留下許多的思考。


     


    本時期拉場戲表演的主要特點為: 一是吸收了京劇和評劇(古裝戲)的一些程式化表演動作。在北派藝術發展中,許多藝人都認識到,拉場戲表演中過於松散的、隨意性的表演,有礙於藝術上一定的規範性。20世紀20年代的中期開始,崔盛金、徐生、呂鴻章、張萬貴、陸憲文等北派名角,都有意識地從京、評大戲中吸收和借鋻一些程式化的表演方法,諸如官員的臺步,旦行的指法、眼神,等等。拉場戲的借鋻不是像評劇表演古裝戲那樣全盤照搬,而是在保持地方化的前提下進行的,其目的是通過這種借鋻,使之表演更統一,更規整,更加戲劇化。二是拉場戲的手絹和扇子的運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手絹和扇子配上藝員的舞蹈身段,創造了許多絕技、絕活,被稱為手絹功、扇子功。如張萬貴的雙扇、手絹絕活等。宋萬山以張萬貴為師,繼承和發展了雙扇和手絹的表演技巧,擴大了它們輔助人物表情達意的功能。20世紀20年代的後期及三四十年代,手絹和扇子已成了北派藝人們固定化了的表演道具。藝人們借助於這兩件舞具,或唱或做或念或舞,刻畫人物,抒發情感,達到了完美結合的程度。三是語言音韻上基本脫盡了唐山、樂亭的地方特點,而改變為黑龍江地區的方言、土語。拉場戲語言的改變,是這個劇種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這個時期,盡管這種方言、土語的藝術程度不十分高,但是,更有親切感,更易為本區群眾所接受。四是在行當體制上有所擴大(這主要指古典題材方面),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此外,自19世紀末以後,關內的戲曲界盛行不同劇種的同臺演出。早的是梆、簧合演。所謂梆、簧合演,即在一臺大戲中,一半出演的是梆子,一半出演的是皮簧。如果一臺戲是折子戲,則既有梆子戲,又有皮簧戲。這種演法,當時被稱為“兩下鍋”或“兩合水”或“兩夾餡”。這種風氣的盛行,致使許多戲班變成了梆簧兼演的戲班,大多數演員也成了梆、簧兼擅的兩棲藝人。這樣的演劇形式也深深地影響了黑龍江地區的戲曲舞臺。20世紀初,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拜泉等地的梆子和京劇的演出,基本都是合演的。像齊齊哈爾的龍江大戲院的戲班,後來就改成了京劇和梆子兼演的戲班,拜泉的小樂天戲班、寧安的興寧大舞臺戲班都是如此。


     


    京、梆合演的形式,滿足了觀眾欣賞的各有所好,吸引了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在經濟效益上也遠比單一劇種的演出強得多。京、梆合演的形式在藝術上造成了兩個劇種各取所長、互相吸收、彼此豐富、提高的機會和條件,另外,也相互擴大了本劇種的表演劇目。


     


    京與梆合演在黑龍江成了一種主要的演出方式。評劇興起以後,受京、梆合演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後期,也參加進了京、梆合演之中,黑龍江的戲曲舞臺一時出現京、梆、評三合水的演出形式。一些戲班都由三個劇種的藝人組成,但評劇的加入,不像京、梆那樣,演京劇或梆子的藝人也能演評劇,或評劇的藝人也都能唱京劇或梆子。三合水主要是從滿足觀眾的要求出發,評劇藝人均演本劇種,並不兼演京、梆。評劇是年輕的劇種,在同京、梆的合演中,在古裝戲方面,加速了它的表演被同化的過程。


     


    也是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拉場戲吸收評劇及其京劇的表演方法,與拉場戲同時演評戲有著直接的關繫。這時候,拉場戲的藝人們經常在上演的劇目中開列評劇的戲碼。拉場戲演評劇,不是評劇藝人參加到拉場戲隊伍中,也不是拉場戲演員參加到評劇的隊伍中,而是拉場戲藝人們自己所為。所以,拉場戲的表演吸收評劇的東西很多,這就很自然了。


     


    四、舞臺美術的寫實性特征


     


    進入20世紀20年代,戲劇改良運動的推動和寫實戲劇觀的影響,使黑龍江地區的戲曲演出競爭日益激烈。較為典型的是哈爾濱的慶豐茶園。也正是為爭奪觀眾,慶豐茶園於1918年2月派人去上海的新舞臺專門學習布景和砌末的制作方法,並購買電燈設備,聘請畫師繪制景片。這是黑龍江戲曲舞臺上使用布景的開端。初的布景,是軟景,也就是把景畫在一整塊的大布上。畫法是采用西洋的透視原理和寫實主義表現方法,有明暗、景深,很逼真。用的時候跟拉洋片一樣,與劇情的配合並不緊密。當時,繪制這樣的布景分為幾堂景,如森林、江河、山峰、金殿,等等。這樣的軟景仿佛就像一張大油畫,與藝人時空流動的表演是不相稱的。可是看慣了傳統戲曲守舊的觀眾滿心喜歡,認為新鮮,很有興趣,但也僅僅停留於此而已,很快也就不以為奇了。跟著,新布景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軟布景變成硬景片。硬景片在舞臺上是在數塊木板上繪上景,組成遠、近、高、低的層次,它力求與藝人的表演相融合,同時用彩色燈光映照。這的確很新鮮,也一定程度地克服了藝人因流動式的表演而破壞布景的不真實。對此,當時報界曾以“立體布景,五彩燈光”的描寫大力宣傳,觀眾對有這樣的布景的戲表現出的熱情格外高,戲園十分贏利。


     


    20世紀30年代以後,帶機關布景的連臺本戲充斥舞臺。運用機關布景的劇目,很多是情節新奇之作。戲園班主為招徠觀眾,極力在機關布景上追新求異,用來烘托劍仙、俠客的各種超凡本領和法術,並通過各種特技來制造神鷹抓人、空中鬥寶、飛劍殺人、飛檐走壁等場面。


     


    機關布景以寫實性表演為追求,打破了傳統舞臺的寫意性的表演方法,同時它又為新編的劇目張目,這也是機關布景在戲劇改良運動中的重要收獲。


     


    上述的布景發展狀況,主要是體現在京劇方面。評劇時裝戲演出時的舞臺裝置,在20世紀20年代末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演出《楊三姐告狀》時,舞臺已經是根據戲劇環境的要求裝置了復雜的布景。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一幅當時演出的劇照: 地點表現的是閔愛華家的客廳,舞臺左側是通往樓上的樓梯,客廳布置得寬敞、華麗,舞臺正中是茶幾、靠椅等。顯然,評劇時裝戲的舞臺裝置是承襲了文明戲的舞臺布景的寫實主義表現方法。這個方法到今天也沒有被廢棄。


     


    和布景出現的同時,各大城市劇場的照明設備開始用電燈照明。在沒有使用電燈以前,劇場的早場演出是靠自然光,晚場是用汽油燈照明。安裝了電燈以後,不僅改善了舞臺的照明條件,更重要的是美化了舞臺;藝人扮演的人物的服裝、化妝的色彩效果跟著進入了一個新的美感階段。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