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晚清變法思想論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232-336
    【優惠價】
    145-210
    【作者】 汪榮祖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明清史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8022540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2254077
    作者:汪榮祖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2月 

        
        
    "

    編輯推薦
    晚清有三大運動,即自強運動、變法運動與革命運動。三者皆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從歷史發展上觀察,自強思想發生*早,繼之以變法思想,再繼之以革命思想。從思想發展上觀察,三種思想雖繼往開來,但在新舊交替之時,新思想常發生於舊思想未盡褪色之前,如在咸同之際,自強運動正蓬勃興隆,然變法思想已育其胎;又當光緒季世、甲午之後,變法思想經三十年的激蕩,已成風潮,卒有戊戌變法之一幕,但正當此時,革命思想與行動亦已見端倪。及至清室*後十年,保皇與革命二黨雖勢如水火,但變法與革命兩思想因子,其間相互錯綜復雜之關繫,學者已多論及。由於思想演變之跡並不十分明晰,於是以變法派為自強派者有之,以變法派為革命黨者亦有之,殊不知思潮如江河,雖或有奪他流入海者,但一般言之,涇渭分明,不能以江為河。(吾)擬就變法思想之內容作全面的觀察,分析其獨特之思想因子。諸思想因子之結合,乃成變法思想之實質。借以顯示變法思想之特點,以別於自強思想與革命思想。
    ——汪榮祖 
    內容簡介
    汪榮祖先生事晚清變法思想之探討數十年,成果頗著。本書收入5篇文章,分別是“晚清變法思想析論”、“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論戊戌變法失敗的思想因素”、“王韜變法思想論綱”、“論胡禮垣的大同思想”,從整體到個案,深入地研究晚清變法思想的多個方面。
    作者簡介
    汪榮祖,著名的中國近代史學家。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於上海。歷任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澳洲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復旦大學以及臺灣師大、政大、臺大等校客座教授,2003年2月起就任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有《康章合論》、《史
    目錄
    大陸版新序
    原序
    晚清變法思想析論
    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
    論戊戌變法失敗的思想因素
    王韜變法思想論綱
    論胡禮垣的大同思想
    引用書目
    在線試讀
    晚清變法思想析論
    一 引言
    晚清有三大運動,即自強運動、變法運動與革命運動。三者皆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從歷史發展上觀察,自強思想發生早,繼之以變法思想,再繼之以革命思想。從思想發展上觀察,三種思想雖繼往開來,但在新舊交替之時,新思想常發生於舊思想未盡褪色之前,如在咸同之際,自強運動正蓬勃興隆,然變法思想已育其胎;又當光緒季世、甲午之後,變法思想經三十年的激蕩,已成風潮,卒有戊戌變法之一幕,但正當此時,革命思想與行動亦已見端倪。及至清室後十年,保皇與革命二黨雖勢如水火,但變法與革命兩思想因子,其間相互錯綜復雜之關繫,學者已多論及。由於思想演變之跡並不十分明晰,於是以變法派為自強派者有之,以變法派為革命黨者亦有之,殊不知思潮如江河,雖或有奪他流人海者,但一般言之,涇渭分明,不能以江為河。是篇之作,擬就變法思想之內容作全面的觀察,分析其獨特之思想因子。諸思想因子之結合,乃成變法思想之實質。借以顯示變法思想之特點,以別於自強思想與革命思想。
    二 二個核心——變通思想與緩進思想
    倡議變法,旨求變通,殆無可疑。此一思想因子在晚清並非新出,國史上頗有成例。有名者為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二者皆以求富強為求變的動力。不過,前者求富強以與列國爭,而後者求富強以御敵國之威脅。晚清變法思想亦以富強為動機,然其目的不僅僅是御敵,亦不僅僅是與列國爭,同時要應“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此未有之變局乃由於鴉片戰後門戶洞開,策應無方,明達之士,憂心忡忡,不知所措,唯有驚嘆。然從歷史背景看,此巨變之起,實由於中國突自帝國之世界進入列國之世界。按西洋列國的形成,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經千餘年逐漸蛻變而成,其勢自然。但中華帝國經外力之壓迫,猝然降為列國之一員,其勢倉促,當之者其心情之驚惶失措,亦意料中事。有此一歷史巨變,乃有反映此變的不同思想。倡導變法論者即欲以變求通,使中國成為一富強之近代國家,以擺脫內亂外患的危機。
    然而變法一詞雖舊,晚清變法的內容實新;變通思想雖自古有之,變通的實效自古難得。故晚清變法家目擊歷史巨變,處惶恐之世,編織其思想內容時,如何說服朝野人士應變,稱急務,亦是一代思想家所面臨之重大課題。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接觸之際,或自覺,或無覺,每有抵制之傾向,何況中國文化遭外來文化之挑戰,其反抗性更為強烈。加之,中國傳統政治與社會輒以保守為尚,棄舊換新,每多遲疑。凡此皆為采納新思想內容之障礙,故變法家欲變當時之法之前,必先批判保守之積習,翦除遲疑不前之心情。尤有進者,對當時之思想界,尤不得不論證變通之合理與必要。晚清變法思想析論
    一 引言
    晚清有三大運動,即自強運動、變法運動與革命運動。三者皆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從歷史發展上觀察,自強思想發生早,繼之以變法思想,再繼之以革命思想。從思想發展上觀察,三種思想雖繼往開來,但在新舊交替之時,新思想常發生於舊思想未盡褪色之前,如在咸同之際,自強運動正蓬勃興隆,然變法思想已育其胎;又當光緒季世、甲午之後,變法思想經三十年的激蕩,已成風潮,卒有戊戌變法之一幕,但正當此時,革命思想與行動亦已見端倪。及至清室後十年,保皇與革命二黨雖勢如水火,但變法與革命兩思想因子,其間相互錯綜復雜之關繫,學者已多論及。由於思想演變之跡並不十分明晰,於是以變法派為自強派者有之,以變法派為革命黨者亦有之,殊不知思潮如江河,雖或有奪他流人海者,但一般言之,涇渭分明,不能以江為河。是篇之作,擬就變法思想之內容作全面的觀察,分析其獨特之思想因子。諸思想因子之結合,乃成變法思想之實質。借以顯示變法思想之特點,以別於自強思想與革命思想。
    二 二個核心——變通思想與緩進思想
    倡議變法,旨求變通,殆無可疑。此一思想因子在晚清並非新出,國史上頗有成例。有名者為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二者皆以求富強為求變的動力。不過,前者求富強以與列國爭,而後者求富強以御敵國之威脅。晚清變法思想亦以富強為動機,然其目的不僅僅是御敵,亦不僅僅是與列國爭,同時要應“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此未有之變局乃由於鴉片戰後門戶洞開,策應無方,明達之士,憂心忡忡,不知所措,唯有驚嘆。然從歷史背景看,此巨變之起,實由於中國突自帝國之世界進入列國之世界。按西洋列國的形成,自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經千餘年逐漸蛻變而成,其勢自然。但中華帝國經外力之壓迫,猝然降為列國之一員,其勢倉促,當之者其心情之驚惶失措,亦意料中事。有此一歷史巨變,乃有反映此變的不同思想。倡導變法論者即欲以變求通,使中國成為一富強之近代國家,以擺脫內亂外患的危機。
    然而變法一詞雖舊,晚清變法的內容實新;變通思想雖自古有之,變通的實效自古難得。故晚清變法家目擊歷史巨變,處惶恐之世,編織其思想內容時,如何說服朝野人士應變,稱急務,亦是一代思想家所面臨之重大課題。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接觸之際,或自覺,或無覺,每有抵制之傾向,何況中國文化遭外來文化之挑戰,其反抗性更為強烈。加之,中國傳統政治與社會輒以保守為尚,棄舊換新,每多遲疑。凡此皆為采納新思想內容之障礙,故變法家欲變當時之法之前,必先批判保守之積習,翦除遲疑不前之心情。尤有進者,對當時之思想界,尤不得不論證變通之合理與必要。
    變通何以合理?何以必要?王韜曾謂國史即一變動之發展史,孔子亦聖之時者,若孔聖處今之世,亦必應變。是則,王韜以快刀斬亂麻之手法,判定中國歷史文化原本變化不息,今日求變乃極自然。
    論證變通思想可引用之傳統經典,當屬《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人皆知之;何況易言玄秘,古來中國思想家多受其啟發,然每有不同之結論,譬照銅鏡,人人可以己影為形,晚清變法家自難免不以《周易》為據,求變求通。《周易》中之詞彙,如變通、如天道、如沿革、如道器、如自強,乃時見於變法文獻之中。例如王韜於“變法”一文中,開宗明義,即引“窮則變,變則通”一語,演繹其說,他對西力東漸與中國變局之間的關繫,洞若觀火,故謂利瑪竇之東來已兆中國近代巨變之先機。先機雖早露,唯恆人不易覺察而已。他又用“天心”一詞,頗似《周易》中之天道,王弼釋易日唯聖人能先知天道之變,而王韜則日唯有少數有識見之士,纔能洞悉天心的趨向,識見之士何在?王韜未曾明言,但似指晚清變法家,故其本人亦義不容辭,指出天心之所趨向。
    又如嚴復之《天演論》。此書雖譯自英人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演進與倫理》(Evolution and Ethics),然經嚴氏典雅之筆意譯之後,中國學者讀來不啻是一釋易之新作。事實上,嚴復以“演進”為“易”而釋之,所釋之易,就內容實質而言,無疑是19世紀西歐思潮之縮影,他以“邏輯”(logic)為“名”,以“數學”(mathematics)為“數”,以“物質”(matter)為“質”,以“動力”(force)為“力”。是以,易書上所謂名數為緯,質力為經,亦即西洋數理之四概念。而斯賓塞所謂由簡易到復雜之演進,亦即是易書上所謂:“坤靜而奚,坤動而闢”。於是,嚴復用西方學說,以易理演繹,說明變通思想乃中外之通理,亦為人類社會文化進展之不可避免者。
    晚清變法家用傳統思想模式,古典詞彙來說明新說,事屬自然,因彼輩原是受傳統教育之知識分子;而且亦有必要,因非如此新說便難以滲透舊思想界,如傳教士撰寫的俚俗之作,便不能在當時的思想界推波助瀾。用舊模式、舊詞彙來解說新的變通之理,《周易》當然是豐富的知識寶庫。但是,晚清變法志士並不為《周易》所限。例如,他們並不以《周易》之定命論,或天命觀為然,而著重“盡人事”。換言之,人事而非天命乃是人類命運之主宰。求變通亦即是在盡人事。
    不過,晚清變法家並未盡棄天命觀;他們以天命為人心以及歷史趨向之反映。易辭言之,觀察天命亦就是觀察歷史與人心,冀有所警惕。按諸晚清之歷史與人心,天命示變對變法人士而言,豈非太明顯了嗎?若天命示變,而不盡人事,則聽天由命,禍福無主。既盡人事,必須全力以赴以應變,此即康有為於其變法奏議中,所強調的“剛斷”,他要光緒皇帝學日本明治、俄國彼得,以帝王之大力來扭轉乾坤。
    然而,盡人事需有引導。晚清變法家以歷史為之指針。固然,中國自古以史為鏡,但真能為今日人事導向之作,實在不多,此點郭嵩燾言之明。他以為有用之史著,唯屬史論,故傳統之良史唯劉知幾與王夫之,庶幾近之。郭又由史通變,以為時間屢變,政制社會當隨之變易以應時。郭氏嘗明史論,續船山《宋論》,作為時變之參考,惜書未成。
    又變通不僅是歷史文化進展之必然,且有實用的價值,蓋變通可以糾謬。湯震(壽潛)有言,凡制度皆由簡而繁(此點似受嚴復譯著之影響),而“繁”必生謬誤,時時變通則可時時避免謬誤。陳虯亦雲,法度能維持秩序,必要之變通可使法度常具效力。伸言之,欲使法度不毀,唯有變通。蓋變通可令舊法度適應新環境。此正晚清變法家所尋求之目標。
    晚清變法論中之變通思想已如上述,但此一思想中尚有一“不變”之因子,有待解說。“不變”或亦來自《周易》,皮錫瑞曾指出,“變”與“不變”為易之二大概念。蓋易之作者,處太古之世、觀察萬像變化,覺察到不變之事實,如自然之位置(天上地下)以及秩序(非時序),皆永恆不變。再由自然觀察到人文,發現人事常變遷而人倫不變,如父子之關繫古今中外不變,此即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
    是以變通思想包涵“變”與“不變”二因子。晚清持變法論者對此頗有發揮,可見之於道器、體用、本末諸說。近人常將道器分割,實則道之兩面。朱熹言理器已闡明此理。章學誠言之尤明,謂道器之不可分猶如影之與形。晚清學者對此並無新義,持變法論者亦如是,故鄭觀應說:道無器,道不能發生作用;器無道,器亦不能表現性能。
    若將道比作道德或精神因素;器比作科技或物質因素,精神物質兩因素顯然不能分割。晚清變法家深信中國精神文明不亞於西方,但都承認物質文明之遠不如。然而何以合一之兩因素,不能均衡發展?對此一問題之解答,或謂秦皇暴政迫使精巧的工匠西涉,或謂宋儒空談使形而下之器不能發達,皆不免牽強附會,但附會之意義正說明晚清變法論者如何自圓其說,以衛護道器合一之說。
    道器不能平衡發展,事已過去;瞻望將來,變法家莫不希望“器”能追上“道”,以齊頭並進。陳熾說:西人挾科技東來正予國人改進“器”之良機。其他變法議論亦多以“西學”為器,即欲師西人“長技”以補中國“器”之不足,“器”足之後始能與道相配合。
    道器不能分割,體用亦不可以“二分法”(dichotomy)視之。論者每譏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說,為牛首馬身,實未得張氏之微意。按《勸學篇》中尚有“循序”一章,其意不過是:采用西學之前,須有中學之基礎(體)。張氏於此點論述甚詳,曾舉例說,若精通西文而無中文基礎即不能譯西書。是以,體用觀念在變通思想中有先後本末之意,即反對“全變”——即後來所謂之全盤西化(當然,一旦全盤西化,便無譯西書之必要,即是西體西用)。但體若非指不變之道(如倫理),自亦可變或應變,如政體制度等皆須隨時應變,晚清變法家已言之甚詳。
    體用之義具本末——體是本,用是末。但在晚清變法思想中,原尚有深一層意思。因倡導變法思想者,莫不有鋻於自強運動中之舍本逐末,例如購西炮西械而不重人纔訓練,西炮西械便等於無用,蓋無能發揮利器者也。故變通之際必須先本後末,知何者為根本,何者為枝葉,如此始能本固而末盛,變法始能見效。
    是以,變法思想中之道器、體用、本。若道、體、本指根本之倫常倫理,放諸四海皆準,乃千古不變。若道、體、本泛指思想、制度、文化,不僅可變,而且須與器、用、末應時俱變。
    但應變並非全變。變有必要,但全變則屬荒謬,因晚清變法家深信文化中具有無時問性之因子,既無時間性,必能適應現代而無須揚棄。他們又主張漸變而反對劇變,因劇變可能產生動亂,便無變法可言。所以,持變法論者必反對革命,因革命繫劇變,而非漸變。所謂漸變便當一述進步思想。
    晚清變法人士主張進步,顯受近代西方思潮之衝擊。蓋進步思想乃17世紀科學勃興後之產物。如馬斯厲許(Bruce Mazlish)所說:“進步之觀念。與近代思想史密不可分”。
    傳統中國與西方之上古、中古時代一樣,缺少“進步之觀念”。古典中國思想家常受循環的陰陽五行說影響。中古中國佛教盛行,但佛家思想亦繫循環論,而非進步論。唐宋以來,儒、佛、道三教合流,然理學家之宇宙觀亦屬循環論。唯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頗具進步觀。然王氏著作既未問世於當時,對當時自無影響。王氏著作出於同光時代,原因很多,其一或繫變法人士受西方進步論之激蕩,省察中國之思想傳統,乃對王夫之進步觀特別敬仰。
    晚清變法人士之進步思想,考其內容,可得下述諸端:
    (一)知識實用論 此一觀念原非舶來。有清一代,當乾隆之世,戴震及其揚州學派頗以實用為尚。以後,經世之學行,主經世濟民、學問之實用價值更為肯定。晚清變法人士即承襲經世之傳統,又值西方實用之學的東來,二者相配合,故變法思想亦帶西方物質文明之色彩。若無西方之影響,變法派人士或亦能由經世而倡言變法,然變法之內容恐非一樣。
    西方物質文明之重點,約在工商與科技二端。晚清變法家之響應西方之工商與科技,可見之於彼輩對傳統經典之新解釋,謂《中庸》載有理財致富思想,又謂《論語》所言“敏則有工”暗示近代機械與鐵路之功能,又謂四書多有鼓勵聚財、制造、通商、勤工、利器之意向。《考工記》一書素不為儒者重視,而變法家則時常引用,以示古來科技發展之成績。《管子》一書亦常被稱道,謂已具謀利、貨幣、通商以及商稅等觀念。鄭觀應於西方商務知之詳,謂管子之為國聚財,頗似西方重商主義之政策。甚至變法人士能從道家學說中,發現有用之學,如嚴復謂道家之尚節儉,頗得近代經濟學之微意。凡此皆屬“古已有之”論調,然“古已有之”不僅僅是“借古自重”而已,考變法派之用意,或繫“古為今用”,一則借古表達新義,二則以新見解變古之質。試問若四書既為重工商之書,則儒教之中國,今後舍工商之路又何從?
    既重實用之學,則不實用之八股文遂為倡變法者的眾矢之的,於八股取士一事痛加批評,廢八股幾為彼輩之眾口一詞。代八股取士之科目應是策論與經解,並附以政治、法律、史地、算學、科技等。可注意者,張之洞有維新古學之計畫。張氏以為經書之處理,貴在掌握大義或精義,精義多見之於致用之學,如《尚書》之精義在治民,《春秋》之精義在尊王治平等。至於史書貴在掌握史實與制度,子書貴在補儒學之不足,理學書貴用學案體例以精簡之。張氏鮮道集部,應繫無實用價值之故。以張氏之見,學者通中國致用之學後,乃可進而通西方實用之學,如科技、政法、史地等。據此可知張氏之學,貴能致用,是則其所謂中學為體之中學,亦實用之學也。
    上述皆為提倡實用之學的言論。至甲午以後,刺激益深,風氣愈開,學會與學堂勃興,實用之學始有所憑借,而晚清變法人士所倡導之知識實用論,乃大流行。
    (二)厚今說 厚古薄今,自古而然。晚清變法家似亦借古自重,而且言必稱古、尚古。然細究之,彼輩所崇之古,乃是“三代”。歷來中國學者以“三代”為理想之政治。幾如西方學者心目中之烏托邦。故馮桂芬以近代西方與理想化之三代相比,則其推重近代西方之心昭然若揭。馮以後,變法人士更謂近代西方甚得三代之遺意。此種暗示似已肯定近代西方文明之價值,同時揚棄厚古薄今之說,即不信今不如古。
    變法家既崇三代,不可謂薄古。但三代繫遠古,若以近古(始皇以來)而論,薄之甚厲。如王韜、鄭觀應、薛福成諸輩皆以帝國之專制為中國發展之障礙,致令近代西方物質文明遠勝中國。然則欲與今之西方文明比肩,則必先“薄”近古之專制與八股不可。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