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增訂版)世界史圖書館 何順果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1203-1744
    【優惠價】
    752-1090
    【作者】 何順果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世界通史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13403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1340394
    叢書名:世界史圖書館

    作者:何順果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何順果教授一生在宏觀層面研究的結晶和總結
    2. 從中國視角出發,強調亞歐農業帶在歷史上的作用,將中國的歷史納入世界
    3. 框架清晰,文字簡潔流暢
    4. 全書飽含對世界史學科構建和世界歷史的獨特見解,啟發性強
    5. 體量適中,單冊囊括世界通史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文明演進”的視角觀察從遠古至當代的世界歷史進程,以時間為序,分五編敘述了農業文明在東方的興起,蠻族入侵引起的文化交流,工業文明在西方的孕育,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道路上進行的各種嘗試,以及高科技革命帶來的人類社會的變遷。全書體例新穎、綜合性強,關於建立科學的“世界歷史”概念、構建古代世界歷史體繫和論證高科技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等發表了許多獨到見解,文字也很簡潔流暢。
    增訂版完善了全書的結構和內容,將原先的“補篇”擴大為“第五編”,不僅力圖摒棄長期以來以西方為中心敘述文明發展進程的偏見,並且努力還原中國在世界歷史中的位置,凝結了作者畢生的心血。

    作者簡介

    何順果(1944—2023),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繫二級教授,曾獲聘北大教授一級崗,是美國史、西方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兩個專業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理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世界歷史》雜志編委、《美國研究》雜志編委、《北大史學》執行主編。著有《美國邊疆史》《美國“棉花王國”史》《美國史通論》《美國歷史十五講》《資本主義史文集》《美國史研究》等學術著作。

    目錄
    增訂版序
    初版序
    導論 人類的起源與分布
    第一編 農業文明興起於東方
    1.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及其特征
    1.2氏族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
    1.3農業革命:人類最終擺脫野蠻走向文明的轉折點
    1.4亞歐農業帶從狩獵和采集世界中脫穎而出
    1.5耕作制度的改進與原始公社的演變
    1.6農村公社:人類社會走向多樣化發展的起點
    1.7基於農業的文明首先興起於東方:兩河流域與蘇美爾文明
    1.8印度河流域與哈拉巴文明
    1.9黃河流域:一體文明的誕生地
    1.10尼羅河流域與古埃及文明

    增訂版序
    初版序
    導論 人類的起源與分布
    第一編 農業文明興起於東方
    1.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及其特征
    1.2氏族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
    1.3農業革命:人類最終擺脫野蠻走向文明的轉折點
    1.4亞歐農業帶從狩獵和采集世界中脫穎而出
    1.5耕作制度的改進與原始公社的演變
    1.6農村公社:人類社會走向多樣化發展的起點
    1.7基於農業的文明首先興起於東方:兩河流域與蘇美爾文明
    1.8印度河流域與哈拉巴文明
    1.9黃河流域:一體文明的誕生地
    1.10尼羅河流域與古埃及文明
    1.11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東方文明的西傳
    1.12近農業帶遊牧民族的興起之一:閃米特人和印歐語族
    1.13近農業帶遊牧民族的興起之二:塞族人、月氏人、匈奴人、鮮卑人及中國北方諸族
    1.14近農業帶遊牧民族的興起之三:突厥人、蒙古人和女真人
    1.15遠農業帶遊牧民族的興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非洲遊牧民
    1.16遠農業帶半開化土著人:澳大利亞人及大洋洲其他土著文化
    1.17神話時代和廟宇文化:祭司和權威的形成
    第二編 蠻族入侵與文化交流
    2.1蠻族入侵與文化交流
    2.2希克索斯人的入侵與古埃及文明的中斷
    2.3赫梯、腓尼基和希伯來
    2.4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和新巴比倫
    2.5波斯帝國、安息王國、薩珊王國
    2.6吠陀時代、列國時代、孔雀帝國
    2.7由夏商周到秦漢:華夏文明的兩大轉變
    2.8由希臘到羅馬:西方古典文明的興起及其理性基礎
    2.9“絲綢之路”:開闢東西方兩大文明交通與交流之路,並賦予“亞歐農業帶”以新的內涵
    2.10匈奴的崛起及其對遊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影響
    2.11中華民族的重新統一和強大:盛唐時期的文化及其特點
    2.12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和東西文化交流
    2.13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和西歐諸國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2.14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與羅馬法之整理
    2.15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及其四大汗國
    2.16蒙古帝國在東亞的變體:朝
    2.17突厥在西亞的崛起:奧斯曼帝國
    2.18伊斯蘭化蒙古人與印度莫臥兒帝國
    2.19邊緣文明之一:日本國的形成及其文化
    2.20邊緣文明之二:莫斯科與大俄羅斯的統一
    2.21邊緣文明之三:黑非洲的古文明
    2.22邊緣文明之四:美洲印第安文明
    2.23宗教時代:四大文化—價值體繫的形成與對立
    第三編 工業文明孕育於西方
    3.1西歐的“黑暗時代”
    3.2土地拓殖與耕作制度改革
    3.3“行商”的出現、城市的興起和十字軍遠征
    3.4市場、市集與商業組織的變化
    3.5西歐社會經濟生活走向商品化
    3.6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西歐的資本主義萌芽和東歐的農奴制再版
    3.7英、法和西班牙:由等級君主制到君主專制
    3.8易北河以東:普魯士王國、俄羅斯帝國和波蘭貴族共和國
    3.9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由神權共和國到世俗共和國
    3.10革命浪潮激蕩於大西洋兩岸:英、美、法革命的差別與聯繫
    3.11拿破侖戰爭:一次對封建歐洲的大震動
    3.12重商主義與殖民主義:世界的聯繫與分割
    3.13一場靜悄悄發生的革命:原工業化、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3.14工業革命向大西洋兩岸傳播:工業世界在西方的形成
    3.15西歐革命和改革向縱深發展:以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為典型
    3.16普魯士的改革與德意志的崛起
    3.17意大利的統一:中斷了的發展重新啟動
    3.18俄羅斯帝國:斯拉夫派和西方派關於俄國發展道路的爭論及1861年農奴制改革
    3.19美國內戰:一艘來自西方盡頭的世界級航船的發動機
    3.20日本的明治維新和“脫亞入歐”:從東亞駛出的另一艘初露桅杆的世界級航船
    3.21盛開的物質文明之花:19世紀最後30年的經濟發展與西方現代化進程的結束
    3.22現代工業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工業革命的社會影響
    3.23理性時代的思想和文化
    第四編 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
    4.1西方衝擊下的農耕世界:第三世界的形成及歷史起源
    4.2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與俄羅斯:努力打造“核心地區”之外的第一個新興工業帶
    4.3列強激烈爭奪中的三大伊斯蘭帝國:奧斯曼帝國、薩非伊朗和莫臥兒印度
    4.4伊斯蘭現代化的正式啟動:從青年土耳其黨到凱末爾革命,伊朗的立憲運動和伊斯蘭革命,埃及華夫脫黨及護憲運動
    4.5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4.6拉丁美洲現代化起步的必要條件:獨立革命戰爭與政治體制的共和化
    4.7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拉丁美洲的“依附性發展”
    4.8“進口替代”的提出與實施:拉美成為“核心地區”之外的第二個新興工業帶
    4.9“脫亞入歐”後的日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日本殖民體繫的形成
    4.10從日本占領到二戰後朝鮮與中國臺灣的農地改革:亞細亞式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
    4.11東亞“四小龍”的崛起: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香港地區成為“核心地區”之外的第三個新興工業帶
    4.12鴉片戰爭:中國面臨的危機與現代化的啟動
    4.13從太平天國、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現代化模式的第一次大轉換
    4.14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新起點
    4.15發展模式與歷史傳統:對現代化的文化詮釋
    第五編 高科技革命與人類的變遷
    5.1高科技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5.2二次大戰如何引發高科技革命
    5.3戰後兩大陣營及“冷戰”局面的形成
    5.4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成為美國基本國策
    5.5個案研究:北加州“硅谷”成為引領美國乃至全球的高科技中心
    5.6以“創新”為特征的高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傳播
    5.7美國聯邦政府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蘇東劇變、“一超獨霸”與“全球整合”
    5.8作為發展中大國的新中國:17年發展,“十年動蕩”“改革開放”與重新崛起
    5.9高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財富分配趨勢:就全球而言是分散大於集中,但在一國之內卻是集中大於分散
    5.10美國的相對衰落與多極世界的初現
    5.11高科技引發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以美國為典型
    5.12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生活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人們,生產、生活、工作、交往與思維方式的變化
    5.13“後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後現代主義及其影響
    餘論
    進一步閱讀書目

    前言
    增訂版序

    本書原名《人類文明的歷程》,2000年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書繫”中的一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後改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並應出版方要求改名為《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

    增訂版序


     


    本書原名《人類文明的歷程》,2000年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書繫”中的一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後改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並應出版方要求改名為《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


     


    高教出版社認為本書“體例新穎”,而北大出版社則高度贊揚了本書的“綜合性”,其實仍有許多遺憾之處。為了完善本書的體例、結構和內容,我經多年準備為出版社提供了這個“增訂版”。這次增訂,除了將原書後的“補篇”擴大為“第五編”共13章外,還為第二編增寫了有關“絲綢之路”的一章:“‘絲綢之路’:開闢東西方兩大文明交通與交流之路,並賦予‘亞歐農業帶’以新的內涵”,為第四編增寫了題為“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與俄羅斯:努力打造‘核心地區’之外的第一個新興工業帶”的一章。之所以要為第四編增寫一章,是因為我發現東歐諸國曾努力打造西歐“核心地區”之外的第一個新興工業帶,並對東歐以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影響,所以必須對拉美和“四小龍”在新興工業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做相應的改動。在此,我還想提一個請求,如果高校還在用本書作為“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教材,最好改用這個“增訂版”。


     


    我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繫世界歷史專業。歷史學繫當時可謂大師雲集,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的教學極為繫統,對學生學習和研究能力方面的訓練要求很嚴,但當時使用的周一良先生所編《世界通史》教材尚缺現代部分,雖然優點很多,但似乎過於拘謹。所以,從本科開始,我就關注世界史的完整和完善問題,在留校任教後,這方面的興趣因責任所在而更加強烈,尤為重視對“世界歷史”的思考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即使受“文革”的衝擊也未停止。我所需要的許多基本書籍都是當時在舊書店找到的,而羅榮渠先生是我淘舊書的引路人,否則我是無緣進入中國最好的古舊書店書庫的。我當時也不是僅僅關心歷史,也注意到國際學術前沿的發展問題,例如,對於“cliometrics”(計量史學)我就是先從俄文雜志上發現,然後追蹤西文而得知的,記得當時為了研究如何翻譯該概念及有關資料頗費周折。此事於我的另一大收獲,是促使自己在當時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私下聯繫到本校英語繫旁聽了一年半的精讀課和泛讀課,得以在“文革”後校方的升職考試中以第二外語參加考試,又僥幸以83.5分的成績進入前三名,至今我仍非常感謝私下幫我聯繫英語繫的鄭女士。此外,還要感謝在美國留學,然後留在馬裡蘭大學任教的洪先生,是他教會我如何使用電腦。我曾帶著問題花三天時間集中檢索有關世界史的書籍和雜志的信息並打印留存,使我在此方面的知識得以補充、豐富和更新,而美國圖書館的服務亦十分周到,館際借書不僅便捷,還能把書送到住地,有訪學一年勝過十年之感。我想說明的是,寫作本書並不是作者的本意,它是在未征詢作者同意的情況下,被推薦為組編的有關叢書之一的,當時是王義遒副校長直接通知我的,結果我隻好將原來關於“世界歷史”的許多思考和設想盡量放入其中,因為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在此書之外再寫一部新的世界史了。但因此也促成了本書寫作中文明史與世界史的融合,並給體繫的創新提供了機會。


     


    在本書醞釀、寫作、修改和增訂的過程中,我思考和企圖解決的重大問題主要有三:其一,是如何確立科學的“世界歷史”概念問題。這是因為,我國是一個史學大國,又曾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在我國的“世界歷史”教學和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把它當“外國歷史”來處理的。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一些大中小學有關教材就是如此,一些世界史叢書也稱“外國歷史小叢書”“外國史叢書”,這造成了中華文明和歷史在“世界歷史”中的缺席,這是對中華文明和歷史特別是古代中華文明和歷史的極大不公,在當今中國重新崛起於世界的情況下尤為不妥,且此意見我早在本世紀初《上海社會科學報》所約寫的一篇短文中就正式表達過,其題目為《應當建立科學的“世界歷史”概念》。所以,本書的構思和寫作從未忘掉中國,並賦予它以應有的世界歷史地位,因為它在古代世界文明的歷史中曾經占有重要的甚至中心的地位,中國的重新崛起完全可以從中獲取智慧、力量和自信。其二,是如何構建“世界歷史”(特別是古代世界史)的體繫問題。由於世界歷史的寫作發源於西方,“西歐中心論”長期在“世界歷史”的教學、研究和編纂中占統治地位,一部世界史幾乎成了西方文明史並包含了大量美化西方殖民、侵略和奴役亞非拉人民的內容,而貶低歪曲甚至忽視東方文明,這種情況至今在我國的歷史教材中仍留有痕跡。我的辦法,是通過三大步驟,即“農業革命”、東方四大古文明及此後古希臘文明的興起、“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通,強調“亞歐農業帶”作為古代世界“文明高地”和“核心地帶”而擁有東西交流橋梁和南北輻射功能的作用,以恢復中國和整個東方古文明在“世界歷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並為此提出“近農業帶”和“遠農業帶”、“核心文明”和“邊緣文明”、“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幾對概念與“亞歐農業帶”相配合。我認為:“沒有後面幾對概念及對它們的探討,就不能真正構築起‘世界歷史’的結構並了解它們的不平衡性,而這種結構及其不平衡乃是世界歷史和文明演進的內在動力。”對平衡與不平衡的轉換與交替的敘述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其三,是如何估價“高科技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問題。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這場革命給人類發出了一繫列挑戰:第一,它涉及的不是一般的科學和技術,而是許多長期得不到認識和解決的高端科技領域;第二,它由芯片的發明以幾何級數般的速度引發計算機、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的革命;第三,它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架起橋梁,極大地和空前地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物質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它不僅在很大程度上以“無形資本”(科學和技術知識)取代了“有形資本”(即勞力和物質資料),而且確實在許多方面改變了以往資本運行的法則和獲取財富的“主要形式”乃至判斷價值的尺度。作者據此作出的“人類正面臨從未有過的變化”的預言,在21世紀正以難以想像的速度變為現實,新的巨大革命的氣氛彌漫於世界各個角落。在籌劃本書增訂版時怎麼能回避這一課題呢?請注意,這裡強調的是整個“人類”而不僅僅是經濟和社會,強調的是“從未有過”而不僅僅把它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因而超越了此前西方對這場革命認識的廣度和深度。


     


    當然,在本書籌劃、寫作、修正和增訂時,我的探索並不限於上述三大問題,在許多問題和環節上都力圖表達個人的見解和觀點,以體現作為一個學者的本分和責任。但我以為其中一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想法是,“世界史”的教學、研究和編纂之所以應當引起國人的高度關注,是因為它為整個人文和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提供了基本的資料,也是人們進行哲學思考、理論思維乃至構建自己歷史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依據,那種把對“世界歷史”概念、內容和結構的探討僅僅視作“專業”範疇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在民智大開的當今之世尤不可取。這也是我本人,在繁忙的美國史、資本主義史和歷史理論的教學和研究中,依然對“世界史”的寫作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主要原因。我也從心底不喜過多地涉足眾人參與的學術著述活動,因為那樣往往流於拼湊而失掉思考和學術個性。這並不是說,所有集體著述都缺乏個性,劍橋繫列世界史著作就很有個性,也不是說,本書就一定擁有個性,隻是盡心而已。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在此做點說明。我在1999年談到高科技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之時,認為是這場革命改變了“價值判斷的尺度”,這本是對馬克思一個重要原理的回應和引申,但此說至今不為某些經濟學家和社會人士所承認。他們的根據之一是馬克思關於腦力勞動的價值可以按體力勞動的倍數來計算,但他們完全忽視了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7—218頁)中所說的話:“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作為“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即“科學在生產上的運用”的“這種動因本身”,“又和生產它們所花費的直接勞動不成比例”,因而也就不能用“倍數”來計算。眾所周知,“創新”在科技發展中,特別是在“高科技革命”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靈感”是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常有的“一種特殊認知經歷”。不久前國際科學界,具體地說,德國維茨堡大學的薩斯查·托波林斯基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羅爾夫·雷伯,在對人類腦功能進行研究時發現,“靈感”或“即時性”在本質上不僅具有“積極效應”而且具有“突發性”,因而“創造性”思維很難用一般的“勞動時間”的倍數來計算。個人認為這一發現可以作為對上述馬克思原理的解釋和補充。


     


    而這一發現,在某種程度上也為科學家近期對大腦思維模式的研究所證實,這一研究是在“最具創造性的人”和“最不具創造性的人”之間進行的,結果證實二者之間“有不同的大腦活動模式”。據英國《衛報》網站2018年1月15日報道,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傑·貝蒂通過自己的研究“確定了一種在人與人之間各異的大腦連通模式,這種模式與產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有關”。他發現:在極具創造性的思考者身上,看到三個大腦網絡之間強大的連通性:一個“默認模式網絡與自發思考和思維模式有關”,另一個“執行控制網絡”則在“人們專注於自己的想法時參與其中”,第三個所謂的“凸顯網絡”有助於找出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東西,其中前兩個傾向於互相對抗和抑制,而更具創造性的人能夠更好地同時參與這兩個網絡的活動,因而或許能更容易地同時承載所有這些活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準確地預測誰將是下一個愛因斯坦。(參閱2018年1月20日《參考消息》)


     


    筆者以為,這個道理是清楚的和顯而易見的,承認這一原理和觀點,有助於開發東方這14億人的龐大智力,並從根本上把這個發展中的世界大國轉變成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這也是本書及作者一開始就抱有的真誠願望和夢想。


     


    以上的話權作增訂版序。


     


     


    2019年於北京大學


     

    在線試讀
    第 一 編 農業文明興起於東方

    文明發生的內在邏輯是人的因素對自然的介入。在第一個人工石制工具誕生之前,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說都是自然的,包括“人類”自身在內,也完全屬於自然。當第一個人工石器誕生後,世界便開始不完全屬於自然了,因為人在制造工具時賦予它以人文因素,這石器便屬於文化範疇了。如果我們不那麼嚴格劃分“文明”與“文化”的界限,當第一個人工石制工具誕生的時候,也就有了“文明”的萌芽。所以,本書在講文明的起源時,首先要講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與藝術。但這種文化建立在狩獵采集的基礎上,並沒有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因此真正的人類文明的建立還要呼喚新的革命,這個革命終前9000年之際發生了,這就是人類學家常說的“農業革命”。由於種植和畜牧活動都要受環境、氣候和條件的限制,文明在它誕生之際就顯示出多樣性來。幾千年來,文明的興衰和衝突、傳播和融合,波濤起伏、連綿不絕,對此可能會有許多現實的和歷史的解釋,但追根溯源,皆緣於文明的多樣性。在此,要提請讀者注意,“亞歐農業帶”,雖然早已是一個流行的概念,但它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並不為人們所充分理解和認識。而本書認為,它前有“農業革命”作為它的前提和條件,後有東方四大文明及古希臘文明的誕生,“亞歐農業帶”實際上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文明高地和核心。

    1.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及其特征


    自能人誕生以後,人類已存在了大約250萬年,其中99.6%的時間都用在自身的進化上。在此期間,人類的體質變化經歷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但總的來看都還處於形成過程中。由於體質和智力水平的限制,當時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都還是石制的,且其制作方法主要采用打制法,在學術上這一時期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但石制工具的出現意義重大,當第一件石器工具被制造出來之時,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就發生了,因為它在物質中注入了精神的因素,在自然中注入了人文因素。

    第 一 編  農業文明興起於東方


     


    文明發生的內在邏輯是人的因素對自然的介入。在第一個人工石制工具誕生之前,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說都是自然的,包括“人類”自身在內,也完全屬於自然。當第一個人工石器誕生後,世界便開始不完全屬於自然了,因為人在制造工具時賦予它以人文因素,這石器便屬於文化範疇了。如果我們不那麼嚴格劃分“文明”與“文化”的界限,當第一個人工石制工具誕生的時候,也就有了“文明”的萌芽。所以,本書在講文明的起源時,首先要講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與藝術。但這種文化建立在狩獵采集的基礎上,並沒有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因此真正的人類文明的建立還要呼喚新的革命,這個革命終前9000年之際發生了,這就是人類學家常說的“農業革命”。由於種植和畜牧活動都要受環境、氣候和條件的限制,文明在它誕生之際就顯示出多樣性來。幾千年來,文明的興衰和衝突、傳播和融合,波濤起伏、連綿不絕,對此可能會有許多現實的和歷史的解釋,但追根溯源,皆緣於文明的多樣性。在此,要提請讀者注意,“亞歐農業帶”,雖然早已是一個流行的概念,但它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並不為人們所充分理解和認識。而本書認為,它前有“農業革命”作為它的前提和條件,後有東方四大文明及古希臘文明的誕生,“亞歐農業帶”實際上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文明高地和核心。


     


    1.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及其特征


     


     


    自能人誕生以後,人類已存在了大約250萬年,其中99.6%的時間都用在自身的進化上。在此期間,人類的體質變化經歷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但總的來看都還處於形成過程中。由於體質和智力水平的限制,當時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都還是石制的,且其制作方法主要采用打制法,在學術上這一時期被稱為“舊石器時代”。但石制工具的出現意義重大,當第一件石器工具被制造出來之時,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就發生了,因為它在物質中注入了精神的因素,在自然中注入了人文因素。


     


    工具的石器性質是與人類當時的進化水平和生活方式一致的。在由猿轉化為人的過程中,由於人類還沒有完全脫離動物界,也由於人類所具有的智力水平還較低,其生活資料主要靠狩獵和采集來提供,其食物構成主要是野生動植物。據人類學家研究,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遺物中,至少可以清理出97種動物的遺骨;而原始人遺址中,雖然由於植物容易腐爛難以留下,但仍可發現各地原始人食用過的植物不下幾十種。這可從人類學家對當今生活於南非的孔桑人的食物的研究得到佐證,據說孔桑人所知道的可食植物不下85種。人類學家相信,雖然各地原始人遺址中清理出的遺存以動物居多,但大多數原始人的生存更多依賴於采集,而不是狩獵。當然,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因各地環境和條件而異。雖然同屬石制工具,但隨著人類體質的不斷進化,人類因分布而引起的環境的改變,以及因智力提高所形成的應付環境能力的增強,制造石器的原料、質量和目的都有所不同,從而體現出不同的文化韻味。


     


    “能人”作為“能干的人”,首先是會制造工具。其早期代表是發現於肯尼亞圖爾卡納湖東岸科比福拉地區的編號為Fxji50的遺址,其年代至少在180萬年以前,或許還要更早一些。因為在該遺址中發現過一些砍砸器、刮削器和邊緣鋒利的石片,那顯然是人工打制的產物。但能人石器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存在於200萬—170萬年前的奧杜威文化,它首先被發現於坦桑尼亞。這個文化的典型石器是砍砸器,其數量占全部石器的51%。砍砸器有拳頭大小,以卵形礫石為原料制成,所以也稱“礫石文化”。其主要制作方法,是用一塊石頭打擊另一塊石頭,因而還比較粗糙,難於對它們進行分類。但當時的打擊方法已非一種,既有單面打擊也有雙面打擊,其形制已可分出盤狀器、多面體、刮削器,甚至原始手斧等。可見,這些原始人在制造這些工具時,已對其功能和作用有所考慮。


     


    當能人進化到直立人後,石器制作中的文化因素就更為明顯和豐富,其典型表現是阿舍利文化。這個遺址1847年發現於法國的聖·阿舍利,其地質年代在全新世中期,距今約40萬—30萬年。手斧雖然不是最早出現於阿舍利文化,但卻是阿舍利文化的主要特點。與奧杜威文化粗糙的砍砸器一樣,阿舍利文化中的手斧是一種有聚合刃口的工具,即其兩邊的刃口聚合在一點上,說明其制造者事先必須想到制品的形狀,不能隨便敲打而成。該遺址的手斧尺寸各異,從幾英寸的卵形手斧到1英尺多長的不等,可用於挖掘根莖、加工木頭、宰殺獵物、刮獸皮等。人類學家發現,手斧與直立人的發展過程相始終,從150萬年前一直延續到20萬年前。這一點在奧杜威文化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該文化可分為四個地層,在每個地層都發現了手斧,年代大約為180萬年前至70萬年前之間。但手斧在世界各地直立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並非一樣,在阿舍利文化中手斧特別突出,但在中國藍田猿人、北京猿人中以及東南亞、中歐某些地區和不列顛不同,砍砸器則比手斧重要得多;在英國東部,還發現了包括數以百計的砍砸器、石片、石核而沒有手斧的直立人遺址。如年代大約為20萬年前的倫敦附近的克拉克頓遺址,就是如此。不過,無論在何地,從奧杜威峽谷到泰晤士河流域及印度半島,手斧形狀都十分相似,並且均為直立人所有。


     


    在大約20萬—4萬年前,人類由直立人進化為早期智人,其石器文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而以法國莫斯特文化為典型,其遺址發現於多爾多涅地區的莫斯特洞穴,是古代尼安德特人的遺存。與以往各類文化不同,莫斯特石器無論在制作方法上還是在類型上,都更為復雜和先進,其文化特點有三:其一,預先準備好的石核技術,即“勒瓦盧瓦”和盤狀石核,其生產方法是先按標準尺寸打成毛坯,再進一步加工成別的工具;其二,出現了以前沒有的“復合工具”,即用幾個部分組合而成的產品,如矛頭、矛杆和將它們捆在一起的繩組成的矛,有了細致修整的尖狀器和刮削器;其三,埋葬習俗、宗教信仰的起源,如在尼安德特人遺址中不僅發現了墓穴,而且還在墓葬旁邊發現了完整的熊的骨架,說明當時人類已有了某種關於死後去向的迷信或宗教觀念的萌芽。


     


    距今4萬—1萬年前,是人類加速進化的時期,早期智人演化為晚期智人,即完全形成的人或現代人。與此同時,由於智力的提高,石器文化也達到新的高度,使舊石器文化達於頂點。其主要特征是石葉工具占據首要地位,出現了標槍、長矛、骨針、魚叉、槍矛等新工具,骨制品明顯增多,還產生了繪畫、雕刻等藝術品。石葉工具雖也以石片打制而成,但長度是寬度的至少兩倍以上,石器的兩條邊幾成平行。存在於1.9萬—1.7萬年之間的梭魯特期的桂葉形石器,其器壁之薄幾乎呈透明狀。以獸骨、鹿骨、像牙制成的工具或武器,其特點是規格大小變化自如,由於骨質堅韌,不易折損斷裂,還可根據需要刻成不同形狀,與其他構件連接或拆開,構成“復合工具”,如魚叉、槍矛等。這不僅增加了工具的品種和類型,也提高了工具和武器的性能和作用,以至於有人估計石葉工具的利用率高出能人的礫石工具200多倍。這是不難想像的。


     


    顧名思義,“舊石器文化”以石器為主,但也有木制、骨制和陶制工具。另外還要加上火的使用。樹木作為工具自古猿起就已有使用,在由猿到人的整個演變中不可或缺。舊石器時代早期使用的木制工具在東南亞的適宜環境中被保存下來,舊石器時代晚期發明的弓箭,就更不用提了。骨器在石器時代到來之前就已存在,P.達特在對南方古猿使用的工具進行研究後發現,羚羊角就被南方古猿修理後用作打擊工具,且重現率很高。火也是一種工具,其使用不晚於直立人,使用火的遺跡發現於北京周口店山頂洞,其灰燼共幾層、厚達幾米。在匈牙利的韋爾特斯澤勒斯,也發現了原始人使用火的灰燼。陶器是伴隨著火的使用而誕生的,在捷克多爾尼·維斯托尼發現的窯坑和燒制的人和動物陶像,存在於2.8萬年之前,說明人類此時已開始有了制陶技術。


     


    舊石器時代文化,並不僅僅限於上述石器等工具的制造,還表現在雕刻和繪畫上。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匈牙利塔塔發掘出的莫斯特文化中,就發現過一塊約10萬年前的猛犸像牙板,被雕刻成舌形橢圓狀,被認為是供佩戴的隨身護符,表明一定的審美意識的出現。但雕刻和繪畫的真正產生,還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其主要表現是大批岩壁雕像和洞穴壁畫的出現,這類雕刻和繪畫遍布於從烏拉爾到大西洋的廣大地區,其中心在法國和西班牙,有壁畫的洞穴在法國就不下70處。乳房小、體態豐滿的女性小雕像,是這個時期雕刻藝術的典型形像,研究者把它們比附於希臘文化中的“維納斯”,一般認為這是母繫社會的像征。但這個時期造型藝術的最高表現,不是岩壁雕像而是洞穴壁畫,重要遺址有法國的拉斯科克斯洞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這類壁畫各有千秋,但所畫題材都是野牛、野馬,以及其他早已滅絕的猛犸像、毛犀等動物。據勒魯依古朗對法國65個洞穴壁畫的研究,野牛、野馬幾乎占繪畫動物的一半,且往往是野牛位於洞穴中央處的主要壁面,而野馬則遍見於其他各處,布局呈現出某種規律。他猜測,這既與原始人可能萌發的世界陰陽兩極的思維有關,也與當時社會以女性為中心的結構有關,是舊石器時代宗教信仰僅有的殘留。


     


    但作為原始藝術,它們表現的主要形像是牛、馬等動物,而不是人和植物,即使幾十匹馬、幾十頭牛畫在一起也是單個排列,說明它們還不存在構圖和情節,隻不過是當時某種宗教活動的“道具”,與日後人類“美化生活”的藝術品不可相提並論。總之,雖然它們標志著藝術的誕生,但在性質上還是原始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