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新民說·動物尋古:在生肖中發現中國 (動物考古界大神、中國社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文物考古
    【市場價】
    486-704
    【優惠價】
    304-440
    【作者】 袁靖,新民說出品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文物考古  考古知識讀物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5634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56340
    作者:袁靖,新民說出品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者袁靖是知名考古學家,主要研究動物考古、科技考古,有30多年豐富的前線考古經驗,是考古學界金鼎獎得主。袁靖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書是袁靖教授的誠意之作,濃縮了他30年考古工作的精華,是他次有意識地嘗試用生動、接地氣的語言,向讀者科普十二種生肖動物在華夏民族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內容不僅有以往十二生肖文化史注重的民間傳說與民俗,更新增了獨特的考古學家視角,通過從遺址等地發掘出來的動物遺存,結合文獻、文物、圖像等資料,重述華夏民族與動物相處的漫長歷史,梳理十二生肖動物對華夏文明的重要貢獻。本書是一部將考古所得、扎實可信的知識與千百年裡流傳的浪漫傳奇融合的典範作品,徹底講透“十二生肖”這個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符號。

    圖書附有200多幅精美配圖,圖文並茂地介紹古人如何利用動物,多維度感知他們眼中的動物形像,是每個人都能讀懂的十二生肖考古課;讀者可以由此了解考古學者是如何解讀遺世文物的,學習考古學者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講述了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起源演變,到它們如何被納入人類歷史,記錄、神化與流傳,知識含量豐富,涵括如下層面:
    動物演化的史詩大片
    從野狼到忠犬,狗是如何馴化的?為何說是雙向奔赴?
    牛,並非中國本土產物?這個5000年前的異域來客,如何成為華夏文明的柱石?
    從兇悍的山林精靈,到國人餐桌的常客,再到混喫等死的代表,豬經歷了怎樣艱難的歷程?
    實操式考古破案指南
    要鋻定對像是不是遷入戶,為何問老鼠靠譜?
    遺址裡的枯骨,怎麼洩露古人喫羊肉、喝羊奶、衣羊毛的秘密?

    • 作者袁靖是知名考古學家,主要研究動物考古、科技考古,有30多年豐富的前線考古經驗,是考古學界金鼎獎得主。袁靖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 本書是袁靖教授的誠意之作,濃縮了他30年考古工作的精華,是他次有意識地嘗試用生動、接地氣的語言,向讀者科普十二種生肖動物在華夏民族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內容不僅有以往十二生肖文化史注重的民間傳說與民俗,更新增了獨特的考古學家視角,通過從遺址等地發掘出來的動物遺存,結合文獻、文物、圖像等資料,重述華夏民族與動物相處的漫長歷史,梳理十二生肖動物對華夏文明的重要貢獻。本書是一部將考古所得、扎實可信的知識與千百年裡流傳的浪漫傳奇融合的典範作品,徹底講透“十二生肖”這個中國人獨有的文化符號。


     



    • 圖書附有200多幅精美配圖,圖文並茂地介紹古人如何利用動物,多維度感知他們眼中的動物形像,是每個人都能讀懂的十二生肖考古課;讀者可以由此了解考古學者是如何解讀遺世文物的,學習考古學者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 講述了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起源演變,到它們如何被納入人類歷史,記錄、神化與流傳,知識含量豐富,涵括如下層面:


    動物演化的史詩大片


    從野狼到忠犬,狗是如何馴化的?為何說是雙向奔赴?


    牛,並非中國本土產物?這個5000年前的異域來客,如何成為華夏文明的柱石?


    從兇悍的山林精靈,到國人餐桌的常客,再到混喫等死的代表,豬經歷了怎樣艱難的歷程?


    實操式考古破案指南


    要鋻定對像是不是遷入戶,為何問老鼠靠譜?


    遺址裡的枯骨,怎麼洩露古人喫羊肉、喝羊奶、衣羊毛的秘密?


    一塊頭骨,如何推斷出它屬於祭祀人牲,且來自東部沿海?


    先人的圖騰、信仰誕生記


    伏羲與女媧,這種人類始祖為何大多是人首蛇身?


    對農耕文明毫無貢獻的猴,怎麼逆襲成自由之神齊天大聖?


    地上撲騰的兔子,如何飛升仙界,成為月亮的像征?


    讓人知識量暴漲的國寶解讀


    帝王像征之龍,考古人如何確認它源自鱷魚與蛇?


    在古代,雞zui大的SHOW場並非餐桌,而在報時?


    ……

     
    內容簡介

        十二生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經典體現。這十二種生肖動物中,除了龍是虛構的,其餘均在考古遺址中有所發現。


        本書從動物考古學家的視角,分析各大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以及各種反映動物形像的青銅器、陶器、畫像磚石、繪畫,再結合相關的文字記載,還原生肖動物的起源、馴化,以及它們在華夏民族生產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細講述了華夏民族與動物自新石器時代起,同行至今發生的種種有趣故事。

    作者簡介

        袁靖,考古學家,考古界金鼎獎獲得者,從事考古工作三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考古、環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英國杜倫大學考古繫名譽教授。主持過多項科技考古課題,著有《中國動物考古學》《科技考古文集》《中國科技考古導論》等,發表了數百篇論文,並多次獲得和省部級獎項。


        曾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目錄
    前言/1
    章 動物尋古的科學工具/5
    十二生肖的由來/7
    動物如何科學分類/9
    共同的文物與文獻/11
    五大破案手段/15
    第二章 瘟疫的來源,醫學的助手/29
    與北京猿人同齡的鼠/32
    破壞者與子嗣興旺的像征/40
    鼠何以被尊稱“老鼠”/47
    從麻煩制造者到醫學貢獻者/52
    第三章 華夏文明的柱石/57
    5000年前的西亞來客/60
    農耕時代的生產力/67

    前言/1


     動物尋古的科學工具/5


    十二生肖的由來/7


    動物如何科學分類/9


    共同的文物與文獻/11


    五大破案手段/15


    第二章 瘟疫的來源,醫學的助手/29


    與北京猿人同齡的鼠/32


    破壞者與子嗣興旺的像征/40


    鼠何以被尊稱“老鼠”/47


    從麻煩制造者到醫學貢獻者/52


    第三章 華夏文明的柱石/57


    5000年前的西亞來客/60


    農耕時代的生產力/67


    一級祭祀品和隨葬品/75


    文字和文物中的牛/78


    作為肉食和骨器/82


    第四章 威嚴的山君/87


    神秘的蚌殼龍虎圖/90


    趨吉避兇、威武勇猛的表達/95


    沿用上千年的調兵信物/110


    勇猛的另一面/113


    第五章 住在月亮上/117


    千年馴兔失敗史/120


    寓意吉祥的靈獸/125


    玉兔何以搗藥嫦娥宮/133


    第六章 國之圖騰/143


    鱷魚與蛇,龍的原型?/145


    從文物看龍的形像進化/154


    從靈獸到帝王像征/160


    第七章 華夏的始祖/167


    誕生於白垩紀/171


    蛇形文物遍布南北/174


    上古神靈和始祖為何是人首蛇身/184


    白蛇故事的千年流變/189


    第八章 車騎之魂/193


    地下馬骨透露的信息/196


    戰場上的主角/202


    相馬、閹割與馬鐙/211


    文物裡的馬/218


    第九章 美的化身/227


    綿羊在中國的傳播鏈/230


    羊肉與“鮮”畫等號/233


    羊骨如何反映古人養羊剪毛/238


    獻祭的犧牲/241


    孝順、吉祥與仁義的像征/246


    第十章 一棒打出南天門/259


    發現“阿喀琉斯基猴”/262


    從寵物到封侯意像/268


    猴的負面形像/281


    美猴王的三種來由/285


    第十一章 報時神鳥/291


    家雞的起源/294


    從文物探索古人何以養雞/303


    知時畜/313


    鬥雞亡國/316


    以雞占卜/318


    第十二章 陪你走過一萬年/321


    狼如何被馴化為狗/324


    從生到死,始終跟隨/331


    文物中的犬/336


    犬戎,改變歷史走向/347


    第十三章 肉食江湖的王者/355


    人類文明的動力源/357


    豬肉如何占據國人餐桌/363


    古人的炫富工具/369


    從偶像到豬八戒/377


    後記/387


    主要參考文獻/391


    部分圖片來源/397

    前言
    前 言在1989 年到日本千葉大學留學之前,我還沒有想過要做動物考古學方面的研究。這個專業的選定源於1989 年我與導師加籐晉平教授的次見面。那天,加籐教授對我攻讀博士的學習方向,給了三個建議:一是繼續學習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二是學習日本繩紋時代考古,三是學習20 世紀後半葉興起於西方考古學界的動物考古學和環境考古學。聽了加籐教授的建議,我決定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動物考古學和環境考古學作為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習目標。
    在之後的許多年裡,動物考古學是我用力多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是通過對各個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開展全方位的研究,探討古人利用動物的行為以及利用的過程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話,那麼,動物考古學就是一門研究古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關繫的學科。
    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從日本留學歸來,到現在已有30年。在這30 年裡,我對位於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廣西、廣東、海南等2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 餘處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鋻定和研究,發表了數十篇研究報告。同時,我還出版了動物考古學方面的專著,在國內外的重要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這些研究成果在推動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前 言


    在1989 年到日本千葉大學留學之前,我還沒有想過要做動物考古學方面的研究。這個專業的選定源於1989 年我與導師加籐晉平教授的次見面。那天,加籐教授對我攻讀博士的學習方向,給了三個建議:一是繼續學習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二是學習日本繩紋時代考古,三是學習20 世紀後半葉興起於西方考古學界的動物考古學和環境考古學。聽了加籐教授的建議,我決定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動物考古學和環境考古學作為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習目標。


    在之後的許多年裡,動物考古學是我用力多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是通過對各個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開展全方位的研究,探討古人利用動物的行為以及利用的過程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果要概括成一句話,那麼,動物考古學就是一門研究古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關繫的學科。


    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從日本留學歸來,到現在已有30年。在這30 年裡,我對位於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廣西、廣東、海南等2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 餘處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遺存進行鋻定和研究,發表了數十篇研究報告。同時,我還出版了動物考古學方面的專著,在國內外的重要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這些研究成果在推動中國動物考古學研究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在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尤其是揭示古人利用動物的具體細節時,我時常會感慨古人創造歷史之偉大,也萌生了講述背後故事的想法。有一位學者說過,歷史研究就是講好故事,並賦予其意義。動物考古學的研究成果是可以講出不少精彩的故事的。2013 年9 月,我們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了“與豬同行——中國古代豬類馴化、飼養與選育技術及其影響研究成果展”,圍繞家豬的起源、家豬的飼養技術、家豬是主要肉食來源、祭祀和民俗中的豬等4 個板塊,展示考古遺址中出土的與豬相關的骨骼、青銅器、陶器、發掘現場的照片及各種相關的圖表,向公眾普及從馴化野豬到家豬飼養和選育技術,從簡單食用豬肉到烹飪出以豬肉為原料的美味,從用豬隨葬到把豬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符號等方面的知識。這是國內首次舉辦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專題展覽,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老師稱贊這次展覽是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過的精彩的展覽之一。我們完整講述了古人與家豬之間發生的故事,為動物考古學研究成果走向公眾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013 年底,另一件事進一步激發起我介紹動物考古研究成果的想法。那年11 月,時任《中國文物報》的編輯李政約我當年年底或來年年初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題為《馬年說馬》的專欄文章,以迎接2014 年的到來。我遵囑完成了這篇專欄文章。文章發表後,讀者的反響比較積極,當時我尚未想過會寫成繫列的生肖年專欄文章,但自2014 年發表《馬年說馬》以後,這種想法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於是,我每年都會寫一篇介紹當年生肖的專欄文章,迄今為止,已經寫了9 年。


    2019 年9 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劉春榮主編找到我,向我介紹了他們一直在出版以對某一個事物的解讀和敘述,來觀察人類文化生活中的有趣側面的作品。他給我拿來了10 多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譯著,其中涉及各個專題研究。他對我說他一直有一個想法,希望出版由中國學者撰寫的類似專著。他讀了我關於生肖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因而約我寫一本專著,專門講述生肖背後的動物故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多年來出版過大量好書,我讀過一些,對它慕名已久,同時,我也被劉主編的想法所打動,正好自己也有意出版這方面的專著,於是,我們一拍即合。


    本書的闡述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從動物考古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考古遺址出土的與十二生肖相關的各種動物骨骼,探索它們的起源、出現及古人利用這些動物的過程。其次是闡述一繫列與十二生肖相關的典型文物,例如各種青銅器、陶塑、玉雕、畫像磚石、繪畫,書中附上大量圖片,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古人用多種藝術手法表現那些融入自己生活的動物。其三是闡述與十二生肖相關的文化,主要包括各種文獻記載和飲食文化。其四是闡述與十二生肖相關的生物學知識。總而言之,本書旨在尋找生肖動物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身影。


    古人雲,“十年磨一劍”,從我寫作生肖專欄開始算起,至今尚不足9 年,但若以從事動物考古學研究開始算起,則已經歷了將近30 年的時光,我希望自己這些在動物考古學研究成果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故事,能為讀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在線試讀
    農耕時代的生產力
    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變革是伴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世界上早的犁地出前3000 年左右的兩河流域的烏魯克文化,中國古代牛耕技術的興起,很可能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從中國的古代文獻及考古材料來看,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鐵農具和牛耕,至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廣泛應用,牛耕技術也有所推廣。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戰國策》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的歷史,其中提到平陽君趙豹勸誡趙王避免與秦交戰時,歷數秦人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其中經濟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秦以牛田”,即秦人用牛犁地。把用牛犁地作為秦人取得經濟優勢的證據,可見牛耕在當時還不是普遍現像。聯繫上文提到的春秋時期或春秋時期之前可能就存在用牛犁地的現像,但用牛犁地到戰國時期尚不普及,這種耕作方式的推廣耗費了數百年,可見古人對先進的生產力的認識是相當保守的,價值觀的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牛犁地的首要條件是讓牛完全聽從指揮,這樣纔能進行牛耕。古人利用牛鼻敏感的特點,在牛的兩個鼻孔中間穿孔,然後穿上環,環上連著繩索,或直接用繩索穿在牛鼻孔上,駕馭牛時,就扯動繩索,使牛順從人的意志,方便人的操控。世界上早的給牛鼻穿孔的圖像是蘇美爾人制作的《烏爾王軍旗》(圖3-2),出土於伊拉克境內的蘇美爾王室墓穴,距今4500 年左右。《烏爾王軍旗》的底盤是木頭,上面用貝殼、石灰岩、天青石組成人像和動物形像等多種圖案,鑲嵌在瀝青上,表現出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上牛和驢的鼻子上都穿環。
    蘇美爾人給家養大型動物鼻孔穿環的年代相當早,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能證實中國的牛鼻穿環技術是否來自西亞地區。但是,家養黃牛來自西亞地區,因而給牛鼻穿環的技術也很可能是從西亞地區引進的。
    中國的牛鼻穿環技術晚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牛形犧尊(圖3-3)便是春秋晚期的青銅器。這件青銅器的首、頸、身、腿等部位都裝飾有以盤繞回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紋飾華麗繁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枚巨大的銅環。這種穿牛鼻的環在古代被稱為“蒱”或“桊”,《說文解字》記載:“桊,牛鼻中環也。”五代時南唐的徐鍇在《說文解字繫傳》中進一步解釋道:“以柔木為環,以穿牛鼻也。”現在給牛鼻穿孔有專門的金屬工具,售價區,但放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給牛鼻穿孔卻是古人的一項重大發明,即抓住了控制牛的關鍵點,殘忍而有效,以至於《莊子·秋水》專門記載:“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在這裡透露了他認為給牛鼻穿孔是一種毀滅自然的人為舉動,他的論述充滿了哲學的思考,這裡不展開討論。客觀地看待歷史,通過發明給牛鼻穿孔的方法控制牛、駕馭牛耕地,是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的一場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農耕時代的生產力


    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的變革是伴隨著鐵農具和牛耕的廣泛應用而產生的。世界上早的犁地出前3000 年左右的兩河流域的烏魯克文化,中國古代牛耕技術的興起,很可能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從中國的古代文獻及考古材料來看,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鐵農具和牛耕,至戰國時期,鐵農具已經廣泛應用,牛耕技術也有所推廣。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戰國策》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的歷史,其中提到平陽君趙豹勸誡趙王避免與秦交戰時,歷數秦人在經濟、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其中經濟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秦以牛田”,即秦人用牛犁地。把用牛犁地作為秦人取得經濟優勢的證據,可見牛耕在當時還不是普遍現像。聯繫上文提到的春秋時期或春秋時期之前可能就存在用牛犁地的現像,但用牛犁地到戰國時期尚不普及,這種耕作方式的推廣耗費了數百年,可見古人對先進的生產力的認識是相當保守的,價值觀的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牛犁地的首要條件是讓牛完全聽從指揮,這樣纔能進行牛耕。古人利用牛鼻敏感的特點,在牛的兩個鼻孔中間穿孔,然後穿上環,環上連著繩索,或直接用繩索穿在牛鼻孔上,駕馭牛時,就扯動繩索,使牛順從人的意志,方便人的操控。世界上早的給牛鼻穿孔的圖像是蘇美爾人制作的《烏爾王軍旗》(圖3-2),出土於伊拉克境內的蘇美爾王室墓穴,距今4500 年左右。《烏爾王軍旗》的底盤是木頭,上面用貝殼、石灰岩、天青石組成人像和動物形像等多種圖案,鑲嵌在瀝青上,表現出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上牛和驢的鼻子上都穿環。


    蘇美爾人給家養大型動物鼻孔穿環的年代相當早,目前的研究結果還不能證實中國的牛鼻穿環技術是否來自西亞地區。但是,家養黃牛來自西亞地區,因而給牛鼻穿環的技術也很可能是從西亞地區引進的。


    中國的牛鼻穿環技術晚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的牛形犧尊(圖3-3)便是春秋晚期的青銅器。這件青銅器的首、頸、身、腿等部位都裝飾有以盤繞回旋的龍蛇紋組成的獸面紋,紋飾華麗繁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枚巨大的銅環。這種穿牛鼻的環在古代被稱為“蒱”或“桊”,《說文解字》記載:“桊,牛鼻中環也。”五代時南唐的徐鍇在《說文解字繫傳》中進一步解釋道:“以柔木為環,以穿牛鼻也。”現在給牛鼻穿孔有專門的金屬工具,售價區,但放在數千年前的古代,給牛鼻穿孔卻是古人的一項重大發明,即抓住了控制牛的關鍵點,殘忍而有效,以至於《莊子·秋水》專門記載:“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在這裡透露了他認為給牛鼻穿孔是一種毀滅自然的人為舉動,他的論述充滿了哲學的思考,這裡不展開討論。客觀地看待歷史,通過發明給牛鼻穿孔的方法控制牛、駕馭牛耕地,是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的一場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


    古代牛耕的圖像自漢代開始出現,現在發現的漢代牛耕圖像有十餘幅,分別出自山東、江蘇、陝西、山西和內蒙古等地。從地域上看,這些資料集中分布於長江以北的華東北部地區和西北地區;從時代上看,從早的西漢中期一直延續到東漢中晚期,這恰好是中國北方地區牛耕技術和工具快速發展的時期。據《漢書·食貨志》載,牛耕的方式為“用耦犁,二牛三人”。關於二牛三人如何搭配,比較可信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二人各牽一牛,二牛拉一犁,一人在其後扶犁。還有一種是二牛抬杠拉一犁,一人在前邊牽牛,一人在轅頭一側控制犁轅,一人在後邊扶犁(圖3-4)。


    據學者們考證,到西漢晚期,隨著耕作技術的進步,以牛犁地時不再需要由人在前面牽牛,同時,由於出現了可供調節犁地深淺的犁箭,中間控制轅的人也不再需要,於是牛耕便發展為二牛一人的方式(圖3-5),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此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便成為東漢時期牛耕的基本形式。到魏晉時期,在二牛一人式耕作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更簡便的一牛一人式耕作(圖3-6)。


    古人駕馭牛的時候,要在牛脖子上套一副彎曲的木頭,稱為“軛”。有學者考證,軛的形狀和放在牛脖子上的位置有一個發展過程。早的牛耕使用的是直角軛,即把一根長的橫木綁在兩頭牛的角上,橫木中間與犁的長轅相連接。在20 世紀50 年代前後,民族學家在四川西部地區做調查時,發現當地還在使用這種方法駕馭牛犁地。但使用直角軛容易損傷牛角,而且主要是牛的頸部受力,耕牛的力量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所以此後又出現了直肩軛,即將橫木由牛角後移至牛肩峰處,橫木上按一定距離鑿有數個小孔,用於穿繩,以便將橫木固定在牛肩部,使之不易滑落,這種方式被稱為“二牛抬杠”。與直角軛相比,直肩軛能充分發揮耕牛的力量,對耕牛的損傷也小,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由於木杠本身橫直,與牛頸肩部位並不貼合,所以增加了役使耕牛的難度。目前發現的兩漢牛耕圖像中,使用的多半是直肩軛。漢代開始出現曲式肩代王楨的《農書》載,曲軛“用控牛項,軛乃穩順”,比二牛抬杠的直木杠更貼合牛肩部的曲線,牛的肩部受力也更均勻。魏晉時期,已經普遍使用曲式肩軛,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魏晉墓群6 號墓出土的畫像磚上便有耙地圖,牛脖子上套的就是曲式肩軛(圖3-7)。


    鐵制農具及牛耕的使用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牛耕帶來的個效果是深耕,能比較徹底地消滅雜草和病蟲害,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地力,還能進一步擴大人工施肥、水利灌溉的作用,繼而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牛耕帶來的第二個效果是取代了用人力踩耒耜翻土的勞動(圖3-8),不但直接減少了人的勞動量,還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為大量開墾荒地,繼而提高糧食總產量做好了鋪墊。牛耕和鐵犁的使用是相輔相成的。在牛耕、鐵農具廣泛應用的同時,再輔之以興修水利設施,改進灌溉方法,推廣人工施肥等,就能極大地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生產更多的糧食,為人口的持續增長提供食物保證。農業的穩步發展,人民得以喫飽穿暖,安居樂業,之後纔會有瓷器、詩詞、樂曲、文學、絲綢等種種物質和文化的發展,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華夏文明。從這個角度來看,牛可謂是一肩托起了整個華夏文明。


    自牛耕應用以來,在此後數千年裡,盡管朝代不斷更換,社會制度屢有變革,農村的土地政策也經歷了多次變化,但農業生產中牛耕的方式始終維持,直到現代化的拖拉機出現纔逐漸被取代。在使用拖拉機耕地之前,牛耕始終是中國農業的生產力。可見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和發展,耕牛實在居功至偉。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