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美】謝林·布裡薩克、卡爾·梅耶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博物館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43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64309
    作者:【美】謝林·布裡薩克、卡爾·梅耶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9月 

        
        
    "

    編輯推薦



    1、本書是《華盛頓郵報》年度*非虛構作品,《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赫芬頓郵報》等多家媒體聯合推薦。首開先河地對從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這段期間內,西方尤其是美國收藏家們是如何從中國發掘大批珍貴文物,並運送出國的行為,做了繫統梳理。完整呈現了中國國寶外流的全過程。


     


    2、本書由中國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張建新傾力翻譯。他長期從事中外文物、博物館交流工作;曾就職於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並作為美國梅隆基金會研究員,赴美考察過美國博物館管理運營。他的專業背景為本書的翻譯質量提供了保證。


     


    3、中國文物流失百年紀實。本書不僅揭示了龍門石窟、敦煌壁畫、圓明園珍寶、昭陵駿馬等國寶的流失路線和去向,更對操縱收購國寶的“幕後黑手”如盧芹齋、蘭登·華爾納等人的行為做了詳細考證。讓讀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


     


    4、本書為中國讀者特別制作了北美博物館收藏中國國寶地圖。博物館在國寶收購的活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在收藏家的幫助下,博物館成為了永久的受益者。


     


    5、外流的國寶要如何回歸?我們能怎樣追索?這是中國讀者非常關心的話題。書中兩位作者分析、反思了國際與中國拍賣市場的資本運作,探討文物回歸之法。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裡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


    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


    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後黑手”?


    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作者簡介

        謝林•布裡薩克:藝術史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獲獎紀錄片制作人,美國《考古》雜志特約編輯,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民族》《軍事歷史季刊》等報刊的撰稿人。


     


        卡爾•梅耶:歷史學家,任教於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曾長期擔任《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駐外記者和社論撰寫人,《世界政策雜志》編輯。他寫過14本書,包括有關文物非法交易的《被掠奪的歷史》《藝術博物館》,與布裡薩克合作撰寫過《陰影下的競賽》《國王擁立者》。


     


        張建新:畢業於北京大學東語繫,長期從事中外文物、博物館交流工作;曾就職於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作為美國梅隆基金會研究員,赴美考察過美國博物館管理運營;目前就職於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譯著包括介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發展歷程的《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記》
    《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等。

    目錄
    序言:通往中國之路蜿蜒盤旋

    1 遊戲規則
    2 太平洋序曲
    3 血色蹊徑
    4 膠水桶
    5 龍門石窟之殤
    6 賓州大學套住唐皇駿馬
    7 為明朝痴迷
    8 鐵軌上的藝術
    9 瓷器泡沫
    10 洛克菲勒家族的浪漫
    11 滿清官員
    12 加拿大與中國的幽會

    序言:通往中國之路蜿蜒盤旋                                               


     


    1    遊戲規則                                                           


    2    太平洋序曲                                                         


    3    血色蹊徑                                                           


    4    膠水桶                                                               


    5    龍門石窟之殤


    6    賓州大學套住唐皇駿馬


    7    為明朝痴迷


    8    鐵軌上的藝術


    9    瓷器泡沫


    10   洛克菲勒家族的浪漫


    11   滿清官員


    12   加拿大與中國的幽會


    13   繪畫的力量


    14   天國衣裳


    15   鋻賞家


    16   美國中西部眼中的山水


    17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馬拉松


    18   敵國財產


    19   角逐金牌


    20   大收藏家


     


    後記:長城上的希望之門

    前言

    譯者序


     


    有關本書翻譯,有必要在此做幾點說明,談些翻譯過程中的感想。


    首先是書名翻譯。網上已對本書有過不少介紹,將其譯成《中國收藏者——美國人對亞洲藝術的世紀尋寶》(China Collectors: America’s Century-Long Hunt
    for Asian Art Treasures)。應該說,那個書名譯得準確,既簡要概括了本書核心內容,又突出了引人眼球的“尋寶”,有助於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


    照搬已流傳開來的書名有許多好處,且不勞而獲。然而,譯者通常希望有自己的譯法,隻要它忠實原文,不走偏跑題。因此,經與中信出版社商量,終決定將書名定為《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


    此舉似乎有些膜拜標題黨,故弄玄虛。但縱觀全書各章節,都向讀者講述了誰、如何獵獲(掠奪、征購、征集、收藏、出售)亞洲和中國藝術的歷史事件和故事,突出了“記人、記事、記物”。以“記”作為本書中文書名,也與原著以史料為基礎的嚴肅內容協調一致,相得益彰。


    其次,有關本書內容的翻譯。原著所附“索引”對中文讀者用處不大,因此予以舍棄。除此之外,原著其他所有內容原封不動。起初,曾考慮對“資料來源”部分逐字逐句翻譯;考慮到保留資料來源原文,更易於讀者、專業研究人員查閱注解出處,遂采取了在各章節中以黑體顯示注解句子,不再從頭至尾翻譯“資料來源”原文的做法。


    第三,對本書內容的總體看法。為撰寫本書,原著作者查閱了大量中文讀者不曾、未能接觸過的相關史料。那些保留在西方國家博物館、大學、檔案館等機構的歷史資料,對中文讀者更多了解圓明園、昭陵、龍門石窟等“國寶”文物流失的歷史過程極為重要。對研究者而言,將那些史料與國內留存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研究,也是一件很吸引人、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本書涉及的人和事(過去的和正在發生的),應比本書表述的更錯綜復雜,隻算是中國文物流失歷史過程中的點滴案例。原著作者在試圖通過列舉不同史料顯示客觀公正的同時,對相關事件和人物表達了自己研究得出的觀點和認識。


    同時,或許因所收集資料限制,原著作者對當代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出境文物展覽管理、流失文物返還等相關文化政策,仍有一些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誤解;對中國新疆文物展覽赴美展覽出現問題的分析推測,甚至屬於某種(西方對中國慣有的)過度聯想。對此,相信中文讀者會有自己的客觀判斷和主見。


    第四,翻譯本書的感想。目前,有關盜墓、收藏的書籍很有市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閱讀文化現像。與其相比,雖然本書穿插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但它不是小說,屬於更倚重史料的“歷史傳記”著作。原著作者有感而發研究撰寫本書時,有其針對性很強的現實目的:即在穿越時空講述中國文物流失歷史遭遇的同時,對當代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等領域發生的熱點事件評頭論足,通過提出中國如何應對歷史上被掠奪文物等問題,研究探討中國文化政策、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走向。


    之前,譯者曾翻譯出版過《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記》和《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博物館變革記》;其中涉及了一些與本書內容交集的人和事,對本書翻譯大有裨益。翻譯那兩本書時,譯者始終抱著一種事不關己看熱鬧、享受咬文嚼字的愉悅心態。譯至有趣之處,自娛自樂,感嘆美國人能如此創建、變革運營博物館,贊嘆在美國國家發展過程中,博物館竟發揮著如此重要的社會作用。


    本書翻譯,卻自始至終讓人倍感郁悶壓抑,難以輕松樂呵。其中原因,並非理清書中人和事不易,或字斟句酌、找準弦外之音讓人糾結。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譯者對書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有所了解,在不同博物館接觸過那些中國流失文物;在翻譯本書過程中,對那些文物的流失經歷有了更多了解和認識,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因此,直至撰寫這篇序言,譯者也未產生翻譯工作已“大功告成”的喜悅,對書中描述的一些場景仍有切膚之痛。


    翻譯期間,也出現過短暫的令人感動時刻。“文革”時,洛陽市黨委書記命令洛陽農機學院師生晝夜保護龍門石窟,避免其舊傷再添新傷痕。那一段文字,讓譯者激動不已。當然,無論有人舍生忘死拯救美人,還是挽救當初被認為屬於“封資修”的文物;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總會讓人感動,產生無限敬意。


    如今,那些早年流失的中國文物,在西方相關博物館成為各國觀眾的所愛,盡管很少人知道它們顛簸流離的悲慘經歷。在圓明園、龍門石窟、昭陵、敦煌……那些文物被掠奪留下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本書提出的文物返還問題,有助於中文讀者從法律、道德和歷史視角,對掠奪者和自身進行更深入思考、反思。


    本書體現了中國遭受“三座大山”壓迫的百年屈辱史。今天,同胞們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走出國門,放眼世界,許多人與本書涉及的流失中國文物有約、或偶遇。對待流失中國文物,目前有兩種頗為流行的觀點:一種是義憤填膺,隨時強烈要求西方歸還所掠奪的中國文物,認為回來就好,哪怕是巨資回購;另一種觀點認為,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護,對弘揚中華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續留在國外挺好。後一種觀點,或許夾雜了某些情緒,對中國文物至今仍在非法流失的現狀不滿,恨鐵不成鋼。


    顯然,人們對文物返還問題爭論不休的原因很多,其中關鍵,是難以定性當時文物離開原屬國的方式,既它們屬於非法掠奪、流失?還是正常交易、合法離境?有的不言而喻,更多的是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模糊不清;各國會繼續為自身利益各抒己見,很難達成共識。


    不久前,法國因館藏中國文物被盜事件,無限期關閉了楓丹白露王宮的中國館,是否再對公眾開放不得而知。那種狀況發人深思。多年以來,法國人曾以那裡收藏中國圓明園被掠奪文物為榮;現在,那種榮耀感正在消退,法國公眾也開始反思侵略掠奪他國文物的歷史。對前往法國的中國遊客來說,在那裡看到流失中國文物,心裡一定是五味雜陳,過去的傷心事,肯定會影響出國旅遊的興致和對法國的好感。當然,類似情況還會在西方其他有關國家出現。


    此時出版此類譯作,對中文讀者可謂恰逢其時。相信中文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會更多了解、思考中國流失文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公眾對此問題的認知和態度,對推動開展相關工作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我請女兒合譯了本書。我一直相信散養,從不嘮叨要求她好好學習。此次合作,讓我對她的中英文水平刮目相看。後生可畏,一代更比一代強。有些事情,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女兒的成長,代表了一代新人的進步成熟,讓父輩人對中國的未來,有了更多信心和期望。


    在此衷心感謝原著作者,感謝他們在一個可能屬於費力不討好的領域刻苦鑽研,為讀者奉獻了一本如此有意思、有意義的專著;感謝中信出版社的李楠女士,她的積極支持,保證了本書中文版的順利出版。


    後,雖然譯者在翻譯時盡心盡力,因能力等所限,譯文肯定存在不準確、錯誤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張建新


    2016年5月底於北京

    媒體評論

    《誰在收藏中國》屬於必不可缺的信息寶庫,彙集了北美對中國藝術、建築和考古持續不斷的痴迷。無論何人,隻要對美國和加拿大獵獲、展示中國藝術遺產的歷史饒有興趣,此書為之物。


    ——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語言和文學教授維克多•邁爾。


     


    此書令人入迷。卡爾•梅耶和謝林•布萊爾•布裡薩克,展現了20世紀北京文物市場古董商背後的不平凡故事,堪稱一部文字優美的地下埋藏寶庫。


    ——《絲綢之路》作者弗朗西斯•伍德。


     


    《誰在收藏中國》是一段探險之旅,每一頁都令人激動,充滿驚奇。卡爾•梅耶和謝林•布萊爾•布裡薩克兩人,從美國渴求亞洲文物的歷史記事中,發掘出了充滿政治、文化和探險的故事。不僅是故事,也是一部有關列強的史詩劇,充滿了神魂顛倒和滿心狐疑。
    ——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埃文•奧斯諾斯。
    在線試讀
    龍門石窟之殤
    想像你是一位1923年前往中國探險的旅行家。離開北京時,你帶上地圖、掛包、水壺、錫罐、照相機、閃光燈和護照。有人警告你說,省界地區有土匪。過了一會兒,又建議你佩帶一把獵槍或自動左輪手槍。後,你乘坐平漢鐵路(北京—漢口)的火車前往河南省洛陽市。在那裡,假設你手持北京外交機構高官的一封介紹信,提前做好準備去司令部拜帥吳佩孚。那裡是一處距火車站6.4公裡的巨大公園。吳佩孚綽號“玉帥”,是中國西部地區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閥。據說他是擁兵10萬的司令官,還擁有世界上的鑽石。
    當被引見“玉帥”時,你會禁不住為見到喬治•華盛頓的肖像喫驚不已。它就帥司令部牆上的地圖之間。你沒有料到的是,“玉帥”身材矮小,動作敏捷。他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掌握的英語非常流利。你接受了他的仁慈邀請,與他共進晚餐,期待品嘗聞名遐邇的洛陽“燕菜”。
    洛陽“水席”宴分成幾個小桌,每桌6人。餐廳的外面有軍樂團演奏進行曲。晚宴頭道菜有8個冷盤,隨後是16道熱菜。每道菜都由不同尺寸的藍碗盛裝,使用不同的湯汁烹制。當然,主菜“燕菜”是模仿燕窩味道的蘿卜絲。至此,宴會接近尾聲。“玉帥”起身,晚宴落幕。
    你用各種各樣的禮物酬謝“玉帥”。此時,你希望與他搞好關繫,使你後面的旅途一帆風順。第二天早上6點,你攜帶更多安全穿越鐵路沿線動亂地區所需的文件,給地方官員的介紹信,帥提供的一位騎兵護衛,離開了有古城牆環繞的洛陽。那座古代都城有過昔日輝煌的歷史;如今,它已是日漸衰落。你坐上一輛人力車,朝著偏離你目的地南邊20多公裡的龍門石窟進發。那裡曾是佛教朝聖人群的終目的地,是傳奇的絲綢之路的末端。你乘坐木筏渡過伊水河,那裡有一匹馬在恭候。你騎上馬,來到一個守護龍門石窟的小村子。

    龍門石窟之殤


    想像你是一位1923年前往中國探險的旅行家。離開北京時,你帶上地圖、掛包、水壺、錫罐、照相機、閃光燈和護照。有人警告你說,省界地區有土匪。過了一會兒,又建議你佩帶一把獵槍或自動左輪手槍。後,你乘坐平漢鐵路(北京—漢口)的火車前往河南省洛陽市。在那裡,假設你手持北京外交機構高官的一封介紹信,提前做好準備去司令部拜帥吳佩孚。那裡是一處距火車站6.4公裡的巨大公園。吳佩孚綽號“玉帥”,是中國西部地區令人聞風喪膽的軍閥。據說他是擁兵10萬的司令官,還擁有世界上的鑽石。


    當被引見“玉帥”時,你會禁不住為見到喬治•華盛頓的肖像喫驚不已。它就帥司令部牆上的地圖之間。你沒有料到的是,“玉帥”身材矮小,動作敏捷。他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掌握的英語非常流利。你接受了他的仁慈邀請,與他共進晚餐,期待品嘗聞名遐邇的洛陽“燕菜”。


    洛陽“水席”宴分成幾個小桌,每桌6人。餐廳的外面有軍樂團演奏進行曲。晚宴頭道菜有8個冷盤,隨後是16道熱菜。每道菜都由不同尺寸的藍碗盛裝,使用不同的湯汁烹制。當然,主菜“燕菜”是模仿燕窩味道的蘿卜絲。至此,宴會接近尾聲。“玉帥”起身,晚宴落幕。


    你用各種各樣的禮物酬謝“玉帥”。此時,你希望與他搞好關繫,使你後面的旅途一帆風順。第二天早上6點,你攜帶更多安全穿越鐵路沿線動亂地區所需的文件,給地方官員的介紹信,帥提供的一位騎兵護衛,離開了有古城牆環繞的洛陽。那座古代都城有過昔日輝煌的歷史;如今,它已是日漸衰落。你坐上一輛人力車,朝著偏離你目的地南邊20多公裡的龍門石窟進發。那裡曾是佛教朝聖人群的終目的地,是傳奇的絲綢之路的末端。你乘坐木筏渡過伊水河,那裡有一匹馬在恭候。你騎上馬,來到一個守護龍門石窟的小村子。


    日本學者岡倉天心是訪問龍門石窟的首位外國探險家。後來,他當上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的主任。1893年,岡倉天心無意中發現了龍門石窟遺址。他拍攝了一些照片。返回日本後,他用賓陽中洞石窟的幻燈片舉辦了講座。之後是法國漢學家愛德華•沙畹,他於1907年來到龍門石窟,在那裡停留了12天,對石窟進行測量、拓片和拍照。1910年,查爾斯•朗•弗利爾參觀了龍門石窟,他是美國亞洲藝術鋻賞家,也是以他自己姓名冠名博物館的主要捐助人。弗利爾在龍門石窟駐扎了幾日,委托攝影師裕泰拍攝玻璃底片照片(現存於弗利爾檔案館)。弗利爾評論說,龍門石窟的藝術,似乎優於他之前看過的任何東西。


    在瀏覽龍門石窟照片時,蘭登•華爾納被文昭皇後和孝文皇帝(賓陽洞雕塑的供養人)兩幅禮佛浮雕所吸引。他把照片送給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你可以看到古代中國雕塑在全盛時期的樣子。請留意那些禮佛人物——它們的構圖與羅馬萬神廟的裝飾雕刻一樣好,至於那些浮雕的線條,我認為它們也毫不遜色……先生(岡倉天心)認為它們非常重要。西方應該能夠接觸到那座中國雕塑寶庫,那是一座尚未開放的萬神殿,堪稱整座雅典衛城,等待著人們去學習研究。”


    1909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在其裡程碑著作《華北考古圖譜》一書中發表的照片,刺激了1911年至1949年對龍門石窟的大規模掠奪。如斯坦利•亞伯公爵寫道,法國人的學術著作“無意中提供了帶照片的目錄,外國買家可借此在公開市場追求,或有時候‘特別預訂’所挑選作品,即告訴他們在中國的代理,他們對獲得龍門石窟哪些東西感興趣”。


    蘭登•華爾納也證實了這一點。1913年,他去歐洲旅行,順便訪問了巴黎的賽努奇博物館。亨利•賽努奇是一位意大利銀行家,這些著名的亞洲藝術收藏雖然在賽努奇家中陳列,但已經被遺贈給了巴黎市政府。華爾納向自己當時的導師和雇主查爾斯•朗•弗利爾報告,提到了賽努奇博物館近取自中國石窟的十幾尊雕塑。華爾納指出,歐洲的古董商們已向他們在中國的代理標注了龍門石窟的照片。代理們正根據訂貨,委托當地的石匠偷盜雕像。他擔心自己有關中國附印照片的出版物也會帶來同樣結果。“那種事情,將會極度傷害我的良心。”


    此時,盧芹齋粉墨登場。他是經營龍門石窟雕像的重要的古董商,與美國博物館研究員和亞洲藝術收藏家保持著長期互利關繫。王伊悠曾撰寫過有關盧芹齋的論文,在接受《金融時代》報采訪時,她說,盧芹齋經營模式的基礎,“是美國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邏輯,即將中國的古代文物供給有錢有勢的現代美國人消費”。從那方面講,盧芹齋扮演的角色,是為其歐美客戶服務的“外來中國僕人”。在今天的中國人看來,盧芹齋是西方掠奪中國藝術的主犯。盧芹齋原名盧煥文(被一位法國博物館研究員簡稱為C.T.Loo),出生於浙江省湖州城外一個默默無聞的生產絲綢的小村子盧家兜。他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是一位鴉片癮君子,母親後來自殺身亡。如《盧芹齋傳》作者傑拉爾丁•蘿拉所細述:1902年,盧芹齋作為廚師乘船前往巴黎。在那裡,他與中國駐法國使團的商務參贊張靜江攜手,成立了“運通”公司,合作開展商業經營活動。除了從事茶葉和絲綢貿易,該公司也經營中國文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他們用其經營盈利資助了孫中山的國民軍。那是他們精明的投資,雖然從1913年起,民國政府已經開始限制文物出口,但他們仍然得以利用國民黨的影響力出口文物,其中許多屬於清代宮廷收藏。


    盧芹齋愛上了經營帽子店的法國女子奧爾佳,但她卻更願意與資助自己生意的保護人繼續交往。因此,盧芹齋與其15歲的女兒成婚,生育了4個女兒。盧芹齋擅長交際舞,是一位美食家——曾經擁有塞納河左岸的一家中國餐廳,也是一位藝術鋻賞家。盧芹齋的事業始於經營古董,在巴黎第九區的泰特布大街開辦了一家小畫廊。起初,他隻從歐洲進貨。然而,到了1911年,他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辦事處,從而有可能獲得一些重要文物,許多東西源於宮廷。


    經營初期,盧芹齋向歐洲收藏家出售瓷器,比如帕西瓦爾•大衛德爵士。今天,大衛德爵士的卓越藏品已經入藏大英博物館。隨著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盧芹齋擴展了經營範圍,以便向有錢的美國人兜售,如老約翰•洛克菲勒、查爾斯•朗•弗利爾、格倫威爾•溫思羅普、阿爾伯特•皮爾斯伯裡,以及尤金和艾格尼絲•邁耶。當時,中國在努力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放棄了佛教。而像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阿比•洛克菲勒及其妹妹露西•奧爾德裡奇之類的美國人,對佛教的興趣卻與日俱增。因此,盧芹齋為自己不斷增長的佛教雕塑藏品找到了客戶。他把自己的經營重點轉移到了美國,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了一家畫廊。


    1926年,盧芹齋邁出了大膽創新的一步。他對位於巴黎庫爾塞勒路的一棟19世紀聯排別墅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一座中國佛塔式的5層紅色建築,在其四周鑲嵌了漆板。那裡位於巴黎第八區,交通便利,附近有賽努奇博物館,以及正成為巴黎富裕收藏家聚居之地的蒙索公園。盧芹齋在那裡“養成了不向每位訪客展示好東西的習慣”。德國收藏家愛德華•範•海德特說:“他的一些中國文物深藏地下室,隻向那些他認為真正理解中國藝術的人展示。”終,盧芹齋成了20世紀重要的中國藝術古董商。勞倫斯•史克曼研究員給盧芹齋起個綽號,稱其是“東方藝術古董商中的杜維恩”。杜維恩是經營歐洲古典繪畫傑作的著名商販。終,盧芹齋也與約瑟夫•杜維恩爵士一樣,成為爭議不斷的人物。


    一些重要藝術史家對盧芹齋經營的東西進行了研究、記錄,隨後出版了圖錄,組織舉辦了展覽。在1940年圖錄前言中,盧芹齋回憶起自己初與佛教雕塑的接觸:


     


    我記得那是1909年的春天。一天,我去巴黎的賽努奇博物館,拜見阿登尼•德查克館長。當時,我與他並不相識。談話期間,他讓我看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尊石雕頭像。它精美之至,立刻喚醒了我的一個願望:在中國藝術經營中開闢一條新戰線……我隨即把那尊石質頭像的照片寄給了我在中國的合伙人,並很快收到了回信。合伙人告訴我,他的一個買家正擔任法國古董商馬塞爾•冰先生的翻譯在西安旅行。當他們與一位當地古董商交談時,冰先生踢到了自己所坐桌子下面的一塊硬物,那正是我們為之感興趣的石質頭像。冰先生用10塊大洋把它買下,後賣給了布魯塞爾的斯托克萊收藏館。


     


    盧芹齋繼續講述他有利可圖的郵購生意:“此後幾個月,我收到了北京辦事處的電報,告訴我他們已獲得8尊真人大小的石雕。由於我不知道如何處理,我給他們回電,讓他們在中國處理掉那些石雕。他們無法辦到,後把它們給我運送到了巴黎。抵達巴黎後,我向所有古董商展示那些石雕,卻無人想要購買……我在歐洲各地展示它們的照片,還是毫無結果。1914年至1915年鼕天,我去美國,隨身帶了一套用於在美國展示的照片。”他展示了照片。客戶們很快進行了核對。結果是,那些石雕至今仍在美國的十來座博物館中展出。整個20世紀30年代期間,盧芹齋構建了復雜的買家和探子網絡,使他不僅有能力購買佛教雕塑,還能夠買到近期源於盜墓的整套玉器和青銅器,以及遭受破壞寺廟的壁畫。盧芹齋扮演的角色,刺激了那些盜墓活動。因此,中國人把他看成一個大惡人。在盧芹齋帶領下,其他人很快步其後塵,一擁而上。


    但是這些都是後來的事了。讓我們重返1914年5月2日。那一天,針對紅火的佛教雕刻市場,倫敦的《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社論,反對“肆意掠奪、破壞重要中國藝術歷史遺跡的行為”,社論詳細寫道:


     


    巨大的人物淺浮雕,在其豐富環境中展現了佛教傳說和神學。它們被盜賊肆意切割、鋸斷或摔成碎塊,以便運往北京,並出售給歐洲古董商。收藏家或博物館的代表,則迫不及待地買下它們。那些人會對參與走私躊躇遲疑。但是,他們反駁道,既然那些戰利品已落入他們手中,他們至少有責任為其提供一處值得停留的地方。競爭在增長,價格在躥升,破壞的動機進一步受到刺激,變得日益高漲。


     


    同年同月,華爾納訪問了龍門石窟,卻發現在那裡連一個晚上也待不下去。洛陽的治安官警告他說,僅在龍門石窟外面就有1 000名盜賊;“軍隊每晚都出動,與盜賊發生衝突,維持正常秩序。兩天前,軍隊遭遇了一場激戰,殺掉了100多名盜賊。”華爾納抵達龍門石窟時,看到牆上掛著被砍掉的盜賊腦袋。“邪惡的烏鴉在每個腦袋上面啄食,在橫跨洞窟、掛著被砍頭顱的橫木間棲息。石窟牆壁的外面也有一些尸體。在那些尸體身上,發生過難以形容的、不可思議的暴行。”已有蒙古軍隊被調入,他們就駐扎在石窟之中。“陌生人不能在現場停留,更不用說尋求和平的考古交易了。”但是,華爾納給停留開封的妻子寫信時說,“總的來說,龍門石窟令人難以置信。在我看來,我們所熟知的那組《女士》浮雕人物像,是中國藝術的之作。我所見過的所有東西,都無法與其媲美……至於大平臺上面那尊高近23米的坐佛及其8位侍從——不用說,那是全世界偉大的聖地之一……龍門石窟近遭受的破壞,如我們聽說的一樣糟糕,隨處可見被打掉雕塑頭像的新茬兒。有的雕像被蓄意挖出,有的被士兵隨意敲落……那種場面慘不忍睹,幾乎使人感到惡心。”


    回到美國,華爾納忙於為弗利爾的收藏編寫圖錄,他在底特律的藏品迅速增長。華爾納注意到,他能把近所購一尊頭像,與龍門石窟一尊雕像的身子相銜接,這要歸功於弗利爾的照片,它展示了雕像被盜賊砍頭前的狀況。戰爭已使歐洲對中國藝術的需求有所降低。但是,華爾納預言:手持大把現金的美國人,“將樂享一個不同尋常、能用相對低價買入藝術珍品的良機”。


    1923年,華爾納與賀拉斯•傑恩和兼任秘書的王翻譯重返龍門石窟。軍閥吳佩孚為他們提供了一輛轎車。華爾納在報告中寫道:“龍門石窟的正門處,有高度超過18米的巨大力士雕像佛龕。除了出現了一些缺口裂縫外,那裡與我記憶中10年前的樣子無異。古董販子為了我們的博物館,正是從那些佛龕岩石上敲掉了人物雕像或頭像。”華爾納聲稱帥領導下,所有故意破壞公物的行為已被阻止,雖然和平隻是暫時的。政府官員仍有把龍門石窟珍寶當禮物送給外國顯貴和遊客的習慣。華爾納對此感到悲哀。


    中國政府實施了更加強硬的法律,包括1930年7月7日頒布的《古物保護法》,設立了諸如“中央古物保護委員會”之類的政府機構。盡管如此,20世紀30年代,收藏家及其“朋友們”在龍門石窟的經營,仍在良好運轉。據法國人斯坦利•亞伯記載,龍門石窟有96個主要洞窟遭到洗劫。龍門石窟的雕像買賣並非全部經過盧芹齋之手。目前,它們已四處散落,遍及從大阪到多倫多,從蘇黎世到華盛頓特區……從舊金山到波士頓的博物館。目前,龍門石窟的雕像仍繼續現身拍賣。1993年,倫敦蘇富比落槌了一尊龍門石窟人物雕像,1996年4月,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上拍了一尊觀音頭像,其出處僅標注為“歐洲舊藏”。可與那尊頭像相提並論的,還有已知源於龍門石窟、藏於洛杉磯郡立博物館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其他代表作品。然而,與勞倫斯•史克曼和普艾倫的大膽進取相比,上述一切都屬於小巫見大巫。那兩位美國研究員,征集了龍門石窟賓陽中洞的兩幅淺浮雕作品:20世紀30年代初,史克曼為一座嶄新博物館——堪薩斯城的納爾遜美術館購買了《帝後禮佛圖》;而長期主管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的普艾倫,則將《帝王禮佛圖》納入該館收藏。


     


    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長7.62米,寬6.1米。如史克曼自己所描述,6世紀完工時,顯得“清晰而有條理”。洞窟正面入口靠牆處端坐一尊佛像,旁邊是佛的弟子和兩尊菩薩立像。洞窟兩邊的側壁上有一組3尊雕像,為佛和菩薩像。洞窟的前壁被水平分為4層,其中有兩塊浮雕體量,無疑也重要:它們展現了文昭皇後與隨從、孝文帝與宮廷朝臣禮佛的形像。下層是惡魔像,上層雕刻的是佛本生的故事場景;上面一層,再現了維摩羅詰菩薩與文殊菩薩辯經的場面。在中國,那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


    福格藝術博物館第二次探險隊失敗後,蘭登•華爾納重返中國。除了在劍橋城教書和博物館研究外,他還找到了一個收益豐厚的副業:為堪薩斯城待建的納爾遜美術館的董事們提供藏品征集咨詢服務。為了給博物館物色一個能去現場收集中國文物的人,華爾納推薦了自己的優秀學生勞倫斯•史克曼(哈佛大學,1930級)。那時,史克曼拿到了哈佛—燕京學院的獎學金,正在北京學習。史克曼出生於丹佛,17歲時,他在丹佛布朗王府酒店附近的畫廊,偶遇了亞美尼亞古董商和亞洲藝術專家薩爾基相夫婦,對亞洲藝術早早產生了興趣。在科羅拉多大學學習的中期,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博物館工作。為此,他尋求普艾倫的意見,得到的建議是轉學到哈佛大學,“因為波士頓博物館擁有美國好、可靠的中國和日本收藏。隻有通過研究、接觸實物,你纔能從工作中獲得樂趣”。在哈佛大學時,鄧曼•羅斯發現了史克曼的天賦,經常邀請他到家裡觀看自己的收藏。史克曼選修了蘭登•華爾納的課,得到了老師的賞識。之後在約翰•弗格森處,他的天賦再次得到了確認。在中國時,弗格森見過史克曼,曾當過他的導師。弗格森把史克曼引見給私人收藏家,幫助他邁進“閑人莫入”場所。


    1931年,史克曼依靠獎學金在中國居住。此時,華爾納打斷了史克曼的學習。他成為躊躇滿志的華爾納研究員的小跟班。他們一起去北京古玩區琉璃廠見古董商,到天津臨時“皇宮”拜會中國末代皇帝溥儀,觀看他的繪畫收藏。離開中國時,華爾納把堪薩斯城征集經費剩餘的5 0移交史克曼,那筆錢存於美國的大通銀行。起初,史克曼以10%的傭金形式工作,後來變成了每月1薪酬,責任是征集“不同凡響、有珍貴價值的東西”。如他自己所回憶:“那是一個機會,也要承擔沉重的責任。我隻能加倍提高自己的勇氣和自信。作為菜鳥,你可以四平八穩地欣賞博物館展示的一幅畫或一件青銅器,可能還附帶某位專家的說明。但是同樣的藝術品放到市場上,沒有說明牌,沒有出處,就完全是另一回事。”那堪稱一個合作的開始,其結果是見證了堪薩斯城一座巨大美術建築撥地而起,成為亞洲傑作的收藏之家。建設那座博物館耗費了1 10,來自《堪薩斯明星報》的所有人威廉姆•羅克希爾•納爾遜的遺贈。該館絕大多數藏品的征集,均由很快成為該館研究員、後來當上館長的史克曼完成。


    信件在北京和劍橋城之間你來我往,裡面充滿了插科打諢和小道消息。“我的中文進展緩慢,卻穩扎穩打,”史克曼給華爾納寫道,“我已可以向男服務員要一杯水,而不是一把錘。”在有些信中,史克曼描述了中國豐富的藝術珍寶。它們屬於來自各省“被解放”的文物,屬於老一輩貴族階級不得不處理掉的文物,在上海和北京找到了古董商的大門。在那兩座城市,活躍著大約十幾位如魚得水的古董商。1982年,史克曼在一次訪談中解釋道:“那些古董商在中國內陸大城市都有永久代理。代理商經常是兩眼大睜。當然,交易通常在私下進行。探子之間也存在著激烈競爭。假如某位地方官拿到一批東西,他很清楚哪位古董商有能力處置哪種質量的文物。那些文物從來不會在古董商的店鋪裡露面。古董商有跑腿者,他們會把東西送到你府上,對你說:‘嘿,我們剛拿到一些貨,我覺得你可能會感興趣。’”


    史克曼很信任德國古董商奧托•伯差德博士,贊賞他幫助自己打磨“幾乎接近完美、萬無一失的眼力”。伯差德居住北京,是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博士,在柏林擁有一家畫廊。1920年,伯差德在柏林首次展示了達達流派藝術。他是史克曼在古董行當的領路人,幫他摸清了追尋櫃臺下重要藝術品的門道。據史克曼說,伯差德會與他聯繫,說“你現在就過來吧,讓我們下去看看那家伙拿到了什麼。我昨天去看了一下,覺得正是你需要的東西”。到達那裡後,伯差德會領他穿過前屋,“那裡堆滿了瓷器、玉器和各種各樣的小玩意兒。再穿過兩三個房間後,纔可能來到古董商的內部密室。你會在那裡看到那些重要的東西”。史克曼表示:“除非你與古董商建立了相當密切的聯繫。否則,你真會變成丈二和尚。”有時候,伯差德也會買下某件東西,為史克曼保留,直到那件東西的照片送到美國審批。此舉的結果,是華爾納經常不讓史克曼購買。華爾納的“眼力”並不怎樣,涉及中國繪畫時尤為如此。


    然而,史克曼是個學習高手。美國學者歐文•拉蒂摩爾是一位中國通,他描述的一件軼事證明了那一點:“今天早上,史克曼與一位古董商在一起,那位古董商一口回絕他的出價。然後日本人派來一架飛機解決了問題:史克曼向古董商抱歉,稱自己很忙,要搬家,有許多包裹要打;同時,他一臉憂慮地抬頭看看天空——於是,古董商調整了價格。”


    約翰•凱文•弗格森是史克曼人生中的另一位貴人。他是衛理公會教派傳教士、文物鋻賞家和新近開放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顧問。弗格森的關繫網中有許多軍閥和官員,他們都迫不及待地出售一些重要收藏。弗格森在信中對史克曼大加稱贊,稱他聰慧、勤奮,對老一輩學者建議研究的中國書籍欣然接受,並且“風度翩翩”。史克曼在中國停留了四年。其間,他足跡遍及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拍攝了大量照片。他探訪村莊廟宇,延續自己對佛教藝術的學術興趣。慧俊是史克曼信賴的助手。在他的陪同下,史克曼經常外出,一走就是六個星期(後來,那位助手被日本人綁架殺害)。


    20世紀30年代,北京的國際社會光怪陸離。對此,史克曼的朋友們有過描述,包括傳記作家喬治•凱茨的《豐腴年華》、牛津大學的極樂鳥哈羅德•艾克敦的《一位唯美主義者的回憶錄》(在伊夫林•沃的小說《故園風雨後》中,他作為安東尼•布蘭奇而名垂千古)。正是在北京,艾克敦與史克曼建立了終身友誼。他的部分中國藏品,至今仍在堪薩斯城收藏。對年輕的同事史克曼,艾克敦給予了概括,稱其是所有中國物品的鋻賞家:


     


    一天中的好時光,是史克曼走進屋子,懷裡抱著他發現的一些珍寶。當然,他總是在發現珍寶,從周代青銅器到玉蟬。那真是堪薩斯城博物館的齊天洪福。我對他的正直誠實感到驚奇。任何其他人,隻要對那些東西帶有如此強烈的個人激情,都會將它們據為己有。可堪薩斯城怎麼就能道高一丈呢?在史克曼手裡,那些東西宛如沉睡中的公主,被白馬王子的吻從夢中喚醒,顯得容光煥發。他抱著它們,回到北京協和胡同裡的愛巢,如同攜帶新娘步入聖壇。在那些婚禮中,我常常有幸成為伴郎。但是,短暫蜜月過後,它們被送走,到密蘇裡州展廳的玻璃展櫃後面再次入睡。


     


    堪薩斯城著名的《帝後禮佛圖》浮雕,是一個經常被人提及、令人不快的故事。在蘭登•華爾納與史克曼的一繫列通信中,也談到了那件事。他們之間的通信一直躺在華爾納所在哈佛大學和史克曼所在堪薩斯城的檔案館裡。1931年秋天,當史克曼次來到龍門石窟時,那兩幅2.74米寬(帝後)和接近3.96米寬(帝王)的浮雕,仍在賓陽中洞裡面完好無損。史克曼在龍門待了一個星期,委托人制作它們的拓片,記下了大量筆記。1932年末,他開始在北京古董商的店鋪裡見到龍門石窟的碎片:“一隻隻單手、頭像碎塊、淺浮雕佛龕裝飾和銘文碎塊。”


    到了12月,史克曼找到了北京國立圖書館館長、古物保護委員會成員袁同禮。“我告訴他龍門石窟的狀況,請他在權限範圍內保護龍門石窟。他回答說:如果外國人不停止購買雕像碎塊,破壞將會持續進行。對此,我的答復是:實際上,據我所知,沒有外國人試圖購買任何雕像碎塊或碎片……除非它們在北京的市場上出現。到了那時,再想控制走私會是白費工夫。從另一方面講,在龍門石窟阻止掠奪其實極其容易。此時,我提出建議,從對中國藝術感興趣的外國人中籌款,在龍門石窟部署一些警察。袁先生說那種幫助沒有必要。”另一封來自袁同禮的信問道:“找出那些收留龍門石窟雕像店鋪的名字,對你來說是否過於麻煩?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從源頭制止肆意破壞,如果你能向我提供那些信息,我將對你特別感激。”史克曼拒絕向他透露古董商的名字(袁同禮後來在對美國所藏中國藝術品進行核查、記錄方面成了一名先鋒)。


    1933年3月,在當地一位官員和哈佛大學學者威爾瑪和費正清的陪同下,史克曼再次訪問了龍門石窟。他回憶道:“在500525年的早期洞窟中,雕像的頭部不見了。在有的地方,牆上和佛龕中的整個雕像被砍掉。《帝後禮佛圖》浮雕的大部分,以及幾個人物頭像已不翼而飛。”


    1934年1月底,史克曼向華爾納報告說,伯差德已買下《帝後禮佛圖》1933年消失的兩個女性頭像。“那時,我們開始聽說,越來越多的浮雕碎塊正流入市場……經過與伯差德博士仔細討論,我們決定,盡我們所能收集該浮雕的碎塊。我們的目的,是保護那尊北魏典範雕塑的安全,盡可能對其進行保護,使其接近完整。向中國政府報告此事已為時過晚,破壞已經造成……顯然,無論龍門石窟還遺留了什麼,那尊浮雕在原址的價值已經喪失。因而,盡我們所能收集其全部碎塊,用我們掌握的資金對其進行認真修復,似乎成了我們能夠提供的幫助。”


    1934年2月,堪薩斯城通知史克曼,它已暫時得到了希望獲得的全部雕像。史克曼問華爾納:“我們接下來干什麼?當然,整個事情在這裡還無人知曉。”他絕望地寫道:“龍門石窟正遭受徹底破壞,在那種時刻,我到達龍門石窟現場或許是一種幸運6世紀以來,那些洞窟一直存在,卻在一年之間消失,而那隻是一千四百年中的一年。現在,古董店裡已充斥著龍門石窟石雕。用不了幾年,它們就會變得與古代希臘雕塑一樣稀有,一樣有價值。”此時,華爾納的唆使似乎形成了一個計劃,並得到了福布斯批準:由福格藝術博物館和納爾遜博物館聯合購買浮雕。由於浮雕絕大部分是小碎塊,伯差德將對它們進行拼接。到了4月,史克曼已成功征集到浮雕的絕大部分碎塊,首批分期付款是13 0。4月25日,福布斯給納爾遜博物館館長保羅•加德納發電報:“正郵彙給你6 0。7月1日後,能再提供5。” 1934年5月,計劃用3個箱子,運送兩大塊經過修復的浮雕。為此,史克曼需要得到吉姆•普盧默的幫助,通過上海安排運輸,以躲避天津港口海關的仔細查驗。當時,普盧默在中國海關部門工作。在給普盧默的一封信中,史克曼細述了那些“中國拼圖”長達一年的冒險故事,並要求普盧默讀信後予以銷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