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情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阿裡沙維特(Ari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歐洲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91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647913
    作者:阿裡沙維特(Ari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1月 

        
        
    "

    編輯推薦


    一部當之無愧的以色列史詩,百年猶太民族艱難復興史,講述了一個懸崖邊國家的榮耀與悲情。



    《我的應許之地》比《耶路撒冷三千年》更深入這個國度的靈魂,本書以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直擊人心,道出了以色列人的心靈隱秘。



    榮登《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榜,雄踞蘭登書屋、《紐約時報書評》《經濟學人》的年度好書榜單。



    榮獲納坦圖書獎、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安尼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





     
    內容簡介


    《我的應許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國史,也是百年來猶太民族的奮鬥復興史。作者阿裡沙維特以自己家族故事為引子,通過親身經歷、深度訪談,歷史文獻、私人日志、信件等,通過一個個扣人心弦的個體故事,試圖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歷史,以引出更深層次的以色列國家思考,並對中東地區的紛爭淵源進行了歷史性梳理。



    《我的應許之地》從作者的曾祖父寫起,這位猶太復國主義者是一位英國紳士,1987年卻果斷橫跨地中海走向聖地,意識到這即將是本民族的未來之路;20世紀20年代一個懷理想主義的年輕農夫,自他的阿拉伯鄰居處購入了土地種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榮;二戰時期德軍將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領青年人攀登歷史廢墟馬薩達,激勵他們心中強大的猶太復國主義精神;1948年在呂大驅逐的悲劇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流淚中背井離鄉、漸行漸遠;我們看到了二戰後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們,在應許之地辛勤地建設這個榮耀之國,並努力將孩子們培養成真正的新以色列人;60年代縱橫捭闔的以色列政治家們,在艱難局勢中,頑強推動了絕密的以色列核計劃;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慘痛,令舉國反思以色列的未來在哪裡;以及今天引領世界潮流的互聯網以色列新興企業,還有在那些特拉維夫蓬勃發展的俱樂部裡縱夜狂歡的青年男女……



    今天,以色列人是贏得了終勝利?還是深陷巨大危機,精神力衰退?他們能否復興和救贖自我,挽救深愛的應許之地?在百年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劇中,《我的應許之地》為這個生活在流沙之地又充滿活力的彈丸小國,完成了一部當之無愧的以色列史詩。





    作者簡介


    阿裡沙維特,以色列著名的專欄作家,中東問題專家。



    沙維特出生在以色列的雷霍沃特,後加入以色列國防軍,成為一名傘兵,並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研讀哲學。



    在20世紀80年代,他開始為《Koteret rashit 周報》撰寫文章,90年代擔任以色列公民權利協會董事會的主席,1995年,他加入了《國土報》,並成為《國土報》的首席記者之一。



    沙維特同樣也是以色列大眾電視媒體的重要時事評論員。現居住在卡法什馬裡亞胡(Kfar shmariahu)。

    目錄
    章 初見,1987
    赫伯特本特威奇離開查令十字路口前往雅法,因為他致力於結束東方猶太人的不幸。他開啟這段航程的主要原因在於他認識到,僅僅西方猶太人過上安定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享受到了優越的生活,但他已經看到伴隨反猶主義而來的挑戰,以及大屠殺之後的災難;他意識到,自己構築的盎格魯—猶太人的和諧社群正黯然褪色。於是,他橫渡了地中海。

    第二章步入深谷,1921
    當這些被基督教大陸拋棄的子女們逃離代孕母親的怨恨後,他們發現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不再有信仰、不再有父母、不再有家園,而他們就將這樣繼續生存。因為丟棄了一種文明,他們必須建立一種新文明。因為背離了家鄉,他們必須創造一個新家園。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來到巴勒斯坦,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絕望而堅定地緊緊攫住這塊土地。

    第三章柑橘園,1936
    入目所及之處,都是柑橘園。有新生的,有長熟的,有猶太人的,也有阿拉伯人的。它們從地上冒出,就好像得克薩斯州的石油湧出地表一樣……雷霍沃特的殖民地就是一部鮮活的聖約,預示著猶太人將在猶大平原結束他們兩千年的流浪歷程。他們將來到這裡,建立一個家園,種下一棵樹,扎下它的根繫。他們將白手起家,創造如綠色海洋般的柑橘園,這裡將是充滿著和平和富足的家園。


      初見,1987



    赫伯特本特威奇離開查令十字路口前往雅法,因為他致力於結束東方猶太人的不幸。他開啟這段航程的主要原因在於他認識到,僅僅西方猶太人過上安定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享受到了優越的生活,但他已經看到伴隨反猶主義而來的挑戰,以及大屠殺之後的災難;他意識到,自己構築的盎格魯—猶太人的和諧社群正黯然褪色。於是,他橫渡了地中海。



     



    第二章
    步入深谷,1921



    當這些被基督教大陸拋棄的子女們逃離代孕母親的怨恨後,他們發現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不再有信仰、不再有父母、不再有家園,而他們就將這樣繼續生存。因為丟棄了一種文明,他們必須建立一種新文明。因為背離了家鄉,他們必須創造一個新家園。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來到巴勒斯坦,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絕望而堅定地緊緊攫住這塊土地。



     



    第三章
    柑橘園,1936



    入目所及之處,都是柑橘園。有新生的,有長熟的,有猶太人的,也有阿拉伯人的。它們從地上冒出,就好像得克薩斯州的石油湧出地表一樣……雷霍沃特的殖民地就是一部鮮活的聖約,預示著猶太人將在猶大平原結束他們兩千年的流浪歷程。他們將來到這裡,建立一個家園,種下一棵樹,扎下它的根繫。他們將白手起家,創造如綠色海洋般的柑橘園,這裡將是充滿著和平和富足的家園。



     



    第四章
    馬薩達,1942



    古特曼選擇了46名青年運動的領導人,在他看來,這些精心挑選的年輕特工即將發生改變,他們將成為馬薩達的新傳教士,他們將使馬薩達成為猶太復國主義者身份標識的新中心地……對於猶太人來說,除了巴勒斯坦再沒有容身之處,除了馬薩達再沒有其他道路。



     



    第五章
    呂大城,1948



    他完全知曉自己正面臨的悲劇和道德困境。他一直都知道,他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清除這個國家的阿拉伯人;也知道,這個任務會有多麼可怕。這就是為什麼他一直在尋求多種“世故”的方式來清除他們……



     



    第六章
    供給房,1957



    20 世紀50年代的以色列是一個打了興奮劑的國家。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城市,越來越多的村莊,越來越多的一切。然而,盡管發展如此迅猛,但社會差距卻是很小的。政府致力於全民就業。它真誠地努力著,為每一個人提供住房、工作、教育和醫療保健。這個新生的國家,是世界上平等、民主的國家之一。



     



    第七章
    核工程,1967



    1955年,總理戴維本古裡安做出了決定:我們必須以一把新的保護傘代替西方殖民主義的舊保護傘。不再仰賴於西方對中東的霸權,以色列必須建立自己的霸權主義。1956年夏,本古裡安花費了大量時間與顧問們討論,終提煉出一個觀點,這個觀點在1949年就已經開始醞釀。現在,他明確指出:以色列必須擁有核選擇。



     



    第八章
    定居點,1975



    沃勒斯坦、伊曾以及他們的朋友們所創造的現實,將以色列拖入了一個困境,纏繞的死結無法解開。定居點已經在以色列的脖子上套上了絞索。他們創建了一個不堪一擊的人口、政治、道德、司法的現實。而現在,奧弗拉的非法性玷污了以色列本身……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和歐洲的開明猶太人為以色列感到羞愧。



     



    第九章
    加沙海灘,1991



    如果我們要占領加沙,我們就必須擁有一個加沙海灘監獄。而如果我們要擁有一個這樣的監獄,我們就必須背叛自己。我們必須背叛我們曾經的信念,背叛我們對於未來的期許。所有現在的問題不在於“以土地換和平”。現在的問題是以土地換取我們的正派。以土地換取我們的人性。以土地換取我們每個人的靈魂。



     



    第十章  和平,1993



    經歷了1977年的政治動蕩、定居點的建立、黎巴嫩戰爭之後,和平成為我們反對右翼人士和定居者的悲嘆。和平從來沒有基於一個清醒的歷史判斷,也沒有提出一個現實的戰略預測。和平成了面對持續的、不堪忍受的衝突所表現出的一種情感、道德及理性立場,成了正在改頭換面的以色列。



     



    第十一章
    控訴,1999



    “控訴”並不隻是一招絕妙的政治策略,而是情感上的真實的抗議吶喊。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期間,阿裡耶德裡身上所發生的事情,和以色列的東方猶太人群體所經歷的事情,都有著驚人的相關性。在建國50年後,以色列正面臨著一場內部抗爭,而這次抗爭將改變它的身份。



     



    第十二章
    性,毒品及以色列的現狀,2000



    你在耶路撒冷豪曼17號的舞池裡看到的,是21世紀的青年們對猶太復國主義事業強加在他們身上的要求、法令、約束的反抗。夠了,他們說。讓我們生活。讓我們及時行樂。



     



    第十三章
    上加利利,2003



    堅持這個猶太國家的猶太人特性,委實是生活在刀刃上。



     



    第十四章
    現實的衝擊,2006



    火箭猛烈襲擊我們的城市和村莊的景像,不僅僅是以色列軍隊無力保護它的國民,也是以色列精英歷史性失敗導致的嚴重後果。以色列的精英們背棄了現實,背棄了國家,不再引領以色列,不再維護以色列的團結一致。以色列精英的每一根纖維都透露著,它想讓以色列成為當代的雅典。但在這片土地、這個地區,雅典人沒有未來。隻要斯巴達動動小手指,雅典就將不復存在。



     



    第十五章
    占領羅斯柴爾德,2011



    以色列人異常地行動快速、富於創造力、大膽創新。甚至連他們工作的方式都是迷人的。他們不辭辛勞,孜孜不倦。他們被賦予了一種競爭精神——對個衝過終點線的需求。並且為了個衝過終點線,他們願意做任何事情。他們從來不說“不行”。他們從不接受失敗,也從不承認失敗。



     



    第十六章
    生存挑戰,2013



    曾經爆發了兩次海灣戰爭、兩次黎巴嫩戰爭、兩次巴勒斯坦人大起義——但它們不會威脅到以色列的存在。既然以色列的生存沒有受到威脅,自滿的情緒便開始滋生。以色列人再也不去想他們有多麼幸運,不去想一旦迪莫納的核保護傘破裂,會有什麼事情降臨在他們身上……



     



    第十七章
    在海邊



    就其底線而言,猶太復國主義是要復興猶太

    媒體評論


    必須閱讀本書!沙維特慶祝猶太復國主義的人為奇跡,而其餘描寫具有深情、關鍵、現實和道德性。他的書對改變和以色列的談話以及建立一個更健康的關繫,是一個真正的貢獻。



    ——《紐約時報》



     



    借助大量訪談、歷史文獻、日記和書信,以及作者自己猶太家族的悲情故事,《特拉維夫報紙》專欄作家阿裡沙維特挖掘了四代人的歷史,對爭議家園上的紛爭和矛盾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梳理。



    ——《經濟學人》



     



    這是一部當之無愧的以色列史詩——優美的文筆,強有力的渲染,滿載對道德復雜性的思考。曾經,阿裡沙維特以其富有傳奇色彩的職業生涯向以色列人闡釋了何為以色列;如今,他又與我輩分享其直擊人心、值得信賴的洞察力。這是這麼多年來關於該主題的*圖書。



     ——富蘭克林羅格斯,《新共和雜志》



     



      “一部文辭優美、富有魅力、道德純正同時又引人思考的書。在我成人後的大部分時光裡,我都在等待有一位以色列人能夠探索他國家生存的深層次奧秘,並分享他的發現。阿裡沙維特完成得如此出色,他的文字既像一個詩人,又如一名哲學家。《我的應許之地》真是一個非凡的成就。



    ——
    傑弗裡戈德堡,《大西洋月刊》,國家通訊記者



     



    毫無疑問,阿裡沙維特的《我的應許之地》是我所讀過的有關以色列和猶太復國主義議題的重要圖書之一。《我的應許之地》講述了這個猶太國以往未被述及的故事,同時捕捉到以色列歷史進程和靈魂中勝利的一面及痛苦的一面,令人感動又振奮人心,間或又讓人感到心碎和痛苦。這本書有能力改造和重塑這樣一場被期待已久的對話:應當如何借鋻以色列的復雜歷史打造其仍未確定的未來。



    ——丹尼爾戈迪斯,《拯救以色列》(Saving Israel)作者



     



    阿裡沙維特懷揣小說作家的心和歷史學家的思想,寫就了一本充滿力量、令人信服的有關現代以色列幕後故事的巨著。除卻以色列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與美利堅共和國有著更多的情感聯繫,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命運與眾多美國公民緊密相連。然而,直到沙維特的《我的應許之地》問世之前,人們越來越難以從那些諷刺畫裡感應到以色列的特質。這本書對所有關心未來的美國人非常寶貴;並不僅僅局限於美國,而是值得全世界開卷一閱。



    ——喬恩米切姆,《托馬斯傑斐遜:權力的藝術》(Thomas Jefferson: The Art of Power





    在線試讀

    初見,1897
    1897年4月15日的夜晚,一艘小小的火輪悠悠劃過湛藍的地中海,從埃及的塞得港(Port said)抵達雅法城(Jaffa)。船上共有30名乘客,其中,有一隊來自倫敦,途經巴黎、馬賽、亞歷山大港等地的21名猶太復國主義朝聖者。這群朝聖者的領頭人就是我的曾祖父—可敬的赫伯特·本特威奇(Herbert Bentwich)先生。
    本特威奇是一名不同尋常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十九世紀末那個年代,大多數猶太復國主義者都來自東歐,而我的曾祖父卻是一位英國公民;大多數復國主義者生活貧苦,而他則是一位家境殷實的紳士;大多數復國主義者投身運動是基於世俗的考量,而他卻懷揣一腔虔誠的信仰。對於那個時期的大部分猶太復國主義者來說,復國運動是他們的出路,而我的曾祖父踏上這條道路,卻是自覺自願。早在19世紀90年代初期,赫伯特·本特威奇就已立志,要讓猶太同胞再次安居於祖先的應許之地——猶地亞(Judea)。

    這次朝聖之行同樣不同尋常。它是英國中上層階級的猶太人首次踏上以色列土地的開荒之旅。錫安政治運動(Zionism)的發起者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非常重視這21名朝聖者。赫茨爾希望他們可以在夏末的巴塞爾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舉行之前提交一份關於以色列的綜合報告,他對於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定居者以及對其殖民的前景非常感興趣。但我的曾祖父某種程度上並沒有這樣的勃勃雄心。他心目中的錫安主義比赫茨爾更為遠大,甚至,是羅曼蒂克式的。沒錯,他痴迷於赫茨爾《猶太國》(der Judenstaat)英文版預言性的美妙描述,親自邀請赫茨爾光臨他名聲顯赫的倫敦俱樂部,並為赫茨爾富有遠見的領袖魅力所折服。就像赫茨爾一樣,他堅信,猶太人應當重返巴勒斯坦。但是,當那艘名為““奧克蘇斯””(oxus)的平底小火輪如刀一般割開漆黑的地中海時,本特威奇仍然是無可指責的。因為,我的曾祖父從來不曾有通過侵略一個國家來建立猶太國的意願,他的願望隻是去敬拜上帝耶和華。
    恕我要在甲板上多停留一會兒。我需要弄明白”奧克蘇斯”號為何越洋而來,我的祖輩到底是誰,他為什麼來到這裡。
    在即將跨入20世紀時,全世界大約有1100萬猶太人。其中,約有700萬在東歐,200萬在中歐及西歐諸地,150萬定居北美,亞洲、北非和中東的猶太人加起來還不到100萬。
    隻有身居北美和西歐的猶太人纔獲得了解放,享有自由。在俄國,他們受到迫害,在波蘭,他們遭到歧視和排擠,在穆斯林國家,他們作為“被保護者”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即使是在美國、法國和英國,所謂的“自由解放”也僅限於法理上的名義,反猶主義正甚囂塵上。1897年的基督教國家,內部也並不平靜,很多國家無法平等、尊重地對待猶太人,保障他們自由的人權。





    初見,1897



    1897415日的夜晚,一艘小小的火輪悠悠劃過湛藍的地中海,從埃及的塞得港(Port said)抵達雅法城(Jaffa)。船上共有30名乘客,其中,有一隊來自倫敦,途經巴黎、馬賽、亞歷山大港等地的21名猶太復國主義朝聖者。這群朝聖者的領頭人就是我的曾祖父—可敬的赫伯特·本特威奇(Herbert Bentwich)先生。



    本特威奇是一名不同尋常的猶太復國主義者
    。在十九世紀末那個年代,大多數猶太復國主義者
    都來自東歐,而我的曾祖父卻是一位英國公民;大多數復國主義者生活貧苦,而他則是一位家境殷實的紳士;大多數復國主義者投身運動是基於世俗的考量,而他卻懷揣一腔虔誠的信仰。對於那個時期的大部分猶太復國主義者來說,復國運動是他們的出路,而我的曾祖父踏上這條道路,卻是自覺自願。早在19世紀90年代初期,赫伯特·本特威奇就已立志,要讓猶太同胞再次安居於祖先的應許之地——猶地亞
    Judea)。



     



    這次朝聖之行同樣不同尋常。它是英國中上層階級的猶太人首次踏上以色列土地的開荒之旅。錫安政治運動(Zionism)的發起者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非常重視這21名朝聖者。赫茨爾希望他們可以在夏末的巴塞爾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舉行之前提交一份關於以色列的綜合報告,他對於巴勒斯坦土地上的定居者以及對其殖民的前景非常感興趣。但我的曾祖父某種程度上並沒有這樣的勃勃雄心。他心目中的錫安主義
    比赫茨爾更為遠大,甚至,是羅曼蒂克式的。沒錯,他痴迷於赫茨爾《猶太國》(der Judenstaat)英文版預言性的美妙描述,親自邀請赫茨爾光臨他名聲顯赫的倫敦俱樂部,並為赫茨爾富有遠見的領袖魅力所折服。就像赫茨爾一樣,他堅信,猶太人應當重返巴勒斯坦。但是,當那艘名為““奧克蘇斯””(oxus)的平底小火輪如刀一般割開漆黑的
    地中海時,本特威奇仍然是無可指責的。因為,我的曾祖父從來不曾有通過侵略一個國家來建立猶太國的意願,他的願望隻是去敬拜上帝耶和華。



    恕我要在甲板上多停留一會兒。我需要弄明白”奧克蘇斯”號為何越洋而來,我的祖輩到底是誰,他為什麼來到這裡。



    在即將跨入20世紀時,全世界大約有1100萬猶太人。其中,約有700萬在東歐,200萬在中歐及西歐諸地,150萬定居北美,亞洲、北非和中東的猶太人加起來還不到100萬。



    隻有身居北美和西歐的猶太人纔獲得了解放,享有自由。在俄國,他們受到迫害,在波蘭,他們遭到歧視和排擠,在穆斯林國家,他們作為“被保護者”過著二等公民的生活。即使是在美國
    、法國和英國,所謂的“自由解放”也僅限於法理上的名義,反猶主義正甚囂塵上。1897年的基督教國家,內部也並不平靜,很多國家無法平等、尊重地對待猶太人,保障他們自由的人權。



    而在歐洲東部地區,猶太人的處境已然惡化。一種新的、基於種族歧視的反猶主義正在取代古老的、以宗教為基礎的反猶主義。大屠殺降臨了,俄國、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和波蘭的猶太城鎮遭到血腥清洗。大多數生活在“猶太村”裡的猶太人意識到“猶太村”前路斷絕。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舉家遷往埃利斯島(ellis island)。猶太民族的離散再次演變成洪水般的大規模遷徙。



    然而,未來很快就告訴他們,災難會來得更加慘烈。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中,三分之一的猶太人死於屠殺,三分之二的東歐猶太人慘遭屠戮。猶太民族慘痛的浩劫即將來臨。因此,當“奧克蘇斯”號抵達聖地的港灣,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需求幾乎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他們不在這裡泊岸,他們將無路可走。那條逐漸顯露的海岸線,也許是他們的救贖。



    當然,還有第二個需求。在1897年之前的千年裡,正是得益於偉大的上帝和偉大的猶太人聚居區,猶太民族纔得以綿延生息。與上帝的親密接觸以及與周圍非猶太世界的隔絕,維護了猶太人的身份與文化。猶太人
    沒有領地,沒有國家,他們也沒有所謂的自由原則和國家主權原則;是宗教信仰、宗教儀式、強大的宗教故事以及周遭外邦人砌築的隔離高牆,使他們相偎成一個民族,
    代代相傳。然而,在1897年之前的100年裡,上帝漸行漸遠,猶太區的高牆也轟然坍塌。世俗化與解放運動——它們本身的作用倒是有限——日益侵蝕著猶太人的舊有準則。猶太人的民族特性無法維持。即使沒有俄國哥薩克人的屠殺和法國反猶分子的迫害,猶太人也面臨著民族同化的危機。他們曾在歷史大離散中一直維繫著非正統猶太教文化的能力,此時正面臨嚴峻考驗。



    第三,還有革命的需求。要想繼續生存下去,猶太人必須將大離散的民族
    遷徙狀態轉變為主權國家狀態。在這個意義上說,1897年的猶太復國主義堪稱天纔之舉。其奠基人赫茨爾博士,的確兼備英雄主義和先見之明。總之,19世紀是西歐猶太人的黃金時代,而赫茨爾預見到了未來。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下一個世紀會出現像奧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集中營這樣的地方,但是他們在19世紀90年代,以自己的方式和行動預防著20世紀40年代的悲劇。他們意識到,了一個根本問題,猶太民族正瀕臨滅絕。他們也意識到解決根本問題仰賴於根本的解決方式:猶太民族的自我變革。而這種變革隻能發生在巴勒斯坦—猶太人古老的家鄉。



    我的曾祖父赫伯特·本特威奇當然不會如西奧多·赫茨爾那樣,看問題明晰透徹,他根本不知道,即將到來的下一個世紀會開啟猶太民族具戲劇性的歷史進程。但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激進的時代。他知曉,在東歐正在上演令人發指的慘劇,也知曉,在西歐醞釀著不可避免的民族同化。他意識到,在東方,猶太人處於危險之中,而在西方,猶太人的信仰陷入危機。我的曾祖父認為,猶太人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生存之地,一個新的開始,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如果種族要得以延續,那麼,猶太人需要巴勒斯坦這片聖地。



    1856年,本特威奇出生於倫敦的白教堂區。他的父親是一個俄羅斯猶太移民,異地遊商,以在伯明翰和劍橋往來兜售珠寶為生。父親希望心愛的兒子能有更大的成就,於是將本特威奇送往上等的文法學校。在學校裡,本特威奇表現出色,成績優異。深知肩負父母的所有期望,這個嚴於律己的年輕人以努力工作來證明自己。在30歲時,他已經是聖約翰伍德的一名成功律師。



    在去巴勒斯坦之前,我的曾祖父是英國猶太社會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專業領域是著作權法;他是著名的馬加比餐飲及辯論俱樂部(Maccabean Club)的創始人之一;在生活中,他迎娶了一位美麗典雅的妻子,為他孕育了9個孩子,次年,還會迎來兩個新生兒。



    作為一個完全靠自己力量成功的男人,赫伯特·本特威奇有些刻板迂腐。他性格傲慢、堅定、自信、獨立自主而又特立獨行,但是,他也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人,對神秘主義的熱愛是他的軟肋。他屬於維多利亞時代。當他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大英帝國為猶太移民的後裔敞開了國門,對此,他深懷感激之情。本特威奇兩歲時,英國議會誕生了名猶太議員;當他15歲時,劍橋大學錄取了名猶太學生;29歲時,名猶太人進入了上議院。對本特威奇來說,這些裡程碑式的進步堪稱奇跡。他並不認為這樣的“人權解放”是遲到的自然權利,而將之視為維多利亞女王統領下的大英帝國的恩惠。



    他的外表看起來像威爾士親王,有一雙灰藍色的眼睛、精心修剪的絡腮胡子,以及挺撥的下頜。他像貴族一樣有涵養。盡管出身貧苦,但是,本特威奇完全信奉帝國程。但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激進的時代。他知曉,在東歐正在上演令人發指的慘劇,也知曉,在西歐醞釀著不可避免的民族同化。他意識到,在東方,猶太人處於危險之中,而在西方,猶太人的信仰陷入危機。我的曾祖父認為,猶太人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生存之地,一個新的開始,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如果種族要得以延續,那麼,猶太人需要巴勒斯坦這片聖地。



    1856年,本特威奇出生於倫敦的白教堂區。他的父親是一個俄羅斯猶太移民,異地遊商,以在伯明翰和劍橋往來兜售珠寶為生。父親希望心愛的兒子能有更大的成就,於是將本特威奇送往上等的文法學校。在學校裡,本特威奇表現出色,成績優異。深知肩負父母的所有期望,這個嚴於律己的年輕人以努力工作來證明自己。在30歲時,他已經是聖約翰伍德的一名成功律師。



    在去巴勒斯坦之前,我的曾祖父是英國猶太社會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專業領域是著作權法;他是著名的馬加比餐飲及辯論俱樂部(Maccabean Club)的
    創始人之一;在生活中,他迎娶了一位美麗典雅的妻子,為他孕育了9個孩子,次年,還會迎來兩個新生兒。



    作為一個完全靠自己力量成功的男人,赫伯特·本特威奇有些刻板迂腐。他性格傲慢、堅定、自信、獨立自主而又特立獨行,但是,他也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人,對神秘主義的熱愛是他的軟肋。他屬於維多利亞時代。當他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大英帝國為猶太移民的後裔敞開了國門,對此,他深懷感激之情。本特威奇兩歲時,英國議會誕生了名猶太議員;當他15歲時,劍橋大學錄取了名猶太學生;29歲時,名猶太人進入了上議院。對本特威奇來說,這些裡程碑式的進步堪稱奇跡。他並不認為這樣的“人權解放”是遲到的自然權利,而將之視為維多利亞女王統領下的大英帝國的恩惠。



    他的外表看起來像威爾士親王,有一雙灰藍色的眼睛、精心修剪的絡腮胡子,以及挺撥的下頜。他像貴族一樣有涵養。盡管出身貧苦,但是,本特威奇完全信奉帝國程。但是,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激進的時代。他知曉,在東歐正在上演令人發指的慘劇,也知曉,在西歐醞釀著不可避免的民族同化。他意識到,在東方,猶太人處於危險之中,而在西方,猶太人的信仰陷入危機。我的曾祖父認為,猶太人迫切需要一個新的生存之地,一個新的開始,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如果種族要得以延續,那麼,猶太人需要巴勒斯坦這片聖地。



    1856年,本特威奇出生於倫敦的白教堂區。他的父親是一個俄羅斯猶太移民,異地遊商,以在伯明翰和劍橋往來兜售珠寶為生。父親希望心愛的兒子能有更大的成就,於是將本特威奇送往上等的文法學校。在學校裡,本特威奇表現出色,成績優異。深知肩負父母的所有期望,這個嚴於律己的年輕人以努力工作來證明自己。在30歲時,他已經是聖約翰伍德的一名成功律師。



    在去巴勒斯坦之前,我的曾祖父是英國猶太社會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專業領域是著作權法;他是著名的馬加比餐飲及辯論俱樂部(Maccabean Club)的
    創始人之一;在生活中,他迎娶了一位美麗典雅的妻子
    ,為他孕育了9個孩子,次年,還會迎來兩個新生兒。



    作為一個完全靠自己力量成功的男人,赫伯特·本特威奇有些刻板迂腐。他性格傲慢、堅定、自信、獨立自主而又特立獨行,但是,他也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人,對神秘主義的熱愛是他的軟肋。他屬於維多利亞時代。當他還是小伙子的時候,大英帝國為猶太移民的後裔敞開了國門,對此,他深懷感激之情。本特威奇兩歲時,英國議會誕生了名猶太議員;當他15歲時,劍橋大學錄取了名猶太學生;29歲時,名猶太人進入了上議院。對本特威奇來說,這些裡程碑式的進步堪稱奇跡。他並不認為這樣的“人權解放”是遲到的自然權利
    ,而將之視為維多利亞女王統領下的大英帝國的恩惠。



    他的外表看起來像威爾士親王,有一雙灰藍色的眼睛、精心修剪的絡腮胡子,以及挺撥的下頜。他像貴族一樣有涵養。盡管出身貧苦,但是,本特威奇完全信奉帝國推行的那套價值觀和社會準則體繫。就像一個真正的紳士那樣,本特威奇熱愛旅行、詩歌和戲劇,他喜歡莎士比亞,甚至知道莎翁在湖區的故居。當然,他並沒有違背猶太教信仰。他同妻子蘇珊共同建立了一個家庭教會,教會中盎格魯人和猶太人和諧相處,一同晨禱、唱贊美詩,研讀坦尼森
    和邁蒙尼德 ,舉行安息日儀式,接受牛津劍橋的教育 。本特威奇相信,就像大英帝國在這世上肩負著使命一樣,猶太人也有自己的使命,而看顧在東方遭迫害的猶太同胞,就是身處西方猶太人的使命。我的曾祖父無比堅信,如同大英帝國拯救了他,他也將拯救自己的同胞。對帝國的忠誠和對猶太人使命的忠誠在他心中交織在一起,終,將他推向巴勒斯坦,指引他帶領著這支獨特的盎格魯—猶太人朝聖團,駛向聖地的海岸。



    如果我見到赫伯特·本特威奇,我可能
    不會喜歡他;如果我是他的兒子,我確信我會跟他對著干。他的世界,盡是保皇黨、宗教主義、宗族主義,還有帝國,距離我的世界就像有幾個世紀那麼遙遠。但是,當我從遙遠的彼端(100多年的距離)觀察他時,我發現,我無法否認我們之間的共通之處。我驚訝的是,我同那古怪的曾祖父之間,竟有著如此多的共同點。



    所以我再次自問:為什麼他在那兒?為什麼他要踏上那艘火輪?就他個人而言,他並沒有身臨險境,他在倫敦的生活富足而充實,為什麼他就這樣駛向雅法?



    其中一個解釋就是浪漫主義。1897年,巴勒斯坦尚未落入日不落帝國的王權之下,但英國已經心懷覬覦
    。整個19世紀下半葉,英國人對錫安的向往不亞於猶太人。喬治·艾略特的《丹尼爾·德龍達》
    鋪就了道路,勞倫斯·奧利芬特(Laurence oliphant)又使之更進一步。在那個殖民時代,錫安的魅力撩撥著英國浪漫主義人士的心弦。對於我的曾祖父這樣一個浪漫的男人、一名猶太人、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紳士來說,這個誘惑簡直無法抵擋。對錫安的渴慕已然成為點燃他整個生命的激情,這決定了他的身份。



    另一個解釋更為重要,也更為中肯,即赫伯特·本特威奇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男人。他在19世紀末從白教堂區奮鬥到聖約翰伍德區的經歷,相當於20世紀猶太人從下東區進入上西區。1900年即將到來之際,我的曾祖父面臨著與21世紀美國猶太人所面臨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