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我的策展之道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藝術理論
    【市場價】
    883-1280
    【優惠價】
    552-800
    【作者】 瑞士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藝術理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517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2251795
    作者:[瑞士]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

    編輯推薦

    • 藝術從業者不得不讀的經典之作,探索策展背後的創意和頓悟之謎。“世界之湯”廚房展、“做”、“移動中的城市”等蜚聲世界的zhu名展覽的策劃推手,國際zhu名策展人、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的經典之作,凝結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智慧與思考。跟隨大師腳步,踏上屬於你的策展之道。

    • 連接不同藝術領域,跨越學科界限的思維之書!小漢斯擅長跨界合作,本書中,文學、詩歌、建築、科學的界限被打破,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新媒體時代,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的思維之書。讓策展思維成為打開未知、看待未來的新方式。

    • 牽動中外藝術界的靈感之作,眾多大咖聯袂傾情推薦!當代藝術評論家,國際策展人,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藝術總監侯瀚如;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芯館長田霏宇;獨立藝術空間“維他命”創建者,作家胡昉;當代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音樂家,先鋒藝術家小野洋子,贊不絕口,傾情推薦!

    •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響力的當代策展人、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的經典之作。本書是小漢斯對自己多年策展經驗的非凡彙編,包括啟發他的藝術家、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創新、他個人的策展實踐和對未來策展的展望。


    小漢斯跨越了時間、國界、文化和學科的界限,重新定義了“策展”一詞——不僅是小漢斯對個人策展經歷的一個總結,也是對策展行業的思考,更是其策展思維的凝結。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時代,閱讀本書,讓策展思維成為打開未知、看待未來的新方式。

    作者簡介

    [瑞士]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


    國際zhu名策展人,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馬拉松訪談”創立者。2009年和2016年,兩次登上英國權威藝術雜志《藝術評論》“藝術界蕞有影響力的人”榜單並位居榜丨首;2011年,獲得巴德學院傑出策展獎;2015年,因對藝術推廣和傳播的突出貢獻,被授予富克旺根國際藝術大獎。


    奧布裡斯特是當代藝術領域很有影響力的展覽推手,也是國際上活躍的連接各個領域的跨界對話者和實踐者。自1991年舉辦的首·個廚房展“世界之湯”以來,奧布裡斯特已經參與策劃和發起了300多個展覽與項目,編撰有 70 多本學術著作,並在國際學術和藝術機構發表了不計其數的演講。


     

    目錄
    推薦序 不斷尋找藝術新牧場的人
    田霏宇(Philip Tinari)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中文版序 策展可以抵抗遺忘,為未來賦能
    序言 藝術,就是拓展定義

    策展人追隨藝術家,而非藝術家追隨策展人
    特意創造出展覽和展覽地點之間的振蕩
    給予觀眾一定程度的參與創作權
    職業策展人的四個功能
    展覽就是為抗爭找到盟友
    收藏是一種生產知識的方式
    創造性世界之間可以這樣相互滲透
    藝術實踐的一個關鍵詞是“去神秘化”

    推薦序 不斷尋找藝術新牧場的人


    田霏宇(Philip Tinari)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中文版序 策展可以抵抗遺忘,為未來賦能


    序言 藝術,就是拓展定義


     



    1. 策展人追隨藝術家,而非藝術家追隨策展人

    2. 特意創造出展覽和展覽地點之間的振蕩

    3. 給予觀眾一定程度的參與創作權

    4. 職業策展人的四個功能

    5. 展覽就是為抗爭找到盟友

    6. 收藏是一種生產知識的方式

    7. 創造性世界之間可以這樣相互滲透

    8. 藝術實踐的一個關鍵詞是“去神秘化”

    9. 聚焦那些親歷過整個世紀的人

    10. 把前輩大師作為方法

    11. 展覽應該總是創造新的遊戲規則

    12. 藝術家應該參與策展中所有的任務

    13. 探究藝術和他者之間更廣闊的關繫,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14. 藝術可以出現在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15. 策展人必須極具彈性,是僕人、是助手、是協調員、是發明家

    16. 藝術為公共與私人相互介入開創機會

    17. 持續而絕不妥協地發掘生活的新意

    18. 展覽作為一個學習繫統,帶有一繫列復雜而動態的潛在反饋環路

    19. 雙年展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相互角力

    20. 讓展覽成為一繫列自由浮動、不被限定的命題

    21. 置身多重世界,創造出更廣闊的天地

    22. 展覽總是在播種

    23. 1 1=11

    24. 讓有趣的人們聚集在特定的時空,本身就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

    25. 通過空間中物品的陳列,生產出觀念

    26. 創造出居間的空間,容納難以預料的顛覆性組合

    27. 人人都是策展人


     


    注釋


    致謝


    譯者後記

    前言
    藝術,就是拓展定義
    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

    瑞士是一個內陸國家。因為沒有入海口,又被阿爾卑斯山包圍,所以瑞士相對封閉,跟鄰國交往存在很多屏障。但與此同時,地處歐洲中心的瑞士,又是一個“十字路口”區域。這些簡單的事實,也許就可以解釋瑞士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策展人。一方面,瑞士是一個多語言文化體,使用著三個鄰國的語言。另一方面,瑞士又是一個分隔的空間,不經過一繫列篩選過程,就不會接受新的影響。本質上說,這一點跟策展很相似。歸根結底,策展就是要連接不同文化,讓不同文化要素相互靠近。也不妨說,策展的工作就是做結合,讓不同要素相互接觸。你可以將它描述成“文化傳粉”或“繪制地圖”,為一個城市、民族或世界開闢新的路線。

    藝術,就是拓展定義


    漢斯·烏爾裡希·奧布裡斯特


     


    瑞士是一個內陸國家。因為沒有入海口,又被阿爾卑斯山包圍,所以瑞士相對封閉,跟鄰國交往存在很多屏障。但與此同時,地處歐洲中心的瑞士,又是一個“十字路口”區域。這些簡單的事實,也許就可以解釋瑞士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策展人。一方面,瑞士是一個多語言文化體,使用著三個鄰國的語言。另一方面,瑞士又是一個分隔的空間,不經過一繫列篩選過程,就不會接受新的影響。本質上說,這一點跟策展很相似。歸根結底,策展就是要連接不同文化,讓不同文化要素相互靠近。也不妨說,策展的工作就是做結合,讓不同要素相互接觸。你可以將它描述成“文化傳粉”或“繪制地圖”,為一個城市、民族或世界開闢新的路線。


    1970 年,瑞士作家保爾·尼桑(Paul Nizon)離開瑞士。臨別的時候,他寫了一篇長文,足有一本書的篇幅,來批判所謂的“狹隘的話語”(discourse of narrowness)。他在文中指出瑞士保守,缺少轉變,缺少大都會式的拼貼。他直言,瑞士的自給自足是危險的。按照他的說法,在瑞士,美隻為富人準備,而奢侈藏身在虛偽的謙遜後面。這就是他為瑞士畫的肖像畫,而我 1968 年就出生在這個地方。然而,我們可以發現,瑞士的這些境況也讓人產生克服它們的念頭。即便對尼桑來說,情況也是如此。通常來講,限制會讓人開發出新資源,不滿現狀則會激發出有關新可能性的想像。跟尼桑一樣,我終也離開了瑞士,去拓展我的世界觀。不過,回顧年少時在瑞士度過的歲月,我有了發現。原來,幾乎所有塑造我人生的興趣、主題和執念,早就在我與某人、某地的相遇中顯現出來。這其中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展覽、策展人、詩人和劇作家。當然,重要的還是藝術家。


    1985 年,我 17 歲,在巴塞爾美術館觀看了當代藝術組合彼得·費茨利和大衛·威斯的個展,印像深刻。幾周以後,我偶然發現一本這兩位藝術家的著作《突然概述》(Plötzlich diese Übersicht)。書中是一些未經燒制的手工陶土雕塑的圖片。這些雕塑構成了一繫列片段,各式各樣,在乏味中帶些妙思。其中一件作品名叫《大與小》(Big and Small),是同等尺寸的陶塑老鼠和陶塑大像。另一件作品名叫《夜間陌生人,交換眼神》(Strangers in the Night, Exchanging Glances),是兩個穿著大衣的陶塑人偶,盡顯孤獨淒涼。還有一件作品,是將一座日本假山花園改成了三個土堆,惹人發笑。這些作品描繪了歷史上的吉兆時刻和兇兆時刻,帶有同樣的戲謔口吻。它們展現出一種探索、繪制和收集人類場景的衝動,視野廣闊卻又尺寸微小。我每天都翻看《突然概述》。幾個月後,我鼓起勇氣,給在蘇黎世工作室的費茨利和威斯打了電話,說我想去拜訪他們。他們對我說,“歡迎之至”。


    那個時候,他們正在制作一部叫作《萬物之道》的電影。這部電影日後會成為他們的代表作之一。電影中,日常物品和機器零件滾動、傾覆、燃燒、溢出,或以其他方式驅使自身前進,以奇妙的因果關繫創造出一長串連鎖反應。這些物理和化學連鎖反應諷喻偶發和無序,也讓人產生幻覺,仿佛物品已經神秘地脫離人類控制而實現獨立。同時,費茨利和威斯的狡黠式幽默以及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精神也顯露無遺。從《萬物之道》可以看出,兩位藝術家享受藝術生產,享受拆解和組合事物,享受精準的平衡和崩塌的釋放。


    在電影的每個過渡環節,觀眾都擔心連鎖反應是否會中斷。盡管關鍵能量轉移在很多時刻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終連鎖反應還是得以維持;雖然崩塌和混亂總是近在眼前,但不規律和例外卻往往讓繫統避免停滯不前。這部電影的內容有關一場旅途。旅途中,平庸的物體使天平傾斜,推動情節發展。此外,這也是一場無頭無尾,沒有明確目的的旅途。電影中的事件難以定位,真正跨越的距離也難以測量。《萬物之道》描述的是一場起點即去向的旅途。正如法國當代哲學家保羅·維利裡奧(Paul Virilio)寫的那樣,旅途成了一場等待,等待永不會發生的抵達。


    同一時期,費茨利和威斯開始創作另一件作品《看得見的世界》(Visible World),前後延續 14 年。他們將 3 000 張小尺寸照片擺在 90 英尺 A 長的特制光桌上。這件作品中,我們集體視覺世界中的各種要素被聚合起來,組成涵蓋日常生活細節的龐大藏品。這些形像取自世界各個角落,收納多樣的自然和人造環境,即當代存在發生的場所和非場所。這些形像包括熱帶叢林、花園、沙漠、山脈、海灘、城市、辦公室、公寓、機場,以及埃菲爾鐵塔和金門大橋這類地標性建築和其他種種。每個訪客都可以在其中發現自己的世界。佛教徒能發現佛教,農民能發現農業,飛行常客能發現飛機。不過,就像現實世界一樣,《看得見的世界》永遠不能看到全貌,因為它拒絕總覽。


    兩位藝術家總喜歡問一些無法回答的問題。我認識他們那一年,他們還在創作《問題花盆》(Question Pots)。那是些很大的容器,上面充滿了問題。大概 20 年後,作品《問題》(Questions)問世。那是一件投影藝術品,放映了 1 000 多個以存在為主題的手寫問題,並在 2003 年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他們那一年的著作《幸福會找到我嗎?》(Will Happiness Find Me?)也包含了各種類型的大小問題,持續在平庸和智慧之間搖擺。


    費茨利和威斯永不滿足,總是出人意料,在藝術圈不斷推陳出新,卻從不出風頭,很少接受采訪。他們通過照片、電影、雕塑、書籍和裝置來記錄日常物品,但又將它們從日常功能中解放出來,形成彼此不斷變動的關繫。兩位藝術家一起創作出過去 30 年間有內涵、值得銘記和人性的一些作品。美國當代思想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曾經說過,後現代的標志是“情感的消逝”,真誠和真實缺失,被無處不在的反諷取代。然而,費茨利和威斯向世人詮釋,反諷和真誠彼此依存。甚至,沒有比反諷更為真誠的了。


    我對他們的首次拜訪,成了我的頓悟時刻。一個不同的我在費茨利和威斯的工作室“誕生”了。盡管我年少時經常觀看藝術品、館藏和展覽,卻是到他們那裡後纔下定決心當策展人的。費茨利和威斯是提問大師。他們是早詢問我看了些什麼,對這些所見怎麼想的人。這樣,我便開始有了批判意識,很想解釋和論證自己對藝術的反應,想開展對話。正因為他們作品中不同尋常的跨度,我的視野得到了拓展,越來越全球化。費茨利和威斯通過自己的作品,拓展了我對藝術的定義。這可能就是對藝術的定義:藝術,就是拓展定義。他們對我的友情和關注啟動了連鎖反應,至今仍未停止。


    他們還告訴我應該去看誰的作品,去拜訪誰。拜訪費茨利和威斯的次月,我去了德國藝術家漢斯 - 彼得·費爾德曼的工作室。費爾德曼的作品大多采用被忽略的日常介質,比如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片段或者相冊。他遊走於觀念藝術和波普藝術之間,將這些物件集合、排序,賦予它們神秘氣息。跟觀念藝術傳統大致相似,這些集合都成序列且重復,復原碎片並將碎片作為主題重復使用。重復和差異是他藝術實踐的主線,而他的作品在社會無間斷生產和無間斷消費的交叉路口找到了立足點。在那裡,新奇和廢舊發生踫撞。他還是藝術家手作書的重要先驅人物之一,將其確立為一種公認的藝術實踐形式。


    費爾德曼的很多項目都與收集照片相關。這是另一個觸動我的藝術實例,詮釋了藝術家如何嘗試制造一種綜合感。舉例來說,費爾德曼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100 年》(100 Years),就用 101 張黑白照片展現出人生發展的完整圖景。照片取材自101 個不同的人物,由藝術家給親朋好友拍攝完成。張照片是一個生於 1999 年的 8 個月大的嬰兒;第二張照片是 1 歲的孩童;第三張照片是 2 歲的孩童,以此類推。後一張照片是一位 100 歲的老婦人。費爾德曼的藝術創造提醒我們,好奇心和收集癖是每個人原初的衝動。


    這也讓我想起與另一位藝術家的初遇。我少時生活在鄉間,周邊的大城市就是蘇黎世。每個月,我都會跟父母去蘇黎世一趟。大概 11 歲時,我就清晰地記得有個男人在蘇黎世繁華的班霍夫購物街上售賣鮮花和藝術品。這個男人名叫漢斯·克魯希,來自聖加侖。他會定期去蘇黎世,因為那時還沒有博物館或者畫廊發現他的纔華。他利用手邊的一切東西不停創作,包括紙、畫布和記事本。克魯希幼時成為孤兒,一輩子幾乎都是孤身一人。他在養父母家的農莊長大,後來居住在聖加侖郊區和別的地方。他做過一些古怪的工作,後來纔定期去蘇黎世,在班霍夫購物街的銀行和店鋪之間擺攤賣花。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他開始售賣明信片尺寸的畫作,主題大多是田園風光和動物。他早期在街上展出,後來被畫廊發掘。我十幾歲時,看過一些他的展覽,就想多了解一點他不同尋常的藝術實踐。但要聯繫他屬實不易,不過我終還是去了他的工作室。


    拜訪克魯希是一次不同尋常的體驗。他的工作室塞滿了成千上萬件畫作、草圖、模板和圖案,大多跟奶牛有關。瑞士德語中有一個詞“趕牛上山”,用來描述牛群回到阿爾卑斯地區,上山進入夏季牧場的儀式。克魯希畫了很多“趕牛上山”的場景。他使用住宅油漆、氈頭筆和噴漆,在紙和硬紙板上描繪大型場景。除了奶牛以外,畫中還有農舍、山脈、很多貓、兔子和鳥,有點像私人動物園。克魯希總會隨身帶著幾十個模板,在紙上勾描。他在紙上注明自己是“藝術家 - 畫家”(Kunstmaler),寫上日期和地址。後來,他用奶牛形像取代地址,但總會加上日期。這樣一來,他的作品就像一封當日信函,內容則是他的個人體驗。我逐漸意識到,很多觀念藝術家都會使用模板來制造序列性、重復和差異。


    他執著地創作,完成了他所說的作品《奶牛機器》(Cow Machine)。《奶牛機器》是對“趕牛上山”近乎電影式的表現,過去是,現在也是。顯而易見,制作“趕牛上山”的影像是絕無可能的,因為這涉及幾百頭奶牛的緩慢運動。所以有一次,克魯希決定讓他的畫作動起來。他設計了帶兩個搖柄的箱子,將繪有奶牛的紙卷放進箱子,搖動搖柄,進而帶動紙卷旋轉。他就這樣在工作室演示,經常接連演示好幾個鐘頭。這就像一次“奶牛馬拉松”。跟他大多數作品一樣,《奶牛機器》也總跟序列性相關,同一頭奶牛不斷重復,隻有些許差異。比如說,先出現了四條綠腿的黃色奶牛,接著出現同一頭奶牛的形像,隻不過變換了顏色。當然,克魯希的《奶牛機器》也顯示出他跟電影的關聯。後來,美籍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告訴我,20 世紀的詩歌、文學和建築都受到電影的影響。克魯希自己也總說電影和電視對他的創作影響巨大。


    克魯希的創作中也帶有安迪·沃霍爾式的維度,因為他執著地記錄一切。他的工作室堆滿舊相機和廢棄的錄音設備。他執著地記錄鳥叫。他不但畫奶牛,還記錄了好幾百個小時的牛叫聲。他的作品,儼然成了動物的時光膠囊。我不知道這些聲音記錄後去了哪裡。在如今的當代藝術中,聲音記錄隨處可見。克魯希還喜歡鐘聲,因為鐘聲是一種繪制城市的方式。他錄制了聖加侖的所有鐘聲。拜訪他的工作室,就像體驗一件沒有任何區隔的藝術品。這位藝術家,並非先創作繪畫,繼而創作聲音,然後創作雕塑。在克魯希的工作室中,一切同時出現,包括所有感官和所有藝術。

    媒體評論
    和小漢斯一起,我們經歷過無數美妙的“策展時刻”:午餐還沒有開始就暢飲25份特濃咖啡;一周之內,馬不停蹄,不眠不休,穿梭於25個城市之間,探訪成百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同時,塗畫500頁裝置草圖又扔掉,然後纔找到終方案;在火車上熬夜一晚,討論和編輯成千頁傳真和電郵,後形成一本450頁的書;與藝術家們在展覽場地做飯聚餐,直到展覽開幕。之後,隨著展覽所到之處的本地藝術家滾雪球式的參與,展覽形態不斷改變,無休無止……這終促使機構和“藝術世界”改變規則,以滿足藝術家們通常難以控制卻總能開啟心智的需求——這就是“策展之道”。我深信,《我的策展之道》一定也是開啟心智的一大利器!
    ——侯瀚如
    當代藝術評論家,國際策展人,
    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藝術總監

    和小漢斯一起,我們經歷過無數美妙的“策展時刻”:午餐還沒有開始就暢飲25份特濃咖啡;一周之內,馬不停蹄,不眠不休,穿梭於25個城市之間,探訪成百個藝術家的工作室;同時,塗畫500頁裝置草圖又扔掉,然後纔找到終方案;在火車上熬夜一晚,討論和編輯成千頁傳真和電郵,後形成一本450頁的書;與藝術家們在展覽場地做飯聚餐,直到展覽開幕。之後,隨著展覽所到之處的本地藝術家滾雪球式的參與,展覽形態不斷改變,無休無止……這終促使機構和“藝術世界”改變規則,以滿足藝術家們通常難以控制卻總能開啟心智的需求——這就是“策展之道”。我深信,《我的策展之道》一定也是開啟心智的一大利器!   


    ——侯瀚如


    當代藝術評論家國際策展人


    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藝術總監


     


    《我的策展之道》可視作小漢斯對其過去35年“趕牛上山”的一種記錄——記載了他攀登全球藝術,不斷尋找新牧場的旅途。他長年停留在山上,從未停止過探索,也從未下山。對中國新一代日趨成熟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來說,翻開本書將大有裨益。


    ——田霏宇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在小漢斯持續探索的“策展之道”背後,是他永不疲倦的“問道”。他與藝術家的持續對話為我們保留了這個時代至為鮮活的思想流動,同時,這樣的“在場”方式本身成為一種充滿當代意識的“治史”行動,指向我們所身處的“尚未命名”的時刻,以及對遺忘的抵抗。可以說,本書也是一部抵抗遺忘之書。


    ——胡昉


    小漢斯是一位熱情的交流者,讀過本書的人將生活在未來。


    ——小野洋子


    音樂家,先鋒藝術家


     

    在線試讀
    策展人必須極具彈性,是僕人、是助手、是協調員、是發明家
    在巴黎工作期間,我發現了美國藝術史學者瓊·海爾普林(Joan Halperin)撰寫的那部絕妙的《費利克斯·費內翁傳》(Félix Fénéon:Aesthete and Anarchist in fin-de-siècle Paris)。費內翁是法國批評家、編輯、收藏家和無政府主義者,後來也成了我的另一處靈感源泉。費內翁以辦事員的身份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他 1861 年出生於都靈,成長於勃艮第,那是一段充斥著政治動亂和憤世嫉俗思想的歲月。在巴黎求學期間,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陸軍部。他在陸軍部工作 13 年,終於成了首席辦事員。業餘時間,費內翁創辦了一本頗有影響力的“小期刊”《自由評論》(La Libre Revue)。他自己當編輯,撰寫評論,還刊載了像征主義派詩人與實驗詩歌先驅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的作品。對費內翁來說,文學和視覺藝術難以分割,緊密交纏。基於此,他發展了一種新的闡釋繪畫的方式,將畫作當成文章來“閱讀”。
    費內翁是前衛詩人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也是他們的重要盟友。一定程度上,這要歸因於他的個人魅力。按照馬拉美的說法,“沒人不願意結識他”。費內翁撰寫藝術評論,並成為像征主義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期間,他跟畫家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交往密切。他後來說:“我是通過《阿斯尼埃爾的沐浴》(Asnières)接觸到修拉的。如今雖然記不起當時的具體反應,但我那時肯定清楚地意識到了這幅畫作的重要性。雖然這幅畫對顏料的使用讓人喫驚,但畫作主體中渾然天成的邏輯帶給我的愉悅絲毫無損。”因此,費內翁竭力將修拉推薦給大眾。
    費內翁氣質神秘,一生行事大多居於幕後。也許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無政府主義政治活動。1894 年,他被指控炸毀議員和名流經常駐足的巴黎富瓦約餐廳。爆炸中無人死亡。後來,他被無罪釋放,可很多軼事與證據都指向他,包括警方曾在他辦公室中發現起爆管。不過,政治圈之外的費內翁卻更為神秘莫測。他創辦了 10 多種小型出版物,還是《白色評論》(La Revue Blanche)和《獨立雜志》(Revue Indépendent)的編輯。他在法國早出版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作品,還翻譯過簡·奧斯汀的作品。但他從沒寫過自傳,也很少在文中提及自己。他總是用筆名,願意匿身於筆名後。1906 年,他為巴黎《晨報》(Le Matin)專欄《三行新聞》(Les Brèves)匿名寫作簡報。這算是他較為典型的寫作風格。

    策展人必須極具彈性,是僕人、是助手、是協調員、是發明家


    在巴黎工作期間,我發現了美國藝術史學者瓊·海爾普林(Joan Halperin)撰寫的那部絕妙的《費利克斯·費內翁傳》(Félix Fénéon:Aesthete and Anarchist in fin-de-siècle Paris)。費內翁是法國批評家、編輯、收藏家和無政府主義者,後來也成了我的另一處靈感源泉。費內翁以辦事員的身份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他 1861 年出生於都靈,成長於勃艮第,那是一段充斥著政治動亂和憤世嫉俗思想的歲月。在巴黎求學期間,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陸軍部。他在陸軍部工作 13 年,終於成了首席辦事員。業餘時間,費內翁創辦了一本頗有影響力的“小期刊”《自由評論》(La Libre Revue)。他自己當編輯,撰寫評論,還刊載了像征主義派詩人與實驗詩歌先驅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的作品。對費內翁來說,文學和視覺藝術難以分割,緊密交纏。基於此,他發展了一種新的闡釋繪畫的方式,將畫作當成文章來“閱讀”。


    費內翁是前衛詩人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也是他們的重要盟友。一定程度上,這要歸因於他的個人魅力。按照馬拉美的說法,“沒人不願意結識他”。費內翁撰寫藝術評論,並成為像征主義運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期間,他跟畫家喬治·修拉(Georges Seurat)交往密切。他後來說:“我是通過《阿斯尼埃爾的沐浴》(Asnières)接觸到修拉的。如今雖然記不起當時的具體反應,但我那時肯定清楚地意識到了這幅畫作的重要性。雖然這幅畫對顏料的使用讓人喫驚,但畫作主體中渾然天成的邏輯帶給我的愉悅絲毫無損。”因此,費內翁竭力將修拉推薦給大眾。


    費內翁氣質神秘,一生行事大多居於幕後。也許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無政府主義政治活動。1894 年,他被指控炸毀議員和名流經常駐足的巴黎富瓦約餐廳。爆炸中無人死亡。後來,他被無罪釋放,可很多軼事與證據都指向他,包括警方曾在他辦公室中發現起爆管。不過,政治圈之外的費內翁卻更為神秘莫測。他創辦了 10 多種小型出版物,還是《白色評論》(La Revue Blanche)和《獨立雜志》(Revue Indépendent)的編輯。他在法國早出版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作品,還翻譯過簡·奧斯汀的作品。但他從沒寫過自傳,也很少在文中提及自己。他總是用筆名,願意匿身於筆名後。1906 年,他為巴黎《晨報》(Le Matin)專欄《三行新聞》(Les Brèves)匿名寫作簡報。這算是他較為典型的寫作風格。


    1910年以後,費內翁為伯恩海姆-熱納畫廊(Bernheim Jeune gallery)出售畫作,大力舉薦他在藝術評論中力挺過的那些藝術家。作為一個旅行推銷員的兒子,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身份和職業眾多,盡管策劃了好些重要的展覽,卻對個人名聲毫不在意,極少拋頭露面。這種不在意的態度以及他時隱時現的人生軌跡,都意味著雖然很多人證實他對 19世紀末的藝術圈頗具影響,但這種影響卻很難追溯。我們得感謝藝術史學者海爾普林。她補綴碎片,完成了《費利克斯·費內翁傳》。對費內翁身邊的人來說,他的言行似乎一直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而“催化劑”也是他用以描述策展人工作的化學術語。歷史中作為“催化劑”的費內翁消失了,正如在化學中催化劑會消失一樣。


    海爾普林書中的一個章節直接影響了我的藝術實踐。這個章節描述了修拉送給費內翁的一件小幅作品《站立的模特》(Modèle debout, de face)。費內翁稱它“會讓雅的博物館再添光輝”,而它也成為費內翁為珍視的藏品。他專門做了一個小天鵝絨盒,存放這幅作品以及同一繫列的另外兩幅作品《坐著的模特》(Modèle assis)和《背坐的模特》(Modèle assis, dos)。1891 年修拉過世後,費內翁買下了這幾件作品,每次離開巴黎都會隨身帶著,就裝在他西服背心的內袋中。“它們的風格莊重而安寧,卻又帶有難以名狀的特質,可以讓乏味的賓館客房也生機盎然。”費內翁隨身攜帶修拉的畫作,在客房中舉辦移動的私人展覽。這給了我靈感,催生了我在巴黎早期的其中一個展覽在卡爾頓宮旅館(Hotel Carlton Palace)客房裡舉辦。


    這場展覽遵循一種“演變原則”。跟開幕後一成不變的靜態展覽不同,這場展覽不斷有新作品加入,而藝術家們有時也會更換作品。一開始,我的客房空空如也,作品隨後慢慢積累起來。起先,我得跟安妮特·梅薩熱的動物標本睡在一起。德國多媒體藝術家歌莉婭·弗裡德曼(Gloria Friedman)、貝特朗·拉維耶和法國新現實主義視覺藝術家雷蒙德·海恩斯(Raymond Hains)都住在那兒。還有一些旅館的長期住客,有幾位甚至住了 30 年。


    此外,衣櫥中也有群展,訪客被邀請試穿這裡面的衣服。多米尼克·岡薩雷斯 - 弗爾斯特將洗手間改造成一間黃色的屋子。我還發現日本觀念藝術家河原溫 20 世紀 60 年代曾住在這裡進行創作,我借到了他在這裡完成的畫作,放入展覽中。漢斯 - 彼得·費爾德曼送來一個手提箱,裡面塞滿了他個人的照片藏品。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寄來了一本相冊。以色列當代雕塑家阿布薩隆制作的一卷無聲錄像帶在電視上連續放映,營造幽閉恐怖的氣氛。費茨利和威斯給我寄來一盒卡帶讓我循環播放。卡帶中包含一段來自電臺節目的錄音,是有關 7 月熱浪的過時天氣預報,這使得 9 月來的訪客們迷惑不已。


    德國當代雕塑家、觀念藝術家安德烈亞斯·斯洛明斯基(Andreas Slominski)通過傳真,每日給我發來指令。這可以算是對策展人的某種懲罰。有些指令極其開放,允許甚至鼓勵高度的闡釋自由。第 1 天,指令隻有一個詞,德語的 “喔喔喔”(Kikeriki)。第 2 天,指令是“撒謊(換掉藝術家的名字)”。我把它理解為在展覽中更換藝術家的標簽。第7 天,我得在周日穿的長褲口袋中,放進一個德國塞克特起泡酒的軟木塞。第 8 天尤其困難,我得清理那個正在清理屋子的人。斯洛明斯基服兵役時,曾經在一家養老院工作,職責之一就是為老人們洗澡。第 12 天,我每隔一小時就得往窗外潑灑一桶水。


    第 20 天,我得給一個足球放氣,好讓屋內的空氣變得清新。氣放完後,我得將足球扔出窗外。第 21 天,我得將這個足球撿回來。第 22 天,指令如下:“樹葉旅館的樹葉房客”。這指的是斯洛明斯基持續在做的一個項目,將一棵樹下的樹葉挪到另一棵樹下而無人察覺。第 23 天,指令依然讓人費解,是“無法理解的點子”。第 30 天,我得粉刷一面牆壁。這很棘手,因為我需要在上午刷牆,這讓一些訪客的衣服粘上了未干的油漆。甚至有一位女士威脅要將我告上法庭,因為油漆毀了她的衣服。這就是斯洛明斯基設下的陷阱。展覽每天都有改變,人們也不斷重訪。有些訪客甚至專門跑來看看他讓我做些什麼。那些行為從未正式公布,而我會跟詢問的人們解釋說,他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斯洛明斯基的一件作品。有些人甚至表達了對我如何執行這些指令的擔憂,因為某種程度上說,斯洛明斯基的作品扭轉了展覽的局面,讓策展人一刻不停地忙於裝置。從 8 月 22 日到 9 月22 日,每天的上午 10 點到下午 6 點,我是店主、策展人、展覽守護者以及向導。正如哈羅德·塞曼跟我在阿彭策爾散步時所說:“策展人必須極具彈性。他有時是僕人,有時是助手,有時為藝術家展示作品出謀劃策。群展中,他是協調員;主題展中,他是發明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