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大留學潮:記動蕩時代的逐夢青春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662-960
    【優惠價】
    414-600
    【作者】 張倩儀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近代史(1840-1919)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2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285262
    作者:張倩儀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6年09月 

        
        
    "

    編輯推薦



    有一種青春,叫作戰火紛飛、家園破碎。人與時代的相遇,一向讓人唏噓感慨。本書聚焦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遠赴海外留學的青年知識分子,關注在時潮衝擊、裹脅下的個人命運。


         作者曾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在寫作上,既著重寫以普通人生活經歷為核心的“真正的歷史”,亦不忘以滾滾向前的時代大潮流為呼應,全書涉及300餘位民國名人,大開大闔的布局謀篇,堪稱《南渡北歸》之前傳。


    這一部留學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國政治史,還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國、求前途的艱難打拼。

     
    內容簡介

    在民國,留學還遠未像今天這般大眾化。因為資格難得,當年的留學生裡出了不培、魯迅、胡適、錢三強、湯佩松、林風眠這樣的大師級人物。留學前後,這些一時之選的青年纔俊人生經驗尚少,在籌集學旅費、適應海外生活及規劃個人未來時鬧出許多讓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可是,作者苦心鉤沉無數史料,再現大留學潮,實在另有一番深意。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一直處於向近現代化轉型的階段,大留學潮恰是這段近代史的一個切片,聚焦於幾代中國青年知識精英。他們求學海外時有過迷茫、委屈,甚至因不同的道路選擇而爆發過紛爭,而許多人歸國後的切實工作成了舊中國不斷前行的動力。


    談及人與時代的相遇,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歷來是*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本書另闢蹊徑,以小見大,以大量細節呈現了一幅中國近現代留學圖景,引領我們再次回顧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動蕩歲月裡的青春夢想。
    作者簡介
    張倩儀,資深出版人及作家,曾任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香港出版學會副會長,曾遊學日本及美國,主持《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卷、《敦煌石窟全集》26卷、《中華文明傳真》10卷的出版工作,著有《魏晉南北升天圖研究》《西行找中國》《再見童年》等書,以文學、歷史、藝術的比較研究見長,在近年來針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寫作中,特別著重寫以普通人生活經歷為核心的“真正的歷史”。
    目錄
    簡目
    序一:為接朝霞顧夕陽 張信剛
    序二:以史為鏡的留學課題 陳萬雄
    序三:時代的挑戰 張翠容
    自序: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1890-1950年代留學潮一覽
    章 出國的雄心與現實
    第二章 錢從何處來
    第三章 初出國門
    第四章 大潮波:留學東洋
    第五章 大潮第二波:新大陸新風氣
    第六章 大潮第三波:歐陸的特殊浪潮
    第七章 學習
    第八章 生活

    簡目


    序一:為接朝霞顧夕陽 張信剛


    序二:以史為鏡的留學課題 陳萬雄


    序三:時代的挑戰 張翠容


    自序: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1890-1950年代留學潮一覽


    章 出國的雄心與現實


    第二章 錢從何處來


    第三章 初出國門


    第四章 大潮波:留學東洋


    第五章 大潮第二波:新大陸新風氣


    第六章 大潮第三波:歐陸的特殊浪潮


    第七章 學習


    第八章 生活


    第九章 歸去來兮乎?


    第十章 國際風雲中的留學生


    結語:未完的留學潮


    傳主介紹


    出版後記


    目錄


    序一:為接朝霞顧夕陽 張信剛


    序二:以史為鏡的留學課題 陳萬雄


    序三:時代的挑戰 張翠容


    自序: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1890-1950年代留學潮一覽 


     


    章 出國的雄心與現實


    留學夢的起落


    死水裡的大波瀾


    鍍金夢


    救國雄心


    青春的救國夢 


    科學夢就是實業夢 


    附:惹笑的救國夢場面 


    第二章 錢從何處來 


    五花八門的公費 


    公費留學的流言 


    庚子賠款的多種作用 


    教會對留學的影響


    傾家蕩產的自費留學


    附:折騰人的籌錢留學故事


    出外靠朋友 


    附:豪氣的窮學生花錢故事 


    半工讀有可能嗎?


    半工讀的中國少爺 


    幣值決定留學地 


    附:異想天開的借錢占便宜計劃


    第三章 初出國門 


    東去西去的典型旅途


    受歧視的憂慮


    留學國的印像:以日、美為例


    第四章 大潮波:留學東洋


    再三興起的留日潮


    日本的轉口作用


    跟日本學習的問題


    廣求知識於世界的學習環境


    天下秀纔的高中


    留日學生之反日 


    留完東洋留西洋


    第五章 大潮第二波:新大陸新風氣


    什麼人能進清華


    演講的風氣 


    體育關 


    留美學生的先鋒思想 


    第六章 大潮第三波:歐陸的特殊浪潮 


    留法勤工儉學大潮 


    重傷的熱情 247


    附:天真的留學經費計劃 


    留學蘇聯的政治熱潮 


    第七章 學習 


    選校和選科的困惑


    附:三心兩意的轉繫故事


    放棄科學救國 


    自由而嚴謹的法國大學 


    附:李石曾認為中國宜重視法國教育的理由 


    超齡中學生 


    留學生看法國中小學教育


    實驗及實習精神


    歐美著名實驗室 


    培養中國賽先生 


    小班討論會 


    在外國研究中國 


    留學生的留學規劃 


    附:艱難的作育英纔故事 


    玩新生兄弟會藝術節狂歡


    歧視女生的英美大學


    第八章 生活


    面對父母主婚的新青年 


    附:明理的棄婦故事 


    自由戀愛的躁動 


    附:曲折的自由戀愛故事 


    在外國過中國生活 


    鄉黨互助的舊疙瘩


    名門望族留學生


    附:撲朔迷離的留學公案 


    第九章 歸去來兮乎?


    新科舉洋進士 


    回到中國的印像 


    抗戰也回來 


    何以想歸國?


    附:基本的愛國心故事 


    第十章 國際風雲中的留學生


    一代革一代的命──幾件事例


    時潮作弄弄潮兒 


    結語:未完的留學潮 


    傳主介紹


    出版後記

    前言
    前 言
    “三千年未有的變局”裡,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這是一次主動追求的西潮,寄托著一個古老民族對前途的熱望。日本為求迅速維新,也曾經留學以求西法,中國的留學卻一波三折,延續半個世紀,數以十萬青年學生離鄉別井,遠渡重洋。
    今天的中國人世界,仍然熱衷留學。中國成為世界上輸出學生的大國,一年裡去留學的人數,就比本書所寫的半個世紀多兩三倍。
    那20 世紀上半期的大留學潮,對我們還有參考價值嗎?

    前 言   


    “三千年未有的變局”裡,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這是一次主動追求的西潮,寄托著一個古老民族對前途的熱望。日本為求迅速維新,也曾經留學以求西法,中國的留學卻一波三折,延續半個世紀,數以十萬青年學生離鄉別井,遠渡重洋。


    今天的中國人世界,仍然熱衷留學。中國成為世界上輸出學生的大國,一年裡去留學的人數,就比本書所寫的半個世紀多兩三倍。


    那20 世紀上半期的大留學潮,對我們還有參考價值嗎?


     


    留學成為大潮,始於中國敗於日本後,以官派留學為國策,延續到1950 年代初政治狂瀾逐漸平伏,留學生或回國或留居為止。其中20 世紀頭30 年,真可謂“高潮迭起”,留日、留美、留法、留蘇,峰回路轉。當年一部留學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國政治史,還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國、求前途的艱難打拼,裡面有熱情,也有功利。出去的人固然艱辛備嘗,留下來的,原來也同生共死。


    比起日本,近代中國的留學花費大,時間長。對這個留學大時代,有人抨擊,亦有人謳歌不已,而大部分人並沒有真切的認識。一講到近代留學,大家就聚焦在更早的幼童留美計劃,許多文化人為這計劃中輟而扼腕。然而比起那120個幼童的經歷,這大留學潮涉及的人數超過千百倍,有更多可歌可泣的人生起落。可是,正因為規模大,枝節多,所以現在寫它的人少。縱有,也是寫個別故事或片段時間的多,描寫全線的少;作學術研究的多,供閱讀的幾乎沒有。


    回想當年,這留學潮是炙手可熱的題目,留學生自己就寫了兩本暢銷小說,分別寫留日和留歐。一本是揭黑幕式的通俗作品《留東外史》,一本是纔子文學家的手筆《圍城》,都不忘調侃留學生的窩囊,甚至墮落。


    《大留學潮》是承接1997年出版、描述西風東漸下兒童成長環境變遷的《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我把它們視如相續,是中國在文化轉折的關鍵時刻,留下的3 個深刻足印──成長環境的丕變、追求新知的留學,以及關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我想透過身在其中者的描述,以勾勒一個古老民族,面對巨變的連番掙扎,和人心的震顫騷動。這三部曲中,抗日準備過材料,未及動筆。


    由於激起中國素,不能無視外因,因此有一陣,我移心外國,想比較亞洲不同的古老文化,對歐風席卷有什麼反應。以孫中山、甘地、凱末爾、福澤諭吉等政治家、思想家的自述,作一點對比。草草披覽材料,我知道追尋這個問題,遠超出我的體能極限。


    其實寫留學亦不容易。比起“童年”一書,《大留學潮》是寫共見不易,寫新見更難的局面。共見少,因為當年留學的地方多、時間長,留學生之間不易有共同的經驗。新見難,因為研究留學的書汗牛充棟。在取材上,如果寫留學的生活細節,易瑣碎而無深意,不似童年鄉土生活,順手撚來,都有趣味。更何況留學事業後來卷入政見及意氣之爭,頗為激烈,看當事人自述,要排除互詆及自捧的地方。留學生的爭端與世界潮流亦大有關繫,要放到世界思潮等諸多背景上考慮,纔可見到底因的一二。難關千百,頗費躊躕,獨學時常畏難,更況這是一條孤獨而狹窄的路。


    猶記得寫童年書,曾覺得中國女性很可憐;及至寫留學,又覺得中國人很可憐。生於可憐之世,而奮鬥不懈,是可敬的。留學救國的成敗未來還會爭議,但大浪淘沙之下,許多動人的努力,不應該任由時間埋沒。


    一個清華留美的優異學生,回國後遇上文革等種種政治運動,記者問他作何感想。留學生說:“這就是歷史、人生,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自然演變過程。任何人,包括興風作浪者都不能主宰它的總趨勢。我們隻能夠,也應當為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遺產遭劫,一個偉大、古老民族所遭受的損失和停滯而悲傷。至於個人的遭遇則是渺小的。比起多少相同的人不幸的命運,我還應當說是很幸運的。”


    這番話,略為調整,也大可用來總括留學大潮。


    但願新的留學潮,不必蹈前人艱難的步履。


     


    與童年書一樣,我雖然力求嚴謹,但這本書不是學術書,為了較為流暢易讀,有時夾引夾述,未必按引文格式的要求,甚至不用引號,以便把部分原文是文言的引文改得淺近些,以方便今天較少機會讀古文的讀者。不過本書範圍甚大,個人已沒有精力把文字梳理到清暢好讀,希望讀者能體諒。個人所知也有限,書中不免有疏漏未全、數據訛誤、評斷失準的地方,尚望方家指正。


    寫作童年書的靈感得自工作中受陳萬雄先生啟發,本書與童年書為一脈,因此亦須大力感謝陳先生。此外,承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卞昭波(Canta Pian)女士、鄭啟明兄,以及馬慶洲、汪家明等先生,霍玉貞女士並眾多好友協助搜集及授權使用照片;在收尾階段已疲不能興的時候,獲徐志宇師兄仗義幫忙整理格式,譚汝謙教授、尚未謀面的錢靜遠同學、久未見面的伍尚沛同學協助越洋追查確認數據,使本書得以完成,謹此一並致謝。


     


    後 記


     


    出版後記


    《大留學潮》一書搜羅了近300 位親歷者的歷史回憶,以真實、完備的細節再現傳統中國向西方取經的曲折歷程。這一過程自清末起一直延續至今天,歷經一個多世紀,牽涉到廣大中國前後幾代青年,留學人數總計不下數十萬人,本書雖然隻介紹到新中國誕生的前半段,但將其稱之為潮,仍是再貼切不過的。


    教育之於一個國家的意義,勿庸贅言。大留學潮在中國的興起正是為了模仿日本維新的成功故事,汲取西方文明、培養本國精英以扭轉國運,從而擺脫19 世紀中葉以來落後挨打、掙扎求存的可悲處境。然而,恰如大多數人愛追問的,日本維新30
    年而致成功,中國的轉型之路卻為何走得這般艱難多舛?這問題很大,很重要,但牽涉太廣,背景太深,因而又難於回答。


    張倩儀女士創作的初衷,是從她的專長——教育的角度嘗試著回答上述問題:一個曾經輝煌卻已跌落塵埃的民族在取西經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摸爬滾打,纔闖出一條自新自強的路?而每一個身在其間的個體又走過一段怎樣的心路歷程。她寫出的求學事並非單純的像牙塔內朗朗書聲,而時時處處關聯著舊日中國的社會眾生態。譬如,從留學經費一事入手,


    她既寫晚清、北洋、國民政府對留學費用的統籌安排,辨析各式制度得失,又寫少數權貴和主事者玩弄權柄,讓子弟巧占學額,乃至一些得不到公費資格的莽撞青年,為籌錢出洋而讓家人大喫苦頭的故事。


    由於大量摘用各種回憶錄,書中不乏對留學生活大小事務的記錄,譬如旅途中的意外、向人借錢、過語言關的煎熬……看似纖芥無遺,但作者察考的重中之重,仍是國內外各種思潮對於留學生人格養成,進而演至對中國國內時局、政治潮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20 世紀上半葉,中國政局的變遷紛亂擾攘,由作者看來,卻也離不開一大批自海外歸來、受國際風雲影響的弄潮兒播雲弄雨的因素。


    編校這部書稿時,它處處流露著時下不多見的歷史接續感,讓人心生感動。或許是因為社會發展太過迅猛,又或其他種種緣由,今天的中國與它的過去割裂得太深。許多在20 世紀後20 年出生、長大的年輕人對本國歷史僅具蒼白的認知,他們對近代中國孕育、落地和成長的過程缺乏真切的了解,對祖輩、父輩的想法和作派更嘲之為“落伍”,而無法理解它們自有其發源的社會現實。讀這本書或許會使他們產生新的認識,中國崛起自強的新路上其實灑滿一代代有為青年的血汗,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張倩儀女士的新作大有不忘前人之功、認真總結歷史教訓的意義。關於“淞滬會戰”的文字著作已有很多,而本書開創了全新的形式,它以漫畫的語言、紀錄片的視角全景掃描這場殘酷戰役的來龍去脈,力圖向讀者呈現一段視覺性的歷史。


     


    服務熱線: 133-6631-2326188-1142-1266


    服務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後浪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媒體評論

    很有特色,也有主軸。值得推薦!


    ——留美生物醫學工程學者、前中國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張信剛


     


    給留學史加添“立體式”的內容,使比較干枯無味的留學史變得豐腴有情趣,將引領留學史步入新天地、新風貌。


    ——留美歷史學者  譚汝謙


     


    本書範圍與內容固然廣泛豐富,其中還不乏出人意表、令人發噱的故事。*難得的是,作者不時就事點撥,抒發己見,亦足引人思考。


    ——留日歷史學者、出版家  陳萬雄


     


    以留學生自傳為素材,別樹一幟,既綜合,亦縷析,視野開廣,條理分明,內容深入,文字淺出,值得細讀。


    ——留法政治學學者  雷競璇



    在線試讀
    前 言
    “三千年未有的變局”裡,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這是一次主動追求的西潮,寄托著一個古老民族對前途的熱望。日本為求迅速維新,也曾經留學以求西法,中國的留學卻一波三折,延續半個世紀,數以十萬青年學生離鄉別井,遠渡重洋。
    今天的中國人世界,仍然熱衷留學。中國成為世界上輸出學生的大國,一年裡去留學的人數,就比本書所寫的半個世紀多兩三倍。
    那20 世紀上半期的大留學潮,對我們還有參考價值嗎?

    留學成為大潮,始於中國敗於日本後,以官派留學為國策,延續到1950 年代初政治狂瀾逐漸平伏,留學生或回國或留居為止。其中20 世紀頭30 年,真可謂“高潮迭起”,留日、留美、留法、留蘇,峰回路轉。當年一部留學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國政治史,還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國、求前途的艱難打拼,裡面有熱情,也有功利。出去的人固然艱辛備嘗,留下來的,原來也同生共死。
    比起日本,近代中國的留學花費大,時間長。對這個留學大時代,有人抨擊,亦有人謳歌不已,而大部分人並沒有真切的認識。一講到近代留學,大家就聚焦在更早的幼童留美計劃,許多文化人為這計劃中輟而扼腕。然而比起那120個幼童的經歷,這大留學潮涉及的人數超過千百倍,有更多可歌可泣的人生起落。可是,正因為規模大,枝節多,所以現在寫它的人少。縱有,也是寫個別故事或片段時間的多,描寫全線的少;作學術研究的多,供閱讀的幾乎沒有。
    回想當年,這留學潮是炙手可熱的題目,留學生自己就寫了兩本暢銷小說,分別寫留日和留歐。一本是揭黑幕式的通俗作品《留東外史》,一本是纔子文學家的手筆《圍城》,都不忘調侃留學生的窩囊,甚至墮落。
    《大留學潮》是承接1997年出版、描述西風東漸下兒童成長環境變遷的《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我把它們視如相續,是中國在文化轉折的關鍵時刻,留下的3 個深刻足印──成長環境的丕變、追求新知的留學,以及關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我想透過身在其中者的描述,以勾勒一個古老民族,面對巨變的連番掙扎,和人心的震顫騷動。這三部曲中,抗日準備過材料,未及動筆。

    前 言   


    “三千年未有的變局”裡,掀起三千年未有的留學潮。


    這是一次主動追求的西潮,寄托著一個古老民族對前途的熱望。日本為求迅速維新,也曾經留學以求西法,中國的留學卻一波三折,延續半個世紀,數以十萬青年學生離鄉別井,遠渡重洋。


    今天的中國人世界,仍然熱衷留學。中國成為世界上輸出學生的大國,一年裡去留學的人數,就比本書所寫的半個世紀多兩三倍。


    那20 世紀上半期的大留學潮,對我們還有參考價值嗎?


     


    留學成為大潮,始於中國敗於日本後,以官派留學為國策,延續到1950 年代初政治狂瀾逐漸平伏,留學生或回國或留居為止。其中20 世紀頭30 年,真可謂“高潮迭起”,留日、留美、留法、留蘇,峰回路轉。當年一部留學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國政治史,還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國、求前途的艱難打拼,裡面有熱情,也有功利。出去的人固然艱辛備嘗,留下來的,原來也同生共死。


    比起日本,近代中國的留學花費大,時間長。對這個留學大時代,有人抨擊,亦有人謳歌不已,而大部分人並沒有真切的認識。一講到近代留學,大家就聚焦在更早的幼童留美計劃,許多文化人為這計劃中輟而扼腕。然而比起那120個幼童的經歷,這大留學潮涉及的人數超過千百倍,有更多可歌可泣的人生起落。可是,正因為規模大,枝節多,所以現在寫它的人少。縱有,也是寫個別故事或片段時間的多,描寫全線的少;作學術研究的多,供閱讀的幾乎沒有。


    回想當年,這留學潮是炙手可熱的題目,留學生自己就寫了兩本暢銷小說,分別寫留日和留歐。一本是揭黑幕式的通俗作品《留東外史》,一本是纔子文學家的手筆《圍城》,都不忘調侃留學生的窩囊,甚至墮落。


    《大留學潮》是承接1997年出版、描述西風東漸下兒童成長環境變遷的《另一種童年的告別》。我把它們視如相續,是中國在文化轉折的關鍵時刻,留下的3 個深刻足印──成長環境的丕變、追求新知的留學,以及關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我想透過身在其中者的描述,以勾勒一個古老民族,面對巨變的連番掙扎,和人心的震顫騷動。這三部曲中,抗日準備過材料,未及動筆。


    由於激起中國素,不能無視外因,因此有一陣,我移心外國,想比較亞洲不同的古老文化,對歐風席卷有什麼反應。以孫中山、甘地、凱末爾、福澤諭吉等政治家、思想家的自述,作一點對比。草草披覽材料,我知道追尋這個問題,遠超出我的體能極限。


    其實寫留學亦不容易。比起“童年”一書,《大留學潮》是寫共見不易,寫新見更難的局面。共見少,因為當年留學的地方多、時間長,留學生之間不易有共同的經驗。新見難,因為研究留學的書汗牛充棟。在取材上,如果寫留學的生活細節,易瑣碎而無深意,不似童年鄉土生活,順手撚來,都有趣味。更何況留學事業後來卷入政見及意氣之爭,頗為激烈,看當事人自述,要排除互詆及自捧的地方。留學生的爭端與世界潮流亦大有關繫,要放到世界思潮等諸多背景上考慮,纔可見到底因的一二。難關千百,頗費躊躕,獨學時常畏難,更況這是一條孤獨而狹窄的路。


    猶記得寫童年書,曾覺得中國女性很可憐;及至寫留學,又覺得中國人很可憐。生於可憐之世,而奮鬥不懈,是可敬的。留學救國的成敗未來還會爭議,但大浪淘沙之下,許多動人的努力,不應該任由時間埋沒。


    一個清華留美的優異學生,回國後遇上文革等種種政治運動,記者問他作何感想。留學生說:“這就是歷史、人生,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自然演變過程。任何人,包括興風作浪者都不能主宰它的總趨勢。我們隻能夠,也應當為幾千年來的民族文化遺產遭劫,一個偉大、古老民族所遭受的損失和停滯而悲傷。至於個人的遭遇則是渺小的。比起多少相同的人不幸的命運,我還應當說是很幸運的。”


    這番話,略為調整,也大可用來總括留學大潮。


    但願新的留學潮,不必蹈前人艱難的步履。


     


    與童年書一樣,我雖然力求嚴謹,但這本書不是學術書,為了較為流暢易讀,有時夾引夾述,未必按引文格式的要求,甚至不用引號,以便把部分原文是文言的引文改得淺近些,以方便今天較少機會讀古文的讀者。不過本書範圍甚大,個人已沒有精力把文字梳理到清暢好讀,希望讀者能體諒。個人所知也有限,書中不免有疏漏未全、數據訛誤、評斷失準的地方,尚望方家指正。


    寫作童年書的靈感得自工作中受陳萬雄先生啟發,本書與童年書為一脈,因此亦須大力感謝陳先生。此外,承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卞昭波(Canta Pian)女士、鄭啟明兄,以及馬慶洲、汪家明等先生,霍玉貞女士並眾多好友協助搜集及授權使用照片;在收尾階段已疲不能興的時候,獲徐志宇師兄仗義幫忙整理格式,譚汝謙教授、尚未謀面的錢靜遠同學、久未見面的伍尚沛同學協助越洋追查確認數據,使本書得以完成,謹此一並致謝。


     


    後 記


     


    出版後記


    《大留學潮》一書搜羅了近300 位親歷者的歷史回憶,以真實、完備的細節再現傳統中國向西方取經的曲折歷程。這一過程自清末起一直延續至今天,歷經一個多世紀,牽涉到廣大中國前後幾代青年,留學人數總計不下數十萬人,本書雖然隻介紹到新中國誕生的前半段,但將其稱之為潮,仍是再貼切不過的。


    教育之於一個國家的意義,勿庸贅言。大留學潮在中國的興起正是為了模仿日本維新的成功故事,汲取西方文明、培養本國精英以扭轉國運,從而擺脫19 世紀中葉以來落後挨打、掙扎求存的可悲處境。然而,恰如大多數人愛追問的,日本維新30
    年而致成功,中國的轉型之路卻為何走得這般艱難多舛?這問題很大,很重要,但牽涉太廣,背景太深,因而又難於回答。


    張倩儀女士創作的初衷,是從她的專長——教育的角度嘗試著回答上述問題:一個曾經輝煌卻已跌落塵埃的民族在取西經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摸爬滾打,纔闖出一條自新自強的路?而每一個身在其間的個體又走過一段怎樣的心路歷程。她寫出的求學事並非單純的像牙塔內朗朗書聲,而時時處處關聯著舊日中國的社會眾生態。譬如,從留學經費一事入手,


    她既寫晚清、北洋、國民政府對留學費用的統籌安排,辨析各式制度得失,又寫少數權貴和主事者玩弄權柄,讓子弟巧占學額,乃至一些得不到公費資格的莽撞青年,為籌錢出洋而讓家人大喫苦頭的故事。


    由於大量摘用各種回憶錄,書中不乏對留學生活大小事務的記錄,譬如旅途中的意外、向人借錢、過語言關的煎熬……看似纖芥無遺,但作者察考的重中之重,仍是國內外各種思潮對於留學生人格養成,進而演至對中國國內時局、政治潮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20 世紀上半葉,中國政局的變遷紛亂擾攘,由作者看來,卻也離不開一大批自海外歸來、受國際風雲影響的弄潮兒播雲弄雨的因素。


    編校這部書稿時,它處處流露著時下不多見的歷史接續感,讓人心生感動。或許是因為社會發展太過迅猛,又或其他種種緣由,今天的中國與它的過去割裂得太深。許多在20 世紀後20 年出生、長大的年輕人對本國歷史僅具蒼白的認知,他們對近代中國孕育、落地和成長的過程缺乏真切的了解,對祖輩、父輩的想法和作派更嘲之為“落伍”,而無法理解它們自有其發源的社會現實。讀這本書或許會使他們產生新的認識,中國崛起自強的新路上其實灑滿一代代有為青年的血汗,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張倩儀女士的新作大有不忘前人之功、認真總結歷史教訓的意義。關於“淞滬會戰”的文字著作已有很多,而本書開創了全新的形式,它以漫畫的語言、紀錄片的視角全景掃描這場殘酷戰役的來龍去脈,力圖向讀者呈現一段視覺性的歷史。


     


    服務熱線: 133-6631-2326188-1142-1266


    服務信箱: reader@hinabook.com


     


     


    後浪出版公司


    2016年9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