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藝壇往事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世界各國藝術概況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王德彰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世界各國藝術概況  藝術史/藝術思想史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2880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288035
    叢書名:新人文叢書

    作者:王德彰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9月 


        
        
    "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關注的是曲藝名人以及河北地方戲等領域的名人的藝術生涯和追求,一方面追溯了曲藝名人們的藝術道路,另一方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很強的時代感和歷史感。
     
    內容簡介
    本書遴選作者近十年間在全國、省級報刊發表的文化藝術方面的紀實文章,大都是親歷親聞的回憶。全書分為“國劇探微”“藝海拾貝”“非遺巡禮”三個專輯。“國劇探微”主要是寫現當代京劇名人的從藝生涯和歷史故實;“藝海拾貝”側重地方戲、電影、音樂、雜技、書法、美術等領域名人的藝術追求及業績;“非遺巡禮”主要展現河北省部分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的文化底蘊和特色。
    作者簡介
    王德彰,1938年11月生,河北省蠡縣人。編審。196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繫。歷任河北省戲曲研究室主辦的《河北文學·戲劇增刊》編輯、河北省藝術學校辦公室主任、黨委副書記,河北省肅寧縣副縣長、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河北省政協主辦的《鄉音》雜志主編。出版《藝術家的風采》《相思子》《名角》《談戲說史》《燕趙十三梅·梁維玲卷》等專著。多篇文章被收入《百年春秋》《京華感舊錄》《神州軼聞錄》《梨園往事》《燕趙風雲60年》《河北那些事兒》《河北省會在保定》《蠡邑名流》等圖書中。
    目錄
    國劇探微
    梅蘭芳將京劇藝術推向世界
    京劇“四大名旦”的後歲月
    京劇“四大須生”的絕唱與歸宿
    奚嘯伯和他演出的現代戲
    我所知道的“領袖武旦”宋德珠
    蓋叫天三次斷腿內情
    響九霄是怎樣一位演員
    梁斌的戲劇生涯
    孫犁與戲劇之緣
    排演“樣板戲”的年代
    京劇史上的義演善舉
    “堂會戲”演出中那些事兒
    京劇演出中的“插科打諢”國劇探微

    梅蘭芳將京劇藝術推向世界

    京劇“四大名旦”的後歲月

    京劇“四大須生”的絕唱與歸宿

    奚嘯伯和他演出的現代戲

    我所知道的“領袖武旦”宋德珠

    蓋叫天三次斷腿內情

    響九霄是怎樣一位演員

    梁斌的戲劇生涯

    孫犁與戲劇之緣

    排演“樣板戲”的年代

    京劇史上的義演善舉

    “堂會戲”演出中那些事兒

    京劇演出中的“插科打諢”

    愛唱戲的皇帝

    《走雪山》,發生在懷安的一個真實故事

    藝海拾貝

    香港藝術節上幸會邵逸夫先生

    河北梆子《寶蓮燈》拍電影

    抗震救災中的文藝演出

    師偉的銀幕內外

    影片《早春二月》從“毒草”到香花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38年前我與李亞林的一次交往

    那年我在縣裡接待賈又福

    三緣齋主馮大彪

    電影人高放的水墨乾坤

    歌曲《我是一個兵》的誕生

    二胡大家王曙亮的傳奇故事

    雜技奇纔“畫眉張”

    劉麗霞:雜壇上的幕後功臣

    魔術名家李麗的苦樂年華

    於金生:“雜技是我的生命”

    《白毛女》創作演出70年

    晉劇《三上桃峰》事件

    非遺巡禮

    燕趙多豪傑,不平吼高腔

    百年評劇唱新歌

    保定有寶 老調不老

    東路二人臺,壩上一枝花

    蘇東坡與定州秧歌

    碩果僅存的“深澤墜子”

    載歌載舞哈哈腔

    永年西調,老樹春深發新枝

    西河大鼓百年興衰

    燕南趙北響吹歌

    享譽中外的徐水舞獅

    武林英豪出滄州

    虛實雜糅的“楊家將傳說”

    歷史上有孟姜女這個人嗎?

    後 記
    前言
    痴 者 必 精
    袁克難
    作為一個寂寂無聞的晚輩,敢為王德彰先生的新書作序,這也算是蠻拼的。
    王德彰先生是著名的社會學者, 偏好於文化尤其是戲曲研究,近年又涉獵小學,50年焚膏繼晷積累下的深厚功力和“為而不爭”的品格,讓其斬獲了許多榮譽與尊重。
    非常有幸與王德彰先生一起工作了近20年。我們曾經是省政協機關年齡跨度的一對搭檔,那時他任《鄉音》主編,我任副主編。從他身上我汲取了許多養分,他經年練就的“仁厚納知己,多得甘居後,遇亂慎行,忍辱負重,堅忍守恆”的德行,始終影響著我。所以當被點名寫序時,明知力有不逮,卻找不出一點兒理由去推脫。
    熟識的人都知道,外表低調質樸的王德彰先生,內裡卻總漾著一股文藝範兒。他幾乎了解各個藝術門類,熟知許多劇種、流派,甚至還能荒腔走板地哼唱幾句。他算得上當今追星族、粉絲兒的前輩,對許多藝術家都如數家珍。曾經,凡是喜歡的藝術家、明星,他會想方設法登門拜訪,並為他們建立檔案,將與他們有關的報道,一一收集入檔,這手法與當下的星粉兒們似乎沒有兩樣。痴 者 必 精

    袁克難

    作為一個寂寂無聞的晚輩,敢為王德彰先生的新書作序,這也算是蠻拼的。

    王德彰先生是著名的社會學者, 偏好於文化尤其是戲曲研究,近年又涉獵小學,50年焚膏繼晷積累下的深厚功力和“為而不爭”的品格,讓其斬獲了許多榮譽與尊重。

    非常有幸與王德彰先生一起工作了近20年。我們曾經是省政協機關年齡跨度的一對搭檔,那時他任《鄉音》主編,我任副主編。從他身上我汲取了許多養分,他經年練就的“仁厚納知己,多得甘居後,遇亂慎行,忍辱負重,堅忍守恆”的德行,始終影響著我。所以當被點名寫序時,明知力有不逮,卻找不出一點兒理由去推脫。

    熟識的人都知道,外表低調質樸的王德彰先生,內裡卻總漾著一股文藝範兒。他幾乎了解各個藝術門類,熟知許多劇種、流派,甚至還能荒腔走板地哼唱幾句。他算得上當今追星族、粉絲兒的前輩,對許多藝術家都如數家珍。曾經,凡是喜歡的藝術家、明星,他會想方設法登門拜訪,並為他們建立檔案,將與他們有關的報道,一一收集入檔,這手法與當下的星粉兒們似乎沒有兩樣。

    實在應該向王德彰先生做個求證,這麼熱衷於文藝,究竟是個人興趣,還是職業責任使然。他1965年從南開大學中文繫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省戲曲研究室,擔任《河北文學·戲劇增刊》編輯,開始與文藝結緣。他曾先後擔任過河北省藝術學校辦公室主任、黨委副書記,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等職務,即便是下基層擔任縣領導的3年,他也有不少時候是在從事與文化藝術直接相關的工作。職業的優勢,為他提供了潛心研究、傳播戲曲知識,挖掘藝術名家的機會,而熱愛,則更進一步成就了他的職業。

    痴者必精,王德彰先生已陸續出版了多部專著,如《藝術家的風采》《相思子》《名角》《談戲說史》等等,豐碩的成果,讓王德彰這位捧角兒的也漸漸成了角兒。

    即將出版的《藝壇往事》,大多精選自他近些年發表的得意之作。“國劇探微”彙聚了戲曲界一批大家大事,展示了他們鮮為人知的藝術經歷和藝術風采。如:“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的後歸宿;著名作家孫犁、梁斌的戲劇之緣;京劇史上的義演善舉和排練“樣板戲”的年代等等。“藝海拾貝”多為作者對名家的專訪,展示了各個藝術門類的精英之風采。如:老一代電影藝術家師偉、李亞林、高放;雜技名家於金生、劉麗霞等等;“非遺巡禮”則介紹了我省被列入文化遺產名錄的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河北梆子、評劇、保定老調、東路二人臺、定州秧歌、永年西調、深澤墜子,還有關於楊家將、孟姜女的傳說等等。這些素材在王德彰先生的筆下,又都綻放出許多的新意。

    這是一個信息為王的年代,但是王德彰先生與電腦網絡還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他學習和創作的方式依然古舊原始,一張桌,一支筆,一沓紙,一本書,任由市亂聲雜,依然心無旁騖地做研究,寫文章。幾十年如一日的筆耕,滴水穿石的堅持,收獲的不僅僅是金石為開,還有一份臨水觀魚、憑欄聽風的雅致與超脫。

    出版一部圖書不是件易事,特別是對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來說,過程的煩瑣和工作的細密,對其精力和體力都是一次考驗,但王德彰先生卻是樂此不疲。

    有句話說,永遠追求不安閑的生活,是浪花永不凋萎的秘訣。王德彰先生當可佐證。

    (作者為河北省政協《鄉音》雜志主編、編審)
    在線試讀
    梅蘭芳將京劇藝術推向世界
    中國京劇的歷史並不長,迄今不過200多年的時間。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豐慶、四喜、春臺、和春)進京形成京劇以來,作為國劇的京劇在這200多年間,出現了難以數計的京劇名伶、大師。但若問京劇史上其表演藝術代表性,且傳播廣、影響的是誰?答案應該是不會有爭議的——梅蘭芳。
    京劇“四大名旦”產生80多年來,業界和廣大觀眾一直為此津津樂道。“四大名旦”藝術上確實各有千秋,相互之間的某些藝術特點也沒有什麼可比性,所以長期以來業界對“四大名旦”的排序有爭議,蓋有三種意見:一是“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二是“梅、荀、尚、程”,三是“梅、程、尚、荀”。這三種意見中,無論尚、荀、程三位排序怎樣變動,梅蘭芳總是居於冠首,由此可見梅蘭芳在京劇界的地位。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藝名蘭芳;原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他8歲學戲,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行當劇目,並與有“通天教主”之譽的王瑤卿一起將這三個行當的表演特點融為一體,形成了京劇的“花衫”行當,表演端莊華貴。他創演的代表劇目《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抗金兵》《太真外傳》《遊園驚夢》《天女散花》等,不僅成為京劇藝術的經典,飲譽海內外,而且成為京劇界一代又一代演員的傳習劇目。抗戰時期,他留居香港、上海,在敵偽統治下蓄須明志,堅拒演出,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他病重期間,周總理從北戴河專程回京到病榻前看望。梅蘭芳去世後備極哀榮,其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等61人組成,陳毅任主任委員。治喪委員會共收到280多封唁電,引人注目的是其中40多封來自於海外。
    一位中華民族的京劇藝術家,為何逝後引起海外如此廣泛的關注呢?應該說,這與梅蘭芳作為一位文化使者將中國的京劇藝術推向世界有直接關繫。
    有資料準確記載的,梅蘭芳一生中曾3次赴日、1次赴美、4次赴蘇,1953年還曾赴朝慰問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時間跨度41年!前後9次赴海外演出,傳播了中國京劇藝術,增進國際友誼,讓世界了解中國,其貢獻本身,已遠遠超出了藝術範疇。梅蘭芳海外巡演,書寫了中國京劇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現在雖不敢妄說“後無來者”,但迄今為止可肯定地說“前無古人”。
    三渡扶桑,島國刮起“京劇旋風”
    梅蘭芳次赴日演出,也是次出國,時在1919年4月。梅蘭芳將京劇藝術推向世界

    中國京劇的歷史並不長,迄今不過200多年的時間。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豐慶、四喜、春臺、和春)進京形成京劇以來,作為國劇的京劇在這200多年間,出現了難以數計的京劇名伶、大師。但若問京劇史上其表演藝術代表性,且傳播廣、影響的是誰?答案應該是不會有爭議的——梅蘭芳。

    京劇“四大名旦”產生80多年來,業界和廣大觀眾一直為此津津樂道。“四大名旦”藝術上確實各有千秋,相互之間的某些藝術特點也沒有什麼可比性,所以長期以來業界對“四大名旦”的排序有爭議,蓋有三種意見:一是“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二是“梅、荀、尚、程”,三是“梅、程、尚、荀”。這三種意見中,無論尚、荀、程三位排序怎樣變動,梅蘭芳總是居於冠首,由此可見梅蘭芳在京劇界的地位。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藝名蘭芳;原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他8歲學戲,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行當劇目,並與有“通天教主”之譽的王瑤卿一起將這三個行當的表演特點融為一體,形成了京劇的“花衫”行當,表演端莊華貴。他創演的代表劇目《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抗金兵》《太真外傳》《遊園驚夢》《天女散花》等,不僅成為京劇藝術的經典,飲譽海內外,而且成為京劇界一代又一代演員的傳習劇目。抗戰時期,他留居香港、上海,在敵偽統治下蓄須明志,堅拒演出,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他病重期間,周總理從北戴河專程回京到病榻前看望。梅蘭芳去世後備極哀榮,其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等61人組成,陳毅任主任委員。治喪委員會共收到280多封唁電,引人注目的是其中40多封來自於海外。

    一位中華民族的京劇藝術家,為何逝後引起海外如此廣泛的關注呢?應該說,這與梅蘭芳作為一位文化使者將中國的京劇藝術推向世界有直接關繫。

    有資料準確記載的,梅蘭芳一生中曾3次赴日、1次赴美、4次赴蘇,1953年還曾赴朝慰問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時間跨度41年!前後9次赴海外演出,傳播了中國京劇藝術,增進國際友誼,讓世界了解中國,其貢獻本身,已遠遠超出了藝術範疇。梅蘭芳海外巡演,書寫了中國京劇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現在雖不敢妄說“後無來者”,但迄今為止可肯定地說“前無古人”。

    三渡扶桑,島國刮起“京劇旋風”

    梅蘭芳次赴日演出,也是次出國,時在1919年4月。

    當年,25歲的梅蘭芳在京劇界已是聲譽鵲起,尤其是在演出劇目上,他勇於創新,排演的古裝新戲不僅國內觀眾歡迎,而且各國外賓也頗感興趣。在此之前,北京茶園式的戲館裡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的蹤跡,可是在一次旅京美籍職員舉辦的聯歡會上,梅蘭芳應邀演出《嫦娥奔月》,受到熱烈歡迎。從此,中國戲館裡有了國外觀眾。梅蘭芳為了迎合觀眾的觀賞習慣,淨化舞臺,革除陋習,不久就有開明(今北京珠市口電影院)、真光(今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等新式劇場開張,對號入座,使觀眾感到舒適衛生。

    此後,梅蘭芳的外事活動日漸頻繁。一些國家的報刊及個人紛紛來函索取照片,尤其是同中國近鄰的日本友人,到了北京幾乎都要看京劇演出。當時外賓到中國旅遊,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觀光長城;二是遊覽頤和園;三是訪問梅蘭芳。梅蘭芳在布置的極富民族色彩的綴玉軒接待外賓。他先後接待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瑞典考古學家、王儲古斯塔夫六世阿道爾夫,美國電影明星範朋克,日本歌舞伎名演員守田勘彌、村田嘉久子等一批又一批的國際友人。這些來賓均由梅蘭芳自費接待。

    日本人對中國京劇的了解,要先於歐洲人。早在1918年,日本帝國劇場董事長大倉喜八郎來北京旅遊,觀看了梅蘭芳演出的《天女散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於是決定邀請他赴日演出。

    梅蘭芳欣然接受了邀請,他說:“我出去的目的,一方面想把中國戲曲介紹到國外,另一方面是借此觀摩吸收外國藝術來豐富我們的民族藝術。”

    梅蘭芳赴日演出團,陣容強大,名角濟濟,行當齊全,計有:姚玉芙、姜妙香、高慶奎、芙蓉草(趙桐珊)、何喜春、陶玉芝、董玉林、王毓樓,還有齊如山等。準備赴日訪問演出的劇目,梅蘭芳主演的有《天女散花》《御碑亭》《黛玉葬花》《貴妃醉酒》《春香鬧學》《遊園驚夢》《虹霓關》《千金一笑》《琴挑》《遊龍戲鳳》《嫦娥奔月》,其他演員的劇目有《戰蒲關》《文昭關》《思凡》《烏龍院》《鴻鸞禧》《武家坡》《洪羊洞》《監酒令》《烏盆記》《舉鼎觀畫》(到日本後應劇場要求又增加了《空城計》)。

    梅劇團於1919年4月21日起程,坐輪船於24日下午到日本下關,然後轉乘火車於25日晚到達東京。在東京車站,日本各界歡迎者如堵,演員們幾分鐘也難走動一步。

    據許姬傳著(徐國航整理)《梅蘭芳傳略》記述,在東京,梅蘭芳演出的《天女散花》,飾文殊師利菩薩,高慶奎飾摩詰居士,姚玉芙飾花奴,趙醉秋飾伽藍。(在梅劇團回國後,日本劇團學演了《天女散花》,不少名優模仿梅蘭芳的舞姿,稱為“梅舞”。)《御碑亭》演出時,許多婦女掩面而泣,因為像王有道休妻的事,在日本是屢見不鮮的。戲中由梅蘭芳飾孟月華,高慶奎飾王有道,姜妙香飾柳生春,趙醉秋飾德祿。梅蘭芳與姜妙香演出的《玉簪記》中“琴挑”一折,姚玉芙演出的《孽海記》中“思凡”一折,引起了專門研究中國戲曲的青木正兒的重視。他曾著文繫統分析昆曲源流並評述“琴挑”與“思凡”的表演技巧。

    梅劇團在東京演出後,又赴大阪、神戶演出,於5月26日離開神戶,取道下關回國。梅劇團次赴日演出月餘,場場引起轟動,日本《國民新聞》《東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大阪日報》等報紙,發表了大量評論,都認為梅蘭芳的表演是卓越的,無與倫比的,是像征主義的高超藝術。報道說京劇不使用布景,隻用簡單的道具,但演來有聲有色,令人欽佩。還說看了梅蘭芳的戲,糾正了他們過去對中國的一些錯誤看法。

    1924年10月,時年88歲的大倉喜八郎董事長再次邀請梅蘭芳訪日演出。梅劇團一行40餘人於10月9日取道天津赴日,10月14日到達東京。梅蘭芳第二次赴日本巡回演出時,正值日本大地震的第二年。梅蘭芳為了支援帝國劇場的復興,所以在東京演出的時間比較長,還義演募捐,救濟日本災民。隨後,又到京都演出了《貴妃醉酒》《洛神》《奇雙會》等,並到小阪電影廠拍攝了《廉錦楓》《紅線盜盒》《虹霓關》三部無聲黑白片,使梅派藝術在日本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

    梅蘭芳第三次訪日演出是在1956年。與、二次赴日演出不同的是,此時已是新中國成立第八個年頭,抗日戰爭勝利也已11年,中國的國際地位與聲譽今非昔比。這一年,為了恢復和發展中國人民同日本人民的友好關繫,中國政府決定,派出以梅蘭芳(時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為總團長,歐陽予倩為副總團長和以馬少波、劉佳、孫平化為副團長的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赴日演出。這是梅蘭芳歷次率團出國陣容整齊、規模的一次,由86人組成。演員有李少春、姜妙香、李和曾、袁世海、梅葆玥、梅葆玖等,樂隊有王少卿、白登雲、姜鳳山等。

    據劉彥君著《梅蘭芳傳》記載,對於這次赴日演出,開始接受任務時梅蘭芳心裡很不是滋味,思緒萬千。八年抗戰,日本侵略軍的罪行歷歷在目,而自己蓄須拒演的隱居生活更是刻骨銘心……仿佛是洞察了梅蘭芳的心思,周恩來總理約梅蘭芳談話。一見面,總理便進入了正題:“我看,你心裡有疙瘩。當然啦,你是愛國的藝術家,現在到日本演出,送戲上門,可能有點兒想不通。要知道,當初侵略中國的是一小撮法西斯反動軍閥。這些人,大部分已經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我們中國訪日代表團到日本旅行演出,是唱給日本人民聽的,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都是在戰爭中的受害者,我們要對他們表示同情,他們一定也歡迎我們。”周總理還說,這是政治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藝術交流的重大事件,訪日代表所負的責任是打開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大門。文化和經濟是兩個翅膀,現在文化打先鋒開路。這次一定要打勝仗,接著我們的經濟團體也將前往……梅蘭芳這纔明白,此次訪日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演出,而且肩負著巨大的政治任務。他堅定地說:“我遵照您的指示去辦。”

    5月26日,以梅蘭芳為總團長的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登上飛機,下午3時45分到達東京機場,日方舉行了歡迎大會。日本前首相片山哲在所致歡迎詞中說:“感謝中國人民向日本人民伸出了友誼之手。”梅蘭芳在答詞中也道:“中日兩國在文化藝術方面,有著密切的悠久的歷史關繫,我們都希望這種關繫能夠得到不斷的加強。”現場人聲鼎沸,歡迎的人群唱起了《東方紅》《東京—北京》等歌曲……

    5月30日,代表團在東京進行首場演出,演出的劇目是四個折子戲:《將相和》《拾玉鐲》《三岔口》和《貴妃醉酒》,引起轟動,票價是18,轉讓價是10 0。

    訪日期間,代表團先後在東京、福岡、大阪、奈良、京都等地演出,在全島演遍。

    演出期間,日本觀眾反應強烈,島國刮起“京劇旋風”。他們雖然不懂中國話,但對劇情和京劇表演的上馬、開門、過橋、登樓的虛擬動作,大部分是能夠理解的。比如《將相和》中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一場,《拾玉鐲》的做針線活兒、轟雞,《三岔口》的摸黑兒開打,《貴妃醉酒》的過橋、看雁、聞花、銜杯等身段都引起強烈的反響。每場演出,劇終謝幕多次,日本各界朋友紛紛上臺獻花,群眾有節奏地鼓掌。

    代表團演出期間還有一個“插曲”。那是天在東京演出《貴妃醉酒》,當梅蘭芳扮的楊貴妃上場後,忽然聽見三樓有人怪叫一聲,接著撒下許多傳單,有些落在觀眾身上,但觀眾不去理會,依舊聚精會神地看戲。第二天,《讀賣新聞》的晚刊上登載了這個消息:“有些壞小子向梅蘭芳的舞臺上扔反共傳單,這些混蛋像垃圾一樣,在任何角落裡總有一些的。”孫平化把撿到的傳單給梅蘭芳看,隻見上面寫著:“抗日的梅蘭芳先生為何來到日本?”梅蘭芳看了付之一笑,把他撕碎,隨手扔到便桶裡去了。

    在中日兩國未恢復邦交的情況下,日本國會議員破例在國會大廈招待中國訪日京劇代表團的梅蘭芳、歐陽予倩等主要成員。代表團還在廣島車站觀看了原子彈受難者的畸形面貌,大受觸動,梅蘭芳、歐陽予倩創意,義演兩場,收入悉數捐獻給受害者。

    7月17日,代表團圓滿完成演出任務,乘飛機回國。此行,梅蘭芳不僅向日本傳播了京劇藝術,更主要的是發揮了“和平使者”的重要作用。

    齊如山悉心策劃,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說到梅蘭芳赴美演出,不得不提齊如山。

    齊如山(1875—1962)是河北高陽縣人,著名戲曲理論家、劇作家,早年留學西歐,涉獵外國戲劇,後致力於戲曲工作。他經常為梅蘭芳演出進行策劃,不僅是梅的“智囊”,而且是梅的編劇。梅蘭芳演出的時裝戲《一縷麻》,古裝戲《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千金一笑》等,都是以他為主編演的。

    早在1919年,齊如山隨梅蘭芳次赴日本演出期間,他發現熱情的觀眾中,除日本人外,還有駐日各國使館人員以及眾多在日經商的歐美商人,他們對中國京劇稱譽有加。此情此景,堅定了齊如山將中國京劇打入歐美市場的信心。

    為促成梅蘭芳赴美演出,齊如山先找到他的老朋友、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征求意見。司徒雷登完全贊同,說:“梅蘭芳的面貌、歌舞,到美國演出肯定沒問題。”並爽快地答應幫忙。留美歸來並在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任教多年的張彭春也幫助出謀劃策,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後商定:梅蘭芳以個人訪問演出的名義赴美。

    演出方案確定後,首先是準備劇目。齊如山與梅蘭芳商定,由梅蘭芳主演的劇目共16出,即《霸王別姬》《貴妃醉酒》《黛玉葬花》《拷紅》《琴挑》《洛神》《思凡》《遊園驚夢》《御碑亭》《汾河灣》《千金一笑》《虹霓關》《金山寺》《打漁殺家》《木蘭從軍》《天女散花》。其他演員的戲有《群英會》《空城計》《捉放曹》《青石山》《打城隍》等。

    由於這次是梅蘭芳以個人名義赴美演出,這就涉及路費問題。這時,齊如山想到自己的親戚、留法勤工儉學發起人李石曾。李石曾大力支持,說“自己有多大力量使多大力量”。這樣,李石曾為之籌,由友人在上海又籌。一切準備就緒,梅蘭芳帶領精干的20餘人的赴美演出團,於1929年12月下旬乘“加拿大”號輪船從上海出發,經日本、加拿大,於1930年1月到達美國西雅圖。

    梅劇團一到美國,就受到各界人士和民眾的熱烈歡迎。“加拿大”號抵西雅圖當天,會場外已站了成千上萬的人。在西雅圖,中美商界聯合會舉行了“歡迎梅蘭芳大會”。梅劇團所乘火車剛進紐約車站,歡迎的人們就圍了上來,警察忙從月臺到車站外門兩邊,拉起繩子,讓梅劇團通行。兩邊的人們熱情地搖著手絹,有的揮動帽子致意,還有人把鮮花拋向梅蘭芳,梅蘭芳一路脫帽表示感謝,身上頭上都是鮮花。

    據李仲明著《梅蘭芳》一書記述,梅蘭芳劇團的首場演出在華盛頓。中國駐美公使伍朝樞在公使館舉行梅劇團演出招待會,除了美國總統胡佛不在首都外,副總統及以下官員、各界知名人士200餘人出席了招待會。招待會上,梅蘭芳演出了《千金一笑》(《晴雯撕扇》),朱桂芳、劉連榮、王少亭出演了《青石山》。

    正巧張彭春應美國某大學邀請赴美講學,也應邀觀戲。他到後臺來看梅蘭芳,梅蘭芳忙問:“今天的戲,美國人看得懂嗎?”張彭春答:“不懂,因為外國沒有端陽節,《千金一笑》中晴雯為什麼要撕扇子,他們更弄不清楚。”梅蘭芳緊握著張彭春的手說:“張先生,照您的說法要另選劇目,請您幫忙帶我重新組織安排一下。”張彭春說:“我願意幫忙,但講學若延期,必須得家兄伯苓的同意。”

    梅蘭芳立刻打電報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張很快復電同意,梅蘭芳便請張彭春擔任劇團總導演。這是梅劇團次建立導演制,也是次由懂得戲曲的話劇行家做京劇導演。

    考慮到演出時間不宜過長,梅蘭芳在美國的演出,每場戲演4個劇目,規定兩個小時。把前後時間安排好,並選定了3組劇目。據許姬傳、許源來著《憶藝術大師梅蘭芳》記載,這3組劇目為:組:《汾河灣》《青石山》、“劍舞”(《紅線盜盒》片段)、《貞娥刺虎》;第二組:《貴妃醉酒》《蘆花蕩》、“羽舞”(《西施》片段)、《打漁殺家》;第三組:《汾河灣》《青石山》《別姬》(隻演《巡營》一折)、“杯盤舞”(《麻姑獻壽》片段)。為了演出時間準確,梅蘭芳劇團反復排練,張彭春看著手表計算時間,《汾河灣》規定27分鐘,《青石山》9分鐘,《紅線盜盒》舞劍5分鐘,《刺虎》31分鐘。演出時間的準確程度使美國人感到非常驚訝。

    1930年2月16日,梅蘭芳在紐約百老彙演出更是盛況空前。據《梅蘭芳傳》記載,觀眾一進場,先被劇場內外濃重的異國情調深深地吸引住了。劇場門前滿掛宮燈,堂內全場也掛滿了紗燈,身穿中式服裝的招待員穿梭期間,使劇場內外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的東方景像。

    舞臺也修飾了一番。層幕布仍用該劇場原來的舊幕,第二層則換成了中國式的紅綢緞幕;再往裡,第三層是兩根中國戲臺的外檐龍柱,上掛一副對聯:“四方王會夙具威儀,五千年文物雍容音輝此日;三世伶官早揚俊采,九萬裡舟軺歷聘,全憑雅樂暢宗風。”第四層是天花板式的垂檐;第五層是舊式宮燈四對;裡面的第六層就是舊式戲臺了。

    2月16日晚開戲之前,全體演職員惴惴不安地等待著。時間已近8點50分,劇院還沒有幾個人,琴師徐蘭沅有點兒緊張地問姚玉芙:“今兒還有戲嗎?怎麼不上坐?”姚玉芙寬慰他:“票都買完了,美國人掐鐘點,會來的。”到9點前,果然坐滿了人。

    9點整,身穿禮服的張彭春走上臺,向觀眾介紹中國京劇的特點,梅劇團在美國邀請的華僑楊秀女士用流暢的英語報幕,她首先介紹了《汾河灣》的劇情:“薛仁貴因為一隻鞋,就懷疑柳氏品行不端。柳氏知道鞋是兒子的,就借機氣他。後來說明情由,薛仁貴再三賠禮,柳氏不理,後來到適當的時候,纔趕緊笑臉相迎,夫妻和好。”觀眾聽了,覺得這戲的情節挺有意思,就議論起來。梅蘭芳一上場,全場馬上報以熱烈的掌聲,然後就靜下來看演唱。梅蘭芳優美的扮相和演唱,形像傳神的身段姿態,深深吸引了很多次看京劇的美國觀眾,柳迎春進窯這場演完,觀眾熱烈鼓掌。後邊梅蘭芳表演的“舞劍”,演出的《貞娥刺虎》,更是征服了美國觀眾,掌聲不斷。當地報紙發文,好評如潮。

    三天之後,兩個星期的戲票預售一空,不得不在國家劇院續演了三個星期。

    離開紐約,梅蘭芳一行人來到芝加哥,在公主戲院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演出。結束後,又到了美籍華人密集的舊金山,先後在三個戲院共演出13天,後赴洛杉磯演出12天,後乘船到夏威夷,演出12天。

    半年多的訪問演出期間,無論梅蘭芳走到哪裡,都會受到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在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夏威夷等地,都是市長親自迎接。在觀眾眼裡,梅蘭芳不僅是中國戲曲的化身,更是中國文化的使節。對於來美演出的梅劇團,政界、學界、商界等社會各界,都竭心盡力地競相表示出友好熱情。如到達紐約的當天,就有兩位女士——都是紐約社交界的領袖人物——同時舉行茶會,為梅蘭芳一行接風。一家茶會所約的人大多是學者、批評家、新聞記者、大資本家等,共有100多位;另一家茶會的客人則都是戲劇界、美術界、新聞界中人,也有六七十位。盛情難卻,梅蘭芳等人隻好兩邊都到,纔得以應酬下來。

    紐約社交界重要人物之一的沃拂蘭女士,在梅蘭芳演出的前3個星期中,一共看了16場。演出結束後,她請梅蘭芳等人到她家喫飯。當得知梅蘭芳那年36歲時,便特意買了36株梅樹,她那200多畝大的花園裡另開了一塊地,請梅蘭芳破土,當天栽種,並將這片梅林命名為“梅蘭芳花園”。

    令梅蘭芳一行為感動的是那些旅美華僑的深情厚誼。每到一處,僑胞們總是先一步迎上去,噓寒問暖,照應得無微不至。他們或是在當地的一些報紙上大力宣傳並盛贊這次演出,或是請梅蘭芳等人遊覽名勝古跡、學校、工廠等,或是赴中華會館的盛大歡迎茶會,或是在演出過程中跑前跑後,充當翻譯,並為他們代買舞臺上的不時之需,或是同車同船相送,安排運輸,沿途辦理或指導一切相關事務……

    5月12日,梅蘭芳劇團到達洛杉磯時,在歡迎酒會上,通過經理介紹,梅蘭芳結識了美國著名戲劇大師卓別林。當他驚喜地和卓別林握手時,卓別林高興地說:“我早就聽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稱幸會。啊!想不到你這麼年輕。”梅蘭芳也很高興,但他難以把在銀幕上見過的幽默、滑稽的藝術形像同眼前這位風度翩翩、具有紳士風度的電影大師聯繫起來。梅蘭芳在美國訪問演出,更受到美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他們認為梅蘭芳是溝通中美文化的使節,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舊金山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等高校特別為梅蘭芳舉行了歡迎會或座談會。

    梅劇團在洛杉磯演出時,波摩拿學院院長晏文士召集全體校董教授開會,建議借此機會授予梅蘭芳文學博士學位,大家一致贊同,原定於該校6月16日畢業典禮時同時頒發。院長征求梅蘭芳同意,梅謙遜婉拒。院長誠懇地說:“您這次訪美演出,宣傳東方藝術,聯絡美中人民之間的感情,溝通世界文化,這樣偉大的功績幾十年還沒有過,所以本校纔議決把這個榮銜贈給您。您不敢當,誰敢當呢?”梅蘭芳覺得盛情難卻,方纔同意接受。因梅蘭芳6月6日要趕赴檀香山演出,學院便特別做出決定,於5月28日提前頒授學位。是日,梅蘭芳換了衣服,坐在禮堂排,院長致開幕詞,弗裡曼、鄧肯兩位博士先後發言,然後由院長親自把博士文憑交給梅蘭芳,兩位博士將“博士帶”披在梅蘭芳的肩上,全場熱烈鼓掌致賀。

    四赴蘇聯演出,譽滿歐洲

    在梅蘭芳海外演出生涯中,去的次數多的是蘇聯,前後共4次,跨度25年。

    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成功後,便產生了到歐洲旅演的念頭,旨在把京劇藝術介紹給更多的國家,讓更多的人民了解、欣賞中國戲曲。

    從美國回來後,梅蘭芳就與駐英、法、德的外交官聯繫準備赴歐洲訪問演出,並和旅華歐籍友人以及曾在歐洲留學的中國朋友交換意見。梅蘭芳原打算到英、法、德、意等國演出,但考慮到費用較大、籌備復雜,一直未能成行,但他要赴歐演出的消息,已經在社會上廣為流傳。

    1935年1月,蘇聯對外文化協會代理會長庫裡雅科向梅蘭芳發出正式邀請書,由蘇聯駐華大使館派漢文參贊鄂山萌送交梅蘭芳。訪蘇演出是梅蘭芳的夙願,所以他立即復電接受邀請。但接受邀請有一個前提,即旅途中不經過被日本侵占的中國的南滿路。

    蘇方同意這個條件,蘇聯政府即特派北方號輪船,到上海迎接梅蘭芳劇團(當時梅正在上海)。中國駐蘇大使顏惠慶、赴蘇參加電影節的電影明星胡蝶也隨團前往。北方號到達海參崴後,1935年3月2日,梅蘭芳劇團乘火車西行,於3月12日到達莫斯科。蘇聯對外文化協會、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蘇聯戲劇家協會等代表團到車站歡迎。

    到莫斯科的第二天,梅蘭芳懷著崇敬、哀悼的心情,準備了花圈到紅場拜謁列寧墓。當天,梅蘭芳到高爾基大街一家美術商店買了一尊列寧像。1960年梅蘭芳回憶道:“二十五年來,這尊塑像始終沒有離開我的身邊,成為我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在被日本軍閥侵略的殘酷環境裡,流離顛沛的崎嶇道路中,我看到他就增加了勇氣,意志堅定地與惡勢力做鬥爭。”

    梅蘭芳劇團即將演出的消息,引起莫斯科觀眾和文化藝術界極大的興趣。各場戲票從3月5日開始出售,不到一周,也就是梅劇團尚未抵達莫斯科時便銷售一空。為了讓觀眾了解中國京劇,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特意編印了三種俄文圖書,在劇院出售。這三種圖書是《梅蘭芳與中國戲劇》《梅蘭芳在蘇聯所表演之六種戲及六種舞之說明》和《大劇院所演三種戲之對白》(這“三種戲”是指《打漁殺家》《盜丹》和《虹霓關》)。

    梅蘭芳原定在莫斯科演5場,列寧格勒演3場,但因觀眾購票踊躍,應蘇方要求,在莫斯科演6場,在列寧格勒演8場。

    從3月23日起,在莫斯科演出6場的戲碼是《宇宙鋒》《汾河灣》《貞娥刺虎》《打漁殺家》《虹霓關》《貴妃醉酒》等,同時還表演了6種舞:《西施》之“羽舞”,《木蘭從軍》之“鞭卦子”,《思凡》之“拂塵舞”,《麻姑獻壽》之“袖舞”,《霸王別姬》之“劍舞”,《紅線盜盒》之“單劍舞”。4月5日、6日在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演出的戲碼分別是《貴妃醉酒》《鍾馗嫁妹》《木蘭從軍》《盜仙草》《貞娥刺虎》和《汾河灣》《鐘馗嫁妹》《紅線盜盒》《青石山》《貞娥刺虎》。在列寧格勒演出場場爆滿,全城興起“京劇熱”。

    據《梅蘭芳傳》披露,梅蘭芳在列寧格勒演出結束後,又回到莫斯科。4月13日,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要求,在莫斯科大劇院加演一場,作為臨別紀念招待晚會。莫斯科大劇院歷史悠久,建築輝煌,聞名世界,是蘇聯戲劇界的學府,向以演出歌劇和芭蕾舞著稱。而這一天,卻破例演出中國京劇,無疑顯示出蘇聯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的推崇。那天,梅蘭芳演出的三出戲是蘇聯官方提出的,即《打漁殺家》《盜丹》和《虹霓關》。出席晚會的蘇聯黨政領導人有莫洛托夫、季維諾夫、伏羅希洛夫等;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梅耶荷德,文學家高爾基、阿·托爾斯泰,著名芭蕾舞演員謝苗諾娃,著名電影導演愛森斯坦等;專程赴蘇觀摩梅蘭芳表演的德國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等也參加了晚會。演出中,劇場裡出現了觀眾意想不到的一幕——前臺後臺戒備森嚴,在下場門的第二個包廂裡不許有燈光!事後人們纔聽說,那是蘇聯首腦斯大林在包廂裡觀看演出。 梅蘭芳、王少亭合演的《打漁殺家》,1930年出訪美國時就很受歡迎,這次在蘇聯演出,仍然備受歡迎,並得到相當高的評價。蘇聯藝術家對於梅蘭芳、王少亭二人,隻憑一柄木槳,在並無其他道具的寬闊舞臺上,表現出父女二人在水面上劃船前行的生動、逼真的姿態大加贊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中國戲的表演是一種有規則的自由動作。”布萊希特看了梅蘭芳的演出後,於1936年發表一篇題為《論中國戲曲與間離效果》的論文,對梅蘭芳在《打漁殺家》中的表演極為佩服。

    這場告別演出受到蘇聯各界人士熱烈的歡迎,梅蘭芳被劇院內經久不息的掌聲請出來謝幕,竟達18次之多。蘇聯《工人與戲劇》雜志發表文章認為:“梅蘭芳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演出,應被視為蘇中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裡程碑。”

    梅蘭芳在蘇聯演出一個半月之後的1935年4月中旬,離開蘇聯,前往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考察戲劇。6月到達英國倫敦,結識了蕭伯納等眾多戲劇家,後取道埃及、印度回國,勝利完成了次赴蘇演出。

    1952年底,梅蘭芳第二次赴蘇。這次不是專程演出,而是到維也納參加世界人民和平大會的歸途中訪問蘇聯。莫斯科火車站站臺上的歡迎者眾多,著名芭蕾舞表演藝術家烏蘭諾娃也在其中。

    在蘇聯對外協會的熱情接待下,梅蘭芳等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參觀遊覽了12天。12月30日,梅蘭芳等應邀到莫斯科“演員之家”參加聯歡會,梅蘭芳演出了昆曲《思凡》和《霸王別姬》的劍舞。蘇聯藝術家也穿插表演了歌舞、雜耍節目。

    19旦,梅蘭芳等到了列寧格勒,3日晚在該市的“演員之家”演出,梅蘭芳仍演了《思凡》和《霸王別姬》。演出之餘,梅蘭芳和著名電影演員契爾卡索夫談論戲劇表演和電影藝術。

    回到莫斯科,梅蘭芳參加“電影之家”和莫斯科作家協會合辦的聯歡晚會,梅蘭芳第三次演出了《思凡》和《霸王別姬》。

    1957年11月,梅蘭芳第三次赴蘇,隨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0周年慶祝典禮,訪問了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鋪。在莫斯科,梅蘭芳參加了隆重的紅場檢閱觀禮。令梅蘭芳尤為高興的是,與芭蕾舞表演藝術家烏蘭諾娃再次見面並觀看她的演出。一天上午,梅蘭芳和田漢、老舍、陽翰笙、王昆等來到莫斯科大劇院,梅蘭芳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界把一本彩色套印的《中國戲曲服裝圖案》贈給烏蘭諾娃,還熱情邀請烏蘭諾娃參加1959年中國國慶十周年的紀念演出。烏蘭諾娃笑著說:“我願意和中國人民一同慶祝這個節日……芭蕾舞是一種殘酷的藝術,到那時我能不能演出,完全沒有把握。”話雖這樣說,兩年後她還是隨蘇聯國家大劇院芭蕾舞團到北京,演出了《吉賽兒》《天鵝之死》和《仙女們》。

    1960年2月,梅蘭芳第四次訪問蘇聯,他還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參加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十周年的紀念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訪日、訪蘇,繼續了他二三十年代訪日、訪蘇的歷程,每一次都完成了作為中國文化藝術使節的重要任務。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