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地理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美段義孚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地理  歷史地理學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2933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293386
    作者:[美]段義孚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地理學大師話說如何山川地貌造就華夏歷史。
    華裔地理學大師,美國科學院院士獻給祖國的書。
    功力深厚,行文流暢可讀,大家小書。
    以人文之眼、人文之心,講解地理如何造就中國人,中國人如何改變自然。

     
    內容簡介

    《神州——歷史眼光下的中國地理》講述了中國這一地理區域內,從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歷史跨度裡,地理地貌發生的巨大改變。農田、山林、道路、橋梁、宮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體現了中國人對環境持續不斷的精微適應和塑造。從古代人與土地之間和諧、安定並充滿美感的關繫,到近代以來這種關繫被西方殖民入侵、內戰所打斷,而在現當代工業化的巨大力量對大地景觀再次進行強有力的重塑,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動的奇跡,也有令人憂慮不安的眩惑。

    作者簡介

    段義孚(Yi-Fu Tuan),1930年生於天津,後移民澳大利亞,先進入牛津大學,後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地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新墨西哥州大學、多倫多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任教。 段義孚是公認的當代重要的地理學家之一,尤其是作為 humanistic geography的大師,開創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並對西方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這是華裔學者中很少見的。
    譯者簡介 趙世玲,北京大學歷史學繫畢業,現居加拿大。

    目錄
    中文版序(2017) / 001
    序言(1970) / 004
    原版編者前言 / 008

    部分自然和人的作用

    章自然:地形、氣候、植被 / 003
    一棋盤格局:大地構造和地形 / 003
    二中國軸線 / 006
    三不斷變化的大地 / 010
    四擺動的黃河 / 018
    五干旱的西部 / 018
    六濕潤的東部 / 022
    七氣候的波動 / 025

    中文版序(2017) / 001
    序言(1970) / 004
    原版編者前言 / 008

    部分自然和人的作用

    章自然:地形、氣候、植被 / 003
    一棋盤格局:大地構造和地形 / 003
    二中國軸線 / 006
    三不斷變化的大地 / 010
    四擺動的黃河 / 018
    五干旱的西部 / 018
    六濕潤的東部 / 022
    七氣候的波動 / 025
    八自然植被 / 028

    第二章人在自然中的作用 / 034
    一改造土壤 / 034
    二森林的退卻 / 038
    三森林砍伐的原因 / 047
    四建築和景觀** / 056

    第二部分中國古代的景觀和生活

    第三章史前景色 / 081
    一史前雨量充沛、植被繁茂的北方 / 082
    二農業的出現 / 083
    三新石器晚期文明的綻現 / 085

    第四章早期區域性發展 / 093
    一華北平原濕潤的環境 / 093
    二商代 / 096
    三西周 / 102
    四東周 / 106

    第三部分中華帝國時期的景觀和生活

    第五章秦朝至唐朝 / 121
    一秦帝國及其景觀 / 121
    二西漢帝國:人口和土地使用 / 125
    三農業技術和景觀 / 129
    四領土擴張:新作物和新景色 / 132
    五東漢帝國:人口的驟減與南遷 / 134
    六豪門大族的莊園 / 135
    七大分裂時期 / 138
    八佛教對景觀的貢獻 / 141
    九隋代:胡漢融合與溝通南北的運河 / 145
    十唐代:不斷拓展的邊疆 / 147
    十一繁榮昌盛的經濟和景觀 / 149
    十二山川孕靈異:對自然的感知和保護 / 155
    十三長安:百萬人的大城 / 157

    第六章宋朝至清朝 / 166
    一宋代:後來居上的南方 / 167
    二北宋工業革命的影響 / 172
    三繁華富庶、充滿活力的宋代城市 / 173
    四可汗的城市 / 177
    五明清兩代的城市化 / 179
    六人口增長和農業擴張:明朝和清朝 / 180
    七三個地區的景觀變化 / 182

    第四部分近現代中國的傳統與變化

    第七章保守與變革:1850—1950年 / 193
    一1930年代的景觀類型 / 194
    二人口類型和景觀變化 / 208
    三對邊疆的擴展和適應 / 217
    四西方影響 / 232

    第八章1950 年後的意識形態和景觀 / 243
    一農村改革:打破私有傳統的集體農業 / 243
    二兩個村莊的變遷 / 247
    三植樹造林,土壤保護,興修水利 / 253
    四工業向內地的擴展 / 257
    五城市:在工業化中崛起 / 260

    第九章改革開放(1978—):尚未休止的巨變 (唐曉峰)/ 266
    一在希望的田野上 / 266
    二特區概念 / 272
    三城市建設的高潮 / 275
    四高速度:公路、鐵路與航空 / 279
    五大型環境工程 / 285
    四保護綠水青山 / 293


    注釋 / 297
    索引 / 318
    譯後語 / 325

    在線試讀
    第三部分中華帝國時期的景觀和生活


    第五章秦朝至唐朝


    五東漢帝國:人口的驟減與南遷

    如2 年時漢帝國的人口是5800 萬57 年,據報告說下降至2100 萬。毫無疑問這是個大大縮小的數字。在那時東漢帝國的人口似乎不可能少於4000 萬或4500 萬。[25] 當然,人口無疑是下降了,但不可能下降的那麼多。在這兩次人口普查之間帝國內部發生了內部戰亂、農民起義(赤眉軍)、對匈奴及其他草原遊牧民族的戰爭、洪水、饑荒、瘟疫,等等。

    大自然所造成的洪水泛濫加劇了內亂、人口遷徙、饑荒、死亡。在平帝統治時前1 年&mdas6 年),黃河泛濫淹沒了部分大平原,在山東半島的南部衝出一道支流彙入淮河11 年,黃河再度屢屢決口,原來向北的分支甩向東南方,離開了今天津附近古已有之的入海口。南分支湧入古老的汴渠 。汴渠流經大平原上一個低窪帶。從那裡通向海邊的坡度非常平緩,所以洪水蔓延,淹沒田地。70 年,淹沒汴渠兩岸的洪水纔退去。[26]

    洪泛使數百萬人遭災。在黃河改道之前,黃河以南的大平原養育著中國總人口的幾乎一半。洪泛使眾多人口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人們主要向兩個方向逃亡,一些人向東,進入仍舊被黃河兩條河道環繞的山東半島的高地。另一些人分三股向南遷移:一股進入長江三角洲,一股到鄱陽湖盆地,然後上溯至贛江;後一股到了漢江流域, 進入洞庭湖盆地,然後上溯至湘江。

    第三部分中華帝國時期的景觀和生活


    第五章秦朝至唐朝 


    五東漢帝國:人口的驟減與南遷

    如2 年時漢帝國的人口是5800 萬57 年,據報告說下降至2100 萬。毫無疑問這是個大大縮小的數字。在那時東漢帝國的人口似乎不可能少於4000 萬或4500 萬。[25] 當然,人口無疑是下降了,但不可能下降的那麼多。在這兩次人口普查之間帝國內部發生了內部戰亂、農民起義(赤眉軍)、對匈奴及其他草原遊牧民族的戰爭、洪水、饑荒、瘟疫,等等。

    大自然所造成的洪水泛濫加劇了內亂、人口遷徙、饑荒、死亡。在平帝統治時前1 年&mdas6 年),黃河泛濫淹沒了部分大平原,在山東半島的南部衝出一道支流彙入淮河11 年,黃河再度屢屢決口,原來向北的分支甩向東南方,離開了今天津附近古已有之的入海口。南分支湧入古老的汴渠 。汴渠流經大平原上一個低窪帶。從那裡通向海邊的坡度非常平緩,所以洪水蔓延,淹沒田地。70 年,淹沒汴渠兩岸的洪水纔退去。[26] 

    洪泛使數百萬人遭災。在黃河改道之前,黃河以南的大平原養育著中國總人口的幾乎一半。洪泛使眾多人口背井離鄉,流離失所。人們主要向兩個方向逃亡,一些人向東,進入仍舊被黃河兩條河道環繞的山東半島的高地。另一些人分三股向南遷移:一股進入長江三角洲,一股到鄱陽湖盆地,然後上溯至贛江;後一股到了漢江流域, 進入洞庭湖盆地,然後上溯至湘江。


    但是在中國南方,比如在東南沿海,還有長江中遊大湖地區周圍的沼澤地帶,仍有大片地區人煙稀少。山嶺上叢林密布,蠻荒一片,人跡罕至。當時的中國人難以欣賞這樣的景色。西漢時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淮南小山(淮南王劉安)對崢嶸粗獷景色的恐懼,詩中說“桂樹長的如此濃密”,它們的枝叉“糾結繚繞”:

    山曲岪……虎豹穴……

    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

    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

     (《楚辭·招隱士》)[28]

    六豪門大族的莊園

    漢朝時農民的生活極其艱辛。根據晁錯的記前178年),“在夏日他們無法躲避炎熱酷暑……在鼕天他們必須承受嚴寒冰凍。一年四季沒有一天能停工休息”。在東漢時期小農的生活仍舊很苦。

    雖然理論上農民受到尊崇,實際上備受輕蔑,狀如草木牲畜。小農的苦難來自何處呢?苦難根源顯然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戰國時期。當封建制度崩潰之時,起初農民獲得了一些自由,成為自耕農。他所耕種的田地多少歸他所有。但是這種狀況並沒有延續多久。大地主將封建諸侯取而代之,他們兼並土地,開墾荒地,大地主應付天災人禍的能力遠非一般小農可比。

    在漢朝期間富有的地主權勢日大。他們成為“豪門大族”,這些新貴取代了過去的封建王侯。豪門大族以一個擴大的父繫家庭為中心,此外包括很多通過政治經濟關繫依附其下的家庭和個人。越來越多的農民不能靠自己田地所產度日,他們發現依附有財有勢的豪門大族不失為便利之舉。

    在東漢時期,很多大莊園面積達數萬畝之闊,它們展現出何樣的景觀風貌呢?首先,這些大地產資源充裕,不缺勞力、耕牛、一般牲畜、種子。在一個大地主的莊園上,除了像糯小米、普通小米、稻子和麥子,還栽種數十種其他作物,包括亞麻籽、蔥、蒜、苜蓿、蘿卜、各種甜瓜、倭瓜、芹菜、葵菜、豆、水蓼、芥末等。樹木包括竹子、漆樹、桐樹、梓樹、松樹等。[29]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可以設想一種高度多樣化的土地利用方式。除了莊稼,還栽種種類繁多的蔬菜、水果、觀賞樹木。 大地主可以實驗新的耕作方法,例如趙過的代田法和氾勝之的區田法;他們也能夠使用像水磨那樣的新機械。大莊園主富比王侯。他的宅邸有房屋數百,肥田沃土連綿阡陌,奴僕成千上萬,貨物車運船拉,運往全國各地。他堆滿的貨棧遍及全城,巨大的房屋裝不下珠寶財富,山谷中放牧不下他的馬、牛、羊、豬。[30] 

    以上的段落引自當時的文獻,值得一提的是豪門大族不僅務農, 而且經商,並擁有成群結隊的牲畜,數量之多,以致山谷中放牧不下。如果說的是歐洲,我們可能應設想一個豪華的鄉村住宅,或者甚至一座宮殿坐落在園林環繞的景觀之中,周圍環繞著農莊和務農的村落。但是這幅圖景不適用於中國。以上所說的鄉村宅邸可能闊大而興旺,但是一般來說在建築上卻樸實無華。家族中胸少文墨,卻野心勃勃的成員住在那裡經營產業。那些飽讀詩書,出相入仕的成員們則成為朝廷的命官,住在京城宅邸中。

    城中住宅可能雄偉壯觀。還記得為了摧毀各地封建勢力,秦始皇命令權貴們將府邸遷到京城中嗎?漢朝延續了這個政策;不過隻是豪門大族的家主們必須搬到京城之中,處於王朝的監視之下。京城畢竟是功名利祿發源之地,凡有雄心者都趨之若鹜。在城市府邸中飽讀詩書的有錢士紳們可以悠閑地吟詩作畫,但他們更常選擇入朝做官,躋身於回報豐厚卻危機四伏的政治角逐。如果不幸失去朝廷歡心,這位官員可以乞假還鄉,不失體面地過著道家文人的日子。同樣,當內亂發生,儒家官宦自然而然向往鄉村中的道家風景。就此而言,仲長180 年—220 年)的白日夢並非: 

    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布。林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與達者數子,論道講書……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不受當時之責。[31] 




    八佛教對景觀的貢獻

    大分裂時期也是文化創新的時代。內部紛爭和五胡亂華震撼了儒學思想體繫和帝國官僚機制。這個時期重要的創新是佛教,佛教對華夏文化和景觀的影響源遠流長。中國早的記載說佛教僧眾團體在長江入海口附近,時65年。早關於佛寺和佛樓的記載可追190年。這片建築包括一座兩層的佛塔,上面立著的塔剎有9層青銅相輪,屋頂覆蓋的長廊可以容納3000人。[39]3世紀時佛教開始在華夏大地上廣得人心,在戰亂割據的土地上迅速傳播。到4世紀初葉,西晉王朝的大城洛陽以擁有42座佛塔寺廟為榮。在突厥人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統治下(386年—535年),佛教僧侶的數量在中國北方達到200萬人。在中國南方,佛教傳播可根據寺廟的增長略見一斑,以下是在迅速更迭的各朝各代寺廟的數目。[40]

    朝代 寺廟數目

    東晉 (317—420) 1768

    劉宋 (420—479) 1913

    齊 (479—502) 2015

    梁 (502—557) 2846

    這些簡單明了的事實表明,一種新的外來宗教成功地嫁接在中國本土的儒道傳統之上。這一文化創新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種方式為華

    夏景觀增添了新鮮要素呢?數量可以說明程度。在中國南方梁朝的統治之下,總共2846 座寺廟中住著82700 名出家人。在北魏帝國,大約500 座廟宇散布在京城洛陽的城裡城外,廟產達可利用土地的三分之二。[41] 

    佛教成為朝廷認可的宗教,佛教屋宇殿堂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修起了圍牆,建造了高大的門庭,闢出庭院 ,造起遊廊和巨大的殿堂。到唐朝618 年—907 年),尤其是那些位於京城長安的一些寺廟宏偉巨大,修飾奢華。比如位於長安東門的章敬寺有庭院48 重,房屋4130 餘間。於656 年完工的西明寺雖然隻有10 個庭院, 4000 餘個房間,卻更加壯闊。“在寺廟之外,樹林環繞為界,地上溪流縱橫。在寺廟之內,亭臺殿堂高聳入雲,大柱上貼著耀人眼目的金箔。”[42] 

    唐代時,諸如寺廟、寄舍,或是一般修行之所這類佛教設施點綴著城外的景觀。這些地方不僅常為遊方和尚們提供膳宿,而且為旅行的官吏、軍事統領和商人們服務。在中國的某些地區,宗教性的寄宿之地每隔5 至16 公裡就有一處。其中有些十分寬大,因為有個寄舍為100 多旅人提供膳宿。一些奢華的寺廟坐落在山中或是山腳下廣闊的寺廟地產中,廟產包括森林、灌木覆蓋的丘陵坡地、草原、耕地。這些地方可被視為平安美麗之所,但是它們的存在卻以宗教狂熱、世俗財富和寺廟奴隸的汗水為基礎。

    我們的問題是,在何等程度上這些佛教設施在建築上與眾不同, 使我們可以談論華夏景觀中的佛教要素呢?我們的答案是,起初佛教寺廟幾乎同所有一定規模的中國建築相差無幾。正如前文提及, 對東漢時一個江蘇寺院的描述提到一個獨特的兩層佛塔。其新穎之處是樓頂上的塔剎,裝飾著一層層像征性的相輪。在佛教傳播的後來階段,寺廟越來越雄偉壯闊,其中的在規模上可以同朝廷的宮闕爭奇鬥勝。它們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幾乎一切特色。不過一個

    重要的例外是佛塔,這是一種多層建築。洛陽市中心的永寧516年開始興建,“這是一座木結構的9層佛塔,高270米,塔頂的塔剎高30米。在京城方圓100裡內清晰可見”。這段敘述可能有所誇張。塔大約實際隻高出寺廟地面90或120米,但是其高度肯定足以引人注目。[43] 

    直至19世紀後期,當歐洲式建築大量傳入中國沿海省份之前,佛塔是華夏景觀中與眾不同的外國建築。佛教雖然由印度傳入,佛塔的建築淵源卻不太清楚。除了塔剎和上面的華蓋裝飾,中國木塔同印度石頭修建的萃堵波並無相似之處。就其建築要素來說,4世紀時的3層木塔似乎更像漢代的瞭望樓(臺),如果再向古代回溯,似乎像周朝封建天子們用於取樂或狩獵的樓臺。[44] 在另一方面,有記載說中國佛教采用塔為祭拜建築是因為受到印度貴霜帝國(Kushan)佛教建築傳統的影響,這一傳統經塔裡木盆地沙漠綠洲城市傳至中原。[45] 木材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材料。但是6世紀,有些佛塔幾乎成了實心磚柱。就其外觀,就其使用磚石,尤其是就其裝飾細節來說,這些佛塔反映出強烈的印度影響。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