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308-448
    【優惠價】
    193-280
    【作者】 龐國雄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亞洲史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ISBN】97875430766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3076600
    作者:龐國雄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9月 

        
        
    "

    編輯推薦

    ◎孤懸島國的前世今生,日本崛起的歷史密碼
    ◎史料新穎、容量大,一本書讓你徹底讀懂日本史

     
    內容簡介

    ◎日本是一個讓人或愛或恨而又可畏的國家,一個文雅與野性共存、政權頻頻更替的國度。
    它的民族善於模仿、勇於創造。

    ◎日本,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19世紀之前的日本,是個普通的亞洲國家;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變成一個在20世紀橫行於亞洲的國家。
    ◎“二戰”以後,戰敗的日本迅速成為世界上富有的國家——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除了美國的扶持,究竟是什麼因素使日本迅速成為令世界矚目的強大國家?
    ◎沿著日本的歷史長河,看日本的風雲變幻,了解日本的經濟、文化、藝術。綜覽當下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讓你深入、全方位地了解日本。

    作者簡介

    龐國雄,歷史專家,精通英、日、法等多國語言。曾翻譯《菊與刀》、《海權論》等影響全世界的作品。

    目錄
    第一章文明源頭:海洋中孕育的大和民族
    第二節列島上的神話
    第三節部落小國時代
    第四節大和民族的統一
    專題:日本人的原始宗教崇拜
    第二節大化改新
    第三節白江村海戰
    第四節遣唐使
    專題:儒教、佛教與道教的傳入
    第二節鐮倉幕府的統治
    第三節南北朝內亂
    第四節室町幕府的統治
    第四章群雄逐鹿:英雄譜寫的史詩
    第二節天下布武

    第一章文明源頭:海洋中孕育的大和民族

    第一節海洋文明哺育下的島國
    第二節列島上的神話
    第三節部落小國時代
    第四節大和民族的統一
    專題:日本人的原始宗教崇拜

    第二章迅速崛起:大化改新運動及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聖德太子改革
    第二節大化改新
    第三節白江村海戰
    第四節遣唐使
    專題:儒教、佛教與道教的傳入

    第三章蹣跚前進:幕府的盛衰

    第一節外戚專權與武士勢力的登臺
    第二節鐮倉幕府的統治
    第三節南北朝內亂
    第四節室町幕府的統治
    第四章群雄逐鹿:英雄譜寫的史詩

    第一節禪秀之亂與應仁之亂
    第二節天下布武
    第三節豐臣秀吉統一日本
    第四節侵略朝鮮
    第五節江戶時代獨特的幕藩體制
    專題:基督教的傳入

    第五章重煥生機:明治維新和工業革命

    第一節倒幕運動
    第二節資產階級改革
    第三節自由民權運動
    第四節近代天皇制的確立
    第五節改寫歷史的工業革命
    第六節殖產興業中誕生的家族財閥

    第六章西為東用:汲取東西方民族的先進文明

    第一節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傳播
    第二節蘭學的興盛與蠻社之獄
    第三節岩倉使節團
    第四節脫亞入歐論

    第七章最後的瘋狂:軍國主義的興起及其覆亡

    第一節軍國主義的興起
    第二節所謂“大東亞共榮圈”
    第三節蘑菇雲中降落的太陽旗

    第八章浴火重生:戰後騰飛的奇跡

    第一節美國對日本實施民主化改革
    第二節日本贏得國家獨立
    第三節一黨執政局面的形成
    第四節從經濟大國到圖謀政治大國
    第五節戰後經濟崛起與企業文化塑造
    專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之謎

    第九章教育立國:透視全民優先的日本教育

    第一節洋學教育的肇始
    第二節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大改革
    第三節二戰後日本教育的新發展

    第十章文學天地:絢爛多姿的日本文學藝術

    第一節古典文學
    第二節物語文學
    第三節町人文學
    第四節浮世繪藝術
    第五節日本國劇歌舞伎的誕生
    第六節大師迭現的近現代日本文學

    在線試讀
    第一章
    文明源頭:海洋中孕育的大和民族

    1984年2月23日,日本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第一節海洋文明哺育下的島國


    日本位於亞洲最東端,太平洋西北角,是所謂的“日出之國”。其最古的地層於古生代中期(3.5億—4.3億年前)已經形成。它曾與亞洲大陸相連,經過長期激烈的地殼運動,進入舊石器時代洪積期(約l萬—2萬年以前)後,隨著海平面上升,東海陸地下沉,逐漸與大陸分離,形成了本州、四國、九州三島,隻有北海道依然與薩哈林(庫頁島)島和沿海州相連。進入衝積期(即後冰期)後,由於發生海進,形成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北海道纔與薩哈林島分離。經歷了漫長久遠的年代後,纔逐漸形成如今的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和無數小島所組成的弧狀的列島形態。

    第一章
    文明源頭:海洋中孕育的大和民族

    1984年2月23日,日本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第一節海洋文明哺育下的島國


    日本位於亞洲最東端,太平洋西北角,是所謂的“日出之國”。其最古的地層於古生代中期(3.5億—4.3億年前)已經形成。它曾與亞洲大陸相連,經過長期激烈的地殼運動,進入舊石器時代洪積期(約l萬—2萬年以前)後,隨著海平面上升,東海陸地下沉,逐漸與大陸分離,形成了本州、四國、九州三島,隻有北海道依然與薩哈林(庫頁島)島和沿海州相連。進入衝積期(即後冰期)後,由於發生海進,形成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北海道纔與薩哈林島分離。經歷了漫長久遠的年代後,纔逐漸形成如今的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和無數小島所組成的弧狀的列島形態。
    日本是呈弧形排列的島國,南北長約3000公裡。除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這四個主要的島嶼外,其周圍還散布著4000餘個小島。日本列島土地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裡,70%是山地,30%是平原,四周環繞著浩瀚無際的大海。在日本列島上,山嶺綿延不絕,但山脈都很年輕,全國第一峰富士山海撥隻有3776米,日本人將它視作“聖嶽”、“靈峰”,是日本民族的像征。衝積平原散落沿海地帶,面積都很狹窄,稍寬闊些的關東平原,其寬度也隻不過200公裡左右。列島上河流縱橫交錯,但河床都很短淺。日本地形狹長,南北走向,南端和北端雖然存在著亞熱帶和寒溫帶氣候風土上的差異,但主要的大和地方位於中央部且處在溫帶。盡管也有突發性的臺風和大地震,但從整體來說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變化緩慢而有規律,基本上沒有受到經常性的自然災害的嚴重侵襲。同時,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全國l/3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展開一派悠悠的綠韻,在清爽的空氣中帶著幾分濕潤與甘美,並且經常鎖閉在霧靄中,容易造成朦矓而變幻莫測的景像。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特殊的氣候風土,最適宜原始時代的人類維持自然的生活,並直接孕育了大和民族和日本文化。
    日本列島呈南北方向的弧形排列,地處北緯24度至北緯45度之間,其氣候有亞熱帶、溫帶、亞寒帶的區別,加之受復雜地形與海流的影響,日本氣候的地域差異也很顯著。但是,大體上說,日本的氣候受亞洲季風影響,是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與同緯度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較,其氣候的特征是降水量大,既多雨,又多雪。日本列島的年平均降水量為1700毫米,而作為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的西亞,其年平均降水量僅在500毫米以下,近代文明發祥地西歐的年平均降水量則在1000毫米以下。與同處東亞的北京(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南京(1000毫米)、韓國的大邱(950毫米)相比,其降水量遙遙領先。在夏季,受東南季風影響,太平洋一側的日本,雨量較集中,6—7月是高溫、多雨的梅雨季節,8月以後臺風則經常帶來暴雨。在鼕季,日本海一側,由於位居對馬暖流(海面水溫即便在鼕季也可達5℃—10℃)和來自西伯利亞的寒冷高氣壓的交彙處,成為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量大有利於樹木成長,因而,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很高,約占國土的2/3。加之日本列島縱貫幾個氣候帶,所以,日本具有富於多樣性的森林生態體繫。有學者認為日本文明具有“森林文明”的特色。
    日本多山,國土的70%是山地,大都被森林覆蓋。主要山脈飛(馬單)山、木曾山、赤石山,平均海撥3000米,縱貫本州島中央,將其分為東向太平洋的“表日本”和西臨日本海的“裡日本”。因而,日本的平原少,河流短,地形復雜而富於變化。然而,日本這種地形的形成是較晚的,大約是在9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造山運動以後的事。日本的火山多,地震多,或許與此有關。
    日本四周環海,而且在日本近海生息的動物種類亦很多。例如,地中海僅有海生動物1322種,日本近海則多達3492種。海洋不僅為日本人提供了豐饒的食物來源,而且一直作為內外航路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同時還會發揮保衛日本民族與日本文明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日本文明具有“海洋文明”的特色。然而,我們現在所見的上述日本風土,並非古來如此,其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變遷過程。
    自200萬年前開始至約1萬年前為止,地球處於冰河時代。在冰河時代,日本列島的年平均溫度,均比現在低6℃左右。那時的海面降低,稱為“海退”,要比現在的海面低100米以上。當時有陸橋將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相連結。冰河時代的最後一個“冰期”大約始自7萬年前,其最寒冷的時期為2.5萬~1.5萬年前。當時的日本海被對馬陸橋隔斷,幾乎成為湖泊。由於對馬暖流不能北上,以致降雪減少,日本的氣候寒冷而干燥,應屬於大陸性氣候。不過,依據考古學調查,當時日本的森林卻比西亞和歐洲繁茂,在東日本多為針葉林,而在西日本則多為落葉闊葉林。當時的日本人雖也使用石刀型石器獵取古像、大角鹿等哺乳類動物作為食物,但更多地依靠采集森林中的樹果(如橡、榛、核桃、栗)等植物性食品維持生活。
    自1.5萬年前開始,氣候逐漸轉暖。到了1.3萬年前,降水量亦開始增多。與之相適應,在日本海一側的多雪地區的森林中(主要在北緯40度以南地區),山毛櫸、柞之類的溫帶落葉闊葉樹逐漸增加。氣候和植物生態體繫的如此變化,不利於古像和大角鹿等生活於草原的大型哺乳動物的生息,這時的日本人遂改用尖頭石器,以捕獲森林中的小型哺乳動物作為食物,並開始捕捉湖沼河川中的魚類(如鮭、鱒),作為蛋白食品的新來源。人們已開始制造陶器,用於炊煮樹果、山菜和肉類。日本人的生活越來越依存於森林的動植物資源,日本的森林文明由此而誕生。
    大約1萬年前,冰河時代結束,全球的氣候急速轉暖。短短的50年間,年平均溫度升高了7℃。海面亦急劇上升,陸橋消失,日本列島與亞洲大陸被大海隔絕。日本人開始向大海尋求食物來源,用魚叉、魚鉤等用具,捕撈魚、貝類海生動物。在沿海地帶遺留至今的許多貝塚,便是當年日本人食用海生動物的生動寫照。日本的海洋文明由此而發生。
    大約8000年前,對馬暖流進入日本海,日本列島多雨、多雪的海洋性氣候至此次穩定形成。隨之溫帶落葉闊葉林逐漸擴散到北緯40度以北,於是,關東地區及其以北多為落葉闊葉林,關西地區及其以西多為常綠闊葉林的日本森林生態繫統也大體完成。因此可以說,我們現在所見的日本風土,是在那一時期形成的,與同一時期的西亞大草原相比較,日本的風土更適宜人們生活,更容易獲得食物。那時的日本人,春季采集山菜,夏季捕撈魚貝,秋季采集樹果,鼕季捕獵野豬和鹿。年年如此,周而復始。人們勞動與生活的循環頻率,與溫帶森林的季節性循環頻率相互吻合,可謂人依存於自然,人與自然共生。
    誠然,冰河時代結束後,地球的氣候亦並非沒有變化。大約5000年前,氣候曾變冷過。在西亞地區,氣候干燥,草原沙漠化。於是,草原遊牧民逐漸向水源較豐富的河灘地區集中。農民和牧民混合、集中,促成了城市文明的誕生。同一時期的日本,氣候雖變得寒冷,也出現過“海退”現像,但仍保持濕潤。在日本中部的八嶽山麓和關東平原的西部,柞樹林和桑樹林依然繁茂。雖有部分日本人離開海岸地區,逐漸向上述內陸地區移動,但他們的生活仍然依存於森林,仰賴自然的恩惠,並未產生農耕或城市文明。這樣的生活又延續了2000年左右。




    第二節列島上的神話


    遠古以前,大和民族就在日本列島上繁衍生息。關於它的歷史,有許多古老的神話和歷史傳說,這些神話和傳說大多是與日本的國土、皇族和民族的由來聯繫起來的。日本第一部由皇室編纂的國史,即8世紀初成書的日本最早的歷史文學作品《古事記》記述說: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的諸神。首先是天之御中主神,代表宇宙的根本;其次是高御產巢日神和神產巢日神,代表宇宙的生成力。這三位天神都是造化神。然後天神敕令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男女二神從高天原下降世間(這被稱為“天孫降臨”),他們不僅生產了日本諸島、山川草木等眾多的神,還生下了支配這些島嶼和天地萬物的天照大神——太陽女神。這就是歷史傳說中日本大和民族以太陽神為始祖,是太陽民族的由來。所以古代日本人認為日本是神國,日本民族是天孫的後代,崇拜太陽神的御子孫,即作為先祖的皇帝——天皇。
    神話畢竟是神話,歷史傳說終究是歷史傳說。事實上,日本的國土與其他的國土一樣,無疑是按照自然界的規律形成的。日本民族也是根據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經過歷史上無記載的長期的各種血統混合的過程而誕生的。但是日本列島上何時存在原住民,還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在東亞中國和南亞印度的洪積期地層中已發現了豐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和冰河堆積物,還有人類的遺跡,比如在東南亞、東亞分別有爪哇猿人和北京人的化石出土。但日本大部分地區是海成層,陸成層並不發達,是非常貧瘠的地域,列島上是否有原始人類存在,一直是個懸案。後來,日本考古學家在明石市西八木海岸發達的早期地層中出土了“明石人”的髖骨化石,在浜北地方(今愛知縣浜北市)和三日地方(今靜岡縣三日町)的洪積期的堆積層裡發現了人類化石遺骨,又在洪積層發掘出若干舊石器,包括石片,尖狀受器等。此外,德國考古學家魯曼還在日本發現了已經絕種的“魯曼像”化石,如此等等,說明這一時期的列島已有高等生物,也可能有原始人類存在。不過,由於日本大部分地區是海成層,所發現的哺乳類動物化石和冰河堆積物不如陸成層的中國、印度豐富和發達。在這個時期的地層中,除了石器以外並未發現其他器物,史稱無土器文化時代。但從石器的發現中,我們可以推測這個時代的人類已經開始進行漁獵、狩獵等活動,並有了咒術行為。
    在日本發現人類化石,引發出這些人是從哪裡流入這個列島的問題,這就牽涉到日本人的起源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有各種推想。一般認為,日本地處遠東的最東端,四面環海,在遠古交通不發達的條件下,從外邊流人北方的蒙古人種、通古斯人,以及南方的馬來人種甚少可能再向外回流,因此就全部在這裡定居下來,又與後來者——日本人稱之為“歸化人”融合,生活在這島國封閉的坩埚裡。《崇神紀》十一年條記有:“是歲,異族多歸化。”十二年三月的詔書中也記載:“異俗重來,海外已歸化。”據分析,當時的“歸化人”,主要是指從朝鮮和中國赴日的韓人和湘漢人,前者主要從事勞役,後者主要傳授技能,他們對於促進當時日本文化的成長是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在蒙古人種繫統中,保留繩紋特質最多的是阿伊努人,他們一度占據著整個或大部分的日本列島,成為主要的原住民。從人種特征來說,現在日本人的外形特征與中國南方人和東南亞人相似。可以推想,遠古時期中國東部海域有大陸架橋,這成為了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人流人日本的一條重要途徑。總之,各個人種在漸次混同的過程中,又同化了阿伊努人,他們融合彼此的原始信仰,調整了族群的對立,最後,在列島內部比較平和地統一成為大和民族。也就是說,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單一人種,而是經過長期復雜的多人種混血過程形成的,是一個混合的民族。
    距今1200多年前,日本始有經朝廷組織編寫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等史書。它們記載有不少神話傳說,其中有日本“創世”的故事,跟中國“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的神話相似。在遙遠的過去,那時有稱為“高天原”的天,有像水上的油一樣的地,像生長在沼澤岸邊的蘆葦發芽那樣長出了兩個神——男神和女神,即伊奘諾尊和冉尊兄妹。他們是日本最早的創世神。兄妹倆站在天浮橋上,將手裡的天沼矛往海水裡一攪,矛尖落下來的水滴聚集而成一個小島,名為“淡路島”。然後又如法炮制,先造出“四國”島,再是“隱岐”、“築紫”(九州)、“壹岐”、“佐渡”、“對馬”等島,最後造出了一個最大的“本州”島。因加起來共有8個島,故日本有“大八洲國”之稱。
    伊奘諾尊、伊奘冉尊兄妹還培植了島上的山川草木,生育了眾多治理國土的神。天照大神是這些神中的最高統帥,她治理著高天原,並派子女開發其他疆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棧鳴尊,因胡作非為引起眾神憤怒,被驅逐出高天原。他降臨到出雲地方(今島根縣境內),斬殺了身長橫跨7個山峰的大蛇,並從其腹中取得“天叢雲劍”,後又禪讓給其兒子大國主神統治。是時,天照大神要派自己的孫子瓊瓊杵尊去統治,並給他玉、鏡、劍三件寶器,這就成為歷代天皇標榜正統的“三神器”。瓊瓊杵尊死後,由彥火火出見尊治理國土,被奉為日本開國之王,稱“神武天皇”。他率軍從日向地方經海路東征,征服大和地方後前6旦在檀原宮即位,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天皇。雖然這純屬虛構,但對了解日本古代歷史卻可資參考。




    第三節部落小國時代


    根據大量考古發掘證明:距今數萬年至十餘萬年前,日本民族的祖先就已勞動、繁衍在日本的土地上。
    20世紀30年代初,在兵庫縣明石市發現了一片男性腰骨化石,稱“明石猿人”;50年代在標木縣葛生町發現的下顎骨、大腿骨等遺骨化石,稱“葛生猿人”;後又在愛知縣牛川町發現了人的上腕骨等化石,稱“牛川人”;在靜岡縣三日町發現了人的不同部位的頭骨,稱“三日人”。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大分縣聖嶽洞穴、衝繩縣港川、靜岡縣浜北等遺址中,發現了人體不同部位的遺骨化石多種。上述人類遺骨化石,反映了原始日本人不同階段的發展軌跡:明石人與中國的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同處於第二冰河期;葛生人、牛川人、三日人、聖嶽人等分別屬於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其中聖嶽人、三日人與中國的山頂洞人相近似。
    舊石器時代原始日本人生活的遺址,幾乎遍布全日本。當時日本和亞洲大陸連成一體,因受地近海洋暖流之惠,植物繁茂、動物成群。原始日本人進行著群體的狩獵、采集活動,過著“鼕則宿穴、夏則住巢”的流動生活。他們把制作石器作為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制作技術也日趨成熟,如剝離石刃的技巧,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形成以瀨戶內、北海道、北九州等為中心的區域性特點,且與東亞其他地區的石刃技術有關聯。
    原始日本人在舊石器後期,已能用火烤熟食物(考古挖掘中發現過多處爐跡)。他們通過火的應用,能熟食、御寒、防敵,有益於增強體質、豐富智慧,提高了與自然界作鬥爭的能力。
    距今約七八千年前,日本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反映其文化的代表文物是具有繩紋式花紋的陶器,故稱為“繩紋式文化”,它延續了幾千年,前3世紀末,遺跡遍布日本各地,出土陶俑多為女性,因此繩紋時代是日本母繫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前3世紀末,隨著秦漢帝國相繼興起,中國的金屬文化和農業技術通過朝鮮傳到日本,從此日本進入金石並用時代。這個時代的陶器是用陶輪生產形式簡潔的素紋陶器,因最先在東京彌生町發現,故稱之為“彌生式文化”,這是一種以種植水稻為基礎的農業文化,男子在生產中的主導地位,使得父權制氏族公社取代了母權制氏族公社。
    彌生時代的農業發展和鐵器的廣泛應用,引起了社會重大變化:不僅出現了以部落共同體為基礎的村落,而且有了貧富的差別。在北部九州一些彌生後期的墳墓遺址中,挖掘出非常珍貴的銅鏡、銅劍、玉器等;而大多數甕棺墓葬則毫無殉葬品。這說明當時已出現了階級。
    1世紀,受大陸文化影響較早的北九州地區社會發展較快,出現了百餘國(部落或部落聯盟)。《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說明日本境內出現了許多部落小國。“漢委奴國王”金印的出土,證明倭奴國已遣使通漢朝。國家的產生直到3世紀,此後,部落小國通過兼並和聯合,逐漸形成規模較大的部落國家,“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在《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記有30餘國的國名,並對其中的邪瑪臺國敘述得特別詳細。
    當時九州有個大國邪瑪臺國,其女王卑彌呼曾向北魏進貢,得到了“親魏倭王”的封號和金印。邪瑪臺國已有嚴格的等級差別,有大人、下戶、奴婢等不同階級。國王是國中的最高權威。在卑彌呼為國王時,中央一級設有大倭、大率、大夫等職,官吏分別管轄貿易、地方監察、外交事務。為鞏固統治和社會秩序,已有不成文的法律和刑罰,一人犯罪,波及親屬。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種禾稻、苎麻。手工業也相當發達,釀酒很普遍,紡織品有絲織物、麻織物,並掌握了染色技術;冶煉技術也相當進步,已出現了鑄造工房。尚有貿易集市,南北市籴。在外交事務方面,積極溝通與中國的關238年,卑彌呼遣使曹魏,魏明帝授予她“親魏倭王”稱號及其金印紫授。至247年的近l0年間,兩國互派使者往來有7次。如此頻繁的交往,在古代中日關繫史上實屬罕見。




    第四節大和民族的統一


    3世紀前後,以京都為中心的地區的發展開始超過北九州,部落國家大量出現。與邪瑪臺國同時,在近畿地區(今京都、大阪、奈良一帶)也有不少國家存在。在今大阪府界市有一座規模巨大的皇陵——仁德陵,以及應仁陵、履中陵、景仁陵、崇神陵等。這種陵墓也稱為“古墳”,是大和國統治者權威的像征。
    經過長期的征戰,到3世紀中葉以後,在大和(奈良)平原興起的大和國逐漸強盛,開始走向統一的過程。4世紀時它已經征服九州和本州的大部分地區,控制了西至九州,東至關東的廣大地區,初步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它還把勢力擴張到朝鮮半島南部,占領任那,以此為據點,不斷侵掠朝鮮半島。到5世紀,統一過程基本完成。當時中國正經歷“五胡十六國”,紛亂後趨向統420年,劉裕代晉建立宋朝。次年大和國即遣使劉宋,表示通好。相繼與宋通好的有贊、彌、濟、興、武等五個大王。他們有的獲宋所承認的“安東將軍、倭國王”稱號。
    大和國在征服各地氏族、部落時,除把一部分壯勞力和美女當作奴隸帶回大和外,一般不破壞當地的氏族組織,使其仍居住在原地,以“部”的形式集體地隸屬於王室或貴族,部民在氏族長的統率下進行生產勞動,向所屬主人繳納年貢,並服勞役,農業生產者編為田部,手工業生產者按專業分別編部,如土師部(陶工)、織錦部(織工)等。這種部民制社會,迅速提高了生產力技術水平,為大和政權的統一和統治全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部民主要在朝廷和貴族的領地裡耕作,他們的來源和地位比較復雜,總的來看,他們近似奴隸。他們沒有人身自由,不能隨意遷徙,主人對部民可任意轉讓,全部剩餘產品被主人剝奪,除了主人給他們一點產品作為生活資料外,幾乎一無所有,因此,部民實際上是一種“日本式奴隸”,大和國家實質上是奴隸制國家。
    大和國的最高首腦為大王(後改稱天皇),是世襲的專制君主,但他沒有天皇那樣的絕對權力,實際上是氏族貴族聯合政權的共主。中央朝廷由幾個最有勢力的氏族族長、大王的親信來分掌政務,大伴氏、物部氏掌軍事,蘇我氏掌財政。地方設國造、縣主、稻置等各級官職,都由地方有勢力的氏族長充任。中央和地方各級官職是世襲的,並由大王授予特殊的姓,如臣、連、造(表示中央貴族)、君、直(表示地方貴族)等,這些具有世襲尊姓和世襲官位特權的氏族豪強,也稱為氏姓貴族(古代日本隻有貴族纔能有氏、有姓,平民隻有名而無姓。氏表示家族血緣關繫,姓表示門第尊卑),大和國家就是以大王為首的氏姓貴族統治的奴隸主專制國家。
    倭五王統治的半個多世紀,是大和國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外交活躍的時期。他們重視農業,進行水利建設,在開墾田地和興修水利基礎上,建立了許多直屬中央的屯田、屯倉,並實行氏姓制度和部民制。氏即以家庭為基礎的血緣集團,由大王根據其功績、地位授姓;有姓的氏纔能擔任中央和地方的官職。授有臣、君、連、直等姓的氏,與王族有血緣關繫,可擔任中央要職;授予造、直、史等姓的氏,擔任地方官職。將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即基本勞動群眾——部民,按技術特長和貴族生活需要,分別編成“部”。遍布全國和所有生產領域的部,作為社會生產的基層組織。從事農業生產的部稱“田部”;從事手工業生產的部稱“品部”;擔任侍奉、衛護的部為“雜部”。經過倭五王的精心治理,大和國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繫都有明顯的發展。
    在倭五王統治期間,由於“大和朝廷”積極推動與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交流,因此諸多大陸和半島的人登陸列島,並因此傳入了灌溉等農業技術、打制鐵制品等工業技術,為日本列島的生產活動作出了重大貢獻。



    專題:日本人的原始宗教崇拜


    從已出土的考古發掘來看,遠古時期的日本人已具有“萬物有靈”思想。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石川縣真肋遺址,曾集中出土了數百塊海豚的頭骨,它們呈放射狀排列。與海豚頭骨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塊長205釐米、直徑45釐米的栗木柱,其正面有雕刻。從海豚頭骨的人為有序排列和雕刻木柱的存在來看,在這裡可能舉行過某種儀式。民俗學的調查表明,日本的阿伊努族和東西伯利亞的一些少數民族,都曾有為獵獲物舉行“送靈”儀式,他們認為,將獵獲物的精靈送回“精靈世界”,這些動物會重返世間,還會成為新的獵獲物,以維持人們的生存。有學者推測,上述遺址舉行的儀式,或許就是為海豚舉行的“送靈”儀式。
    當時的日本人的祖先,認為自然界的萬物的背後,都有精靈。日月星辰,電閃雷鳴,山河湖泊,草木蟲獸,無不如此。它們既會給人們帶來恩惠,也會給人們帶來危害。於是,當時的日本人便祈求這些精靈不斷給他們帶來恩惠,並試圖驅避那些給他們帶來危害的惡靈。在日本各地均出土過1萬年前至3000年前制造的土偶(陶俑)。初期制造的土偶,隻是在陶板上雕刻著人眼和肚臍等。此後又有具像或抽像表現人體的。這些陶俑的特征是均為女性,而且是非寫實的。乳房、腹部或生殖器部分被誇張、強調。有的陶俑則明顯表現妊娠狀態;另一個特征是,它們都有缺損,而且顯然是在被有意毀損後,分散丟棄在各處。有的學者認為,這些陶俑及其處置方法,反映了當時日本人的“死與再生”的觀點。表現乳房、生殖器和妊娠狀態的女性陶俑,實際是不斷孕育新生命的像征,毀棄這些陶俑即像征死。但當時的日本人或許相信,這些作為孕育生命之像征的母性陶俑死去後,又有新生命再生。這不僅是祈求人們的生命的新生,也是祈求作為其維生食物的動、植物的新生,祈求自然賦予人們更豐饒的恩惠。在青森縣龜岡出土的、制成時間較晚的一個陶俑,則很獨特。它的眼睛被誇張,其眼眶比現在人們所帶的遮光墨鏡還要大,眼眶中有一條細長的瞇著的眼縫,透露出威懾與蔑視的神色。有的學者認為,這一陶俑可能是個護符,有咒術作用,可以驅避惡靈。
    當時的日本人自然也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然而在最初,死者的靈魂與其說是可接近的存在,不如說是被恐懼的對像。從死尸的埋葬方式便能窺知這一狀況。較早的埋葬方式是屈體葬,上下肢彎曲,似乎被捆縛過。還有所謂“抱石葬”,把石頭壓在死尸的胸腹或腰部。還有的死尸的頭部被套上陶甕。這些做法仿佛是要鎮壓住死者的靈魂,防止死者再生而重返人世。在被發現的這一時代的數千座墓葬中,雖有的尸體旁邊散落著玉、石、陶制的裝飾品,但很少有為其死後生活準備的陪葬品,也沒有後人供奉死者的遺跡。懷著敬愛之情供奉祖先,乃至形成祖先崇拜,恐怕是較晚的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的事。



    第二章
    迅速崛起:大化改新運動及
    中日文化交流


    “大化改新”是在日本歷史上發生的一次重大變革運動。它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繫,即封建制生產關繫的發展;它為日本歷史開創了不發動大規模流血事件而進行社會改革的先例;它維護了主權,防止了社會的分裂;它使日本從東亞的後發展國家,迅速成為東亞強國。



    第一節聖德太子改革


    進入6世紀以後,大和國中央大貴族間矛盾突出,地方貴族據地自強,對抗中央。掌握中央大權的是臣姓的葛城氏、蘇我氏和連姓的大伴氏、物部氏等貴族。他們在王位繼承和信奉佛教等問題上有分歧,經過激烈鬥爭,蘇我氏戰勝了物部592年,蘇我馬子的外甥女推古女帝即位。她執政賢明,立其姪子廄戶皇子為太子並委以“攝政”身份,輔佐處理大政。
    推古女天皇,原名為額田部皇女,謚為豐御食炊屋姬。她是第29代欽明天皇(539~571年在位)之女,後來嫁給了同父異母的兄長、第30代敏達天皇,以皇後的身份走上了歷史的舞臺。關於額田部皇女的早期生活記載不多,但從敏達天皇到崇峻天皇時代日本政局的變化一直在朝著向她有利的方向發展。推古女天皇是朝中實權人物蘇我馬子的外甥女,早期彼此關繫十分密切。
    522年,百濟王向天皇敬獻佛像和佛經。在朝廷上,欽明天皇詢問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張崇拜佛教,以佛教來統一全國的思想,尾輿堅決反對,認為佛教會給日本帶來災難,不如仍然崇拜原來各個氏族的神。半個世紀之後,兩個對立的勢力再次交鋒。
    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繼承問題,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尾輿之子物部守屋進行了決戰。在衣折戰役中,額田部皇女與蘇我馬子積極配合,支持蘇我馬子將宿敵物部氏滅族,並殺掉物部氏企圖擁立的穴穗部皇子,物部氏被打敗,擁立了崇峻天皇。蘇我馬子控制了朝廷。
    不久,崇峻天皇因顯露出對蘇我馬子的嚴重不滿,蘇我馬子先下手為強,將其謀殺。於是,額田部皇女成為無可代替的人選,被蘇我馬子推上天皇寶座。592年,蘇我馬子擁立自己的外甥女為推古天皇,她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公認的女天皇。推古女天皇,是日本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位生前就正式稱為“天皇”的人。她在位期間,任用聖德太子,進行了日本史上第一場影響深遠的改革,將日本帶入了洶湧澎湃的改革世紀。
    推古女天皇即位之時,國內局勢混亂不堪,固有的部民制(奴隸制)弊病叢生,地方豪強不斷兼並土地人口,以實力對抗中央,勢族大姓爭權奪利,其驕橫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在日本的西面,重歸一統的中國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推古女皇的高明之處,不在於她本人的纔能卓著,或雷厲風行,而在於她重用了聖德太子。她即位之後第二年,便冊立姪子廄戶為太子,是為聖德太子,並將朝政大權交給聖德太子處理。
    廄戶皇子的誕生有個奇異的傳說:他的母親因夢見一個金身小和尚跳入口中而懷孕。10個月後,當她步行到馬廄前,忽然分娩,故名。死後30年被謚為“聖德太子”。聖德太子極富政治抱負,是日本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在20歲擔任攝政後,開始著手改革,史稱“推古朝改革”。
    聖德太子對中國文化極為了解,欣賞中國的大一統國家體制。極力主張加強皇權,並積極準備改革。聖德太子積極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加強皇室地位和中央集權,提高了日本在東亞的地位,為以後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礎。
    603—604年,聖德太子先後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和憲法十七條。《冠位十二階》按纔能和功績授予個人,是非世襲的官位,排擠了那些世襲的貴族,使天皇的權力增大,同時使國家的政府官僚體制有了雛形。聖德太子積極吸收中國的文化,憲法十七條用以中國儒家三綱五常為主的思想規定了日本臣民的行為守則。其中的第二條規定全民“篤信三寶”,標明以佛教為國教,將佛教作為施政、教育的指南,佛教思想成為根本精神。憲法中還明確規定,“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



    第二節大化改新


    聖德太子的改革,沒有能夠挽救日本社會危機,國內階級矛盾日漸激化。7世紀前半葉,土地兼並盛行,租佃制廣泛興起。《日本書紀年9月詔書寫到:貴族們“割國縣山海林野池田以為己財,爭戰不已。或者兼並數萬頃田,或者全無容針少(之)地”。他們將兼並的大片土地出租給百姓,收取地租。在同一詔書中又說:“有勢者分割水陸以為私地,賣與百姓,年索其價。”這段文字譯成現代漢語便是“有勢者兼並水、旱田地,作為私有土地租給百姓,年收地租”。日本的租佃制是在部民奴隸制動搖瓦解時期產生的,這時部民制沒有繼續發展的可能,因此百姓在租佃制下,不再淪為部民,而是佃農化了。詔書中的這句話指的是大化改新前的社會狀況。從詔書中提到的情形來看,貴族兼並和出租土地的現像已相當普遍。
    伴隨著部民制的衰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深。貴族們為爭奪土地,彼此不斷發生戰爭。臣、連、伴造等向朝廷上繳調賦時“先自收斂,然後分進”。朝廷內部外戚權貴和皇室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622年,聖德太子病逝。太子死後,蘇我馬子曾向推古天皇要求割讓葛城縣,被拒絕。推古天皇三十四年(626年)馬子病死,其子蝦夷繼承大臣。推古天皇三十六年(628年)推古女皇去世,蝦夷排斥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擁立田村皇子即位(舒明天皇,629—641年)。皇極朗(642年—645年)時期,蝦夷之子入鹿專擅朝政,征調人夫修建其父子陵墓,勢傾朝野。入鹿為了扼殺改革事業,打擊新興勢力,於皇極天皇二年(643年)消滅了山背大兄王及其一族。
    部民的反抗鬥爭日益高漲。氏姓貴族“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嚴重地摧殘了社會的主要生產力——部民。征伐新羅的戰爭和營造宮苑、陵墓、寺院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結果出現了“五谷不登,百姓大饑”,“老者啃草根而死於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慘狀。不堪忍受痛苦的部民起來反抗,他們主要鬥爭形式是逃亡。有的部民聚集山澤,同奴隸主貴族進行武裝鬥爭。《日本書紀》推古天皇三十四年條記載:“強盜竊盜並大起之,不可止。”可見這時部民起義風起雲湧,勢不可當。部民的反抗鬥爭,打擊了氏姓貴族,動搖了奴隸制的基礎。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蘇我氏的專權遭到朝野反對。正當社會危機嚴重的時期,聖德太子派到中國的留學生陸續回國。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年)留學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於唐國學者,皆學以成業,應喚”,“大唐國者法式備定之珍國也,常須達”。朝廷召回繼續在唐學習的留學生。僧吳於舒明天皇四年(632年),南淵請安和高向玄理於舒明天皇十二年(640年)回到日本。他們在中國留學二三十年,經歷了隋唐兩代,學到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統治經驗,歸國後積極進行傳授,在部分貴族中發生了強烈影響。
    在部民鬥爭的衝擊和歸國留學生傳授隋唐封建制的影響下,出現了主張改新的新興勢力,其代表人物是中大兄皇子(626—671年)和中臣鐮足(614—669年)。中大兄皇子是舒明天皇之子。中臣鐮足出身於世襲祭官的家庭,相傳幼年好學,廣覽書傳,尤其潛心於兵法兼政書《六韜》,他曾就學於僧曼,又同中大兄皇子一起受教於南淵請安。中大兄和中臣鐮足深受回國留學生的影響,又憎惡專橫的蘇我蝦夷、入鹿父子。中大兄在後來殺死入鹿時對其母皇極天皇說:“鞍作(蘇我入鹿)盡滅天宗,將傾日位,豈以天孫代鞍作耶?”中臣鐮足則“憤蘇我臣入鹿失君臣長幼之序,挾閉閻(窺視)社稷之權”。因此,中大兄和鐮足決定推翻蘇我氏,奪取政權。
    中大兄接受中臣鐮足的建議,首先爭取與入鹿素有矛盾又有聲望的大夫蘇我石川麻呂,分化蘇我氏的勢力,而後吸收了世襲宮禁職務的佐伯連子麻呂、葛木稚犬養連綱田等人,組成了革新派。皇極天皇四年(645年)六月十二日,日本飛鳥板蓋宮太極殿。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見“三韓”的使者,舉行“受貢”儀式。隨著“嘎吱吱”的一陣響聲,宮門全部關閉,中大兄皇子突然撥劍刺殺了大貴族蘇我入鹿,令在場的許多貴族大驚失色。原來這是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為改革而發動的政變。他們隨後進入法興寺,以此為據點,準備迎擊蘇我蝦夷的反攻。接著立即在奈良組織軍隊,嚴加防衛。
    此時的皇族和大多數貴族都站到了中大兄一邊,蘇我蝦夷見大勢已去,便在入鹿被殺的第二天,焚宅自盡。消滅蝦夷、入鹿父子後,革新派很快組成了新的政權,輕皇子即位為孝德天皇(645—654年)。孝德天皇有志於改革陳腐政治,繼位以後仿照唐制,立中大兄為皇太子,輔助政事;以中臣鐮足為內大臣、阿倍內麻呂為左大臣、蘇我石川麻呂為右大臣;並以自唐留學歸來的高向玄理、僧曼為國博士,擔任新政改革的顧問。
    革新政權建立後,仿中國建年號為大化,以“法式備定”的唐制為藍本,有步驟地實行改革年八月,分別往東國和倭(大和)六縣(高市、葛木、十市、志貴、山邊、曾布),派遣國司和使者,命造田籍,校田畝。九月,沒收諸國武器,“錄民無數”,並下詔:“從今以後不得賣地,勿妄作主兼並劣弱。”這些措施為下一步變革打下基礎。十二月,首都由飛鳥遷至難波(今大阪市)。大化二年(64旦,發布《改新之詔》,實行政治、經濟的社會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廢除貴族私有土地制和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改新之詔》載:“罷昔在天皇等所立於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新政府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把全國的土地和人民收歸國有,變成“公地、公民”。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班田收授法《改新之詔》中寫道:“初造戶籍、計賬、班田收授之法。”詔書沒有記載班田法的具體內容。據《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的田令推測,政府每隔6年,分給6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奴婢為公民的1/3。受田人死後,口分田歸公。
    第二,班田農民擔負租庸調。租,即實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納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納物,凡50戶充仕丁1人,50戶負擔仕丁1人之糧,1戶交納庸布1丈2尺,庸米5鬥。郡少領(郡的行政官)以上之家進貢采女1人(包括從丁1人,從女1人),100戶承擔采女1人之糧,1戶交納庸布1丈2尺,庸米5鬥。調,是征收的地方特產,分為田調、戶調、付調。田調按土地面積征收,田1町征收絹1丈、統2丈、布4丈。戶調按戶征收,其數量為“1戶貨布1丈2尺”。付調隨鄉土特產征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