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大學問·銅器歷日研究(李學勤、楊升南、常金倉、王宇信一致推薦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張聞玉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青銅器/金屬器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5109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軟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51093
    作者:張聞玉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9月 

        
        
    "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研究方法的創新。作者將“地上的材料”(文獻記載)、“地下的材料”(青銅器銘文)與“天上的材料”(彼時彼地實際天像)三者緊密結合,做到了“三證合一”,嚴密而科學,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出土材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2.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銅器歷日研究條例”中的10條關於從青銅器銘文推導歷日結論的具體操作規則,給年輕一輩學者提供了研究範式,這種“授人以漁”的做法,使得器型學這門“絕學”有了傳播路徑。
    3.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學術爭鳴讓結論更嚴謹。作者敢於對漢代劉歆《三統歷》,清代王國維“月相四分”,近代以來董作賓、郭沫若、李學勤等專家的銅器歷日觀點,當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方法及結論提出質疑,並加以綜合且精準的論證,做到自圓其說。
    4.推翻既定結論,為西周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觀點。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將西周中期的王序排為共、懿、孝、夷,作者通過嚴謹論證,糾正為共、孝、懿、夷;通常銅器銘文中的歷日被看作是鑄器年代,而作者推演出銘文中部分語段為追述文體等。
    5.史學三書,自成體繫。“張聞玉史學三書”《古代天文歷法講座》《銅器歷日研究》《西周王年論稿》(待出)論證各有重點,引述材料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了作者獨具特色的史學研究體繫,為西周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6.裝幀設計契合主題。封面設計采用毛公鼎拓片、青銅器銘文、成鐘等&ldquo素”,彰顯歷史的厚重感,突出本書主題,給人一種質樸、厚重之感。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1.研究方法的創新。作者將“地上的材料”(文獻記載)、“地下的材料”(青銅器銘文)與“天上的材料”(彼時彼地實際天像)三者緊密結合,做到了“三證合一”,嚴密而科學,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出土材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2.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銅器歷日研究條例”中的10條關於從青銅器銘文推導歷日結論的具體操作規則,給年輕一輩學者提供了研究範式,這種“授人以漁”的做法,使得器型學這門“絕學”有了傳播路徑。


    3.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學術爭鳴讓結論更嚴謹。作者敢於對漢代劉歆《三統歷》,清代王國維“月相四分”,近代以來董作賓、郭沫若、李學勤等專家的銅器歷日觀點,當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方法及結論提出質疑,並加以綜合且精準的論證,做到自圓其說。


    4.推翻既定結論,為西周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觀點。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將西周中期的王序排為共、懿、孝、夷,作者通過嚴謹論證,糾正為共、孝、懿、夷;通常銅器銘文中的歷日被看作是鑄器年代,而作者推演出銘文中部分語段為追述文體等。


    5.史學三書,自成體繫。“張聞玉史學三書”《古代天文歷法講座》《銅器歷日研究》《西周王年論稿》(待出)論證各有重點,引述材料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了作者獨具特色的史學研究體繫,為西周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6.裝幀設計契合主題。封面設計采用毛公鼎拓片、青銅器銘文、成鐘等&ldquo素”,彰顯歷史的厚重感,突出本書主題,給人一種質樸、厚重之感。


     


    編輯推薦


       前841)之前西周社會的王序與王年,到底是怎樣的?西周青銅器上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銘文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銅器銘文上的歷日就是銅器鑄造的年份嗎?武王伐紂到底在哪一年?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還是共、孝、懿、夷?厲王在位到底多少年?漢劉歆《三統歷》、王國維《生霸死霸考》給後世的銅器歷日研究造成怎樣的誤導?小盂鼎、虎簋蓋、晉侯蘇鐘、善夫山鼎、師虎簋、曶鼎、士山盤、成鐘、吳虎鼎、鮮簋、虞侯政壺、子犯和鐘、王子午鼎、?簋、畯簋、伯呂父盨、乘盨……對這些銅器銘文的歷日,董作賓、陳夢家、容庚、郭沫若、吳其昌、李學勤等專家的論斷是準確的嗎?本書將一一揭曉答案,如傳統的觀點認為武王克商前1046年,而作者考證前1106年;又如,傳統觀點認為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而作者推演的各王排序則是共、孝、懿、夷,張聞玉先生推演出不同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的西周王年世繫。


     

     
    內容簡介

        張聞玉先生采用“三證合一”的論證方法,將文獻記載、青銅器銘文與實際天像三者緊密結合,整理、分析數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銅器銘文,利用十項“銅器歷日研究條例”規則,以“月相定點”為核心理論,一一落實這些銅器記載的紀年。針對自西漢劉歆以來及至“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種種結論,作者指出“二重證據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誤,在強調“月相定點”的基礎上,考證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對考古界和歷史研究界的斷代既有補充,也有糾正。

    作者簡介

        張聞玉,1941年生,四川巴中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西周年代學研究,師從張汝舟先生,又向金景芳先生學《易》。學術研究涉及古代漢語、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歷法以及周易之學。治學嚴謹,強調文獻、器物與天像“三證合一”。其關於西周年代學的考證,尤其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贊譽。代表作有《古代天文歷法論集》《西周王年論稿》《銅器歷日研究》《古代天文歷法講座》《西周紀年研究》《夏商周三代紀年》《夏商周三代事略》等。

    目錄
    我所了解的張聞玉先生(新版代序)/劉國忠... 001
    序一 /王宇信 ... 005
    序二 /常金倉 ... 009
    關於書名的說明 ... 015
    前 言 ... 019
    緒論 ... 001
    編 銅器歷日研究的有關問題 ... 003
    一、說推步 ... 004
    二、求天像 ... 009
    三、釋月相 ... 016
    四、考建正 ... 023
    第二編 銅器歷日研究條例 ... 027
    一、辰為朔日例 ... 029
    二、兩器同年例 ... 034

    我所了解的張聞玉先生(新版代序)/劉國忠... 001


    序一 /王宇信 ... 005


    序二 /常金倉 ... 009


    關於書名的說明 ... 015


    前 言 ... 019


    緒論 ... 001


    編 銅器歷日研究的有關問題 ... 003


    一、說推步 ... 004


    二、求天像 ... 009


    三、釋月相 ... 016


    四、考建正 ... 023


    第二編 銅器歷日研究條例 ... 027


    一、辰為朔日例 ... 029


    二、兩器同年例 ... 034


    三、似誤不誤例 ... 036


    四、兩器矛盾例 ... 037


    五、上下貫通例 ... 040


    六、再失閏例 ... 042


    七、器銘自誤例 ... 044


    八、既生霸為既死霸例 ... 046


    九、丁亥為亥日例 ... 048


    十、庚寅為寅日例 ... 051


    第三編 銅器歷日的具體討論 ... 055


    一、關於 進方鼎 ... 056


    二、關於小盂鼎 ... 066


    三、關於虎簋蓋 ... 075


    四、關於晉侯蘇鐘 ... 081


    五、關於善夫山鼎 ... 102


    六、關於師虎簋 ... 105


    七、關於曶鼎 ... 113


    八、關於士山盤 ... 134


    九、關於成鐘 ... 142


    十、關於吳虎鼎 ... 147


    十一、再談吳虎鼎 ... 157


    十二、關於鮮簋 ... 163


    十三、關於虞侯政壺 ... 170


    十四、關於子犯和鐘 ... 174


    十五、關於王子午鼎 ... 188


    第四編 銅器歷日與西周王年 ... 193


    一、西周銅器歷日中的斷代問題 ... 194


    二、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 ... 219


    三、再談金文之“初吉” ... 232


    四、西周七銅器歷日的推算及斷代 ... 238


    五、?簋及穆王年代 ... 254


    六、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 ... 262


    七、畯簋與西周王年 ... 286


    八、伯呂父盨的王年 ... 304


    九、《乘盨》歷日與厲王紀年 ... 308


    十、眉縣新出銅器與宣王紀年 ... 334


    第五編 西周王年足徵 ... 345


     


    附 錄


    西周年代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評張聞玉教授《銅器歷日研究》 /張新民 ... 381


    我與張聞玉教授 / 韓祖倫 ... 393


    後 記 ... 398


    新版後記 ... 402

    前言
    前 言
    張聞玉



    1985年鼕,應陳連慶教授邀請,我在東北師大歷史繫給古代‍‍‍‍史研究生講歷法。幾位老先生要我結合銅器斷代講一講歷術的應‍‍‍‍用,逼得我將西周銅器歷日做了一番清理。‍‍‍‍

    前  言


    張聞玉


     


     


     


    1985年鼕,應陳連慶教授邀請,我在東北師大歷史繫給古代‍‍‍‍史研究生講歷法。幾位老先生要我結合銅器斷代講一講歷術的應‍‍‍‍用,逼得我將西周銅器歷日做了一番清理。‍‍‍‍


    我工作的步,是將有歷日的西周銅器借助歷朔的排比貫‍‍‍‍穿起來,分成若干銅器組。在這個基礎上,第二步利用合天的歷‍‍‍‍譜,結合文獻記載,弄清了西周十二王的在位年數。第三步,‍‍‍‍將似是無法貫穿的少數銅器加以重點研究,得出了銅器歷日研究‍‍‍‍的幾個特殊條例———變例(以區別於合譜的正例)。這樣,記有‍‍‍‍王年、月、月相、日干支四全的五十餘件銅器銘文就一一繫於西‍‍‍‍‍‍‍‍‍‍‍‍周王年。後的一步工作是將無年而有月、月相、日干支的九十‍‍‍‍餘器繫於王年。其中,成康無年器,我參考了郭老«兩周金文辭‍‍‍‍大繫圖錄考釋»(以下簡稱«大繫»)的斷代;幾件列入昭王的‍‍‍‍無年器,我采用了唐蘭先生的意見。新中國成立以來新出土的器‍‍‍‍物,我都盡可能查出發掘簡報或考釋文字,借以確定王年。


    ‍‍‍‍我的工作的特點是以銅器歷日校比實際天像為主要手段進行‍‍‍‍斷代,這就與現行的斷代方法有所不同。現今普遍使用的標準器‍‍‍‍比較斷代法,主要依據器物的形制、文體、人名諸項進行考釋。‍‍‍‍其結果隻能是粗疏的,停留於一個大致如此的階段。在這種粗疏‍‍‍‍的結論上研究西周歷史,研究者本身未必就心中踏實,產生的疑‍‍‍‍問是可以想見的。如果我們輕視銅器歷日的作用,等於是舍棄準‍‍‍‍確的結論不用,繼續采用那原始的耕耘方法而怡然自樂——這就‍‍‍‍是當今銅器斷代的現狀。


    ‍‍‍‍為什麼標準器比較法的斷代隻能得出一個粗疏的結論?從研‍‍‍‍究者們的見仁見智、眾說紛纭中本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就銅器的形制說,鑄匠非此一家,非鑄於一時,自不可一概‍‍‍‍而論。其中有縱的關繫,一個模式或代代相傳、遺範數世,或後‍‍‍‍人仿制改造,既有超邁前人者,亦有效顰之作。還有同一時代的‍‍‍‍橫的關繫,各地制器風格不同,各家鑄匠工藝不一,形制豈能劃‍‍‍‍一?如此等等,豈可以形制定王世?如全瓦紋環耳簋這種形制,‍‍‍‍有人認為是昭穆時代的流行式,不得晚於共世,所以斷師虎簋為‍‍‍‍共王器。又,無簋與師虎簋的形制一模一樣,«大繫»據簋銘‍‍‍‍定為厲王器,陳夢家先生«斷代»據“王征南夷”定為昭王器。‍‍‍‍如果考以實際天像,無簋歷前829年即共和十三年實‍‍‍‍‍‍際天像吻合。當定為共和器。知共和年間亦有征南夷之舉。足見‍‍‍‍全瓦紋環耳簋這種形制到西周晚期還盛行著。又如方彝,殷末周‍‍‍‍初就大量使用,一般認為可以晚至懿世。而20世紀70年代隨縣‍‍‍‍出土的曾國方彝說明,方彝在春秋前期還在制作。盛鼕鈴先生‍‍‍‍說:“用圖像學的方法研究銅器的形制、花紋,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並排比成繫列,這固然也能通過各個銅器在繫列中的位‍‍‍‍置而估定其時代,但這種估計往往也是相對的。”如果拘於形‍‍‍‍‍‍制,三十七年善夫山鼎“其造型和紋飾,與毛公鼎相類”,十七‍‍‍‍年此鼎“造型、紋飾是厲宣時代流行的型式”,似乎隻有斷在厲‍‍‍‍宣時代了。而器銘歷日咸與厲宣十七年或三十七年天像不合,此‍‍‍‍鼎歷日恰是穆王十七年天像,善夫山鼎歷日恰是穆王三十七年天‍‍‍‍像。這難道是私意的安排?我們不得以實際天像曲就形制,應將‍‍‍‍‍‍善夫山鼎歷日歸入穆世。此鼎銘有“王在周康宮宮”,唐蘭‍‍‍‍氏認為宮即夷王廟。果如此,歷日當是“既死霸己卯”纔合厲‍‍‍‍王十七年天像,得用變例解說。信“既生霸乙卯”仍當視為穆世‍‍‍‍歷日。‍‍‍‍


    就銅器的文字來說,變化的可能性更小。一兩百年內文字也‍‍‍‍難有重大改變。同一時代的制器,銘文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字‍‍‍‍體的差別是必然的。如1963年武功縣發現的師簋兩蓋,銘文內‍‍‍‍容全同,但頂面花紋不同,兩器的字劃大小風格大有差異。不同‍‍‍‍時代的制器,銘文的字體又可能是相似的、相近的。盛鼕鈴先生‍‍‍‍說:“至於探討銘文形式上的特點,如字形的演變、字體的作風,‍‍‍‍行款的布置,文辭的格式乃至某些特殊詞語的使用,等等,指明‍‍‍‍其時代印記,無疑也是斷代研究的重要著眼點,但據此斷代,仍‍‍‍‍隻能分若干時期,難以準確到各個王世。”文字形體的相對穩定‍‍‍‍與文字形體的個人風格,給據此斷代造成困難。並非字體相同或‍‍‍‍相近的器就可輕易地斷為同一王世。如果拘於字體,番匊生壺與‍‍‍‍克鼎、毛公鼎、攸從鼎、頌壺等器,銘文中間有橫豎界格,似‍‍‍‍是相同,當斷為厲王器,而番匊生壺歷日與厲王或宣王二十六年‍‍‍‍絕不相合,恰又合成王二十六年實際天像。我們隻能就歷日合天‍‍‍‍像,視為記成王事。‍‍‍‍


    就銅器的人名來說,盛鼕鈴先生發表了很好的意見。重要的‍‍‍‍是對人名的正確判斷。同人異名,異人同名,區分實難。嚴格‍‍‍‍說,人名僅能提供一個線索,如果使用不當,寬嚴皆誤,結論必‍‍‍‍不可靠。“如井伯、益公、榮伯、井叔等稱號並非一人所專有,‍‍‍‍各器所見未必是同一人,或在例外。”如伯克壺,«大繫»說:‍‍‍‍“伯克與克鐘、克盨、克鼎等克當繫一人。”其實,克鐘、克盨是‍‍宣王器,伯克壺歷日隻合穆王十六年(前991年)實際天像。如‍‍‍‍果用特殊條例(變例)解說,乙未為己未之誤(形近而誤),伯‍‍‍‍克壺歷日可合昭王二十六年實際天像:七月己未朔。又,裘衛四‍‍‍‍器,多以為二十七年記初受冊封,時代較他三器為早,定衛簋為‍‍‍‍穆王器(«簡報»,盛鼕鈴),或定為共工器(李學勤)。其實,‍‍‍‍衛簋歷日合厲王二十七年實際天像,九年衛鼎與懿王九年天像吻‍‍‍‍合。三年衛盉、五祀衛鼎當用變例斷為夷王器方合。裘衛究竟是‍‍‍‍一人,還是父子兩代?解釋是可以不同的。‍‍‍‍


    毋庸諱言,以歷日天像為主要手段進行斷代也不是絲毫沒有‍‍‍‍問題。由於歷朔以31年為一個周期,每31年月日干支又重現一‍‍‍‍次。西周一代330多年,任何一個無王年的月日干支均有十個年‍‍‍‍頭可合。如果王年明確,凡有王年、月、月相、日干支四全的銅‍‍‍‍器,一般都有確定的位置。隻共王與宣王的年、月、日干支同。‍‍‍&zwj年(前951年)年(前827年),計124年,正‍‍‍‍經歷四個月朔周期,所以共王器歷日亦年的天像。師虎‍‍‍‍簋定宣王,或定共王,歷像不誤,其理於此。我們說,以歷日天‍‍‍‍像為主要手段,並不排斥以形制、字體、人名、史事等作為輔助‍‍‍‍手段進行銅器斷代。‍‍‍‍


    又因為有誤字、奪字等變例,常有一個銅器歷日,既合正例‍‍‍‍(即實際天像)又合變例的情況。如伯克壺歷日,正例合穆王,‍‍‍‍變例合昭王;走簋、望簋、此鼎歷日,正例合穆王,變例合厲‍‍‍‍王。我在這裡雖以實際天像為據繫入王年,仍感到有繼續研究的‍‍‍‍必要。這當然還有待於大量銅器的出土,相互勘比,纔有後的‍‍‍‍結論。‍‍‍‍


    我以上述的想法求教於陳連慶先生。陳先生六月十九日函示‍‍‍‍雲:“銅器中的文字形體、歷史事件、人物名稱,乃至銅器的形‍‍‍‍制花紋,對於銅器斷代都有用處,但這種作用不宜評價過高,一‍‍‍‍般隻是起相對的作用,而不是起的作用。需要把這些因素集‍‍‍‍合起來,得出的結論,往往雖不中亦不遠矣。歷法問題,如果推‍‍‍‍算無誤,當然起重要作用,對於斷代十分有用。但是西周列王年‍‍‍‍代目前仍無十分有把握的結論,眾說紛纭,把以上有利於斷代的‍‍‍‍方法,全部否定,尚非其時。而且用歷法斷代也需要其他條件,‍‍‍‍互相配合,纔能更有說服力。”陳先生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


    總之,銅器斷代的方法可以不同,但結論隻能是一個。經過‍‍‍‍對西周一代銅器歷日的全面研究,可以說,除非是歷日本身奪‍‍‍‍誤,以歷日勘合天像為主要手段,再輔以形制、人名、史事進行‍‍‍‍斷代,應是準確可靠的方法。‍‍‍‍


    1986年6月於吉林大學4舍403室‍‍‍‍

    媒體評論
    傳統的天文歷法體繫自有淵源,雖有因革,但仍一脈相承。不能認為夏、商的歷法與周代歷法大相徑庭,有根本不同之處。細讀張聞玉先生的著作,使我加強了這樣的信心。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李學勤
    在考求王年的同時,凡涉及西周一代有關歷日的銅器,作者都有自己的考辨。銅器年代得以明確,又映證了王年的不誤。這對銅器斷代的研究,無疑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像對小盂鼎、曶鼎、善夫山鼎、鮮簋等都有專文加以考證,根據銅器銘文的歷日以斷其時代,突破已有的成說,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先秦史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長 楊升南

    現在出版的《銅器歷日研究》是繼郭(沫若)、陳(夢家)等前輩學者的研究之後產生的關於銅器斷代的新成果。有些很精於天文歷算的學者似乎對“定點說”抱有戒心,因為他們知道月相有時候並不像“定點說”所說的那樣分明,對於古人來說就更是如此,因此又感到“四分說”或有部分合理性。張聞玉先生和他的老師是堅定的“定點說”者,這種為探索真理不避艱難的態度是應該得到贊許的。

    傳統的天文歷法體繫自有淵源,雖有因革,但仍一脈相承。不能認為夏、商的歷法與周代歷法大相徑庭,有根本不同之處。細讀張聞玉先生的著作,使我加強了這樣的信心。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李學勤


    在考求王年的同時,凡涉及西周一代有關歷日的銅器,作者都有自己的考辨。銅器年代得以明確,又映證了王年的不誤。這對銅器斷代的研究,無疑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像對小盂鼎、曶鼎、善夫山鼎、鮮簋等都有專文加以考證,根據銅器銘文的歷日以斷其時代,突破已有的成說,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先秦史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長 楊升南


     


    現在出版的《銅器歷日研究》是繼郭(沫若)、陳(夢家)等前輩學者的研究之後產生的關於銅器斷代的新成果。有些很精於天文歷算的學者似乎對“定點說”抱有戒心,因為他們知道月相有時候並不像“定點說”所說的那樣分明,對於古人來說就更是如此,因此又感到“四分說”或有部分合理性。張聞玉先生和他的老師是堅定的“定點說”者,這種為探索真理不避艱難的態度是應該得到贊許的。               


    ——著名歷史學家、周代禮學研究專家  常金倉


     


    《銅器歷日研究》一書,是青銅器斷代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本書論證嚴密,科學性強,“三證法”(歷日、天像、文獻)的銅器研究,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時代確切的史料,並為西周年代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因而本書的面世,對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也是一項重要的貢獻。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王宇信

    在線試讀

    西周年代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評張聞玉教授《銅器歷日研究》


     


    張新民


     


     


    貴州大學張聞玉教授的《銅器歷日研究》,近已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部宏著得到省新聞出版局資金的資助,我受命作為審讀推薦人之一,辱蒙聞玉先生的殷勤美意,早在去年就有幸先拜讀了全稿。記得當時初讀之下,頗驚羨作者功力的深厚,以為實乃治先秦古邃之學的力作,不特有功於西周年代學研究的突破,而且可以匡正當世輕視樸學的學風。作者至慎至謹的治學態度,尤可示天下學人以大道準則。因此,乃以一介書生之力,呼吁亟早刊布流行,以饗世之好治古學者。不意不及一年,聞玉先生之書即得以正式出版,而重新展讀,愈信其必能見重於海內外學術之林。故感慨興奮之餘,作此文以為紹介。


    聞玉先生撰寫此書的目的,主要是為西周銅器銘文所載歷日尋找一個可靠的斷代方法,從而徹底繫統地解決西周年代學問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有方法論上的突破。過去研治青銅器的專家,大多采用標準器比較斷代的方法,即仔細辨識銅器形制、紋飾、銘刻字體等,凡相同或相近者即歸為一類,而每一類器物的具體斷代,則依標準器的王世加以確定。這一考古界長期沿用的方法,不能說沒有合理性,但主要依靠判斷者見識的豐富和經驗的積累,與古董鋻賞家的方法其實並無二致,而且準確率並不見得很高。甚至即使準確,也隻能斷至某一王世,即隻能提供相對年代,存在很大的不足,有一定的局限。聞玉先生另闢蹊徑,直接取證於器銘歷日,再校以實際天像,核之文獻記載,這就是他所說的“三證合一”——由張汝舟先生發明,聞玉先生繼起完備的斷代考據方法。這種方法明顯能彌補前者隻能提供相對年代的缺憾,自然是一種後勝於前的突破性推進,既顯得周延嚴謹,也更有助於接近年代。“前修未密,後出轉精”,正說明了方法本身應容納或容許不斷改進、調整、轉換或修正的潛能,充分表現兼容、擴充、開放和創新的特點。而用這句話來形容聞玉先生的學術貢獻,其實也是恰如其分的。


    以地下材料(出土文物)、紙上材料(典籍記載)、天上材料(實際天像)三重證據法為依據,籍以考證銅銘歷日,從而謀求西周年代研究的重大突破,顯然是對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創造性發展。聞玉曾運用這一方法撰寫了«西周王年論稿»一書,解決了諸如武王克商年代、昭王在位年數等一繫列重大問題。他的著作的特點也可以說是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三者整合運用,其中尤以天文歷法的專長顯突出。«銅器歷日研究»則將這一方法進一步精密化,並提出了更多的示範性研究實例。作者提出,出土銅器歷日的年、月、月相、日干,都是鑄器人自己明明白白寫上的,用歷日勘合實際天像,以此確定銅器的年代,難道不更為可信?年代學是極其客觀性的學問,要想得到可靠的結論,必須做到天像與文獻、出土器物“三證合一”。三者之中,實際天像為重要。因為實際天像是天上的材料,沒有任何人為的臆度,取信度顯得更高。古人觀像授時,太陽的出沒,月球的盈虧,星辰的隱現,都是觀測和記錄的對像,也是安排年月日的依據。至於文獻的利用,盡管存在取舍決斷的問題,仍不能為曲就己說置文獻於不顧,更不能動輒就以推翻古人之說為今人之榮。聞玉先生嚴格遵從自己一以貫之的“門法”,具體考證進  方鼎、小盂鼎、虎簋蓋、善夫山鼎、鮮簋、晉侯蘇鐘、虞侯壺、子犯和鐘等,均能就其所載歷日談出新穎的看法,不僅正確判斷了歷法,同時也有助於銘文內容的釋讀。細讀全書,我們處處都能感到作者治史態度的嚴謹,以及其對歷史知識與文物、文獻運用的熟稔,感受到“三證合一”方法論的具體落實,以及由此而開拓出來的古史考證特別是年代學研究的廣闊空間。當然,表面看來極其簡易的“三證合一”法,實際運用時仍需大量相關知識的復雜配合;而更深一層說,則是通過方法論的修正和充實,逼近年代學的真實,恢復古史存在的原貌。


    西周銅器銘文記載歷日,有與鑄器之日相合的,即器銘所記歷日即是鑄器之日;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輕易就說所有銅器歷日等於鑄器時日。銘文並不排除後人追憶前事的可能。因而器銘歷日與鑄器時日可能存在年代的差異,這就使作者與考古界不盡相合的結論,有了一個較為合乎邏輯的解釋。譬如晉侯蘇鐘銘文,作者認為可以分為互不相關的兩個部分。前一部分記載了周穆王三十三年出省東國、南國的史實,但鑄器時間則在西周晚期。子犯和鐘歷日“五月初吉丁末”,以“三證合一”之法考之,亦非鑄器之日,乃指子犯佑晉公來復其邦一事,明顯是鑄器時慎重追記。由此可見,聞玉先生“三證合一”的歷日研究方法,其實與器型類比的斷代方法並無矛盾。二者與其說是相互排斥或對峙,不如說是相互旁助和支援。足證隻有采用多種方法進行銅器斷代研究,纔能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葛籐或偏失,從而形成完整多面的考證視域,使年代學的莫衷一是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使西周年代學研究更加周延和完善。所以,形制斷代盡管存在局限,至少仍有輔助的作用,而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天文學家相互配合,在方法論上博采兼收,以求逼近結論的真實,我認為依然很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聞玉先生在這一問題上也采取了頗有兼容風範的中道立場,沒有化的非此即彼的傾向。


    “三證合一”法必須同時兼顧文獻資料、銅器歷日、實際天像三個方面。前面已經提到,在文獻的運用上,聞玉先生的態度十分慎重,從不輕意否定古人的記載。而為了使銅器歷日的判斷準確無誤,他依據張汝舟先生的«西周經朔譜»,重新加以擴充校改,編制為更加詳盡的«西周朔閏表»,收入«西周王年論稿»一書。凡史籍記載歷日及西周銅器歷日,«朔閏表»均一一標注於各年之下,使銅器歷日可與史籍勘合,又可與實際天像印證。至於實際天像,他則統合各方面材料加以佐證,始終堅持古已有之的月相定點說,表現出極大的理論勇氣,也獲得了愈來愈多的學者的認同。


    大家知道,研究西周年代學,對月相的解說不能回避。古代有“既生霸”“既死霸”的語辭,本為根據月相而紀日的專門術語,然而其究竟代表一個月的七天、八天乃至十天的一個時段,抑或是專指某一天,學界卻存在爭論。前者以王國維為代表,主張“月相四分”;後者則以俞樾為代表,主張“月相定點”說。二人都同樣著有«生霸死霸考»專文。由於王國維影響晚近學術極大,加上以考據精核見稱,故其說籠罩天下,幾乎不可動搖。聞玉先生在光大師(汝舟先生)說的基礎上,明確主張“月相定點”之說。他收入«西周王年論稿»的那篇«王國維‹生霸死霸考›志誤»的長文,廣經博采,多方引證,言之鑿鑿,理據逼人,真正使討論有了深化,讀後殊使人折服。在«銅器歷日研究»中,他又明確指出,月相非定點不可,否則就失去記錄時日的作用。既死霸為朔,既生霸為望。生霸指月球受光面,死霸指月球背光面。記錄月相,主要是記錄朔與望及相關的日子。因此定點必須定在一日,不得有兩天的活動,也不得有三天的活動,更不得有七天、八天的活動。王國維氏“四分說”的粗疏,在於誤信了劉歆的«三統歷»。我們看到,正是依照聞玉先生的“月相定點說”及其具體考證示範,西周年代學的許多難題都迎刃而解,不僅釐清了天文歷法本身的真相,而且有助於重新釋讀先秦文獻,甚至根據銅器歷日可以一一求出歷日記載的年代,使古史、古器歷日的考證都趨於圓滿和精確。從聞玉先生逢源自得的年代學考證中,我們已看到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重大突破的潛在遠景。


    為了使銅器歷日的斷代更有規律可循,作者還總結和歸納了十條研究條例。十條研究條例中,有正例也有變例。正例如辰為朔日例、兩器同年例、似誤不誤例、兩器矛盾例、上下貫通例、再失閏例等,主要是根據“三證合一”的方法,反復排比、歸納、分析,找出眾多銅器的內在聯繫,確定其準確的制作年代,由此得出具有一般意義的條例。試以首條“辰為朔日例”加以說明,即在二十餘件銅器中,凡有“辰在××”的銘文,“辰”均可作為朔日理解。“辰在××”當為晚殷以來表達朔日干支的固定格式。由此可見,“正例”實際就是通例,適合各種不同的銘器歷日。變例如器銘自誤例、既生霸為既死霸例、丁亥為亥日例、庚寅為寅日例等,即正例方法無法範圍,不能處理的特殊銅器歷日,需要用其他方法(包括形制、紋飾、字體、銘辭、人名、史事等近代學者斷代的依據和結論)加以匡合,使之繫於相應的西周王年並有合理的解說。試以末條“庚寅為寅日例”加以說明:古人視庚寅為吉日,查厲宣時代器銘歷日,其書庚寅者,其實都是取其吉利,核以實際天像,多為丙寅而非庚寅。從中不難知之,變例乃是針對特殊銅銘歷日制定的特殊條例,是專門為特殊對像服務的特殊方法論,籍此以求在正例不能解釋時,仍能得到滿意的勘合結果。至於能用變例又能用正例解釋的銅器歷日(如走簋),聞玉先生則特別指出,除非有更堅強的證據非依準前者不可,否則我們就應盡量遵從後者,亦即盡量放棄特殊性的變例,恪守一般性的正例。簡言之,既揆之於天像實際而無不協,驗之銘文古書而無不通,正例變例,不過如此而已。


    聞玉先生自謂他的十條銅器研究條例,是學習清儒做學問的方法,也是從黃季剛先生論文中學來的。他對此十分珍惜。其實晚近著名學者中,以這種方法做學問的,為數不少。譬如俞樾«古書疑義舉例»、楊樹達«古書句讀釋例»、餘嘉錫«古書通例»、陳垣的«史諱舉例»«校勘學釋例»等,都是明顯的例證。其中餘嘉錫«古書通例»“稽之正例變例,以識其微;參之本證旁證,以求其合”,正是在參互考校,排比鉤稽中,總結出了古書的通例。這是方法論上的提升與自覺,也是清儒問學路途的深化和拓展。而陳垣«史諱舉例»一書,實為避諱史的全面總結。全書所列八十二條通則性條例,都可視為考史方法的歸類與提示,亦可當成治學的門徑或鑰匙。至於«校勘學釋例»所歸納校法四例——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則更是涵蓋性極其廣泛的概括,可說一切校讎學在方法論上都難出此範圍。我舉這些例證,無非是要說明,無論聞玉先生自覺或不自覺,如果往深層挖掘,他的學問精神的繼承面本是很廣博的。當然,將“條例”用於銅器歷日,從而示人以規範,則是他自己的發明。在這一意義上,也可說他發揚光大了中國樸學傳統,並在新的研究範圍內給予了創造性的現代運用。從承前啟後的學術源流角度看,我認為可以分析出一條樸學方法論自我充實的連續性理路線索來的。誠如其他具有辯證開放性格的學術一樣,誰又能斷言後起者不能繼承聞玉先生之學術課題而不斷向前發展呢?












     
      

    我們看到,正是由於作者的辛勤勞作,以及考據方法的嚴密允洽,西周年代學特別是列王的年代線索已顯得十分清晰。除前面提到的«西周朔閏表»外,«銅器歷日研究»還專闢有«西周王年足徵»一節。該節王年前1166年年,前771的幽王十一年,前後總計396年,作者一一排比年代及其文獻、天像、考古依據。這當然仍是“三證合一”研究方法的具體體現或成果總結。而在建正問題上,聞玉先生則認為西周尚處在觀像授時階段,實無“三正”之說;當時,用丑正而非子正,大量銅器歷日均可證明此點。隻是失閏既不可避免,丑正轉子正或丑正轉寅正,在少置或多置一閏的情況下仍會出現。至於武王克商究在何年,學界長期眾說紛纭,莫衷一是。作者則始終堅持汝舟先前1106年之說,在«西周王年足徵»中,又將之明確前1106年(帝辛五十二年,武王十二年)之下。這一結論的得來實屬不易,他為此專門撰有«武王克前1106年»長文一篇,大量征引各種新出土的西周銅器歷日,以及文獻和天像資料,以“三證合一”之法詳加辨析,訂正前人的種種錯訛,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足見看似簡單的西周每一個王年的排定,其實都是建立在非常可靠的大量資料辨析的實證基礎上的。


    應當看到,近代史學界曾刮起過一股“疑古”的邪風,這也否定,那也否定,短時期內甚囂塵上,中國古史幾近面目全非。認真地說,時至今日,古史研究也並未完全走出“疑古”的陰影。一些史學家對西周諸王年代的考證,執其一端,多與文獻相違,雖然他們也打著“信古”的旗號。好在中國古代文獻十分豐富,終是“信古”導引著中國的古史研究。聞玉先生的文字,徹底擺脫了疑古派的胡攪蠻纏,使我們看到了古史的光明。他尊重文獻,從不輕易否定文獻。在遇有歧義之處,他的取舍總能做到合情合理。如&ldquo年天再旦於鄭”,今人科學的考證前889年的日全食天像。聞玉利用大量銅器歷日年之&ldq”乃“十八”二字的誤合。當是懿王十八年“天再旦於鄭”,且王序當是“共孝懿夷”,這就解決了依“懿、孝、夷”王序,三王在位纔隻有21年(前889年—前878年)的令人難以信從的尷尬結論。這就是文獻不足徵,借助器銘加以補足、匡正的極好例證。這樣,器銘得以充分利用,文獻也有了貫通的合理的解說。西周中期這一段朦矓的紀年得以恢復它的原貌。隨著研究的深入,材料堅實充分,自然結論可信,非皮相之見所可能比。這與疑古派動輒否定文獻有天壤之別。又如«竹書紀年»所記“西周二百五十七年”一說,顯然與史載王年不合。聞玉在書中對它作了合理的解說。原來有的古代史學家認為:成王親政纔是殷商的真正消亡,到厲王出奔彘,這其間正好257年。更有好事者將共和伊始視為西周的結束。這反映了古代學人對西周的始末有不同的理解。在形式上,聞玉他不認同“西周二百五十七年”的文字,卻正好印證了其他大量文獻的可靠性。我們如果簡單地相信&ldquo年天再旦於鄭”,簡單地相信“西周二百五十七年”一說,不僅文獻的矛盾永不可解,西周年代的研究也勢將步入歧途。誠如王宇信先生在“序”中所說:聞玉先生在利用古代文獻方面,是為成功的。


    年代學的重要性主要在於,沒有了它,歷史就是一片黑暗。較之世界各國任何民族,中華民族都是歷史意識為強烈的民族,編年史事及相關史籍十分繫統和完整。特別是與印度相較,這一點更顯得突出。印度很少重視世俗世間人文歷史的記述,他們的歷史有如雲霧繚繞,甚至由於缺乏必要的編年記事年代,整個古代歷史若隱若現,如神龍般難見其首尾。所以,盡管印度長於形而上智慧的哲理玄思,仍難免“學者沒有歷史”(缺乏歷史智慧)的譏諷和慨嘆。而中國有確切紀年的歷史,至遲可上溯到西年前841年,有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可為憑據。史遷之前,春秋時期名目繁多的大量編年史籍的存在,也說明了中國人以編年記事方式努力傳承人文史跡的特殊歷史智慧。史遷之後,歷代更有不少學者努力推年以前的確切年代,而西周王年的考求就是一個歷久不衰的研究課題,不僅反映了學者通過確立紀年來恢復古史原有秩序的努力,同時體現了以歷史文化為安身托命依據的中國人強烈的歷史意識和突出的歷史智慧。近年來推出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之所以舉世矚目,即在它凝聚了炎黃子孫追溯五千年文明源頭的心願,能引起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結構的中華民族的認同和共鳴。聞玉先生長期不懈的年代學研究,既使大量雜亂的銅器多了一種斷代分類的依據,也使西周共和以前的歷史恢復了年代學的秩序。更深一層說,他的努力也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歷史智慧,是中華民族歷史意識在學術上的自覺體現。一旦西周列王的年代得以確定,上推夏、商年代便成為可能。在歷史文化中求生命、求智慧、求發展的中華民族,當然會為自己文明的源頭有了更清晰準確的年代而自豪!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曾指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非彼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同喻者也。”20世紀初,王國維先生就對地下材料十分重視,他利用地下出土之金文和甲骨文,與紙上材料(典籍文獻)相互比觀稽核,在商周歷史等一繫列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在方法論上提出了頗有學術示範價值的“二重證據法”,誠如陳先生所言,可謂能“預流”者。地不愛寶,王先生之後,包括銅銘、甲骨在內的各種地下材料仍在不斷出土,這就至少在資料上給後人實證學術的超越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聞玉先生利用地下材料勘合紙上材料乃至實際天像,亦同樣在西周年代學問題上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並倡首更具學術示範意義的“三重證據法”,借用陳先生的話,也是能“預流”者。


    盡管比較而言,亦開放的思想胸襟客觀進行評價,王國維氏的治學氣像及範圍要廣大得多,即使偶有失考或訛誤,也難以動搖其一代大師的學術地位。然而聞玉先生的成就,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對他的學術方法論的道理與說服力量,我是深信不疑的。何況這一成就的取得除地下材料不斷出土等客觀條件外,更有其長期沉潛於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學術文化的主體性理路。即是說,要真正能做到陳先生所說的“預流”,取新材料



    (作者時為貴州師範大學歷史繫教授)以研求新問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則是學者自我學問生命、文化生命和學術生命長期沉潛的功夫。後者是陳先生暗中蘊蓄而未明言的道理,我借聞玉先生的學術範例替他點明。末了,我要與陳先生一樣感嘆:此非閉門造車之徒所能喻也!隻有在主客兩方面都真正竭盡了努力,纔能開出學問的新境界新天地。質之學界同仁,不識以為然否?


     


     


    作者簡介:


    張新民,字止善,號迂叟,1950年生於貴州。貴州大學教授、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教授兼榮譽院長,曾任教於貴州師範大學歷史繫。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中國典籍與學術文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華嚴經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