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藝術人類學與文化復興: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藝術理論
    【市場價】
    832-1206
    【優惠價】
    520-754
    【作者】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雲南藝術學院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藝術理論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ISBN】97875039743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3974311
    作者: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雲南藝術學院

    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7月 

        
        
    "

    編輯推薦

    本書是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研討會收錄的論文,部分已經發表,全書共分上、中、下三篇,收錄學術論文60餘篇,學術性較強,是藝術人類學專業老師、學生的工具書。

     
    內容簡介

    2019年10月24日上午,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與雲南藝術學院聯合主辦,雲南藝術學院承辦,民族藝術雜志社協辦的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在昆明市雲南藝術學院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藝術人類學與文化復興”,來自國內外藝術人類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20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學術盛會。本論文集收錄了參會論文六十餘篇,圍繞著會議主題。是對會議內容的記錄。

    作者簡介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於2006年12月23日。學會的宗旨是廣泛團結和聯絡全國藝術人類學領域的學者,開展藝術人類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入研究,注重實地的田野考察,更進一步地認識與宏揚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藝術,為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科的發展而努力。學會現有會員近700人,會長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研究員。                 雲南藝術學院(Yunnan Arts University),簡稱“雲藝”,坐落於春城—雲南省昆明市,是全國八所省(區)屬綜合性藝術院校之一、西南地區一所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博士學位授予權雲南省培育建設單位,是中國-東盟藝術高校聯盟、中俄藝術高校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舞蹈文化藝術聯盟、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中國舞臺美術教育聯盟成員高校,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機構。

    目錄
    目 錄

    上篇 藝術人類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研究
    3 “活歷史”·工匠知識的建構與變遷·方李莉
    30 “立足當下、指向未來”的藝術民族志
    —— 兼論藝術民族志與相關學科的互文性滲融關繫·楊民康
    51 創意在人類學與設計學的邊緣
    —— 一種鄉土遭遇設計之時的藝術人類學新綜合·趙旭東
    61 作為藝術學構件的藝術人類學·劉 劍
    69 “可聆聽的”人類學研究:從“聲景”到“聲音人類學”·樊露雪
    83 當代戲劇人類學田野作業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曾 靜
    94 記憶·審美資本·時尚
    —— 以雲南劍川傳統工藝創意為例·向 麗 陳順堯
    122 民族服飾的符號功能與倫理秩序的建構

    目  錄


     


    上篇 藝術人類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研究


    3 “活歷史”·工匠知識的建構與變遷·方李莉


    30 “立足當下、指向未來”的藝術民族志


    —— 兼論藝術民族志與相關學科的互文性滲融關繫·楊民康


    51 創意在人類學與設計學的邊緣


    —— 一種鄉土遭遇設計之時的藝術人類學新綜合·趙旭東


    61 作為藝術學構件的藝術人類學·劉 劍


    69 “可聆聽的”人類學研究:從“聲景”到“聲音人類學”·樊露雪


    83 當代戲劇人類學田野作業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曾 靜


    94 記憶·審美資本·時尚


    —— 以雲南劍川傳統工藝創意為例·向 麗 陳順堯


    122 民族服飾的符號功能與倫理秩序的建構


    —— 以苗族服飾為例·安麗哲


    133 論藝術本真性的三要素


    —— 藝術流通、物的限度與人的能動性·盧文超


    150 復雜實踐的簡單理論化:農民畫研究批判·孟凡行


    172 從私密文化再到公共像征:美洲非裔藝術“物的生命史”研究·羅易扉


    189 藝術人類學視域下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與建構·雷文彪


    209 後工業社會城市藝術區的景觀消費


    —— 景德鎮陶溪川個案·王永健


    233 異質與共生:日本當代藝術鄉建諸模式·張 穎


    252 常任俠中國早期民俗藝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吳衍發 薛 配


    265 在鼓樂聲中完成的身份構建


    —— 中老跨界瑤族“度戒”儀式人化與化人的價值功能·申 波


    284 生產與使用:藝術人類學視域下楊家埠灶王年畫的本真性探求·榮樹雲


    306 旅遊文化產業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品化·蘇俊傑


    324 打油鼓:作為祭神表征的儀式及其場域的擴散·熊曉輝


    344 唐卡裝裱的形制研究


    —— 天地兩側邊緣線為何傾斜?·侯任博 王曉珍


    361 宋莊:中國藝術界的當代實踐·趙 躍


    377 社會語境下的民間集體儀式跳嶺頭·胡 媛


    388 “東巴舞譜”概念範疇的再思考·習建勛


     


    中篇 藝術人類學與民族藝術發展研究


    407 彩調藝術空間體驗與表達研究·程文鳳 廖明君


    419 女媧信仰與中國行業神崇拜·李祥林


    438 傳統與現代之間


    —— 雲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現狀的藝術人類學考察·郭 佳


    457 復制型民族文化傳承模式的再認識


    —— 基於以雲南民族村為例的分析·彭 莉


    472 北方紙型刻版技藝傳播之個案分析·行佳麗


    491 雲南少數民族傳統鼓舞傳承方式調查研究·額瑜婷


    501 人類學視域下的黑龍江滿族刺繡藝術傳承群體研究·劉 迅


    514 文化變遷視野下眉勒發展流變研究·王憶雯 梁惠娥 牛 犁


    527 文化生態壁龕視域下廣西民歌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產業開發策略研究·高尚學


    544 文化生態背景下的涼山彝族建築空間·李東風


    551 民族傳統工藝研究的視域拓展:語境、文化與手工藝人·王明月


    565 畬寮的面具·王 璇


    579 以花婆為媒:“圩”共同體建構研究·張 晨


    593 漢化的近世理想:黎族龍被上的吉祥圖案·袁曉莉


    605 民間藝術的現代性困境及其傳承路徑創新·謝仁敏 司 培


     


    下篇 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與個案研究


    623 早期杭劇滬上演出史考察:以《申報》與《大世界報》為據·陳 漪


    636 臺江施洞苗族服飾刺繡解析與造物意涵的時代性審美實踐·鐘 瑋 劉 佳


    656 黑山傳統泥塑彩繪的保護與發展研究·於富業 李 鴿


    668 非遺保護語境下的拉祜族民間舞傳承方式探究


    —— 以雲南省瀾滄縣老達保寨為田野調查個案·曾金華 黃 沁


    688 西南少數民族儀式藝術觀念嬗變研究·何馬玉涓


    704 論傣族樂器“光邦”的像征功能·金 紅


    718 青藏高原藏族古舞“卓”研究·王曉莉(扎西卓瑪)


    732 雲南彝族撒尼人祭龍儀式探析


    —— 以石林縣長湖鎮維則村祭龍為個案·周倩旎


    739 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原鄉民藝術的傳承現狀與未來調適


    —— 以河南非遺項目葉縣霸王鞭表演為例·劉春艷


    757 “低成本”的藝術鄉建之路


    —— 以臺灣“剪紙合作社—— 蕭壟計劃”為例·賀 瀚

    在線試讀
    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焦點和熱點問題述評(代序)
    方李莉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了十幾年,每一年不僅堅持召開學術年會,而且堅持將年會上的許多優秀論文出版出來,今年也是如此。也因此,許多學者都是跟著學會成長起來的,最初在這個平臺上有些來自藝術學理論和各藝術門類的學者不太了解人類學,也不懂得做田野的方法和路徑,但是隨著許多學者來到這個平臺上不斷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和田野經驗,讓中國藝術人類學界出現了越來越多優秀的藝術人類學學者,他們既有藝術研究方面的專長,又能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繫。
    這次的年會也是如此,大家帶來了自己的論文到學會的平臺上交流。為了做好這次年會的總結,我閱讀了會議上的一些論文,選擇了一些我認為值得關注的論文,做出了如下總結,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由於篇幅有限還有許多有價值的論文沒有總結進來,也敬請大家原諒。

    一、新的社會場景帶來的新思考
    由於藝術人類學是以藝術的社會實踐為研究對像的,因此其研究總是隨社會場景的變化而變化。在西方,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研究當代藝術似乎形成了一股熱潮,甚至有不少當代藝術家在以人類學的民族志形式來建構自己的作品理念。筆者認為,這一現像的出現,與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整個人類社會出現的本土文化復興現像有關,這是學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最開始關注到這一現像的是美國學者亨廷頓,他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這本書。然後是薩林斯,他針對這些現像提出了全球化與多質化是同時並行的。他看到的是,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西方的文化並沒有消解地方傳統,許多地方文化正在利用現代的科技去挖掘它們的傳統,重建它們的傳統。因此,與全球化共生的是再地方化,在許多人類學的田野中這樣的現像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大量的田野材料,我們看到今後的世界會走向現代化,但是會出現不同模式的與地方傳統相結合的現代化。
    這樣的趨勢在許多藝術家的作品裡也體現出來,包括中國當代藝術界。如 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人邱志傑,其讓當代藝術家與民間工匠合作,以民族志的方式創作了一繫列具有中國哲學意味的當代藝術品。這樣的現像國外也很多, 也就是說,許多藝術家正在向人類學領域做探索,而我們人類學家可不可以做一些體驗式的藝術民族志,以一個準藝術家的身份進入其中?挪威研究當代藝術最著名的人類學家阿納德·施耐德(Arnd Schneider)就曾經提出過這個問題。

    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焦點和熱點問題述評(代序)


    方李莉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成立了十幾年,每一年不僅堅持召開學術年會,而且堅持將年會上的許多優秀論文出版出來,今年也是如此。也因此,許多學者都是跟著學會成長起來的,最初在這個平臺上有些來自藝術學理論和各藝術門類的學者不太了解人類學,也不懂得做田野的方法和路徑,但是隨著許多學者來到這個平臺上不斷地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和田野經驗,讓中國藝術人類學界出現了越來越多優秀的藝術人類學學者,他們既有藝術研究方面的專長,又能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藝術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繫。


    這次的年會也是如此,大家帶來了自己的論文到學會的平臺上交流。為了做好這次年會的總結,我閱讀了會議上的一些論文,選擇了一些我認為值得關注的論文,做出了如下總結,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由於篇幅有限還有許多有價值的論文沒有總結進來,也敬請大家原諒。


     


    一、新的社會場景帶來的新思考


    由於藝術人類學是以藝術的社會實踐為研究對像的,因此其研究總是隨社會場景的變化而變化。在西方,從人類學的角度去研究當代藝術似乎形成了一股熱潮,甚至有不少當代藝術家在以人類學的民族志形式來建構自己的作品理念。筆者認為,這一現像的出現,與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整個人類社會出現的本土文化復興現像有關,這是學界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最開始關注到這一現像的是美國學者亨廷頓,他出版了《文明的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這本書。然後是薩林斯,他針對這些現像提出了全球化與多質化是同時並行的。他看到的是,在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西方的文化並沒有消解地方傳統,許多地方文化正在利用現代的科技去挖掘它們的傳統,重建它們的傳統。因此,與全球化共生的是再地方化,在許多人類學的田野中這樣的現像越來越受到關注。通過大量的田野材料,我們看到今後的世界會走向現代化,但是會出現不同模式的與地方傳統相結合的現代化。


    這樣的趨勢在許多藝術家的作品裡也體現出來,包括中國當代藝術界。如 2017 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策展人邱志傑,其讓當代藝術家與民間工匠合作,以民族志的方式創作了一繫列具有中國哲學意味的當代藝術品。這樣的現像國外也很多, 也就是說,許多藝術家正在向人類學領域做探索,而我們人類學家可不可以做一些體驗式的藝術民族志,以一個準藝術家的身份進入其中?挪威研究當代藝術最著名的人類學家阿納德·施耐德(Arnd Schneider)就曾經提出過這個問題。


    人類學家可不可以參與當代藝術的研究,這也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之前的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不關注當代藝術是有原因的,藝術發展的早期是再現自然,或表達一個族群共同的價值體繫。作為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 要理解這些作為公共符號的群體藝術非常容易。但是到了工業革命以後,藝術家們開始從描述外在的、自然的形態,進入了一個表達大腦中所產生的世界秩序和思想觀念的形態,這是很抽像的,同時也是非常個性、感悟式的自我情感體驗。面對這些問題,人類學家很困惑,覺得難以進入。人類學者研究的主要是“他者”,但是我們面對的當代藝術家不是“他者”,而是和我們一樣的“我者”,他們跟我們一樣看問題,一樣站在當下,一樣是主流文化。如何與他們對話,對傳統的人類學來講是一個挑戰:傳統的研究方法不一定有效,需要我們尋找新的方法論,包括新的研究目標。


     


    二、新的視野與新的研究方法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方法論的討論也很重要。2019 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界最重要的趨勢就是有關藝術民族志的方法論的討論越來越多。方李莉的論文《“活歷史”·工匠知識的建構與變遷》提出“活歷史”“瓷文化叢”“歷史的長鏡頭”“聚焦現實的特寫鏡頭”“微型研究”等概念,試圖將研究的對像放置在“多維一刻”的時間交融的格局下進行觀照,從而將傳統與現在、現在與未來聯繫起來進行研究。她認為,隻有站在一條動態的時間軸上,纔可以理解當下所要研究問題的意義。這些理論形成了“活歷史”的概念,也成為她所研究《“活歷史”·工匠知識的建構與變遷》的研究範式。楊民康的論文《“立足當下、指向未來”的藝術民族志——兼論藝術民族志與相關學科的互文性滲融關繫》,提出人類學領域出現了由傳統觀念上的民族志研究轉向“超民族志”研究的學術傾向。這一傾向是他通過對不同的民族志進行對比發現的,說明了現在的許多民族志研究正在出現一種積極關注未來的趨勢,這是之前的民族志沒有的。也就是說,當下的藝術人類學研究不再局限於鄉村、少數民族和傳統,而是走向了城市與現代,甚至是有關未來走向的探索。


     


    作為近年來藝術人類學的擴展領域,城市藝術區的研究仍在不斷地深入。如王永健的論文《後工業社會城市藝術區的景觀消費——景德鎮陶溪川個案》,描述的是工業遺產在城市中的再利用,再利用的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時代的來臨。這樣的來臨不僅體現在文化經濟上,也體現在人文景觀的再造、再生產、再利用上,其體現的是人們審美價值和消費價值的轉變。由景觀、遺產合成的藝術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藝術品生產地,而是可以全方位消費和旅遊的新空間。趙躍的論文《宋莊:中國藝術界的當代實踐》也是如此。他的研究讓我們看到宋莊作為一個城鄉交界處的村莊,由於聚集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不僅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集散地,也成為彙聚各種藝術創作、藝術畫廊、藝術媒體、藝術收藏、藝術消費等由藝術帶動的創意產業空間。這些研究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藝術作品創作本身的變化,還有由藝術為表現方式所帶動的社會轉型和文化重構的歷史場景。


    樊露雪的論文《“可聆聽的”人類學研究:從“聲景”到“聲音人類學”》提到了一個從“聲音”到“聲景”的概念,聲音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而“聲景”這一詞彙卻包含自然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而自然與文化互動的中介是技術,由各種技術構成的各種聲音形成了不同時期的聲景,這種聲景的偶然性和組合性、即興性和刻意產生的力量會改變我們的生存空間。她指出:由於風景是由文化歷史、意識形態和觀察實踐構成的,同樣,聲景也將聆聽視為一種文化實踐來研究。這樣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其對藝術人類學的研究也是有所啟發的,人類的聽覺、視覺等感覺器官不僅在參與藝術的創作和欣賞,同時也在參與新的文化實踐的建構,這樣的建構將會促進我們對藝術與文化關繫的進一步理解。


     


    三、藝術民族志的實踐


    藝術民族志的撰寫向來是藝術人類學的大項和強項,2019年在這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也很多。一方面是研究藝術民族志方法和意義的論文開始多了起來,另一方面,在這些新的研究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地方文化的復興促使傳統文化成為地方文化認同的一種手段與方式,這樣的特點不僅是在中國,在國外的藝術民族志中也一樣得到普遍的反映,說明這是一種基本的趨勢。


    這種認同不僅來自藝術符號,更多的是來自景觀的再造,還有來自傳統儀式的恢復與復興,這些都離不開藝術的表現,在景觀中含有大量的公共藝術符號,包括建築藝術和各種裝飾藝術的表現。另外,各種儀式離不開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這樣的研究讓我們看到藝術不是孤立地存在於社會發展的洪流之外,而是身在其中,並是社會發展外在形式的具體表達,這樣綜合式的研究是藝術人類學的特點,也是藝術民族志所要敘述和解釋的重要內容。


    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中,不同的地方文化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在變化中,人們也開始要對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在傳統的鄉村,人的身的,農忙時是農民,農閑時是藝人;但隨著有些地方農業生產的消退,而且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推動,許多農民兼藝人開始凸顯其藝人身份。這些研究讓我們看到,在民間、在地方傳統文化中,傳統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動態的發展纔是一種常態。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一方面我們在立足傳統;但是另一方面,傳統也發生著劇烈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好,還是不好呢?這些問題也是值得探討的。


    另外,越來越多的藝術民族志在關心藝術與社會建構,包括藝術與人格建構的關繫,如申波在《在鼓樂聲中完成的身份構建——中老跨界瑤族“度戒”儀式人化與化人的價值功能》的一文中,從瑤族各支繫“度戒”儀式中具有標志性的樂器“盤鼓”出發,談到其作為族群集體人格獲得心理轉喻的法器與符號標識,深度解析度戒樂舞背後折射出的意義之網。安麗哲在《民族服飾的符號功能與倫理秩序的建構——以苗族服飾為例》這篇論文中,通過苗族服飾的研究個案,揭示了服飾在建構倫理秩序、促進社會發展中的功能。榮樹雲在《生產與使用:藝術人類學視域下楊家埠灶王年畫的本真性探求》的論文中,探討了楊家埠灶王年畫作為一種傳統藝屬性。她認為一幅灶王圖像作為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隻有在不同語境中不斷被闡釋,纔能有效運作。同時,隻有成功解讀一幅神像的表征意義,纔能看清其本真性與功能價值。


    以上的這些研究都顯示出了藝術人類學的學科特點,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於所有的材料都來自田野的社會實踐,因此,能緊緊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第二,采用跨學科和整體性的研究方式,將藝術置於具體的社會語境中,考察藝術與文化之間所結成的各種復雜的網絡關繫,從而認識其在社會發展中所產生的功能與價值。


     


    四、有關學科建設的思考


    隨著藝術人類學的不斷發展,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學科建設也開始被提到日常討論的議程中。在 2019 年的研討會上,劉劍提交了一篇題為《作為藝術學構件的藝術人類學》論文並在大會上做了發言。他在發言中談到,中國現在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論、新的方法探索我們新的藝術實踐,來幫助推動中國的社會發展。近年來,藝術人類學領域在這方面的努力和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即將公布的頂層設計中,藝術人類學尚未被列入藝術學理論。藝術人類學目前在藝術學理論學科制度中還沒有獲得二級學科席位,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他在文章中論述了藝術人類學與藝術學之間的關繫。他認為,藝術人類學能為藝術學理論提供整體性視野。超越門類藝術,建立整體思維,在這個訴求上,藝術人類學和藝術學理論是共通的。他還認為,藝術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帶給藝術學理論以直面現實的學術精神。同時,時代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者達成了“隻有兼容實用藝術和審美藝術而不做價值高低區隔的藝術觀纔是健康的藝術觀”的共識,而這一共識正是在藝術人類學的努力研究下纔逐步形成的。為此,他認為,在國家學術的頂層設計中,應將藝術人類學置於藝術學理論的二級學科位置,既有利於藝術人類學的學科歸位,更能夠激活藝術學理論自身的研究。


    劉劍把藝術人類學比喻成藝術學的構件,構件固然重要,如果沒有構件,藝術學理論可能會不完整,有殘缺,但如果作為層面的話,藝術人類學就是藝術學的肌體部分,其存在與藝術學是否能煥發新的生命力有著直接的關繫。按照筆者的理解,我們當下的藝術學理論基本是來自西方,要想建立中國本土性的藝術理論,必須要將藝術納入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類型、中國的文化基因、中國當下的社會實踐中來理解。唯有如此,纔可以找出中國藝術自身的特點,從而建構出有中國原創性的藝術學理論和藝術學概念,並以此為立足點, 與西方的藝術學理論進行對話。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全球發展,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名片,甚至藝術名片,纔可以在世界的文化論壇或藝術論壇中占有一席之地。從這一角度來說,作為以研究文化多樣性或藝術多樣性為擅長的藝術人類學的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五、結語


    在總結了2019年中國藝術人類學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後,我們再環顧全球,對比西方2019年的藝術人類學研究,也許對我們也是一個參照。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展方向和領域與西方基本一致,但其中的區別就是西方藝術人類學者主要關注的還是對各非西方原住民藝術的研究,而中國的藝術人類學界關注的主要是自身本土的各民族的藝術現像。但其中有三個重要的共同點:第一,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尤其是對當代藝術與手工藝結合的關注;第二,以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加強對本土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第三,時尚成為當下中外藝術人類學所關注的話題。


    總之,在這樣的時代,了解西方的研究現狀非常重要,其研究的方法和路徑我們可以借鋻與參考,但借鋻和參考的目的不是模仿和照抄,而是要創立自己的方法和路徑,以取得和西方理論對話的話語權。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