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電影學院071:剪輯之道:對話沃爾特·默奇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影視/媒體藝術
    【市場價】
    222-323
    【優惠價】
    139-202
    【作者】 (加)邁克爾翁達傑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影視/媒體藝術  影視制作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1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243118
    作者:(加)邁克爾翁達傑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5年02月 

        
        
    "

    編輯推薦

    usemap="#Map"















    《剪輯之道》的撰寫者是蜚聲文壇的作家、布克獎得主、《英國病人》原著作者邁克爾翁達傑。
    與翁達傑對話的是享譽好萊塢的剪輯師、三次奧斯卡獎得主、《教父》《對話》《現代啟示錄》《英國病人》的剪輯師沃爾特默奇。
    本書是沃爾特默奇自《眨眼之間》後對自己剪輯藝術觀念的進一步闡述。
    本書被稱為“自希區柯克與特呂弗以來,大師之間*為嚴肅、深入而又生動有趣的對話。”
    榮獲美國剪輯師工會獎特別表彰
    日文版被評為《電影旬報》年度“十大電影圖書”

     
    內容簡介

    一位是蜚聲文壇的作家、布克獎得主,一位是享譽好萊塢的剪輯師、三次斬獲奧斯卡,當翁達傑和默奇這兩位講故事的大師坐下來,就電影剪輯藝術進行跨度長達一年的交心之談,便有了這本“自希區柯克與特呂弗以來,大師之間*為嚴肅、深入而又生動有趣的對話”。


    全書以問答的形式展開,講述了默奇在剪輯《教父》《對話》《現代啟示錄》《英國病人》等重要影片的創作心得。在這些對話中,默奇的剪輯觀念、電影觀念乃至整體的藝術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跟隨其創作軌跡,可以看到他以及同時代的科波拉、盧卡斯這群有纔氣的胡子拉碴的年輕人,如何從獨立制作起步,成立反好萊塢的西洋鏡公司,再創作出《現代啟示錄》這樣的裡程碑作品。


    書中還談到了文學、音樂乃至易經、夢境等與創作息息相關的“題外話”。無論是電影制作者、影迷,還是小說家等其他藝術工作者,或許都能從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邁克爾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加拿大著名詩人、作家,1943年生於斯裡蘭卡,11歲隨母親來到英國,19歲移居加拿大,畢業於多倫多大學。他的作品兼具文學的語言美感和電影的視覺衝擊力,通過詩性直覺和敘事節奏的交揉變化,達到一種極具個人風格的境界。迄今為止,翁達傑共出版了6部長篇小說、10餘部詩集和其他一些非虛構著作。其中,《英國病人》榮獲布克獎,由沃爾特默奇擔任剪輯、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同名改編電影獲9項奧斯卡獎。


     


    譯者簡介:


    夏肜:北京大學及加拿大艾米利·卡爾藝術大學(Emily Carr University)畢業,電影作品多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並獲獎。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電影繫教師,工作涉及獨立電影和科幻研究多個領域,譯有《眨眼之間》(沃爾特·默奇著)、《紀錄我們自己》、《溫斯頓特效》等。

    目錄
    致中國讀者
    引言
    對話|壹舊金山
    謙卑的聲音
    高中生機密
    “像我一樣古怪的人”——喬治盧卡斯
    影響
    導演與剪輯師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次隻有一次
    黑暗時代
    “我拒絕盯著人頭朝下的畫面給電影混音!”——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現代啟示錄:今與昔
    燃燒的賽璐珞

    致中國讀者
    引言
    對話|壹舊金山
    謙卑的聲音
    高中生機密
    “像我一樣古怪的人”——喬治盧卡斯
    影響
    導演與剪輯師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次隻有一次
    黑暗時代
    “我拒絕盯著人頭朝下的畫面給電影混音!”——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現代啟示錄:今與昔
    燃燒的賽璐珞
    馬龍白蘭度
    威拉德的凝視
    演員與剪輯——沃爾特默奇
    新增的場景
    法國人的幽靈
    新版《現代啟示錄》

    對話|貳洛杉磯
    車輪誕生的恰當時機
    殺人音樂
    五種類型的模稜兩可
    兩則流言
    魔鬼的發明
    看看他們是如何說的
    “哐當”
    小說與電影——關於不必要的豐富性
    “約伯式的悲劇時刻”
    “WIDEO”
    生活的“非電影”方式

    對話|參紐約城
    《對話》的剪輯
    隱身的搭檔
    小調鍵盤
    手底下是什麼
    “那時候,夜晚是夜晚”——重剪《歷劫佳人》
    “仿佛是奧遜正給我們發來傳真指令”——裡克施米德林
    不對勁的回聲
    有表現力的角度

    對話|肆舊金山
    影響
    負二十個問題
    強制空閑期
    電影制作的兩種路徑
    他為什麼更喜歡那樣?
    家庭生活
    事物之間的意外
    踫撞
    鵝卵石、蛐蛐兒以及扳手
    “藍色看起來是死的”
    一種誤讀

    前言
    致中國讀者

    非常高興我之前的一本關於電影剪輯的書《眨眼之間》(In the Blink of an Eye)被譯成中文,並且得到了中國讀者的廣泛好評。如今,聽聞邁克爾翁達傑所著的《剪輯之道:對話沃爾特默奇》(The Conversations: Walter Murch and the Art of Editing)也將有中文版問世,我更是不勝欣喜。
    剪輯也許是電影與眾不同的特質,它在兩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上對聲音和畫面作馬賽克式的拼接。但是剪輯藝術的某些方面仍然是充滿神秘的,即使對於我們這些職業的剪輯師來說同樣如此。這種神秘感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電影這門藝術是如此年輕,它隻有1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我們仍在學習它,嘗試摸清楚其中門道。另外一個原因是電影和時間之間悖論式的關繫——剪輯師把一繫列鏡頭按照某種特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就像火車的車廂那樣。但是當完成後的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時,他們並不按這樣的線性思維來看電影。每個鏡頭看起來更像一塊無暇的珠寶上的一個小小平面,在跳躍的時間中串成一套紛繁復雜的舞蹈,折射出某種意義和情感。弄清楚深藏於舞蹈中的奧妙永遠是一件迷人的、很具挑戰性的任務,促使我們不斷尋找新的剪輯處理辦法。

    致中國讀者 


     


    非常高興我之前的一本關於電影剪輯的書《眨眼之間》(In the Blink of an Eye)被譯成中文,並且得到了中國讀者的廣泛好評。如今,聽聞邁克爾翁達傑所著的《剪輯之道:對話沃爾特默奇》(The Conversations: Walter Murch and the Art of Editing)也將有中文版問世,我更是不勝欣喜。


    剪輯也許是電影與眾不同的特質,它在兩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上對聲音和畫面作馬賽克式的拼接。但是剪輯藝術的某些方面仍然是充滿神秘的,即使對於我們這些職業的剪輯師來說同樣如此。這種神秘感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電影這門藝術是如此年輕,它隻有1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我們仍在學習它,嘗試摸清楚其中門道。另外一個原因是電影和時間之間悖論式的關繫——剪輯師把一繫列鏡頭按照某種特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就像火車的車廂那樣。但是當完成後的電影展現在觀眾面前時,他們並不按這樣的線性思維來看電影。每個鏡頭看起來更像一塊無暇的珠寶上的一個小小平面,在跳躍的時間中串成一套紛繁復雜的舞蹈,折射出某種意義和情感。弄清楚深藏於舞蹈中的奧妙永遠是一件迷人的、很具挑戰性的任務,促使我們不斷尋找新的剪輯處理辦法。


    如今,電影這門相對年輕的藝術形式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接受。這說明我們必須超越個體主義文化,基於人類本性的一素來理解電影。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方法。導演約翰休斯頓(John Huston)認為電影是一種精心設計的人類思維,他說:“相比其他任何藝術形態,電影接近人類思維。”我同意他的看法,本書稍後的章節會對這個話題作更深入的討論。但是讓人驚訝的是,根據眾多剪輯師的經驗,如果為電影剪輯的原始魅力找一個近似的體現,那麼它將是道家哲人莊子寫的《庖丁解牛》。這個故事寫於2300多年前,故事中庖丁向魏惠王解釋他的解牛術: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彼節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我們剪輯師總是在嘗試著做到“目無全牛”,讓心靈指引我們的剪輯刀遊刃於影片的“縫隙”中間。如同庖丁一樣,剪輯工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滿足感,有時甚至是不期而遇的。我希望《剪輯之道》能夠給中國讀者帶來很大程度上的滿足感和洞察力,這也是我和邁克爾翁達傑一塊工作時體驗到的。


     


    沃爾特·默奇(Walter Murch)


    2014年11月24日


     


    引言 


    任何去過電影拍攝現場的人都知道,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拍攝出一部電影。有時候,拍片現場更像是個馬蜂窩,或者像是路易十四宮廷裡的日常生活—— 那裡的人五花八門,仿佛每一個行業都在裡面忙得熱火朝天。不過在大眾的眼裡,電影後的成果隻跟的某個個體有關繫,這個太陽神般的人物集萬千榮譽於一身,包辦了故事、風格、美術、戲劇衝突、品味高低等一切要素,甚至連天氣好壞都是他的功勞。而實際情況顯而易見,眾多的專業人士投身其中並承擔了艱苦的工作。


    《對話》一書試圖通過一部電影核心的創作者之一——剪輯師的獨特視角,來探討電影創作過程本身的藝術特性。剪輯是電影制作中至為關鍵的一環,而剪輯師的藝術卻一直不在人們的想像範圍之內,它被理所當然地忽略掉了。雖然業內人士都了解它處於核心地位的價值,但是在業外人看來,剪輯依然是一種未知而神秘的技巧——帶點魔術師的障眼法,有些隻是簡單的潤色修飾,還有些則是古老的暗黑幻術。於是那些偉大的名字從來不曾進入公眾的詞彙,比如德德·艾倫、塞西爾·德屈吉、張叔平、特爾瑪·休恩梅克、格裡·漢布林、瑪格麗特·布思等等


    前不久一位朋友送給我一本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書,作者戴·沃恩(Dai Vaughan),寫的是斯圖爾特·麥卡利斯特(Stewart McAllister)的事。他是二戰時期英國紀錄片界的天纔剪輯師,書名干脆就叫作《隱身人肖像》(Portrait of an invisible man),書中的斷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毫不過時:


    我們找不到麥卡利斯特的資料記載,這並非全是由於人們冷漠、疏忽或者心存惡意。 就算有誰想要討論一下這位剪輯師,他們也往往難以如願。因為沒有可循的傳統,沒有現成的經驗,無論怎麼談論電影,都完全沒法讓剪輯師的工作被稍稍提及。


    導致這種狀態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沃恩找到了根本的原因:“在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爭論裡,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是在學術刊物裡、在電影工會的會議中、還是在媒體花邊新聞或者酒吧的流言蜚語裡,都有一個壓倒性的形像。即使是隱晦的表達、即使這種表達受到了明確的批駁,依然能將所有的論述抵擋回去。因為這種形像的分量簡直無與倫比:這就是“藝術家作為獨一無二的“造物主的形像。”


    所以,即使《對話》中的觀點時不時地強調得有些過份或者有所偏頗,也是因為依然存在著調整平衡的需要。沃爾特·默奇無論如何不會貶低導演這一角色的重要性,但就算拿破侖也還是離不了幾個將軍吧。


    本書像我所有其它的書一樣,緣起於純粹的好奇心。我是在《英國病人》的攝制過程中結識沃爾特·默奇的,在他剪輯該片的漫長時日裡我與他一次次見面,後我們成了朋友。聽沃爾特談話永遠都會讓人感到興味盎然。 我還記得次真正坐下來跟他一起談論電影時的情形。那時他的太太穆麗爾(一般都叫她“艾吉”)邀請我去加州的伯克利,參加她為KPFA電臺主持的一檔節目。我跟她說,我很願意去,但能不能把沃爾特也一起叫來,做一個三人之間的對話呢。於是我倆就聚在了一起,在艾吉面前談起了各自的手藝。從此我便一發不可收拾,想做更多的交流。或許將來什麼時候吧,我想。對於一本書或一部電影,在它們的早期雛形與終成品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巨大鴻溝,很久以來我都對這中間的差異深感興趣,甚至可以說是極度著迷。人們到底是怎樣完成從此岸到彼岸的跋涉的呢? 我想起1962年,我在魁北克的勒諾克斯威爾城,親眼目睹了德德·愛倫剪輯《江湖浪子》(The Hustler)的情形,那一刻是我對電影制作手法本身產生強烈興趣的開始, 從此我再也不隻滿足於電影所提供的娛樂本身了。《英國病人》發行之後,我與沃爾特時不時地踫面。有一次我去舊金山為小說《安妮爾的鬼魂》(Anil's Ghost)作巡回推廣活動。我們共進午餐後,他提議我去他的工作室看看他正在剪輯的影片,結果我發現他在開始重剪《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與此同時他還在修復一條十七秒長的舊膠片,那是托馬斯·愛迪生跟威廉·迪克森 (William K.L. Dickson)合作制作的有聲影片,這段影片正好是膠片與聲音結合的早證據。我在那裡陪他度過了兩個小時,然後繼續我的行程,幾天後我來到明尼阿波利斯。我那本小說花了七年時間纔寫出來,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接下來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是坐下來跟沃爾特好好談談他的工作,他對電影藝術和電影制作的看法,尤其是他的電影剪輯手藝 。當晚我就與他聯繫,跟他講了我的想法。他欣然應允,幾個月之後,我們就開始了這項工作。


    接下來的一年中我們多次見面,這本《對話》就由我們見面時的談話構成,次是在2000年7月。從那時起,我們隻要有可能就踫一下面,而每次交談下來,沃爾特都有讓我喫驚的想法。喬治·盧卡斯說,他早被沃爾特吸引是因為他“跟我自己一樣古怪”。本書中我喜歡的一段,就是沃爾特回憶一次意外,它促成他解決了當時手頭一部影片的技術問題。他說:“當時不知為什麼,我就把錄音機放在了那個非洲大廳的一側,自己站在另一側,用喉音含混不清地叫喊了一陣。那聲音漂亮地回蕩著被記錄了下來。”他說這件事發生在深夜裡很晚很晚的時候,但他回憶此事的語調和措辭並沒有半點讓人覺得這種舉動有何怪異的味道。


    寫作本書也讓我深感幸運 ,因為沃爾特本人有著豐富有趣的經歷。經他之手完成的那些影片,有的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談及這些作品時,他可以精確描述解決某個問題、改進某個片段時涉及到的技術細節,而不是泛泛而談電影主題或者抽像的理論。重要的是,沃爾特作為電影人,他關注的事物遠不止是電影。在好萊塢,很少有人擁有他那樣豐富的學識,可以信手撚來談起貝多芬、蜜蜂、魯珀特·謝爾德雷克 、天文學、以及圭多·阿雷佐。很快我就了解到,沃爾特知識結構中薄弱的一環其實是電影史。他聲稱“對電影史了解不多”,這並非謙遜之言,差不多是實事求是。


     



    在我訪問沃爾特的初幾次旅程中,有一天我們沿著蜿蜒的公路開車去舊金山,途中他瞟了一眼裡程表說,“這車快開到月球了。”什麼? “地球與

    在線試讀
    對話|壹
    舊金山

    2000年春,沃爾特默奇應科波拉的請求開始重剪《現代啟示錄》。默奇在1977年至1979年間曾為這部影片工作,當時他既是該片的聲音設計師,又是剪輯畫面的四個剪輯師之一。二十二年之後,所有素材,包括被拋棄的和“遺失”的場景,以及所有音效資料都從深藏的地窖中找出來,重新受到檢視(它們都被小心保存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幾個石灰岩山洞中,洞內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控制)。此時此刻,《現代啟示錄》已經在美國人的心靈深處生根,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這對於重剪就變成了一個問題。我在美國西洋鏡公司跟沃爾特相處了一天,次日我在舊金山跟小說家阿爾弗雷多維亞(Alfredo Véa)共進晚餐時,向他提起重剪《現代啟示錄》的事,維亞馬上就背誦起馬龍白蘭度那段“刀片上的蝸牛”的獨白。晚餐過程中,維亞又惟妙惟肖地模仿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的嘮叨:“他們會怎麼說這個人?會怎麼說?說他是個好人?是個有智慧的人?…… ”。 維亞曾參加越戰,對他而言,《現代啟示錄》是代表了那場戰爭的電影,是藝術的結晶,它為他捕捉到了這場戰爭的精髓,並為他提供了一種可資參照的神話結構,告訴他自己曾如何歷經滄桑,並讓他在後來的歲月中能把自己寫進諸如《諸神的乞討》(Gods Go Begging)那樣的書中。所以那些為新版《現代啟示錄》工作的人們,很明白把這樣一部“經典”之作拆散了重新建構將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它已經是美國人的公共財產了。
    “它確實已經成了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默奇說,“那不是一條單行道。你們寫作的人也了解這個。作品對文化產生影響,文化對作品也同樣產生神秘的作用力。即使是同樣那幾卷膠片,《現代啟示錄2000年的時候跟在1979年它發行前的那一秒鐘相比,已經迥然不同了。”
    發行新版本的想法初源自科波拉想出版一張DVD影碟,以便把好幾場重要的場景添加回去。在1979年的版本中,由於影片時長的限制,這些戲份都刪除了。同時,2000年又是西貢陷落的二十五周年,所以重新評估初的剪輯決定似乎也是合乎時宜的,因為當年做出剪輯方案的時候,戰爭的創痛尚在灼燒著美利堅民族的靈魂。既然是出DVD,與其把恢復的場景單獨一段段羅列出來、放在各自的章節後面,為什麼不把它們按初的設想有機地融進電影整體中呢?問題是那些刪除段落的畫面剪輯和音效工作本來就沒有完成,特別是有一場戲,當年我們決定要刪除它時,它根本還沒有拍攝完成。所幸的是,底片和原始的聲音素材都完善地保存著,它們還保持著當年從洗印廠送回來時的一卷卷膠片的狀態,二十年後它們還可以被取出來使用,仿佛是幾個星期前纔剛剛拍攝的一樣。

    對話|壹
    舊金山

    2000年春,沃爾特默奇應科波拉的請求開始重剪《現代啟示錄》。默奇在1977年至1979年間曾為這部影片工作,當時他既是該片的聲音設計師,又是剪輯畫面的四個剪輯師之一。二十二年之後,所有素材,包括被拋棄的和“遺失”的場景,以及所有音效資料都從深藏的地窖中找出來,重新受到檢視(它們都被小心保存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幾個石灰岩山洞中,洞內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控制)。此時此刻,《現代啟示錄》已經在美國人的心靈深處生根,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這對於重剪就變成了一個問題。我在美國西洋鏡公司跟沃爾特相處了一天,次日我在舊金山跟小說家阿爾弗雷多維亞(Alfredo Véa)共進晚餐時,向他提起重剪《現代啟示錄》的事,維亞馬上就背誦起馬龍白蘭度那段“刀片上的蝸牛”的獨白。晚餐過程中,維亞又惟妙惟肖地模仿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的嘮叨:“他們會怎麼說這個人?會怎麼說?說他是個好人?是個有智慧的人?…… ”。 維亞曾參加越戰,對他而言,《現代啟示錄》是代表了那場戰爭的電影,是藝術的結晶,它為他捕捉到了這場戰爭的精髓,並為他提供了一種可資參照的神話結構,告訴他自己曾如何歷經滄桑,並讓他在後來的歲月中能把自己寫進諸如《諸神的乞討》(Gods Go Begging)那樣的書中。所以那些為新版《現代啟示錄》工作的人們,很明白把這樣一部“經典”之作拆散了重新建構將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它已經是美國人的公共財產了。
    “它確實已經成了我們文化的一部分,”默奇說,“那不是一條單行道。你們寫作的人也了解這個。作品對文化產生影響,文化對作品也同樣產生神秘的作用力。即使是同樣那幾卷膠片,《現代啟示錄2000年的時候跟在1979年它發行前的那一秒鐘相比,已經迥然不同了。”
    發行新版本的想法初源自科波拉想出版一張DVD影碟,以便把好幾場重要的場景添加回去。在1979年的版本中,由於影片時長的限制,這些戲份都刪除了。同時,2000年又是西貢陷落的二十五周年,所以重新評估初的剪輯決定似乎也是合乎時宜的,因為當年做出剪輯方案的時候,戰爭的創痛尚在灼燒著美利堅民族的靈魂。既然是出DVD,與其把恢復的場景單獨一段段羅列出來、放在各自的章節後面,為什麼不把它們按初的設想有機地融進電影整體中呢?問題是那些刪除段落的畫面剪輯和音效工作本來就沒有完成,特別是有一場戲,當年我們決定要刪除它時,它根本還沒有拍攝完成。所幸的是,底片和原始的聲音素材都完善地保存著,它們還保持著當年從洗印廠送回來時的一卷卷膠片的狀態,二十年後它們還可以被取出來使用,仿佛是幾個星期前纔剛剛拍攝的一樣。
    於是沃爾特默奇在舊金山開始了工作,就在西洋鏡公司的老樓上。基本上他要作的工作是收集和重新思考在1978年剪輯時放棄掉的三個大段落的材料:一段是空運《花花公子》的兔女郎們,一段是白蘭度在柯爾茲營地的深度戲份的素材,還有一段發生在一塊法國殖民者的橡膠種植園裡,那是一段詭異的喪葬晚餐和床戲。伊琳娜科波拉(Eleanor Coppola)在她寫作的那本關於本片拍攝過程的書中,是如此描寫的:
    我聽說法國人種植園那場戲肯定不會用了。它一直就感覺不太貼切,雖然我也算是喜歡這場戲的人,但它確實妨礙了流暢展開威拉德的心路歷程。今天我還在想著弗朗西斯拍攝那場戲所遭受的日夜煎熬,僅僅置景、以及為把演員從法國空運過去,就花費了成千。它們的終歸宿卻不過是化作了一卷賽璐珞,深藏在不知何方的地窖中。
    “影片在缺少那些肢體的情況下,卻獲得了一個軀干,”默奇在談到那些遺失的戲份時說,“而現在,我們要把它們縫回去,誰知道會怎樣?軀干會接受它們嗎?拒絕它們嗎?還是會覺得它們很麻煩?這都是我們現在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我感覺應該還行,事實上進展得也還不錯。但還是得等到後,當我們能退後兩步,看到作品的整體面貌時,纔能說這樣做在藝術上究竟是成功,還是僅僅滿足了一下人們的好奇心而已,因為他們對這部電影本來就很感興趣。”
    那三場戲是新版本中增加進來的主要內容,但默奇和他的同事們還進行了很多其他的細微調整,加入的東西為影片的大部分內容帶來一種不同的調子。多了些幽默,而且很多段落之間的過渡場景在之前的版本裡都因為時間的因素被剪掉了,現在把它們加了回去,使影片整體不再顯得那麼碎片化。默奇說,那些被拿掉了的材料“是一場場慘烈激戰的典型犧牲品,這些激戰在每個剪輯室裡都在發生著:影片可以短到多短還能成立? 雖然弗朗西斯握有定剪大權,但他跟所有人都同樣清楚面臨的限制,必須讓影片盡量瘦身纔能擠進電影院去。而對新版本而言,那種壓力、那種壓縮高於一切的原則,現在變得沒那麼緊迫了。”
    我跟默奇的次對話大部分是在2000年7月的四天之內進行的,那時他正為這個新版本而忙碌著。我們那幾天的談話主要針對“新”加的戲份,也談及文字寫作、電影剪輯和音樂之間的異同關繫,還提到他對其他剪輯師的評價。在西洋鏡公司裡,默奇在他的剪輯室內一邊跟我交談著,一邊在他的Avid繫統上繼續工作,午餐時我們挪到哥倫布大街上的一家中餐館繼續探討。那時離新版《現代啟示錄》 進入院線還有大約一年時間,沃爾特對一些改動還不太確定。
    我們從他早年的經歷開始談起,談到他如何涉足到音響的世界、並終進入了電影的天地。

    謙卑的聲音
    翁達傑:你是一位在聲音和畫面剪輯兩個領域都卓有建樹的剪輯師。你為《現代啟示錄》這樣的電影創作了“聲景”(soundscape)。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對這種聲音的景觀產生興趣的呢?
    默奇: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我從有記憶的時候起就一直如此。我對聲音的感覺與人不同,很可能是因為我的耳朵張得很開吧;也可能是因為我的耳朵張得很開,然後人們認為我對聲音的感覺就應該與人不同吧,所以我就逼著自己如此。真的很難說!有一點倒是不假,每當語言讓我挫折的時候,我就把開關轉換到音效那一檔。如果我不知道某種東西該叫什麼,我就會模仿它的聲音。那時有一部卡通片,裡面的主角是個叫傑羅 麥兵兵(Gerald McBoing-Boing)的男孩,說話都用“boing-boing”的音效而不用詞句,他就這樣跟父母溝通。我小時候有個外號就叫“沃爾特麥兵兵”。
    大約就在那時,磁帶錄音機的商業化已經普及。我有個朋友的父親買了一臺,所以我就沒完沒了地往他家跑,去玩那臺錄音機。那種狂熱簡直是對錄音機潛力的徹底痴迷和無比沉醉,它整個占據了我。有一天,我終於說服父母買了一臺這樣的錄音機放在家裡,因為它可以從電臺節目錄制音樂,再也不用去買唱片了。結果呢,我幾乎沒有拿它去錄什麼電臺音樂,而是把麥克風伸出窗外,錄起了紐約城的聲音。我還曾把一堆金屬擺出個什麼陣勢,用膠帶把麥克風粘在上面,然後在金屬的不同部位又敲又擦,簡直好玩極了!
    然後我發現了在錄音磁帶的膠帶實體上進行剪輯的概念,就是你可以把磁帶的不同部分分別剪斷下來,重新排個順序再粘回去。你可以在不同的時候錄制不同的聲音,然後把它們前後排列在一起;或把中間的去掉;或者把磁帶上下顛倒過來,這樣播放時聲音就是倒著放的;或者把磁帶正反面翻轉,播放時就有悶聲悶氣的效果;或者是以上各種方式一樣來一點,任意組合。
    翁達傑: 那麼五十年代歐洲的音樂思潮,如“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是不是給了你不少的靈感?
    默奇: 那是當然的。有一天我放學回家打開收音機,調到古典音樂臺WQXR。當時的節目正進行到半中間,揚聲器裡流出的聲音讓我感覺後腦勺上汗毛倒豎,我馬上打開錄音機,後面的大約二十分鐘我邊聽邊錄,完全被聽到的聲音釘在地上動彈不得了。原來,我聽到的是皮埃爾謝弗(Pierre Schaeffer)和皮埃爾亨利 (Pierre Henry)的錄音,他們二位正是“具體音樂”的早期實踐者。我從他們的音樂裡聽到了類似於我自己一直在鼓搗的那種東西:使用日常的聲音,有節奏地重新排列它們,從而用磁帶創造出一種音樂來。那時在法國,人們去音樂會往往會看見一個帶著輪子的巨大揚聲器被推上舞臺,會有人出來把磁帶錄音機打開即興錄制一段。然後聽眾就會坐在那兒耐心地聽這段曲子回放,到了結尾的地方大家就都鼓起掌來。這就是未來啊!

    翁達傑: 你那時纔多大就接觸到了這些?

    默奇: 我那時十歲、十一歲吧,差不多那個年齡。我發現竟然有其他人在做跟我一樣的事,那感覺真是令人陶醉。之前,我一直以為這隻是我個人的奇怪癖好而已,但突然間它變得合情合理起來,因為這世界上有成年人在很認真地對待它。我感覺自己像是漂流到荒島的魯濱遜,突然在沙地中發現了星期五的腳印。
    翁達傑: 那些東西基本上都是具有藝術性結構的紀實錄音吧?
    默奇: 那是早期的取樣音樂(sampling),技術上還處於原始階段。奇怪的是——現在想起來有點奇怪——我並沒有一直尾隨下去。到十五六歲的時候,我開始把所有那些狂熱都看作是青春期到來之前的躁動。我覺得現在我要認真對待生活了,也許我要當個建築師,或者海洋學家什麼的吧,我還想當個……當什麼呢?直到二十歲出頭我纔發現,那些小時候的興趣愛好全部在電影裡面彙聚在了一起。
    翁達傑:像約翰凱奇(John Cage)那樣的人你感興趣嗎?你喜歡他當時創作的東西嗎?
    默奇:我父親是個畫家,跟凱奇的世界有些擦邊。我們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