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世界環境史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威廉·H麥克尼爾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世界通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2098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20983
    作者:威廉·H.麥克尼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麥克尼爾父子合力編著,環境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作序推薦。
    40篇全球環境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涵蓋環境史重要主題。


    環境史作為一門比較新的學科,始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21世紀以來,在美國有上千名年輕的學者投入環境史的研究,中國環境史研究還遠未形成規模,環境史基本問題還困擾著不少研究者。
    環境問題不容樂觀,讓人類持續焦慮的環境問題日趨突出,備受關注,僅2020年接連的世界性災難——新冠肺炎、東非的蝗災、加拿大的暴雪襲擊、澳大利亞的山火………正在給我們敲響警鐘。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一場瘟疫的降臨,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需要環境史的專業研究,對普通讀者來說,了解基本的環境常識和觀念在當下也變得必要。

     
    內容簡介
    近半個世紀以來,一些反正統的歷史學家開創了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環境史——研究人類社會與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間關繫的歷史。在相關著述裡,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活動的背景,其自身也是有生命,在不斷演變的;這種演變既有其內在動因,也是對人類活動做出的反應。不隻貓貓狗狗,岩石、大海、森林、草原等萬物皆有歷史,它們與人類相互獨立又被人類所形塑。
    《世界環境史》是由全球史奠基人威廉·H. 麥克尼爾、大歷史學派創始人大衛·克裡斯蒂安以及美國環境史大家約翰·R. 麥克尼爾等30 多位知名歷史學者共同撰寫的一部世界環境史專著。其內容出自寶庫山六卷本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中的《世界環境史百科全書》,是這部經典百科全書的精選版,從中萃取40 個詞條,基本涵蓋了物種、地球承載力、氣候變化、地震、疾病、瘟疫、物種滅絕、環保運動等環境史的重要主題,每個主題由一位知名學者撰文,講解深入淺出,不失專業水準。
    《世界環境史》以聯繫的觀念看待世界環境史的發展,將史學家的資料和研究方法與考古學、生態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結合,注重文獻,也注重視覺圖片的使用,不僅推動了科學知識與環境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方便環境史研究的專業人士查閱、教學,也適合對環境史以及對環境問題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出品)

    近半個世紀以來,一些反正統的歷史學家開創了一個新的分支學科——環境史——研究人類社會與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間關繫的歷史。在相關著述裡,大自然不僅僅是人類活動的背景,其自身也是有生命,在不斷演變的;這種演變既有其內在動因,也是對人類活動做出的反應。不隻貓貓狗狗,岩石、大海、森林、草原等萬物皆有歷史,它們與人類相互獨立又被人類所形塑。
    《世界環境史》是由全球史奠基人威廉·H. 麥克尼爾、大歷史學派創始人大衛·克裡斯蒂安以及美國環境史大家約翰·R. 麥克尼爾等30 多位知名歷史學者共同撰寫的一部世界環境史專著。其內容出自寶庫山六卷本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中的《世界環境史百科全書》,是這部經典百科全書的精選版,從中萃取40 個詞條,基本涵蓋了物種、地球承載力、氣候變化、地震、疾病、瘟疫、物種滅絕、環保運動等環境史的重要主題,每個主題由一位知名學者撰文,講解深入淺出,不失專業水準。
    《世界環境史》以聯繫的觀念看待世界環境史的發展,將史學家的資料和研究方法與考古學、生態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結合,注重文獻,也注重視覺圖片的使用,不僅推動了科學知識與環境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方便環境史研究的專業人士查閱、教學,也適合對環境史以及對環境問題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出品)
    科學 歷史 思想


    *輯(1-10冊)
    01《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 [美]大衛·克裡斯蒂安
    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美]約翰·R. 麥克尼爾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6《*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7《守夜人的鐘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 [美]麗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戰前的世界》 [英]查爾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 精裝) [美]悉達多·穆克吉
    ---------------
    第二輯(11-20冊)
    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裡·柯克倫 [美]亨利·哈本丁
    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合作、抵抗與報復》 [美]伊斯特萬·迪克
    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美]艾爾弗雷德·W. 克羅斯比
    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 精裝)[美]雅克·巴爾贊
    15《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克尼爾
    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 [美]威廉·麥克尼爾
    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美]西恩·麥克米金
    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平裝) [美]戴維·伍頓
    19《內戰:觀念中的歷史》 [美]大衛·阿米蒂奇
    20《第五次開始》 [美]羅伯特·L. 凱利 
    ---------------
    第三輯(21-30冊)
    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平裝 精裝)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22《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 [英]馬克·馬佐爾
    23《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如何建構一個理想世界》[荷]魯特格爾·布雷格曼
    24《民粹主義大爆炸:經濟大衰退如何改變美國和歐洲政治》[美]約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訂版)》(平裝 精裝)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權力與文化:日美戰爭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猶太文明:比較視野下的猶太歷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 [美]尼爾·波斯曼
    29《從丹藥到槍炮:世界史上的中國軍事格局》 [美]歐陽泰
    30《起源:萬物大歷史》 [美]大衛·克裡斯蒂安
    ---------------
    第四輯(31-40冊)  
    31《為什麼不平等至關重要》 [美]托馬斯·斯坎倫
    32《科學的隱憂》  [英] 傑裡米·鮑伯戈
    33《簡明大歷史》 [美]大衛·克裡斯蒂安 主編
    34《專家之死:反智主義的盛行及其影響》 [美]托馬斯·M. 尼科爾斯
    35《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修訂版)》 [荷]弗雷德·斯皮爾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歷史性的體制:當下主義與時間經驗》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羅多德的鏡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發去希臘》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燈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
    第五輯(41-50冊)
    41《從航海圖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 [日]宮崎正勝
    42《人類的旅程:基因的奧德賽之旅》 [美]斯賓塞·韋爾斯
    43《西方的困局:歐洲與美國的當下危機》 [德]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
    44《沒有思想的世界:科技巨頭對獨立思考的威脅》 [美]富蘭克林·福爾
    45《錐形帳篷的起源:思想如何進化》 [英]喬尼·休斯
    46《後基因組時代:後基因組時代的倫理、正義和知識》 [美] 珍妮·瑞爾丹
    47《世界環境史》[美] 威廉·H.麥克尼爾 [美]約翰·R. 麥克尼爾 等 編著  
    48《競逐富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美]威廉·麥克尼爾
    49《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美] 約翰·R.麥克尼爾
    50《不可思議的旅程:我們的星球與我們自己的大歷史》[美] 沃爾特·阿爾瓦雷茲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

    [美]威廉·H.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
    一代歷史學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歷史學科的“現代開創者”,曾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美國世界史學會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與斯賓格勒、湯因比齊名,被譽為“20世紀對歷史進行世界性解釋的巨人”,開闢了一個西方世界史學的新時代。
    1963年,以《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舉成名,並因此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迄今已出版《西方的興起》《世界史》《瘟疫與人》《競逐富強》等30多部作品。;.;[美]約翰· R. 麥克尼爾(John R. McNeill,1954— )
    美國喬治敦大學環境史教授,世界環境史大家。與其父威廉·H. 麥克尼爾合著全球史經典佳作《人類之網》,引發巨大關注。主要著作有《太陽底下的新鮮事》、《蚊子帝國》、《大加速》(與彼得·恩格爾克合著)等,並主編《全球環境史指南》。

    目錄
    中文版序言 vii
    導論 世界環境史 001
    人類圈 015
    生物交換 024
    承載力 036
    氣候變化 044
    哥倫布交換 058
    森林砍伐 065
    沙漠化 075
    沙漠 084
    動物疫病 091
    疾病概述 103
    植物病害 117
    地震 128

    中文版序言 vii
    導論 世界環境史 001


    人新世 012
    人類圈 015
    生物交換 024
    承載力 036
    氣候變化 044
    哥倫布交換 058
    森林砍伐 065
    沙漠化 075
    沙漠 084
    動物疫病 091
    疾病概述 103
    植物病害 117
    地震 128
    生態帝國主義 136
    能量 141
    環保運動 158 
    土壤侵蝕 169
    民族植物學 178
    物種滅絕 184
    饑荒 194
    火 202
    蓋婭假說 211
    綠色革命 217
    冰期 227
    島嶼 232
    山嶽 238
    天然氣 248
    自然 252
    海洋 265
    石油洩漏 276
    人口與環境 287
    河流 299
    道路 308
    土壤鹽漬化 314
    木材 322
    樹 326
    水 337
    水能 346
    水資源管理 351
    風能 360


    後記 367 

    前言
    近半個世紀以來,史家都力圖將非人類世界和整個星球的研究納入帳下,這種努力已取得了極大成功,但一些執拗的反對也令人沮喪。例如,有一位傲慢的年青歷史教師就認為,澳大利亞的火與歷史風馬牛不相及。“森林起火了,就該去找消防員,”他自負地說,“而不是歷史學者。”又如一位學界耆宿,由於多年來反復閱讀同樣的古文獻而“不見森林”,他抱怨說:“我認為到了現在,空氣污染纔可以被稱為歷史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在公開場合發表的真實評論。有些人一直都不明白:火跟稅收和城市化一樣,對地球及其人類居民一樣重要;空氣污染比帝國的歷史還要久遠,而且它每年仍在讓數百萬人死亡——大概比戰爭殺死的人還多。
    還有那位著名的牛津歷史學家,到20世紀80年代仍在談論那種“常識”——世界歷史僅限於“人類”的故事,其任務是把人類的成就、苦難和幸福編纂成一部進步史。“我們都知道狗和貓沒有歷史,”他開玩笑地說,“但人類卻有。”但他知道的常識其實是一種謬見,並且非常武斷和偏狹。狗和貓當然有歷史!就個體來說,它們像人類一樣出生、成長和死去,而且它們有學習、適應和演變的能力。作為一個物種,它們擁有一部群體史,比我們自身的歷史還長,而且很大程度上與人類相互影響。它們已經在這個星球上演化了數百萬年,其馴化的歷史都有數千年之久了。拿貓來說,依照近的考古證據,在中國,貓跟人共處一室的時間長達5000多年,而馬、豬、蚊子和大像也早就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角色了。

    近半個世紀以來,史家都力圖將非人類世界和整個星球的研究納入帳下,這種努力已取得了極大成功,但一些執拗的反對也令人沮喪。例如,有一位傲慢的年青歷史教師就認為,澳大利亞的火與歷史風馬牛不相及。“森林起火了,就該去找消防員,”他自負地說,“而不是歷史學者。”又如一位學界耆宿,由於多年來反復閱讀同樣的古文獻而“不見森林”,他抱怨說:“我認為到了現在,空氣污染纔可以被稱為歷史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在公開場合發表的真實評論。有些人一直都不明白:火跟稅收和城市化一樣,對地球及其人類居民一樣重要;空氣污染比帝國的歷史還要久遠,而且它每年仍在讓數百萬人死亡——大概比戰爭殺死的人還多。
    還有那位著名的牛津歷史學家,到20世紀80年代仍在談論那種“常識”——世界歷史僅限於“人類”的故事,其任務是把人類的成就、苦難和幸福編纂成一部進步史。“我們都知道狗和貓沒有歷史,”他開玩笑地說,“但人類卻有。”但他知道的常識其實是一種謬見,並且非常武斷和偏狹。狗和貓當然有歷史!就個體來說,它們像人類一樣出生、成長和死去,而且它們有學習、適應和演變的能力。作為一個物種,它們擁有一部群體史,比我們自身的歷史還長,而且很大程度上與人類相互影響。它們已經在這個星球上演化了數百萬年,其馴化的歷史都有數千年之久了。拿貓來說,依照近的考古證據,在中國,貓跟人共處一室的時間長達5000多年,而馬、豬、蚊子和大像也早就在這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角色了。
    不隻貓貓狗狗,岩石、大海、森林和草原都有歷史,它們與人類相互獨立又被人類形塑。我們這些有機物和無機物又一起構成了這個星球的整體,無法被區隔為人類與非人類這樣的類別,或進步與非進步這樣的等級。這種見識,雖不被一些人理解,卻能令歷史為之一新、為之豐富,本書的篇章就是其完美證明。在半個世紀前,這樣的內容無法成書,這樣的作者多無法躋身史家之列,僅憑這一點就十分令人鼓舞了。
    如今我們開始明白,“環境”主題正是歷史之基,它是政治、文化、社會運動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世界史本身也是相對新穎的概念,它推動學者們走出民族國家,並越來越走向環境模式,為“文明”的興衰提供廣闊的物質背景和理論框架。
    對世界史而言,不同學者肯定有不同的定義。對我來說,這個詞隻能是地球史的別稱,它一直在被現代科學知識所界定和詮釋。我的這個觀點,依據的是該詞的常見用法。《新牛津美語辭典》明確把“世界”解釋為“地球,包括其所有的國家、民眾和自然樣貌”。《韋氏詞典》將“世界”定義為“地球及地球的所有人與物”。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選擇書寫這個世界的某一小部分,但我們應該始終將世界史視為地球這顆行星的歷史。
    盡管世界環境史近纔開始出現,似乎是一時風尚,但它作為一種思想實際發端於200年前,並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偉大地質學家和演化史家,包括查爾斯·萊爾和查爾斯·達爾文。它源自那些革命性的博物學家所倡導的世界觀,在這種世界觀中,過去是生物與環境、人類與其餘的自然界互動的故事。如果沒有萊爾和達爾文發動的哲學和科學革命,很難想像之後會出現如H.G.韋爾斯、阿諾德·湯因比、威廉和約翰·麥克尼爾以及大衛·克裡斯蒂安這樣優秀的世界史家的著作。拿威廉·麥克尼爾來說,在其後一本著作《人類之網》一書中,他明確使用達爾文的語言來總結他眼中的歷史。“人類的歷史遵循更大的演化模式”,他寫道,這讓我們相信“人類在地球上的歷史完全是一部自然史,無論它有多麼特殊……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的確確屬於這顆名叫地球的行星,並且是支持我們的生物圈的一部分”。
    演化、選擇和適應是自然法則,但這些法則同樣也適用於人類社會。實際上,我們可以把世界歷史(或國家的或本地的歷史)定義為對環境、氣候、技術和社會組織的一連串復雜相連的不間斷適應。有些適應可能存在超過數百萬年,如蟑螂的觸須;其他的則極為短暫,隻持續一兩代,短的就像20世紀60年代的喇叭褲或上海咖啡館裡的古馳包,新鮮勁兒還沒過就被淘汰了。這個故事中沒有神創,沒有進步敘事或包羅一切的天命,看不到終極目標,隻有不停的變化和適應。
    這種新史學的核心是與自然科學的合作,後者長久以來與史家的世界分隔兩岸、遙遙相望。這種說法還比較含蓄!科學往往被視為大敵,就如打到門口、危及“人文”聖殿的野蠻人一般。這種做派對歷史寫作真是莫大的損失。它令我們的想像力枯竭,讓我們在解釋變化的時候往往啞口無言,使我們黔驢技窮,削弱了我們的影響和公眾支持,讓我們像15世紀的歐洲人一樣落伍(他們仍固守亞裡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見識),而此時一班卑微的海員正外出去發現一個新世界,一個尚有一半疆域等待探索的渾圓星球。

    在線試讀
    動物疫病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種改變社會信仰的瘟疫暴發都源於人類的動物親戚。它們“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了人類。在討論疾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時,區分動物疾病與人類疾病沒有意義。
    從人數上看,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單次規模的傳染病是次世界大戰末期暴發的一場流感,它造成了4000萬人死亡。有據可查的影響的傳染病,是14世紀中葉那場造成西歐25%以上人口死亡的腺鼠疫。盡管沒有記載,但對人口和歷史綜合影響的,是歐洲人及其家畜傳到美洲的一繫列瘟疫。它們在此前從未接觸過歐亞大陸疾病的人群中傳播,特別是在那些遭受殖民主義多重傷害—暴力、奴隸制、生計無著—的群體內,傳播致死率一般在90%~95%。總的來說,這些疾病在美洲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億。
    著名的動物傳人的疾病,有天花、霍亂、結核病、腺鼠疫和流感。
    雖然艾滋病是現代世界一個潛在的重大健康威脅,但它隻能靠接觸傳染,既不能靠非接觸傳染,也不是急性的。近年來,其他諸如口蹄疫、漢坦病毒和被稱為“瘋牛病”的動物疾病也造成了恐慌,但在通常意義上講,這些可能根本稱不上疾病。與前面提到的其他疫病的影響相比,這些疾病危害很小,盡管它們得到了更多的公眾關注(原因可能是媒體引發的恐慌,再加上多數人事實上並不了解各種疾病是如何傳播的)。
    動物傳給人的多數疾病都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它們個頭小,就像懸浮微粒一樣具有高度揮發和傳播性,更容易在個體之間傳播,這是疫情蔓延的基礎。有些疾病,如瘧疾和昏睡病,是由原生生物—比細菌或病毒大得多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引起的。原生生物個頭大,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像懸浮微粒一樣傳播,因此主要是通過注射的方式傳播,例如昆蟲叮咬,這就使它們的傳染性大大降低。
    引發傳染病的多數微生物,是在與其他非人物種的互動中共同演化的。那些非人物種已經演化出了對這些致病生物的免疫反應,所以致病生物對原來宿主物種的健康和種群數量都不構成嚴重威脅。多數傳染病之所以對人類如此致命,是因為我們次接觸這些病原體,還沒有演化出對它們的免疫反應。例如,天花與牛痘有關,後者對牛來說問題不大,但它在人體內的變異形式往往是致命的。同樣,艾滋病毒與非洲靈長類動物身上出現的一種病毒感染關繫密切,但在後者身上,它隻會引起輕微的流感癥狀。其他例子還包括麻疹(與牛瘟這種有蹄類動物疾病密切相關)、結核病(與牛身上的類似疾病關繫密切)、流感(由豬和雞鴨等禽類中出現的類似病原體,分幾次傳染給人的一繫列病毒性疾病)。近,當人們發現人體內的瘧原蟲與黑猩猩體內的一種不那麼致命的瘧原蟲關繫密切時,瘧疾也被加進了這一名單。

    動物疫病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種改變社會信仰的瘟疫暴發都源於人類的動物親戚。它們“跨越物種界限”,傳染給了人類。在討論疾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時,區分動物疾病與人類疾病沒有意義。


    必須強調的是,由於人類是哺乳動物,在其他非人類動物(尤其是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疾病,往往很容易交叉傳染給人類。傳染病和接觸傳染性強的疾病影響為重大,非傳染性疾病對歷史的影響幾近於無。從定義上說,傳染病是指能迅速從感染者傳播到健康個體的疾病。被感染的個體要麼死去,要麼在短時間內完全康復,那些康復的個體會獲得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同一種病原體。
    從人數上看,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單次規模的傳染病是次世界大戰末期暴發的一場流感,它造成了4000萬人死亡。有據可查的影響的傳染病,是14世紀中葉那場造成西歐25%以上人口死亡的腺鼠疫。盡管沒有記載,但對人口和歷史綜合影響的,是歐洲人及其家畜傳到美洲的一繫列瘟疫。它們在此前從未接觸過歐亞大陸疾病的人群中傳播,特別是在那些遭受殖民主義多重傷害—暴力、奴隸制、生計無著—的群體內,傳播致死率一般在90%~95%。總的來說,這些疾病在美洲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億。
    著名的動物傳人的疾病,有天花、霍亂、結核病、腺鼠疫和流感。 
    雖然艾滋病是現代世界一個潛在的重大健康威脅,但它隻能靠接觸傳染,既不能靠非接觸傳染,也不是急性的。近年來,其他諸如口蹄疫、漢坦病毒和被稱為“瘋牛病”的動物疾病也造成了恐慌,但在通常意義上講,這些可能根本稱不上疾病。與前面提到的其他疫病的影響相比,這些疾病危害很小,盡管它們得到了更多的公眾關注(原因可能是媒體引發的恐慌,再加上多數人事實上並不了解各種疾病是如何傳播的)。
    動物傳給人的多數疾病都是由細菌和病毒引起的,它們個頭小,就像懸浮微粒一樣具有高度揮發和傳播性,更容易在個體之間傳播,這是疫情蔓延的基礎。有些疾病,如瘧疾和昏睡病,是由原生生物—比細菌或病毒大得多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引起的。原生生物個頭大,這意味著它們無法像懸浮微粒一樣傳播,因此主要是通過注射的方式傳播,例如昆蟲叮咬,這就使它們的傳染性大大降低。
    引發傳染病的多數微生物,是在與其他非人物種的互動中共同演化的。那些非人物種已經演化出了對這些致病生物的免疫反應,所以致病生物對原來宿主物種的健康和種群數量都不構成嚴重威脅。多數傳染病之所以對人類如此致命,是因為我們次接觸這些病原體,還沒有演化出對它們的免疫反應。例如,天花與牛痘有關,後者對牛來說問題不大,但它在人體內的變異形式往往是致命的。同樣,艾滋病毒與非洲靈長類動物身上出現的一種病毒感染關繫密切,但在後者身上,它隻會引起輕微的流感癥狀。其他例子還包括麻疹(與牛瘟這種有蹄類動物疾病密切相關)、結核病(與牛身上的類似疾病關繫密切)、流感(由豬和雞鴨等禽類中出現的類似病原體,分幾次傳染給人的一繫列病毒性疾病)。近,當人們發現人體內的瘧原蟲與黑猩猩體內的一種不那麼致命的瘧原蟲關繫密切時,瘧疾也被加進了這一名單。
    能夠跨越人與非人物種壁壘的傳染病,一直是塑造歐亞歷史的主角。與美洲和非洲相比,歐洲和亞洲的不同之處在於:歐亞文明 馴化了這些疾病初所寄生的動物,並與後者緊密生活在一起。有蹄類動物(特別是牛和豬)的馴化,讓人類與它們緊密相處,於是人類不斷接觸大量傳染病(它們對有蹄類動物種群危害不大)。在飼養牛和豬、人煙稠密的社會中,這些疾病尤為猖獗。因為農民定居了下來,他們生活在自己和牲口的污物周圍,還與家畜親密共處。在很多農業社會,農民還習慣晚上把牛和豬帶回家,既為了給它們御寒,也為了防止牲畜為猛獸所害。這些情形延長了接觸時間,也增加了細菌與病毒性病原體傳播的可能性。
    農業維持著比它取代的采集—狩獵生活方式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城市化擴展導致人口大規模集中,為來源於其他物種的傳染病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沃壤。直到19世紀,歐洲城市的人口纔實現了“自給自足”,之前由於許多城市居民因病致死,它們需要農村地區人口的不斷流入纔能維持城市人口的規模。 


    黑死病
    世界貿易路線的發展加快了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到羅馬時代,歐洲、亞洲和北非的人口已成為滋生(來自家畜的)致病生物的巨大溫床。天2世紀傳入羅馬,它是安東尼兇之一,那場瘟疫讓數百萬羅馬公民死亡。對歐亞歷史進程影響為深遠的動物源性疾病是腺鼠疫。它由跳蚤傳播,而跳蚤是在哺乳動物—通常是腺鼠疫的宿主—的毛皮上感染了腺鼠疫杆菌。腺鼠疫542—543年出現於歐洲,並釀成了查士丁尼瘟疫。不過,危害為嚴重的一次是在14世紀的歐洲大陸,它造成多達2500萬人死亡,被稱為“黑死病”。僅在不列顛群島,瘟疫就導致近150萬人(總人口的25%~40%)死亡。這場瘟疫之所以大暴發,其中一種推測認為主要的傳播媒介似乎是毛皮,它們是14世紀中葉開通了去往中國的貿易路線後,由中亞的低人口密度區輸入的。
    14世紀的這場瘟疫有一個重要卻往往被忽視的後果,那就是它對歐洲哲學與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14世紀中葉以前,歐洲的主流世界觀是神話性和像征性的,植根於一種循環時間觀。與黑死病之後出現的世界觀相比,它更強調人與神之國度間的聯繫。
    當鼠疫襲來並開始吞噬當地居民之時,這種古老哲學傳統的知識庫和技術被臨時征用,它包括禱告、基於交感巫術的藥物及尋找替罪羊(如燒死女巫)。所有這些方法都被證明無效,無力應對病亡、毀滅造成的大面積恐慌以及隨之而來的文明的整體衰落。這種大規模的、無法解釋的生命消失,對社會的影響不可小覷。傳統的精神信仰和對世界如何運轉的解釋崩潰,人們在精神上陷入了孤寂。
    一些歷史學家將這場瘟疫描述為“歷大的生物—環境事件”,另一些人則稱其“相當於核屠殺”,它迫使西歐發展出了一種構建和認知現實的新方式。在基督教內部,這場瘟疫讓人們失去了對仁慈和關心眾生的造物主的信仰,也讓“異端”成為替罪羊並遭受迫害,終讓新教興起—在其中出現了憤怒和有仇就報的上帝形像。
    從學術角度看,這場瘟疫促進了一種新的知識傳統的發展,這種傳統將思想與身體、客觀與主觀、人與自然截然二分。它催生了文藝復興並讓西歐的“理性主義”科學傳統發展,終產生了笛卡論(機器模型或隱喻成為理解非人類生命的一種方式)和培根—牛頓的世界觀。可以說,腺鼠疫對哲學和精神的影響直接造成了“現代”理性主義方法的出現—實驗和計量取代了觀察和經驗。
    這種認知現實的新方式產生了諸多積極影響。比如,它使衛生設施增加,從而降低了許多傳染病病菌的背景值。這種把現實分為思想和物質兩個領域的二分法,為研究和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論。然而,它在很大程度上還不足以理解內在經驗、人類思想以及我們與其他生物的伙伴關繫。因此,盡管論使得衛生條件得以改善,但它對疾病的自然周期或免疫反應的演變並無新的認識。


    舊世界與新世界
    動物疫病在塑造人類歷史以及人類對環境的文化態度上影響巨大,這可以通過舊世界(歐亞世界和北非)與新世界(南、北美洲)的比較來說明。美洲的很多文化也都發展農業,但新世界的農業幾乎全以種植業(如玉米、土豆、南瓜和豆類)為基礎,而不依賴畜牧業—有蹄類動物的馴化與放牧。美洲的馴化動物僅有狗、豚鼠、原駝(羊駝和駱馬)和火雞。與舊世界的有蹄類馴化動物不同的是,這些新世界的馴化動物從未被密集飼養,人類不喝它們的奶,而且除了狗之外,這些牲口也不如舊世界的家畜與人那樣親密。
    新世界的眾多文明的人口密度與歐洲文明相當。阿茲特克的首都特諾奇蒂特蘭在其盛期可能是世界上的城市之一,而且有證據表明,墨西哥中部的人口曾超過了土地的長期承載力。同樣,與歐洲和亞洲文明相比,新世界的許多其他社群,如在瑪雅人和印加人的城市, 
    還有在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的土塚建造者文化中,人們的生存空間更小。盡管人口密度高,但在這些新世界本土文明中,流行病似乎並不存在,這多半是因為有蹄類家畜稀缺。而在歐洲、亞洲和北非,有蹄類家畜是多數流行病(除了腺鼠疫)之源。盡管新世界幾乎沒有發生過明顯的流行病,但或許是因為糟糕的衛生條件,流行病在美洲一些大型城市群的消失中也起過作用。
    新世界的動物疫病
    動物疫病諷刺的一點是,由於新世界的人類身上沒有動物源傳染病及相關免疫反應,(幾乎可以肯定)這恰恰成為歐洲人及其世界觀得以成功入侵新世界的主因,而這些歐洲人及其世界觀,也僅僅是幾百年前在與傳染病接觸的經歷中纔被戲劇性重塑的。歐洲人一度占領了非洲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但由於沒有外來傳染病的屠滅效果,這些地區的本地人口並未顯著減少。結果,隨著殖民主義時代接近尾聲,非洲和亞洲的本土居民重新獲得了對其土地的社會與政治控制。因為在其家園中,他們在數量上仍占優勢。
    相比之下,外來動物疫病被引入美洲原住民這種易感人群中後,它們對原住民人口的破壞性遠比瘟疫時期的歐洲嚴重。據估計,90%~95%的美洲原住民死於外來疾病。
    對於這場浩劫—指歐洲征服美洲的階段或微生物階段—一般人有一種迷思,認為它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纔開始。其實,早在哥倫布到達加勒比海,其他西班牙探險家(征服者)來到新世界的數百年前,巴斯克捕鯨者、維京移民和英格蘭漁民就在美洲的大西洋海岸登陸並開始帶來災難了。有證據表明,早在15世紀末哥倫布來到之前,一些原本生活在大西洋沿岸的部落就退到了內陸,力圖躲避大量減少其人口的傳染病。
    雖有如科爾特斯和皮薩羅這類征服者的成功……(本篇未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