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現代歐洲史:1500—1815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世界史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美卡爾頓·海斯(Carlton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世界史  歐洲史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8162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9181628
    作者:[美]卡爾頓·海斯(Carlton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3月 

        
        
    "

    編輯推薦

    看國際新聞時,我們會發現,歐洲是一個神奇而又復雜的地方:國家多不勝數,民族成分復雜,,各種關繫錯亂如麻,一個字,“亂”。而就是這個地區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們今天世界的模樣——這要從16世紀說起。


    16世紀之前,歐洲還處於世界的“邊緣地帶”,無法與日益擴張的奧斯曼帝國或強盛的大明王朝相提並論,但從16世紀開始,歐洲開始在經濟、技術等方面快速崛起,甚至開始主導世界。這場“歐洲之變”影響了世界數百年,直到今天,從貿易模式、經濟發展到體育、娛樂,歐洲的影子仍無所不在。


    美國新史學派代表、知名歷史學家卡爾頓·海斯的《現代歐洲史:1500—1815》便講述了現代歐洲300餘年的政治與社會變遷,內容涵蓋了商業、政治、宗教、文化及殖民競爭等方面。海斯將16世紀——而不是13世紀或者法國大革命——作為現代歐洲的開端。眾所周知,16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殖民主義發展的一個世紀,同時也是科技初步發展、文藝繁榮和教權衰落的世紀。在海斯看來,政治變動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經濟與社會因素的變遷:16世紀的商業革命用商業交流打破了地理疆域的限制,商業擴張也開啟了歐洲征服世界的歷史,從中賺得盆滿缽滿的資產階級脫穎而出,取代歐洲貴族成了這場“歐洲之變”的主導者。一些政治事件,如果從社會和經濟角度來看,或許更貼近歷史真實,比如,1534年,英格蘭與羅馬教廷的決裂隻是亨利八世的婚姻問題,而不是因為教義分歧;“或許英國紡紗機和動力織布機、高爐和蒸汽機的高速運轉纔是拿破侖垮臺的真正原因”。復旦首位文學院院長餘楠秋稱贊海斯,“長於敘事,每一重大事件之發生,先分析其各方面的原因,使閱者不但知事實的表面,且知其內含的原動”,讀者或許可以從這300餘年的政治社會變遷中,讀懂當今全球政治風雲變幻背後的某些歷史和經濟動因,洞明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順應時勢,做好我們自己的人生抉擇。


    歐洲歷史紛繁復雜,很難講清楚。而海斯對三百餘年的歐洲歷史進行了繫統全面的論述,層次清晰,一目了然,內容雖多,但不枯燥,既有宏觀概覽,又有歷史細節的刻畫,它的最妙之處在於盡可能覆蓋了歷史全貌,幾乎不需要復雜的歷史知識儲備,就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非常適合作為非歷史專業讀者快速了解現代歐洲的通道。

     
    內容簡介

    歐洲地域遼闊,國家林立,民族眾多,。作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它曾以信仰和理性塑造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曾以科技引發世界劇變。


    15世紀末以來,以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崛起為標志,歐洲進入現代。歐洲的船長們駛向大洋深處,開啟商業革命。歐洲各國殖民競爭加劇,民族國家陸續興起,羅馬天主教會權威下降,光榮革命爆發,重商主義流行,美國萊克星頓槍聲響起,法國大革命爆發,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美國知名歷史學家卡爾頓·海斯嘗試將16世紀至19世紀初的歐洲社會與政治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用社會和經濟因素來輔助解釋政治事實,從而幫助人們“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同類以及人類的種種問題和前景”。

    作者簡介

    卡爾頓·海斯(Carlton Hayes),美國知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外交家,歐洲歷史和民族主義研究的權威,美國新史學派代表學者之一,新史學派倡導者和奠基人詹姆斯·哈維·魯濱遜嫡傳弟子,也是中國歷史學家蔣廷黻和唐德剛的老師,主要作品有《古代和中世紀歷史》《現代歐洲史》《西方文明史》《全球通史》等。其中,《全球通史》被歐美諸多大學指定為世界史教材,並獲得吳文藻、費孝通、翦伯贊等中國知名學者的大力推薦。


    卡爾頓·海斯(Carlton Hayes),美國知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外交家,歐洲歷史和民族主義研究的權威,美國新史學派代表學者之一,新史學派倡導者和奠基人詹姆斯·哈維·魯濱遜嫡傳弟子,也是中國歷史學家蔣廷黻和唐德剛的老師,主要作品有《古代和中世紀歷史》《現代歐洲史》《西方文明史》《全球通史》等。其中,《全球通史》被歐美諸多大學指定為世界史教材,並獲得吳文藻、費孝通、翦伯贊等中國知名學者的大力推薦。

    目錄
    第一卷
    16世紀伊始的歐洲國家..... 1

    第一章 商業革命..... 25
    第二章 16世紀的歐洲政局..... 73
    第三章 新教革命和天主教改革..... 109
    第四章 16世紀的文化..... 167

    第二卷
    17、18世紀的王朝與殖民競爭..... 195

    第五章 法蘭西絕對主義的發展以及波旁王朝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1589—1661)..... 197
    第六章 絕對主義在法蘭西的發展以及波旁王朝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1661—1743)..... 223
    第七章 議會制在英格蘭的勝利..... 247

    第一卷


    16世紀伊始的歐洲國家..... 1


     


    第一章  商業革命..... 25


    第二章  16世紀的歐洲政局..... 73


    第三章  新教革命和天主教改革..... 109


    第四章  16世紀的文化..... 167


     


    第二卷 


    17、18世紀的王朝與殖民競爭..... 195


     


    第五章  法蘭西絕對主義的發展以及波旁王朝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1589—1661)..... 197


    第六章  絕對主義在法蘭西的發展以及波旁王朝與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1661—1743)..... 223


    第七章  議會制在英格蘭的勝利..... 247


    第八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的世界霸權之爭..... 281


    第九章  英帝國的內部變化..... 305


    第十章  18世紀的德意志..... 325


    第十一章  俄羅斯的崛起與奧斯曼、瑞典、波蘭的衰落..... 349


     


    第三卷


    資產階級的崛起..... 375


     


    第十二章  18世紀的歐洲社會..... 379


    第十三章  18世紀的歐洲政治..... 413


    第十四章  法國大革命..... 447


    第十五章  拿破侖時代..... 499

    媒體評論

    當人們對我說,歐洲是法治之地,我想到了專制;當人們對我說,歐洲是人類尊嚴之鄉,我想到了種族主義;當人們對我說,歐洲是理性之都,我想到了浪漫主義的夢幻。


    ——法國歷史學家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


     


    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


    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

    在線試讀
    對愛爾蘭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在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歐洲大陸上,自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後,英格蘭君主所控制的法蘭西的富庶省份隻剩下了加萊城,而這些富庶省份自“征服者”威廉時期(1066—1087)起就一直是英法統治者爭奪的焦點。
    當英格蘭王國的疆域日漸成型時,其獨特的國家體制開始在這個國家生根發芽,融合了盎格魯-撒克遜語和諾曼法語的英語也在逐步發展。與法蘭西的百年戰爭,或者說戰爭的結果,激發了英格蘭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也令英王不得不全身心地鞏固自己對不列顛島的統治。百年戰爭結束後沒幾年,英格蘭便陷入了血腥的王位之爭,史稱“玫瑰戰爭”。1485年,亨利七世不但成功加冕,成為都鐸王朝的首位君主,而且鞏固了君主制,同時也開啟了英格蘭的歷史新篇章。
    亨利七世(1485—1509)試圖建立“強大的君主制”。傳統上,國王的權力一直受到由上下兩院組成的議會的限制。由於當時上議院的影響力比下議院大得多,因此最高權力實際上由國王和擁有大片土地的貴族與教會領袖共同把持。玫瑰戰爭產生了兩個有利於國王的影響:(1)這場鬥爭實際上是兩大貴族派繫的較量,摧毀了很多貴族家族,使國王得以奪取他們的財產,進而削弱了這個古老階級的影響力;(2)這場曠日持久的混戰激起了中產階級或平民對於和平的渴望,並讓他們堅信,隻有通過鎮壓貴族和加強君主制,纔能維持秩序穩定,獲得安全。亨利七世順勢而為,在國內建立起絕對君主制,或稱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貫穿了整個16世紀,其間又歷經都鐸王朝其他四位君主的主政時期,直到17世紀的那場大革命纔告一段落。
    亨利七世以鐵腕鎮壓動亂。他還創設了一個特別法庭,專門審理普通法庭無法解決的案件,尤其是涉及貴族的案件,此法庭後被稱作“星室法庭”(以暴虐專橫著稱)。亨利七世十分節儉,為了增加國庫收入,他對王室土地的經營十分用心,同時加大了對各種封建稅、罰金、恩稅、進出口稅以及議會之前所撥款項的征繳力度。厲行節約,加之奉行和平的對外政策,政府的支出也大幅下降,亨利七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議會撥款的依賴,而議會的權力自然就變小了。事實上,在亨利七世統治期間,議會隻召開過五次,在其統治的最後十二年中更是僅召開過一次,國家的所有事務都唯國王馬首是瞻。
    亨利七世通常不願卷入對外戰爭,尋求以其他方式為自己的國家攫取國家利益。他所簽訂的幾個貿易條約,使英格蘭商人可以在其他國家買賣貨物。在這些條約中,最著名的當數1496年亨利七世與勃艮第公爵簽訂的《全面通商條約》,此條約允許英格蘭的商品進入尼德蘭。他還鼓勵英格蘭商人組成公司,參與對外貿易,並派遣喬瓦尼·卡博托探索新大陸。亨利七世還通過政治聯姻提高了王室的威望。他安排王位繼承人亞瑟與西班牙統治者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長女凱瑟琳結婚。亞瑟婚後幾個月便去世了,但凱瑟琳被安排繼續留在英格蘭,改嫁亞瑟的弟弟、亨利的次子,也就是後來的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女兒瑪格麗特則被嫁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這樁婚事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結合鋪平了道路。

    對愛爾蘭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在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歐洲大陸上,自1453年百年戰爭結束後,英格蘭君主所控制的法蘭西的富庶省份隻剩下了加萊城,而這些富庶省份自“征服者”威廉時期(1066—1087)起就一直是英法統治者爭奪的焦點。


    當英格蘭王國的疆域日漸成型時,其獨特的國家體制開始在這個國家生根發芽,融合了盎格魯-撒克遜語和諾曼法語的英語也在逐步發展。與法蘭西的百年戰爭,或者說戰爭的結果,激發了英格蘭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也令英王不得不全身心地鞏固自己對不列顛島的統治。百年戰爭結束後沒幾年,英格蘭便陷入了血腥的王位之爭,史稱“玫瑰戰爭”。1485年,亨利七世不但成功加冕,成為都鐸王朝的首位君主,而且鞏固了君主制,同時也開啟了英格蘭的歷史新篇章。


    亨利七世(1485—1509)試圖建立“強大的君主制”。傳統上,國王的權力一直受到由上下兩院組成的議會的限制。由於當時上議院的影響力比下議院大得多,因此最高權力實際上由國王和擁有大片土地的貴族與教會領袖共同把持。玫瑰戰爭產生了兩個有利於國王的影響:(1)這場鬥爭實際上是兩大貴族派繫的較量,摧毀了很多貴族家族,使國王得以奪取他們的財產,進而削弱了這個古老階級的影響力;(2)這場曠日持久的混戰激起了中產階級或平民對於和平的渴望,並讓他們堅信,隻有通過鎮壓貴族和加強君主制,纔能維持秩序穩定,獲得安全。亨利七世順勢而為,在國內建立起絕對君主制,或稱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貫穿了整個16世紀,其間又歷經都鐸王朝其他四位君主的主政時期,直到17世紀的那場大革命纔告一段落。


    亨利七世以鐵腕鎮壓動亂。他還創設了一個特別法庭,專門審理普通法庭無法解決的案件,尤其是涉及貴族的案件,此法庭後被稱作“星室法庭”(以暴虐專橫著稱)。亨利七世十分節儉,為了增加國庫收入,他對王室土地的經營十分用心,同時加大了對各種封建稅、罰金、恩稅、進出口稅以及議會之前所撥款項的征繳力度。厲行節約,加之奉行和平的對外政策,政府的支出也大幅下降,亨利七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議會撥款的依賴,而議會的權力自然就變小了。事實上,在亨利七世統治期間,議會隻召開過五次,在其統治的最後十二年中更是僅召開過一次,國家的所有事務都唯國王馬首是瞻。


    亨利七世通常不願卷入對外戰爭,尋求以其他方式為自己的國家攫取國家利益。他所簽訂的幾個貿易條約,使英格蘭商人可以在其他國家買賣貨物。在這些條約中,最著名的當數1496年亨利七世與勃艮第公爵簽訂的《全面通商條約》,此條約允許英格蘭的商品進入尼德蘭。他還鼓勵英格蘭商人組成公司,參與對外貿易,並派遣喬瓦尼·卡博托探索新大陸。亨利七世還通過政治聯姻提高了王室的威望。他安排王位繼承人亞瑟與西班牙統治者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長女凱瑟琳結婚。亞瑟婚後幾個月便去世了,但凱瑟琳被安排繼續留在英格蘭,改嫁亞瑟的弟弟、亨利的次子,也就是後來的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女兒瑪格麗特則被嫁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這樁婚事為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結合鋪平了道路。


    16世紀的英格蘭是一個切切實實的民族君主國,其國王的權力日益擴張,議會也就很快淪為了純粹的擺設。


     


    法蘭西


     


    到了1500年,法蘭西君主國在領土和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因為早在987年休·卡佩加冕為王時,法蘭西隻是巴黎附近的一個小國。整整五個世紀後,這個諸侯林立的封建小國纔被整合為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法蘭西。百年戰爭也使得法蘭西西部的公爵領(公國)和伯爵領擺脫了英格蘭的控制。在歷史即將進入16世紀時,狡黠的路易十一(1461—1483)不斷擴張法蘭西的疆域:在東面,他占領了強大的勃艮第公國;在西面和東南部,他占有了安茹家族的大部分遺產,包括安茹地區和羅訥河以東的普羅旺斯;在南部,法蘭西的邊界擴展至比利牛斯山脈。路易十一的兒子查理八世(1483—1498)迎娶了布列塔尼公國的女繼承人,最終也將這個西部的公國並入了法蘭西。


    與此同時,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也在這個國家緩慢生根發芽,並變得越來越穩固。雖然那些被並入法蘭西的各個公國的一些制度和風俗被保留了下來,但如今,從佛蘭德斯到西班牙,從羅訥河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已經把法蘭西國王視為法律、正義和秩序之源。法蘭西擁有了一套由王室發行的統一貨幣和一支聽命於國王的常備軍。法蘭西君主們勇敢地與封建主義的分裂傾向做鬥爭,並得到了平民或中產階級的支持,他們成功地證明了自己相對自由,不受其他政治勢力的掣肘。法蘭西的三級會議1302年就準許平民參加,這個機構表面上與英格蘭的議會大同小異,比如,二者都是由教士、貴族和平民擔任代表,但在征稅、批準政府開支或審判王室官員方面從未有過最終決定權。與英格蘭不同的是,法蘭西沒有民眾參與政治的傳統,也沒有保障個人自由的書面文件。


    在疆域穩定和統治鞏固之後,大約從1500年開始,法蘭西人開始關注對外政策。1494年,查理八世試圖繼承那不勒斯王位,從而開啟了法蘭西對外征戰和擴張的歷史,這也成為隨後幾個世紀法蘭西歷史的主題。雖然查理八世在意大利的戰果寥寥,但他的繼承人路易十二(1498—1515)不僅繼續爭奪那不勒斯王位,還想一並奪取米蘭公國。1504年,路易十二被迫放棄那不勒斯,把那不勒斯的王位讓給了阿拉貢國王斐迪南,在之後的兩個世紀中,那不勒斯一直處於阿拉貢的統治之下。對於米蘭的爭奪則一直在繼續,且形勢多有反復,這也成為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之間龍爭虎鬥的一部分。


    1500年的法蘭西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君主國,民族文學初具規模,以國王為中心的民族層面的愛國主義開始萌發,法蘭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與英格蘭類似,法蘭西正走向個人專制的道路,但不同的是,法蘭西的這條道路上沒有自由主義或君主立憲的裡程碑。


     


    西班牙和葡萄牙


     


    西班牙和葡萄牙君主國位於比利牛斯山以南。在漫長的統一過程中,它們不僅和英法兩國君主一樣,要面對同樣的分裂傾向,還必須解決兩大相互競爭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的問題。早在8世紀,非洲的穆斯林入侵者就幾乎在政治上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部和西部山區出現了幾個小的基督教國家:巴塞羅那,地處東北部,位於地中海沿岸;阿拉貢,位於比利牛斯山脈中南部,其領土向南延伸至埃布羅河;納瓦拉,地處比利牛斯山脈西部,北接今天的法國,南接今天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位於納瓦拉以西,以布爾戈斯為中心;萊昂,地處伊比利亞半島西北角;葡萄牙,位於萊昂以南,地處大西洋沿岸。漸漸地,這些基督教國家不斷向南擴張,一點一點蠶食穆斯林的勢力範圍,並表現出一定的聯合傾向。12世紀,巴塞羅那與阿拉貢王國合並。一百年之後,卡斯蒂利亞和萊昂也最終合並。因此,在13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上出現了三個重要的國家——東部的阿拉貢、中部的卡斯蒂利亞和西部的葡萄牙,以及兩個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國家——位於半島最北端的基督教國家納瓦拉和位於半島最南端的伊斯蘭國家格拉納達。


    到了1263年,葡萄牙已經完成了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領土擴張。而現代西班牙的出現,還要等到阿拉貢的統治者斐迪南(1479—1516)與卡斯蒂利亞的統治者伊莎貝拉(1474—1504)結為連理。穆斯林在半島上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於1492年陷落。1512年,斐迪南吞並了比利牛斯山脈南坡的領土——歷史上曾屬於古納瓦拉王國。伊比利亞半島因此被分割為兩個現代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相比西班牙,葡萄牙的歷史更悠久,但面積較小。至1500年,受益於數位能干的國王及一繫列以航海家恩裡克王子名義展開的舉世矚目的地理探險活動,葡萄牙一躍成為民族之林中的佼佼者。葡萄牙擁有一種從拉丁語演化而來的獨特語言,並且也孕育出遠超其體量的文學作品。與那個時代的精神相契合的是,這個君主國正趨向於絕對主義。過去曾扮演重要角色的議會,自1521年後便不再定期召開。葡萄牙王室與卡斯蒂利亞王室關繫密切,因此兩國都有人希望整個伊比利亞半島有朝一日可以統一。


    從某些角度來看,16世紀初的西班牙君主國不如英格蘭、法蘭西或葡萄牙具有凝聚力。兩個多世紀以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國的聯合僅限於君主個人層面。兩國都保留了各自的習俗、議會和行政機構,兩國的語言也不同。盡管卡斯蒂利亞語逐步演變成所謂“西班牙語”,阿拉貢的加泰羅尼亞語退居其次,且兩國雖然仍在為各自的地方傳統和制度自豪,但在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統治期間,對西班牙民族這個共同身份的認同還是有了很大的發展。正是在這對夫婦的統治下,西班牙實現了領土統一;也是這對夫婦,使西班牙人把注意力轉向海外,轉向殖民擴張。格拉納達的陷落,標志著穆斯林勢力最終被逐出了西班牙。同一年,克裡斯托弗·哥倫布首次率領船隊出海遠征,預示著一個龐大的西班牙殖民帝國即將誕生。在歐洲大陸,西班牙很快便開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主導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斐迪南的纔干。阿拉貢王室長期主張對於那不勒斯王國和西西裡王國的權利,而且兩百年以來一直介入意大利的政治。1504年,斐迪南對於那不勒斯、西西裡和撒丁島的權利也獲得了法蘭西的明確承認,西班牙也因此成為威尼斯在地中海地區的主要競爭對手。


    斐迪南和伊莎貝拉雖然幾乎從不干涉各自王國中的代議制政府,但事實上他們夫婦一直在朝著中央集權和絕對主義的方向努力。他們一邊設法迎合中間階層,一邊剝奪貴族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積極拉攏教會。議會雖然還在堅持定期開會,但其職能幾乎在不經意間轉移到了王室委員會和國家官員那裡。此前授予城鎮的特權如今被逐步取消。如今國王還成為那些曾在對抗穆斯林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古老軍事修會的領袖,也因此輕而易舉地控制了大筆財富和一支有效作戰力量。兩位君主說服教皇把宗教裁判所——中世紀時負責審判異端的教會法庭——的控制權移交給君主。這表明,多年以來,教會對異教徒的嚴厲懲罰,其實並不完全是因為宗教偏執,也是出於對政治統一的渴望。


    雖然西班牙在人口和資源方面都比不上法蘭西,但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遠見卓識、殖民地短暫流入西班牙的巨額財富,以及基於外交和軍事實力的國際聲望,使得西班牙君主國在整個16世紀一枝獨秀,完全超越了其真實實力。


     


    2古老的神聖羅馬帝國


     


    西歐的民族君主國——英格蘭、法蘭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00年還是國際政治中的後起之秀。將語言和習俗相近的人民置於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之下的觀念當時已經萌芽,但直到1500年後纔真正開花結果。然而在中歐,一種完全不同的國家形態——“帝國”,仍在勉力維持。帝國所代表的觀念相當古老——在這樣的國家裡,無論其種族和語言如何,所有人被置於一個共同的統治者治下。古羅馬帝國就符合這一概念。愷撒大帝幾乎將整個西方世界都納入了古羅馬的統治之下,正因如此,居住在埃及或亞美尼亞的人民纔得以與不列顛或西班牙人民共同擁戴一君。這個帝國一直控制著東歐的部分地區,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人(即奧斯曼土耳其人)最終征服。其實早在一千年前,羅馬帝國就已經因為外敵入侵和內部的糾紛而喪失了西部的半壁江山。隻不過,“帝國”的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800年,查理曼大帝曾一度統一了如今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尼德蘭和比利時,他堅持把自己的帝國稱為“羅馬帝國”。近兩個世紀後,著名的德意志君主奧托大帝又賦予了這一觀念另一種形態——“神聖羅馬帝國”,他也成為這個帝國的皇帝,而這個帝國從962年一直延續到了1806年。


    從理論上講,神聖羅馬帝國凌駕於中歐和西歐所有基督教統治者和人民之上,在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後,神聖羅馬帝國可以堅稱自己是古羅馬帝國法統的唯一世俗繼承者。神聖羅馬帝國的理論主張冠冕堂皇,但實際上並不為人接受,西歐的封建貴族就從未承認過這一點。盡管民族君主國的君主偶爾會心血來潮地炫耀一些華而不實的虛名與頭銜,但英格蘭、法蘭西、葡萄牙、西班牙從未承認它們曾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在中歐,神聖羅馬帝國必須對抗封建主義的無政府傾向,對抗那些強大但彼此猜忌的城邦國家的崛起,還要對抗天主教會——至少就世俗事務而言,這個組織與神聖羅馬帝國一樣,也是古羅馬帝國法統的繼承者。從11世紀至13世紀,二者的衝突愈演愈烈。這場鬥爭的結果非常重要,關乎方方面面,並會在16世紀時得到充分展現。


    首先,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事實上隻限於說德語的各民族居住地。教皇和意大利各城市擺脫了帝國的控制;尼德蘭地區(荷蘭和比利時)以及瑞士各州與帝國隻存在名義上的關聯;對於東部的斯拉夫人(俄羅斯人、波蘭人等)或者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帝國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到了1500年,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這兩個詞幾乎可以互換。


    其次,中歐不同於西歐,並無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民族國家的迫切願望。在這些地區,封建割據纔是主流。意大利和尼德蘭雖然城邦林立,但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大雜燴——其中既有奧地利這樣的大公國,勃蘭登堡這樣的邊地伯爵領地,也有薩克森、巴伐利亞和符騰堡這樣的公爵領地,以及普法爾茨這樣的伯爵領地,還包括大批各自為政的自由市、形形色色的男爵領地和貴族封地,其中一些比今天美國的城鎮還要小。上述林林總總三百多個邦國,勉強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旗幟下聯合起來,組成了當時的“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概念不僅局限於一個國家,而且由於未能克服封建主義,它也阻礙了真正的民族君主政體的發展。


    那麼在名義上把德意志連接起來的脆弱紐帶究竟是什麼呢?一個徒有其表的中央政府,一個負責執行法律的皇帝和一個負責制定法律的帝國議會。皇帝並非世襲,而是由七個“選帝侯”推選產生。選帝侯都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七個選帝侯分別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裡爾大主教、波西米亞國王、薩克森公爵、勃蘭登堡藩侯和萊茵行宮伯爵。推舉皇帝的過程顯然成為選帝侯們假公濟私的大好機會。而且通過推舉產生皇帝的做法,不但加劇了德意志的分裂,還助長了選帝侯們的私欲。帝國議會則由七個選帝侯、較小的諸侯(其中包括高級神職人員,如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以及自由市的代表組成,並分成三個獨立的議事團。未經帝國議會授權,皇帝不能采取任何行動,而議會成員以及各議事團間的鉤心鬥角又常常阻礙議案在議會的通過。此外,各邦國在大多數事務上繼續自行其是。在西歐,這些事務已交由中央政府處理。因此,帝國議會既沒有財政大權,也沒能掌控軍隊,皇帝自然也一樣,隻有當各邦國認為有利可圖時纔會響應帝國的號召出錢出兵,所以帝國議會更像是聯合國大會而非立法機構。


    在這樣的重重掣肘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注定無所作為。然而由於擔憂不斷進逼的斯拉夫人,或奧斯曼人進犯東部邊境,或出於其他方面的擔心,被選舉出的皇帝往往本身就是頗具實力的諸侯,他們足以應對入侵或者消彌各種恐懼。正因如此,自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被選為皇帝起,哈布斯堡家族幾乎一直把持著皇帝的頭銜,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最終滅亡。哈布斯堡家族中出了幾位頗具影響力的皇帝。但必須注意的是,他們的權力不是源於神聖羅馬帝國,而是源於其治下的世襲領地。


    哈布斯堡家族最初隻是瑞士一個小地方的領主,後來其領地慢慢擴大,直到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真正的基業開創者魯道夫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在三年後征服了富庶的奧地利大公國及其首都維也納。隨後,哈布斯堡家族通過積極聯姻,與匈牙利、意大利、波西米亞以及帝國境內其他邦國的統治階層建立了聯繫。1477年,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迎娶了勃艮第的瑪麗。瑪麗是勃艮第公爵“勇士查理”的女兒,也是富庶的尼德蘭省的女繼承人。1496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兒子腓力迎娶了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女兒胡安娜——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的女繼承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自此一發而不可收。


    當然,在德意志,也出現了不少民族國家的跡像:大多數人講同一種語言;某種形式的民族統一已存在於帝國議會中;許多愛國者在為建立一個更加強大、更加集權的中央政府奔走呼吁。1495年,帝國議會在沃爾姆斯市召開,與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討論改革事宜。經過漫長的討論後,各方同意廢除封建時代的殘餘——私人戰爭,並宣布各邦國間維持永久和平;同意建立一個帝國法庭,用於解決各邦國間的爭端。與之前或之後的許多努力一樣,這些措施大都無疾而終。盡管偶有反復,16世紀的德意志事實上依然四分五裂,即使“神聖羅馬帝國”的旗號從不曾被放棄。


     


    3城邦


     


    在基督時代來臨之前,希臘人和羅馬人對政治組織普遍抱有一種對今天的大多數人而言頗為奇怪的觀念。他們認為,每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都應構成一個獨立的國家,擁有自己的立法機構、行政機構、軍隊、貨幣和外交關繫。對他們來說,帝國的統治方式是無法忍受的;而像我們今天常見的民族國家的概念,對他們而言同樣不可思議。


    無獨有偶,我們將會在下一章中發現中世紀的商業促進了意大利、德意志和尼德蘭主要貿易城鎮的發展。這些城鎮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自治權,因而到了1500年,它們已經變得有點類似古代的城邦。在德意志,盡管城鎮依舊維持著地方自治,但與神聖羅馬帝國存在著松散的聯繫,還在政治上受到其他邦國的影響。然而在意大利和尼德蘭,情況則有所不同。由於城邦在這兩個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所以不首先了解這些城邦,就無法理解16世紀的意大利和尼德蘭的政治局勢。


    1500年的意大利,統一仍遙不可及,即使許多意大利愛國者都在翹首以待。〔這些愛國者中就包括馬基雅維利。他在《君主論》中寫道:“我們的國家幾乎失去了生機,她等待有人將來能夠醫治她的創傷,制止倫巴第的劫掠,以及結束(那不勒斯)王國和托斯卡納的勒索,撫平她那些因長期忽視而流膿的傷口。我們看到她是如何祈求上帝派人把她從蠻族的殘暴與壓迫中拯救出來。我們還看到,隻要有人舉起旗幟,她就準備並且迫切渴望追隨。”〕意大利當時已經出現了一種共同語言,在但丁和彼特拉克這樣的大師手中,共同語言已經成為文學表達的重要媒介。但亞平寧半島上的人們並沒有像西歐那樣,建立起民族君主國,甚至不屑於維持對神聖羅馬帝國形式上的效忠。這要歸咎於早期發生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首先,中世紀的德意志皇帝們一直試圖控制意大利,雖然徹底失敗了,卻在意大利制造了水火不容的兩大政治派繫——希望與德意志維持傳統聯繫的“吉伯林派”(保皇黨)與持相反主張的“歸爾甫黨”(教皇派)。其次,手握政治和宗教大權的羅馬教皇認為,意大利政治上的統一,會嚴重削弱其宗教號召力;隻要假以時日,一個獲得整個意大利支持的強勢世俗君主,會迫使至高無上的教皇淪為附庸,而教皇在國際上的威望也會因此被削弱。因此,教皇們積極參與意大利各邦間的縱橫捭闔,時刻提防一家獨大局面的出現。再次,由於意大利城鎮的商貿發展相對較早,進而刺激了貿易競爭,導致各城鎮紛紛以獨立和富有為榮;且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空前繁榮,城市之間的聯合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最後,意大利人富有但並不團結,再加上教皇的挑撥,意大利就變成了外國勢力干涉和征服的目標。也正因為如此,亞平寧半島淪為西班牙人、法蘭西人和德意志人鏖戰的戰場。


    在檢視意大利北部的各主要城邦前,還需要對這個國家的另外兩個政治區劃介紹幾句。亞平寧半島南部的三分之一由那不勒斯王國控制著。這個王國龍興於那不勒斯城,也因此而得名。那不勒斯王國還控制著西西裡島,於是也被稱作“兩西西裡王國”。


    那不勒斯王國創建於11世紀,其建立者是一群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冒險家,之後那不勒斯成為教皇的藩屬,後又被德意志納入囊中,最終於1266年落入法蘭西之手。1282年,西西裡爆發了一場起義,史稱“西西裡晚禱”。戰爭使兩西西裡王國陷入分裂——西西裡島落入阿拉貢王室手中,動蕩不安的那不勒斯依然由法蘭西人控制著,直到1442年。阿拉貢國王於1442年重新統一了兩西西裡王國,這導致法蘭西與西班牙紛爭不斷。直到1504年,法蘭西纔最終放棄了對那不勒斯的領土主張,轉而支持阿拉貢的斐迪南。無論在政治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那不勒斯都是意大利最落後的地區。


    羅馬城歷經數百年纔形成了所謂教皇國,也就是官方所稱的“聖彼得的遺產”。當初由於蠻族入侵,羅馬皇帝無力再行使其權力,羅馬城中最顯赫的人物——羅馬城主教便接管了羅馬,並把這座城市變成了其禁8世紀,查理曼大帝明確承認並授予羅馬城主教對羅馬城及其周邊地區的管轄權。當初的羅馬城主教就這樣一步步成了政教合一的教皇。從臺伯河到亞得裡亞海,教皇的領土慢慢擴張到整個意大利中部。長期以來,教皇僅僅把這些領土視為保衛其宗教和教職特權的堡壘。然而到了1500年,教皇們看待自身的方式已經與那些熱衷於爭霸意大利半島的王公貴族無異:臭名昭著的亞歷山大六世(1492—1503),其政策的核心就是扶持兒子愷撒·博爾吉亞成為整個意大利的統治者;尤裡烏斯二世(1503—1513)的治國之道和軍事纔能顯然比他的宗教熱忱更為世人所知。


    教皇國以北和以西有許多城邦。16世紀伊始,這些城邦在意大利政局中獨樹一幟。相比同時期歐洲其他地方,這些城邦的物質財富和思想文化都更為發達,但它們彼此間的猜忌根深蒂固,動輒就會爆發武裝衝突,而真正衝鋒陷陣的是拿錢賣命的職業士兵和海盜,也就是雇傭軍。1500年,意大利各城邦中最著名的當數米蘭、威尼斯、熱那亞和佛羅倫薩。


    這些城邦中,米蘭理論上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公爵采邑,但事實上,米蘭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來自兩大家族——維斯康蒂和斯福爾扎——的專制統治者的囊中之物。這些人既是藝術贊助者,也是政治上工於心計的意大利僭主。維斯康蒂家族從13世紀開始統治米蘭,到了15世紀中葉,斯福爾扎家族奪取了米蘭,建立了政權。然而,1499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二以維斯康蒂家族繼承人的身份奪取並控制了米蘭,直到1512年他被由教皇、威尼斯、西班牙和英格蘭組成的神聖同盟驅逐,斯福爾扎家族暫時重拾政權。


    米蘭是由專制君主或僭主統治的意大利城市,而威尼斯則是由商業寡頭統治的城邦。威尼斯是當時亞平寧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它位於亞得裡亞海出海口,坐落於群島和潟湖之上。這個國家通過十字軍東征建立了一個海上帝國和令人垂涎的東地中海貿易,並將其勢力拓展至意大利東北部的肥沃土地。1500年,威尼斯號稱擁有三千艘船,三十萬名水手,一支兵力雄厚、久經沙場的軍隊,著名的玻璃板、絲織品和金銀器工場,以及一個異常強大的政府。威尼斯名義上是共和國,但實際上是一個寡頭政治國家。其政治權力被聯合委托給了幾個機構:由商業巨頭控制的大議會;十人“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的總督或公爵;1454年後,又設立了三名監察官,而他們此後也成為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監察官可以宣判死刑、處置公款、頒布法令。他們長期維持著一個特務繫統,審訊、判決和處決全部都是秘密進行。匿名檢舉信一旦被投入聖馬可獅子口中,就會有尸體被嘆息橋下的河水衝走。當其他意大利城市內戰不斷時,威尼斯卻享有難得的和平與穩定。直到1798年共和國覆滅,威尼斯都不曾爆發過政治革命。在外交事務上,威尼斯同樣擁有巨大影響力,它也是首個向其他國家的宮廷定期派遣使節或大使的歐洲國家。1500年,威尼斯似乎出奇地富有和強大,但衰落和屈辱的種子已悄然種下。盡管威尼斯仍舊控制著希臘的摩裡亞半島、克裡特島、塞浦路斯島以及眾多愛奧尼亞和愛琴海島嶼,但奧斯曼人的擴張威脅著其在東歐的地位。美洲的發現以及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的開闢,也注定會動搖威尼斯的商業霸權根基。而威尼斯對付意大利時的不擇手段,使其在西方陷入了空前的孤立:1508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教皇、法蘭西和西班牙所組成的強大的康布雷同盟,剝奪了威尼斯的諸多利益。


    熱那亞是商業地位僅次於威尼斯的城市。與其競爭對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熱那亞經歷了各式各樣的政治動蕩,直到1499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二入侵並占領了該城。在此後一段時間內,熱那亞一直受制於法蘭西。1528年,一位果決善戰的公民——安德烈亞·多利亞,從外國侵略者手中解放了這座城市,並恢復了熱那亞的共和體制。


    聲名遠播的佛羅倫薩城,或許可以被視為由政治領袖控制的民主社會的最佳典範。15世紀上半葉,這座以自由制度和藝術聞名的城市,被富有的商人和銀行家——美第奇家族所控制,並在形式上保留了共和制度。之後在洛倫佐·德·美第奇(1449—1492)統治下,佛羅倫薩一度成為意大利文化和文明的中心,洛倫佐也因此被稱作“偉大的洛倫佐”。


    洛倫佐死後不久,在一位名叫薩沃納羅拉的狂熱修士的領導下,民主勢力開始反彈。1494年,薩沃納羅拉對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表示歡迎,並在驅逐美第奇家族的過程中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薩沃納羅拉在佛羅倫薩四面樹敵,加之公然冒犯當時的教皇,於是在1498年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決,但民主政體一直維持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復闢。之後佛羅倫薩由城邦轉變為托斯卡納大公國。


    在告別1500年的意大利國家之前,還需要了解當時不起眼的薩伏依公國。隱匿在阿爾卑斯山西北部要塞中的薩伏依公國,其統治者歷經種種風雲變幻,在19世紀成為統一的意大利王國的國王。


    城邦不僅是意大利的主要政治組織形式,也是尼德蘭的主要政治組織形式。尼德蘭,意為低地國家,由占據北海沿岸平坦低地的十七個省份組成,也就是今天的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其大多數居民(佛蘭芒人和荷蘭人)講一種類似德語的語言,但南部的瓦隆人則講一種法蘭西方言。這些省最初隻是一些相互攻伐的封建貴族的領地,但歷經12、13和14世紀的發展,一些重要城鎮變得人口稠密、富甲一方,因此有了與領主討價還價的實力,並獲得了各式各樣的特許狀。當地於是出現了一些自治城市——實際上是自治共和國——半獨立於封建貴族的附庸。在許多城市中,早期的寡頭制政府很快便讓位於更加民主的體制。根特、布魯日、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烏特勒支、代爾夫特、鹿特丹等城市的工業和經濟都令人矚目。


    從1384年開始直到15世紀末,身為法王封臣並長期領有法蘭西東部的勃艮第公國的歷代勃艮第公爵,通過聯姻、購買、陰謀詭計或武力,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先後將尼德蘭的十七個省逐一納入其治下。勃艮第公爵統治範圍的延伸,意味著一個強大的君主政權的形成。這得到了貴族和神職人員的支持,但遭到眾多城市的反對。1465年,布魯塞爾成立了一個名為“聯省議會”的平民議會,由來自十七個省的代表組成;八年後,又成立了一個兼具最高法院和財政職能的委員會。1477年,“勇士查理”戰死。他本可以在法蘭西和德意志之間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卻遭到其宿敵——精明的法王路易十一的阻撓。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法王路易十一在“勇士查理”死後奪取了勃艮第公國,從而拓展了法蘭西的東部疆域,但尼德蘭由“勇士查理”的女兒瑪麗繼承。1477年,瑪麗嫁給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利安,尼德蘭自此開始被置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之下。


    經過這些政治變革後,尼德蘭各城鎮依舊享有此前所獲得的諸多特權,經濟也穩步發展。尼德蘭成為當時最富有的歐洲國家,而公爵宮廷的富麗堂皇超越了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君主。著名的“金羊毛騎士團”便是對這段輝煌過去的永久紀念。金羊毛騎士團由勃艮第公爵在15世紀創立,其名源自從英格蘭進口的羊毛,因為佛蘭德的織布機使用的都是英格蘭羊毛,而紡織業又是整個尼德蘭財富的根基。


     


    4 1500年的北歐和東歐


     


    現在,我們已經檢視了將在16世紀的歷史事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國家:英格蘭、法蘭西、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四個民族君主國,神聖羅馬帝國,以及意大利和尼德蘭各城邦。不過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歐洲的北部和東部也存在著一些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近代歷史的國家,比如斯堪的納維亞各王國、莫斯科公國、波蘭和匈牙利的封建王國,以及奧斯曼帝國。


    早在 1500 年,丹麥、挪威和瑞典這三個王國就已成為北歐人的家園,這些北歐人曾長期蹂躪英格蘭、法蘭西和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區,並在冰島和格陵蘭島殖民。這三個國家的疆域基本與現在相同,在種族和社會層面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政治上,三國於1397年建立卡爾瑪聯盟,擁戴丹麥國王為共主。但這個聯盟並不受瑞典人的歡迎,經過長達五十多年的起義和動亂,古斯塔夫·瓦薩(1523—1560)建立了獨立的瑞典王國。挪威一直處於丹麥國王的統治之下,直到1814年。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中歐德語區以東,散居著許多民族。這些民族擁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其中就包括一組親緣關繫非常近的語言——被統稱為斯拉夫語。1500年,當時的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居住於神聖羅馬帝國疆界內的捷克人或波希米亞土著;東南歐的一些民族,比如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


    1500年的俄羅斯還遠不像今天這樣,那時的俄羅斯人分散在幾個大公國中。其中執牛耳者當數以莫斯科為中心的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大公國的統治者其實是斯堪的納維亞人,但各公國所擁有的文明和基督教是希臘傳教士從君士坦丁堡帶來的。在從13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中葉的兩百年間,俄羅斯人一直在向蒙古可汗納貢。〔蒙古人在成吉思汗(1162—1227)的率領下,建立起一個從中國海一直延伸至第聶伯河的大帝國。正是蒙古人將奧斯曼人趕出了他們的亞洲故土,迫使他們向歐洲遷徙。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分裂為多個汗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汗國逐漸銷聲匿跡。16世紀時,黑海以北的蒙古人不是臣服於奧斯曼人就是臣服於俄羅斯人。〕這些蒙古可汗在黑海以北地區建立起亞細亞式專制統治。俄羅斯的崛起始於伊凡三世(1462—1505),他也因此被尊為“伊凡大帝”。〔伊凡三世的繼承人伊凡四世(1533—1584)1547年纔開始使用“沙皇”的尊號,他也被稱作“伊凡雷帝”。〕他將他的人民從蒙古人的統治下解放了出來,統一了眾多公國,征服了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這兩座重要城市,並將其勢力擴張至遙遠的北冰洋和烏拉爾山脈。然而那時的俄羅斯還很難被稱作近代國家,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依舊帶有亞洲的色彩而非歐洲的。俄羅斯所信奉的東正教源於君士坦丁堡,與西歐的天主教有所不同。直到18世紀,俄羅斯纔成為一個耀眼的歐洲國家。


    波蘭王國位於莫斯科大公國的西南邊、神聖羅馬帝國以東,其治下不光隻有波蘭人,還有立陶宛人。盡管有著廣袤的領土和數位能干的統治者,波蘭依舊是一個脆弱的君主國。由於無險可守,波蘭很難防御外敵入侵。組成這個國家的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之間的內戰,以及與周邊德意志人的戰爭給波蘭帶來了浩劫。由於受到大領主所組成的議會的掣肘,行政機構無法發揮作用。貴族擁有財產,操控政治,逐漸把國王變為他們手中的傀儡。當西歐國家正努力擺脫封建桎梏,向著中央集權的民族國家發展時,波蘭卻抱著封建社會和封建政府的成規不放。


    匈牙利王國表現出與波蘭王國類似的封建傾向。10世紀,被稱為匈牙利人或馬扎爾人的亞洲遊牧部落入侵匈牙利,像楔子一樣嵌入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波蘭北部的斯拉夫人和俄羅斯人之間。起初,在聖伊什特萬(997—1038)等國王的努力下,匈牙利國力蒸蒸日上,大有發展為一個強國的勢頭,但由於13世紀時君主權力弱小、西方封建主義滲入,以及持續不斷的內訌,一個強大、貪婪的男爵階級被推到臺前,最終使王權黯然失色。馬加什·匈雅提(1458—1490)的文治武功隻是一個例外。匈牙利的君主們必須為了王位而與貴族鬥智鬥勇——匈牙利的王位由選舉產生,而且他們還要和周圍的強敵抗爭:北邊是宿敵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大軍;東邊是生活在今羅馬尼亞境內的弗拉赫人(即現代羅馬尼亞土著),雙方時常爆發戰事;在南邊,匈牙利的對手起初還隻是希臘人和斯拉夫人——也就是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之後則變成了令人生畏的奧斯曼人。


    16世紀時,奧斯曼人的帝國(即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1923)已經徹底征服了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希臘人占統治地位的東羅馬帝國,以及由保加利亞人與塞爾維亞人在中世紀建立的王國。奧斯曼人是一個亞洲穆斯林遊牧部落,其名字源自奧斯曼一世(1326年去世)。正是在此人的領導下,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站穩了腳跟,並跨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威脅君士坦丁堡。此後,奧斯曼帝國相繼征服了敘利亞、希臘和巴爾干半島,隻有黑山這個山區小國得以幸免。1453年,奧斯曼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奧斯曼帝國把用武力征服的土地分割為大莊園,或用於賞賜軍事領袖,或用於維護清真寺和學校,或改建成公地和牧場。被征服的基督徒則淪為了農奴,需要繳納貢賦。在之後的兩個世紀裡,奧斯曼人一直是歐洲的心腹大患。


    五百多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上還沒有美洲、澳大利亞或者太平洋。不論經驗豐富的航海家,還是學富五車的地理學家,也完全沒有意識到在大西洋的另一邊,還存在兩塊有印第安人居住的大陸;對於非洲,他們隻知道北部海岸;至於亞洲,則隻聽聞過無數荒誕不經的傳說。對於15世紀那些無知的歐洲人來說,大西洋這片未經探索的荒涼海域,充斥著妖魔鬼怪。而對於普通的歐洲人來說,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國家,再加上地中海對岸的穆斯林鄰居,就是已知世界的全部。


    就在15世紀行將結束之際,勇敢的船長們開始駛向大洋深處,並發現了“新大陸”的存在。從那時起一直到今天,歐洲人一直忙於全球性的探索和征服——美其名曰“歐洲化”。盡管宗教和商業在推動這一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從一開始,這場運動就伴隨著貿易路線、貿易方式和商品種類的驚人轉變。這一繫列的轉變通常被稱作商業革命。到了16世紀末,商業革命已經深入歐洲,其成果已足以證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性的歷史事件之一。


    商業革命注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最深遠的影響。因此,為了理解商業革命的本質和意義,必須回溯歐洲的祖先在1500年左右究竟是怎麼生活的,是如何維持生計的。在詳述海外探險和殖民的故事之後,我們對於歐洲本土的城鎮和農村的狀況就會有新的評價。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