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理想國譯叢·資本之都:21世紀德裡的美好與野蠻(NO:030)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地方史志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拉納·達斯古普塔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地方史志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520499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5204999
    作者:拉納·達斯古普塔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8月 

        
        
    "

    編輯推薦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繫列之一(030)——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作者拉納·達斯古普塔透過一繫列采訪和個人的探索觀察,描繪一個百萬富翁與貧民窟並存,機遇和腐敗共生的所在,呈現出一幅與資本主義相遇的德裡城市肖像。


    ★ 《資本之都》講述的主體是印度與德裡,更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縮影與許多城市未來的共同面貌。擁有炫目財富和復雜文化的地區受殖民政權接管,遭受文化摧毀、財富掠奪,並經歷了種族滅絕的災難,後殖民政府則深陷經濟重建與權力鬥爭,*終讓路給了充滿活力的自由市場。過去的歷史創傷如同幽靈般飄蕩在貪婪、野心、欲望、剝削之間,陷入經濟深淵的窮人生活再無保障,中產階級也感到焦慮疲憊,金錢成為德裡人生活的目標,也成為宰制生活的枷鎖。


    ★ 《資本之都》的核心主題是正崛起於印度城市中的富人,他們搭乘全球化的列車,在被資本主義徹底改造的德裡獲取財富、地位與權力。這群新興中產階級通過無限商機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為城市注入活力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也為崛起的印度帶來生機和希望。同時他們對土地和資源的爭奪、對金錢的渴望,嚴重剝削了農民和窮人,改變了政治、住房、醫療、教育等各面向的運作規則,令德裡被籠罩在資本主義的陰影中。


    ★ 榮獲2017年“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報道文學獎”(Ryszard Kapu?ciński Award)和“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並曾入圍“奧威爾獎”(Orwell Prize)和“皇家文學學會溫達傑獎”(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Ondaatje Prize)決選名單。 
    內容簡介

    在世紀之交,拉納·達斯古普塔來到印度德裡,一個百萬富翁與貧民窟並存,機遇和腐敗共生的所在。自1991年宣布開放市場以來,首都德裡在風起雲湧的經濟改革中,從印度北部一個飽受歷史創傷的文化古城變身為具有全球影響力、蓄積豐沛資本的國際都市。通過國際業務外包、房地產炒作等各種商業活動,新興中產階級把自己視作全球化的主要代理人和受益者,其生活方式也變得越來越現代化、美國化。當他們的財富藉由巧取豪奪而與城市的天際線一起衝向雲端時,這座城市中經濟難民和貧民窟的數量也隨之攀升。


    全球資本市場為德裡帶來轉變、機會、創新、希望,但也帶來被金錢主宰的房地產市場和醫療體制、層出不窮的暴力犯罪、遭濫用污染自然與環境、失能的行政體繫與貪污腐敗,再加上印巴分治以來一直存在的種族問題,21世紀的德裡居民面臨了愈發嚴峻的挑戰。無論富人、中產階級、拾荒者,還是罪犯,無人能置外於這場毀壞與創造的矛盾。


    作為一個從印度移往英國的二代移民,達斯古普塔以一種既親切又好奇的心情重新回到自己先祖的土地上,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對德裡居民的采訪,以小說家的生花妙筆將德裡的歷史與當下交織成篇,為城市發展大潮下的疏離與殘酷留下客觀的紀錄——在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日,被金錢資本淹沒的德裡既是許多城市共同的過去,也是許多城市無可避免的未來。

    作者簡介
    拉納·達斯古普塔(Rana Dasgupta),英國印度裔小說家及專欄作家。《每日電訊報》於2010年贊其為“當代好的英國年輕小說家”之一,《世界報》則於2014年稱他是“七十位讓明天更好的人”之一。他的小說《獨奏》(Solo)榮獲“不列顛國協作家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資本之都》是他的本非虛構作品,榮獲2017年“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報道文學獎”(Ryszard Kapu?ciński Award)和“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Prix Émile Guimet de littérature asiatique)。
    目錄
    作者說明

    風景畫

    一“從圍城到世界之城”
    二1991——擁抱自由開放
    三印度式全球主義
    四離鄉背井的波西米亞
    五時髦的私立醫院
    六婚姻的分崩離析
    七男性的焦慮和女性的掙扎
    八1857——消逝的沙賈漢納巴德
    九1911——英國人的新德裡
    十1947——邁向獨立

    作者說明


     


    風景畫


     


    一“從圍城到世界之城”


    二1991——擁抱自由開放


    三印度式全球主義


    四離鄉背井的波西米亞


    五時髦的私立醫院


    六婚姻的分崩離析


    七男性的焦慮和女性的掙扎


    八1857——消逝的沙賈漢納巴德


    九1911——英國人的新德裡


    十1947——邁向獨立


    十一旁遮普的商業帝國


    十二巴爾斯瓦的垃圾山


    十三經濟難民的痛苦深淵


     


    縮影


     


    十四1984——甘地之死


    十五印度精英的新帝國主義


    十六上師與富人


    十七中產階級的焦慮


     


    抽像畫


     


    致謝


    注釋


    許可聲明索引 
    媒體評論
    這本書充滿了啟發性的細節和生動的印像,涵蓋從商業到娛樂,從性到婚姻等各方面,展現德裡如何成為一個從居民背上建造起來的機會之地。達斯古普塔的龐大敘事活躍地捕捉了當代人的喧囂,他們將德裡引向全球經濟的未來。這既是一封寫給轉型中城市的情書,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警示。
    ——《出版人周刊》

    一個在德裡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國印度小說家對一個失去靈魂的城市所做的深入、令人不安的探索……面對印度經歷的社會和文化上痛苦的轉變,這是次真誠又令人擔憂的審視。
    ——《科克斯書評》

    這本書充滿了啟發性的細節和生動的印像,涵蓋從商業到娛樂,從性到婚姻等各方面,展現德裡如何成為一個從居民背上建造起來的機會之地。達斯古普塔的龐大敘事活躍地捕捉了當代人的喧囂,他們將德裡引向全球經濟的未來。這既是一封寫給轉型中城市的情書,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警示。


    ——《出版人周刊》


     


    一個在德裡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國印度小說家對一個失去靈魂的城市所做的深入、令人不安的探索……面對印度經歷的社會和文化上痛苦的轉變,這是次真誠又令人擔憂的審視。


    ——《科克斯書評》


     


    拉納·達斯古普塔憑著洞察力、人道關懷以及精妙優美的文筆,剝去德裡層層的否認掩飾。他成功地以引人入勝而非令人排斥的方式掀開早已潰爛的傷口……他帶來充滿同情和理解的洞見,也深入到政治和金錢的關繫網絡……他驚人的結論是,這個擁有近兩千萬人口、作為新世界秩序引擎的城市,並非因它的不成熟而有趣,而是因為它的成熟看起來與我們所期望的完全不同……看著當代德裡就如同看著全球21世紀*耀眼、*前衛的樣貌。


    ——《時代周刊》


     


    一幅精美寫就的城市肖像,這座城市腐敗、暴力、滿是傷痕,且發展快速得連其居民都幾乎認不出來了。這是一位大作家創作*時令人驚嘆的傑作。


    ——威廉·達爾林普爾(William
    Dalrymple),《精靈之城:德裡一年》作者


     


    達斯古普塔的目光敏銳,他對微小時刻的敏感使得這本非凡且溫柔的書在讀者心裡如同一繫列驚人的短篇小說一般流連不去。 在德裡,被破壞、四面楚歌、驚人的突變,他看到了屬於未來的全球化城市。


    ——《展望》雜志


     


    引人入勝,且常令人感到可怕的……達斯古普塔與各式各樣的現代德裡人的抒情相遇,揭示了一個小說家的耳朵,更被精美地勾勒……如果達斯古普塔顯得對德裡嚴厲,那是因為他在乎。


    ——《每日電訊報》


     


    貪婪、不人道,以及讓這座城市及其人民陷入傷痛的惡性循環的憤怒——這些就是達斯古普塔向我們展示並讓人感到無比震驚的。


    ——《每日野獸》


     


    拉納·達斯古普塔的傑作提供了一部現代德裡與數百萬益發富有的奮鬥者的史詩般戲劇性肖像。


    ——《麥考林》雜志


     


    對德裡與資本主義相遇的一次令人信服的調查......正如在他的小說中,達斯古普塔以沉著的方式摧毀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今天的模式中找到了過去的怨氣,理解和神話的連續性。


    ——《明潮》雜志


     


    一幅有錢德裡毫不留情的肖像……達斯古普塔的寫作天賦與他從研究對像那裡探得驚人坦率的能力是相匹配的……在*近關於印度自由市場革命及其意外後果的書中,這是*有價值的一本。


                                                                    
    ——《紐約客》


     


    一部非常優雅的作品,其濃郁的風格和範圍常常讓人想起奈保爾的《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新政治家周刊》


     


    達斯古普塔用他的素材更廣泛地反思了資本主義的美好與野蠻、旨趣與動力、輕率與非道德……《資本之都》主要是一本關於德裡的財富與名門望族的書。然而也有一些生動的篇章用於描述那些講英語的中產階級,以及在這一階級中的世代變化……與商人或毒販子訪談的摘錄部分既令人喫驚又讓人膽寒……達斯古普塔的分析總是很獨到,其寫作也總是不同凡響。


    ——拉馬錢德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新共和周刊》


     


    作者通過深度采訪搜集所有資料,詳細剖析了促成該地區“財富至上”文化的原因……這本書是非常成功的創意類紀實文學作品。


    ——貝琪·哈特曼(Betsy Hartmann),美國新罕布什爾學院發展學榮譽退休教授
    在線試讀
    一 “從圍城到世界之城”(選摘)
    我到德裡的時候,這裡已經歷了十年由1991年“自由化”帶來的變化。也就是說,自印度獨立起,打破封閉的措施和對中央計劃經濟的改革打開了印度的國門,把這個國家開放給全世界的產品、媒體和資本。
    我來之前的十年,這個城市的生活裡發生的主要是所謂“軟件”的變化,而它的“硬件”相對來說變化不大。中產階級的房子裡回響著新的廣告和外國電視節目,陌生的夢想在白色的房間裡展開,但原來的建築——分別為夏天和鼕天修建的背陰房間和陽臺——仍然原封不動。以前隻有那些有海外關繫的人纔能買到的進口牛仔褲現在在商店裡隨處可見,但這些牛仔褲仍然要麼放在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老舊狹窄的屋子裡(那是英殖民時期的商業街),要麼放在20世紀60年代建造的已經搖搖欲墜的本地集市中。一場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運動還未發生,它即將主宰我熟悉的德裡,以追求全球主義之名,大肆拆除這個城市的硬件設施。一家主流報刊給這場運動起了個口號——“從圍城到世界之城”。
    那場拆遷將使很多已經在德裡沉澱下來的東西消失殆盡。幾十萬窮人被迫搬家,空出來的地方則用於建造商廈和公寓——大量財富和資源從城市貧困的人那裡轉移到富有的市民手裡,很多窮人在自己的城市裡成了難民,工薪階層的生活總體上更邊緣化和動蕩。21世紀初,以美化市容之名,很多小本生意被毀掉了。比如那些非正規的茶攤兒,在那兒你能花2盧比點一杯甜甜的熱茶,坐在一把塑料椅子上,感覺自己與周圍的人和車流神秘地隔絕開來。拆除的大潮中,大量富人房主的房子也被拆掉了。他們的情況是,在那十年的房地產繁榮期裡,他們拆掉自己原來的房子,建造公寓出售,從中套現獲利。這些新公寓為了獲得的建築面積並提升售價,不像以前的建築那樣會建陽臺。住客的生活退回到有空調的室內,從前各家在午後的陽臺上聊著家長裡短的場景不再有了。
    但在2000年,這些都還沒發生。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人們繼續生活在一種老式的時光裡。分治難民從自己的家鄉小鎮把這種無精打采的狀態帶到這裡,堅持在自己多年前建立起來的生活氛圍裡度日。我發現,那年鼕天自己占據的這間小小公寓位於一個原本分配給這些難民的街區。從公寓望出去,我能看見他們—現在都是老人了,裹在披肩裡,坐在室外,在屋頂上、陽臺上,一動不動。印度北部的鼕天很冷,為夏天設計的屋子有石頭臺階,卻沒有暖氣,屋裡的溫度和外面一樣。所以我的鄰居們和他們農村裡的祖輩一樣,同樣珍惜鼕天的慰藉品—手裡冒著熱氣的姜茶,還有下午照在臉上的淺黃色陽光。他們的子女們外出工作,孫子輩在學校上學,這些散發著莊重氣質的鄰居給我周圍帶來了另一個時代的寧靜:收購廢紙和玻璃的人騎著自行車,不緊不慢地穿梭在房子之間;賣蔬菜的小販推著推車在陽光斑駁的街道上叫賣,耐心而平靜。有時候,一個老年婦女會叫住他,要一點菜,談一個價錢。她會把錢放在一個籃子裡,從自家樓頂放下去,小販拿了錢,把菜放進籃子裡,她再慢慢把籃子拉上去。

    一  “從圍城到世界之城”(選摘)


    我到德裡的時候,這裡已經歷了十年由1991年“自由化”帶來的變化。也就是說,自印度獨立起,打破封閉的措施和對中央計劃經濟的改革打開了印度的國門,把這個國家開放給全世界的產品、媒體和資本。


    我來之前的十年,這個城市的生活裡發生的主要是所謂“軟件”的變化,而它的“硬件”相對來說變化不大。中產階級的房子裡回響著新的廣告和外國電視節目,陌生的夢想在白色的房間裡展開,但原來的建築——分別為夏天和鼕天修建的背陰房間和陽臺——仍然原封不動。以前隻有那些有海外關繫的人纔能買到的進口牛仔褲現在在商店裡隨處可見,但這些牛仔褲仍然要麼放在康諾特廣場(Connaught Place)老舊狹窄的屋子裡(那是英殖民時期的商業街),要麼放在20世紀60年代建造的已經搖搖欲墜的本地集市中。一場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運動還未發生,它即將主宰我熟悉的德裡,以追求全球主義之名,大肆拆除這個城市的硬件設施。一家主流報刊給這場運動起了個口號——“從圍城到世界之城”。


    那場拆遷將使很多已經在德裡沉澱下來的東西消失殆盡。幾十萬窮人被迫搬家,空出來的地方則用於建造商廈和公寓——大量財富和資源從城市貧困的人那裡轉移到富有的市民手裡,很多窮人在自己的城市裡成了難民,工薪階層的生活總體上更邊緣化和動蕩。21世紀初,以美化市容之名,很多小本生意被毀掉了。比如那些非正規的茶攤兒,在那兒你能花2盧比點一杯甜甜的熱茶,坐在一把塑料椅子上,感覺自己與周圍的人和車流神秘地隔絕開來。拆除的大潮中,大量富人房主的房子也被拆掉了。他們的情況是,在那十年的房地產繁榮期裡,他們拆掉自己原來的房子,建造公寓出售,從中套現獲利。這些新公寓為了獲得的建築面積並提升售價,不像以前的建築那樣會建陽臺。住客的生活退回到有空調的室內,從前各家在午後的陽臺上聊著家長裡短的場景不再有了。


    但在2000年,這些都還沒發生。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人們繼續生活在一種老式的時光裡。分治難民從自己的家鄉小鎮把這種無精打采的狀態帶到這裡,堅持在自己多年前建立起來的生活氛圍裡度日。我發現,那年鼕天自己占據的這間小小公寓位於一個原本分配給這些難民的街區。從公寓望出去,我能看見他們—現在都是老人了,裹在披肩裡,坐在室外,在屋頂上、陽臺上,一動不動。印度北部的鼕天很冷,為夏天設計的屋子有石頭臺階,卻沒有暖氣,屋裡的溫度和外面一樣。所以我的鄰居們和他們農村裡的祖輩一樣,同樣珍惜鼕天的慰藉品—手裡冒著熱氣的姜茶,還有下午照在臉上的淺黃色陽光。他們的子女們外出工作,孫子輩在學校上學,這些散發著莊重氣質的鄰居給我周圍帶來了另一個時代的寧靜:收購廢紙和玻璃的人騎著自行車,不緊不慢地穿梭在房子之間;賣蔬菜的小販推著推車在陽光斑駁的街道上叫賣,耐心而平靜。有時候,一個老年婦女會叫住他,要一點菜,談一個價錢。她會把錢放在一個籃子裡,從自家樓頂放下去,小販拿了錢,把菜放進籃子裡,她再慢慢把籃子拉上去。


    過去的德裡休息得也很早。現在已經難以記起那時的情況,因為來這裡之後的幾年裡,我的記憶裡都是這座城市各種燈光閃耀的咖啡店、餐館、酒吧和俱樂部。現在周末的晚上,城裡街上擠滿了泡吧的人,寸步難行。但2000年的時候,這些都還不存在。那時候,以往的保守氛圍統治了這個城市的夜晚。很多地方的商店9點左右就關門了,之後街上空空蕩蕩。我的鄰居們是相信家庭美德和早起早睡的人,晚上幾乎不會出去干什麼。分治帶來的恐怖和損失深刻地塑造了德裡這一代的中產階級,他們生活節約,對外出疑心重重,覺得在餐館喫陌生人做的菜是一種詛咒。這就是我到達時候的德裡,一個和我剛剛離開的紐約非常不同的城市—這座城市很少企圖引誘或娛樂你,每天一結束就送你回家。


    即使是現在我身邊的這些波西米亞分子,那時候的夜生活就是待在家裡,和過去幾十年沒什麼兩樣。我們晚上不出去,因為沒有地方可去。大家在各種公寓裡聚會,這些公寓又小又簡陋,而且很便宜。房間裡因為抽煙而煙霧騰騰,我們墊著墊子坐在地板上,圍著一堆朗姆或者威士忌酒瓶談話。


    所有的談話都被其所在的時刻充滿。正是通過那些聊天的夜晚,我意識到自己在一個非凡的時期來到了一個非凡的地方。


    我發現自己身處德裡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之中,他們說話的那種感覺我之前從來沒有在別的地方踫到過。實際上,在那之後,就算在同一個地方,那種感覺也再沒出現過。當然,他們是一群纔華和創意都無與倫比的人,但他們談話中那種熱烈的能量也來自外面的這座城市。舊的正在死去,新的正在醞釀,我們生活在這之間,沒有什麼已然決斷,一切皆有可能。每個人都試著吸收、想像這座城市會變成什麼樣,自己會變成什麼樣。他們餓著肚子,用書本和談話果腹——因為當所有邊界和約束都不復存在時,那些來自穩定時代、被看作正式而遙遠的思想形式會變得切題而有必要。
    人們需要哲學,因為他們迷失,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身上發生的劇變。他們需要更多創意、更多詞彙、更多語言。他們投入到談話中,絲毫不在乎睡眠。


    其中有些是來自本地的奇妙能量。這座城市正在以令人喫驚的方式改變,有一種感覺是這裡的生活會變得奇妙,它將擺脫過去的束縛獲得解放,很多未知的美好會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有一位新人作家寫了一首詩叫作《德裡地鐵的初歲月》(“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Delhi Metro”),這個題目抓住了那些年裡那種劃時代的感覺以及新的地鐵繫統帶來的巨大的理想主義。就在我剛到德裡之後,這裡就開通了條地鐵。在沒有出現任何這種項目通常會有的扯淡和腐敗的情況下,高科技的列車和車站似乎開創了一個高品質公共基礎設施—沒錯,印度也能做到!不僅如此,地鐵輕快地在城市地面下滑行,繞過德裡道路上你爭我奪的喧鬧,飛速穿過那些或富有或貧窮的區域,似乎預示著一種新的流動性,也是社會和經濟的流動性。因為這座城市傳統上對於界限和層級有著深深的迷戀。


    但那些年裡的期待超出了這個城市本身的範圍。它來自一種普遍的感覺:這裡將要發生的事會改變整個世界。


    我遇見的人都是世界主義者,他們樂於見到圍著印度的牆倒下。他們蔑視民族主義,並且熱愛那些通過網絡結識的新興富人。但他們忠於自己的懷疑主義,忠實於這片土地上的反帝國思想傳統,所以他們同樣批判西方社會的經濟和社會基礎—他們不希望從此刻印度的開放中產生的,就是建立起一個和西方相似的社會。他們很多智識上的靈感來源於西方資本主義內部的批判者—從美國的免費軟件理論家到荷蘭的寮屋居民運動,從英國藝術家對大眾食品繫統和財產權文化的挑戰,到哈佛和牛津的法學學者對於種子、圖像和創意所有權的其他可能的想像。對於後自由化的印度來說,沒有什麼比在這些領域的探索更相關的了。這裡的一個大問題,正是“所有權”。印度生活的許多領域裡,基本的資源比如特定類型的土地、知識和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沒有所有權的。但是當印度簽署了國際貿易協定,私有化這些曾經是“公共的”東西成了趨勢。在我的德裡朋友中有一種看法,認為雖然公司文化標榜自己是創造豐足的秘方,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根據印度的情況進行調整,這將預示著一種新型的稀缺。


    而且大家有一種感覺,通過這種調整適應,也許能想像出一種新的混合制的資本主義,不隻在這裡為印度提供靈感,而是在所有地方都能變成一種激勵。畢竟,正是在這個時期,紐約遭受了“9·11”事件重創,西方社會開始感覺到對伊斯蘭焦慮的壓力,而他文化主義(實際上是他們的優越感)似乎脆弱不堪。文化主義可能已經接納了許多來自不同背景和信仰的人,但也期望他們能接受一種深層次的同質性,即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一個單一的法律繫統,比如摒棄一切與國家高效、節制的社會氛圍不符的行為。在德裡,這裡的一千五百萬人已經習慣了和其他那些與自己的生活毫無交集的人生活在一起。這裡的生活景像比西方社會更多樣、更矛盾,甚至到了深不可測的程度,然而德裡依舊讓人覺得運作順暢。這座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擁有一種無條件擁抱模糊和晦澀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讓我理解你,然後我們可能共存”,而是“我會無條件和你共存,因為我永遠理解不了你”。這種能力似乎不僅僅在深層意義上更人道,而且作為一種全球化下的普遍風氣也更有前途。因為它很清晰,在全世界互相聯結的時代,我們全都和不相識或不理解的人糾纏在各種關繫裡。也許,這座長久以來被視作荒蕪和絕望之地的第三世界的城市,實際上暗藏著會讓所有地方都受益的知識形式。


    這不隻是說說而已。德裡的新文化也在崛起。我意識到對寫作來說,德裡是一個比紐約能提供更多靈感的地方。因此當我坐下來寫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周圍所有的人都在做相似的事。有一個德裡作家叫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是其中個獲得國際關注的,她近贏得了布克獎。仿佛忽然之間,在這座一點兒也不文學的城市裡,所有年輕人都在寫書拍電影,其他二十幾歲或三十幾歲的人開始成立出版社、雜志社和報社,而咖啡店和酒吧則決定用詩歌朗誦活動和電影放映來吸引更多顧客。


    其中有活力的是萌發中的藝術圈。各式各樣的人被德裡高質量的大學和租金便宜的工作室吸引到這裡。有些人也許隻是單純地聽到這座城市耳語般的承諾,說它會讓你看到一個新的自己。但在那些日子裡,這個承諾十分切實。我記得早年在一棟廢棄的房子裡有一場實驗表演,房子的地板上有水塘,昏暗的照明讓人在走廊裡隻能摸索前進。大家在浴缸裡聊天,藝術作品畫在浴室牆上或藏在廚房的抽屜裡。表演抓住了這座城市在那些日子裡的分崩離析,以及即將湧現的神秘而美妙的新現實。那場表演酷得不容置疑,看到碧安卡·賈格爾(Bianca Jagger)在場也一點不覺得怪,她穿著一件樸素的白衣服,穿過那些潮濕的房間。大家現在依然會談起那個晚上,那天我們見證了一些即將到來的東西——之後的幾年內,當時在場的藝術家中有幾個成為了國際藝術界的寵兒。全世界的藝術品藏家都期望擁有一件代表印度崛起的作品—
    一件能把東方崛起的傳言和孟買股票市場飆升的吸引力變得更有形的東西。藏家們購買鋼和大理石的雕塑,這些雕塑尺寸巨大,似乎訴說著它們誕生於史詩般的大環境。藝術家們搬去像飛機倉庫一樣的工作室,憑著自己的實力跨越國境:像所有21世紀優秀的公司那樣,在中國制造作品,然後以一次10的價格出售。他們迅速從社會邊緣的頑主變成了精力旺盛的有錢人,即使是在這樣一個看不起藝術的社會裡,這整個過程也不可能不引起關注。很快,藝術家們在印度名流中受到歡迎。由於他們已經是有錢人了,人們想當然地覺得他們從來沒想過別的事情。但我以前就見過他們,那時候財富還沒一點兒影兒,他們想的就是如何將形式賦予一個偉大的聲音—在這裡,早年德裡的地鐵裡,那個聲音咆哮著,我們那麼多人都聽見了。


    十年以後,當時這些烏托邦似的喧囂不復存在。


    驚人的早年歲月似乎已經很遙遠。未來已經到來,而且沒什麼可驚艷的。這個城市四處都顯得無精打采,德裡似乎再一次成了無關緊要的外圍城市。如果我們曾經認為這座城市可以教給世界其他地方如何在21世紀生活的話,現在我們要失望了。土地搶奪和習以為常的腐敗後來變得明目張膽;精英的權力以其他人的利益為代價肆意擴張;所有曾經的緩慢、私密和獨特都變成了快速、巨大和同質——已經很難再夢想一個能給人驚喜的未來了。金錢統治著這個地方,我們周圍所見的新興生活方式是一種對於西方社會生活方式無聊而拙劣的復制:辦公街區、公寓街區、商廈,還有所有周圍的建築,數以百萬計的人從未進去過,也許除了作為清潔工進去拖地。


    城市裡暴力激增,而且表現形式非常駭人。情節惡劣的性犯罪一再發生,讓人難受,並且在大範圍裡引起了對這個飛速變化的大都會裡正在成型的社會的驚慌失措。數萬人走上街頭表達對受害者的同情,憤慨於現在每個人在自己城市馬路上的不安全感,德裡變成了一個充滿自省迷思的地方。有些人希望在現在這個印度經濟崛起的時期,能永遠埋葬那些來自殖民時期影響印度人和外國人的態度;這些態度認為印度文化是低劣、返祖的。德裡報紙上的殘忍報道使他們對這種希望的合理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現在這座城市不再是正建造一個能鼓舞世界的天堂,而是努力把自己從地獄的邊緣拉回來。


    在那個十年結束之際,我決定寫一本書,寫這座我選定的城市,部分原因是為了理解它轉變的本質,因為我和數以百萬計的其他人一起在生活中經歷了這種轉變。我的感受是,作用於其中的是非常狂亂的人類能量,這些能量不僅關乎金錢、改變和野心,還關乎焦慮、苦行和歷史創傷——隻有詢問住在這裡的人實際上如何生活、做何感受纔能發現這座城市的現實。人們喜歡用統計數據來討論印度的改變,否則還有什麼別的方法能表現如此迥然不同的10億人的存在?但印度繁榮時期平滑向上的圖表曲線,根本沒有表達出每個新的一天到來帶給這座城市居民的緊張。這種緊張來自深深扭曲的日常生活,存在於愉快和恐怖之間、舊的和新的價值體繫之間、自我實現和自我消滅之間。沒有圖表能總結一個正在全球化的社會所經歷的痛苦,而對於統計數據的熱忱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矛盾、夢想和懷疑的忽略,正是部分問題所在。人們總是假定:一個明顯正在致富的群體,其內心生活應該和外部的經濟指標一樣一帆風順,但在這個新興世界的大都市,加速的變化經常成為一場讓人混亂的狂風暴雨。人們賺的錢越多,事情越不可理喻。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