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大漆至美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工藝美術
    【市場價】
    750-1088
    【優惠價】
    469-680
    【作者】 張志綱汪月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工藝美術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0938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8093811
    作者:張志綱,汪月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5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由《國家寶藏》欄目漆畫守護人張志綱教授主筆,清華大學教授周劍石作序推薦。


    作者分享了他在教學和創作實踐中的故事,以及他對審美的思考,追求漆器的過去、今朝和未來。如此真誠的對待漆事,令人能感受到他作為新時代漆藝學人的成熟。


    本書所呈現出的高清作品圖,不僅反映了漆器的精致又含蓄,典雅又質樸的美。還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經典器型和審美流變,以及現存漆器的使用場景。呈現了漆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


    本書內容非常實用,是一本漆器知識普及讀本。作者從漆器本身、漆器之藝、漆器之道三個方面詳細解說,從內到外闡述了漆器知識,是了解漆器,學習漆器,制作漆器的重要工具。


    ▼ 精裝典藏


    從全書品質到裝幀設計,作者均親自把關,嚴謹校訂。潘通色印刷,天嶽書畫紙,以松木紙漿為原料,擁有植物纖維,紙色護眼。

     
    內容簡介

    漆器之美,符合東方美學的意向:含蓄、溫潤、內斂,卻精致不失空靈,實用與唯美兼具,不僅很長時間內有著不可替代的美學特征,更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智慧與驕傲。本書作者張志綱老師,是從清華美院教授周劍石,其對漆事的真誠與執著,讓其成為近年來在漆器上的成就令人矚目。本書張志綱老師結合自己對漆器教學和實踐的思考,對漆器審美的研究撰寫,張志綱老師以獨特的視角,從五個方面展現了漆器的方方面面,前世今生。作者從漆的認知開始,講述了漆器在生活中的應用,包括語中漆、畫中漆、書中漆等等,同時介紹了古今的經典漆器。緊接著,作者從尋找真正的漆著筆,介紹了目前漆器的制作、現存漆器的使用。再講漆器的制作和工藝演變。第四、五部分,結合茶道,講述了漆之道,漆器造成、紋樣中所蘊含的東方美學和哲學思考。本書從文字到圖片,都十分精良,尤其是大量高清珍貴的圖片向讀者直觀傳達了漆器的震撼之美。

    作者簡介
    張志綱
    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繫漆藝術專業,從畢業至今從未間斷漆藝創作,堅持漆藝創作要回歸生活並且要體現當代人的審美和精神追求的理念。多次參加國內外漆藝展,作品曾被臺灣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湖北美術館、湖北省畫院、福建省美術館等機構收藏。由於在漆藝術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學術影響,2013年被清華大學聘為清華大學喬十光漆畫藝術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委員。2019年入選湖北省舞臺藝術和美術人纔培養工程,同年,榮登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欄目,成為木板漆畫守護人。
    2004年作品《陽宅》獲第十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4年作品《對飲》入選首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
    2006年作品《夜色》入選第二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
    2010作品《禪石》《漆樹葉之百態》《硯譜繫列》入選首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漆樹葉之百態》被湖北美術館收藏

    張志綱


    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200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繫漆藝術專業,從畢業至今從未間斷漆藝創作,堅持漆藝創作要回歸生活並且要體現當代人的審美和精神追求的理念。多次參加國內外漆藝展,作品曾被臺灣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湖北美術館、湖北省畫院、福建省美術館等機構收藏。由於在漆藝術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學術影響,2013年被清華大學聘為清華大學喬十光漆畫藝術創新獎評審委員會委員。2019年入選湖北省舞臺藝術和美術人纔培養工程,同年,榮登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欄目,成為木板漆畫守護人。


    2004年作品《陽宅》獲第十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04年作品《對飲》入選首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


    2006年作品《夜色》入選第二屆中國現代工藝美術展


    2010作品《禪石》《漆樹葉之百態》《硯譜繫列》入選首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漆樹葉之百態》被湖北美術館收藏


    2012年作品《恆》入選第三屆全國漆畫展


    2013年作品《曲水》入選鄂湘贛皖當代漆藝、陶藝作品展


    2013年作品《葉盤》入選1895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繫列大展暨學術論壇——中國當代漆藝展,獲優秀獎


    2013年作品《月相》入選第二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2014年作品《硯譜之方池華月》入選大漆藝術——2014海峽漆藝術大展


    2016年作品《渡》入選第三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2019年作品《鏡》入選第四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2023年作品《素光》入選第五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汪月


    副教授。2008年中南民族大學公共藝術專業本科畢業,2011年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


    2012年,作品入選第三屆全國漆畫展;2016年,漆藝作品《東湖》《大漆陶瓷杯》獲湖北省屆“學院空間”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2017年,漆藝作品《屏》獲湖北省第二屆“學院空間”青年美術作品展銀獎,漆藝作品《淺秋·蟬》獲優秀獎。


    2015年在期刊《美術》上發表論文《我對漆藝當代性探索的思考》,2018年8月在期刊《美術觀察》上發表論文《讓漆藝品重回生活——我對漆陶結合新工藝的探索》,2021年2月在期刊《美術》上發表文章《當代漆畫創作傾向評析》,2021年8月在期刊《文藝研究》上發表作品《恆》《淺秋·蟬》。

    目錄
    章 識漆

    大漆

    成語中的漆

    畫中之漆

    螺鈿鑲嵌工藝

    犀皮漆

    雕漆

    章 識漆

    大漆

    成語中的漆

    畫中之漆

    螺鈿鑲嵌工藝

    犀皮漆

    雕漆

    夾纻

    漆書

    漆墨

    大漆與毛筆

    漆硯

    第二章 尋漆

    四川之行

    吉伍家的漆器

    彝族漆器

    涼山彝族的漆酒具

    彝族家宴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山中拜訪

    白石夫機與皮胎漆器

    我的固執

    尋漆之路一

    尋漆之路二

    機緣

    陳師傅

    陳師傅的割漆技術

    收漆不易

    利川之行

    魚木寨

    《本草綱目》記載的鋻漆方法

    我的經驗

    生漆

    生漆的分層

    黑漆的制作方法

    第三章 成器

    漆緣

    熱愛

    件漆器作品

    脫胎漆器

    因漆結緣

    漆的變化

    嘗試讓漆回歸生活

    陶漆杯的制作

    制作漆碗

    給兒子的禮物

    好的碗

    第四章 漆之道

    漆之道

    脫胎漆樹葉

    橙皮杯

    厚與薄快與慢

    大漆純度——力量之本

    時間的藝術

    “扶弱變強”

    工者造作,無吝漆

    生漆分層的使用

    王世襄老師的疑問

    極細的線條

    漆品

    第五章 漆予茶

    宋代漆茶器

    點茶與漆茶器

    宋代審美

    宋代素髹漆器

    明清漆茶具的繁榮

    為什麼日本漆器不能做茶具

    素髹工藝

    遠山杯

    漆與茶

    大漆蓋碗

    極簡漆器

    前言
    志綱是我於2000 年從東京藝大回清華美院教授的屆漆藝專業學生。他求知、求解和求真的主動性,給我留下深刻的印像。至今,我還記得他從權純燮(當時攻讀清華美院博士學位的韓國留學生) 老師那裡所學——用化學試劑得出鐵水再與生漆混合得出黑漆的方法,流程嚴謹,在學生中實屬少見。直覺告訴

    我,他將來是做老師的料。畢設,他選我做指導,受彝族漆器影響,他設計了鳥形的倒流酒壺,配以對飲酒杯。實用功能的設計和夾苎素髹的工藝及其造型簡約的審美,三者融為一體,很有一股民藝的味道。

    畢業後,他應聘進了大學任教。教漆育人的同時,他也進行創作和學術研究。

    志綱是我於2000 年從東京藝大回清華美院教授的屆漆藝專業學生。他求知、求解和求真的主動性,給我留下深刻的印像。至今,我還記得他從權純燮(當時攻讀清華美院博士學位的韓國留學生) 老師那裡所學——用化學試劑得出鐵水再與生漆混合得出黑漆的方法,流程嚴謹,在學生中實屬少見。直覺告訴

    我,他將來是做老師的料。畢設,他選我做指導,受彝族漆器影響,他設計了鳥形的倒流酒壺,配以對飲酒杯。實用功能的設計和夾苎素髹的工藝及其造型簡約的審美,三者融為一體,很有一股民藝的味道。

    畢業後,他應聘進了大學任教。教漆育人的同時,他也進行創作和學術研究。

    他的作品《漆樹葉之百態》,探索脫胎模具的新方法,參加了2010 年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獲得好評。之後,每次展會他皆有不凡的作品亮相。多家美術館收藏有他的作品。2013 年,他受聘為清華大學“喬十光漆畫藝術創新獎”評委委員。

    2018 年,央視《國家寶藏》攝制組發現了志綱,他們是在2014 年《一席》欄目的一次演講上,發現了這樣一位愛漆、制漆和教漆的老師,隨後電話聯繫他作為木板漆畫(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屏風) 的守護人。他在節目中喫生漆的場面,震驚四座,看獃了主持人,令無數觀眾著迷——生漆真的能喫?生漆還可以養生?一時間,他竟成了漆藝圈裡的網紅。

    他執著且迷戀尋找真漆——純正生漆(絕不摻假),前後近十年,多次奔赴恩施毛壩,堅固、強韌的真漆,終於被他找到了。用這些真漆,他制作了一批木胎擦漆蓋碗,從而徹底打破了漆器不耐100℃高溫的過往認知。經數十遍薄髹,漆碗呈現出山巒起伏的木質紋樣肌理,妙趣橫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他在夏布上反復髹塗生漆,使單薄通透的夏布變得堅硬,兩米多高的夏布,竟也可以做成屏風而屹立不倒。如此種種,都與他在大學期間的求知、求解和求真的主動性密切相關,他一直在試驗大漆的種種可能性。

    近,他的著作《大漆至美》,即將發表,他謙虛地要我作序,我忙裡偷閑一閱,著實令我欣喜。在書中,他分享了他在漆藝教學和創作實踐中的故事,以及他對審美的思考,追尋漆藝的過去、今朝和未來。志綱如此真誠地對待漆事,令我感到他作為新時代漆藝學人的成熟……好了,就此擱筆,諸君細細品讀他字裡行間,對於漆藝前世今生的種種思考,他對於漆藝的個中體悟,何如?是為序。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漆藝分會會長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文物鋻定專家委員會委員

    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周劍石



    中國的大漆文化

    與陶器、青銅器不同,漆文化是東亞獨有的,這取決於東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中國是早使用漆的國家,也是漆文化為悠久、為輝煌的國家,並且從未中斷過。

    一、大漆的使用見證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我們所說的大漆,也叫國漆、土漆、生漆等,這個大漆不同於我們所認知的化學漆,它是純天然的植物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天然汁液。大漆的使用歷史可查證的就已經有八千多年了,目前中國發現早的漆器是在浙江省餘姚市的井頭山遺址發現的兩件帶有人工塗漆痕跡的木器,一件是帶銷釘的殘木器,一件是帶黑色漆皮的扁圓體木棍,距今是8200 年左右,所以我們推斷中國人使用漆的歷史其實還不止八千年,至少是上萬年。

    中國也是早使用漆器作為餐具的國家,可考早的漆餐具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隻漆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中國是早使用漆的國家,這是無可爭議的。中國漆文化在數千年中產生了大量不同的技法和工藝種類,也傳播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漆藝作為民族智慧與文化的重要代表與中華文明並存與發展。

    二、漆文化貫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到新石器時期和商周時期已有隨葬的漆器實物,多用漆液塗飾。戰國、漢、三國時期出土的漆器,品類更多,大部分為日常生活用具,漆主要用於床榻、棺板、幾、俎、瑟、鼓、奩、盤、盒等。唐代手工藝高度發達,漆器的工藝難度和精度都得到了提升。時期,漆器已經不僅僅作為貴重的生活用品存在,在民間也開始普遍使用,當時已有漆行、漆鋪等將漆器作為商品出售。明清時期,漆器的發展進入繁盛時期,宮廷雕漆出現了高峰,民間漆器行業非常發達。漆器裝飾技法的繁多與華麗,可謂“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

    大漆的使用滲透在古代生活的方方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說:“上古無墨,竹梃點漆而書……”傳說孔子收集了很多用漆來書寫的竹簡,上面的文字像蝌蚪一樣,這是因為漆是黏稠的,起筆書寫時漆液濃厚,筆觸面積會比較大,收筆時筆觸明顯變細,就像蝌蚪一樣,所以叫蝌蚪文。據說孔子收集了很多這樣的竹簡,藏在他家的牆壁裡,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實物佐證。以漆為墨,我們在宋徽宗趙佶的畫中是可以看到的,宋鄧椿《畫繼》載:“徽宗皇帝……獨於翎毛,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眾史莫能也。”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趙佶的《梅花繡眼圖》便是例證。

    漆在古代社會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就是制造盔甲。我們現在能看到很多皮胎的漆盔甲,這些盔甲通過特殊的漆工藝制作完成。漆甲冑異常結實輕便,在冷兵器時代不僅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保護作用,更能以輕便的特性幫助士兵完成快速的移動,有效避免士兵多餘的體力消耗。不僅如此,戰爭中的戰船、弓箭、盾牌都需要大漆來髹塗。因為大漆干燥之後,漆膜既防水耐潮,又堅固耐用,可以大大延長武器的使用壽命,所以說,古代戰爭中隨處可見大漆的影子。

    當然,大漆為普遍的運用,還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到中國古代的各種建築,多數木結構的部分都要髹大漆,小到衣飾設計,如古代的襆頭,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紗帽,其實也是大漆制作的。我們在出土的文物中看到,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漆紗冠,到了漢代,漆紗冠的制作更加精美。襆頭的主要用途就是套在頭發上包裹頭部,布和紗經過大漆浸透之後,既具有一定的彈性,又有一定的硬度,所以作為帽子既透氣又散熱,同時不怕汗漬和油漬。

    漆餐具和漆酒具的數量之多、制作工藝之精美,更是不勝枚舉。值得一提的是在樂器制作上,大漆也是極為重要的材料。我們知道文人偏愛的古琴,其實就是用大漆制作完成的,其制作方法也一直延續至今。另外還有琵琶、蕭、瑟等,也是用大漆制作的。古代出行的工具,比如馬車、轎子上也能清晰看到大漆的影子。不僅如此,大漆還能作為食物和食材來使用,《本草綱目》記載:“漆,辛、溫、無毒。”在古代,大漆用於治療痛經、腸胃病等,產婦也會在食物中加入大漆滋補身體。在陝西安康、雲南怒江、湖北恩施等地,人們會從漆籽中提取漆籽油食用。“漆油燉雞”是傈僳族、怒族的傳統滋補食品。在日本、韓國,有以漆樹花、漆樹籽為原料的保健飲品。

    三、漆文化的東西方交流

    漆藝,作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炫彩的一筆,曾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傳遞出中華民族對於美的理念,也激起西方世界對東方世界的無限向往。中國漆器經駝鈴悠悠的絲綢之路一路西傳,《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的雕梁畫棟和炫彩精致,一度令西方對東方的繁盛心向往之。唐代時期,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極盛,在漆文化中亦可窺見。現藏於韓國湖岩博物館的螺鈿團花禽獸文鏡是唐代典型的螺鈿鑲嵌漆器。朝鮮高麗王朝時期,更是設立官營供造署大量生產螺鈿漆器等佛教以及生活漆藝品。至今,韓國螺鈿漆器仍然是韓國高水平漆工藝的體現。日本漆器的飛速發展時期在奈良時代,與中國唐代同時期。中國的“金銀平脫”漆藝技術,在唐代開始傳入日本,後被日本稱為“平文”技法,一直沿用至今。日本漆藝中的“沉金”技法亦出自中國的“戗金”技法。同時輕便的夾纻行像在唐代盛行,日本曾派大量的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他們也把中國的漆文化帶回了自己的國時期,中國民間漆文化繁盛,漆的對外交流也進入新的輝煌時期。東亞木浦海底曾打撈出宋代遺物六千多件,其中除了大量的瓷器,還有漆器、金屬器皿等,可見當時對外輸出的漆文化有著重要的地位。明清時期,中國漆藝美學思想輸往歐洲,對歐洲的影響可謂達到極盛。明晚期,漆藝開始盛行的裝飾性特征所衍生出的西方喜愛的精致的“中國風格”對西方“洛可可風格”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得不提。在十七到十八世紀,通過海上貿易或傳教士等途徑,中國的漆器與瓷器同時湧入歐洲。歐洲宮廷對於來自中國的藝術品異常喜愛,瑞典修建的洛可可風格的宮殿,其裝飾幾乎都采用了中國瓷器、刺繡、漆器上的圖案,宮殿內更是收藏了大量中國的白瓷、粉彩瓷器以及大量的漆器家具、國畫。中國漆器在法國宮廷也極受歡迎,在路易十四時代,中國漆器被視為一種特殊而罕見的珍貴物品。商人杜偉斯的日記簿,更是幾乎每頁都有“古董漆器”的名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漆藝術承載了中國審美文化並一直與世界文化產生著交流與融合。中國漆藝文化作為中國美學與文化的代表,向世界輸出並展現了中華文明之美。

    四、漆彩中華,大有可為

    從堯舜時期的“朱墨同髹”、戰國的“木雕繪彩”、漢代的“一器百工”,到唐代絢麗的“金銀平脫&rdquo的“素漆日用”、明清的“千文萬華”,中國漆文化流光異彩,工藝千變萬化,它們共同形成了跨越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並在音樂、建築、書畫、宗教、軍事等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習近平主席反復提到的文化自信,正是要我們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讓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和能量。

    漆之美,很符合東方美學的意像,含蓄、溫潤、內斂,卻精致,雅致又不乏空靈,造型多變、材質多樣、色彩豐富,實用與唯美兼具,不僅在很長時間內有著不可替代的美學特征,更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智慧與驕傲。

    近幾年,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隨著中國文化的復興與強大,政策對傳統非遺文化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漆藝文化。許多自媒體平臺上有關於漆藝歷史和制作技法的視頻,尤其是年輕人的加入,漆藝市場在慢慢預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漆藝能回歸生活,再次大放異彩!

    媒體評論

    1.作者分享了他在教學和創作實踐中的故事,以及他對審美的思考,追求其一的過去、今朝和未來。如此真誠的對待漆事,令人能感受到他作為新時代漆藝學人的成熟,

    2.本書所呈現出的高清作品圖,不僅反映了不同朝代的經典器型和審美流變,還展現了現存漆器的使用場景。

    3.本書內容非常實用,是一本漆器知識普及讀本,是了解漆器,學習漆器的重要工具。 

    在線試讀
    一直讓我耿耿於懷的是,如今生活中,很難看到漆器了。一方面,我能夠理解,作為需要大量時間打磨制作的手工藝產品,被工業化大生產的產品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我又感到非常不甘,人們可以贊揚某些歐洲品牌的手工藝傳承,並願意為此出高價購買,卻希望耗費大量時間和用到極為復雜工藝制作完成的漆器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售賣,這種現像,確實讓人難受。

    現在, 生活中的漆器確實少了很多,這裡我們通過一些古畫中的漆器來了解一下中國的漆文化吧。

    右圖是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局部,圖中下方深色的器皿為古代女子用的梳妝收納盒——奩,可以看到,奩分為多層,相信古人梳妝也是一個較為細致復雜的過程。奩其實是非常常見的漆器,我國出土了很多戰國漆器奩,奩蓋一般以圈形厚木為胎,奩壁分為夾苎胎和卷制薄木胎兩種,夾苎是漆器非常典型的制胎工藝,一般是指漆器模型完成後,在胎體模型上用調制的漆糊裱麻布,刮漆灰定型之後,將模型脫出的工藝。目前,我們認為這種工藝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漆奩作為收納盒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點,美觀、攜帶方便,經久耐用且密封性好,對於奩內的化妝材料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保鮮的作用。相信現代女性也會很想擁有這樣美觀精致的化妝盒。

    下圖為宋徽宗趙佶畫的《聽琴圖》,畫面上方,有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體“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落款。詩中“灶下桐”主要講的是大文人蔡邕和焦尾琴的故事。有人在燒火的時候燒了一段木頭,蔡邕覺得噼裡啪啦的聲音特別好聽,認為這段木頭是做琴的好料,就把這段木頭搶救回來做了一把琴,叫“焦尾琴”,而這把“焦尾琴”就是一件漆器。

    古琴從古至今傳統的制作方法就是以大漆髹塗,其實許多樂器也都是用大漆髹飾。戰國的楚墓就曾經出土了非常多的漆樂器,比如湖北棗陽九連墩出土的漆木十弦琴、漆木虎座鳥架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繪二十五弦瑟、彩漆笙、漆箎等。

    一直讓我耿耿於懷的是,如今生活中,很難看到漆器了。一方面,我能夠理解,作為需要大量時間打磨制作的手工藝產品,被工業化大生產的產品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我又感到非常不甘,人們可以贊揚某些歐洲品牌的手工藝傳承,並願意為此出高價購買,卻希望耗費大量時間和用到極為復雜工藝制作完成的漆器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售賣,這種現像,確實讓人難受。

    現在, 生活中的漆器確實少了很多,這裡我們通過一些古畫中的漆器來了解一下中國的漆文化吧。

    右圖是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局部,圖中下方深色的器皿為古代女子用的梳妝收納盒——奩,可以看到,奩分為多層,相信古人梳妝也是一個較為細致復雜的過程。奩其實是非常常見的漆器,我國出土了很多戰國漆器奩,奩蓋一般以圈形厚木為胎,奩壁分為夾苎胎和卷制薄木胎兩種,夾苎是漆器非常典型的制胎工藝,一般是指漆器模型完成後,在胎體模型上用調制的漆糊裱麻布,刮漆灰定型之後,將模型脫出的工藝。目前,我們認為這種工藝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漆奩作為收納盒有很多顯而易見的優點,美觀、攜帶方便,經久耐用且密封性好,對於奩內的化妝材料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保鮮的作用。相信現代女性也會很想擁有這樣美觀精致的化妝盒。

    下圖為宋徽宗趙佶畫的《聽琴圖》,畫面上方,有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佶所書瘦金體“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落款。詩中“灶下桐”主要講的是大文人蔡邕和焦尾琴的故事。有人在燒火的時候燒了一段木頭,蔡邕覺得噼裡啪啦的聲音特別好聽,認為這段木頭是做琴的好料,就把這段木頭搶救回來做了一把琴,叫“焦尾琴”,而這把“焦尾琴”就是一件漆器。

    古琴從古至今傳統的制作方法就是以大漆髹塗,其實許多樂器也都是用大漆髹飾。戰國的楚墓就曾經出土了非常多的漆樂器,比如湖北棗陽九連墩出土的漆木十弦琴、漆木虎座鳥架鼓,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繪二十五弦瑟、彩漆笙、漆箎等。

    其實,在這張圖中我們可以找尋到4種漆器,分別是古琴、放香爐的幾、烏紗帽、團扇。仔細觀察這位穿紅衣服的官人頭上戴的帽子,帽子看似黑色,但我們明顯能夠看到官人的額頭和發際從帽中微微透出。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烏紗帽”的前身,在當時叫作“襆頭”。坐在這位官人對面的人戴著和他一樣的帽子,帽子應該是類似紗的材質。

    紗本是很柔軟的,為什麼能塑成帽子的形狀呢?就是因為塗了漆。這種帽子其實很早就有了,春秋戰國時期叫“漆紗冠”,在漢代叫“ ”。很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漆制帽冠,在冠巾上塗漆,南北朝亦有,唐代襆頭就有用漆紗的冠服也多用漆飾,這在《宋史·輿服志》中有記載:“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焉。……本朝襆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之所以能夠形成各種形式的腳,其材質一定不再是普通的絲織品了。《宋史·輿服志》還記載,初是以“籐織草巾子為裡,紗為表,而塗以漆”。後來帽胎由於漆紗逐漸變得堅固,因此“去其漆裡”,故爾又稱為“漆紗襆頭”。襆頭的背後伸出的兩腳,通常以鐵絲、琴弦或竹篾為骨,彎制成各式形狀,所以有“曲腳”“交腳”等不同形式。宋仁宗時以漆紗為帽代,天子冕服、袞冕沿用漆紗來做,其百官公服襆頭,亦用漆紗制作。

    這種帽子的好處就是非常結實,不怕水、不怕油,也透氣,古人的頭發都很長,戴上就能起到定型的作用,也很美觀。實際上戴烏紗帽的傳統就一直沒斷,一直到明代都還有,我們在墓葬出土的一些文物中能夠看到漆紗冠。

    漆紗這種在紗上塗漆的工藝,其實還被應用在建築物上, 類似我們現在的紗窗。故宮裡乾隆皇帝的符望閣門窗上的紗窗,用的就是這種工藝。紗織得很密,蚊蟲飛不進去,但是透氣、不怕雨水。它保存的時間也有幾百年了,如果是一般的紗《故宮裡乾隆皇帝的符望閣》早就壞掉了。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聽琴圖》裡紅衣官人手中拿的扇子。我們說,這把扇子也是一件漆器,其扇骨和扇柄部分皆是以漆髹塗。這是古代較為名貴的扇子的一種典型做法。

    在我們出土的文物中有非常相似的漆扇,下圖這把扇子是福建省邵武市出土的南宋團扇,扇子的制作工藝和畫中的很像,框骨以極細的竹絲制成,細得像芭蕉葉紋路一樣,正背面裱細絹。漆飾手柄部分用的是雕漆工藝。扇柄以檀香木制成圓柱,後在手柄上面髹塗很厚的漆,以間隔的方式髹塗了兩種顏色,分別是黑色和紅色。當漆膜達到一定厚度之後,再用刀雕出圖案,扇柄雕刻的圖案為雲紋,扇子整體非常精致精巧,同時也十分耐用。

    漆扇因其精致典雅,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下面這把漆扇就是主人生前的摯愛之物,這把漆扇1975年出土於江蘇金壇茅麓公社南宋周瑀墓,現藏江蘇鎮江博物館。周瑀,是宋代的一位補中太學生,是個讀書人,因為生前非常喜愛漆扇,所以這件漆器被家人放於墓中隨葬。該扇通長43.9釐米,扇面長25釐米,徑寬20釐米,柄徑寬2.6釐米。扇面橢圓形,細木杆為軸,細如蝦須的竹篾絲為骨,整齊緊密地穿插在扇軸的微孔中,左右兩側各以月牙形扇托托護扇面,扇面裱紙施柿汁,素面無紋。扇柄采用脫胎和剔犀兩種髹飾工藝制成,形似橄欖,中間略粗,兩端稍細,柄把鏤空,透雕對稱的三組如意雲頭紋飾;鏤空花紋圍繞中間杆軸,可以自由轉動,不會上下移動、脫落,為精妙。它的制作方法是:將扇軸的下端做成橄欖形,然後刷上一定厚度的蠟,之後刷朱漆和黑漆,累疊到一定厚度再透雕,再用熱水將蠟熔化,使蠟從雕孔流出,從而使扇軸和扇柄分離。扇柄套於扇軸外,同為橄欖形,中間粗、兩端細,因此可以左右自由轉動而不會上下移動脫落。我們甚至能想像出文人執扇輕搖旋轉的畫面。這把漆扇經過幾百年,依然保存完好,足見其結實耐用。

    《聽琴圖》畫面當中撫琴人的左邊有一香爐,香爐下面是一個幾架,這個幾架也是漆器。它的顏色非常深,《聽琴圖》中的琴桌顏色較淺,而古琴和幾架都是深色,都是髹塗了大漆的木器,都是漆器。

    《聽琴圖》中的漆器用到的漆,有些是賴於漆的物理特性,有些是鋻於漆的美觀精致。其實真正使用過漆器的人纔會懂得,漆的至美不隻是賞心悅目,還有溫潤的觸感,深邃平和的光澤,它是可觸踫的美、可感受的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