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中國歷史文化地理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歷史地理
    【市場價】
    1192-1728
    【優惠價】
    745-1080
    【作者】 陳正祥,漢唐陽光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歷史地理  歷史地理學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ISBN】97872031191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3119135
    作者:陳正祥,漢唐陽光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者陳正祥在國際地理學界享有崇高聲譽,是英制大學首位中國籍講座教授,也是中國學術界數據可視化的先驅。


    《中國歷史文化地理》兼具現代地理科學的專業視角和宏闊的歷史視野,展現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時代變遷及相互影響,以及其對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塑造。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是享譽國際的地理學家陳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現代地理科學的專業視角和宏闊的歷史視野。作者學識廣博,研究角度獨特,重視從正史、方志、遊記等各類傳統典籍中汲取素材,縱論中國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跡,展現了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時代變遷及相互影響,以及其對中國文化精神特質的塑造。作者見識深邃,論證細密,並且非常重視數據的力量,不遺餘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圖表,化繁為簡,堪稱妙品。

    作者簡介

    陳正祥(1922—2003),國際著名地理學家、生態學家。祖籍浙江海寧。1942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地理繫。1945年之後,留學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等國,獲地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臺灣大學任教,並創辦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和“國際研究中國之家”,後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講座教授(位被任命為英制大學講座講授的中國人)、東京大學特級教授等。


    陳正祥教授研究領域廣泛,著述豐富。據統計,1932—1992年間,他撰寫了中、英、德、日等4種文字的著述共計624種,其中專著和專刊256種、論文368篇,這在國際地理學界,其早期關於祖國西南、西北、海南島等地的著作,至今仍是研究這些地區的寶貴歷史文獻。國際地理聯合會前會長卡爾·特羅爾(Carl Troll)稱其為“中國地理學界人”,並推崇其為“東方的亞歷山大·馮·洪堡”。

    目錄
    篇 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 001
    一、漢文化的原始中心 003
    二、逼使文化中心南遷的三次波瀾 006
    三、南北地位的轉換 010
    四、江南的開發 036
    五、“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 044
    第二篇 中國的城 061
    一、引 言 063
    二、城的發展 065
    三、城的功用 080
    四、城的規模和形制 091
    五、城的年齡 109
    六、名城舉例 121
    七、沙漠中的古城 134

    篇 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 001


    一、漢文化的原始中心 003


    二、逼使文化中心南遷的三次波瀾 006


    三、南北地位的轉換 010


    四、江南的開發 036


    五、“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 044


    第二篇 中國的城 061


    一、引 言 063


    二、城的發展 065


    三、城的功用 080


    四、城的規模和形制 091


    五、城的年齡 109


    六、名城舉例 121


    七、沙漠中的古城 134


    八、連城和復城 143


    第三篇 北京的城市發展 153


    一、自然環境 155


    二、城市的初期發展 162



    四、明代北京城的重建與改建 189


    五、清代的園林營造 200


    第四篇 北魏洛陽的繁盛 219


    第五篇 水城揚州 247


    一、揚州城的發展 251


    二、廣陵王璽 259


    三、河港兼海港 266


    四、瘦西湖 274


    五、大明寺 279


    六、鋻真紀念堂 283


     


    第六篇 黃土、黃土高原和黃河 289


    一、引 言 291


    二、黃土的形成和分布 292


    三、黃土的特性 301


    四、黃土高原 304


    五、漢族農耕文化的發展 310


    六、黃 河 318


    第七篇 長城和大運河 333


    一、引 言 335


    二、長城的發展 335


    三、明代修築長城 347


    四、大運河 365


    五、汴河 380


    第八篇 明代的戶口


    —— 中國古代好的一次戶口普查 395


    第九篇 中國古代地圖學的發展 435


    一、馬王堆漢墓出土地圖 437


    二、古籍中關於地圖的記載 441


    三、裴秀與制圖六體 446


    四、賈耽及其《海內華夷圖》 452


    五、宋代的地圖 459


    六、《輿地圖》和《廣輿圖》 467


    七、餘論 473


    第十篇 論遊記 497


    一、引 言 499


    二、遊記的種類 502


    三、遊記中的遊記 508


    四、史傳中的遊記 511


    五、遊記的地理學記錄價值 514


    六、風土記和遊記 517


    七、從《東番記》說到《裨海紀遊》 521


    八、古遊記的整理和注釋 526


    九、日記式遊記及其舉例 530


    十、餘論 535


    第十一篇 方志的地理學價值 543


    一、方志的特性、種類和分布 545


    二、方志的淵源和發展 548


    三、方志所包含的自然地理資料 560


    四、方志所包含的人文地理資料 578


    五、八蠟廟之例 593


    六、結論 606

    前言
    中國文化是全世界延續久、影響的文化,它發源於黃土地帶,然後向周邊擴散,波及整個東亞和東南亞,並向西伸入西域。在秦漢和唐宋時代,中國文化曾放發無比的光輝。自北宋王朝滅亡,中國文化開始失落;但在廣闊的漢文化圈內,經濟開拓繼續向南方發展,生產技術仍不斷有所改進。
    漢文化基本上是農耕文化,特別是水稻的栽培。稻米是人類好的糧食。漢文化愛好和平,努力建造城池來抵御侵略。大批城池成為中國特有的地理景觀。
    農業的高度發展,需要適當的水熱條件。中國文化中心的從西北移向東南,一方面固然是不斷受到遊牧民族的壓力,但也受到東南地區較佳生產條件的吸引。科學實驗知識告訴我們,在同樣的耕作技術下,愈炎熱濕潤的地方,農業生產的效果愈好,但當然也有限制。從華南而南洋,乃至澳洲的北部,都很適宜漢文化的發展;又因為漢文化是緩進的、和平的,它的自然發展會給各地的原居民帶來安定和繁榮。唯此項自然發展,受到了歐洲侵略勢力的阻撓。
    十五世紀初葉明王朝偉大航海事業的中止,是漢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中國的勢力從印度洋和非洲東部退縮,給歐洲人以機會,讓他們紛紛搶奪新世界。明代中後期蒙古殘餘勢力的侵擾長城內外,倭寇的不斷襲擊東南沿海,兩面夾攻,更削弱了中國的勢力。亞洲人內爭方殷,歐洲人傾巢而出,侵占了全部所謂新土地。這是漢文化和歐西文明發生差距乃至優劣倒置的基本原因。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歐洲的殘暴勢力終於侵入亞洲。

    中國文化是全世界延續久、影響的文化,它發源於黃土地帶,然後向周邊擴散,波及整個東亞和東南亞,並向西伸入西域。在秦漢和唐宋時代,中國文化曾放發無比的光輝。自北宋王朝滅亡,中國文化開始失落;但在廣闊的漢文化圈內,經濟開拓繼續向南方發展,生產技術仍不斷有所改進。
    漢文化基本上是農耕文化,特別是水稻的栽培。稻米是人類好的糧食。漢文化愛好和平,努力建造城池來抵御侵略。大批城池成為中國特有的地理景觀。
    農業的高度發展,需要適當的水熱條件。中國文化中心的從西北移向東南,一方面固然是不斷受到遊牧民族的壓力,但也受到東南地區較佳生產條件的吸引。科學實驗知識告訴我們,在同樣的耕作技術下,愈炎熱濕潤的地方,農業生產的效果愈好,但當然也有限制。從華南而南洋,乃至澳洲的北部,都很適宜漢文化的發展;又因為漢文化是緩進的、和平的,它的自然發展會給各地的原居民帶來安定和繁榮。唯此項自然發展,受到了歐洲侵略勢力的阻撓。
    十五世紀初葉明王朝偉大航海事業的中止,是漢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中國的勢力從印度洋和非洲東部退縮,給歐洲人以機會,讓他們紛紛搶奪新世界。明代中後期蒙古殘餘勢力的侵擾長城內外,倭寇的不斷襲擊東南沿海,兩面夾攻,更削弱了中國的勢力。亞洲人內爭方殷,歐洲人傾巢而出,侵占了全部所謂新土地。這是漢文化和歐西文明發生差距乃至優劣倒置的基本原因。到了十八、十九世紀之交,歐洲的殘暴勢力終於侵入亞洲。
    歐洲人要掠奪亞洲的資源,並確保新侵占的土地,關鍵在乎能否阻擋中國勢力的南下。因為當時在力量的對比上,可能抵抗他們邪惡勢力的便隻剩下古老的漢文化。於是他們首先殘酷地屠殺漢文化前哨城市像馬尼剌[拉]、巴達維亞[雅加達]等地的華僑,後來又想出利用鴉片毒害中國的狠辦法。英國人大做鴉片生意,先摧毀中國人的健康,再麻痺中國人的意志,然後以真刀真槍,劫掠中華大地美好文物,並且破壞不能搬走的!
    鴉片戰爭對漢文化的打擊是空前的,它揭穿了當時中國人的虛弱,破壞了漢文化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傳統突出形像;科學和技術的相形見絀,使有煙毒後遺癥的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從此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力量,無法繼續向南擴張。中國過剩的大量人口無法向外移殖,接著連漢文化本身,也受到了可怕的腐蝕,直到今天!漢文化圈的外圍,包括日本、朝鮮和越南等,一向崇尚漢文化的,都遭遇極大的震蕩,開始懷疑這古老文化的優越性,爭相擺脫漢文化的影響,轉而接受歐西的文明。日本的明治維新以及稍後的所謂日英同盟,都是鴉片戰爭的附屬產品。
    優美中國文化的如此失落,好似美滿家庭因不肖子弟吸食鴉片而突然破產,曾長期令人迷惘!中國文化經受這惡毒的打擊,難道永遠不得翻身?我不相信。中國文化如果真的不能復興,中國人就要永遠做世界的二等公民!於是我發奮努力,多多旅行,用功讀書,一直使自己在地理學研究上遙遙領先,後主持了包括各國專家學者的世界農業地理委員會。我在北非各國考察並指導沙漠灌溉,首先把中國人的影響力帶回非洲!
    據說我還是個直接選任英制大學講座教授的人,但我從來不講求這些!我隻做每一個知恥中國人應做的事。1952年美國地理學會慶祝創會招請的地理學家中,我是亞洲的四人之一;1957年日本承擔召開國際地理學會首次在亞洲舉辦的區域會議,因其時未脫窮困,舉辦方發表的邀請名單僅有十一人,我是亞洲的兩人之一;1959年是現代地理學之父洪包德[堡]逝世一百周年,柏林地理學會聯同國際地理學會邀請的亞洲學者,我是三人之一,並且是全體一百人中年輕的一人。這些我做到了,其他隻會空喊復興漢文化的人,又做出了一些什麼貢獻?
    我從臺北轉職到了香港,很想對鴉片戰爭的發源地做一番實地考察。英國人以香港作基地,對中國欺辱搜括了一百多年,我誤認他們已知罪疚深重,要從事懺悔,想做點善事,纔創辦這所新大學,我可能對此做出貢獻。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到香港後不久,便發覺鴉片戰爭的邪惡意識及犯罪形像依然存在!
    要挽救中國文化的沉淪,阻止它的繼續被腐蝕,進而恢復它固有的光輝,我想這一代的中國人實應負擔較多的責任。為達成此項目標,首先要認識中國文化,而我願以身作則。我一直是念理科的,有了這個信念之後,就得改變我的研究方向,用文史哲的知識代替腦海裡的符號同公式。有幾段頗長的時期,我隻讀中國的古書,樂而忘倦;所訂購的科學書刊,任其塵封。終因文史的根基不夠好,進步甚為緩慢。所寫的有關論文,多數屬於嘗試性質。
    本書所收的文章,大部分發表過,但不見得都很成熟。《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是1979年在日本廣島大學和國土地理院的講稿,稍後又刊載廣島大學《地理科學》季刊第32期。《方志的地理學價值》是1964年我就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時的就職演說,也就是英國制大學的所謂Inaugural Address,曾經由該大學印刷發行。上述文章,皆或多或少經過了修訂。《北京的城市發展》,是國際研究中國之家於1977年出版《中國研究叢書》第三號《北京》一書的摘要。《長城和大運河》是殘卷。我在過去三十年間,對長城和大運河曾收集大批資料,包括地圖和照片,兩者皆可單獨成書;但1977年底離開中文大學時,大部分稿子都不見了。大運河的因為摘要油印過,部分賴以保存。
    在學習過程中,我體會到文化地理和歷史地理實難以嚴格劃分;譬如地名,它是文化地理的一個構成部分,但卻追隨歷史而不斷改變。我近所寫的另外七八篇論文,體繫倒比較完整,有朋友勸我應先發表《中國歷史地理》一書。但我總覺得中國靠歷史喫飯的人太多,對此應該特別小心謹慎;同時內地近年從地下發掘出了許多古文物,必定有一些可充實我的歷史地理著作,不妨再等待數年。因此纔決定先出版這一本書。我知道應該提到而未能觸及之處尚多,可是我目前的研究工作實在太忙,無法面面顧到;若有缺失或不妥當,希望讀者指點和批評。
    我的研究考察旅行,尤其是在東亞,使我深信漢文化並非單獨屬於中國人,而是為整個東亞人民所共有。我和我的許多日本朋友,都認定漢文化是很優美的文化,特別是在精神感召方面,否則它不可能延續得這麼長久;漢文化圈是一個偉大的,否則它不可能養活十二億人口。
    放眼世界,局勢激蕩。我呼吁廣大漢文化圈人民的大團結,用較大的經濟、文化聯合力量,迎接非常艱難但也可能轉運的二十一世紀。我們要忘卻過去的是是非非,而努力爭取將來。日本人應該放蕩胸懷,盡量消除因狹窄生存空間所產生的偏激。我們應該互相了解,加強合作。我一直就想通過我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文化地理的研究,能對促進漢文化圈人民的了解和合作有所貢獻。或許也就是這個心願,纔引導我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努力工作。
    1980年9月25日於日本廣島

    媒體評論

    很可惜的是,即使是中國歷史的研究者,聽過陳正祥名字的都很少,能夠深入運用他的研究成果的當然就更少了。這是被忽略、被遺忘的寶藏,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能珍惜,還能將之吸收並融入我們的中國歷史知識繫統中。


                                                                                                                               ——楊照《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


     


    中國在數據可視化方面的先驅人物,是地理學家陳正祥。陳正祥在國際地理學界享有崇高的聲譽……陳正祥認為,“有些長篇大論說不清楚的現像,用地圖來表示卻可一目了然”,這些思想,正是數據可視化的目的和精髓。直到今天,他的不少作品還被世界各國的專家視為精品,被稱為數據可視化的經典之作。


                                                                                                                   ——塗子沛《數據之巔》

    在線試讀
    《中國的城》節選
    中國城的規模,尤其是城牆所包圍的土地面積,遠較歐洲及日本的城堡為大。中國城不但包括民居,還有農田、園圃、山林、川泉。這並非完全為了保護老百姓,也是為持久性的防御設想。城中有農田和水利,圍城的威脅可以減少。若干大城,其內有大片空地;配合水源,開關為公園或遊玩地區。古代長安的曲江,洛陽的天淵池,開封的龍池,南京的玄武湖,北京的三海以及濟南的大明湖等,都是佳例。隻有這樣的格局,人民心目中纔會起“大亂在城,小亂在鄉”的念頭。福建的泉州城,在1945年經航空測繪訂正的地圖上,仍有四分之一是空地。民國初年完成的二萬分之一蘇州城圖,顯示城內也還有不少農田。(參閱陳正祥《中國地圖學史》附圖,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年出版)
    中國較大的城,特別是在北方的,給水每有困難,常須從城外遠處引河水入城。我在《北京》一書中,已做出了詳細的論述。現再以洛陽為例,說明引水對於城內土地利用的影響。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豐初,開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諸園為廢,花木皆枯死,故都形勢遂減。四年(1081),文潞公留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復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至偃師,與伊、洛彙,以通漕運,隸白波輦運司。詔可之。自是由洛舟行可至京師,公私便之。洛城園圃復盛。
    中國的城,多數造得很高大。根據方志的記載,低的也有5米,高的則達18米,防御的功用顯著。用軍隊衝殺,很難越過城池。比較有效的攻城辦法,是挖地道、架雲梯或用水淹。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和這些行動有關的無數故事!歷史小說對這些故事的描寫有聲有色,非常生動精彩。
    周文王征伐商朝西部主要同姓諸侯崇國,就是利用鉤梯、臨車、衝車等攻城器械,攻陷崇城,一舉滅掉崇國。
    西漢景帝三年(前154),以吳王劉濞為首、包括邯鄲的趙王劉遂在內的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王朝為維護統一,堅決出兵打擊。《漢書·高五王傳》關於出兵趙國,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漢使曲周侯郦寄擊之,趙王城守邯鄲,相距七月。吳、楚敗……欒布自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城壞,王遂自殺,國除。
    《明史·莊烈帝本紀》(卷二四):
    崇禎十五年(1642)夏四月癸亥,李自成復圍開封。……九月壬午,賊決河灌開封。癸未,城圮,士民溺死者數十萬人。
    在金朝末年,也就是滅亡前兩年,蒙古兵圍攻河南歸德城,久攻不下,曾經發生過如下的一件弄巧成拙的趣事。
    《金史·石盞女魯歡傳》(卷一一六):

    《中國的城》節選


    中國自古為農業社會,初期所發展的城市主要是農產品集散中心。農民把產品運送到市集去,回程要購買一些日用品或補充農具和陶器。這就使市集出現制陶和冶煉等手工業。在邊界地區,還產生實物交換的貿易,例如以絲和茶交換馬匹及毛皮之類。這也會產生市集。市集的人口增多,生活的需要也隨之增加,而以商販和手工業為生的,也漸向城市集中,於是城市的範圍日益擴大。城市愈擴大,商業和手工業愈興盛;這是互為因果、循環影響的事。
    中國城的規模,尤其是城牆所包圍的土地面積,遠較歐洲及日本的城堡為大。中國城不但包括民居,還有農田、園圃、山林、川泉。這並非完全為了保護老百姓,也是為持久性的防御設想。城中有農田和水利,圍城的威脅可以減少。若干大城,其內有大片空地;配合水源,開關為公園或遊玩地區。古代長安的曲江,洛陽的天淵池,開封的龍池,南京的玄武湖,北京的三海以及濟南的大明湖等,都是佳例。隻有這樣的格局,人民心目中纔會起“大亂在城,小亂在鄉”的念頭。福建的泉州城,在1945年經航空測繪訂正的地圖上,仍有四分之一是空地。民國初年完成的二萬分之一蘇州城圖,顯示城內也還有不少農田。(參閱陳正祥《中國地圖學史》附圖,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年出版)
    中國較大的城,特別是在北方的,給水每有困難,常須從城外遠處引河水入城。我在《北京》一書中,已做出了詳細的論述。現再以洛陽為例,說明引水對於城內土地利用的影響。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中國的城,多數造得很高大。根據方志的記載,低的也有5米,高的則達18米,防御的功用顯著。用軍隊衝殺,很難越過城池。比較有效的攻城辦法,是挖地道、架雲梯或用水淹。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和這些行動有關的無數故事!歷史小說對這些故事的描寫有聲有色,非常生動精彩。
    周文王征伐商朝西部主要同姓諸侯崇國,就是利用鉤梯、臨車、衝車等攻城器械,攻陷崇城,一舉滅掉崇國。
    西漢景帝三年(前154),以吳王劉濞為首、包括邯鄲的趙王劉遂在內的七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王朝為維護統一,堅決出兵打擊。《漢書·高五王傳》關於出兵趙國,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漢使曲周侯郦寄擊之,趙王城守邯鄲,相距七月。吳、楚敗……欒布自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城壞,王遂自殺,國除。
    《明史·莊烈帝本紀》(卷二四):
    崇禎十五年(1642)夏四月癸亥,李自成復圍開封。……九月壬午,賊決河灌開封。癸未,城圮,士民溺死者數十萬人。
    在金朝末年,也就是滅亡前兩年,蒙古兵圍攻河南歸德城,久攻不下,曾經發生過如下的一件弄巧成拙的趣事。
    《金史·石盞女魯歡傳》(卷一一六):
    正大九年(1232)二月,以行樞密院事守歸德。……方大兵圍城,議決鳳池大橋水以護城。都水官言,去歲河決敖遊堌時,曾以水平量之,其地與城中龍興塔平,果決此口則無城矣。及大兵至,不得已遣招撫陳貴往決之,纔出門,為遊騎所鈔,無一返者。三月壬午朔,攻城不能下,大軍中有獻決河之策者,主將從之。河既決,水從西北而下,至城西南,入故濉水道,城反以水為固。求獻策者欲殺之,而不知所在。……五月,圍城稍緩,頗遷民出城就食。
    內蒙古昭烏達盟(今赤峰市。編按)的寧城,曾是遼代的中京,1958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發掘。這座城經過遼、明四個朝代利用,也有外城、內城和皇城;城門、道路、宮殿、官署的布局,明顯模仿了中原的都城制度,是契丹族接受漢文化的一種表現。從遼穆宗開始,契丹受漢族的影響逐漸加深,遼代墓葬中反映了此項演變;在興宗重熙以後的遼墓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東北地區在草原和森林交接地帶,也很早就建築城堡了。黑龍江肇東縣(今肇東市。編按)八裡城的金代城堡遺址,曾經正式發掘,城周4公裡,開有四門;門外有甕城;城外壁布置馬面,環繞壕溝。從城的建築和出土的許多武器觀察,這裡可能是一處屯軍的城堡,但同時又出土了大批的鐵農具,而且種類繁多,形制和中原地區相似,表明農耕已到達這一帶。牛、羊、豬骨和三股倒刺魚叉的發現,證明居民兼營家畜飼養和捕魚。就當時的政治情勢說,這些農民可能大部分是金人從中原擄掠來的。類似八裡城的屯軍城堡,在松花江流域尚有不少。
    中國所有的城,並非完全為漢人所築。古代和漢族交錯雜處的少數民族,稍後也學會了築城,用以防範漢族的進侵。例如分布在陝西涇河和漆河以北的義渠,就曾經建造了許多城。《史記·匈奴列傳》(卷一一○):“當是之時,秦晉為強國。……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胊衍之戎。……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撥義渠二十五城。”《水經注》引《晉書》:“涼州城有龍形,故名臥龍城;南北七裡,東西三裡,本匈奴所築也。”
    雲南洱海地區南詔早期所建的城,一般都很小。例如劍川縣鄧川舊城東北1公裡的城址,建在背依大山、西憑深塹、東臨彌苴河的山岡上,用夯土築成,面積僅3,000平方米,顯然是南詔學習漢人築城,用來防御漢人的。大理的太和城、羊苴咩城以及劍川的羅魯城,面積也都很小。但昆明一帶九世紀中期以後所建的城,像拓東城和喜洲的大釐城,卻在交通便利的平地上,面積也比以前的城擴大。這反映了南詔晚期政局的比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西藏的主要寺院,也建有城。例如日喀則西南的薩迦,便有高大的城堡,形制完全模仿中原。薩迦分南寺和北寺,而以南寺為主寺。寺的東、南、西三面俱設街道,隔街建有石砌的多層平頂僧房。南北兩寺共收藏三萬函藏文書籍,除佛經外還有文學、傳記、天文、醫藥等書籍,大多數是14世紀以前之物。日喀則東南的夏魯萬戶府城址,平面作正方形,四隅有角樓基址,四壁各開一門;門外有甕城,城周掘壕。著名的夏魯寺在城的東南部,占了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寺外壁的東牆上,鑲嵌了以藏民生產為內容的石雕版畫,其中有農耕、紡織、制陶、冶鐵、營造等圖像。寺的大殿使用了重檐歇山屋頂,鋪有琉璃瓦;梁架結構也采用漢式,還有小木做裝飾。這些表明了西藏文物和中原地區的淵源關繫。
    帝國聲威空前強大,而國都之城非常簡陋的,似僅有和林一例。和林亦作哈拉和林,為蒙古初年三帝駐蹕之世祖遷都燕京,尚尊稱其地為上都,並建置嶺北行中書省以資守史·地理志》說太祖十五年(1220)建都和林,但當時隻有行帳,到太宗七年(1235)纔築城垣。歐洲旅行家魯不魯乞(Guillaume de Rubru-quis,約1215—1270)到達和林時,其地已築有土牆,位置在和林川的東岸。他描述此土城為龐大蒙古帝國商路的焦點,常有外國商人及使節來到,城內有許多從各國俘虜來的工匠。城四周的土牆,開有四個城門;在每一城門旁邊,有一個指定的市場。東門旁邊的市場買賣谷物,西門旁邊的市場買賣綿羊和山羊,南門旁邊的市場買賣牛隻和車輛,北門旁邊的市場買賣馬匹。蒙古人當時建造這座土城,一定是很勉強的——因受到漢文化的傳統影響,不得不築以阻擋牛馬駱駝而已。當時蒙古騎兵耀武亞歐大陸,各國使臣奔走和林,不絕於途。其中頗有些人,對和林做了記載。隻是和林遺址,不在目前我國境內,暫且不去提它。
    中國城市的形態,絕大多數是方形的。在平原地帶,特別是較小的城,形狀常呈正方形。使用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在華北平原找到許多例子。正方形的城,包括的面積;中國人築城,講究以成本,取得較大的面積,於是正方形便成為中國城的傳統形制。試觀古代的國都,從西安、洛陽、開封到北京,所有的城都是方形的。北京一地,從戰國時代燕國的薊算起,曾建造過五個大規模的城,但都是方形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