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考古兩集:高昌陶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黃文弼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考古知識讀物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585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58511
    作者:黃文弼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 學術價值:本書是黃文弼“高昌兩集”之一,分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記載作者在吐魯番古墓群發掘情況的報告,所獲器物介紹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獲800多件陶器中擇出精品100多件,經過分類排列,影印制版,敘述完備,考核精審,圖文並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參考使用價值。

    • 內容珍稀:本書是黃文弼重要代表作之一,是1933年版《高昌陶集》的全新再版,也是1933年首版以來的首次再版,重現中國學者最早在新疆考古的重大成果。書中刊布的大量精美陶器及其圖案,為世所罕見。

    • 可讀性:本書第一部分《雅爾崖古墳茔發掘報告》生動記述了黃文弼發掘古墓的詳細過程,其文筆簡潔凝練,語言優美,使人身臨其境般感受到神秘的考古現場氣氛。


    文化性:吐魯番,古稱高昌。吐魯番出土的陶器反映了吐魯番地區的古代文化特征,作者通過對陶器的詳細研究,考證其文化特性,推斷其年代,證實了吐魯番古代文化的特點是東西方文化互相交流、融彙、吸收的產物。


    【編輯推薦】


    吐魯番,古稱高昌。本書是黃文弼“高昌兩集”之一,分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記載作者在吐魯番古墓群發掘情況的報告,所獲器物介紹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獲800多件陶器中擇出精品100多件,經過分類排列,影印制版,敘述完備,考核精審,圖文並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參考使用價值。

     
    內容簡介

    • 本書是黃文弼“高昌兩集”之一,分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記載作者在吐魯番古墓群發掘情況的報告,所獲器物介紹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獲800多件陶器中擇出精品100多件,經過分類排列,影印制版,敘述完備,考核精審,圖文並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參考使用價值。

    作者簡介
    黃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漢川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
    黃文弼先後四次赴新疆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發現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他根據這些資料,結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編撰刊布考古報告,並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術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著有《高昌磚集》《高昌陶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等。

    作者小傳

    黃文弼(1893—1966),原名黃芬,字仲良。湖北漢川人。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地理學家。

    黃文弼(1893—1966),字仲良,湖北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西北史地學家。


    黃文弼先後四次赴新疆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發現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他根據這些資料,結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編撰刊布考古報告,並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術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著有《高昌磚集》《高昌陶集》《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等。


     


    作者小傳


     


    黃文弼(1893—1966),原名黃芬,字仲良。湖北漢川人。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西北歷史地理學家。


    1915年,黃文弼考入北京大學哲學門,1918年畢業留校,歷任國學門助教、講師、副教授。黃文弼在帝制消亡及五四以來民主與科學思潮湧動的特殊時代背景裡成長起來,很早就樹立起追求新知的信念。在他求學與任教的時期,北京大學國學門人文荟萃,通過與李大釗、胡適、瀋兼士、馬敘倫、黃侃等人的交往與學習,黃文弼打下了牢固的傳統學術根基,也培養了宏通開放的學術視野。


    黃文弼最重要的成就和貢獻,是對我國西北考古,尤其是對新疆考古事業的開拓與奠基。他一生曾四次至新疆考察。1927年,中國、瑞典共同組成“中國西北科學考查團”,黃文弼以唯一一名中國考古學者的身份加入考查團,在內蒙古和新疆地區進行了為期三年多的野外考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考古學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1933—1934年,黃文弼以國民政府*育部考察新疆教育文化專員的身份再赴新疆。


    1943年,黃文弼受西北大學委托,隨“國父實業計劃考察團”第三次赴新疆。新中國成立後,黃文弼於1957年率領中國科學院考古隊又一次前往新疆進行考古工作,帶動並培養了一批西北考古的後備力量。從1927年開始,黃文弼在新疆考古學領域耕耘了近40年,他的四次西北考察,僅在新疆境內的總行程就超過38000公裡,從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第一次將足印留在羅布泊土垠遺址、第一次發現干涸的塔裡木南河……天山南北幾乎所有的古跡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是在新疆考察延續時間最長、範圍最廣、涉及遺址類型最多的中國學者,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新疆考古第一人”。


    除了考古工作,黃文弼在文化、教學、科研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1935年,他以國民政府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的身份擔任西安辦事處主任,主持西安碑林的整理工作。抗戰期間,先後擔任西北聯大、四川大學教授,1942年起擔任西北大學歷史、邊政繫主任。抗戰勝利後,擔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研究員。1949年以後,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繼續從事新疆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工作。1965年,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四屆委員。


    黃文弼因其深厚的傳統學問功底,又受過新思潮與治學方法的陶冶,在他的西北史地研究中,往往包含著考古、歷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綜合內容,並且走出了一條守正出新的研究道路,即將考古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結合在一起,以考古學實物、傳世文獻與實地考察相印證的“三重證據法”,從而開創了中國西北史地研究的新格局。


    1966年12月18日,黃文弼先生齎志以歿。幸運的是,他生前就已經把畢生研究的心得結集為“三記兩集”,即《羅布淖爾考古記》《吐魯番考古記》《塔裡木盆地考古記》《高昌磚集》《高昌陶集》,後人又將他的西北考察日記、學術論文編為《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西北史地論叢》《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西域史地考古論集》,成為新疆考古、西北歷史地理研究領域的一筆寶貴遺產,煥發出永恆的光芒。


     

    目錄
    目 錄
    上 篇
    一、雅爾崖古墳茔發掘報告 3
    附:
    雅爾崖溝北及溝西古塚遺物分茔表  24
    插第一圖  吐魯番古址分布圖  39
    插第二圖  吐魯番城西雅爾崖形勢圖  41
    插第三圖  雅爾崖古城圖  42
    插第四圖  雅爾崖溝西古墳茔分布圖  43
    插第五圖  溝西古墳茔之展望  45
    插第六圖  溝南古墳茔之展望  46
    插第七圖  溝北沙梁北第一塚墓室圖  47
    插第八圖  溝北沙梁東第二塚墓室圖  47
    插第九圖  溝北沙梁東第三塚墓室圖  47

    目 錄


    上 篇


    一、雅爾崖古墳茔發掘報告 3


    附:


    雅爾崖溝北及溝西古塚遺物分茔表  24


    插第一圖  吐魯番古址分布圖  39


    插第二圖  吐魯番城西雅爾崖形勢圖  41


    插第三圖  雅爾崖古城圖  42


    插第四圖  雅爾崖溝西古墳茔分布圖  43


    插第五圖  溝西古墳茔之展望  45


    插第六圖  溝南古墳茔之展望  46


    插第七圖  溝北沙梁北第一塚墓室圖  47


    插第八圖  溝北沙梁東第二塚墓室圖  47


    插第九圖  溝北沙梁東第三塚墓室圖  47


    插第一〇圖  溝北沙梁西第四塚墓室圖  47


    插第一一圖  溝北沙梁西第五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二圖  溝北沙梁西第六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三圖  溝北沙梁西第七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四圖  溝北沙梁西第八塚墓室圖  48


    插第一五圖  溝西麹茔第二塚墓室圖  49


    插第一六圖  溝西麹茔第三塚墓室圖  50


    插第一七圖  溝西史茔第一塚墓室圖  51


    插第一八圖  溝西唐茔第三塚墓室圖  52


    插第一九圖  溝西唐茔第四塚墓室圖  53


    插第二〇圖  溝西唐茔第七塚墓室圖  54


    插第二一圖  溝西唐茔第一五塚墓室圖  55


    插第二二圖  溝南索茔第三塚墓室圖  56


    二、雅爾崖古塚中遺物圖說(參照下篇圖版)  57


    三、雅爾崖古塚中陶器之研究  96


    附:


    插第二三圖  漢射陽聚畫像  98


    插第二四圖  漢獸頭佩具  98


    插第二五圖  銅矢鏃、骨矢鏃  99


    插第二六圖  磨紋紅陶片  101


    插第二七圖  桶狀漆杯  103


    插第二八圖  圓底木把杯  103


    插第二九圖  墨漆瓶  115


    下  篇


    圖版目錄


    甲、溝北


    陶類一  瓶  130


    單耳瓶  第一版,第一圖 130


    插第一圖  單耳瓶(寫形著色) 131


    插第二圖  雅爾崖古城彩色陶片紋樣摹寫 132


    陶類二  缽  134


    圓底淺缽 第二版,第二圖至第五版第五圖 134


    平口小缽 第六版,第六圖至第七版第一〇圖 138


    俯口小缽 第七版,第一一圖 139


    陶類三  把杯  140


    桶狀把杯 第八版,第一二圖至第九版第一七圖  140


    圓底把杯 第一〇版,第一八圖  142


    碗狀把杯(把殘)  第一〇版,第一九圖  142


    把盞(附)  第一〇版,第二〇圖  142


    附錄:


    石類一  143


    石斧 第一版,第一圖  143


    骨類二  144


    骨簽 第二版,第二圖至第三圖  144


    骨矢鏃帶木杆  第三版,第四圖  145


    銅類三  145


    銅獸環  插銅獸環寫形(原樣大)  第三版,第五圖  145


    插第三至一四圖  溝北陶器剖面  146


    乙、溝西及溝南


    陶類一  盆  150


    獸形足盆 第一一版,第二一圖至第一三版第二二圖  150


    插第一五至一六圖  獸形足盆寫形(一著色)  153


    插第一七至一八圖  獸形足盆紋樣展面  154


    駝蹄足盆 第一四版,第二三圖至第一六版第二五圖  156


    牛蹄足盆 第一七版,第二六圖至第二〇版第二九圖  159


    羊蹄足盆 第二一版,第三〇圖  163


    陶類二  甑  164


    漏底甑 第二二版,第三一圖至第二三版第三二圖  164


    插第一九至二〇圖  駝蹄足盆剖面  166


    插第二一圖  牛蹄足盆寫形  167


    插第二二圖  漏底甑寫形  167


    陶類三  甕  168


    撮口甕  第二四版,第三三圖  168


    卷口甕  第二五版,第三四圖至第三二版第四一圖  169


    插第二三至二七圖  陶甕剖面及寫形  177


    陶類四  瓶  178


    單耳瓶  第三三版,第四二圖至第三六版第四五圖  178


    陶類五  壺  182


    波紋壺  第三七版,第四六圖至第三九版第四八圖  182


    插第二八圖至二九圖  單耳瓶剖面  185


    插第三〇至三一圖  波紋壺剖面  185


    陶類六  罌  186


    卷口罌  第四〇版,第四九圖  186


    湯罌  第四一版,第五〇圖至五一圖  187


    陶類七  瓿  188


    卷口瓿  第四二版,第五二圖至第五三圖  188


    蒲紋瓿  第四三版,第五四圖  189


    磨紋瓿  第四三版,第五五圖  189


    插第三二圖  卷口罌寫形  190


    插第三三圖  湯罌剖面  190


    插第三四圖  蒲紋瓿寫形  191


    插第三五圖  磨紋瓿剖面  191


    卷口瓿  第四四版,第五六圖至第四五版第五九圖  192


    轆紋瓿  第四六版,第六〇圖至第六一圖  194


    蓮紋瓿  第四七版,第六二圖  195


    條紋瓿  第四七版,第六三圖  195


    薄口瓿  第四八版,第六四圖  196


    雙耳瓿  第四八版,第六五圖  196


    雙鼻瓿  第四九版,第六六圖  197


    瓠形瓿  第四九版,第六七圖至第六八圖  197


    插第三六圖  卷口瓿寫形  198


    插第三七圖  卷口瓿剖面  198


    插第三八圖  轆紋瓿剖面  198


    插第三九圖  蓮紋瓿剖面  198


    插第四〇圖  條紋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一圖  薄口瓿剖面  199


    插第四二圖  雙鼻瓿剖面  199


    插第四三圖  瓠形瓿剖面  199


    插第四四圖  瓠形瓿寫形  199


    陶類八  盂  200


    純素盂  第五〇版,第六九圖  200


    俯口盂  第五一版,第七〇圖至第五六版第八一圖  201


    彩繪盂  第五七版,第八二至第八三圖  207


    碗狀盂  第五八版,第八四圖至第六〇版第八九圖  208


    轆紋盂  第六一版,第九〇圖至第九一圖  211


    斑彩盂  第六二版,第九二圖至第九三圖  212


    陶類九  碗  213


    葉紋碗  第六三版,第九四圖  213


    斑彩碗  第六三版,第九五圖  213


    圓底碗  第六四版,第九六圖  214


    轆紋碗  第六四版,第九七圖至第六五版第九八圖  214


    桶狀碗  第六五版,第九九圖  215


    陶類十  杯  216


    碗狀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〇圖至第一〇二圖  216


    蓮紋杯  第六六版,第一〇三圖  217


    純素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四圖  218


    俯口杯  第六七版,第一〇五圖至第六九版第一一一圖  218


    陶類十一 盤  222


    磨紋圓底盤  第七〇版,第一一二圖  222


    陶類十二 碟  223


    盤狀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三圖至第一一五圖  223


    盛丹碟  第七一版,第一一六圖  224


    插第四五圖至五二圖  合寫盂、碗之剖面  225


    插第五三圖至七一圖  合寫杯、盤、碟之剖面  226


    陶類十三 豆  227


    圈足豆  第七二版,第一一七圖  227


    弦紋豆  第七三版,第一一八圖  228


    圈足豆  第七四版,第一一九圖  229


    陶類十四  鐙  230


    盤狀鐙  第七五版,第一二〇圖至第七七版第一二四圖  230


    窩狀鐙  第七七版,第一二五圖至第七八版第一二七圖  232


    碟狀鐙  第七九版,第一二八圖  234


    泥杯狀鐙(附) 第七九版,第一二九圖  234


    泥弦紋殘鐙擎(附) 第八〇版,第一三〇圖  235


    插第七二圖至七九圖  合寫豆、鐙剖面  236


    附錄


    銅類一  237


    銅簪  第一版,第一圖  237


    銅釵  第一版,第二圖  237


    銅帶飾  第二版,第三圖  插帶飾寫形(一)(五)  238


    銅飾  第三版,第四圖  插銅飾寫形並織紋放大  239


    銅耳環  第四版,第五圖  240


    銅飾  第四版,第六圖  240


    鐵件(附)  第四版,第七圖  240


    銅件  第五版,第八圖  插銅件寫形(一)(二)  241


    銅飾及殘片  第六版,第九圖  242


    泥類二  243


    泥俑(殘)  第七版,第一〇圖  243


    泥殘器  第八版,第一一圖  244


    泥車轂  第八版,第一二圖  244


    泥塑馬(殘)  第九版,第一三圖  245


    殘泥俑  第一〇版,第一四圖  246


    殘泥馬頭  第一〇版,第一五圖  246

    媒體評論

    黃文弼先後四次赴新疆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足跡遍布天山南北,發現了大量的各類遺跡和遺物。他根據這些資料,並結合歷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史料,竭盡畢生精力整理刊布考古報告,進行專題和綜合研究,在學術上取得了豐收成果。


                                                                                 ——孟凡人


     


    作為出生在中國革命時代的唯一一位考古學家,作為與斯坦因、斯文·赫定考古工作的見證者、正確的解說者、修訂者,黃文弼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日]井上靖


     


    研究西域關繫時,除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外,無論如何也要把黃文弼的著作放在手邊。


    ——[日]宮川寅雄

    在線試讀
    一、雅爾崖古墳茔發掘報告
    餘在第一分本中,曾述及雅爾湖村莊西,有一古城, 即高昌有國時之交河城(插第三圖)。因古有兩河繞城, 故名交河。當時河水甚大,人民居於城中。後河水干涸, 此城遂廢,空餘數道甚深之河床,懸崖峭壁,頹垣滿野。 故此城又名為雅爾和圖,今通名為雅爾崖。近數十年來,
    泉水自戈壁湧出,水復故道。從昔所稱為兩河繞城者, 現已分為四溝(插第二圖)。第一、二道溝合流於城北, 繞城東、南流。第三道溝,流於城西,至城南端,而與一、二道溝合。四道溝,流於古墳茔之西,沿土子諾克達格東麓至溝口,而與三道溝合流出口。現時雅爾湖居民均散布於頭二道溝之東北原,村舍櫛比,田園相望,為吐魯番西之大村莊。溝中雖間有居民,但為少數。溝北與溝西、溝南均為平原,土質堅硬,或面覆黑沙。是為古時死者冥憩之所,因此,古塚累累棋布,即餘此次工作之中心地也(插第四圖)。今分溝北、溝西、溝南三部分述之。
    甲、溝北
    餘於二月二十七日,著手清理舊城遺跡。在城之中部,大廟之旁,工作本地人曾發現碑額之地,思圖再發現其碑銘。四人工作一日,絕無所獲。但在土臺上掘出破亂經紙,及紅底黑花,與蒲紋、印紋及水波紋之陶片。又在城之南部,亦發現同樣之陶片與殘磚。此事最足引起吾人之迷惑與研究興趣。蓋水波紋與蒲紋陶片,以其他物證明,皆為西紀前後一世紀之故物。而紅底黑花,則或較遠。但同時所制之錢幣,則為第九世紀之故物。又在城北部拾蒙文殘紙若干,又為十三世紀之故物。故由其古物之分布,吾人可以斷定此城有居民,當由西紀前,後十四世紀之中期也。
    在二十八日之傍晚,餘僕人工作古城歸來,報告一維民在溝北古墓中掘出一陶器,紅底黑花(第一版,第一圖)。餘喜極,綦購之,審其形制色彩,似為遠古之遺物,且可與城中之彩色陶片互證也。
    二十九日之清晨,除留一部分仍清理大廟後畏兀兒人之居住地外,另派六人發掘溝北古墳,冀能獲得有彩色之陶器。在接近城北之處,由頭二道溝之交縈中,顯一隆起之三角洲。有低沙梁一道,在此沙梁之左右,有許多井穴鱗比,顯長方形。面與地平,非精細審奪其土質,與傾陷跡痕,不能知其為古墓也。間有陷落較深者,則墓中或無所獲,蓋為前人所盜掘也。其三道溝之西及北各井穴,其不隆起,無標識,皆與此相同,吾始信《易·繫辭》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今由此,而知其然也。

    一、雅爾崖古墳茔發掘報告


    餘在第一分本中,曾述及雅爾湖村莊西,有一古城, 即高昌有國時之交河城(插第三圖)。因古有兩河繞城, 故名交河。當時河水甚大,人民居於城中。後河水干涸, 此城遂廢,空餘數道甚深之河床,懸崖峭壁,頹垣滿野。 故此城又名為雅爾和圖,今通名為雅爾崖。近數十年來,


    泉水自戈壁湧出,水復故道。從昔所稱為兩河繞城者, 現已分為四溝(插第二圖)。第一、二道溝合流於城北, 繞城東、南流。第三道溝,流於城西,至城南端,而與一、二道溝合。四道溝,流於古墳茔之西,沿土子諾克達格東麓至溝口,而與三道溝合流出口。現時雅爾湖居民均散布於頭二道溝之東北原,村舍櫛比,田園相望,為吐魯番西之大村莊。溝中雖間有居民,但為少數。溝北與溝西、溝南均為平原,土質堅硬,或面覆黑沙。是為古時死者冥憩之所,因此,古塚累累棋布,即餘此次工作之中心地也(插第四圖)。今分溝北、溝西、溝南三部分述之。


    甲、溝北


    餘於二月二十七日,著手清理舊城遺跡。在城之中部,大廟之旁,工作本地人曾發現碑額之地,思圖再發現其碑銘。四人工作一日,絕無所獲。但在土臺上掘出破亂經紙,及紅底黑花,與蒲紋、印紋及水波紋之陶片。又在城之南部,亦發現同樣之陶片與殘磚。此事最足引起吾人之迷惑與研究興趣。蓋水波紋與蒲紋陶片,以其他物證明,皆為西紀前後一世紀之故物。而紅底黑花,則或較遠。但同時所制之錢幣,則為第九世紀之故物。又在城北部拾蒙文殘紙若干,又為十三世紀之故物。故由其古物之分布,吾人可以斷定此城有居民,當由西紀前,後十四世紀之中期也。


    在二十八日之傍晚,餘僕人工作古城歸來,報告一維民在溝北古墓中掘出一陶器,紅底黑花(第一版,第一圖)。餘喜極,綦購之,審其形制色彩,似為遠古之遺物,且可與城中之彩色陶片互證也。


    二十九日之清晨,除留一部分仍清理大廟後畏兀兒人之居住地外,另派六人發掘溝北古墳,冀能獲得有彩色之陶器。在接近城北之處,由頭二道溝之交縈中,顯一隆起之三角洲。有低沙梁一道,在此沙梁之左右,有許多井穴鱗比,顯長方形。面與地平,非精細審奪其土質,與傾陷跡痕,不能知其為古墓也。間有陷落較深者,則墓中或無所獲,蓋為前人所盜掘也。其三道溝之西及北各井穴,其不隆起,無標識,皆與此相同,吾始信《易·繫辭》雲:“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今由此,而知其然也。


    當吾人工作此一帶古塚時,雖其表面情態大抵相同,但其井口之大小,及其構造與陳設,亦不盡同,例如沙梁北第一塚(插第七圖),井口作長方形,寬一〇〇〇糎,長二〇〇〇糎。死者直臥中間,但尸骨攪動,少遺物可求,隻在腰間拾銅獸環一(附錄第五圖)。沙梁東第二塚(插第八圖),亦作長方形,但井口較小,寬八〇〇糎,長一九〇〇糎,有銅片一,置於死者頭部左邊。第三塚,作梯形,後寬前窄,後寬一〇〇〇糎,前寬五〇〇糎,長約一九〇〇糎。發現石斧一,置於死者腰側,陶器則置於死者頭部右邊(插第九圖)。又沙梁西第四塚,作長方形,寬一〇〇〇糎,長二一〇〇糎,陶器置於頭部後(插第一〇圖)。第五塚,作梯形,後窄前寬,後寬九〇〇糎,前寬一一〇〇糎,長二一〇〇糎,陶器均置於頭部,及足部之左側(插第一一圖)。最有興趣者,即其足旁之陶器,在一大淺缽之中,置二小杯,可以表現當時使用陶器之情態,及杯與缽之關繫也。以上每穴中均陳死者一人。第六塚,井口略近梯形,後寬一一〇〇糎,前寬一〇〇〇糎,長二四〇〇糎,內陳死者三人,陶器均陳於死者足部。大人則為大器,小人則為小器。蓋生時所習用者,死後即如式以殉焉(插第一二圖)。餘在庫車所得古墳中之陶器,其陳列形態,亦與此同。故冥中之用具,當同於生人,為西域人一般之見解也。其第七塚(插第一三圖),則墓中構造微異。外面井口,雖作後寬前窄之梯形,但其底邊復穿一復穴,較原穴略小,死者直陳於其上。在其身左側,發現骨矢鏃一,以木為干(附錄第四圖)。


    第八塚,形式亦與此同(插第一四圖)。死者亦位於復穴之上,在其身兩旁發現骨簽兩副,計四枚,繫一骨之剖為兩半者。剖面尚刻有四方格紋。每副之一端,有半圓形之缺口,顯為繫繩索皮帶之用。身之兩側,各陳一副(附錄第二、第三圖)。但在此兩塚中均未發現陶器。由其墓室之構造,與陳設之情形,與器物,如七、八兩塚所指示,顯然為另一種民族之特征也。蓋吾人觀察其墓室與死者遺物, 雖未得上述紅底黑花之彩色陶器與陶片,但由其粗笨紅色陶器,及以骨器殉葬之制,可確定與溝西出土之陶器為兩時期,且溝北較溝西之時代為早也。


    乙、溝西


    在二月十三日,吾等正在工作古城北部,清理畏兀兒人居宅(插第三圖),並發掘溝北之古墳時,餘帶二引導者,探視四周古跡,在三道溝西,即在四道溝之東,發現一狹長大平原,北枕山崗,南抵土子諾克達格溝口,古墳累累若棋布(插第二圖),今以墓志所雲,其地理情形,由高昌立國至今,歷一千四百餘年而未嘗有所變更也。


    例如劉土恭墓表雲(上略):“卆,(葬)於赤山南原禮也。東則洋洋之水,南及香香遐岸,西有赫赫□□北帝岩岩之嶺。”《唐□墓志》雲:“葬於交河縣城西原禮也。”劉土恭、唐 二墓,均在今三道溝西、大平原中間。對其所枕之崗言,則為南原。對交河城言,則為西原。赤山即《魏書·高昌傳》之赤石山,今名紅山。東則洋洋之水,即今三道溝。當時河水甚大,故雲洋洋。後已干涸,現有泉水,乃最近時事也。南及香香遐岸,則必為深溝之崖岸。北帝岩岩之嶺,即指赤山南麓。綜其所言,古與今同。故餘取此墓銘,以為此狹長平原地形之說明也。在平原中間,有一大道,經墳地北行,蓋野木沁村莊人民至迪化者,為避繞道吐魯番或托克遜計,即沿土子諾克山入溝口北行,與吐魯番至迪化大道會,車馬人夫,絡繹於途中。但旅行之人與幽居地中之死者,未嘗有一抵牾,與彼此互相殘害之事實發生。故此沉靜之數百墓室,歷千餘年從未被敵人擾亂,而安之若新塚也。


    平原之北部,鄰近紅山,間隆起風蝕土層,形成白色鱗甲,剛堅若石,表覆石子與黑沙。雖高阜擬古塚,傾陷類墓道,然死者仍不以此為樂土,鮮少冥宅。其中部地勢漸平,土阜較少。故大部墓宅,均集中於此(插第四圖)。綿延而南,抵於溝口。最使餘感興趣者,即每若干塚外,均用石塊排設一線作欄,成為一茔。《說文》:“茔墓地,從土,營省。”蓋營者,幣居也。合若干塚為一茔,猶兵營之幣居也。類皆方形,前開一門,二線平行,長十餘英尺,方向不一。餘以發掘之結果,證明在每茔內之死者,皆為一族一姓之人,從無有異姓濫入之事,知立石線欄者,即界域之義也。在此等嚴密組織中,最足使吾人工作審慎,且當按其種姓而施行發掘之程序也。


    每一茔中,塚數不一,少者一二塚,多則至數十塚,排比頗有條理。每塚隆起,或方或圓,堆砌石塊於其上,寬廣約四〇〇〇糎,高約一〇〇〇糎。塚前有石塊排立一線,指示其為墓道,由此可以直抵墓門。墓道之長短,與石線之長短成正比例。而墓門之方向,間不一致,有時塚向東而茔門向南,有時一茔之中,而每塚之方向東西南不一者,蓋其每茔之方向亦隨意以為界劃也。然其墓門與塚門無一西北向者。雖然西北風冷,不足以保死者之溫暖,但中土風水之迷,或傳播於西域人之腦中,而支配其關於死者之動作也。次分述各茔工作情形如下。


    一、麹茔


    三月一日之清晨,在大批古塚表現之種種情態中,決定開始發掘工作。由餘之僕人小侯帶工人十一名,清理干溝西之麹家墳茔。茔內共十八塚,列為五行。第一行,四塚。二行,二塚。三行,六塚。四行,二塚。五行,二塚。又二小塚,附於其旁。其茔門與塚門,由其石線之指示,均東北向。吾開始工作,每塚分配五人為一組,以一人為組長,作監護事宜。又另派一掘手下坑取物,每日每組可工作兩塚。今以十人從事,故日可得四塚也。其工作之法,按塚前石線之指示,為吾人工作之途徑,循線發掘,百不一失。茲將已工作者述之如下。例如麹茔第二塚(插第一五圖),其墓道初寬八〇〇糎。掘至中途,即發現砌入牆壁中之四方形墓表二,以陶為質,一面磨光。塗以墨。朱格。朱書死者年齡、職官、籍貫,及死埋年月於其上。審其題識,為“重光三年麹慶瑜”之墓表。則“麹慶瑜”必為墓中死者之姓名,而“重光三年”乃埋葬之年月也。又一方與之駢列,字跡已漫滅不可讀識。再向前進展,入土漸深,墓道漸寬,至長一〇〇〇〇糎,深四〇〇〇糎處,即扺墓門。蓋兩邊為硬土,而墓道中則為浮土。墓壁上全露塹掘痕跡,顯示初由人工所造之墓道,埋葬後復填入浮土也。啟墓門入,即為墓室。墓門寬八〇〇糎,高一二〇〇糎。墓室作梯形,後寬前窄,後寬三三〇〇糎,前寬二一〇〇糎,長三二〇〇糎。高一二〇〇糎。後邊砌土為臺,厚一〇〇糎,橫寬二二〇〇糎,直長八〇〇糎。塗以白灰,墊以蘆席,死者橫陳其上。頭東南,足西北,尸骨略具,衣服全化為灰燼。陶器陳於死者頭足之旁,及東北西北二隅,共二十餘件,均有彩畫,惜多已失其鮮明也。復掘昨日所掘之第一塚,墓門土微陷,蓋已為本地人盜掘者。墓道寬一〇〇〇糎,長一二〇〇〇糎,掘至距地平面四〇〇〇糎時,即現墓門。墓門及室中均半塞土,尸骨已被攪亂。


    在室之西北隅去其塞土,覓出破陶器三件。墓室為四方形,寬長約四〇〇〇糎。在墓道之中間,掘出墓表二方。一為延昌二十九年,麹懷祭妻王氏,一為延昌三十一年,麹懷祭。吾人由此即可知其為夫婦二人之合塚也。麹王氏墓表,為刻格刻字,並填朱色,字頗工整。麹懷祭則為朱格朱書。書頗潦草,想埋葬並非一時,故樹碑亦必一在前一在後也。又掘第三塚(插第一六圖),墓道寬一二〇〇糎,長七〇〇〇糎。在墓壁中間,略進墓門處,得墓表一方,亦為刻字,題“延昌十七年麹謙友”。掘至距地平面二七〇〇糎時,即現墓門。門上寬九〇〇糎,下寬八〇〇糎,高一二〇〇糎。啟門入,為墓室。室作梯形,後寬三〇〇〇糎,前寬二四〇〇糎,兩邊等長,後有土臺,厚一〇〇糎,寬一八〇〇糎,長六〇〇糎,死者橫陳其上,頭東南,足西北。在東北、西北隅,滿陳陶器,約二十餘件,並砌土埂以為間隔,表示死者之尊嚴,生人貢獻之物,不得直陳於死者之前,且為後死者之繼續得以陳設也。最後又掘第六塚,在其墓道中得墓表一,為延壽九年麹延昭。墓中發現陶器六件。陶器及尸骨均不整齊,或亦繫被本地人盜掘也。時已薄暮,即收拾返棚。在餘等今日初次工作古墳,即收若干之古物而歸,慶幸曷可言喻。但同時今日遇一有興趣之失敗,亦補述如次。


    餘除派大隊工作溝西古墳外,另派工人五名,由汗木多利率領,清理城北未完之畏兀兒居宅(插第三圖)。在城北一高塔之前面,有長狹井坑一線,土微陷,必為死者入墓之路。即從事掘發,半途出大瓦缸一口,高四尺,圍亦三尺許,頸有草繩繫之,無墓表及他物。


    復向前工作,約長二丈許,即抵墓門。啟門入,中顯寬大之墓室, 寬長六尺許,高亦五尺,四面中凹,形同蓮瓣,因頂已被水衝陷,中無一遺物可資考驗。但餘決相信為死者墓室,後在雅爾崖古城之南部,及二堡古城中,亦有同樣建築之發現。據本地人雲,此中曾發現古物甚多。汗木多利亦雲然,並雲有時在塔下,亦曾發現類此之建築。故餘頗疑此為大僧侶或貴人死後埋藏之所。其形式或受印度佛教影響,與溝西之染漢化者不同也。至墓道中之大缸作何用耶?審其形質,為北魏末年之遺物。然決非此墓道中所固有,或由他處移藏於此者也。現此物已送吐魯番縣署保存矣。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