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呂思勉經典歷史文集·插圖·導讀版(全套共8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13248-19200
    【優惠價】
    8280-12000
    【作者】 呂思勉 
    【所屬類別】 圖書  歷史  中國史  中國通史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08442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8084420
    作者:呂思勉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精選呂思勉先生*著名的兩部通史、五部斷代史,一部專題史,為呂思勉先生*為代表性的作品。


    呂思勉先生著作等身,作品豐富為史學界所公認,本套圖書遴選了呂思勉*具代表性的著作,分別是被稱的兩部通史——《呂著中國通史》《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國近代史》等五部公認的難以被超越的史學經典作品,以及呂先生很有特色的通俗代表作專題史《三國史話》。這幾部作品寫作時期貫穿呂思勉先生的一生,僅四部斷代史就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八部作品*能體現呂思勉先生的史觀和治學功力,既是研究呂思勉的書目,同時也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入門級讀物和書目。


    2.本版在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選篇、勘誤、導讀,增補了未下注,以及插圖和手稿。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長期致力於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對呂思勉著作有極深的研究。本版印制,在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選篇、勘誤、導讀。並增補了文下注,引導讀者了解、閱讀本書,領悟歷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張耕華教授還提供了呂思勉先生各時期的照片、手稿,此次出版一並付印,留給讀者緬懷先生,和感受先生嚴謹的寫作、治學精神。


    3.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采用大開本大字體,既可親子護眼閱讀,又有收藏價值。


    呂思勉著作受制於體量龐大,市面上多采用小開本小字號設計以節約成本。本書采用大開本大字體設計,極大提高了閱讀舒適度,既不傷眼,還可隨書記錄筆記,且適合親子閱讀。同時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極有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呂思勉經典歷史文集 middot;插圖 middot;導讀版包括呂思勉先生的八部代表性經典作品,分別是《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三國史話》《中國近代史》《呂著中國通史》《中國通史》。
    《先秦史》簡介:《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呂先生對其也頗為重視,屢次修訂,並稱:“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民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制度,自謂甚佳。” 本書前部分從三皇五帝到秦滅六國,非常清晰的敘述了中國先秦歷史發展脈絡;後部分專門將先秦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呂先生通過對先秦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引用資料從神話傳說至考古資料,還原了夏商周三代的治亂興衰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混戰,呈現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先秦時代。
    《秦漢史》簡介:《秦漢史》為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四部斷代史”之一。本書上承《先秦史》,下接《兩晉南北朝史》,全書共二十章近70萬字,上部分講王朝興衰,朝代更迭,下部分專門將秦漢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作為大一統帝國的起源,秦漢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草創時期,呂先生以四史等正史為基本資料,通過對史料的縝密對比、解構、重整,建立新的秦漢史邏輯,並借抉發曾經遮蔽的史實,呈現前所未見的歷史細節。本書1947年初版,暢銷近百年,經歷時間的考驗,依然是當代全面了解秦漢歷史的書目,對當代讀者學習秦漢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均有重要參考意義。



    呂思勉經典歷史文集·插圖·導讀版包括呂思勉先生的八部代表性經典作品,分別是《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三國史話》《中國近代史》《呂著中國通史》《中國通史》。


    《先秦史》簡介:《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呂先生對其也頗為重視,屢次修訂,並稱:“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民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制度,自謂甚佳。” 本書前部分從三皇五帝到秦滅六國,非常清晰的敘述了中國先秦歷史發展脈絡;後部分專門將先秦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呂先生通過對先秦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引用資料從神話傳說至考古資料,還原了夏商周三代的治亂興衰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混戰,呈現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先秦時代。


    《秦漢史》簡介:《秦漢史》為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的代表性著作“四部斷代史”之一。本書上承《先秦史》,下接《兩晉南北朝史》,全書共二十章近70萬字,上部分講王朝興衰,朝代更迭,下部分專門將秦漢時期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作為大一統帝國的起源,秦漢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草創時期,呂先生以四史等正史為基本資料,通過對史料的縝密對比、解構、重整,建立新的秦漢史邏輯,並借抉發曾經遮蔽的史實,呈現前所未見的歷史細節。本書1947年初版,暢銷近百年,經歷時間的考驗,依然是當代全面了解秦漢歷史的書目,對當代讀者學習秦漢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均有重要參考意義。


    《兩晉南北朝史》簡介:《兩晉南北朝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代表性著作“四部斷代史”第三部。本書上承《秦漢史》,下接《隋唐五代史》,共二十四章120餘萬字。上部分縱向講朝代更低,下半部分橫向講兩晉南北朝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漫長、混亂而無序的時期,因此也是一段極難敘述清楚的歷史,呂思勉先生取材自傳統的"二史八書、《資治通鋻》"等正史資料,還旁征博引同時代相關的學術論著和出土的材料,並以史學家通貫的格局,索隱鉤沉,縱橫開闔,拆解紛亂如麻的兩晉南北朝史。本書1948年出版,暢銷近百年,經歷時間的考驗,依然是當代全面了解兩晉南北朝的書目,對當代讀者學習兩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均有重要參考意義。


    《隋唐五代史》簡介:本書是史學大家呂思勉代表性著作“四部斷代史”後一部,是呂先生畢生學術功力之所在。本書共二十三章近110萬字。前部分以紀事本末體講述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王朝興衰;後則分專題,采用新的敘述典章制度的體例敘述隋唐五代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民族關繫等。呂先生在大量的文獻資料基礎上,以通貫的格局、多角度的展開敘述,展現了隋唐五代歷史發展的緣由和規律。展現了經過三百年紛爭後的隋唐一統天下的恢弘磅礡氣勢,以及合久必分後五代十國亂世風雲,全景呈現隋唐五代這段紛繁歷史時期的各種風貌。對讀者了解隋唐五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讀者學習研究隋唐五代歷史文化的書目。


    《三國史話》簡介:本書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比較特別的一部文史普及讀物。呂先生用通俗易懂的筆調講述了讀者熟悉的三國故事。通過史料的整理、引用、考訂等,區分了真實的三國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三國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不僅糾正了漢末三國的歷史謬誤,還對關鍵性的歷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並借助史事闡發事理。本書行文親切樸實,頗為口語化,卻又不失嚴謹。書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證據,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本版在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增補了文本內容,導讀。既完善了文本內容,同時指導讀者閱讀,領悟歷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張耕華教授還為本書出版提供了諸多呂先生的照片和手稿,此次出版一並付印,留給讀者緬懷和感受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


    《中國近代史》簡介:本書為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近代史著述精選集,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說》《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日俄戰爭》《國恥小史》六篇。既有以時間為線的歷史發展,政治革新,也有就某一歷史的鋪展詳述,呂先生以史家之筆,對中國近代史做了一個完整又立體的敘述,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 本書各部分雖作於不同時期,但均在抗戰時期,呂先生在創作中將自己的史觀與民族命運相結合,呈現出先生對中華民族命運的樂觀和自信,字裡行間喚起大家進一步抵抗侵略。張耕華教授在導讀中對創作過程和文本結構、呂先生文史觀做了詳細敘述,對讀者了解和領悟本書大有裨益。


    《呂著中國通史》簡介:《呂著中國通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兩部通史中的一本,也是呂先生的代表作,與錢穆《國史大綱》並世而立。本書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分18章,列18個專題,講述了我國自古以來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學術文化等各個方面。下部分講歷代理亂興亡,從民族由來到呂先生生活的時代。幫助讀者從橫向專門史和縱向朝代史上通貫全史。本書體裁別致,敘述與議論兼顧,時有石破天驚的新觀點。張耕華教授在導讀中對呂先生的創作歷程和本書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解說。自初版以來,得到史學界的一直推崇,嚴耕望、顧頡剛等史學家均有評述。本書語言上簡要透徹,敘述與議論均深入淺出,生動易懂,適宜各年齡層次的讀者閱讀,是讀者學習中國歷史不可多得作品。


    《中國通史》簡介:《中國通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的成名之作,一經面世即驚四座,是史學界公認的國史入門讀本,暢銷百年而不衰。內容包括: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等六篇,行文白話,易讀易解,簡明扼要,敘述具體,少概括之辭。全面梳理了自上古時代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歷史。是一本堪稱優秀的經典中國通史普及讀物。本書由張耕華教授撰寫導讀,對本書的寫作歷程、出版歷史、修訂過程、內容和學術價值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講解,並輔之呂思勉先生的手稿真跡,展現其寫作的嚴肅態度和嚴謹精神。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史學家、國學大師,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開通史著”的歷史學家,其治史“博通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


    導讀介紹:


    張耕華,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繫教授,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又致力於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已整理出版呂思勉文集十餘種。著有《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學的真相》等書。

    目錄
    1.《先秦史》目錄
    第二章 晉初情勢
    節政俗之敝
    第二節戎狄之患
    第三節封建之制
    第三章西晉亂亡
    第二節八王之亂(上)
    第三節八王之亂(下)
    第四節洛陽淪陷
    第五節長安傾覆
    第六節巴氐據蜀
    第八節鮮卑之興
    第九節荊揚喪亂
    第四章東晉初年形勢

    1.《先秦史》目錄


    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闢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跡


    節 緯書三皇之說


    第二節 巢燧羲農事跡


    第七章 五帝事跡


    節 炎黃之爭


    第二節 黃帝之族與共工之爭


    第三節 禹治水


    第四節 堯舜禪讓


    第五節 堯舜禹與三苗之爭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跡


    節 夏後氏事跡


    第二節 殷先世事跡


    第三節 夏殷興亡


    第四節 殷代事跡


    第五節 周先世事跡


    第六節 殷周興亡上


    第七節 殷周興亡下


    第八節 西周事跡


    第九章 春秋戰國事跡


    節 東周列國形勢


    第二節 齊晉秦楚之強


    第三節 五霸事跡上


    第四節 五霸事跡下


    第五節 齊頃靈莊晉厲悼楚共靈之爭


    第六節 吳越之強


    第七節 楚吳越之爭


    第八節 戰國形勢


    第九節 楚悼魏惠齊威宣秦獻孝之強


    第十節 齊盡王之強


    第十一節 秦滅六國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節 先秦時諸民族


    第二節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會組織


    節 婚制


    第二節 族制


    第三節 人口


    第四節 等級


    第十二章 農工商業


    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泉幣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節 飲食


    第二節 衣服


    第三節 宮室


    第四節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制度


    節 封建


    第二節 官制


    第三節 選舉


    第四節 租稅


    第五節 兵制


    第六節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學術


    節 文字


    第二節 古代宗教學術上


    第三節 古代宗教學術下


    第四節 宦學


    第五節 先秦諸子


    第十六章 結論


    2.《秦漢史》目錄


    章 總論 


    第二章 秦代事跡 


    節 始皇治法  


    第二節 始皇拓土  


    第三節 秦之失政 


    第四節 二世之立  


    第三章 秦漢興亡  


    節 陳涉首事


    第二節 劉項亡秦 


    第三節 諸侯相王


    第四節 楚漢興亡 


    第四章 漢初事跡  


    節 高祖初政  


    第二節 高祖翦除功臣  


    第三節 高祖和匈奴 


    第四節 漢初功臣外戚相誅  


    第五節 漢初休養生息之治  


    第六節 封建制度變遷 


    第五章 漢中葉事跡 


    節 漢代社會情形 


    第二節 儒術之興 


    第三節 武帝事四夷一 


    第四節 武帝事四夷二


    第五節 武帝事四夷三 


    第六節 武帝事四夷四  


    第七節 武帝事四夷五  


    第八節 論武帝用兵得失 


    第九節 武帝求神仙  


    第十節 武帝刻剝之政 


    第十一節 巫蠱之禍 


    第十二節 昭宣時政治情形 


    第十三節成時兵事一 


    第十四節成時兵事二 


    第十五節成時兵事三 


    第十六節成時兵事四  


    第六章 漢末事跡 



    第二節 成帝荒淫 


    第三節 哀帝縱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節 新莽得政 


    第二節 新室政治上 


    第三節 新室政治下 


    第四節 新莽事四夷 


    第五節 新莽敗亡  


    第八章 後漢之興 


    節 更始劉盆子之敗 


    第二節 光武定河北自立  


    第三節 光武平關中 


    第四節 光武平群雄上 


    第五節 光武平群雄下  


    第九章 後漢盛世 


    節 光武明章之治  


    第二節 匈奴分裂降附  


    第三節 後漢定西域 


    第四節 漢與西南洋交通 


    第五節 後漢平西羌  


    第六節 後漢開拓西南  


    第七節 後漢時東北諸族 


    第十章 後漢衰亂  


    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上 


    第二節 後漢外戚宦官之禍下 


    第三節 後漢羌亂  


    第四節 黨錮之禍  


    第五節 靈帝荒淫  


    第六節 後漢中葉後外患  


    第七節 後漢中葉後內亂 


    第十一章 後漢亂亡 


    節 何進之敗  


    第二節 董卓之亂 


    第三節 李傕郭汜之亂 


    第四節 東諸侯相攻 


    第五節 曹操平定北方上 


    第六節 曹操平定北方下 


    第七節 孫氏據江東  


    第八節 赤壁之戰 


    第九節 劉備入蜀 


    第十節 曹操平關隴漢中  


    第十一節 劉備取漢中 


    第十二節 孫權取荊州 


    第十二章 三國始末 


    節 三國分立  


    第二節 三國初年和戰  


    第三節 諸葛亮伐魏 


    第四節 魏氏衰亂  


    第五節 魏平遼東  


    第六節 司馬氏專魏政  


    第七節 蜀魏之亡  


    第八節 孫吳盛衰 


    第九節 孫吳之亡 


    第十節 三國時四裔情形 


    第十三章 秦漢時社會組織 


    節 婚制 


    第二節 族制  


    第三節 戶口增減 


    第四節 人民移徙 


    第五節 各地方風氣  


    第十四章 秦漢時社會等級 


    節 豪強  


    第二節 奴客門生部曲 


    第三節 遊俠  


    第四節 秦漢時君臣之義 


    第五節 士大夫風氣變遷 


    第十五章 秦漢時人民生計情形 


    節 秦漢人資產蠡測  


    第二節 秦漢時豪富人 


    第三節 秦漢時地權不均情形  


    第四節 漢世禁奢之政 


    第五節 漢世官私賑貸 


    第十六章 秦漢時實業  


    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錢幣  


    第十七章 秦漢時人民生活 


    節 飲食 


    第二節 倉儲漕運籴糶 


    第三節 衣服 


    第四節 宮室 


    第五節 葬埋 


    第六節 交通 


    第十八章 秦漢政治制度  


    節 政體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選舉  


    第五節 賦稅 


    第六節 兵制 


    第七節 刑法 


    第十九章 秦漢學術 


    節 學校 


    第二節 文字 


    第三節 儒家之學 


    第四節 百家之學 


    第五節 史學 


    第六節 文學美術 


    第七節 自然科學 


    第八節 經籍 


    第二十章 秦漢宗教 


    節 祠祭之禮  


    第二節 諸家方術 


    第三節 五德終始之說 


    第四節 圖讖 


    第五節 神仙家  


    第六節 道教之源 


    第七節 佛教東來


    3.《兩晉南北朝史》目錄


    章 總論
    第二章 晉初情勢
    節政俗之敝
    第二節戎狄之患
    第三節封建之制
    第三章西晉亂亡


    節齊獻王爭立
    第二節八王之亂(上)
    第三節八王之亂(下)
    第四節洛陽淪陷
    第五節長安傾覆
    第六節巴氐據蜀


    第七節張氏據河西
    第八節鮮卑之興
    第九節荊揚喪亂
    第四章東晉初年形勢
    第二節北方陷沒
    第三節東晉初年內亂
    第四節成康穆間朝局
    第五章東晉中葉形勢(上)
    節劉石興亡
    第二節後趙盛衰
    第三節冉閔誅胡
    第四節庾氏經營北方
    第五節桓溫滅蜀
    第六節殷浩桓溫北伐
    第七節桓溫廢立
    第六章東晉中葉形勢(下)
    節秦滅前燕
    第二節秦平涼州仇池
    第三節秦平鐵弗氏拓跋氏
    第四節肥水之戰
    第五節後燕後秦之興
    第六節秦涼分裂
    第七節拓跋氏再興
    第八節後燕分裂滅亡
    第九節秦夏相攻
    第七章東晉末葉形勢
    節道子亂政
    第二節孫恩之亂
    第三節桓玄篡逆
    第四節宋武平南燕
    第五節宋武平盧循譙縱
    第六節宋武翦除異己
    第七節宋武暫平關中
    第八節魏並北方
    第八章宋初南北情勢
    節宋初內釁
    第二節拓跋氏坐大(上)
    第三節拓跋氏坐大(下)
    第四節宋初與魏兵釁
    第五節義民抗魏(上)
    第六節義民抗魏(下)
    第七節魏太武南寇
    第九章宋齊興亡
    第二節孝武世諸王之禍
    第三節前廢帝之敗
    第四節子勛敗亡
    第五節宋失淮北
    第六節明帝誅戮宗室大臣
    第七節宋治盛衰
    第八節後廢帝之敗
    第九節齊高篡宋
    第十章齊梁興亡
    節齊武文惠猜忌殺戮
    第二節郁林王之敗
    第三節明帝誅翦高武子孫
    第四節齊治盛衰
    第五節東昏時內外叛亂
    第六節梁武代齊
    第魏盛衰
    節馮後專朝


    第二節孝文遷洛
    第三節齊魏兵爭
    第四節梁初與魏戰爭
    第魏亂亡
    節魏政荒亂(上)
    第二節魏政荒亂(下)
    第三節北方喪亂
    第四節爾朱榮入洛
    第五節梁武政治廢弛
    第六顥
    第七節孝莊帝殺爾朱榮
    第八節齊神武起兵
    第九節魏分東西
    第十節東西魏爭戰
    第十三章梁陳興亡
    節侯景亂梁(上)
    第二節侯景亂梁(中)
    第三節侯景亂梁(下)
    第四節江陵之變
    第五節陳武帝卻齊師
    第六節陳平內亂(上)
    第七節陳平內亂(中)
    第八節陳平內亂(下)
    第十四章周齊興亡
    節齊篡東魏
    第二節文宣淫暴
    第三節孝昭武成篡奪
    第四節武成後主荒淫
    第五節周篡西魏
    第六節周齊兵事
    第七節陳取淮南
    第八節周滅北齊
    第九節陳失淮南
    第十五章南北統一
    節隋文帝代周
    第二節陳後主荒淫
    第三節隋並梁陳
    第十六章晉南北朝四裔情形
    節東方諸國
    第二節南方諸異族之同化
    第三節林邑建國
    第四節海南諸國
    第五節海道交通
    第六節北方諸異族之同化
    第七節羌渾諸國
    第八節西域諸國
    第九節柔然突厥興亡
    第十節東北諸國
    第十七章晉南北朝社會組織


    節婚制
    第二節族制
    第三節戶口增減
    第四節人民移徙
    第五節各地方風氣
    第十八章晉南北朝社會等級
    節門閥之制(上)
    第二節門閥之制(下)
    第三節豪右遊俠
    第四節奴客部曲門生
    第十九章晉南北朝人民生計
    節物價工資資產
    第二節豪貴侈靡
    第三節地權不均情形
    第四節侈靡之禁
    第五節借貸振施
    第二十章晉南北朝實業
    節農業
    第二節工業
    第三節商業
    第四節錢幣(上)
    第五節錢幣(下)
    第二十一章晉南北朝人民生活
    節飲食
    第二節倉儲漕運籴糶
    第三節衣服
    第四節宮室
    第五節葬埋
    第六節交通
    第二十二章晉南北朝政治制度
    節政體
    第二節封建
    第三節官制
    第四節選舉
    第五節賦稅
    第六節兵制
    第七節刑法
    第二十三章晉南北朝學術
    節學校
    第二節文字
    第三節儒玄諸子之學(上)
    第四節儒玄諸子之學(下)
    第五節史學
    第六節文學美術
    第七節自然科學
    第八節經籍
    第二十四章晉南北朝宗教
    節舊有諸迷信
    第二節佛教流通
    第三節道教建立

    在線試讀
    魏、晉之際,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也。自三國以前,異族恆為我所服,至五胡亂起,而我轉為異族所服矣。五胡之亂,起於晉惠年(304)劉淵之自立。越十三年,愍帝被虜,而中國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年(317),至陳後主禎明三年(589),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並於北。隋文帝雖雲漢人,然民族之異同,固非以其種姓而以其文化,此則不獨隋室,即唐室之先,亦未嘗非武川族類也。《廿二史札記》雲:“兩間王氣,流轉不常,有時厚集其力於一處,則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氣亦各有所聚。晉之亡,則劉裕生於京口;蕭道成、蕭衍,生於武進之南蘭陵;陳霸先生於吳興;其地皆在數百裡內。魏之亡,則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於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鮮卑遷武川。陵生繫,繫生韜,韜生肱,肱生泰,是為周文帝。楊堅壽,家於壽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禎,禎生忠,忠生堅,是為隋文帝。李淵,三世祖熙,家於武川。熙生天賜,天賜生虎,虎生昞,昞生淵,是為唐高祖。區區一彈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員尚小,隋、唐則大一統者,共三百餘年;豈非王氣所聚,碩大繁滋也哉?”王氣所聚,說大落空。宋、齊、梁、陳四代之祖,生於數百裡內,亦不足論。中華人事繁復,此固無甚關繫也。至於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則自以當時此一區中為強兵所在,故力征經營者易起於此,其附從之功臣,亦易出於此。不惟周、隋、唐,北齊興於懷朔,固與武川同為六鎮之一也。武川,今綏遠武川縣。懷朔,今綏遠五原縣。唐室武功,超軼漢代,然實用蕃兵、蕃將為多,與漢之征匈奴,純恃本族之師武臣力者異矣。自唐衰而沙陀入據中原,雖不久覆滅,然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滿洲,又紛紛竊據,甚且舉中國之政權而盜之。蓋自五胡之亂至清之亡,凡歷千六百有八年焉。若是乎,中國民族,實不堪以兵力與異族競邪?曰:否。《秦漢史》既言之矣。曰:“文明之範圍,恆漸擴而大,而社會之病狀,亦漸漬益深。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以社會組織論,淺演之群,本較文明之國為安和,所以不相敵者,則因其役物之力大薄之故。然役物之方,傳播易,野蠻之群與文明之群遇,恆慕效如恐不及焉。及其文明程度,劣足與所謂文明之族相抗衡,則所用之器,利鈍之別已微,而群體之中,安和與乖離迥判,而小可以勝大,寡可以敵眾,弱可以為強矣。”章。以文明之群,而轉為野蠻之群所勝,寧獨中國?馬其頓之於希臘,日耳曼之於羅馬,顧不然邪?夫黨類(class)既分,則與異族為敵者,實非舉國之民,特其操治理之權者耳。此等人,當志得意滿之餘,溺驕淫矜誇之習,往往脆弱不堪一擊。卒遇強敵,遂至覆亡。其覆亡也,固亦與尋常一姓之覆亡無異,特覆之者非本族而為異族人耳。此時多數人民,固未嘗與異族比權量力,若為人所服,而實不可謂其為人所服也。多數人民與異族之相角,於何見之?其勝負於何決之?曰:視其文化之興替。兩族相遇,文化必有不同,觀其孰替孰興,而文化之優劣分,而民族之存亡,亦由之而判矣。信如是也,中國民族之與異族遇,不以一時爭戰之不競見其劣,正以終能同化異族見其優,固非聊作解嘲之語矣。此非謂中國必不能以兵力爭勝,亦非謂此後永不必以兵力爭勝,不可誤會。中國之見侮於異族,乃由執治理之權者之劣弱,其說可得聞與?曰:可。兩族相競,若戰陣然,居前行者,實惟政治。後漢自安帝永初以降,政權迄在外戚、宦官手中,自此至靈帝中平六年(189)董卓入洛,凡歷八十三年,其紊亂可以想見。此時為舉國所想望者,莫如當時所謂名士,然其人實多好名嗜利之徒,讀《秦漢史》第十章第四節、第十四章第五節、第十八章第四節可見。此時相需殷者,曰綜核名實,曰改弦更張。督責之治,魏武帝、諸葛武侯皆嘗行之,一時亦頗收其效,然大勢所趨,終非一二人之力所克挽,故人亡而政亦息焉。近世胡林翼、曾國藩,承積衰極敝之餘,以忠誠為唱,以峻切為治,一時亦未嘗不收其效,而亦不能持久,先後相類也。改制更化,魏曹爽一輩人,頗有志焉。然其所圖太大,不為時俗所順悅;又兵爭未久,人心積相猜忌,進思徼利,退計自全,乃不得不用陰謀以相爭奪。此等相爭,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敵,曹爽遂為司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計私圖;景王雖為正始風流人物,然既承宣王之業,自不得不專為自全之計;文王更無論矣。與司馬氏相結合者,率多驕淫狙詐之徒;司馬氏之子弟,亦日習於是,而其材又日下;而時勢之艱危,人心之險诐如故;於是以晉初之百端待理,滅吳之後,又直可以有為之時;乃以趣過目前之晉武帝承之,急切之事如徙戎者,且不能舉,遑論其他?而楊、賈、八王之禍,且代異己之誅鋤而起矣。晉室之傾頹,固非一朝一夕之故,蓋自初平以來,積漸所致,勢固不易中止也。夫國之所恃為楨干者,固非一二臣衛,而為士大夫之群,今所謂中等階級也。士大夫而多有猷、有為、有守,舊政府雖覆,樹立一新政府,固亦非難。當時之士大夫,果何如哉?中國在是時,民族與國家之見地,蓋尚未晶瑩。東漢名士,看似前僕後繼,盡忠王室,實多動於好名之私,挾一忠君之念耳。此等忠君之念,沿自列國並立之時,不能為一統之益,而時或轉為其累。參看《秦漢史》第十四章第四節。又既沿封建之習,則諸侯之國,與卿大夫之家,其重輕本來相去無幾,由是王室與私門,其重輕之相去,亦不甚遠;益以自私自利之恆情,而保國衛民之念,遂不如其保家全身之切焉。劉、石肆虐,北方之名門巨族,相率遷地以圖自全,鮮能出身犯難者,由此也。攜家避地,固始漢末,然是時為內亂,而晉初為外患,衡以內亂不與,外患不闢之義,則晉之士大夫,有愧焉爾矣。夫既徒為保家全身之計,則苟得沃土,自必如大月氏之西徙,志安樂而無復報胡之心。東晉之名流,率圖苟安而怠恢復;如蔡謨之沮庾亮,王羲之之毒殷浩。其挾有奸雄之纔,而又為事勢所激者,遂不恤為裂冠毀冕之行;如王敦、桓溫之稱兵。以此。夫當時北方之士大夫,雖雲不足與有為,然南方剽悍之氣,固未嘗減。觀周處可見。參看《秦漢史》第十一章第八節。使晉室東渡之後,得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者而用之,北方之恢復,曾何足計?其時南方之人,蓋亦有圖自立者,如陳敏等是。而事不易成;北方之名門巨族,挾一王室之名以來,自非其所能抗;而南方之政權,遂盡入北來諸族之手,其何能淑,載胥及溺焉。直至北府兵起,江、淮剽悍之氣始有所借以自見,然積弱之勢既成,狙詐之習未改,日暮途遠,雖絕世英雄如宋武帝,亦不能竟恢復之緒矣。宋、齊、梁、陳四代,皆起自寒微,所信任者,非復名門巨族。然所用寒人,資望太淺,雖能綱紀庶務,而不能樹立遠猷。又以防如晉世之內外相猜,大州重任,必以宗室處之,而世族之驕淫,既成恆軌,人心之傾險,又難驟更,而骨肉之相屠,遂繼君臣之相忌而起矣。佞幸當朝,權奸梗命,其局勢較東晉更劣,其淵源,則仍來自東晉者也。一時代之風氣,恆隨一二人之心力為轉移。當神州陸沉之餘,寧無痛憤而思奮起者?然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實亦緣其所處之境。先漢之世,學士大夫,人人有志於致用。自經新莽之喪敗,遂旁皇而失其所守。既失之瑣碎,又偏於泥古,實不能有當於人心。其思力較沉摯者,乃思舍跡而求道。其於五經,遂束閣《詩》《書》《禮》《春秋》而專重《易》;其於諸子,則弁髦名、法、儒、墨、縱橫而專言道。其識解自較漢人為高,然其所規畫,或失之迂闊而不能行;甚或視世事太渺小;謂有為之法,終如夢幻泡景而不足為。其力薄纔弱者,則徒為自娛或自全之計,遂至新亭燕集,徒為楚囚之對泣焉。此以外攘言之也。以言乎內治:則自東漢以來,不復知更化者必先淑其群,而稍以淑己為淑群之道。承之以釋、老,而此等見解,愈益牢固而不可撥。而其所謂淑己之道,又過高而非凡民之所知。聽其言則美矣,責其實,殆如彼教所謂兔角、龜毛,悉成戲論。此晉、南北朝之士大夫所以終莫能振起也。至於平民,其胼手胝足,以自效於國家、民族,以視平世,其艱苦固不翅倍蓰;即能陳力於戰事者,亦自不乏。然民兵之制既廢,三五取丁等法,實為以不教民戰;而廣占良田,規錮山澤,蔭匿戶口者,又務虐用其人。北方遺黎,或摶結立塢壁,以抗淫威,亦因所摶結者太小,終難自立。其異族之竊據者,則專用其本族若他異族之人為兵,漢民既手無斧柯,則雖屢直變亂而終無以自奮。此平民所以不獲有所借手,以自效於國家、民族也。凡此,皆晉、南北朝三百年中,我國民不克以兵力攘斥異族之由也。

    魏、晉之際,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也。自三國以前,異族恆為我所服,至五胡亂起,而我轉為異族所服矣。五胡之亂,起於晉惠年(304)劉淵之自立。越十三年,愍帝被虜,而中國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年(317),至陳後主禎明三年(589),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並於北。隋文帝雖雲漢人,然民族之異同,固非以其種姓而以其文化,此則不獨隋室,即唐室之先,亦未嘗非武川族類也。《廿二史札記》雲:“兩間王氣,流轉不常,有時厚集其力於一處,則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氣亦各有所聚。晉之亡,則劉裕生於京口;蕭道成、蕭衍,生於武進之南蘭陵;陳霸先生於吳興;其地皆在數百裡內。魏之亡,則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於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鮮卑遷武川。陵生繫,繫生韜,韜生肱,肱生泰,是為周文帝。楊堅壽,家於壽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禎,禎生忠,忠生堅,是為隋文帝。李淵,三世祖熙,家於武川。熙生天賜,天賜生虎,虎生昞,昞生淵,是為唐高祖。區區一彈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員尚小,隋、唐則大一統者,共三百餘年;豈非王氣所聚,碩大繁滋也哉?”王氣所聚,說大落空。宋、齊、梁、陳四代之祖,生於數百裡內,亦不足論。中華人事繁復,此固無甚關繫也。至於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則自以當時此一區中為強兵所在,故力征經營者易起於此,其附從之功臣,亦易出於此。不惟周、隋、唐,北齊興於懷朔,固與武川同為六鎮之一也。武川,今綏遠武川縣。懷朔,今綏遠五原縣。唐室武功,超軼漢代,然實用蕃兵、蕃將為多,與漢之征匈奴,純恃本族之師武臣力者異矣。自唐衰而沙陀入據中原,雖不久覆滅,然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滿洲,又紛紛竊據,甚且舉中國之政權而盜之。蓋自五胡之亂至清之亡,凡歷千六百有八年焉。若是乎,中國民族,實不堪以兵力與異族競邪?曰:否。《秦漢史》既言之矣。曰:“文明之範圍,恆漸擴而大,而社會之病狀,亦漸漬益深。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以社會組織論,淺演之群,本較文明之國為安和,所以不相敵者,則因其役物之力大薄之故。然役物之方,傳播易,野蠻之群與文明之群遇,恆慕效如恐不及焉。及其文明程度,劣足與所謂文明之族相抗衡,則所用之器,利鈍之別已微,而群體之中,安和與乖離迥判,而小可以勝大,寡可以敵眾,弱可以為強矣。”章。以文明之群,而轉為野蠻之群所勝,寧獨中國?馬其頓之於希臘,日耳曼之於羅馬,顧不然邪?夫黨類(class)既分,則與異族為敵者,實非舉國之民,特其操治理之權者耳。此等人,當志得意滿之餘,溺驕淫矜誇之習,往往脆弱不堪一擊。卒遇強敵,遂至覆亡。其覆亡也,固亦與尋常一姓之覆亡無異,特覆之者非本族而為異族人耳。此時多數人民,固未嘗與異族比權量力,若為人所服,而實不可謂其為人所服也。多數人民與異族之相角,於何見之?其勝負於何決之?曰:視其文化之興替。兩族相遇,文化必有不同,觀其孰替孰興,而文化之優劣分,而民族之存亡,亦由之而判矣。信如是也,中國民族之與異族遇,不以一時爭戰之不競見其劣,正以終能同化異族見其優,固非聊作解嘲之語矣。此非謂中國必不能以兵力爭勝,亦非謂此後永不必以兵力爭勝,不可誤會。中國之見侮於異族,乃由執治理之權者之劣弱,其說可得聞與?曰:可。兩族相競,若戰陣然,居前行者,實惟政治。後漢自安帝永初以降,政權迄在外戚、宦官手中,自此至靈帝中平六年(189)董卓入洛,凡歷八十三年,其紊亂可以想見。此時為舉國所想望者,莫如當時所謂名士,然其人實多好名嗜利之徒,讀《秦漢史》第十章第四節、第十四章第五節、第十八章第四節可見。此時相需殷者,曰綜核名實,曰改弦更張。督責之治,魏武帝、諸葛武侯皆嘗行之,一時亦頗收其效,然大勢所趨,終非一二人之力所克挽,故人亡而政亦息焉。近世胡林翼、曾國藩,承積衰極敝之餘,以忠誠為唱,以峻切為治,一時亦未嘗不收其效,而亦不能持久,先後相類也。改制更化,魏曹爽一輩人,頗有志焉。然其所圖太大,不為時俗所順悅;又兵爭未久,人心積相猜忌,進思徼利,退計自全,乃不得不用陰謀以相爭奪。此等相爭,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敵,曹爽遂為司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計私圖;景王雖為正始風流人物,然既承宣王之業,自不得不專為自全之計;文王更無論矣。與司馬氏相結合者,率多驕淫狙詐之徒;司馬氏之子弟,亦日習於是,而其材又日下;而時勢之艱危,人心之險诐如故;於是以晉初之百端待理,滅吳之後,又直可以有為之時;乃以趣過目前之晉武帝承之,急切之事如徙戎者,且不能舉,遑論其他?而楊、賈、八王之禍,且代異己之誅鋤而起矣。晉室之傾頹,固非一朝一夕之故,蓋自初平以來,積漸所致,勢固不易中止也。夫國之所恃為楨干者,固非一二臣衛,而為士大夫之群,今所謂中等階級也。士大夫而多有猷、有為、有守,舊政府雖覆,樹立一新政府,固亦非難。當時之士大夫,果何如哉?中國在是時,民族與國家之見地,蓋尚未晶瑩。東漢名士,看似前僕後繼,盡忠王室,實多動於好名之私,挾一忠君之念耳。此等忠君之念,沿自列國並立之時,不能為一統之益,而時或轉為其累。參看《秦漢史》第十四章第四節。又既沿封建之習,則諸侯之國,與卿大夫之家,其重輕本來相去無幾,由是王室與私門,其重輕之相去,亦不甚遠;益以自私自利之恆情,而保國衛民之念,遂不如其保家全身之切焉。劉、石肆虐,北方之名門巨族,相率遷地以圖自全,鮮能出身犯難者,由此也。攜家避地,固始漢末,然是時為內亂,而晉初為外患,衡以內亂不與,外患不闢之義,則晉之士大夫,有愧焉爾矣。夫既徒為保家全身之計,則苟得沃土,自必如大月氏之西徙,志安樂而無復報胡之心。東晉之名流,率圖苟安而怠恢復;如蔡謨之沮庾亮,王羲之之毒殷浩。其挾有奸雄之纔,而又為事勢所激者,遂不恤為裂冠毀冕之行;如王敦、桓溫之稱兵。以此。夫當時北方之士大夫,雖雲不足與有為,然南方剽悍之氣,固未嘗減。觀周處可見。參看《秦漢史》第十一章第八節。使晉室東渡之後,得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者而用之,北方之恢復,曾何足計?其時南方之人,蓋亦有圖自立者,如陳敏等是。而事不易成;北方之名門巨族,挾一王室之名以來,自非其所能抗;而南方之政權,遂盡入北來諸族之手,其何能淑,載胥及溺焉。直至北府兵起,江、淮剽悍之氣始有所借以自見,然積弱之勢既成,狙詐之習未改,日暮途遠,雖絕世英雄如宋武帝,亦不能竟恢復之緒矣。宋、齊、梁、陳四代,皆起自寒微,所信任者,非復名門巨族。然所用寒人,資望太淺,雖能綱紀庶務,而不能樹立遠猷。又以防如晉世之內外相猜,大州重任,必以宗室處之,而世族之驕淫,既成恆軌,人心之傾險,又難驟更,而骨肉之相屠,遂繼君臣之相忌而起矣。佞幸當朝,權奸梗命,其局勢較東晉更劣,其淵源,則仍來自東晉者也。一時代之風氣,恆隨一二人之心力為轉移。當神州陸沉之餘,寧無痛憤而思奮起者?然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實亦緣其所處之境。先漢之世,學士大夫,人人有志於致用。自經新莽之喪敗,遂旁皇而失其所守。既失之瑣碎,又偏於泥古,實不能有當於人心。其思力較沉摯者,乃思舍跡而求道。其於五經,遂束閣《詩》《書》《禮》《春秋》而專重《易》;其於諸子,則弁髦名、法、儒、墨、縱橫而專言道。其識解自較漢人為高,然其所規畫,或失之迂闊而不能行;甚或視世事太渺小;謂有為之法,終如夢幻泡景而不足為。其力薄纔弱者,則徒為自娛或自全之計,遂至新亭燕集,徒為楚囚之對泣焉。此以外攘言之也。以言乎內治:則自東漢以來,不復知更化者必先淑其群,而稍以淑己為淑群之道。承之以釋、老,而此等見解,愈益牢固而不可撥。而其所謂淑己之道,又過高而非凡民之所知。聽其言則美矣,責其實,殆如彼教所謂兔角、龜毛,悉成戲論。此晉、南北朝之士大夫所以終莫能振起也。至於平民,其胼手胝足,以自效於國家、民族,以視平世,其艱苦固不翅倍蓰;即能陳力於戰事者,亦自不乏。然民兵之制既廢,三五取丁等法,實為以不教民戰;而廣占良田,規錮山澤,蔭匿戶口者,又務虐用其人。北方遺黎,或摶結立塢壁,以抗淫威,亦因所摶結者太小,終難自立。其異族之竊據者,則專用其本族若他異族之人為兵,漢民既手無斧柯,則雖屢直變亂而終無以自奮。此平民所以不獲有所借手,以自效於國家、民族也。凡此,皆晉、南北朝三百年中,我國民不克以兵力攘斥異族之由也。


    然則此時代中,我國民之所建樹者何如?豈遂束手一無所為乎?曰: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與民族之動蕩移徙有關,故民族之移徙,實此時代中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級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三曰山間異族之同化。四曰長江流域之開闢。移民:晉時之移民,士庶等級平,地方畛域化,山胡越歸化,江域開闢。古之為治者,本今所謂屬人而非屬地,故曰“有分土無分民”。封建之世,等級之嚴峻,蓋非後世所能想像。秦人雖雲父兄有天下,子弟為匹夫;漢世用人,雖雲不分士庶;然特政事之措置,名門巨族,在民間之權勢自若也。古黃河流域,蓋漢族居平地而異族居山。長江流域,初蓋江湖緣岸,亦為異族所據,後稍與漢同化,其不同風者,乃亦相率而入山。故秦、漢之世,江、河之域,皆頗似後世之西南諸省。而江域拓殖較晚,荊楚猶稱火耕水耨,而揚州無論矣。自漢末以來,中原之民,乃因避亂而相率移徙。彼其移徙也,率皆宗黨親戚,相將而行;或則有地方豪望,為之率將;故其戶數多至千百;恆能互相周恤,建立綱紀。參看《秦漢史》第十三章第四節。當時移徙之民,與所移徙之地之民,畛域難遽破除者以此,其移徙後易以自立,易以自安者亦以此。以本皆族黨、鄉裡,則能互相扶助而力強;而移徙之餘,所處之地雖變,所相人偶之人,仍未大變也。觀此,可以知其為力之強。夫在一地方積有權勢者,易一境焉,則其權勢必歸消失。北方諸族之南遷者,觀史所載,廣占良田,規錮山澤,蔭匿人戶等事,一若皆為豪富之徒,實則此不過其當路秉政者,其餘則皆日入於困窘矣。隋、唐以降士庶等級之漸夷,蓋非徒九品中正之廢,而實緣士族之生計日趨困窘。故與庶族通譜、通婚者,不一而足也。北人之初南徙也,其與當地之民,蓋猶格不相入,故必僑置州郡以治之。其時移徙者之意,必曰:寇難削平,復我邦族,則依然故我矣。乃井裡之丘墟如故,鄉閭之旋反無期,政府乃不得不力行土斷;人民亦以歲月之久,僑居者與土著者日親;而積古以來,各地方之畛域,漸次破除矣。當時河域之民,播遷所屆,匪惟江域,蓋實東漸遼海,西叩玉門,北極陰山,南逾五嶺焉。其聲教之所暨被,為何如哉?若此者,皆其民之較強者也。其單弱貧困者,不能遠行,則相率入山,與異族雜處。當時所謂山胡、山越者,其名雖曰胡、越,而語言風俗,實無大殊,故一旦出山,即可以充兵、補戶,可見其本多漢人。然胡、越之名,不能虛立,則又可見其本多異族,因漢人之入山而稍為所化也。湘、黔、粵、桂、川、滇、西康之境,自隋至今,歷千三百年,異族之山居者,猶未盡化,而江淮、宛洛、河汾之際,自漢末至南北朝末,僅三百餘年而遽成其功,雖曰地勢之夷險不同,處境之安危亦異,然其所成就,亦雲偉矣。自有史以來,至於秦、漢,文明中心,迄在河域。自河域北出,則為漠南,自河域南徂,則為江域。論者或病中國民族,不能北向開拓,致屢招遊牧民族之蹂躪。然民族之開拓,必向夫饒富之區。江域之饒富,較之漠南北,奚翅十倍。執干戈以圉侵略,固為民族之要圖,開拓饒富之區,以增益文化,其為重大,殆又過之。江域之開拓,實我民族靖獻於世界之大勞,其始之自漢末,其成之則晉、南北朝之世也。此皆我民族在此時代中成就之極大者也。其為功,視以兵力攘斥異族於行陣之間者,其大小難易,寧可以道裡計?惡得以治理者之劣弱,北方政權暫入異族之手而少之哉?


    民族之所建樹,恆視乎其所處之境。自然之境易相類,人造之境則萬殊,故各民族之史事,往往初相似而後絕異,以其初自然之力強,入後則人事之殊甚也。東洋之有秦、漢,西洋之有羅馬,其事蓋頗相類;中國見擾亂於五胡,羅馬受破毀於蠻族,其事亦未嘗不相類也。然蠻族侵陵以後,歐洲遂非復羅馬人之歐洲,而五胡擾亂之餘,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如故也。此其故何哉?中國有廣大之江域以資退守,而羅馬無之,殆為其一大端。此固可雲地勢為之,我民族不容以之自侈,然其殊異之由於人事者,亦不乏焉。羅馬與蠻族,中國與五胡,人口之數,皆難確知,然以大較言之,則羅馬與蠻族眾寡之殊,必不如中國與五胡之甚。兩民族相遇,孰能同化人,孰則為人所同化,雖其道多端,而人口之眾寡,殆為其義,此中國同化五胡之所以易,羅馬同化蠻族之所以難也。此非偶然之事,蓋中國前此同化異族之力較大實為之。又蠻族受羅馬文化之薰陶淺,五胡受中國文化之涵育深。不特慕容廆、宏,即劉聰、石虎,號稱淫暴,亦特其一身之不飭,其立法行政,亦未嘗不效法中國。當是時,我之民族性,固尚未形成,彼輩之茫昧,殆更甚於我。試觀五胡造作史實,絕無自誇其民族,隻有自誇其種姓可知。以視後來金世宗、清高宗之所為,迥不侔矣。異族之與我族遇,民族性之顯晦,遼、金之間,殆為一大界。民族:異族民族性之顯晦,遼金間為一大界。自遼以前,異族無不視漢族為高貴而思攀附之、效法之者。自金以後,則無是事矣。此其故,蓋由遼以前諸族,始多附塞,或且入居塞內,女真、蒙古、滿洲,則皆距塞較遠也。此可見我民族同化異族之力,不待五胡擾亂,而潛移默運,業已有年矣。又不獨此也。羅馬受蠻族之侵陵,歐洲遂倒演而入於封建之世,而中國自五胡亂後,其為大一統依然也。此又何故哉?此實由羅馬之為國,本不如中國之統一,故一旦覆亡,一文官、武將,若地方豪右、教中尊宿、蠻族酋豪,皆能成為一區域之大長,其權力歷久而不敝,既無能一統之者,則其彼此之間,遂互相隸屬,層累相及,而封建之局成矣。中國當晉、南北朝時,亦是處有豪族、遊俠;兵亂之區,又有堡塢之主;亦未嘗不專制一方,然地勢平衍,風俗大同,中樞之力較強,民情亦習於統一,故雖有可成封建政體之端倪,卒無竟成封建政體之事實。此就政治言之也。以宗教言,則羅馬之於基督,關繫殊疏,而兩漢之於孔子,關繫極密。政教分張,事起近世,實由世事日新,而宗教篤舊,不能與時俱進之故。以理言,政治之設施,固應與教化相合。羅馬之為治,實未能符合此義。人生雖不免屈於力,其意固恆欲附於德,故羅馬解體以後,歐人乃欲奉教主為君王;其教主亦欲以此自居。然實不勝其任也,而政教之分爭,遂為歐洲擾攘之大原焉。我國自漢武以後,儒教殆已成國教,然儒之所以為教者,實在人倫日用之間兼示為政者以軌則,而非恃迷信以錮人心,故與異教之相爭不烈。國家既已一統,前此各地方之宗教,僅足維繫一地方之人心者,既無以厭人之求,而急需一通行全國之大宗教,雜沓之神、祇、鬼、魅,遂稍合並、變化,而成所謂道教者;而佛教亦於此時傳入。丁斯時也,所以慰悅人之魂神者,孔教則讓諸道、佛;而施於有政,以及人倫日用之際,道、佛亦不與儒爭。道、佛二家之間,道家本無教義,時時竊取佛說以自附益;甚至並其儀式而竊之;一似無以自立。然舊來所信奉之神、祇、鬼、魅,必非一日所能刬除,佛教入中國後,雖亦竭力與之調和,或且網羅之以為己助,然佛為異國之教,於中國舊所信奉,固不能一網打盡,亦必不能囊括無遺,而道教於此,遂獲有立足之地焉。我國本無專奉一神之習,用克三教並立,彼此相安,即有他小宗教,與三教異同者,苟非顯與政府為敵;或其所唱道者,實與當時社會所共仞之道德、法律,借以維持秩序者不相容,亦未有痛加迫蹙者。宗教:孔與道、佛,善於分途,故東洋無政教之爭。獲慰悅魂神,指道行為之益,而不釀爭奪相殺之禍,要不能不謂我國之文化,高於歐洲也。


    以上所說,雖已深切著明,讀者終將疑我民族之所長,偏於文事,而於武德不能無闕,請更有說以明之。韓陵之戰,齊高祖謂高昂曰:“高都督純將漢兒,恐不濟事,今當割鮮卑兵千餘人,共相參雜,於意雲何?”似乎鮮卑之戰鬥,非漢人所能逮矣。然衛操、姬澹說魏桓、穆二帝招納晉人,晉人附者稍眾。及六修難作,新舊猜嫌,迭相誅戮,衛雄、姬澹,謀欲南歸,乃言於眾曰:“聞諸舊人忌新人悍戰,欲盡殺之,吾等不早為計,恐無種矣。”晉人及烏丸驚懼,皆曰:“死生隨二將軍。”於是雄、澹與劉琨任子遵,率烏丸、晉人數萬眾而叛。是晉人之悍戰,又過於鮮卑也。宗教:拓跋氏中晉人善戰。齊高祖之雄武,讀史者應無異辭,然其先固亦漢人,特久居北邊,遂習鮮卑之俗耳。雲、代間鮮卑,號稱悍戰者,其中之漢人,必不少也。大抵當時五胡與漢族之雜處,其情形,當略如後世之漢與回。傅奕言:“羌、胡異類,寓居中夏,禍福相恤;中原之人,心不齊;故夷狄少而強,華人眾而弱。”正與後世回強漢弱之情形,後先一轍也。宗教:異族寓居相團結而強,國人散而弱,此略如後世之漢回。然則五胡之亂華,亦不過如清代咸、同間西南、西北之回亂耳,惡得謂華夷之強弱迥異,且由於天之降材爾殊哉?


    晉、南北朝史事,端緒繁,而其間犖犖大端,為後人所亟欲知者,或仍不免於缺略。又文學取其詼詭可喜,史學則貴求真,二者之宗旨,絕不相同,而當史學未昌之時,恆不免以文為累。晉、南北朝之史,帶此性質猶多。試觀有言於先者,必有驗於後;而敵國材智,所見多同,又恆能彼此相料可知。其時史家,好法《左氏》,實則與後世平話,同一臼科耳。其不足信據,固無俟深求也。至於行文,喜求藻飾,遂使言事,皆失其真,則知幾《史通》,固已深譏之矣。茲編之作,鉤稽芟落,雖竭吾纔,去偽顯真,猶恐十不逮一,糾繆繩愆,是所望於大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