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考古三記(套裝共3冊):羅布淖爾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吐魯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1408-2040
    【優惠價】
    880-1275
    【作者】 黃文弼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考古理論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514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51437
    作者:黃文弼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3月 

        
        
    "

    編輯推薦
    1930年代,黃文弼兩次進入羅布泊調查發掘,是位深入羅布荒漠的中國考古學者,他的《羅布淖爾考古記》是關於羅布泊的shou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考古報告。
    《羅布淖爾考古記》
    ☆ 本書是黃文弼考古“三記”之一,初版於1948年,由胡適等向教育bu申請經費出版。此後中國沒有再版過本書。1968年日本出版本書的ying印版。目前,本書在市面上基本出於空缺狀態。
    ☆ 羅布淖爾,即羅布泊,著名的樓蘭古國所在地。本書重點記述了樓蘭古國重要遺址的發掘,結合遺址出土物和歷史文獻,揭開樓蘭古國的神秘面紗。
    ☆ 書中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考古資料,包括文書寫本、錢幣、碑刻拓片、壁畫等各類文物圖片,其中很多實物今天已經不存,特別是黃文弼所獲文書,如漢語、梵語、龜茲語、粟特語、婆羅謎字母、中古伊朗語等各個語種,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 中國學者的寫作方式,語言凝練優美,可讀性強。

    《阿裡木盆地考古記》
    ☆ 本書是黃文弼對塔裡木盆地周邊綠洲古國遺址的深入調查和研究成果,涉及眾多經典遺址: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沙雅、拜城、和闐、於闐、皮山、葉城等,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 考察、考古經過的紀實性敘述,引人入勝,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 書中收錄了大量的遺物圖片,以及對遺物的釋讀,令人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 中國學者的寫作方式,語言凝練優美,可讀性、趣味性強。

    《吐魯番考古記》
    ☆ 本書是黃文弼考古“三記”之一,是黃文弼1928、1930年兩次在吐魯番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內容豐富,其中唐代及稍前的寫本甚多,漢文寫本中包括了古籍片斷,各類牒、狀、籍等,對研究高昌、西州社會、官府制度、經濟文化尤其珍貴,還有大量繪畫、泥塑、錢幣等對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及藝術特色等亦屬手資料。

    1930年代,黃文弼兩次進入羅布泊調查發掘,是位深入羅布荒漠的中國考古學者,他的《羅布淖爾考古記》是關於羅布泊的shou個有國際影響力的考古報告。


    《羅布淖爾考古記》


    ☆ 本書是黃文弼考古“三記”之一,初版於1948年,由胡適等向教育bu申請經費出版。此後中國沒有再版過本書。1968年日本出版本書的ying印版。目前,本書在市面上基本出於空缺狀態。


    ☆ 羅布淖爾,即羅布泊,著名的樓蘭古國所在地。本書重點記述了樓蘭古國重要遺址的發掘,結合遺址出土物和歷史文獻,揭開樓蘭古國的神秘面紗。


    ☆ 書中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考古資料,包括文書寫本、錢幣、碑刻拓片、壁畫等各類文物圖片,其中很多實物今天已經不存,特別是黃文弼所獲文書,如漢語、梵語、龜茲語、粟特語、婆羅謎字母、中古伊朗語等各個語種,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 中國學者的寫作方式,語言凝練優美,可讀性強。


     


    《阿裡木盆地考古記》


    ☆ 本書是黃文弼對塔裡木盆地周邊綠洲古國遺址的深入調查和研究成果,涉及眾多經典遺址: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沙雅、拜城、和闐、於闐、皮山、葉城等,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 考察、考古經過的紀實性敘述,引人入勝,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 書中收錄了大量的遺物圖片,以及對遺物的釋讀,令人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 中國學者的寫作方式,語言凝練優美,可讀性、趣味性強。


     


    《吐魯番考古記》


    ☆ 本書是黃文弼考古“三記”之一,是黃文弼1928、1930年兩次在吐魯番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內容豐富,其中唐代及稍前的寫本甚多,漢文寫本中包括了古籍片斷,各類牒、狀、籍等,對研究高昌、西州社會、官府制度、經濟文化尤其珍貴,還有大量繪畫、泥塑、錢幣等對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及藝術特色等亦屬手資料。


    ☆ 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漢代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在這裡交融。


    ☆ 黃文弼吐魯番盆地的考古與研究,特別是對該地區早期文化的探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考古學標尺的作用,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 中國學者的寫作方式,語言凝練優美,可讀性和趣味性強。

     
    內容簡介
    “考古三記”是被稱為“中國新疆考古di一人”的黃文弼的新疆考古報告,是他一生重要的成就和貢獻的集成,在學術界久負盛名。《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三部作品是黃文弼竭盡畢生精力整理編撰刊布的考古報告:《羅布淖爾考古記》是黃文弼兩次赴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考察所著;《吐魯番考古記》是吐魯番考古研究的奠基之作;《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繼續發揚了前兩部實地考察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特點與優勢。“考古三記”是黃文弼考古研究取得極大成功,為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考古學贏得世界性聲譽的證明。
    《羅布淖爾考古記》是1930年和1934年,黃文弼兩次赴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考察,根據實地調查資料,對羅布泊及其附近水道變遷問題、河源問題、羅布沙漠遷移問題、樓蘭國史及其國都方位問題、樓蘭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及其與東西方文化的關繫問題等都進行了詳細地考察,並且黃文弼在書中對這些問題都做出了許多獨到的論述。
    《塔裡木盆地考古記》以黃文弼兩次在塔裡木盆地的考古記錄與采集文物為基礎著成,體現出他對塔裡木盆地深入調查與研究的成果,與其他兩部考古記一樣,發揮了實地考察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特點與優勢。本書主要考察的範圍包括: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沙雅、和闐、於闐、皮山、葉城、巴楚、喀什、阿克蘇等古代遺跡。

    “考古三記”是被稱為“中國新疆考古di一人”的黃文弼的新疆考古報告,是他一生重要的成就和貢獻的集成,在學術界久負盛名。《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三部作品是黃文弼竭盡畢生精力整理編撰刊布的考古報告:《羅布淖爾考古記》是黃文弼兩次赴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考察所著;《吐魯番考古記》是吐魯番考古研究的奠基之作;《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繼續發揚了前兩部實地考察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特點與優勢。“考古三記”是黃文弼考古研究取得極大成功,為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考古學贏得世界性聲譽的證明。


    《羅布淖爾考古記》是1930年和1934年,黃文弼兩次赴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考察,根據實地調查資料,對羅布泊及其附近水道變遷問題、河源問題、羅布沙漠遷移問題、樓蘭國史及其國都方位問題、樓蘭在中西交通上的地位及其與東西方文化的關繫問題等都進行了詳細地考察,並且黃文弼在書中對這些問題都做出了許多獨到的論述。


    《塔裡木盆地考古記》以黃文弼兩次在塔裡木盆地的考古記錄與采集文物為基礎著成,體現出他對塔裡木盆地深入調查與研究的成果,與其他兩部考古記一樣,發揮了實地考察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特點與優勢。本書主要考察的範圍包括:焉耆、庫爾勒、輪臺、庫車、沙雅、和闐、於闐、皮山、葉城、巴楚、喀什、阿克蘇等古代遺跡。


    《吐魯番考古記》內容分為文字版“吐魯番考察經過”“遺物說明”和文物圖版兩部分,刊布了黃文弼兩次在吐魯番考察所獲重要古籍和文書寫本、錢幣、拓片、壁畫等珍貴資料。本書與《高昌陶集》《高昌磚集》合稱“吐魯番三部曲”,是吐魯番研究的奠基之作。

    作者簡介

        黃文弼(1893—196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地理學家。先後四次到新疆進行科研考察。著有《高昌陶集》《高昌磚集》《塔裡木盆地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新疆考古發掘報告》《西北史地論叢》等。

    目錄
    《羅布淖爾考古記》
    篇 緒論
    章 羅布淖爾水道之變遷與沙漠之移徙 2
    一、羅布淖爾名稱及位置 2
    二、水道變遷探查之經過 4
    三、水道變遷時代之推擬 6

    四、羅布沙漠之移徙 15
    五、附論:河源問題 19
    第二章 樓蘭國歷史略述 30
    一、鄯善國之初起及盛時期 31
    二、樓蘭故地之復活與後之放棄 34
    三、鄯善與中原王朝之交涉及其衰亡 37
    附論:鄯善與樓蘭國都問題 39

    《羅布淖爾考古記》


     緒論


    章 羅布淖爾水道之變遷與沙漠之移徙 2


    一、羅布淖爾名稱及位置 2


    二、水道變遷探查之經過 4


    三、水道變遷時代之推擬 6


     


    四、羅布沙漠之移徙 15


    五、附論:河源問題 19


    第二章 樓蘭國歷史略述 30


    一、鄯善國之初起及盛時期 31


    二、樓蘭故地之復活與後之放棄 34


    三、鄯善與中原王朝之交涉及其衰亡 37


    附論:鄯善與樓蘭國都問題 39


    四、吐谷渾之侵入與隋唐之經營 43


    五、康艷典東來與吐蕃之侵入 45


    六、羅布區域之荒廢及羅布驛站 48


    七、清之改縣 51


    第三章 樓蘭及鄯善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 52


    一、兩漢至魏晉之南北道及新道 52


    二、北魏至隋唐之吐谷渾道 59


    三、宋高之大北道與南道 62


    四、明清時之嘉峪關道 68


    第四章 樓蘭文化與漢代之經營 72


    一、樓蘭土著民族之推測及其文化 72


    二、漢代對於西域之經營 77


    三、漢文明之輸入 88


    第五章 佛教之傳入與其文明 95


    一、佛教之傳入 95


    二、西方文化之輸入 105


    第二篇 工作概況


    章 石器遺址 119


    一、英都爾庫什 119


    二、羅布淖爾北岸 120


    第二章 湖畔古塚 128


    第三章 古代遺址 141


    一、漢烽燧亭遺址 141


    二、漢代古道及住宅 147


    第三篇 器物圖說


    章 石器類 158


    …………


     


    第四篇 木簡考釋


    …………


     


    《塔裡木盆地考古記》


    考察經過


    章  焉耆


    ―、焉耆山中及東部之探查4


    二、焉耆南部及西部古址之發掘與探查6


    (一)錫科沁之明屋6


    (二)霍拉山廢寺9


    (三)阿拉爾舊城10


    (四)四十裡城市舊城11


    (五)哈拉木登舊城13


    第二章  庫爾勒、輪臺


    一、庫爾勒至輪臺途中遺址之探查14


    (一)庫爾楚15


    (二)野雲溝16


    (三)卡爾雅河畔古址及石刻16


    二、輪臺草湖中之古城17


    (一)克子爾河畔之古城17


    (二)第納爾河畔之古城19


    第三章  庫車、沙雅


    ―、庫車西部佛教遺址之工作23


    (一)庫木土拉千佛洞23


    (二)鐵吉克遺址30


    二、沙雅西北部之古址31


    (一)大望庫木舊城及周圍之古址31


    (二)通古斯巴什舊城及周圍之古址34


    (三)羊達克沁大城及周圍之古址37


    三、庫車、沙雅東部之古址39


    (一)沙雅東部之古址39


    (二)庫車東部之古址44


    (三)庫車城附近之古址49


    第四章  拜城


    一、庫車、拜城山中之古跡52


    (一)可可沙之古跡區域52


    (二)博者克拉格溝口刻石55


    二、克子爾明屋之工作58


    三、往返拜城、阿克蘇途中之古址61


    第五章 和闐及於闐


    ―、橫渡大沙漠與和闐河67


    二、和闐、於闐沙漠中之古址73


    (一)和闐北沙磧中之遺跡73


    (二)達摩戈一帶古址75


    (三)克裡雅河及喀拉墩78


    三、古和闐河畔之古址81


    (一)阿克斯比爾83


    (二)什斯比爾85


    第六章 皮山、葉城及巴楚等地


    ―、皮山及葉城山中之古址87


    (一)皮山山中之古址 87


    (二)葉城山中之古址88


    二、喀什噶爾河畔之古址92


    (一)伽師之古址93


    (二)托和沙賴古址94


    三、阿克蘇河畔之古址98


    …………


     


    《吐魯番考古記》


    一、吐魯番考察經過


    次工作經過 2


    (一)高昌城之沿革 4


    (二)高昌古城之現狀 5


    (三)高昌古城附近之情形 6


    第二次工作經過


    二、遺物說明一:古籍寫本及題記


    (一)《毛詩·簡兮》校記 24


    (二)《尚書·大禹謨》校記 27


    (三)《孝經·三纔章》校記 27


    (四)《孝經·□宗明義章》 校記 29


    (五)佛書《善見律》音義校記 30


    (六)佛書音義校記 30


    (七)《文選序》校記  32


    (八)陰陽雜書校記  32


    (九)《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及題記 34


    (一〇)《維摩詰所說經注·方便品第二》 35


    (一一)比丘尼僧寫《涅槃經》題記 36


    (一二皇帝祈福文殘片 37


    (一三)觀音奴別譯文題識 37


    (一四)漢文佛經印本 38


    (一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拓本 39


    三、遺物說明二:古文書寫本(附錢幣及碑志拓本)


    (一年物品清單 40


    (二)□露二年殘牒 41


    (三)安末奴等納駝狀 43


    (四)西州征物殘牒 44


    (十三年征物殘牒 44


    (璋殘牒 45


    (七)府司阿梁狀詞並批 45


    (八)高昌縣征夫殘狀 46


    (九)虞候司及法曹司請料紙牒 47


    …………


     

    前言

    再版前言


    《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地理學家黃文弼先生的新疆考古報告,與他所著的《高昌磚集》《高昌陶集》合稱“三記兩集”,在學術界久負盛名。
    “三記”的寫作緣起,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立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有著直接關繫。1927年春,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征得北洋政府同意,準備單方面開展他的第四次中國西北考察。中國知識界對這種有損國家主權的行為極力抵制,並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斯文·赫定反復談判,終成立了由中外學者共同主持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自1927 年至1935年,在中國西北地區開展了長達8年的科學考察活動,成就了人類科學探查史上的一個壯舉。

     


    再版前言


     



    《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地理學家黃文弼先生的新疆考古報告,與他所著的《高昌磚集》《高昌陶集》合稱“三記兩集”,在學術界久負盛名。


    “三記”的寫作緣起,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立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有著直接關繫。1927年春,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征得北洋政府同意,準備單方面開展他的第四次中國西北考察。中國知識界對這種有損國家主權的行為極力抵制,並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與斯文·赫定反復談判,終成立了由中外學者共同主持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自1927 年至1935年,在中國西北地區開展了長達8年的科學考察活動,成就了人類科學探查史上的一個壯舉。


    時任北京大學國學門助教的黃文弼,出於知識分子的道義擔當和對考古學的濃厚興趣,主動請纓加入考查團,成為團中一名中方考古學者。1927年5月9日,他暫別“在故紙堆中討生活”,隨隊踏上西北科考的征程,在內蒙古,特別是在新疆地區進行了歷時三年多艱苦卓絕的野外探查。擅長文物搜集、整理的他,在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這所“流動的大學” 中,獲得了難得的田野考察與發掘實踐經驗,並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鼓舞了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考古學,歷來被當做中國學術界在新疆地區進行科學考古的起點。他此後的三次新疆之行,都可以視為本次考察的延續。就黃文弼個人而言,這次西北科考經歷也成為其學術道路的重要轉折點,以此為契機,他將一生精力都聚焦於新疆考古和西北史地研究,並完成了“三記兩集”的名山事業,以及後來的《新疆考古發掘報告(1957—1958)》等論著。


    《羅布淖爾考古記》於1948年作為“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叢刊” 之一,由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印行,是“三記”中早問世的一部。羅布淖爾古稱鹽澤、蒲昌海,今作羅布泊,漢代樓蘭國就位於此地。19世紀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的到來,打開了羅布泊聞名世界的大門,此後斯文·赫定、斯坦因接踵而至。1930 年4月8日,黃文弼從吐魯番出發,翻過庫魯克山,於1930年4月13日抵達羅布泊北岸,目睹羅布泊水向北回流的情況,驗證了斯文·赫定稱羅布泊是“遊移湖”的假設。


    黃文弼這次在羅布泊地區考察了20多天,但由於時間緊迫,很多調查未能充分展開,回來後一直對羅布泊念念不忘。1933年10月,為鞏固邊陲,開發西北,國民政府鐵道部決定出資組建“綏新公路查勘隊”,黃文弼在教育bu資助下,以考察新疆教育文化專員的身份參加查勘隊,二入新疆。1934年5月9 日,黃文弼再次踏上聞名世界的“土垠”——在這個四年前由他發現的漢代驛站遺址,找到了軍營、古道、屯墾區遺跡,並采集到西漢《論語》殘簡及記“居盧訾倉”事簡。《羅布淖爾考古記》就是黃文弼這兩次羅布泊考察成果的彙集。


    《吐魯番考古記》1954年在科學出版社初版,1957年修訂重印,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學專刊丁種第五號”。該書與《塔裡木盆地考古記》都是黃文弼首次新疆考察成果的結晶。


    吐魯番地區是黃文弼正式開啟新疆考察的站,也是他日後轉向新疆考古與西北史地研究的學術起點。在參加西北科學考查團期間,黃文弼曾三至吐魯番:1928年2月,他由哈密赴烏魯木齊時路過吐魯番,僅在此稍作停留,訪查了吐峪溝千佛洞; 1928年4 月19日,他對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柏孜克裡克千佛洞進行了初步踏查;1930 年2月19 日,他帶隊對交河故城北部寺廟遺址、溝西墓地、南部古墳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全面發掘,成為個在吐魯番地區進行考古工作的中國學者。


    從今天保留下來的黃文弼《吐魯番研究手稿》來看,他在考察途中就已經開始對吐魯番地區古代文化進行研究。1931 年和1933 年,黃文弼根據考察所得,分別出版《高昌磚集》與《高昌陶集》。而出土墓磚與陶器以外的文物、文書以及相關研究,都收錄在《吐魯番考古記》中,這三部著作又構成黃文弼的“吐魯番三種”,內容各有側重,相互補充。


    1957年,黃文弼發表《塔裡木盆地考古記序言摘要》一文,次年《塔裡木盆地考古記》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三號”。


    塔裡木盆地周緣的大小綠洲,自古就是東西方文化傳播與交彙的核心地帶,特別是隨著佛教東漸,更在古代塔裡木盆地形成舉世聞名的佛教文化。黃文弼於1928年5月19 日自吐魯番出發,穿越阿拉癸溝直奔焉耆,在七個星佛窟遺址、四十裡城等地考察了40 餘天,采集到大量的泥塑佛像、石刻模型、木器、銅器。1928年9月中旬到11月中旬,他無論“沙漠湖灘,有古必訪”,將古代龜茲國所在的庫車地區全部走遍,新發現古城遺址10多處。1929年4月5日,黃文弼沿和闐河一路南行,為了尋找“死亡之海”漢唐時期曾經存在過的繁華歷史,完成了橫渡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壯舉。1929年11月8日,黃文弼結束對塔裡木盆地周緣的全部考察,這段考古資料的精華均刊布在《塔裡木盆地考古記》中。


     



    1929年鼕季和1930年春末,考查團收獲的考古文物由袁復禮兩次組織東運,其中包括黃文弼的80餘箱采集品。1930年秋季回到北平後,黃文弼立刻投入到新的研究工作中,他很早就明確了自己“首高昌,次蒲昌,次焉耆,次庫車,次和闐,次佉沙”的工作目標和規劃。按照計劃,在完成《高昌磚集》《高昌陶集》後,黃文弼即將開展對羅布淖爾考察的繫統研究,並先期完成《樓蘭之位置及其與漢代之關繫》《釋居盧訾倉》《羅布淖爾水道之變遷》繫列論文。然而,接下來的研究工作卻阻力重重: 工作頻繁調整,抗戰爆發,經費緊缺,使得考古報告遲遲不得與世人見面。


    1934年12月5日,黃文弼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派遣,在安陽、洛陽、西安、南京等地進行考古工作,隨後又擔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西安辦事處主任。他將一部分考察采集品帶在身邊,白天全力進行西安碑林的修復工作,夜晚則繼續投入采集品的整理與研究。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撤銷,西安辦事處同時停止工作。當時,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機構遷往西安,成立了西安臨時大學,隨即又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址遷到陝西城固。黃文弼也輾轉離開西安,赴城固任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繫教授。一年後,西北聯合大學分立為西北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師範學校五所院校,黃文弼又轉任西北大學,同時受聘兼任四川大學歷史繫教授。


    1939年至1942年間,黃文弼基本都奔波在川陝兩地,一邊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一邊利用中英庚款董事會資助,從事考察報告的撰寫和西北史地研究。在城固無數個一燈如豆的夜晚,他抱定隨身攜帶的少量采集品進行撰述; 在四川峨眉,他一度“靜居山中,重理舊稿”,筆耕不輟。據《羅布淖爾考古記·自敘》所說,該書正 文部分實際在1939 年底就已經完稿,黃文弼曾培聯繫商務印書館出版,但由於大量文物實物照片要印制為彩色畫及珂羅版,成本過高而沒了下文。1944年初,顧頡剛幫助他向中華書局推薦此書,黃文弼也親自與編輯金兆梓、姚紹華接洽出版事宜,但又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在1947年寫給徐旭生先生的繫列信件中,他也曾提及此書出版經費問題。一直到1948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以 “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理事長名義,領銜給國民教育bu遞交呈文,向部長朱家驊申請經費,並多方努力周旋,尋求中美基金會的資助,纔使《羅布淖爾考古記》歷經波折,得以出版。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夕,黃文弼曾利用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之機,將部分西北科學考察的采集品帶到南京,後來為躲避日軍對西安的空襲,又在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協助下,把存放在陝西的文物轉運到漢口。寄居川陝期間,黃文弼一直牽掛著這些文物的安危。抗戰勝利後,他曾親自去漢口英國洋行堆棧查訪寄存文物,得到的卻是大部分物品毀於戰火的不幸消息,這些都對黃文弼的後續研究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


    新中國成立後,黃文弼由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轉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員。沐浴在科學事業蒸蒸日上的氛圍下,他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術著作出版困難的境遇一去不返,黃文弼對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也終於厚積薄發,《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相隔不到四年先後面世。自1928年首次踏上新疆的熱土,到1958年完成《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的出版,“三記”的寫作整整經歷了三十個寒暑。從烽火連天的舊社會,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從年富力強的中國西部考古拓荒人,到白發蒼顏的老年學者; 從躊躇滿志的學術規劃,到皇皇巨著的終殺青:無論對於黃文弼本人,還是整個學術界來說,“三記”的寫作和出版都可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長達三十年的學術跋涉,以及遲到的“三記”,也都成為黃文弼波瀾壯闊的一生的縮影,成為中國早年新疆考察與研究史的見證,成為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乃至國家命運的回顧。其中飽含著以黃文弼為代表的一代學人的堅韌毅力,以及他們為追逐理想而終生奮鬥的執著與熱情。


     



    早在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出發伊始,黃文弼就曾說過自己此行的目的:“一者為監督外人,一者為考察科學。”監督外人、維護國家主權的使命與責任,讓他從初與外方團長斯文·赫定互相“心存芥蒂”的私人關繫,終於在兩人第二次新疆考察期間爆發。由於斯文·赫定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致使黃文弼的個人聲譽及成果在國外學界一度受到抵制。不過,隨著“三記兩集”的漸次問世,黃文弼的新疆考古成就終究難掩其光芒,逐漸成為國際學界有目共睹的焦點。


    《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出版後不久,就受到日本學界的關注,籐枝晃、石田幹之助分別發表評介文章。此後,日本京都大安書店於1968年影印出版《羅布淖爾考古記》。1984年,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宮川寅雄倡議組織翻譯《黃文弼著作集》,經過四年的努力,由田川純三翻譯的《黃文弼著作集》冊《羅布淖爾考古記》日譯本在東京恆文社出版。1990年,土居淑子的日譯本《黃文弼著作集》第二冊《吐魯番考古記》(包括《高昌磚集》《高昌陶集》《吐魯番考古記》)繼由恆文社出版。


    《黃文弼著作集》的日譯工作,因主持者宮川寅雄及諸位翻譯家的離世而擱淺,但是其影響力已然形成。日人井上靖即認為:“無論從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業績中正確汲取經驗,對不明之處進行確定、補足,或加以修訂,黃文弼的調查報告都是不可或缺的。……我認為這為我國的西域研究打開了一扇清新明快的大窗。”同一時間的歐洲也開始出現對黃文弼及其著作的評述,有代表性的當屬德國漢學家瓦爾德施密特1959年發表《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的調查》一文,對《吐魯番考古記》,特別是《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相關內容進行了介紹。


    在中國,“三記”更是新疆考古與西北史地研究不可或缺的案頭書,滋養了無數後輩學人。甚至有許多專家學者直言他們在新疆從事考古工作時,都是背著黃文弼先生的著作在全疆各地跑,這些著作為他們提供了引路人的作用。


    黃文弼哲嗣黃烈先生曾說:“黃先生經過大範圍的考察,寫出了繫列的考古報告。由於他具有深厚的中國學問基礎,結合實地考察所寫出的幾部巨著,其學術價值為其他單純考察家所寫報告難以企及。當然,當時的考察手段與技術遠非今日所能比,其論斷也受歷史的局限,不一定盡皆妥當,但大部分內容至今仍不失其光輝。他的考察距今已有三分之二世紀,當時的遺址、遺物歷經滄桑之變,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已大為改觀,他的記錄作為手資料就顯得分外珍貴。”這實際上已經道出了“三記”的學術裡程碑價值:


    首先,“三記”代表了中國學者在新疆自主的科學化考古之後,對該地區進行的全面繫統的研究,不僅在學術價值上具有領先意義,更打破了長久以來中國學者在新疆考古與研究領域追隨國際學界慣例的落後狀態。例如黃文弼在土垠遺址采集到70餘枚木簡,是新疆所獲漢通西域後早一批文字記錄。從這些木簡的內容,能夠看出漢代在西域的職官設置、驛傳制度、屯戍倉儲、往來交通等情況,打開了人們了解漢代西域經營的新窗口。


    其次,“三記”中所刊布的豐富多彩的考古資料,包括文書寫本、錢幣、碑刻拓片、壁畫和各類文物,其中很多實物今天已經不存,賴有“三記”纔得以保存。這些一手資料的公布,改變了以往中國學者研究資料靠國外“恩賜”的局面,也給國際學界注入了新鮮血液。特別是黃文弼所獲文書,包括漢語、梵語、龜茲語、粟特語、婆羅謎字母、中古伊朗語等各個語種,許多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時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們的關注點與學術增長點。


    後,“三記”熔鑄了黃文弼的考古經驗,發揮了實地考察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特點與優勢,充分展示出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民族學等多學科融彙的特點,是黃文弼學術研究“三重證據法”的直接體現,為今天的新疆考古事業及西北史地研究樹立了方法論的標杆。


    囿於時代和個人的局限,“三記”中難免存在一些錯誤。例如日譯本《黃文弼文集》出版時,榎一雄就針對《羅布淖爾考古記》指出,其中對樓蘭人與印度拜火教徒的關繫的推測有所不確。今人慶昭蓉也考證出《塔裡木盆地考古記》中四件龜茲語文書出土地的記載繫黃文弼先生誤記。今天,羅布淖爾、吐魯番、塔裡木盆地的考古與研究工作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三記”的篳路藍縷之功,永遠不會磨滅,其價值也必將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在新疆考古、絲路研究的殿堂中發揮出永恆的光熱。


     



    如前所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三部著作相繼問世,一時洛陽紙貴,很快就供不應求。1984年宮川寅雄發願翻譯《黃文弼著作集》而馳書夏鼐先生索要“三記”時,作為黃文弼同事的夏鼐也無法購得此書,隻好將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中的藏書寄贈。除了1968年日本早期的影印版,日人榎一雄提及1988年香港無名書店也曾出版《羅布淖爾考古記》影印版,但紙張、質量均欠佳,如今早已絕版。2009 年,線裝書局將“三記兩集”策劃為《中國早期考古調查報告》第二輯,按照初版原書影印出版,但是影印本數量偏少,市面仍尋覓不易。為了滿足國內外讀者的需求,也為了弘揚、傳承優秀歷史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


    此次“三記”的整理再版工作,分別以《羅布淖爾考古記》(1948年版)、《吐魯番考古記》(1957年版)、《塔裡木盆地考古記》(1958年版)為底本,用規範簡體字進行錄排,並對圖片進行現代技術處理,進一步提高了圖片的精美度。為保證著作原貌,除就現行出版規範做出個別校訂外,其餘均一仍其舊。


    “三記”的整理再版工作,得到了黃文弼先生後人黃紀蘇先生等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學朱玉麒教授對整理再版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後,受出版社委托,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朱玉麒教授領銜的“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文獻資料整理與研究”(批準號:19ZDA215)課題組團隊與新疆師範大學黃文弼中心,對再版工作給予了學術指導和支持。具體參加人員為: 北京大學朱玉麒教授與博士生徐維焱、陳耕、袁勇; 新疆師範大學教師吳華峰、劉長星、潘麗、徐玉娟。朱玉麒、吳華峰共同制定校勘原則,此後兩校同時展開校勘工作,其中,徐維焱、劉長星負責校勘《羅布淖爾考古記》,陳耕、潘麗負責校勘《吐魯番考古記》,袁勇、徐玉娟負責校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吳華峰負責統稿和審訂,並編制《地名索引》。


    謹以“三記”的重版,紀念黃文弼先生誕辰130周年。


     


    吳華峰


    2023 年1 月

    媒體評論

    黃文弼先後四次赴新疆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發現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他根據這些資料,並結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刊布考古報告,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術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孟凡人


     


    作為出生在中國革命時代的一位考古學家,作為與斯坦因、斯文·赫定考古工作的見證者、正確的解說者、修訂者,黃文弼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日]井上靖


     


    研究西域關繫時,除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外,無論如何也要把黃文弼的著作放在手邊。


    ——[日]宮川寅雄

    在線試讀
    第二章湖畔古塚一、Lㄋ古塚
    當餘之赴羅布考察也,意在南行訪樓蘭故墟,阻於水,不得達。而餘之助手早舍棄其渡河計劃,轉從事於探古之工作矣。在四月十五日之暮,小侯拾一美麗之藍黃色殘衿歸。稱距此西北約六七裡土阜上有一古塚。試掘之,出女人頭骨,髻發尚存,額前亂紙覆之,旁陳殘絹帛及毛繩麻布之類,似為死者頭部之飾物也。餘於十七日復偕小侯往視其遺址,抵土阜旁,阜高百餘英尺,寬約相當,長三百餘英尺。阜中傾陷若溝渠,寬十英尺許,深亦十英尺許,長百餘英尺。死者即藏於此傾陷處,覆以蘆葦,以未經修鑿之木料支持之。土阜上層為黃土,厚六七英尺,或十餘英尺,下為干沙,凝結堅固死者即埋藏於沙土層內,衣衿骨絡,幾與干沙膠結為一。掘現木把杯二,在頭部旁(圖版一七,圖8、9)。又有羊骨二枚,以木板承之,木板形如芭蕉葉,說者謂蒙古風俗如此,然不必僅蒙古人始然也。死者衣服,均為絲織,約有五襲,衫、襌、紗、纊均備。袖口寬尺許,指骨外露。其顏色有谷黃及紫絳等色,惜迎風而碎,未能取出以饗讀者為憾耳。又死者右手第四指,戴有戒指一,以薄鉛為質,上刻環圈五,狀類梅花(圖版一〇,圖56)。衣衿中,藏鐵刀一,柄已碎斷。綜合觀察,極類似一貴婦人之墓,惜無文字以為佐證耳。又左側亦有古塚一,掘現木把杯及幾各一件,形式略同於前。在此阜南半裡許戈壁上,有木橛一行,環栽土中,復露出地面尺許,說者亦指此為古時塚墓之故居也。在其西南約七八裡許。枯胡桐林中,時露古時陶片,則為當時居民居住之所,而埋其死者於山邊耳。(參考《次考察路線圖Lㄋ》)
    二、L匚古塚
    在餘等方工作Lㄋ古墳時,餘之毛拉等則四出探尋古跡。據稱:在東約十餘裡許,有古房及古塚遺址,乃決計東征。當日晚大風,次日仍未息,塵沙彌漫,白晝昏黑,石子飛揚如雨,不能張目。故決定休息一日。據餘之獵戶雲,此地多大風,風多作西南向,每五日或十日必有一次。據此,是沙磧之遷移與海水之變遷,與風沙不無因果關繫也。四月二十日,雖風力稍殺,而酷冷如嚴鼕。吾人均衣老羊皮袍,猶不足以保溫暖,沙漠天氣轉換之劇烈如此。餘等於上午七時出發,向東北行,遵來時舊道。九點轉東行,時有溢水。十一點東行微偏南,抵河岸。河寬約百餘步,兩岸枯胡桐橫陳。沿河而進,溢水載道,時阻予之行程。十二點轉東偏北行,抵古房遺址。在一大土阜上,頂頗平整,長約五六十步,寬約二三十步不等,遺址即在土阜之窪陷處。疊咸塊為牆,蘆葦覆之,方徑丈許,有房十餘間,羊糞骨角,散布地表。檢亦無他物。餘等即駐於其南傍水之平灘上,並在其附近作古物之探尋也。(附圖一一)

    第二章湖畔古塚


    一、Lㄋ古塚


    當餘之赴羅布考察也,意在南行訪樓蘭故墟,阻於水,不得達。而餘之助手早舍棄其渡河計劃,轉從事於探古之工作矣。在四月十五日之暮,小侯拾一美麗之藍黃色殘衿歸。稱距此西北約六七裡土阜上有一古塚。試掘之,出女人頭骨,髻發尚存,額前亂紙覆之,旁陳殘絹帛及毛繩麻布之類,似為死者頭部之飾物也。餘於十七日復偕小侯往視其遺址,抵土阜旁,阜高百餘英尺,寬約相當,長三百餘英尺。阜中傾陷若溝渠,寬十英尺許,深亦十英尺許,長百餘英尺。死者即藏於此傾陷處,覆以蘆葦,以未經修鑿之木料支持之。土阜上層為黃土,厚六七英尺,或十餘英尺,下為干沙,凝結堅固死者即埋藏於沙土層內,衣衿骨絡,幾與干沙膠結為一。掘現木把杯二,在頭部旁(圖版一七,圖8、9)。又有羊骨二枚,以木板承之,木板形如芭蕉葉,說者謂蒙古風俗如此,然不必僅蒙古人始然也。死者衣服,均為絲織,約有五襲,衫、襌、紗、纊均備。袖口寬尺許,指骨外露。其顏色有谷黃及紫絳等色,惜迎風而碎,未能取出以饗讀者為憾耳。又死者右手第四指,戴有戒指一,以薄鉛為質,上刻環圈五,狀類梅花(圖版一〇,圖56)。衣衿中,藏鐵刀一,柄已碎斷。綜合觀察,極類似一貴婦人之墓,惜無文字以為佐證耳。又左側亦有古塚一,掘現木把杯及幾各一件,形式略同於前。在此阜南半裡許戈壁上,有木橛一行,環栽土中,復露出地面尺許,說者亦指此為古時塚墓之故居也。在其西南約七八裡許。枯胡桐林中,時露古時陶片,則為當時居民居住之所,而埋其死者於山邊耳。(參考《次考察路線圖Lㄋ》)


    二、L匚古塚


    在餘等方工作Lㄋ古墳時,餘之毛拉等則四出探尋古跡。據稱:在東約十餘裡許,有古房及古塚遺址,乃決計東征。當日晚大風,次日仍未息,塵沙彌漫,白晝昏黑,石子飛揚如雨,不能張目。故決定休息一日。據餘之獵戶雲,此地多大風,風多作西南向,每五日或十日必有一次。據此,是沙磧之遷移與海水之變遷,與風沙不無因果關繫也。四月二十日,雖風力稍殺,而酷冷如嚴鼕。吾人均衣老羊皮袍,猶不足以保溫暖,沙漠天氣轉換之劇烈如此。餘等於上午七時出發,向東北行,遵來時舊道。九點轉東行,時有溢水。十一點東行微偏南,抵河岸。河寬約百餘步,兩岸枯胡桐橫陳。沿河而進,溢水載道,時阻予之行程。十二點轉東偏北行,抵古房遺址。在一大土阜上,頂頗平整,長約五六十步,寬約二三十步不等,遺址即在土阜之窪陷處。疊咸塊為牆,蘆葦覆之,方徑丈許,有房十餘間,羊糞骨角,散布地表。檢亦無他物。餘等即駐於其南傍水之平灘上,並在其附近作古物之探尋也。(附圖一一)


    在餘住處西北有一土阜,前後寬廣,中腰頗狹,形間葫蘆。阜上坦平,面覆枯胡桐樹六株,即為古墳井口所在。循跡發掘,深四尺許,發現尸骨四具,重疊而葬,衣服已腐朽矣。頭部有漆木桶狀杯,及木把杯(圖版一三,圖3;圖版一七,圖10),圓底木俎(圖版一六,圖1、2)之類。又有殘塊銅鏡(圖版八,圖7)及耳飾等,由銅鏡之邊緣,可決定其為漢物無疑也。是此塚亦為兩千年前後之遺址矣。又在土阜附近,拾銅三稜鏃,及石矢鏃之類,及土阜上紅陶片內含灰陶,想與此墓中人之時代相距或不甚遠。但四尸骨重疊於一穴為可異耳。(參考《次考察路線圖L匚》)


    三、L萬古塚


    在餘住處之南約裡許,四周積水,有風化層之土阜一座,屹立中洲,上栽立木杆為標幟(附圖一二)。發掘其下,有石柱作長方形,長約三尺許,直立穴中,或用以支持土塊為墓室之架梁者。尸骨均已攪亂。同時墓中發現草簍一具(圖版二六,圖L),以籐為經,再以勁草編織之。兩旁有耳,繫繩之痕猶存。圓底豁口,形狀橢圓。疑為死者生時盛食物之具,死後即以此殉葬焉。又有漆木桶狀把杯一件(圖版三,圖2),外塗朱漆,但彩色已毀,形式與L匚塚中把杯相同。又有骨器六件(圖版二八,圖1—6),均作錐形。圖1—4各器,一端尖銳,疑為古人搔發之簪。圖6一端作柄狀,用意不明,然以3、4兩圖言之,疑為女人頭上飾物。疑塚中死者,或為一女人也。又有玉、石、骨等件(圖版三〇)與之同時出土。其中有玉耳飾二枚(同版,圖1、2),作橢圓形,中空。又有方形者,有圓粒形者,有薄葉狀者,無疑的皆為耳上之飾物。又骨粒一串,形同冠纓(同版,圖20)。又一長方石塊(同版,圖27),三面磨制甚光,一面為天然石狀,底鑿一橫槽,用意不明。但亦疑為本地人裝飾之具也。(參考《圖說》第十章《雜類》)


    四、Lㄇ古塚


    當餘之工作Lㄋ古塚也。餘之助手毛拉告餘雲:在此地之西土阜上有一古塚,尸骨尚未腐化,采歸草簍二枚為證,餘甚異之。及餘移駐於L萬也,急使導餘往觀。累越高仰層之土阜,至一三面有水之三角洲。其高阜,四周風化,顯露其泥層縐折之跡。在沙土岩處,有木樁一(附圖一三),猶以為偶置之也。審視其沙土傾陷處,露毛織品之一角。餘乃大異,去其沙土,即露以木釘鋒合之木板,形如扁葉,以黑牛皮覆之。木板刨制甚光,顯為長久工作水中者。長五尺,寬三尺許,缺處另以木片補之,疑為死者之舟。旁樹立之木杆,蓋為撥船之具也;一端頗尖,形類今之撐篙,死後其親族即以其具殉焉。次揭去木板,即顯露以毛織物包裹之臘尸。頭戴氈帽,高十英寸,上形尖銳,帽繫骨粒帽纓六七股,垂絡唇顎。氈帽內,尚有紅毛索編成之裡帽,冠戴不正。頭發截斷,下披兩肩。額部及兩眉間,有紅綠色所繪之橫紋三道,極類本地女人之畫眉。兩耳穿孔,尚有毛索遺痕,以備繫耳珠之用。兩眼微陷,兩顴聳起,鼻陷而唇斜,似負痛苦以死,而表現憂戚之容者。在其頭部,有草簍二個,一外塗朱漆,死時即以此殉葬焉(圖版二六、圖2、3)。次除去其包裹之毛織品,即呈露其身體,經鹽硝之浸炙,皮肉堅結,尚保存其原形,毫未腐化。兩手下垂,下圍以棕黑色毛線織成之長帶,帶綏下垂至足,足履皮靴,毛裡而皮外。身作絳色,骨骼堅結為僵質,擊之作木聲,直立轉側皆可如意。頭長二五釐米,額寬一〇釐米,面寬一一釐米,下腮突出,顯現尖削之狀,通高一六。釐米(附圖一四)。據醫學家言,凡臘尸皆由鹽水之浸炙,積久遂成臘形,永久不壞。然非有兩千年之浸炙,不能成功也。據其所述,參合此處有水之時代,及同時發現之遺物,當亦在兩千年前後。蓋以後海水南徙,當無此臘尸之造成。頭部之草簍與L萬塚中之草簍形式質料相同,當為同一時代之產物。而L萬同時發現之骨器、漆、木器,餘已訂為兩千年前後之故物,彼此互證,則此臘尸有兩千年歷史之說益可信也。


    其次言及死者種型問題。餘對於人種學,毫無研究。且亦未加科學測量。但以由死者埋葬之方式及其殉葬物品,推測死者確為本地人,與漢通西域時之樓蘭國人,或為一致。蓋其所表現,完全為遊牧人及漁獵人之生活,與中原人久孕育於東方文明者,決然不同。故吾人在編第四章中,已略有論述。但為引起讀者興趣起見,再補述末意,以備參考。斯坦因氏在L.F.4古塚中,發現死者頭畔衣襟中,繫二小口袋,中盛小麥粒,及其他細枝。納恩德博士(Dr.A.B.Rendle)認此細枝為在西藏至波斯一帶繁殖的胡麻,據伯格曼君稱印度跋希人(Parsees)現仍用麻黃細枝代替能產生浩瑪或所瑪(Haomaorsoma)之某種植物。(所謂浩瑪或所瑪,在古印度、伊蘭人祭祀中,曾占重要地位。)餘在L匚古塚中,發現纻麻質口袋一,亦有同樣盛物,但當時不注意,遂致遺失。在此地僵尸中則未之見也。但以麻黃細枝為殉葬品,確可代表此一帶一部分墓葬之習俗。換言之,即為本地人墓葬之習俗。若然,則樓蘭人,或即與印度跋希人,有密切之關繫也。至此,餘當另引中國記載所述一事,以助研究之興趣。按斯坦因氏所述之跋希,與中國記載所述之白題西音相近似。杜氏《通典•西戎傳》雲:“且末國,漢時通焉。北接尉犁丁零。東與白題西接波斯精絕,南至小宛可三日行。地有葡萄諸果。人皆剪發。著氈帽。小袖衣。為衫,則開頸而縫前。”按《通典》所述與《梁書•末國傳》字句微異。如雲:“末國北與丁零,東與白題,西與波斯接。……”按此處均有脫誤。其雲“東與白題,西接波斯、精絕”義意不可通。波斯在蔥嶺西,如何可接。故此處當雲:“東與白題西接,西接精絕。”波斯疑為白題西之小注,表明其為波斯人。後人遂將小注錄為正文,而又刪去“西接”二字,義意遂不明了。《太平寰宇記》,引作“東接白題,西接波斯精絕”,錯落同上。蓋波斯仍當為白題西下之小注也。使餘之解釋不誤,則且末東為白題西人,即波斯種人所占據也。又據中國史書所記,且末在三國時,已為都善所並。故《通典》所雲且末人,亦當即漢時之都善人。所述之且末人之習俗,亦當即都善國人之習俗。剪發著氈帽,小袖衣,開頸而縫前,且末人既如此,則漢時都善國人亦當如此。由餘等所發現僵尸之形態,即其剪發戴氈帽事,更可證明其然也。彼此互證,則漢時樓蘭人種型不難推知,或即屬於印度伊蘭人種型也。現昆侖山中,有操伊蘭語之噶爾喀族人(Galca),或為其遺種歟。


    以上皆為餘次所考察湖畔古塚之經過也。第二次之赴羅布淖爾考察也,適值戰亂,且準備未充實,不能盡量考察。但亦略有所見,茲略述如次。


    當餘等於五月初間,由魯戈斯特南抵孔雀河畔也,由餘一駝病足,放置於此。即率其餘駝東行,沿一干河岔,枯桐紅柳,迤邐如帶,時有土阜間之,阻餘行程。傍晚駐一咸灘中,一面派毛拉赴辛吉爾購辦米面,餘等則作古墳之探查。在餘等駐地旁有一風蝕土阜,上豎枯胡桐三株,作交叉狀。以餘等次探查之經驗,凡類此者上必有古人墓室,即攀登察看:上頗平坦,作橢圓形,有井穴二,南北對峙,穴口有枯胡桐六株,長丈許,駢比橫陳,二穴相同。餘等掘其南穴,深至三尺許,發現見棺一,作長方形,四圍板壁已遺失,僅存底部。塚中土層攪亂殊甚,出木幾二,已腐朽倒置其中,又幾足四,作屈腿狀,顯繫早為他人盜掘,而留其遺棄物於塚中。故餘亦不欲盡取之。八日轉東行,在戈壁上見一地室,屋架猶存,以枯胡桐作檁條,覆以蘆葦,塗以泥漿。據本地人稱述,在室中曾發現古棺木數具,現已無存。復東行戈壁上,時見以木樁栽立之橢圓形建築,數塚相連,組合為群,據獵戶雲,此亦為死者之居室。其栽立之木樁,長二尺許,一端尖銳,入土不深。因餘忙於行路,未加工作,殊可惜耳。


    五、Lㄖ古塚


    當餘等於古烽燧亭工作完後,五月十四日復返西行,路遇毛拉於途,並攜米面而歸。慶幸之餘,復談及往西約十餘裡土阜上,有一古塚,衣巾外露,乃使導之前往。試作發掘,出小頭骨一,黃發尚存,作黃金色,審視為七八歲之姣童,所謂黃發小兒是也。塚中綢絹衣巾,尚未腐朽,有枕頭一,四方形,頭枕之跡猶存。手帕一,亦為長方塊,一端具帶,疑為綴繫於衣巾之用。袖口縹驤,均嶄然如新。一袖口黃絹為底,綠綢為邊緣。圖版(二一、二二)雖屬小兒,亦副戴滿身文明,供吾人之鋻賞,與裸體葬者,有文野之別矣。(參考《第二次考查路線圖Lㄖ》)


    綜上一二兩次所獲,由其埋葬方武,及裝殮物,顯有兩種不同之現像:前者為赤身葬,後者為衣冠葬。在漢通西域以前,樓蘭人民之生活如何,吾人在《漢書•西域傳》中不難窺其一二。《西域傳》雲:“都善地沙鹵少田,寄田仰谷旁國,民隨畜牧遂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婼羌同俗。”又雲:“自且末以西,皆種五谷,土地草木畜產。能作兵,略與漢同。”是樓蘭本為行國,不事耕作,至為顯然。及樓蘭遷都伊循,改國號為都善,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以鎮撫之,樓蘭至是始有田作。然皆在漢通西域以後,田作者亦多為漢人,非本地人也。據此,樓蘭文化,可分兩階段,即漢末通西域前一世紀以前,為前期,完全為本地土著文化;自一世紀以後為後期,蓋受東方文化之影響,漸變其習俗也。前在《石器遺址》章中,已由石器部分略有闡述。今據湖濱古塚,其情形亦大抵相同。由餘之Lㄇ塚言之,露體埋葬,斷發文面,革履、裹氈,皆非東方之習俗。而東方文明,以絲綢為大宗。凡在西域之被漢化者,莫不錦繡珠玉。而此塚除毛革二種外,不著衣裳,十足表現為畜牧,或漁獵生活狀況。其殉葬物品,除草簍外,再無他物。而此物質料,又大概為本地所出,亦顯未受東方文明之影響也。惜餘所工作隻此一塚,而斯坦因在樓蘭附近,柏格孟在阿德克一帶,所工作之古塚,其情形與此近似者甚多。阿德克之D1塚,與餘Lㄇ尤為接近。然其殉葬之物品,不出毛織、皮革、樹枝、木條之類,與餘所拾大致相同。而餘Lㄇ塚中不見樹枝,氈帽上不盤紅索,及飾鼬鼠皮,較為稍異耳。但此為繁簡之別,而於人民生活狀況初無有異也。又其埋葬儀式,露體裹氈,鑿木為棺,覆以牛皮,塚後樹一木杆,則所有古塚皆同。此與較進化之埋葬法,已大異矣,此可注意者也。其次說到後者,柏格孟在阿德克另一區域,發現三座小墳地,在EI塚中發現之僵尸,為一年高有德之紳士,白須面窄,確為典型長頭種人。衣黃絹外衣,邊緣鑲以紅綢。CI塚中為一婦女骨骸,衣綢外衣,鑲棕、紅、綠三色邊緣,袖長過手,袖繡各色條紋。並副帶鐵鏡一,覆以紅綢。又有皮質及絲織小口袋。又鐵剪一把,掛在腰際。頸上再掛有白色骨質佩飾一串。復次,再北行,將近庫魯克河南岸又發現A塚,內尚保存頗完整的黃絹外衣,緣領露胸,繫結於內,袖長而小,還有氈襪、高靴、皮褲之類。凡此諸塚,雖各個微有差異,但有一共相,即均用絲織物裝殮,全幅帶著東方文明,則此類古塚,必在漢通西域以後,無可疑也。至是否為漢人,則有待於人種學之研究矣。又此項小墳群,均在庫魯克河以南,及漸近於庫魯克河一帶,與餘發現之文明塚,相距雖有數十裡之遙,但均在庫魯克河流域也。例如餘之Lㄋ、L匚、L萬,其埋葬方式,與柏格孟E、C等塚大致相同,即同具衣冠葬者。不過餘塚中所發現之殉葬物品,較為豐富,而表現文明,更為明確耳。尤其L萬、L匚之銅鏡碎片,及漆木把杯與簪櫛之類,與Lㄇ之殉葬物品,確為兩個不同的來源。無疑的,一為土著,一已接受外來文明,生活遂有優劣之別耳。但餘所發現之塚,均在庫魯克河北岸,正當漢通西域路線孔道。援魚豢《魏略》所述,西漢通西域路線中道經居盧倉,西北行,過龍堆,到故樓蘭,即餘所發現之古烽燧亭遺址地。再西行,沿庫魯克河,直詣龜茲,此為徑道。而餘所檢查之文明塚,完全在大道兩旁,其受漢文明影響,毫無可疑。雖Lㄇ亦在大道附近,猶留著本地土著之風尚,然餘所發現僅此一塚,且亦不如阿德克古墳中之純土著化。由此吾人所述漢通西域後,本地人已遠徙,或漸被同化。因此一帶已被漢人視為軍事政治之重要區域,其柔土處或為屯田之地帶,本地遊牧生活已無可用其力也。反之阿德克在庫魯克河南約七十餘裡,不當西行孔道。故本地土著人民,尚仍然保存其舊生活,遊牧漁獵。如現今之羅布裡克人,在生活上甚少改變,可為證也。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