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成都城坊古跡考(修訂本)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考古報告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79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0107986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1月 

        
        
    "

    編輯推薦

    其研究方法采用三重證據法,即以紙上之材料、地下之實物以及口述史料互相釋證的考證方法。其資料來源:一為典籍文獻,包括通史、斷代史、典志、野史、札記、方志、類書、叢書、檔案、圖籍、詩詞歌賦以及現代學術論著;二為出土文物和地面遺存文物,包括各類銅鐵器、玉石器、陶瓷器、碑刻、古墓、古建築與名人故居等;三為口碑材料,主要從坊間調查訪問獲得。這後一部分材料尤為寶貴。本書各版撰寫者、修訂者及編輯人員為了獲取*手資料,幾乎踏遍了成都主城區的各大街小巷,揆度丈量,繪圖攝影,拜訪耆老及其他相關人員(如考古工作者、文博檔案人員),記錄佚聞傳說,又詳加甄別考辨,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其間甘苦,寸心自知。

     
    內容簡介

     成都歷史悠久,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周代已為古蜀政治中心。後經李冰大興水利,千裡平原盡為沃野,遂獲天府之稱。西漢文翁興學,人文蔚起,成都又成為巴蜀文化之重心。該書記事前311年,終於1949年,對成都兩千多年來之發展與變化作了較為繫統之考證與論述。同時,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獨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龜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環抱的格局,在中國古代城市體繫中是*的。該書從1959年開始編寫,1960年完成初稿,定稿在1984年,出版已是1987年。2006年曾修訂再版,此次繫再次修訂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繫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皆為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專業知識的文史學者。

    目錄
    目錄



    前言(001)
    建置篇·

    章古蜀簡述(00)

    第二章秦設蜀郡與成都縣(00)

    第三章秦代以後建置沿革(00)

    節秦及兩漢(00)

    目錄


     


     


     


    前言(001)



    • 建置篇·


     


    章古蜀簡述(00)


     


    第二章秦設蜀郡與成都縣(00)


     


    第三章秦代以後建置沿革(00)


     


    節秦及兩漢(00)


     


    第二節六朝時代(00)


     


    第三節隋唐及其後(0)



    • 城垣篇·


     


    章秦城時代(0)


     


    節秦創築大城少城(0)


    一、築城前後的形勢


    二、先築大城


    三、次築少城為縣治


    四、開鑿二江雙流城南


     


    第二節漢代擴展成都城(0)


    一、少城西南之發展


    二、少城西南之南市


    三、立成都十八郭及州郡分治大城少城


    四、錦官城與車官城


    五、蜀漢之大城少城


    六、秦漢大城少城形勢


     


    第三節晉代平夷少城(0)


    一、州郡分治及據城爭戰


    二、李特據蜀與築赤塗城


    三、桓溫平夷少城


     


    第四節隋代展築城垣(0)


    一、展築後之形勢


    二、隋城的名稱


    三、展築西南二隅之推測


     


    第五節唐代發展都市東南(0)


    一、秦隋舊城概略


    二、大城東南郊之發展


     


    第二章羅城時代(0)


     


    節唐代擴築羅城(0)


    一、擴築羅城緣由


    二、擴築羅城經過


    三、擴築羅城情況


    四、羅城擴築後之形勢


    五、對於羅城東北兩面所至及周圍裡數之異說


     


    第二節前後蜀宮城與羊馬城之興廢(0)


    一、改子城為皇城並改羅城、子城諸城門名稱


    二、前蜀建新宮城,擴宮城


    三、後蜀新建羊馬城


    四、關於羊馬城之各種說法


    五、羊馬城與芙蓉城之關繫及其廢沒


     


    第兩代成都面貌(0)


    一、宋代羅城與子城之培修


    二、宋代城門概略


    三、宋代成都盛況


    四、宋末之成都



     


    第四節明代大城與蜀王府城(0)


    一、築大城


    二、蜀王府之建築


     


    第五節清代大城與滿城(0)


    一、清代大城之重建


    二、新築滿城


     


    第六節歷代官署所在之變遷(0)


    一、唐以前官署宮殿


    二、唐代及前後蜀官署宮殿


    兩代官署


    四、明代蜀王府及官署


    五、清代及民國官署



    • 水道篇·


     


    章早期之成都二江()


     


    節李冰建堰時二江形勢()


     


    第二節二江上之七橋()


     


    第三節內江與外江()


     


    第二章晚唐以來之二江()


     


    節擴建羅城改變格局()


     


    第二節新鑿西濠()


     


    第三節郫江故道之探索()


     


    第三章古代其他水道()


     


    節古代二江旁支()


     


    第二節解玉溪()


     


    第三節金水河()


     


    第四節城區小溪及疏浚()


     


    第四章近代水道()


     


    <明以來水道演變()


     


    第二節清水河錦江()


     


    第三節府河()


     


    第四節西濠水繫()


     


    第五節貫穿南城之金水河()


     


    第六節環繞皇城之御河()


     


    第七節郊區支流()


    一、西南支流


    二、西北支流


    三、東北支流


     


    附錄新中國成立後水道及橋梁的變化()



    • 街坊篇·


     


    章中城()


     


    節皇城內()


     


    第二節轅門線()


    四街:大西巷、板橋街、皮房前街、東轅門街。另支街一


     


    第三節南城線()


    二街:西御街、東御街。另支街巷十一


     


    第四節東華門線()


    四街:東華南街、東華北街、小紅土地廟街、大紅土地廟街。


    另支街巷四


     


    第五節東城線()


    四街:順城街、皮房街、中西順城街、上西順城街。另支街


    巷七


     


    第六節御河線()


    二街:東御河沿街、西御河沿街。另支街巷二


     


    第七節北城線()


    二街:西玉龍街、羊市街。另支街巷十一


     


    第八節西華門線()


    三街:平安橋、馬道街、西華門街。另支街巷三


     


    第九節西城線()


    三街:東城根中街、東城根上街、東城根南街。另支街巷六


     


    第二章東城()


     


    節東門線()


    七街:下東大街、中東大街、上中東大街、城守東大街、


    西中東大街、西東大街、鹽市口


     


    第二節東一線()


    九街:提督西街、鼓樓南街、鼓樓洞街、鼓樓北一街、


     


    鼓樓北二街、鼓樓北三街、鼓樓北四街、新開寺街、


     


    新開寺側巷子。另支街巷十一


     


    第三節東二線()


    九街:提督街、太平街、玉石街、忠烈祠南街、忠烈祠西街、


     


    升平街、內北巷子、橫通順街、北通順街。另支街巷三十一


     


    第四節東三線()


    十街:暑襪南街、暑襪中街、暑襪北三街、暑襪北二街、


     


    暑襪北一街、凍青樹街、拐棗樹街、簾官公所街、獅子巷、


     


    小巷子。另支街巷十九


     


    第五節東四線()


    九街:春熙南路、春熙北路、商業場、純陽觀街、隆興街、


     


    竹林巷、七家巷、福德街、石馬巷。另支街巷二十八


     


    第六節東五線()


    十街:城守街、科甲巷、福興街、梓潼橋街、雙柵子街、


    桂王橋南街、桂王橋北街、育嬰堂街、北書院街、長巷子。


    另支街巷十四


     


    第七節東六線()


    四街:下北打金街、中北打金街、上北打金街、書院正街。


    另支街巷七


     


    第八節東七線()


    十一街:南紗帽街、中紗帽街、北紗帽街、書院南街、


    書院西街、惜字宮南街、惜字宮街、慶雲南街、慶雲北街、


    五世同堂街、五昭路。另支街巷三十七


     


    第九節東八線()


    九街:南糠市街、北糠市街、和尚街、長勝街、毛家拐、


    天涯石南街、四聖祠南街、四聖祠北街、東較場街。另支


    街巷十三,較場一


     


    第十節東九線()


    七街:油簍街、筆帖式街、東順城南街、東順城中街、


    東順城北街、水東門街、馬道街。另支街巷二十一


     


    第三章北城()


     


    節北門線()


    七街:青果街、北大街、上草市街、下草市街、上鑼鍋巷、


    下鑼鍋巷、玉帶橋街


     


    第二節北一線()


    四街:東打銅街、正府街、西府街、青龍街。另支街巷三


     


    第三節北二線()


    六街:武聖街、文聖街、文廟街、廳署街、江漢路、寧夏街。


    另支街巷十五,較場一


     


    第四節北三線()


    五街:通順橋街、楞伽庵街、紅石柱街、白家塘街、洛陽路。


    另支街巷四


     


    第五節北四線()


    四街:醬園公所街、五嶽宮街、文殊院街、白下路。另支街


    巷三


     


    第六節北五線()


    二街:西珠市街、珠寶街。另支街巷四


     


    第四章西城()


     


    節西門線()


    三街:西大街、八寶街、東城根下街。另支街巷一


     


    第二節西一線()


    五街:長順下街、長順中街、長順上街、通順橋街、小南街。


    另支街巷二十三


     


    第三節西二線()


    三街:上同仁路、中同仁路、下同仁路。另支街巷二十五,


    較場一


     


    第五章南城()


     


    節君平線()


    三街:石牛寺巷、君平街、半邊橋街


     


    第二節南一線()


    九街:陝西街、梨花街、錦江橋街、古臥龍橋街、學道街、


    督院街、東升街、紅石柱橫街、镋鈀街。另支街巷十七


     


    第三節南二線()


    四街:紅照壁街、西丁字街、東丁字街。另支街


    巷十四


     


    第四節南三線()


    十街:汪家拐下街、文廟後街、純化街、鹽道街、南府街、


    東府街、中蓮池正街、前衛街、王家壩街、下蓮池街。另支街


    巷二十五


     


    第五節南四線()


    四街:復興村、文廟西街、文廟前街、東桂街。另支街巷十七


     


    第六章外東()


     


    節外東線()


    十四街:月城街、新城街、天福街、芷泉街、紫東樓街、


    正紫東街、牛王廟上街、牛王廟下街、一洞橋街、一心橋街、


    大田坎街、德勝上街、德勝下街、牛市口。另支街巷二十八


     


    第二節外東一線()


    十街:水井街、雙槐樹街、金泉街、星橋街、伴仙街、


    王化橋上街、王化橋下街、古佛寺街、宋公橋街、石佛寺街。


    另支街巷十三


     


    第七章外北()


    六街:天星橋街、簸箕上街、簸箕中街、簸箕下街、豆腐街,


    駟馬橋街。另支街巷十


     


    第八章外西()


     


    節外西線()


    六街:西月城街、石灰中街、石灰下街、鄉農市前街、鄉農市


    正街、犀角河街。另支街巷二十三


     


    第二節新西線()


    一街:十二橋街。另支街巷二


     


    第九章外南()


     


    節外南線()


    六街:橋北正街、橋南正街、漿洗上街、漿洗中街、漿洗下街、


    洗面橋街。另支街巷十四


     


    第二節外南一線()


    三街:黌門街、小天竺街、大學路。另支街巷十三


     


    第三節新南線()


    二街:建國路、西北路。另支街巷十


     


    第四節新南一線()


    三街:致民路、龍江路、新生路。另支街巷十三


     


    附錄一成都街道改造略況()


     


    附錄二清同治十年(1871)成都縣屬街道名稱()


     


    附錄三1950—1984年成都市區街道之重大變遷()


     


    附錄四1983年東、西城區路、街、巷、居民區標準名稱()



    • 雜考篇·


     


    章重大考古發現()


     


    節金沙遺址()


     


    第二節羊子山土臺與十二橋文化()


     


    第三節商業街大型船棺群()


     


    第二章古蜀遺蹤()


     


    節武擔山與石鏡()


     


    第二節石筍()


     


    第三節天涯石、地角石、天牙石()


     


    第四節支機石()


     


    第五節五塊石()


     


    第六節李冰石犀()


     


    第三章漢唐舊跡()


     


    節古代集市()


     


    第二節嚴君平宅及卜肆()


     


    第三節文翁石室與周公禮殿()


     


    第四節司馬相如宅與琴臺()


     


    第五節子雲亭與墨池()


     


    第六節張儀樓與散花樓()


     


    第七節摩訶池與宣華苑()


     


    第八節籌邊樓()


     


    第九節合江亭與合江園()


     


    第十節碧雞坊與金馬、碧雞祠()


     


    第十一節縻棗堰與縻棗亭()


     


    第十二節銅壺閣與西樓、東園()


     


    第十三節學射山與江瀆廟()


     


    第十四節前後蜀及明蜀王府苑囿()


     


    第十五節回瀾寺與回瀾塔()


     


    第十六節鼓樓、碑林與煤山()


     


    第十七節洗馬池與黃忠墓()


     


    第十八節禹廟與川主廟()


     


    第四章遊覽勝地()


     


    節武侯祠與惠陵()


     


    第二節杜甫草堂與百花潭()


     


    第三節望江樓與薛濤井()


     


    第四節永陵與孟知祥等墓()


     


    第五章宗教寺廟()


     


    節道教宮觀()


    一、嚴真觀


    二、玉局觀


    三、青羊宮


    四、二仙庵


     


    第二節佛教寺院()


    一、石犀寺


    二、大慈寺


    三、萬佛寺


    四、多寶寺


    五、寶光寺


    六、金繩寺


    七、金沙寺


    八、延慶寺


    九、淨居寺


    十、昭覺寺


    十一、文殊院


    十二、近慈寺


    十三、堯光寺


    十四、愛道堂


    附成都佛學社


     


    第三節清真寺()


    一、皇城清真寺


    二、清真東寺


    三、清真西寺


    四、清真七寺


    五、清真十寺


    六、清真鼓樓寺


     


    第四節基督教禮拜堂()


    一、天主堂(舊教)


    二、福音堂(新教)


     


    第六章明、清及民國各種重要文教事業()


     


    節書院()


    一、潛溪書院


    二、尊經書院


    三、八旗少城書院


    附存古學堂


     


    第二節清貢院()


    附一簾官公所


    附二成都府試院


     


    第三節清末及民國時重要學校()


    一、軍事學校


    二、新式學校


    三、教會學校


     


    第四節印刷業與書店()


     


    第五節報刊()


    一、戊戌維新後之報刊


    二、辛亥民初及以後之報刊


     


    第七章清季各種新政舊址()


     


    節造幣廠()


    附四川紙幣


     


    第二節兵工廠()


     


    第三節鐵路公司()


     


    第四節警察總局()


     


    第五節勸工總局()


     


    第六節總商會()


     


    第七節新式商場()


    一、商業場


    二、錦華館


    三、昌福館


    四、春熙路


     


    第八節郵局()


    附麻鄉約


     


    第九節領事館、洋務局與交涉署()


     


    第八章近代各種重要行業()


     


    節銀行()


    一、山西票號


    二、大清銀行與濬川源銀行


    三、四川省銀行


    四、四行


    五、私營銀行


     


    第二節與生活有關之各種重要行業()


    一、糧食業


    二、食鹽業


    三、食油業


    四、柴炭業


    五、絲織業與蜀錦、蜀繡、蜀箋及蜀扇


    六、棉紡織業


    七、欄杆業


    八、皮裘業


    九、釀酒業


    十、煙草業


    十一、木材業


    十二、磚瓦業


    十三、豬鬃業


    十四、銀器業與金飾業


    十五、銅器業


    十六、中藥材業


    十七、花轎、彩帳、竹棚業


    十八、啟明電燈公司


     


    第三節投機市場、典當業、荒市()


     


    第九章社會風貌()


     


    節聯誼與慈善組織()


    一、各省會館概略


    二、宗祠


    三、土地會與清明淘溝


    四、慈善組織


     


    第二節遊樂()


    一、東大街夜市


    二、花市


    三、出行、遊草堂、遊百病


    四、公園


    五、飲食業


    六、茶舍


    七、劇院


    八、電影院


    九、書場


     


    附錄成都市主城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後記()


     


    清《光緒五年圖》


     


    民國《成都市區圖》(民國31年5月)


     

    前言
    前言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詩人李白寫過一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以生動的筆觸、充沛的感情謳歌唐代成都(唐玄宗時之南京)及周邊形勝的壯美和富庶,描繪了當年成都城市的宏偉格局與雄渾氣像。其中有名的兩句是:“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這一神來之筆,一直為人稱賞,至今未過時。作為建城以來從未改變名字的成都完全承當得起這一美譽——僅是它的城市氣質與城坊格調,在全國批二十四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及十大古都中,便堪稱出類撥萃,獨具魅力。

    前言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詩人李白寫過一組《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以生動的筆觸、充沛的感情謳歌唐代成都(唐玄宗時之南京)及周邊形勝的壯美和富庶,描繪了當年成都城市的宏偉格局與雄渾氣像。其中有名的兩句是:“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這一神來之筆,一直為人稱賞,至今未過時。作為建城以來從未改變名字的成都完全承當得起這一美譽——僅是它的城市氣質與城坊格調,在全國批二十四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及十大古都中,便堪稱出類撥萃,獨具魅力。


    成都城所在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是長江上遊古代文明起源與發展的中心,亦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前311年建城以來的二千三百多年間,成都也一直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成都的歷史文化資源博大而深邃,既擁有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前後蜀文化、移民文化等獨一無二、龍騰鳳翔的歷史記憶(以紙質典籍、地上地下文物及口碑資料為載體),又保有數不勝數、滿載滄桑的文化遺跡、遺址,包括名人故裡、古建築、古街坊、古水道以及近現代革命遺跡和工業文明遺址。至於在成都城及成都平原上演過的那一幕幕或威武雄壯、或風流倜儻的歷史活劇及其“導演”“演員”(包括帝王將相、文化名人、藝人工匠等),則如星月般深嵌在二千三百多年間的歷史天空上,熠熠生輝,朗照今人。它們有如一串串晶亮的珍珠,連綴起成都城市的文脈;又像一部部厚重的大書,記錄了成都城市生活與城市精神的軌跡。而成都城坊的布局又十分獨特而出彩:那大城套小城、居中又三分,形制如龜行、街坊似棋局,且二江環抱的格局(如清光緒五年、民國31年成都街區圖所示),在中國古代城市體繫中是的。


    中國是公認的世界城市發源地之一。國際城市學權威、美國學者喬爾·科特金在其名著《全球城市史》中文版序言中說,中國的城市傳統根基深厚,“其延續性在這個地球上任何一個文明都無法與之媲美”;中國城市文明區別於其他早期城市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乃是:自創建伊始,就嚴格遵從“宇宙模式”建造。喬爾·科特金這裡所講的“宇宙模式”,就是深入中國人骨髓的“天人合一”理念。成都二千三百多年的城市史,便貫穿了這一理念。所謂形如龜行(成都有龜城、龜化城的古稱),反映的是成都先民因地(順江山之形)制宜、與自然相和諧的文化自覺以及在築城之初攻堅克難、勇於進取的創造活動。成都城坊的城中套城、中分為三模式和棋盤格局,呈現的是成都先民善於解決矛盾的智慧及和合樂群、美美與共的胸襟暨樂觀向上、優雅瀟灑的性情。而棋格之間、街坊之中,又每每有講究、有故事,耐人尋味,刻骨銘心。


     


    成都作為全國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西南的古都,在經歷了二千三百多年的歲月變遷後,在新時代的風雷激蕩中愈加煥發青春。成都人民自古以來就以熱愛文化、享受文化、積極創造文化著稱於世,這也是當代成都邁向新征程的好基礎、優勢。我們這部《成都城坊古跡考》(修訂本),就是講成都城市古今面貌和文脈延續的書,是講成都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與綜合交通樞紐的過往情況的書,是講成都故事、成都經驗、成都精神的書。我們的目的,是以文化定位,以文化立城,探尋城市發展規律,開啟“大城崛起”的城市傳奇;是用深厚扎實的文化遺產和歷史經驗,凝聚人心,振奮精神,並展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底氣和擔當!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2018年12月


     


     

    在線試讀
    章古蜀簡述
    舊時史籍與各種方志咸謂:《尚書·禹貢》《周禮·夏官·職方》《爾雅》所言九州為三代行政區域。故言及四川沿革,皆據《禹貢》之說,謂巴蜀在夏代為梁州。據近代史學家考證:《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尚未構成完整之九州概念,至戰國後期成書之《尚書·禹貢》《周禮·夏官·職方》等篇,乃出現完整九州名稱;然細觀其內容,所言九州乃地理區域。總之,地理區與行政區各為一事。成都之地,古代乃蜀國疆域,與《禹貢》所言梁州並無牽涉。
    茲再根據舊文獻簡述古蜀情況。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正妃有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史記索隱》曰:“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之國也。”《五帝本紀》又言:“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是為帝顓頊。”晉代常璩《華陽國志》敘述古蜀史事,並列《史記》與譙周《古史考》所言古蜀帝來自中原;揚雄《蜀王本紀》所載生於本地。依據前者則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又謂:武王克殷,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見《華陽國志·蜀志》。
    《尚書·牧誓》記周武王語曰:“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卷三《蜀志》雲:“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春秋》及《左傳》屢記巴事,殷墟卜辭所言“蜀射”“蜀御”“至蜀”“征蜀”“享蜀”見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八卷,1913年初版。及近年出土之周文王時卜辭所記“伐蜀”二字見《文物》1979年10期。,近世發現之巴、蜀銅器等均可互相參證,足證《牧誓》與常璩之言實非虛構。《華陽國志》有沿襲《蜀王本紀》中神話者,然剔除神話,仍是信史。
    近世史學家復考明:(1)巴蜀在商、周兩代與中原交往頻繁。(2)蜀人嘗奄有今四川、重慶之地;巴人興起後,蜀乃退處川西。見徐中舒:《論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又據成都市文管處石湍(劉宗貴)見告:1978年成都南郊一環路發現具有殷、周青銅器特征之銅罍。
    至於古蜀國名,乃漢人用漢文蜀字所作音譯,故又或譯曰徙(斯),或譯曰叟,古蜀語原義不可知。

    章古蜀簡述


    舊時史籍與各種方志咸謂:《尚書·禹貢》《周禮·夏官·職方》《爾雅》所言九州為三代行政區域。故言及四川沿革,皆據《禹貢》之說,謂巴蜀在夏代為梁州。據近代史學家考證:《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尚未構成完整之九州概念,至戰國後期成書之《尚書·禹貢》《周禮·夏官·職方》等篇,乃出現完整九州名稱;然細觀其內容,所言九州乃地理區域。總之,地理區與行政區各為一事。成都之地,古代乃蜀國疆域,與《禹貢》所言梁州並無牽涉。


    茲再根據舊文獻簡述古蜀情況。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正妃有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史記索隱》曰:“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之國也。”《五帝本紀》又言:“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是為帝顓頊。”晉代常璩《華陽國志》敘述古蜀史事,並列《史記》與譙周《古史考》所言古蜀帝來自中原;揚雄《蜀王本紀》所載生於本地。依據前者則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又謂:武王克殷,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見《華陽國志·蜀志》。


    《尚書·牧誓》記周武王語曰:“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卷三《蜀志》雲:“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其地東接於巴,南接於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嶓。地稱天府,原曰華陽。”《春秋》及《左傳》屢記巴事,殷墟卜辭所言“蜀射”“蜀御”“至蜀”“征蜀”“享蜀”見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八卷,1913年初版。及近年出土之周文王時卜辭所記“伐蜀”二字見《文物》1979年10期。,近世發現之巴、蜀銅器等均可互相參證,足證《牧誓》與常璩之言實非虛構。《華陽國志》有沿襲《蜀王本紀》中神話者,然剔除神話,仍是信史。


    近世史學家復考明:(1)巴蜀在商、周兩代與中原交往頻繁。(2)蜀人嘗奄有今四川、重慶之地;巴人興起後,蜀乃退處川西。見徐中舒:《論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又據成都市文管處石湍(劉宗貴)見告:1978年成都南郊一環路發現具有殷、周青銅器特征之銅罍。


    至於古蜀國名,乃漢人用漢文蜀字所作音譯,故又或譯曰徙(斯),或譯曰叟,古蜀語原義不可知。


    再言及蜀都所在。征諸史籍,蜀之國都,遷徙無常。《蜀王本紀》謂“本治廣都樊鄉(今成都市中興場),徙居成都”《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引。。《華陽國志·蜀志》謂“開明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據傳統說法,開明所徙之新都在今成都市上南大街一帶。任乃強及溫少峰認為在成都市北郊。王家祐、李金彝認為在鳳凰山南大平壩。。


    秦滅巴蜀後,以其地為郡;又於古蜀舊都所在另築新城曰成都。本篇當於次章考述之。


     


    第二章 秦設蜀郡與成都縣


    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九年(前316),“苴(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於秦。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當時秦臣張儀主張伐魏,司馬錯則主張伐蜀。司馬錯認為:“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民,不傷眾而彼已服焉。”《史記·張儀列傳》。秦將司馬錯率秦軍自石牛道(由陝西眉縣、斜谷、勉縣、陽平關,四川青,入劍門關)伐蜀,鼕十月滅蜀。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


     


    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葮萌(西南昭化)拒之,敗績。王遁走,至武陽(四川彭山東北)為秦軍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鄉,死於白鹿山(彭州北六十裡白鹿鄉),開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年,即秦惠十一年(前314),秦王封公子通於蜀,以陳壯為相,置巴郡,以張若為蜀守。周赧王三十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秦王誅蜀侯綰,僅置蜀守。秦之郡縣制在蜀地完全建立。


    成都築城,在秦惠十四前311年。築城之前,已設有成都縣,衙署暫設於赤裡(秦人所築居民點)。前316年滅蜀,設縣當在此年以前311年築城之前。《水經·江水注》謂鼎二年始有成都縣者,誤。設縣時仍存蜀國之名,唯改王號為侯。秦又為蜀侯置相,繼增置蜀國守,以此兩官控馭蜀地,蜀侯則徒擁虛名。在此期中,成都城兼為侯、相、守、縣治所。縣隸於侯國前285年,不再置侯及相,僅置蜀郡守。於是古蜀之地,在名義上亦變為秦之一郡,郡治在成都城。原隸屬於侯國之縣,改隸於郡。以上見《史記·秦本紀》《史記·張儀列傳》《華陽國志·蜀志》。


    至於秦國前後所封三蜀侯,按照傳統說法,均為秦國公子。日本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及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則謂三蜀侯皆古蜀王之後。此可備一說。


    成都得名由來,置縣在先,則成都城當是因縣得名,縣何以名成都?參證先秦古籍,《莊子·徐無鬼》曰“三徙成都”,《尸子》曰“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呂氏春秋·慎大覽》錄其語。,足證成都者,成為都也。都字之涵義,《左傳·莊公二十八年》雲:“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所言諸侯國都以外之城,凡有宗廟者為都,無者為邑之東周制度,以描述太王避狄居邠後之盛況。“都、邑”既為東周制度,亦必為築成都之張儀所習知。則當時名新築之城曰成都,乃目此城為重鎮,特地位低於秦之國都咸陽耳。見《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又《方輿勝覽》卷五十一謂取意於古公亶父避翟南遷三年成都。此為傳統說法。現代史學家又有新說,李思純謂成都二字為西南民族語言之譯音。見李思純《成都釋名》。又任乃強《四川地名考釋》持論與李略同。此外,溫少峰《試為成都得名進一解》及任乃強《贊同試為成都得名進一解》均載《社會科學研究》1981年第1期。,則謂成都二字乃用漢文對兄弟民族語言所作音譯兼意譯。


    至於成都城之建築經過,本書《城垣篇》另有考述,茲不再論。


     


    第三章 秦代以後建置沿革


    關於成都之建置沿革,在歷史文獻中記載較早而且較詳者是唐代李吉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其文曰:


     


    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龍遊縣界,漢高帝王蜀,分蜀置廣漢郡。初有漢中、廣漢、巴、蜀四郡,武帝遣唐蒙通西蜀夷,又置牂柯、越嶲、犍為、益四郡,因分雍州之南置益州焉。後公孫述據成都,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郡,吳漢討述平之,州郡復舊。靈帝末,劉焉為益州牧,初理綿竹,後遇天火,焚燒城闕,府庫蕩盡,遂遷理成都焉。子璋繼立,後以州降先主,獨益州置牧,蜀郡置守四年,鐘會、鄧艾平蜀。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以皇子穎為王。惠帝時,李雄竊據,桓溫討平之。簡文帝時,苻堅遣將鄧羌、楊安伐蜀,益州並沒於秦。孝八年平蜀,安帝時譙縱又據益州叛,朱齡石討平之。至梁,武陵王蕭紀竊號於蜀,其兄湘東王討之,斬於白帝。西魏廢帝二年,地並入於魏,益州置總管。至周並省。郡與州同理成都。隋開皇二年,置西南行臺。大業三年,罷州為蜀郡。(唐年改為益州總管府,三年置西行臺。龍朔三年,復為大都督二十一年,又於邊郡置節度使,以式遏四夷,成都為劍南節度理…&hellip年,改蜀郡大都督府。十五年玄宗幸蜀,改為成都府。


     


    近世龔煦春《四川郡縣志》成都古籍書店1983年版。關於成都之建置沿革亦有記述。茲參證歷史文獻詳述於下。


     


    節秦及兩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盡滅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蜀郡及成都縣仍因先秦之舊。成都城仍為郡縣治所。見《史記·秦本紀》《漢書·地理志》《雲夢秦簡·遷子爰書》。


    秦亡後,項羽封十八王。劉邦為漢王,都南鄭,有巴、蜀、漢中三郡。見《史記》《漢書》之《高帝本紀》。自是蜀郡及成都縣均為漢王所有。


    漢初,蜀郡北部析為廣漢郡,餘地仍曰蜀郡。成都縣屬蜀郡,仍為郡治所。見《漢書·地理志》。武帝時又析蜀郡南境置楗(犍是後代訛體)為郡,所餘之地仍名蜀郡,並轄有成都縣。郡之治所如故。封五年(前106)置部刺史十三人,分區監察畿輔以外各郡。其中之益州刺史部轄巴、蜀等九郡。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及《漢書·地理志》。又西漢刺史,《漢書·百官公卿表》謂無固定治所。然就《漢書·朱博傳》觀之,刺史有治所,非遷移不定。陳直《漢書新證》中關於刺史一條復據《居延漢簡》肯定有固定治所。今據《漢書》中《王褒傳》與《何武傳》所載益州刺史王襄命王褒作《中和樂》,選童子歌之,作樂與歌詠皆在成都行之,則益州刺史治所亦當在成都。


    西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刺史部為州,成為郡以上之大行政區。見《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州牧治所在成都。成都之名稱及治所如故。


    王莽代漢,更易制度,下詔曰:“州從《禹貢》為九。”是莽之初年嘗改益州為梁州。然細考其後詔書,全國但有八州,又出現庸部之名,足證莽先改益州為梁州,繼又改名庸部,部牧治所當在雒縣。《後漢書·公孫述列傳》謂莽之庸部牧史熊在雒縣被殺似可證明。至於蜀郡,則改為導江郡,治所遷於臨邛縣。見《漢書·王莽傳》《華陽國志·公孫述志》《後漢書·公孫述列傳》。又據出土銅銘文,知莽嘗改蜀郡曰成都郡。成都縣名則無更改凡王莽更名者,《漢書·地理志》皆注明莽曰某某。於成都縣無此類注語,是莽未嘗改名。


    王莽敗後,公孫述據成都稱帝,以此為國都,改庸部為司隸校尉部,導江郡為成都尹。成都縣名及治所未變。見《華陽國志·公孫述志》《後漢書·公孫述列傳》。又,公孫述好更易地名官名。見《後漢書·公孫述列傳》。其詳情不可考。


    光武帝滅公孫述後,復益州及蜀郡之名。郡治仍在成都。統州者曰刺史,治所在廣漢郡雒城。成都縣無更易。見《續漢書·郡國志》。東漢末,改益州刺史為益州牧,由劉焉任之。焉暫治綿竹,後徙治成都。劉璋繼任無更改。見《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華陽國志·劉二牧志》。


    蜀漢時益州、蜀郡、成都縣均治成都。此地又為蜀漢京師。見《蜀書》之《先主傳》《後主傳》《諸葛亮傳》及其他有關各傳。


     


    第二節六朝時代



    晉太康(280—289)初,分天下為十九州。州由大行政區變為監察區,州置刺史為監察官。巴蜀之地為益州,統郡八,蜀郡即其一。州、郡皆治成都,縣仍舊。見《續漢書·郡國志注》引晉武帝《詔》及《晉書·地理志》。


    晉太康十年(289)以蜀郡為成都王司馬穎封地。穎未嘗來此,置成都內史一官領其地,駐成都。後仍為蜀郡,其長官仍曰太守。見《晉書》中之《武帝本紀》《地理志》《成都王穎列傳》及《水經·江水注》。置成都內史時成都縣及其治所無變更。


    又,《漢書·陳勝項籍傳》謂陳勝封張敖為成都君。陳直《漢書新證》已判明成都二字乃封名,非地名,成都未嘗為張敖封地。又,《華陽國志·南中志》謂西晉封寧州刺史孫辨為成都縣侯,亦屬虛號。成都縣未嘗因此變為侯國。以成都及蜀郡為封地,實始於司馬穎封王時。


    年(304),李雄據成都稱成都王,繼稱大成皇帝年(326)李壽改國號為漢。見《華陽國志》《晉書·載記第二十》以及《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引崔鴻《十六國春秋》。終成漢之世,蜀郡及成都縣無改。


    晉永和四年(348)範賁稱蜀帝於成都,次年為東晉所滅。見《晉書·穆帝本紀》年(373)苻堅攻占益州。淝水戰後,晉規復舊壤。見《晉書》之《孝武帝本紀》及《載記第十三》。年(405)譙縱稱王於成都;九年(413)晉滅之。見《晉書·安帝本紀》。終東晉之世,雖屢經戰亂,蜀郡及成都縣名稱及治所均無更改。


    宋、齊、梁時,蜀郡、成都縣仍東晉之舊。見《隋書·地理志》及《宋書》《南齊書》《梁書》中有關各帝本紀與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七。


    西魏於廢帝二年(553)攻占巴蜀之地,於成都置益州總管府,以轄州郡。北周取代西魏,仍有斯地。見《北周書·文帝紀》、李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及《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


     


    第三節隋唐及其後


    隋取代北周後,於開皇三年(583)在成都改置西南道行臺,益州為其轄境。大業三年(607)改天下之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成都縣如故見《隋書》之《文帝本紀》《地理志·蜀郡》自注、《庶人秀傳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又隋文帝子楊秀雖封為蜀王,然並未以蜀郡為其封地。彼駐成都時先後以柱國益州刺史及西南道行臺尚書令身份統轄蜀郡等地。


    年(618)改西南道行臺為益州總管府;三年(620)罷府,仍置西南道行臺;九年(626)罷行臺,改置益州都督府年(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原益州都督府轄地為劍南道。龍朔二年(662)復置大都督二年(714)置劍南經略使,七年(719)改為節度使。以上治所均在成都,且轄蜀二十一年(733)改十道為十五道,劍南道仍舊年(742)改天下之州曰郡,益州改名蜀郡,成都縣無更易。玄宗入蜀駐蹕成都。肅宗至德二載(757)升成都為南京,蜀郡為成都府,成都縣仍舊。新置成都尹一官以統轄成都府所屬各縣。成都為其屬縣。成都尹一官,名義上為京官,所統各縣在名義上為中央直轄二年(761)罷南京,不廢成都尹,名義上仍為中央直轄地;但成都尹一官,始終未設專人,例由節度使兼任劍南道後分設東川、西川兩節度使,西川節度使駐成都。。又,貞觀十七年(643)析成都縣東境年(758)改名華陽縣,治所在成都城內(據民國《華陽縣志》之說)。垂拱二年(686)析成都縣西境及郫縣東境置犀浦縣;至宋熙寧五年(1072)縣廢,屬地仍還成都及郫縣。以和郡縣志》卷三十一、《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二、《舊唐書·地理志》、歐陽忞《輿地廣記》、豐九域志》及《宋史·地理志》。


    五代時王建、孟知祥皆以成都城為京師,縣仍舊。見張唐英《蜀梼杌》及新舊《五代史》《資治通鋻》。


    宋乾德三年(965)以唐劍南道之地為西川路。唐代成都尹之地,五代時仍為成都府,但非若唐代成都府在名義上為中央直轄地。宋初以成都府轄境隸於西川路。路、府、縣治所均在成都城。太平興國六年(981)降成都府為益州年(988)復升為成都府,淳化五年(994)復降為益州,嘉祐四年(1059)復升為成都府。府、州之名,雖迭經更易,治所均在成都。成、華兩縣迄為屬縣。又西川路之地,於開寶六年(973)分為西川路及峽路。咸平四年(1001)此兩路之地又析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益州隸於益州路。嘉祐六年(1061)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轄成都府及其他十二州豐九域志》卷七及《輿地廣記》卷二十九。於是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縣三級行政區劃均以成都二字為名,並均以成都城為治所。


    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據蜀,國號夏,都重慶,在成都設制使府。見《明史·明玉珍列傳史·明玉珍列傳》《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七。舊有之成都府及成、華兩縣名稱無變更。


    明洪武四年(1371)滅代四川行省轄地為四川布政使司,其長官曰布政使,治成都;領府八,首曰成都府,仍轄成都、華陽等縣。治所仍舊。見《明史》之《地理志》《湯和列傳》《傅有德列傳》《明玉珍列傳》史·明玉珍列傳》《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七。


    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入成都,即王位,國號大西,改成都為西京。見《明史》之《思宗本紀》《張獻忠列傳》及彭遵泗《蜀碧》。府縣名稱未改。張獻忠敗歿後,西京之名亦不存。


    清置四川省,以成都為省會,仍置成都府及成都、華陽兩縣;又分全省為若干道,成都府屬成綿龍茂道,省、道、府、縣均治成都城。見《大清一統志》及清雍正、嘉慶時先後所修《四川通志》、康熙《成都府志》、同治《成都縣志》、嘉慶及民國時所修兩種《華陽縣志》。


    清宣統三年(1911)四川宣告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於成都,蜀軍政府於重慶年(1912)兩軍政府合並,改名四川都督府,治成都。成都府及屬縣仍清之舊。民國二年(1913)廢府。民初原成綿龍茂道改為川西道,實即監察區,仍治成都。成、華兩縣迄無變更,分別直隸於省,又受道之監督。民國十年(1921)置成都市,初轄城內,繼稍擴展至城之四周。成、華兩縣治所雖在城內,但均轄城外鄉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成都移治外西茶店子,華陽移治中興場。又,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成都市及成、華兩縣直隸新設之四川省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全川劃為十六行政專員督察區。成都、華陽兩縣屬區。成都市直隸省政府,不屬於專區。


    至於歷代官署在城內地址,本書《城垣篇》有詳盡考述,茲不再論。


    新中國成立後之大變更為:成都、華陽兩縣撤銷,轄地大部劃歸成都市,餘改隸新都縣;又將雙流、金堂兩縣隸屬於成都市,復劃簡陽、新都兩縣轄地各一部分入市區。1982年,成都市共有東城、西城、金牛、龍泉驛、青白江等五區及金堂、雙流兩縣。1984年撤銷溫江專區,所屬各縣盡歸成都市,市之治所仍設成都。


    截至2017年2月,成都市轄十一個區: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轄四個縣:金堂縣、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代管五個縣級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簡陽市。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