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法度與人心+人間煙火(趙鼕梅著 套裝2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隨筆
    【市場價】
    841-1220
    【優惠價】
    526-76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法度與人心》
    北京大學趙鼕梅教授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積澱,為讀者通解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糾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過去70年歷史研究成果的“讀書思考”,也是繼新作《大宋之變:1063——1086》後的又一力作。
    2.本書更關注人與制度的互動及人在制度中的命運
    相較於其他制度史研究專家,作者更關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響人的命運?人在制度中如何自處?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發展的整體脈絡是怎樣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讀歷史
    歷史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纔能生發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長期關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視從“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讀帝制時期的制度與政治文化,以此帶領讀者看懂並理解歷史上的有為與無奈。這樣,讀者纔能深入體察與明白古人之所想、所為,激發出真正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作者精挑細選大量典型案例,史觀鮮明,見解獨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選取我們悉知的歷史人物,但多是發生在他們身上鮮為人知的故事。通過短小精悍的案例,讓讀者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認識更為飽滿立體。如 “一札薦三相”——額頭跑馬肚裡撐船的歐陽修(謙謙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歐陽修給範仲淹的一封信——臺諫官“面折廷爭”之職責 士大夫堅守道義之氣節,如中國古代救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富弼賑災(有條不紊接濟30萬河北災民)等。
    本文以帶有問題意識的探討方化開放性的視角,為歷史呈現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滿探討的可能性與話題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門之變”“王安石變法”為例——對各執一詞的歷史事件做價值判斷,雖改變不了過去,但會影響未來。再如:“抄近道”還是“繞遠路”——從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權衡變通與堅守。此類問題的探討,可幫助讀者拓展知識面,調動思考力。
    為什麼說“歷史並不一直向前”?當歷史的車朝,江山社稷變成皇室私產,君臣關繫淪為主奴關以降,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和國家治理水平為何走了下坡路?導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麼?表現有哪些?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畫及每幅畫300字左右的解讀輔助讀者理解。
    帝制中國大事表:一張拉頁看懂帝制時期大事發展的脈絡

    《法度與人心》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積澱,對70年歷史研究成果的“讀書思考”
    北京大學趙鼕梅教授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積澱,為讀者通解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糾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過去70年歷史研究成果的“讀書思考”,也是繼新作《大宋之變:1063——1086》後的又一力作。



    2.本書更關注人與制度的互動及人在制度中的命運
    相較於其他制度史研究專家,作者更關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響人的命運?人在制度中如何自處?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發展的整體脈絡是怎樣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讀歷史
    歷史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纔能生發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長期關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視從“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讀帝制時期的制度與政治文化,以此帶領讀者看懂並理解歷史上的有為與無奈。這樣,讀者纔能深入體察與明白古人之所想、所為,激發出真正的同情心與同理心。


    4. 一場“典型個案普遍化思考”的思想盛宴
    作者精挑細選大量典型案例,史觀鮮明,見解獨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選取我們悉知的歷史人物,但多是發生在他們身上鮮為人知的故事。通過短小精悍的案例,讓讀者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認識更為飽滿立體。如 “一札薦三相”——額頭跑馬肚裡撐船的歐陽修(謙謙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歐陽修給範仲淹的一封信——臺諫官“面折廷爭”之職責 士大夫堅守道義之氣節,如中國古代救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富弼賑災(有條不紊接濟30萬河北災民)等。


    5. 一本充滿問題意識與探討視角的獨特歷史作品
    本文以帶有問題意識的探討方化開放性的視角,為歷史呈現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滿探討的可能性與話題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門之變”“王安石變法”為例——對各執一詞的歷史事件做價值判斷,雖改變不了過去,但會影響未來。再如:“抄近道”還是“繞遠路”——從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權衡變通與堅守。此類問題的探討,可幫助讀者拓展知識面,調動思考力。


    6.對宏觀問題深入淺出的解讀——從天下國家到家產制國家,歷史為何會“開倒車”?
    為什麼說“歷史並不一直向前”?當歷史的車朝,江山社稷變成皇室私產,君臣關繫淪為主奴關以降,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和國家治理水平為何走了下坡路?導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麼?表現有哪些?


    7.近60幅高清宋畫彩插 私房薦書 帝制中國大事表拉頁 經典史學著作精解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畫及每幅畫300字左右的解讀輔助讀者理解。
    帝制中國大事表:一張拉頁看懂帝制時期大事發展的脈絡
    私房薦書:專業又個性的歷史書目推薦,為讀者提供深入探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及人與制度關繫等歷史知識的入口。
    經典史學著作精解:為讀者開啟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文化的一扇大門。


     


    《人間煙火》


    1. 普通個體熠熠生輝的生命故事
    傳統史學通常側重宏達敘事,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個體的生命故事往往被忽略、被掩埋,散落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被遺忘。但是,頗能觸動讀者心弦、引發讀者共鳴的,往往是那些經久不息、綿延不絕、帶有歷史體溫的個體的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因為今天的我們也正經歷著同樣的愛欲掙扎。所以,若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應該照一照我們尋常百姓的日常與人生。作者通過生動的故事,打撈那些雖代代相傳卻以碎片化面貌呈現的日常生活史,讓我們真正感受到歷史的溫度。


    2.從“人”的角度看古代生活史
    以人為暗線,串起生活中衣食住行、行走坐臥的日常這條明線,既有客觀具像的歷史場景與器物,又不乏主觀的人參與歷史、影響歷史,乃至書寫歷朝歷代日常生活的歷史,這一寫作視角帶有濃厚的人文關懷精神。筆者強調,個體無法選擇性別、家庭和時代,能做的是接納家庭給予的,並在性別與時代的規定中,努力活出自我,這一點在古代男子與女子章節的書寫中尤為突出。
    3.案例經典,解讀明快,輕松有趣
    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古代普通人的人生印跡與際遇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摹寫,輕松明快的解讀與妙趣橫生的故事相得益彰,是一部帶有濃厚的古代市井煙火氣的歷史佳作。
    4.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70幅高清彩插 每幅圖300字解讀
    以70幅高清彩插與每幅300字左右的詳細圖釋輔助文本解讀,既能讓讀者從字裡行間品咂人間“煙火氣”,又能讓讀者借助圖片更真切地感受人間“煙火氣”,同時,還可幫讀者提升品鋻古畫的能力,是一本具有超文本性質的通俗類歷史讀物。


     

     
    內容簡介
    《法度與人心》
    本書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學著作精讀三部分構成。作者一改制度敘事的嚴肅刻板印像,以輕松明快的方式來思考制度變遷,理解歷代制度之得失,並分別從國家故事、群體故事、個體故事講述制度在與不同層面的人的互動中產生的關繫。與其他制度史寫作者相比,作者更強調“從史學角度關注個體的生活與命運”走向:制度如何影響人的命運?人在制度中如何自處?人如何改造制度?如:個體在制度直接或間接作用下顛沛流離的境遇;官僚群體與更迭的制度“相愛相殺”,在制度變遷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體在制度變革中的顛簸起落等。入仕、升遷、貶謫、宦遊、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態,圍繞這些具像化的常態,制度變遷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關注人與制度的互動及人在制度中的命運,不僅帶有人文關懷精神,同時,從人與制度的關繫層面通講制度發展的歷史,這在已出版的通俗類制度史作品中獨樹一幟。

    《法度與人心》


    《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是北京大學宋史研究專家趙鼕梅老師以30年史學研究為依托,為普通讀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糾葛的通俗讀物。
    本書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學著作精讀三部分構成。作者一改制度敘事的嚴肅刻板印像,以輕松明快的方式來思考制度變遷,理解歷代制度之得失,並分別從國家故事、群體故事、個體故事講述制度在與不同層面的人的互動中產生的關繫。與其他制度史寫作者相比,作者更強調“從史學角度關注個體的生活與命運”走向:制度如何影響人的命運?人在制度中如何自處?人如何改造制度?如:個體在制度直接或間接作用下顛沛流離的境遇;官僚群體與更迭的制度“相愛相殺”,在制度變遷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體在制度變革中的顛簸起落等。入仕、升遷、貶謫、宦遊、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態,圍繞這些具像化的常態,制度變遷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關注人與制度的互動及人在制度中的命運,不僅帶有人文關懷精神,同時,從人與制度的關繫層面通講制度發展的歷史,這在已出版的通俗類制度史作品中獨樹一幟。
    本書以開放的歷史話題、充滿問題意識的探討方式,對那些真正塑造了傳統中國並影響至今的歷史要素進行了深入探討,並解答了“歷史並不一直向前”這一隱蔽邏輯——在對朝廷性質和君臣關繫的認朝曾出現兩大倒退:從朝廷性質看,華夏傳統將天下稱為江山社稷,主張“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rdquo朝的天下則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變成了皇室私產;從君臣關繫看,華夏傳統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朝,臣子淪落到以自稱奴婢為榮——君臣關繫淪落為主奴關繫。專制與猜疑的強化自此一發不可收,直至近代。這使我們不得不思以降,政治文化的發展和國家治理水平為何會走下坡路?推動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書就此話題展開了細致生動的剖解。
    作者既能從已有的史觀中提出新見解,又能從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觀;其帶有問題意識的講述方式充滿了探討的可能性與話題的延展性。
    本書為讀者開啟了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制度與文化的通道,同時為管理者提供了可資借鋻的大量管理案例。輔以帝制中國大事表拉頁、私房、經典歷史著作解讀,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圖文並茂地詮釋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的變遷史。


     


    《人間煙火》


    《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裡的日常與人生》是一本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歷史作品。
    作者從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臥等微觀視角,對古代歷史中個體命運的境況進行了透徹解讀與深入關照。“人生代代無窮已”,正是這些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騰不息的時間洪流中的尋常百姓,構成了歷史上極為生動,也極富生命力的畫卷。“兩種日常達古今”,也正是千百年來通貫古今的日常生活,將我們關注於眼下生活的視角引向了更遠的過去,在鋻古思今的閱讀中,深入體會文明躍進的脈搏與氣息。
    該書具有豐富的史料性與輕快的趣味性。作者通過對典型個案細致入微的講述,打撈起沉潛於歷史角落中被人們忽略的日常生活;通過帶有溫度的講述,還原日常生活中的“煙火氣”。作者打破按時間梳理歷史的傳統思維,分門別類地揀選能夠影響歷史進程的典型案例,以故事的呈現方式對經典個案加以解讀,展示出歷史上綿延不斷的客觀真實的尋常生活。作者以歷史學者的嚴謹視角解讀古代尋常生活中的不尋常,以娓娓道來的文風展現古代頗為有趣的日常,而其帶有問題意識的講述方式具有很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更容易讓讀者參與。看向歷史,關照現實,以帶有溫度的歷史性書寫,對那些寂寂無名的“微塵眾”的命運和事件進行打撈,對“微觀歷史”做深入思考,具有濃厚的人文關照精神。
    作者以經典的史實、新穎的史觀、明快的解讀,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日常生活的歷史與文化的通道。輔之以70幅高清彩插與插圖闡釋,圖文並茂地詮釋了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古代日常生活畫卷。
    ------
    鼕梅講中國史:
    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
    人間煙火:掩埋在歷史裡的日常與人生

    作者簡介

    趙鼕梅,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畢業,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
    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訪問學者,美國斯坦福大學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繫客座教授。
    曾於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寇準、司馬光等歷史人物。出版有《千秋是非話寇準》《司馬光與他的時代》《文武之間:北宋武選官研究》《大宋之變:1063—1086》等作品。
    主修宋史,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態、社會生活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對晚唐至北宋軍事、政治、社會生活,以及對制度中特定人群的生存狀態、制度與人群的互動關繫關注密切。

    目錄
    《法度與人心》
    歷史中國的空間、時間與中國人 5
    一、歷史中國的空間 5
    二、傳統中國的時間 12
    三、中國人——我們都是“混血兒” 17
    上篇:典章經制下的理亂興衰 25
    引言:遊戲與規則 25
    一、皇帝的權力與矛盾 31
    1.帝制的宿命 31
    2.皇帝也有怕的? 36
    3.權力如何交接 42
    4.皇帝的“崗前實習” 47
    5.從家天下到公天下 52
    6.帝王的禮制與情感 57

    《法度與人心》


    前言                         1
    歷史中國的空間、時間與中國人 5
    一、歷史中國的空間 5
    二、傳統中國的時間 12
    三、中國人——我們都是“混血兒” 17
    上篇:典章經制下的理亂興衰 25
    引言:遊戲與規則 25
    一、皇帝的權力與矛盾 31
    1.帝制的宿命 31
    2.皇帝也有怕的? 36
    3.權力如何交接 42
    4.皇帝的“崗前實習” 47
    5.從家天下到公天下 52
    6.帝王的禮制與情感 57
    7.至卑賤者至跋扈 61
    二、如何決策?如何糾錯? 66
    1.皇權哺育下的相權特點 67
    2.此消彼長還是共同擴張? 72
    3.缺宰相的政府靠什麼運轉? 76
    4.御前會議解決啥問題 80
    5.朝堂上的一股清流 85
    6.君臣關繫也有軟肋 89
    三、帝制國家的地方治理 93
    1.封建與郡縣的是是非非 94
    2.央地關繫的錯喻 98
    3.中央巡視制度的興與衰 101
    4.如何解決邊疆問題 105
    5.上級集權下的地方狼狽 111
    6.盜賊之患與解決辦法 115
    四、選官與用官的那些事兒 118
    1.當官兒的觀念與實踐 119
    2.小圈子政治的人纔困境 123
    3.唐後期的升遷高速路 128
    4.科舉時代的中國夢 132
    5.開放式政府的三大難題 136
    6.選任集權的利與弊 140
    五、利益配置的矮化與隔離 145
    1.如何對待功臣? 145
    2.出將入相到文武分途 150
    3.危險的兵權該怎麼管? 154
    4.刺青後是否有回頭路? 159
    5.進退兩難的狄青 163
    6.官吏分途的等級差別 168
    7.被歧視與被矮化者 172
    結語:陛下與誰“共天下”? 177
    1.東西方帝國的差異 177
    2.雇主伙計到合伙共利 178
    3.滕子京謫守背後的反思 180
    下篇:王朝政治省思 181
    引言:文化與歷史的交錯塑造 181
    一、觀念隔膜下的古今代溝 186
    1.天命觀——理解與共情 187
    2.天人感應的糾錯功能 192
    3.孝的尺度與邊界 197
    4.愚忠是個死胡同 202
    5.道德至上的真實觀 206
    二、主流政治文化的變遷 211
    1.迂闊下的穩健 211
    2.從高效到失效 217
    3.儒與法的艱難融合 222
    4.禮治與德化的合奏 227
    5.興亡反思下的帝制夢魘 232
    三、帝政興衰的北宋故事 237
    1.這是好的時代? 239
    2.養子即位的大轉折 245
    3.立場差異下的大變法 248
    4.王安石變法是成是敗? 252
    5.寬容政治為何會終結? 257
    6.司馬相公是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261
    四、傳統政治文化何去何從? 265
    1.金:政治的殘暴化 267
    3.璋的無知與恐懼 276
    4.明:廷杖下的士大夫之氣 282
    5.清:盛世的狹隘 288
    結語:歷史並不永遠向前 293
    外篇:中國古代史讀書筆記 297
    代後記——中國古代史讀書筆記 297
    1.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299
    2.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302
    3.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306
    4.楊訥《丘處機“一言止殺”考》——歷史學者掰謊記 310
    5.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315
    6.姚念慈《康熙盛世與帝王心術:評“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320
    7.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325
    8.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像》 329


     


    《人間煙火》


    序:人生代代無窮已,兩種日常達古今 3
    一、食:舌尖上的歷史 11
    1. 饑餓史與飲食發達史 11
    2. 煮餅背後的大歷史:餅與中國的主食革命 17
    3.《齊民要術》裡的神奇菜譜 24
    4. 膾炙的退撤 32
    5. “喫飯”的故事 39
    6. 喫茶去 50
    二、衣:服飾往事 58
    1.絲麻棉演義:從“小貂”說起 58
    2. 穿衣的規制與自由 61
    3. 胡風吹扇衣冠變 69
    4. 纏足惡史 78
    三、住:安得廣廈 87
    1. 田園生活的煩惱 87
    2. 古人的住房問題 93
    3. 城市的秘密過往 100
    4. “東京夢華”的月亮背面 107
    5. 從《李娃傳》看城市生計 111
    四 、行:天下熙熙 116
    1. 道路的兩種性格之“關” 116
    2. 道路的兩種性格之“驛” 124
    3. 路上匆匆行者誰? 129
    4. 一個士兵的旅程 135
    5.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140
    6. 宦遊路上的女性與兒童 145
    五、傳統時期的女子 148
    1. 妻妾 148
    2. 夫婦 153
    3. 貞節 159
    4. 奇花:程氏不嫁女 163
    5. 奇花:女僕張行婆 167
    六、傳統時期的男子 170
    1. 從眾還是從心? 170
    2. 失敗者 174
    3. 異類 180
    4. 任性 184
    5. 鼠輩 189

    在線試讀
    《法度與人心》
    學史三十年,同行學友之外,我有幸結識了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因為不摻雜諸如發表壓力、職稱追求一類的功利雜念,他們的興趣更顯真誠,立場更顯超脫,或者說更為純粹,更加接近以史學為志業者對於歷史原初的衝動與熱愛,因而是嚴肅的。業餘愛好者真誠嚴肅的興趣,應該獲得職業研究者誠摯的回應。這便是本書的緣起。
    傳統的寫史方式,是循沿時間線索以朝代為主體講述興亡故事,中間穿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與關鍵制度。自先秦以降,秦開帝制,漢固一統;魏晉以降四百年“五胡亂華”,朝分南北、國裂西東,戰亂紛擾,復統於隋;李唐雄張,趙宋朝以蒙古而治“中國”,雖國土廣大,然漢化淺而治力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明太祖,明朝政治,廢宰相、下西洋、遷都北京、抵御蒙古、特務政治、宦官專權,張居正改革之志未遂,滿洲之兵鋒已起,李自成入京,崇禎帝弔死,吳三桂開門,多爾袞入關;清朝雖異族統治,漢化誠深,知以中國之法治中國,專制加劇,國家機器日益僵化,應變無能。而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西方列強,又豈能容忍老大帝國之畫地為牢、抱殘守缺?洋槍洋炮硝煙散去,幸存之中國踉踉蹌蹌地走上了現代化之路。此後,國人之歷史記憶被一斷為二,前此之中國遂為“古代中國”“傳統中國”“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史”。既有之通史,雖內容之豐儉有不同,而結構之方式概出一轍。
    重復無趣。回到初心:人們為什麼喜歡歷史?
    細審其故,大致有二:其一,喜歡歷史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懂得反思的力量,時常會停下奔忙向前的腳步,回望走過的路;在明靜澄澈的反思中,他們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歷史機遇與個體命運之間的交織互動。今天之所以為如是之今天,乃由無數之昨日漸變累積而來。無論人們是否願意承認接納,事實就是,歷史塑造了現在,並將影響未來。
    其二,喜歡歷史的人,是看過了世界或者對外部世界有著強烈好奇與融入欲望的人。我們從外面的世界所獲得的所有刺激,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群體的、個體的,自覺的、不自覺的,主動的、被動的,終都會指向我們在這裡初所獲得的浸潤、教養、學習和體驗,指向一個有著深厚過往的不一樣的中國。了解世界越多,人們就越想回過頭來看中國,越想深入了解中國的過去,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過去,它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生生不息。
    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集中關注那些真正塑造了傳統中國,並對當今中國影響至深的歷史要素,以這些要素為線索,換一種方式講故事。
    我所關注的大要素是政治制度。與事件、人物相比,制度是歷史發展中更具根本性的因素,因為它的作用是結構性的。制度是人類社會的組織規則,它規定人的活動範圍,影響人的選擇,注定其結局。

    《法度與人心》


    前言
    學史三十年,同行學友之外,我有幸結識了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因為不摻雜諸如發表壓力、職稱追求一類的功利雜念,他們的興趣更顯真誠,立場更顯超脫,或者說更為純粹,更加接近以史學為志業者對於歷史原初的衝動與熱愛,因而是嚴肅的。業餘愛好者真誠嚴肅的興趣,應該獲得職業研究者誠摯的回應。這便是本書的緣起。
    傳統的寫史方式,是循沿時間線索以朝代為主體講述興亡故事,中間穿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與關鍵制度。自先秦以降,秦開帝制,漢固一統;魏晉以降四百年“五胡亂華”,朝分南北、國裂西東,戰亂紛擾,復統於隋;李唐雄張,趙宋朝以蒙古而治“中國”,雖國土廣大,然漢化淺而治力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明太祖,明朝政治,廢宰相、下西洋、遷都北京、抵御蒙古、特務政治、宦官專權,張居正改革之志未遂,滿洲之兵鋒已起,李自成入京,崇禎帝弔死,吳三桂開門,多爾袞入關;清朝雖異族統治,漢化誠深,知以中國之法治中國,專制加劇,國家機器日益僵化,應變無能。而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的西方列強,又豈能容忍老大帝國之畫地為牢、抱殘守缺?洋槍洋炮硝煙散去,幸存之中國踉踉蹌蹌地走上了現代化之路。此後,國人之歷史記憶被一斷為二,前此之中國遂為“古代中國”“傳統中國”“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史”。既有之通史,雖內容之豐儉有不同,而結構之方式概出一轍。
    重復無趣。回到初心:人們為什麼喜歡歷史?
    細審其故,大致有二:其一,喜歡歷史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他們懂得反思的力量,時常會停下奔忙向前的腳步,回望走過的路;在明靜澄澈的反思中,他們能夠清晰地感知到,歷史機遇與個體命運之間的交織互動。今天之所以為如是之今天,乃由無數之昨日漸變累積而來。無論人們是否願意承認接納,事實就是,歷史塑造了現在,並將影響未來。
    其二,喜歡歷史的人,是看過了世界或者對外部世界有著強烈好奇與融入欲望的人。我們從外面的世界所獲得的所有刺激,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群體的、個體的,自覺的、不自覺的,主動的、被動的,終都會指向我們在這裡初所獲得的浸潤、教養、學習和體驗,指向一個有著深厚過往的不一樣的中國。了解世界越多,人們就越想回過頭來看中國,越想深入了解中國的過去,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的過去,它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生生不息。
    我決定換一個思路,集中關注那些真正塑造了傳統中國,並對當今中國影響至深的歷史要素,以這些要素為線索,換一種方式講故事。
    我所關注的大要素是政治制度。與事件、人物相比,制度是歷史發展中更具根本性的因素,因為它的作用是結構性的。制度是人類社會的組織規則,它規定人的活動範圍,影響人的選擇,注定其結局。
    我對制度初的敏感起於戶籍。1976年唐山大地震,母親抱一個、牽一個,帶著我們姐妹坐了三天三夜火車,從河北到廣東去投奔在海軍服役的父親。第二年我進入學齡,可是沒有戶口,鄰居吳老師說情,班主任王老師接納了我,附加條件是“學不好就不要了”。我一直努力學習,這句話是推動力。沒有戶口就沒有糧本,幸好父親管理部隊農場時跟附近的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我們家纔能喫上以平價買到的新米。1981年,父親為國服役期滿,母親和我們姐妹隨軍,農轉非,獲得城市戶口,母親也有了正式工作。1988年,我考上大學,戶口遷入北京,上的是北京大學的集體戶。1990年暑假,我因選修中國現代史課,要回老家的村莊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其中一項是“女性的擇偶標準”。母親說:“還問別人干嗎,我就能告訴你,那個時候找對像,‘一軍二干三工人’。干部、工人有工資,隻有軍人能帶家屬,隨軍喫商品糧。”而所有這一切,都源於1958年1月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短短幾千字的條例,把城市和農村隔成了兩個世界,讓“到城裡去”成為農村人長期以來特別大的心願。
    制度的根本性特征還在於它的延續性或者說繼承性。對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有非常敏銳的觀察:
    竊嘗以為理亂興衰,不相因者也……無以參稽互察為也。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爰自秦漢以至唐宋,禮樂兵刑之制,賦斂選舉之規,以至官名之更張,地理之沿革,雖其終不能以盡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異。
    “理亂興衰”“不相因”,唐朝有唐朝的故事,宋朝有宋朝的遭遇,彼此獨立,互不相干,“無以參稽互察”。“典章經制”“實相因”,自秦漢以降,無論禮儀、音樂、軍事、司法、賦稅,還是國家機構的組織運作、官僚的選撥任用以及地方的管理,雖然各朝有各朝的發展演變,不會與前朝完全相同,但是每一個朝代在創立之初,都不得不沿用前朝制度治理國家,所謂“漢承秦制”“宋承唐制”,都是大實話。
    就制度而言,朝代與朝代之間,永遠是“繼承”大於“斷裂”。制度本身自有其慣性。隱藏在制度的延續性下面的,是各個朝代所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官僚的選任,開國之初通常會“急於人纔”;四十年之後則難免“員多缺少”、一位難求;再和平發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員升遷中的權重必定會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邊勢力(後妃、外戚、宦官等)的處置問題,士大夫與皇帝的關繫問題,官員管理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治理問題,兵權的收放與邊防的關繫問題,等等。這些共性問題纔是帝國治理的真正難題,也是“理亂興衰”的底層原因。然而,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在傳統時期,這些問題往往被“理亂興衰”所消解,同時被消解的,還有有關這些問題的寶貴思考——人們習慣了用末代君臣的失德來解釋衰亡,然後便若無其事地走進新朝代。即便是現代的歷史書寫,也習慣了在“朝代末期”大做文章。 
    是時候換個視角,從“典章經制”的視角來審視“理亂興衰”了,這就是本書的條敘事線索。我要講的,是帝制國家解決上述“共性問題”的努力,以及制度與人之間的糾纏互動。
    我所關注的第二大要素是歷史文化,特別是其中的政治文化。以歷史文化為線索,講述我們民族性格形成的故事。
    在這片土地上,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有的如花開花落,發生、結束,了無痕跡;有的影響巨大,就像板塊對撞隆起成山巒、洪水改變河道;更多的介於二者之間,譬如人之氣質轉移,一日兩日,一年兩年,似乎毫無變化,然而,年深日久,終有一日,“鸞鏡朱顏驚暗換”  ,變化早已發生,並且不可逆轉。那些曾經發生、造成影響的因素累積沉澱下來,塑造了我們民族集體的精神狀態和人生態度,這就是我所說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就像是民族的基因,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管你是否承認,也不管你願不願意,它們就在那裡,如影隨形。倘若我們積極地了解它,理性地認識它,擇善而從,趨利避害,善自保養,歷史文化就是我們的財富;倘若我們對它視而不見,那它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乃至夢魘。
    從制度演變看政治得失,說的是國家的故事;從歷史文化看民族性格,說的是群體的故事。這就是我要講的兩個故事。
    未來會怎樣,並不取決於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是取決於我們對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的理解和認知,而歷史學者的責任就是幫助群體理解和認知過去。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說:“歷史學的價值就在於,它告訴我們人過去做過什麼,從而告訴我們人是什麼。”
    讓我們開啟一段嶄新的自我認識之旅。


     


    《人間煙火》


    序:人生代代無窮已,兩種日常達古今
    “日常生活”,由“日常”與“生活”兩個詞構成。
    “日常”是指按照常規或者在一般情況下會遭遇、發生的一切,其實,日常與歷史記載是“八字不合”的。現代新聞界流行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纔是”。這種說法固然,卻也說明了傳媒的本質——求新獵奇,抓人眼球,追求點擊率。就像現代傳媒一樣,傳統的歷史記載也傾向於記錄那些不同尋常的突發事件和重大轉折,比如“崔杼弒其君”,以及大人物的重要言行,比如“唐太宗君臣論治”。一般的狗咬人當然不是新聞,但如果大人物的狗咬了大人物,或許就是新聞了——對像的不同尋常也可以賦予尋常事物不尋常的意義。普通人喝酒唱歌屬於日常,而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為趙王擊缶,就屬於由外交活動引發的政治事件,因為這關乎國家體面,甚至秦趙兩國關繫的走向。而永和九年春那一場曲水流觴的蘭亭盛會,則因王羲之的絕妙書法被賦予了崇高的美學和文學意義而得以流傳。傳統歷史記載中,如果沒有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加持,“日常”是看不見的。“日常”就像陽光、空氣和水,它與生命同在,卻與歷史記載求新求異的傳統追求相左。
    “日常”在歷史記載中多有缺失。舉個例子,通常,我們讀到的思想史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重要思想家的生平,一是重要作品的介紹和重要理論的解讀。除此之外,那個時代一般性的思想狀況——大多數人想什麼、信什麼,基本是缺失的。好比對中國地貌的介紹,隻介紹一千米以上的山峰和峰頂的無限風光,一千米以下的丘陵、平原、盆地和湖泊一概闕如。當時的記錄者之所以忽略了日常,是因為那是家喻戶曉的,因此不認為有說明、記錄的必要。可是對現代讀者來說,古人的“不言而喻”卻早已變得完全陌生——過去是一個外國。現代化進程,特別是我們這種後發國家追趕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嚴重割裂了現代與傳統。對現代讀者來說,傳統的“日常”是需要深入研究纔能弄清楚的。對“日常”的關注,是近年來史學的重要進步之一。而如何從傳統記載中把“日常”打撈出來,則是歷史學者的專門技藝。能夠說清楚的,是歷史學在轉變,開始從傳統史學的套子裡跳出來,立足現代向過去提問,關注日常,關注普通。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
    中文中的“生活”這一概念,泛指一切與飲食起居相關的情況、境遇,也可以指個體生命從生到死的遭遇。“日常生活”是所有日常中尋常、普通的。我把日常生活簡單地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的日常”,即所謂“尋常日用”,包括衣、食、住、行、休閑娛樂,在“生活的日常”中,我們關心古人物質條件和生活習俗的演變,關注變化的實相與原因——劉伶“千杯不醉”,李白“鬥酒詩百篇”,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沒有蒸餾酒,酒精度太低了。劉伶與李白酒量如何,得拿一瓶二鍋頭試試纔知道。漢文帝聽賈誼講課,聽得動心不覺“前席”,因為他們都跪坐在席子上。李商隱有詩詠賈誼:“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可憐夜半虛前席”是說皇帝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地往前蹭,隻可惜蹭也白蹭——“不問蒼生問鬼神”,那個“虛”字著落在這裡,強調的是賈誼的抱負與皇帝興趣之間的巨大落差,而不是讓席子空著。從席地而坐到高桌大椅垂足而坐的變化,發生在由唐到宋的幾百年中。這是“生活的日常”。
    另一種“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我們關注人的生命軌跡,對同樣掙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古代的人們投注理解與同情。在任何時代,當一個新生命誕生,父母親人都會為孩子祈禱——不求大富大貴,但願平安順遂,“平安順遂”就是希望孩子能過上平凡樸素的生活。然而,一個簡單的“平安順遂”所包含的內容卻千差萬別。首先,性別不同,平安順遂的內容不同,在傳統時代,性別對生命的限制要遠遠超過現代。其次,性別相同,時代不同,平安順遂的內容也不同。比如,在整個傳統中國,除非垂簾聽政、出家或者當妓女,女性進入公共領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12世紀後期以降,大多數華夏女子還要忍受纏足之痛。又比如,宋代以前,父親是誰比兒子有怎樣的成就更重要。到了宋朝,一個男人的父親是誰對他的前途而言,就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更重要的是這個男人是否會讀書。書念得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絕非黃粱一夢,這是因為有了更為開放的科舉制度。後,性別相同,時代相同,社會階層不同,平安順遂的內容不同。魏晉時期,王謝高門子弟的平安順遂除了褒衣博帶、“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瀟灑優雅外,還要承擔維護家族地位的責任,關鍵時刻必須能承擔起政治責任;而同時代,一個士兵之子的平安順遂就是平安地活下去,不要太早戰死。“生命的日常”更多地受到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限制。在任何時代,無論男女、階層,過平凡而幸福的一生並非一樁易事。盡管我們每天會在發達的網絡平臺上看到很多不盡如人意的消息,但我們絕不是可憐的一個群體。處在時勢的裹挾之中,在制度的規定之中,在自己欲望的驅使之下,在信息海量供給的當下,我們更可能是知情的群體。通過探究“生命的日常”,我們看一看古人如何度過人生、體味生命。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發表了一篇紀念文章《我所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文中回憶了他的個人生活在四十年中所經歷的變化。在我看來,這就是一部簡短的改革開放時代的日常生活史。一個人從二十歲到六十歲,以四十年的時間跨度,完整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高中之前,家裡照明靠油燈,他晚上讀書打瞌睡,第二天就得頂著一縷燒焦的頭發去上學。到縣城上高中,他次見到了電燈。1995年,他和朋友們籌款,給村裡通上了電。然後,他看著通了電的村莊不斷吸收著工業革命的成果——購買各種電器,甚至用上了自來水。人類日常生活如此高密度地快速變化,隻能發生在當代中國這樣積極進取、勇於改革的後發現代化國家。它有兩個前提條件:,後發者有前例可循,有榜樣可學,無須太多創造,隻要肯學習;第二,我們肯學習,見賢思齊,有謙卑的態度和開放的心胸,有容德乃大。
    傳統時期的日常生活,從某些角度看幾乎是靜止的。比如1900年前後,法倘若我們以為傳統的日常生活就是死水一潭,永恆不變,它又會向我們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變化——服飾、衣冠、起居制度、生命的預期,無一不在變化之中。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卷八)中記載了一個好玩的段子:有個叫翟伯壽的人,喜歡穿唐代的服飾,自己取了個名兒叫“唐裝”。有一天,翟伯壽去看他的朋友許彥周。許彥周頭上梳著兩個小髽髻,穿著犢鼻裈(樣式參考日本相撲手制服),腳上蹬著高底木屐就迎將了出來。翟伯壽頓時看傻了眼兒。許彥周則不慌不忙地說:我穿的這是“晉裝”,有什麼好奇怪的? 這故事發生在宋朝。也就是說,就服飾而言,晉裝不同於唐裝,唐裝不同於宋裝。顯然,這唐裝不是當下坊間所謂的“唐裝”。人生代代無窮已,兩種日常達古今。日常生活的變化靜水流深,然而的確存在。透過歷史煙塵,我們來觀察和體會古人“生活的日常”與“生命的日常”,看變化,也看不變。
    無論變與不變,終都要著落到具體的個人身上。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性別、家庭和時代,能做的隻是接納家庭給予的,並在性別與時代的規定中,努力活出自我。普通個體的生命故事,在傳統史學中微不足道,卻是容易打動普通讀者心弦的篇章,無他,隻因今天的我們也經歷著同樣的愛欲掙扎,此事古今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