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1946:現代世界的形成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英)塞巴斯蒂安 著,李斯,易丙蘭 譯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世界通史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ISBN】978720309266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3092667
    作者:(英)塞巴斯蒂安著,李斯,易丙蘭譯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編輯推薦
    1946年的世界,幾乎到處都彌漫著一股悲觀絕望的情緒,除饑餓和疾病,*令人們恐懼的是新的世界大戰,這次戰爭可能要在曾經打敗的德國的盟國間打響……  
    內容簡介
    《1946:現代世界的形成》

    1946年,冷戰開始,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意識形態陣營,歐洲開始被鐵幕有形地分成兩半。雖然以色列要到兩年後纔建國,但正是由於在1946年做出的建立猶太人家園的決定,導致了此後宿命般的結果。

    1946年,是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多的民主國家獨立於世的年份,也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開始衰亡的一年。所有歐洲的帝國都在逐漸走向消亡,盡管帝國主義仍然會以不同形式存續於世。

    1946年,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向著後勝利發起衝擊的一年,並終使得中國以一個大國的姿態重新崛起。

    本書的目的在於展現在1946年做出的那些決定——以及做出這些決定的人——是怎樣塑造了我們當今的世界。


     

    作者簡介
    維克多·塞巴斯蒂安

    記者。

    著有:

    《十二天:1956年革命》(TWELVE DAYS: REVOLUTION 1956 ),Weidenfeld, 2006

    《1989年革命》(REVOLUTION 1989: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W&N, 2009
    目錄
    章 我厭倦了讓蘇聯為所欲為
    第二章 美國的世紀
    第三章 俄國人:沙皇人
    第四章 零點:關鍵時刻
    第五章 奧地利忘記過去
    第六章 來自冷戰的間諜
    第七章 緊縮的英國
    第八章 莫斯科大劇院的表演
    第九章 冷戰宣言
    第十章 退位危機
    第十一章 奸淫擄掠
    第十二章 “德國人有麻煩了”
    第十三章 “隻要回家”
    第十四章 “中國這個怪泥灘”章 我厭倦了讓蘇聯為所欲為 

    第二章 美國的世紀

    第三章 俄國人:沙皇人 

    第四章 零點:關鍵時刻

    第五章 奧地利忘記過去 

    第六章 來自冷戰的間諜 

    第七章 緊縮的英國 

    第八章 莫斯科大劇院的表演 

    第九章 冷戰宣言 

    第十章 退位危機 

    第十一章 奸淫擄掠 

    第十二章 “德國人有麻煩了”

    第十三章 “隻要回家”

    第十四章 “中國這個怪泥灘”

    第十五章 鐵幕 

    第十六章 戰爭迷霧 

    第十七章 日薄西山的英印統治 

    第十八章 難民 

    第十九章 審判與錯誤 

    第二十章 希臘悲劇 

    第二十一章 幸存者 

    第二十二章 “猶太布爾什維克陰謀” —血祭誹謗 

    第二十三章 反恐戰爭 

    第二十四章 傾聽世界 這是轉折時刻 

    第二十五章 法蘭西的榮耀—“心中的抵抗” 

    第二十六章 斯大林的土耳其空城計 

    第二十七章 血洗加爾各答 

    第二十八章 日丹諾夫恐怖 

    第二十九章 國王回歸 

    第三十章 往老鼠洞裡灌沙子 

    第三十一章 總命令—民主

    第三十二章 大冰凍 

    尾聲

    致謝 
    前言
    引 言
    作為一名記者,我報道過的事件包括了柏林牆的倒塌、前蘇聯解體、中東地區巴以間的暴力與以暴制暴的反復循環。在此過程中,美國一直都發揮著超級大國的主導作用。通過對印度的數次訪問,我目睹了一個極度貧困和保守落後的國家成功地轉變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希望之地。而在一群自詡為共產主義者的人們的掌控下,中國從持續革命轉向了繁盛的市場經濟模式。作為歷史學家,當我嘗試對所有這些事件和故事追根溯源時,我不斷地回歸到同一個參考點: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即1946年,也是奠定現代世界基礎的關鍵一年。正是在這一年,冷戰開始,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意識形態陣營,歐洲開始被鐵幕有形地分成兩半。以色列要到兩年後纔建國,但正是由於1946年做出了建立猶太人家園的決定,導致了此後宿命般的結果。1946年是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多的民主國家獨立於世的年份,也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開始衰亡的一年。所有歐洲的帝國都在逐漸走向消亡,盡管帝國主義仍然會以不同形式存續於世。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向著後的勝利發起衝擊的一年,並終使得中國以一個大國的姿態重新崛起。本書的目的在於展現在1946年做出的那些決定——以及做出這些決定的人——是怎樣塑造了我們當今的世界。引 言

    作為一名記者,我報道過的事件包括了柏林牆的倒塌、前蘇聯解體、中東地區巴以間的暴力與以暴制暴的反復循環。在此過程中,美國一直都發揮著超級大國的主導作用。通過對印度的數次訪問,我目睹了一個極度貧困和保守落後的國家成功地轉變為一個欣欣向榮的希望之地。而在一群自詡為共產主義者的人們的掌控下,中國從持續革命轉向了繁盛的市場經濟模式。作為歷史學家,當我嘗試對所有這些事件和故事追根溯源時,我不斷地回歸到同一個參考點:二戰結束後的第二年,即1946年,也是奠定現代世界基礎的關鍵一年。正是在這一年,冷戰開始,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意識形態陣營,歐洲開始被鐵幕有形地分成兩半。以色列要到兩年後纔建國,但正是由於1946年做出了建立猶太人家園的決定,導致了此後宿命般的結果。1946年是印度作為世界人口多的民主國家獨立於世的年份,也是曾經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開始衰亡的一年。所有歐洲的帝國都在逐漸走向消亡,盡管帝國主義仍然會以不同形式存續於世。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向著後的勝利發起衝擊的一年,並終使得中國以一個大國的姿態重新崛起。本書的目的在於展現在1946年做出的那些決定——以及做出這些決定的人——是怎樣塑造了我們當今的世界。

    1946年的世界,幾乎到處都彌漫著一股悲觀絕望的情緒。是年初,一位剛剛訪歐歸來的美國高級官員前往白宮,向美國總統哈裡·杜魯門(Harry Truman)發出如同世界末日般的預言,他聲稱,“我們有生之年所知曉的、以及我們的祖輩父輩所知曉的世界的整個結構和根基”飽受威脅。這並非誇張之詞。如以往一樣,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其富說服力的言辭表達了數以百萬計的民眾的感受。1946年2月,他在描述二戰的後遺癥時說:“歐洲已經陷入一種怎樣的困境?在許多地區,那些備受折磨、食不果腹、憂心忡忡和惶恐不安的人們一邊戰栗著向淪為廢墟的城市和家園張望,一邊隨時提防著從黑暗的地平線上逼近的新的危險、暴政或恐怖。勝利者歡聲雷動,失敗者則默然無聲。”

    丘吉爾指的是歐洲,但他可能同樣也在討論廣闊的亞洲的局勢。如同許多理性的人們一樣,丘吉爾擔心“一個新的黑暗時代——及其殘忍與肮髒”即將降臨。從未有過任何一場戰爭,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奪去如此多的生命——六年,六百萬。現在世界大戰雖然結束了,但死亡還在繼續。1945年的“解放”時刻一度令人振奮,但很快現實問題出現了。在中國和希臘,內戰將持續四年。烏克蘭地區出現了反蘇聯的叛亂,民族主義者還與波蘭人發生殘酷衝突,導致五萬多人喪生。亞洲各地的獨立戰爭風起雲湧。很難向現代讀者們解釋的是,經歷了種族大屠殺後的東歐卻爆發了反猶太主義,據說約有1500名猶太人本已逃脫納粹的毒手,卻在戰後因此而喪命。

    在歐洲的許多地方,沒有學校,交通幾乎斷絕,沒有圖書館,市場很不景氣,商店關門大吉,生產活動近乎停滯。那裡沒有銀行,但也沒多大關繫,因為錢毫無用處。因為缺乏法律和秩序,男人們和孩子們拿著武器在街頭晃蕩——以此保護自己或威脅別人。無論何種年齡和背景的女人,僅僅為了獲得食物或保護就不得不從事賣淫。傳統的道德和思想觀念徹底變了,活下去纔是重要的。這就是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在1946年的生存狀況。

    柏林和廣島向世人展示了富震撼力的戰爭圖景:在盟軍連番轟炸和蘇聯坦克的炮火洗禮之下,這兩個城市中四分之三的建築灰飛煙滅。但是從塞納河到多瑙河三角洲的歐洲核心地帶也飽經蹂躪。在中國,日本人在戰敗前炸毀了黃河沿岸的所有堤壩,三百萬英畝良田被淹沒,直到三十年後纔得以恢復耕種。

    大規模的饑荒和經濟危機也時有發生。在戰爭結束後的十八個月內,德國東部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有三百萬人死於饑餓。在波蘭利沃夫小鎮,一位母親為饑餓所迫殺死並喫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類似這樣的故事幾乎很難見諸報端。在匈牙利,通貨膨脹創下了高達1400000000000000%(這裡有14個0)的難堪的世界紀錄。貨幣在整個歐洲一文不值,取而代之的是以香煙進行物物交換,或向外國軍隊乞討。北半球到處是逃亡者,特別是那些中歐的戰俘,他們大多是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因長期強制勞動而瘦弱不堪,被勝利的盟軍歸類為“難民者”。

    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原有國境格局,新國家相繼建立,但人們仍然生活在原來的土地上。1946年,相反的情況出現了。伴隨著蘇聯紅軍的勝利,大規模的種族清洗計劃開始實施,1200萬德國人被驅逐向西。由於斯大林及其追隨者的擺布,西歐有250萬人被迫回到東部,但這基本上都並非他們自己的意願,有的甚至是被西方盟軍的槍口逼迫所致。

    本書采取全球視角;二戰後的整個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其情況遠比一戰後更為復雜。戰爭摧毀了存續數百年的奧斯曼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而在1945年後,僅存的幾個老牌歐洲帝國,如英國等,雖然也曾努力地想要挽回昔日的榮光,但終究無法擺脫衰落的命運。帝國主義再非王朝形式,而成了意識形態——不再那麼要求忠於國王/帝王,而更多地要忠於一種思想意識,即馬克思列寧主義。本書的大部分內容聚焦於歐洲,這可能令有些讀者感到奇怪。但在持續四十年之久的冷戰過程中,歐洲正處於文明衝突劇烈的地帶,至少在一開始是這樣。1946年在德國、東歐、英國和法國所發生的事件,被當時的主要參與者視為至關重要。如果說會有新的武裝衝突——這一可能性在1946年看起來確實存在——歐洲中心地帶很可能將再次成為戰場。因此,為了展現1946年的諸多事件如何戲劇性地塑造著亞洲和中東的未來,以歐洲作為本書的中心似乎較為適宜。

    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因這場戰爭而嶄露頭角。在主要參戰國家中,隻有美國本土未曾遭到入侵。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和軍事強國,並具備壓倒性優勢,始於1946年。戰爭使美國得以擺脫經濟危機。美國在戰爭中積累了大量的新興財富,與其敵人和盟友的日益貧困適成鮮明對比,這是二戰的一個意義深遠的後果。

    在亞洲許多地方,用“解放”一詞描述日本投降後隨之發生的各類事件並不完全確切。歐洲各帝國試圖重拾他們對舊殖民地的統治權,如法國對印度支那、荷蘭對東印度群島,英國對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但傳統方式的殖民統治再也無法延續。有些國家為此付出了更糟糕和更血腥的慘痛代價——比如越南在法國的屈辱撤離。在印度次大陸,英國人竭盡所能地盡快撤離,用許多批評者話說,簡直是迫不及待,他們認為正是由於英國的“開溜”,導致了印巴分治和隨後的暴力衝突。在我看來,英帝國的愚蠢在於他們認為自己本可以阻止屠殺,並為此調遣了數十萬軍隊,而滑稽的是這其實遠遠不夠。在印度,印度人與穆斯林幾乎達成一致的就是英國人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其本身就是個問題。

    阿瑟·施勒辛格(Arthur Schlesinger)是一位歷史學家,並一度擔任肯尼迪總統的顧問,他形容戰後的調停是“與其說是一匹織錦,倒不如說是無可救藥的一團亂麻”。一場旨在阻止德國主宰和掠奪歐洲的戰爭,卻以蘇聯對德國領土的威脅而告終。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裡,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的傳統觀點始終是西方把中歐和東歐“出賣”給了蘇聯,而這一決定主要詩由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在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作出的,丘吉爾也助了一臂之力。這一觀點進而認為,雅爾塔會議時的羅斯福已經病入膏肓,虛弱得隻剩下幾個星期的生命,以至於沒力氣抵抗斯大林,於是西方天真地將東歐拱手讓給蘇聯,自己在協議中一無所獲,說得難聽點,這相當於是對共產主義的“綏靖”。這樣的敘事模式由來已久,且一直占據正統地位,但1991年後蘇聯解密的檔案揭示,當時的蘇聯曾竭力想要保住他們用武力所獲得的戰果。

    東歐並非美國或英國有意“放棄”的。無論德國戰敗與否,蘇聯軍隊已經占領其大部分地區,而西方在雅爾塔會議時對此已經無能無力,隻得承認這一既成事實。在雅爾塔——此時離原子彈引爆還有五個月——美國人認為進攻日本需要得到蘇聯的幫助

    西方盟國一點也不幼稚,而是刻薄寡義。他們讓蘇聯人在東線拼死戰鬥和犧牲,這樣一來,美英軍隊就能以較少的代價在在諾曼底完成登陸。羅斯福和丘吉爾越是延遲進入法國,蘇聯就越能在東線獲得更多地盤。這是直截了當和老謀深算的考慮:蘇聯人傷亡更大也就意味著美英傷亡更少。誰會說他們錯了呢?自1946年以來,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們的整體看法是西方領導人既現實也務實。戰後和解是他們傾向達成的選擇,為了擊敗希特勒,這一代價也是值得的。那些針對西方盟國的批評從來語焉不詳,未能揭示出盟國做了場多麼劃算的買賣,以及他們為了阻止蘇聯主宰東歐做了些什麼。

    在整個敘事中(如以上所述),我互換使用了中歐、東歐這樣的地理術語,這可能有些不夠慎重,但並非有意為之。所有書都把中歐的“意義”視為一種觀念,它的終點也是東歐的起點。我的用意同樣如此,隻是為了盡可能避免重復的措辭而已。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羅斯也是同樣的情況。很明顯,我知道“俄羅斯”並不等同於“蘇聯”。出於行文流暢的考慮,我在使用這些概念時並沒有嚴格地加以區分。

    對在這一人類歷具破壞性的戰爭結束後幾個月內出現的冷戰這一產物,我已經花費了大量筆墨。在1946年,除了饑餓和疾病,令人們恐懼的是新的世界大戰,這次戰爭可能要在曾經打敗德國的盟國間打響。盡管由斯大林這樣的人所掌控的獨裁統治與西方間的差異是如此巨大,以至於長期信任與合作的可能性從來都不高,但冷戰並非不可避免。正如我所揭示的,領袖及其人民時而為誤解所絆,現行政策與相互觀念、利益和期望時不時發生的衝突,給數以百萬計的兩代人民帶來了可怕的後果——從微觀層面上,也包括我這個從暴政的鐵幕之下逃離的難民。對我而言,這不僅是個故事,也是我尋根之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維克多·塞巴斯蒂安

    2014年2月於倫敦
    在線試讀
    第九章 冷戰宣言
    在杜魯門日記中,他將1946形容為“做決定的年份”;他現在開始采取一些措施,試圖解決如何“不讓蘇聯再為所欲為”的難題。在美國看來,從古琴科事件,伊朗爭端的持續,對土耳其施壓以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獲得一個軍事基地,吞並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到現在的莫斯科大劇院講話,這一切都標志著蘇聯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由於杜魯門主政之前對外交政策了解甚少,現在他開始征求顧問意見,以堅定其決心。
    人們常說,羅斯福在蘇聯人面前過於“軟弱無力”,“很傻很天真”。但他知道與蘇聯肯定早晚會發生對抗。雖然他的首要任務是擊敗德國和日本以贏得這場戰爭,“然後”再著手對付蘇聯。在他去世之前,他開始表現得更為強硬。
    1945年4月1日,羅斯福在去世前不到兩周時給斯大林的後一封電報中寫道:
    對在富有成效的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共同利益的發展,我無法向您隱瞞我的擔憂……我們作出了正確的決定,得到世界大多數人民的熱烈擁護,正如其所見,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理解的基礎,以保障戰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正由於這些希望和期待催生了我們的決定,而其成果也被密切關注。我們不應讓他們感到失望。但迄今為止的缺乏進展令人沮喪……那些我們在會議上作出的政治決定……坦白說我不明白為何會變成這樣……我還必須告訴您的是,我對您的政府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的冷漠態度還無法完全理解。
    他接著說,蘇聯希望統治東歐,特別是波蘭的意圖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將導致美國人民認為“雅爾塔會議是失敗的……對影響盟國軍隊團結的困難和危險,我們可能還要作更壞的打算。”在去世兩天前給丘吉爾的後的話中,羅斯福表示得更為明確:“我們需要盡可能仔細考慮斯大林態度背後的含義和我們下一步應當做什麼。”那天他離開華盛頓去佛羅裡達的棕櫚泉,並在那裡去世,他告訴一名信任的記者,《紐約時報》的安妮·麥考密克(Anne O’Hare McCormick):“斯大林不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或許他並不能掌控蘇聯政府。”
    幾天之前的3月24日,羅斯福與一位老朋友安娜·羅森博格·霍夫曼(Anna Rosenberg Hoffman)在紐約州北部的海德公園共進午餐。她回憶說:“他拿著一封電報,怒不可遏。他用拳頭猛擊輪椅的扶手,說“艾弗裡爾·哈裡曼(Averell Harriman)是對的。我們不能與斯大林做交易。他對雅爾塔會議上的每一個承諾都出爾反爾。”身價千萬的馬球商人艾弗裡爾·哈裡曼是前駐莫斯科大使,已故總統的老朋友,現在則變成杜魯門的了。他是一個臉色陰郁,慣於躲在幕後的權力掮客。哈裡曼從其父鐵路大亨E. H. 哈裡曼(E. H. Harriman)那裡繼承了一大筆財富,在航運、銀行和石油業都有大量資產。他原來同情蘇聯——直到自己到了那裡並生活過一段時間,然後開始與蘇聯官員打交道。“任何談判……總好像是要重復說兩遍。”*第九章  冷戰宣言

    在杜魯門日記中,他將1946形容為“做決定的年份”;他現在開始采取一些措施,試圖解決如何“不讓蘇聯再為所欲為”的難題。在美國看來,從古琴科事件,伊朗爭端的持續,對土耳其施壓以求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獲得一個軍事基地,吞並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到現在的莫斯科大劇院講話,這一切都標志著蘇聯變得越來越“咄咄逼人”。由於杜魯門主政之前對外交政策了解甚少,現在他開始征求顧問意見,以堅定其決心。

    人們常說,羅斯福在蘇聯人面前過於“軟弱無力”,“很傻很天真”。但他知道與蘇聯肯定早晚會發生對抗。雖然他的首要任務是擊敗德國和日本以贏得這場戰爭,“然後”再著手對付蘇聯。在他去世之前,他開始表現得更為強硬。

    1945年4月1日,羅斯福在去世前不到兩周時給斯大林的後一封電報中寫道:

    對在富有成效的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共同利益的發展,我無法向您隱瞞我的擔憂……我們作出了正確的決定,得到世界大多數人民的熱烈擁護,正如其所見,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理解的基礎,以保障戰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正由於這些希望和期待催生了我們的決定,而其成果也被密切關注。我們不應讓他們感到失望。但迄今為止的缺乏進展令人沮喪……那些我們在會議上作出的政治決定……坦白說我不明白為何會變成這樣……我還必須告訴您的是,我對您的政府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的冷漠態度還無法完全理解。

    他接著說,蘇聯希望統治東歐,特別是波蘭的意圖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將導致美國人民認為“雅爾塔會議是失敗的……對影響盟國軍隊團結的困難和危險,我們可能還要作更壞的打算。”在去世兩天前給丘吉爾的後的話中,羅斯福表示得更為明確:“我們需要盡可能仔細考慮斯大林態度背後的含義和我們下一步應當做什麼。”那天他離開華盛頓去佛羅裡達的棕櫚泉,並在那裡去世,他告訴一名信任的記者,《紐約時報》的安妮·麥考密克(Anne O’Hare McCormick):“斯大林不是一個說話算數的人……或許他並不能掌控蘇聯政府。”

    幾天之前的3月24日,羅斯福與一位老朋友安娜·羅森博格·霍夫曼(Anna Rosenberg Hoffman)在紐約州北部的海德公園共進午餐。她回憶說:“他拿著一封電報,怒不可遏。他用拳頭猛擊輪椅的扶手,說“艾弗裡爾·哈裡曼(Averell Harriman)是對的。我們不能與斯大林做交易。他對雅爾塔會議上的每一個承諾都出爾反爾。”身價千萬的馬球商人艾弗裡爾·哈裡曼是前駐莫斯科大使,已故總統的老朋友,現在則變成杜魯門的了。他是一個臉色陰郁,慣於躲在幕後的權力掮客。哈裡曼從其父鐵路大亨E. H. 哈裡曼(E. H. Harriman)那裡繼承了一大筆財富,在航運、銀行和石油業都有大量資產。他原來同情蘇聯——直到自己到了那裡並生活過一段時間,然後開始與蘇聯官員打交道。“任何談判……總好像是要重復說兩遍。”*

    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哈裡曼懷疑蘇聯對於未來的野心漸長。他在從莫斯科返回華盛頓的飛機上——他是早擁有私人飛機的美國人之一——私下跟杜魯門說應當強硬起來,並開始挑戰蘇聯:

    這些人自以為憑借武力就可為所欲為。他們以為在沒有征求我們和其他國家意見的情況下,就可以其決定強行付諸實施。現在蘇聯的政策有諸多跡像表明,蘇聯正在成為肆意欺凌弱者的世界強盜,任何其感興趣的地方都難逃此劫。要改變這一趨勢,唯有改變我們的實際對蘇政策……不是虛張聲勢而要堅定果決……的行動。蘇聯打算建立衛星國的計劃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是一個威脅。一旦蘇聯改變主意,歐洲可能面臨遭受野蠻入侵。”

    在政治上,哈裡曼建議繼續鞏固和加強思想基礎。斯大林在莫斯科大劇院發表演講的兩周後,美國國務院收到了堪稱冷戰為核心的文件之一,所謂“長電報”。當古琴科丑聞愈演愈烈,白宮正在激烈討論如何對付蘇聯時,駐莫斯科大使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被問及蘇聯的下一步行動。凱南自1934年開始對俄國及其歷史進行了長時間的仔細研究,毫無疑問是美國國務院重要的俄國問題專家。他發回一封5500字的電報(並非許多文獻提到的8000字,但肯定是一封長電報),其分析結合歷史背景,有理有據,使人信服。

    凱南可能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影響力的美國外交官,如後來對其無比崇敬的歷史學家兼外交家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所描述的:“冷戰知識分子的官方代表”。傲慢自大、貴族氣息、容易動怒的凱南對其同時代的政客總是頗為不屑:“那些華盛頓的國家領導人恐怕都不知道,也無法想像,在蘇聯占領地區的人們遭受的是秘密警察頭子貝利亞的統治”,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但他在長電報中還是提供了政客們所希望聽到的東西。“實際上,克林姆林宮那些神經過敏的家伙看待世界事務的角度,還是基於俄國人傳統和本能的不安定意識。從伊凡雷帝到斯大林的俄國統治者都寧願“讓其人民生活在黑暗中,而不必冒著接觸光明的風險與西方聯繫”。甚至像彼得大帝那樣的“西化派”也試圖“限制與歐洲其他地區的接觸;他們感興趣的是西方的技術,而非政治思想。”

    馬克思主義是蘇聯領導人智商的一塊“遮羞布”——隻不過嘴上說的好聽,華而不實。“任何人都不應低估馬克思主義在蘇聯事務中的重要性……蘇聯的基礎本能……是從不與強大武力妥協,直到共產主義力量占據優勢地位纔能開展建設性工作。我們有一個……盲目的承諾是美國不會永久的妥協。對他們來說,隻要蘇聯武力無虞,擾亂我們國家的和諧局面、破壞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貶低我們國家的國家權威,是令人滿意且必要的。蘇聯人對邏輯和理性無動於衷……隻是對武力頗為敏感。因此它很容易出爾反爾——並且經常如此——當遇到任何強大阻力時……西方應當以美國為核心團結起來,阻止蘇聯的任何擴張行為。”

    對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來說,中歐和東歐已被證明是難以消化的,“而且共產主義也不行”……在歐洲各國發號施令的嚴厲將軍和政委與過去沙皇時代的舊總督並沒有什麼區別。不斷的起義會“動搖蘇聯的統治結構”……蘇聯的經濟體繫已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但其他地區的人們“不太可能會接受像蘇聯人那樣低的生活標準。”

    凱南是有先見之明的。他說,蘇聯埋下了毀滅自身的種子。帝國的過度擴張意味著“如果蘇聯想要保住在戰爭中已經征服的地區,而西方堅定反對其恃強凌弱的行為,可能無法長時間維持版圖不變。”*

    這催生了“遏制”蘇聯擴張的想法,杜魯門堅持了這一原則,美國在今後四十年中也致力於此,直到蘇聯及其帝國土崩瓦解——正如凱南所預言的那樣。

    *

    正如蘇聯在美國和歐洲精心建立間諜網絡一樣,也有美國人在德國和東歐做著類似的事情。他們當中有數百名時刻監視著即將成為新的敵人的蘇聯。雖然中情局直到1947年春纔成立,但美國在中央情報局長霍伊特·範登伯格(Hoyt Vandenberg)領導下已經有大量的獨立間諜機構。範登伯格在1946年3月初告訴杜魯門,沒有任何跡像表明蘇聯在歐洲和中東地區“有反常的部隊調動和軍事活動”。蘇聯宣稱將很快組織軍隊復員,有可靠情報證明這並非虛言。到1946年底,軍隊人數減少到僅為280萬——大致相當於美國和英國在歐洲的軍隊總和(245萬)。

    蘇聯毀壞了一些從柏林及其占領區向西的鐵路,以此作為戰爭補償,表明“他們並無入侵西歐的計劃”。陸軍情報部向杜魯門報告說:“蘇聯尚不具備孤注一擲地向美國(或其盟國)發動全面戰爭的軍事實力。”

    許多報道的內容如出一轍。德國戰區的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回國後,告訴杜魯門說:“紅軍不希望發生戰爭……他們纔剛剛得到所有他們想要的,還需要時間來消化”。馬歇爾將軍(General Marshall),海軍上將福瑞斯特·謝爾曼(Admiral Forrest Sherman),海軍副總司令和其他聯席會議參謀說:“我們的進攻能力明顯優於蘇聯。美蘇之間若發生戰爭,蘇聯必將付出遠遠超出我們的代價。”根據陸軍部秀的情報人員和後勤專家的預測,他們沒有原子彈,無法發動突然襲擊,他們盡管有資本,但“感覺”不甚強大;他們至少需要15年時間休養生息氣;還需要10年補充技術人員和工程師,還要用15年建立空軍,以及用15到20年建設一支海軍。

    西方擔心的並非軍事攻擊,而是美國的盟國間發生的大規模饑荒和秩序崩潰。助理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說:“籠罩歐洲的恐懼陰雲……[是]歐洲大陸仿佛熟透了的水果落入斯大林手中的預兆”。中央情報局準直接告訴杜魯門說:“西歐經濟可能面臨崩潰是對美國安全的威脅”。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