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歲月沉香(全三冊):張家舊事+最後的閨秀+合肥四姊妹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金安平 著,凌雲嵐,楊旱 譯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人物合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2779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08027795
    作者:金安平著,凌雲嵐,楊旱譯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4年09月 

        
        
    "

    編輯推薦
    歲月沉香(全三冊):張家舊事+*後的閨秀+合肥四姊妹,是三聯書店出版的一套關於寫張家四個姐妹以及張家在中國近代的影響。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出身官宦之家,隻是到後來這一輩已家道中落。張家有四個傳奇女子和六個兒子,在父親的影響下,四姐妹個個蘭心蕙質、纔華橫溢,公數充和為*。弟弟們多是出自北大、清華的學者、藝術家。

    九如巷張家,不僅在蘇州教育史上有重要位置,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也赫赫有名。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纔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四個纔貌雙全的女子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四姐妹。她們的詩意人生牽動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想像,她們的文集和傳記——《*後的閨秀》、《張家舊事》、《合肥四姊妹》都曾暢銷一時。 
    內容簡介
    《張家舊事》是從老照片來的,由張允和先生口述,葉稚珊女士編寫。是對一個文化世家幾代人老照片的解讀。講述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歲的纔女,記錄、編寫這些故事的則是另一位纔女———隻是年齡小了一半。口述者的父培的朋友;口述者的丈夫是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揚名上海學生界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體育健將———後來成了著名作家瀋從文的夫人;二姐口述者本人則與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樣,愛好昆曲,並極有造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文筆……還有六兄弟的故事、四女婿的故事、兒女孫輩的故事,這些照片和故事展現了中國八十多年的歷史的一個側面,其中有苦難,有親情,也有生活的韻味。
    《合肥四姊妹》講述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傳奇故事和集體記憶,讓我們有幸與中國歷史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借由信件、日記、家譜、詩歌、雜志和訪談,作者為這個家族撰寫了一部引人入勝的編年史。對於古老中國及其向現代轉變的歷史進程,她展現出不同尋常的洞察力。
    《後的閨秀》記錄的是塵封的歷史所無法遮掩的暖暖的愛意——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姐妹情深,恩師回往,昆曲之愛……其中無論是正史傳記還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動有趣。回憶中這些充滿暖意和懷舊感的棕色老照片,通過她那纖細的手,將溫婉而又充滿快樂的感覺傳遞給我們。就在這車海人流中,在這由高樓和商品構成的喧囂的大城市裡,在普通的居民樓裡,她的生活意境卻遠遠高於、雅於庭院深深,深幾許。《張家舊事》是從老照片來的,由張允和先生口述,葉稚珊女士編寫。是對一個文化世家幾代人老照片的解讀。講述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歲的纔女,記錄、編寫這些故事的則是另一位纔女———隻是年齡小了一半。口述者的父培的朋友;口述者的丈夫是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揚名上海學生界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體育健將———後來成了著名作家瀋從文的夫人;二姐口述者本人則與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樣,愛好昆曲,並極有造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文筆……還有六兄弟的故事、四女婿的故事、兒女孫輩的故事,這些照片和故事展現了中國八十多年的歷史的一個側面,其中有苦難,有親情,也有生活的韻味。

    《合肥四姊妹》講述和、允和、兆和、充和四姐妹的傳奇故事和集體記憶,讓我們有幸與中國歷史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借由信件、日記、家譜、詩歌、雜志和訪談,作者為這個家族撰寫了一部引人入勝的編年史。對於古老中國及其向現代轉變的歷史進程,她展現出不同尋常的洞察力。

    《後的閨秀》記錄的是塵封的歷史所無法遮掩的暖暖的愛意——父母之愛,夫妻之愛,姐妹情深,恩師回往,昆曲之愛……其中無論是正史傳記還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動有趣。回憶中這些充滿暖意和懷舊感的棕色老照片,通過她那纖細的手,將溫婉而又充滿快樂的感覺傳遞給我們。就在這車海人流中,在這由高樓和商品構成的喧囂的大城市裡,在普通的居民樓裡,她的生活意境卻遠遠高於、雅於庭院深深,深幾許。


     

    作者簡介
    張允和(1909.7-2002.8.14)安徽合肥人,祖籍江西(先祖早年遷至安徽),長於蘇州。著名的“張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國語言文字專家、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繫,曾為高中歷史老師、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教材編輯,1952年“打老虎”運動後離職。1956~1964年任北京昆曲研習社聯絡小組組長,工作屬義務性質,故允和自稱“家庭婦女”。晚年致力於寫作,著有《後的閨秀》、《昆曲日記》等書,並續辦家庭刊物《水》雜志。

    目錄
    此套書包含三冊:

    張家舊事

    後的閨秀

    合肥四姊妹
    在線試讀
    20世紀20年代,張家兄弟姐妹們在蘇州九如巷家中合辦家庭刊物《水》,發表自己的作品,後來在離散中停刊。 1996年,《水》又在九十多歲的張允和倡議下復刊,先後在北京、蘇州編輯,隨張家後人流向大江南北,直至大洋彼岸、世界各地。這本家庭刊物被出版家範用先生譽為 “本世紀一大奇跡”。 2005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水》的文選《浪花集》;今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又推出 《水——張家十姐弟的故事》。這本家庭刊物以及他們的家族故事,由此被更多的讀者熟知。
    如今,九如巷老家還住著九弟張寰和。九十歲的寰和老人滿頭華發,交流雖然需要助聽器,但記憶驚人,思路清晰。他繼承父親成為樂益女中校長,終身在蘇州從事教育。
    張寰和:《水》是姐姐和哥哥們80年前在家中創辦的,後來停辦過。從1996年在北京復刊算起,到現在出版了33期。從第33期開始網上可以看到。瀋從文的兒子瀋龍朱在辦這個事情,在博客上貼過,現在有一個信箱,親朋好友可以查閱。從第13期改在蘇州出版,到33期以前,都是我和我愛人打字、復印,寄到各地。還在辦,以後就出電子版了。
    蘇周刊:多長時間出一期?當初為什麼辦這份刊物?
    張寰和:現在不定期出版。當年是二姐(允和)、三姐(兆和)、大哥(宗和)、二哥(寅和),以及我們一個很好的朋友竇祖麟,一起創辦的。主要是家庭中自己的兄弟姐妹,喜歡文藝,自己寫寫文章,還有翻譯的一點東西。自己刻版、油印,裝訂很簡單。抗戰以後,哥哥姐姐讀大學了,分開了,慢慢停掉了。到了1995年,二姐在北京提議復刊,1996年2月開始復刊,四個月一期。現在是從復刊開始算33期,以前的都沒有了。創辦的時間大概是1929年,確切時間已經不清楚了,根據當時日記的記載是1929年。當時每個月一期。
    蘇周刊:書裡提到你們年少的時候就喜歡水的德性。瀋從文描述過 “水的德性”,說它 “兼容並包”,什麼都不排斥,又柔中帶剛,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是不是因此把刊物叫做《水》?
    張寰和:不是因為他這句話而辦《水》,有這句話是後來的事。辦這個刊物的時候三姐還不認識瀋從文,隻是他說過這句話,後來我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便引用上去了。
    2 啟蒙教育家張冀牖
    蘇周培提出過“兼容並包”的教育理念。您的父親張冀牖先培有不少交往,他開明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培的影響?
    張寰和:我父親接受了“五四”的思想,在1920年以前,他就有辦學的思想,所以培、馬相伯,還有上海中華職業補習學校的楊衛玉,吳研因,光華大學的廖茂如,蘇州的王季玉,陶行知等教育界名人都有交往,後來決定創辦樂益女子中學。父親喜歡尋師訪友,我在復旦讀書時,父親叫我和他一起去中央研究院上海辦事處訪培,培和他在中央研究院門口拍了一張照片,我至今保存著。我還陪父親去徐家彙天主教堂訪問過馬相伯老先生。 20世紀20年代,張家兄弟姐妹們在蘇州九如巷家中合辦家庭刊物《水》,發表自己的作品,後來在離散中停刊。 1996年,《水》又在九十多歲的張允和倡議下復刊,先後在北京、蘇州編輯,隨張家後人流向大江南北,直至大洋彼岸、世界各地。這本家庭刊物被出版家範用先生譽為 “本世紀一大奇跡”。 2005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水》的文選《浪花集》;今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又推出 《水——張家十姐弟的故事》。這本家庭刊物以及他們的家族故事,由此被更多的讀者熟知。

    如今,九如巷老家還住著九弟張寰和。九十歲的寰和老人滿頭華發,交流雖然需要助聽器,但記憶驚人,思路清晰。他繼承父親成為樂益女中校長,終身在蘇州從事教育。

    張寰和:《水》是姐姐和哥哥們80年前在家中創辦的,後來停辦過。從1996年在北京復刊算起,到現在出版了33期。從第33期開始網上可以看到。瀋從文的兒子瀋龍朱在辦這個事情,在博客上貼過,現在有一個信箱,親朋好友可以查閱。從第13期改在蘇州出版,到33期以前,都是我和我愛人打字、復印,寄到各地。還在辦,以後就出電子版了。

    蘇周刊:多長時間出一期?當初為什麼辦這份刊物?

    張寰和:現在不定期出版。當年是二姐(允和)、三姐(兆和)、大哥(宗和)、二哥(寅和),以及我們一個很好的朋友竇祖麟,一起創辦的。主要是家庭中自己的兄弟姐妹,喜歡文藝,自己寫寫文章,還有翻譯的一點東西。自己刻版、油印,裝訂很簡單。抗戰以後,哥哥姐姐讀大學了,分開了,慢慢停掉了。到了1995年,二姐在北京提議復刊,1996年2月開始復刊,四個月一期。現在是從復刊開始算33期,以前的都沒有了。創辦的時間大概是1929年,確切時間已經不清楚了,根據當時日記的記載是1929年。當時每個月一期。

    蘇周刊:書裡提到你們年少的時候就喜歡水的德性。瀋從文描述過 “水的德性”,說它 “兼容並包”,什麼都不排斥,又柔中帶剛,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是不是因此把刊物叫做《水》?

    張寰和:不是因為他這句話而辦《水》,有這句話是後來的事。辦這個刊物的時候三姐還不認識瀋從文,隻是他說過這句話,後來我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便引用上去了。

    2 啟蒙教育家張冀牖

    蘇周培提出過“兼容並包”的教育理念。您的父親張冀牖先培有不少交往,他開明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培的影響?

    張寰和:我父親接受了“五四”的思想,在1920年以前,他就有辦學的思想,所以培、馬相伯,還有上海中華職業補習學校的楊衛玉,吳研因,光華大學的廖茂如,蘇州的王季玉,陶行知等教育界名人都有交往,後來決定創辦樂益女子中學。父親喜歡尋師訪友,我在復旦讀書時,父親叫我和他一起去中央研究院上海辦事處訪培,培和他在中央研究院門口拍了一張照片,我至今保存著。我還陪父親去徐家彙天主教堂訪問過馬相伯老先生。

    父親確實是個“兼容並包”的人,舉個例子:我們讀初中的時候在蘇州中學的初中部,我四哥(宇和)比我大一歲,當時有位黨義課的先生不好,常沒有話說站在講臺上發愣,大家都不贊成他,老四脾氣有點“耿”,就寫信給先生奚落他,勸他多看參考書。後來學校說他不尊敬師長,勒令退學。爸爸知道之後,一句也沒有責怪,後來把我們轉到縣立中學。讀了不到一年,“九一八”之後就到上海讀書了。

    蘇周刊:有回憶文章說您父親毀家辦學,您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哥哥姐姐們要等到樂益女中的經費到了,纔能出去上學。

    張寰和:家族裡認為他是個怪人,有錢自己不用,用在別人身上,親友們有人稱他“張瘋子”。我父親一生專事教育,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辛亥革命以前,看到在家鄉我們住的圩子裡(清末淮軍將領建造的莊園稱“圩子”,張冀牖祖父張樹生為淮軍將領),人們基本上都是喫喝嫖賭娶姨太太,一事無成,他逐步接受了“五四”思想,感覺不對,所以他後來創辦樂益就覺得要在外面比較好,在家鄉那種環境下不行。第二,他認為中國婦女受壓迫,沒有辦法翻身,他要提倡女權,所以要辦女學。起初創辦樂益女中是在1921年,在憩橋巷。那時我們住在壽寧弄老家, 1922年房子造好就搬到這裡來了。這塊地(指皇廢基,後來的樂益女中所在地)本來是母親準備用來種桑養蠶的,後來父親決意辦學找不到地方做校舍,就將母親準備種桑養蠶之地建成了校舍。

    蘇周刊:您記憶中的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

    張寰和:他是個興趣廣泛的人,很喜歡文學,作了很多詩,也喜歡科學,有點超前於時代。他買了許多書,蘇州幾個書店,小說林、振興書店,伙計都認識他。每天去觀前不去喫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就去逛書店 ,買幾摞書,記賬,派人去拿,每個月結賬。他的書我們弟兄姐妹大家都看。魯迅等人的書都有。他在科學方面思考了很多,有超前意識。他買了很多新式的東西,比如照相機、電影攝影機、留聲機、唱片等等。但他自己除了偶爾聽留聲機之外,其他東西從來不用。我在家的時間比較多,照相機我用得多,我自己看說明,看報上雜志上當時的攝影名家的有關攝影的文章。他的照相機是光圈1.1的,可以在很暗的地方照,在當時是很先進很名貴的,我拍了上萬張照片,我的大姐、四姐、三哥都喜歡攝影。

    父親“五四”運動前後吸收了科學、民主的思想,對自己家中兒女的教育也用一種民主的態度,要進什麼學校自己去考,讀什麼科目也不干涉。我們幾個兄弟姐妹大都學文藝、經濟,學科學的比較少,都是從興趣出發。我本來是學新聞的,在復旦大學新聞繫讀了一年,1936年進校,1937年抗戰爆發,就開始逃難,轉到武漢大學,後轉到西南聯大,這兩個大學都沒有新聞繫,招生辦事處征求我意見把我安排到了政治繫。

    蘇周刊:後來您繼承父親的事業做了樂益女中的校長?

    張寰和:那是後來的事情了,1941年我從西南聯大畢業以後,清華大學歷史繫主任蔣廷黻介紹我到重慶行政院工作。抗戰勝利後,回到安徽想辦農場 ,我們自己的田地,當時新的思潮想辦農場,不用佃戶來收租,結果沒有辦成。後來又輾轉回到蘇州,那時的樂益女中在抗戰中曾被日本人占據,破舊不堪。家庭會議商量,樂益怎麼辦?那時其他的兄弟姐妹都大學畢業在外有了工作,我那時已經不在行政院工作了,隻有我和大哥的工作還沒有定,所以就讓我和大哥恢復樂益。 1946年恢復樂益,先是大哥做校長,後來貴州師範學院歷史繫請他去工作,學校就由我接辦了。 1956年,公校接辦私校,我調往蘇州第六初級中學,後來又調到八初中,就是現在的“景範中學“,當了幾十年校長。

    3 樂益女中和蘇州個共產黨支部

    蘇周刊:當年的樂益女中教員中曾經有不少進步人士,侯紹裘、張聞天,還有後來的南大校長匡亞明。 您父親知道他們是共產黨人嗎?

    張寰和:1924年,江浙軍閥大戰,樂益女中遷到上海,我父親結識了在景賢女中任教務主任的侯紹裘。 1925年,父親親自去聘請侯紹裘任樂益的教務主任。侯紹裘又介紹張聞天、匡亞明等人來到樂益女中。1925年侯紹裘在樂益女中建立了個中共獨立支部,當時我父親應該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們是進步人士。匡亞明被逮捕,父親囑咐韋布四處奔走,他纔被釋放。我繼母的弟弟,韋布小舅也是一位進步人士(韋布,《三毛流浪記》等影片的制片人),他回憶我父親請共產黨人辦學,“不僅在習慣勢力根深蒂固的舊蘇州,在全國來說,也是非常突出的。”“他完全知道他們是何等樣人,照樣相處得親密無間。 ”

    蘇周刊:據說蘇州的五卅路,是當年樂益女中支持五卅運動留下的紀念。

    張寰和:1925年五卅運動,樂益女中學生支持上海工人大罷工,搭臺表演為大罷工募捐,還坐火車去無錫募捐。樂益女中搭臺演戲三天,馬連良、於伶從上海趕來參加和大姐、允和二姐、兆和三姐、宗和大哥、寅和二哥、定和三哥參加演出了《昭君出塞》、《風塵三俠》、《空城計》等戲。當時在蘇州,女學生演戲是件破天荒的大事,轟動一時,三天演出,場場爆滿。演出的全部支出由父親負擔。蘇州募捐60,樂益女中募捐多。罷工結束後,上海總工會把未用完的款退回蘇州,樂益學生和工人一起,用這筆錢填平了樂益東邊的小路,開成大路,取名為“五卅路”。

    4 瀋從文和“小五哥”

    蘇周刊:瀋從文有好幾篇小說注明是為張家小五哥而作:《月下小景》中的《女人》注明為張家小五哥輯自《雜比喻經》,《扇陀》則注明為張家小五哥輯自 《智度論》。他為什麼特別青睞您這位小五哥?

    張寰和:大概是30年代初期,當時我讀初中,瀋從文次到我家來看三姐,當時三姐去圖書館了,二姐叫瀋從文進來坐,他不坐,回到北局的旅館。三姐回來後,二姐叫三姐去叫他,就說叫他到家裡來玩,說我家有很多小弟弟。來了之後,瀋從文就給我們講故事。我不知道怎麼想起來去買瓶汽水給他喝,這個事情很多地方都寫了,我們每人都有月費,我大概每月有兩塊錢。他回去之後也沒跟我講,就在小說後面寫了“為張家小五哥作”,《月下小景》裡有好幾篇,講的有些是佛經故事,當時我也看不懂,瀋二哥說,你將來會看懂的。

    蘇周刊:他稱您小五哥,您稱他瀋二哥,不稱三姐夫?

    張寰和:說起稱呼有點故事。淞滬會戰之後,樂益女中停辦,我們到合肥老家避難,後來又撤退到武漢。瀋從文也來了,我們在武漢踫頭。當時北方有很多人集中在武漢。當時我們有四個人兄弟相稱,都沒有血緣關繫:瀋從文是瀋二哥,蕭乾是蕭三哥,當時的北大文學院長楊振聲的大兒子楊文衡稱楊四哥,我是小五哥。 1937年的夏天,我們都住在武漢珞珈山一幢小別墅裡,雕了很多蝙蝠,被稱為五福堂。是瀋從文跟朋友聯繫借住的。 37年底我和瀋從文一起去了湘西沅陵。

    蘇周刊:當時和瀋從文經常在一起嗎?

    張寰和:經常在一起。後來我們先後到昆明,瀋從文隨*教科書編撰委員會一起來,住在青雲街,後來我住在學校裡,雖然不住在一起,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