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汗青堂叢書050·諾曼征服:黑斯廷斯戰役與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崛起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1081-1568
    【優惠價】
    676-980
    【作者】 英馬克·莫裡斯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歐洲史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ISBN】97875541450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4145098
    作者:[英]馬克·莫裡斯

    出版社:西安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5月 

        
        
    "

    編輯推薦

































    事件價值諾曼征服標志著英格蘭封建制度的確立,自此之後,英格蘭與歐洲大陸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法語詞彙開始進入英語當中,徹底改變了英格蘭歷史的軌道。無論是就政治還是文化而言,諾曼征服都對英國歷史具有重大的意義。


    史料價值:本書運用大量一手史料,從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考察諾曼征服這一歷史事件以及它對英國歷史產生的巨大影響,可謂了解諾曼征服這一歷史事件的***書籍。


    敘述特點:在寫作方面,事實與分析並重,作者細致地對諾曼征服的歷史材料進行了考證,幫助讀者分辨材料的真假,撥開歷史的迷霧。


    可讀性強:敘述時段涉及多位著名歷史人物,如征服者威廉、虔信者愛德華及哈羅德二世。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引領讀者,讓讀者能夠在那個由城堡與騎士主導的世界裡領略這些歷史人物的風采。


    獲得推薦:本書獲得《星期日郵報》《旗幟晚報》《泰晤士報》等多家著名媒體推薦。除寫作歷史書籍之外,作者馬克·莫裡斯還參與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他在BBC 4的《城堡》紀錄片備受好評。

     
    內容簡介

    諾曼征服可能是英格蘭歷*重要的軍事和文化事件之一。隨著諾曼人進駐英格蘭,英格蘭這一古老而又新生的國度便煥發出了新的活力。無論是語言、建築、軍事還是法律,英格蘭境內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諾曼人是如何改變這一切的?這一改變又為什麼如此之徹底?


    馬克·莫裡斯以極其細致的筆觸梳理了諾曼征服前後的歷史事件,勾勒出了一幅有關諾曼征服的全新圖景。在比較了各種證據之後,他運用生動而流暢的語言告訴讀者,英格蘭是如何融入歐洲文化傳統之中,而這一點又是怎樣影響到了英格蘭的歷史進程的。     

    作者簡介

    馬克•莫裡斯(Marc Morris),英國歷史學者與作家。


    莫裡斯畢業於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與牛津大學,曾在牛津以及倫敦的多所大學教授歷史。他曾於2003年主持廣受好評的電視節目《城堡》,並寫作相關書籍。另有著作《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栗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2008)和《約翰王:背叛、暴政與〈大憲章〉之路》(2015)等。


    譯者簡介


    韓曉秋,同濟大學翻譯學在讀博士,齊齊哈爾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目前主要從事翻譯學和漢語國際傳播研究。另有譯著《浮世恆河》。

    目錄
    致謝 i
    地圖 iii
    世繫表 v
    導言 1
    1 未來的國王 15
    2 丹麥人襲來 33
    3 私生子 61
    4 完美計劃 81
    5 上帝的戰士們 109
    6 戈德溫 家族 129
    7 命運的人質 149
    8 北方動亂 163
    9 山雨欲來 179
    10 雷 電 209

    致謝 i


    地圖 iii


    世繫表 v


    導言 1


    1 未來的國王 15


    2 丹麥人襲來 33


    3 私生子 61


    4 完美計劃 81


    5 上帝的戰士們 109


    6 戈德溫 家族 129


    7 命運的人質 149


    8 北方動亂 163


    9 山雨欲來 179


    10 雷 電 209


    11 入 侵 223


    12 戰利品 253


    13 暴 動 275


    14 餘 震 309


    15 異邦人與本地人 333


    16 覓食的餓狼 361


    17 帝國的邊界 383


    18 末日審判 401


    19 死亡與評價 439


    20 綠樹預言 461


    縮略語 477


    注 釋 481


    參考文獻 519


    出版後記 537

    媒體評論
    媒體推薦
    莫裡斯博士對既有的結論發起了衝擊,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諾曼征服及其後續影響,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告知讀者他的發現。
    ——伊恩·莫蒂默,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
    該書的敘述有力而生動,作者具備令人信服的歷史洞察力。這不僅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每個對1066年的真實情況感興趣的人都有必要閱讀這本書。
    ——海倫·卡斯托,歷史學家、比阿特麗斯·懷特獎得主
    作者寫作得十分聰明。他關於這一英國歷史上的關鍵事件的記述十分引人入勝,可讀性也非常強。
    ——湯姆·霍蘭,作家、赫塞爾-蒂爾特曼獎得主

    媒體推薦


    莫裡斯博士對既有的結論發起了衝擊,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諾曼征服及其後續影響,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告知讀者他的發現。


    ——伊恩·莫蒂默,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


    該書的敘述有力而生動,作者具備令人信服的歷史洞察力。這不僅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每個對1066年的真實情況感興趣的人都有必要閱讀這本書。


    ——海倫·卡斯托,歷史學家、比阿特麗斯·懷特獎得主


    作者寫作得十分聰明。他關於這一英國歷史上的關鍵事件的記述十分引人入勝,可讀性也非常強。


    ——湯姆·霍蘭,作家、赫塞爾-蒂爾特曼獎得主


    正如每個英國學生所熟知的那樣,1066 年是英國歷*重要的歷史年份之一。但是,也正如馬克·莫裡斯在這本極具可讀性的書當中所指出的那樣,諾曼征服要遠比我們所想像的暴力、復雜以及模糊。他小心地引導著自己的讀者穿行在片面(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的文獻當中,生動地描繪了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由盛轉衰的圖景。除此之外,他還向他們展示了征服者威廉是如何依靠*的恐怖來建立他的統治的。


    ——《星期日泰晤士報》


    你所知道的有關1066 年的事情幾乎都是錯的。再沒有哪個歷史學家會比馬克·莫裡斯更適合糾正你的錯誤觀點了。他的新書不僅是一部敘述史,而且也是一個研究成果……莫裡斯運用充滿了氣魄、具有洞察力和奔放的敘事手法,來描述這個動蕩時代的壯舉和悲劇。


    ——《星期日郵報》


    馬克·莫裡斯是采取了敘述史方法的年輕一代歷史學家中的一員。無論是在歷史傳記還是在斷代編年史當中,他們都想要講好自己的故事。這些人的書就像是著名人物的肖像畫——以線條和色彩繪制出的生動的形像——一樣( 這種肖像畫往往會誇大主人公的重要性)。其細節明確,人物也栩栩如生。莫裡斯令人信服地描述了征服者威廉的入侵以及此後為維持征服的成果而進行的暴力鬥爭,其鬥爭的對像不但有反抗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而且有入侵的維京人。除此之外,諾曼領主之間也存在著權力鬥爭……莫裡斯把粉飾之詞從證據中挑了出來,並對英格蘭的諾曼人進行了現代的闡釋。這樣一種敘述正是現代人所急需的。比起現在的意識形態,他更尊重過去的事實。


    ——《泰晤士報》


    馬克·莫裡斯的這本新書生動地重述了諾曼人入侵的故事,充滿了活力和敘事緊迫感。他展示了諾曼征服前英格蘭的圖景。這是一個復雜而動蕩的王國,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處在被入侵的陰影之下……他對1066 年進行了激動人心的描述……在整個故事中,政治是復雜的,證據也是支離破碎的。莫裡斯沒有掩飾這一點,而是邀請讀者與他一起思考這一切……而在完成上述任務的同時,他還牢牢把握著一部通俗歷史的主旨和風格。與他的上一本書——愛德華一世的一本非常好的現代傳記——一樣,他的新作也體現了莫裡斯的老到。


    ——《旗幟晚報》


    馬克·莫裡斯的新書令人興奮……這是一個強有力而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以巨大的氣魄寫作本書。從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清晰的目的感和極大的信心……他精力十足地帶領著讀者,讓他們做一次關於本主題的旅行……這本令人興奮的書中既有一些新的角度,又有內在的連貫性……莫裡斯致力於對證據進行自己的闡釋,而在這一點上他做得很好。


    ——《BBC 歷史雜志》

    在線試讀
    未來的國王
    一打開巴約掛毯,我們便可以看到三個正在對話的人物形像。其中兩人站立,一人獨坐。我們無法辨別站立者的身份,但卻可看到安坐之人頭戴王冠,手執權杖。其頭上用拉丁文標識為“愛德華王”(Edward Rex)。今天的人們更習慣稱呼他為“虔信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這一令人印像深刻的“虔信者”別名,直到愛德華死後近100年的1161年纔出現。也正是那一年,教宗追封他為聖徒。教宗認為,愛德華生前就在施加神跡,而這一點令他非常滿意。他認為,在虔信者死後,這些神跡仍在繼續顯現。1
    然而,翻遍愛德華所處時代的歷史記載,我們卻很難發現他有什麼尤為聖潔之處。根據現代人的研究,他或許比多數人更加虔誠。但在其他方面,他卻給人一種中規中矩甚至有些平平無奇的印像。他在60歲出頭去世,按照中世紀的標準,他應是一個長壽之人。在掛毯上,他被表現為一個留著長長白須的老者,而他的死則是掛毯上重要的場景之一。虔信者愛德華死於1066年1月5日。這一日期本身就足以說明,他對於我們所講述的故事具有重要價值。但為了更加準確地理解這段歷史,我們首先仍需穿越時光,追溯他青年時代的往事,了解他成為英格蘭國王的前因後果。這是個了不起的故事。在他的一生當中,這件事確實堪稱奇跡。

    11世紀初的英格蘭既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又是一個新生的國度。說它古老,是因為我們可以將它的血脈之根追溯到遙遠的往昔。從5世紀開始,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族——現在被統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的一支隊伍,就已經開始向不列顛島移民了。這些新來的彪悍戰士終成了南部和東部英格蘭的主人。他們擊敗並征服了不列顛島原住民凱爾特人(Celtic peoples),把他們驅逐到了不列顛島北部和西部的高地地區。新的王國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上紛紛崛起,它們是:肯特(Kent)、蘇塞克斯(Sussex)、埃塞克斯(Essex)、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麥西亞(Mercia)和諾森伯裡亞(Northumbria)。時至今日,人們還是能夠聽到這些王國的名字,因為它們正是現在的英格蘭的郡與地區的名稱。起初,這些王國的統治者都是異教徒。自6世紀末起,這些王國的國王便開始陸續皈依基督教,各國的百姓亦順應了這一潮流。2
    但是,自9世紀起,新的入侵者便結束了這一群雄逐鹿的局面。維京人(Vikings)是這一入侵行為的主角。盡管近來有人試圖為其洗脫惡名,但維京人嗜血成性、追求榮譽的性格以及恐怖的活人獻祭卻很難不引起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恐懼。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親眼看到,他們的修道院被付之一炬,他們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而他們珍貴的照明手稿也被破壞殆盡。青年男女則被掠走為奴,任何敢於反抗之人都被無情地殺死。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接連陷落了:先是諾森伯裡亞,接著是東盎格利亞,到了後,連各國中為強大的麥西亞也在維京海盜的攻擊下土崩瓦解。3

    未來的國王


    一打開巴約掛毯,我們便可以看到三個正在對話的人物形像。其中兩人站立,一人獨坐。我們無法辨別站立者的身份,但卻可看到安坐之人頭戴王冠,手執權杖。其頭上用拉丁文標識為“愛德華王”(Edward Rex)。今天的人們更習慣稱呼他為“虔信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這一令人印像深刻的“虔信者”別名,直到愛德華死後近100年的1161年纔出現。也正是那一年,教宗追封他為聖徒。教宗認為,愛德華生前就在施加神跡,而這一點令他非常滿意。他認為,在虔信者死後,這些神跡仍在繼續顯現。1


    然而,翻遍愛德華所處時代的歷史記載,我們卻很難發現他有什麼尤為聖潔之處。根據現代人的研究,他或許比多數人更加虔誠。但在其他方面,他卻給人一種中規中矩甚至有些平平無奇的印像。他在60歲出頭去世,按照中世紀的標準,他應是一個長壽之人。在掛毯上,他被表現為一個留著長長白須的老者,而他的死則是掛毯上重要的場景之一。虔信者愛德華死於1066年1月5日。這一日期本身就足以說明,他對於我們所講述的故事具有重要價值。但為了更加準確地理解這段歷史,我們首先仍需穿越時光,追溯他青年時代的往事,了解他成為英格蘭國王的前因後果。這是個了不起的故事。在他的一生當中,這件事確實堪稱奇跡。


     


    11世紀初的英格蘭既是一個古老的國度,又是一個新生的國度。說它古老,是因為我們可以將它的血脈之根追溯到遙遠的往昔。從5世紀開始,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族——現在被統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的一支隊伍,就已經開始向不列顛島移民了。這些新來的彪悍戰士終成了南部和東部英格蘭的主人。他們擊敗並征服了不列顛島原住民凱爾特人(Celtic peoples),把他們驅逐到了不列顛島北部和西部的高地地區。新的王國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上紛紛崛起,它們是:肯特(Kent)、蘇塞克斯(Sussex)、埃塞克斯(Essex)、東盎格利亞(East Anglia)、麥西亞(Mercia)和諾森伯裡亞(Northumbria)。時至今日,人們還是能夠聽到這些王國的名字,因為它們正是現在的英格蘭的郡與地區的名稱。起初,這些王國的統治者都是異教徒。自6世紀末起,這些王國的國王便開始陸續皈依基督教,各國的百姓亦順應了這一潮流。2


    但是,自9世紀起,新的入侵者便結束了這一群雄逐鹿的局面。維京人(Vikings)是這一入侵行為的主角。盡管近來有人試圖為其洗脫惡名,但維京人嗜血成性、追求榮譽的性格以及恐怖的活人獻祭卻很難不引起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恐懼。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親眼看到,他們的修道院被付之一炬,他們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而他們珍貴的照明手稿也被破壞殆盡。青年男女則被掠走為奴,任何敢於反抗之人都被無情地殺死。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接連陷落了:先是諾森伯裡亞,接著是東盎格利亞,到了後,連各國中為強大的麥西亞也在維京海盜的攻擊下土崩瓦解。3


    但威塞克斯(Wessex)經受住了考驗。起初,在著名的阿爾弗雷德大王(King Alfred)及其後世兒孫的率領下,這一位於英格蘭南部的王國裡的居民頑強地反抗,以保護自己。之後,他們成功地展開了反擊,並擊退了來犯之敵。發起反擊的不僅僅是威塞克斯的國王們。從10世紀上半葉開始,西撒克遜的國王們紛紛化身為征服者,將其領土不斷向北推進。維京人則被驅逐著不斷後撤。至於原屬其鄰國麥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的人民,他們紛紛被這些撒克遜王納入治下。954年,維京人的首府約克(York)終陷落了,亨伯河(Humber)以北的土地也被阿爾弗雷德的後人們納入囊中。


    在驅逐維京人的進程中,威塞克斯的國王們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國家。隨著他們的軍隊向前挺進,他們逐漸建立了一繫列設防嚴密的城鎮,鞏固其征服的戰果。這些城鎮被稱為“堡鎮”(burh,或稱borough,即築堡城鎮)。在這些城鎮的周圍,新的行政區(或者郡)得以建立。昔日曾分屬幾個王國的地區,如今確立了單一的統治權威。自此之後,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皆向同一國王宣誓,並在社會生活中遵守同一法律。他們會通用同一銀幣,而且崇拜的基督教之神。


    但是在征服之後,威塞克斯的國王們表現得小心翼翼,免得落下征服者之名。阿爾弗雷德大王不想疏遠自己的新的盎格魯屬民。他教誨他們,要忘記以往彼此之間的差異。他提醒他們,正是同一個基督教文化將他們聯合在了一起,一同對抗異教徒部族。外交方面,阿爾弗雷德大王在證書中稱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rex Angul-saxonum),而非撒克遜人的王(rex Saxonum)。他的人民則被統稱為“盎格魯民族”(angelcynn)。為了進一步促進統一,阿爾弗雷德大王也強調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共同歷史。他命人編撰了一部編年史,而在後來的日子裡,這一編年史就在王國主要的修道院之間傳閱。值得注意的是,和歐洲其他開化地區的做法不同,這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後世人給它的名字)並非是用拉丁語寫成的,而是使用了這裡人們所用的日常語言。10世紀末,這一語言的名字也演變為這個新生國家的名字——盎格蘭(Engla 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4


    虔信者愛德華終將要繼承的,正是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從王位繼承關繫來看,愛德華繼承王位的資質無可挑剔。他生於1002至1005年間,是正統的王室成員,也是阿爾弗雷德大王的直繫後裔。但從統計學上講,愛德華繼承王位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他是他的父親再婚所生的兒子。也就是說,他還有六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個個都比他有機會繼承王位。然而,在愛德華出生之時,把賭注壓在任何一個特定的候選人身上的決定都會顯得草率。此時,世界再次陷入了大混亂之中。大約10年前,或者更早的時候,維京人已經卷土重來。


    他們初隻是如過去那樣小股出現,探探風頭,在打劫了一番之後,便帶上劫掠的戰利品打道回府。但在991年,一大批維京人在埃塞克斯的莫爾登(Maldon)登陸,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前來迎敵的、過於驕傲的英格蘭士兵。從那時起,維京人便幾乎每年都要前來放火劫掠。到愛德華出生時,維京人的暴力幾乎已經成為常態。《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編寫者在其1006年的記錄中寫道,“像他們一貫所做的那樣”,維京人“繼續施暴。他們襲擾當地的居民,焚燒他們的房屋,並把他們殺掉”。威塞克斯的古都溫切斯特(Winchester)的居民“總能看到傲慢而狂妄的維京人穿過其自家院門,直奔海岸方向而去,身上還帶著從50多英裡(1英裡約合1.6千米)外的內陸所搶來的財物”。5


    既然10世紀時的英格蘭王國還十分強大,足以驅逐維京人,那麼,為什麼到了11世紀的時候,他們已無力退敵了呢?部分原因在於,第二批到來的維京人人數更多,武器裝備更加精良,軍隊組織也更加嚴整有序。要窺探他們的實力,可以看看圍繞其故鄉特瑞堡(Trelleborg)及其他地區所建立的巨大環形堡壘。與此同時,維京人的成功還得益於英格蘭統治者們的失敗。這一失敗源自統治階層的層,始於愛德華的父親埃塞列德(Æthelred)。


    就像愛德華有著“虔信者”這一著名綽號一樣,他的父親埃塞列德以“倉促王”(the Unready)之名為人們所銘記。就現實情況而言,倉促王應當是一個相當恰當的稱號,因為埃塞列德沒能準備好應對維京人的襲擊。而且,從總體上而言,在處理其他相關事務的時候,他也慌慌張張的。然而,倉促王這一綽號其實是現代人對其詞義誤讀的結果。他的綽號源自古英語 “unraed” 一詞,意為“被糟糕建議蒙蔽的”(ill-counseled)或“昏庸者”(ill-advised)。(這與國王的教名有關,因為他教名的意思就是“高貴的建議”[noble counsel]。)6


    埃塞列德為人蒙蔽的事實毋庸置疑。在993年的一份證書中,他自己也承認了這一點。他將自己年輕時所犯下的錯誤全部歸咎於引他誤入歧途的人的貪婪。從此刻起,他開始更多地依靠那些不願惹是生非的神職人員。但是,這些教士卻將維京人的進攻視作神的懲罰,而且據此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於精神上的改革。他們提出的辦法包括多做祈禱和多向教會捐贈。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為了說服他們離開,要向入侵者繳納重金。這樣一個政策自然隻會刺激維京人的欲望,使得他們不斷去索取。終,埃塞列德不得不轉而采取對抗的政策。(當時,他的兒子愛德華還是個小男孩。)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1008年,“國王下令,全國都要快速地建造船舶”。但就在這一政策轉變的時期,埃塞列德卻信錯了人。他相信了卑鄙的埃德裡克(Eadric)。這個人的綽號為“掠奪者”(Streona),是所有議政大臣中無恥的人。他之所以在朝中位高權重,是因為他使用了各種手段,包括褫奪政治對手的家產、砍掉他們的手足以及取了他們的性命。錯信埃德裡克的結果是,英格蘭貴族因為長期爭鬥和爭權奪勢而分裂成了眾多不同的派繫。這一分裂的後果也是災難性的。在新艦隊成立之際,兩派之間的爭鬥終於爆發,20艘艦船被拋棄不用,而這些船隻又反過來襲擊其他的船,並把它們全部摧毀了。


    維京人的襲擊仍在繼續。1009至1010年,英格蘭的大部分地區備受蹂躪。1011年,入侵者攻陷了坎特伯雷,並擄走了此地的大主教。由於大主教不願讓他人為其贖身,就在第二年的時候,醉醺醺的維京人不斷向大主教投擲牛骨和牛頭,終殺死了他。“災難之所以會降臨到我們身上,都是因為(國王)聽取了糟糕的建議(unraedas),”《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寫道,“他們從來沒有及時向維京人納貢,又從未抵抗過他們。等到這些人對我們摧殘至深之時,國王纔想到與對方議和,提出休戰。盡管如此,維京人仍然結成小股部隊,四處騷擾我們可憐的百姓,搶奪他們的東西並殺死他們。”


    1013年,這一鬧劇終於塵埃落定了。就在這一年,維京人在丹麥國王斯韋恩(Swein)的率領下侵襲英格蘭。綽號“八字胡王”(Forkbeard)的斯韋恩在過去也曾對英格蘭發動過幾次突襲,但這一次,他的目標有所不同——他志在徹底征服英格蘭。在林肯郡(Lincolnshire)登陸以後,他迅速占領了英格蘭北部,隨即揮師挺進米德蘭(Midlands),終拿下了威塞克斯。在其王國即將崩塌之際,埃塞列德隻得藏身倫敦。好在他仍足夠鎮定,將他的兩個年幼的兒子愛德華和他的弟弟阿爾弗雷德遣送出國。國王在懷特島(Isle of Wight)度過了聖誕節。此時,他的狀況必然十分淒慘。就在將兒子們送出國的幾周以後,國王自己也追隨兒子們逃亡。自此,英格蘭被維京人所征服,古老的英格蘭王室家族也開始了他們在諾曼底的流亡生涯。


     


    乍一看,選擇諾曼底這個地方來躲避維京人似乎是非常奇怪的,因為這裡初就是維京人的殖民地。10世紀初,因懼怕威塞克斯諸王,一群北方人(Norseman)放棄了進攻英格蘭的機會,橫渡海峽來到法蘭西,並在魯昂(Rouen)附近大肆劫掠與搶奪。正如他們屢次侵擾英格蘭的上一代維京人先祖一樣,這些入侵者決定久留於此。而且,與他們在英格蘭的親戚們不同,這些維京人的策略終取得了成功。盡管法蘭西的國王、公爵和伯爵們絞盡腦汁,他們還是無法將這些來自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半島的新鄰居驅逐出去。到了10世紀末,居住在魯昂的這些維京人統治者已經控制了一片相當大的領土,其面積相當於紐斯特裡亞(Neustria,這片區域位於法蘭西,現在已經不復存在)。那時,這片土地也已經有了一個新名字。這個名字便是“諾曼尼亞”(Normannia),意為“北方人的土地”。7


    但對於埃塞列德和他的兒子們來說,這並不是“逃出狼窩,又入虎口”的境地。這是因為,自這些北方人到來開始算起,在這100年間,這群居住在諾曼底的北方人已經改變了很多。他們的名字就是明證。這些維京人的任領袖有著一個典型的維京人名字羅洛(Rollo),也叫奧爾弗(Hrolfr)。與之相對的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卻分別取了兩個法蘭西名字,一個叫威廉(William),另一個則叫理查(Richard)。他們也(正如新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從異教皈依了基督教。諾曼底統治者的追隨者們也紛紛效仿。這些人擺脫了昔日維京人的做派,轉而接受歐洲大陸的生活方式。他們學會了講法語,並且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一語言(而非其原來的挪威方言)。他們的領袖開始給自己冠上法蘭西式的頭銜,並以此為時髦。一開始,他們自稱為“伯爵”(count)。而到了後來,他們的自我感覺變得更為良好。此時,他們便開始自稱“公爵”(duke)。終,他們止戈息戰,不再向外擴張,並開始與周邊地區協商議和。例如,威廉伯爵和理查伯爵都娶了法蘭西的公主。


    近代史學家一直未能解釋清楚,諾曼底到底在何種程度上與維京人所在的北歐脫離了聯繫。對於埃塞列德來說,這一問題同樣事關重大。8 就在埃塞列德統治的初期,維京人重返英格蘭。此時,他們很自然地把魯昂當作了自己的中轉港口。這裡方便鼕季泊船維修,而自英格蘭掠奪的金銀和奴隸亦可在此出售,無須運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可以理解,埃塞列德一直渴望勸說諾曼人放棄類似的交易。他在武力(其曾發動對諾曼底的攻擊,但未能成功)和外交(在991年簽署了條約)兩方面都做過嘗試,但這些措施都沒能取得成效。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看,維京船隊的數量沒有減少。它們還是滿載著從英格蘭搶奪的貨物,停泊在魯昂港。然而,他的外交努力仍然產生了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結果:1002年春天,埃塞列德與新任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Richard II)的妹妹埃瑪(Emma)結婚了。


    當然,1000年後的我們很難跨越時間的維度來揣度人性,更別說猜測當時的人際關繫了,但我們可以很公平地說,盡管有教宗使節的*福,埃塞列德和埃瑪並不算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不管怎麼樣,這對夫婦的感情仍然好到足以讓他們生下3個孩子。他們是:未來的虔信者愛德華、他的弟弟阿爾弗雷德和妹妹戈達吉富(Godgifu)。但由於埃塞列德已在前一段婚姻中育有六子,孕育更多的男性繼承人根本不是他迎娶埃瑪的首要原因。與埃瑪的結合是一場政治聯姻,意在阻止維京人在諾曼底落腳。顯然,這一目標並未達成。當維京人決定在1013年征服英格蘭時,埃塞列德迎娶大陸新娘的舉動纔得到了回報。那就是:為他提供了一個位於海峽對岸的、方便的避難所。我們並不知道,埃瑪在這件事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埃瑪很可能是獨自前往諾曼底的,並沒有與她的孩子和丈夫同行。


     


    從結果來看,埃塞列德在外流亡的時間極其之短。就在他抵達諾曼底的幾周內,取代了他的斯韋恩王突然駕崩。因此,到底由誰來繼承其王位,就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林肯郡駐扎的維京軍隊立即宣布,他們支持斯韋恩十幾歲的兒子繼位。英格蘭本土貴族則決定再給埃塞列德一次機會,並派出使節邀他回國。然而,後者的邀請並不是無條件的。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所述,他們宣布(其中一條道出了他們對埃塞列德昔日統治嚴厲的指控):“再沒有哪位君主能夠像他們合法的君主一樣受到他們那麼多的愛戴了。如果比起過去來說,他能更公正地治理這個國家,那就再好不過了。”


    此時的埃塞列德沒有任何談判資本,自然全盤接受了所有的條款。他承諾,如果子民接受他回來,“他將成為他們仁慈的君王,將會糾正他們所深惡痛絕的每個錯誤,並寬恕他們犯下的所有罪行”。為了表示他的真誠,埃塞列德之子——年輕的虔信者愛德華——陪同傳達國王承諾的使者一同返回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對此記載道:“一份完整的友好協議就此達成,雙方都言之鑿鑿,許下了誓言。”《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同時補充道,不久以後,埃塞列德本人穿過英吉利海峽歸國,受到了英格蘭子民的熱烈歡迎。就在這一片團結一致的氛圍中,國王也取得了他有生以來輝煌的一次軍事勝利。他帶兵攻入林肯郡,成功驅逐了此處的丹麥人。9


    然而,丹麥人剛一離開,英格蘭內部的合作氛圍就立刻蕩然無存。埃塞列德很快也故態復萌。僅在國王回國一年後,新的一輪殺戮再次在朝廷上演。如以往一樣,這次殺戮正是由忠於他的掠奪者埃德裡克所精心策劃的。然而,國王試圖削弱其政敵的努力隻不過加劇了分裂:他在次婚姻中所生下的長子埃德蒙(Edmund)成了反對派的領袖。1015年9月,英格蘭再度陷入完全的混亂之中。埃塞列德患病,而埃德蒙這一公認的王儲則掀起了叛亂。也正是在這一時刻,在新王克努特(Cnut)的帶領下,維京人卷土重來。


    今天的人們或許隻會記得這一則克努特的逸事。這個故事初出現在12世紀。在這個故事裡,克努特坐在岸邊,趾高氣揚地命令海浪,讓它不要打濕他。不幸的是,這個故事使人們覺得克努特是一個可笑的人物,而這一點遠非事實。“你滿懷著憤怒,克努特,你召集了手持紅盾的勇士在海上待命。”一位當時的挪威詩人這樣歌詠道。他在詩中描繪了克努特於1015年入侵英格蘭的情景:“王子啊,隨著你一路進軍,沿途住宅和房屋全被燒毀了,而你還隻是個年輕人。”此前一年,當克努特被迫逃離英國回到斯堪的納維亞時,他已經表現出了他對於英格蘭人不忠的失望。途中,他在桑威奇(Sandwich)停留。他在此處卸下了他父親所扣押的人質,並下令砍去他們的雙手,割掉他們的耳朵和鼻子。10 


    當克努特於1015年重返英格蘭時,那場血腥的英格蘭王位之爭還沒有結束。它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直到翌年4月,英格蘭還因為內部的敵對狀態而處於癱瘓狀態。埃塞列德之死終為埃德蒙繼位之路掃清了障礙。在此後的6個月裡,新王一直在英勇地抵御敵人的進攻。(這樣看來,後世稱其為“剛勇者埃德蒙”[Edmund Ironside]並不是毫無根據的。)戰爭接連爆發,而丹麥人大多是這些戰役中的輸家。然而,到了戰鬥的後,英格蘭人抵抗丹麥人的大業再度因為背叛而受到了威脅。實際上,掠奪者埃德裡克從一開始便抓住時機,投靠了克努特。1016年,戰爭大勢似乎要發生逆轉。因此,他重新回到了埃德蒙一方。然而,1016年10月,就在兩軍於埃塞克斯激戰正酣之時,埃德裡克卻再次叛逃到了維京人那邊。這一背叛為維京人帶來了決定性的勝利。同年11月,埃德蒙駕崩,死因可能是戰鬥所遺留下來的傷。他的死使得所有休戰談判就此停止,英格蘭人奪取勝利的希望也蕩然無存。王冠易主,克努特稱王。自此,英格蘭歷史上又多了一位來自丹麥的國王。


    在這一繫列充滿戲劇性的事件之中,年輕的虔信者愛德華並沒有找到嶄露頭角的機會。從他在父親埃塞列德回歸英格蘭的談判中所扮演的角色來看,可以猜想,他在這些年間一直逗留在英格蘭。可以確定的是,後來的斯堪的納維亞傳說中有關他的故事並不可信。在傳說中,他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埃德蒙並肩作戰,在某一次戰鬥中,他幾乎把克努特劈成兩半。(此時,愛德華仍不足13歲。)11 隨著克努特的勝利,愛德華及家族中的其他成員不得不再次逃亡國外。1014年的肢解人質事件無疑已經證明,新國王克努特不可能大發慈悲。不過,愛德華是幸運的。他設法在1016年聖誕節前穿過英吉利海峽,並回到了諾曼底。其弟阿爾弗雷德和妹妹戈達吉富可能也與之同行。他們明智之處很快顯現出來。為了加強自身的統治,就在其統治的初期,克努特開始對其潛在的政敵進行清算。此前,5個與愛德華同父異母的兄長都已經死了。而在丹麥人到來之後,的幸存者埃德威格(Eadwig)也被這位來自丹麥的英格蘭國王殺死。與此同時,克努特將所有可能懷有二心的英格蘭貴族也一並處死了。帶有一絲令人不快的滿足感,《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指出,掠奪者埃德裡克也在被處決的名單之中。12


    然而,在這場大屠殺中,有一位非常顯眼的幸存者:愛德華的母親埃瑪。她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維護了英格蘭新政權的穩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對此解釋道,克努特“下令迎娶已故國王埃塞列德的遺孀為妻”。聽起來,埃瑪似乎並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不久之後,一位諾曼編年史家隨手寫道,埃瑪是克努特於倫敦作戰時被俘獲的。然而,埃瑪本人後來所敘述的卻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她暗示,在埃塞列德死後,自己已經回到了諾曼底,是克努特用承諾和禮物把她請回了不列顛。在接下來的敘述當中,我們會看到,埃瑪的話要麼是半真半假,要麼是徹頭徹尾的謊言。雖然我們完全有理由對其說法表示懷疑,但無論埃瑪和克努特是如何結婚的,是否出於埃瑪的自願,埃瑪還是第二次成了英格蘭的王後。克努特王朝因而獲得了某種連續性,但在這一過程中,埃瑪也放棄了自己的孩子們,任由他們過著隔海流亡的生活。13


    在這個時候,我們很難跟進我們的主人公虔信者愛德華的狀況。這一點不難理解:當時,很少有人會對一個剛剛十幾歲的小男孩產生任何興趣。看起來,愛德華的前途也是一片黯淡。直到後來,當愛德華出人意料地成為英格蘭國王後,一些諾曼著述者纔似乎突然間對回顧他的青年時代產生了興趣。例如,他們記述道,在聖旺德裡耶(St Wandrille)修道院,愛德華和他的弟弟阿爾弗雷德受到了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的熱烈歡迎,“他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子般慷慨地撫養。在公爵活著的時候,二人一直生活在諾曼底,並受到隆重的禮遇”。14


    雖然這一記述本身很可能是真的,但我們也有必要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理查采取過任何特別的舉動,來維護他的英格蘭外甥們的利益。(例如,二人顯然沒有得到任何封地。)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一定是故意的。他們認為,在他的妹妹埃瑪與克努特再婚一事當中,公爵一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這一聯姻也代表著英格蘭與諾曼底之間新的結盟關繫。要維繫這一結盟關繫,公爵顯然不能給流亡者提供物質援助,也不能協助其再次爭奪英格蘭王位。15


    然而,即便事實真的如此,在理查死後,諾曼底的統治者也沒有必要再遵守這些條件。1026年,老理查公爵結束了其長達30年的統治,與他同名的長子繼位。但理查三世(Richard III)的統治也隻持續了一小段時間。僅一年之後,新公爵也去世了,死因是中毒。有傳言稱,下毒者是他素懷二心的弟弟羅貝爾(Robert)。歷史已遠,這一指控到底是不是真的已不太可能說清,但羅貝爾必然非常憎恨他權傾朝野的兄長。而且,在理查三世死後,羅貝爾便迅速接任公爵之位,成為諾曼底下一任的統治者。16


    很明顯,羅貝爾並未繼續執行其父的中立政策。就英格蘭流亡者的問題,他顯然有所作為。據當時為重要的諾曼編年史家瑞米耶日的威廉(William of Jumièges)所說,愛德華和阿爾弗雷德“從公爵處得到了更多禮遇。公爵以深切的關愛加強雙方聯繫,並與他們以兄弟相稱”。一位史學家指出,這一表述意味著這3個年輕人已經相互盟誓,成為事實上的血親。這一觀點似乎是對事實的過度引申。羅貝爾、愛德華和阿爾弗雷德生來便是表兄弟。他們出生的時間相差無幾,而且都在公爵的宮廷中被培養成人。如果羅貝爾覺得有必要支持這兩個表弟的話,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7


    根據瑞米耶日的威廉的記述,事實正是如此。他告訴我們,羅貝爾公爵派了特使,責令克努特恢復愛德華與阿爾弗雷德的合法地位。不出所料,克努特斷然拒絕,並打發他們空手而回。這使得羅貝爾下定決心,要代表他的表弟們發起一次軍事行動。他下令,要“在整個諾曼底海域內”籌建一支龐大的海軍部隊。一時間,戰船也在海岸邊整裝待發。


    長期以來,這段記載一直被史學家視為無稽之談。拋開其他事情不談,這一故事聽起來也與1066年間發生的諸多事件極其相似。這不免令人懷疑它的真實性。關於瑞米耶日的威廉的記述,有一個事實令人感到沮喪:雖然他在11世紀50年代就已經開始撰寫歷史著作了,但據我們所知,在諾曼征服後,他又對自己的記述做過修訂。因此,我們無法弄清哪部分記述是原始文稿,哪些是後來纔做出的改動。然而,盡管如此,這位編年史家的記述卻從枯燥無味的行政檔案中得到了很多支持。瑞米耶日提到,諾曼艦隊曾在沿海城市費康(Fécamp)集結。羅貝爾公爵於1033年發布的一份證書也表明,那一年的復活節,他確實就在費康,愛德華和阿爾弗雷德也陪伴在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同許多人一樣,這兩個人也看到了艦隊集結的過程。如果說這一文件告訴了我們這次遠征的日期的話,那麼,另外兩份大約於同一時期發布的證書則表明,愛德華對於追回他與生俱來的繼承權一事充滿了期待,因為在這兩份文件中,他都自稱“國王”。其中的一份證書尤為有趣:愛德華親自為聖米歇爾山(Mont St Michel)修道院的僧侶頒發了一份證書,而這一地點也出現在瑞米耶日的威廉的記載中。18


    瑞米耶日的威廉繼續為我們講述這段歷史。他說,船隻“在費康被精心裝配,船錨、兵器和精兵一應俱全”。但他接著告訴我們,準備工作很快被取消了,“按既定計劃下水之後,由於一股強風,船隊遭遇了重重危險。船員們費盡了全力,纔使得船隊在那之後到達了名為澤西(Jersey)的小島上”。在記述這件事的時候,一位編年史家說道,因為一直刮逆風,公爵當時非常絕望,痛苦和挫敗占據了他的內心。後,當他意識到橫渡海峽絕無可能時,他便命令艦隊掉轉方向,以盡快在聖米歇爾山登陸。19


    瑞米耶日的這段記載寫於愛德華繼位後。因此,他得以用神啟來解釋這場災難。他表示,上帝顯然對這位未來國王的人生早有安排,不希望他在取得王位的過程當中流血。但在當時,經歷了這一變故的愛德華本人不可能如此處亂不驚。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愛德華將聖米歇爾山的土地贈予修道院,是想要向上帝致以誠摯的感謝,感謝其幫助他從風暴中安全脫險。但與此同時,這場風暴也幾乎毀掉了他加冕英王的寶貴機會。在這個時候,羅貝爾公爵認為,假設重新部署這支為進攻英格蘭而組建起來的艦隊,將其派到距離諾曼底更近的地方,其效果將會更加明顯。出於這一原因,他開始用這支艦隊進攻鄰近的布列塔尼(Brittany)。20


    此外,人們很快便發現,在短時間內,再次遠征英格蘭幾乎毫無可能。1034年聖誕節,羅貝爾下令召集諾曼底所有要人,並突然宣布他要前往耶路撒冷朝聖。這一決定令眾人瞠目結舌。(有人說,因為哥哥的死,他良心不安,這纔做出這一舉動。)從短期來看,這一決定意味著,公爵要將所有身家用來資助這一昂貴的冒險;而從長遠來看,這一決定也意味著,諾曼底有可能再次失去它的統治者。在中世紀的時候,諾曼底到中東之間的往返旅程是十分危險的,公爵將面臨各種各樣的意外。事實恰是如此。翌年初,羅貝爾出發。他成功到達了耶路撒冷。據說,他在基督墓前哭了整整一個星期,並獻上了許多昂貴的禮物。然而,在回程中,他卻病倒了。1035年7月2日,公爵死於尼西亞(Nicaea)城,並被隨從葬於此處。


    直到這一年秋季,這一不幸的消息纔傳回諾曼底。羅貝爾身後隻留下一個兒子,即7歲的私生子威廉。21 這時,虔信者愛德華一定已經放棄了所有的希望。


    但是,幾周以後,又有新消息傳來。這一次,消息來自英格蘭。克努特已死,英格蘭的王位再次空懸。


    也許上帝終究還是眷顧愛德華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